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

企业信息化价值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篇

为了大家好理解,这里用1种临时性的办法,把企业信息化分成5个境界。这5个境界,既是认识的不同境界,也是企业在不同层次上操作所求的不同效果。让咱们看看站在企业不同“楼层”上,看到的信息化景观有甚么不同。

第1个境界:寻求范围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增进企业范围经济效益,这是站在最底下的1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指望的东西。

范围经济,是单1品种大批量出产的经济,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范围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扩展出产范围增添同1产品的产量实现单位本钱的降落。

用信息化去寻求范围经济效益,所需条件前提最容易患到知足。它的条件假定是,1不扭转技术性质,2不触及任何管理扭转。与企业传统做法相比,从技术到管理差别最小,进入信息化的门坎最低。

坦率地说,信息技术,不是干这个用的。它的所长不在这里。固然,不等于说,信息技术不能增进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我在农村还见过,有的农民不拿冰箱冻食物,而改当鞋柜用。冰箱里固然可以放鞋,只是它的所长不是当鞋柜就是了。所谓“不扭转技术性质”,就是指拿信息技术当工业技术使用,不用其所长,用其所短。举例来讲,拿电脑当打字机可不可以?固然可以。它就至关于拿冰箱当鞋柜。

在范围经济型企业中,因为电脑网络在主要业务中派不上用场,1般都是在非主要业务部门使用。

咱们其实不1概地激励所有企业弄信息化。相对于来讲,甚么样的企业可以稍缓1些弄信息化?咱们认为,以范围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主要合适通过工业出产方式来发展。你想,你的企业只出产1个不变的品种,市场大患上不患了而且历来不变,没有任何竞争对于手,用户拉货的车好几千米排队等货,工厂开足马力,每天加班还完不成任务,我建议你,不信息化也罢。

实际上,如果是寻求范围经济效益,企业可托息化,也可不信息化。如果你发现,你的企业,用户需求不只1个品种了,每一个产品的定货批量开始变小,竞争者的产品性价比超过你,那我恭喜你,你有了上信息化第2台阶的动力了。

第2个境界:寻求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差异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增进企业规模经济以及差异经济的效益,这是站在2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指望的东西。

规模经济的特色是小批量多品种,规模经济通过联合出产管理,增添产品种类而实现单位本钱的降落。例如:依据一九九八年调查,深圳市建筑、机械以及纺织等传统企业中多数企业采取CAD/CAM技术后,高度重复性工业的效力提高了一五倍,标准化功课的效力提高五倍,通用典型化工作的效力提高了二倍,专用以及开发性设计分析的效力提高一倍以上。另据James R.LEE的钻研,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咨询企业单位劳动本钱减少的贡献率在五%—二五%之间。

差异经济通过同1产品的同1品种内部差异性的增添降低单位出产本钱,或者者通过量品种、高产量降低单位出产本钱。例如:一九九七年五月,南海市政府投入三五0万元成立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引进韩国设计的电脑工作站制版系统,使新面料从开发研制到出产成品的周期缩短为五天。营业半年,开发出新品种二000多个,其中转让胜利四00多个品种。

企业信息化的第2个境界,最低限度的条件假定是,1扭转技术性质,2不触及任何管理扭转。

这个境界的局限在于,技术变了,管理仍是老模样。信息技术利用发展到必定阶段,就会遇到技术与管理的矛盾,出产力与出产瓜葛的矛盾。这时候候,企业信息化就需要再上台阶,进入第3个境界了。

第3个境界:加强基础管理

企业信息化前两个境界的共同特色,是定位在技术利用,共同的局限是不涉及管理改革。第3个境界,是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的结合。

加强基础管理所指的“管理”,在这里特指科学管理,也就是工业化管理。以别于第4个境界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第3个境界,基本条件假定是,1信息技术广泛利用,2加强科学管理。

信息技术广泛利用,包含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部门的利用、产品信息以及技术含量的增添等各个方面,是广义的利用。加强科学管理,是指在原有科学管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它服从、服务于企业做大做强的请求,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的效益,主要定位于管理效力。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信息化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意。

首先,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区别标准。这类区别可以写成1本书,我个人有个高度概括的标准,就是以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为横竖坐标,照管理的微分切线斜率。凡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本钱递增的,为科学管理;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本钱递减的,为信息化管理。

第2,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区别标准。这类区别一样可以写成1大本操作手册,但我注意到1个症结变量,虽非充沛前提,但属于必要前提。这就是看企业职能与流程的瓜葛类型。如果企业改革以职能转变成核心,强化专业职能,必定属于工业化管理;如果企业改革以流程转变成核心,在强化职能基础上强化职能联接,(典型的是海尔经验),必定属于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特色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新手腕,强化科学管理的施行,但不扭转科学管理的性质。属于用先进出产力加强以及完美传统出产瓜葛这个规模。这是1种浅层次的管理信息化。但鉴于我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尚且不牢,加上企业上下游信息化环境不佳,因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以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基础,进行管理信息化改造,是相符国情的选择。

第4个境界:实现信息化管理

以流程重组为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第4个境界。它是企业的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进行的彻底变革,是对于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彻底改造。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服这副“猛药”。这副“猛药”1旦吃不好,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吃死人,把企业弄垮。所以,必定要当真对比自己是不是相符“吃药”的前提。

企业信息化第4个境界假定的条件,1是信息技术变革,2是管理体制包含整个企业体制的信息化改革。它的特色是,不但信息技术广泛利用,而且管理产生了根本上的扭转。所谓“根本上的扭转”是指,将信息技术利用于科学管理时,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性的,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仍是局部的、战术性的。但将信息技术利用于信息化管理时,信息技术不光是工具,而且是1种新的出产方式的体现,因而再也不是工具性的,而变成实质性的了;管理的变化,体现在体制上,而非仅限在利用上,发生了由 “用”向“体”的质变。

从实践中咱们可以看到,履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个效益不是仅仅体现在效力上,而是体现在效能上,即体现在效力与本钱之比的变化率的趋向上。

第5个境界:完成从做大做强,到做活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甚么?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高价值是甚么?1言以蔽之:做活。

做活,是泛博企业根本利益所在。咱们往常说,做百年迈店,是做活,指的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做大做强后仍可能做死,IBM以及通用长盛不衰,不是由于它们大以及强,而是由于它们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气。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二-三年,企业信息化对于中国企业,不是补在胳膊上,腿上,而是补在命根上。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价值增值;非对称关系

引言

信息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社会密不可分。信息化更加影响着全球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化可以使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会给企业的价值带来增值的作用。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领域里不具有一定地位,那么企业也将会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因此信息化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本文章主要针对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一)企业信息化的实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是在工业化上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之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化进行发展,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到了增值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1)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率,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增值。

(2)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畅,各个部门分工明确,通过各种的企业应用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增值的作用。

(3)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只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化与外部供应链信息化相结合才会使企业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得到价值的增值。

二、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表现

(一)核心价值分析:

