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区域文化产业 评价指标 南京市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诺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目前,国际通用的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的活动。我国在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具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9个类型。其核心层是: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层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文化产业的形成在于它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尤为迅猛。

一、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具有经营性和营利性。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资源条件、人才、政府扶持等许多条件紧密相关。文化产业能迅速启动区域文化资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身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启动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将会给南京市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发展好区域的文化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战略制定、推广中涉及的主体多元化;(2)倡导全民参与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市场;(3)战略目标及具体措施明确详细,充分运用区域优势及特色;(4)加快区域中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居民对本区域身份的认同感。依据上述特点,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相关讨论。

二、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采取的比较通行的城市文化产业评价基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产业规模,包括总产值、产业增长率、GDP的比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率。(2)教育科研,包括教育科研专业人数、相关专业在校人数、教育研发经费投入、创意类机构数(包括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数等)。(3)区域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等。(4)产业就业功能,包括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产出的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就业增长率等。(5)政府投入,创意事业财政补助、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等。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我们可以较好地分析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状况,找到优势和不足,为思考如何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做出依据。

三、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一)资源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1.自然资源。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它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风景区享誉海内外,以“甘熙故居”为主体的南捕厅传统民居建筑群完成复建,民间岁时节令文化、茶俗文化、礼俗文化等相对发达,具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2008年度,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4.3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达430家;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总量达13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2家、四星级20多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超过2万间。

2.教育科研资源。

南京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南京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列各城市第3位。截至2006年,在南京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8所中国人民所属院校)共有41所,在校本专科学生55.71万人,在校研究生6.37万人。其中被列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有8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其中“985院校”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有中科院、高等院校、部省市及企业所属各类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近600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大门类,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各类科技协会、学会400余个,其中省、市级学会200个。南京拥有科技人员近40万人,2008年末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87人。

3.基础文化设施。

200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147.9千册。14个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7.1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电视节目25套,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共印刷报纸17.31亿份,出版杂志6090万册。南京主要的广播媒体有江苏电台和南京电台,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累计完成84万户。此外,南京亦有多家民营的广告、动画、电影、电视公司等。目前有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两大公办电视媒体集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市科教发达、人文鼎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二)园区建设提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品牌园区仍需努力。

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已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即艺术家自发形成的“798”型,文化商人牵头下形成的“大芬村”型,以及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中关村”型。

目前,南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中关村”型为主。2006年底南京市提出“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整体规划、错位发展”。依据这一总体思路,定位不一的各动漫园区逐步成熟:南京高新区动漫园已成为大型动漫企业集聚地,紫金山动漫1号重点打造动漫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则致力于成为中小动漫企业的孵化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在建设的东方娃娃动漫产业园则以职业体验和动漫教育为核心内容。至2007年12月,南京市正在建设或开园开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有42个。

除了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外,南京市还形成了当代艺术创意园区、网络游戏和动漫创意产业园区、影视创作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市集、地域文化品牌基地6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的包装印刷综合产业园江苏宁东国际印刷包装城正在招商建设。春雨文化产业园成为中国民营书业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备、设施最先进的大型图书研发、结算和物流基地之一。南京纳亚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规模广告企业入驻园区,将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广告产业集聚区。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南京市42个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已达80多亿元,占地面积近1.2万亩,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到目前,27个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平均入驻率达到82%,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逐步向园区汇集,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尽管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后应继续加强科学规划和引导,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环境,尽快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凝聚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品牌园区。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为58.63亿元,2005年为73.48亿元,2006年为90.67亿元,2007年为111.65亿元。2008年仅上半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1.66亿元,约占南京市GDP的3.5%,超过了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2004年以来,在全市经济连续保持年均15%增速的基础上,南京文化产业的增速始终高于全市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58.6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16亿元,年均增幅约20%,占GDP的比重由2.84%增加到3.5%。根据大文化产业的统计,增加旅游、教育、体育等内容,2008全年增加值为361.16亿元,占GDP比重为9.56%,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上半年按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56亿元,占GDP3.59%,预计全年增加值为140亿元。

