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

文化品牌教学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1篇

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凝练品牌文化与精神内核,重点在于品牌建设中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化推进,包括:实现品牌内化、提升品牌服务、强化品牌传播等,保障品牌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品牌的管理与创新。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需要我们基于品牌发展理论和国防教育科学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不断论证和探讨,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品牌项目、传递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凝练品牌文化,把握精神内核

国防教育的主线是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传播先进的国防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国防建设的新需求。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趋势,同时文化和文明的冲突问题比较突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继续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利益分化贫富差距问题等[2]。这就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加强文化自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阐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性质和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早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2.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行。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学说认为,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根源隐藏在阶级社会的经济制度之中,隐藏在社会结构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状况,经济因素是爆发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3]。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阶级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超级大国对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未止步。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和平与和谐的理念,促进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努力营造互信协作的国际安全环境,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但是我们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严峻。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安全范畴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共同组成国家总体安全。新军事革命是一场国防文化革命,塑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应以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为精神内核,普及正确的战争观、国防文化知识,热爱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武装,激发公民的爱国之心和从军报国的荣誉感,自觉参与国防建设、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牢固树立适应时展的国家安全意识。3.讲好英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强国之志。革命精神是老一代革命者、共产党人为国为民谋划进取的探索精神、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是革命时期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理想信念支撑,也是人民群众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中国仍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变革之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坚守这种革命精神。身处时代前沿,继承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结合当前中国国防建设实际,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奋进力量,激励人们锐意进取的强国之志,这是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总结: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主席所说的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当代的大国工匠、时代楷模:“中国天眼”的奠基人科学家南仁东、全军英模林俊德和张超,还有为保护试验平台挺身而出、壮烈牺牲的那些英雄们等,这些英雄事迹、这些最可爱的人、我们身边的英雄们,时刻激励着我们的强国梦强军梦,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二、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内化

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内化对象主要是品牌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即:管理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三类内化对象对品牌的消费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学生,既是品牌服务的对象,又是品牌建设的参与者,要成功地打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但是学生的流动性较强,品牌服务的具体内容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调整。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主要负责品牌的运作、管理和维护,一般不直接提供品牌服务,但他们对品牌的认知与认同度较高,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合作伙伴、服务单位等相关利益团体,影响范围较广。相比之下,教职员工是担任直接提供品牌服务与宣传推广的重要角色,直接关系品牌的忠诚度,应是实现品牌内化的重点对象。通过品牌的内部沟通,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对品牌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识,感受到自身在品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品牌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将品牌整体战略思路融入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强化品牌意识,让教职员工真正成为品牌的建设者和代言人。增强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品牌意识,需要根据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可以在原有学校国防教育基础上积极探索一些可行性较高的新载体、新形式,例如:北京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毕业教育品牌、武汉大学“无人监考”的诚信教育品牌、东北大学的“在实践中感受成长”育人模式、中南大学的以导师制为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湖南师范大学的“三突出”“四结合”队伍建设模式、北京理工大学德育答辩教育品牌、中国矿大打造的“镜湖映像”青年视点品牌栏目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活动主题涉及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4]。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师生的品牌意识,让品牌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更符合教育教学实际,从而更好地获得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形成品牌传播的基础和影响力。

三、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优势项目,提升品牌服务

品牌课程、优势项目都是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内容,打造品牌课程和优势项目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整合优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挖掘优势项目、创建特色教学基地等,综合提升内涵建设与品牌服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类服务品牌,课程与项目是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核心所在,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呈现品牌的鲜明特色与价值观。当前学校国防教育与国防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短期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包括其他公民及社会团体,是一项普及性的文化教育品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加强国防教育学科的顶层设计,开发建设国防教育系列化课程,结合优势教育资源,突出品牌课程的建设。同时要理清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马列原理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维护国家安全及综合育人的独特功能[5]。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还要区别不同教学对象,突出教育教学与宣传推广的重点,在扩大国防教育覆盖面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品牌价值与服务水平。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组织特色活动项目,组建教育教学活动基地,推进品牌项目化运作。例如:在校内,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国旗护卫队、国防教育社团、国防志愿者协会、退伍老兵俱乐部等,延伸国防教育的工作触角;在校外,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军队教育资源,拓展特色活动项目,建立学校国防教育基地,成立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课堂。在项目运作上,可以搭建“省—市—区—校”多层级联动的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省市级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项目支持。此外,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如:国防文化知识竞赛、国防体育竞赛、兵棋推演、无人机智能战术对抗等)、特色评选、会议交流、志愿服务、国防文化宣传活动等形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探索更多项目合作共建的方式,共享国防教育优势资源和成果,树立各层级的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示范学校,组建国防教育文化宣讲团,让品牌服务与传播进学校、进军营、进单位、进基层、进社区,扩大品牌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推进品牌建设专业化、系统化、大众化。

四、树立品牌形象,重视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扩大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一环,品牌形象的树立本质上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信息传播的关键要素有两点:内容和渠道。一,在品牌传播内容上,要输出品牌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将国防教育相关理论和思想、品牌的活动项目信息,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会热点、热门事件、热门电影、话题人物等关注和观点广泛传播到校园内外,为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同时,品牌传播内容还应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如:“五四”青年节、国庆阅兵式、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通过长期性、系列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关注品牌信息,自觉提升国防观念及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二,在品牌传播渠道上,可以采用传统渠道,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和自媒体渠道,采取新闻传播、口碑传播、主题传播、话题传播等品牌传播方式,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品牌传播效果。现代品牌传播正经历网络自媒体时代,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传播应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发声,传播自身的品牌信息,强化品牌的吸引力,品牌活动项目,增加品牌建设者、管理者与品牌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让用户与品牌平等对话,打造品牌的互联网“粉丝”社群,让先进的国防观念、国防文化覆盖校园,服务全社会,让国防教育触手可及。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甚至可以引导用户参与品牌的宣传与推广,成为品牌传播的先锋者。

