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篇

调研主要围绕4个方面、18个专题开展。

一是国内能源发展战略若干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国内能源需求预测和供应潜力分析;能源战略基地与战略通道组织实施等重大问题对策措施研究;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研究;核电发展重大举措研究;水电发展战略举措调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举措调研;煤电基地及通道建设、节能减排对策措施调研等。

二是国际能源合作发展战略调研。主要包括:国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外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等。

三是能源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调研。主要包括:能源科技创新总体战略措施研究: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新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非常规油气开发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电力储能与能源系统智能化重大技术创新调研等。

四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监管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重大对策研究:健全能源监管体系研究;能源体制专项改革措施研究等。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据中国证券报,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更加深入,农业部门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2篇

当前,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政府不断调整与完善其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加强重点领域的研发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各国的政策和举措看,它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低碳产业、生物能源、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纳米新材料产业等。

一、发达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举措

(一)低碳产业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发达国家纷纷对产业、技术、贸易、人才等政策进行了诸多重大调整,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兴起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美国: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建设低排放煤电厂,建设新数字化电网等;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到2010年实现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提高到35%;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通过对本土汽车厂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鼓励生产节能汽车,使汽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指标每年提高4%;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建立国家建筑节能目标,使新建建筑物能效提高50%,旧建筑物能效提高2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1990年为基数,到2020年使碳排放减少10%,到2050年减少80%。

欧盟:欧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充当急先锋,并试图担当领袖角色,称低碳经济是“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具体措施包括:2008年2月,欧盟运输、通信和能源部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各国最终敲定气候变化妥协方案,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20%;2008年12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将用来资助低碳项目:10.5亿用于七个碳捕获和储存项目,9.1亿用于电力联网(协助可再生能源联入欧洲电网),还有5.65亿用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风能项目;2009年7月,欧盟委员宣布在2013年之前将通过公私合作方式投资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

(二)生物能源

进入21世纪,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日本: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其第三期科技基础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国民终生健康。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4月,政府出台《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大力加强世界最先进的卫生保健技术的研发并形成新兴产业,尤其是要将癌症等重点疾病领域的药品、医疗器械、可再生医疗等的研发列为国家战略项目;要加速干细胞、脑科学等先进医疗技术开发;要大幅缩短疫苗研制生产周期等。

巴西:巴西不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发展能源农业条件的国家之一,具有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保障的潜在优势,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丰富等。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2008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宣布,将在今后两年内增加大约5.65亿美元资金用于农业科研,以加强巴西农业的竞争力,推动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及推广;2008年,巴西科技部技术开发和创新秘书处与巴西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共5项有关加强生物柴油研究、开发、生产的法令,共投入2600万雷亚尔用于生物柴油项目开发。

(三)信息技术产业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地球等概念及其应用在信息产业内发展的如火如荼,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未来10年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英国:英国政府主张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着力部署新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尤其是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6月,英国《数字英国》白皮书,目标之一在于将英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为英国未来新的支柱产业。 数字英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意产业、公共服务、研究和教育、数字安全以及政府数字化等方面。

韩国: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韩国信息通信产业部在2004年成立了u-Korea策略规划小组,并在2006年确立了相关政策方针。2009年10月,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四)纳米新材料产业

纳米技术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目前已成功拓展到了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纳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德国:2008年是德国实施高科技战略的第三年,德国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保持领先,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创新机制和氛围也不断改善。德国为了推动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各项政策和举措。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公共研发经费投入为4.4亿欧元,目前投入生产应用的纳米技术成果已经覆盖了化工产业、电子电器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及资源环境产业等等。

俄罗斯:俄罗斯政府重视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并宣称纳米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10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国际纳米技术展览会开幕式上说“俄罗斯将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纳米技术,促使纳米产业成为俄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俄罗斯有发展纳米技术的强烈愿望,正在实施世界上最庞大的纳米创新计划,到2015年国家将投入3180亿卢布(约合106亿美元)用于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届时俄纳米创新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9000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占国际纳米市场份额3%左右,四分之一产品用于出口。”

二、发达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措施的特点总结

综上可见,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造经济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巨大潜力,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政府宏观财政政策的作用

很多国家采取了税收补贴、公共采购政策等措施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了巨资,希望借助于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以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为例,在199亿美元投资中,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其杠杆效应有望最终带动660亿美元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技术,从而促进风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

(二)重视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各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政府、产业界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德国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资助创新联盟的研发工作,动员和带动了大量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创新联盟的设立也确保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和资金投入,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了它们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三)重视科技研发的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不少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救市”的主要措施,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的投入,反而有所增加。例如,美国国会批准了奥巴马政府2010年财政预算,使2009年和2010年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8.91%,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欧盟2009年财政预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就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日本的科技投入基本保持了稳定,核心经费和重点领域的投入有所增加。

(四)重视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

尽管世界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却没有放缓。当前,技术创新已经进入全球联合创新时代,创新将跨越国界,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创新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如,在低碳产业领域,欧盟已与众多国家开展能源与气候、环境合作, 2006年10月与美国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技术发展,以捕捉和埋藏由燃煤导致的温室气体,设定共同的生化燃料标准等;2007年2月与中国联合发起关于碳捕获与储藏的合作行动,等等。

(五)重视政策配套措施的综合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外,还需要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例如,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巨资,除了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还鼓励民间的科技计划;欧盟和日本在发展低碳产业的时候,不仅重视科研计划的制定,还注重机制、法律等的保障作用;巴西政府在把生物能源开发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也是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在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了预期目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3篇

一、“四个全面”对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1.指明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行动,更加详细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幅宏伟蓝图,拓展了建设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主航道,点亮了引导高等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航标灯,拉响了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启航笛。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理论研究问题、应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才能使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

2.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国家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完善整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研究并如期完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提供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思想

方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研究高职教育理论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它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它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想出应对问题的清晰思路和具体举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它呈现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牵住“牛鼻子”、勒住“马缰绳”,以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的有效突破,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

二、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重任

1.研究破解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矛盾频频涌现。如招生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老问题;职业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系统培养人才的机制构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吻合对接、职教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新问题。2015年6月17日,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把研究面临的诸多矛盾、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2.研究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强化主观思维的时空观念,回眸过去、看清现在、望眼未来。分析研究当今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判断把握世界各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应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准确定位、精心谋划、稳健实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措施必须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有些改革措施只能先后进行、分步实施。唯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理念清新、条理清楚,确保高职院校优质高效地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的各项任务。

3.研究改善高职教育所处环境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勤思考提建议。经济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资金资产来源对策措施,主要涉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拨付、民间个人及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资捐赠、中外合作办学资金分担,等等。政治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法制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等。文化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反映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影视作品,等等。社会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办学载体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学校搬迁、校园选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校园绿化,等等。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1.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举措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体现着科学方法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待,并将其付诸实施、自觉践行、养成习惯,以此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力求做到善于观察世界、细心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理性处理问题,勤于分析事物、正确解决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妥善协调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八项职能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也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对高职教育领域外,同等看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做到既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也要增强自身实力、办出专业特色。

2.担负时代使命任务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国强教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当今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当今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强国强教目标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以《中国制造2025》促进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为制造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3.提增创新质量效益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库 保障体系 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内涵

智库一词来自于英文“Think tank”,也被翻译为“思想库”。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智库数量大为增加,智库在各国政策研究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智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对智库的定义却并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大小、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智库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将智库定义为: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以政策研究主要手段,以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智库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又特别强调“智库”的作用,并第一次把“智库”的定位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这为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内涵确定了基础。智库的功能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内涵。因此,智库是立足于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研究型组织。

