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简介:白雪艳(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正式约束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阶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将其作为重点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新动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城市决策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模式是根据其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历史机遇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方式和样态。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从自身优势出发,从一开始的盲目模仿型、随从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转变。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还存在已成为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嗅觉不够灵敏、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文化贸易优势;文化原创能力不强,原创人才结构单一、文化产业链前端原创不足,中端生产环节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等,缺乏品牌包装和主流文化品牌,细节执行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场意识;智力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不够,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创新;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各种特殊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经过了11年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区域经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区域经济中反映文化产业的贡献)的主要变量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地区人口对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部门数量,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纳入统计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共计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分类型看,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62172个,比上年增加1713个,全年收入合计696.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6.1%;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251368个,比2009年增加6063个;全年营业收入1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同比增长9.6%。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万亿元,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事业费总额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323.0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断下降。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既不局限于以地理划分的自然区,也不拘泥于国家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而应遵循文化自身的“超时空”特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可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得到最大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当代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包括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从而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各自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可以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聚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模式 区域发展

注:2012年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 项目编号:nmcj201zx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法规政策不完善。缺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国外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市场驱动型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至今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以迪斯尼为例,迪斯尼在广告和促销攻势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赢利:电影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合理调控,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二)资源驱动型

欧洲有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些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用于历史文化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已废弃掉的毛毯厂厂房改造成商业住宅,包装苏格兰会议展览中心,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等。承办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文化引导的旧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们来居住、工作和游乐。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拥有英国诸多著名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及知名的艺术团体,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

法国北部的里尔市借助火车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间重新利用并结合艺术转化,进行一连串的文化转型。马赛为赢得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资格,全面展开地方艺术文化与建筑物等展演设施的改造计划,未来将会设置一座位于旧海港旁边,以地中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一系列的产业遗址更新与再利用。吸引当代艺术进入代表光荣和传统的凡尔赛宫。在鲁贝,政府把一座废弃的游泳池重新改建为一座博物馆,在法国的圣德尼打造法国的“好莱坞”拍摄欧洲人擅长的艺术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注入,让当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转变。

(三)政策驱动型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据统计,2005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45.7%,其中游戏产业所占出口比重最高,为2亿614万美元,出口额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产业总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13.3%,其中电影增长最高为28.9%,其他依次为出版28.2,音乐18.9%,广告13.6%。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信息、制定各种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来指导和协助企业走向既定目标,发挥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立法保证,到稳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务,日本文化产业在其“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设立了许多机构推广韩国文化,从组织上保证“韩流”的影响力,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将“韩流”输出到全世界。韩国不仅提升了本国形象,也使韩国文化在世界风行。而韩国制定的文化立国战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带动了韩国各行业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内在经济规律。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最大限度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 二)非均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区域、产业、行业和人才结构不平衡的发展现状,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适合文化产业不平衡发展特点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就是根据各个地区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在适合本区域的、基础较好的、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取得突破。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区域间差异大,区域不平衡程度较强; 当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区域文化产业会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正经历这一转变过程。

( 三)集群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批准成立大型文化产业类企业集团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团25家,发行集团10家,报业集团51家,广电集团17家。通过空间集聚,区域集中,聚集创意产业、创意人才,通过集群内企业交流合作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聚规模,整合创新,形成以实力雄厚、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养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价值链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文化产业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推动高科技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依托实体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交易平台,构建“虚拟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等未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对外经贸,2012.07

[2]胡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改革,2009.06

[3]庄凯.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12.08

第3篇

关键词:传媒文化产业 跨区域 共栖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生态学中,作为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以“共生”、“互惠”及“偏利”为总体导向的生物“共栖”现象,体现了种群间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生存智慧。借此内涵,本文所说的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意指两个或多个区域的传媒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叠加、资源补充融合、产业收益共享的现象。目前我国最富活力和潜力的传媒文化产业“共栖”区当属环渤海沿岸的京津冀三地,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都为其“共栖”发展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除去地理和历史的源流,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实现还应当具备以下两个前提,首先是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有数据表明,“国内30余个卫视频道的经济处境堪称悬殊,有广告收入10多亿元的,也有一两亿元的。卫视频道‘落地费’接近2亿元,多数省级卫视‘上星’后,都在亏损或微利经营,这就构成了台与台之间合作的前提之一”。以华北地区为例,目前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特别是北京的传媒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和优势也各有侧重,因‘而极具“共栖”生存潜力。其次是区域间已自发形成了民间范围内的“共栖”趋势,比如,从历史上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冀京、冀津问的传媒合作实践便不断涌现,三地电台多个频率节目的彼此覆盖和“共栖”渗透大多是先于行政指令而完成的。

在具备了上述前提的基础上,传媒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共栖”所依托的主要是相关资源的流动、融合与共享,这不仅符合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科学主旨,也更加契合现代传媒重视“动态扩散”、“多向勾联”、“互为吐哺(互动)”的传播本质。在这样的观照下,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以“传播共栖”策略获得更广泛的“推介资源”

在文化产业的众多分支里,恐怕没有哪项比得过传媒业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广能效。既是传播者又是被传播者的身份便利,使传媒文化产业能够凭借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更加敏锐和准确地对产品内容进行设计、研发和推广。2007年4月,为宣传5月18日的节目改版,内蒙古卫视精心打造了北京地铁广告,以便在强手林立的北京电视市场里,赢得上班族的关注。从传播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此次地铁广告售卖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卫视在首都受众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自身实现与北京的“传播共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独有偶,2008年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了一档立足于京津冀三地差异,热切关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推动该区域社会和谐的高端谈话节目《环渤海新视野》。这无疑成为了北京传媒文化产业试水与津冀两地建立生态共生关系的有益尝试。

受此启发,同属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在争取与北京和天津达成“传播共栖”方面应当勇于“走出去”,充分发挥自身传媒文化产业的特质,在地域的广度上多维辐射,为此可以成立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与政府合作进行国内外传媒文化活动交流。除此之外,“传播共栖”策略下的河北传媒文化还应着力于内容提升。毕竟京津地区受众与河北受众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尽管这其中交织着环渤海地区的大文化认同,但如何烹制出融合了京味、津味的河北传媒文化盛宴着实考验从业者的眼界和认识。以河北卫视为例,自1998年开播至今,其真正能够称得上产生过“传播共栖”效应的名牌栏目只有《激情久久》的“超级宝宝秀”、《读书》和最新的《家政女皇》三档节目,如此有限的节目内容资源严重制约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品牌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确立,也导致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生存的困境。