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上,可以动漫企业为例。资料显示,产业协会54个会员单位中的33家动漫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61%;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81个会员单位中有56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69.1%。2008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108个会员单位中有83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6.9%;南京动漫行业协会72个会员单位中的52家动漫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2.2%,其中注册资本在3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6家。2009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130家会员单位中有105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81%;南京动漫行业协会86家会员单位中,有68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79%。“十一五”期间,南京市政府每年只安排“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民营企业以生力军姿态引领全市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日益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四)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江宁区引进江苏省创意文化产业园,投资250亿打造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白下区积极推进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金城科技创意产业园建设;鼓楼、玄武、白下、建邺、浦口等区也结合各自区情,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创意产业园开篇之作光华东街6号,原来的南京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汽车仪表厂及南京电子陶瓷总公司,变成了创意东8区。园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对工厂原来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再利用,通过重新设计来强化原厂区作为特殊文化载体,旧有的厂房经过重新修饰后变为光彩独特的建筑,将创意功能空间引进厂房。它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建筑产业区、广告产业区、咨询策划产业区、动漫科技软件区、工艺工业设计产业区。同时配制产业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为保留原有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园区进行创造性改造;南湖社区茶亭东街79号,原来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如今成为垠坤・西祠网络数字文化产业园;下关的长安汽车制造厂,变成“幕府三工园”,西祠街区首批推出的26个商铺2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到2010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构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

在南京的22家都市型产业园区中,包括文化创意园13家、创业孵化园6家、科技研发园10家、动漫产业园2家。在南京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寻找差异化路线,就成为创意产业园必须思考的问题。

此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大发展,而近年来南京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工业总产值在省内低于苏州、无锡,而在省外低于杭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城市。另外,南京不少创意产业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上海、北京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一直以来就吸引了大量国内顶尖创意人才,特别是上海对南京的人才诱惑力最大。上海有不少动漫基地,南京已有不少动漫人才,纷纷投奔上海。而创意产业的基础就是人才,怎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个问题十分关键。

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做好“两个布局”:一是空间布局,二是产业布局。要与其它城区形成错位发展或率先发展态势,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要拟定包括电子商务、建筑设计、软件通讯在内的创意产业发展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龙头企业合作,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优势。南京的创意产业发展怎样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怎样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政府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还是幼稚产业,急需政府引导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扶持。在全国层次,主要的公共政策支持有税收优惠、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开展合作的区域的共同上级政府,承担牵头与协调的责任。区域合作的各方政府要建立双方或多方区域合作联系会议机制,并通过合作框架文件的形式统一各自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的政策口径,包括统一政府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统一文化产业准入条件和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许可,在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项目上,按其资源的级别制定统一口径的指导价格,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产业政策透明度,并相互推荐客源。

1.专项资金扶持。

2009年7月南京市第三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拨付到位,市财政拨付扶持资金2323万元,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2007―2009年,南京市共对全市101个项目,市财政拨付扶持资金4223万元。南京市明确从2010年起专项资金总量由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减免或优惠文化企业税收。

2005―2008年,南京市依据国家政策,共为40户(次)文化企业办理减免企业所得税1.6亿元。2009年1―11月落实全市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15.9亿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009年1―10月,南京市专利申请总量达10387万件,同比增长26.09%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1.30%以上。但南京市政府的扶持力度比起上海、广州政府的扶持力度仍有待提高,建立国家文化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更是成为当务之急。

四、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的思路

(一)合理利用有形或无形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按照性质来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内生性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创造性资源,与劳动力的创意息息相关。

1.打造旅游文化,综合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从春秋时期的楚秦王气,到六朝古都、开明之城的历史地位,再到如今的博爱之都,南京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开发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雨花石等。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刺激城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开发文化资源,吸引投资商,对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力扶持创业产业,积极推进创业园区的建设。

伴随着创意东8区、1865创意产业园、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等创意产业在南京地区的迅速发展,南京的创意产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创业园区的建设必定会让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如虎添翼。而在园区品牌建设上,我认为南京的园区建设还是应以“中关村”型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品牌园区。

(二)文化产业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整合与集合,形成互相拉动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的跨域整合集约模式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发挥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整合与集合,不仅可以产生相应的文化产业群体优势,而且有助于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提供创新效益。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成熟的园区模式,能通过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整合多种业态,拉长产业链,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以行政区划、行政级别和部门来分配或配置文化资源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南京市文化资源分散,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文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文化产业集中度低,以技术为主导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迟缓。如今虽然园区建设提速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是文化产业链的拉动作用仍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负责人毛顺认为:“园区不能简单地做‘二房东’,而要通过自身服务,衔接好园区企业间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园区的集聚效应,这就是我们两年多来运营的经验。”以本地核心文化资源或主导性文化产业为纽带,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产业链条,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产业内容,提升品级。文化产业的集中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量度内才是有价值的,超过了一定的极限,产业生存空间过于狭窄,必然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由此造成的投资环境破坏必然导致文化资本的外流,进而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停滞和衰败,而如能实现文化产业区域或区域间的整合和集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说形成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区域内和区域间整合的目的所在。

