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衍生企业资源

当前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学渐渐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大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大学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等知识生产主体上,科研和生产完全脱离,造成了大学往往拥有大量的技术成果却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学主动依托自身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创建衍生企业,是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的一条有效渠道。

一、衍生企业性质

大学衍生企业是指运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成立的公司。Stenffensen等人研究表明,一个大学衍生企业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企业的创办者是来自大学的雇员;第二,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是从大学转移过来的。

根据Steffensen对美国新墨西哥州6家衍生企业的调查,他把大学衍生企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学发起型,即大学依靠自身组织的力量来创办衍生企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大学职能的一种扩展,在衍生过程中大学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二是员工自发型,即大学有创业意识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学者型创业者——认为某项科技成果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因而自己创办衍生企业实现转化。

二、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

关于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值得一提的是Ajay提出了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并特别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接合点”的过渡。本文沿用Ajay等人的衍生阶段划分,结合我国特色,从资源的视角动态的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

1、衍生企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Ajay提出的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把衍生过程分为:研发阶段、寻找创业机会阶段、企业萌芽阶段、企业成长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四个过渡点,称之为“关键接合点”,这四个点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投入一定的资源克服这些风险才能顺利的发展到下一阶段。

2、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

由于衍生企业是新建企业,在创建之初其自身拥有的资源难以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资源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1)研发阶段。由于衍生企业的创办者多数是学者型创业者,他们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有很好的把握能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研发阶段,正确识别创业机遇就成为制约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接合点。经验表明,正确的创业机遇识别是衍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寻找创业机会阶段向企业萌芽阶段的过渡中,关键接合点是创业可行性。在学者型创业者正确的识别创业机遇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创业条件是否满足创业的需要,这些创业条件包括资金、土地厂房、政策许可等。

(3)在衍生企业创办后,由于在企业刚刚成立,缺乏相应的信用和商业记录,在融资以及开展业务等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因此信用阀值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仅凭企业自身难于克服这一困难,此时企业非常需要来自大学等外部实体对其的信用支持以克服初期这些问题,使得衍生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4)在衍生企业逾越信用阀值后,企业要想顺利的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还要经过最后一个关键接合点:稳定性阀值。此时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技术成果,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还是适时吸收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3、衍生过程中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

根据Stenffensen等人的研究结果,衍生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母组织帮助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多是发生在企业创办之前或者刚刚创办的阶段,并且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直接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信用支持等方面。而间接支持主要是社会资本支持。

(1)政策支持。大学首先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创建衍生企业,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体现对创业者的激励。在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衍生企业创业者的切身利益。事实证明,如果大学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激励创业,那么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就很低,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移率很低。

(2)资金支持。根据Ajoy的研究,大多数衍生企业在初期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学校拨款或者风险投资。大学往往会根据情况提供给衍生企业一定的启动经费,帮助企业度过初期的困境,或者大学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创业者寻找风险投资公司。研究表明,缺少来自学校的融资支持被视作是影响衍生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支持。大学提供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相关科研设施,国内有些大学还创建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高科技企业扶植体系。经验证明,拥有完善的企业孵化体系的高校其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相对也高,并且衍生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4)信用支持。在衍生企业创办初期,缺乏历史信用和商业经验。KeaseyandWat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通过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为衍生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大学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后认为风险不大的前提之下。

(5)社会资本支持。李昱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团队通常囿于自身经历的局限,其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致使创业初期社会资本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比较丰富,大学应加强和产业界以及风险投资行业的沟通与联系,在融资、贸易等方面为衍生企业提供便利。

三、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

在衍生过程中,大学为衍生企业直接提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信用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大学掌握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企业寻求风险投资以及贸易伙伴方面间接的支持,最终实现衍生企业衍生成功。而成功的衍生企业反过来也为大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大学提供一定的资金。包括技术转移费用以及企业的部分收益等;

(2)成功的衍生企业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创建衍生企业,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也能体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期”的社会职能;

(3)帮助大学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当前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成为知识产权的出售者及其衍生公司的风险资本家。衍生企业能够实现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4)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多数是高科技企业,在行业中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衍生成功的企业对于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大学衍生企业的性质入手,借助Ajoy等人的动态衍生过程五阶段模型,从资源的视角研究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了大学对衍生企业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提出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当前我国的衍生企业创业活动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衍生企业的研究理论还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后期的研究有必要对衍生企业和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衍生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

【参考文献】

[1]M.Brett,Alistair,DavidV.GibsonandRaymondW.Smilor.Universityspin-offscompanies:Economicdevelopment,facultyentrepreneurs,andtechnologytransfer[M].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1991.

[2]MortenSteffensen,EverettM,Rogers,KristenSpeakman.Spin-offsfromresearchcentresataresearchuniversity[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9,(15):93-111.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上支付 第三方支付 情景规划

目前,国内外就网上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上支付系统安全性、信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如:对于安全性的网上支付结构框架、 对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协议的研究、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以及对网站信任的研究、网上支付系统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管理模式研究。而本文主要就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即首先分析国内网上支付行业构成、网上支付企业分类、网上支付产业特征以及网上支付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然后提出使用情景规划模型,希望可以对网上支付企业提出战略建议并就未来提出关键问题。

本文提出使用的情景规划模型主要是在大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适当定量分析,从而来对国内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一、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分析

1、网上支付行业的构成

网上支付的原动力是顾客要购买网上商户的产品或服务,这个时候顾客为此向网上商户支付货款,需要利用银行的系统实现银行划款。但就目前国内的环境或体系而言,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主动的满足和推动顾客和商户对网上支付的所有需求,因此网上支付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同时网上支付产业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调控。所以,网上支付行业主要由五部分组成:顾客、商户、银行、网上支付企业和政府。

2、网上支付企业的分类

目前国内网上支付企业主要分为三类:(1)银行网上支付,金融背景与业务熟悉是这类支付平台的最大优势,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2)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其中又分为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以银联电子支付为代表)和非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如IPS环讯、快钱、网银在线);(3)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比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安付通。三种不同类型的网上支付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目标客户和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都不尽相同,三者之间往往也表现出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3、网上支付市场现阶段的特征

(1)网上支付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目前国内提供网上支付的企业有40余家,并且提供的产品(服务)差异性极小,买方可以充分自由方便地选择。(2)国内网上支付发展不平衡。在目前中国电子商务支付领域,C2C网上支付已经趋于成熟,B2C网上支付正处于市场开拓阶段,而B2B网上支付的条件和环境尚未成熟,中国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发展不均衡,未来中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其他特征。主要表现在网上支付企业趋向行业细分化和银行与支付企业的竞争日益凸显。

4、网上支付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网上支付企业主要面临网络安全、市场竞争、投入成本、盈利压力、服务与创新不足以及法律和政策的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网上支付企业如何能清晰地洞察目前市场环境、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又采取何种竞争合作策略、同时在面对顾客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时,如何改变经营策略都是困扰网上支付企业的问题。

二、情景规划模型介绍

1、情景规划概念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战略设计和战略对话的工具,它以相关人员为主体,运用想象力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挖掘、归类,从而提高组织感知其经营环境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的含义、改变心智模式以及据此采取行动的能力。由于情景规划在理念与方法上与行动学习的一致性,它既可以看成是行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又可作为其他行动学习项目,尤其是战略性行动学习的破冰项目。

2、情景规划MACTOR工具

MACTOR是法国教授M.Godet等创造的一种定性定量结合的角色战略分析方法,MACTOR是进行情景规划建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MACTOR方法的模型框图见图1。

三、情景规划模型应用于网上支付企业研究

考虑本文主要是提出将情景规划模型应用于网上支付企业的研究,因此不具体进行定量分析,下面主要确定影响网上支付产业的关键角色以及关键角色之间争夺的主要目标,然后简单介绍通过Mactor方法来如何对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1、确定关键角色

通过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分析可以得知,影响网上支付行业的关键角色包括如下7个 :A1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2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3寡头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4顾客、A5银行、A6商户、A7国家法规。

2、确定战略争夺领域和各种目标

确定了影响国内网上支付产业的关键角色以后,同时需要确定各个角色之间的战略冲突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战略领域的目标上。而对于每个目标,各个角色可能是同意、反对或者中立。具体参见表1。

3、Mactor方法对网上支付企业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使用Mactor方法,通过建立目标角色矩阵(简单定位)及其意见集中和分散矩阵、目标角色评价矩阵及其意见集中和分散矩阵、直接影响矩阵、直接间接影响矩阵、加权数值定位矩阵及其集中和分散矩阵等矩阵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角色之间的意见集中和分散程度,各个角色对其他角色的影响度,各个角色对于其他角色的依赖度,各个角色对于所有目标的总影响能。这样可以就各角色(主要是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寡头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网上支付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包括网上支付市场构成、网上支付企业划分、网上支付行业现阶段特征以及网上支付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国内外就网上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上支付系统安全性、信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而本文主要研究国内不同的网上支付企业在各自特征和拥有资源不同、网上支付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网上支付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战略和制定经营策略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使用情景规划模型这种战略工具来对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英川:现代决策理论和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

[2] 邱昭良:情景规划理论和应用介绍.首届学习型组织理论前沿与趋势研讨会,2004.