五、加强品牌管理与创新

品牌建设是需要总体设计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品牌管理与创新是品牌成长的关键所在。忽视品牌的内部管理,品牌建设质量与效率无法得到保障,忽视品牌的外部管理,品牌的传播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健全各项管理与保障机制,包括:规范品牌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品牌投入力度、改善品牌资源配给等方面,这些都是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学校领导部门给予高度重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部队机关、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品牌的组织者和建设者需要深刻理解品牌管理与保障的重要性,在品牌运行实践中交流借鉴、总结经验、创新发展,探索品牌发展规律、逐步完善品牌管理与保障能力,才能真正建立适应时展、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符合国防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品牌建设之路没有奇迹,只有不断耕耘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唯有变革,品牌化活动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才有了保障[6]。品牌创新理念可以贯穿品牌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思想观念的调整、知识文化的更新、人才队伍的创新、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手段的改革、宣传方式的创新等,都可以为品牌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增强品牌的生命力。我国国防教育涉及党政军群、各行各业,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建设工作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共同推进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2]李海红.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3

[3]夏征难.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学说辨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4):81.

[4]倪光辉,黄金.千帆竞进扎实育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深受学生欢迎[N].人民日报,2010-07-06(2).

[5]杨新.建立“国防教育学”学科对策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24(4).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

文章根据对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提出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体现平面服装专业特色,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对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实际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打造综合能力培养型课堂,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服装品牌形象设计;地方经济特色;课程教学;创新

教育要依靠本地特色资源和优势,才能更好地发展。常熟是中国重要的服装纺织产业基地,波司登、梦兰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服饰品牌,这是常熟地方经济的一大特色。开设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这门创新课程,就是要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体现很强的平面服装专业特色。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切实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中,以实际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打造综合能力培养型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是构建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即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实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造翻转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完善设计方案的能力。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

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自主舞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课程、环境、资源等要素相互作用,主动习得课程知识,达到自我消化、自我渗透的状态。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方式时会先以精美的课件传授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以常熟地方特色服装纺织产业为研究方向展开项目,接着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明确项目调研的方向和要求,带领学生到地方特色企业中亲身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服装品牌形象设计发展趋势等。实地考察结束后,每个团队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讲解调研内容,其他学生可即时提问,教师坐在学生位置上做好记录并点评,真正实现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

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主要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服饰企业的品牌形象设计需求展开阶段式训练。项目围绕现有服饰企业形象再设计、创新品牌服饰企业形象设计、服饰配件企业形象设计和家纺企业形象设计四个课题展开,内容各有侧重。每个课题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服饰企业形象调研情况。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服饰企业调研,了解服饰企业的经营理念,用多种手段收集服饰品牌形象设计的相关资料,回到课堂后学生上台讲解调研内容,介绍在服饰企业的形象调研情况,并用互问互答的方式展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协商,这样的市场调研报告更加生动。第二阶段,推敲服饰企业基础要素设计。服饰企业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等内容构成了基础要素系统。其中,标志是服饰品牌形象最主要的部分,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要求学生在调研基础上,认真推敲服饰企业标志草图,不断修改,完善基础要素系统。第三阶段,研究服饰企业应用要素设计。这是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的研究重点。在服饰企业应用要素中,最为特殊的类别是服装辅料系统,其能准确传递品牌信息;服饰包装系统能使品牌产品的各类包装条理化、系统化;身份识别系统和办公系统能彰显服饰品牌的品质;服饰广告可以较好地塑造富有魅力的服饰企业形象;展示系统用全方位的空间设计,让消费者体验服饰品牌的立体性和时尚性。这些内容都是服饰产业生产环节与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产生的交集。学生在研究时一定要借鉴优秀案例进行多维思考,注重设计创新,体现实用价值。第四阶段,规范服饰企业VI手册编制。编制服饰企业VI手册应该对前期开发的基础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进行规范统一,确保服饰企业VI手册具有新颖整齐的版式、美观正确的图例和简明扼要的说明,这是实际操作时必须遵守的准则。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创新实践,师生角色进行了互换,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各种服饰品牌的市场定位,突显不同服饰品牌形象设计的个性魅力。

三、考核方式的创新实践

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实践是加强对学生作品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考核,尤其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设计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题,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意策划能力、手绘草图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评定考核成绩时,也不再采取由任课教师一人定分数的形式,增添了学生互评、专业教师或行家共同评价的环节,这是一种全新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要与地方经济特色密切结合,采取校企合作、真题实战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化的设计符号准确、清晰、快速地传递服饰品牌文化理念,建立具有鲜明特征和魅力的服饰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丹,秦媛媛.时装品牌视觉识别.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贾荣林,王蕴强.服装品牌广告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李玮琦.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美与时代(上),2012(10).

