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指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它与一般质量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提出:“理论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为企业生产服务。”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产品的设计阶段。在校的教育培训是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对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必要的指导就是售后服务阶段,三者相互促进。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

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

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

3.1统计管理

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

3.2质量分析管理

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4小结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主要用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在各行业广泛应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英文全称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是管理发展到质量管理h形式表现,该定义得到了质量管理界的广泛认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内容环节的全面性,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人员参与的全面性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等,这些特点的核心均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

1.内容环节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企业生产各环节,各阶段的全面控制,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即管理范围的全面性。

2.过程管理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改进等三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管理家所熟知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全面性体现的一种管理模式。PDCA即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处理ACT)。

3.人员参与的全面性。它包括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和全社会的全员参与两层含义。全员参与是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

4.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全面质量管理不拘泥于一种管理手段措施,它注重基于事实的决策,从而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推进企业组织的发展。如上述的循环管理即是其管理方法之一。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启示

毕业论文如企业组织或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其质量的实现也需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根据上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特点,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概括为,根据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专业特点,实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以教学质量服务观为宗旨的,以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以系统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手段的全方位的毕业论文管理。

1.全方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主要指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即内容环节的全面性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实施从老师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学生的练习实践到院系学校的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评价,监控管理体系,以保证论文质量,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直到论文答辩环节了还不清楚毕业论文到底有何用处,也不清楚开题报告里面文献综述到底该如何去写。这正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环节的缺失造成的后果,也是全方位管理缺失的表现。

2.全过程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指从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撰写下达,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论文初稿以及后续各稿的写作直至定稿和最后的答辩,存档等每个过程都应进行监控管理,并适时改进。旅游管理作为实践强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反映学科的实践特点,这就要求把好选题关,不能是大而空的理论探讨,要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3.全员参与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老师,学生,学校和学院各层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企业相关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把关和辅助管理,促进毕业论文高质量地完成。

4.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既要有质量标准规定,奖惩的规章制度,更要有监控,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落实的措施。这些措施不是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简单延续,而应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近些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偏低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将全新的教学理念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毕业论文撰写中,创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1.建立相对完善且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全面,详细,并可量化,如对毕业论文的等级如何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如何推选准入,都要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并指明责任范围。通过这些详细的标准和规章制度来保障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的良好有序运行。如建立以高校校长为第一组长,教务处长为常务副组长,各院院长为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教学副院长为常务组员,教研室主任和指导老师为具体落实人,企业为第三方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体系,落实毕业论文工作。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程序,总体协调监控毕业论文各项工作。

2.努力营造全员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氛围。学校领导要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构建包括全体老师,学生,各个相关部门,校外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旅游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毕业论文撰写管理体系如院校要定期召开动员大会和讲座,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提高全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自主的创新论文写作中,明确撰写论文的目的及方向,认真对待论文,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教师及教学小组认真严格地对待论文的指导工作,从多个方面提高论文的水平。

3.实施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启示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做到从选题、开题、写作、指导、答辩、整改、归档等的全过程监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等的前期策划监控,论文写作、指导等的中期监控,答辩整改和归档的后期管理都要监控,每一个过程既要有指导老师的主导,学生自身的主动,也要有企业专家的协作和学校各层管理者的监管,如对于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不只是教务处的职责,学校其他部门也要进行监督协管,特别是上层领导要切实重视。另外,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学校不可走形式,要认真对待和考核。在毕业论文评价考核时,可以借鉴PDCA的循环管理,按照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处理这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管理,促使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要组织论文答辩和论文考核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专业考核,答辩小组要有一名企业工作人员,综合评判后给出一个最合理的分数,做到客观、公平、合理。对毕业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颁发毕业证书,用严格的标准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升。

4.采用丰富灵活的管理监控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多。毕业论文涉及的范围广,因而管理监控手段要灵活多样,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旅游经济等不同层面的论文评价监控措施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内容的选定再到写作,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给出积极的建议,帮助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撰写毕业论文可以选择导师制,在平时就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不仅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设置有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前身――工业工程系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领域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并培养了大量的质量与可靠性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在我国航空航天系统和其他行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型人才。在该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全面质量管理》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将管理技术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客户满意的一门实用性、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需要将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需求、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未来学生就业有机的统一起来,进而形成课程建设系统。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将科研、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形成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简介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管理领域,在组织范畴内调动各种企业内外质量影响要素,所有组织成员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有效的将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数理统计工具、管理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整合,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备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的对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满意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是系统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相关统计技术和质量因素分析工具等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培养、数理统计工具在质量管理过程的运用、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使用等知识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理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理论探索性、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和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实用性。实质上,上述三个课程特性对应三个实施的主体:课程的理论探索性需要任课教师结合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贯彻与实践,对该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则要求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同时具备相关的数理统计知识、质量管理理论基础和理念、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工具运用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储备体系。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实用性则需要企业层面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对人才素质和知识体系的要求及时的与人才培养单位进行有效的反馈。基于该课程的三大特性,作为高校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单位,则需要考虑将教师科研与全面质量管理问题整合,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授课过程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习整合,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行整合。因此,本文提出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

2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涉及的主体较多,其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各个主体在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又各有不同。

首先,教师承担发掘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问题和调整课程教授内容与形式的职责。从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以来,经过60年代盛行的员工质量管理过程的自我控制、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等多个阶段,而随着外部科技、技术、竞争和生存模式的变革,全面质量管理所面对的具体质量管理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教学与科研任务为一体的任课教师,需要在大量收集和阅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与企业质量管理者的接触和交流中敏锐的发现新环境下全面质量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探索背后产生的原因,分析未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的进行结合,进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问题与新趋势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企业对人才质量管理知识储备和能力需要相结合。

其次,学生承担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有效的在实习过程应用的职责。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以前掌握相关的数理分析、质量因素分析方法、成本分析工具等课程,积极做好该课程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在企业实习阶段,需要认真的观察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认真从企业质量管理实习老师处获取相关质量管理经验和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

最后,用人单位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单位,同时也是对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限反馈的重要来源。同时,企业需要将自身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应用贯彻过程中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积极与教学单位进行反馈,并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人才知识和技能要求情况进行积极反馈。

3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3.1 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与互换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优势在于,其对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脉络的清晰把握,对全面质量管理演变、发展和趋势分析的判断,对全面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的全面了解。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来看,虽然其专业背景与质量管理密切相关,但多数教师缺少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造成理论研究过于学术化、知识技能过于专业化和课程教授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企业的质量管理者拥有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实际质量管理认知,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全面了解。因此,定期的实施高教全面质量管理任课教师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人才交流和定期互换非常有必要。通过任课教师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人才交流和定期互换最终达到任课教师质量管理实践认知和经验的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2 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现场化与质量管理者授课相结合

在学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对相关质量管理知识在质量管理过程的实践感知,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授课内容的实际应用缺少了解,直接的后果是对部分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内容有空洞感,学习兴趣不强,简单的以达到理论课考试成绩及格为目标。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虽然在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有优势,但实践导向性和兴趣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如果在课程教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质量管理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几个知识模块,在授课过程中到企业质量管理现场进行实际的感知,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提升。此外,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知识储备和来源的高校教师,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过程,由于受到工作经历的限制,可能与现场的实际质量管理人员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在企业与任课教师的人才互换过程中,邀请部分质量者对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结合自己的质量管理实践进行授课,无论从授课的角度还是知识的范畴方面都会给学生一种全新感觉,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

学生在相关质量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的实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质量管理技能有效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达到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案和管理活动,需要对相关的人才进行储备,而传统的面试招聘过程,只能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众多技能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考核与甄别。但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对质量保证体系的每一个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过程,在完成校方委托的实习任务的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并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选拔和利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清.《全面质量管理》教学优化的探讨[J].福建轻纺,2006,10.