(三)政府要为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和生存要素不断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而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拥有有创意、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和资本要素并实现有机结合才能转化为文化项目,进而通过市场化的运营产生有效的利益。

1.人才与人力资源。

创意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为此,政府应为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以内容开发为核心的核心层,在这一层中,创造者的创造力十分重要。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产品,它不是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情形,它需要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的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它需要各方面不同的专业性人才。为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性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人才,积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2.完善统计体制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依法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目前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指标和监测不统一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南京市应当尽快建立国家文化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确立文化产业统计目标,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做好年度统计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责任制。

3.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

政策是一种导向,并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在区权范围内,尽快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相关服务优惠政策,促使区内资源向文化产业倾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南京市政府提高每年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额,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求,扶持有利用于提高文化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4.税收扶持政策。

我认为南京市政府相关机构还应进一步落实所得税返还政策,支持文化单位加快科技创新,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的电子设备年折旧率可达到20%。文化单位的技术开发费可在成本中按实列支。对相关单位提供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咨询、培训、技术服务等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在用地扶持政策方面,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用地和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之中。鼓励相关部门利用区位优势,对原部门享有的土地、房屋、建筑物进行改扩建或转换,用作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

(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投资主体应多元化。

区域文化产业要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区域文化方面的,主要是区域文化资源;二是区域经济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实体。

文化资源在得到产业化的开发后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南京作为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有着极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作为省会城市,它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省文化产业布局最为集中的空间存在。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它不能像有的产业那样远离人口聚居地,它需要庞大的市民社会和消费群体。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有很庞大的市民社会和消费群体,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南京的文化资源还可以继续进行开发,产业化的利益幅度还很大。

除自然景观之外,南京的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云锦、雨花石、江宁金箔制品、天鹅绒、仿古牙雕及木雕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分以云锦和白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和利用,其价值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由此可见,南京市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如能充分利用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就必然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此外,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它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且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必须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当前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为民营企业,主体较为单一,如果能够将投资主体多元化,就必然可以融入更多的资金,注入更多的元素,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

文化产业具有开放性。伴随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加快,使文化产业的生活领域与扩展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为真正开放性的空间。南京属于长三角地区,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高地,应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

近年来南京市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及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这些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在竞争、模式、人力资本流动上更有效地带动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2006年的重洽会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南京市一下子招来了总投资212亿元的100个招商项目,包括:八卦洲洲头公园民俗娱乐休闲旅游项目引进香港集团新港商务俱乐部参与开发,项目协议投资5000万美元;南京飞元企业集团与泛太平洋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代表签订18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开发幕府山国际休闲创意产业园;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将投入10亿元在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湿地公园;江苏文化产业集团与南汽集团签约,租赁南汽28000平方米土地20年,建立中央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协议投资额14.38亿元、1.73亿美元,充分体现了招商引资的重要作用。招商引资不仅可以为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充足的资金,而且可以丰富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达到完善产业结构和刺激市场竞争的效果,有助于南京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辉.关于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视角[J].甘肃农业,2009,(09).

[2]郭永航.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3]吕方.经济文化一体化中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J].南通大学学报,2006,(09).

[4]姜长宝.论区域特色文化集聚的动因及其培训[J].商业时代,2009,(22).

[5]王亚川.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J].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2007,(05).

[6]孙慧英.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J].新闻界,2009,(12).

[7]王凤云.区域间文化产业模式比较与天津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9,(29).

[8]姜长宝.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09).

[9]张长立,魏红丽.区域文化发展研究模式――以徐州文化产业为例[J].江苏商论,2008,(02).

[10]李雪茹.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J].人文地理,2009,(05).

[11]李春雷,马俐.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制定中的“自省”与管理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11).

[12]陈少峰.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03).

[13]陶冶,张雷.文化产业建设的区域联动模式[J].浙江经济,2008,(15).

[14]孙文清.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7).

[15]张华.文化创意产业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创新科技,2009,(09).

[16]徐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特征[J].统计观察,2007,(01).

[17]吕方.长江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中的文化发展战略[J].南通大学学报,2009(11).

[18]李阳.长江三角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欧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考察[J].经济论坛,2009,(08).

[19]史征.中国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的框架设计――以浙江义乌为例[J].北方经济,2009,(10).

[20]韩美群.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评析[A].文化研究.

[21]孙文清.对发展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的思考[A].商业视角.

[22]李进朝.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6).

[23]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02).

[24]曲江滨,刘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保定市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06).

[25]付景涛,李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性的一致性检验[J].开发研究,2009,(02).

[26]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A].云南大学学报,VOL4,(5).