作者:钱宇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第二篇:品牌的形象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品牌形象的设计,以及分析它在营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企业可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

品牌;形象设计;营销;问题;对策

一、分析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与品牌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形象是对品牌的表现,它可以反映品牌真正的实力和水平。品牌形象的内容丰富,要涉及的东西有很多,包括对品牌的命名、包装、品牌的广告设计等等方面,都是品牌形象包含在内的。所以,要进行好的品牌形象设计也是不容易的,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考虑进去。品牌形象属于一种资产,它是特定企业所独有的,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品牌形象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这也是将它区别于其他品牌最重要的一点。评价品牌形象是否良好一度量为指标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品牌的知名度;其二是品牌的美誉度。但仅仅这两点还是不足够吸引消费者,品牌形象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包括品牌的反映度、品牌的注意度、品牌的忠诚度等等,一个良好品牌的形象设计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企业品牌形象的设计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以质量为主

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产品的质量往往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重点,所以有不少的企业以产品的质量为核心,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以服务为主

服务是企业品牌实施战略的重点,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核心,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并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三)以广告为主

一个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时,对广告也是有要求的。广告不是将资金大量投入就可以,而需要巧妙运用广告的宣传方式。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广告宣传,利用人民群众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介绍企业产品,从而达到深化品牌形象的目的。

二、品牌形象设计在营销中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品牌营销意识比较薄弱,对品牌形象的理解度不够

企业往往在品牌形象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品牌形象在企业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没有将企业的发展延伸到品牌良好的品牌形象,未建立起品牌形象营销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我国企业品牌的个性不强,附加值不够

高品牌附加值就是指在企业产品实际存在有形价值中附加的无形价值。我国企业的品牌没有彰显出企业的个性和特点,产品过于单一,无法吸引顾客。而且企业的产品大都只是满足顾客的油性价值,对内在附加的无形价值重视不是很高。

(三)我国企业品牌的定位模糊不定,对品牌形象的调整也不是很到位

企业品牌定位就是指企业以市场和社会为基础,对特定的品牌形象在文化的取向以及个性差异方面的商业决策性。企业的品牌定位不够清晰,也会迷糊顾客,使顾客对产品产生怀疑,摇摆不定。而且当品牌定位模糊时,企业的调整不够及时,没有进一步考虑到顾客,这样会造成企业利益的下降。

(四)对企业内部整体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可靠的管理制度

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但是,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没有很好地进行工作,企业内部也没有完善可靠的管理制度制约员工的行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那么顾客也就会对这样企业失去信心。

(五)企业品牌的宣传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企业生产产品的宣传方式往往只是通过广告,缺乏创新,广告是企业宣传的普遍做法,没有创意。这样如此的单一的宣传方式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也不一定会得到读者青睐。

三、品牌形象设计在营销中问题的结局对策

(1)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建立起符合企业的品牌营销理念。树立企业的内部整体的营销理念,将企业向综合性、市场性的方向发展。

(2)树立准确的品牌定位,形成企业的品牌个性。开创企业鲜明的个性,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品牌定位有模糊不定到全面准确,使顾客对企业产品一目了然,抓住顾客心理。

(3)将企业品牌形象宣传向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不要单单通过广告进行宣传,应当寻找多种宣传途径,扩大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四、结语综上所述,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十分重要的,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领域的提升,增强综合国力。即使现在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相信日后一定会有所发展,这些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一定会被人们很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许正良,古安伟,马欣欣.基于消费者价值的品牌关系形成机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2]蒋廉雄,周懿瑾.自主品牌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探讨——一个营销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宋倩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第三篇: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

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期,现代化城市建设更是在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将直接表现为城市品牌的竞争力。所以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品牌形象观念深入人心。

一、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背景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城市品牌最直接的视觉体现就是它的形象标志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应用在少数城市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发展。例如,香港推出的城市品牌形象火红色“飞龙”标志。“亚洲国际都会”的大标题在设计上和核心标志融为一体突出了香港城市品牌的定位;并成功的推广于在香港的机场、地铁、大巴、主要街道、公共场所。香港的品牌视觉形象成功建立和推广,增强了城市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城市品牌视觉设计案例,就城市品牌视觉设计而言,国外建立和推广得比较早,甚至迄今为止出现了二代或三代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等都出现二代以上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对于中国大部分快速发展的的城市来说,品牌形象设计识别性的欠缺和品牌形象建设上还有待建立和改进。

二、关于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相关学科分析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建设是基于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品牌学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城市管理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等。在学科边缘化、交叉性越来越强的趋势下,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

1、“品牌”这个词的英文“Brand”

源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然后烙印到产品作为标记。著名营销学家PhilipKotler博士把品牌解释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者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2、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

目前一般译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设计,即有关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的设计,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体、色彩、象征图案、标语、吉祥物等方面的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Identity)。

3、城市CI,即“CityIdentity”被称为城市CI或城市CIS系统

城市品牌形象是在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启蒙和影响下,对现在城市发展进行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经营模式。城市形象CIS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等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将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CIS,是城市现代文明化的标志。“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充分的体现了社会价值观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城市CIS是新时期城市经营与营销的重要策略。”

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主要形式分析

城市标志既是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依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成了理念型、人文型、地域型、和战略型等不同类型的城市标志。

1、理念型城市标志

理念型的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独特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等。城市理念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又是城市文化动力的内核。

2、人文型城市标志

人文型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人文风貌、历史等各种文化现象。对于城市而言,其文化无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以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

3、地域性城市标志

地域型城市标志是指以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等要素为主体的城市视觉符号。

4、战略型城市标志

战略型城市标志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规模、战略定位、长远规划作为标志依据。城市的标志不仅可以象征着城市的过去和现有,而且能象征城市的未来。