[2]黄海平.数学教育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及措施: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6.

[3]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以广西体专体育保健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3.

[4]于爱波.浅谈商务日语课程一体化建设[J].成功:教育,2011,8.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对于跨世纪经济竞争与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美国召开了有全美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跨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合构成,而质量经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看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WWW.133229.COm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管理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在德国大企业中,不少科技人员开发出具有高精技术和质量产品与项目,而大企业视他们为整体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因规模小大企业不利于生产,纷纷资助科技人员创办小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大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提高了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各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部的质量整体意识,着力建设和培育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五、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一位质量论文 href="/search.aspx?where=title&cid=0&keyword=%b9%dc%c0%ed%a1%a1&x=35&y=9">管理专家认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多种管理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管理,技术创新则是诸多管理中起决定因素和作用的运行机制。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较早地看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意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他们建立了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由1214件中国专利、527件欧洲专利、398件日本专利和478件美国专利等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小天鹅公司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小天鹅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侯登门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2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和1000多名北大、复旦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更富有成效地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快速提升。

六、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我国“五粮液酒”是近10年来市场上迅速崛起的高质量名牌产品。“五粮液酒”品牌与质量来源于何方?文化是“帆”,科技是“舟”,技术与文化交融创新,酿出了举世品牌。多年来,这家企业坚持走质量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之路,将文化内涵运用科技手段贯穿于产品之中,使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完美结合,不断实现企业市场创新的飞跃。五粮液集团公司在实施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与公司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以质量为支柱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强大的质量优先文化氛围。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五粮液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09001国内国际质量认证质量,1998年企业销售额跃升为42亿元,利税12.5亿元。从1991年以来,每年递增利税1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同行业之冠。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得数量学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用人原则,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多多聘请社会专家到学校来任职或者讲座。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走近用人单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而且能使学校与企业都得到“实惠”。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派有理论知识、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讲授最新、最实际的知识;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借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高职院校借助这种“学研产训”结合的形式,建立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学校可以争取到企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独立、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衡量、评估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专家组于2007年对我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通过调阅毕业论文文件和检查、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致认为我系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过程细致、要求严格、格式统一。专家们对一部分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观点表示了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教育问题和严峻的社会压力。加强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把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学的“产品质量”观认为人才的教育培养与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非常相似,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投放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阶段的培养质量。我校教务处为了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科,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我系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以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一、系级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组人,他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负责制定目标,指挥、组织、协调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起127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7月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作用。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的目标、计划,确定组织结构和操作模式,传达和督促执行教务处的有关文件,负责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指导教师的资格等,审批上报的各类文件,确认每一环节的有效性,督促检查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进展情况和导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过程具体化并将任务和要求分配和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如负责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指导和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规定进度安排、制定论文的规范和标准格式以及组织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指导小组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写出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我系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质量方针的最终实现,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必须要将它传达到学校内部各层次的有关人员,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性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以及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等,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它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指导书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工作流程、规范化文件格式,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承担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以及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评阅意见书、毕业论文等)的规范性。

三、基于“戴明环”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戴明环)的概念,它是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的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阶段。该循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工具。我系运用“戴明环”概念设计出了“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图”。该流程图清晰地标明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从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到师生见面下达任务书的过程标志着计划阶段;学生调研、撰写开题报告、整改、指导和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完善、定稿、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属于执行阶段;中期检查属于检查阶段;验收自评以及总结属于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整个流程按照每一环节的发生先后设计,规定如果某一环节不合格,必须退回到上一环节重新循环直至合格再进入下一环节。一个循环周期是一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下一轮循环是下一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轮循环都建立在总结上一轮循环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措施质量控制即高校为达到质量目标而在教学、辅助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监控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消除教学和其他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我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措施对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从上至下的所有成员能否各尽其责,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培训、指导人数、次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术道德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约束规定;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作为该年度群众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成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导师、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来年是否具备该项资格的参考依据;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作为取得答辩资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具体做法是发放教务处设计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系列表格,由参与的各方对有直接联系的各方客观打分,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有关各方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措施中还规定了质量审核环节,它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质量方针、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性的、独立的检查活动。质量审核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检查环节。检查队伍的成员由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组成。检查工作能及时鉴定和评价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进展情况和阶段完成质量,便于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毕业论文工作的验收和总结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论文验收指标体系,从毕业论文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和依据等材料上报教务处以备全校性的验收。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论文指导小组要根据验收自评结果写出工作总结。所谓总结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以利再干。这是戴明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以上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指导性文件(质量手册)、管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验收和总结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和流程。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只进行了短暂的四届循环,仍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随着我们对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经验,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会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对于跨世纪经济竞争与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美国召开了有全美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跨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合构成,而质量经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看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管理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在德国大企业中,不少科技人员开发出具有高精技术和质量产品与项目,而大企业视他们为整体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因规模小大企业不利于生产,纷纷资助科技人员创办小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大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提高了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各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部的质量整体意识,着力建设和培育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五、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一位质量论文 href="/search.aspx?where=title&cid=0&keyword=%b9%dc%c0%ed%a1%a1&x=35&y=9">管理专家认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多种管理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管理,技术创新则是诸多管理中起决定因素和作用的运行机制。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较早地看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意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他们建立了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由1214件中国专利、527件欧洲专利、398件日本专利和478件美国专利等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小天鹅公司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小天鹅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侯登门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2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和1000多名北大、复旦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更富有成效地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快速提升。

六、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我国“五粮液酒”是近10年来市场上迅速崛起的高质量名牌产品。“五粮液酒”品牌与质量来源于何方?文化是“帆”,科技是“舟”,技术与文化交融创新,酿出了举世品牌。多年来,这家企业坚持走质量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之路,将文化内涵运用科技手段贯穿于产品之中,使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完美结合,不断实现企业市场创新的飞跃。五粮液集团公司在实施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与公司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以质量为支柱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强大的质量优先文化氛围。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五粮液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09001国内国际质量认证质量,1998年企业销售额跃升为42亿元,利税12.5亿元。从1991年以来,每年递增利税1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同行业之冠。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ozp312 { display:none; }

摘 要:产品质量责任问题是企业难以自觉履行,机构难以全面监管的重大问题。行业协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在产品质量责任履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概述了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和有利优势,对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行业协会;质量监管;路径优化 论文网

