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

中国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女与野兽》;艺术价值;营销策略;宣传;推广

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电影《美女与野兽》三月中旬在中国上映了。这部举世瞩目的真人版童话电影通过广泛的前期宣传,一上映就获得爆满的票房,深受中国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影片讲述了经典的童话故事,还吸收了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尊重原著的同时又大胆创新,真正吸引了观众眼球,再创票房新高。本文拟对该片的市场运作策略做一简要分析。

一、影片艺术价值分析

众所周知,熟知的童话故事一直是人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往往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可以伴随人们的一生。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每每想起童话故事,心中总是氤氲着一股美好而浪漫的情怀。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改编自德国格林兄弟经典童话故事,电影尊重原著,同时再现了迪士尼1991年拍摄的动画片的情景,唤醒了许多观众童年的回忆,满足了观众对梦幻般童话电影的审美需求,让观众充分领略了迪士尼童话电影艺术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影片定位与亮点分析

1、双重定位分析《美女与野兽》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观众定位,影片主要面向喜爱童话故事的少儿观众群体、追忆童年的青年观众群体以及感知情怀的中年观众群体,其中更以青年女性观众为主。二是影片故事选题的定位,此定位以目标观众欣赏需求作为影片拍摄的选题标准,辅以运用现代电影制作技术,力求打造观众喜爱的好莱坞电影风格。2、影片亮点分析2.1故事内容亮点在故事内容的选取上,迪士尼将永不过时的经典童话故事作为主题,尊重格林兄弟原著,这本身就是一大亮点。相比于其他真人版童话故事来说,《美女与野兽》更加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情节上基本完全符合原著的描写,高度还原,大走甜美少女路线1。2.2技术亮点影片采用真人还原动画情节的手法,更能融入人物感情。结合3D技术制作的动画效果,使动画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场景以和动画版《美女与野兽》极为神似而为观众所称道。这些炫“技”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奇幻森林》和《沉睡魔咒》等电影中便已经有所展现,这次更是大行其道2。

三、影片经济效益分析

1、票房收入《美女与野兽》上映初期,票房就一路飘红,创下了北美市场春季档的动画票房纪录。最新版《美女与野兽》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性改编,但这不妨碍它的收入颇丰,甚至远超迪士尼的预期。根据猫眼票房实时数据,《美女与野兽》在中国上映首日票房为8529万元,上映三天累计票房3.07亿元,成为迪士尼公司的又一部堪称票房大卖的经典真人版动画电影3。2、衍生品收入其实对于迪士尼来说,票房收入并不是最主要的,只是占了迪士尼盈利总额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源于迪士尼开发建造的迪士尼乐园、游乐场、主题公园、食品玩具、衣服鞋帽等衍生品收入。迪士尼为旗下这些衍生品输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这些庞大的消费势力大部分来源于迪士尼的电影受众。

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有着准确的市场定位,优秀的艺术表演团队,其市场营销策略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美女与野兽》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作团队管理影片不仅有强大的演员阵容,还有一批专业的管理运作团队。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成立于1923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人物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迪士尼公司以打造动画电影为主,多年来经验丰富,对市场动向十分了解。其经典代表作《白雪公主》《灰姑娘》《狮子王》等童话故事均获得一致好评。继这些经典案例之后,迪士尼公司又专心致志地打造真人版童话《美女与野兽》,其团队阵容强大,水平专业,再次创下了票房纪录。2、拍摄资金来源迪士尼公司的拍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大量借贷、兼并收购企业、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及特许经营等方法。其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及衍生品收入,迪士尼乐园、迪士尼品牌商品、电视行业与互联网行业销售收入等,这些衍生品的收益可以使迪士尼公司收获大量的资金用来投入电影的拍摄。其他方式的资本收入则通过相关运作策略对资金进行收纳。3、宣传手段3.1硬性宣传手段:通过广告媒体、网络媒体等电子手段进行宣传,提高影片知名度,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刊登,多渠道进行宣传。3.2软性宣传手段:在各类媒体上适当时间宣传童话故事艺术鉴赏、与影片相关人员有关的软性推广文章等。4、推广策略4.1网络媒体推广:联系新浪、腾讯等知名网站,电影上映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组织转发点赞抽奖活动,吸引观众眼球。4.2衍生品售卖:设计制作《美女与野兽》人物形象玩偶、录制主题音乐发烧光碟、售卖相关人物服饰、开放迪士尼主题乐园体验等进行宣传。4.3采取事件营销手段进行推广。

五、结语

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迪士尼公司可谓经验丰富。迪士尼团队多年来创作的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无论何时都是人们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而对动画电影进行真人版的翻拍,又获得了无数好评。《美女与野兽》为真人版动画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电影人又一经典参考案例。在今后的发展中,电影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增强活力,丰富内涵,开拓市场,争取获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成果。注释:1何晶.<美女与野兽>票房炸裂童话真人秀为啥这么火?[N].羊城晚报,2017-03-23.2黑王辉.<美女与野兽>动画翻拍真人版并非都是坦途[N].北京晚报,2017-03-23.3何晶.<美女与野兽>票房炸裂童话真人秀为啥这么火?[N].羊城晚报,2017-03-23.

参考文献:

[1]孙亮.文化艺术市场营销[M].文艺艺术出版社,2008-5.

[2]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张福起,房伟.影视作品分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4]易欣欣.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4-5.

[5]邢建毅,蒋淑媛.对几个国外传媒公司资本运营的评析[J].广播电视信息,2004,(03):90.