二、中国智库建设中的保障体系

中国智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战略思路,强化功能设计,提倡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其中保障体系建设是这一系列举措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保障体系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保证战略正常进行,面对具体任务实施而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管理的配套服务系统。中国智库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为了保证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需要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智库的建设方向。本文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

三、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要以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的基层党组织的建立、活动与管理模式,为社会主义智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当前我国智库中的独立智库、大学智库与一部分企业智库自身都具有一套完整的党组织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于党组织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的智库,要积极探索区域分级管理模式,还可以尝试采用行业协会党组织管理模式。

(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1、财税政策。

政府需要采取激励与引导的公共财政政策来支持智库的发展,需要在稳定当前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智库的财政支持力度,开发新形式的财政支持形式,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率。

2、规划政策。

用科学的规划来保障智库的建设进程。要充分认识到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智库的规划工作,要把握时机,在国内率先进行智库规划,利用规划推动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3、统计政策。

智库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进行统计政策变革,做到统计政策与制度的与时俱进:扩展统计服务对象,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高数据信度;与智库对口合作,开展深入交流。

(三) 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1、立法建设。

通过法律手段确定智库的地位、功能、责任、权利等内容,为明确智库的法律地位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在完成了基础性立法后,再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智库法制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及时制定新的法律,修改原有的法律。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之间冲突和抵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

2、执法建设。

加强相关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对智库进行管理,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基础上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对智库的监管职能,强化外部监督功能。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智库机构,要按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社会主义法制的正义性,保证智库间的公平。

(四) 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

智库的基础设施是保证智库运行与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智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与十七大报告精神,集聚国内外智库研究资源、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现有智库机构发展空间、改善智库科研条件,促进科研设施共享、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集成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智库基地的建设,将完善智库基地的交通、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配套支撑条件。

(五)科学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广泛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技术交叉研究与应用,科技含量高,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智库相关的科学技术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软科学理论。

当今政府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中就要面对大量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软科学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提高了智库参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政策模拟技术、行为科学理论是当前智库软科学应用的主要方面。

2、信息技术。

智库的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问题,如何提高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信息管理质量,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成为智库发展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与智库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突破有以下几点:云存储技术、Web2.0技术、信息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试验;军民融合;产权改革;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115-03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继2000年9月绵阳被确定为国家唯一科技城、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3月攀西成为国家唯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成为部级新区以来,四川全省域再次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其里程碑意义毋庸置疑;在国家层面,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自贸区改革试验以来推出的最重大的改革举措。如何认识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定位?如何把握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与特色?如何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对四川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在全国布局中把握“四川试验”的基本定位

1. 区域定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确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八个“试验区”分别位于华北(京津冀)、华东(上海)、华中(武汉、安徽)、华南(广东)、东北(沈阳)、西北(西安)和西南(四川)。区位不同,定位有别。每一个试验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定位。“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我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基础。

2. 目标定位

此次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创新相关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我们认为,按照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四川试验”三年(2015-2017)目标定位可以是,在市场充分竞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管理体制、军民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创新人才激励、内陆开放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目标期内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和政策,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3. 功能定位

在总体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探索市场和政府有效作用机制、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途径、探索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有效模式等四方面任务。在功能和特色定位上,不同试验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据相关信息,北京已经提出发挥首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提出要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提出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西安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沈阳着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广东凸显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等。从八个试验区的部署看,“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块”,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上海、广东市场发育相对成熟,或有近邻外部经济体的优势,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提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科技、经济、金融、教育、人才、户籍、社保政策等。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其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转型发展处于战略转折期。国家“一带一路”等南向、西向战略实施,使得四川等区域从过去的“三线”跃升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二是科技教育资源大省,但不是强省。区域内既有大量中央科研机构、国防重装、部属高校,也有众多的地方高校、央企和民企,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割严重,体制创新障碍典型,问题复杂。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思路可以是,以军民融合体制建立,作为探索破解体制障碍的切入点;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创建,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以技术产权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新举措;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向通道建设,作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二、 在省情基础上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试点包括三方面任务,一是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改革举措;二是已明确了基本方向、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由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三是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改革举措。

基于四川基本省情和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四方面内容,按照时间和路径要求,先行先试。

1.“双城互动”,军民融合。“成都首位城市”和“绵阳科技城”以及“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载体。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方向已经明确,民,民参军,也有大致思路。但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突出。涉及后勤保障、设备维修、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可以先行一步;涉及尖端武器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工程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国家和军方授权,也需要从技术转移成熟度方面遴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军民融合的技术目录;需要从省级部门、省部联席会议、军民联席会议层面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措施、政策体系和实现途径。

2.企业主体,创新融合。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要发挥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实际主体。企业无论属性、大小,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者,都是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推手。因此,以企业为核心建立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职能界定和转变,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的清理与重建,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流向市场、流向企业的激励政策的完善等。

3.产权界定,激励创新。建构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设计。职务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如果只是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仍然不能解决专利权人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问题,仍然不能将技术发明贡献与技术发明人利益挂钩。通过专利所有权变更,“三权”合一,在制度设计上打通创新、专利、所有权、利益、权益的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创新者的动力和活力。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是,在职务发明专利归属上界定单位(集体)与个人的权益边界、确定个人或混合所有权的法律基础、专利技术权人同时作为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组织要求的冲突与协调等。由此探索并提出的相关具体改革举措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

4.西向战略,开放创新。京津冀一体化、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四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国家对冲TPP,西向、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思考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以新一轮开放创新前沿特大中心城市的意识,着眼长远,主动作为,主动规划,互联互通;二是努力提高蓉欧快铁营运水平和效益,加强欧亚物流大通道建设;三是发掘“南丝绸之路”文化意蕴,开启开放创新门户建设;四是继续推进成都区域性国际化都市建设,把成都打造成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区、开放合作创新核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同时形成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

三、在工作组织上研判“先试先行”的具体举措

四川全省域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推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必须有落地的举措。我们有八点具体建议。

1.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精简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和调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试行“科技经济事务并联”审批制度和有条件事项“变注册为登记”的制度。

2.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制

统筹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开展涉及创新的法规、规章的废止、修改和立项工作。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试行微型创业型企业“零成本准入”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

3.健全全面创新改革领导机制

成立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各项工作。建立四川地区全面创新改革协调协作机制,完善部级协调小组、军民协调小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推行由政府部门、企业、驻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区”中有“区”,突出重点。在绵阳已有工作基础上,成都-绵阳“双城互动”,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精心确定民、民参军行业领域、技术目录和时间安排;拟定《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确保国防安全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 设立全面创新改革投资基金

扩大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四川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放宽境外资金进入领域限制,成立多层次、多元化全面创新改革基金。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统筹使用各类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和“创新公共产品购买”制度,开展补助政策试点。

6.试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项目组和职务发明人,探索“三权合一”和“混合所有”制度,激励创新者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转化事项,并合法确定相应收益。

7. 创设保障创新者合法收益的制度

出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鼓励研发团队负责人为实施成果转化发起成立公司,并在公司控股或成为大股东。职务发明成果在川实施转化或转让的,其50%以上净收益可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解放科技生产力、以最终业绩考核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制度。探索出台激励技术背景的领导干部专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取得合法收益的管理制度,控制风险,先行先试,稳妥推进。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6篇

[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是世界大国竞争新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创建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化办学发展趋势与客观要求,日本从国家管理层面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高职院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国际通用性、共通性为战略目标导向,制定适合本校的国际化办学战略规划及战略措施。鉴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理性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

[

关键词 ]日本 高职教育 国际化办学 战略规划 措施

[作者简介]韩玉(1973-),女,辽宁营口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 3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XS13027,项目主持人:华晓芳)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7-04