1、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企业缺乏自我约束。企业存在的价值虽然不单单是追逐利润,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利润毫无疑问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突出的表现为其对利润的追逐能力。利润,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企业作为社会这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必然与整个社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生大量互动。在这些互动过程中,由于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垄断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使企业的逐利活动就会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产生矛盾,其结果是企业缺乏必要的责任。企业趋利的本性决定了它可能会以损害社会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企业为了获得利润,过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质量是关系到民生的社会问题。对产品质量控制的缺失,是企业自身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企业的经济性质影响了其在承担产品质量上的责任,因而保证产品质量的履行不能单方面依靠企业的力量。 论文网

政府机构对产品质量责任履行的约束有限。我国的质量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测,但质量监督机构也存在缺陷,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问题质检机构都能很好的检测和控制。质检机构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机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用于监督抽查的专项经费,难以及时组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执法要求,这不单是表现在一些执法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同时也是有碍于专业特点,执法人员不可能样样通晓;质量问题信息来源单一,大多数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来源于群众投诉,很少一部分是受损企业的举报;对某一行业生产企业的公共需求缺少了解等,都会影响对质量监管的理想切入。 毕业论文

抓好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是全国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在小政府大服务的前提下,面对产品质量监管的重任,质监部门通过对行业产品实行绝对全面监控确保不出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徐小龙认为,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制度,规定机构和人员的共同行为准则,惩处和排斥违规的咨询机构,提高咨询机构的行业风险。只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监管主体与监管相对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方可有效解决在某些产品质量监管领域出现监管缺位的问题。 论文网

行业协会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社会力量。行业协会是具有统一、相近或相似市场地位的特殊部门的经济行为人组织起来的,界定和促进本部门公共利益的集体性组织。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机构之外的第三种参与主体,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有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自律在经济部门的治理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论文网

行业协会集中了同行业的大多数的企业,其服务职能、协调职能和参政职能的发挥能够代表同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心声、维护大多数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树立了行业协会在企业管理中的权威性,使其可以通过制定行业协会自律规则实现真正的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律是介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由于通过企业之间自愿达成协议,能产生与各行业内竞争状况相适应的竞争制度,行业自律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达到对协会成员的约束和管理,在拥有潜在共同利益的人们之间,形成有效集体行动。行业自律虽然不具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执行力,但对公平竞争有很强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保证产品质量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优势地位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行政协会制定行业的章程,作为行业中的根本性大纲。能在行业所有成员中起着“宪法”作用。所有行业成员必须遵守协会章程。协会通过将国家有关行业产品质量的规定予以吸收作为行业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并通过对违规成员进行处罚方式促使成员严格遵守行业章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为实现设立本协会的目的,按照协会章程对协会及有关组成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协会自治可以充分发挥协会对成员行为规范和制约作用,也有利于降低了公共产品支出成本,解决政府监管缺位问题,提高监管效率,是一举多得之策。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①代表职能。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②沟通职能。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③协调职能。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④监督职能。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⑤公正职能。政府委托,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如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发放产地证、质量检验证、生产许可证和进出口许可证等等;⑥统计职能。对本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⑦研究职能。开展对本国行业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调查,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出版刊物,供企业和政府参考;⑧狭义的服务职能。如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组织会议等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行业协会组织在帮助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发挥是由行业协会自身的性质特征和职能决定的。行业协会具有非营利性、经济群益性、自治性的特征。行业协会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其成立和运作的目的在于为其成员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促进行业内一定范围整体利益增加;行业协会是同行的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果,行业协会的组建、运行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协调同行业竞争关系,增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或降低个别成本,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能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达到对协会成员的约束和管理,实现行业管理的自治性。行业协会的性质也决定了行业协会的职能主要是对成员的服务和利益协调,以及参与有关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监督执行。 论文

由质量监督部门牵头,按照产品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行业,组建行业协会或小组。这些行业协会或小组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一是能有效地实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企业服务的目的,通过行业协会或小组的活动,组织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向企业传达上级部门对行业的有关要求,企业之间出可通过协会或小组沟通信息,推广经验;二是能借此掌握和监控行业产品质量的总体状况,进入行业协会的企业应是当地生产条件完善,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的正规企业,他们的产品质量可以代表这个行业较高水平的一面,通过他们的参与,可以确定执法检查的目标和方向,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三是有利于打假扶优工作,通过行业协会,容易把打假治劣和扶优扶强结合起来,使之有力度;四是能促进企业间的团结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的活动,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约束;同时也可以协调相互问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 作文 /zuowen/

3、行业协会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化路径 毕业论文

(1)加强对企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宣传。根据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由于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表明部分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真正的了解,并没有把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看作是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说明在企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宣传推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行业协会组织正可当此大任。 论文

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办好行业内管理刊物,宣传企业积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以国为先,以民为先,把产品质量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规范企业诚实守法,公平、公正、接受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利用协会宣传阵地和各种场所,宣传监督会员依法经营,规范服务,遵守企业职业道德,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让产品质量责任意识深入到每个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使他们认识到企业以产品质量的存在而存在。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2)制定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由于各行各业产品差异巨大和技术限制,质检机构并不能及时了解不同行业产品的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这就要求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辅助质检机构完成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各个行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自我发展需要,在学习借鉴国际产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各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凡是在企业质量安全方面走在前面的国内外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生产和质量监测制度比较完备,有专设的负责产品质量事务的部门机构。作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事务的专门机构,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及国际普遍作法,制定企业质量安全守则,并协调其他部门的活动,使在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体现出对质量安全的关切。同时能够做到定期向社会披露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相关信息。 毕业论文

(4)致力于诚信环境的建设。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隐瞒,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不诚信。在诚信环境的建设方面,行业协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向全行业发出“诚信自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起草行业管理者、从业者遵守的执业品德、纪律、操守等行为规范;进行企业诚信的评级等。 论文

现在各地大都已建立了质监协会,可以在协会下面直接设置相应的行业分会或小组,他们既是政府与企业交往的桥梁,也是企业间建立关系的纽带,同时也是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生力军。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 徐小龙,邓念国.我国is09000认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0)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 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毕业论文网

3 谢家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物业管理,2007(4) 毕业论文网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质量;企业文化;质量文化;质量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232-05

倪建文(1965-),男,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上海 200434)

近年来,因产品与工程的质量缺陷而导致的事故频发,给民众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和侵害,造成国家、社会、公民的巨大财产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投资的正常运行。消费品的质量缺陷、质量事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扩大。通过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使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质量问题,建设好企业文化中的质量文化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应当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加强对我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道德的调整,以及与之关联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外部质量环境的构建,全方位开展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一、质量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和总结、比较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被人们誉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深层次的企业竞争实质上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的关键又体现在其质量上。卓越的质量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它有助于实现企业文化建设追求卓越的目标。

质量文化理论的形成与质量管理运动密切相关。国外质量管理的演进,经历了统计视角(20世纪20~50年代)、组织协同视角(20世纪50~70年代)、战略视角(20世纪60~90年代)和文化视角(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种视角的变化与阶段性发展。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质量文化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则集中在90年代。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的形成。