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核心价值作为基础,因为核心价值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纵向来看,核心价值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丰富的。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增强,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也会随之增强。那么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其次,从横向来看,核心价值是由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综合体现的。因此如果信息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成功率、效率增强,使费用、时间、成本减少,那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自然就会增强,那么企业的价值也会逐渐提高。

(二)让渡价值分析:

在供应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着买与卖的关系,因此每个企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客户。让渡价值就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值。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企业才会在供应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

(三)顾客价值分析:

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也就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因此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销售时间,增强企业对销售的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加客户流量以及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四)比较价值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就产生了比较。比较价值分析方法是一个战略分析方法,比较价值分析可以从产品的价值、业务的绩效等等来进行比较价值分析。一个企业如果应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那么从产品的价值来看,信息化的企业相比于其他同行业的企业就会更加容易给企业价值带来增值。企业如果使用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手段使企业的业务绩点上升,那么企业也会在销售过程中带来价值的增值。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使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三、非信息化导致的企业非对称关系

(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但是企业的价值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想的价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其他的业务没有得到价值的增值,反而由于信息化设备的消耗使企业产生了负价值。

(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下降,可是企业的价值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是非信息化因素,因此如果企业引进信息化因素就有可能使企业的价值上升,因为在非信息化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信息化因素的辅导会使企业的价值增值。

四、丹东市孤山镇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分析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企业的各个生产活动、各个销售环节、各个管理决策部门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使企业在同领域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利用信息化来增加企业自身的价值。丹东市孤山镇作为丹东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正在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因此将丹东市的孤山镇作为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孤山镇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企业在竞争中自身的价值。问卷调查以孤山镇的10家以非信息作为主导因素的中小服装厂企业来进行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分布在500人左右,其中服装厂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他们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全新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增强,而对于信息化水平一般,即生产设备不都是全新设备的企业来说他们的生产时间就会变多,这样相比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就缺少了竞争的优势。经调查得知信息化水平较高即生产设备全新的企业比信息化水平一般的企业的收益多出三分之一、客户来源多出四分之一。因此可以看出信息化会给企业的价值带来增值。

五、结论

通过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探讨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具有一定的关系。

(2)企业信息化可以给企业产生增值作用,不同的企业增值的效果不一样。

(3)企业信息化会给企业增值带来核心价值、让渡价值、顾客价值、比较价值。

(4)企业信息化与企存在着非对称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晓胜.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价值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2]刘凤琴等.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20)

[3]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电学院学报,2008(02)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的应用对如今的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因素。基础设施本身不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价值增值,企业需要认真审视组织内部资源、信息技术与人员的协调和匹配,更好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迅速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信息,将企业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并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的利益。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增值效益。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信息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等活动进行改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充分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逐步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水平和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它已经成功的应用与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转换经营模式,创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各项业务成本,加快生产技术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也迅速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信息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相对不同,因此,信息化的增值作用在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企业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按时效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潜在价值;按载体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和产权价值。考虑到一般中小型企业产权价值所涉及的因素很少,而企业信息化对大型企业产权价值的增值作用不明显,因此在本文中对产权价值不作研究。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高科技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所以,潜在价值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四项指标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评估指标。

1、产品价值。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资源计划(ERP)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运作计划,编制主生产计划,进而得出物料需求计划,增强了需求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同时结合应用SCM、B2B、JIT等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通过选择产品产量增长率、产品回收率、顾客投诉率、产品功能、性能的改进和售后服务的提升等指标来评估产品价值。

2、资产价值。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表现。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财务模块,企业能合理改造应收应付账款业务流程,最大限度防止应收账款回收,留住企业的重要客户,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在营销方面,采用电子商务,在网站上直接进行宣传和交易,减少中介环节,从而降低企业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利润率。所以,通过选择利润率、销售收入、成本、资金周转次数等指标来评估企业资产价值。

3、科技价值。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高科技信息产品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高科技产品自身的价值转到了企业价值中。第一,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和劳动生产率。第二,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变革,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应变性,提高企业智力资本,并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经济收入或者其他类型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4、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是一种隐藏的,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就当前企业形势而言,潜在价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即便是单个企业也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因此在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将潜在价值与产品价值、资产价值和科技价值结合起来分析评估。

三、企业价值增值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产品价值方面。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在使用信息化后各项指标都有变化。生产型企业在使用后产品产量增长率提高了3.78%,产品回收率降低了8.10%。有以上数据可知,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顾客投诉率较之前明显降低。

2、资产价值方面。调查显示,信息化投入使用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为8.95%,服务型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10.32%,其他类型企业为6.40%,平均销售增长率为8.56%,平均利润增长率为11.42%。企业应用信息化后,平均资金周转次数提高率为20.14%。各类型企业资产价值总体提高幅度都比较大,其中服务型企业资产价值增长幅度最大。

3、科技价值方面。根据调查分析显示,通过使用信息化前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来衡量,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17%。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企业的管理费用明显减少。总体比较,企业科技价值增加,生产型企业增加幅度最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2、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对待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作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举足轻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使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睦优.企业信息化与其价值增值[J].企业天地,2005(1)

[2]秦性才,蔡厚清,王方捷.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2009(2)

[3]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4篇

    提高竞争力。发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本文对信息化管理引发的企业变革和对企业的作用进行探讨,具体阐述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

    1 前 言

    现代企业得到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企业的网络规模日益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更加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特殊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思想,改变经营模式,改革管理战略[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文化、战略、结构、业务以及成员影响非常直接,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担当着媒介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让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降低,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动,其中管理理念、部门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模式等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2.1 革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动,通过信息技术,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国家及地方之间的时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单一的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的竞争,企业不仅可以在自身区域内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资源的配置,占领世界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竞争,其产品质量与服务也逐渐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在革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出现跨地区及跨国界发展,信息的流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大大缩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工艺等等,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企业市场的开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内容复杂、繁多,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对简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企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进行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经营、决策的效率水平,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 企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就应该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得到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 企业不仅应该建立内部网络,让成员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效性,还应该连接外部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迅速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局势,引发了企业管理根本的彻底的变革,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 4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十分迅速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了这个能力,不仅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减少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具有统一集

    成的作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领导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对公司的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掌握。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司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的统一集成作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化和科学化。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价值。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可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5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5.1 降低采购的成本

