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人际关系与沟通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篇

当今世界,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沟通已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合作经济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

凡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人们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人际关系以感情心理为基础,与个体及其社会行为直接联系,属于微观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行为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社会交往和联系的状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得它的重要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非凡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非凡是在企业施行团队治理,团队精神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人际间的沟通行为,人际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发展。事实上,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恶化,也同样是相互交往的结果。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

假如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着广泛而持久的沟通联系,就标志着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假如两个人感情上对立,行为上疏远,平时缺乏沟通,则表明他们之间心理不相容,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对人的认知开始,彼此根本不熟悉、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与认知分不开的。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人际关系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满足或不满足、喜爱或厌恶等情感状态为特征的。假如没有情感因素参与调节,其关系是不可想象的。情感因素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对满足需要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阻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指言语、举止、作风、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出的外部动作,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有效沟通三步曲:

了解。发出信息前,须了解、分析接受方的信息资料及其信息需求。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态度、价值观等个性特点的差异,人们对他人的基本行为反应倾向也是不同的,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色彩。因此,把握人际关系状态对人际行为的影响,必须结合具体的人或事作具体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或疏远、合作或竞争、友好或敌对,都是心理上距离远近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人们喜欢给自己带来奖赏的人,讨厌那些给自己带来处罚的人,即人们倾向于亲近奖赏性的关系,而排斥处罚性的关系。因此,在人际沟通中,只要分析、了解人们的不同心理需要,把握人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需要特点去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猜测。发出信息时,须猜测、判定接受方可能反馈的信息会向何方发展。当你了解对方的信息资料和需求后,就要向对方发出信息,这时必须猜测对方反馈信息是否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假如猜测准确,说明你发出的信息是正确的,否则就有偏差。

调整。发出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根据接受方的反馈信息和情绪的变化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沟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医疗及护理纠纷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各种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而又复杂。造成这种不良局面的原因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医疗及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护理工作中如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氛围,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护理工作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即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简称沟通,有时又称为交往、交流等。护理工作中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也是护理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护理工作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

1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中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护技关系、护勤关系等等。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观念和知识而进行的沟通。

1.1 护患关系及沟通: 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护士由于工作需要,与患者之间所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护理实践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种专业性人际关系,也是护士职业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际关系的主体。

护患关系的沟通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住院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对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会有一种陌生感,加上疾病的折磨,他们甚至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患者的身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如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给患者做详细的入院介绍,告知他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是谁,病房周围的环境等等,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从而很快适应住院生活。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做到动作熟练轻柔,一针见血,使他们对护士充满信任。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前,护士均应向患者解释该项操作的目的、意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等,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工作中,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患者做一些健康指导,告知他们某些药物的服用常识,饮食与生活习惯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等,例如,对因高血压而导致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告知他们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应注意饮食的调整,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并保持心情舒畅,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多吃韭菜、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并应做到戒烟限酒,不要随便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等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作耐心细致的解答,用词要恰当,言语要谨慎,使他们对所患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消除顾虑,并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或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1.2 医护关系及沟通: 医护关系:是指护士为了患者的健康与安危与医生所建立起来的工作性人际关系。它的实质是一种平等的、同事合作关系。

医护关系的沟通 医生与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虽然分工不同,专业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却相同,都是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工作无从谈起,没有护理人员的护理,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无法落实。医护工作在临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主动配合医生工作,严格“三查八对一注意”,准确的执行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护士可以私下里与医生交谈,表明自己的想法,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保证护理工作无差错发生。通过沟通,协调处理好医护关系,使医护双方能够互相尊重和信任,互相团结和协作,为患者的健康而共同努力。良好医护关系的建立,提高了医护双方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3 护际关系及沟通: 护际关系:是指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班组护士之间、科室护士之间、护理部与护士长和护士之间的相互关系。 护际关系的沟通 工作中下级应该尊重上级,服从领导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上级也应该关心体贴下级,合理安排班次,年轻护士多向老同志请教,老同志也要以身作则,为年轻护士树立榜样。通过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际关系,使护士之间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形成超强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

1.4 护技关系及沟通 : 护技关系:是指护士与医技科室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护技关系的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与医技科室人员接触较频繁,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双方必须坚守岗位,各尽其责,当工作中存在不同意见时,应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主的思想,主动协商,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不要互相推诿,打乱各自的工作程序。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技关系,使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准确而及时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5 护勤关系及沟通: 护勤关系:是指护士与后勤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

护勤关系的沟通 后勤部门在医院中虽然不是临床一线科室,但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是为医院的各个部门服务,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后勤人员的工作性质,尊重他们的劳动,后勤人员也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树立为临床服务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双方必须相互协商,相互团结和支持,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护勤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一线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可见,搞好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它不仅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有利于护士个人的身心健康及事业发展,更有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

2 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人际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沟通的成功与否,还存在一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问题。现在简单介绍一下人际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2.1 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 : 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2.1.1 语言性沟通 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的一种最重要、最有效、最广泛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交流多采用礼貌性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语言,口头沟通时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应使用患者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患者的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当患者表现出紧张、恐惧时,护士应给予鼓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别紧张,勇敢一点”,对有焦虑不安的病人,应给予安慰性语言,如“您别担心,您的病情并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严重”等等。美好的语言,恰当的解释,可以使患者感到温暖与亲切,交流起来比较轻松。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和内心变化,了解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需求,为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提供了依据。

2.1.2 非语言性沟通 即身体语言,也称为行为语言,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非语言沟通有时候更能准确的反映出人的思想及感情。护理人员一个淡淡的微笑,一个短暂的目光接触,轻轻的触摸,和蔼可亲的态度,稳重大方的仪表,训练有素的举止,或许会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 人际沟通的技巧