美国管理学大师戴明和朱兰,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到日本讲学,是最早推动日本质量管理运动的大师。戴明被日本人尊为“质量之神”的学者,在日本科技联盟的有效宣传与推动下,日本全国掀起了一阵质量热。戴明为帮助企业脱胎换骨的“管理十四要点”是一种理想的、隐含的企业质量改进的文化。其主要内容为: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管理者的工作就要借助所有必要手段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日本的管理者们从朱兰博士的讲座中获得的知识为他们在日本掀起一场质量管理革命打下了一个基础。

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对美国市场展开进攻,其结果是许多美国企业遭受了直接的冲击。70年代末期,美国经历了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飙升,许多消费者努力去寻找更省油的汽车。日本汽车正好满足了美国人的这种需要。按日本标准制造的小型汽车自此打开了通往美国市场的道路。美国人开始购买日本汽车,他们发现这种车不但比美国车更省油,而且更好用。它们很少出故障且更经久耐用,质量普遍好于美国汽车。在质量方面,一种新的标准诞生了。这使许多企业被迫做出反应并重新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改善公司的质量文化,以达到持续改进战略的目的。美国发展了日本的TQC的理论,系统化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随着目前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更强调灵活多变的新战略。为了迅速响应客户订单,使生产设计周期变得更短,工厂需要以合适的成本生产小批量的产品,因而“持续的流程改进战略”成了各个车间的常用战略。而持续的流程改进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与之相关联的员工参与计划和持续改进。这也与TQM的目标紧密相连。一个关注质量的时代在美国出现了,许多美国企业重新赢回了丢掉的市场并在日本擅长的领域打败日本人。美国创立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质量奖。六西格玛在美国很多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精益生产方式被引入企业管理中。

对质量文化的深入研究涉及全面质量管理(TQM)过程中的企业文化。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高级阶段,在质量管理的文化演进过程中,人们对质量的“文化性”有了日益全面、深入、科学的了解。所谓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与质量相关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软件”的总和,它在企业文化中侧重于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职能,它是一种依赖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大背景的独特文化。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高级阶段,因此,国外学者一般将“TQM文化”与“质量文化”看做同一范畴。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的Kujala将与TQM相关的质量文化分为两大类:一是“质量文化价值研究”,主要关注实施TQM过程中的价值观、原理与规范;二是认为质量文化由一系列基本假设构成,质量文化是企业实施TQM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组织的任务以及与外界的联系;第二,现实和真实的特性;第三,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性;第四,时空的特性。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煤矿企业

0.引言

在企业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能带来企业产品品质的提升,而且对于整个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提升有着莫大的益处,是企业长期发展源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瓶颈尤为明显。煤矿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是“三全”、“四一切”。“三全”—是指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者的管理。 “四一切”—即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以数据说话,一切工作按PDCA循环进行。

1.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质量目标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煤矿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2.1把煤矿质量标准化与全面质量管理混为一谈

煤矿的质量标准化就是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标准化,属企业标准化范畴,是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煤矿实际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前提。它随生产管理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又随实践活动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包括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7个专业达标,标准到10个专业70化达标,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煤炭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煤矿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与煤矿自身特点和管理规律的有机结合、实际运用,是以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煤矿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新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质量管理方式。

近年来,煤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特别是质量标准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煤矿生产中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发面的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工作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这些仅是质量管理的最基础工作,缺少管理者及某些相关环节岗位上人员参与,它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小系统,不能混为一谈。

2.2质量管理中缺乏全员参与

煤矿企业往往认为质量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是基层工作者的事情,而与管理层及辅助生产环节人员无关。而实际上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可容纳许多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体系。它体现于“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全矿的质量管理,其科学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从地质斟探—设计—开拓掘进—准备—回采—运输—选煤—销售,以及通风和机电等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所谓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是指上自矿长,下至工人,各个生产环节、经营环节岗位上的各类人员,人人参加协作,人人都得搞好本岗位的质量职能。所谓全矿的质量管理就是矿属所有单位、部门都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参加质量管理。所谓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按照PDCA的管理程序,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等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程序化、标准化、效率化、科学化的管理。因此缺乏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是站不住脚的。

2.3在质量管理方面不注重总结、完善

煤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往往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

3.煤矿企业全面质量运行中弊端的解决对策

3.1搞好质量标准化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标准、贯彻实施标准、考核验收进行管理。始终坚持标准和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煤矿坚持“质量达标不停步,巩固发展创新路”,形成了目标明确,步调一致,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人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专业、专业保全矿的质量标准化目标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使井下现场头头、面面、台台、件件、条条、线线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工程质量、技术水平,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质量标准化仅是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几条线和几项指标,还未形成一整套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法,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要巩固发展质量标准化取得的成果,要把质量标准化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就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标准化的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7条线的工程质量管理,引申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经营管理质量等方面,逐步延深到煤矿生产经营的所有系统和部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矿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2成立QC小组实行全员长期的质量改善

QC小组做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环节,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下,灵活运用各种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和产品不断地进行改善的活动,煤矿企业可以在各个部门,区队,甚至小到班组选择人员成立QC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上自矿长,下至井下生产一线的工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或改善的问题为主题,在自身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改善,提高工程、产品、服务质量。

3.3总结质量管理方面经验、教训,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及企业整体素质,将其中心经验、教训升华为理论,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形成一套有煤矿企业自身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为促进煤矿企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笔者认为无效的企业质量管理包括两种,一种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另一种是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第一种,每年的“315打假晚会”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有些企业产品的质量严重不合格,已经严重危害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种,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的汽车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以上两种在我国都十分常见,反映出我国企业的质量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改善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现如今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 

二、文献探究 

质量管理从早先的质量控制到工业时代的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之后变种而生的全面质量管理到最终的ISO9000认证,这是循循渐进的过程。在质量控制与全面质量控制时代,质量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到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ISO9000的时代,社会各界都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并且他们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样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企业质量体系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自身与消费者。建立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主导,行业为引导,消费者监督的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社会各界参与到质量管理过程的内容。笔者将研究的论文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如何建设质量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适应市场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政府方面的作用文献研究。程虹,范寒冰,罗英(2012)从基础理论的方面介绍了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并提出了对中国政府质量管理的借鉴。第三,行业方面的作用,程虹、陈昕洲(2016)研究了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古代政府在质量管理方面依靠了牙侩、行会等多方社会主体。综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社会各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基于我国形势,分析日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根据相关理论浅谈我国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现存问题 

1.企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出了许多巨型的民族企业,它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初期供小于求的红利,但同时也为这些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中突出的隐患是企业产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而这些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能过剩(见下表)。国内生产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产品严重过剩,但国内需求不足,使得不少企业仍处于去库存状态,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活性。另一方面,过剩的产能不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品质受到质疑。国内的一些大型建筑商更意愿从澳洲进口更具有性价比的钢铁;前年春节期间,数十万国人奔赴日本买一个马桶盖,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2014年中国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及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和各行业协会 