二、以“市场共栖”策略获得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判断社会文化事业是否演进到了文化产业的阶段,一个核心的标志便是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而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发现优秀的文化创意作品、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也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在我国,传媒文化产业近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趋势。2010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青海电视台与湖南电视台开始合作运营青海卫视,从而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深度合作的先河,并最终通过“市场共栖”策略获得了与“快乐中国”同样广阔的“时尚中国”的内容资源。几乎是与此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频道和宁夏广电总台也着手合办宁夏卫视。纵观这四家传媒文化产业主体的“市场共栖”策略,其真正目的在于以荧屏“帮扶”的方式重新划分或占据电视的内容制作和播出资源,以求“势力范围”的最大化。由是观之,那些占有广大市场份额的传媒集团常常通过内容输出,掌控相对弱势的传媒组织,使其面临被融合和被重组的可能。

反观目前仍处在壮大阶段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不仅正在经历着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与产业带动力的阵痛,而且同样受到全国范围内传媒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地区的竞争威胁。为此,河北省可以在构筑京津冀传媒文化产业市场一体化、实现三地合作共赢的同时,全力打造面向环渤海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内容推广与采购信息平台,从而在主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避免沦为被市场消解的对象。具体来说,河北应集中优势力量向北京和天津广泛输入以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品,形成无线调频、卫视星空和互联网络交织的传媒通道,力争提高河北广播、河北卫视与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的门户网站)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吸引。同时,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还应主动联手省内出版和动漫等产业分支,以立体、交叉和多元复合的文化产品内容形态组合占领市场。

三、以“战略共栖”策略获得更雄厚的“资本资源”

当前,传媒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省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不仅代表了新型文化的消费前景,也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政府都对传媒机构的产业化进程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扶持。如前所述的湖南卫视与上海电视台的跨地域发展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各自省份在传媒文化产业战略上的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地或多地对于发展传媒文化产业的相近思路和彼此借鉴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以获得更多“资本资源”为诉求的“战略

共栖”。除此之外,资本的注入不仅会盘活传媒文化产业,同时还将衍生出与此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这显然也是“战略共栖”为传媒文化产业带来的又一增值效应。

而作为以对接京津为文化产业指向的河北省也于日前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该规划明确提出包括现代传媒业在内的行业将成为今后5年河北省重点发展的行业。在此指引下,河北唐山已经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契机成功实现了与北京传媒文化产业的“战略共栖”。该片1.2亿元的投资成本分别由唐山市、华谊兄弟、中影集团按照50%、45%和5%比例出资,投资额分别为6000万元、5400万元和600万元。而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万元中有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也是地方政府资本首次尝试为电影――这一富有前景的传媒文化产业“托底”。可以说,《唐山大地震》“借一部电影来营销一座城市”最终将唐山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如旅游、陶瓷、皮影等连带打包推广至了京津乃至全国市场。这样的连锁效应正是资本力量的体现。四、以“人才共栖”策略获得更充足的“智力资源”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跨区域发展 发展模式

一、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现存的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经营的模式比较落后。一方面,行政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存留在我国文化企业中,很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其跨区域发展都是政府行政手段催生的结果,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无法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因此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都没有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无法有效吸纳社会资金且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导致文化企业市场化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中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但调查表明,文化企业中既熟悉企业内部资源又良好把握市场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却非常缺乏,这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本土化障碍比较突出。文化企业在所属区域经营时都有自己的主营方向和品牌定位,当进军异地市场后,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整,此时企业如何在融入异地市场和坚持品牌定位中进行取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中,都比较倾向于对当地文化企业的保护,可能对外地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制定排他政策,这会阻碍文化产业的跨区域良好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跨区域合作模式是指文化企业与异地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双方就人才培养、经营策略、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般而言,跨区域合作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资金层面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上市融资等方式,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资本运作的全面提速,从而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资金层面的合作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充足资金,确保文化企业整体产品结构,实现了各子公司产品的单一化生产;另一方面使文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具备充足资金,从而确保文化企业能够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二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业务层面的合作。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通过业务层面的合作,能够保持各自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2009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下,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就进行了业务层面的合作,这使得青海卫视能够充分借鉴湖南卫视在频道运营、技术创新、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多元的特性,从而使改版后的青海卫视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创建模式

跨区域创建模式是指文化企业直接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此来延伸本企业在异地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理念等。一般而言,跨区域创建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通过在异地设立一个能够独立承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能子公司,文化企业可以确保子公司离开母公司的市场辐射范围,成功打开异地市场。但值得注意地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时,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此种方式适合管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完整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企业。

第二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文化企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然后以企业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为半径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从而在此经济圈的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母体的延伸,分支机构能够提高母公司在异地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促进母公司在经济圈的有效扩张。

三、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保障对策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产业要致力于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除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文化企业还要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平台,从企业内部挖掘既有技能又有领导才能的全能型人才,让员工用创业者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中,从而发挥人才在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资本市场让资金集结到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上来

一方面,文化产业现有的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财政性拨款和风险投资等,但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低,这就要求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要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将民营资本的生机和活力引入到企业跨区域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高度融合。

(三)行政区划限制的放宽

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要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放宽行政区划的限制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异地优秀的文化企业到当地来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跨区域创建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两种,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结合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还将更加多元化,这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向志强,陈静.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8(5)

第5篇

关键词: 文化魅力; 文化产业; 政府作用; 社会效益;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8-02

一、天水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水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

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荟萃和扩散传播使天水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人文地域气息。

(二)天水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宋以来的农耕文化、以及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现状、更有丝绸之路上曾经的辉煌。为天水赋予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和非凡的神韵。

(三)天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天水地处我国大陆腹地几何中心,居陕、甘、川三省之要冲,有陇海铁路穿越全境,G30、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是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二、关——天文化自古以来有着相近的民俗民风,为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奠定了基础

从天水自身的发展优势来看:一是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二是全球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以及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区域间的发展关系来看:1.关中、天水两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成就了享誉世界的黄土文化。历史上的关中和天水,民俗民风相近,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密切,秦腔是区域间文化底蕴沉积的典范。2.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为区域内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进一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步伐,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宝鸡、西安、天水、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和杨凌示范区在我市签订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七市一区组成项目运作联合体,共同打造文化精品,塑造八方共同的演出品牌,加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整合“七市一区”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要素整合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如何发挥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推进区域文化合作需要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政府、企业和文化人才。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文化人才出成果。“关中——天水经济区划建设”提出:“要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天水的文化产业规划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一)政府紧抓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步骤的推进。

