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篇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现代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抢占发言权,就必须加强自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双重建设,而在企业的软实力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各项管理事务中,技术干部培训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干部培训的技术难度高、培训管理相关措施不完善等,以及个别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较为重视,而对于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则有所忽视,这就造成了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运行不利。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铁航空港的技术干部培训情况进行研究,并找出创新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的价值,促进企业的人才发展,进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 当前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将要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人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企业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而对于企业的人员培训工作关注却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企业上下级都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部分技术干部甚至认为培训工作是多此一举,对于本人工作没有帮助,反而由于参加培训工作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企业技术干部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计划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技术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技术干部培训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就目前企业针对技术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显存在这培训计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尚未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培训工作不能和企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这就打破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整体性,企业的培训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其次,企业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同时,企业的培训策划和培训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的培训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3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体制存在着滞后性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全方面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实施准则,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体制上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培训管理的实施。

首先,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成熟的专业培训队伍。现阶段,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大部分是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培训的,培训的讲师大部分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培训,而无法针对特殊的岗位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干部在技术上很难有所突破。

其次,作为优秀的技术干部,不仅要熟练本职工作和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还应该适当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干部的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团队的良好发展。

再次,在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是严重制约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中,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干部培训的发展。

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创新方法

2.1 加强领导管理层对培训管理的重视

由于企业的发展特点,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管理时应坚持人本立业的经营理念,通过民主管理、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建立一种轻松、宽容、相互协作、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通过正面的沟通和激励方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相互进步。同时,需要发挥企业部门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中技术干部的影响,积极鼓励他们及时参加企业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价值。

此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职工培训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让企业的职工拥有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企业进行培训工作时,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培训计划。

首先,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初,培训部门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中的技术岗位进行系统考核,明确培训的人员数目等。

其次,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技术干部工作的实践和企业生产时间等因素,制定适合技术干部的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即时培训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在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技术干部培训计划后,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还应该依据本企业职工发展的特点进行培训课程设置。具体的办法有:

①根据本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培训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培训教材应该包括先进工艺工法、专利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等内容,为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

②在技术干部课程培训的设置中,培训教师还应该根据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培训课件,在组织培训之前由职培中心培训管理部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发放给学员并留存备案。

③企业的培训部门还应该为企业员工准备专业的培训视频资料,为企业技术干部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2.3 完善企业技术干部培训的相关制度

在企业对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的工作中,还应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保证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首先,企业应完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对原有的员工的培训、管理等制度进行改进,保证管理制度能够适应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其次,企业在建立员工培训工作中,还应该对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职工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顺利的运行,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服务。

2.4 根据企业职工岗位层级需要设立培训师梯队

目前,随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不断成熟,企业专门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旨在针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需求的不同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完善企业培训师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师队伍。

首先,应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的建设,一是经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加强内训师与内部导师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企业“以师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是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等组成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对企业各管理岗位中的技术干部进行培训。二是对获得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员工,优先聘任为公司内训师。三是企业公开选聘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培训师,建立师资库,不断地强化内部讲师团队建设。

其次,还要加强对外部讲师及机构开发:不断拓宽渠道、择优选用外部优秀讲师,并建立外部师资信息库;依据属地化原则,减少因培训、技能鉴定等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加强与外部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提升培训质量。

2.5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企业的培训激励是职工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的催化剂,完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的培训管理效果,增强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具体完善培训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有:

①经济激励,企业可以为技术干部提供岗位技能工资、奖学金、培训补贴等系列的福利措施,通过这些福利措施既可以避免员工与企业的这种纯粹契约关系的概念,也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②目标激励,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升职发展空间、提供在职深造、提供科研活动经费激励措施提高技术干部参与培训的兴趣,进而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③职业发展激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职业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培训学习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永远保持学习进步的动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此外,在企业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考核,制定考核评定表,对技术干部的工作情况、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干部升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2篇

从2月中旬起,组织局科技管理科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分2个工作小组,抽样调查40家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对直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2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掌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动态情况,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确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区科技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领导小组,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科技局的统一部署,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统筹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业素质培训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结合实际,分类培训

根据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从事的行业和培训需求各不相同等实际情况,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分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蓝领以及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四个层次,重点实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和创新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和学历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年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150人次以上,切实提高我区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

(一)组织参加省市培训

要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及时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符合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和论坛,如11月份的省高新技术论坛和各种远程教育等,确保参加省市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50名以上。

(二)组织开展区级培训

根据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举办专利知识产权、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等培训班5期以上,达到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100名以上。

1、举办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讲座。结合3月份的“专利服务月”活动,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举办一次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讲座,以增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专利开发、引进、实施的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举办钙产业技术创新讲座。结合5月份举办“*钙产业论坛”的同时,邀请国内高校院所知名专家举办一次钙产业技术创新讲座,加强钙产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强我区钙产业。

3、举办企业信息化培训班。在9月份和11月份分别举办二期企业信息化培训班,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应用、网上技术市场、工业科技110和科工会平台实务等培训,提高企业应用网上技术市场、工业科技110和科工会平台开展引进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4、派员外出学习培训。在4月份外出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参与“*钙产业论坛”和8月份外出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参与*“科工会”的同时,分二期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带着企业技术难题到高校院所和对口专业大企业考察、学习和培训,解决企业具体技术难题,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5、专家入企培训指导。一是在5月份举办“*钙产业论坛”和9月份举办*“科工会”的同时,分二期邀请高校院所和大企业的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二是组织4次区10支科技服务队专家入企实地培训指导活动。通过专家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对面、手拉手的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和科技信息交流等,促进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

1概述

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特别是一些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用技术创新来化解风险挑战、厚积发展优势、重构动力机制。面对市场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只有走技术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建设工程,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既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更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投入,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创新。如何有效整合开发人力资源,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许多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的设备并不落后,有的生产线甚至与国外一流公司相媲美,但产品却难以与其竞争,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2.1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担负企业人才的选、育、用、留职能,通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去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模式,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保守,知识结构老化,投资决策思路不宽,更多地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经营思路不开阔、人才观念狭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人才意识,不注重长远谋划、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准确把握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模仿多,创新少,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和区域内恶性竞争的现象。

2.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因素。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创新人才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调研走访中,很多企业家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由于中小企业起点低、规模小以及待遇报酬等方面的原因,外面的高端人才难引进、本地人才留不住,造成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3人力资源投入偏少

创新主要是人和钱,中小企业因底子薄、资金短缺等原因,舍不得人力投入,花到“人”身上的钱很少,中小企业员工普遍存在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健康保健不足等问题,导致员工对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忠诚度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就是责任心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尤其是因投入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现有的技术人员知识老旧、结构不合理矛盾十分突出,已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改造,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技术工艺主要以引进和仿制为主,缺少二次创新,导致产业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4员工培训不足