2.行业问题 

我国各个行业的行业内监控并没有做好。一方面,行业组织过于依赖政府的支持。以北京市为例,多数行业协会政会不分,行业代表性差,官办色彩浓厚,对政府部门依附性强,内部民主管理意识差。这种问题在全国各个城市均十分常见,行业协会对于强势的政府更多的是采取依存的方式,政府将自身渗透进各个行业组织,并掌握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的行业组织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对企业的影响力较低,企业更加看重与政府的关系,行业组织对本行业的影响力也比较低。 

对企业来说,当行业领头企业无法不注重自身的质量管理。一方面,本行业的中小企业会效仿领头企业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长期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会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弱化消费者的质量保障与维权意识。长此以往,会带坏整个行业的风气,甚至影响社会上的风气。 

3.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 

无论315打假晚会、政府所扶持的社会上的法律志愿服务社,还有政府所开展的一系列法律进社区的活动。无疑都在不断强化国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不强。国民遇到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常常是得过且过,自己咽下这份苦果。这一方面助长了不良企业的歪风邪气,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维权意识。 

四、可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企业现在所处的质量管理大环境整体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这依赖于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2015年,党和政府分别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张志元(2016)认为供给侧改革可以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创新环境、落后企业改革升级等多方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改善我国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的问题。政府实施质量管理为我国社会各界带来许多好处,提高了政府组织的执行力,加强了对政府内部的控制,提高决策质量,优化政府支出模型等。而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的政府,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现有的315打假活动加上中国一系列的质量奖,便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原理,对我国的质量体系起到辅助完善的作用。我国的315打假晚會开始于1991年,至今已有26年历史。其次便是我国现有的质量奖,这些质量奖不只是中国质量奖,还包括各个省政府下设的质量奖,严惩与奖励双重措施有利于我国质量体系的健康发展。 

五、日本质量管理体系的借鉴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迅速增长的经济也为我国的质量管理带来巨大的隐患。我国的质量管理远无法比拟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日本是以制造崛起的大国代表。由于国家的地理限制,日本本国资源缺乏、市场需求不足,使得日本不得不从国外购买资源、将产品销往世界。

     1.日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日本从二战后的战败国,到50年代引进质量管理,70年代戴明教授在日本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使得八九十年代日本的优质产品震惊世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培养了日本企业的质量文化,以及日本社会各界的质量意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日本政府对质量管理巨额财政支持,这些经费支出培养了大量的质检方面的人才。(2)同时对质检部门进行改革,现如今日本的每个行业的质检主体是中央各省厅,做到了术业有专攻。(3)日本各个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4)日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2.丰田汽车的质量管理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是日本企业实行质量管理的伟大结晶。汽车行业作为复杂的制造业,对于技术、管理、质量等一系列方面均要求很高。丰田通过自身的多年实践,总结了丰田管理模式。丰田管理模式涉及到丰田公司的方方面面,如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产品生产、员工工作标准等,将每个方面都精确化、标准化,并且精确实施。丰田模式的目标是零库存、生产可视化、低成本。在低成本方面,丰田采用的方式与传统低成本策略不同,丰田降低的是非生产成本。丰田管理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准则、操作系统,等同于人的脊椎,支撑着整个公司的骨架。在产品质量方面,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全员质量管理,重视中层管理人员,要求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从实践出发,与工人们一起学习,全员共同负责的模式。 

六、结论 

我国的企业质量体系仍不完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予以支持。仅针对以上依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外界力量的作用 

(1)政府与行业联合作用 

我国现有的质检体制过于以来政府的作用,我国产品的质检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单个行政部门负责的,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使得有些不良企业的低劣产品可以蒙混过关,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政府可以加强与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两者的不同作用。政府的质检机构着重监控重点企业,如食品、药品等。而像一些非重要的行业,可以交给高信誉度的社会组织负责。这样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本。 

(2)打造中国质量奖 

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奖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质量奖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不亚于奥斯卡对美国影星的吸引力,能够不断推动着企业的质量模式的改革。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是中国质量奖,首届质量奖在2013年,我国的质量奖还处于婴儿状态,远远无法与世界三大质量奖相提并论,对于政府来说打造世界第四大质量奖--中国质量奖势在必行。

2.企业自身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一点便是观念的转变。市场在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也在变化,大众消费者向小众消费者转换;渠道在转变,传统市场向互联网市场转变,等等一系列的转变体现出了现代人对品质的追求,依然坚持重“量”不重“质”的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替代。其次是管理模式的转变,现在我国有许多二三十年相对较老的企业,从普通的小作坊慢慢发展成本市、本省乃至我国的优秀企业,但这也是这些企业的限制所在。他们秉承家族式发展的模式,家族成员牢牢控制企业的一切决策,企业会慢慢僵化,生产经营模式严重落后。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是技术的提高,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一些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竞争时,技术方面常常是一大劣势,不得不采用进入相对低端的市场,避开国外的竞争对手。对于企业来说,做种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注重研发、注重技术。最后是积极参与国家的质量认证,打造自身的品牌,我国国内的消费者在消费方面更加偏向于有国家认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碧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天津造纸,2011,33(2):30-33. 

[2]程虹,范寒冰,罗英.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J].中国软科学, 2012(12):1-16. 

[3]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2-48. 

[4]黎念青,温春娟.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北京的发展和不足[J].北京社会科学,2004(3):131-137. 

[5]张志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2). 

[6]赵颜.浅谈丰田模式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之创新[J].江苏商论, 2014(5):116-117. 

[7]宋曉清.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关系的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30(5):45-52.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薪酬 质量 质量管理 管理质量

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模型及测评工具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深入化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正在兴起的一种新趋势。本课题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促进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提高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的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相关研究

1.薪酬的概念

薪酬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就其涵盖的内容和范围,国际国内理论界始终存在争论和探讨。

现代薪酬概念最早源于西方,1920年之前,基本是由“Wage”来代表,面向的是体力劳动的货币报酬,以基本工资为其主要构成;1920年后出现了“Salary”一词,这里面多了层面向白领脑力劳动者按时间固定付酬的含义;1980年后,“Compensation”被大多数的人力资源学者和管理者接受和使用,该词意谓平衡、补偿、回报,暗含了这是支付人与被支付人平等交换的一种关系近年来,企业支付报酬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显性、隐形的支付方式层出不穷,有关薪酬的定义和范围界定也随着出现更多的观点和看法。

Thomas B. Wilson(1998)认为薪酬是由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形成的,它们分别是:基本报酬,变动报酬)以及绩效认可管理,这三部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整体薪酬管理战略。

张一驰(1999),彭剑锋(2003)将薪酬划分为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廖泉文(2003)则使用了“ 报酬” 这一概念, 并将之划分为“硬报酬” ( 物质回报) 和“软报酬” ( 非物质回报)两部分,赵曙明与约翰?M?伊万切维奇(2003)将薪酬定义为员工得到的作为完成组织任务回报的各种形式的奖励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并将之划分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谢康(2005)广义薪酬概念是在Hay Group的3P理论体系下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将战略薪酬部分也纳入到整个薪酬管理体系之中来。

