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

企业消费论文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定位 消费者认同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品成为用于建构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道具,那么为企业塑造鲜明的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商家进行企业形象传播、区隔竞争对手及沟通消费者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决胜武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企业总是以某种“一统模式”来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定位缺乏个性无法吸引并满足消费者的符号需要,这会大大阻碍消费者的认同感的获得。久而久之,企将会逐步丧失其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就尝试从消费者认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文化定位,探索企业文化定位与消费者认同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定位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定位。自上世纪 80 年代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或 Organizational Culture)研究兴起以来,国内外学者以各种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和解读。企业文化理论之父Edgar H.Schein(1985)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且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一套价值体系,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及核心竞争力。约翰・科特(1992)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Z理论创始人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客户政策的宗旨,一个企业沿袭下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了其企业文化。邢以群,叶王海(2006)指出企业文化根植于组织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郭秀敬(2011)则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体员工共享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它一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是企业根据本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环节,而在这诸多环节中,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应该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定位问题。王军(2004)指出文化定位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人员构成及目前管理问题等现状进行调研,是树立企业独特个性及在确定目标顾客心目中差异形象和位置的企业战略活动,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一环。

(二)企业文化定位的重要性。杰克・特劳特在其撰写的著作《定位》中陈述:定位是如何使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显得与众不同,定位也因此被誉为是“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维持、提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能够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方向及目标。同时也会使企业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进行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且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部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其次,企业文化的最终追求就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厉以宁指出,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就在于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最后,企业文化表现为一系列的基本价值判断或价值主张,那不同企业特性就决定了有不同的价值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主张就是企业独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企业文化定位会外化为个性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品牌特征及企业形象等从而促进企业与顾客、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起到提高企业形象感召力的作用,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三、消费者的认同与企业文化定位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影响因素;品牌文化建设

一、消费者理论下的品牌文化发展

品牌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是消费者消费品质提高的体现。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已由消费需求改为消费欲望,如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品牌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要素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成熟,品牌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论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是个性的新兴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体现都较少,可以说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模式,因此品牌文化的发展有诸多阻力,品牌文化的效益也难以突出。

消费者是品牌文化的主体受众,如何针对消费者理念建设有特色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研究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产生。当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他先要有消费需求或消费欲望,品牌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购买品牌商品的目的。在消费欲望的引导下,消费者会对产品进行选择、购买和使用等一些列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品牌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并逐渐将这一部分的消费引导、消费服务等融入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更为丰富、完美。其次,注重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是树立良好品牌文化的核心,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消费欲望、消费动机等,由表而里建设品牌文化,重视品牌文化建设的环境、商品等环节。再次,全面的研究品文化牌建设中各项差异,如消费者购买能力差异、情感差异等等,力求品牌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目标消费群体能对品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消费习惯,将自己的消费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文化之中,做企业品牌忠实的拥护者。

二、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因素指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商品本身,例如品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品牌的广告、包装、产地等,这些是承载品牌文化的客体,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直观产物。精神文化因素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情感、信念、认可度等等。同时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观点等等,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灵魂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和掌握是促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三、品牌文化分析与建设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影响因素;品牌文化建设

一、消费者理论下的品牌文化发展

品牌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是消费者消费品质提高的体现。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已由消费需求改为消费欲望,如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品牌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要素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成熟,品牌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论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是个性的新兴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体现都较少,可以说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模式,因此品牌文化的发展有诸多阻力,品牌文化的效益也难以突出。

消费者是品牌文化的主体受众,如何针对消费者理念建设有特色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研究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产生。当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他先要有消费需求或消费欲望,品牌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购买品牌商品的目的。在消费欲望的引导下,消费者会对产品进行选择、购买和使用等一些列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品牌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并逐渐将这一部分的消费引导、消费服务等融入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更为丰富、完美。其次,注重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是树立良好品牌文化的核心,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消费欲望、消费动机等,由表而里建设品牌文化,重视品牌文化建设的环境、商品等环节。再次,全面的研究品文化牌建设中各项差异,如消费者购买能力差异、情感差异等等,力求品牌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目标消费群体能对品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消费习惯,将自己的消费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文化之中,做企业品牌忠实的拥护者。

二、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因素指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商品本身,例如品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品牌的广告、包装、产地等,这些是承载品牌文化的客体,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直观产物。精神文化因素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情感、信念、认可度等等。同时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观点等等,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灵魂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和掌握是促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三、品牌文化分析与建设

品牌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承载,即上述的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等;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品牌文化分析时,首先,要理清品牌文化的特性,认清品牌文化的间接性才能正确理解消费群体的消费价值观,使企业品牌得到广泛的认同;认清品牌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从企业自身出发创造出丰富、特色的品牌文化,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此外,还有品牌文化的层次性、关联性等,对这些品牌文化特征的研究是深化品牌文化的有效途径。其次,重视品牌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当今时代,简单的物质需求已不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大众需要的是消费的激情、满意和情感,消费群体对于品牌中潜在的服务体验、文化体验的消费兴趣远大于产品本身,独特性的品牌文化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使其产生浓厚的认知、购买意愿,从而自主的融入品牌文化之中,从品牌的普通消费者转变成品牌的拥护者、宣传者。再次,不可忽视的品牌文化宣传。品牌文化建设中宣传是重要环节,宣传方向的把握、尺度的适当、方式的选择等等对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非常关键,只有宣传到位才能使大众体会到品牌文化的真谛,与企业品牌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统一,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第四,品牌文化建设的精益求精是品牌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障。在产品生产中,要结合市场不断的创新、创新产品,紧紧的围绕品牌的风格进行产品更新。要清楚的明白品牌文化是永恒的精神力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同时,要控制好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工艺,加之完美的营销服务,企业品牌会在不断完善中更加完美,品牌文化也会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而被广泛传播。

结语:品牌是文化的承载,因此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品牌文化不仅是品牌承载的文化因素,还蕴含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众多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消费者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等等的研究、解析,只有基于消费者理论建设品牌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情感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品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传承,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永恒之路。

参考文献: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消费,资源配置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次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中译本,上海财经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提出了两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社会组织理论,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主要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包括执政党和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事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民间社团的社会责任和城乡基层社区的社会责任等等。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目前,国际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工会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都在发起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__年年主题确定为“消费与环境”,旨在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消费环境,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构建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是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赢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和谐消费环境中,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

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获得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因此,企业除恪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包含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规定,还应针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可能造成的标准缺失或滞后,改进生产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企业有责任及时弥补和消除产品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产品出厂时的质量并不等同于消费者使用时的质量,因此企业须确保产品的储存、运输、展示、改装、分装、销售等环节符合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企业应采用通俗的文字,提供正确使用产品的说明与指导,确保非专业人士及低学历人群同样可以安全、正确地使用产品。

企业应设立确认产品质量的便捷途径和退货程序,降低消费者在购买到不合格产品后的质量鉴定与退货成本。并且,企业须建立相应机制,以便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迅速及有效地向消费者警示并回收产品。此外,企业还有责任采取措施保证其产品的销售过程符合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要求。

保证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

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通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公平交易,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得以发挥,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实现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消费者亦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高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在竞争和交易过程中应采用公道的商业操守,在遵守国家关于公平竞争、反垄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须做到在经营中不采用任何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交易中使用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等(以下统称为“合同”),应恪守公平原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同应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如涉及专业术语和名词亦须作充分解释与说明。合同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条款应放在醒目位置或加以提示与说明。二是企业不得倚仗其在市场、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合同中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之规定。三是合同中应包含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或“保证”,并同时注明该“承诺”或“保证”适用的条件。