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重视不够,没有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和完善的培训体系,虽然举办一些常规培训,但培训模式单调僵硬,举办些讲座、外派学习几天等简单的方式,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仅是为培训而培训,而且培训范围小,仅有一小部分员工才有这种培训机会,对整个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企业发展效果不大。有些企业在员工培训后并没有因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晋升、待遇等方面得到实惠,原来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导致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5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提升员工的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奖惩依据、标准和程序,在薪酬、奖惩、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方法不科学,不能对员工业绩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评价,奖金、福利待遇不分岗位性质、个体差异,人人有份,一刀切,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员工职位晋升不是看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靠关系、走后门,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与普通员工待遇相差不大。奖惩“度”的把握不科学,有时奖励过度,有时惩罚过度,挫伤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乏力。

3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性投资,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支撑取向,重视人才资源开发。

3.1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离开创新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企业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人才是企业兴衰存亡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企业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中心环节来抓,摆到与经济效益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毫不动摇地树立技术创新的强烈意识,要把人才优势作为在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更大更广范围合理配置人力资本,夯实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人的现有能力和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从而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3.2建立人力资本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才汇聚的过程,所以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工作,要树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观念,建立人力资本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不断完善企业技术研发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投入比重,稳定员工队伍特别是技术人才队伍;提高员工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投入比重,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员工教育培训投入比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完善员工培训机制

针对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企业要坚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来抓,探索建立全员参与、重点提高、讲究实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增长员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水平,用足用好用活企业现有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员工队伍。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层次、分岗位类别组织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销售与售后服务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培训等。按培训目的不同,定期组织开展员工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外聘讲师授课、企业管理层讲课、专业人士现场指导、技能竞赛、关键岗位轮换等方式的培训活动,使员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适时外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行业领域专题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和脱产大中专院校学习等方式,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在提升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员工的职业能力提高的也越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4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

针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状,强化以用为本的人才引进理念,坚持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紧紧围绕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设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需要,舍得开出最优惠的条件,舍得投入相当的成本,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实施项目,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等方式积极引进企业技术创新急需紧缺的各类高端人才,力求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培育一个新的企业效益增长点。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能、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贡献有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贡献有特殊待遇,吸引各类人才资源向企业聚集,从而推动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开发,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产品优化升级,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3.5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是基础,激励机制是杠杆。中小企业在依靠规章制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调整激励机制的方式,建立科学、公平的业绩评价和奖惩制度,完善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员工分类评价体系,突出技术创新指标在企业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加大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研发成果和杰出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让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获得合理合法的回报,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员持久的创新动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升级。

3.6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是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将创新的元素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在企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创新思维,活跃技术创新气氛,不断激发员工参与和支持技术创新的热情,形成群策群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4结束语

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关键是人才,人的能力很大部分是潜在的,作为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慧眼独具,还要尽可能培养人才,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体系,才能为企业吸纳、留住和用好人才,才能有力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淑珍.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赵香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学术,2007(01).

[4]李胜兰.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再鉴[J].当代财经,2002(12).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机电类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1-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之门。”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与企业广泛开展深入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本文拟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产教融合下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课程。由军事理论与训练、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课、高等数学、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组成,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部分是依托W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梯结构原理与安装维修、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实训、单片机电路设计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

第三部分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校外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了毕业实习及综合实践(顶岗半年或以上)校外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养成、职业道德。

第四部分是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导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由中级维修电工、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操作、低压电工作业操作等考证实训及鉴定系列课程构成,考证实训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相对应工种的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相对齐全,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实训要求。该校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如下:

(一)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教具和教学软件,学院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品牌培养基地。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通力电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按企业要求进行改造、装修,企业负责设备安装及调试等。主要设备包括:MX32、MX18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MX14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配套的E-Link5.1电梯管理系统、门机系统等。通力电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配置专用工具、维修保养等设施,场地营造品牌文化氛围,实现学员在实训中心学习场景与企业实际环境一致。实训基地配置信息化现场教学教室,教室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硬件、演示教具,用于订单班教学,同时教学硬件满足对通力电梯员工的培训。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抓手,由企业制订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标准,为学校品牌订单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及资格认证,企业参与订单班组班、教学以及实习就业过程,学校则为企业培训学生,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认证,直接在本地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在本地区的品牌文化推广,达到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成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推广的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不仅是订单班授课资格培训,而且持续提供新技术、新梯型培训,打造一批始终与企业实际电梯维保过程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和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在校内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双方共享共用,既满足在校生开展实训实习的需要,又承担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职能;既为通力电梯在职员工提供内部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平台,为电梯行业储备更多的技术人才。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主体为:学院“科研团队+机电创新团队”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以研发产品和生产指导为主,以产品生产组装为辅。对于一些校内难以加工完成的机电零部件,可以寻找在国内有能力提供该服务的企业,进行外协加工。目前已有产品为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研发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5年,性能优越。开发箱由一块主板和7块插接板组成,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电路设计实训。该产品配套了“理实一体化”实训教材,目前,市面上没有同款产品。产品立体停车系统为景观式立体停车系统,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教学设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东盟职教展上获得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好评,可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自动控制、传感器、电机拖动等课程的实训。产品研发团队按校内外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要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生成与转化。学院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八面玲珑立体停车系统产品”及为学生服务5年的“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等,都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师生自主研发的。通过生产性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全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区依托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先进理念,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进行机械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及基础教育为目标,通过构建交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期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实践区的建设,将成为学院机电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研团队研发中心,并将成果转化以及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有机电和机械等学科专业的机械加工中心、机电创新协会、产品研发中心等,以创新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制作与研发的场所。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企业引入校园,在院内建立“IT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真刀真枪”在真实课题中得到锻炼。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专业社团和学习阵地,举办电子设计大赛、电工技能大赛等专业特色的学习竞赛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搭建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广西“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广西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多项作品荣获国家专利。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以通力订单班为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群与全国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已合作4年,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并提供奖学金,学院则按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及教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使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稳定型储备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电梯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电梯特色。通力订单班的课程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集中培训,课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定导师共同指导。具体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订单班大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R悼纬烫逑涤敫谖荒芰Χ杂Γ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组织过程与企业生产同步,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或自主创业。订单班的师资来源更丰富,采取“校企互动、专兼互聘”的教师聘用方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及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技术专家、技术顾问等职务,互派人员进入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实质性工作,合作共赢,大大促进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在多个专业推广该育人模式。从2012年至201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合作培养学生人数108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据统计,到通力电梯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留下的学生达75%。部分学生已经成为通力电梯公司的技术骨干,通力电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提升的空间。从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几年间学生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维保技工素质水平;通过近4年实习生的情况来看(见图2数据),实习生留用率高达75%,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电梯公司对电梯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共享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名专业教师到通力电梯南宁分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昆山通力电梯工厂参加企业培训;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武汉交通学校参加通力电梯员工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给专业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及聘请行业工程师走上讲台,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这种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做法,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这些途径,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逐渐打造了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带来的好处展现出来。首先,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及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生提前一年解决就业,毕业实习结合企业工作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很好地解决了学校与企业衔接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培训,提升师资能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几年以来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率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多数学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伊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JGA333)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5篇