[3] 杨国明:第三方支付经营模式探析.华南金融电脑,2006(4).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大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大学发展及趋势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4日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的共同理念。中国一些主要省市如上海、福建,也陆续制定及颁布了地方终身学习条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与之相匹配,要求我国从人力资源数量优势转向人力资源质量优势。如何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为关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有300所企业大学先后成立,这一新的理念与机构的出现,凸显了企业大学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凸显了人力资本与人才培养对于企业的重大价值。

一、职业培训演变过程及企业大学的定义

(一)职业培训的演变过程。对职工进行培训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学徒培训。随着学徒培训的发展,1809年德维特·克林顿在纽约建立了第一所针对工人的私人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行业发展到了早期的职业教育阶段。工业化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加速了手工业和加工业发展,大量不具备娴熟职业技能的雇员统一接受培训,这就是所谓的“工厂学校阶段”。随后又经历了“早期针对半熟练和不熟练工人的培训计划”以及“人际关系运动”(强调工作中人性化行为的重要性)等几个阶段。职工的教育培训对一个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据估计,1929~1982年美国的生产力26%是由教育和培训项目所贡献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1983年起实行了职工培训积累制度,使得公司支出所获得的收益显著提高:通过职业培训,其营业额在7年内从82亿美元攀升至222亿美元。

(二)企业大学的产生及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发生了变化:培训机构、场所和专业教师从普通高校(大学商学院)向企业转移,相继出现企业的培训中心转化为企业大学的现象。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建设企业大学。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通用电气“克劳顿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全球五百强企业有70%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截至2009年世界五百强已有超过80%的公司开设了企业大学,在这5年间平均每年有10余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建立了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一词最早由沃尔特·迪斯尼公司于20世纪五十年代采用。美国企业大学研究专家马克·艾伦在《企业大学手册:设计、管理和发展一个成功的项目》一书中就企业大学的定义表述如下:“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实体,它作为一个战略性工具支持母公司实现其使命,即通过众多活动来推进个人和集体的学习,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尉玮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大学运作模式与发展趋势》一文中从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企业出资建立和管理的教育性组织,其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关于企业大学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可以从其主体、客体以及目的三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描述:企业大学,肯定是依托于企业,因此其主办的主体是企业;其次,其面向的对象包含本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其他客户,有些企业大学如摩托罗拉大学,其面向对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他们的顾客、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这里可以将之概括为关系企业利益的群体;最后,企业大学的目的,根本上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为了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概括起来,企业大学是由母体企业建立,服务于企业利益群体,以促进其服务对象发展及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另外,从终身学习的内涵出发,在广义的角度上,企业大学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柱,企业大学是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大学的驱动因素

(一)培训部门的变革。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人才培训的工作理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出现企业培训部门转化为企业大学的现象,成功的企业大学使企业在“员工流动率”、“组织文化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与企业经营策略的相关度”等方面的表现优于一般企业。传统培训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当前利益,以培训员工的知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的经济利益等短期项目为目标,而企业大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从公司的发展战略考虑,着重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为主,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企业来说,它们更加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因此出现了脱节。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再教育是满足岗位技能的需求,也是谋求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部分企业大学还提供学历教育,如爱立信学院与国内外大学合作于1998年获取了两个学位授予权,迎合了职后工作者对学历教育的需求。

企业大学与全日制高校存在很多相同点:都拥有相对全面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除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外,甚至还有学历教育,这些为员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满足了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以摩托罗拉大学为例,它设有覆盖业务范畴的专业化学院,并配有相关教辅和行政设置,课程体系健全。在终身学习等理念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补充是有意义和必要的。虽然企业大学正占据着一定的教育市场份额,但它和传统大学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认为,传统高等教育通常彼此封闭,内部机构也相对独立,这和实体大学体积庞大、组织繁杂以及受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影响较大而缺乏自主性等相关,这也是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的重要区别。企业大学致力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正是传统大学所欠缺的。

(三)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使企业大学在远程交互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线数字化学习或分布式学习越来越普遍: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对e-learning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有一些知名企业,70%左右的企业学习是通过e-learning方式完成的;近些年企业员工平均在线学习时间增长率为27%,年在线学习人次增长率为65%左右。

企业大学利用网络技术为员工或客户提供学习平台,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自由地掌握学习节奏和安排学习时间;很多企业的业务分布往往具有跨区域性,有些企业甚至是跨国的,分布式的网络技术解决了空间上的距离问题:员工可以统一学习企业的某项课程,减少了员工的学习成本,增加了员工的学习机会,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国内温州奥康集团于2007年成立了奥康大学,并明确了企业大学的核心职能:“教育、培训、发展、学习、研究”。其中,“教育”指依托集团在行业内的优势,对外开展EMBA教育,对内开展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指组织协调集团各部门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并贯彻实行有效的评估体系;“发展”指发现并发展企业内有潜质的员工,为企业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学习”指营造企业内部学习氛围,促使员工自我学习,提升竞争力,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研究”指进行企业文化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参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有研究机构在调查企业大学的主要功能时,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传承企业文化,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面向整个企业链,19%选择营销企业品牌,4%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的来源之一。企业大学的使命和终极目标是提升企业的利益,企业大学的各项职能是完成其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学习与人才培养”是企业大学的首要职能,为员工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发展和传承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企业大学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及传承,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从而提升员工的使命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部分企业大学同时还面向产业链客户,有益于客户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珍妮·C·梅斯特将企业大学的核心课程建设原则分为三类:“企业公民”、“环境框架”、“核心职场能力”。“企业公民”是指向员工反复灌输企业文化、价值观、传统和愿景;“环境框架”表示员工准确评价企业的业务、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核心职场能力”包括作为一名职业人士应具备的学会学习、沟通与合作、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技术能力、全球化经营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生涯自我管理能力等。

国内奥康大学的课程包括领导力EMBA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财务管理核心课程、质量管理核心课程、品牌管理核心课程等,课程重点集中于市场营销、生产管理、采购与物流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几类。迪尼斯学院课程建设分为三类:学院课程、职业发展学习和迪尼斯探索系列。学院课程包括实习、交流、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领导等培养通用能力的课程;职业发展学习包括工程、娱乐、经济、安全等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与迪尼斯的经营业务相联系;迪尼斯探索系列则是员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对市场、人力、领导力等内容的探索课程,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惠普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惠普管理之道、惠普销售之路和惠普服务之道。惠普管理之道包括领导模块、策略模块、运营模块和组织模块;销售之道包括团队模块、方案模块以及行为模块;服务之道包括战略模块、管理模块和技能模块。惠普商学院的课程关注实战性,具有十足的惠普特色。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大学的职能密不可分,从上述对企业大学课程的抽象分类和实际操作来审视,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从内容上包括通用技能课(如管理、交流和领导力等)、业务技能类课程(如具体的销售、娱乐、工程等)、员工个性化课程(根据员工自身特点和兴趣安排的课程)以及企业文化类课程(如企业发展史和公司规章制度等)。这些课程安排与企业大学“学习与人才培养”和“发展和传承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的职能定位相吻合。

(三)国内企业大学发展现状。企业大学的概念于20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第一家摩托罗拉大学在1993年成立以后,国内许多知名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目前,国内的企业大学主要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大学和国内本土企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2005年7月份的调查显示,在中国五百强企业中,有8%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在现有企业大学的企业中,国企占50%,民营占37%,外资占13%,其中43%是自筹,19%是与高校合作建立的。

2007年5月,凯洛格公司的《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显示,2007年我国已经成立的企业大学超过了150家。《中国企业培训蓝皮书》于2008年8月~2009年4月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有6%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大学,9%正在筹建,85%的企业没有;同时,该课题组对1,430家企业中的前30%的百强企业调研数据显示16%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大学,19%正在筹建,65%还没有建立。上述数据一方面说明国内企业大学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中小企业的企业大学比例数少于百强企业,说明企业大学往往是成功企业或大企业的选择;国内企业大学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比较典型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师资队伍不合理”、“课程体系混乱”、“电子学习问题”以及“评估体系不完善”这几方面。

四、企业大学发展趋势

(一)企业大学或将走向独立。从企业大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看,它从教育领域向非教育领域进行了开拓,由主要从事培训业务转向诸如“商务咨询”、“管理咨询”、“外文翻译”等非教育领域。此外,在企业大学中学习,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当然这不是企业大学的发展重点。随着企业大学的成熟以及应允市场的需求,部分企业大学的业务从内向外展开,对外的服务使企业大学自身能够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而不依赖于母体企业。

(二)在线学习的扩大和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大学授课形式也越来越多,企业e-learning成为课程展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摩托罗拉大学将职业技术培训课程、资料、专家讲座和图书等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供其全世界135,000员工随时下载学习。未来企业大学在授课方式上,企业提供弹性课程,通过电子学习网络平台,让员工自己负责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三)企业大学联盟或将出现。刘辉在《企业大学运营模式及发展趋势:摩托罗拉大学的管理实践启示》一文中认为,未来企业大学在客户管理方面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运作方式。客户是企业大学的最终服务对象,也是企业大学运作的源泉。此外,企业大学之间或将出现协会或联盟。企业大学的数量逐渐增加但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管理企业大学的相关事务,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企业大学联盟社会组织,对于企业大学的专业化、规模化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企业大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不断力求满足企业与其客户的需求,随着其数量的增加,业内的非营利性联盟组织也将出现,企业大学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的战略性需求,不断为其客户创造价值。

五、结论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与人力资源理论、员工的自我发展和管理等联系紧密。企业大学力求营造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联系紧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员工绩效和整个企业价值的提升。与传统大学相比,企业大学填补了高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空白,同时企业大学也与高校合作,满足客户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企业大学将在运行上做到自力更生,同时为母体企业和其他客户提供培训以外的更具创新形式的服务,这个行业也会随着更多从业者和组织的出现而更具规范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一、建立跨区域钢材信息收集体系

实时、有效、充分的获取商业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修改生产计划,提高产品销售量,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搜集全面、有效的信息,企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商业信息监督小组,针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竞争对手情况、相关国际形势、市场动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依靠下游分销商的信息反馈收集信息,为企业的商业信息收集体系提供补充。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优秀的营销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销售业绩,增加企业钢材销售量,是企业在钢贸市场获得优势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优势的营销队伍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这是钢铁企业钢材营销策略全面实施的保障,对营销绩效科学的判断是评价营销能力的标准,也是评价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营销培训是提高销售人员业务素质、增强推销能力和效率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从知识讲座、上岗实习、外派培训等多方面强化营销人员的销售水平,进而建设优秀的营销队伍。

三、强化质量审核体制建设

生产与销售是钢铁企业的两大主要职能,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及信誉。一方面,在相关产品国际、国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产品质量标准,所有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均高于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司的产品品质到达优秀;另一方面,根据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内部审核机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资料或产成品出现问题,均进行返工或淘汰,并进一步查明质量问题原因,避免同类问题的产生,提高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市场对钢材高质量的要求。