[6]董立荣.经典动画作品解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19世纪末期,顺应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开始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序幕。具体来看,清末民初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规模宏大,作品种类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据现有的文献统计,从1898年到1919年仅仅20余年的时间,所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就达到了130余部,参与翻译的译者近70人,参与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机构有20多家,报刊有30余家[3]59,可见当时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规模之宏大。具体来看,在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译者中,有鲁迅、梁启超、茅盾、周桂笙、沈祖芬等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也体现出当时文学界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关注。在参与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机构中,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报馆、中华书局、清华书局等是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发行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最多,占据了当时儿童文学译作数量的一半以上。除了出版机构,报刊也积极参与到了这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高潮之中,《新青年》、《浙江潮》、《东方杂志》、《中华小说界》、《小说月报》等知名的报刊都积极刊登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促进了当时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清末民初所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种类上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囊括了法国、日本、英国、丹麦、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比如1900年,薛绍徽女士完成了法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并由世文社公开出版,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所翻译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其作者为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自此之后,国内掀起了翻译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的高潮,译者们先后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秘密海岛》、《铁世界》、《地底旅行》、《月界旅行》等几部代表作。除了科幻小说,这一时期译者们翻译较多的还有童话故事。1900年,周桂笙完成了对《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并发表在《采风报》上,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该童话著作的翻译。随后,周桂笙相继翻译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豪夫童话》等外国童话故事。除了周桂笙之外,陈家麟和陈大蹬在这一时期也翻译了一系列外国童话作品,如安徒生的《大小克老势》、《牧童》、《火绒箧》、《飞箱》、《国王之新服》等作品。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以满足当时儿童教育的需求。

2.翻译选材开始有针对性,并改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方法。晚清时期,由于很多中国译者都是初次接触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选材上并没有多大考究,所采用的方法多以改译为主,有的译者还在翻译外国童话之前加上些许“评价”话,更有甚者,还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家事”的描述,这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进入民国以后,在清末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积累的基础之上,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不得不说是民初时期众多译者留给文学界的一笔宝贵财富。首先在翻译选材上,以后,译者们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开始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不同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近代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一大进步。比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一书,收录的大多数都是适合10—15岁儿童阅读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阅读能力脱节的状况。此时在翻译方法上也有较大改进,改变了过去以“改译”为主的翻译方法,代之以“直译”的方法。与改译相比,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能更加真实地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夏丏尊在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时,就曾经对照英文版和日语版,以求忠实原文。英国文学家路易斯•加乐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也是一本难以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赵元任在翻译该部作品时,先是仔细阅读了原著,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中文翻译出来,最后再与原著反复对比。正是赵元任坚持直译的态度,加上他深厚的外语水平和语言文字功底,使得他翻译出来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风格上十分接近原著,堪称当时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典范。关于直译,周作人在评价穆木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时如此说道“:关于译文我没什么好说的,但地名的译义似乎还有可商榷的地方。”据此可以判断,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作品直译的关键在于对每一个字都要达到斤斤计较的程度。

3.实现译文古文体向白话文体的转变。在晚清时期,受中国传统古文体的影响,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都是用古文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并且很多译文基本也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而是使用传统的“句读”符号,这对于儿童而言,十分不利于阅读和理解,即便是成年人,很多译文也难以读懂。进入民国以后,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很了大进步,开始由古文体向白话文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周作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深刻指出陈家麟、陈大镫所翻译的文言文版的安徒生童话《火绒匣》是儿童文学的“绝对不幸”,把儿童语言变成古文,完全抹杀了安徒生童话的特色。为此,他还专门拿出了自己所翻译的白话文译文与陈家麟、陈大镫的译文进行比较。比如在陈家麟、陈大镫的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退伍之兵。在大道上经过。步伐整齐。背负行李。腰挂短刀。”周作人指出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一个兵沿着大路走来———一、二!一、二!他背上有个背包,腰边有把腰刀。”通过比较分析,周作人认为,不能用深奥难懂的古文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如此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和特点。为了实现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形式的根本转变,鲁迅在翻译荷兰童话作品《小约翰》时,对于一些难懂的动植物名词,还用了白话文注释,大大提高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通俗性。

二、清末民初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对近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随着国家对边疆文化策略的极大重视,21世纪的新疆当代文学迎来了各方关注,新疆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促成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脱颖而出。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无论是在作家队伍、传播媒介还是文学团体、丛书出版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各界对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视使其正式纳入了新疆当代文坛的视野中。近年来新疆政府对本土文学大力扶持,在政策及投入方面都较以往加大力度,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应运而发展起来,对新疆儿童文学的投入从人力到物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疆作协也将儿童文学正式纳入到新疆当代文学的轨迹内,提出要繁荣新疆少儿读物创作,创作具有新疆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项提倡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激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其次,对作家队伍的全面建设是促成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的基础。作家是文学作品的直接生产者,没有作家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文学系统的其他诸多活动。新疆儿童作家队伍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家。既有二十多年来一直潜心儿童文学的老作家刘乃亭,也有以前写诗后转型儿童文学的作家毕然;既有学者出身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也有新闻出版系统出身的作家于文胜,还有少数民族作家如帕尔哈提•伊力牙斯。

目前较为活跃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有近30人,他们成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也是促进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资源。随着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培养已成为新疆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再次,新疆儿童文学的“出版热”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增添了勃勃生机。专著具有系统化、个性化等特点,是作者文化积累的重要成果,对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据新疆作协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几乎没有出过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出版了儿童科幻系列小说专著《小博士漫游科学王国》,李丹莉出版了科普系列童话专著《回家》、《贯穿沙漠的神奇丝带》等,毕然出版了童话集《树林消夏音乐会》;尤其是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以多种文化为一体创作的童话式长篇小说《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引起很大反响。本书被译成汉文出版后同样受欢迎,2008年,维文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汉文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当代》杂志2009年度全国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为维吾尔儿童文学争得了很大荣誉。

这些新疆本土的原创专著不但推出了一批有力的新作,而且对于新疆儿童文学的交流及新疆儿童文学走向全国都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和新疆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光鸣、刘乃亭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目前,此书已被列为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这本书收录了近10年内在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勤于笔耕的作者30人,共计41万字的作品,可谓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予以极大的鼓励。最后,新疆儿童文学的研讨会、笔会及其对外交流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研讨会、笔会的不断举办使新疆儿童文学进行创作探讨、信息交流、佳作观摩、平等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作家与评论家、作家与出版社编辑、作者与小读者、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趋于密切、和谐。成立于21世纪初的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与儿童读物有关的读书会、讲座、座谈会等,开展出版社与作家之间的互动。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科技出版社等都加入到与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出版社与作家的这种互动既为作家找到了合适的出版途径,也为出版社解决了稿源问题。正是由出版社的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得到了发展的园地。此外,由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举办的“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中专门开辟了“新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已经成功举办了“黄山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毕然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广泛交流对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疆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作家们的创作水平。