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

专业技术人员指基层管理人员、生产、科研、开发,承担企业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骨干员工。这类员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高价值性。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拥有专门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掌控企业的核心业务,控制企业关键资源,熟悉企业商业机密,他们不仅创造效益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关键因素。

(2)难替代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人才具有特殊才能,很难替代的。他们一旦离职,空缺的工作岗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即便是找到了,其招聘成本和培训费用也会很高。

(3)高流动性。正因为这部分员工具有高价值创造性和相对稀缺性,使其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和转职的优势,只要机会合适,这部分员工就会流动。

因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必须根据企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共性要求,紧密结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设计。本文拟从分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面临的难题入手,就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难点

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不够清晰,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目指南”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指导方案”来规范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上,存在企业培训中心与职能部门管理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缺乏一条主线,培训课程和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有些培训明显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

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理念上以满足型培训为主,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是 “老师讲,学员听” 等传统方式,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被培训者失去对培训内容的兴趣。许多培训根本没分清培训与工作会议的界限。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培训应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关键在于改变学员的技能,他们有能力并希望在培训中参与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

(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政策滞后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仅仅停留在培训班结束时的考试或写论文上,对培训期间行为表现和培训互动过程中的能力、智力表现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效果的跟踪评估和工作绩效评估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次培训和下次培训在需求上缺乏必要的互动和联系。对于培训和使用,培训和激励的问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三、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思路

1、围绕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培训理念,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各大知名企业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只有培养出技术素质高、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才能打造出国际一流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是企业创造力的主体,是实现企业新的发展目标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全员学习型文化,从而培训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的长期系统的培训体系,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与企业的成长互动。

2、追踪前沿知识的内容设计,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指导方案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从满足型向前瞻型转变。回顾以往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企业和受训对象的需要,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衡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瞬息万变,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培训机构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求的选择已远远落后。而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应该要预见企业、个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多种培训要求,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结合起来,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出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越来越多地以智能的增强为主,智能的强化培训则更多的要求精心设置培训环境、课程,特别是成功的模拟或实训。因此,要做到从满足型向前瞻型的转变,企业的培训设计者应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工程培训指导方案。

3、探索团队学习的培训方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

由于现代企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更加集约化,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攻关小组、产品开发小组等不同专业知识的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主组成的临时小组来进行专项开发和组织,这种项目小组,称为项目知识团队,由于这些团队因任务的开始而成立,以任务的结束而解散,如此周而复始,因此称为动态项目知识团队。动态项目知识团队是临时的、以专项任务为导向的,每个项目成员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因此可以在项目实施中进行培训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学科知识的交叉,同时又为了能攻克项目难关或顺利完成项目,项目成员必须进行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探讨,这种以项目的实现来结合培训的开展的团队学习方法,可以借鉴成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有效途径之一。

4、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方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6篇

1 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培训和行业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措施

1.1 广泛调研,了解需求

对多个企业和培训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了仪器仪表、钢铁、机械制造、纺织、石化等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趋势和特点,逐步形成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开展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培训等活动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及推广工作。同时,对如何构建行业创新支撑体系积累了经验,形成工作思路,探索了有效途径,使后期制定的培训方案、教材编排和课堂案例选用体现出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选好试点,取得经验

根据“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国企、民企不同特点,产业相对集中的高新园区,选择在国内有影响、对创新方法有一定认识、创新意愿强并有基础的行业、企业、园区及中介机构作为工作试点,先行取得经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试点地区及企业,我们坚持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明确工作任务指标,在经费、基础建设、师资培养、企业创新工程师培训等多方面优先配置创新方法工作资源,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编写教材及课件、征集案例,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申请专利等。

1.3 结合实际,分类施训

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在培训前把企业的情况摸透,把技术问题搞准,联合不同的师资力量等,发挥各自所长,提前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科技人员提出的工程案例,力求在培训过程中增加交流互动,提升培训效果,还在培训模式上根据企业实际进行个性化安排,坚持分类施训,收到较好效果。

1.4 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方法工作

依靠地方科协和行业学会,明确中国科协“三服务”工作定位,使科协组织网络优势成为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项目承担单位按照科协“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思路,积极联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所做工作成效显著,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2 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培训和行业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构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的实践和规律,发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2.1 大型企业生产任务繁重,科技人员抽出更多的时间集中进行深度培训学习存在难度,开展深度培训将涉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还有大量协调沟通工作要做。

2.2 技术创新方法的转化和推广能力较为欠缺,多数试点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方法转化的能力和推广的素质,仍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薄弱,尤其是企业核心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强,加剧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3 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长期持续进行,为企业的发展能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深入培训工作必要的经费投入,很多企业在没有见到实际效果之前还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

2.4 民营企业对创新方法的渴望度较高,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意愿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企中推广创新方法能很快见到成效,但大多数企业普遍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这项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投入和指导。

2.5 大学院校有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研究优势,集中大量高级师资力量,如何将学院教学研究与不同培养对象、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点的培训需求相结合,是今后深入推广创新方法工作中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3 对今后本领域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3.1 继续加大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

企业对技术创新方法的需求是紧迫的,但也存在部分企业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了解,没有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创新方法的有效性有顾虑。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继续在有科协组织的企业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3.2 加强承担创新方法工作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中国科协自2007年底全面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以来,工已经从早期的宣讲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的纵深方向转变。工作中我们发现,项目各推进部门分别有优势资源和一定工作基础,但协调沟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强包括中国科协在内的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工作,动员和整合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这项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来,更好服务企业创新。

3.3 加大对行业师资的培育力度

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师资力量主要是聘请全国各地有关创新方法、行业专家,其中大部分专家都来自高校。目前存在师资的总量偏少、实现解题的行业专家型师资匮乏、企业内部师资培养缓慢等问题。建议加强对专家型师资的培养并使之持续化,适当增加科协系统创新师资培训力度;抓紧研究创新工程师认证等工作,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4 增加深度培训经费支持

各企业对深入推广创新方法工作需求强烈,但企业掌握创新方法和相应的工具需要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其周期至少3-4个月,才能使企业研发人员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创新理论体系,逐步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前我们受限于现有经费,培训推广只能做到“蜻蜓点水”和“初级入门”,效果与我们的工作预期有一定距离,建议加大深度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内涵浸润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职成[2015]9)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是培养产品设计、制造人才的摇篮,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影响着整个国民创新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加强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教育质量。

1建设的现状

高职制造类实训基地传统的建设模式主要围绕学科进行建设,以生产技术特征或学科技术化分为不同实训区(室)。常见的实训基地建设以设备特性划分为:普通车床实训区、铣刨磨钻实训区、钳工实训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特种加工实训区等,以专业课程特性划分为机械基础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机床自动化控制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等。此种建设模式遵循专业知识体系性,适应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单一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一般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统一的考核评定标准评定培养效果,所培养的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相对专一,创新能力弱,职业发展空间窄。在全球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制造对高职机械制造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具有较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适应产业技术革新步伐。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学校的实训设备的更新却滞后于产业的变革,为此发展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跟上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分析得出,从硬件、管理理念及培养思维入手建成具有永续性、造血性、可持续性、创新内涵浸润式发展建设理念的协同创新服务实训中心,可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建设内容