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钢铁市场已不满足传统钢材的品质与技术工艺,尤其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更要求钢铁企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钢铁企业不但需要聘用高学历、高技能的研发人员,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原有产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产品,同时派遣公司研发人员参加高水平与钢铁行业相关的研究交流会、并聘请钢铁研究专家对公司研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品种和工艺。

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正在走来的知识经济,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将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先进之林的可靠保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就显得更加紧迫和更为重要。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企业只有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体系才有了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和保证。这里的产权清晰,就是使企业成为产权的主体,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以此承担盈利和亏损的责任。通过界定企业产权,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在原国有资产的基础上,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等各种形式,重建有活力的企业产权制度。权责明确就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执行以及监督人员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的利益,使企业的各种活动规范、有效率、可检查,形成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政企分开的实质是政企职能分开,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进行经济宏观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保证企业创新面向市场、成为创新主体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创新体系建立的保证。管理科学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方法管理企业。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努力,尽快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在国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优势企业具有开发5-10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2、加速发展合作创新,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科研体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免费论文参考网。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使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一是要以生产企业为基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共建技术开发实体,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二是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的技术难题;三是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技术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下,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4、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制,分散投资风险。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体系的设计师,无论从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的支配地位。第一,企业家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第二,企业家是所有创新主体的“统帅”。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因此,造就千百万个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创新体系能否诞生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发展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企业经营者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大批以创新经营为特征的一代新型企业家必将应运而生,中国企业创新主体的易位与空缺即可相应地得到解决。

四、建立适于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企业的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系统提出的,所谓“学习型组织”,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现实中一些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在学习上存在“学习智障”,从而使企业在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不能迅速应变,使组织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支配而走向死亡。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为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顺利进行创新而设立的。我国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通过宣传和教育,使每个职工都对企业的目标和远景有深刻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与他们的个人愿景息息相关,不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个人愿景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企业的共同愿景的实现是要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的;

(二)以产品为中心建立工作小组,使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努力创新:

(三)经常在企业内展开各种竞赛(如生产竞赛、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在对优势者进行奖励的同时,对绩差者要进行一定的惩罚,鞭策不求上进者,使每个人都时时感到压力,激励上进、创新的欲望;

(四)经常将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组织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当然也有相互竞争,这种组织应经常拆散重组,保持活力。

总之,对企业而言,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各种理论与方法只是引发企业创新管理者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工具,不可能有供企业照套的现成模式。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非常成功的企业,其经验和做法也只能作参考,切不可照搬。企业的历史、文化、实力、行业、领导人个人素质、上级关系,国际化程度、与学术机构的关系,以及目前企业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等等都不同,必须做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企业必须在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观处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建设企业创新体系。同时,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设计、一次实施就能完成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在不断变化,企业创新体系也必然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企业始终都需要关注创新体系的运行情况,注意关注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创新体系提出的挑战,使企业的创新体系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晖涛.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的基本对策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03) .

[2] 向刚,李振国,李穗明. 企业持续创新:重要性与基本概念[J]经济问题探索,1996,(06) .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正在走来的知识经济,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将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先进之林的可靠保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就显得更加紧迫和更为重要。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企业只有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体系才有了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和保证。这里的产权清晰,就是使企业成为产权的主体,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以此承担盈利和亏损的责任。通过界定企业产权,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在原国有资产的基础上,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等各种形式,重建有活力的企业产权制度。权责明确就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执行以及监督人员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的利益,使企业的各种活动规范、有效率、可检查,形成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政企分开的实质是政企职能分开,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进行经济宏观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保证企业创新面向市场、成为创新主体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创新体系建立的保证。管理科学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方法管理企业。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努力,尽快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在国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优势企业具有开发5-10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2、加速发展合作创新,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科研体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免费论文参考网。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使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一是要以生产企业为基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共建技术开发实体,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二是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的技术难题;三是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技术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下,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4、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制,分散投资风险。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体系的设计师,无论从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的支配地位。第一,企业家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第二,企业家是所有创新主体的“统帅”。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因此,造就千百万个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创新体系能否诞生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发展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企业经营者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大批以创新经营为特征的一代新型企业家必将应运而生,中国企业创新主体的易位与空缺即可相应地得到解决。

四、建立适于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企业的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系统提出的,所谓“学习型组织”,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现实中一些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在学习上存在“学习智障”,从而使企业在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不能迅速应变,使组织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支配而走向死亡。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为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顺利进行创新而设立的。我国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通过宣传和教育,使每个职工都对企业的目标和远景有深刻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与他们的个人愿景息息相关,不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个人愿景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企业的共同愿景的实现是要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的;

(二)以产品为中心建立工作小组,使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努力创新:

(三)经常在企业内展开各种竞赛(如生产竞赛、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在对优势者进行奖励的同时,对绩差者要进行一定的惩罚,鞭策不求上进者,使每个人都时时感到压力,激励上进、创新的欲望;

(四)经常将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组织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当然也有相互竞争,这种组织应经常拆散重组,保持活力。

总之,对企业而言,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各种理论与方法只是引发企业创新管理者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工具,不可能有供企业照套的现成模式。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非常成功的企业,其经验和做法也只能作参考,切不可照搬。企业的历史、文化、实力、行业、领导人个人素质、上级关系,国际化程度、与学术机构的关系,以及目前企业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等等都不同,必须做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企业必须在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观处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建设企业创新体系。同时,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设计、一次实施就能完成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在不断变化,企业创新体系也必然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企业始终都需要关注创新体系的运行情况,注意关注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创新体系提出的挑战,使企业的创新体系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晖涛.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的基本对策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03) .

[2] 向刚,李振国,李穗明. 企业持续创新:重要性与基本概念[J]经济问题探索,1996,(06) .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7篇

(一)机遇

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许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许多中小企业孕育着新机遇。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催生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种利好扶持政策下,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于高新技术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强大带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迹象,中小企业的税费不断降低及扶持政策不断的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在好转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的机遇。而且,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掀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二)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这样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会产生同质、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有待加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不足。中小企业依然缺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政策歧视、市场歧视、管理体制不合理、支持其发展成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

二、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3)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中小企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有待加强。(5)对中小企业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其中。修改充实现有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补贴扶持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财政补贴应优先向中西部、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财政自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绩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与提高。

(三)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中小企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中小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3—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中小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中小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中小企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此外,对激励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可考虑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获得股息和红利可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对中小企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中小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中小企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有关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考虑从如下方面完善:扩大中小企业对个人获得的省(部)及以上颁发的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范围;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所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免企业个人企业所得税等等。

(六)财税政策应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8篇

现在所定义的文化产业都是以“文化创意”作为核心思想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产业是一个大的集合,它可以指为民众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或者指与这些有关的相关活动。[1]文化产业和相关的活动是一系列的产业化范畴,它可以提供文化产品,也可以提供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活动,还可以是与这些内容相关的产品,并且为这些产品提供生产和销售的服务项目。作为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文化创意园已成为世界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和当代人类社会创造的新财富形态,其所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文化创意园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至今,文化部了三批近80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2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2013年的“两会”上,文化产业园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点。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表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从中可以看出,国家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也给予大力支持。希望通过发挥文化创意园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示范和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创意园的核心———创新创意,能够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提供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参与服务外包业务过程中,因为有了创新创意,就会拥有超过其他同类企业的能力,也会获得巨大的利润和更多的合作机会。

二、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对玩具企业发展的意义

1.引导玩具行业产业关联化和集聚化我国玩具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产品远销世界上所有国家。有数据显示,我国玩具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我国玩具制造业的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这6个地区的玩具销售额占全国玩具销售总量的95%以上,而且大部分都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存在。[2]但是绝大部分玩具企业表现出的玩具技术含量低、玩具品种单一、玩具形象设计缺少创新、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智能化玩具较少等问题,使得玩具创新设计非常缺乏。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的动漫设计衍生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承包业务,让玩具企业的自身玩具卡通形象,以及设计出的衍生品和动漫衍生品的共同配合和销售,可以不断延长玩具企业的产业链。再加上园区内配套的玩具辅料供应区、玩具成品区、物流仓储区、电子商务交易区、玩具精品馆一体的关联产业设施,实现产、供、销、研一体的产业链发展形势。玩具企业可以借助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业务和其他辅助要素,减少成本支出,实现玩具行业产业关联化和集聚化,进而帮助玩具企业进行创新设计。

2.改善玩具企业电商业务玩具企业的电商业务已遍布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天猫母婴馆婴儿玩具系列已进驻奥贝、费雪、哈哈龙、芭比、迪士尼等上千个中外玩具品牌,截至2015年4月6日,天猫网上销售的不同种类玩具达12550件,这是B2C平台的玩具品牌数量;在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玩具类目下的玩具“反”斗城、澄海玩具、丽水玩具、扬州玩具等平台销售的玩具数量达到了上万件。在阿里巴巴“童装母婴市场”搜索“扬州毛绒玩具生产厂家”,截至2015年4月6日,共找到855条相关产品。在淘宝C2C平台上搜索“玩具”,可搜索到23400多家玩具店铺,250多万个玩具种类;2015年3月25日,京东商城首家京东母婴线下体验店的开设,是京东实施O2O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智能教育互动童车给玩具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玩具线下体验,现场扫码下单。玩具企业已借助广泛使用的B2B、B2C、C2C实现玩具电子商务,并且正在发力O2O电子商务。但是,玩具的品类单一、无品牌影响力、丰富度不够等零售特点,使得玩具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联姻效果不明显,加上玩具企业的自身转型困境和国外品牌玩具入侵的双重压力,玩具企业的电子商务费用投入多且回收缓慢,效益日益萎缩。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集创意文化交易、学术交流、大学生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精品生产、动漫设计和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依托文化创意服务外包资源,可大大提高玩具的创意设计,借助电子商务渠道,可拓展玩具企业自主品牌,增强玩具企业竞争力。