四、总结

就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将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用视觉传达的表现手法提升城市的品牌。这既有利于城市的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一座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将成为整个城市区域发展的必要元素,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将会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新兴课题,也会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3篇

“策划—创作—表演”所呈现的艺术原创性特色

艺术作为创意性作品或产品,必须遵循创作规律以确定其基本内涵和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该剧策划所确立的“刘三姐”与“南博会”结合的基本创作思路,就是一个颇有见地和富有新意的创意。同时,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无论从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而论,都具有原创性,使策划、创作、表演等主要环节的原创性充分体现出来,其特征凸显创意性、独创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其一,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元素综合为一体,不仅还原中国古典艺术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风貌,而且赋予其时代特征与现代内涵。音乐、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带有明显的抽象性、表现性、抒情性基本性质和特征,但一旦音乐与戏剧构成音乐剧,舞蹈与戏剧结合构成舞剧,就带有叙事性、戏剧性、再现性特征;同时,音乐叙事、舞蹈叙事也成为诗意化叙事的最佳方式。该剧作为民族音乐剧,民族特色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中国式、中国化的音乐剧,不仅回归诗、乐、舞一体化古典文艺传统,而且回归“合歌舞以演一事”的中国古典戏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剧元素和现代歌舞剧元素,融古今中外艺术之长和高科技支撑下的新媒体艺术之长而加以创新,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舞台表现空间和时间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结合,整合多种艺术元素,将散珠碎玉连接成一条完美的项链,以音乐剧这一独特的现代艺术形式叙述了刘三姐新故事,表现出古典诗意情怀与现代时尚精神的融合。

其二,以极富地域、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舞蹈创作元素和表现元素以及场景、服饰、道具、背景屏幕、灯光、音响等舞台构成元素,在融入到剧作创意策划、题材选题、主题设置、情节故事、戏剧结构、人物性格、情境营造等整体构造时,无论是宏观思路把握还是微观细节设计,都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结合中体现艺术创意,在创意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深化中彰显广西精神。

其三,以戏剧综合性艺术的诗意化,超越了舞台时空局限性,在其故事、情节、人物的诗意化表现中强化了艺术原创性。戏剧特点在于戏剧性,戏剧性在于以叙事过程的起承转合以及戏剧冲突和逆转所制造的悬念、耦合、巧合,体现出戏剧叙事性所长。该剧则以音乐剧形式强化诗意性,不仅在于音乐、舞蹈的抒情性、表现性而充分诗意化,而且在于以其浪漫、绚丽、唯美的情节故事以及形式化、理想化、意境化的场景情境而充满诗意性,其风格基调与其说是一支歌,不如说是一首诗,因为它不仅诉诸视听审美感觉,而且诉诸心灵精神,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和人类“诗意的栖居”。

其四,该剧作为音乐剧,音乐是核心所在,其音乐创作极富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以耳熟能详的刘三姐音乐为主旋律和基调,融入大量的本土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民歌音乐元素,揉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在开掘利用优质音乐资源基础上进行创作,取得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音乐效果。著名词作家曾宪瑞认为:“该剧的排演在广西高校中开创先河,并且将传统民族品牌与现代艺术表现完美结合,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进行了有益尝试。”

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与绚丽的跨文化交流的特色

刘三姐无疑是在国内外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也是对广西民族文化最有贡献和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该剧对刘三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赋予了刘三姐文化以时代性和现代精神,丰富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内涵外延,衍生了刘三姐文化新形象、新故事、新品牌。

其一,刘三姐文化是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结果,也是文艺创作和艺术创新的结果。刘三姐文化在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基础上传承发展,在历时性传承中经历了民间传说故事、文人典籍记载、彩调歌舞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等建构过程,成为广西民族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同时也在共时性的地域文化结构中扩展和衍生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构成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民族文化的现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该剧在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双向坐标上定位,丰富和扩展了刘三姐文化内涵外延,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其进行跨文化、跨民族、垮区域文化交流的定位;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为其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中国—东盟“南博会”语境下为其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文化软实力定位,都使刘三姐文化增添新内涵和新内容。

其二,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形成新的文化艺术品牌。创新利用和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也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源泉,衍化产生出节庆文化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艺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电影《寻找刘三姐》、文化旅游景区“刘三姐风情园”等。这不惟是在刘三姐题材的表现形式和体裁方式的创新,而且在于传承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内容内涵发展创新,衍生出新的刘三姐及其新的题材故事。该剧就是这一创意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赋予传统歌圩、歌堂、歌会、歌节及其铜鼓、绣球、壮锦等民族、民间、民俗元素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还融入跨境爱情元素、对外商贸合作元素、文化交流元素、都市时尚元素、文化产业元素等,提供刘三姐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品牌建构的更为广阔和深化的空间,使刘三姐文化创新、艺术创意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其三,增添刘三姐文化新的含义与意义,赋予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前景。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文化内涵外延深化扩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结果,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剧能够立足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生长点塑造刘三姐新形象,打造节庆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以及绣球文化产业新品牌,昭示出刘三姐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新趋向。

其四,搭建刘三姐文化交流平台,跨文化、跨民族、跨境文化交流以实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认同的目的。刘三姐文化不仅体现出广西文化精神和特质,而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该剧在充分表现出这一精神指向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表现其作为对外交流平台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的作用,指向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区域文化表征的刘三姐文化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区域的世界性与人类性的普世意义。

艺术教育及其教学改革与品牌工程建设的特色

高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途径及其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应用效果,尤其是针对艺术专业教育而言,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及其艺术基本功培养和能力训练是重要一环。张建军认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永恒主题,改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主题的重要形式。”