高职机械创新实训中心的建设从机制、功能、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理念等方面,探索如何建设成具有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创建激励企业、教师、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生产、教育、学习活动的实训平台。2.1永续性发展(机制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校政企协同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及人才需求,通过示范特色基地建设等建设项目,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创新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机制,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持续发展”的原则,成立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并根据本地区行业发展需求,成立“机械制造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政政府引导、学校企业项目导入,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共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以履行教学培训、创新育人、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职能[1]。2.2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创建大学生智创空间)实训基地建设。对接行业升级人才需求及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成立大学生智创空间。智创空间的主体是学生,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是项目指导成员。通过严格、开放的考核形式发展创新团队成员:一是课内推荐,由有创新实践项目的课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推荐;二是通过创意设计比赛,全校范围内征集作品,筛选队员;三是通过主动报名参加创新学习班的学习,考核通过后加入。多途径严格、开放性入队模式,促进全员创新发明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相关资格审查筛选专家成员,保证创新团队专家指导的质量;建立创新项目经费、成果转化制度,保证创新项目落地实施。人员、经费、项目落地实施等保证智创空间运行延延不断的创新力,从根本性满足了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2.3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功能、管理模式)。(1)建成了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和机械制造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升级改造建设实训中心,以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建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具有“教学、生产、创新项目开发”三大功能。建成的产品创新制作训练车间等六大创新实践训练车间满足了企业典型产品生产组织、机械产品制造创新能力训练功能;建成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训练区等六大实训区满足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创新设计与实验的功能;建成的大学生智创空间,组织了多个建以不同的创新项目为载体的智创团队,智创团队可在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创新产品孵化,也可完成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项目。(2)建成了课内课外有效运行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建成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管理机构[2]:在学生中创建设备维护技术协会和大学生智创团队协会,配合专职老师进行设备维护、开放管理、活动宣传、赛事组织、创新活动等工作。管理机构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以学生协会为龙头,专职指导老师为辅助进行课内课外协同管理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实训中心管理规定、实验设备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办法与计划、开放式实训室管理人员聘任及管理职责[3],实训室维护保养制度与计划,实训中心维修团队工作流程等,保障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生产、创新活协同运行。2.4创新思维浸润式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通过一展厅,三长廊、六区、六室的“匠心文化、发明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建设,将创新思维内涵浸润于实训基地建设中。一展厅:展厅展示主题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文化、各创新实践区和训练室的布局、创新团队的发明作品(实物、图片、专利证书)展示,浸润创新发明诱惑力和影响力;三长廊:建成实训区的6S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长廊,同时以企业标准工位及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环境里浸润职业素养养成;匠心文化长廊和发明家精神长廊主要是通过历史、励志的上墙文化浸润匠心创新意识;六区:结合中国制造2025制造技术的发展建成六大创新实训区,六大实训区的包含了传统到先进不同的制造内涵,为人才培养浸润了技术的创新发展理念;六室:结合六大核心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内涵建设,浸润核心能力技术及核心能力创心知识、引导创新项目开展等。

3建设成效

(1)培育创新教学团队聚焦产业升级、专业发展需求成立了机械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通过轮换授课、教师“双证”授课、“双岗互聘”等途径,协同创新建设成了一对具有企业行业专家支持、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引领的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的机械制造科技创新教学团队[3]。通过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企业专项实践学习,参加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及专家专题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5S管理、精益6S体验式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专利申报培训等形式,创新教学团队科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高。(2)创新研究成果聚焦产业技术革新及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协同创新新实训基地平台的研究项目,聚焦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需求。项目业源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通过交流、校企座谈、企业走访等形式优化确定,所研究的成果满足企业产业需求,同时也考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项目类型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及专业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聚结了团队科技应用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力量,在为企业本土化改造或研发自动化机械装备、培养机械装备创新人才方面有效地发挥了团队强有力的凝聚力。项目研究中,大学生创新团队队员担任项目研究助理,形成了“企业问题———科技创新项目———创新教学案例”一脉相承,有效保证创新成果企业生产化、教学项目化的格局。(3)聚焦产业升级及专业发展需求开展社会培训活动适应本地区产业升级及人力资源需求,创新教学团队校企深度紧密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吃苦耐劳与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区域企业培养和输送近专业群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为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可开展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可联合组织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作品制作大。

4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需用发展的思维进行建设,才能紧紧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培养人才,要正确的认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技术(设备)不可能走在产业前面,但职业教育的培养战略,必须走在产业前面。着眼于创新发展思维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作者:黄勤芳 覃秀凤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顺杰,姜长泓.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19.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8篇

一、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完善与“十一五”人才规划相配套的人才政策。由县人才办牵头,会同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对以往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强人才培养、激励、引进等环节中的综合性全局性的人才政策,增强可操作性,统筹考虑五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十一五”人才规划相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

2、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制度、人才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和年度总结报告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健全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组织机构,加强县人才办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促进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人才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3、加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细化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内容。加强对相关部门的人才政策、培养阵地、工作渠道等进行充分挖掘使用,互通有无,推动人才工作资源整合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4、组织开展人才工作重点课题调研。开展以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为重点的课题调研,为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理论研究。继续对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探索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和途径。

5、继续开展“人才强县”宣传月活动。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宣传各类人才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中的先进事迹,宣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自主创新成果,宣传各镇、各单位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人才在省、市、县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6、加强“三宽型”党政人才培训。深入实施“135”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努力构建“党校培训、专题培训、菜单选学、网络培训、基地培训、以考促学”六管齐下的大培训格局,全年培训2800人次。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为重点,通过干部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在职自学、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十七大、学习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干部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干部在线学习,探索干部“菜单式”选学。加强对干部的实践锻炼。发挥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作用,加强党外人才培养。制定落实《干部教育条例》的配套制度,逐步形成以条例为主体的干部培训制度体系。

7、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深入实施“兴企强县”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历教育、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引导和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培训。发挥企业自主培训的主体作用,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民企摸索“引人、留人、用人”的新路子。发挥企业人才工作联络员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活动,积极探索做好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8、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继续开展“112”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00名左右。继续实施“高专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形式,对10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强对教育、卫生等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采取菜单培训、网上培训、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9、深化技术蓝领培训。协调推进“蓝领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技能水平提档升级。以增加就业和促进创业为重点,依托县职教中心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镇成教中心及英才、钟声等社会培训机构,在做好家政服务等传统技能培训项目的同时,加大汽车制造与汽配、食品与生物医药、轻工机械、新型材料、现代物流与服务等主导产业及软件开发、动漫制作等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力度。全年各类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其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有明显增加。引导并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岗位劳动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提升技能人才技能水平。

10、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农民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依托县农广校、基层党校、农民政治科技学校、农村人口学校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资源,大规模开展有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黑莓、苗木、茶叶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技专家、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村干部学历层次。全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不少于3.5万人次。