企业有义务保证交易程序的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合理。如:在签订合同前,给予消费者必要的审看条款的时间;向消费者交付产品后,给予合理的验收时间和便利条件;大宗交易(如房产、保险)宜设定犹豫期,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解除合同的权利等等。

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企业还应积极保护及谨慎使用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包括积极通过举报、诉讼等途径制止他人以冒用或混淆本企业品牌等手段从事的各类侵权行为;及时就品牌被他人冒用或混淆的情况向消费者作出提醒;谨慎选择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或授权使用的对象,并对其生产及销售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

诚实宣传和向消费者提供充足资讯

获知产品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只有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行使选择权。因此,企业在产品宣传中的义务并不仅限于法律所规定的“不从事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而是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正确、全面、实用并可比较的资讯。首先,企业在宣传中所标示的产品价格、质量、用途、购买优惠等资讯须真实有效,如涉及产品的比较,其对象应是同时期的类似产品。其次,企业用于推销产品的宣传资料及广告的内容须全面,不应仅向消费者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和技术资料。同时,宣传中引用的案例、数据应注明来源及相关实验条件。

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

当前,互联网及各种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普遍运用使全球市场更趋一体化,企业想取得区域性竞争优势已相当困难;随着各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同质化日趋明显,企业难以通过产品差别细分市场创造竞争优势;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还导致了全球性产品过剩。上述原因使企业竞争的核心 正从产品价值逐步转向客户需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对于企业和消费者都将大有裨益。

在客户服务方面,企业应创建对产品进行公开反馈的环境,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服务(如:选购指导、技术支持、维修、退换货服务等)和增值服务(如:产品维护、保养、升级、异地重新安装以及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等)。一个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至少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联络渠道,如呼叫中心、网站及客户服务中心等;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户服务承诺和流程,该承诺和流程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消费者的需求,更需得到员工的理解与贯彻;三是根据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的要求,设置必要的网点、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制定并向消费者公示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四是客户服务的检讨和持续改进机制,如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进行与消费者及社区各阶层的对话等。

在投诉处理方面,企业应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投诉处理理念,建立适应企业规模、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投诉管理机制,以双方共同得益为宗旨解决消费争议,而不拘泥于该争议的责任归属或法律法规对赔偿幅度的设定。为避免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投诉处理程序的辅助信息应容易理解和运用。投诉处理应公平、公正、公开、合理,整个投诉处理过程对消费者应是免费的。当投诉不能通过内部机制解决时,应让消费者知道其他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如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申请仲裁或提讼等。

尊重消费者的人格权和个人隐私

企业有责任尊重消费者人格权,不应从纯商业的角度将消费者视作销售对象和利润来源。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是企业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核心内容。信任是交易的基础,如消费者获知有关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被企业泄漏给他人,必定会对企业失去信任。因此,未经消费者同意,企业不应在宣传中使用消费者的姓名、荣誉、肖像及披露消费者的交易记录。

消费者的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不是企业的资产。因此企业只能在销售产品、客户服务和投诉受理的过程中善意地、合理地使用有关信息,而不得将有关信息有偿或无偿地转让给第三人。同时,企业应通过制定消费者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的保密机制,确保各级员工都认识到其重要性及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并将上述机制告知消费者,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信基础。

保证产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企业有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保证其产品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之要求。企业应主动采用国际认可的最新环保标准,在产品设计、用材、制造、包装和使用等方面遵循环保、循环利用的原则。企业还应积极提升产品性能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修理性,并保证在产品使用寿命期内向消费者提供充足、廉价的修理配件。

建立平等、负责、廉洁的企业文化

员工是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价值的关键。企业应奉行内外统一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以平等、负责、廉洁的企业文化教化员工。企业应在管理中提高“平等机会”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企业都要树立负责任的形象,并使关爱社会、保护环境和诚信对待消费者三大宗旨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本文将消费方式解释为消费者购买产品、进行消费的渠道和方法。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是逐渐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消费完全是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采取按票供给、按需分配的计划消费方式。国家整体供给有限,供不应求,消费者以被动性计划消费为主,缺乏自主性消费,消费被动。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居民消费能力得到释放,消费方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居民消费自主性提高,但是市场消费品供给相对不足,社会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消费方式摆脱了原有的计划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商超、卖场等销售终端进行消费,消费方式渐趋多样化,消费者主动性加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自主性和选择性更强,消费者已成为了市场核心。加之便捷的互联网工具,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超市、专卖店等实体终端进行消费,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虚拟终端进行网上消费。消费者拥有绝对的消费自,消费方式多样且向虚拟终端发展。

二、消费心理变化

消费的最基本作用就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然后消费才会表现出精神层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生存消费,面子消费逐渐增多。加之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消费的攀比心理、面子心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动机之一。近几年,国内高档品消费、奢侈品消费以及种种“炫富”性消费,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面子消费的表现。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品的丰富以及消费渠道的便利,使得消费者消费同时又出现一种随主流、跟趋势的“从众消费”现象。一部分人的消费引领甚至是代表整个社会的消费潮流。这种消费心理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整个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影响整个社会消费趋势。但是,在居民从众消费的环境下,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尤其是较为年轻的消费群体,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个性化消费的发展代表了消费新的发展趋势,消费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差异化。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理论演变;营销范式;博弈论

一、引言

回顾百年的营销历史,产生了很多营销理论。很多中外学者对营销理论的变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D.G.Brian Jones(1998)认为现代营销概念的演化至少经历了3个时期:始于1850年的批量营销萌生阶段;1960年起始的现代营销观念的明晰阶段;1990年后重点强调交换向强调关系的转变阶段[1];卢泰宏(2000)在“营销百年”文章中,以年代为经,概念为纬,对百年来的营销实践和营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刘璞、王云峰(2008)根据企业、产品和顾客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将营销理论的演变过程分为大众营销、目标营销和定制营销三个时代[2]。以上学者虽然对营销理论进行了细致梳理,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解读营销理论的演变内在规律,尤其是对于营销范式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的解读。Kuhn(1962)认为,当一个学科在已有的范式下,不能对新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并且导致实践与理论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则意味着该学科理论范式就处于“功能不佳”的状态,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建立新的范式,出现“范式革命”[3]。

范式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研究营销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很多学者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进行解释[4]-[7]。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者们对营销范式界定的内涵各不相同,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也各有差异,但对于营销史的划分基本是相同的,即将营销史划分为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三种范式。并且,虽然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变迁的梳理,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力不够,并没有指出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换言之,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仍需基于新的理论视角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近年来,伴随着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在解释诸如企业定价[8][9]、消费者行为[10]、企业并购[11]、公司治理[12]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精确解析营销学的应用空间奠定了理论基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应用,仅限于具体的营销决策,仅有部分学者基于博弈论对营销理论进行相关解释,如刘宝宏(2001)运用三角博弈来解释当前的营销哲学[13],高炳华,王仁志,段从清(2007)基于博弈论对关系营销理论进行诠释[14]。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博弈的视角分析营销范式并最终研究营销理论的变迁。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营销理论演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营销概念、营销学派对营销理论进行梳理;二是,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者新概念,从外在的营销理论演变逻辑上和内在机理上进行相关解释。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基本进行到第二个层面,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内在的机理上对营销理论演变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静态博弈理论,构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博弈模型,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解释,以期挖掘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为未来精确把握营销理论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思路。