该剧是该校师生共同创作演出的结果,也是该校教学改革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体现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其一,立足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教学实践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推出成果品牌。艺术人才培养效果应该通过一定的创作成果形式体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知识落实于技能、人才体现于成果的培养训练过程中。该校艺术专业教育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能力,在出人才的同时出成果,提出精品课程的同时提出艺术精品和品牌,取得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效。

其二,立足于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体系一体化进程。高校作为教学单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创作)为基础。但长期以来,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未理顺,或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或教学与科研对立矛盾的偏向始终存在,不利于高校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该剧创作演出既可以视作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的汇报,也可以视作创作研究成果的汇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校教学与研究(创作)的综合实力及其人才培养实力,昭示出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及其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向。

其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无论从显性还是隐性看无疑都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作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潜能、才华展示、个性发挥、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校园文化中的文学创作、美术音乐制作、歌舞表演、艺术设计、才艺展示、DV电影制作等活动形式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该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校园文化成果结晶,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校园艺术精品,应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其四,以师生同台创作表演的方式转变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合作教学成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常态。艺术专业教学最大特点在于不仅传授知识理论,而且培养素质技能,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也吻合创新教育精神,这对教师专业教育所需的创作、编导、表演、评论研究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更吻合师范教育及其技能培养结合的“双师型”要求;对于学生培养而言,不仅需要培养艺术教育的师范技能,而且也需要培养艺术人才技能,由此教与学、师与生在艺术交流上更具主体间性和双向交流性。该剧无疑搭建艺术交流的师生共同创作表演平台,不仅推动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教学相长,促进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水平提高,也锻炼了艺术教育团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五,搭建高校与社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高校社会服务意识提高。长期以来,高校传统封闭式教学形成的金字塔、象牙塔精英教育形象与社会需求拉开很大距离,不能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缺失高校教育某些应有的功能。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四项功能,构成高校办学宗旨与职责,其功能定位充分体现高校的硬实力、软实力与综合实力。潘懋元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经济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与一致性。”

该校艺术教育所推出的该剧应该说综合体现了高校承担的四项功能,尤其依托该剧搭建高校与社会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该剧创作利用了一些社会资源,如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蓝剑为艺术总监,广西知名导演郭家驯担任总导演,以及广泛征求听取专家、演员意见,整合社会资源以提高创作及作品质量;另一方面,该剧成功演出为社会奉上艺术精品及其精神文化大餐,满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取得双赢效应。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4篇

(一)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

1、打造品牌课程。依托文化产业学科资源,在课程设置上,紧密联系成人学员,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在职业发展中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设置符合时代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开发一批符合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精品课程。文化产业的课程要注意纵横结合、通专结合。文化产业有不同的行业门类,这是横向划分,比如出版发行、影视制作、艺术设计等,而纵向划分就是文化产业系统的各个环节,如文化策划、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管理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课程,也可以分为通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通识基础教育包含文史哲、艺术等,而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诸如文化市场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创意与策划等课程,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提升学员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运营能力。

2、打造品牌师资。“山不在高,有师则名”,名师造就名校。文化产业类高校要紧密围绕文化产业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符合自身品牌风格、理论和实践能力优秀的继续教育专属师资队伍,以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形成教师品牌,综合推动教育品牌的形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文化产业类高校要针对文化产业学科特点培养师资力量。文化产业学科属于复合型专业,专业跨度较大,包含管理学、经济学、新闻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加上继续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对文化产业类继续教育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学习,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类前沿课题研究,高校也应努力搭建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打造品牌学员。学生是体现教育水平的最好说明,在读学生、毕业学生所形成的校友资源,是学院品牌的构成要素,要注重对优秀学生资源的宣传打造,形成文化产业类高校继续教育学员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增强继续教育品牌影响力。

4、打造品牌服务。教育产品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其他方面价值,学生才会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树立市场营销理念,在为学员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人性化,形成良好的服务品牌,是继续教育品牌建立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

5、打造品牌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事关高校形象和品位,也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和品位,是大学精神形成的重要载体。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文化,在依托高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基础上,更要结合继续教育特点,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打造特色学科优势课程,名师和学员风采,继续教育文化活动等,形成继续教育自身的品牌文化。

(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1、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研发适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目前,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管理水平高,但是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知识能力还不够全面,具备文化、经济、管理等素质皆优的人才,数量有限。因此,依托高校的平台,为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提供行业前沿、市场高端、国际化、专业化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文化产业类人才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

2、与行业协会合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特色专业学科上的优势,以及依托宣传文化系统的行业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类各项认证标准的制定,共同研发文化产业行业所需的岗位技术资格证培训的项目和课程。并且与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培训项目。

3、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增加办学经费,还可以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自身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以自身专业特色与国际化平台的结合,推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同时,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还可以使继续教育强势进入到国际留学市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教学课程,拓宽办学模式,打造出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品牌。

(三)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由于继续教育的市场性较强,因此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理念,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地开拓市场。文化产业类高校首先要根据社会热点和需求,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结合社会各层次、各行业需求,形成系统开发的局面。对市场需求大的教育培训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并积极挖掘潜在需求,做好市场预测、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依据需求差异,选择最佳的目标群体提供服务,做好消费者分析,确定对象需求,制定符合教育对象和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其次,文化产业继续教育项目只有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教育精品,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品牌就是在某些方式下能将它和用于满足相同需求的其他产品或者服务区别开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打造文化产业继续教育精品,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具备品牌营销思维,建立品牌营销机制。将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和市场营销理念相结合,根据文化产业市场需求,设置继续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前沿性,采取现代科技教学手段,运用营销模式进行综合运作。同时,要充分依托文化产业特色学科,深度挖掘文化产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市场紧缺的精品化项目。