11、加强“两支人才队伍”培养。在第三批县中青年拔尖人才和镇村优秀科技人才中深入实施“三创三带”工程。全面开展科研攻关、名师带徒、品牌创建、宣传推介、建言献策和结对帮扶六项活动,使“两支人才队伍”科研成果不断创新,带出一批科技后备人才;品牌产品不断创优,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发展不断创效,带领一批农户增收致富。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照“两支人才队伍”选拔管理办法和双向目标责任书,加强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人才津贴挂钩。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拓展人才智力集聚空间

12、广泛开展人才招聘交流活动,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继续办好周周人才招聘会,形成人才集市、专场招聘、网上市场、招聘四位一体的大市场格局。重点做好品牌企业和规模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全年参会人数累计不少于2万人次。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刚性引进”与“柔性流动”并举,探索用人单位赴外地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和参加省、市组织的专场招聘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符合**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人才。积极实施“人才回归工程”,鼓励**籍高校毕业生和在外优秀创业青年回乡发展。

13、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打造人才聚集的平台。围绕食品医药、机械制造与汽车、建筑、教育、卫生和农林六大行业,组织实施人才小高地工程。依托相关镇(开发区)和部门,建立人事部门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桥梁,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人才。实施“名师、名医、学科带头人”等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促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开展在云海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筹建工作。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拓展到更多的企业。

14、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中心,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28家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0个县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及云海公司省级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飞燕公司市级活塞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阳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全县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舞台,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载体。全年组织实施50个以上科技项目,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个,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家,吸纳转化工农业科技成果10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工业立县”战略。

15、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及科技园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傅家边农业科技园(金陵海外学子创业园)、永阳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园、白马有机农业科技园及众多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农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用、新品种引进,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年引进推广国内外农业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项,加快科教兴农工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16、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继续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好“南京市百名专家进百村暨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工程”活动、“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科普活动等。组织开展好“第二十届科普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结对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等活动,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充分发挥县内科技教育基地作用开展科普宣传,提高青少年和城乡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

四、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

17、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人事、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职称、培训、考试、派遣等服务,打造人事平台。尝试客户服务制度,为规模企业开辟VIP绿色通道。处理好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建设。

18、打造人才社会评价平台。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社会认可、市场认可、业内认可的原则,继续探索地方职称评定试点,注重为经济建设一线和新农村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职称评定、聘任工作,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做好服务。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92-02

一、引言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围绕着单一领域职业技能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要求一致,达标标准一致。从高级技术工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任务处理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感性教学强于理性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会让生缺乏相应创新思考的空间,也没有结合软件技术创业的角度去探讨本知识领域下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依然停留于一个感性的理解,甚至只能进行单纯的模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原有职业技能。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多以对口岗位群职业能力与素质分解作为设计依据。这种设计方法符合了高职高专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但随着珠三角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软件技术行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软件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时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相关的实操技能与职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2.设计基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特色的实训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分成3类:课内实验实训、开发技能综合实训、考证认证实训。原有实训在基于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依次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随着软件产品分类的细化、软件行业发展迅速,尤其在移动应用软件市场需求巨大的情况下,原有实训课程则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这些实训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软件作品的开发,而没有充分融入软件产品市场的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创业能力,则需要对原有实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软件行业领域内的产品市场开发、软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因素,结合团队开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课程。

3.设计面向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实训环境。软件技术的创业能力训练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训练环境。这个训练环境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从层次上来说,这些资源可以定位为3个层次,即实训模拟资源、校内实践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通过本项目,实训环境将分阶段、有目标的在原有基于实验环境基础上,建立能模拟数字产品运营的网络环境,进而做到与企业实际市场产品运作相对接。

4.转变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过去传统的软件技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本次改革在原有教学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团队为培养单位,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是将以学生单体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团队合作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

5.整合企业资源。创业实训需要足够的对口企业资源,这里的资源并不仅仅指硬件资源,更重要的是包括软件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客户信息、运营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生态信息等。不同的企业掌握着不同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针对职业技能训练对企业资源进行模块化整合。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高职高专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对象,通过分析调研珠三角软件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引入对口企业信息资源与平台,通过模块化整合对口企业教学资源并有机融入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实训环节,以创业团队为主要教学对象单元,基于移动应用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知识与技能,拓展原有实训课程技能培训内容;最后就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建立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此案例辐射到其余相关专业,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点。

1.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企业行业特点的差异化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寻求一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科学的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合作模式没有绝对的正确性,但存在着相对的适应性。面对当前珠三角产业发展升级,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无限的生机。高职院校要把握此次机遇,与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引进企业相关信息资源,建立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训练的新平台,深入探讨一种合理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在满足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为软件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正是此次改革的关键问题。

2.建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第二课堂。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需要同时面对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仅仅面向技术问题设计的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而团队的合作则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包括团队动员、登记、跟踪、辅导、评价、激励、重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群体内部,更需要企业与教师构成的导师团队的干预。建立完善的创业团队与导师团队辅导机制是核心问题,同时也需要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向团队开放适当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层面支撑创业团队的发展。

3.建立支持学生,面向创新创业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合理引进企业资源,建立面向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本次教学改革项目的关键问题。该实训基地需要满足正常软件产品开发环境技术要求的同时,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软件产品和运营的平台。这就需要对已有实训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重组,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搭建出面向创业训练的模拟实训环境。

四、结语

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点,目前正在逐步执行过程中,现已取得初步成效。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只是一个试点,今后我们也将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下去。

参考文献:

[1]单光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2]杜晓玉,李辉,吴永辉,杜莹.高校创新实验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3,(1).

[3]彭新社.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比较[J].环球焦点,2013,(3).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0篇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改制企业; 职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油田改制企业经营发展难度的不断加大,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不断普及,改制企业已进入以职工培训为推动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指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参与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智力因素的竞争。因此,职工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实现职工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整合,是企业管理的战略重点。

一、职工培训的重要性

(一)职工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的提法和概念都表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位管理学家曾经说过:“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职工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人才储备的良好手段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极大的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员工准确的理解工作意图和完成复杂任务。从改制企业目前的内部环境来看,存在的诸多不足也需要通过培训去加以解决:一是部分员工对公司所面临的形势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公司的发展目标不清楚,干部职工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在一部分职工中仍然存在;二是部分管理者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法单一、专业知识匮乏等不足;三是现有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仍然有欠缺;四是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五是一方面人才短缺,一方面又人员富余的矛盾较为突出等等。

(三)职工培训是对员工的重要激励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根据研究人员调查,培训是许多员工看重的一个条件,如果某个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虽然薪水比另外一家没有任何培训的企业低,许多高素质的员工也愿意去这家有培训机会的企业。因为金钱对于有技术、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他们更看中的是通过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四)职工培训是灌输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但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范畴,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立共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价值观、行为规范、惯例。在企业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价值观根植于文化的底层,很难清楚地描述,改变起来也十分困难,而行为规范和惯例要明显的多,更容易被员工识别、执行和操作。所以,企业要对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价值观,培养共同做事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按照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增强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企业要对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价值观,培养共同做事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按照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增强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二、目前改制企业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职工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企业领导者对职工培训的定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领导者由于经营压力大,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跑项目、承揽工作量、抓生产衔接运行上,认为学习培训会影响到生产经营。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如果让技术骨干外出参加培训,企业就不能正常地生产,因此专门让一些年龄较大或者较空闲的员工参加培训,而技术骨干则一心一意从事生产,缺乏外出培训的机会。

