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沟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78-03

基于整体社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重要的议题。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区域,对高素质群体的需求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表现为推动或困扰着大学生是否积极学习生活的状态。大学生沟通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校园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成熟度慢于生理成熟度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经验的缺乏、过于理想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冲突,形成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心理若无法得到有效引导与排解,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

环境与家庭因素。西部地区大都处于经济不发达区域,现实的经济社会氛围影响着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整个过程。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现实往往决定了整体社会氛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开放、包容需求发生冲突。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家族式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都在被冲击,新型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导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着西部区域大学生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大学环境的氛围因素。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对大学生沟通具有深刻的环境意义。尤其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和交往模式都存在较大的变化。从大学入学前的个体分散式生活变化为远离家庭的集体化生活容易引起不适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不适感表现较多;同时,传统大学教育的以知识传授、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的强调,这种教育的不足引起大学生发生情绪障碍等事件容易无所适从,导致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提高较慢。

社会与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型的社会不断侵扰着大学校园的主体的学习意识。社会环境对于处在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大学生沟通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变化为网络化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屏蔽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社会地位、专业、出身等实际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便利的交际渠道,但这种交际方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机会,使得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沟通受阻,就会逃向虚拟社会寻求心灵安慰,消极面对现实生活,逃避自身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测度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沟通理论所积累的沟通能力结构与维度的成果,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状况进行测度。根据已有研究的整理,大学生主体沟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等。沟通技能主要是主体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方式选择以及表现状况;沟通认知则体现了主体对主体本身、沟通参与方和沟通所发生的实际情景的理解能力,进而体现出判断效果体现的能力;沟通倾向则表现为主体关于沟通的实际偏好及其体现在行为状况中的趋势及动力等。

本部分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参考心理学领域关于沟通能力的量表,结合西部地区大学生实际特征设计调查问卷来反应西部地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进行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问卷的发放主要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三个校区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三元结构模型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其他组织群体主体特征有所不同,借鉴有关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归纳,提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三元结构模型。分别包含沟通技能、沟通认知和沟通倾向。在模型中,三元维度起不同作用,综合互相关联、系统化描述大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如图2-1所示:

根据上述沟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三个维度分别编制题项9、8、10个,题项内容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表述方式,根据程度差异分别赋分5、4、3、2、1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中间各分值程度依次递减。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衡量所设计问卷的信度需要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表2-1的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428,表明本例中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评估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除了沟通认知因子以外,其余因子的相关系数相对比较理想。表明问卷调查设置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Bartlett球度检验可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即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经过对预试问卷的初步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1886,显著性水平为0.000,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适合做因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728,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原27个变量可归纳为9个公因子,它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1.832%。验证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维度结构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问卷结果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实际状况的吻合度较高。

(三)案例学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西部某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为其大学2011级、20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

年级差异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多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

表2-4采用多独立样本检验考察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三个影响因子沟通技能、认知和倾向的年级差异,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上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三个维度方面,沟通认知年级差异显著,在沟通技能和倾向上面则年级差异不明显。

从上述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深层次提高沟通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养基本策略与建议

通过上述严密的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及回收,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了解了西部大学生年级差异角度下沟通能力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尚弱的总体结论,基于研究所采用的三个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部分从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层面,主要包含学生群体、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提高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的强调

在对实际人际交往过程的总结与研究中发现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诚信原则、适当原则以及互利原则等。平等原则与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主体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忽视原则性的作用,较为随心所欲,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必须对交往原则进行强调。

(二)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对的人群性格各异,不存在单一的技巧或方法可以应对所有类型的群体与不同性格的人。为了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必须注重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技巧是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类关系的技术与方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决定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交往群体关系的优化有着推动与制约的作用。总之,根据不同类型对象与群体,进行针对性地交往技巧的培训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对良好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中间环节。这个转变环节的剧烈震荡对大学生良好心理适应力要求较高。同样,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心理适应力对沟通能力影响明显。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消极心理,例如自卑、自负、嫉妒以及猜疑等,这些心理障碍对良好的交往与沟通产生消极作用。为了提高沟通能力与效率,必须培养大学生群体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优化家庭环境,创建和谐家风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基本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表情、手势等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方式方法都是儿童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的,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孩子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别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是否成功,人际交往成功的孩子则会感到心情愉悦,不被同伴接受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或狂躁的心理,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家庭层面引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意义重大。

(五)对沟能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创新

相对于家庭,学校层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辅导。学校层面可以创新教育,开设相关沟通类课程,例如《公务礼仪》、《有效沟通》、《沟通理论》等相关课程,通过对实际沟通背后普遍规律的教授,促使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类课程,从着装认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教导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提升应对沟能困境的能力;注重大学生年纪差异,不同年纪根据沟通状况与困境设置不同认识水平的课程,促使沟通能力体系在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勇,彭新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45-48.

[2]陈华,甘雪花,徐天耀.基于网络沟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137-138.

[3]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5,7.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PAC理论;人际冲突;人际沟通;启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37-01

1 PAC理论概述

PAC理论是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在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见图1)。

PAC理论认为,人际沟通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1)平行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互补的,是人们预期的反应,可以使双方沟通顺畅,关系良好。这样的交往有六种具体形式:P-P型、A-A型、C-C型、P-C型、P-A型、C-A型。

(2)交叉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交叉的,双方不能获得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沟通信息会受到阻碍,故沟通会中断。这样的交往有四种具体形式:AA-PC型、AA-CP型、PC-PC型、CP-CP型。

2 人际冲突的PAC归因

人际冲突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足或不当,在人际沟通中,个体的三种不同心态所发出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与信息情感两个方面[见图2]。

P心态A心态C心态

由图2可以看出,三种心态的信息内容都具有合理性,但三者的信息情感却各不相同,难免会产生人际冲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沟通过程中信息内容和信息情感出现偏差。

沟通过程中,传信者在发出信息时,不仅表达了相关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信息情感;对于接受者也是一样,不仅接受的是具体内容,而且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中的“内容”和“情感”哪部分比较重要,对于沟通双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间易出现偏差,故而使沟通得以持续进行。

(2)“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即在人际沟通中,交往双方中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另一方出现对应的不良P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之后,有一方中止P心态,转到不良C心态,另一方也随之出现对应的不良C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C-C交往。这种交往心态组合可以表达为: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模式,其结果往往是在双方无预谋的情况下,形成严重后果,是造成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沟通过程中心态结构的僵化。

即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不能灵活地转换自己的心态,而是固守于某一种心态结构。事实上,每个人在人际沟通中都受会交往环境的影响,僵化的心态结构不利于人际沟通的顺利进行,甚至会造成人际冲突,是不可取的。

3 PAC理论对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启示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作者总结出几点处理人际冲突的建议:

(1)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尽量采用互应式沟通。

在人际沟通中,双方的交往心态具有对应性,而在应答时具有调节性。即甲乙交往时,若甲以某种交往心态发出信息时,乙可以形成与甲相同的心态,采取与甲相同的心态反馈信息,也可以中止这种与甲相同的心态,而主动调节到另一种心态发出信息。例如,甲以A姿态出现,乙也以A姿态出现。双方都以协商式的情感传递合理的信息,从而保持交往的持续进行。再如,甲以C姿态出现,乙则以P姿态出现。甲以任性的情感传递任意发挥的信息,而乙则以命令式的情感传递合理的信息。这样一来,双方形成互补性沟通,也易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互应式沟通可以使我们在人际沟通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适宜的反应,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

(2)尽量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人际交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许多矛盾,易形成“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引发人际冲突。所以,为了减少人际冲突,在人际沟通中,当交往双方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时,另一方应及时转换心态,最好用成人刺激诱使对方的心态调整到A心态,形成AA交往,这样可以避免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和C-C交往,从而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3)保持动态的心态结构,以变应变。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际沟通也不可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它也会随着环境和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动态的心态结构,以变应变,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参考文献

[1]王飞.社区警察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及其训练模式[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4):86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 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 原因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2]陈娉.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 2009(7)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技能 人际交往效能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种高级医疗器械出现急剧减少了医患间的沟通,并出现了各种医患矛盾,促使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家、心理家、社会学家等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教育思考。2010年Julio Frenk和Cheng Lincoln等全球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能习惯与明智地使用沟通、临床推理、知识技术性技能、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以使所服务的个体和社区获益[1]。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生所具备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被重视。

沟通技能是个体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将自己的想法、情感与反应进行有效的传递并感知他人的想法、情感与反应的能力[2]。在国外主要是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3-4],体现了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的,我国在临床领域也有对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水平的研究[5-6],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临床上的护患沟通水平。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对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支持,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在校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沟通技能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500名,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如表1所示。

1.2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五百名赣南医学院在校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法调查,共使用两份问卷:由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和谢晶与张厚粲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1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采用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2],问卷包含八个水平:热情、语言表达、倾听、情绪敏感性、尊重、安慰他人、情绪控制和共情。总共有38题,采用5点计分。经过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894,而对八个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累积贡献率是58.128%,并且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该问卷由6个水平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利他效能、自我价值感、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沟通效能。总共有36题,采用6点计分。该问卷6个因子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56到0.78;根据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同时效度进行检测,得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判断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状况的相关系数是0.82,所以得到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确实能够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预测。此问卷需要被试对自己做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

1.3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2.结果

2.1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按照该问卷的五点计分标准看,不同维度题目的均值分数都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安慰他人的题目均值得分是3.35最低,倾听是3.78最高。按照标准得分来看,倾听得分是1.990最小,语言表达得分是4.018最高(见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各维度得分皆居于中等水平,利他效能是24.34最高,自我价值感为19.41最低,说明被试总体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利他行为较高。按照标准差得分来看,亲和效能最高,为4.894;情绪控制效能最低,为3.902。

2.2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使用SPSS20.0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获得表4(见表4),可以得到结果: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及总分和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总分是显著相关的。

注:*P

将沟通技能的总分从低到高排序,以27%视作分界点,取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高分组,将二者放于人际交往效能感每个维度和总分上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表5,结果表示,沟通技能的高分组和低分组除了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的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分组的平均值明显地高于低分组,高分组高于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

3.讨论

3.1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达到符合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同时沟通技能中的热情、安慰他人、情绪控制这三个水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印象效能两个水平的得分相对其他水平比较偏低。纵观沟通技能各维度得分而言,导致在沟通技能上的总分差异就更大,不少学生处于沟通技能水平不符合的情况,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亲和效能标准差最高,但是其得分极大极小值差异最大。因此,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需要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及效能预期得到提升并实践努力。

3.2医学生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表4的分析讨论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二者的不同维度与总分之间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各方面互相影响,表5的分析讨论也表明沟通技能的低分组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得分上低于高分组的得分:沟通技能得分越高,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班杜拉[8]曾说:自身得到的成就以本人实际的经历作为基础,是最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基础,成功的交往体验会强化对自己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而频繁的失败体验就会减少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个人对交往效能感的预期是由自身的成功交往体验决定的。故提升沟通技能,有助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提高。

4.结论

4.1 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尊重、倾听与利他效能、沟通效能得分较高。

4.2 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在二者的不同维度和所得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沟通技能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也明显比高分组的得分要低。

参考文献:

[1]邱丽颖,鲁可可.综合性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精英化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08:648-650.

[2]刘金玲.大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3]Rokke PD,Fleming Ficek,Scimens NM,et al.Self-efficacy and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ies for tolerating acute pain[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eine,2004,27(4):343-360.

[4]Rabman A, Ambler G, Underwood MR, et al.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4,31(6):1187-1192.

[5]宫叶琴,安秋月.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01:9-11.

[6]王露讠胥,章雅青,戈晓华.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6:28-31.

[7]谢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手机媒介;及时性;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人际交往指个体借助语言、表情、文字或其他手段传达信息,从而和其他个体、群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需具备信息理解一致、信息反馈及时、适宜信息传播媒介、基本交往技能和一定交往愿望等基本条件。而通过人际交往过程,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的个体间直接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群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个体自我认识的深化,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形成助力。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均为独生子女,个性独立、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同时,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途径不断增多。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第一,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传统媒介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局限于亲人、同学、老师和老乡的范围内,交往范围相对狭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并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再困于传统的校园、社区和家庭范围,他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大范围的社会群体进行交流。网络的发达,人际交往更是开始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不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便可以联系到任何一个陌生人,无论他在世界什么地方,处在什么社会阶层。按照这一理论,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都不断放大,最终成为一个大型社会性网络。大学生中风靡的QQ、MSN、飞信、微博等交往方式的不断增多,使大学生的交际圈趋向无限扩展。

第二,人际交往互动性强。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再受困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交流,或者书信、广播、电视等单项交流模式。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居多,个性鲜明,追求自我实现和平等自由,渴望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可,人际交往互动的动机强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个体交流提供了及时反馈的空间,人际交往较少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畅所欲言,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增强。

第三,人际交往更重时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效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大学生面对考试、择业等压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凡事讲求效率,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体现,即更多选择快捷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沟通首选“手机短信”,其比例高达80.5%,而手机通话占50.1%,QQ、MSN占34.1%,书信仅占8.8%,传统媒介一定程度上受到依托网络发展的新媒介的冲击。能够双向及时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更具实效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并被广泛采用。