二、结语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5篇

一、江苏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的构成

打造品牌是江苏高职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使高职院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品牌”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度,成为现阶段江苏各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一)学科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是核心,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平台。在学科专业品牌外延上,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在学科专业品牌内涵上,要以继承创新的精神,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实行专业内涵的重组及创新。

(二)学生素质品牌学校以学生为本,学生素质的好坏制约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一方面,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效应会极大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名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品牌优势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因此,打造学生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院校文化品牌一所大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两样东西:大学精神和建筑,但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可传承的。高职院校都应该重视文化品牌塑造,全员参与,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既提高教职员工们的凝聚力,也使学生有共同的理念和主流价值观,这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四)师资队伍品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职院校要创建一支“以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结构合理的品牌师资队伍,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彰显应用型办学特色,达到以“名师”建设促“名校”发展的目的。

(五)合作交流品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江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制定和完善支持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及具体措施,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标准等,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人才定期交流制度,从而更有效地发展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二、江苏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的构建

(一)品牌塑造: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定位内涵发展方式高职院校的品牌塑造,就是确定学校发展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以便社会公众理解并正确识别某学院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高职院校要有品牌效应,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特色的专业。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进行学校优势分析,即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自身的内外部资源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将挖掘出的显在和潜在的优势融合到品牌中,全力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同时,要强化内涵发展方式,根据江苏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积极向其相关的产业和附加产业拓展,树立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品牌宣传: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是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要通过广告效应突出自身品牌价值,不仅要扩大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要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最终实现品牌的附加效益。当然,宣传必须要有明确的宣传主题,建立良好的品牌宣传推广的舆论环境。通过举办大型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依靠现代化的媒体组合包装,利用正面的媒体广告使学校历史概况、专业介绍、办学特色、教学设施等为人们所知晓和认可,这是高职院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

(三)品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管理效能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高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由公众所感知的教学质量决定的。加强质量管理,夯实品牌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知识为基础,增加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选拔,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导向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三要重视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教学检查、定期考核、毕业生质量调查等,加强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品牌文化:学校精神、人文理念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环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括:(1)校风建设。建设优良校风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有特色的、稳定的风格和传统,是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素养和教育思想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3)学风建设。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旅游特产包装设计 ;教学模式 ;改革构想 ;实践研究

从包装设计教学领域的实践价值证明,旅游特产包装设计不仅能影响企业文化的呈现档次,包装设计还关乎到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而对艺术高校的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而言,设计实践又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艺术高校的设计专业作为包装设计人才的孵化培养基地,为了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从旅游特产包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模式改革入手,构建旅游特产包装教学实践的新模式 ;解决包装设计教学中的痛点问题,从而促进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

1  艺术高校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是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在产品包装上的延展与体现。当一个旅游特产包装融入地域文化和特色元素时,不仅具有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审美特色,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特产品牌的知名度,它将是当下包装设计专业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目前,因诸多因素所致,部分高校的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存在诸多瓶颈而无法突破。第一,在教学中产学研实践环节缺失,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教学实践与企业无缝衔接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部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市场对包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再者,设计教学环节中市场调研与地域文化实践考察不足,无法针对性的将改革落实到实践之中 ;再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师资资质难以与专业行业发展相匹配。针对以上存在的现状,建议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使专业教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同向同行,助力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与实践方法

2.1  加强包装课程的实践性,增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落地实施

与其它学科相比,包装设计学科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艺术高校课程设置应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一,在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中,应精准对接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与企业设计师零距离接触,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承接项目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职场需求,通过实践提升设计素养 ;第二,也可邀请企业名师至学校课堂交流分享,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 ;第三,可以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Co-OP 教育模式,这部分实践包含丰富多彩的校企共同培育社会人才的内容 ;引进该模式,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生求学就业的社会难题,值得借鉴与深入反思,在艺术高校的设计教学改革中发扬光大。

2.2  强化地域特产包装设计教学中产、学、研实践的融合

产学研的合作模式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应在培养计划中发挥学科优势,打破校域、课堂之壁垒,不断探索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培养模式 ;构建产学研联合和指导联动培养模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二是学术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联动指导 ;学校结合行业需求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起与专业对口的产学研窗口 ;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教师与企业对接的形式,设立创新创业艺术沙龙、设计竞赛等实践教学模块,以满足阶段式实践教学之需。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历练学生实践能力[2]。再有,也可通过参观印刷厂,多维度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延展性,从而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证心理[3],以拓展学科建设的影响力。

2.3  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将市场调研与地域文化紧密衔接

旅游特产包装设计,应凸显出地域特色和精神内涵,符合旅游受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这种设计的前瞻性应在当下包装教学中侧重体现。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做好调研。了解产品所在区域的文化,将市场调研工作的重心,放在旅游特产品牌塑造和地域文化的凝练上,应用旅游当地的地域性元素,呈现出具有独特文化印象的包装形态。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引入无污染或环保包装材料,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彰显包装设计的绿色观念和可持续设计理念,实现包装设计的环保价值与文化价值相融合[4]。