一、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背景

(一)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的不断变化促进国际教育合作的不断发展

1954年10月,日本作为援助国加入了由英联邦国家主导的“南亚及东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科伦坡计划”,把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作为主要着眼点,实施国费外国人留学生制度,重新开始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拉开了二战后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序幕。从1954年至今,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国际教育合作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 1964年),开始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时期;第二阶段(1965年~ 1973年),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的使命感和探索建立管理体系时期;第三阶段(1974年~ 1989年),创设国际合作机构JICA和形成公私二元结构管理体制时期;第四阶段(1990年~ 1995年),EFA世界会议以后重新修改政策和强化相关机构合作推进时期;第五阶段(1996年至今),文部科学省国际教育合作恳谈会提出具体的合作政策建议和实施合作的时期。从开始合作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理念、政策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不断加强教育合作制度建设,教育国际交流频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应运而生。

(二)“两个留学生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化

以1970年OECD教育调查团视察日本为开端,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心课题。1980年后,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向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国际化转换。1990年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迎来新局面:不限于人员间的交流活动,跨国大学间的共同研究、课程教学互换、为了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而设立共同组织机构等问题成为中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除国际影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国际化政策及行政性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加强留学生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并实施“两个留学生计划”。其中,“接受30万留学生计划”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通过“两个留学生计划”,以大力发展留学生事业作为引擎,以市场的国际化迫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到其组织、功能的国际化,增进了研究人员、学生的海外交流,以及与海外大学间交流协定的积极缔结,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得以不断深化。

二、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及其战略规划

(一)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内涵

日本学术界对“全球化”和“国际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后才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全球化”是“国际化”的媒介,“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反应装置。“国际化”是“作为自动词的国际化”,是指迄今对外国人形成障碍的国内法律、习惯行为等构成的封闭体系转向对外国人开放,并使日本人获得在同外从事活动的能力和自我革新上的努力。日本的“国际化办学”并非单纯地将“国际维度”( international dimension)或称“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整合到学校办学活动中,而是将。同际维度演化成一个战略过程。目的是促进文明开化,实现日本教育制度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维度,引领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显然,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以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想为指导,尊重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基本职能,将“国际维度”或“国际教育”融人办学实践中,以国际通行的教育标准为基准,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创造自身特色,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能力。

(二)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战略规划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在“世界政治大国”和“21世纪国际社会的新标杆和新榜样”的总体战略目标导向下,继续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为与国家竞争力战略相协调,2008年第一期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明确高等教育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推进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2013年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分析了当前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存在感低下的现状,提H1未来五年教育成果目标之一是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外语教育、学生互换交流、国际交流、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推进中小企业接受外国留学生等战略举措培养国际人才。

总体来说,两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所提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落脚点是支援高等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国际通用性、共通性。为确保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文部科学省国际战略》(方案)中进一步提出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强化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促进招揽亲日的世界高水平外籍研究人员、海外优秀留学生以及活跃在世界的日本人等,确保“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利益的实现。为落实这一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文部科学省出台《加快大学教育国际化计划》,以各大学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日标与构想为基础,分别从“综合战略型”和“交流程序开发型”两个支援程序,对高等教育机构同际化办学进行“国际共同与联合支援”。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机构,如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根据自身情况,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基准,以“交流程序开发型”为主制定并实施本校国际化办学战略。所谓的“交流程序开发型“是指在以校长为中心的领导管理体制作用下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改革,包括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以未来构想为基础,通过和海外高校等合作进行教育研究活动,以及以单位互换为前提的短期交流及学生交流活动等的实施,促进与海外大学更密切的合作发展,生成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支援活动。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举措

加快实施战略需要有效的战略管理。上至中央政府各省厅、下到地方都道府县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高职教育机构、企业与民间组织,在制度化规约下合力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的实施。

(一)政府统筹构建完善的国际化办学管理运行机制

1.完善公私二元结构办学管理体制。留学生群体结构是国家二元结构办学管理体制的直接表征。以高等专门学校留学生为例,2007年国立高等专科学校接受的国费和私费留学生数量占总比的4.9%",私立短期大学和私立高等专门学校留学生占私立学校留学生总体比例的2.49%。依赖于市场竞争,接受白费留学生的私立学校把授课费等作为学校运营资金,减少了对政府预算等支持的相对依赖,促进了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留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表明,高职教育中的二元教育结构有利于激发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化办学。

2.建立健全国际化办学运行机制。在办学运行机制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和企业等机构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一,政府通过留学生制度规约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合力推动战略实施。2003年实现了第一个留学生计划,2004年后留学生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政府为应对严峻的财政状况,财政预算支持开始显著下降。2005年留学生数量达到史上最高纪录之后,增长停止了。在这种状况下,从2007年起文部科学省实施“国际教育推进计划”,通过财政预算投入支持,委托五市一町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全球化和区域特点,充分利用本区域已有的国际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中心,与NPO法人和大学、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等携手进行小、中学和高校相互衔接的国际教育课程开发等实践活动,推进区域性国际教育的发展,培养作为主人翁参与国际社会行动的人。此后,又通过《经济财政改革的基本方针2008》《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等系列政策,强化国际教育合作制度建设。2008年文部科学省及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联合出台“留学生30”,形成了六大省厅各司其职、广泛参与的局面。其中,文部科学省负责提供留学情报、优化留学生就学环境、推动大学国际化的预算等工作;法务省负责留学生的入境,再留资格、留学和就学一体化等问题;等等。“留学生计划”成为发展国际化办学的引擎,驱动高职院校师生跨国交流及院校间跨国合作。

第二,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层层推进战略实施。一是为国际化办学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山形县为例,地方政府以国家“全球化战略”为指导,以打造“国际性丰富的山形”为基本方针,发挥本县优势,大力振兴贸易、促进外国观光旅游及推进外国语教育。2010年制定了“第三次山形县综合发展计划”,作为县中长期国际合作计划方针,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扩大国际理解,踏实推进和海外的经济交流、国际观光交流强项,促进县民与外国人和谐生活作为县教育国际化的战略。2011年通过“新国际经济战略”“山形县产业振兴计划”“乡村观光交流推进计划”“第五次山形县教育振兴计划(修正案)”等系列举措推动战略实施。二是为跨国教育合作搭建桥梁。以国际室、国际交流科、国际交流协会等国际交流机构为主,推动本县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教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支持高等专门学校等高职教育机构与国外有名的大学和教育机构缔结友好关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并对自费留学生实施奖学金资助政策。2011年至今,县内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等接受中韩等国留学生244人。三是促进各教育阶段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为减少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障碍,县内形成了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和外语活动实践课(小学五、六年级必修课)等途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面向JICA志愿者及县国际交流员( CIR)和教师开展国际理解讲座,教师和JET项目的外语指导教师携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2013年县内13所高校开设国际关系学科及相关课程,派遣部分高校学生到海外研究和国外高校学生的交流、海外的学习旅行等。