第四,人际交往目的多样。大学生处于过渡时期即将步入社会,对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着许多好奇,对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有着许多模仿,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更成熟、更理性的积极作用,也促使相对单纯、简单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更多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趋多样化,有出于兴趣爱好进行凝聚,有出于学习目的进行共享,有出于发展目的进行“套磁”,也有出于情感发泄进行联络等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化需要和情感交流,增加了许多利益需要。交往的互利互赢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晋要素,人际交往的目的复杂化、多样化。

二、手机媒介的及时性分析

手机媒介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为平台,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信息传播媒介。成为继报刊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专家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拥有量将超过欧洲、美国、日本之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速,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大,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将处流动状态,人数高达20亿之多。

手机媒介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宠儿,是网络媒介的延伸,不仅具备网络媒介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高效快捷、跨越空间地域阻隔等特点,还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信息传播互动性强,更具私密性等优势。手机媒介冲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受众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技术水平更高、互动更充分及时,而日益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际交往渠道的主流。及时性强是手机媒介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手机媒介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兼具,人们通过手机媒介不仅可以获取过去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正在的信息。手机媒介小巧、灵活,方便随身携带,与必须在宿舍、教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接受信息的其他媒介相比,其信息的和接收的时间差更小。鉴于移动通讯网络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的实现,手机媒介彻底打破地域性,全球范围内距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络的融合,使信息传播走向全媒介的大融合,无论身处何处,手机拥有者都可以可据个人偏好选择开机时间,只要通信网络畅通便可随时传播和接受信息。

第二,信息传受同步得以实现。传统媒介传播信息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者对信息有着相对控制权,接受者多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应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且一般都是延时的、间接的。以电视为例,其传播过程是垂直单向的,电视观众完全为传播者左右。手机兼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上网终端和移动电话终端,可以通过手机邮件、手机短信、手机QQ等多种方式对手机媒介内容提供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直接的沟通交流,从而使信息接受者也具备了信息传播者身份,传受双方可以双向交流,实现信息传播的传受同步。

第三,动摇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从属关系。传统媒介时期,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地位。手机媒介动摇了这一从属关系。目前来看,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看已不输大众传播。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上,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往往比大众传播更迅速且所设范围更广。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时,很多人都是利用手机媒介或者获取的有关信息。手机媒介群发功能,可同时将信息传送或转发给很多人,为人际传播的大量进行提供了时效性保证。过去被视为“小道消息”的人际传播正颠覆着以往与大众传播之间的从属地位,逐渐走上信息传播前沿。

三、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

手机媒介是及时性的信息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首选方式,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手机媒介的及时性作为手机媒介最大的特点,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正效应

1、提高人际交往效率。手机媒介及时性使随时随地沟通成为可能,大学生和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的及时,人际交往双方互动性不断提高,双向互动使交流更加平等自由。手机媒介可随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人际沟通,手机群发功能使学校通知、学院活动信息和班级消息等大范围信息传达得以一次搞定,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人际沟通效率。同时,借助手机媒介,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可在手机QQ群、手机飞信群等及时交流软件上随时随地开展,而不必受个人所在地以及交流场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手机媒介,人际沟通双方可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实时互动,使沟通更加充分、有效,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2、有利远距离情感维系。与亲朋的沟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大多远离家乡,与父母亲人相距较远,同时许多好友也在各地上学或者工作,彼此不能常常见面相聚。手机媒介可及时获取父母亲朋的消息,同时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奇闻乐事讲述给他们,与远在异地的他们分享情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手机媒介及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实时互动增加沟通的频率,消除了远距离造成的交流障碍和情感隔阂,为情感的深化和维系创造了条件。

3、利于人际困境的尽快化解。手机媒介不仅可以消除面对面交流可能产生的顾虑和尴尬,同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手机媒介为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及时排解提供了可能,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负面情绪产生初始便可以向父母、师长或者好友倾诉,获得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开解。大学生心理还处于成长阶段,相对比较敏感,为人处事还不够成熟,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产生误会和争执,手机媒介提供了实时沟通的渠道,促进交流,有利解决人际交往困境,优化人际交往系统。

(二)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负效应

1、信息迅速传播,人际交往负面效应扩大。手机媒介不仅促进了积极信息的传播,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不健康信息、谣言、八卦等灰色信息利用手机媒介及时性可快速复制、转发和互动,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粗俗化。而大学生作弊中也发现了手机的影子,手机媒介及时性助长了群体协同作弊的不正之风。同时,手机媒介及时性为大学生“翘课”提供了方便,舍友同学之间利用手机给逃课者“通风报信”,有的同学甚至“翘课”成习,仅仅出现在老师点名时出现在课堂上,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随着信息的迅速传播也渐渐扩大了。

2、手机诈骗更难防,引发人际间的不信任。手机媒介保存了通讯录、QQ号码等私人信息,手机遗失或者相关信息的被盗将造成个人信息的流失,手机诈骗不断升级。例如,很多同学都在好友飞信被盗取后收到信息,称急用手机充值卡,索要充值卡账号密码,收到者立即将充值卡密码发回而多有上当受骗。诈骗信息而手机媒介传播信息的及时性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了受骗上当的更难挽回。随着骗局的识破和揭发,同学间收到求助信息都难辨真假,引发人际之间的不信任,给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3、形成手机依赖,人际交流快餐化。手机媒介的高效快捷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手机互动即便可以通过沟通频率进行弥补,但如果沟通双方没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借助手机媒介进行的沟通难以补充情感的缺失。很多大学生懒于见面,将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都交给了手机,虽然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造成了沟通的尽量简略。对手机沟通的依赖,大学生越来越缺少直接的交流,忽略与身边人的心灵沟通,人际交往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日渐快餐化。

四、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进步成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范围扩大、互动性强、更注重时效、交往目的多样化等独特性,以及时性为特征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获得大学生广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媒介及时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交往快餐、人际间不信任等负面效应。因此,应积极发挥手机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欢,祝阳.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4、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

5、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6、曾亮.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8、艾宏青.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策略探讨[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8).