2.4  加强双师型专业队伍建设,以实现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无疑意义重大,即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参与设计教学。应建立起师资队伍的建设奖励机制,注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与职称结构。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参评行业职称;推荐授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国内外学习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使“双师型”师资队伍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改革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实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3 结语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7篇

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将视觉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影响力结合产品功能性设计的开发过程,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推动力。高校不仅是作为培养未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的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之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所以视觉衍生产品在未来发展的优良与高校设计教学息息相关。如何在高校设计教学中良好地开展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实训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视觉衍生产品;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学

一、国家文化发展创意政策及地方创意经济大力发展的极佳时机

创意产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在出现这个词之前早有“创意工业”存在,而人们通常又习惯于用“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y)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定义文化产业为:“结合创作、生产与商业的内容,同时这内容的本质,具有文化资产和文化概念的特性,并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呈现;从内容上来看,文化产业可以被视为是创意产业,包含书报杂志、音乐、影片、多媒体、观光,及其他靠创意生产的产业。”现今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新热点和新势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继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经济支柱。“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入到文化发展与文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大多数省市都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不仅作了详细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同时也相应地落实到了具体发展指标数据和举措。例如,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指标是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60亿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5家等,可见浙江省文创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这一增长也将刺激本身在江浙一带发展良好的文创产业的更进一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强省。

二、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培养基地,高校的力量也将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程度的释放。着眼近几年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各高校在积极参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同时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如在国家重要项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项目工程中注入了中坚力量。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起着核心生产力的作用,未来更起着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在近几年推出的“敦品”创意产品的品牌,已经在市场的见证下证实了视觉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在这样一个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做好核心生产力的培养,如何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如何发挥高校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都将成为新的时代诉求。

三、高校所提供视觉衍生产品实践人才现状难以满足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立艺术设计专业有如雨后春笋,一度成为热门专业,扩招现象也比比皆是,可以算是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虽然世界各种不同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传入中国,使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有很多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在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类的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这一专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整体的教学体系也与他们的社会发展结合得相对适当。而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完善起来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对传统设计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国内市场经济、社会关注等结合得较少,创新思维的培养、行业实践的结合也在教学总量中占有的比例较少,特别是本科类高校。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理论知识容易从国外学习模仿,但是实践部分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因而很难从国外的教学体系中深入学习。所以发展适合我们本土的,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性的教学就更为重要,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是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实践类训练,同时与创意产品的商业市场紧密联系。像浙江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阿里巴巴、淘宝商城等都是为文化创意产品打开了渠道的平台。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性实践将培养的学生多为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或者设计服务者,必将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高校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当地的生产经济,如何突出自我的教学特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完善与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成为了焦点。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发展性的教学内容、行业存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将难以培养出适合的人才,也将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高校本应做出的贡献。

四、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在设计专业中专门开设视觉衍生产品开发课程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以与产品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存在,但多为依托产品功能性的设计为设计主要表现点,或者是在品牌设计课程中有衍生产品设计的体现,但都不是从整体上培养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教学,而是作为品牌设计中的推广进行设计的宣传品和礼品。极少数高校有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类的教学内容涉及,也有高校在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中看到较多的衍生产品,但对于系统性的或者较为完整性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在高校教学研究上有不少关于创意产品发展分析的文献研究和著作,也有不少关于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项目,但是关于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研究就比较少了,许多同类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影响社会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速度缓慢,反应迟钝,前瞻性不够,对社会变化的发展没有能及时制订出符合当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另一方面也是较为实际的情况就是相关的专业师资不足,教学师资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稀少。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涉及到材料结构、制作工艺、流行元素等,教师在自身学习阶段也不曾涉及这些知识点,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进行学习充电,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存在不足。而在互联网、自媒体发展迅速的现在,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容易些,视觉衍生产品作为商品的形式也就可以更好地存在,部分高校也看到这些因素,在发展传统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此类新型课程的发展。

五、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设置模式解析

主要从三部分(内容、模式、评价体系)进行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模式的设置解析。

(1)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具有时效性并结合当地文创经济发展的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一直以来都贯穿于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但具体实践环节的内容应从相对不真实的、不科学的、不新鲜的内容转向具有代表性、符合当前创意产业的需求、操作性强等特点的内容。就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内容来分析,以往多为品牌设计后期的衍生产品开发,用作企业的宣传与礼品,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视觉衍生产品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甚至可以专门有品牌来开发衍生品,如LineFriends以萌态十足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在全球很多国家设有品牌店,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咖啡。其卖点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设计元素的卡通玩偶,产品设计在功能上都为常见的日常功能,却在视觉上赚足了眼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所以商业价值很客观,品牌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结合当地文化创意经济的环境进行开发无疑可以让市场价值发挥得更好,商业前景更可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中的“衍生品”主要是对装饰品和日用品或者二者融于一身的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制作。针对这一范畴和当地文化创意的背景,可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设计出一个可行的项目题库,让未来设计师站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创意经济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具体项目,启发其身处的地域经济的优势,如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淘宝商城等这些平台,使设计的产品能更适宜于市场。同时也可以针对现在加工业、材料点的渠道信息很透明,独立设计品牌的生存空间也很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将来除了可以去设计公司等单位工作以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设计才华和投资眼光成为独立设计师,对视觉衍生产品自主创业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帮助。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践的培养,接地气的培养也是必须的,从以往刚离校的高校设计毕业生工作表现来看,很多时候设计不注意考虑或者不懂得市场需求,一味强调艺术性和设计师本人的感受,致使设计出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销售。而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成本也不了解,使得公司或厂家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实训项目结束时要求进行模拟现实产品销售的情景,以独立品牌进行作品品牌化管理,然后组织有效的作品整理,以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类,制作以独立品牌为母体的产品手册,进行试销售、参赛或展出。学生通过像在职设计师一样进行详细图纸的设计和考虑,甚至是产品制作成本、销售成本等,进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多样性。其出发点主要也是培养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管理,以便就业和创业中能有所熟悉。