二、博弈视角下营销理论的演变规律

(二)交易营销范式

20世纪50到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企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占据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企业相对于消费者仍拥有信息优势,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环境下,古典营销范式的博弈均衡逐渐被打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在新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因此早期“经济人假设、以企业为中心”等论断逐渐在营销实践中被淘汰,营销研究方法开始脱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交易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三)关系营销范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个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消费者拥有更加有力的交易地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极大的降低,总体而言,消费者在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企业为获取利润,必须更快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因此该时期,营销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如全球营销、游击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定制营销、病毒式营销、口碑营销、许可营销、体验营销、聚合营销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消费者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关系营销也更多的是体现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的超越普通经济关系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消费者重复购买企业产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前后相关性。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企业维持长期关系,对企业的信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费者满意则是产生消费者信任的源泉。

由此,关系营销范式下的营销博弈可以看成交易范式下一次性营销博弈的重复过程。在这个重复博弈中企业向消费者做出并履行承诺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是信任的源泉,可以增加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次数。如果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不能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在购买后需求预期没有实现则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接触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此时,交易营销范式下的博弈过程如下:

1、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在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重复博弈是在一次易博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关于参与者和企业类型的基本假设不变。此外,企业履行承诺是增加消费者满意的过程,消费者满意会导致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我们可用表1所示的支付矩阵对其进行刻画。

2、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重复博弈的过程

重复博弈是一次性博弈的重复,直到企业不履行承诺后重复博弈结束,即重复博弈在企业履行了前期承诺的前提下,进入下一次博弈,如此循环。因此,该时期企业与消费者博弈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观测到企业做出的新承诺后,如果企业在前阶段的表现令顾客不满意,则消费者在购买欲不购买之间做出选择。当顾客选择了购买后,企业有两种选择:履行承诺或者不履行承诺。如果企业履行承诺,则会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增大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可能性,重复博弈进入下一阶段博弈;如果企业不履行承诺,则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会采取冷酷战略即企业一旦选择了不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将永远不会再次购买其产品。

博弈的结果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交易营销范式和关系营销范式的边界会随着消费者重复购买概率p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进而促使企业会采取不同的营销范式。具体而言,当企业坚持诚信原则,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概率p是会逐步增大的,即重复购买概率pi会越来越大,关系营销成本ci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关系营销范式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博弈的结果是企业只有始终认真履行承诺,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与消费者沟通,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则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会进入这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三、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营销理论经过了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范式的演变,但是,鲜有具体理论深入分析不同营销范式演变的内在变化规律。鉴于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视角,通过深入刻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发现,企业和消费者力量的对比变化是催生不同营销范式的变化的根源。从这种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中,可以为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营销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具体而言,按照本研究博弈论视角下的逻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在古典营销范式下,相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和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因此在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该阶段的营销理论的核心是生产理论;其二,在交易营销范式下,市场有卖方逐渐转变为买方,企业逐渐失去了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依然具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企业消费者之间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下的有限次静态博弈,该时期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问题,所以,此时的营销哲学是“顾客导向”,营销的目的就是更好更快的与消费者达成交易,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1];其三,在关系营销范式下,消费者在营销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特征体现为重复静态博弈,因此,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关系。

综上,本研究基于更为精准的博弈论视角,以相对定量的方式重新推演了三种营销范式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更加明确了营销管理中企业与消费者力量对比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在理论上为后续营销范式的变化规律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而且能够为实践中企业在新时期开展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

[文章编号]

引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热点正从理论和政策的殿堂走向中国企业的自觉实践。然而,仍有大量企业表现出“反社会责任”的行为。可见在政府强制和媒体施压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而真正促使企业改善社会责任意愿的内在动因是市场法则,即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可以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货币选票”是消费者对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最好回报。因此,在行政强制企业社会责任失灵的前提下,解读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引导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理,无疑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

一、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一)假设开发

50多年来,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商业伦理学和管理学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而消费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消费者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进入2l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实证研究(Bhattacharya&Sen2001,Mohr&webb2005,Berens2005等),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归因研究(Yeo—sunYoon2005,Ellen等)。大量研究都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顾客的企业认同(Webb&Mohr2001)、产品态度(Willmott2001,周延风等2007)、购买意愿(Lafferty&GoldSmith2003,周祖城和张漪杰2007)和顾客满意(Luo&Bhattacharya2006,魏农健和唐久益2009)等。也有一部分研究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的消极影响(Berens2005,Luo&Bhattacharya2006)。

同时,企业社会责任还会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对消费者响应产生间接的正面影响。例如企业社会责任联想(Brown&Dacin,1997)、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信任(Osterhus,1997)、企业道德(Creyer&Ross,1998)、企业能力(Bhattracharya&Sen2001,韦佳园和周祖城2008)和企业声誉(谢佩洪和周祖城,2009)等。

多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的研究都集中在探讨消费者本身的心理和客观因素,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影响。Fishbein的合理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意图,很多学者利用这一模型准确预测了消费者的产品购买意向。基于中国群体意识强、中庸思想浓厚的社会背景,个体行为意向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会更明显。

Berens等(2005)研究发现,企业能力联想能够激发消费者产生产品层面的积极情感,如认为产品具有同情心、吸引力、舒适感等。正面的企业能力感知会降低购买品牌的感知风险和担忧,使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品牌时感到自信和具有安全感。消费者口碑是企业能力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因此消费者感知到的企业能力无疑会受到周围环境包括社会舆论、亲友观点等的影响。

根据文献整理及理论推断,建立下列几项研究假设:

H1(a—d):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①]分别对消费者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d):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分别对消费者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消费者满意度对消费者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a—d):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分别对消费者感知的企业能力有显著正影响

H5(a—b):消费者感知的企业能力分别对消费者满意度、忠诚度有显著正影响

H6(a—d):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分别对消费者主观规范有显著正影响

H7(a—b):消费者主观规范分别对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忠诚度有显著正影响

H8:消费者感知的企业能力对消费者主观规范有显著的正影响

根据提出的假设,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结构模型(图1)。

图1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假设模型

(二)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1.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对象的一种综合责任。借鉴金立印的量表,包含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回馈社会、赞助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承担经济责任五个维度。

2.消费者行为。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基本上是以“顾客满意——顾客忠诚”这一研究主线为基础形成的,这两个变量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焦点。消费者满意度指顾客对所购买产品和企业的整体感知和评价;消费者忠诚度是消费者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不仅表现在对某产品和企业的心理偏好和情感依赖,也表现为重复购买、口碑推荐、专一消费的行动支撑。

3.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将主观规范定义为:消费者周围的群体包括亲人、朋友、同事等对个人购买产品可能性的认同信念。

4.企业能力。论文中的企业能力并不是企业实际能力,而是消费者感知到的企业能力,消费者通过公共信息对企业各项能力所形成的总体印象。论文结合家电企业的特征,从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管理运行、创造效益四个方面来考察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感知情况。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检验

实证研究目的主要是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作用于消费者行为的内在机理,采用的是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过程包括量表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量表的科学性,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通过与家电卖场销售人员及家电消费者进行访谈,结合企业管理专业教授、研究生的研讨,确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忠诚度、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感知以及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九个关键概念,36个测量指标均采用七级里克特量表测量(1分为十分不同意,7分为十分同意,分数越高同意的程度越高)。

(二)数据采集

表1 :受访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分布

分类指标

人数

比率(%)

性别

181

42.2

248

57.8

年龄

20—35

219

51.0

36—45

142

33.1

46岁以上

68

16.9

学历

高中及以下

129

30.1

大专

131

30.5

本科

135

31.5

硕士及以上

34

7.9

职业

公务员

31

7.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84

42.9

公司或企业职员

86

20.0

私营业主

17

4.0

农民

33

7.7

学生

35

8.2

其他

43

10.0

年收入

无收入

24

5.6

2万以下

152

35.4

2万—5万

187

43.6

5万以上

66

15.4

问卷先在102名本科生中进行预试,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发现char2因子载荷小于0.5,因此将该题项剔除,保留35个题项构成最后量表,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建议修改了部分题项的措辞。