二、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文体、地域、主题等方面。

1.新疆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文体丰富性为新疆的各族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本。童话故事、童话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有所体现,文体的丰富多样性充分显示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活跃、丰富的创作景象。童话故事如刘乃亭的《角马过河》、毕然的《买梦的小王子》;童话诗如于文胜的《小蘑菇》;小说如《葡萄园的影子舞会》、茹青的《沙海觅宝》;诗歌如于文胜的《我和别克的故事》、尹必桥《我的家乡亚克西》;散文如尚崇龙的《童年是个梦》、《我的鞋子》;戏剧如茹青的《会飞的巴郎》等。这些丰富的各类文体使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2.新疆儿童文学的题材选择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话题资源。在他们的作品中,新疆的地域景观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毕然的《森林消夏音乐会》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作为故事背景,使新疆的小朋友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对于家乡地名的认同感。于文胜的《海孜勒罕》中“额尔齐斯河啊美如绸缎”,令儿童对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产生了秀美的印象,增添了对新疆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作家蒋南桦的动物童话系列中,新疆所特有的动物貂熊、盘羊、野驴等在新疆儿童读者中得到了宣传与普及,新疆儿童对于新疆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了自豪感。其中儿童文学作家李丹莉的《回家》通过对新疆雪豹回家的曲折经历描写,不仅使儿童认识到新疆珍稀动物的宝贵性,而且唤起了儿童对于动物的保护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作家李丹莉是新疆本土成长起来的儿童作家,她自称新疆特有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地矿、地貌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她希望让小读者在与童话故事的亲密接触中轻松汲取新疆特色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新疆大自然中那些具有神秘气息的珍宝。

3.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塑造性。对于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描写在新疆儿童文学中极具吸引力。除了新疆的自然风物外,新疆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在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如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的作品《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通过几位少数民族儿童在神秘的新疆楼兰古国的探索,将新疆历史文化地理融入了作品中,文中对玛雅文石碑的介绍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具有神秘性,引起小读者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在《送给孩子们的诺鲁孜礼物》中,作者帕尔哈提•伊力牙斯通过儿童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诺鲁孜节的喜悦之心,展现了这个节日所特有的风俗,如吃诺鲁孜饭粥等。茹青的《会飞的巴郎》中以维吾尔族小男孩巴哈提与爷爷的对话对新疆的人文景观毡房作了介绍,通过爷爷教巴哈提挤奶将新疆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作出描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内容上的本土化,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敏锐地发现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疆文化地理对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的塑造意义,新疆文化地理成为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原点和支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关于新疆风物及习俗的描写充分展现出地域性对文学作品的塑造作用。

4.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话语:团结与智慧。在不同文体及不同内容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团结与智慧主题的描写是其主流话语。邬庆丰《民族团结童谣》中的《阿凡提爷爷讲故事》以新疆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阿凡提之口说出:“新疆内地是一家,名字就叫大中华。丝绸之路通四海,民族不分你我他。和和睦睦在一起,自古从来不分家。”他的《古丽,我的朋友》一诗中“:你帮我来我帮你,彼此友谊好深厚”等都对于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了弘扬。尹必桥出版的太阳花儿童诗集《我的家乡亚克西》通过童谣的形式使新疆各民族儿童牢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刘乃亭的《小小螳螂》中通过小螳螂战胜大蟒蛇的童话故事,将小螳螂智勇双全、善于动脑的特性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小读者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智慧的作品各具形式,动物与人,动物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无不充满斗智斗勇的主题。

三、如何拓展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深层发展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已经摆脱了20世纪悄无声息的状态,获得了新的独立建构,它超越了以往新疆儿童文学的任何时期,形成多维的文学品格与价值。可以说,21世纪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已是一个适应新疆儿童同化机能的多层次的艺术载体,它在走向新疆儿童世界的同时稳健地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艺术个性的自觉。如何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更好地理性发展,拓展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深层,笔者认为有以几点需要关注。

1.不断增添新的儿童文学观念,确认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具有的价值功能。根据以往新疆儿童文坛的创作,可以看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虽然特点性强,但多数作家对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反映出儿童文学观念的陈旧性与模版性,多数作品囿于既有的题材内容,如对新疆自然风光、动物介绍的大量描写等,这种状况势必会将新疆儿童文学局限在原有的文学创作旧圈里。作为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积极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理论,不断提升自我的使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汲取儿童文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话语,表达新疆当代儿童的独特感受,表现出21世纪新疆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生命气象与精神成长,让新疆当代儿童文坛奇葩纷呈。

2.走向多元共生的创作状态,创造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儿童文学以其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接受机制与审美情趣,区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以表现儿童文学与幼年文学为主,其中童话占了大半壁江山,对于少年文学几乎没有问津。新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花季人生应成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新的生长点与激发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等描写的少年文学为什么会吸引大量的中小学生是值得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思考和借鉴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趋向应当是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不仅要创作童话,更要创作贴近新疆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反映新疆青少年青春文化特征,符合他们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在今后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增加少年文学的创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3.走向儿童文学的全国对话,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面视野。儿童文学是没有边界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不仅是新疆的,也是中国的。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视野已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新疆儿童目前的局面还在新疆本土发展,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新疆本土化的儿童文学创作是有优势的,但从长远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新疆儿童文学应当与国内其他的儿童文学在话题上对接,在创作上趋于同步。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应关注当前信息化、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关注人类的共同话题: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儿童的生存困境、青少处犯罪等焦点、热点与难点话题,发出新疆儿童文学的声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国性格局,孕育出当代新疆儿童文学的大视野。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一、史莱克

在经典童话中,王子都是英俊而又勇敢的,“他们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去营救受难的人们”[1]。他们会不畏艰险、清除一切障碍去寻找公主,除掉猛兽和恶人(像在《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中一样)来拯救公主,最终得到公主的爱情并与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在《史莱克》中,随着美妙的音乐出场的却是一个丑陋、肮脏的怪物。他独自一人生活在沼泽地中,浑身发绿、面目丑陋、又脏又臭。就连他的性格,也与传统的王子形象格格不入。在影片开头的部分,史莱克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闭、脾气暴躁、自私自利。他救驴子,完全是无意之举,而答应法克大人去救菲奥娜公主也完全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目的。他很实际,他愿意去冒险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从法克大人那里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沼泽地。这是对于经典童话中王子形象的一种颠覆。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会发现:史莱克的形象“像洋葱一样,是有层次的”[2]。当洋葱被一层一层的剥开,史莱克的性格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在返回嘟拉的途中与驴子成为朋友之后,史莱克终于向观众展示了他丰富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