[27]夏国英.试论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J].学术论坛,2006,(01).

[28]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江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29]齐勇峰.文化投融资本体制改革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今日山西,2004,(08).

[30]吕健,余政.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合作的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10).

[31]李庚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学习论坛,2006,(05).

[32]单景南.以文化产业增添区域经济新动力――关于南京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有关思考[J].艺术百家,2007,

(07).

[33]樊小林.2009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A].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处,2009,(12).

[34]莫纾.南京:文化产业园区吸纳投资80多亿[A].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经济建设 文化产业 软实力

1、区域文化及其发展,以及对当代的意义

1.1何为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种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会加强该地区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通常一个文化的存活是离不开这个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

1.2区域文化的发展

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文学界便注意到研究区域型文化的重要性。区域文化研究热潮应改革开放之运而兴以来,经历了由少数学者热衷到群体组织投入,由少数区域开启到整个地域展开,由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学科构建,由文化现象研究到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由理念到模式的创新,区域文化研究处于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展示出新的发展前景。区域文化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如今社会的信息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文化竞争会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最终表现。

1.3区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区域特色文化对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特色的区域文化会会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形式渗透到区域经济中,从而会形成特色的区域经济,并发展成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第二,区域特色文化直接对区域创新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塑造者区域创新的主题的整体素养,提高创新主题的文化涵养、创新精神和意识。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的主体也起着推动特色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建设区域经济的软环境,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2、文化产业以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2.1 文化产业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工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否定批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置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将文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形成和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挖掘、整合、创新等途径形成新的贴合市场的文化产品,参与到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基本环节中,在市场基本规律的作用下,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标准,形成全新的文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并且我们要加大文化生产规模化,使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群的兴起。把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其基本过程可表述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3、现阶段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当今文化产业现状

区域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大多数的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微小型企业,信用度比较低,资产质量低,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过弱。并且大部分的区域文化产品都是以生产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创新的衍生产品,这样就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部分文化产业是在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其带头作用的效应并不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文化产业群。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不够理想。信贷支持总量小,在金融资金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缺乏系统协调性。缺乏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市场调研,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极度缺乏,难以形成产品系列。由于区域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的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往往规模较小,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

3.2对解决当今文化产业现状的相关思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系,全面改进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促共赢。

其次,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加强金融对区域文化产业链的支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区域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不论是文化企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传统媒体到还是新兴媒体,文化基础设施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为多种区域文化领域、多种文化服务渠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积极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转型。

目前我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还是提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市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由于整个资源和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不均衡。因此,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从而推动区域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2]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3篇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有一定联系。一般说来,强而有力的经济基础、完善的文化市场的确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北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应将目光瞄准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市场的需求,文化开发战略一定要结合国家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有关政策,要考虑湖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还应当注意结合和利用区域原有的象征资源如语言、仪式、戏曲、说唱、歌舞等等。湖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学习、适应、掌握现代化物质手段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应该求助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他们要对传统文化的边界、政治经济的边界、人格心理的边界做重新调整,以求得在国际文化、国内主流文化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某种‘人文生态平衡’”。湖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几千年历史风云的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源脉,使这片土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

湖北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一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一为钟祥明显陵(与明十三陵和清代诸陵等众多王室陵墓合为“明清皇家陵寝”世界遗产)。先人留下的这两笔文化遗产,珍贵且稀有,都是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杰出代表。郧西、郧县、长阳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黄陂县发掘出土的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距今也有3500多年。还有武汉龙泉山明楚王墓群遗址、随州擂鼓墩遗址、建始巨猿洞遗址、大冶铜绿山遗址等等。湖北大地还是一个人文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各种历史文化遗址,还有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适合“建设一些天然的生态博物馆”,以便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原生态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更多地保留历史风貌、文化内涵和文化多样性。湖北大地既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样式众多的民间文化。其境内共有少数民族40多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荣,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带。区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一切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中,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多样性的文化、多重性的知识系统、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能够为方兴未艾的知识创新、欣欣向荣的知识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潜能,为具有高文化含量的新型人文经济的形成开辟可观的前景。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生态的破坏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哀。文化生态的保护要求人们既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深远的文化眼光。