3.提升玩具企业利润根据施氏“微笑产业曲线”理论,拥有价值最高的区域分布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研发和市场是影响企业绩效创新的关键点,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或代加工,没有市场能力和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过了产品生命周期只能作废品处理。所以,玩具制造企业的贴牌加工制造环节,在整个出口产品中创造的价值不到30%,而这30%的价值又会被同行和替代品市场瓜分。微笑产业曲线的两端即研发和营销环节却创造了70%的价值。由此可见,玩具产品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都被品牌拥有国获得。OEM模式生产为主的玩具企业赚取的利润,在整个价值链中只占了极小的比例,这几年又受到人民币升值、工资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门槛提高等因素困扰。如果玩具企业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创意设计中心、动漫研发中心、多功能培训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新设计和品牌延伸,可大大拓展玩具产业链,提升玩具企业电子商务利润。

三、玩具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重点研究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问题。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的因素可分为产业内部因素和产业外部因素。而对于玩具产业,笔者主要从影响玩具企业大数据市场发展的内部因素———技术因素、外部因素———人才市场因素出发进行分析。

1.企业内部信息化问题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随着国家“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造生产和管理的不同环节与阶段,实现智能化的生产销售,最终目的是减少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的信息技术(CAD),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EDI、ERP、SCM、CRM、Intranet技术),服务环节的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集成化信息技术(CIMS、MIS)等。[3]目前,我国玩具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CAD与ERP的集成问题。玩具设计需要CAD设计好之后打印出来,再复印分发到各个车间,这会耗费公司工艺部每月数千元的打印费、复印费,耗费大量生产成本。在ERP上马之后,需要将CAD系统中的数据输入ERP系统,才能使用ERP中的物料编码、BOM等。可是,ERP实施过程中带来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让CAD跟ERP的接口开发不断变化,无法有效集成,造成大量资源和成本浪费。(2)相关人员负担加重。许多玩具企业产品设计过程的80%是基于手工设计,由于环境和设计师本身文化素质的影响,该公司的毛绒玩具设计师不习惯于使用电脑和CAD技术的表达,只是从事玩具简单的开发。这类设计,经验含量较高却缺少创新。ERP的引入更是遭到工艺部人员的很大抵制,因为技术的创新会让他们感觉负担加重。另外,由于管理层对ERP的认识不够,加上企业本身基础管理较弱,ERP系统的引进,让一些管理部门的任务加重。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费用问题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技术内容。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来看,都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4]无线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使得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成为未来电子商务主要技术,这也为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多创新技术和增值业务。玩具企业目前主要在中介型垂直类B2B商贸平台,如玩具网;中介型综合类B2B平台,如阿里巴巴上建立了网店。对第三方电子商务网店而言,其会员费、硬软件等投入是巨大的。以一家小型玩具企业进驻阿里巴巴外贸平台“出口通”为例,阿里巴巴出口通的年费是19800元/年.次,加上阿里巴巴关键词竞价、企业邮局账号、上传玩具图片等直接费用大概一年50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管理费等间接费用。虽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常用的网店建设方法,但是企业基于所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电商平台对于更好的计算企业的技术费用、更好的维护电子商务硬软件系统,以及增强客户的网店购物体验和满意度都是远远超过网上商城和托管性网站的。

3.人才缺乏问题当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领域存在比较大的人才缺口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高级印刷、动漫设计、电子商务、工艺设计等方面,在服务外包领域的人才缺口现象尤其明显。以电子商务人才为例,中国就业促进会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中,有37.68%急需电商运营人才、28.57%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IT、美工)、17.39%的企业急需推广销售人才、18.84%的企业急需综合性高级人才。玩具企业要想发展文化创意外包业务和实施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运营技术、网络推广和销售是最迫切的工具性人才。随着企业向行业纵深方向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负责企业品牌运营的综合性高级人才也会越来越热门。

四、文化创意服务外包背景下玩具企业的发展策略

1.构建全方位数字化自动运行模式文化创意服务外包背景下玩具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框架,以产品销售为核心,利用外部电子商务的特性,优化玩具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具体包括:CAD系统的生产设计过程的数字化,ERP系统的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流程的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外部电子商务具体包括: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网络营销,利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电子支付,跟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产业,如下游传统零售商、上游辅料供应商、物流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及各种交易。将玩具企业的全部商务活动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和外部交易电子化,明确企业信息技术需求,重视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软件咨询,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数字自动化运行模式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5]图2:玩具企业数字自动化运行模式总体结构图从图2可看出,玩具电子商务应用中外部交易组成部分与后台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外部交易的完成。前台是建立在后台基础之上的应用,后台主要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而前台是以与外部交互为主。玩具企业应首先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和拓展商机,由企业外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拉动内部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然后,集成内部已有的ERP系统、CAD设计制造系统、供应链系统,优化玩具企业内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最后,向敏捷制造和虚拟组织发展。

2.有效降低电子商务技术费用根据前面对技术费用问题的分析,目前采用的中介型B2B和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并不能有效降低电子商务的技术费用。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加入交易平台。厂商作为电子商务交易方,拥有品牌、价格、物流、团队等优势,有一部分厂商甚至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果基于自有平台和知名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玩具企业可以减少第三方平台的电子商务服务费用,又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的高流量引导至玩具企业的官网上,从而大大降低电子商务的技术费用。玩具企业F2B2C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在原来几种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模式。F2B2C,是FactorytoBusinesstoCustomer的英文缩写,是制造商通过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商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信息的展示,将最终用户引导至玩具企业进行交易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制造商和最终用户的主导地位,而第三方平台的作用与B2B、B2C、C2C相比,其作用已开始弱化,从关键角色变成了信息整合的作用。[6]因此,可建立玩具企业F2B2C的网站的交易新模式。图3中,F2B2C的主体F,是玩具企业的自有平台,可外包给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价格优势,同时,对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也拥有完备的系统支持。B是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该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提供各具专业特色的玩具企业的链接,以更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至自有平台购买,并且拉取更多流量提高自有平台的点击率和知名度。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企业战略 本质发展型战略 一体化战略 跨国经营战略

一、引言

战略起源于军事,其含义为将帅的谋略。企业战略管理是将战略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战略是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对其经营业务的定位和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及实现目标方略的谋划和决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巨头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杰出的企业家。当然作为企业家想要使企业安稳、健康、蓬勃的发展下去,也必须扮演好多种角色。首先企业主要经营者应该扮演战略家,以发展的眼光制定企业战略,才能把握企业未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如何正确选择并实施企业战略则变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企业战略的本质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活动,其本质是寻找优势,其关键是定位,保障是保持一致性。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和出色的业绩,实现企业的目标。做好企业战略的规划的关键是找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三、企I发展型战略

发展型战略是使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的战略。该战略以发展为导向,引导企业开发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总体实力。主要包括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一)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考虑如何扩展企业、向何方向扩展的问题,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沿经营链条向前或向后延伸和扩展现有业务的战略。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节约采购和销售成本,控制稀缺资源,形成规模和实力。

2008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鞋业企业关门歇业Belle却在逆境中脱颖而出,不仅在逆势中强势盈利,而且2008年国内皮鞋销售额排名前10名中的品牌,6个属于Belle。这得益于它的纵向一体化战略。1997年,Belle在加工鞋业产品企业的基础上,拓展全球销售网络和打造自己的品牌。在2002年,组建百丽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百丽投资旗下拥有1681个零售店。到2005年,Belle成为中国最大的女鞋零售商和最大的运动服饰零售商,有多个自有品牌和授权品牌,实现了纵向一体化。Belle的一体化不仅使企业在每一个环节赚足了利润,综合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极速的供应链使Belle能对市场做出灵活应对,在低库存的情况下,Belle的产品仍比其他产品提前3~4月上市。

当然,纵向一体化也会导致诸多不利因素。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形成纵向一体化规模必须有庞大的资金支撑,而投入巨额的资金提高竞争对手的竞争门槛的同时也给自己造成了退出壁垒。退出即意味着放弃大量投入的资金,积累的人脉和巨额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现代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纵向一体化企业面临较大的冲击。而通信技术的提高,也使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成为了可能。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优势显现出来。横向一体化是企业抓住核心的产品和市场,抓握核心竞争力,非核心部分委托于其他企业的一种战略。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整合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减少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但是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理想效果。首先企业要选择一个具有成长潜力的产业中进行,其次企业要具有管理更大组织需要的资金、人才以及完善的组织架构。只有在有这些稳固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大成功,否则会使企业因盲目的规模扩大背上承重的负担。

(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跨国经营战略是企业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更大规模和更深度的参与,也是企业发展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一种战略。跨国经营有利于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开阔新的市场,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优势。但是跨国经营要考虑国内外环境因素和不同的价值体系,并在大为相异的经济条件下获得经济效益,这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尔经过20世纪的“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在国内市场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实力。为了抢夺国际市场大蛋糕,海尔在1998年开始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海尔的目标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所以海尔一直坚持出口创牌,而不是创汇。将自己的品牌产品打入海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扩大“知名度”,从而在世界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创国际品牌的过程中首创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即本土化营销、本土化设计及本土化制造相结合。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推出适合各国的本土冰箱,赢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通过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海尔的品牌价值一路攀升,实现了飞跃,并使海尔拥有了丰富的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跨国经营追求巨大投资利益的同时,也会面临比国内经营更大的风险。此类风险包括:社会政治风险,商业与信用风险,货币外汇风险。企业要想在诸多风险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分散、减少风险。

四、结语

“现代企业无神话,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靠一个点子,一次运作就能成功的时代,企业的竞争现在比的是综合实力,综合战略优势。”良好的企业发展战略有助于企业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可以便于企业积极发掘和调动生产力,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相应的品质保证;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析企业拥有的优势,制定适合的战略,扬长避短,使企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因此,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主要领导人要充分认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适时适当地做出最优的企业战略规划,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辉.“百丽国际”:赢在纵向一体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4):22-23.

[2] 李良俊.对企业战略本质的新认识[J].经济师,2009(3):18-19.

[3] 姬金霞.海尔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 韦丽红.论横向一体化的动因、条件及实施路径[J].大众科技,2011(12):255-257.