第三,学校和企业等机构合作实施战略。面对经济全球化、跨国优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国际形势,日本中小企业想尽办法留住“亲日”优秀留学生,希望他们毕业后留在亚洲各地的日资企业工作,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是实现其利益诉求的根本路径。本着官民一体促进国际合作的战略思想,日本通过《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等政策,管理、引导中小企业招揽优秀留学生,并通过就业援助体系建设促进学校、企业和留学生相互了解,增强企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例如,设立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项目审查验证委员会等组织,举办“全国就业指导说明会”“外国留学生就业准备研讨会”等活动,进行就业支援,同时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国际人才。在各大使馆及海外公共办事机构的合力推动下,建设海外实习基地和宣传网络。面向中小企业等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展开研讨会,促进其认识“出口”国际职业教育方案,并共同开发该方案。除此之外,还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国际技术人才:建立并实施海外企业短期实习制度,进行问题发现解决型实习训练;多机构联合举办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等技术大赛活动;定期举办技术咨询会、企业合同说明会等活动,与海内外产业界联合培养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三方合作普及国际标准化教育,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办学实质是国内教育向国际化水准提高,其重要战略举措是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通用能力的年轻实践型技术人员。昕谓国际“标准化”是指所生产产品的大小、性能和规格等方面达到国际统一的产品标准要求,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环境、安全生产。为适应国际“标准化”的要求,日本于1949年制定《丁.业标准化法》之后多次进行修订,并颁布了一系列配套的政令,不断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推动国际标准化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国际标准化教育”就是以国际“标准化”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标准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而且作为教育要素整合到高等专门学校、大学、研究生院等高等教育机构中a。受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委托,JSA于2005年起致力于国际标准化教育的普及事业,推动工学教育建立国际标准化教育体系,培养将来能够在国际上大显身手的技术人员。2006年,以小学、中学、高中、高专为对象,开设了关于规格和标准化的课程,至今约有80所学校实施了这些课程,其中60010是普通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工业学校。目前,高等教育对于标准化教育的需求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从2005年开始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推行标准化教育,2007年各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试用部分国际标准化教育教材,2009年开始扩大到高等专门学校领域,在最初实施的木更津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帮助下逐步普及,充实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为推动国际标准化教育普及事业,2013年以后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支持和国际标准化教育研讨等形式深入推动标准化建设,以逐渐扩大国际标准化教育范围作为目标,在推动高等教育标准化的同时,努力促进高专与大学国际标准化教育的衔接。派遣职员作为讲师到小学、中学、高中和高专学校,举办标准化培训,增进理解国际标准化教育对日常生活及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日本规格协会组织开发了《共通知识篇》《个别技术专业篇》等标准化教材,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教学中试用。通过调研等方式反馈分析实施情况,不断改善和优化教材等标准化课程教学工作。

此外,文部科学省等对国内外职业能力开发进行调研,明确了“就业基础能力”“社会基础力”“共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概念及诸要素,通过宏观层面职业能力开发指导推动高职院校层面的职业能力开发。着眼于教育的国际维度,高等专门学校开设了“智慧财产教育”“技术者伦理教育”等国际标准化教育课程,强化英语教育,通过英语发表研究会、英语交流区、文部科学省的GP特色项目、TOEIC IP考试等方式,培养高职生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和理解异文化的能力,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国际标准化教育为导向进行系统职业能力开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可雇佣性和国际通用性,确保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企业需要和国际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

(三)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 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也纷纷选择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发展。长沙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条件

1. 高新产业基础较为扎实

2. 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丰富

3. 产业平台体系较为完善

长沙拥有高新区、经开区两个部级开发区,拥有一批部级的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基地,拥有生物、软件、数字媒体、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外包等10多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另外,还组建了数字媒体、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等技术联盟,创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机制,搭建了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

二、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1. 优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2. 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偏小

3.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长沙的发展经验表明,以袁隆平、黄伯云等顶尖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团队,使长沙在杂交水稻、碳/碳复合材料等领域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新能源等企业的成长也得益于拥有领军型的优秀管理人才。随着长沙产业群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延伸,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型将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突破口。

4. 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沙在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资本市场不活跃,商务环境和政务环境不开放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上市培育、财政投入引导等投融资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好产品、好企业、好产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由于缺乏良好的商务和政务环境,项目的前期审批耗时较长,企业为此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项目建设与投产效率。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借鉴

1. 国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2. 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统筹研究和部署,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将陆续出台专项规划。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引导地方财政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发展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正在完善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对外经贸合作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或启动一批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新产品应用重大工程。同时,国家将重点加强与重大科技专项的衔接,加快推进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规模化发展。

3. 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我国各地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注重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扶持。各地先后出台了促进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 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209个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达到700亿元左右。武汉市出台了一批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各部门用于产业发展的基金统筹60%投向新兴产业。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地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市场资源,调动企业家、专家的积极性。江苏省重点选择了专用芯片、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轨道、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一批重大专项,加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宁波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引进中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建立新材料研究所。三是注重配套服务,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安徽省将建设国家(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四是注重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各地探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无锡市将在海外设立10个引才工作站,地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把引才重点定位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

四、长沙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不断加剧,长沙仅仅依靠工程机械、信息等产业的独立支撑,将难以满足下阶段高速增长的要求。因此,长沙应审时度势,选择若干个最具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替代传统产业主导的新格局。

1.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财税、、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政府投资工程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中的产品和服务。整合科技、技改等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平台建设、示范工程、风险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制度。

2.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集群发展

综合考虑长沙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逐步形成长沙经开区、高新区两个部级园区,以及金洲大道沿线产业带、长浏高速沿线产业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两区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东以长沙经开区为核心,协同浏阳生物医药园、隆平高科技园、浏阳制造园联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向西以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IT、文化创意产业;向南协调环保科技产业园、天心环保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向北延伸金霞经济开发区、望城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航空航天产业。

3. 强化资金支持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等设立约1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尽快设立创业投资、科技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再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是支持和推动实力强、成长性好的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四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4. 搭建系列培育平台,优化投资环境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意识,国家利益,举措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高选择

开发半壁蓝色疆土,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既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海洋孕育大国和强国,强国必须掌控海洋,这是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海洋贸易和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和掌控整个世界”的最好诠释。

(一)海洋强国的涵义。“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二)海洋强国的总目标。第一是实现海洋经济强国,要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基础上,使海洋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现在的4%逐步发展到2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海洋运输业、造船业作为高技术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促进作用,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是实现海洋科技强国,要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努力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使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是实现海洋军事强国,要建设一支拥有国产先进武器装备武装的、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防御综合力量,在国防建设上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有国防工业作后盾,有能力确保国家统一,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蚕食我海洋国土的行径,有效保护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和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三、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举措

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多元的,至少应包括海洋领土和、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这些内涵既是互相关联的,更应是协调统一的,而且还必然从属和联系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相关领域战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应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

(一)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基本国策。要把以海兴国战略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海洋海岛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国家要制定加快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政策,把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方方面面做好准备。应建立国家海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组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院、国家海洋科学院和海洋工程院;建立中国海洋科技教育发展基金和中国海洋高科技成果奖励基金;组建国家海洋开发银行,建立建设海洋强国基金会,发行海洋重点工程建设债券和海洋建设福利;组建国家海洋警备队(军事建制)。

(二)组织实施国家海洋宣教工程。要把强化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要把海洋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必读课本,建立一批部级海洋观教育基地;确定中国海洋日;组建国家海洋电视台和电台,强化海洋宣传,激发全民族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实施海洋文化发展工程,在重要沿海城市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重点大学增设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院,大力弘扬海洋文化,重铸蓝色文明。

(三)实施五大海洋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滨海旅游开发工程、海洋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海洋开发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四)确立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对策

1.国防战略应调整为重点发展海、空军,强化对中国海的制海、制空权。加强航空母舰、核艇和移动核武器的制造,增加抑制战争的杀手铜,改变海上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状况。鉴于渤海海峡的特殊安全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实施蓬莱、长岛至旅顺的大桥、海底隧道枢纽工程的建设。

2.设立南海特区,加强对南中国海的控制及资源开发。特区设在西沙或海南岛,直属中央政府。特区实行军、政合一管理体制,享受国家自由经济开发区政策。

3.加大海岛开放力度。鉴于海岛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其国防前哨的作用,国家应制定让海岛享受比沿海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促使其超常规发展,使海岛成为我国第一层次的战斗堡垒和对外开放区。

(五)构筑21世纪我国海洋人才制高点。毋庸置疑,海洋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但海洋领域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海洋科技竞争领域表现最激烈的是人才争夺战。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成为当前我国构筑21世纪海洋人才至高点的首要迫切任务。