1.政府要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用战略的眼光整体统筹,全面把握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中的位置,应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践证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文化的自制力对社会的经济、政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性。

2.要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的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理想信念空洞、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文化建设氛围。

(二)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

天水由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伏羲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艺术文化等构成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特色显著,以伏羲庙、麦积山、仙人崖、大像山、水帘洞、南郭寺、兴国寺、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文化丰富、风景美丽。但由于文化观念、文化体制、产业规模等诸多原因,天水文化优势强而产业弱,传统多而创新少,分散广而规模小,文化产业发展还十分落后。政府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底蕴,尽快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政府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如:

1.放宽文化准入、降低文化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模式的共同经营,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2.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市场竞争。文化企业遵从市场的规律,政府不能强加干涉,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制定法规,强化监督。天水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市场还在建设阶段,需要从多方面予以调控,政府要出台一些法规制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4.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比如每年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不仅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也推动了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办于2009年的“陇右讲堂”,通过邀请全国及省、市著名专家学者解读时代文化,弘扬民俗、民族文化,打造了市民大讲堂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节和“陇右讲堂”一个让天水和天水文化“走出去”,一个让知识和时代思想“走进来”,“一来一去”既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以品牌拉动文化建设,以精品繁荣文化市场,这是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扬人文天水的的人格魅力

1.进一步解放思想。天水地区民风质朴,土地贫瘠,长期以来人民群众迫于生存压力,在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根深蒂固。在民俗文化中家庭作坊在天水地区很常见。因此,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2.加强天水本土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的凝聚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天水有着独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天水皮影、西路秦腔、天水夹板、武山旋鼓、甘谷武术等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是对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是将传统引导到现代;天水地毯、天水草编、甘谷麻鞋、甘谷脊兽、武山玉器等文化产品是天水文化产业的骄傲。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人格魅力,加强文化的继承和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第6篇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金融机构与区域文化产业对接,在上市融资、信贷融资及股权融资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许多地区文化企业规模较小,资产结构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担保、评估等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中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投资外,这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少,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也不甚畅通。

2、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

一是信用基础欠佳。大多数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小型、微型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资产质量低,信用能力差。二是产业链短。大多数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实体支撑及衍生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没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形成了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但大多带动效应不强,尚未形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3、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亟待优化

一是信贷支持总量小。金融机构向文化企业尤其是区域性文化企业发放贷款少,即便在金融与区域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也不足1%。二是区域化的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符合区域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稀缺,银行贷款仍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方式为主,手续复杂,周期长,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创新不足。三是征信体系尤其是区域文化产业征信系统及环境建设尚不完善。四是担保体系不健全。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不易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不能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产业化需求。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文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是无形知识产权,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几乎不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不会破坏环境,而且还有利于营造更人性化、更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但后期边际成本非常低,也就是说初创期的创作(创意)、研发费用高,但当形成规模优势后,其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进而通过广泛传播、综合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利润最大化。世界文化传媒巨头的经营实践也表明,虽然内容产品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但70%左右的利润是来自全球化的传播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因此,文化企业表现出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求特征,使得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当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二者有效结合,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支持文化产业优化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外生扩展向内生增长的内在要求。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见图1)。只有实现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内生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效对接,最终完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其边际收益较低,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支持。而通过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消除信贷体制弊端、鼓励民间资本注入、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对金融资源实施政策性引导,可以提高资本逐利动力,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当文化企业发展到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优势得以显现后,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可以选择退出,由商业金融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主要表现在通过资金募集与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以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初期阶段,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银行一般不愿独自承担较大的风险。而直接金融,即直接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募集功能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散特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间接金融的缺位。

三、地方探索和创新

基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长春市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示范区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人民银行长春支行推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下,吉林省文化产业支持信贷力度不断加大,金融对文化企业支持的信贷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末,全省文化产业类贷款同比增长38.4%,高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信贷投入已覆盖文化产业中的十大行业,并对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动漫网游业进行了重点支持,这三个重点领域贷款占比高达62.5%。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吉林省各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在原有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摸索出多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三种模式。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区域经济 作用 路径

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国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当很多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立国战略中心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当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转向文化产业方面。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带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力量在不断增长,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增长期,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本文立足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如何以文化产业全面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一)文化产业的支柱性特征

在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在财富创造能力以及产业规划上,都已经无法和文化产业相抗衡,文化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实力。以美国为例,航空航天曾经一度是美国的主要换汇产品,但现在已经逐渐被视听产品所代替,而日本最强大的汽车工业产值也已经被娱乐业超越。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提出了新的文化产业建设目标,东南沿海城市和广州、深圳等地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建设战略规划。进而,在进入“十二五”初期,以吉林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也将本地的文化产业建设当作刺激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种种迹象证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呈现出了全新的支柱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能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结构只有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优化升级的进行中,文化产业凭借其知识化、智能化特点,其产品价值短期内就能够实现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升值,随着文化产业在三大产业比重中的迅速提高,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使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扩展。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时,文化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劳动就业的“储蓄器”,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输入更好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地区,文化产业不再是单纯的以娱乐产业为主,而是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无形渗透,例如进入科技产业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后,又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城市规划、餐饮服务、美容等领域后,就又形成了多种产业分支和新兴的产业形态。

(三)文化产业能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需求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只有市场需求,产业才能进步,才能在竞争中创新,并做大做强。但市场竞争也会带来风险,而文化产业则能够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以吉林省为例,吉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重工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着的压力不言而喻。在这种状况下,需要省领导班子转化思路,寻求转嫁风险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途径即文化产业。一方面,吉林省工业发达,经济繁荣,而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早已转化成为了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重工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能够转嫁工业产业压力,同时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产品差异是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持久发展的关键,而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存在差异正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久、健康发展的“内驱力”,而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和地域性特质,也使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大大降低。

二、以文化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力度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的经济进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才有余力继承并发扬本地文化,而文化产业的崛起即源于此。进而,在当代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纷纷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加大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事实证明,只有从丰富的区域性文化着手,使区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为区域经济涂上浓厚的文化色彩,才能让文化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跨越的目标。