9、刘思林.手机不良短信的社会影响及其综合治理策略[M].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1).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人际;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18-0078-02

一、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意义

口语交际与沟通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动,不仅沟通着信息,抒发着情感,表达着思想,也传递着知识,传承着文化。口语交际与沟通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口语表达能力的表现。大凡具有社交口才的人,说话时定能闪烁出真知灼见,并由此给人以精明、锐智、风趣的感觉。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人”。[1]

好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身就意味着实现目标的途径。《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目标为:(1)帮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关系,确立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纠正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克服在公众场合语言表达时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3)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促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4)能较充分地运用语言,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沟通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中高职院校,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是一门公共课,普遍的教学安排为每周两学时,共80分钟。

(一)轻理论,重实践

1.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必备能力”,倾听、表达、应对等能力是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主要依托。特别的应对能力,让听与说实现情感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的最优化,使人们处于活跃敏捷的双赢语言磁场中。

2.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互动。内核是要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头脑是清醒的,思维是敏捷的,智慧是多元的,知识是广博的。形式上,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还需努力学习并掌握技能和技巧。中华文明五千年渊源,动态的言语活动是语言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借鉴,技能与技巧往往不拘一格,灵活而机智,如语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轻重、快慢等,给了口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给了沟通信息传输的各种途径。又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独有语言的特色:成语的庄重含蓄,惯用语的现实与通俗,典故的内涵与深远,歇后语的灵动与幽默,都给口语交际与沟通提供了素材。如果交际与沟通是一种艺术,那么交际与沟通的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通的。

(二)重温经典,翻陈出新

怎样实现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价值?在传授理论的同时,配合一些有趣味又耐人寻味的案例,重温经典,翻陈出新,在教学中学生最喜欢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门课学习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建立起这门课程与其相关专业的密切关系。思想家孟子概括成功的条件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把学生在初高中学习的“文言文”切换一下角度,改变一下学生的思维方式,翻陈出新,重新审视这些经典,使学习实现最大化,让旧知成为新案例。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既利用了资源,也节省了时间,学得多固然好,挖的深是一桶金,多维多元,学会思考是最优化的学习。重温经典,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受。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一个善于口语交际和人际沟通的邹忌,生动而鲜活,在那七国争雄的战乱年代,于己于家于国,功绩卓著,实现了双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后,齐国日益强大,事半功倍,带动了全齐国的交际与沟通,群策群力“门庭若市”,而邹忌自身也由一个小官员一跃成为国相,为齐王重视信任,为国出力,一边展示自己的才华价值,一边造福百姓。可见擅长口语交际与沟通的妙用。

案例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网络开放了世界、封闭了人。竞争的加剧使人群之间越来越隔离。经济发展呼唤人际沟通,和谐社会要求人际交流。”[2]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个人矛盾的焦点为一个“动手”出生入死,一个“动口”智慧超群,廉颇的嫉妒心是正常的,“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蔺相如的智慧境界高廉颇一筹,“动口”往往比“动手”更有效率更易操作,“动手”简单粗暴且杀伤,伤人虽深也仅仅是肉体,“动口”智慧且仁爱,保全自己成全他人,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开启的是心灵探索,最终“将相和”,两人成为刎颈之交,感动后人。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就是君子,君子的言行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经典名篇很多,一段历史事迹的再现,内容有教育启迪意义,所以更有说服力。训练我们的学生在口语中时时再现历史,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会逐渐增厚。

(三)鲜明的口语性和操作性

口语交际与沟通是“动口”的艺术,训练的材料适合口语来驾驭,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步骤进行。

1.朗读背诵训练(侧重抒情)。朗读作为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训练项目,形式能動性非常大,灵活机动即兴,它可以不借助任何人力、物力、财力,语言的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形式的约束,操作性和实用性极强,。

为了使朗读更有张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参与度更高更有趣味,可以设计这样的步骤:讲述人生故事营造情境朗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读本、音像等朗读材料,内容上以抒情为主,把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渗透在朗读中,情动语生,声情并茂,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片段,以篇幅精短为好,便于学生背诵驾驭,如《再别康桥》《我愿意是激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后,适当地传授容易操作的朗读技巧,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

2.讲故事训练(侧重叙事说理)。讲故事,学生最喜欢也最易操作,故事的种类特别多,如成语故事,一个成语,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种品德,一种作为,一种启迪,一次感悟,一种寓意。为了实现多元目标,在训练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授之以鱼”,还需“授之以渔”。传授方法,即“5W+H”,whenwherewhatwhowhy+how,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口语,学生不仅学会了讲故事,也学会了交际与沟通的步骤与方法,思路清晰流畅,故事内容丰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师生还成功地设计了故事系列。

案例一:勤奋故事系列。春秋孔子韦编三绝战国苏秦悬梁刺股汉代匡衡凿壁偷光汉代董仲舒目不窥园……弘扬了民族精神,让历史的纵深感渗透在学生心中。

案例二:爱情三步曲。第一步,爱要大胆说出来,朗读汉乐府《上邪》;第二步,爱要真、爱要纯、爱要深,讲述秦观和苏小妹的爱情故事《鹊桥仙》;第三步,爱是你我,生死相依,《我侬词》,讲述赵孟頫和管道升的爱情故事……培养学生对美好纯真爱情的向往,树立爱情观。

故事的种类特别多,适合口语训练,寓教于乐中渗透德育教育。

讲名人故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多领域,不分国别,不限时代。在政治家的故事里,政治领袖的风云故事学生都超级喜欢,他们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领略政治风云,看成长历程,品人情百态,大人物的小故事里,有着时代的步履强音。

讲名著故事,从五个条件入手:永恒的主题;经典的人物形象;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广泛的读者群,雅俗共赏;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教育启迪意义。

讲24孝故事,是每一次故事训练的压轴项目,每一个孝情故事都感人肺腑,学生深叹中华美德代代相传,感天动地,许多学生含着热泪讲述孝与顺的故事。

通过故事系列的训练,口语是形式,思想品德情感是内核,成功的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是实现素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展示。内容的优化设计推动了形式的运用与选择,操作与运用。

3.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综合训练。训练中,以学生即兴表达为主,综合多种表达方式,抒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例如,演讲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感情的濃度、人格的高度,话题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正能量情怀;辩论可以选取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等。

(四)实用性与时代感强

1.背诵流行歌曲的歌词,诗情乐意。当今时代,青年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与追求,听歌、唱歌是青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年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歌词的内容丰富,配合着美妙的乐曲,沟通着思想与感情,自然而然,轻松随和友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流行歌曲歌词的朗读背诵训练,一边感受诗与歌的优美结合,一边且唱且说,说唱结合,不拘一格。如《真心英雄》歌词很励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流行歌的歌词也很适合演讲,乐观向上,情绪激昂,很实用且充满时代感。

2.校内采访或访谈,真人实战。访的对象是学生喜欢或关注的同学和师长,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把他们请进班级现场访谈,或走出教室采访,访的内容不受限制,但是否能“请”得动、“访”得出,就看学生交际与沟通的话题设计与技巧本领了,这样的训练,让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这门课是现实的、动态的,关而注,察而思,学而知,问而广。

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策略,重在内容,也有赖于形式,内容推形式,好的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训练项目,不仅培养学生的技能,最终帮助学生素质的提高,内涵的增长。“口语交际像春天一样鲜活,人际沟通像原野一样丰富,倘若你试着走进‘春天’,智慧的阳光就会普照你的心灵,不再让你‘话在心里口难开’!”