(2)改革培养模式,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的自然班中人数多为30人左右,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来说最好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会比较理想,有利于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多方位思考复合型人才,因为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其实从设计到市场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设计人员兼顾多重身份。以往在高校教学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一般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而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应该是师傅教徒弟的模式,大范围培养不能很好地顾及到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的完整性不强。另外,一直以来教师都迫切想把自身的设计经验和知识传达给学生,但是很少去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在国外有很多相关教学都是没有具体内容,具体教学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自我研究的基础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性能更好地体现。同时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其将来不但可以是视觉衍生产品的设计师,也可以是设计管理者,独立品牌创立者亦或设计策划者等复合型人才,这也符合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特点,产品相对侧重视觉创意和策划。

(3)结合模拟商业环境,丰富与完善评价体系。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设计,也很具有现实评价的基础,视觉衍生产品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所谓的商业价值是指在产品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商业价值不同于市场价值,而是相对于事物的本体价值。其商业价值的大小就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可行性有多少。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从实物的展示到商业模式的开发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实际,容易把控,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的方式进行视觉衍生产品商业价值的考量。同时也从横向观察视觉衍生产品的社会价值,大部分产品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于市场,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心理也都有不同,但是一定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影响,视觉衍生产品重在视觉元素的表现,所以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就更为直接,甚至客观上说影响的速度和广度也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而更为快速。所以良好的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对于大众生活、观念、情感等起到的一定的影响力,也从中会折射出文化创意社会价值和能量。

六、结语

视觉衍生产品开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元素为主要切入点,以产品设计为主要表现载体,以商业价值为主要创作目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下,推进市场经济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传承并创造全新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其教学改革需紧跟时代变化,结合市场新媒介、新平台、新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使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在整个文化创意经济中展现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康、谢傲霜,从设计得到产业: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王怡颖,创意市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12

[3]王绍强,品牌整体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4]周睿,针对文博旅游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装饰,2013/04,143-144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在党的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虽然发展时间短,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独立学院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因其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对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气质和舆论环境,它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2)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品牌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引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多数学者对品牌概念的界定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强调品牌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特性,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载体。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是独立学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施、总结、凝练,再进行系统的包装、宣传、推广,最终在全校师生中造成较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内聚力,并且对内对外形成一定的认知度、美誉度、偏好度和忠诚度,得到广大师生普遍认可、积极参与的一系列校园文化特色活动,构成了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了独立学院的颇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二、独立学院构建校园文化品牌的必要性

(一)彰显学校特色,提高学校声誉

独立学院因为发展时间不长以及与母体高校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辨识度不高,很多人分不清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尴尬的局面。而校园文化品牌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特色鲜明,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品牌,凸显学校的特色,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二)加快资源整合,助力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独立学院获取社会资源支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办学体制原因,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支持力度有限,因此,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多渠道整合资源,以获得社会资源的广泛、大力支持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声誉,吸引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参与学校建设是许多高校成功的经验。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汇聚力量促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可以多角度集合所有成员的力量,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全局意识和集体精神,提升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独立学院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其核心内容,通过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多种形式具体体现,好的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和学校人际关系能够保护学生的心理发展,抵御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品牌构建过程中的各级各类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认识全面的自己、做好当下的自己、实现可能的自己,使学生最终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有效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健全体格和坚韧毅力、多元思维与国际视野、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路径

(一)进行精准的学校发展定位,强化校园文化品牌意识

精准的学校发展定位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基础。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需要与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突出特色,形成较强的社会辨识度。因此,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始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独立学院在进行学校发展定位时,要认清自己的传统与特点,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贯彻新思想、融入新时代、适应新发展,同时兼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客观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来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校发展定位准确,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具有现实的依据。品牌意识的强化,是促使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学校上上下下都要不断深入理解品牌的内涵及其价值,真正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向师生传递独立学院构建校园文化品牌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使学校全体成员更加明确校园文化品牌的独特价值,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感,在自己的工作及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二)做好整体规划,多渠道建设校园文化品牌

独立学院本身的发展历史不长,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效的积累和沉淀非常有限,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学校进行整体的规划,综合吸纳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需要统一思想,通力协作,具体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等多种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教学教学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上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进行创新性的设计,突出学校的个性特征。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载体,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管理部门及相关教师要在关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其主体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生理论学习之余的另一个知识来源,充分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物质体现,具体包括校园景观、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等四个方面,独立学院要在上述四方面独树一帜,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最有效的物质保障。

(三)建立全方位的体制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立体化、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下逐渐显现出应有的成效。首先,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制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众多,需要充足的经费进行最为基本的保障。独立学院要建立专项经费,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同时要匹配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经费使用到位。其次,完善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制度。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以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校内校外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及推广,如采用海报、宣传栏、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媒体采访等方式,将各类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进行传播,最大限度地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健全校园文化品牌的维护制度。品牌维护是确保品牌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品牌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独立学院应建立相应的品牌维护制度,使广大师生员工主动地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维护,并且要自觉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守护者,坚决抵制损害校园文化品牌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韩强,靳妍钰,李思豫.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构路径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120-124.

[2]农培樱.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探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