(二)注重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

文化产业如果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就必须要打破存在于地域、行业以及相关部门、制度之间的界限,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打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不再单独的是某个行业,而是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体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发展遭遇了阻力,一方面要全力克服,征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转嫁策略。而综上分析,文化产业正是转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将文化产业建设当作重头戏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地方性、文化经济、地方发展

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促使欧洲多数的城市,不管是国际的、区域的还有地方的,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开始着眼于不仅仅是新的产业或服务业,而必须是在城市内看到完全“再创新”的机会。在80年代,过去在城市政策中被忽略的文化策略,开始对社会和政治的议程产生影响。文化的产业化,更使文化不仅开始重视生产、循环与消费,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也促使其在社会再生产的累积过程中扮演相当程度的影响性。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崭新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其期望甚高。而要将文化产业真正建设成支柱产业,则需要创新体制和确立战略眼光,构建起适应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偏低等。为此,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从概念纷争、政策制定到资本运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表面上跟不上文化产业实践的步伐,实则是研究环境、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向偏离了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深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实际却难以同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困局,又如何求解良方,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再度腾飞的关键性因素。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

世界上主要城市早期的文化政策,将焦点在提高市民自明性和公共社交情谊的催化剂,即提升社区的重建。文化经济的重视,主要是在八O年代中期,城市普遍对改造旧城环境和对经济发展殷切的企盼下,受到重视;这种策略方向被取代为一种高度重视文化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和实质环境再生所具备潜在贡献的语汇。文化经济政策于是出现。基本方向有:文化产品的地方生产、文化观光、和城市政策的装饰,着眼于将文化视为城市组成的要环,并透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商品化,强调所有的文化产品或资源只能在当地被参与、享受与消费,以及独一的气氛,将城市化妆为非常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留住观光、访问与投资客,进而设置新的产业和产生新的白领就业机会,也就是文化的城市营销作为。

二、知识经济脉络下的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发展出来的地方文化产业概念是要抵抗工业化、市场关系扩张对社区共同体的腐蚀瓦解力量。不过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政策脉络下,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是源自于工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文化被视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其目的与其它商品一样,均是为了追求利润,不同之处仅是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易与消费的主要是意义、符号与象征等无形的内容,而非具体的物质。这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是用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控诉文化被技术与资本主义意识型态所扭曲。然而文化产业能成为一个有前景并有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则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使得商品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生产、复制与流通。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各国重要产业发展策略,正是立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成熟发展上,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上,文化与知识、创意被归类为同一范畴,甚难完全区分,他们均属无形的内容元素,并可利用新技术大量复制与传播。在这脉络下发展出来的文化概念,文化不只具有经济性,还潜藏庞大的商机。此外,网络与虚拟影像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象征消费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产业系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产业,而这些内容也特别受到著作权保障,并且可以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文化产业或可被视为“创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则是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以科技术语来说,即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包含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智能财产权等三个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所谓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内容上产业变成同义词,这使得文化产业概念成为强有力的政策论述资源。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没有清楚厘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哪些领域有交集,这使得全部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都有可能等同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本质与界线也难以明确定义。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的文化产业概念,只要某类产业被纳入这个产业的范畴内,自然就取得如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同等的属性,也因而隐含庞大的商机,这也是文化创业产业论述迷人之处,任何特定产业只要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建立关联,就隐含着光明的产业远景以及等待开发的庞大商机。事实上知识经济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侵蚀传统上认知的文化产业基础,如被列为文化创意业产的出版业,特别是报纸新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即使祭出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大旗,产业基础仍是岌岌可危,市场规模逐渐萎缩中。除了知识经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区域发展的内化过程中,也结合了传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析架构。

三、文化产业创意区域的建构

一个城市成功的经济发展,在于掌握一个驱动产业,这个驱动的产业和服务能够透过专业技术和知 识促使高质量的人类资源,得以对经济、生活有更密集的使用与贡献,在九O年代末期,文化这个先驱产业虽然呈现对都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但当实证结果反映内部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厚实产业基本条件的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管道,也开始受到政策的重视。文化厂商的着床、厂商间的网络与连结、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是操控城市文化经济的要件,而透过非正式的社会和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分享效果,更影响厂商着床的过程。此现象反映一个明显而动态的处理都市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互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紧密地植入城市的学习、创新与知识的发展环节。

1.产业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

一个城市要能够与其它地方有效产生区隔,当它在重建与营销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以生产中心为方向,应加强它的“可消费本质”。而这个观点与趋势,主因在有限的投资基金情况下,地方彼此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活力与未来的生存发展就更要倚赖清楚和谨慎的文化策略之运用,以提升地方特性与被参与的兴趣;而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的“质与量”将是创造地方发展奇迹的关键。换言之,文化制度性氛围的建构和文化产业的生根,成为目前着重的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指文化本身和其关联发展之活动、社会、环境与经济所共合的一种现象,整个过程中,除了城市再发展所亟须的经济效益外,社会结构的重整、意识的凝聚与相关元素的调和,应该是首要的考虑。

2.学习型文化空间的形成

在文化氛围建立过程中,创意区的想法已经落实到实质空间区块的发展、经理与使用,在这些空间中同时提供协助文化厂商找寻可能的风险、信赖和创意实践的轨迹。这些文化发展空间建立后,透过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风险可以经理、信赖可以沟通,而空间内部所提供的互动机会,也慢慢抵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让文化厂商动态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环境:在城市内的小空间中,透过密集的内部与外部互动、生活与专业紧密结合后,交织形成的社会和空间胶合体,可以进一步经由连续性消费空间、文化事件、和联盟关系的发生,催生创作、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并孕育跨部门的活动和效益产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垂直整合机制以及资源合作的建立,但是在许多城市的经验中,确实已经看到对一些小规模文化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形成一些城市内有创造力的新小区现象,这些都是提供城市寻找新发展方向契机,同时也直接让城市内部有激发创意和凝聚共识的机会。然而在发展的当时,首先必须要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避免高估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换言之,当我们普遍开始追求文化经济成就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希望之同时,应回头仔细对地方和文化发展的当前和关键问题、方向做详细评估,才能引导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生产者,对地方潜藏的广大特点有正确的洞察力。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化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价值快速流动的后现代社会中,确实不易。

如何能够达到政策的效果但避免社会结构松动的问题持续恶化,制度性的机制就必须加以建立。文化产业显然地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商品化后,透过经济自然形成的关联衍生作用,镶嵌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网络中,它必须是一个内发性的产业。当有这些基础后,加上政府策略和空间经理的配合,经济的效益自然出现。认真思考城市、文化、全球化三者间彼此的互动关系,避免政策的形成只是单纯的快速迎合地方或时尚的需求,如此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重构一个有效率和价值的新经济体。而如何让文化真正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到社会中而不要只是附属在政策或经济的环节中,也就是让它是一个投资,能够实质回馈到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而不要只是政策推动当时的补助,也是最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

[2] 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06, (06) .