[5] 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中国出版企业;竞争力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诠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委员发文指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经过数十年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思想逐步影响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修订了其《公司治理准则》,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范围,明确提出了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等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所在社区以及所在地政府等)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大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贸易中逐步重视起社会责任问题。到21世纪初期,企业社会责任才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2中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框架构建

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深入,但关于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还甚少。笔者身处出版行业十余年,深感中国的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其现实与内在发展的要求。首先,在我国,出版企业不仅具备一般企业的共性,生产自己的物质产品———出版物,而且还具有承担着传播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精神文明的责任。其次,承担社会责任是出版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健康转企的需要。最后,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出版企业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综合第一部分的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服务方统称为利益相关者,要想使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构建自身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构架,以便于有的放矢。基于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笔者结合期刊主要价值活动,归纳出了出版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包含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及协会、公众、作者、消费者(含读者)、合作伙伴和员工。具体见图1。图1出版企业利益相关。

3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下中国出版企业发展策略

中国的出版企业目前都面临着转型。一方面新媒体的冲击,出版企业曾一度被称为“夕阳产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单位面临着从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的转型。出版企业要想在困境中突围,除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发新媒体的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把发展思路从单纯的深挖消费者的单一的增长点,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视角,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导向,以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部署自己企业的发展布局,才能谋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基于上述我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构建框架的视角,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策略如下。

3.1对政府及协会的责任

出版企业的政府责任主要由弘扬国家价值、文化传承、国际影响力构成。积极刊登弘扬文化价值的文章,努力以创建文化优秀品牌来带动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和吸纳人员就业,以分担政府的压力。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主要是贯彻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此外对于我社来说,我们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主管单位负责,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为协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的责任。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出版企业而言,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也是责无旁贷的。企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加大了环境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工业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加大了经济的负担,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企业很难再继续忽视环境议题。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应积极探寻“绿色出版”之路,节约耗材并减少污染。同时在出版宣传上积极刊登倡导绿色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文章,以利于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的理念。

3.2对公众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应紧跟时代热点,认真贯彻国家相关精神和政策,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身为文化企业,应将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各个领域的创新文化以及高质量的知识为责任。以我社为例,结合行业优势以及知识热点,创立了《供应链管理》杂志,其文章常被人大书报中心转载,得到了行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和创新知识。此外。我社的传统杂志《中国市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刊登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研究热点,这种以对公众负责为出发点的行为,在收获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为企业的深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出版企业对公众的责任还包括在灾难面前的社会公益责任。如在期间,出版企业的正确舆论导向以及组织员工的积极捐款,这些行为在承担公众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加分。

3.3对作者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作者群责任的构建上。以我社为例,我社的作者群包括专家、学者、老师、高校生以及职场人士等。对作者的责任建设方向如下。一是提升对广大作者的出版服务能力。出版企业应继续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审稿和出版的时效性,为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特别是为具有创新观点和紧扣热点的高质量文章的作者提供更便捷的发稿渠道。给我们的作者以很好的投稿及发稿体验。二是通过举办年会、作者资源库见面会等形式密切与学者、学术组织的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作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以会议推介、新媒体推送等手段提升优秀文章传播效果。增加作者的黏度以及增值服务。三是注重作者库建设,特别是着重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通过给予青年作者更加倾斜的文章审稿指导、提供更多的文章出版与交流平台,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3.4对消费者的责任建设

根据出版企业的特有性质结合我社实际,出版企业的消费者包括邮局、各个图书馆、发行二渠道以及读者等。对于前三者,出版企业要提高本企业出版部的服务水平,加强与其的密切联系。提高发行人员自身的能力,定位市场方向和产品方向,抓重点客户以及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完善和优化订单和配送等流程,保证出版物的按时交接。对于读者而言,为其提供一本文章质量上乘、排版及设计精良的出版物,是对其最根本的责任。为此,出版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内容把关制度,做到审稿记录长期可追溯、可核查,加强校对工作,切实提高编校质量。此外,可以建立读者库,对于订阅多年的老读者以及订阅量多的读者,给予梯度优惠,构建读者订阅黏性。特别指出的是,出版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需求为出发点在服务上创新,如深圳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这就很值得出版企业借鉴与思考。

3.5对合作伙伴的责任建设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对合作伙伴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我国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停留对合作伙伴社会责任规范的简单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对合作伙伴承担社会责任不够重视,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健全良性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合作各方利益共赢。对于期刊出版企业来说,合作伙伴首先包括出刊后刊登文章的媒介,如人大书报转载中心、知网、万方、龙源网等等。其次包括会议、论坛、数字期刊等拓展业务的合作方。出版企业需要重视和加强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增强诚信度与忠诚度,从而方能在良性的外部环境中很好的成长。

3.6对员工的责任建设

员工既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生产力要素,又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应当培养优秀的人才。出版企业除了履行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外,更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编辑人员职称考试培训力度以及重视职称评选工作。总之,出版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员工关怀,内部形成企业的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4结语

当前,出版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突围阶段,当我们只是把企业的发展放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盈利增长点上而企业出现发展乏力之时,我们是时候适当的放下脚步,梳理一下我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履行社会责任郑重的纳入到出版企业文化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也许我们的前进就会有新的动力。文章抛砖引玉,旨在希望给转型中的出版企业以更多维的思考视野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黄群慧,彭华岗,张蒽,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0):强化责任担当,决胜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1篇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122-08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对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机制上的摩擦,这种摩擦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参数的扭曲,这些扭曲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是否带来一定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表现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异性是否也会反映在财务绩效的差异上?混合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能否做到很好地融合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二者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通过得出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实践尝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一、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外学者Lopez等[1]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企业财务绩效。Peters 和 Mullen[2]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具有积极强化关系。 Carroll和Shabana[3]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和实例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负相关或者不相关关系。例如,Brammer等[4]研究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环境、社区维度的社会绩效与股票回报率负相关。Makni等[5]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市场回报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McWilliams[6]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其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国学者基于我国国情,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二者的社会责任具有差异性,单独以国有企业样本、民营企业样本或者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二是认为二者的社会责任没有差异性,对其进行混合样本研究。三是得出了不同研究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还有学者认为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

综上所述,从国外的研究情况看,由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数量很少且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只起功能性、弥补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所以西方学者极少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上基本都是以私营企业研究为主,其结论也是基于私营企业得出的结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区别于国外企业,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外研究对象存在较明显差别,下面本文将基于我国国情深入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战略目标趋同。公司治理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目标[7]。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战略的目标制定上必须做到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平衡。因此,我们认为二者的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趋同。企业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都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关系压力,以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为基础,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以创造绿色利润为核心,以商业思维范式创新为手段,对企业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所做出的利益平衡。这种平衡不因企业性质而改变,这是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再次,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趋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处于同样的社会关系压力之下,利益相关者都是相同的,他们对企业的影响不会因企业的性质而变化。任何企业忽略或者影响了这些力量的利益,都会受到这些力量的惩罚。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相同的。

最后,企业发挥功能作用趋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国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社会责任中同样都有非经济目标的内容和经济目标的内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发挥功能作用将会进一步趋同。

综上所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应该具有一致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都会给自身的经营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增强企业的无形资产,提高品牌竞争力和企业影响力,赢得更多的社会广大消费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认同,并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同时,企业对政府的贡献越大,越能得到政府的关注,政府会为企业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价值[8]。因此,本文认为,不同性质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异,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不因企业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我们认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会因为企业性质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我们仍不能忽略二者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表现和产生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驱动机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政治关系方面。国有企业本身的性质代表了政企关系,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国家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而存在[9],即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其担负着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10]。而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仅作为一种竞争工具来拓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空间,为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并非企业的责任属性。

其次,管理层动机。通常认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履行社会责任有其政治目的和个人目的,即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以及公共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达到个人地位的提升和政治抱负的实现。对民营企业来讲,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先天不具备政治优势,为了生存发展,民营企业需要建立政治关联(胡旭,2006),使自己成为产权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或者获得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源。因此,民营企业管理层承担社会责任的政治动机要比国有企业更强,即民营企业会通过政治寻租去获得政府更多支持,包括良好经营环境、政策资源、政府实质支持等[11]。

最后,问题。从委托关系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显著不同点是委托人不一样。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是国家政府,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政府,而民营企业的委托人是股东大会,出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对国有企业来讲,在社会责任资金的使用上,由于国有企业的投入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企业行为与委托人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地进行社会责任投资。而民营企业在选择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要考虑是否与股东达成一致,这就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投入。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的差异性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差异性,也因此导致了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风险。从政治关联、管理层动机方面看,二者的差异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在非效率投资方面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现金流)要高于国有企业。从问题看,二者的差异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要好于民营企业,进而导致融资约束要低于民营企业。从管理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甚至大多数企业未设立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在组织化、正规化方面严重落后于国有企业,使企业不能有效地把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转化为企业财务绩效,严重削弱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同样的社会责任的表现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要高于国有企业,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风险要高于国有企业。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

2008年初,我国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就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了“第一号文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和措施,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有标志性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本文在样本的选取上,选取了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2009―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此考察社会责任报告强制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财务数据选取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年报财务数据。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来自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评级A股版2009―2011年数据库的评价得分,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计量经济学普遍使用的Stata软件进行。

(三)变量选择与度量

1.解释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是如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本文采纳了指数法是衡量社会责任研究中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的观点,并采用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建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MCT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该体系包括整体性(突出企业战略社会责任方面评价)、内容性(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评价)、技术性(突出企业信息披露方面评价)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又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全面评价。其三级指标达70余个。体系满分为100分,其中整体性评价M值权重为30%,满分为30分;内容性评价C值权重为50%,满分为50分;技术性评价T值权重为20%,满分为20分。总之,在数据库数据的选择上,本文采用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CSR),变量CSR数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越强。本文分析的样本期为2009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其中,2012年和2013年相关季度的CSR用2011年的CSR来替代,以便测试当期的社会责任表现对后期的财务绩效影响。

2.被解释变量

本文基于我国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可持续发展视角,在财务绩效的衡量内容上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财务风险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具体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