参考文献: 

[1]陈丛耘.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摘要]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参数之一。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有效的沟通行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策略,即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沟通状况,注重网络心理教育,把握网络社交适度原则,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

[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罗丙军(1976-),男,宁夏中卫人,重庆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71006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18-02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实质性地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帮助自己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如今,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要由“学业人”转向“职业人”,学好专业、提升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毕业后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不可或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中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要关注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缺失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全新的、系统的人际沟通模式,引导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实效性的内涵

21世纪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信息时代,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激烈竞争。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改变环境,发现、把握与创造机遇。沟通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的协调、困惑的化解、矛盾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大部分源自沟通障碍,束缚和阻碍着大学生潜能的发挥。有效的沟通一方面需要信息发送者清晰地将信息传递到信息接收者,使其能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并根据其反应及时调整、完善信息的传递,沟通双方都期望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以及价值观被认可,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的行为。笔者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内涵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实现大学生群体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社会有效地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力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身心健康、快乐生活,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当前,“90后”大学生存在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崇尚自由和时尚,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等特点。在学习、生活中,时时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普遍存在管理自我情绪能力不高的现象,凡事都期望自己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考虑别人的感受甚少。强调社会和他人应理解自己,喜欢抨击社会,指责他人。忽视平等、尊重与真诚、合作等基本的沟通原则,喜欢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甚至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低能”的表现和沟通方式,既伤害别人又不利于自己,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让自己的迷惘和困惑日益凸显,无法与别人进行真诚、平等的良好沟通,导致自己的问题更加复杂、严重。

2.自我封闭严重,不愿敞开心扉。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健康、阳光的,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善于调适自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会自我调节。这种类型表现为:一是孤傲的处世态度,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别人交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埋藏得很深,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容易做出冲动和出格的事。如复旦黄洋投毒事件就值得我们反思。二是性格孤僻型的,不愿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表面上愿意与别人交往,但总是在伪装自己,始终不能彻底打开自己的心扉,遇到困难时不与同学沟通、不会释放、不寻求帮助,当自己无心应对时,尽显疲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酿成恶果。出现这种现象除自身不善交际外,还有来自家庭的贫困、自身的不足以及别人的嘲讽等种种原因,造成自卑的心理、贫乏的心灵和扭曲的人格,导致严重心理健康病态。如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沉溺网络虚拟,弱化人际沟通。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热点,发短信、打手机,发微信.聊QQ等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但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沟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人际沟通出现了非人性化倾向。面对虚拟的人际沟通,传递的信息缺乏思想和情感,随意性太大,容易迷失自我。一旦回归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话可说。如一部分同学在网络上社交非常活跃,熟练应用各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法,但在现实中沟通能力欠缺,交流不畅。大学生人际沟通过分依赖网络,自然会减少现实中人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出现人际沟通的障碍。

4.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人际沟通。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依然没有彻底改变对成绩的过分重视,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非常看重学生学习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忽视有效性的人际沟通培养和引导。进人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如现实与理想出入较大,会产生焦虑、失意、压抑,甚至出现抑郁症等。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习惯沉浸于书海,寡言少语,不愿甚至逃避与他人交流,不能自我调节,如果学校、教师和同学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他们将无力应对、难以适应和融人新环境,使其感到迷惘和困惑,有的甚至一蹶不振,一晃四年,连份工作都找不到,成为社会的包袱和家庭的累赘,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高校学生因人际沟通冲突引发的校园问题不容忽视,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学校没有正式地将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最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这样的培养机制显然不能培训学生的沟通技巧,使他们正常、有效地沟通就无从谈起。一是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沟通技巧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实践篇幅,建立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以加强大学生对沟通的认识为目的,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将高校教师、教辅人员的培训纳入沟通教育体系中。只有提高了教师、教辅人员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性,保证在平等交流的原则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将沟通的艺术、说话的魅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进校时,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其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通过了解和分析个体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学习心理等,采取因材施教、重点帮扶、心理治疗等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善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不同层次的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沟通状况。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沟通动机与沟通焦虑的差异会引发各种人际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不是一般心理咨询室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才能化解人际沟通中的各种困境。团体心理辅导应用范围广、感染力强、效率高,能变被动为主动、容易转变个体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高校应建立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一是培养团队意识,淡化“自我”意识。衡量大学生是否合群的重要指标是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当代“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较欠缺,应通过教育机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沟通平台,寻找可谈心的朋友,敞开心扉、表达情感,让他人接纳自己,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实现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二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沟通焦虑。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等因素比一般大学生大,他们对别人的谈话很敏感,对他人的言行持謦戒和怀疑态度,总会认为所有的人都针对自己,内心深处往往对校园社交感到恐惧和烦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疏导”,必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团结互助的班集体和寝室,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化解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3.注重网络心理教育,把握网络社交适度原则。大学生是网络化热潮的主力军,网上交往行为比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呈现出更多的诱惑和非理性,但它毕竟是虚拟的,不能够完全代替现实沟通所给人的真实感、成就感、幸福感、愉悦感。首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丁作的技术控制。在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过程中,学校要积极监控、引导和干预他们的行为,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对一些偏激的言行和错误行为予以及时制止。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制思想教育。坚持文明上网,宣传法律底线,网络既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又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网络空间互动的人们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不允许散布虚假信息,无中生有地恶意攻击他人和社会,应理性、科学、客观地评判事物,通过网络社交,传递一种文明、一种风尚、一种正能量。最后,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引导健康网络社交。通过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实现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关心和疏导心理偏激、行为反常的学生,将网络社交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压力,调适自我,控制好情绪,健康、文明上网。

4.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有效沟通需要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并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介和途径。有效的沟通信息需要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的传递。首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学校可通过“读书月”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每月读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全过程、多方位提升。其次,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自豪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当代大学生是大学社会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势在必行,学校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开展讲坛、论坛、讲座、演讲等,也可以开展一些运动比赛和知识竞答,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激发个体学生的潜能发挥,提高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加强情感性沟通。最后,开展专题教育,提高学生人际沟通技巧。沟通技巧的提高,可以弥补学生意识上的不足,改善人际沟通效果。学校可以在校园网、LED显示屏等,或是专题讲座,提供沟通艺术、沟通技巧、礼仪培训等学习机会,为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促使学生尊重对方的个体差异,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掌握以点头、微笑、称赞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反馈,不断提高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1]范文琼,人际沟通技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9

[3]高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1).