(二)企业培训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在培训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不了解企业什么方面需要加强,员工需要提升什么,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二是,培训评估方法很单一,多数企业都是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对员工没有再作跟踪调查,当员工回到工作岗位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使得培训效果很难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三是,现有培训的质量较差,员工不重视,企业也没有对员工培训进行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够关注,无法真正满足职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导致培训效率较低。

(三)企业内部培训师资授课技能低

为了降低培训开支,部分企业从企业内部选拔部分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老师,由于部分人员缺乏课堂授课经验,演讲技能缺乏,授课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培训的整体效果。

(四)企业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量企业未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难以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一方面,对企业领导者的激励比较缺乏。企业领导人对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没有制度规范和奖惩制度,并没有相应的激励,造成领导者对企业培训意识的减退。另一方面,对员工参与培训的激励不足。企业职工参加培训,与职工在晋升和薪酬上都没有直接的挂钩,造成职工缺乏参与培训的动力,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三、改制企业如何切实做好职工培训工作

(一)必须实现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订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需求计划。帮助职工对自己发展进行合理定位,避免盲目追求不符合实际的高学历,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建立、完善符合实际、客观公正的劳动力竞争择优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应按照人力资源的能级层序原理对现有岗位按照精简、节约、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同时,按照新的职能划分,对岗位进行综合测评,确定基本上岗条件。规范竞争上岗程序,按照要素有用原理组织竞争上岗。

3、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及时人力资源及需求信息,为企业招用职工和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中介服务。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着力加大培训、宣传的力度,让培训的意义、任务等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一个倡导人人爱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尊重人才在企业里蔚然成风,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让企业职工感受到,只有立足于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有所发展,作出成绩。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干部职工意识到,培训是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好机会,从而让职工珍惜培训机会,并创造出和谐的气氛。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那么企业的职工必须要学会“终身学习”。倡导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鼓励员工通过自修、培训、攻读高级学位等途径,更新、丰富知识,把学习当作是贯穿其一生的事。不必害怕精心培育的人才会流失,实践证明,你给予的越多,员工越舍不得离开。

(三)有的放矢的组织培训

首先,在针对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方面,应该着重面向战略化要求。可以采用实地考察、领导研修等多种形式,培养高层领导者的战略视野,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商业规则;跨行业、 跨地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其次,在针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上,应该面向专家化要求。着重培养中层人员在相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进、吸收先进的专业方法,提高其专业攻关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

再次,针对基层员工方面, 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挑选培训;二是进企业之初的试用时期的专门训练,训练后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上岗;三是与任用、提拔和增加工资紧密相关的技术等级培训;四是掌握新技术或改变工种时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使接受培训者能够熟练地担负工作,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优质高效”为工人培训的宗旨,建立培训机构、培训管理、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期限、培训方法和手段。五是要面向团队化要求,使基层人员能够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认同公司的企业战略;掌握基本岗位工作技能;培育团队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

最后,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以更新知识、按需施教为中心,努力形成高级人才继续教育的新机制。在培训方针上,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方针,把培养高级人才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在培训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各类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修订和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方法。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放在出成果的带头人身上,放在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身上。在培训体系上,要做到按需施教,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高级人才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高新技术、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开发,要做到长短结合,各类高级人才每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学时。在培训基地上,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可以选择省内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学习、深造。

(四)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从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处重要作用来看,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他们可以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应用创新知识。职工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因此,加强对职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已形成思维定式,制约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创造性思维知识的培训,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活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为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上述创新活动,可把创造性思维的培训与建立鼓励职工参与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同步开展,同时加大对创新典型的选树、宣传和推广,在企业内部营造期良好的鼓励学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适当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

培训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激励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潜在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为体现公平原则,在出台制度之前首先要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把培养人才与领导政绩考核挂钩。企业领导者重视职工培训了,职工培训才能真正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之中。企业可作出规定,越是优秀的职工,越有机会去参加培训。把培训当做企业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只有参加了培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有晋升和晋级的机会,不参加培训的员工不予上岗或调岗,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自觉自愿参加培训。有一些企业则轻视职工培训,导致职工在快速增长的新知识、新技术面前无能为力。而有些企业则十分重视职工培训,使得员工的市场价值随着培训力度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员工下岗,也能重新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让企业员工都能学以致用,创造出最大效益。所以,企业有必要让全体员工理解、关心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不仅关心企业利益,也把握住自己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六)加强职工培训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

培训工作的核心就是培训教师,培训教师能力的强弱是培训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职工培训教师的培养。比如聘请一些知名的培训专家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和专业技术。通过开展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短项,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有力地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考核、评估。完善考核、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培训教师选聘机制,畅通进出渠道,鼓励教师自觉向相关专业领域进军,向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领域攀登。

结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外部竞争的日趋激烈,为职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认真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职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规律,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职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学会如何开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掌握激励职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构筑起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职工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创建人才培养、成长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职工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2篇

一、创新制度平台,深化公务员四类培训。

1、加强公务员培训学分管理。为全面掌握公务员培训学习情况,2011年要建立公务员学分登记制度,强化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把参加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2、深化公务员各类培训。

(1)组织举办机关新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1期;抓好新过渡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人员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班1-2期;举办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的培训班1期。

(2)开展以公务员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更新知识培训。用三年时间,从着力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七方面能力为内容,对公务员进行轮训。同时继续开展公务员综合素质专题讲座,全年计划举办4期。

(3)促进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各部门要根据业务工作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并将培训计划报市人事局备案。市人事局将举办1期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与市应急办联合举办应急管理培训班1期;与市残联联合举办公务员手语培训班1期。

(4)加强公务员学历学位教育,切实提高公务员的从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公务员特别是年轻公务员,参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学历学位教育,进一步改善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

(5)做好《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方案》的实施工作,开展公务员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培训。

3、创新公务员培训平台。今年开始,通过与“干部党员学习网”融合,实现全市公务员网上学习平台全覆盖;增加网上学习课程,不断满足公务员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加强网络学习管理,将网上学习情况纳入到学分考核内容。

二、坚持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4、开展企业创新型人才(团队)培训。围绕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加快企业创新型人才(团队)的培养。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企业创新型人才(团队)培训班1期。

5、强化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考核工作。继续开展《科技与创新》、《合作与共赢》、《维权与侵权》三门公需科目培训考核,并将培训考核情况纳入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内容之一。

6、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和专业科目的培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引领作用,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培训。联合市建设局举办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赴同济大学高级研修班1期。

7、继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培训考核工作,举办相应培训班3期。

三、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水平为目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8、以我市重点骨干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者为主体,以企业战略、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法律实务、企业营运策略及企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举办1期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赴香港研修班;选送部分企业家参加大学EMBA班学习深造。