在正式调查中,为了保证问卷质量,运用“滚雪球”抽样法与家电卖场拦截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466份,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81%。在问卷数据处理中,对不同路径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问卷差异性很小。因此,在总体分析中,所有数据可混合、叠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本文用SPSS16.0软件对量表进行内在一致信度分析,以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取系数0.7以上表示可信程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均在0.78以上,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很好,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16.0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对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58,Bartlett球型检验Sig.=.000(),说明数据极适于做因子分析。从35个题项中提取出七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67.825%。其中,企业回馈社会的活动和赞助社区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公益活动都被分到一个因子中,由于不管是公益捐赠还是社区赞助都属于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范畴,两者具有很强的共通性,按照主成分分析结果,将两者设置为一个结构变量,即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被提取成为一个因子,由于消费者满意侧重于心理因素,忠诚度则侧重于行为因素,本文还是将其作为两个结构变量分开进行研究,提取出的其它因子为经济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的责任、消费者主观规范和企业能力。各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绝大部分大于0.7,说明每个潜变量都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

鉴于此前相关研究均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单一维度构建结构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所有项目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维度),为进一步检验问卷以及四维度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引入一维度模型作为竞争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指标对比(表2)可以看出,四维模型的整体适配情况优于一维模型。

表2:模型整体拟合度指标比较

名称 指标

χ2/df

RMSEA

GFI

NFI

NNFI

CFI

IFI

一维度模型适配值

4.02

0.097

0.68

0.95

0.96

0.96

0.96

四维度模型适配值

2.85

0.066

0.82

0.97

0.98

0.98

0.98

可接受值

>0.8

>0.8

>0.8

>0.8

>0.8

三、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LISREL8.7软件对样本构建的模型进行结构方程估计,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效果。经过对假设模型的验证,删除T值小于1.96的路径,并通过调整修正系数(MI),得到修正模型(图2),使修正模型达到最佳解释力。结构模型分析路径和修正前后的拟合指数比较如表3:

表3:修正前后模型拟合度指标比较

名称 指标

χ2/df

RMSEA

GFI

NFI

NNFI

PNFI

CFI

IFI

修正前模型

2.90

0.068

0.82

0.97

0.98

0.86

0.98

0.98

修正后模型

2.86

0.067

0.83

0.97

0.98

0.88

0.98

0.98

可接受值

>0.8

>0.8

>0.8

>0.8

>0.8

>0.8

由表3可知,样本的各项拟合指数都通过了检验,且修正后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有了一定的改善,接受本文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

从实证结果来看,本研究提出的22个假设,有10个得到了支持,12个未通过验证,可从四个方面概括验证结果:

图2:企业社会责任人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理的路径

(一)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正向影响消费者满意度(0.50***)和消费者忠诚度(0.42***),消费者在决策时首要考虑的还是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相吻合。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规范和消费者满意度,说明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并通过社会舆论、群体意向促使消费者进一步加深对该品牌的偏爱。

(二)企业经济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企业经济责任总体上正向影响消费者满意度(0.25***)和消费者忠诚度(0.24***)。企业经济责任通过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感知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说明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企业的强大就从情感上认同其产品,但消费者对经济责任履行好的企业会倾向于认为该企业的经营、创新等能力较强,降低消费者感知的购买风险,因此消费者依然会经常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企业经济责任直接对消费者满意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0.27**),说明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于自身形象的树立。

(三)企业慈善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企业慈善责任正向影响消费者满意度(0.17***),和消费者忠诚度(0.24***)。企业慈善责任会通过消费者的企业能力感知和主观规范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并且直接影响消费者忠诚度。表明企业较好的履行慈善责任会使消费者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都产生对企业的信赖和支持。较之多数文献中企业社会责任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忠诚度的结论,这也体现出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四)企业环境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环境责任无论从直接还是间接两方面都没有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此结论跟大量国外研究文献相悖,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第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自己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买单者,“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过多的履行环保责任可能降低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并将此成本通过商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第二,国人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第三,企业环保方面的信息披露太少,消费者因不了解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无法将其作为消费决策中的参考因素;第四,消费者将企业保护环境看作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

(五)消费者企业能力感知对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影响

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感知正向影响消费者主观规范(0.52***),说明消费者一旦认定一个企业是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就会从情感上产生信任和偏好,因为能力强的企业易给人质量可靠、有保障的感觉,可以减缓消费者购买风险感知。

(六)消费者满意度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

消费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消费者忠诚度(0.73***)这是消费者从情感维系转向行为支持的路径。这一方面已有颇多研究成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理,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直接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并通过消费者的企业能力感知和主观规范间接影响其行为。本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文献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在实证研究中比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维度和四维度模型的拟合指标,选取四维度结构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更清晰的展现其影响脉络;其次,首次引入了主观规范这一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同时引入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感知,实证其中介作用,从情感和现实因素全面的展现其影响机理,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思路。

第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有长期战略,切勿短视。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维护和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但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来自间接影响,因此试图以短期的社会责任活动迎合消费者的行为是起不到明显效果的。

第二,加大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社会责任行为仅是消费者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因此企业应利用好广告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途径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政府应鼓励并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构建平台,为消费者投出货币选票提供依据,同时让企业接受大众监督,激励自身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我国消费者在看待企业和产品时只考虑与自身最相关的实质利益,易忽略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因此,政府应注重培养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消费者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产品。政府和社会团体采取措施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民众正确的主观规范。

第四,完善社会责任相关规范。政府可通过设立行业规范等形式让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行业标准,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则,承担责任。这样有助于填补消费者货币选票的空白区,弥补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制衡的不足。

第五,家电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首先,将保护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即使能力有限也要优先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其次,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强化消费者对企业能力的联想,弱化对企业趋利性的印象;再次,慈善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应考虑长期履行慈善责任并加强宣传,这也是弱化履行经济责任对企业形象的直接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最后,企业在发展的前期(创业期、成长期)或经济能力有限的阶段可以优先履行其他类型的社会责任,但要以不违背环境法规为前提。

参考文献1 魏农健,唐久益.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顾客满意实证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9.16(2):106-120

2 韦佳园,周祖城.消费者的CSR-CA观念及其对CSR与购买意向关系的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2:17-20

3 谢佩洪,周祖城.中国背景下CSR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64-70

4 金立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一消费者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2):114-120

5 韩小芸,温碧燕,伍小奕.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2007.(4):39-43

6 MOHR L A, WEBB D J, HARRIS K E. Do Consumers Expect Companies to be Socially Responsible? The Impact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Buy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ConsumerAffairs,2001, 35 (1): 45 -72.

7 LAFFERTY B A and GOLDSMITH R E.Corporate Credibility&Role in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When a Low Credibility Endorser Is Used in the Ad—Recipient Access to Attitude—Relevant Information in Memory[J].Journal of Busines8 Research,1999,44(2):109—116.

8 LUO Xueming and BHATTACHARYA C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market value[J].Journalof Marketing,2006.70(4):1—18.