[4]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

[5]张晓明,段惠方.网络同伴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探索,2014(1)

(栏目编辑:贲伟)

近期投稿要求

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精练,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中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尤为欢迎从宏观视角审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职业教育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职业学校管理与发展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和较强借鉴价值的特色稿件和专家稿件。对于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本刊将优先发表,稿酬从优。

投稿信箱:zazhi1917@263.net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 人际沟通 企业需求 教育

一、调查背景

会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属于技能型专业。长期以来,在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把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各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轻视或忽略以人际沟通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员”的功能。会计类专业人员不仅要处理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发展业务,提供资讯,参与管理等等。因此,重视沟通,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等职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求职、任职、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现实中,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所经历的应试学习背景和所处专业学习环境,进入高校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表现普遍不佳。如:不善表达,与同学不融洽,与辅导员不交流,遇事闷在心理 ,沉浸网络,不能沟通就发脾气或逃避……类似现象,反映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并以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市场作为研究目标,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希望逐步建立培养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此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从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问卷旨在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以便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二)调查对象

面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643人,以及2013级新生666人,共计1309人。发放问卷1309份,回收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99.92%。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4个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等方面。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分二期,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和2013级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一: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自己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选项,有352人(约占27%)选择为“善于”,有626人(约占48%)选择为“一般”,有235人(约占18%)选择为“还行,过得去”,有91人(约占7%)选择为“不善于,自己较郁闷”。

从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有93%左右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近7%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不满意的。这说明,大多数新生对于目前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是乐观的。

2.在单项选择中,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你是”的选项,有365人(约占28%)选择为“自然,镇定”,有561人(约占43%)选择为“有些拘谨”,有274人(约占21%)选择为“不自然,紧张”,有104人(约占8%)选择为“语无伦次、手足无措”。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会计类专业有28%左右的新生感觉自己表现出了“自然,镇定”的状态,说明他们能够实现一般状态下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情态。当然,对于他们实际的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本次调查并未涉及,这里也不可能去妄加推测。此外,有近72%左右的新生感觉到了实际的交流与沟通中自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无疑说明大多数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多项选择中,对于“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的选项,有822人(约占63%)选择了“学习问题”,有613人(约占47%)选择了“能力发展”,有496人(约占38%)选择了“人际问题”,有313人(约占24%)选择了“恋爱问题”,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学业晋升等”。

以上数据中,面对“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会计类专业新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问题”。高职高专新生由于高考成绩普遍不佳,担心自己升入高职后的学业状况实属自然。此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际问题”。可见,包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已经让会计类专业新生认识到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学院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二: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关于“对于人际沟通能力,你怎么看”的选项,有796人(约占61%)选择“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有469人(约占36%)选择“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重要”,有27人(约占2%)选择“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12人(约占1%)选择“无所谓”。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受调查的学生目前个人的实际人际沟通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学生(约占97%)都认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可见,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从认知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是看重的、重视的。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的选项,有939人(约占72%)选择“口头表达能力”,有913人(约占70%)选择“交际能力”,有417人(约占32%)选择“书面写作能力”,有274人(约占21%)选择“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有261人(约占20%)选择“展示良好个人形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知,当然还有待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关能力也有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

(三)调查内容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觉得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选项,有1162人(约占89%)选择为“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提高”,有117人(约占9%)选择为“从以后的工作中锻炼、培养”,有13人(约占1%)选择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热而然的得到培养”,有12人(约占1%)选择为“不需要特别的培养”。

以上数据可见,有近90%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方能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际沟通才能,以获得更多工作以及上升的空间。而待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时才锻炼、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技不如人,未免太迟了。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中新员工的是什么”的选项,有1304人(约占100%)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796人(约占61%)选择了“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有300人(约占23%)选择了“英语水平”,有274人(约占21%)选择了“组织与协调能力”,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思辨能力”。

调查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专业学习高度重视,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约占61%的新生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要素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对会计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需求。

(四)调查内容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沟通是否也适合‘勤能补拙’”的选项,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不适合”,有222人(约占17%)选择了“适合”,有587人(约占45%)选择了“因人而异”,有52人(约占4%)选择了“没用”。

从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选择的倾向可见,有近38%的新生认识到: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是一味固执地“勤”,反复地重复错误或做无用功,是不能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拙”“劣”的。这样做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另有45%的新生选择了“因人而异”,这反映了部分新生受“勤能补拙”概念影响,也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不确定性,或因某些特殊的现象而推论所得。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原因可能是”的选项,有691人(约占53%)选择了“缺乏自信”,有639人(约占49%)选择了“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有430人(约占33%)选择了“性格内向”,有391人(约占30%)选择了“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352人(约占27%)选择了“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287人(约占22%)选择了“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

以上选择结果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析。他们已经开始留意,或现在开始关注: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性格内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等个人特质与言行举止,影响到自己的人际沟通现状,影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高职教育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两期调查不难看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开始,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留意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不良状况。尤其是部分在人际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交往有障碍的新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正式跨入职场之前,学院应在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分析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现在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祖辈父辈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家庭条件有限的家庭,其子女得到的同样是如此。父母大多数都会倾其所有,以子女为“大”。但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重视。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接受了12年的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是以“高分”为重。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没有更多时间安排提升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训练。学校教育中,学生无须主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协调,而教师对待学生也皆为主动联络、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关爱有加。无形之中,致使学生们忽略了主动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交流沟通,加深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后,因环境的变化、人际的重构,往往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有的无所适从,心理失衡而不愉快;有的选择疏离大家,习惯于自我封闭。

(三)“网络世界”的自我陶醉,逐渐让虚拟替代了现实。

虚幻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可以远离亲人、同学,却过分依赖网络,片刻不离网络。他们可能是网络社交的活跃分子,了解各种网络沟通交流方法,但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不畅,过于内向,行事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人际沟通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沟通”成为了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会计类专业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两期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力不从心、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和普遍不足,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调整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不容拖延。

建议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开展项目训练活动、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人际沟通的互动历程。

总之,沟通能力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阶段,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与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11).

[2]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对策

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护理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实践调查表明,护理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 护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 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适应能力差 同学们从中学转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高中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 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 与异性交往缺乏自信[2]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异性间正常的交往有利于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护理专业学生中女生偏多,缺乏与异性的经常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交友不慎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1.4 过度封闭自己 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5 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5.1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含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房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实验课上的“哑巴操作”。

1.5.2 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

护理实训教学区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护理实训课中,很多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 培养护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院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3]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

2.2 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高校师生、同学、恋人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 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 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正确看待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接触,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2.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4]

2.5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5.1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

教师对护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护理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技能的培养。[5]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护理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护患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护理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2.5.2 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护理实训室都是模拟病房,练习的对象都是模型人,学生因与其交流没有真实感而不愿交流。因此,上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场景,如对学生说:这是一个什么病房,这里住着什么病人,现在这个病人非常难受,需要我们为他解除痛苦等等。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病房环境,把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其进行交流。

2.5.3 从最基本的问候语开始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学生最初开始练习护理操作时,不知怎么开口,也不知说什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称呼、问候以及操作的目的等开始,逐步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大声、 自然的与患者沟通,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能清晰表述直至带有职业情感的交流。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 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参 考 文 献

[1]袁爱华.提高护生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14).