四、推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9、继续做好中青年干部攻读研究生学历学位工作。选送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攻读MBA、工程硕士、法律硕士等学位;做好第二期大学教育点MPA学位班教学管理工作。

五、着眼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

10、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万名镇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班、各类专业种养能手培训班若干期,联合市农林局等有关部门举办草莓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期。

六、加强培训管理,努力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和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3篇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省职工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应用日趋扩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职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困难,振兴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安全生产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大力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工程,建设新一代产业大军,对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2.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推进*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培训目标。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大幅度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使广大职工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主力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战略规划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线员工的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新一代产业大军,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训任务和内容

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培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搞好法律法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培养职工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品格,不断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5.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对企业经营者开展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及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对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加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开展基层管理实务和管理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搞好创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6.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动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形成自主品牌,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7.广泛开展一线员工培训。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生产规程要求,开展应知应会、岗位技能、操作规范、劳动工艺纪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使员工懂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装备、新工艺,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对岗位技能转型的要求,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8.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合作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聘请国外专家来鲁讲学、咨询及技术指导;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培训;加强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合作,加快职工培训与国际接轨步伐。

9.广泛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根据新形势要求,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对企业职工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

四、当前培训重点与要求

10.积极开展企业全员培训。对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营暂时遇到困难、开工不足的企业,要抓住目前生产任务不重的时机,以提升职工的生产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能力为重点,搞好职工全员培训,增加知识,储备技术,稳定队伍,共克时艰,保护好人力资源这个最重要的生产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1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围绕企业安全生产需要,积极开展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等内容的培训。特殊行业、特种作业人员要按有关规定接受专门的培训。新招或转岗职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培训。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和事故预防模拟演练,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纪律。

12.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围绕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培训,促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3.开展市场营销培训。围绕扩大内需、开拓市场,重点开展营销方式、营销能力、品牌建设、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体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产品形象,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

14.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的广泛应用,促进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

15.开展节能减排培训。围绕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开展节能环保技术、节能和环保法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促进降本增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6.加强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职工培训。围绕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九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对职工搞好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加快振兴*省重点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7.开展新政策、新法规培训。围绕“保发展、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大力开展税收改革、企业融资、银企合作、兼并重组等新政策、新法规培训,确保政策层层落实,使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并用足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法规的作用。

五、工作措施与政策

18.制定培训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当地企业特别是当前开工不足企业的情况,掌握职工队伍素质现状,明确企业培训需求,统筹规划,搞好指导和服务。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培训,特别要加强一线职工培训。培训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职工培训,开发培训项目,增强服务效能。

19.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各市、县(市、区)要加大对职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社会培训机构要突出自身特色,发挥培训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构建与企业培训基地互为补充的基地网络。

20.加强培训工作者自身建设。随着职工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技术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培训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训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广大专、兼职教师要加强培训进修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培训能力和专业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师资人才库,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工作者队伍。

21.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调整、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补充现有教材,充实完善培训内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含高职)和企业要共同合作,开发编写新的培训教材,制定完善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当前,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和节能环保的需要,由省经贸委会同安监、质量技术监督、节能环保、信息产业、企业管理、消防等部门,组织编写安全生产、质量和标准化、劳动纪律与工艺纪律、节能减排、防火防灾等公共培训教材,制作DVD培训光盘。有能力的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编写适应性培训教材。逐步形成满足企业职工培训需要,具有*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职工培训教材体系。

22.创新培训方式。积极采取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政府引导培训、社会机构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集中脱产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以岗位练兵为主的培训方式。企业是职工培训的主体,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职工离岗不离厂,轮休变轮训”的培训形式,积极开展自主培训。

要遵循职工培训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培训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方式。重视信息技术在职工培训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电子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省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辟职工培训专题栏目,搞好电视和远程教育培训。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模拟式、现场式、菜单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加强案例教学。

23.大力加强企校合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的实习(训)优势和院校的师资、技术优势,鼓励企校双方搞好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

2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围绕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本行业主要职业岗位标准和培训标准;在搞好职工培训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本行业的职工培训规划;组织编写适合本行业的专业性培训教材,搞好师资培训;指导本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以培训的标准化促进行业生产的标准化,达到职业岗位标准、培训标准和生产标准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全员行为的规范化。

2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所有企业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企业新招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对职工培训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新上项目不得投入生产和运营。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与考核、使用、管理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上级主管部门要把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依据。企业要把职工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职工上岗、转岗、职务聘任、职称评聘、工资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培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职工成长的自身需要。

26.加强分类指导。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职工培训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大力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好的单位,要及时表彰推广;对开展职工培训不力的企业,要及时督促、改进和提升;对经营困难、开工不足的企业,要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开展职工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大职工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职工培训的重要意义、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努力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27.建立职工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对困难企业的职工培训、政府采购培训项目、举办示范性培训班、企业高层次人才出国进修、推广职工培训先进经验等给予积极支持。

根据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企业要做到足额提取,专款专用。企业新建项目、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等,要从项目投入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职工培训。

六、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28.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时研究解决职工培训中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把大力加强职工培训作为稳定队伍、稳定企业的一件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各地要统筹安排,完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切实把职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4篇

1.对职工培训认识不足。从国有企业领导层方面来看,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长远地看待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而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于企业职工的培训只是间歇性、简单的培训,并且培训过程随意性比较大,不能对企业职工进行长期、系统的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因此培训只是附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此外,企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不少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仍然存在这样的思想。认为当市场上有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出现的时候才去学习。然而,新引进的观点和技术马上灌输给工作人员,并没有考虑工作人员目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否可以胜任,当员工利用新技术进行企业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研究问题所在,找寻解决方案。然而在正式生产过程中再来学习、培训,这一过程中,其他企业又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这样恶性循环,国有企业很难在企业发展道路上开辟新天地。

2.职工培训管理体系不完善。职工培训体制不完善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没有一个系统的实施方案和评估机制,培训过于随意,导致职工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不系统,过程混乱,从而使得培训质量不佳。并且企业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参与度,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培训效果不明显。

3.传统的培训方法效果不佳。与国外许多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职工培训的方法上较为落后。当我国国有企业还在采用“讲授式”的培训时,国外早就开始采用先进的“互动式”、“实践式”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的培训效率更高,效果也更明显。比如说,人们常说去参加个培训会,实际上就是一种培训,这种传统的培训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其效果却是比较低的。枯燥的讲授、填鸭式的教学,难免使职工产生厌烦情绪,职工参与也只是为了应付企业要求,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更不用说能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职工学习兴趣。

二、国有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策略研究

1.加强国有企业职工培训意识。要使国有企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水平,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重视企业职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提高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注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趋于形式,做表面功夫。据有关资料显示,对职工的投资与职工创造收益的比例是1:50,所以企业管理者不应该只顾眼前的利益,放弃一掷千金的机会,将职工的培训融入企业的发展,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2.建全职工培训体制及其评估机制。健全国有企业职工培训体制,是提高职工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培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是企业培训的指南针,使得培训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其次,制定切实的考核办法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是检验培训结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管理者落实企业职工培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3.培养职工创新精神。国有企业要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拥有自己的特色,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只能跟随着别人的脚步,难以拥有自己的专长,打造自己的特色。所以国有企业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对职工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职工创新精神的培养。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第15篇