9 BERENS G,VAN RIEL C B M,VAN BRUGGEN G H.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The Moderating Roleof Corporate Brand Domin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35-48.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消费者体验;内容投入;分析模型

一、 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与企业留住、维持和培养顾客群(Customer Ba-se)的能力相联系的(Anderson et al.,2004;Gruca & Re-go,2005;Rego et al.,2009)。而企业要留住、培养顾客,必须要关注顾客交易之外的行为(Doorn et al.,2010)。现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信任和承诺(Bansal et al.,2004;Palmatier et al.,2006)、品牌体验(Brakus et al.,2009)、品牌连接/关系(Aggarwal,2004;Muniz & o'Guinn,2001)等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当前理论界也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顾客群上来,探讨交易活动之外的消费者群体参与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通过在线网络或社区自由地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电子口碑、产品评论、个人消费体验、产品使用经验、回答其他消费者问题等等,这完全是消费者基于交易之外,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一种参与行为。现有研究表明,相比企业或商家生成内容,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其他消费者生成的内容(Cheong & Morrison,2008;Bell,2009)。消费者生成内容已成为其他消费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进行决策的重要资源(王平等,2010),对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立印,2007),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Liu,2006;Dhar & Chang,2007)。正是如此,消费者生成内容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Marketing Science》联合沃顿商学院于2009年专门组织召开一次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呼吁加强对这一前沿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当前企业非常关心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对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投入是如何产生的?其投入强弱又受到什么因素影响?本文将从体验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供指导。

二、 文献回顾及理论构建

1. 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界定。消费者生成内容,英文为Consumer-generated Content(CGC)或Consumer-created Content(CCC),又称为用户生成内容,英文为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或User-created Content(UCC)。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将其定义为:任何由最终用户创造的、可公开获取的媒体内容,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在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这些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原创性;③非职业常规和实践创造。Casoto et al.(2008)将消费者生成内容定义为任何由非职业人士通过一定创造性努力生成的公开性内容。消费者生成内容也称为消费者生成媒体,它是基于个人经历而表达的关于产品、品牌、企业和服务的意见、体验和建议,它们经由消费者创造,并于因特网讨论区、论坛、新闻组和博客中,消费者生成媒体包括文字、图像、照片、视频、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媒体(Krishnamurthy & Dou,2008)。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生成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生成内容是由于Web2.0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想,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或产品使用体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对别人的观点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表达对特定企业或品牌的看法等等所形成的内容。

2. 消费者内容投入的界定。Higgins(2006)认为投入(Being Engaged)就是指个人对某事(物)表现出被卷入、注意力集中和有兴趣的状态。Roberts和Alpert(2010)认为投入的顾客就是忠诚于某品牌,并积极向他人推荐该品牌产品的顾客。消费者投入(Consumer Engagement)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某企业或品牌的行为显现,如口碑活动、推荐、帮助其他消费者、写博客和产品评论等(Doorn et al.,2010)。据此,结合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内容投入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生成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推荐、经历分享和使用经验等内容的行为显现。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内容创造主要有娱乐动机、价值动机、理解动机、保护动机和职业动机等几方面(Nov,2007)。赵宇翔和朱庆华(2010)从社会、技术和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发现消费者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身份认知、社会交互联结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王平等(2011)通过从网络社群中收集数据,通过客观度量地方式对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激励、标识、地位、知识和声望的驱动。现有研究只关注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而未上升到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作为企业来说,他们不但要了解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受什么因素驱动,更希望了解驱动后所产生的行为强弱效应,而这只能通过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来体现(Higgins,2006)。

3. 消费者体验与内容投入。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一个具体服务时间内所做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Padgett & Allen,1997);它是当一个人达到心理、情绪或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和感受(陈英毅、范秀成,2003)。关于消费者体验的研究表明,好的消费体验不仅是消费者满意的基础(Kumar,2005),更是影响忠诚的重要因素(Pullman & Gross,2004)。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范秀成,2001),体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忠诚的顾客。McAlexander et al.(2002)发现,消费者社群体验能够促进体验分享,且可加强品牌社群性。消费者正是基于过去对产品功能、企业服务、交易过程等体验的评估,进而决定是否转向保留、亲近、推荐和拥护(Advocacy)等阶段,其中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消费者推荐和拥护企业或产品的最大驱动力(Roberts & Alpert,2010)。因而,我们认为,良好的消费体验是影响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

三、 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分析模型

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消费者在生成内容过程中(即消费网络平台服务)所获得的体验。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共同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产生影响,成为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前驱变量。所以,在分析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企业和网络平台的双重影响作用,从交互的角度来阐释二者的作用机理,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1. 企业的角度。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其生成内容所用素材的主要来源,其获得体验的强度如何,将对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产品。当消费者与产品互动时,特别是消费者在产品搜寻、检验、评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有些是直接的,如接触、使用商品所获得的体验;有的是间接的,如从产品广告、虚拟商品中所获得的体验。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意境感受,会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2)服务。服务体验贯穿于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兴趣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一是购买前服务体验,即在产品搜寻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购买中服务体验,即在正式购买产品过程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人员、环境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三是购买后服务体验,即在购买完成后,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使用、维修、保养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服务体验是较直接的,也是当前消费者最看重的体验。(3)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消费符号,品牌体验是消费者基于这种符号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在(感官、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贺和平等,2010)。品牌体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综合反应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品牌的本质。

2. 网络平台的角度。网络平台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媒介,是消费者生成内容活动的环境空间载体。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付出成本的多转贴于 少,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因而,消费者在与企业交互体验中所产生的生成内容的动机能否最终变为现实,亦即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从网络平台有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易用性。网络平台是否易用是消费者体验的首要来源,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研究表明,技术友善度是影响使用者参与的重要因素,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影响参与行为。(2)连接性。消费者之所以热衷于参与网络平台的各种活动,是因为其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消费者或个体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其社交、情感等方面的需要(Oh et al.,2008)。因而,网络平台的连接性也构成消费者体验的一个重要来源。(3)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交流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对交流活动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很好的把握,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对方的语言或行为进行反馈,产生出一种沟通交流的效应。它通过信息交换的同时性、同步性、连续性表现出来,有时与即时反馈通信相似。研究表明,网络交互性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临场感知(江嘉轩,2004)和趣味性(Liu,2003),因而也成为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来源。

3. 交互影响的角度。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生成内容素材的重要来源,其体验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驱动力。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产生现实性影响。企业和网络平台对消费者的内容投入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消费者从企业活动和网络平台中都获得较强的体验时,其内容投入才会较强,否则都会弱化消费者的内容投入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获得了较强的体验,可能会增强平台中的内容投入行为,但如果消费者在企业相关活动中未获得较强的体验,则消费者在平台中可能会生成与企业无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共同致力于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并实现共赢发展。

四、 研究结论、意义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从企业中所获得的体验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素材和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从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决定了生成内容的现实性,企业和网络平台的交互影响最终决定内容投入的强度。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文首次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且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之前关于消费体验的研究,仅关注了体验对消费者满意、忠诚等的影响,未关注对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体验研究较为重要的背景下,本文从体验视角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这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再次,之前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层面因素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对网络平台层面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将网络平台层面引入分析模型,使得理论分析更加全面。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和网络平台都应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体验,作为企业来说,应该从产品、服务和品牌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消费者体验,而网络平台则应从易用性、连接性和交互性等几方面来强化消费者的体验;二是企业与网络平台间应加强合作,企业应该向消费者宣传生成内容的网络平台,以利于对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进行有效管理,而网络平台也应该设置与企业相关的栏目,以利于企业的消费者加入;三是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向内容投入转化,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良好的消费者体验会促进消费者内容投入,但这其中仍然需要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否则生成内容的现实性必然受到影响。

虽然本文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作了开创性研究,但只从理论上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未来的研究应根据理论模型所涉及的因素设计量表,并以实际网络平台中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本研究未考虑消费者个性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特征及外部因素对内容投入行为的综合影响,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E.W., Fornell C. and Mazvancheryl S.K.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4):172-185.

2. Gruca,T.S.and Rego, L.L. Customer Satisfa- ction, Cash Flow, and Shareholder Valu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3):115-130.

3. Rego,L.L., Billett, M.T. and Morgan N.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and Firm Risk.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6):47-60.