2.2.1 倾听的技巧 倾听是各项沟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谈话高手,必须首先是一个能专心听讲的人”。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有学者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在人际沟通中,书写占9%,阅读占16%,交谈占35%,而倾听却占40%。这说明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患者沟通时,护理人员要聚精会神的听他们叙述问题,不要心不在焉,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题,也不要过早的下结论,适当的时候可给予反馈,表示护理人员已认真听取并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充分尊重患者,以获得患者最真实准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2.2 沉默 是指交谈时倾听者对讲话者的沟通在一段时间内不作语言回应的一种交谈技巧。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会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护患沟通中,适当的沉默会给患者充分的思考及调节的时间及机会,给护理人员留下一定的时间去整理需要的信息,并调节沟通的气氛 。把握时机,适当运用沉默的技巧,将会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2.3 自我暴露 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自愿的将个人信息传递给患者,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并主动与护理人员交流,但自我暴露的时机、意愿、真实性等可随沟通的内容、场合、对象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2.2.4 触摸 实际上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为呕吐患者轻轻拍背,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对婴儿的抚触等,恰当的触摸,会使患者感到温暖可亲,对治疗起积极作用,但在选择触摸的方式、时间、部位时,应充分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双方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处理措施

3.1 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琐碎而又繁重的工作,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很大,有时对患者的需求未能及时做出回应;由于社会上对护理工作有一定偏见,加上护理工作本身的高风险性,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也较大,有时可能工作热情不高,对患者漠不关心;个别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态度生硬等,以上种种原因均会影响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沟通,引发各种矛盾或纠纷,从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针对以上情况,医院护理部应加强内部管理,抓好安全教育,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并举办关于语言技巧、护士行为规范等的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形象,使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投入护理工作,以减少矛盾或纠纷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患者方面的因素 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信仰等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护理人员的期望过高,当他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会使身心感到痛苦,同时又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脾气变得烦躁易怒,加上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均会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从而影响了护患沟通,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安慰开导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内心顾虑,使他们理解并尊重护理人员,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 医护信息的不一致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医疗病历与护理文书在记录:同一病人的信息时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因为医护双方对各自的专业了解不足,对问题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致。这会影响医护关系的沟通,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顺利执行。

因此,医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本专业知识,还应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了解一定的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护士也应多向医生学习求教,主动宣传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增加医生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医护双方只有密切协作,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为减少或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不仅要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因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建立并维护好健康和谐的各种护理人际关系,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江霞. 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4(20):151-152

[2] 田 红. 谈临床护理沟通的技巧. 实用全科医学, 2006,4(6):638

[3] 彭 虹. 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现代保健, 2006,3(5):207

[4] 李小妹. 护理学导论. 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R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82-01

1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护士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工作要有计划性,要明确工作任务和领导要求,科室人、财、物、设备、环境等全面情况心中有数。工作要分轻重缓急,要确保政令畅通,工作只有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病友的认可,同聊的配合才能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1.2 工作要积极主动,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1],基层护士长的工作必须务实,少造势,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引起群众的反感而致工作指挥不灵,护士长应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良工作方法,工作中严格要求下属,而生活中则应多关心体贴她们。护士长不要把排班作为行使权力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合理安排护士工作、生活、学习的时间表,在不影响工作的提前下,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1.3 激励团队,培养优秀人才,护士长要善于发现科内优秀苗子,鼓励她们参与各类活动,展现护士风采,体现自身价值。为护理管理队伍人才梯队输送好苗子,而不是扼杀她们的才气和能力,护士长要克服担心后备力量超越自己而取代自己的不良心理,而是要支持她们积极参与竞争,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才能,共同管理科室,只有要求上进且又有机会上进的人才能把工作干好,干出色。

2 达到有效沟通、营建和谐环境,护士长应掌握的管理技巧

2.1 作风民主,宽宏待人:护士长要广泛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让护士参与管理,护士长的作风民主,宽宏待人。能使下属护士产生安全感,不必担心“穿小鞋”、“抓辫子”,能心身愉快的投入工作。心情舒畅,有利团结,亦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组织角色互换的讨论--假如我是护士长我将怎么做,希望护士怎样相处。假如我是护士,将会怎么做,希望护士长怎样管理,从而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在一种祥和、融洽的氛围中工作。

2.2 工作体现公开公正公平:作为护士长一定要公正,切不可带有色眼镜,厚此薄彼,这样容易导致矛盾,产生离心力,失去威信,护士长要让护士知道自己对工作的想法和打算,让护士知道与她们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计划和决策,增加透明度,调动积极性,鼓励护士实现理想,在评先、评优、进修学习、派班、休假、效益等方面体现公正公平,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善于发现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和宣传。

2.3 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工作上必须严字当头,用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必须坚持原则,一视同仁,才能提高质量,但生活上应尽全力为护士们排忧解难,了解她们的需要,对她们如同慈母胜似姐妹,使她们在科室工作中感到温暖[2]。护士长切忌将不稳定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动不动的发脾气,护士在揣摸你的情绪中工作,科室气氛肯定紧张。不要轻易的将护士分为好的坏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鼓励优点克服缺点。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护士的自尊心。批评要讲究艺术,要避免当众训斥、责备。经常挖掘护士们的优点进行激励以此激发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带着一份好心情上班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实验证明人在愉快心情下工作,工作效率将提高3~5倍,

2.4 护士长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营造轻松工作环境的前提,是杜绝差错事故纠纷、提高工作满意度的良方。本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二十六年,走过了两家医院十多个科室,特别是近五年在门诊这个老专家、老教授、老领导聚集的科室,每天接触上千人的窗口岗位担任护士长工作,其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尤其重要。与病人的有效沟通能减少投诉、纠纷的发生,缓和矛盾冲突,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及高血压俱乐部成立三年多以来,本人利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接受和解决来自全院的各类投诉二十余件,答疑咨询上万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医生、教授们的良性沟通,护理工作得到了理解与支持,工作中我们感觉不到小护士被人瞧不起的悲哀。与护士的有效沟通能得到下属的工作配合,达到共同提高质量的目的。与外部科室的有效沟通,能建立起一个相互协作的网络,提高护士长的办事效力。