    通常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开支比重的50%以上,由此一来,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①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之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下,降低采购的成本,并进一步强化采购的环节,确保按时按质交货,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实现信息的管理基础之上,按照物资的采购类别以及金额,对采购物品进行分权管理、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明确化,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②实行信息化管理,操作者只需通过电脑进行物价的查询、收集货物的品种质量及价格信息等,并可以从中及时地了解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与变动价格,确保了采购的麻烦,省时间,比较方便。③还可以使采购的成本大大降低,整个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采购的环节是处在财务、质检、生产、计划、审计等多个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个人采购中的资金挪用、虚报价格等问题,使企业采购的过程实现透明化及公开化,真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3]。   5.2 有效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企业以往的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节约开支为目的进行的。因此,可以有效地从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是部分费用入手,使企业的决策成本能有所降低、有所节省。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之后,从总体的角度而言,管理的关键及重心已经从企业的内部逐渐转向企业的外部,并从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重决策管理方面过渡,这样一来,探讨分析企业的各类决策成本问题,无疑变成了企业成本当中的关键内容。此外,和成本管理有关的指标,也发生了变化,并由原先的对产品的服务、生产以及制造的过程,逐步过度到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环节上、发展到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态势分析方面,最后再到不断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含量及其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最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今后的经济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

    5.3 从管理成本中挖掘竞争优势

    企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广,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的潜在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企业的信息技术方面入手[4],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有效地使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较好地对现有的产品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是进行开发,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制造技术,不但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上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使得交易的成本下降,进而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将竞争的优势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及竞争空间,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涛. 加强信息化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李利民. 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化;价值增值;企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产生及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其中,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等管理实务中被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所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起多大作用,又能带来哪些核心的价值体现,成为了管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与先进管理理念,将经营 活动全面数字化,并整合为利于管理、分析、决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化在现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一般性的定义为: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而管理学上的定义则为: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系统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料、数据进程归集和管理,达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更有效利用,以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流失和残缺,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离不开先进的理念,信息化的理念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被企业广泛的利用和采纳,也使企业的价值得到不断地增加。

二、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机制

企业的价值增值方法有多种多样,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进行差异化营销,使企业产品和服务高技术含量化、高附加值化,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

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信息化建设不外乎向着二个方向,一是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站信息像外界传播企业的内在理念和产品,让大众了解和认同,从而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和人力宣传成本,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让产品自身的认可度增加,形成自身品牌效应,增加企业的软实力:第二个方向是管理信息系统,他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的办公用品,进行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拓展。

三、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具体体现

信息化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而易见,主要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核心价值及让渡价值。

1.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也就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的差额。信息化可以减少销售时间,增加企业对商品的控制,同时为顾客及时提供商品,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增加顾客价值。

2.产品价值。 产品的生产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的,根据不同的需求,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信息技术的利用,在产品需求分析,市场调研中能更加完善的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从进入市场到成熟到衰退阶段都起着至关作用的效果,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成为价值增值的体现。

3.核心价值。 从纵向来看,核心价值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丰富的。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增强,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也会随之增强。其次,从横向来看,核心价值是由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综合体现的。因此如果信息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成功率、效率增强,使费用、时间、成本减少,那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自然就会增强,那么企业的价值也会逐渐提高。

4.让渡价值。 让渡价值就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值。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企业才会在供应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

四、信息化对企业增值作用的意义

对于现行的企业发展的所处的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对于全球经营、跨国经营的需求是日益增加,所以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是不可减少的。信息化的利用对企业增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增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乃至全球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有利于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3.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4.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5.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6.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五、结束语

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信息化的作用更为明显,绝大部分的企业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成果也是可观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正视。但信息化因素对不同的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至于在增值作用程度上存在差异。其次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除了信息化因素,还有非信息化因素。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处理好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的关系,做出明智决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最后要特别注重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具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达到最大。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薛永基 张雁白 等.论企业销售信息化建设[J].统计与决策,2006(08).

[2] 石刚强.企业营销信息化水平测算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3] 孙睦优.企业信息化预期价值增值[J].统计决策,2005.11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信息化绩效; 价值链;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55-05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颁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两化融合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推进,信息化的绩效愈来愈受人关注,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其绩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信息化绩效具有长期性、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在短期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效果很难显现并且很难全面衡量,因此,在理论界尚未形成评价信息化绩效的统一标准。本文围绕上述目标,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是由资源和能力组成的,具体而又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这些具体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分为内部后勤、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外部后勤,辅助活动分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共同促进企业价值的产生。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标是希望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管理和流程运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使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以支持设计、生产、管理集成一体化的企业运作。因此,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当中,不仅可以评价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内部业务的协同能力、各种内部资源的共享能力和使用效率,还可以评价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效率,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晶、黄京华根据资源理论,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IT关系能力和IT战略能力,提出了IT价值综合模型;张军玲(2013)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柱思想构建了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发展潜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陈宪宇(2010)以平衡计分卡为原则构建了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程翠凤(2010)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构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王玉红(2014)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从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客户、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发展四个角度来构建信息化指标模型;游南海(2005)依据价值链理论,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七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胥洪娥等(2013)以企业信息化能力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基础建设、人力资源、战略、应用状况、安全、效益指数等在内的信息化绩效基本指标;刘荣坤(2011)从信息化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综上,目前的研究多基于资源理论角度、平衡计分卡角度和价值链角度来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但是,这些角度都有自身的缺点,资源理论注重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过程指标;平衡计分卡包含了过程指标,却不能反映需改进的生产运营环节;以价值链角度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可以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缺陷,但已有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大多注重企业信息建设水平,而不是信息化的实际绩效,也没有系统地根据波特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上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基于价值链上九种活动来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信息化绩效是指企业在应用信息资源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效益。实行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上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流程,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也会形成协同效应,改进企业的绩效。信息化绩效与一般绩效相比有显著的特点:

1.间接性。信息化为企业价值链搭建基础平台,通过对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活动的支持和改造而增加企业价值。

2.长期性。信息化在企业内的价值增值转化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企业实施信息化之后,它的绩效在短时期内很难发挥出来。

3.广泛性和无形性。信息化在企业中影响很大,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方面,同时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是无形的,例如管理能力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等,因此不能仅仅用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二)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首先,企业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使企业内部注入信息化要素,之后再经过企业信息部门的加工处理后,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转化为企业的信息化资产,完成信息化的第一次增值;其次,这些企业信息化资产作用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对这些活动进行合理优化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化的第二次增值;最后,信息化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构、整合和集成,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加。参照丁新超(2008)的观点,结合一般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链上的九种活动,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的过程,如图1所示。

信息化会影响企业价值链中的九种活动,同时这些价值活动也在创造和使用信息,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提高价值链的效率,增强价值链的适应性

信息化使价值活动各环节的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从而降低成本,使企业以低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同时,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信息渠道更加顺畅,能够对客户需求、市场信息、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作出及时的应对,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延伸企业的价值链

信息技术的实施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各活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得到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向其上、下游企业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

3.优化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活动

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价值链的各环节中,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各环节效率,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对各具体价值活动优化如表1所示。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应用价值链理论,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外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建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总的来说,依据价值链的思想,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框架进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能够较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这也是价值链理论的优越性所决定的。这一评价体系既衡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注重评价信息化对企业产生多少实实在在的价值。

五、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之后,为了使评价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还必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中既有定量评价指标也有定性评价指标,而层次分析法对于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较为适合,因此本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指标权重的计算

首先,把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划分成三层,包括目标层(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准则层(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指标层(具体评价指标)。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采用9级标度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得到以下两个矩阵。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

A=■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B: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在此基础上利用yaahp软件计算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二)一致性检验

利用yaahp软件检验一致性,得到准则层一致性指标C.R.=0.0093,指标层的一致性指标C.R.分别为0、0.0039、0.0088、0.0088、0、0.0817、0.0176、0、0.0176,均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结 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的思想,从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影响机理的角度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价值增值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从权重分析可知自动控制柔性程度、产品成本降低率、准时交货率、客户满意度和内部信息共享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的重要指标,权重都超过了0.05,因此企业想要提高信息化绩效,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目前,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成熟体系,在实践中的成果也很少见,因此本文也只是一种研究尝试,提出的指标体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所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分解提炼,对指标的权重进行适当的修改。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S].2014.