4. Doorn,J.v., Lemon,K.N., Mittal,V., Nass, S., Pick, D., Pirner, P. and Verhoef P.C. Customer Engagement Behavi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0,13(3):253-266.

5. Bansal, H.S., Irving, P.G. and Taylor S.F. A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Customer Commitment to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3):234-250.

6. Palmatier, R.W., Dant, R.P. Grewal, D. and Evans, K.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6,70(4):136-153.

7. Brakus, J.J., Schmitt, B.H. and Zarant- onello, L. Brand Experience: What Is It? How Is It Measured? Does It Affect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3):52-68.

8. Aggarwal, P. The Effects of Brand Relat- ionship Norms on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1):87-101.

9. Muniz, A.M., O'Guinn, T.C.. Brand commu- n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4): 412-432.

10. 王平,陈启杰,宋思根.网络互助社群中消费者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JMS年会论文集,2010:92-114.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行为 调节变量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虽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就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Bowen(1953)提出,企业的责任所遵循的原则是行为符合社会整体目标,目的是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他认为,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做慈善事业)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从而增加利润。Murray 和Vogel(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提高员工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水平。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归纳为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肩负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传统上,企业将利润创造作为唯一目标,现企如今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超越这一传统观念,要求企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简言之,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地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考虑在内。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会带来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并提出了三种理论解释这一关系。首先,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Maignan (2005)指出,企业一般不会把员工仅仅视作一种经济存在,往往倾向于将他们视作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一员。在此基础上,Daub和Ergenzinger (2005)提出了“泛消费者”(generalized customer)的概念,泛消费者的身份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消费者,他们同时也是企业必须加以考虑的各类利益相关群体的成员或潜在人员。因此,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社会责任感高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次,Brown和Dacin(1997)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得分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整体氛围的感知,得分越高越有利于创造一种更为舒适的氛围,从而促使消费者对企业做积极评价。Sen和Bhattacharya(2003)在关于“公司――顾客”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及行为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认同度的重要因素,高社会责任感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Lichtenstein等人(2004)表示,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与支持度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而企业社会责任是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捷径。上述不同的理论研究角度均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和顾客满意度存在密切联系,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行为表现对其顾客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产品评价的影响

关于企I社会责任对产品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Brown和Dacin(1997)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Zeynep(2003)进一步指出,当消费者面对企业的新产品时,由于缺乏对新产品信息的了解,消费者会转而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来替代产品信息评价新产品,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越高,消费者对企业新产品的评价也越高。

四、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对产品的评价,而这些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线索。Brown和Dacin(1997)验证了伦理消费者的存在,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会影响伦理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他们发行,消费者对企业存在能力联想和社会责任联想。虽然企业能力联想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超过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但是当消费者面对企业的新产品时,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企业能力联想程度的影响程度。例如,负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会降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而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则会提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研究框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的研究已经穷尽。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Bouquet and Deutsch,2008),未来研究需要敏感的捕捉到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下面,我们对一些重要但挖掘不够深入的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虽然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是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每一个细分的维度与消费者消费的关系是否一致却知之甚少。目前,绝大部分研究要么采用企业社会责任评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或者是单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个维度如慈善责任或环境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个维度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机制和条件的探索将会极大地加深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理解。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2篇

科特勒认为,营销管理实质就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的主体是顾客,顾客的需求无一不是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反应,而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又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并反映人文特征。因此,营销活动必然有人文的内容。

1.消费者需求的人文内容

消费者及其需求是构成企业的外在市场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的影响。同时,消费者所在的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体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中,消费者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不是企业聊以生存的经济构件。市场营销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上都是与具有人文精神的消费者在打交道,只是在不同的特定阶段,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或者不愿承认而已。现在的营销,人文精神重新被重视,营销走向理性回归,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内容从而章显得更为充分。

2.企业营销理念与人文精神

早期的营销理念是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的,同时企业在营销操作中对自身的职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方式同样如此,表现得冰冷和缺乏人性,唯经济利益至上,其指导思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高度抽象而变态畸形的经济人。随着经济的加剧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企业开始在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中考虑消费者的地位、思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思想在21世纪越来越成为理性的和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的主导理念,而这必然又将推动这些企业走向更大的成功。

3.企业营销组合体现人文精神

无论传统的4P理论、6P理论,还是后来的4C理论,以及绿色营销、一对一定制营销等,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人文的内涵和企业的人文精神,尽管市场营销理论随市场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变化,在现代营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营销策略乃至每一个具体营销手段,都可找到人性化的痕迹。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表象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看自始至终是要以人为本。比如4P理论,强调消费者导向,展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6P理论则突出了企业营销与社会政治、公众等的关系处理;而4C理论更加彻底地将研究中心放在了消费者身上。

4.企业员工行为章显人文精神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而员工的行为文化又是其重要的内容。员工行为文化带有该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处事原则、工作作风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这样的员工传递着企业的文化,营造着营销活动的人文氛围,有效维系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对潜在顾客形成引力场。作为典型代表的企业领袖,他的言行、思想和作风则对于企业人文精神的章显尤为明显,通常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偏好和认同就源于对该企业领袖的观察和判断。

二、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1.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营销的成功与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密切相关,这使企业必须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后者深受他所处的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是决定性的。这些人文环境就是消费者所在地的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甚至政治、经济、法律等构成的宏观的状况。这些人文环境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看不见的手,指导或迫使他们形成购买的原则和消费心理,面对哪怕是同质的产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憎恶偏好。符合他们的原则和要求的产品才能成功,而违背他们人文精神的产品则被排斥。

2.外部利益相关群体的人文精神影响

特定国家的企业必然受到该国人文精神的制约从而在经营方向、内容、营销战略和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做出符合要求的选择。供应链条上的成员,他们的人文精神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活动的策略选择、组织和合作的方式选取、利润分配、消费者满意甚至企业的存亡。企业的竞争者的道德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必将影响本企业的营销策略设计,造成该行业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走向多赢或者游走在法律道德的边线导致企业走向衰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人文精神对一个企业的营销活动同样有着类似的影响。

3.企业本身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的产品、品牌、人、营销活动甚至机器都是企业人文精神的载体。企业对消费者的真实看法、经营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会影响到企业对“以消费者为中心”承诺的履行,也将影响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状况,这又会影响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营销思维、营销道德等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构成内容,而这些人文精神又反过来影响着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和成果。企业的员工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员工的人文精神状况必然会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人文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将产品和人文精神进行结合后又必然形成对该企业营销活动的认同接纳或者排斥抵制。人文精神无论影响哪一方面或无论在哪一方面得到体现,最终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活动及其成果。

三、营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利用

1.传承人文精神是企业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成员,营销活动是企业的日常行为。作为社会成员的企业,应该也必须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构建、传承优良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不能逃避这一责任而享有人文精神的恩惠,这是为社会发展所不容的。由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和规定远不成熟完善,所以这依赖企业的自律和自觉。从长远来看,企业终将因为富含人文内涵而被认同和偏好,从而最终受益。

2.以人文精神构建企业营销核心竞争力

当下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无论产品、渠道、价格、促销还是服务甚至思想观念都趋于同质化,使企业在竞争中无所适从,没有方向,只能用有限的利润维持跟跑的态势,而这种态势能维持多久谁都没有把握。其实,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只需要做一个工作就能既解决建立长久品牌忠诚又赢得大量顾客的问题,那就是向人文精神回归,把人文精神作为企业营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来构建。首先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顾客的显在的和隐含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对内部员工要灌输服务顾客的理念和培训技能,同时将员工看作内部顾客从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培养团队的亲情和友情,增强团队认同和归属感。在营销组合方面,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不是企业的成本;价格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认知;渠道上与成员共赢同时注意成员的选择;促销方面注意与顾客进行沟通,创造并诱导需求。另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利益相关者的终极关怀纳入企业营销活动中,审视并调整营销活动。最后,将这样的人文精神融入企业的文化中。