[3] 左鹏. 城市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与文化产品价格浅议——基于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4] 张海涛,张云,李怡. 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02) .

[5]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 2007, (02) .

[6] 鲍玉珩,洪俊浩.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电影评介, 2007, (16) .

[7] 田丰. 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5) .

第9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文化产业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张青(1966- ),女,河南博爱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44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4-02

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依靠高校为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代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效性工作和迟效性的工作。通过高校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产业人才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以及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专业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应对和随动机制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偏差,教育者重视宏观普遍的人才需求而忽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期盼学生能“面向世界、走向全国”,却没有注意到特色人才的广泛适应力,不甘心学生在本地从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上不着天: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只能培养出一些“残次”的理论型人才;下不着地:由于不用心,只能培养出一些“不中用”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突破其局限,需要作出很大努力。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专业群。

在坚持观念先导的基础上,将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提到极高的地位,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肯下工夫,在宏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在人才总量、层次比例、学科专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在微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各代表性岗位或技术领域对人才基础素质、技能、专长和特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地方高校应对这些需求的基本原则是要根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优势领域、支柱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建设长线专业和优势专业;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急迫需求,灵活建设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根据文化产业主体岗位的普遍要求,重点培养具有文化产业从业定向的学生的素养和特质;根据文化产业具体岗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学生的专长。以制度为保障,将满足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纳入教学单位、专业建设责任人以及专业建设团队的职责,强化专业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之间联动的刚性,降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思辨性和随意性。

二、科学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

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文化产业专业群,专业群中专业的主干、类型、数量、比例及关联方式等构成了专业群的框架,专业群的框架是专业建设的蓝图和“指导手册”,对具体专业建设的方向策略和措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有利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间的互补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学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品牌和优势。

实施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已有的专业及专业优势、师资、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等。在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中,要发挥学校已有优势,弥补原有不足,高度重视资源共享,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办学的效益,降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投入。二是依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区域性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相应的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不同要求。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要立足学校、面向地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布局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框架应与区域内文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与可预见未来的文化产业结构相吻合,相关专业要涵盖文化产业所有的重要领域。在实践中,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以追求全面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有所侧重,分步实施。其基本原则是务必满足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突出主干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的主干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培养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或国家文化产业主导领域所需人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办学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一般情况下独立设置,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主干专业在专业集群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其他专业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这些专业列为学校的长线专业,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将其培育成学校的优势专业。

(三)扩大

相对于主干专业,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有大量专业为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培养人才,它们数量庞大,称之为专业。大多数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拓展,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二是承担培养其他社会领域所需人才的任务,而不是专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大多数情况下是将部分甚至少数学生培养成文化产业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迅速取得成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涉及面较广,所需人才在类型、专业和才干等方面也极为多样。地方高校必须通过专业整合,扩大专业数量和规模。

三、突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一)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界定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素养、特质和专长。素养体现各类人才的共性;特质体现文化产业人才的共性,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文化产业的针对性;专长体现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的个性,也体现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个性,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三者兼顾,同时要特别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果上的同质化倾向。

(二)推进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整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如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等,这些专业人才需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加以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需要多个专业间进行协作,整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激发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内生性成长动力,改变固守成规的惯性,高质量完成交叉、融合和拓展等过程。交叉和融合即将多个原有专业的部分人才培养功能进行重组,在相互交叉的领域内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在必要的情况下建立新专业。拓展原有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内容、手段、过程等方面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延伸,从而具备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功能。

(三)强化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

文化产业相关课程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拓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特定素质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数量众多,涉及不同的学科,加强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是各学科教师的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首先,地方高校要建立适用且相对完备的文化产业相关课程体系。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做好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课程的调整和开发。其次,在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建设中,将科学和实践统一起来,课程的理念、内容和实施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实用性,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努力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再次,强化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技能化。技能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要借鉴理工科教学中的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应用水平。最后,促进文化产业类选修课程的组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构建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课程组合,使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组合,而不再是选修单一的课程。

(四)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的常规工作,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而言,师资队伍建设还需作出一些特殊的努力:一是解决好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特殊矛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工作的交流和协作配合。要重视团队内每个教师专业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团队内教师学科结构的完整和合理,避免其他教学工作造成教师频繁改变学术方向。二是全面增加教师对文化产业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深入文化产业实际,形成对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体验,增进文化产业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方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有关教师参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实践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他们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参与区域文化产业经营性活动。三是引导教师成长为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学生会干什么,有关教师必须得会干什么”,要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创新毕业生从业促进机制

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天时地利,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就业创业一体化的观念。务实地在观念上将就业和创业统一在“从业”这一概念中,把就业看做是辅或学习性创业,把创业看做是独立性就业,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甚至对立,避免师生追求就业而忽视创业,也避免师生一味追求创业而产生浮躁心态。二是探索人才培养和招录的一体化。地方高校要积极吸纳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单位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内容、过程等方面的发言权。同时使用人单位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将招录员工的工作做在平时。三是探索学生实习实训与从业的一体化。地方高校应尽力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非课程化的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预录、提前入职、延长见习等方式,使实习实训和从业得到统一。

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专业群,转变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花山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发展规划,挖掘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据2013年底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6家,规模以下文化企业555家,个体户149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规模以下文化企业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文化企业中规模最大。

(二)文化产业招商成果明显。坚持产业转型,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拉开了文化产业大招商的序幕。以软件电子商务项目为主攻方向,积极对外招大引强。

(三)文化结构调整日趋完善。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美化、传统产业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原则,按照以文化园区为龙头,以濮塘休闲旅游度假为核心,以大华、欧尚商圈为重点,依靠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融合,让“吃在花山、玩在花山”成为现实。一是加强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濮塘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为载体,全力提升魅力花山。积极对外开展休闲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二是加强了文化与商业的融合。紧紧依托现有商业,积极谋划新的商圈,注入新鲜血液,提档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是围绕大华商圈开展工作,对区位条件好,人员密集,具备成为次核心商圈有利条件的欧尚、红星美凯龙商圈,邀请部分专家制定了详细的商圈规划,成立了商圈商会,以商引商,积极对外开展活动。三是加强了资源的整合。对辖区现有资源予以清理整合,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矿院现有厂房、办公楼等,修旧如新,以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为主题,打造全新的多功能复合型产业园区。