WorldatWork(2006)提出的Total Rewards概念似乎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这个理论模型得到了包括Mercer等在内的全球超过200家人力资源权威机构或组织的接受和认可。WorldatWork认为Total Rewards是由报酬,福利,工作生活平衡,成绩与认可,发展与职业机会5个部分构成。

2.企业薪酬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定义同薪酬一样,也是充满了争论和思辨。

Sandra O’Neal(1998),全面薪酬框架(Total Rewords Framework)认为应当分别从雇主价值角度和雇员利益角度这两个对立的角度来制定合理薪酬管理战略和薪酬管理体系。

Amelia Armitage(2002)对全面薪酬体系理解的独特视角在于她将发生在企业的事件、产生的结果以及薪酬计划做了分类和对应匹配。同时,Amelia还给出了动态薪酬体系的概念和构想模型,这个模型类似PDCA质量循环,将整个薪酬体系建立与管理分为6个步骤,循环往复,使薪酬管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通过不断的循环,最终达到螺旋上升,始终与企业或组织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张晓凤、曾庆军(2006)薪酬管理就是一个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对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式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

二、质量及质量管理相关的研究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以下是最权威的几种质量定义:

朱兰认为质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收益导向的,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征;其二是成本导向的,质量意味着免于“不良”。

戴明认为质量只能以行为主体的角度定义,质量必须用客户满意度来界定,质量是多维的,不能用单一的特点来界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费根鲍姆(Feigenbaum)认为所谓“质量”即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工程、制造和维护的全部综合特性,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这些特性将满足客户的预期。

我国目前官方权威的质量定义是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照ISO9000:2000认证体系给出: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能力”。

2.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及企业实践

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比较多。

比较著名的且被世界各地企业广泛实践应用的质量体系有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等三大国际质量奖,这些质量奖的评价体系最初都是面向产品生产的,后来逐渐向服务、管理等“软”质量方面扩展和延伸。

ISO系列标准带给世界的是一个通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它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认证体系。它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硬件、软件及服务等几乎所有的质量管理范畴。

CMM&CMMI是当今国际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也是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

另外,比较著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践还有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首创,在通用电气(GE)、DELL等世界顶级企业中发扬光大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3.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及企业实践

狩野纪昭 (1979)第一次将满意与没有满意标准引入到质量管理领域,并于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魅力质量理论。该理论将服务质量的特性分为5个方面:无差异质量,逆向质量,一维质量,必备质量,魅力质量。

1985年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简称PZB)在《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式及其对未来研究的意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质量五差距模型,后经发展,目前该模型已扩展为七差距模型。1988年,PZB提出了SERVQUAL量表,该表包含评价服务质量的5个基本要素及22个衡量项目,顾客从这五个方面将预期的服务和接受到的服务相比较,最终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判断。

唐晓芬(2004)提出基于服务质量过程、能力、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并运用服务质量指数来评价服务质量。该理论认为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由服务绩效指数、服务过程指数、服务能力指数组成。

4.质量及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当前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实践很多,相当部分已经非常成熟,但尚无明确与薪酬管理直接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考虑到企业薪酬管理活动的特性,现有各质量管理体系均不能直接照搬或移植到薪酬管理。本研究将基于企业自身薪酬管理质量评估的目标;基于企业自身薪酬管理能力评估的目标;基于未来发展认证体系等3大目标,拟以ISO9000:2000及CMMI为参照基础,进行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模型的开发与建设。

三、企业薪酬管理质量

虽然在企业薪酬管理及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很多,但是目前,以企业薪酬管理质量及测评工具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不过,与之性质相似或紧密相关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还是日益增多,特别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角度或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Sherif A. Mazen等(2001)从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全面质量管理(TQM)角度,搭建了一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模型的概念框架。Catherine M. Sleezer等(2004)对人力资源开发与持续专业教育之间的管理质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2000年1月,国际标准组织(ISO)颁布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中的培训质量提供了国际标准。目前,ISO正在组织专家研究福利、招聘等管理质量标准。

国际三大质量奖的评价准则里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颁布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其中也包含有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指标

Robert L. Cardy等(1996)对全面质量组织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过程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TQHRM进行了比较。谢康(2005)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模型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7级模型。

目前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极少,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图书馆服务质量、软件管理质量等领域,国内的不少学者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结论

1.研究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三个基本前提条件

根据上述的相关研究及文献学习,我们得出:要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质量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估,就必须将下述的三点作为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

(1)企业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2)企业薪酬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用“质量”这个概念进行理解和描述的,即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是可以应用和借鉴其他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进行评价和测量的;

(3)企业薪酬管理的特性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企业吸引、激励、保有人才并使其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的一组能力,这些能力水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同时也体现在过程控制能力方面。

2.识别和定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

笔者在薪酬管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亲历的10余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对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所涵盖的主要构成要素(Key Components),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和定义。

薪酬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要研究目标的达成,试图将企业薪酬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看待,那么首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将企业薪酬管理相关的核心管理活动从庞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识别和定义企业的薪酬管理管理体系。

根据当前国际最新的理论发展,本研究以WorldatWork提出的Total Rewards模型为主体框架,以报酬,福利,工作生活平衡,成绩与认可(,发展与职业机会等作为薪酬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KC)进行研究和分析。

上述主要构成要素(KC)是由若干组相互关联的企业薪酬管理活动来体现的,通过执行和完成这些管理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薪酬管理目标。这些管理活动可以理解为薪酬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过程(KP),这些管理目标达成的结果可以通过测量相关的关键因素或指标(KPI)来描述和评估。

3.进一步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

(1)提出和验证企业薪酬管理质量评估模型

在前面识别和定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参考成熟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模型,结合重点企业实地调研访谈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一套适用于实际度量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水平的评估模型。

研究可在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评估依据及其相应的假设条件,提出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理想模型及其约束条件,明确该理论模型的适用条件。借助德尔菲法、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出和验证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控制过程与结果的测评指标。参考ISO9000:2000质量认证体系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质量管理的方法,针对前面工作中定义的薪酬管理关键过程进行过程质量信息采集与控制(IPQC),提取影响企业薪酬管理过程质量一级的关键过程域显性测量指标(KPA);参考Mercer薪酬管理三视角理论,从雇员视角,雇主视角和成本视角进行结果质量(满意度)评价,提取影响企业薪酬管理结果质量一级的关键活动的显性测量指标(KPI)。

(2)非物理测量方法的应用

企业薪酬管理质量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更接近于企业内部服务体系质量的特性,服务质量很多指标是非物理测量方法可以得到的,需要要借助主观评价、比较评价等其他特殊的评价方法,这样如何显性、量化这些指标,用怎样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噪音,提高描述或测量效度,是未来研究面临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Amelia Armitage, The Three R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Reinforcement, Recognition and Rewards ACA Journal, Summer 1998

[2]Claudine Kapel, Heather McNab. Keeping up with the total reward Joneses Canadian HR Reporter. Toronto: Jan 29, 2007. Vol.20, Iss. 2; pg. 28, 2 pgs

[3]CMM-Based Appraisal for Internal Process Improvement(CBA IPI): Method Description CMU/SEI-96-TR-007, April, 1996

[4]Mike Berry. Total reward packages the key as final salary schemes close Personnel Today. Sutton: Jan 10, 2006.pg. 6

[5]Sandra O’Neal, The Phenomenon of Total Rewards ACA Journal Autumn 1998

[6]Thomas B. Wilson, Reward Strategy: Time to Rethink the Methods and the Messages ACA Journal, Summer 1998.