2.5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知人善用[3],护士长要了解科内护士的个性特征、专长,合理安排岗位,爱整洁、讲卫生、办事重原则的人安排其担任保管员工作;爱笑、情绪乐观,沟通能力强的人安排其负责对外联络及宣教工作;穿刺技术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安排做抽血室的工作;各尽其能,减少埋怨和不满,使每位护士都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6 尊敬专家教授,营建和谐团队:门诊是专家教授们营集的地方,专家教授在医院德高望重,如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协作工作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每月组织一次活动,请专家教授们参加,听取他们对工作的建议,每天早上上班时给专家们泡上一杯热茶,教授们生日之时组织全科人员庆祝,生病了及时探望,工作日常用品按时送到教授们手中,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互感动着,我们尊敬专家教授,他们支持理解我们的工作,科内环境宽松,气氛融洽,团队协作,工作开心。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处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护士长充分掌握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管理好科室的前提。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是每位护理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英,护士长应遵循的原则,医学知识库,2008-5

[2] 李茜,现代管理艺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博爱护理网,2008-4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际沟通;大学生;建议

导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正所谓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神九的升天、“蛟龙”的探海、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等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工厂生产需要沟通,家庭生活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实施营销需要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沟通,文化教育需要沟通,思想教育更需要沟通……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更一种技巧的表现。大学生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关系,将决定着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成功。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即表达沟通的主体思想、观点、需要、意见和消息等。通道即传递信息的途径,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可能沟通。声、光、电、动、物、人、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了解和认识信息,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

二、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

身处当代社会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3月期间,在本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100名大学生(男、女各50名),其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受访者分布大致平均。如图表所示:

则反映了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大一新生普遍人际关系一般;二年级学生三种情况分布大体均匀;三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在良好和一般的情况占大多数。上述情况笔者分析大体原因如下: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事物、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还处在认知不全面的程度,所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强,导致人际关系一般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而良好和很差的情况则极少;二年学生对大学环境基本具备了自己大体的认识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对事物评价的标准,以为对校园基本熟悉,所以对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较大一新生来说要强一些的,处理得当就会人际关系良好,处理的不尽如人意则会人际关系较差,在大二年级的体现就表现出3种情况大体均等;大三年级经过在学校的长期生活,对这个校园里的事物已相当熟悉,在校深造期间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素质与心态经过了一定的锻炼,沟通能力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可以观察到其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成熟,但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升学、实习工作、考证评优、感情波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分析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分布要考虑到背后的因素,实际上大三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分析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学习考试压力使得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比较被动的交往模式,这是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的体现,让这样一个大学生突然面对积极交往这个问题,往往使其有些不知所措,无法一下子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一)自卑心理。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尤其使大学新生在面对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难以适应,觉得总有种莫名的不安;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时,往往觉得浑身不自然;当看到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当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第一反应总是自己做错事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的体现。

(二)冲动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总是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因此难免会遇到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须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也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引发热战,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三)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因为紧张的学习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在有困难时一个人去想办法解决,在有苦楚时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造成了愈加自闭,与人交往也就更少,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日益突出。

2、在职场中最常见的沟通是人际沟通,这类沟通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等人之间。事实上,只要在社会中生活,人就离不开沟通。

3、从我们身边讲: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它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同事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恶,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当今社会,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职场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可或缺,人际关系沟通至关重要。

2、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笑话。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如果沟通好了,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此因,人际矛盾大多数都可归因于沟通不畅。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已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人。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合理时,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沟通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自卑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学生把直率和直言当成了正直和真诚,认为真诚和正直起码直就是要实话实说,就是表在思想一定要直来直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于工作能够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和磨擦。

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就应做到: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其次,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认真会倾听。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人家把话讲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宽诚待人体现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宽限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恕别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格风范。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只要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实现双赢。

六、结 语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进行着口头或是字、肢体语言的交流,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沟通;因为沟通,我们把彼此的信息和想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才会产生见解或者共鸣;因为沟通,我们才能了解我们周围的人的性格品德;因为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才会有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同学关系;人际沟通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伍茂国 徐丽君主编.人际沟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6篇

[关健词] 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认知能力 沟通技能 沟通倾向

人际沟通作为领导职能的重要组成,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沟通能力是当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它直接影响组织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英国管理学家诺斯克特・帕金森认为,管理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主持一些重要活动,而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沟通,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一、人际沟通能力基本内涵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换,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沟通存在于管理的每个环节。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便捷性决定了沟通的质量。国外对沟通能力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得以重视。由于人际沟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并受制于特定的情境、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人的目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内部因素,因而表现为人际沟通能力结构的复合性、行为机制的复杂性,迄今理论界对沟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看法。Kathleen K.Reardon(1987)提出: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指你的行为适合情境,并帮助你实现个人或关系目标的程度。沟通能力具有一种对特殊作用情境的评估功能,离开特定的沟通情境参量就无法对这种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估。Ronald B. Adler(1983,1986)等人认为:沟通能力是一种从他人那里以你和他人都可接受的能保持关系的方式得到你所要得到的东西的能力。Sarah T Renholm(2000)认为沟通能力是用个体有效的和在社交上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沟通能力可分为两种水平:表面水平,它说明某人经常表现的实践中有效和适当的沟通行为,称为表现能力。深层水平,包括我们为工作所必须知道的每一件事,称之为过程能力。它由所有的对产生适当表现所必须的认知行为和知识组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借助信息交流而达到沟通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语言交流能力,也包括非语言交流能力。