史莱克心地善良。在救出公主之后,面对火龙的威胁,他并没有自己带上公主逃命,而是一手抱着驴子,一手抱着公主,冲出城堡,踏上了回家之旅。他感情真挚而又敏感,害怕受到伤害。在返回嘟拉的路上,史莱克与菲奥娜公主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史莱克因为一直担心菲奥娜公主不会同意嫁给一个怪物而不敢向她表白。当他无意中听到公主与驴子在山洞中的对话并误解了她真实的意思后,史莱克被深深地伤害了。他的敏感和自尊使他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决定放弃这段感情,把自己的爱人拱手让给丑陋矮小的法克大人。随着故事的发展,史莱克的形象也完成了最终的转变。在他主动与驴子和解并从心底接纳了这个朋友之后,史莱克来到法克大人的城堡,打断正在举行的婚礼,向菲奥纳公主吐露心声,史莱克的形象也变得丰满了起来。他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血有肉,有苦恼也不乏生活的乐趣。这正是对传统童话中平面的、虚幻的王子形象的颠覆。

二、菲奥娜公主

菲奥娜公主出场的时候就超出了观众对于经典童话中公主形象的预期。她看到有人来救她就躺在床上装睡,甚至想主动地接受她想象中的王子的吻。这与经典童话中娇羞可人、雍容华贵的公主形象格格不入。在返回嘟拉的途中,她的表现更是对传统公主形象的颠覆。菲奥娜算不上善良,也不柔弱。清晨她到森林里与小鸟比赛唱歌,结果把小鸟比死了,她却拿了鸟蛋回去做煎蛋吃。她把小飞虫做成棉花糖给史莱克做零食,把树上的蛇做成气球送给史莱克玩耍。在遇到一身流氓习气的绿林好汉罗宾汉一伙的时候,菲奥娜摇身一变成了功夫了得的武林高手,一个人就把七八个强盗打得落花流水,看得史莱克和驴子目瞪口呆。她甚至也不美丽。虽然白天的时候她是一位美丽的公主,但是太阳一下山,她就会变成一个肥胖、丑陋、可怕的怪物,甚至比一般人还要丑陋。“‘人类’和‘怪物’的特征矛盾地统一在了菲奥娜身上”。[3]对于爱情,从一开始菲奥娜就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争取。她大胆地表达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史莱克的爱慕之情,最后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真爱。她已经不是经典童话中那个柔弱的、等待拯救的公主,她“深受白马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神话的影响,是一个充满浪漫、小资情调的现代女性形象”[4]。

三、其他人物

《史莱克》中其他的人物也不同程度上颠覆了经典童话中的传统形象。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会说话的驴子也是对经典童话中主角形象的颠覆。在经典童话中,英俊的王子总是骑着骏马去营救公主。而在《史莱克》中,与怪物史莱克一起去解救公主的却是一只絮絮叨叨、有点神经质的、会说话的驴子。他开朗乐观、热情爽朗却又胆小怕事。比起经典童话中王子的神驹,他更像是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最终也是在驴子的鼓励下,史莱克和菲奥娜公主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故事的结尾,驴子对传统的颠覆更是达到了极致:他不仅能大唱摇滚,而且还爱上了看守城堡的火龙。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但是,经过后现代主义的加工,这些形象变得似是而非。原本老实善良的农夫不顾青红皂白就要杀死史莱克;原本只说真话的魔镜成了一个看主人脸色说话的傀儡、选秀节目主持人,成了法克大人选妻的工具;纯洁善良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同居;善良的老木匠为了几块金币把木偶匹诺曹卖了;嘟拉的统治者法克大人只不过是一个外表丑陋、内心龌龊的小丑;绿林好汉罗宾汉成了一个流氓习气很重的强盗,而且武艺也不高强,甚至打不过菲奥娜公主。而凶猛残忍的火龙成了一个喜欢听恭维话的小女人;吃掉小红帽的狼外婆也变得性情温和,喜欢看时尚娱乐杂志。这些似是而非的人物都是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童话加以颠覆和改造的结果。

尽管影片用后现代主义处理手法进行了华丽的包装,更加迎合现代人求新、求奇的口味,但是从《史莱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情节来看,它仍然延续了经典童话的叙事内核,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式童话。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开端、发展和高潮。这种三段结构经过十

七、八世纪古典主义的发展被总结成了“三一律”,即:故事的开始引出事件并介绍主要人物;中间部分出现矛盾并展开动作;结尾部分完成动作并解决矛盾。经典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几乎都忠实地遵循了这一点。

在影片《史莱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因素,但是影片的叙事内核却仍然遵循了“三一律”的原则:开始部分,史莱克为了维护自己对沼泽地的绝对支配,不得不答应嘟拉城的法克大人去营救菲奥娜公主,事件引出。同时,主要人物也出现了:丑陋、自闭的绿色怪物史莱克,会说话的驴子,被关在城堡里的菲奥娜公主和卑鄙的法克大人。中间部分,在营救公主和护送她返回嘟拉的过程中,以史莱克想要回自己的沼泽地、恢复平静生活为主线,作者设置了内外两组矛盾。外在的是史莱克与看守城堡的火龙、与绿林好汉罗宾汉、与卑鄙的法克大人之间的矛盾;内在的则是一方面是史莱克的心理矛盾:是否应该向公主表白。另一方面则是菲奥娜公主的痛苦抉择:是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还是应该为解除咒语而违心地接受一个不了解的人的求婚。而这些矛盾又要通过史莱克的各种动作来解决。这些动作也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包装。也正是这些动作的展开促进了故事的发展,构成了影片中最滑稽而又最感人的中间部分。影片的结尾,法克大人被火龙吃掉、史莱克与菲奥娜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驴子和火龙也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这是经典童话标志性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英雄终于抱得美人归。尽管法克大人最终不是被史莱克杀死,而是被火龙吃掉了,而“菲奥娜公主最终也被定格为一个丑陋、肥胖的厨娘形象”[5],但是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仍然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整个故事无论从叙事的完整性以及故事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

摘要:《怪物史莱克》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它不仅有着不俗的票房收入,还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影片《怪物史莱克》的成功与它鲜明的特色是分不开的。这种特色一方面体现在该片对于传统童话所采取的后现代主义处理手法,即颠覆了传统童话的角色类型,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手法和故事情节,是经典童话叙事模式的延伸,是传统的“好莱坞式”电影,满足了大众对于童话故事“大团圆”结局的预期。

关键词:《怪物史莱克》;后现代主义;经典童话;影评

参考文献:

[1]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李琨.“丑女”与“怪物”的结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3):42-43.