除了企业社会责任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为了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隔离出来,本文将对其他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地区等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本文将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

第二,不同年份或发展阶段时,企业的财务绩效也可能不同,为此将在模型中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第三,对那些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无法观测的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例如政治关联,企业文化、问题、管理层动机等,本文拟通过固定效应的估计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以期达到一致的估计结果。

以下是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CAL)。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企业规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引用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本文使用上年度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NASSET 来衡量企业规模。

(2)行业变量(HY)。企业的生产过程实际是劳动、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和产出过程,不同的行业其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然存在差异,因而企业效率也相应有所不同。Carroll[12]曾指出,“社会问题在不同的行业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问题。”孔翔等[13]研究发现,建材、化工、机械和纺织四类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郑京海和刘小玄[14]发现,相对于纺织业而言,机械、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产率都在不断增长。郭斌[15]发现,行业相对生产率分布不均的原因在于行业生产要素之间边际替代率所存在的差别。常亚青和宋来[16]测算了1998―2002年我国工业 37 个行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得出的结论是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这5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对效率最佳。因此,我们在实证检验中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因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由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2年新修订颁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19门类、80大类两级,本文采用了新的分类标准。同时,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共设置 19个行业控制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分析的数据中,只出现了12个行业类别。

(3)地区(DIS)。沈能[17]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沈洪涛[18]认为各地区不同,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也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及财务绩效。姚洋和章奇[19]认为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交通便利程度、员工素质水平、信息和技术获取能力、获得中间投入品和其他生产要素(例如资金)的能力,甚至极大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从而能显著地影响到企业的效率。这也与笔者的实际观察基本吻合:相对于内地企业而言,沿海地区的企业往往更具竞争力和活力。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不仅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将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类,以控制各地法律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业绩的影响。

(4)年份虚拟变量(YE)。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年份可能有不同的绩效,为了控制时间对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

本实证引入的全部控制变量如下:

其中,企业性质变量(P),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是指国有控股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此时P=1;当企业为民营企业时,P=0。CREP是企业社会责任变量(CRE)与企业性质变量(P)的交互项,其系数δ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若δ=0,则表明,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它们的社会责任评分一样,它们的企业财务绩效水平就一样;如果δ≠0,则表明,尽管两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评分一样,但只要它们的企业性质不一样,这个社会责任评分就将对它们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δ>0,则表明,同样一个社会责任评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就要比民营企业高;若δ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财务指标采用2009―2013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总样本量为4 516个样本数据。回归模型中所用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二)估计方法

本文分析思路如下:一是为了控制企业的那些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特质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将用固定效应方法估计假设模型。固定效应估计时,假设模型中所有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变量都将自动差分掉,不会出现在估计结果中。二是为了简要考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影响,本文也将用随机效应方法估计,并进行相应的Hausman检验。三是由于被解释变量有5个,因此每种方法将估计模型5次,共10个估计结果。

(三)估计结果

固定效应方法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和表4都有5列,每一列对应着模型1的一种被解释变量情况。例如,当被解释变量企业财务绩效Y=总资产报酬率ROA时,记模型为模型1,其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是表3的第1列,其对应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是表4的第1列。当企业财务绩效Y=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可持续增长率RGROW和现金流量比CFR时,估计结果分别对应着表3和表4的第2―5列。

同前一样,我们也估计了每个固定效应模型的随机效应模型。而且, Hausman检验表明,每个被解释变量模型的固定效应估计是一致的,故下面主要依据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进行分析。估计结果表明:

第一,从表3可知,不管用哪个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5个模型的总体估计结果较好,每个估计模型的F统计量较大,而且其相应的P值=0(表3的最后一行),表明模型整体估计是显著的,即所有变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该结论证明了假设1。

第二,不管用哪个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RE)的系数都为正,且至少在5%的显著水平上高度显著(表3第1行)。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财务绩效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因此,再次证明了假设1。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CRE)与企业性质(P)的交互项(CREP)的系数δ>0,但除了模型4以外,这些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表3第2行)。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两个企业相同的社会责任评分,将对其财务绩效水平有同等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不会随企业性质而发生显著变化。例如,若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企业财务绩效(模型2),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平均增加1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将提高0.002个单位(表3第2列第1行);进一步分析,如果把这个同等大小的社会责任评分增量放到一个国有企业上,将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一个平均大小为0.001程度的影响(表3第2列第2行),但是,这个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所以,这个社会责任评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最终影响依然是0.002个单位,而不是0.003(0.002+0.001)个单位。这个结论至少对表3中模型1―模型4是成立的。

第四,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企业性质(P)变量的系数都是不显著的(表4第2行)。这表明,企业性质并不是财务绩效的必然原因。

第五,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企业规模(SCAL)对其财务绩效依然没有一致的影响(表4第4行)。例如,企业规模对总资产报酬率有显著负的影响,却对总资产周转率是正的、但不显著的影响,而对可持续增长率、现金流量比又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六,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中部和西部地区虚拟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表4第5―6行),这里的对比基准是东部地区,尽管模型1、3、5里的西部企业财务绩效相比东部企业财务绩效有负的倾向,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因此,企业所处地区的不同并不是其财务绩效不同的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市场化水平很高。

第七,如果用现金流量比(CFR)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话,表4中模型3的估计结果表明,同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因为企业性质不同,而将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4第3列第1行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考虑企业性质的话,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现金流量比将平均增加0.004个单位;如果考虑企业性质的话,这个同等大小的社会责任评分增量放到一个国有企业上,将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一个除了不考虑企业性质的平均影响0.004外,还将产生一个额外的正的0.005的影响,最终将产生0.009(0.004+0.005)个单位的影响。此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随企业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要好于民营企业,但表3第3列第9行表明,企业规模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说明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规模,或者说经济实力并不是产生好的财务绩效(现金流)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风险要低于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风险,因此,该结论证明了假设2。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企业发展战略 三门峡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中,三门峡地区处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区域,目前被定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服务、协调作用,构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区域经济,而区域内的企业,又如何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调整、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区域经济理论简述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比较优势后能够吸引区域外众多生产要素像该区域内聚集,俗称“洼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凸显。

二、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是一种契合和共生关系。政府是区域经济构建的主题,企业是区域经济有效载体。政府宏观引导,区域内企业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区域产业经济板块。区域经济宏观走势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制胜的机遇,区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也导致了区域内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谈起区域经济的典范,我们不能不提浙江台州经济模式以及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1、浙江台州经济模式:

台州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中科院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调查,于2008底首次提出了“台州模式”,即再生资源-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崛起对台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台州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近几年来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如当地的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塑料模具、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电力能源、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

2、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晋江是一个农业小县,资源贫乏。晋江剑走偏锋,提出“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口号,创造了 “晋江经济模式”。晋江模式源于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形成产业集群效益,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条道路,使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造基地。经20多年的培育,诞生了恒安、安踏、七匹狼、SBS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聚集各类企业6000多家,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

    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趋势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是中原经济区、金三角试验区的交集地,其区域经济以资源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支撑,资源型行业优势较强。

三门峡市政府目前正着力推动的三大工程。一是产业聚集区建设:将铝工业、能源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果品加工、煤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通关” :2011年3月,国家同意设立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三门峡海关,另外三门峡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疏通企业进出口渠道。三是“大交通”:三门峡“三纵四横”交通黄金十字架雏形显现,使三门峡融入了郑州、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

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和台州、晋江有相同之处,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有矿产资源如:铝矾土、煤炭、黄金、特色农产品如:苹果、大枣以及充足的电力等,着力实施的“1333”工程。目前铝制品中戴卡轮毂、柠檬酸金钾等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这将有效带动区域内外同类及相关产品在三门峡区域内聚集,区域经济的“洼地效应”显现。

五、区域内的企业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调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寻求企业发展切入点。

区域内企业应研究区域经济,融合区域经济体,更好地把握趋势、抓住机遇、顺应调控、利用政策、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科学规划,在区域经济共同体内,甚至共同体外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3篇

江苏是经济大省,为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生产和流通体系,多年来一直坚定地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在成功地“引进来”的同时,稳健地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但同全国各地一样,“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

江苏是税收大省,涉外税收的征管与服务工作也相当繁重。江苏省国税系统始终坚持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对外开放,促进江苏经济全球化,近些年来,在继续努力为“引进来”服务的同时,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问题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课题组主要是结合江苏实际进行研究,但由于多方面主客观条件限制,尚难免于粗浅、偏颇乃至错误,仅为投石问路、抛砖引玉而已。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主要认识和观点。

一、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战略

早在*年3月,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务院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次年11月,“走出去”战略载入党的重要文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年3月,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务院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用更大的篇幅论及“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

不久前,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强调,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确要求:“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显然,企业“走出去”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确立实施的国家战略,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意义重大而深远。“走出去”的主体当然是企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但“走出去”的影响,则不限于企业自身,而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国家对企业“走出去”,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或限制措施,也包括管理和服务措施,等等。鉴于国家税收既有财政职能,又有经济职能,因而发挥国家税收职能,为企业“走出去”战略服务实属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实践

熊猫集团是江苏“走出去”到境外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早在上世纪50年代,“熊猫牌”就成为我国在境外注册的电子产品品牌。1986年,这家企业在美国设立了销售公司,此后不久采取合资形式建立了VSI公司,从事卫星通信产品的开发和进出口贸易。现在俄罗斯、阿联酋、缅甸等国都有该企业投资的公司。

自“熊猫”先行一步后,江苏企业“走出去”逐渐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将企业“走出去”确立为国家战略后,江苏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外合作领域越来越宽,以“资本输出”方式“走出去”呈加速态势。截至*年底,全省累计核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已有98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已达8.93亿美元;今年1-9月,全省核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达180个和3.53亿美元。

从投资主体看,一是以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为主。在协议投资额中,苏南占70%,苏中、苏北占20%,省属企业占10%。二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在境外投资项目和协议投资额中,民营企业分别占60%和64%。