二、人际沟通作用分析

沟通存在于管理的每个环节,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和交换信息,而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便捷性决定了沟通的质量。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有效的人际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达到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借助外界的力量和信息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由于沟通主客体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沟通障碍,如:倾听障碍、情绪噪音、信息超载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个人事业方面,智能、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现代组织,尤其具有较大规模的组织,往往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沟通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人际沟通的作用。

1.有效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减少人际冲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冲突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于人与人的一切关系之中。工作关系中人际冲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际冲突往往会造成组织效率低下,凝聚力下降。一旦出现危难之时,员工不能同舟共济渡过险关,最终可能会导致组织事业的衰败。有效的人际沟通使个人因思想和情感得以表达而感到的心情舒畅,减少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激化。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实现建设性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努力。良好的组织沟通可以稳定人心、降低离职率、提高满意度和归属感、塑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等。

2.有效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功能,降低负面功能

非正式组织是在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情感的因素。非正式组织的建立以人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相互喜爱,相互依赖为基础,是自发形成的。其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而且组织一经形成,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目标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发生抵触。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共存于组织中,通过文化的协调,加强人际沟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发展,消除非正式组织的强制约束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抵触情绪。管理者应与非正式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使其发挥对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有效的人际沟通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科学决策

沟通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多方面的沟通可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开拓视野,弥补认识上的局限,从而使管理者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提高组织的决策力。

由此可见,沟通对于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管理者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具备相当的沟通水平。

三、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提高领导艺术

任何沟通都是有目的的,沟通双方都希望通过沟通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如果沟通双方在沟通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沟通目标,在沟通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提供对方期待得到的东西,那么沟通就会实现双赢。

1.沟通技能的主要组成因素分析

沟通技能即沟通的行为表现能力,它包括非言语表达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倾听技能。

非言语表达技能:在与人沟通中,会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目光、手势、姿态表现适当;衣着得体;能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会用空间距离表达亲密。言语表达技能: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选词准确、恰当。倾听技能:善于借助询问、重复他人谈话以及做出如面向说话者、身体前倾等身体语言帮助弄清他人讲话意思和鼓励他人讲话。

沟通认知能力是指在沟通中对己、对他人、对情境有很高的认知,知道自己的沟通目标、善于体察他人想法和感受(移情)、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时间、场合上的恰当性。是一种对沟通过程中的自我、他人以及沟通情境做出准确理解、正确判断的能力。

沟通倾向是指沟通的偏好与行为动力。它包括以下成分:沟通动机,渴望理解和被理解,有通过沟通影响他人的欲望。沟通焦虑,在沟通中焦虑的程度。

2.沟通技能、沟通认知能力和沟通倾向之间的关系分析

沟通技能、沟通认知能力和沟通倾向这三成分属于同一心理层次的不同侧面。

(1)认知与技能的关系。沟通技能对沟通认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知识对技能具有正向影响,技能对知识有负向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沟通认知能力有助于沟通技能的提高。沟通认知图式是技能操作方式及其效果的高度概括。良好的沟通以有效和适当为标准,有效的沟通需要对自己的沟通目标有明确的认知,适当的沟通更需要沟通者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有清晰的认知,以便确定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方式进行沟通,才能实现沟通目标。如何在沟通情境中表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人、对事的认知。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沟通技能倾向于降低人的沟通认知能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惯于用自己熟练的行为方式而不必过多的思考,甚至不假思索的解决问题,这种沟通技能的熟练降低了人们对事件进行思考的要求,从而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另一种解释是高水平的沟通技能会降低沟通焦虑程度和心理紧张度,从而减低认知的欲望,使人处于慵懒状态。

(2)沟通认知与沟通倾向。沟通认知与沟通倾向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水平的沟通认知倾向于提高沟通动机程度和沟通焦虑程度。皮亚杰认为,平衡是机体存在的基本条件,动机是认知失衡导致紧张感而产生的张力。人的沟通认知水平越高,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判断越准确,越容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引起焦虑的可能性越大,沟通的欲望越强;认知水平越低,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越模糊,意识不到彼此认知上的差距,就越容易得到满足,这也减弱了了解他人与被他人理解的动力。

另一方面,沟通倾向对正确的认知判断起促进作用。沟通倾向作为一种动力机制,为沟通认知提供驱动力量,调动人们认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水平。

(3)沟通倾向与沟通技能。沟通倾向与沟通技能之间只具有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间接作用是通过沟通认知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的沟通倾向程度倾向于提高沟通认知水平导致沟通技能的提高;低动机与低焦虑倾向于降低沟通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沟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沟通技能倾向于降低沟通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沟通动机与焦虑程度;低水平的沟通技能倾向于提高沟通认知水平,引发高的沟通动机和沟通焦虑水平。

四、结束语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话有说话的艺术,听也有听的艺术。说话的人要引起对方的兴趣,而听话的人也要及时地作出反馈,鼓励对方透露更多的信息,只有双方在信息交换的基础上了解了彼此的需要和意图,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需讲究策略,应根据沟通客体、沟通内容、沟通情境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

参考文献:

[1]秦丽娜刘烨刘柏青:沟通与人际冲突[J].商业研究,2003,6.37-38

[2](美)马修・麦凯玛莎・戴维斯帕特里克・范宁:人际沟通技巧[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3]张淑华: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503-505

[4](美)桑德拉・黑贝尔斯: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患关系 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1-01

沟通是一项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的活动;通过沟通,人们可以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社会也可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形成各种关系。沟通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就是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护士的一项基本技巧及能力。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所建立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畅,机体功能得到增强。[1]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始终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护患关系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医疗、护理等活动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自身价值认同的不断升华,人们开始慢慢关注优质服务在护患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护患关系是护理过程中涉及范围最广、关系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的质量对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保证患者得到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检查、提高医疗质量及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护患之间沟通交流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和必然途径。