[2]王晶晶,贾晓明.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 (6).

[3]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2).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其一,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已,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其二,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满意、喜爱、快乐、自豪等;另一种是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愤怒、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等。这些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的情感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绪与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愤怒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生活中,当事与愿违,某种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一再受到挫折之时,愤怒自然产生。根据程度不同,愤怒可以表现为不满、生气、激愤和暴怒。愤怒时,人体内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储备,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并且常用侵犯性语言或行为宣泄出来。在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降低,常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2.恐惧导致的沟通障碍

恐惧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安、担心、惧怕等。现代人的恐惧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如受伤或死亡,更常见的事心理和社会方面,如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绩效评估不佳,担心自己的能力、体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使人丧失某些原则,甚至用对人作假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消除自身的不安。这就拉大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造成沟通的障碍。

3.嫉妒与自卑造成的沟通障碍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自卑是一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会导致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的差异,有助于理解许多误解和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客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人格因素引起的障碍有两个方面:1.气质不同产生的障碍。2.性格差异产生的障碍。

二、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尽管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只要人们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采取科学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就能够客服沟通中的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具体来说,客服人际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态度要积极

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上司交给的一项任务,员工甲与上司积极沟通,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加上他本人态度认真而且充满热情,他就会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而员工乙做事一贯懒散,对什么事都认为无所谓,凡是都消极被动,他就不会主动去与上司进行沟通,工作效率自然也受影响。因此,在人际沟通中要尽可能地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消极悲观的态度,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够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二)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我们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开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欣赏对方。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真诚地给予赞赏,显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进一步交往铺平了道路。

(三)充分实践,改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示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感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四)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使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

4.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五)正确地运用语言

人际够哦能够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若一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强,谈吐自如,能根据不同的人、事、环境等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充分显示自己说话、办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就能够保证人际沟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颠三倒四,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可能造成冲突。要想在人际沟通中正确地运用语言,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词造句要准确恰当,中心要鲜明突出,思维逻辑要严密:二是语言要流畅,语气声调要依人依事来选择,使之恰到好处。(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法

Eitel(1986)认为沟通能力是从他人那里以本人和他人都可接受的能保持关系的方式得到所要得到的信息的技能。随着经济社会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问题也逐渐被教育界关注起来,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大学生通过沟通更好地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适时的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等各种媒介,有效、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快速、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必要性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整体上还不是很高,在沟通能力上还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现在的媒介素养的主要问题是:沟通效率不高,对信息的分析深度不高,与社会的互动性不高,对各类群体的特性了解不高,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能迅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有的学生对新兴传媒的接收态度上较迟缓。如今的高校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相差很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为学习的渠道,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是在大学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家庭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家庭来源、家庭月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培养沟通能力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充满信心,常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正确对待,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坚持性高。沟通能力欠缺的学生则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或十分困难的任务,在遇到困难时,常常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就轻言放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法还是在学习理念上都与传统的沟通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许多学生事实上并非不愿意与人交往或是有交往障碍,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或者是他们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导致他们产生交往中的挫折体验,降低了人际交往的信心,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网络沟通已成为获取知识、学术研究、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据相关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相当大,很多的“宅男”“宅女”靠电子媒介与外界交流,更为甚者很多大学生日常的考试、学习也要在电子媒介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加强沟通技能培养强调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完善、人际关系和协调、冲突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必要性的途径

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避免宅男、宅女给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高校加强培养沟通能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社交孤独等不仅有短期改善效果;从长期来看,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技能更是对减少人际冲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交往获取渠道。艺术院校大学生应加强对经济社会、人际网络的了解,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不同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同学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同学网络进行的,随着同学群体成员之间交往活动的增多、交往时间的增加,同学网络中的成员就开始变得越来越相似。同学之间的讨论或者争论可以影响他们选择所要参加的活动,并且常常做出类似的选择。同学群体可以促进交往动机的社会化,例如在第一学年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同学群体的交往水平来预测其大学生在这一年中交往动机水平发展变化的轨迹,交往动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他们在第一学年中动机水平能得到较好的提高;而那些交往较低动机水平大学生,其动机水平则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网络工具的普及,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院校应该开设信息搜集与专业信息获取之类的公共课,帮助他们树立获取信息沟通的意识,通过多媒介的特点,传授媒介使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搜集和检索技术。使大学生保持对最新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和掌握信息传播发展方向的能力,避免完全沉溺于虚拟网络社交。

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分析能力。媒介虽然能够为人们提高相关信息,为人们服务,但它并不会很直接地传递信息,它会很含蓄的传播一些其他信息。在现代社交的活动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交信息,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大学生所没有注意的隐藏信息,发现这些隐藏是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最高技巧。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应了解、熟悉各种社交信息的特性,了解各种社交信息的传播、接收信息的特点。大学生社交对象的相似性,包括榜样、行为操作、努力程度和环境的相似性,以及社交对象的数量和多样性、能力和权威性,以及示范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高等院校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在接受信息后正确、快速地分析信息并从中获取有价值地沟通目的。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包括理解沟通信息、判断沟通信息、解释沟通信息等方面。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代表的认定,是要建立在正确分析沟通的上。只有经过大学生的正确认知评价,这些沟通信息才有意义。对不同沟通信息来源的加工影响着大学生各自在社交网络形成中的作用。社会交往中榜样的替代性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加有大学生成长相似性的成功榜样的影响,对那些体验过多次效能感失败的大学生具有一定激励作用。激励性信息必需经过大学生对的可信性进行判断后才能对大学生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沟通信息爆炸的环境下,重要的要凸显自身的价值观、道德底线及社会责任。大学生在提升沟通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有相应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做支撑,对社会的责任感。

最后,要使大学生掌握沟通方法技巧。在沟通方式上,掌握相应的手段是很重要的。例如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沟通技能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助于促进教学双方互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加强锻炼言语沟通能力,进一步加强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手段。当大学生在努力克服困难时,如果有重要人物表达了对他的信任或积极评价,自我效能感会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大学生要加强锻炼言语增加沟通能力,会使大学生在行为中付出艰苦的努力以获得成功。而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信息快捷,互动性强,但其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要明辨谣言多出自网络,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技巧辨析真伪,去伪存真。