(四)文化品牌挖掘效益凸显。对花山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霍里羊羔等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深度挖潜和提炼,初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2014年,花山剪纸被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花山剪纸大师张学华被评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月13日,“花山剪纸”登上央视《消费主张》栏目。3月5日,“花山剪纸”亮相市文化庙会,展示台前人山人海,“花山剪纸”也开始作为纪念品走出市、区,走向全国;举办文化节、东苑pk赛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品牌深入民心;举办乡村旅游节、互联网大会,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濮塘、走进花山;加强精品创作,2012年,根据杨蓉事迹创作的小品《最美女孩》参加了市内外多场演出,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社会效益明显。2013年,通过打造方言电视系列片《小区人家》,创作《幸福花山》等歌曲、舞蹈,宣传花山、推介花山,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而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花山区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区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照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经济与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体制不顺。总体来说,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职能机构,更没有设立常设机构,无法统筹协调重大项目招商、签约、整体规划等,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经营管理欠缺懂文化的人,文化人又不懂经营管理,这就导致了企业和文化对接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文化产业缺乏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缺少一批顶尖的领军人物式的创意人才。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数量增加很多,但多数还是传统文化产业,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增长较少,产值增长尚待提高。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花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强、民生富、文教兴、环境美”的魅力新花山目标,站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和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今后,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狠抓落实;建立分类分层调度机制。定期交流和通报文化项目进展和文化企业扶持情况,及时掌握文化旅游项目实时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增加,用于以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培育壮大各类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盘活文化产业存量资源。一是对全区文化企业全面调查核对,摸清家底,弄清存量,掌握增量。二是有计划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三是抓好三个园区建设。深度挖掘濮塘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景区创意、运动、休闲元素,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快濮塘小镇和濮塘森林公园建设,打造濮塘文旅融合园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第11篇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

园区发展应以品牌为引领,以培育骨干企业和催生产业链为重点。品牌包括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的自主活动品牌等多种类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联动和综合影响力。品牌增值是通过自主品牌和联动品牌来体现的,自主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经营,还在于无形资产的积淀和可持续发展。园区整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创意与服务公司及其园区所合作的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积累来形成对园区整体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禅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强势“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联动品牌,同时带动各子品牌的市场推广,形成“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际武术文化论坛”、“嵩山论坛”、“禅文化国际论坛”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禅武文化”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

大众化、平台化和可复制化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的基本定位需要考虑与“产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体现大众化、平台化、可复制化的基本要素。大众化就是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大众导向为主。要锁定核心顾客的消费需求,创意生活,同时综合运用渠道资源,分类提供各层次产品和服务,全方位覆盖相关消费需求。大众化应重点从内容方面思考和策划,开发有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容产品的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音乐产业基地的音乐体验是全景式体验,包括全类型音乐体验、驻地观赏体验、驻场互动体验、自主体验、音乐茶座及关联体验、活动观赏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与明星互动体验、新媒体体验、鉴赏与教育体验等体验形态和类别。此外还得注重开发或挖掘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根据创意内容等资源的特点,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可持续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项目,并形成无形资产积累和品牌沉淀。

平台间的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致力于形成园区的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互动融合。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为主经营物理平台,以专业服务公司为主经营虚拟平台,园区管委会同时负责两个平台的协调与联动经营。平台化应重点从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划建设若干个平台,至少包括内容交易平台、内容传播平台、产业信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创业融资支持平台、创意产品交易平台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

构建相应的产业链

园区要通过活动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链、园区与活动产业链、园区活动与新媒体产业链等产业链的整合。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可以从细分产业链结构的角度,形成以音乐原创活动、选秀活动、艺人经纪、内容提供、延伸产品开发等纵向产业链和新媒体体验、时尚产业配套、自主活动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横向产业链,以及其他配套为第一形态的细分产业链,以园区、媒体和企业向外经营为第二形态的产业链。

具体盈利模式

园区的商业模式应包括园区投资人和其中的企业两个方面,园区应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业来赚钱,注重企业的成长性。相应地,园区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种收入:自有或合资公司经营收入和企业增值、投资公司投资收益(股权或债权收益)、物业收入(租金和服务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经营和投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应以音乐现场体验(LIVE)和参与为核心,打造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若干核心活动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消费者全面参与,形成集聚人气的氛围。产业基地应以具有独特性的音乐产品及其产业链结构的商业模式,依托物理平台和商业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形成主题公园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及其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政策 建议

造成当前文化产业园区普遍不能向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近年在国内房地产过度发展的大环境下,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的文化产业园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房地产化的圈地运动。真正把园区定义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运营商都是打着开发文化产业的幌子利用政策来向国家拿地,随即以出售或出租的方式进行房地产商业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已然变成了一个空壳概念。

文化产业园区的房地产化,不仅极大的妨碍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因其所售商品房多属无产权或小产权房,价格远低于市价,从而也会给房地产产业带来冲击,同时使购房的消费者面临极大的风险。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给出的相关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晰产业定位和标准划分是保证产业发展的前提

标准的制定直接决定着园区的生命力和园区的未来发展,可之前运营商在入园之前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对“文化产业”内容的进行严格的分类和划分,加之各地方标准各行其道,从而造成了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覆盖内容万马奔腾的局面。如:北京市将体育休闲、软件开发等都归入文化产业,实际上这些产业早就被划入了体育产业和科技产业;而云南省在申报文化产业项目时,把茶业、玉器等也一并上报。还有的地方为了出政绩,故意模糊产业标准,把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的产值都加到文化产业里,造成产值虚高的假象。标准的含混不清极大的障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清晰的内容划分对文化产业日后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后续在园区运营时的严格监管机制

对于文化产业园实际实施的项目,监管部门要加强审核力度。特别是对于使用新批用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有关部门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监管避免企业和运营商打着文化产业的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一经发现核实立刻严肃惩处,绝不姑息。否则文化创意产业只会沦为地方提升GDP以及企业牟利的牺牲品。