在投资区域上,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仍以欠发达地区为多,但投向发达地区已有一定规模。在协议投资额中,投向亚洲的占34%,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占30%,北美、欧洲和大洋州的占36%。

在投资领域上,已呈现“多头并进”。在协议投资额中,投入制造业的占52%,成为“多头”中的“大头”;投入贸易的占21%,投入资源开发的占10%,投入其他领域的占17%。

在投资规模上,虽然总额仍不大,项目平均中方投资只有百万美元以上,与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已出现规模型集聚式的对外投资趋势。江苏沙钢集团出资2173万澳元,联合国内武钢、马钢、唐钢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与澳大利亚BHBP公司合营的威拉拉项目,已于2005年10月正式运营。江苏其元集团已在埃塞俄比亚实施总投资3亿元、年产50万吨的东方水泥项目,和首期投资4000万元、年产5万吨的东方水泥镀锌焊管项目,以及首期投资3200万元年产5万吨的彩色钢板项目,正在创办“埃塞东方工业园”。该国领导人对此高度关注,除给予其他方便外,并已承诺免征10个进园项目的企业所得税。

江苏企业“走出去”投资有着多重目标定位。一是市场导向,主要是为打破“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展国际市场。二是成本导向,主要是为减少运输、劳务、税收等费用,而到传统的境外销区设立生产加工型企业,以增加赢利。三是资源导向,通过输出资本形式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四是技术导向,或是通过对外投资带动技术输出,或是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五是品牌导向,通过多形式的跨国投资带动自有品牌产品的跨国生产,推进自有品牌的国际化,已引起江苏企业更多的关注。

三、企业“走出去”与税收政策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分析,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几百美元时,就有零星的对外投资;当其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会开始系统的对外投资;当其人均收入达到1500美元时,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可能到来。如果这一分析可信的话,那么,我国将迎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新阶段。

诚然,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企业自身的条件是能否成功地“走出去”,也是“走出去”后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然而,国家政策的导向功能、奖限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国家的税收政策而言,虽然多年来侧重于鼓励“引进来”,但在国内税法和若干国际双边税收协定中,还是体现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鼓励和“走出去”后权益的保障、维护。

同时也应承认,我国现行的国际税收政策在鼓励、引导和促进企业“走出去”方面还有待完善:一是税收减免的优惠,在投资领域、地域和投资形式上尚未区别对待,难以充分显现政策在境外投资上的导向功能。二是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亏损结转、特别准备金等间接优惠方式,与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运用得较少,可能影响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竞争力。三是境外所得计缴税时间的控制,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相比显得过严。这些国家对于纳税人境外所得未汇回国内时暂不征所得税(即可“延迟纳税”),而我国规定无论是否汇回国内,其母公司均应按规定的计税年度申报缴纳,可能会相对增加境外企业资金运营难度。四是境外所得不能首先弥补境内企业亏损,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五是所得税纳税年度与他国会计年度的差别,也给“走出去”的部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活动带来某些不便,等等。

由此可见,适应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国际税收政策是必要的。但完善政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对外开放大局为前提,以遵循国际通行做法为裁量,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期,可以在继续认真实施好现行各项国际税收政策(包括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同时,研究以下问题:

——完善对外投资税收制度。详细规定跨国所得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征税时间等税制要素,明确分类、综合限额抵免、间接抵免、亏损结转和减免税审批等管理要点,在保持相对中性原则的同时,以法保护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

——扩大利用税收间接优惠政策。准许我国境外企业加速折旧回收投资;对投往境外的资本,准予按一定比例计算抵扣当期应缴的所得税额;适度放宽费用扣除、亏损结转等限制,以增强我国境外投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借鉴采用低率征税措施。美国对本国公司国外投资所得下浮15-20%计征所得税,香港对公司的境外投资所得不征税,日本对涉外技术转让所得免税,韩国对本国公司国外所得1亿韩元以上的按27%税率计税,1亿韩元以下的按15%计税。我国如能在企业“走出去”初期实行境外所得减率征收,甚或对列举项目(如技术转让所得)等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相信会有鼓励和引导对外投资的作用。

——建立“特定准备金制度”。法国、日本等国都有这一制度,准许从事海外投资的公司每年从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相当于海外投资额一定比例资金计入投资风险准备金,在积累年限内用于弥补海外投资风险损失,期满后的余额再按规定转入应税收入申报纳税。我国企业“走出去”尚在起步阶段,海外投资风险较大,很有必要建立此项制度。比如允许有海外投资业务的企业按规定设立境外投资折旧准备金、呆帐准备金、亏损准备金或其他不可预测风险准备金,以帮助企业提高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能力,增强境外投资信心。

——实施“延迟纳税”办法。前文已述,不少发达国家采用这种办法。目前江苏在境外投资的企业尤其是独资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信用等级不高,很难取得投资国银行的贷款。而境内银行因恐风险难控,一般不愿意直接向境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我国关于企业境外所得必须按规定年度结算缴纳所得税的规定,若能适当放宽,比如允许未汇入境内的境外投资所得“延迟纳税”,那就形同从我国政府取得一笔无息贷款,对其增强财务能力、提升投资欲望势必有利。

四、企业“走出去”与纳税服务

毋庸赘述,企业负有崇高的纳税义务,企业理应得到优良的纳税服务;企业“走出去”投资,既应得到东道国的纳税服务,也应继续得到本国的纳税服务。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后面临的涉税困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本国税务机关切实加强纳税服务。

一是对投资地东道国的税收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有些“走出去”的企业,在对外投资项目规划、论证、建设、经营诸环节中未能充分考虑东道国税收因素的影响,以致预期的目标效果不能实现,甚至因涉税问题处置不当造成严重损失。

二是投资地东道国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税法残缺不全,税收管理相当无序,有的完税后连完税凭证都无法索取,进而处于潜在的纳税风险之中。

三是对我国签订的国际双边税收协定内容不熟悉。据了解,不少“走出去”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尚不能运用国际双边税收协定中有关“国民待遇”和“税收相互磋商程序”等条款来维护其境外的合法利益。

四是对我国涉外税法缺乏必要的研究。比如在策划对外投资时,有的企业未及考虑“实物投资”可享受产品出口退税、境外所得可享受抵免、饶让等优惠,以致影响决策质量和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

五是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境外企业这项工作既不能满足东道国税务管理要求,又不能适应我国税务对企业境外所得管理标准,也不能确切地反映境外投资活动的业绩。

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上述困难表明,大力加强并不断完善纳税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当然,纳税服务的成效如何并不仅仅取决于税务单方面的努力,而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作为。

一是要动员各方面的宣传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与企业“走出去”有关的国际税收知识,包括本国和世界各国的税收法律制度,让正在“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能知晓,为他们的对外投资决策、运营和管理服好务。

二是要及时对“走出去”企业境外纳税和回国纳税进行指导、帮助,这是税务部门的职责所在,是国际税收主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基本任务,也是其他涉及“走出去”企业管理的税务机构和人员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三是要培训“走出去”企业财会人员。税务部门可侧重进行涉税国际会计业务的培训,尽力帮助企业正确处理境外涉税会计业务,正确办理国内涉外纳税业务,以便恰当地保障自身权益和履行纳税义务,

四是要着力发挥税务中介机构作用。企业跨国投资、跨国经营,需要国内税务中介机构相应提供跨国税务咨询、筹划、和审计等服务,这是税务机关所不能代替的服务。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着力培养和提高我国税务中介机构的这项服务能力,尽速使其在企业“走出去”后的涉税事务中发挥出应有的服务功能。

五是各部门紧密配合、联动服务。“走出去”的国内企业的所得税业务分属国、地税两个部门管理,纳税服务当然要由两个税务部门共同做、联合做。企业“走出去”前后的行政管理事项、金融货币业务和货物投资、技术投资、劳务输出等涉及若干部门和机构,且往往都与税收有关,因而很有必要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部门间的互动联动、配合协作,让“走出去”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全程中得到必要而适时的涉税服务。

五、企业“走出去”与税收管理

企业“走出去”既对完善国际税收政策提出了要求,又对优化国际税收服务提出了任务,也对加强国际税收管理提出了课题。

从江苏实践看,应当说,目前与企业“走出去”相关的税收管理是比较规范、有效的,与企业“走出去”的进程是同步、适应的,但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一)制定配套措施,防范“走出去”避税。目前,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香港等传统避税地仍是境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集散地。有些企业在此设立种种名目的公司后再到第三地投资,资本、利润在国际间大量地、频繁地转移,国内(境内)税务部门很难及时准确掌握其境外所得真实情况,很难确认适用的对外投资优惠规定,给税收管理带来难题。因此,有必要扩大国际税收情报收集渠道,有必要加强境外投资活动的评估、分析和监控,以保障国家税收利益不受侵害和及时实现。

(二)建立对外投资专项税务登记制度,夯实管理基础。实际上,我国对各类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工作,包括行政审批管理、工商、海关登记管理、金融外汇管理,乃至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等还在探索之中,尚未健全。为夯实税务管理基础,在税务登记方面有必要专门建章立制,实行专项登记管理,将对外投资活动从发生到繁衍、到终止的“终身信息”,通过境内母公司及时如实申报并载入纳税人档案,为日常的各项税务管理提供凭据。

(三)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提高税务管理成效。通过政府信息公共平台和共享机制,汇集行政审批、金融管理、外汇流动、出口报关、社会审计等资讯,再经过加工处理给各级税务部门和管理人员,以期实现服务于实际管理活动之目的。

(四)加强申报管理,依法办理涉税事宜。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和抵免、饶让等申报、审核、审批,杜绝漏管漏征等现象。详定本国居民企业境外所得申报范围、内容、方式、时限、地点,以及未按规定申报处罚等操作规则和程序,明确申报的举证责任,违者依法处理。健全申报资料,增补税务中介机构对境外投资经营所得的审计确认手续。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 未来展望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要追溯到1972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因此大部分国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将其列入国家经济计划中和国家发展计划中。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被许多国家用来评估国家的健康运行和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已被证实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发展得较晚,尽管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了学术研究。但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以下是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刘力钢教授(2000)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学者之一,总结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追求创新,拥有新的活力,在所处行业内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市场份额,扩大规模,更要与环境变化适应,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刘力钢教授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企业的生命周期。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殷建平(1999)研究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诸多方面能力显著提高。这些能力包括:企业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企业扩张能力,企业保持稳定行业地位能力,企业建立健康成长机制能力。