[3]徐静静.打不破的魔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9-62.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多媒体课程带给学生最大的冲击就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文学理论中许多概念的阐释,加以图片的描述和视听资源的介绍,更容易让学生直观地记忆和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而且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与我们中西文学史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重现与解读,有助于同学们从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进一步吸收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例如:在第十章“文学样式”的讲解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诗、小说、剧本、散文、影视这些文学产品存在的具体方式。为了体现诗歌的凝练性、韵律性、跳跃性、音乐性,笔者为同学们展示了配图朗诵的《长恨歌》,同学们通过听感受到了诗歌在韵律性、跳跃性、音乐性上的突出特点,同时也通过图片内容的展示,立刻感受到了诗歌跨域历史的凝练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带领同学实际体验话剧这种文学样式所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于是给同学们播放了由邓超主演的话剧《翠花》,同学们在感受现代话剧艺术魅力的同时,深刻认识了话剧高度、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以及动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等典型特征。同时结合理论分析的影视作品的短暂回顾,也同样加强了同学们对于影视文学,在众多文学样式门类中显著特点的辨识。

视听:从经典名著出发,细读文本,这一直是众多文学批评家所遵循的批评方法。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存在”这一章的讲解当中,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本层次”,笔者利用PPT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而帮助同学们从文学的语言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直观地理解了文学的文本层次。其中以解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苏轼的《水调歌头》,向同学们例证了文学语言独特的内指性。而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一段关于“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盘”的描写,向同学们解释了“文学言语的阻拒性”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单纯定义“文学意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的审美意义是非常枯燥且乏味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去识记这一知识点,笔者利用《水浒传》、《战争与和平》、《念奴娇•赤壁怀古》、《乐游原》、《登幽州台歌》等文学作品的研读,帮助大家进行实例记忆,使同学们深刻掌握了文学文本的纵深层次。在讲解文学典型的发展及意义的过程中,笔者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人间喜剧》、《浮士德》、《老人与海》等众多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帮助同学们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了这些文学典型的特征、艺术魅力和典型意义。

读:我对文学理论课程作业的设定,就是要求同学们针对某一问题,撰写小论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研究水平,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在课堂上,也会布置一些随堂小练笔,例如在讲解文学样式诗歌一节中,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诗歌的特点,当堂作诗一首,之后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一成果,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课堂互动,而且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掀起了莫言文学热,我也借此机会,让同学们根据所学文学理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研究莫言文学的论文。结果同学们从莫言论题的意境、莫言叙事的构成、莫言的叙述话语等方面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研究视角。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情感培养、文学素养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学习现状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又没什么词汇量积累及文学基础,所以作文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有些枯燥乏味,也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作文学习质量。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小学生没有什么写作能力和文学知识积累,而且作文写作有着一定的文字、语句创新性,极大影响了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作文写作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感,降低了他们作文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巧妙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是对作文教学内容的拓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而且趣味性的课外读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乐趣,降低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厌烦心理。同时,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材以及语言技巧,可以增加作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学习兴趣。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阅读学习辅导类书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中外经典名著等才是优秀的、适合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容。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文学素材积累,激发学生的文学探索欲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阅读优秀的寓言故事等文章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中,不仅开发并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作文写作需要学生有着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以及一定的文学素养,词汇量少容易出现不知道怎么描述事物,或不懂怎么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而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容易使文章的架构不合理,不能突出文章的核心段落和内容,使文章混乱无序。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文写作的结构,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灵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理解能力及作文写作质量。

三、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普遍有着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从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入手,进而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丑小鸭》时,主要利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生字学习兴趣以及生字学习质量。下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们介绍另一篇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出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故事角色并记录选择的理由。有趣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课后阅读欲望,而对角色的选择,可以保证学生进行一定深度的课外阅读,用这种方法慢慢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摘录文章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文章段落摘录下来,并整理汇总到单独的本子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摘录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和文章的理解以及记忆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分享优秀的课外阅读内容语文教师除了为学生们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内容,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分享。比如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文章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选择,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这种交流讨论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有助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文学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庆扬.联结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5(10).

[2]杨斌林,胡彪.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9).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7篇

一、直面现实

童话给儿童描绘的往往是一个爱与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神仙、有天使,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妖怪被神仙打败,好人遇上磨难总会有神仙来帮忙,抑或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叶圣陶初写童话时,也“梦想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4]然而他却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因为他的美好理想最终在悲惨的社会现实面前破灭。20世纪30年代的童话研究多在强调童话的现实性教育功能,陈伯吹认为:“古老的童话,特别是民族的童话,它们在儿童文学中已被时间的巨轮淘汰了!自然,以神仙与幻想为骨干的童话,用来哺乳在暴风雨前夜的新时代儿童,实在太不相宜”,[5]因而“童话一定要和生活相一致,这是当时童话创作的大方向。”[2]张天翼作为左联的一位斗士,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所创作的童话自然沿袭了叶圣陶现实主义童话的风格,继续描绘当时的社会面貌。他本人也说:“只要不是一个洋娃娃,是一个真的人,在真的世界上过活,就要知道一些真的道理。”[6]为了将他的“真道理”传达给儿童,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童话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并且“通过富于典型的生活画面,来展现中国苦难社会的现实主义的广阔背景”。[7]在1932年出版的《大林和小林》中,张天翼以大林、小林两兄弟的不同人生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宏大开阔的社会图景。较之叶圣陶的《稻草人》,《大林和小林》包含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面和生活面。此篇童话塑造了以国王、叭哈先生、大林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也塑造了以小林、乔乔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它将旧中国人剥削人、人奴役人、人吃人的社会众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天翼的另一部长篇童话《秃秃大王》,堪称是《大林和小林》的姊妹篇,这部作品同样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张天翼后来说:“我当时写童话,就是想让少年儿童读者认识、了解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是多么可耻和无聊。”[8]显然,他做到了。不止当时的儿童,当下的儿童读了,同样也能认识到这一点。40年代创作的《金鸭帝国》,又名《帝国主义的故事》,则是一部形象化了的资本主义发家史,以大粪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靠着投机钻营、高利盘剥,聚敛了大批财富。作者在这部童话里,描写了垄断组织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大资本家之间以及与贵族地主的互相斗争,在作者辛辣的嘲讽面前,资本家、贵族、大学教授、各色帮闲的虚伪丑恶一一暴露出来,让人们看清这一黑暗罪恶的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秉持着描绘“真道理”这一文学观念,其创作的《宝葫芦的秘密》《不动脑筋的故事》等均反映了新社会的新面貌以及新时期的儿童,内容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张天翼运用的这些现实主义描写,不仅将一个真实的世界展现在儿童面前,也将一些真的道理讲述给儿童,尽管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新社会、新世纪,不再有压迫,不再有奴役,所处的社会背景、所要面对的现实均与从前大不相同,但拥有敢于直面现实、直面生活中的苦难的勇气却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都需要的。当下的儿童读了张天翼的作品,不仅会进一步认识、了解那段历史,也会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的好习惯,不再完全拘泥于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而且在无形中也会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纪念昨日的苦难,正是为了今天的幸福。