三、经济上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实际需求

改进和完善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政策。我国财政已经通过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但还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还需要继续强化和创新财政支持政策。要加强国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相继实施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继续强化对动漫产业、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支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减轻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税收负担,促进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办法,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通过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

作为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因其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密不可分,因此文化产业对专项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能否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决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而缺乏了解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正是我国当前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发展瓶颈。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长期培养规划,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使之达到产业发展的需求。比如鼓励文化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理论研究。同时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和引进力度,尤其是高层人才的引进,为文化产业长期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据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信用和评价政策与体系,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和流动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五、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

在各地方文化厅等相关部门指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沟通,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在产业链各环节加强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和引导,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作用、孵化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六、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

第13篇

【关键词】黑龙江 艺术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一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其范围主要界定为软件开发、出版、电影、电视、广告、广播、设计、工艺制造、视觉艺术、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

世界许多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大力推动建立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富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艺术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完善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对区域开发创造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应该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影响力。将该地区的艺术文化成果以最集中的方式在园区内生产——发行——消费,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艺术文化产业园区是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应该具备活动、建筑、意义三个方面的特征。1.园区内应该可以提供多样的艺术文化聚集的活动,使人们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比如画展、图书阅览、工艺品展销、艺术品拍卖、工艺品制作体验等。2.成功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应具有多功能场地,并使其能够相互渗透的建筑形式,便于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流、参观及交易。好的建筑形式使产业园区具有活跃性。3.艺术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其活动、风格及形象承载一定的发展意义,园区内无论是建筑、装饰还是艺术品都是体现革新与创意的地方,可以激发创新意识,开拓新产品,使参观的人们获得知识和创新理念。

艺术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以破旧闲置的厂房和仓库改造为基础建成的园区。旧厂房和仓库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遗留的建筑,位于城市中,占地面积基本很大,以此为依附建成的产业园区,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比较成功的有北京朝阳区的“798”——以工厂老厂房为基础建成的大山子艺术区,上海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2.以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区为依托的艺术产业园区。大学是艺术文化创意的中心,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 3. 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为主建成的艺术产业园区。依托传统文化区域,体现浓厚的地方艺术文化特色。4.由艺术家组成的创业型产业园区。如北京、深圳的画家村。5. 以高新技术为依附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

黑龙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地区艺术文化资源与底蕴,拥有渤海文化、哈夏文化、冰雪文化、俄侨文化,其中欧洲建筑艺术、冰雪艺术、金元艺术、犹太艺术、俄罗斯艺术都具有代表性。哈尔滨还有“音乐之都”的称号,特殊的历史使其具有兼容并蓄、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气质。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应能够体现黑龙江地区艺术文化气息,并适应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已经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已经规划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包括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依托的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以群力社区为中心的群力文化产业园区、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平房动漫产业园区。合理定位与规划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完善的艺术文化产业将促进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大省的建设搭建平台将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使其成为承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建设艺术文化产业园区使其促进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模式与投资方式。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因此其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充分完善的国家,在政府的积极主动的推动下,形成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对英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10年间艺术文化产业改革的重要演讲,指出艺术文化使英国的国际形象积极自信、鲜活。艺术产业对英国地方经济复兴、解决青年就业、稳定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过去10年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比例为7%,远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产值高达560亿英镑,解决就业人数180多万。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韩国,迫使韩国政府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于是制定并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其方向,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及具体计划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加大资金投入。近几年,韩国以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为主,广大民间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发展产、学、研联姻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在2至3年内为艺术文化产业园区拨款550亿韩元,规划建成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1—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发展集约经营,优化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此外,韩国政府加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完善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机制。韩国政府还注重艺术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开拓,研究制作具有韩国形象与文化的艺术产品,这都促进了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

目前,韩国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产业园区有以动画为主题的春川动画基地、以韩国传统纸业为主题的韩纸村、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富川影视文化园区等。韩国民俗村是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园区,位于京畿道首府水原市附近,园区内再现了李朝后期不同阶层的建筑,占地30余万坪,体现了韩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场所,文化氛围浓郁,底蕴深厚。这里除了是展出3万多件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资料的博物馆外,也是生产和销售大量韩国传统制作的艺术品,如木质雕刻、彩绘纸扇、民族服装、彩色瓷器等的集中地,具有鲜明的艺术文化形象,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者。韩国民俗村是依托传统的文化,集休闲娱乐、生产交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坐落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HEYRI艺术村,是形成产业化的创作型艺术文化园区,它是一个由包括韩国画家、建筑师、音乐家、作家、电影人士等组成的艺术家聚居地,也是韩国目前最大的艺术文化园区。园区内的建筑由建筑师和艺术家依据不同的建筑风格,保留其原来的自然地理面貌设计建筑。每栋房屋均不超过三层,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又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园区内有380名艺术家长期居住。这里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充满艺术与文化气息的清静地方做自己喜欢的创作与自我展示。艺术村内除了艺术家的居家住所外,还建造了艺术工作室、美术馆、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公演场所、书店等艺术功能建筑40座,以及专门为儿童量身设计的以各种自然形象为主题的集游戏、文化、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游艺体验馆,还有供人们休息的风格独特的咖啡厅和休闲场所。艺术村形成集创作、生产、展示、交流、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大型空间。每年HEYRI艺术村都是国内外艺术作品展示交流的场所,HEYRI艺术村拥有一个可以将艺术品生产、加工的艺术产业中心,并可以交易和销售,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的产业链。艺术村通过节日和庆典将自己生产制作的艺术品对外宣传,树立了HEYRI品牌。

韩国艺术文化产业具备几点突出的特征:第一,以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为主,广大民间群众参与。第二,发展生产——发行——消费一体化产业链复合模式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第三,重视园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筑风格的艺术性。第四,利用节日和庆典及旅游旺季来树立和强化自己的艺术品品牌。

借鉴国内外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就与经验,黑龙江建设发展产业园区,使其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要以黑龙江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地区艺术文化资源为依托,体现其独具一格的城市艺术文化气质,还应落实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要吸引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与学者,要有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报告来进一步完善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模式及体制。要调整高校教育理念,如何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培养具有高素质及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保证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良性发展。第二,政府积极推动,政府要从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艺术文化产业园区专门小组,规划其发展方向,制定其发展政策,跟踪其发展状况,并做出合理的评价与调整,使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合理规范。第三,按照合理定位与规划,打造混合的经济经营集聚型产业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使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艺术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2522251)

参考文献:

[1]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园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

[2]张少杰.打造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思考[N].黑龙江日报,2008—1—8.