[7]狩野纪昭:在全球化中创造魅力质量[J],中国质量2002(09)32-34

[8]张一弛等:《高绩效工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结构整合与内涵回归》《经济科学》2004年第3期

[9]张 健:图书馆服务质量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 J ]. 图书情报工作,2004 (10)

[10]“中小软件企业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质量标准化建设白皮书”,中小软件企业CMM 实施白皮书,2002

[11]王 琳 沈 进:中国企业薪酬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5年1月

[12]谢 康 胡小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提升模型》《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3月增刊

[13]张晓凤 曾庆军:“差别化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模式初探”《市场论坛》,2006 年第3期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经济体制;制药企业

0前言

本文从我国制药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制药企业建立质量管理科学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并就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科技求发展,利用技术加强管理,进而为我国制药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1我国制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制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借助产品质量优势,迅速抢占行业市场。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了GMP概念,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通过药品GMP认证,但由于GMP难以用数据量化产品质量标准,而不少企业就采取TQM来弥补这一缺点,同时我国也通过努力不断完善GMP体系,开展全国性的医药行业质量管理,扬子江药业集团成功地开创了医药行业质量管理的先河,它通过培训的方式,更好的巩固了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成果,全面提升了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但是这样的方式仍略显不足,药品质量工作体系不够健全、可实施性较低、体系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制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始终未能深入人心。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制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问题,营造良好的产品质量环境,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意识,下面我们就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工作问题做了以下归纳总结:首先,大多数制药企业员工缺乏质量意识,认为质量管理是领导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自己制药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而有的企业又过分考虑利益忽视了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其次,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过于书面化。制药企业为了快速实现产品质量规范化管理,大量使用TQM文件,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根本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造成了生产与管理严重脱节,质量管理成为了空谈,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再次,质量管理办法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现今应用较为普遍的PDCA循环工作法也就是质量管理工作循环,该循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实现对产品的质量管理。利用现有工艺,找出药品生产不规范流程;分析问题的成因,制定相应解决对策;进行检查结果评价;分析产品不合格原因,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实行小组管理。但这些步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并不乐观,药品质量管理理论与实际差距较大。药品实际生产毕竟与书本上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差距,药品由生产到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改变最终结果,除非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然不能轻易变动流水线,此外,员工对新工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相关意见

3.1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

制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全面质量控制就是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提高制药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尤其是要提高领导质量管理认识,让企业领导积极参与到质量问题解决工作当中来,充分发挥其企业领头作用,更新质量管理观念,严把产品质量关,细致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质量工作。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养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明确各个工序、环节的记录工作,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

3.2实施标准化作业,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

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药品质量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含量,使其能够正确利用质量管理理论,做好各种数据处理,提高各项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制药企业工作质量,正确衡量药品质量及工作有效性。制药企业应当积极的制定质量管理标准,组织起草相关文件,并根据制药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发展战略。利用PDCA方法增强质量管理工作的灵活性,避免教条化和僵硬,提高药品质量,将质量管理工作量化,用数据说话,提高药品质量管理的精确度。

3.3强化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监管,提升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

药品生产的每道工序都有着极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首先,要确立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利用各种质量管理标准及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推动质量管理实际工作的开展;其次,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手段,适当放权给员工,提高员工行动的果决性和应变能力,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不墨守陈规,不做表面文章,着重培养理论知识过硬、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使每名员工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事有章有法,进而推动我国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提高制药企业公众信誉,构建良好的药品安全生产平台。

4结束语

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制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最佳手段,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药品质量管理才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让人们吃上真正的放心药,塑造民众信得过企业。

参考文献:

[1]江映珠,李霞,李志伟,陈家润.制药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业;2010(18).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98年,2014年6月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这类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我院结合实际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系统过程管理的理论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环节,我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效、动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计划阶段: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及实施方案。实施阶段:各学科专业根据总体要求和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阶段:按照计划分为三阶段,检查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前期主要检查各学科专业指导教师的选派、选题、开题等情况;中期对教师指导论文情况、存在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检查;后期检查答辩安排情况,如答辩组成员的资格、答辩记录、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定等。处理阶段: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总结成功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应该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赋予高校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我院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1.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责任和义务。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如同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管理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受到专业实践训练,成为教育最直接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在社会中得到体现。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我院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体系,完善了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就学生专业知识系统科学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此外,我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才、研究设备等资源,结合实习内容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提高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

2.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中,质量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的。

由一开始对顾客基本需求的一致认可,发展到顾客开始根据是否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品位选择产品,到目前依据顾客的潜在需求来设计新的产品的服务。为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评审标准,我院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统一了开题报告格式、写作格式和装订格式,并根据各专业特点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指标体系。各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系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检查、监控及质量评估工作,对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论文选题、撰写、答辩、评分等提出统一规范和要求;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遇到的问题;向学院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工作总结,及时检查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原理决定了它的特点是“三全”模式,即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质量管理。

鉴于此,我院实行多层次质量评估和监控,一方面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考勤、学习工作态度、查阅资料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艺论证及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工程绘图技能、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答辩小组对论文(设计)工作量、论文或计算正确性、设计方案先进性、推理严密性、图纸质量、数据处理、论文(设计)特色、独立见解与创新、文字表达、附件水平等进行评分。力图全员、全过程、全范围检查监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全过程,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英国学者辛姆斯说:“全面质量管理关注每一个过程是如何改进的,并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标准和评价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不断改进对自己和整个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竭的功力之源。我院改变由单一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方法,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由高职称教师、中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轮换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明确指导教师资格,各系选派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设计经验、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员担任。此外,鼓励各系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水平、能力的人员担任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学习积累实践指导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5.为选拔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表彰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指导教师

我院每年将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表彰工作,并编印《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编》,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获得者,由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以此激励教师更好地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会调查、收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四、结语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加大了对企业管理的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系统管理理论、X效率理论等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激励理论蓬勃兴起,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

企业管理;激励理论;应用策略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已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管理方面。近年来,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激励理论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工作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理论指的是通过采用某些有效措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调动起积极性的过程。激励以激发人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价值为目的。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一是人的行为。动机能够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动机的充分体现。动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的需求,需求影响着动机的形成,动机影响着行为的形成。二是激励的本质。经研宄发现,激励以员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措施、目标以激发员工动机,从而产生利于企业发展的优良行为。激励的本质主要表现为:激励是满足员工需求、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建设行为等的过程。