[2] Tom McGuffog.The Obligation to keep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imple and Standard[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7,2(4):124-133.

[3] 杨定泉.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1(6):45-47.

[4] 张晶,黄京华,高皓.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价值综合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30-136.

[5] 张军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3):86-88.

[6] 陈宪宇.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6):90-92.

[7] 程翠凤.基于BSC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3-26.

[8] 王玉红,赵斌.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与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4(10):43-46.

[9] 游南海.基于价值链模型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 胥洪娥,刘丹.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生成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31):73-75.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基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针对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价值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标管理的评估方法。研究了该方法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和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两种情况下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评估案例实践,验证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对标管理;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65- 05

1 前 言

近些年,企业信息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信息化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价值也体现着企业价值。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价值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信息化价值,即某一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为其建设主体带来的价值,一般表现为直接的、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是对一种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广义的信息化价值,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影响和优化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过程,是对宏观的、长期的、复杂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伴随着国际信息化的深入飞速发展,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模糊性表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战略价值参考,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而严肃地评估信息化价值,但围绕信息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估,仍然存在着评估方法的缺失和评估不够量化等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信息化工作实践,参考大型央企集团信息化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评估,又适用于对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2 基于Ρ旯芾淼男畔⒒项目价值评估

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选取对标企业、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对标评估及分析。以我院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为评估对象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该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系统实现了从经营、合同到生产组织、项目管控及验收、归档等全程线上管理,功能覆盖了正式生产项目、投标项目、代政府咨询评估项目、经营服务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和管理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节点涉及经营管理、生产综合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生产、工时管理、指标管理、综合报表等8大类41个功能模块。该系统2012年正式立项,至今已建设达5年整,先后投资达480万元。

2.1 选取对标企业

首先选取已经建设了类似系统的三家单位作为对标企业。对标企业的选择可以是行业内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或者与本公司规模体量及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单位。经过调研走访,选择了一家北京建筑设计单位、一家行业内施工企业和一家与我院规模体量基本相当的省级规划设计院,为方便描述,分别为上述三家企业设定代号为A、B、C。

2.2 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

对标管理指标项的选取对评估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某方面价值的关注程度,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影响价值评估结果。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九大知识领域,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化价值关注点,选取其中与项目价值关系紧密的五项改进后作为对标管理指标项。

(1)项目整体目标:是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建设目标的方向性和现实性是系统能否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因此衡量项目建设价值时往往从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可实现的角度进行考量。

(2)建设内容及范围:是指为达成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可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是根据项目周期的阶段按照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准备、集成实施及测试与验收等6个阶段对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层层分解;二是根据系统需实现的业务功能模块来进行层层分解,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范围有覆盖程度及深化程度之区分,在做对标评估时要确保使用同一维度的内容分解方法并使分解的各个工作事项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3)项目时间进度:是指为完成该项目所产生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总和。一般指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启动到上线验收经历的时间。

(4)项目投资及成本: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总和。

(5)项目建设质量:对于信息系统来讲,项目的建设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一是系统建设选择的技术框架体系是否合理,如系统选择的软件技术,采取的安全技术等是否合理;二是系统本身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或客户要求,如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三是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合格,如过程的组织与管理(P-D-C-A的执行过程)、风险分析与管控、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程度等。

2.3 对标评估及分析

对标评估过程需要专家参与。对于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一般由领导、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行业专家及用户共同组成5-7人的专家组。首先到各单位调研,就对标管理指标项与各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每位专家将填写对标评估表,经过对比分析给出各家指标项的评分;汇总专家对标评估表,取平均值作为该公司某项指标项的最后得分,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的建设目标相对清晰,建设框架和内容、功能相对完整,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项目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环节,避免了走弯路,在时间上节约了返工成本,总体属于中上等建设水平。这与我院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也证明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该办法应用于系统建设之前,即调研各家单位后形成上述对标评估表,根据评分来决策其他要素几近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少或时间进度的控制。

3 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

运用对标管理方法来评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价值同样适用,只是选取不同的对标项。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信息化价值评估为例,根据国资委年度评测指标体系,在行业内信息化较有影响力的央企有某综合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M)、某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设代号H)和某大型专业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S)等。中国交建选择这三家行业优秀集团公司作为对标企业,对标管理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项。

3.1 指标项1:信息化领导力

从信息化领导力来讲,大多数公司均由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或设立CIO制度,将信息化定位为驱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为切入口实现企业整体变革。在这方面,这三家对标企业均由集团公司副总全面抓总信息化,实现集团范围内的管理提升和变革。

3.2 指标项2: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上,信息化工作是系统工程,集团上下应齐心协力,适宜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不适宜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方面,三家对标企业的实施路径与策略见表2。

3.3 指标项3:信息化管控w系及职责分工

信息化涉及众多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内容,建设过程中清晰明确的管控体系和职责分工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提升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三家公司均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办法、信息化与业务活动的规范接口及相关技术标准。

3.4 指标项4:信息化建设力量

信息化工作的效用发挥一定是信息化理念、技术与公司特有文化、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有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一支自有专业队伍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同时还可成长为行业内独立业务板块。三家对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见表3。

3.5 指标项5:信息化资源投入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工作的强力保障。在对标企业中,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投入。经调研了解到各对标公司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见表4。

从以上五个维度的指标项来对标分析,目前中国交建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尚未设立企业CIO制度,二级单位信息化组织架构尚需要完善和充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方面,2010年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2年在《中国交建十二五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正式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建设”的四统原则,2016年又进一步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筹建设”的六统原则;在信息化管控体系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司已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但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升,业务部门及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在信息化建设力量方面,中国交建下辖7家信息化专业公司,运维人员约1 400人,但由于市场分散、地域分散、人员分散、专业分散等原因,尚不能形成合力;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中国交建年度投资约4亿元,同期营业占比仅为0.1%,相对建设期投资偏低。

为以上五项指标给出相应评分,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应在信息化领导力、资源投入及整合信息化团队方面进一步提升,这与集团当前信息化所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与中国交建在国资委信息化评比成绩是一致的,与当前集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也是一致的。