一、科技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按照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产业扶贫基本要求和脱贫目标为统领,统筹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针对我县深度贫困县脱贫工作,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人才优势,紧扣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大工程,推进“星创天地”建设、三区科技人才服务、产业技术转化引导、农村技术承包、科技扶贫培训等工作。通过顶层设计,服务产业,扶持企业,培植人才,提高素质,使科技领域扶贫攻坚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今年计划实施“三区”人才计划3项,引进15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星创天地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组织申报1-2个“星创天地”,实施1个市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组织推荐5名基层乡土人才到高等农业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实施1项科技产业扶贫引导示范项目。

(二)重点工作

1、实施科技产业扶贫引导项目计划

面向全县,集成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计划、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三区”人才计划,以及忻州市科技研发计划,正在实施市级科技产业计划项目1项,即迭台寺乡彦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羊品种改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引导产业科技扶贫。 同时组织宁武县怀道乡白马崖村兴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省科技厅精准扶贫200万专项项目,现已经过省级专家实地勘察,等待资金下拨。

2、建设“星创天地”

进一步加强“星创天地”建设工作,营造有利于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专业高效”的原则,重点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在全县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星创天地”。在已有的1家省级“众创空间”(宁武县青年创业就业园)的基础上,成功为山西高源薯业申报成功市级“星创天地”,进一步加强运营管理,大力支持提质升级。

同时组织宁武县康仁药草有限公司申报部级星创天地,已通过初审,有望申报成功。

3、构建科技扶贫行动科技服务体系

围绕农村技术承包和科技特派员,构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实施1个市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同时推荐该技术承包项目申报市级农村技术承包奖,目前已上报市科技局。以鼓励广大科技特派员继续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搞好技术推广服务。并依托技术承包做好贫困地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4、“三区”科技特派员人才服务

响应上级精神,积极开展人才扶贫战略,大力实施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与市科技局及有关科技专家联系,完成了3个2018年度《“三区”人才专项计划项目申报书》的填报工作,统筹安排3个“三区”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引进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我县农业发展。同时组织推荐我县12名乡土专家到山西农大为期42天的深造学习。

5、科技扶贫培训

5月9日,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专业研究所一行6位专家来我县蔬菜种植大棚和黑枸杞种植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培训,培训50余人。5月17日至23日,以系列“宣传周”活动为载体,积极做好科普工作。我们结合农科院食用菌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了以“科技创新 强忻富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活动周期间,我们开展了座谈、咨询、专项培训等项活动,培训80余人。6月11日,在宁武县交通宾馆举办山西农业大学“三区”科技人才中药材培训班,培训农民技农技人员50余人。

6、指标完成情况

(1)、高新技术企业数(任务数1个) 

我县一直无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我县已经组织推荐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两次省科技厅专家评审,今年只能入库培育,暂不能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先进装备引进数量(任务数2台)

  目前完成数为1台,需等待省科技厅年底统一审核认定。

(3)、先进装备引进投资额(任务数50万元)

目前完成数为120万元,需等待省科技厅年底统一审核认定。

(4)、技术合同交易额(任务数0.0515亿元)

目前完成0.005亿元,占任务数9.7%。

(5)、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任务数1个)

 目前已结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需等待省科技厅年底统一审核认定。

(6)、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总额 (未下达)

(7)、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增长速度  (未下达)

(8)、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任务数1个)

目前已结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需等待省科技厅年底统一审核认定。

(9)、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新增在孵企业增长比例 (未下达)

(10)、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数(任务数1个)

现有省级众创空间1个,运营正常。

(11)、省级及以上新增入驻企业/创新团队增长比例(任务数20%) 

目前完成5%。

(12)、高新企业培育库入库数(任务数1个)

我们组织了1家企业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入库评审会,已入库。

(13)、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务数1个) 

目前已结组织1家企业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需等待市科技局年底统一审核认定。

(1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任务数4个)

 完成4个,任务已完成。

(15)、发明专利申请量(任务数5个)

 完成5个,占任务数100%。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县科学技术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稳步推进,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科技中心对考核指标完成企业缺乏监管权限,企业上报数据不及时。主要表现在先进装备引进、技术合同交易额、省级及以上新增入驻企业/创新团队增长比例等指标上,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对企业没有监管权限,企业完成情况没有向科技管理部门报送的必要。数据依靠关系了解,造成有些数据不准确不及时。

2、补齐短板仍需加大工作力度。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仍是制约创新发展的短板。

二、全面技能培训工作完成情况

    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是落实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省政府2018年确定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为确保完成我县今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2690人的培训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于2018年4月26日制订出台了《关于印发宁武县2018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8]10号)文件的实施办法,为全面贯彻落实好这项工程,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王卓任组长,副县长李俊、杨丽琴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劳动就业局,统一协调推进,现将其完成情况和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市给我县下达的任务

     总培训任务2690人,其中,农村进城务工培训人数2030人(含山西护工100人、家政服务50人专项培训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培训660人。

    (二)目前完成情况

     截止2018年11月25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5个,培训2835人,完成培训任务2690人的105.39%。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2067人(精准贫困劳动力609人),完成任务2030人的102%,城镇失业人员培训768人,完成任务660人的116%,培训后就业人数1144人,就业率达40%,超额完成了培训后就业要求30%的任务。到目前因资料手续正在审核中,各培训机构均未享受培训补贴。具体培训情况如下:

创业培训4个班,培训101人;医疗护工6个班,培训 267人;电子商务5个班,培训204人;机电3 个班,培训 143人;矿井通风与安全2个班,培训97人;采煤2个班,培训 90人;美容美发6个班,培训 270人;母婴护理 1 个班,培训 49人;美容化妆师 2个班,培训 96人;家政1个班,培训 50人;旅游客房服务1个班,培训37人;旅游餐饮服务1个班,培训25人;安全保卫1个班,培训42人;护林员4个班,培训 197人;中式面点5个班,培训244人;保育员1个班,培训50人;刺绣6 个班,培训277人;电工1个班,培训41人;中药材种植1个班,培训34人;中式烹调5个班,培训245人;缝纫班2个班,培训82人;茶艺1个班,培训27人;餐饮服务4个班,培训167人。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1、培训工种(目录)与县情实际不相适应。2018年我县在全县经济工作和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中药材、食用菌、种养殖、异地搬迁、小杂粮、旅游业、光伏发电等7大主导产业。在实施全民技能工程中,我县计划着重培育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但市里确定的45个培训工种(目录)中没有以下专业:猪、牛、羊、驴等畜禽养殖技术专业;食用菌栽培技术专业;中药材种植技术专业;农作物栽培技术(小杂粮种植)专业,无法组织上述专业的技能人才培训。建议增设这些培训工种或出台相关政策,由各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培训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