从以下几点提高沟通技巧从而促进护患关系:

(1)在护患者关系中护士应胜任的角色:①母爱的替代者:护理人员应像母亲关爱、照顾自已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病人。满足病人基本需要,为其提供各种护理照顾,如呼吸、饮食、排泄、休息、活动、个人卫生以及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要。②安慰者:当病人有疑难时,护士应给予解答。必要时给予安慰性语言,其力量比任何时侯都显得生动、有力,容易在护患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克服暂时情的困难,树立信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与治疗。对于病人的抱怨唠叨要不厌其烦,认真倾听,耐心解答。③沟通者:护士要以无尽的爱心、高度的热情、友善的态度,运用巧妙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协调好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④教育者:根据病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疾病类型及接受程度,为病人及病人家属,或解答预防、治疗等问题。

(2)协调护患关系的沟通方式:语言是护理实践中护士与患者进行交往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2]在与病人交往时,应学会多用敬语、谦语等礼貌用语,称呼病人时应根据其年龄、职业的不同去称呼。护士应根据自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时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给病人。对无法与护士语言交流的残障人士,运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除语言信息外的其他沟通方式,包括表情、手势、眼神、触摸、姿势、时间、空间等交流传达信息,是语言沟通的自然流露和重要补充,能使沟通信息的含义更明确、更圆满。

(3)与病人接触过程中,护士首先应该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稳重表现出良好的态度,热情、主动的以微笑接待来院就诊的病人,给人以能够接触的印象,向病人敞开心胸,让患者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在病人遇到困难时,护士应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病人和疾病,并继续协同护士共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病人能安心。病人会非常感激,就容易建立和谐的关系。

小结:

护理工作中的关系沟通是与护理工作有直接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医疗、护理等等活动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要善于运用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协调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使自已有良好的人际氛围。通过护患沟通,使病人在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病人角色适应及护患关系等方面明显增强。

护患关系这一特殊的人际关系,护士应该充分发挥自已主动性和主导性的优势,引导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既完成了工作职责,又有利于自已工作的开展和患者的康复,有利于双方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8篇

人际沟通 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 护理本科

沟通能力不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护士职业价值的行为之一。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各个学校办学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普遍体会到《人际沟通》课程结束时仍有大量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沟通对实践的诉求很强,本研究在夯实护生沟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科护生《人际沟通》的教学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二年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方便抽样法。对研究对象讲解此次教学实践的意义、具体内容及安排,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学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龄19~23岁。在完成《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社区进行护患沟通实践教学活动,至少每周沟通实践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后采用杨芳宇研制的自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该量表包括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和总分7个方面,其信度为0.84、效度为0.84。

1.3具体实践步骤

学校开具实践介绍信,学生与护理部及相关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选择沟通对象,沟通主题。临床实践过程中,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整个沟通实践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护患沟通,具体步骤为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其中,以交际性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生的信任度;以评估性沟通确定沟通主题,并进一步制定、完善沟通方案;以治疗性沟通与患者进行实质性沟通。整个沟通过程用录音笔录音,沟通结束后将录音转化为文本,以备临床带教老师和课程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及指导。此外,通过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生生之间,临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护生与患者、家属的护患沟通的实践,环环相扣,逐步强化护生的沟通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

1.4教学效果评价

运用全面、综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护生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效果评价包括笔试、沟通能力问卷调查、护患沟通实践报告、汇报等。

1.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法分析定量资料。

2结果

《人际沟通》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且总分亦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3.1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现有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沟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国内对于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或关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缺乏临床沟通实践的真实体验;或关注于技巧,忽视沟通内容的评判、沟通系统的实施;或关注于沟通结果的衡量,忽略沟通过程质量的监控与反馈。此外,课堂教学的“统一标准”,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活动开展。

3.2实践教学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3.2.1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大部分沟通能力

本研究中实践教学前后,护生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及沟通能力总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以交际性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所以能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实践演练中,有特定的沟通对象,有真实的沟通情境,能激发护生共同参与的热情,并有意识的应用敏锐的倾听。而评估性沟通的实施,确保护生能确定患者的问题,确定沟通主题及方案。

3.2.2实践教学对传递有效信息与验证感受方面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传递有效信息及验证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结

事实上,沟通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依靠学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培养;另一方面,依靠沟通实践中的积累。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值得在改良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J].护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丽丽,李孜孜,陈晓勤.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课程反思日记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8-990.

[4]杨芳宇,沈宁,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张咏梅,江智霞,肖烨.护生人际沟通知识转化为人际沟通能力的教学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54-155.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长制 大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学长制”是一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作为一种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台,学长制的实施对提高新老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1 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际沟通也称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学时代是人生重要驿站,是准社会化时期,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单靠书本学习的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人际交往。①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医科大学每年对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有信心的学生基本都低于参加测评人数的一半。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使得与同辈人交往的时间偏少,而与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绝对优势,由于父母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儿童养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优势”,导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学生把时间都用于课本学习,不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大学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②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③

2 学长制的实施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学长制的实施是现行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和导师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现,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2.1 学长制实施对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际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新生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而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长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学长的选聘、培训、工作指导与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学长竞聘的学生通过书面申请、面试等程序,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工作开始前的培训使学长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方面的理论学习机会,而学长在开展工作时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直接关系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担任学长的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同感强,在交往过程中主动性强。学长一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给新生做好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了在帮助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展现更好的自己,他们会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会更多的接触老师、同学,请教更多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的机会,而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很好的传达给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也会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学长制的实施,丰富了老生的工作经历,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视野,担任学长的学生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全部认为担任学长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在我们的日常观察中,也发现学长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在逐步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在与人交往中更加得体、积极,人际沟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也体现在就业过程中,我校于2006年开始实施学长制,首批担任学长的70名2005级的学生已经毕业,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他们进入社会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沟通;障碍;方法;人际沟通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基本过程,是人类社会交际最初的、也是最亲的形式。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切企业的良好运作都以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彼此沟通为先决条件。