二、敢于抗争

张天翼童话里的大量现实主义描写,不仅让儿童认清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于处在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劳苦大众们的同情,并且懂得要想改变这种命运,只有通过抗争才能实现。《大林和小林》围绕两兄弟的两条道路、两种不同命运来展开故事。大林奉行“我将来一定要当个有钱人”的理想,成功当了富翁叭哈先生的儿子,过上了腐化堕落的寄生虫生活:有两百个听差供他使唤,他不用干任何事,甚至吃饭也是别人帮他完成的,“第一号听差把菜放到唧唧(大林做了富翁儿子后改的名字)口里,然后第二号扶着唧唧的上颌,第三号扶着唧唧的下巴,把唧唧的上颌和下巴一合一合的,把菜嚼烂了,全用不着唧唧自己来费劲。第四号把唧唧的嘴拨开,第五号用一块玻璃镜对唧唧的嘴里一照,点点头说:已经都嚼好了。第六号就扶着唧唧的上颌,第七号扶着唧唧的下巴,用力把唧唧的嘴扳开得大大的。第八号用一根棍子,对着唧唧的口里一戳,就把嚼碎的东西戳下食道去了”。于是,大林越来越胖,胖到“三千人也拖他不动;脸上全是肉,笑不动了;一说话牙床肉就马上挤了出来;指甲上都长着肉”,最终饿死在富翁岛上。小林的道路则截然不同。他信奉“一个人总得干活”的理念,与哥哥失散后,被绅士皮皮抓住,又被当做商品拍卖,继而在四四格开的咕噜公司里做工,受尽了欺凌与压榨,四四格是这样给他分配任务的:“你早晨三点钟起来,替我到厨房里去把我的早饭拿来。然后你给我剃胡子,然后你去做工,然后休息一秒钟,然后再做工,然后再休息一秒钟,再做工。然后到了晚上十二点睡觉。”这样还远远不够,“小林虽然这么苦,可是四四格还常常打他。只要小林看一看别处,打一个呵欠,四四格的鞭子就打到背脊上”。最终小林逐渐觉醒,不甘忍受剥削,奋起反抗,联合工友打死了四四格并做了火车司机。张天翼在夸张离奇到令人发笑的情节中,蕴含着一个严肃深刻的贫富对立、阶级对抗的主题。作者深刻揭示统治者剥削人民起家的秘密,肯定了劳动人民奋起反抗的合理性。作者歌颂小林身上的反抗精神,他没有坐等神仙降临,而是团结工友与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要将这一主题传达给儿童并非易事,然而张天翼却能化难为易,寓教于乐,让小读者们在被曲折的情节、夸张的描写、幽默的语言所吸引的同时,又能从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结局中认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懒惰贪婪的寄生虫们、统治阶级必将在人民的反抗中走向灭亡,劳苦大众也只有敢于斗争、敢于抗恶,才能生存,才能最终迎来光明。或许敢于抗争放在今天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毕竟当下已经不是个阶级社会,也不再需要阶级斗争,但这是否意味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儿童就不需要抗争精神呢?或者说,即使需要抗争,但因为社会历史的变迁,抗争的对象已经大大不同,当下的儿童就没有必要去读那些过时的作品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经典作品之所以一直受到读者青睐,正是因为其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能永葆生命力。张天翼的童话作品也同样如此。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现实世界里仍有阴暗的一面,仍有恶势力,若是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儿童,那他该如何去面对?而且,不只是面对恶势力,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需要有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勇气,甚至有时要与自己做斗争,现在我们身处的是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何以去战胜自己,抵制身边的种种诱惑呢?可见,抗争精神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消退。

三、自食其力

自主、独立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来说,都是必备的生活技能。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方能有所收获。张天翼也深知独立和自食其力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因此,他的作品处处宣扬着自食其力的理念。张天翼用夸张的笔调对寄生虫式的生活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大林由于长期地依赖他人而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最终饿死在富翁岛上;秃秃大王相当于政治化了的大林,他占有着天下财富并且控制着国家政权,以此来供其一人之享乐,最终在人民的反抗下灭亡。同时,他也对不劳而获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是个叫王葆的孩子,因小时听过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于是自己也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宝物。用宝葫芦来代他做算术,帮他做玩具……总之,有了宝葫芦,他就可以不动脑筋、不费任何力气而得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可最终宝葫芦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他与小伙伴下象棋,想吃掉对方的“马”,结果这“马”就自己飞进了他的嘴巴;做数学考卷,他想依赖宝葫芦,结果就有一份答得很完整的试卷出现在他面前,只是这答卷是别人的;后来,自行车、收音机、钱之类的,他都拥有了,并且他逐渐知道了这些东西的来历:宝葫芦从别人那拿的。他竟成了偷东西的贼!他又气又急,最后发现,自己原来做了场梦。他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不可懒惰,不可对任何人、任何物产生依赖,凡事需要亲力亲为,自食其力,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张天翼在《为孩子们写作是幸福的》中说:“王葆式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他们挺想学好,肯做好事,能关心集体,热爱同学,讨厌自私自利。但往往有点懒,不爱动脑筋,什么都想要现成的,遇到麻烦的事,就幻想有那么一种宝贝,可以帮他做好多事情(甚至包括帮他为别人做好事),使他不用费什么劲,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种思想,实质是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思想意识的残余。”[8]这部童话主题十分明确,它批评了少年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表现。其实何止少年儿童,成人同样希望不劳而获,希望天上掉馅饼。作者借宝葫芦之口,说出一个朴素但又重要的道理:“世界上这些吃的用的东西,没有一件是打天上掉下来的,都得有人去做出来”。