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海量的沟通信息中获取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艺术院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传播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霍华民.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考量[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王小棉.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8).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女生人际沟通困扰具体表现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聪明勤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出其他的要求,特别强调应聘者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实意义上的沟通指的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双向交流的构成。[1]人际沟通能力就是在某个团体或者某种情境下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接收和分享的能力,是与他人能否和谐相处的表现。每一个人不仅是独特的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与周围的人接触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失败的人际沟通会导致人际冲突,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人际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对人际沟通困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小学生,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如张翔,樊富珉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2]杨荣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团体训练的干预能较有效改善大学生中面临人际关系困扰者的处境,同时对正常者也有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且大学生对团体训练各个环节及总体功能的评价均为积极满意。[3]陈文彬在《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一文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4]

那么,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困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院护理系女生为被试,分别选取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女生各100名。这200名被试从不同班级随机抽取。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

此量表是我国学者郑日昌(1999)编制的,共有28个问题,总分28分,主要测被试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是否受困扰,困扰的程度有多高,分为四个等级:无/较少困扰(0―8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扰(9―14分)、有较严重困扰(15―20分)、有严重困扰(20―28分),经检验其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同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

2.对自我的评价及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陈述。

三、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获得有效量表189份,有效率为94.5%。结果如表1所示,未检出有严重困扰的学生,但有9名被试有较严重困扰,占4.76%。得分最高的五项见表2。

通过对上述表1和表2的分析,结合被试的自我评价及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评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我院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无困扰或较少困扰,少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存在较严重困扰。

2.有较严重困扰被试的自我评价低,在自我陈述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严厉。如有被试评价“我觉得自己不怎么漂亮,我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流”,“我觉得有的女生比我能干,她们家庭条件也好”,“父母不听取的意见”,“父母对我很严格,不允许我和异往”。

3.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是最困扰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问题。

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护理专业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又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人员不仅不可避免地要与病人及其家属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沟通,还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和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交往和沟通。如果是社区护理人员,还要面对与各种社区机构和社区工作的其它联系人。从这个层面讲,研究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成熟。高职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大多年龄尚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时常表现出自卑、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意志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沟通与交往。再加上大多数在校的高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困扰,特别是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自我体验过强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表现在人际沟通与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沟通对象,这也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成败。

最后,由于社会期待的女性特征为优雅、矜持和含蓄,因此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胆小、被动,不敢主动沟通与交往。另外,也有女生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却由于不了解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因而不善沟通甚至不会沟通。

笔者建议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心理因素和沟通艺术两方面入手。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方面。认知上的差异可能造成沟通双方失调,情绪的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很大,个性方面的差异是沟通中最主要的障碍[6]。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会导致认自我认知的降低。统计结果也显示觉得自己不漂亮,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流的被试确实存在沟通困扰。而笔者的深入调查却显示自我评价低只是被试的认知差异,改变错误的认知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人际沟通的信心。而情绪不佳和个性不和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就要从控制情绪和端正态度等方面解决。

沟通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除了解决心理因素提高沟通能力之外,也需要培养科学的沟通艺术。沟通艺术主要体现在谈话的艺术上,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谈话的艺术可以从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去培养。从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诚恳、准确且通俗的语言,从非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如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对方,语音语调要恰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总之,我们要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学生错误的沟通认知和自我认知,提高沟通的信心,端正沟通的态度,从艺术因素着手灌输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充分满足高职护理女生的沟通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M].2006,16.

[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3]杨荣.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05.

[4]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心理天地,2005,5:64-67.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56-01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了《沟通与交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其主要目的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求各校可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1]但《沟通与交往》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课程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从《沟通与交往》课程资源的开发着手,研发出具有河西本地特色,符合我校学生生活实际的校本教材和课程教学案例。

一、构建《沟通与交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精华所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关注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准确定位课程在学生回归主流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不断地收集有关《沟通与交往》课程资源和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资料,以能力发展理论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沟通交往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沟通与交往》校本教材。

该体系根据各年龄段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发展水平及交往对象、范围的差异,教学内容也分为三个阶段编排。

低段: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他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结合生活设计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词语、句子、句式、文段组成。集中了聋生在构建沟通与交往基本技能框架时最常用的词语、句式、场景,帮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的硬件储备;同时还通过有选择的自然场景以及对话,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掌握沟通与交往基本礼仪,帮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软件水平的提升。比如一年级设置的“学校生活”主题,既设计了认识学校场所的名词,还设计了学校生活的常用动词,更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结合学校生活场景,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以便学生能很快掌握学校生活常用的沟通交往技能。

中段: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继续结合生活设计主题,在关注自己生活的同时,以点带面,扩大范围,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由于交流范围扩大,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短信、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形式,使用书面语交流成为重要的方式。比如在五年级设置的“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主题,第一部分由一个常见场景导入“小红要过生日,她想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庆祝生日,但她不知道怎样邀请,请你们帮她想想办法吧!”学生利用已有的沟通方式提出建议:当面邀请、打电话邀请、寄一封信邀请、发手机短信和e-mail……,然后设计出各种沟通方式的邀请训练;第二部分则是客人来了的场景训练;第三部分为有关邀请和招待客人的词语积累;最后为家庭实践作业。

高段: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介绍社会交往知识及礼仪、与人相处的艺术等等,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健康的交往心理。采用知识传授与沟通交往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在介绍交往知识的同时,有讨论、情景表演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沟通交往知识,掌握多元沟通方式与技能。比如八年级“用餐礼仪”主题,第一部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用餐礼仪和用餐时的一些禁忌;第二部分设计了一个用餐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明确用餐礼仪;第三部分则是各类行为的判断与评价。

二、针对差异,活用校本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为了解决聋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沟通障碍问题,为了聋生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开展的。在实施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采用校本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训练目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有所取舍和补充。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训练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性的需求,尽量减少刚性的要求,采用弹性较强的表达方法。并在每一个学段都安排有情景模拟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2]

通过教学实践,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问题为核心,活动为主线”的《沟通与交往》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问题”是聋生在生活中碰到的沟通问题,也可以是对社会交往知识的探究,还可以是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的沟通交往心理问题为探究对象,利用“活动”将所学到的交往知识、多元沟通技能、礼仪规范等综合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其综合性、丰富性有效地突破了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以沟通交往教育活动为空间的学习活动不再受到授课时空的限制,突破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专制性,让课程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形成了学习过程生活化、实践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聋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沟通交往课必须坚持生活化、实践性的原则。[4]为便于学生集中训练,我们在校园内设置生活场景,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当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沟通交往技巧后,再组织引导聋生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实践,运用课堂学习的交往方法与技能,促进沟通与交往能力的提升。我们坚持每月一次交往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带领下,进入社区、街道、商店、医院等社会生活场所,在教师帮助指导下进行交往沟通,给每一位聋生创造沟通与交往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沟通与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聋生在沟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2007,(2):2

[2]李祥蓉.关于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1、报告调查的原因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1. 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 高凯 《浅谈高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1、报告调查的原因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1. 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 高凯 《浅谈高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