1、沟通的要素

信息指能够传递并能被接收者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刺激。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内储形式与外化形式。内储信息是暂时或长久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外化信息是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书籍、文献、磁盘、光盘等信息形式。信息可以是观念、思想和情感。信息是沟通活动能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信息是沟通的灵魂。

传播者指发送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编码是指将所要交流的信息,依照一定的码规,编制为信号。编码中要选择恰当的代码或语言,要适应接收者的理解和语言能力,还要有适合沟通的渠道和使用的媒介。不恰当的编码会让接收者不知所云,包括不适时宜地使用专业术语或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使用过于正规的语言等。

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递的物理手段和媒介,是联合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桥梁。信件、电话、电传、通信员、信鸽等是常见的个人媒介,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是常见的大众沟通媒介。

受传者指收到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解码是指将所接收的信号,依照一定的码规,解释、还原为信息。解码可能是将信息由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可能是理解他人点点头或眨眨眼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传导的信息被转化、精简、阐述、储存、发现和使用。

反馈指接收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各种渠道回传给信息发送者。

噪音就是对信息各种形式的干扰。噪音往往增加信息编码、解码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信号在传递和接收时的失真,从而模糊、干扰了信息发送者的意图。

分析这些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发现任何沟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作。虽然许多沟通情境是人们偶然遇到而并非有预见的事情,但是无论是制定较宽泛的战略,还是设计某一特定的沟通方案,认真考虑传播者、信息、编码、渠道、受传者、解码、反馈、噪音等要素,都会给你提供一个任何沟通情势下可应用的简洁的要素框架。应用这个要素框架,可以确保沟通者更好地参与沟通过程,并在沟通中取得更有效的结果。

2、人际沟通的障碍

2.1自我认知的偏误

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水平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很多人都带有偏见,这些偏见开始时是组织内某个或某几个人的说法或者是抱怨,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一种偏见,造成认知的偏误。

2.2已有经验的影响

过去的经验就常常使我们心里上产生依赖感,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事务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沟通处理事情,从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2.4沟通双方地位的差异

地位的差异造成心理的沟通障碍,特别是组织中上下级之间非常明显。根据行政沟通的方向性,分为向下、向上和平行三个方向,一般来说向上沟通在实际中有不少障碍,心理研究表明,下级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或主动沟通中,常常带有担心说错,怕承担责任,有焦虑等心理,致使沟通不常常是在宽松流畅的氛围中进行,形成沟通障碍。而在向下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沟通的是上级,虽然会受到欢迎拥护,但毕竟有时会居高临下,造成下属的压迫感和紧张,也会形成沟通障碍。

3、克服人际沟通障碍的方法

3.1主动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前提

借助于倾听,你可以深入理解同事们所做的事情,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成员的希望、他们害怕的事情,以及所面临的困难。

3.2简化语言是有效沟通的主要手段

简化语言的重中之重就是讲话要有重点。一个人的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如果没有抓住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对方就会什么都听不下去了。所以,与对方沟通,要以开始就简化语言。善用比喻、类比、举例子等语言修辞方法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先贤之一孟子是典范,他讲话就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

3.3利用反馈是有效管理沟通的检验和保证

通过接收反馈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反馈信息可以提醒我们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效率。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自我发展规则。借助这些自我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进工作。

3.3人际沟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沟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际沟通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沟通者越熟悉,沟通就越个人化。自我表露是亲密人与人之间情感,发展友谊的关键途径。自我表露指在人际沟通中自愿地把自己个人信息传递给对方。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随沟通对象而异,显然,与好朋友沟通的深度与广度都大于一般熟人或陌生人。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合适。(作者单位: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吴江霖《民族社会心理学》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2篇

网络。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下行沟通;对外沟通;班级管理

班集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努力做到如下“四个沟通”。

一、加强班主任与学校之间的上行沟通

上下级的沟通,不仅影响着人际关系,也影响着教育工作的开展。交往频度加大,人际关系也就深化,所受的影响也就加大。交往的双方总有一方处于主动地位,另一方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学校领导事务繁杂,不可能对每个班级都均衡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应该占主动地位,要想办法与学校领导主动沟通。

二、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班干部之间平行沟通

1.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平行沟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校对班级的教育管理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实施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配合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各自的职责、个人修养等不同,往往容易导致工作中出现意见分歧。若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主动与科任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争取早日化解矛盾。另外,由于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等原因,引起任课教师的不满,从而产生矛盾。作为班主任,应把协调好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作为自己的职责。

2.促进班干部之间平行沟通,形成齐心协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班干部之间由于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态度也就难免会有差异。作为班主任必须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互相沟通,如:经常组织他们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等,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如果彼此互不沟通,互不来往,感情就会冷淡,甚至紧张,或是表面上和内心不和,那么整个班级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班级管理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班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就会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三、加强师生之间及班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下行沟通

1.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下行沟通,建立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要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班主任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空间;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关爱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不仅关爱优秀生,更关心困难生和问题生。有了无私的爱,我们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

2.促进班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下行沟通,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班干部与一般同学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之间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努力为他们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如开展集体活动,加深感情,使班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使班级管理的各项措施获得更多认同,使学生乐于在集体中交往,对集体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四、加强对外沟通,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密切配合。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爆炸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纷呈,很容易让是非观念未成熟的初中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交友等而荒废学业。所以班主任应建立一定的社会信息网,定时召开家长会,积极家访,定期或电话访问等,经常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交往、接触,互通信息,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情况让家长了解,并从中了解学生在家及社会的表现,以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管理班级也就得心应手。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3篇