第14篇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英国于1997年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支柱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由于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从2007年起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规划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天津市创意产业已进入全速发展时期,不但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天津市创意产业中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业较为发达,这两个行业无论从资产总额还是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来看,在创意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超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年增长率,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此外,河北省还加大了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较快增长。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4.4亿元,上年增长13.3%,占当年GDP比重的2.7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当年山东省GDP的比重超过3%。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仅在2011年,辽宁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潜力。此外,在产业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确立了其在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受体制、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如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国有资本仍是市场主体,非公有制资本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化不足问题。这就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文化艺术行业中规模以上国有单位(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中的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收入比重为90.8%;新闻出版业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77.9%;广播、电视、电影行业的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82.2%。

2.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等中心城市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相比较,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与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比较弱。仍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会影响到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意产业不仅仅是城市的产业,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3.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获得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许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基础薄弱,融资困难,创意思想难以有效转化,非常需要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资金问题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第一,对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构成而较少固定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缺乏实物资产进行贷款抵押,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难。

三、进一步促进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会不断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环渤海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投资环境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政府还应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发展咨询建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流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大都对企业的注册资本、营业规模有一定要求,对创业期的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应当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采取提供办公场所、政策扶持导等多种形式,降低其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创业人群的创业门槛。

2.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改善创意企业融资环境。如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加快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贷款承诺、票据承兑等。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的良好格局。

此外,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环境。

3.加强环渤海区域郊区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在环渤海区域,除了北京市、天津市、济南市、青岛市、沈阳市、大连市这些中心城市外,环渤海区域还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环渤海区域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郊区与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如广播电视村村通,万村书屋建设等,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改变过去依靠过去那种“送戏下乡”“农家书屋配送”等政府主导模式。鼓励文化企业面向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满足农村民众的内生性文化需求。

4.做好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环渤海区域完善的交通网络,为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此外,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立了相关合作机构,部分行业如基础设施、旅游等行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合作的范围与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环渤海区域各省市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和深化合作的环境良好,合作的广阔前景。

可以建立区域的共同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健全区域的产业政策发展体系。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合作,注重创意园区的合作。同时还要防止盲目上马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此外,做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工作,完善产业链。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和资源实力有限。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建设,做好创意研发、创意生产以及创意销售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5.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避免盲目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市定位于“世界文化创意城市”,成为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围绕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这六大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优势行业。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做好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对接,可以更多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

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市“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成效显著。可以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动漫游戏等优势行业。

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省市要在把握现状,判断发展阶段,认清问题,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第15篇

【关键词】微笑曲线;文化产业;自主创新

一、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最早由我国台湾宏基集团的董事长施正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来的,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在整个个人电脑的产业链里,上游的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序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而处在中游的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由于曲线好似微笑的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1]

“微笑曲线”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产业和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微笑曲线”理论的核心是以附加值的高低看待产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主体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位移动,才能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经营。

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大幅提升的新型产业。许多地方都施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乏成功的例子,然而不清楚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果,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规律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市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皖北商贸中心城市,蚌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双墩古人类文化、花鼓灯艺术、大禹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于此,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一代帝王文化独领,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罕见的。蚌埠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文化资源优势:

(一)低端产业的产品特色――“名声效应”优势。蚌埠市固镇的梨园和花生,以及怀远的石榴,虽然属于低端产品,但很具特色,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固镇拥有千亩梨园,运用这个天然优势举办了“固镇梨花节”,在节期间,固镇县举办了书画精品展、广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演、“许慎杯”书法大赛、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以花为媒,借节招商,带动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蚌埠怀远虽属县城,但历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不仅因为这里聚集了极大景区,更有红榴增添了此山此水的美色。怀远县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地之一。《怀远石榴》一书,书中涵盖了怀远石榴的溯源、品种、价值、文学、艺术、轶闻、掌故、酿酒、科研、节庆等。该书的出版,对怀远旅游发展,对石榴文化的研究和旅游商品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产品便于开发、创新和整合的优势。由微笑曲线推知: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将为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蚌埠抓住文化产业的实质,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和创新,并给以战略性的整合。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蚌埠市进一步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确定“荆山体育文化广场建设”等29个项目将进入2012年度该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高端产业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的优势。蚌埠市也拥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比方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3个:一是中国的花鼓灯,二是“四周戏”,三是武侯县的民歌,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奠基下,新建成的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是目前国内最具探索性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注重吸纳传统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及系统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以旅游为载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达到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共同繁荣、永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该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政府的引导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并有效实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并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该地区的文化差异优势,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缺少精心策划和宣传,未能将其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难以吸引合适的投资者以及创业型文化产业人才;未能清楚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容易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而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忽视其产业的市场性质,不能协调好二者。

(二)文化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较小。从总量上看,蚌埠市文化领域中的大型文化企业屈指可数。部分文化产业单位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大型的文化产业严重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足,企业规模比较小,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高;文化资源比较分散,导致该地区旅游景点分散,精品线路开发不足,未能形成产业群以及品牌意识,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

(三)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市场规则的人才队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勇于创新队伍。目前蚌埠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上的人才素质还比较低,文化品位不高,盲目追求经济利润,还不懂得如何发挥文化价值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领域,比较缺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不多,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

四、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树立品牌服务意识,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文化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形象的名片、品位的标志、灵魂的体现。它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特色,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促进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要透彻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产业规划,才能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2]。只要紧抓着文化产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就会在价值链的上下游获得丰厚的回报;反之,若没有做好抛物线的右端的工作,将必然导致产业利润空间的下降。所以一定要建立品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会给产业发展带来跨越式的、长远的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蚌埠特色之路。蚌埠市文化底蕴深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有效利用蚌埠的文化资源,形成“蚌埠特色”,比如开设蚌埠文化之旅。应提倡用文化产业来规制、引导旅游业的发展的目标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文化旅游的神韵和内核。同时,应建立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传导机制[3]。创新能提升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在“微笑曲线”中,就要想方设法在“曲线”两侧寻找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辐射全国和全球的文化“品牌”。

(三)培养文化经营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文化产业要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节奏,建立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高校之间的制度化联系。高校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文化产业专业,还应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强化在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升级。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并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4]。除此之外,培训与强化现有的人才队伍,也是当前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路光前.“微笑曲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201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