4 结 语

以上就信息化工作实践中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证明是有效果的,但仍有可改进和优化之处。比如,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价值评估时,可将指标项增加和细化,或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表进行评分,得出的结果将更加量化和准确。总体来说,信息化价值评估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衡量企业信息化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做好信息化前评估和后评估有助于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的两化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价值链 特征 创新策略

企业价值链与价值系统概述

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是企业创造利润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活动的集合,是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联系。自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来,价值链思想经历了不断演进与发展,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出本身的物质转换。从最初的基于制造业的观点,将价值链看成是单个企业内的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使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的过程,发展演进为将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和服务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增加价值,而是重新创造价值。

企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现代经济环境中,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需要超越其自身的价值链,进入其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价值链中寻求竞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一连串活动中,称之为价值系统。企业价值系统描述的是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直接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商品或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经营等过程以及辅助过程所进行的诸多即相互关联又相互分离的活动,来自于为企业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别化程度奠定基础的整个企业价值系统。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大多数企业已经很少能完全单独承担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给顾客的全部价值活动,都要进行分工与合作。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价值系统是企业内外经济活动有机组成的系统,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组合。在企业内部,其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组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系统;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日益密切,并相互协同,组成更大的价值系统。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特征

(一)价值链虚拟化

信息化为企业向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发展,达到快速设计、快速制造、快速检测、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总体目标建立了平台。信息化使企业的价值链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还要包括信息的运用与创造。在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虚拟价值链的作用日趋明显和重要。信息流在虚拟价值链中伴随着物质流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作为数字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不同于实物资产的规模经济和更广泛的范围经济。企业价值链的本质是增值链,价值链上各环节增值与否、增值多少都将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发生着变化,其关注焦点随时间的转移,变化趋势是自内而外的,是从企业价值链到企业外部价值链,再到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从单一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从实体价值链到虚拟价值链。这一变迁,正符合企业价值链及其增值环节的变化。

(二)价值链以客户为导向

信息化伴随着新技术和消费环境的变化,企业正在经历从大众化消费市场向小众化消费市场的转变。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价值。企业价值链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顾客开始,要了解顾客的偏好、满意度及忠诚度。只有顾客价值实现了,才能论及企业的价值实现。传统价值链是从企业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通过某种方法将这些资产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正好可以满足客户们最重要的需求。而信息化时代企业价值链完全颠倒过来,是以客户为中心。

(三)价值链成为协作链

信息化条件下动态联盟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生了动态联盟这一创新模式,多变的市场需求又迫使企业选择联盟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动态联盟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因此价值链系统要求所有成员努力消除企业界限,重新审视渠道机制和相互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构建高效有序的价值链系统,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运作。在动态、有序、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下,实现价值链系统内企业间的双赢和多赢。

(四)价值链演化为生态链

信息化环境下价值链成员将超出传统的产业边界,企业也将不再是单个企业或扩展企业,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和融合。企业将成为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围绕一项或多项创新协同进化。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于,首先,价值链系统具有人造系统的特征,是一种可控系统,环境因素和人的能动作用对系统的构成和功效有重大影响,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必然由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化,并不断进行价值链创新;其次,价值链系统又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具有自组织作用的系统,它既受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其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各子系统、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性,并维持一定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进行积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以实现不断的进化与发展。

(五)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向顾客传递价值,考虑新的不同的价值链。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态,如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化和变形等,称之为价值网。网络的价值体现于网络资源。由于网络关系往往是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过程建立起来的,所以就具有一般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质性。当企业拥有不易被模仿且不易被替代的资源时,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形态的企业网络组织不断出现并演进,企业对资源及其价值的寻求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积累和培育,而必须通过跨越企业的边界,纳入价值网络,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链创新策略

(一)不断增强价值链的环境适应性

价值链管理过程必须注意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活动,保证价值链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要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动向、技术发展水平等信息,并迅速地采取措施。在价值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也要坚持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积极寻求战略性合作伙伴,组成价值链同盟。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使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强效部件与其它企业强效部件实现组合。以减少价值链中间环节、缩短价值链为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价值链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二)提高价值链的特化程度

从战略资源的观点出发,当企业拥有不易被模仿且不易被替代的资源时,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内部积累和培育,还要重视从外部战略要素市场获取资源,更要重视网络关系的利用。在网络关系构建过程、资源获取的方式和手段、向顾客传递价值途径方面,注重路径的选择与特质性的强化。要勇于和主动跨越企业边界,把网络关系作为企业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利用网络组建动态联盟,为更好地获取稀缺资源开展动态联盟间竞争。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集成

企业必须重视价值链中的信息流动和价值链间的信息集成。由于信息将贯穿整个价值链系统,价值链中的每一个实体或结点,都应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另外,从产品的设计环节来看,要求设计的质量、速度不断提升,这对企业及其联盟提出了更高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要求。在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配置的灵活性、共享资源的种类、共享的性能方面,应该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虚拟企业中的共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交换,它包含有存储资源、制造资源等的远程访问与使用。

(四)积极实现从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的跨越

虚拟经营具有企业面对市场全球化、经营一体化和商品经营微利化竞争的适应性。它在经营与竞争中,有利于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相互配合;有利于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企业借助外力,特别是运用外部科技和智能创新发展企业。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是生产功能的扩张,而不是生产设施的扩张;是销售功能的扩张,而不是销售组织的扩张。虚拟经营的关键是虚拟价值链的构建,价值链构建的核心是协同竞争。在一个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组织结构将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运作方式高度弹性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核心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营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企业间从排斥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

(五)将价值网构建成创新网

不同网络的效率不同,对创新的作用也不相同。有些网络促进了根本创新,另一些网络只能促进渐进创新,还有一些网络甚至抑制创新。如何使那些抑制创新的“非创新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化,是价值网构建的重要问题。将价值网构建成创新网的关键是要引导价值网从弱联系阶段、与核心企业的双边强联系阶段向多边的强联系阶段进化,并发展出一些共享知识的子网络,建立和发展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的义务关系。价值网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信息交换过程、适应过程、常规化和社会交换过程,它与企业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创新过程、企业规模、经营环境均有密切关系。 (六)优化价值链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增加竞争力,就要从顾客角度定义价值,尽可能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非增值作业,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从仅仅实现本企业增值的传统企业管理,向价值链创新管理跨越,将上下游企业整合成产业链,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在网络的每一个结点获得最合理的增值。重视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实现企业间的互补共赢,提高我国企业抵御外企风险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另外,不同企业的价值链是不相同的,具有的优势也是互异的。企业通过分析双方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在哪些方面处于劣势,确定出企业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上需要合作,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当联盟建立以后,根据联盟合作的效果,判断能否在合作点上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技术开发这一价值环节的潜能充分发挥并放大,从而形成实现企业价值链增值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杜龙政,刘友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发展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

2.周镭,孙海长,陶国培.论制造网格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1)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9篇

    提高竞争力。发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本文对信息化管理引发的企业变革和对企业的作用进行探讨,具体阐述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管理; 应用价值;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41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70- 02