一、审计沟通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及处事能力,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术,可见良好的沟通既是一种技能更是决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沟通。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的29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第10号、11号、20号、23号4个准则分别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结果沟通”、“人际关系”、“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即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审计结果沟通、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组织内外机构及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审计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沟通能提升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加强与领导层的沟通,不断推介审计理念、展现审计成效,使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有充分的认识,获得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与建设性,稳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

(二)审计沟通能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固有的查错防弊及监督职能往往容易引起被审计单位的抵制,通过加强沟通,认真倾听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可以削减被审计单位的抵制情绪,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减少冲突与对立,从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尽快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沟通能节约审计资源 通过与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能最大限度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信息、经营情况、财务数据、资产状况等内部管理情况,有利于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节约审计资源。

(四)审计沟通能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单位内部各审计成员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可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审计人员从全局及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分工、审计发现问题等进行及时的沟通及配合,能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组成员高效、高质、按时完成审计项目。

二、审计沟通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沟通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进行,并全方位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沟通主要应围绕审计目标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期望,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目标、方式、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具体沟通,为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方案作好准备;在现场审计阶段要围绕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疑问,与被审计单位适时进行反复的沟通、核实,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形成双方认可的客观准确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结束阶段,主要围绕审计概况、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等方面进行反馈沟通,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研究、核实,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形成客观、真实具有建设性的审计结果报告。在审计沟通过程中,许多因素影响到审计沟通的效果。

(一)法律、规范因素 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开展审计的依据和准绳,任何的沟通与协调都不得悖离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规定,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审计沟通。清晰明确的准则规定能够增强审计人员沟通的力度,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能规制审计人员的沟通尺度。双方在刚性的法律法规及准则制度规定范围内沟通,往往能较快达成一致意见。

(二)被审计单位的特征 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Hatfield 和Sanchez(2008)研究了在萨班斯法案环境下不同的客户特征能改变审计人员使用的沟通策略。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谈判风格为竞争型风格时,审计人员往往需要采取互惠的沟通策略,提高沟通的一致性。交流过程中对外向型听众,要控制交流,传递有意义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对于内向型的听众关键是引起其对交流的充分的反映。另外交流对象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也将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同其交流的复杂性;因此在交流过程中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特征,以达到交流目标的一致性。

(三)审计人员的特征 从沟通的审计人员来看,他们的经验水平对审计沟通的过程及结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Brown和Johnstone(2009)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出:在通常情况下级别较高的审计人员同时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因此高级别的审计人员往往更能控制审计沟通过程,提高沟通结果的一致性。

(四)审计沟通的策略 在审计沟通中,审计人员选择的沟通策略不但会影响另一方的沟通情绪,还会影响双方沟通的时间、双方关系以及沟通的结果。当审计人员注意沟通策略及沟通技巧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较容易对双方意见差异作出调整,同时对审计人员的满意度也会提高,双方就审计结果达成一致意见的成功机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造和谐的内部审计沟通环境,实现审计工作良性发展

审计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审计沟通,才能理顺各种审计关系,营造和谐的审计氛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只有加强审计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充分发挥审计工作促进组织增值的效能。

(一)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构建和谐的纵向关系 内审人员受领导层的委托进行内部审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得到单位负责人的授权和支持,因此内审部门需与领导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内审部门负责人应把握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定期就审计范围、计划、目标等主动与领导层沟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报告重大审计发现、提交报告及建议书等,在沟通过程中注意领导层对管理风险的看法及策略,探究洞悉领导的期望及关注事项,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确定下步的审计工作重点,从而得到领导的理解、肯定、支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二)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构建和谐的横向关系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条间的各种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它需要各个价值节点间的协调与配合。作为单位价值链中的节点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内审工作既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日常活动中内审部门应加强与兄弟部门间的横向协调,使内部审计理念、工作职能、程序等能为相关职能部门理解并支持。在审计工作实施前,通过与职能部门的横向沟通,能从相关部门得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并能按审计要求提供更符合需要的各类数据及资料,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资源;在审计过程中针对审计发现事项获得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及解决的建议;在审计意见落实过程中能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及配合,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构建融洽的审计关系 审计与被审计通常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构建与被审计单位的和谐首先要尊重对方,让对方理解审计,愿意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工作中注意友善处事,善于沟通、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其次要保持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和独立性,内审人员做事要实事求是,交换意见时既要注重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又要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沟通审计意见力求摆事实、讲道理,做到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四)加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团队协作关系 一个部门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体,只有当集体内部团结和谐时,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内审人员既有知识水平、资历、才能、性格的差异,又有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及工作量的不同。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应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进行合理分工,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加强审计团队内部沟通、协调,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引导激励内审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审计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团结和谐、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优质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内部审计沟通艺术》,《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8期。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实习生;人际关系;沟通

[abstract] to know the medical inter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hospital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with 177interns on the job. it has been found that poor communica-tion is the root cause for interpersonal disharmonious.accumulating language skills, taking the school teachers’consults,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course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put theory into actual communication are suggested .