(六)再造中国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要从强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尽快使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驶入良性轨道。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要以渤海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在全国实施“碧海工程”,打一场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今后的中国,注定要将海洋置于防务与经济建设的战略制高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最大限度地开拓和维护发展空间。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改革意识,充分借鉴海洋强国的发展理念,重塑中国的海洋战略,建立融合大陆与海洋因素的国家与区域秩序,并构造相应的生产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已是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2,(4).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业安全;国家战略;战略产业;政府规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116-05

尽管目前我国已成为工业大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大提升,但许多重要产业被外资控制,一些重大产业和核心技术没有控制权,其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严格来说,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属于“劳务经济”,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技术知识”的掌控,产业安全问题成为我国经济是否独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将维护产业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升在产业安全领域的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一、一些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做法

日本是最先关注产业安全问题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汽车等产业在与日本竞争失利后,也对国家产业安全予以关注。此后,产业安全及发展战略问题先后受到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命题。总体看,一些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做法如下:

(一)将维护产业安全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战略思维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要将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结合起来制定统一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保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安全运行。俄罗斯是在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安全战略最好的国家之一。俄罗斯为恢复大国地位、发展本国经济,陆续出台许多维护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在1996年4月颁布《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修正法律,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以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转和国家掌控。如,政府通过购买、合作等手段,加强国家对能源、原料、航空、交通等领域的参与度,避免寡头垄断和跨国公司的垄断。这些政策对保护俄罗斯产业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在《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中指出,由于缺乏必要的国家经济政策,经济独立性较弱,俄罗斯被固定为世界燃料和原材料供应地。同时,用出口燃料和原料换取进口高技术机器、设备和生活用品,存在较强依赖性,面临高科技生产倒退、工业技术基础无法现代化等问题。这些基本判断和较为详细的阐述为俄罗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国家层面提出通过技术立国战略,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先后三次制定科技发展的总方针。其中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明确提出“振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与人、社会的协调”等重要意见,为技术立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转向自主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技术,更注意培养富有自主创新、开拓精神的技术尖子和技术基础研究人才。

(二)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竞争加剧,各国通过技术投资或限制技术传播来保持技术和经济优势,以维护自身的产业安全。日本是最早有意识地制定政策来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国家产业安全战略的制定,制定出“综合安全保障”、“技术立国”、“政治大国”、“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方针。日本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需要,制定了促进本国产业技术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产业政策。在技术政策方面,对事关国家重要产业、支柱产业的技术,由政府主导实行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策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并通过进口补助金制度、外汇配额制度、税收特别措施等进行鼓励;加大对产业技术支持的投入力度,对本国企业自主开发技术,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低息贷款、研发合作等措施给予扶持。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日本采取企业集团化与规模化的战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事实说明,日本在钢铁、汽车、半导体等行业的实力非常强大,对欧美等国的相关产业形成较大威胁,日本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羽翼的相互合作与促进的企业组织网络,增强了企业自我保护和向外拓展的能力,直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控制力。同时,日本相继颁布《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知识产权基本法》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并将“技术立国”的国策修改为“知识产权立国”,通过从战略层面创造、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来重振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美国一直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的首要因素。政府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举的措施,并设立专门部门跟踪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形成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同时,鼓励企业向高技术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新技术开发风险和成本,制定自主研发的鼓励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措施,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韩国通过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创造科技兴国大环境等举措,实施第二次科技兴国战略,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安全得以维护。

(三)以贸易保护政策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是美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美国没有提出具体的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但在法律、政策方面制定的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美国的产业安全战略可归纳为三点:第一,通过贸易保护来维护本国的产业安全。美国在贸易保护方面是出台法律和政策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通过不正当竞争和采取非市场手段最多的国家。从《互惠贸易协议法》、《贸易扩展法》、《贸易协议法》、《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反倾销法》、《反补贴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名目繁多的立法看,美国力图从国家层面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并根据国家发展及时做出调整。其中,《美国贸易法》是最主要的一项法案。在其“201条款”、“301条款”中规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可以决定其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自主对某一国家进行调查,并决定对某一国是否采取报复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可以中止、撤回美国在相关贸易协议中所做的承诺,实施撤回贸易减让或优惠条件等制裁措施,迫使某国改变其“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做法。这不但保证本国产业利益不受损害,而且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裁量权。同时,美国推出“国家出口战略”,由政府出面对有关国家施压,减少进口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对本国处于不利态势产业的冲击,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赢得回旋空间。第二,严格审查和规范外国投资。美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对在美国投资的外国企业规定了一系列条件和管理办法,以在帮助美国企业提高国内生产率、创造财富的同时,限制、制约和规范外国资本对美国的投资,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美国专门设有外国投资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办公室,负责外资的管理工作,对外商兼并、购买和重组美国企业的申请进行“是否有损害国家安全的危险”的跟踪和审查。对危害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过度消耗能源的投资予以严格限制。同时,美国政府要求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和劳工部统计局经常交换有关外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资料,以便全面掌握外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趋向。事实上,我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屡遭受挫,就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安全的直接结果。

二、我国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家战略、各管控平台和横向管控手段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管控体系来维护自身的产业安全。因此,在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科技发展等方面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

(一)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思想和能力不足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就要全面审慎地思考和制定新的国家战略。我们对国家战略的研究,依然沿用过去习惯的、过于简单的理论分析方法来探讨,受静态方式和固定思维的束缚,认识不到其内在逻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不强的,没有对当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品牌和市场控制发展中国的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没有认识到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为什么只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思想和能力不足。因此,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应是思考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体现国家意志。

(二)缺乏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知识、技术、人才、管理以及销售网络领域的垄断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并不断巩固价值链的高端,进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风险和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凭借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长期局限于劳动与资源密集的加工及原料的生产,获取较低的利润。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中心”与“”的国际分工模式,并由此造成“发达国家主导_÷发展中的新兴市场承启一一般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垫底”的“金字塔”式国际产业发展格局。直接导致了风险下沉而利益上浮,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成为被侵害、被欺诈的弱势群体。同时,为应对新兴市场的竞争,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垄断优势,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产业保护,滥用WTO相关规则,制造贸易摩擦,甚至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我国产业发展制造障碍,威胁了产业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安全运行,应把产业安全战略放在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筹划。而我国却缺乏维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结合起来制定统一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没有将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注入产业发展中。

(三)在维护产业安全过程中,国家掌控力不够

基于物质财富创造的实体经济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前景,产业安全比金融安全、文化安全更重要。从国家战略思维的角度看,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一个国家始终要把产业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品牌已全部被外资所拥有,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出现的跨国公司并购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现象,严重危害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国家花费大量资金扶持成长起来的行业龙头企业,如,徐工机械、西北轴承、锦西化机、威孚、大连电机等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无一幸免的被外资收购,这严重危害到国家产业安全。面对这种严重危害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状况,国家尽管加强对装备制造业领域外资并购的控制,但收效甚微。国家战略缺失是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实际上没有可执行的产业安全战略,没有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从而造成只强调自由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策略,没有很清晰明确的产业安全政策,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安排。

三、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举措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各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建立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重组中占据有利位置,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根基,也是制定国家战略以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思路。

(一)重塑国家产业安全理念,突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难以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外的高依存度已威胁到国家产业安全,正逐步失去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和核心技术控制权。因此,要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民族产业,强化产业控制。产业发展必须真正解放思想,走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建立新型的战略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战略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关键技术从依赖国外向依靠自主创新转变。在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支柱产业及先导性幼稚产业上拥有自、控制权与发展权,全力维护和确保我国的产业安全。要清楚认识到,确保产业安全不能单纯由市场选择,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这是国家长远利益之所在。-6’我国政府应制定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国家战略,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大战略部署、强有力的组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在发展目标确立后,对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给予持续的支持。