    1 前 言

    现代企业得到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企业的网络规模日益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更加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特殊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思想,改变经营模式,改革管理战略[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文化、战略、结构、业务以及成员影响非常直接,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担当着媒介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让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降低,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动,其中管理理念、部门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模式等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2.1 革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动,通过信息技术,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国家及地方之间的时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单一的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的竞争,企业不仅可以在自身区域内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资源的配置,占领世界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竞争,其产品质量与服务也逐渐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在革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出现跨地区及跨国界发展,信息的流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大大缩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工艺等等,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企业市场的开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内容复杂、繁多,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对简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企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进行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经营、决策的效率水平,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 企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就应该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得到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 企业不仅应该建立内部网络,让成员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效性,还应该连接外部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迅速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局势,引发了企业管理根本的彻底的变革,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4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十分迅速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了这个能力,不仅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减少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具有统一集

    成的作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领导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对公司的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掌握。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司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的统一集成作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化和科学化。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价值。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可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5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5.1 降低采购的成本

    通常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开支比重的50%以上,由此一来,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①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之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下,降低采购的成本,并进一步强化采购的环节,确保按时按质交货,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实现信息的管理基础之上,按照物资的采购类别以及金额,对采购物品进行分权管理、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明确化,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②实行信息化管理,操作者只需通过电脑进行物价的查询、收集货物的品种质量及价格信息等,并可以从中及时地了解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与变动价格,确保了采购的麻烦,省时间,比较方便。③还可以使采购的成本大大降低,整个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采购的环节是处在财务、质检、生产、计划、审计等多个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个人采购中的资金挪用、虚报价格等问题,使企业采购的过程实现透明化及公开化,真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3]。   5.2 有效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企业以往的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节约开支为目的进行的。因此,可以有效地从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是部分费用入手,使企业的决策成本能有所降低、有所节省。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之后,从总体的角度而言,管理的关键及重心已经从企业的内部逐渐转向企业的外部,并从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重决策管理方面过渡,这样一来,探讨分析企业的各类决策成本问题,无疑变成了企业成本当中的关键内容。此外,和成本管理有关的指标,也发生了变化,并由原先的对产品的服务、生产以及制造的过程,逐步过度到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环节上、发展到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态势分析方面,最后再到不断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含量及其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最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今后的经济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

    5.3 从管理成本中挖掘竞争优势

    企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广,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的潜在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企业的信息技术方面入手[4],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有效地使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较好地对现有的产品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是进行开发,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制造技术,不但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上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使得交易的成本下降,进而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将竞争的优势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及竞争空间,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涛. 加强信息化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李利民. 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云会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一、“云会计”概述

所谓“云会计”,是指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件虚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会计工作,最终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内容,使企业很多有利资源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操作和互动,就能被有效利用。“云会计”通常采用外包模式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建设与服务,大大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意义上,企业将自己购买的会计软件安装于电脑操作系统中,随着云软件的出现,会计系统的进入和管理理念都发生了变革,“云会计”框架下企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导入、线上服务,企业对会计软件享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二、“云会计”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

“云会计”是以云计算为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存储的运用,“云会计”使本机信息通过浏览器传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会计统计模式,使信息快速传递并在多个系统、多个电脑间进行融合。用户通过应用软件收集会计信息,利用服务平台交换信息,最终将会计信息存储到设备中,这一严密的“云会计”环节设置,配合互联网远程功能,实现会计信息的交流变换,为会计人员的远程报账和审计提供便利,提高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和监督。2006年,“云会计”这一理念率先在谷歌世界引擎大会上提出,它指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虚拟服务器对企业日常会计相关工作进行整合。目前,“云会计”在硬性和软性层面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侧重建设基础设施的软件服务,二是侧重建设学术方面的企业会计服务。“云会计”的云端租赁、私有云、混合云三种不同应用模式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交流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云会计”在国际市场上已发展成为各大企业终点发展的板块,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云会计”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仍有很多企业处于对会计信息安全性的考虑,对采用“云会计”保持观望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云会计”理念将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未来是大数据和云时代的社会,“云会计”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三、“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节约中小企业资源。在“云会计”框架中信息的输入和传出都极为方便,会计信息共享在“云端”,在云环境下进行传递,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节约中小企业空间、时间、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第二,深度挖掘信息,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预测,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柔性化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第三,“云会计”能全面控制成本。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成本,通过“云会计”对各方面信息进行融合,快速处理数据,实现业务流程中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云会计”固然能够给中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便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云会计”自建系统建设成本大。“云会计”的建立必须依托于云计算平台,系统建立要求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准和资金供应,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企业发展不够成熟,无法支持庞大的建设支出,使得中小企业“云会计”系统研发风险和难度增大。其次,“云会计”存在安全性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云会计”多依托于外包服务,基于云计算框架结构和部署模式,大量数据的存储和信息的交流都在同一云端,一旦云存储中心遭到破坏或者攻击,或企业的核心数据意外地透露给其他公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中小企业的“云会计”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再者,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成效,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云会计”服务商的选择,企业应对此问题慎重选择,在选择会计服务商时,应对服务商的价格、规模、对外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考虑“云会计”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定制性和技术支持。

五、“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构建中小企业“云会计”体系结构。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首先应实现企业全方位“云”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云会计”系统应构建包含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技术设施层和硬件虚拟化层的体系结构,通过云计算技术SaaS软件服务构建集合核算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为一体的“云会计”系统;利用PaaS平台构建“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以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环境服务平台对门户Portal和企业相关业务系统进行统一访问;利用数据和服务的DAAS来对以企业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构建和整合;利用基础实施即服务LAAS来进行数据中心的运用和“云会计”的存储;利用硬件即服务来构建具有有效弹性计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最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计”系统。第二,“云会计”业务外包。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处于云环境下,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互联网上应用云技术构建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以完成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基本内容。采用“云会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委托给专业强、信誉好的第三方会计服务机构,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的服务与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实现“云会计”信息化建设。通过线上服务商购买专业会计软件来实现会计信息的网络导入,进而推动“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

六、案例分析

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化与大数据成为时代潮流,云计算成为企业竞争力核心,“云会计”应运而生,大多数企业都着眼于如何解决云计算的技术和安全问题,“云会计”理念最早于2006年由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提出,随后IBM、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相继提出云战略,“云会计”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广泛关注,“云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也极为迅猛,阿里巴巴、百度、用友等企业相继致力于“云会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以绍兴地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绍兴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小企业数目占比90%以上,在全国来讲,具有一定代表性。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遍布全球的时代,创新思维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会计信息化,而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云会计”在绍兴地区的利用率不高,通过“问卷星”这一网络形式对绍兴地区各中小企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云会计”在绍兴地区普及率极低,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会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会计操作,只有3%的中小企业会利用“云会计”来处理财务问题,甚至还有6%的企业采用最古老的手工记账。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地区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较落后,以及对“云会计”的使用安全性等问题。因此,“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政策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资金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如今,云计算已被国家“十二五”列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方针政策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发展云计算的决心。

七、结语

云计算能够节约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成本支出,本文通过对云计算内涵及服务模型的思考,给出了“云会计”的定义、发展前景及应用价值。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时下我们该关注的热点。“云会计”模式将给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作者:陈慧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2):117-120.