[keywords] medical in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医学实习生从学校进入临床,面临着要处理医疗环境下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交往建立起的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及相互吸引力与排拒的心理状态。本文所研究的医学实习生人际关系是指实习生在医院与病人、医生以及同学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联系纽带。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关注医学实习生的人际关系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6 级临床、口腔、麻醉、护理、影像、检验专业共190 名实习生,其中,男生53 人,女生124 人;临床专业30 人,口腔专业39 人,麻醉专业23 人,护理专业48 人、影像18 人、检验19 人。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实习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为辅。共发放问卷190 份,收回有效问卷177 份,回收率93.15%。

        2 结果统计

        2.1 医学实习生与病人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1 中通过对实习生与每个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调查显示,他们倾向于每天与每个病人交流6~10分钟,人数占总人数的49.2%;与病人沟通超过10 分钟的实习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8.8%,居次;与病人交流在1~5 分钟内的实习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2%,居后。通过对实习生每天与多少病人交流的调查显示,每天与3 个及以上的病人交流的实习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6.5%;每天与1~2个病人交流的实习生人数居次,占人数的41.2%;也有少数实习生在一天里没与一个病人进行过交流,占总人数的2.3%。表1 还显示,实习生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感到不自然、紧张、气氛不融洽的人数均在总人数的20~25.5%。

        2.2 医学实习生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2 显示,有29.9%的实习生会过分地羡慕或嫉妒同学;有25.4%的实习生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孤寂或失落;有6.8%的实习生在与同寝室的同学相处会感到不融洽。

        2.3 医学实习生与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3 显示,实习生在医院遇到困难时,74%的同学会请求医护人员的指导;剩下的实习生要么完全依赖医院的老师,要么总是试图独立去解决困难。在另外的两个调查项目中,有27.7%的实习生讨厌某医护人员或感到被医护人员讨厌,有5.6%的实习生在与医护人员相处时感到不融洽。 

        

       3 原因分析

        通过上表所示,在与病人、医护人员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虽然大多数实习生处理得较好,但也有27.7%以下的同学感到与病人、医护人员、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笔者认为出现此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沟通不够。在与病人的交往方面,实习生和病人的关系维持时间较短,加之现实中医患关系的紧状况,很难让病人和其家属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实习生产生一种信任的态度。另外,有的实习生在与病人沟通时不积极,语言表达不清楚,学生角色没有转换到医生角色,这些因素导致双方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在实习生和医护人员的交往方面,有的医护人员没有明白自己在实习生面前是老师或前辈,他们的言行会影响着实习生的成长,他们的言行不得体,会引起实习生的反感。

        同样,有的实习生也没明白自我在实习阶段应该充当既是学生又是医生辅助的角色。在学校学生只需要等着老师讲解就行,在医院由于医护人员要忙于医院的事务,这就需要实习生主动地与老师沟通,没有积极地沟通,双方就容易造成隔阂。在实习生和同学的交往方面,由于性格、生活经历不同,处在同一个环境下就要求实习生必须有容纳、沟通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人际关系失调。

        4 对策研究

        4.1 在学校人文课程里面纳入沟通教育并引起学生的重视[1]

        医学生的专业课程比较繁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即使有的人文课程里面纳入了沟通教育,学生也不一定重视。所以要引起学生对沟通教育的重视,鼓励其把学到的理论用到实际交往中去,如结合临床实习需要,将人际沟通的平等尊重、真诚守信、互助互利、宽容等原则运用到与医生、病人和同学交往中去。[2] 无论在见习、实习还是课堂中,给学提供一个一定时间内模拟沟通的平台,使其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沟通训练。

        4.2 实习生应加强语言表达的自我学习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和手术刀。语言对于医生而言很重要是因为医生在与病人沟通时离不开语言的准确表达。其实,只要与人沟通,都离不开语言。实习生应加强语言表达的自我学习,以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地积累丰富内涵。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医护人员对病人是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来学习,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多读书、看报、多与别人交流等方式去总结语言表达的技巧。

        4.3 主动、虚心地向带习老师请教

        实习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离不开带教老师的指导。无论是专业知识、人际交流技能,还是目前的医疗形势、人的心理调整等方面,都需要那些有着熟练经验的带教老师的认真指导。[3]带教老师对实习生有指导的责任,他们也希望增强实习生的能力,只是对于他们指导学生的态度和精力,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因此,实习生不要以带习老师忙或其它原因没有关注到自己而放弃对自我的锻炼,而是更要积极地、虚心地向带习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医学技术,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丹妮,张建国,杨扬等.医学生沟通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116-117.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师生沟通 研究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迅速扩招,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从原来的1/14发展到1/40,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这些现象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师生沟通的基本情况,2004年我们采用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师生沟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

1、通过沟通实现人际目的,师生均认为喜欢与对方沟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7.83%。根据人际沟通的人际目的理论,人际沟通是有目的的,人际沟通是为实现既定的人际目标而存在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出发点主要表现为:46.8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促进沟通和了解”,40.98%认为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 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

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5.21%,教师占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5.84%,教师占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83.12%,教师达80.0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根据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0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

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4.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 80.09%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4、处于断乳期的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至于沟通环境, 46.09%的老师和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研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对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沟通提出以下沟通对策,以期更好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1、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因此,针对调查中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样良性的沟通动机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应当是鼓励、支持与提倡的。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对于师生更好进行沟通,争取更多沟通机会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

2、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我国的高校中虽然一直倡导师生沟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的影响以及师生双方实际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与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在沟通过程中,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具体沟通方式建议如下:

(1)多种沟通媒体的使用,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

面队面的沟通,以信息传递的及时以及信息反馈的快速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际沟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借助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

书信沟通,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队面的沟通,或者对一些问题难以面队面提出,可以以书信为沟通的特殊媒介在师生之间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如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师生沟通。

电讯沟通,包括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电讯沟通方式。目前“校长热线”“书记热线”已经成为校园沟通的常见的方式,但毕竟热线有限,校长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热线接待,平常的师生沟通则要频繁的多。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师生沟通,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2)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

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专业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笔者发现,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师生接触频繁,交流机会增加,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师生情谊甚至在学生工作以后转化成朋友关系。

(3)其他沟通方式。在高校师生沟通中,除以上沟通方式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邀请教师指导,参与活动等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应在师生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长期的闲置于阁,型同虚设。

4、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如海南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选修踊跃),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对人际沟通技巧学习的迫切与及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能对课程的开设给予一定的条件,如减轻任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增加课酬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腾出时间及吸引教师进行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其次,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定期讲座、沟通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沟通技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