(二)建立专门的国家产业安全部门,制定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宏观战略

国家产业安全战略是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核心,它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多,因而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部门十分复杂。目前,我国尚没有具体负责国家产业安全的部门,尽管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都有关于产业安全的部门,但都不具体负责产业安全。只有成立专门的产业安全部门,才能从制度上保证统一指挥、科学决策,保证国家战略的顺利执行,组织管理上的连续,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因而,我国应成立专门的国家产业安全部门,对产业安全、发展进行协调,负责推行产业发展战略。

制定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宏观战略。第一,必须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从“新型市场失灵”的高度来治理产业安全问题。第二,正确处理FDI、市场结构与产业安全间的关系。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和重组方式控制我国各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及控制行业的关键技术,进而妨碍国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正确控制外资的行业分布和在市场中的地位,防止垄断定价侵蚀国民利益。第三,处理好企业利益、地方政府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防止一些行为主体为满足局部利益,主动迎合跨国公司的恶意兼并、收购和大量拍卖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给外资。第四,培育自主创新平台,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尤其是增强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

(三)强化产业政策导向

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原则,制定优先发展重点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幼稚产业,扶植民族产业,限制过剩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由单纯的赶超模式和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市场功能、提供信息和具有市场弥补功能的方向转变。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结构政策。通过确定产业的构成比例、相互关系和产业发展序列,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战略产业。第二,产业组织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及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使资源向这些优势企业集中,使之尽快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加大劣势行业和劣势企业的退出力度,拓宽退出市场的通道。第三,产业技术政策。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第四,产业布局政策。大力培育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产业集群,使集群内不同产业、上中下游产业彼此间能形成高效运作的共生系统,推动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

(四)制定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学会利用国际规则

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实行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十分必要。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产业发展低迷问题,不少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与经济安全的国家合作,力图从外部寻求支持,以期共同抵御金融风险。我国应制定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如,有选择的加入全球或区域组织,加入区域及全球经贸协调机制,参与区域或国际经贸政策的制定,拓展区域或全球市场等,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区域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必须坚持把实现产业全球化发展与利用国际规则保护民族产业结合起来。重视学习和系统掌握世界贸易规则,提高把握和运用世界贸易规则的能力,学会利用一切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来捍卫我国产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利用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制度及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国内产业在公平有序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同时,在对其他国家企业实施反倾销时,也要防止其他WTO成员国对我国滥用反倾销措施;在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幼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民族产业成长壮大时,要防范其他国家实施报复措施。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0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加强产业领域统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国富军强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识有高度

才能准确领会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丰富内涵

军民融合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意见》指出,军民融合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使经济建设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贵州省是有着深厚的军民结合实践历史的省份,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开赴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就是建国以来首次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实施的一项寓军于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至今日,贵州三线军工已逐步形成了涵盖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民爆、核工业、兵器、军需保障等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体系,为贵州省现代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工作的推进,他要求“要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确立融合发展新理念,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格局,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建立完善融合运行机制,实现富民强省与兴武强军的有机统一。”

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与格局都是需要从初始进行规划设计的。对于军民融合的新理念,一要切实把思想行油骋坏街醒刖霾卟渴鹕侠矗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全过程中贯穿军民融合的理念,形成能够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军民融合新理念;二要深入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在军民融合的实践中,融会贯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树立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军民融合新理念;三要坚决摒弃传统思维和利益藩篱的不良影响,要从长远、从大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消除那些“有利才干”、军民融合就是“地方帮军队,军队靠地方”等狭隘模糊的认识,树立讲政治、顾大局的军民融合新理念。

对于军民融合的格局规划,一方面,大格局要有顶层设计。贵州省要以工业强省战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指引,以转型升级、提速增效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大格局要有机统筹好两个布局。贵州省要进一步扩大“民”和“民参军”规模,积极推进军民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双向开放、资源共享、有机互动,完善政策保障支持体系,打造“精核心、强协作”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将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成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举措有力度

才能切实保证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落地生根

贵州省为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和八项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就是结合贵州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家战略,确定贵州发展目标,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目标实现。下一步,关键就是要组织全省力量,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并在实践中检验措施的有效性。

加大举措的力度,要有对接战略的科学路径。《意见》中对加强产业领域统筹从打破行业封闭、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民营企业、军工技术转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等五个方面作了总体部署,我们应该好好围绕这五个方面,认真分析研究贵州省的现状是什么?差距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措施实不实?尤其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科学战略管理的方法,系统规划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框架,明确达成目标的具体路径,加强过程管控,使之成为与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兼容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加大举措的力度,需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军民融合的实践中,仅仅设立一套组织领导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在工作运行机制上完善和突破。针对已经存在的军民需求对接机制不规范、军民共享机制不健全、“民参军、民”渠道不畅通等等问题,都需要军民融合工作组加强研究、大胆创新,以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民融合良性发展。

加大举措的力度,需要打造优秀的执行力。一方面,要提高全军全民全社会的执行力。要持续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社会投身军民融合建设的政治责任感。政府部门有责任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全民军民融合教育,把同志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变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充分发扬我们党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时期以“融合”为命题的军民团结路径。另一方面,要提高有关部门的执行力。执行力强就会主动作为,积极研究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工作难题,而不是被动地在省政府的监督下“事事需过问”,出现被动推进工作的现象。

规划有思路

才能做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这篇大文章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说过,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加强产业领域统筹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当前是践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规划阶段,规划的水平决定了战略目标达成的水平。

把握市场规律,从市场经济视角规划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体现了国家安全观,军民融合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在谋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时,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能够及时补位纠偏,牢牢把握住军民融合发展要保证高效益的要求。

抓住区域特点,打造特色的军民融合模式。地方政府要结合所辖范围内的军工产业特点来思考本地区的军民融合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引导。比如贵州是我国南方地区军工企业聚集地之一,应该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发挥其优势,尽快形成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让军口单位能够无顾虑地分享技术资源。

盯准关键要点,突破难题做实军民融合产业。在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要进行军工技术转移转化,军民两用技术兼容性如何考虑?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方式路径是什么?等等。至少当前应列出“三张清单”作为这些难题的切入点,进而扎实做好军民融合产业。一是军民两用技术清单,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清单,三是武器装备采购需求清单。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1篇

所谓两用技术,实质上包括:(1)先为军用后转民用的军转民技术;(2)先为民用后转军用的先进民用技术;(3)从开发时即考虑适合于军民两用的两用技术。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军民两用潜力,而非专用技术。

冷战时期的军事强国或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和前苏联,首先发展军用技术而后转民用,但目前则强调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日本、德国主要发展民用技术,再转向军用。美国近来民用、商用技术发展较快,也出现了民用技术转军用的苗头。

一、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原因

1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美俄等国国防任务改变,开支锐减,无力维持庞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而且, 许多对工业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通信、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所驱动。因此,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开展双向技术转移,是建设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国防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趋势。

2作为国防科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来发展国防工业

各国在新的形势下为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均在制定新的国防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如美国1993年就宣布了“国防转轨战略”,其核心就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又发表《两用技术:一种为获得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指出“两用技术战略是国防部再投资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还指出“两用技术战略将使国防部能用民用工业产品开发的快节奏和市场推动的高效率来满足军事需求”, 以达到缩短武器研制周期并加速技术进步在军事中的应用,降低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和使国防部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三个目的。同年10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把发展两用技术作为保持军事技术优势、振兴美国经济和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俄罗斯认为军工系统中70%以上的技术可军民两用,利用两用技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摆脱经济困境和加强国防能力是科技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维持国防工业基础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法国也认为当前国防科研经费日益短缺,大力发展两用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民用技术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项战略措施;认为两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大量节省研制生产费用。据报道许多民用技术只需要很少经费就能达到军事系统80%的性能要求。