3.找到企业人文精神与消费者人文精神的契合点

被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所以赋予了企业营销活动以人文精神并不能万事大吉,还必须找到两者的共鸣点。只有找到了共同点,才能使企业的人文精神被消费者最终认同和接受并产生信任最终引致顾客忠诚。

4.对营销活动进行反思和终极的人文关怀

无论什么企业,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指导思想、理念等东西,但是具备这样的内容并不就是完整的人文精神。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还必须时时对过去的营销活动进行反思,审视自身的措施在维系消费者忠诚、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方面是不是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超出企业义务范围的消费者指导、帮助、救助等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营销才是真正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营销。

四、结论

现代的营销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和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行为。只是目前许多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力量不够充分和完整,地位得不到认同,所以才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和谐。因此,我们要透视营销活动的人文精神实质,重视人文精神的影响,传承并利用人文精神来推动企业的营销活动,构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责任;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5-0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SR)是现代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重视和争论,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责任与企业收益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减少企业承担责任带来的成本和提升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带来积极的收益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企业责任感知的主要理论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感概念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学者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企业责任理论。

1.企业责任的基本概念。企业责任的概念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53年由美国学者鲍文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明确的:商人应当按照社会对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要求,决定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进行什么样商业活动,完成哪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件。企业责任不仅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触犯相关的法律,而且要及时回报社会,自愿履行社会义务,主动解决企业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在经过系统的发展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被概括为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制责任和慈善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对环境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与企业的出资人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社会方方面面,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是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商、客户等,以及企业的雇员等,不仅这些自然人或是法人(集体)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而且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选择同样在影响企业能否更好地存在。例如在出现某些企业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事件后,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上下关联方都会受到影响。企业责任能否有效履行都会引起相关利益方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责任的最直接关系方消费者,将企业是否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当成了选择企业产品主要标准,甚至是特定情况下的唯一标准。

3.公众对企业责任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因素是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最好注解,企业责任是否履行到位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信任度不高的企业通常处在被消费者抛弃或被其他企业取代的行列。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将无形中促使消费者选择该企业的产品,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拥有良好道德形象的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企业,甚至使消费者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超越了对企业产品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企业产品没有本质上差异的情况下,企业的形象越好,企业责任履行得越到位,该企业的产品往往越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甚至出现没有履行必要责任的负面情况时,往往是该企业的产品也被消费者否认,甚至最终决定了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二、企业责任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

1.对消费者道德因素的影响。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使消费者在用金钱投票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使企业认识到了要维护消费者道德情感,从道德上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的重要性。例如,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个企业就是好企业,某一个企业在社会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道德角色,那么某个企业的产品就一定是好的。当前,某些医疗机构在我国派驻国外援建的医疗队中担当主要角色,在希望工程或援助贫困地区的活动中不断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样企业的形象就会不断得到正向的积累,当消费者需要对同类产品进行衡量时,就会认为社会责任履行到位的企业一定是服务最好、产品质量最高的企业。相反,那些在环境污染事件、动物保护方面频频遭到曝光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是道德上有问题的企业。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企业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避开这类有社会问题和麻烦不断的企业。

2.对消费者认知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反映是一种内心的评价,是消费者从自身心理上对企业行为的一种认知,企业的任何社会行为,都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评价取决于消费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的主流观点,从更高层上说,还涉及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

3.对消费者信任因素的影响。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的生命保障,更对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企业凭借着自己的信誉向社会做出一个庄严的承诺,并且较好地履行了承诺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知往往在消费者心中得到极大的提升,消费者也会倾向于与这样的企业产生关联。相反,那些做出了社会承诺却没有很好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往往成为消费者抛弃该企业的主要原因,因为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一家不值得信任、没有信誉保障的企业。

4.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培育一个长久忠诚的消费者,不但需要企业有过硬的产品,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需要企业长期保持良好正面的社会形象,愿意积极从事社会事业,能够从社会事务的处理中,不断改善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达到带动消费者共同参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例如,当前在汽车销售行业较为流行的车友会活动,就是号召同款车型的消费者共同参与一些企业组织的公益活动,使消费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该企业产生足够的忠诚度,愿意免费为该企业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正相关效应,实现企业服务的增值,使企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三、基于企业责任建立符合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营销策略

1.建立有效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营销策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链条中应当时刻贯穿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推动利益相关方在企业的活动中得到良性的互动,以此换取消费者对企业的支持信任。例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加入了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开展的行为,每销售一件产品就为贫困儿童捐助一分钱等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还有像百事公司开展的母亲水窖工程,持续为西部地区饮水工程注入资金活动千余万元。中国远洋集团募捐资金成为中远慈善基金会、腾讯公司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当这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成为企业的营销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时,企业的社会关注度、美誉度都会得到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得到消费者的广泛支持,进而全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2.企业的广告策略积极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广告宣传是最直观、最便捷的影响消费者的手段,在企业的广告策略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地加入公益性内容,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可,正面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例如,眼科医院开展的关注残疾儿童行动,每年免费治愈??例残疾儿童眼病的案例;手机销售商组织的关爱自然、记录山川美景的摄影展活动;汽车销售企业组织的万里探访山区贫困儿童活动等。这些企业在开展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产品的优良性能,使消费者在关注企业的公益行为时,对企业的产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建立了积极的正相关因素,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3.根据消费者期望来调整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形象是有需求的,消费者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企业应当在社会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希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能够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我国乳制品企业有着庞大的市场群体,消费者要求乳制品企业首先承担的责任就是公开乳制品基本信息,包括乳制品来源、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流程等基础数据,以此做到让所有消费者放心。因此,乳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焦点应当集中在怎样制定适应消费需求的信息公开制度,如何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检验,以及有计划地开展消费者生产体验活动,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从增加消费者购买意愿角度讲,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应当是有重点,能满足消费者期望,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四、结论

企业通过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积极地宣传产品,建立企业在消费者中的积极形象,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从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角度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对消费者的道德影响、认知影响、信任影响和忠诚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根据以上几个因素,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完成好企业社会义务的同时,能够在企业宣传上、企业经营活动上和企业行为决策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实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认可、获得消费者支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祖成.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2] 章喜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商业文化,2016,(3).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4篇

在企业不断经营发展中,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讲究的是一种策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民族文化特色会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和物质相适应产生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或者组织,是各个民族或是国家由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所形成的各自独有的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不仅仅是包括在语言交流方面,还有、美学、各民族风俗习惯和信念等。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热烈、庄严,但是法国人认为红色是危险的象征,是警告;龙是中国的意义,代表尊贵,是王者的象征,而在西方文明中,龙是恶魔的象征;这些差异都体现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特征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的显著差异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努力争取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使得企业得到长久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应该把产品营销策略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产品策略文化塑造方面更为注重,赋予产品策略一定的文化价值,追求产品文化价值的实现。市场是企业营销策略开始的地方,也是营销策略工作的终点。企业应该以市场为中心,依据对市场的研究和调查,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并改变原有的营销策略和经营方式。企业的营销策略的做出是依据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然而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只有主动积极地研究所处的环境,及时采取适当的决策,才能采用最有效的营销策略。

二、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根据企业以往获得的消费者的需求量和购买力等的信息,有计划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安排管理。企业经常采用的营销策略是4Ps营销策略、4Cs营销策略、4Rs营销策略以及4Vs营销策略。