[2]皮春成.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劣势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8):7-9.

[3]谌英.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SWOT分析[J].交通财会,2015,(11):45-50.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云计算;云应用;成本;云安全

0 引言

云计算应用时代的到来,逐渐取代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格局,也由于“云”灵活的服务模式和节能环保的理念而备受中、小企业青睐。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从云计算的功能、性能、资本节约以及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云应用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与价值。

1 云计算简介

1.1 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转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其中以编程模型、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最为关键。

云计算的原理是将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剥离出来,通过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及虚拟化技术,把IT软硬件资源构筑成了一个资源池,再加上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放在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里联合运营,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和快速调配资源,终端用户不必担心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够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来实施多种应用[1]。

1.2 云计算服务方式

云计算以XaaS为目标,其服务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即以服务形式提供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硬件,PaaS(平台即服务)即以服务形式将应用程序开发部署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人员,SaaS(软件即服务)即通过浏览器将应用程序以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其中SaaS形式为云计算提供商最主要的经营模式。

2 云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体现

加入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接入设备的前提下即可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理想,并且全面推动了高性能、低成本、低耗能、全方位的企业生产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按需租用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并合理调配云资源,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了信息化建设周期。

2.1 功能强大

2.1.1 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云计算中IaaS服务实现了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只收取低廉的租金即可使用超级计算机,并提供维护管理的梦想。例如Amazon Web服务,IBM的BlueCloud(蓝云)等均是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出租,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整个业界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等服务,这是一种托管型硬件方式。而用户只需使用低成本硬件或云终端设备连接因特网,无需更新换代,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用户在硬件上的开销,而且也由于集群服务器的高级硬件性能超越了以往企业的硬件设备,从而使企业获得一举两得的收益。

SaaS服务提供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应用软件服务,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所定软件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收费,并且通过浏览器向客户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不用支付软件许可费用,不需要购买操作系统、也不需要承担IT维护部门开支。企业也可以向提供商提出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自己的资源,有针对性地租用并集成云中的软件,来为企业打造一个更加实用、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对于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

PaaS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是一种分布式平台服务,厂商提供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硬件资源等服务给客户,用户在其平台基础上定制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以Google App Engine为例,它是一个由python应用服务器群、BigTable数据库及GFS组成的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一体化主机服务器及可自动升级的在线应用服务。

2.1.2 简单易用,界面友好。即使是Windows操作系统,也需要用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能和IT知识,至少在系统崩溃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重装系统,还需要学会安装各种驱动程序及软件。而“云计算”则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软件和IT的“门槛”,因为一切的安装、维护和管理都由云计算提供商来提供,用户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云计算还提供了友好的客户操作界面,通常用户只需要登陆浏览器就可以像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的使用里面的应用软件了,可以说只要会上网就可以了。甚至我们还可以使用更简便的触摸式平板电脑,通过联网来实现云操作。

2.1.3 云计算为企业定制ERP。云计算ERP软件继承了SaaS、开源软件把软件当服务的特性,让客户通过网络得到ERP服务,只需安装有浏览器的任何上网设备就可以使用高性能、功能集成、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的ERP软件。客户即使有定制需求,云计算ERP也可以提供在线网络定制以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商通过SaaS和PaaS服务对软件进行集成和扩充,便可很快向客户交付软件,而用户即可使用所见即所得的ERP软件,如果满意可以租用,否则可以可以提出新的想法和云供应商协调解决。

2.2 节约环保

企业信息化成本主要包含: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云计算的出现避免了用户在本地建设、运行和维护价格昂贵的计算系统的费用,通过支付低廉的服务费用,就可以完成在本地需耗费巨大的计算或处理任务,提供月租、订阅或当次付费的收费模式。低成本是云计算的一个显著特点。[2]云计算的环境成本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2.3 云计算的相对可靠性及安全性

云计算技术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云计算比本地计算机可靠。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方便的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在云技术出现之前,如果电脑丢失或硬件损坏会让你的数据泄露或丢失,而利用云技术,你的数据将妥善保管在“云端”,不但避免不慎丢失,还能够方便地随时通过多个设备找到你存储的信息。

3 结论

云计算的应用使中型企业信息化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从“帮助企业管理”变成了“帮助企业经营”企业只需购买云计算服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软件服务成本、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还可大大减少企业运维成本。云计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发电厂,为中型企业注入信息化的能量却只收取微薄的租赁费用。云应用技术无论是在功能上和性能上相对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都将是一场革命性的超越,对于企业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晗.云计算对高校信息化的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2):50-54.

[2]李莉,廖剑伟,欧灵.云计算初探[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2):4419-4426.

[3]冷鹏.云计算应用安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89-190.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ERP系统 成本中心的设置 信息输出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向内挖潜,与台湾中钢合作,在公司范围内推行ERP系统,整合成本、产销、费用、银企直连等系统,通过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产品成本的及时核算与有效监控,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增长。

一、ERP的意义

长期以来,公司的日常生产管理、财务核算、绩效考核等具体工作所采集的数据取数途径、时效并不一致,不能做到全面成本核算和精细化管理。

通过上ERP系统,可以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将所有的数据扎口一个出处,既“数出一源”,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成本管理系统具体两个层面的功能,第一个层面是其基本功能,即接收并处置前端业务系统传输过来的数据,用于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第二个层面是核心功能,即将核算的结果反馈至各业务部门,用于各业务部门的日常生产经营动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上述两个层面的作用是通过成本系统的“月成本”(月结)与“日成本”(日清)实现的。

二、ERP系统的成本中心设置

江苏永钢集团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与生产流程的实际情况,先设置了费用中心和成本中心。一部分费用中心不需要进入成本中心,直接抛转到财务EAS系统,另一部分费用与成本相关,则通过费用报销系统归集进入成本。成本中心是管理会计中的最小职责单位,是每一笔费用的具体接收者,实现对于责任区哉的成本计划、认定、控制和分摊。为了精确计算成本,成本中心又根据产品的不同工序分成若干工作中心。工作中心是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单位。工作中心与ERP的其他模块集成可以计算成本、工效等。同时,按照产品成本不同的成本属性设置成本要素,成本要素的作用是收集成本,将不同科目相同属性的费用归集在一起。

三、ERP的实施的前提

对成本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明确编码规则,形成企业级编码。成本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产品名称、产品规格、物料名称、物料规格、成本中心名称、组织架构、人员、客商等,这些信息应该是企业级统一编码,所有用到的地方均使用统一的名称编码。在月成本结账时经常遇到因为这些基本信息不一致而出现的数据错乱问题,目前在成本系统中这些信息已经统一,但是并没有上升到企业级编码,没有延伸到其他相关业务软件。比如,原料场混匀工段原辅料的名称是手工输入料场配料系统,随意性较大,与成本系统统一的物资名称有较大差异,目前是依靠工艺员在确认数据时进行核对统一,这种方式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