3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

美国的国防工业企业从表面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但实际上军品生产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因而一方面由于管理过于庞杂烦琐,使成本上升,周期很长;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道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隔离起来的“壁垒”,妨碍了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从而使国防工业基础日趋削弱。这种“壁垒”越筑越高,国防部和工业界都不堪重负。冷战后美国深感再也不能用有限军费维持一个独立、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因而针对这种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和“军民一体化”的设想,即将分离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 使约占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75%的军用品尽量采用民品或利用同一设备、设施、规范和标准,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1995年9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在论述两用技术政策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先进的国家技术和工业基础”。“两用是技术上的根本性转移,要发展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满足军民两方面需求的技术,争取将来做到武器系统采用现成的民用部件和分系统进行设计,并在一体化的工厂里制造”。

4发挥政府、企业两个积极性,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带动民用工业的发展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都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共享成果的方式,从而使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广泛发展。美国发展两用技术的重要举措就是“支持政府研究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其“技术再投资计划”就是由政府提供一半资金,另一半则由其它来源(包括州政府和企业投资)来提供。而民用工业亦可从中获益。据报道,目前美国所有的通信/电子承包商都随时准备通过开发两用技术而发展新的商业实业。英国也采取类似方式吸引民用工业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开发两用技术,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一方面使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二、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1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首要之举是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美国将投资重点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两用技术上,如1995年的投资重点在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和先进建模与仿真技术等领域,投资额占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5%。

2制定、实施开发计划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关键之举是制定与实施各类具体的开发计划。

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计划包括核心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TRP)、两用应用计划 (DUAP)、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SBIR)、合作研究和开发计划(协议)(CRADA)、联邦防务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FDLDP)、先进技术计划(ATP)、先进制造技术推广计划(AFTTP)。美国国防部两用技术核心计划包括电子加工、平板显示器、微机电系统、飞机用先进复合材料、飞机与巡航导弹用一体化高性能涡轮发动机和旋翼机技术。美国能源部也有多项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合作计划,设计半导体、智能制造、高性能计算、飞机发动机先进材料计划等。美国技术再投资计划是国防部制定的最大、最完整的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它是为落实国防转轨战略而于 1993年制定的为期五年、投资241亿美元的国防再投资和转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约 16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0%左右。制定TRP计划的目的是扩大美国在商业和两用工业中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真正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其任务是促进向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一体化国家工业能力转变,以提供最先进的、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军事系统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商用产品。该计划共分为三类:(1)新的两用技术开发(包括12个科技重点领域);(2)技术转移(或区域技术联盟);(3)制造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5个科技重点领域)。该计划竞争的结果是政府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10月选定212个项目,共需资金14.66亿美元(政府提供6.05亿美元),至今总投资额已达15亿美元。但1996年3月,美国总统助理约翰·吉本宣布国会将终止对TRP的进一步支持。不久,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两用技术应用计划,目的仍然是通过工业竞争来选择能满足军事需求的两用技术。1997年将进行第一轮竞争,拟选择8~10个项目, 为期3年,要求1997财年投资达2.5亿美元。DUAP与TRP的相似之处是各企业分摊投资, 不同之处是DUAP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于1982年提出;1992年10 月重新筛选项目,以确保所选项目具有两用和商业化潜力;1995年国防部制定了改进措施,增加了投资(预算额为4.45亿美元);1997财年将增至5亿美元。该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探索性阶段,其具有军民两用潜力的成果可得到TRP的资助。合作研究与开发计划(协议) 是联邦国防试验所与非联邦机构的协议,共同研究开发特定的两用技术,1990年前仅几项,1992 年10月增至240项,1995年4月正在实施的项目已达835个。联邦国防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鼓励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速两用技术由国防实验所转入民用。1994年4月已选定19个课题, 总资助金额为0.1亿美元。俄罗斯在1995年8月召开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上讨论了称为 “双重用途技术”的总统计划,确定了10个重点发展项目。

欧共体制定的新的科技战略是“将重点技术计划更直接地同欧洲国防工业竞争能力所依赖的关键新技术联系起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欧盟支持的民用研究计划与军用研究计划的协调,并制定了军民结合的军工发展战略。英国国防部所属国防鉴定与研究局除制定了两项军转民计划,即“部门外研究计划”和“私有资金计划(倡仪)”外,还专门制定了发展两用技术的开拓者计划,首批投标641项,已中标43项。该局还和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共同提出“战略联合计划(倡议)”,旨在建立一个“两用技术中心”网络。法国政府也计划拨款12亿法郎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电子设备、复合材料、机器人和控制设备等。

3按照政府与企业分摊资金的原则组建各种联合体共同开发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一般均采用国防部门与工业部门(企业)、学术界和政府其它部门按照优势互补、经费分摊、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组成各种联合体,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如前述美国政府与企业建立分摊费用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如英国国防鉴定与研究局已经或正在组建一系列两用技术中心,已建成结构材料中心,并拟建立高性能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学与流体力学中心。

三、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发展战略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必然成为21世纪各国国防发展战略的科技研究开发重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趋向。

2从发展模式来看,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从“由民转军”向“引民入军”发展,并最终形成从一开始就考虑“军民两用潜力”的发展模式。

3从发展规模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由追求计划庞大、项目繁多的多用途、多目标朝着强调计划适中实用、项目择优而上的用途有侧重、目标较集中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国防部更加强调两用技术应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和首先用于军队武器系统。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2篇

南方教育高地 建设策略广东高等教育

在当今以科技、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展进程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广东高等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南方教育实际现状的分析,对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策略作一初步探讨。

一、广东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快速进步以及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目前广东高等教育仍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升全民素质;二是为国家培养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人才。当前,我国一般性人才已基本满足需要,而在30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中,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却极度缺乏。同样,这一矛盾在广东高等教育中也较为突出。因此,广东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高地建设中,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着手,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培养出符号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南方教育发展格局

目前,在广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同样存在一系列不完善的地方,不适应新时期南方教育的发展格局。一是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条块分割,专业过窄,规模过小的弊端,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从而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影响了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在办学体制上,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来开办学校,以国有化的办学体制为主,从而长期处于被动位置,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不到提升,教育规模狭小。三是在教育开放合作格局上,不重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办学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固步自封,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视野狭窄、落后。

3.教育内涵式发展难以实施实质性举措

从目前广东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尽管许多高校将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战略目标,却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实质性举措,教育内涵发展未取得整体性、突出性实效。这主要是因为在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教育的社会属性及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决定了学校内涵发展影响因素的广泛性。

二、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策略

结合教育高地的理论实质以及广东高等教育现状,南方教育高地建设应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学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体部署,凝聚各方力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1.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南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的问题,在教育高地建设中,南方教育应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最后,立足学校优势基础学科,全面实施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立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争取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南方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针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及重复、分散建设的问题,应在科学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本身的规律,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并建立教育经济学,形成“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基本资源配置模式。从而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实现优势互补,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是在办学体制上,应解放观念,转变思想,可在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办学新体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学校办学,使民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得到激发,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从而拓展南方教育的发展空间,为增加优质高校打下基础。

三是在教育开放合作格局上,应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台教育合作层次和水平,共同建设粤港澳台合作办学试验区,实现粤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创新,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资源引进、教师培训、学校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

3.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南方教育质量

首先,在教育政策的影响上,南方教育应避免对教育政策的过度依赖,构建符合南方教育内涵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加强自主能力,实现教育内涵发展中的资源、规模、质量、效益四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其次,在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南方教育应站在世界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部门以及企业组织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加强实质性合作,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水平,利用教育的关系社会资本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最后,在教育内部能量上,可采取拓宽师资来源,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等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同时,成立高校教师教育联盟,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师教育组团发展,为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机遇,进而提高南方教育质量。

三、总结

加强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是科学发展观下促进南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南方教育高地建设进程中,应结合广东高等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南方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整体部署,凝聚力量,实现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向东.“南方教育高地”视域下的广东高等教育调整布局[J].高教探索,2012,(3).