二、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绩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在发展水平方面旗鼓相当。基于此,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员工潜能,提升工作质量、效率,从而促使企业绩效全面提高。因此,在企业建设、运营过程中,企业领导应加大将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力度,以增强企业绩效。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亦能得到激发。

(二)对加强企业员工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激励理论引入企业管理,有利于分工、调配人力资源,进而促进企业平稳有序发展[1]。此外,激励理论还有助于构建良性的竞争体制,通过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奖励和考核措施来促使员工不断昂扬奋进,进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对确保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建设、完善企业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企业文化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占据市场优势。经调查发现,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联系愈发紧密,员工关系愈发和谐、融洽,企业、员工发展目标愈发接近,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愈发相似,企业就会朝着快速、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应加大对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视力度,创设优良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上下齐心合力,实现企业及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激励制度尚未健全

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已将激励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模式、观念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大的约束[2],激励制度尚未修正、健全,致使其存在着很多弊端,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由于企业员工得不到适宜的激励,导致其极度缺乏工作热情,严重影响到工作质量、效率,阻碍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二)员工竞争意识较为匮乏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关键原因,是企业员工竞争意识较为匮乏。企业员工薄弱的竞争意识,对有效施行激励管理工作极为不利。在这种环境下,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条件一竞争意识,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其难以在企业内部全面施行。

(三)激励理论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立足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导致激励管理不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激励理论的作用、优势在企业管理中亦得不到充足的体现。在没进行科学规划之前,盲目利用激励理论只会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更不会提升企业绩效。

四、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对员工物质方面的激励

激励理论施行最终的基础和前提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为目标,纵观所有优秀企业,其大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员工。当前,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员工在企业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作用、价值越来越明显,企业管理层对此亦越来越重视。物质方面的奖励主要包括工资、津贴、福利、罚款等[3],其能有效刺激员工,并激发其工作潜能,提升员工工作质量,进而促进企业的全面、高效发展。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企业还可制定切实可行的薪资管理方法、措施,以获取企业员工的高度认同,提高员工对当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而调动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重要节假曰,企业可依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给予员工适宜的过节补贴,并依据员工需求发放适宜的福利;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企业可适当为其加薪。这些物质激励方式,都可以激发员工潜能,使其更好地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二)注重对员工精神方面的激励

给予员工精神层面上的激励,充分认可员工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从而增强员工的安全感、满足感。通常,精神方面的激励主要体现为信任激励、尊重激励等[4]。与物质方面激励相比较而言,其起效、收效都比较慢,但其效果会更加持久、深刻。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员工,企业应高度认可、信任员工,以促进企业内部高效交流、协作,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创设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经调查发现,企业领导对企业员工的信任、支持,对其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恪尽职守、认真踏实、坚持不懈等)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注重对员工情感方面的激励

理论上,情感激励归属为精神激励,但其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并在心理层面与员工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对员工“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对于企业全体人员而言,其都会不同程度的在工作中体现自身情感。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层应关注员工的发展,尽力为员工排忧解难,加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如,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员工需要处理突发事件等的时候,企业应给予适宜的关心,并帮助其高效解决问题。这种情感方面的激励,有助于安抚、稳定员工情绪,并给予其强大的安全感,进而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奉献。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激励理论内涵、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以及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注重对员工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以期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供有效的参考。

作者:马莉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宁邦.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80.

[2]王华灵,郭婉莹,王欣.在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商,2015,(27):27.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02-0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质量管理水平是衡量企业前景的重要因素。质量管理知识的全员普及,是企业为了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新时代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不强

随着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认证的推行,尤其是以ISO9000标准为框架基础的认证体系广泛实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根据市场的动态及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的依据,但大多数企业仍局限于追求产量及照搬同行的生产模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从而导致企业难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或者产品质量无法超越同行。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及理念的引入,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认证的运行,一些企业已经根据标准要求及企业内部情况,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但仍有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象,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没有一套健全的规范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是被动反应型的,即企业不是研究本企业内部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改进,而是为了认证、审核需要或者盲目效仿同行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从而导致质量管理成本高但效果不明显。另外,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对质量的意识局限于本工序产品质量符合合同或工艺要求,没有延伸拓展到整个生产过程及顾客满意上,远远达不到全员参与的地步,企业领导及员工中存在重生产、轻质量现象。

(三)企业质量管理方法落后

企业的质量管理应用方面,依然停留在以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为主的状况,例如私有中小企业、外资企业很少有QC活动、质量月等;质量管理的研究应用工具上,没有使用或者使用的依然是那些初步的定性的基本方法,如调查表、排列图、直方图等;质量管理的信息应用上,与信息化时代相去甚远,如我国大多企业文件传递、审批以纸质为主,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欠缺、质量监控手段薄弱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效果不显著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通过实施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增强了国际间的合作,让企业获得更多机会,改进了企业的绩效、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等等。但我国企业在质量体系认证推行过程中出现应付审核、只为发证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时困难重重。其原因:一是大多企业为了获得证书而推行体系认证,应付认证而没有认真学习落实质量管理方法,从而不能提高企业管理和绩效;二是咨询、认证机构为了本企业的效益或者是咨询师、审核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从而在引导企业引用质量管理体系时,盲目的照搬认证标准条款,从而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领导及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及相关知识,不了解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工具,不能带动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

二、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以顾客为导向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突出强调顾客的地位,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是企业管理层或企业所有者必须要了解的理论。企业通过了解客户现在和将来的需求,并且灵活、快速的根据市场机会作出决策,才能提高企业利益和市场份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按照“现代管理之父”Peter F.Drucker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直接的财富,还获得了最宝贵的顾客忠诚度。

(二)切实发挥领导作用,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从全局高度充分认清质量的重要性,要有做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自身行为习惯引领全体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应该创建并维持一个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目标实现的企业环境,激励全员建立质量意识,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质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使命在于始终并广泛地传递质量意识,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就是养成员工的惯习,最终升华为企业性格凝聚核心人员、影响全体员工、纽系企业客户、促进企业长青。企业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更全面的推动和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化加强质量管理方法应用

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使企业领导快速共享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且可以利用信息化建立数据库,从而可以有效使用新老七种工具、‘6σ’、‘精益管理’等质量管理手段。最终在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过程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

(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标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它帮助各类企业通过客户满意度的改进、员工积极性的提升以及持续改进来获得成功。企业要加强法规、标准及管理工具的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体系相关文件要求,要坚持贯彻企业制度落实,防止并克服有章不循、循章不严的“两张皮”现象。要提高执行力,确保各项质量要求的落实,增强质量管理体系自我改进、纠偏和完善能力。

(五)重视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只有将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三、结束语

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持续地生产出能够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助力,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具有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功能;质量管理是企业成长的机制,以顾客为中心,不断通过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管理是企业飞跃和升华的平台,标准要求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要按有关要求不间断地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这样就能够做到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实现对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齐年勤.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效益的发展之路[J].特区经济,2006,(06).

[2]吴玉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4,(4).

[3]王子孟.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山东煤炭科技,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