李占祥(2000)的观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蕴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持续性。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经营时间可以认为是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体现,参照业界企业标准,以业界平均企业寿命为标杆,可以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二是成长性。企业的成长就必然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企业会不断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就不能否认企业在成长阶段可能会面临许多发展问题,比如短期利润率降低和组织运营效率减退。此类问题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历程无法避免。一个企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面临此类问题的考验。企业通过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商务问题,积累了经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逐步提高。

肖海林和王方华(2004)结论说明:企业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企业通过摸索获取发展经验,自身能力会稳步提升。企业作为创造财富价值的组织,会在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自我超越。

芮明杰和吴光飙(2001)的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市场份额提升、有效支配资源、克服企业自身发展问题这几方面。研究还表明: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必须有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三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四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具有分析和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能力;五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性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增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第二,保持或增大企业在所从事行业的市场份额;第三,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第四,企业拥有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能力;第五,企业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最初是从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开展的,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定义进行的研究。21世纪以来,企业的战略目标已不再关注于实现当前利润最大化,而是转向为合理安排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拥有长久生存能力和持续获利的能力。这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周全,2009)。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存在三个层次,分别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当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必须保护环境和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为指导原则,使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绝对地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并确保这种基础不受到非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其能够为企业长期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着重强调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废物利用并承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资源与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在经济效益层面上要有显著地提升。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能因为当代人的需求而伤害后代人的利益。第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看重长期收益和持续利润。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每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相比于历史水平都要逐步提高或保持稳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不存在经济负增长现象,企业如何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是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以人为本”,强调社会效益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层面的利益,更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同时企业要避免一切有损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运营模式,达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反映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更要体现企业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企业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难免会受到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得到私人收益,很可能做出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的决策。这点着重体现在大股东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大股东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这种行为掏空了上市公司价值,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得私人收益。由此可见,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六、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还有所局限。第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这些领域。而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现有文献还没有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方面展开学术研究。第二,大部分学者在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层面考虑,缺乏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考虑。第三,目前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涉及领域较少,因此扩大研究行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可以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第一,研究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建立全面绩效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三,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定有所区别,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比较研究,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7

[2]殷建平.大企业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2

[3]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48

[4]肖海林,王方华.企业可持续发展新论[J].当代财经,2004(7):69-72

[5]芮明杰,吴光飙.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J].中国工业经济,2001(3):48-54

[6]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

[7]周水银,陈荣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6):46-49

[8]宋剑峰.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对资本市场的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2000(1):40-43

[9]徐国样,檀向秋和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0(9):44-51

[10]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31-38

[11]姜秀华,任强和孙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誉模型研究[J.]预测,2002(3):56-61

[12]朱开悉.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60-61

[13]黄永红.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2(12):52

[14]苏冬蔚和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06-116

[15]郭复初和郑亚光著.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4-196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旅游企业会展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紧密的产业关系,我国旅游企业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涉足会展业,将会展服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一新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目前有关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发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战略性探讨时涉及到旅游企业上或集中在旅行社开发会展旅游产品(李晓莉2004;李宏等2005)或市场(孙静等2005)的研究上。较少对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的地位和发展的深入程度进行研究。本文则立足旅游企业,对会展业的产业构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

一、会展业的构成

会展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会展包括会议、展览、赛事、节庆、表演等为活动;狭义的会展只是指会议和展览活动。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会展,并强调大型会展。从供给方来定义,会展业是指直接为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从中谋取收益的行业集合。

根据为会展举办提品和服务的紧密程度,可将会展业分为核心行业和行业两个层次(见图1)。它们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核心行业是直接为会展招徕、现场运作提供服务的行业,是会展举办必须依赖且独具特点的行业,主要是会展组织者、会展场馆业、会展设计搭建业构成。其中会展场馆业由于其巨额投资使其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垄断经营优势,会展组织者和会展设计搭建业专业化要求较高。行业主要围绕会展举办提供相关支持服务的部门。主要是目的地接待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中交通运输业有客运,也有物品运输,不同于旅游交通以客运业务为核心,其概涵大于旅游交通业;其他行业包括通讯业、广告业等行业。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会展业的发展需要餐饮、住宿等目的地接待型的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并支撑其正常运转。可见,旅游企业与会展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

图1会展业的基本构成

二、在会展业发展的旅游企业

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尤其旅行社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而会展业利润可观,又可在旅游淡季开展,调节经济收益结构。那么利用接待服务的优势,积极主动在会展业中发展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对会展业务的认识和拓展程度不同,在会展业中同时存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三类旅游企业:典型的旅游企业、会展型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它们在会展业中表现出不同的业务特点、地位和性质(见表1)。

表1会展业中的旅游企业业务特点、地位和性质

典型的旅游企业常常出现在会展业发展初期。会展业开始迅速发展时,旅游企业事先并没有意识到商机的存在。当蜂拥而至的会展旅游者到来时,旅游企业措手不及,其供给在短时期又难以改变,只好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旅游企业的旅游业务只是在量上发生改变而业务内容并没有改变,企业性质更没有变化,典型的旅游属性。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会展业中较常见的企业类型,它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低层次发展的结果。旅游企业只对市场进一步细化,为会展消费者设计各种针对性旅游产品,业务的会展趋向性增强,企业性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然具有旅游属性。

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它们大多采用了高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旅游企业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承担或参与会展策划、组织工作、场馆经营时,经营范围、产品种类、服务对象、资源需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时,旅游企业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旅游属性淡化,与会展业务属性并存,多元化经营,二是企业旅游属性完全改变,转变为会展企业。由于讨论的是旅游企业,本文只讨论前者。

典型的旅游企业和会展型旅游企业都是由于旅游接待的业务特性成为会展业目的地接待组成部分,只是前者是被动形态,后者是主动形态。这些企业主要是饭店、餐饮企业、旅游交通,以及作为中介的下游企业――旅行社。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则完全改变了在会展业目的地接待的地位,成为会展业的主导企业。它们都是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三、旅游企业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

1.低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构建会展型旅游企业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原有服务接待的业务基础上进行会展的适应性拓展,相对较为容易,所耗成本较低,企业完全可以依赖自身机制的改造完成。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自身资金的缺乏和竞争能力的低下,所以大多都采用了发展为会展型旅游企业的方式,而且以单体旅游企业居多。在此只分析旅游业两类主体企业――旅游社和饭店的会展业务范畴。(见表2)。

表2旅游社和饭店的会展业务范畴

旅行社是旅游业中的中介服务企业。会展业所依赖的其他旅游企业如住宿业、餐饮业、旅游景区等都是其上游企业,所以旅行社本身所具有的组织协调职能和业务的涉外性使其在会展业务拓展上占据优势地位,常常发展成为会展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目的地接待公司。旅行社的会展业务主要集中在会展参与者的住宿、餐饮、交通等基本接待需求的代办和会展旅游的组织上。基本接待需求的代办是旅行社的传统业务优势。会展旅游则是需要拓展的业务范畴,其在于旅行社要将会展参与者转变为真正的旅游者。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展览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具有消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出行人数多的特点。会展旅游团要比旅行社通过日常的招徕方式组成的旅游团队规模要大,且组团容易、利润更高、时间固定、人员组成单一、双方沟通容易,这为旅行社介入提供了便利,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如何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成果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饭店,尤其高星级饭店本身具有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也有相应的会展场地设施和服务。会展业务的拓展主要集中在小型会展的召开和会展消费者的接待上。饭店可采用的策略: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一旦饭店决定将会展服务作为其重要业务,就应该以商务酒店,甚至以会展酒店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客源组织上更加倾向于商务客人,创造良好的整体氛围。二是建立相应的会展服务部门。由于场地的限制,饭店只能举行小型会展,主要提供场地和设备,参与协助会展组织者举办会展,整体业务上更多强调的依然是住宿服务,因而不能被看作会展场馆企业。但是也需要提供较为简单的会展组织工作,需要会展前的沟通策划、会展中的现场管理和接待服务、会展后的总结善后。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多功能厅、客房、宴会厅优先使用权限的会展部门,能够有利保证会展业务的顺畅运营。三是针对会展消费者设计更为贴切的相关服务,如会展场所提供舒适的通用视听设备,客房提供宽带网络接口,休息场所备有茶点,餐厅提供自助餐,植被隔离的交流空间,与其他旅游者在楼层上适当区分,等等。从各种服务的细节入手,以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但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拓展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建立的长期的良好的公共关系,尤其是与会展组织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会展组织者常常是会展参与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引导者,能够有效地控制消费者的流向。对旅游企业来说,谁掌握客源,谁就掌握市场,拥有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这需要旅游企业做到:与会展组织者如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和顺畅的沟通渠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采用有效的会展营销手段。

2.高层次的会展业务发展途径――进入会展核心行业

表3进入会展核心行业的优势和障碍分析

随着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同发展,一些旅游公司突破服务接待范畴,向会展核心行业发展,从事会展业的多元化经营或转化为会展企业。由于旅游业和会展业实际存在本质上差别,旅游企业要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所具有和依赖的业务优势很少、存在障碍的较多(见表3)。对于这些会展业务,旅游企业很难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而是需要构建新部门或完全转变业务,所耗成本较大,未知风险较多。由于资金和业务驾驭能力的局限,单体企业较少进入。大型旅游集团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业务综合性强,则积极进入会展核心行业,进行会展的多元化经营,以期利用会展带动整体业务的发展,发挥协同效应,取得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旅游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会展主导型企业,不是自身机制能够完全解决的,而是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高。因而构建适宜发展的外部机制非常重要。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由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具体建馆办会展转向总体导向、市场监督为主,减少对会展业的行政干预,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建立自律机制的行业协会,广泛吸纳参与会展业的各类企业,协调企业间的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