四、游戏精神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

一、关于儿童文学素养内涵的界定和研究目的

“素养”即“日常的修养”,“儿童文学素养是人们平时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观赏、探讨、思索所形成的知识水平和文学艺术涵养,是一个人对儿童文学情感的疏离”,作品的选读,心中持有的童趣和儿童观,对儿童文学改编和创作的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绝大部分要走进幼儿园,成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今天培养他们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我校幼师专业早在1996年就开设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但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水平的高低,一直未做过系统的调查分析。此调研报告将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为儿童文学任课教师提供科学性和针对性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水平,也为其他高校幼师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遵循儿童文学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水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①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情感,包括有关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对儿童文学的喜好与否等;②对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和改编的能力;③对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能力;④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朗诵、讲述、表演的能力;⑤实习时对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调研报告的内容,主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二、关于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问卷的内容包括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素养内容的五个方面。有部分调研内容在问卷的基础上对幼师生进行了访谈,以增加调研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具体是对我校幼师专业五年制大专2013级、2014级,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每班发放调研问卷40份,共发放调研问卷320份,收回309份,回收率96.6%,去掉9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3.6%;对我校幼师专业三年制高专2016级、2017级,每个年级抽取5个班,每班发放调研问卷40份,共发放调研问卷400分,收回385份,回收率96.3%,去掉1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370份,有效率92.5%。对全部有效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和计算,结果如下:

(一)幼师生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情感1.儿童文学基本常识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最儿童文学基础知识题的把握,73.1%的幼师生能选择正确,但还有30.6%选择错误;对儿童文学拓展类基本常识题的选择,69.4%的幼师生选择正确,26.4%的幼师生选择错误;让学生任意写出五位现代儿童文学家的名字,这依然属于儿童文学基本常识的范围,比如可以写曹文轩、秦文君、郑渊洁、杨红樱、梅子涵、伍剑、乐多多、沈石溪、朱自强、方素珍等等,有1.5%的幼师生1个没写出,3.7%的幼师生写出1个,6.7%的幼师生写出2个,14.9%的幼师生写出3个,22.5%的幼师生写出4个,50.7%的幼师生写出了完整的5个。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调研情况,我校幼师生对儿童文学基本常识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不够牢固,知识面窄,阅读量不够。2.儿童文学文学史、文学理论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师生对儿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处于了解一些的状态,比较了解的占9.7%,不了解的占8.1%,所占比例都不多;对儿童文学发展史的认识,调查中有67.2%的幼师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仍有32.8%的幼师生选择错误,说明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了解不够详尽。综上可以看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幼师生对儿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了解不够深入,所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扎实,由于理论的薄弱,他们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欠缺。3.对儿童文学的喜好与品性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7.6%的幼师生对儿童文学是非常喜欢和喜欢的,说明绝大多数幼师生爱好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但也有7.5%的幼师生选择了不喜欢;对于儿童,幼师生应该有科学的儿童观,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任何一个儿童观的学生都有,24.2%的学生选择一张白纸,53.4%的学生选择小大人,14.9%的学生选择小树苗,7.5%的学生选择成人的榜样,只是选择取向不同而已,说明幼师生对“儿童是什么的……”儿童观是多样化的,是多维度的儿童观;儿童文学的品性是与儿童的生命内蕴和精神特征之间有着深刻和内在联系的。幼师生对儿童文学品性的认识情况怎样?调研结果显示,有46.3%的学生认为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有34.3%的学生认为是快乐高兴,有14.9%的学生认为是游戏,仅有4.5%的学生认为是发展智力。综上调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幼师生对儿童文学持喜欢的态度,他们的儿童观是多样化的,多维度的,他们对儿童文学品性的认识也是多元的。

(二)对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和改编的能力1.鉴赏能力幼师生应当了解儿童鉴赏能力的特点,一般儿童的鉴赏能力低于成人,他们鉴赏作品时,偏直观感受,重视第一印象和故事情节;容易投入感情,甚至会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善于模糊性的解读,遇到不懂之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理解;简单的鉴别评判作品,他们喜欢用“好看”“不好看”“有意思”“没劲”等言语来评判作品,而不是像成人那样站在很高的高度来评价。幼师生将来成为老师后要对儿童鉴赏作品给予指导,所以从现在起就要打好基础。从调研我们可以发现,有69.4%的幼师生阅读作品时能从趣味性、文字语言、情节方面进行鉴赏把握,但仍有30.6%的幼师生选择“不知道,随便读读”,在鉴赏力方面欠缺。2.改编能力从调研中我们发现,让幼师生把一篇儿童故事改编成童话剧,改编过的同学仅有3.7%,选择容易的又23.4%,一般的有44.8%,很难的有29.1%。所以,多数同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能力还不够。幼师生进入幼儿园,必然面临由童话故事、儿歌、寓言等改编成儿童剧本并走向舞台的问题,这时改编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对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能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曾经在校刊、报纸、杂志、文学社等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幼师生进行统计,绝大多数没有发表过,发表很多的仅有0.8%;我们抽取了大专2013(1)班、大专2014(1)班、高专2017(1)班、高专2016(1)班四个班级,共160名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现场创作,要求学生45分钟现场创作一首儿歌或者写一则童话,或者创作一幅简单的儿童漫画,或者创作一个儿童剧本,四选一。结果发现,选择儿歌创作的学生有56.4%,创作作品的优良率是56%,选择童话创作的学生有18.6%,创作作品的优良率是44%,选择儿童漫画创作的学生有13.6%,创作作品的优良率是60%,选择儿童剧本创作的学生有11.4%,创作作品的优良率是32%。综合调研可知,幼师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严重不足,急需训练和提升。