1.4Ps营销策略

营销组合理论是在1953年尼尔•博登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讲中提出的,这一理论提出后,4Ps营销策略随之出现。4Ps营销策略理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界被广为接受,它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在他的《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将营销过程各要素概括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类,就是著名的4Ps。4Ps营销策略理论构建了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的框架,4Ps理论是分析的单个企业,认为影响企业营销结果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如国家政治、法律法规、经济水平、种族文化特征等环境因素;另一种是企业可控因素,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控制,比如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等因素。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选择的实质就是利用企业内部可以控制的因素来适应企业面临的外部不可控制的过程,即通过事前对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的计划和选择,针对变化的外部因素积极做出反应,采取动态的策略,从而促成产品交易的完成和实现企业的目标。

2.4Cs营销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方面对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变短,技术创新使得生产工艺水平更加现代化。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行为变得更加感性化和个性化,市场中产品的供给状态由短缺逐渐转向饱和,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营销策略的主导权由企业转向消费者,这就需要企业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选择最佳的营销策略。4Cs理论就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明提出,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水平(ConsumerNeedsandWants)、消费者的成本及费用(Cost)、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Communication)。4Cs营销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之前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生产计划和措施;二是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之前要先了解消费者为满足欲望愿意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并考虑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从而确定符合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价格策略;三是在考虑消费者购买产品便利性基础上,合理建立产品销售渠道;四是企业要加强与顾客的交流沟通,从各种促销方式中寻找到顾客更愿意接受的促销方式,积极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增加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情愿系数。在4Cs营销策略中,更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同4Ps营销策略相比,更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关注焦点的理念。

3.4Rs营销策略

在营销理论发展过程中,营销策略先是关注产业营销,之后是偏重于服务营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偏重于关系营销。关系营销就是指在营销过程中,要注重维持和巩固消费者和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只有这样,营销中各方面目标才能全面实现。美国学者根据关系营销理论提出了4Rs营销策略理论,主要阐述了四方面的全新营销要素,分别是关联度(Relevancy)、反应速度(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在多变的市场中,消费者流动具有动态性。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是变化的,消费者会寻求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产品。建立并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这就体现了4Rs中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已经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关键手段,企业必须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成员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实现企业目标建立前提条件。4Rs中的回报要素是营销策略的源泉,任何产品交易与合作关系对经营参与方都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合理的回报是营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销策略的目标必须注重产出水平,注重企业在产品营销策略中的回报。与4Cs营销策略相比,4Rs营销策略是以竞争为导向,体现并落实与经营参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4.4Vs营销策略

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4Vs营销策略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4Vs营销策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新的出发点,主要涉及的策略有差异化策略、功能化策略、附加值策略和共鸣策略。差异化策略指的是企业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产品,提供独具特色的、周到的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功能化策略是要求企业提供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满足需求不同的消费者;附加值策略是结合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增加符合消费者欲望、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共鸣策略是指采取符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营销策略,使得企业和消费者达到一个共赢的局面。4Vs营销策略补充了4Cs策略中差异化的问题,同时兼顾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企业和经营参与各方的利益。每种营销策略都是对前一种策略进行补充和完善,都有在营销理论上的创新点。各种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企业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消费者群体的特点,适当选择营销策略。

三、企业营销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优势

虽然传统的营销也具有一些价值观念,但是其本质并不能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产生共鸣。在结合各民族、各区域的特点基础上,现代的营销对消费者的满意度尤为关注,现代营销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通过顺应和创造某种价值观念更好地满足具有不同特点的消费需求。一方面,企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融入了地区特色。美国市场是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市场,很多亚洲企业都很难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尔公司采取了良好的营销策略成功进入美国市场。海尔采用当地化策略,结合美国消费者特征,开发了许多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比如出口美国的“大统帅”BCD-275海尔冰箱,就是根据当地美国居民对冰箱外观、制冷能力、使用习惯等区域性特征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和制造。结合各种促销手段和实用手段引起媒体关注,使媒体为产品做了免费的宣传。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进行定位之后,根据区域化差异,在对产品进行推广营销过程中,会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的敏感程度进行定价和促销。将文化观念融入到企业推广促销的全过程中,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入手。从微观层面,企业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可以改变营销的外部条件。对于一些落后地区的独特文化,营销过程中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这些地方的发展,提高知名度,最终会改善企业营销的外部环境。从宏观方面来看,营销中加入的文化观念会影响企业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四、结语

企业消费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企业认同,消费者购买意愿

1、引言

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企业,不注重研究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虽然最终表现在企业行为上,但是其根源在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及由此引发的责任消费行为上。因此,无论是想要从理论上追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渊源和本质,还是试图从实践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都有必要把消费者的研究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体系中。

2、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2.1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因

2.1.1企业消费者责任直接效应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环境和社区居民等。相应地,企业面对不同对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责任、消费者责任、政府责任、环境责任和社区责任等。其中,消费者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直接对象,将会从企业承担消费者责任的行为中获得直接的利益。

2.1.2企业社会责任的营销效应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一种纯粹的营销行为,但是却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产品销售的作用,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营销效应。一般来说,典型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需求确认、信息收集、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过程。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不同环节产生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1.3企业社会责任的声誉效应

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由企业社会责任塑造起来的企业声誉是“如责任”、“有信仰”、“可依赖”的信号吗,传递给消费者的是有助企业提升形象的正面信息。企业声誉作为重要的外界评价,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品牌忠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2.2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因

2.2.1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观认知。如果消费者倾向于相信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提供优质产品的能力是可以兼顾的,那么他们将给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以积极的响应,在行动能跟上表现出更强的购买意愿和更高的品牌忠诚;如果消费者倾向于相信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将占用企业用于生产的资源,是对企业提供优质产品能力的一种损耗,那么他们将消极地响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行动上表现为购买意愿的下降和品牌忠诚的丧失。

2.2.2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评判。消费者基于价值观认同而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行为,受到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但主要是以自身价值观为先决条件。消费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主要涉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认同和支持程度。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消费者倾向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那么他们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将表现出更强的偏好;如果消费者不倾向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那么他们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将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2.3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机制

消费者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即其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经济理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对消费者决策构成影响的外部因素,其发生作用的前提之一是触发了消费者的经济理性,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要么确实为消费者创造了利益,要么让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企业正在向自己让渡利益,如此,消费者便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了积极的响应。

当然,在消费者复杂的人格特质中,“经济人”特征只是其中一部分。消费者决策中大量存在着非理性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决策产生作用的另一个前提是迎合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所传达的企业价值观与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被极大的激发起来。

3、对策建议

3.1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追求社会目标的表现,但这种追求仍是以经济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企业应策略性地开展社会责任活动。这种策略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在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中,优先履行消费者责任。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中,只有消费者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企业的所有利益最终都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应集中主要资源优先考虑消费者责任,将企业利益优先让渡给消费者,以期获得消费者购买意愿增强和忠诚度提升的未来收益。

其次,研究目标消费人群的价值取向,投其所好地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并非越多越好,涉及的领域也并非越全越好。在成本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针对本企业目标消费者的总体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适度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有利于企业市场营销目标的实现。

3.2对政府的政策建议。政府期望通过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提高企业公民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从文化和道德层面寻找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层面的,但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主题,政府必须从经济层面着眼寻找政策的突破口。正如企业自发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源自利益冲动一样,政府规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也应充分考虑激发企业的利益冲动,即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有利可图。当前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标准规制、公众舆论监督、商业伦理和企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宣传。与激发企业利益冲动的“软约束”手段相比,这些“硬约束”手段略显力度有限和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 Creyer, Ross. “The Influence of Firm Behavior on Purchase Intention: Do Consumers Really Care about Business Ethics” [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997

[2] 唐更华. 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制研究 [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