开发完善二级采级系统,实现原始数据的不落地。这里的二级采集系统是个统称,包括各个生产配料系统、能源管理和过渡确认系统。这些数据应该直接从计量数据里面取数,不应该再手工录入。手工录入的弊端是不能保证日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了车间的重复工作量,并且不能满足日成本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因此,在上ERP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完善二级采集系统,充分实现数据的不落地。

规范成本数据的计量规则。成本数据不论是消耗还是产量,最后均应以计量中心数据为准。数量中心的报表存在多种取数方式。如钢坯、钢材产量存在一个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问题。原辅料消耗数据大部分是以车间计量为准,但与实现的出入库存数据有差异,目前对这些差异的处理方式是按周或者按月根据计量中心的数据在月成本中进行调整。这些都必须要进行规范。

制订统一合理的成本数据的分摊规则。成本数据的分摊规则涉及到各车间。原辅料的消耗大部分均可以明确的对应产品,不存在分摊规则问题。但有部分物料和能源无法明确到产品或单独的成本中心,就需要进行分摊,像各类矿石的炉前返矿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时候就只能通过计量检测来进行分摊;另外,有些成本尤其是费用类的,往往是以分厂或者总厂为单位来发生的,这时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分摊规则,比如炼钢的行车的费用就无法对应到炉座或机座,还有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修理费等均需要分摊。

实现了各信息系统的整合。ERP系统的上线中,涉及到了中冠的信息系统、永钢自行研发的系统和上海宝信开发的信息系统。主要有产销ERP系统、供应链系统、宝信MES系统、费用报销系统、二级采集系统、能源系统等。通过ERP项目的整体实施,公司需要将上述系统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协同效应。

四、利用ERP修息化平台的信息输出

(一)利用ERP对制造费用进行预算

ERP上线后,财务部门可以结合各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根据历史数据和控制目标对制造费用每月进行合理预算,每月结帐后对比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同时,现在的钢材市场每天的价格波动非常大,销售部门可以每天将销售单价输入系统,系统通过日成本核算每天出具一个日成本数据,可以每天都核算到具体品种的利润,可以指导车间生产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提高利润率。

(二)供应链的数据整合,提高数据使用价值

ERP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为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系统提供价格和库存信息。所有的原辅料的采购、入库数据都必须通过供应链系统进行结算。已入库未开票的也必须依据合同每天进行暂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日原辅料价格实时更新,为每天的日成本出具提供基础。另外,公司成立了配矿中心,可以根据供应链里原辅料的价格进行及时的价格更新,指导车间的日常耗用。而各生产车间可以通过供应链系统实时知道场地库存情况和场外货物情况,以合理地使用库存。供应部门可以通过供应链系统,实现低库存采购。通过供应链的有效使用,可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供应、采购、生产的协同,有效地实现降本节支工作。

(三)构建基于ERP系统的全价值链的成本分析

定期分析,财务定期分析分为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与年度分析。每月对产品成本及毛利情况进行分析、按季度汇总月度分析相关指标并进行预算对比。年度分析分析全年的预算完成情况以评价生产经营的效率各效果,同时指导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3篇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信息价值链;信息价值;企业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56- 03

1 引 言

哈佛大学教授Porter(1985)[1]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一系列不同而又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所有这些活动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依据价值链理论,Porter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避免片面地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而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以协调,提高企业整体的业绩水平。价值链和与其相关的管理理论影响了现代管理理念,在众多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随着以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价值链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也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2-3]。其中,与信息管理相关的信息价值链越来越被研究者和管理者所重视[4-7]。信息价值链的研究强调信息的价值,以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增值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信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增值机制,这对于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价值创造能力,甚至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应该以信息增值为目的,根据企业特点采用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管理组织模式。

2 信息价值链与信息增值

信息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多是以Porter的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的,认为信息在企业内部流转是一个增值过程,而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正确传递和使用是信息价值实现的关键。李长岭 等(2004)[8]具体分析了信息价值链与知识价值链、企业传统的实物价值链的区别。张海涛 等(2009)[9]则具体地把能够实现信息资源自身价值及增值价值的流动的链条叫信息价值链,提出了基于信息输入端、信息流程域和信息输出端3个组元的信息价值链模型,并且指出信息价值链的增值机制体现在信息要素增值的作用过程和企业信息能力价值产生的过程之中。事实上,信息管理系统和该系统中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为企业决策和企业活动服务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信息价值链的核心部分是将企业内部产生的和外部获取的信息经过加工和传递,最终能够被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所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首先通过企业的监测和获取活动进入信息价值链,进入的信息一般是通过分辨和筛选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但在这一步中还不能使信息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之后,获取到的信息要经过企业的认知活动进行加工和综合,使直接价值含量较少的信息成为对企业不同部门具有显性价值的信息模块,并且将这些信息模块传递到相关的使用部门。最后,加工过的信息被企业各个部门使用,服务于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而这些企业的具体活动产生的信息又经过信息反馈机制使部分信息重新回到信息价值链的起始端,再次进行信息循环。整个过程形成的信息流动的核心要求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正确的使用者,这是信息价值链良好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信息经济学框架内,信息的价值存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效用并同时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由于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区别,信息的价值不能单纯从其本身来考虑,而是要从应用转化的角度分析,也就是说信息满足人们需求和减少不确定性的作用在信息转化的过程中会有所变化,价值将逐渐提升。关于信息增值,吴钢华(1997)[10]指出信息增值包括量上的增值、质上的增值和价值上的增值;并说明了信息增值具有积累性、间接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列举了知识增长、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处理中的信息增值机制[11]。对于企业而言,信息价值链的增值作用就是通过信息价值链使信息能够在质上、量上和价值上呈现出递增的变化,服务于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效率和降低风险,这也是信息增值在企业中的最终体现。

事实上,信息只要通过正确的加工方式进行处理,由适当的途径进行传播,被使用部门合理利用就必然要增值,只是增值的形式、程度和快慢不同而已。因此,不同特点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信息管理方式,提高信息价值链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通过信息价值链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企业信息增值管理模式探讨

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不仅构成了企业正常运行的组织结构,同时也是企业信息搜集、产生、传递、综合、使用的基本单位。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信息链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侯海东 等(2008)[12]指出工业经济下的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并提出知识经济下的项目导向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新模式。屈小丽(2009)[13]指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从权力结构、层级结构、职能结构和资源结构分析了现代企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团队化和网络化是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些结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了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和处理的重要性,以企业组织机构为基础可以提出综合型、主导型和专业型3种信息增值管理模式。

3.1 综合型信息增值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价值范文第15篇

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标准体系的扩展;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管理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是ais (auditing information 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 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