(四)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朗诵、讲述、表演的能力关于这一能力的调研分析主要采用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我们抽取了学前专业五年制大专2013(3)班、2014(3)班、三年制高专2016(3)班、2017(3)班进行了调研。首先对任课的儿童文学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反馈我校幼师生朗诵、讲述、表演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访谈中,教师肯定了我校幼师生在朗诵、讲述、表演作品方面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课题组成员进行实地观察调研,让学生即兴朗诵儿歌,讲述儿童故事,有一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表情、动作不到位,表现不够充分;让学生表演儿童戏剧,很多同学都能表现出积极性,有热情;但即兴表演的效果不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上舞台的水平。总体来说,我校幼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朗诵、讲述、表演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良莠不齐,有些同学做得很好,声音洪亮、动作到位、感情饱满;有些同学性格偏内向或则积极性不高,声音小、动作无、表情僵化、忘词等。

(五)实习时对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幼师生大多数将来要成为幼儿园教师,所以,对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能力也尤为重要。调研中,共抽取了4个班级160位同学,选择在幼儿园实习时,有关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课堂,有6.3%的学生选择很精彩,有31.3%的学生选择精彩,有40.6%的学生选择一般,有21.8%的学生选择不好。对于实习时对于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能力,我们同事采用访谈法对30位幼师生进行访谈,有14位学生认为课堂应多关注作品的教育思想,有10位同学认为课堂应多关注作品的教学设计过程,有6位同学认为课堂应多关注作品本身的分析。可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学生的观点是多元的。据此可以看出,我校幼师生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能力还应进一步提高,对课堂的关注点持多元。

三、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综上五个大点的调研可知,我校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儿童文学基本常识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不够牢固,知识面窄;二是对作品的热情度不高,阅读量偏少;三是儿童文学史和理论掌握不扎实,缺乏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四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创作能力不足,尤其是创作能力,亟待加强;五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不足,即朗诵、讲述、表演能力要加强;六是对儿童文学课堂的驾驭能力需要提高。

四、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幼师生对儿童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是根本,基础不牢,一切徒劳。对儿童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进行解读,鼓励学生对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如曹文轩的《草房子》《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杨红樱的《男生日记》《女生日记》,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外传》,还有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霍比特人》《小王子》等。对儿歌、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也进行涉猎,这样才能丰富幼师生儿童文学的视野,夯实基础知识。

(二)培养幼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情感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爱上儿童文学,感受作品的纯真、友情、想象力,他们才能拥有阅读的渴望,有创作的冲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培养,我们一是改变过去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参与课堂、活力课堂。让幼师生走上讲台,在课堂上讲述他最近所读到的经典童话故事,或者表演经典的儿童剧,如《小青虫之梦》《老鼠嫁女》《森林之王》等,气氛有了,活力也有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挺高了。二是播放经典的儿童电影,如《鲁冰花》(中国台湾)、《八月迷情》(美国)、《小鞋子》(伊朗)、《再见啦我们的幼儿园》(日本)、《看上去很美》(中国大陆)等,学生在欣赏经典儿童文学电影时加上视觉、听觉的冲击,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沉默、时而思索、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叹气、时而鼓掌,一下子爱上了儿童文学。

(三)学习儿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提高鉴赏水平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往往伴随着枯燥、理解难度大,因此教师讲解时容易重作品轻理论。但文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命题、文学原理,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文学观,同时提高鉴赏水平。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要局限于某一个体裁,最好每一个体裁都举出一个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讲解,作为示范。如儿童诗歌可以鉴赏柯岩的《坐火车》,儿童散文可以鉴赏冰心的《寄小读者》,童话可以鉴赏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图画书可以鉴赏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这样,通过理论的学习和作品鉴赏的示范,鉴赏水平会大有提高。

(四)提高幼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创作能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一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加以改编,对故事的语言和情节进行现代元素的再加工,比如对洪汛涛的童话《神笔马良》中的语言进行改编,加入现代社会和网络语言的成分,使故事充满幽默感并且更接近现代生活。二是由一种体裁转换为另一种体裁,比如把童话故事《小红帽》改编成剧本,然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其实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数不胜数,经典的有《绿野仙踪》《哈利•波特》《小公主》《宝莲灯》《葫芦娃》《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对于幼师生来说,主要是把儿童文学作品改编后搬上舞台,同时请音乐、舞蹈老师进行指导,这种编排有利于提高幼师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由单一的阅读转换为视觉、听觉、触觉的立体欣赏。课堂上儿童也较为喜欢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方面,我们开设了写作课,训练幼师生写作儿童诗歌、童话、散文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校文学社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课题组还联合学校文学社主编开设儿童文学专栏,同时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向《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杂志投稿。

(五)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朗诵、讲述、表演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衡量幼师生整体表现力的重要指标,让幼师生朗诵儿童诗歌,讲述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并且注意感情饱满,语言生动,手势肢体语言到位。表演能力主要是看幼师生在舞台上对剧本的展现,有的学生表演力很强,容易进入角色,有的学生则相对羞赧,对表演怯场,甚至忘词,对怯场的学生要多加以鼓励、指导,多上台,多实践,自然表演力会大大提升。最好的办法是组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我们课题组联合学前教育系,于2018年春学期相继举办了儿童诗歌朗诵比赛、儿童故事讲述会、童话音乐剧大赛,极高地调动了幼师生参赛的积极性,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幼师生的表演能力及儿童文学素养。(六)实习时对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幼师生将来大多走上幼儿教师岗位,幼儿园教学是必备的职业能力。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首先幼师生要把握好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对大班、中班、小班的孩子,根据他们理解能力的差异,进行实践教学,并在教学后进行反思和弥补。作为学生,实习的机会毕竟不是天天有,平时在学校里也要进行儿童文学的模拟教学活动,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听课、相互点评,共同提高。比如可以模拟教学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事前要精心设计教案和活动方案,教学者充当幼儿教师,班级一部分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另一部分同学充当幼儿园的小孩子,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体验幼儿的情感,充当幼儿园小朋友的幼师生也要切身站在幼儿的角度体会教学过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再交流经验,找出不足,下次再模拟提高。通过担任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会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朱素蓉,杨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11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4-45.

[4]韩梅.幼师生在接受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几大误区[J].文教资料,2008(8):15.

[5]孙建国.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儿童文学教学新探索[J].教育探索,2010(5):32.

[6]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界,2004(5):27.

[7]杨咏梅.别让儿童离儿童文学越来越远[N].中国教育报,2005-8-25(5).

[8]李娜.高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