[2]卢晓中.区域教育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对南方教育高地的若干认识[J].高教探索,2012,(4).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3篇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对我国为何要作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话题作了解读。

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作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的开端,是未来能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振兴计划,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而第二产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很大,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特征是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努力实现四个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目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平台和集成工程化平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市场准入与竞争、财税激励政策、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不到4%达到2015年的8%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和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四是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幅提高,在产业分工中地位和参与标准制订的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强化科技创新市场拉动

要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因此,针对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和创新能力弱、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存在种种障碍、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低水平投资建设趋势加大等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落实各项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4篇

上午好!今天,“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4年年会在海口隆重召开,我代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会议的选题非常好。―是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二是继续教育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前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而继续教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继续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是继续教育工作的主战场,继续教育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次会议对今后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借此机会,我就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谈两点认识,和各位领导和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有效措施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含义。人才强国战略,是关于走人才强国之路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思考,是充分依靠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富民强国的总体谋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作了高度概括,就是“三个必然”:一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三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人才资源稀缺是世界各国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当今时代,如何解决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据媒体报道,美国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为160万人,其中84万个职位因无合适人选而空缺。美国每年至少短缺9.5万名电脑专家;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达到160万,德国计算机和信息部门有7.5万个岗位空缺;英国2000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达到24万,而他们国内只能培养1.6万;法国信息技术人员每年短缺1万,印度2001年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在18万以上,国内最多只能提供12万人,短缺 6万。在这种形势之下,各国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大了争夺海外人才的力度。

(四)各国解决人才稀缺问题采取的措施。美国在上个世纪之末,就制定了“加强美国二十一世纪竞争力法”,核心是吸引全球高级科技人才;日本制定了240万科技人才的综合培养计划和对国外科技人才的聘任制度;德国结束了长达25年不招外籍人才的历史,要从欧盟以外的国家吸引3万名外籍高科技人才,计划将外国留学生比例逐步提高到学生总数的20%;英国放宽了对高科技人才及其家属发放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的条件,计划将外国留学生比例逐步提高到学生总数的250%;澳大利亚向企业界发放了大量引进高级人才的,临时签证,俄罗斯出台了以提高福利、改善工作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吸引政策,努力保障国家人才安全;印度政府承诺印裔“海归”可以保留双重国籍,为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并允许科技人才率先致富。

(五)全球人才争夺战对我国的影响。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76%和82%去了美国。目前,在美国第―流的科学家、工程师中,美籍华人就有3万多,约占四分之一;硅谷主要技术力量的四分之―至三分之―,都是中国流向美国的高精尖人才。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为 71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还不足18万人,多数留在了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流失降低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分析显示: 2002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各项指标中有三个指标下降,包括每千人口中研究和研发人员数下降了两位。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六)继续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走人才强国之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二是人才素质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主要途径除了学历教育外,主要是继续教育。

二、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

近年来,各级人事部门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继续教育示范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经济社会和单位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人事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2003--2005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地区和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地方和行业性政策法规。近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了巨大的人才、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比,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比较低,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还停留在较低水平。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进―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大力力加强能力建设,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们当前工作中―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内容形式,加大培养力度,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努力培养造就―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加快培养造就青年高级专家。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青年高级专家。制定并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后的培养措施。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施教机构,对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进行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的轮训。今后人事部每年将举办数期“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专项高级研修班。有关地区、部门和用人单位也将鼓励和支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按照有关规定自主举办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论坛。鼓励优秀青年科学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群体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在科研经费和装备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二)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我们将在总结近年来人事部及各地区、各部门举办高级研修班和各种学术技术论坛等示范活动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制度,使之成为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制定《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管理办法》,不断提高研修班的办班质量。二是结合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各级人事部门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三是各级人事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实施各种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四是丰富研修方式,提高研修效益。探索多种有效的研修方式,采取讲课、研讨、交流、自修、总结、参观、考察、咨询等多种研修方式进行研修。鼓励和组织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单位整合研修课题、研修内容、师资力量和参加学员,实现培养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效益。

(三)研究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国内访问学者制度和师承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几年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学术休假,利用学术休假参加各种类型的研修活动。借鉴国外访问学者的做法,探索建立国内访问学者制度,鼓励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之间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派遣访问学者,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总结和完善我国传统医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师承制做法,规范师承制度,发挥老专家在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独特优势。

(四)搞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围绕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实施星火、火炬、丰收等计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培养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农业推广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加强农村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平台。利用“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形式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应该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结合农业技术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每年举办一批高级研修项目,培养农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各地人事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农业资源的特点,每年举办特色农业的培训项目,培养特色农业开发方面的人才和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利用“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加强对农村适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继续教育。

(五)加强企业继续教育工作。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战场,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一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设施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基地。三是结合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六)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

(七)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抓紧培养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人才。在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培养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给予倾斜支持。

(八)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半导体芯片产业人才的培养。对信息工程师等开展长期和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利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区的集成电路研发基地和相关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采取特殊培养的方式,加快培养芯片研发工程师,尽快缩小我国芯片研制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托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抓紧培养一批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挥我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优势,加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九)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标准。能力建设是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我们将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要求,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标准。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各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通用能力培养,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

(十)加强继续教育公修科目建设。根据矢口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研究确定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共课程,并随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时展不断更新。公修科目的内容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最新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管理、科学精神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人事部准备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修科目菜单,指导各级人事部门面向所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十一)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培育和发展继续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引导相关机构、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继续教育市场,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超市,为施教机构在更大范围展示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和课程提供舞台,为需求单位或个人选择合作单位或继续教育项目及课程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业务相关的企业利用市场运作机制,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各行业协会应经常了解本行业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及时为企业和个人组织和提供继续教育方面的项目或课程。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项目,应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确定实施者。鼓励企业通过招标寻找继续教育合作者。鼓励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源投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鼓励国外的施教机构到我国开辟市场;鼓励国内的施教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继续教育项目,为国内企事业单位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努力争取有合作关系的外方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资助和支持。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第15篇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举办科技活动周的重大意义

科技活动周,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技活动。作为全国性科技盛会,在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示创新成就、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举办科技活动周,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加快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办好科技活动周作为加快 “一带五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再动员,进一步掀起抓创新、谋发展、促振兴的热潮。

二、精心组织,突出活动主题

今年科技活动周,要围绕“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这一主题,密切联系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建设科技强省的实际,通过举办一系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科技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我省和我市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军民科技融合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助力科研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让广大公众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强国富民的根本力量,是改善民生、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从而坚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宣传,注重活动实效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本着广泛性、参与性、实效性的原则,坚持重心下移和服务公众、服务创新的方向,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精心策划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重大科技示范活动,让科技活动走进学校、走近社区、走近乡村、走近百姓生活,汇聚更多的资源服务更多的民众,使大家在活动中长知识、强素质、有收获。要重视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手段开展科技宣传,努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组织举办各类活动,要讲求实效,既要厉行节约,又要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加强大型活动的安保措施,确保各项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四、细化方案,做好活动总结

为集成资源和及时活动信息,请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及单位尽快制定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尽可能将本单位相关活动安排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并于4月27日前将本单位科技活动周联络人和联系方式及《2018年科技活动周重点项目备案表》、《2018年参与开放活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备案表》报送至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组委会邮箱,纸质版盖章报主楼1249)。科技活动周结束后,请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于5月31日前上报科技活动周总结及影像记录、媒体报道资料。

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