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求把文化与其历史和环境协调起来,使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它原生态的状况。湖北民族地区开发涉及多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就会在文化交融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纠纷。湖北民族地区各民族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发展的最初根源与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没有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扶植保护,不仅难以全面认识中华民族5000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也难以完成建设新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但是,“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益加重。无论是原有文化多样性的继承还是新的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构建,都面临重重困难”,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渐丧失。因此,区域开发过程中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好与坏,也决定着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如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其特定的文化系统都终将走向单一化。同样需要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力冲击下,正以惊人的速度与现代文化融合或走向弱化,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因此,文化发展也需要像保护物种多样性那样保护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像关注自然生态那样关注区域民族的文化生态。无论是有形的文化还是无形的文化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湖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来说,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传历史、表演艺术、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是民族基本识别的标记,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尤其需要加以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倘若失去原有的文化生态,其利用也就无从谈起。而保护又应是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开放性的保护,能逐步调整湖北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该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二、发展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需要创新

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极其丰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及制作技艺,如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坝漆生产技术,西兰卡普制作,民族美食合渣,炸广椒制作等;传统医药,如1500余种乡土药物,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两大类独特医术;濒危的土家语言;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剪纸等民间文艺,如建始丝弦锣鼓、宣恩耍耍、长阳和巴东撒尔嗬、恩施山民歌、利川龙船调和肉连响、鹤峰和恩施傩戏、土家族古老而特有的来凤摆手舞等;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禁忌、等传统习惯,如土家族人的情人节七月十二“女儿会”,男婚女嫁唱《哭嫁歌》,死人唱《丧鼓歌》,跳撒尔嗬,建房唱上梁歌等;土著知识;以及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等等。所有这些底蕴丰厚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文化遗存和独特的自然资源,都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文化资源。

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其商品化程度却很低,已有的文化产业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较低,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说明,空守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必然等来发达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利用多少资源。湖北民族地区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必须实行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与开发,特别是需要学会用市场的眼光来审视现有的资源,用市场的机制来整合现有的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掘优势,弘扬传统,发展特色。发展文化产业,物质投资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也不是可以依赖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和智慧,特别是需要有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这里尤其要强调创新意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要靠实践、探索和创造。20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世界强国进程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最大历史性挑战就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还沉淀着一些保守封闭的因素,使得荆楚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商品和市场优势,传统的历史文化优势难以转变为综合创新的新文化优势。同时,人们陈旧的观念、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不规范的准入制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亟需以观念、战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向发达的文化产业转化。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创新。在市场主导生产的条件下,文化部门是一个精神型产业部门,文化产品是具有思想内容的物质产品,是精神价值具体物化的载体,文化生产部门应该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只有消除了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狭隘、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也需要创新。战略是着眼于全面与长远的思考和决策,必须合乎实际,因地制宜。首先,要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确定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湖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存以及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其次,要以恩施、襄樊等民族州和历史名城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联动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再次,要加强与文化产业化发达的国内、国际各地区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最后,要发展湖北民族地区基础性文化产业,如艺术演出业、文学艺术创造业、教育产业、科研产业等。

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制度创新。具体包括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秩序;实践广泛开放、灵活适用的新的文化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湖北民族地区现有的文化单位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建设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将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向企业型、产业型文化单位转变,形成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大力扶持文化个体户和民营文化企业,鼓励个人、单位、团体捐赠和设立文化发展基金。诸如此类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的设计应该自始至终融入我们对古典,也就是传统文化精髓的推崇,使得文化发展中质朴与华贵、现代与古典相得益彰。通过创新和开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品位,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享受现代文明,是湖北民族地区在当代腾飞的关键之一。我们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各种文化在互补中的优化和创新;还可以利用系统优势,开发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化的人文经济。文化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区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使其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化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先进的文化可促使社会跨跃式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深度发展。一种文化太古老,也势必会太沉重。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沉淀有保守封闭的因素在所难免,因此,建构文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需要有勇气打破传统文化中僵化保守的因素,打破现有重经济轻文化的格局,在文化大开放中实现文化大开发。

三、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既要从区域文化的现状出发,又要服从于为实现区域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大前提,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视野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一)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培育现代文化人,凝聚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现代文化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逐步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培育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广义的文化人群体。美国学者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可见,在日益变迁的湖北民族地区文化氛围中,直面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胸怀“文化人”的理想,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塑造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全新的自我,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和形成一个广义的文化人群体,既是区域文化建设的先导,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应该立足当下,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创新发展时代文化的精髓,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二是植根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和培育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的精神支柱与民族根基,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增强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地位和作用的了解,增强对传承人作用的认识,推动他们肩负并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和培育工作中去,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对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推动和促进。

(二)实施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4篇

斯蒂芬(Steven)教授指出:“与其费时计算创意经济的影响与规模,我们更应该将研究与政策动力置于此,即更好地理解创意工作及其机构是如何变化,更好地理解怎样才能培植更为生机勃勃、更加具有创造性与多样化的文化生活”[4]。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为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三条:(1)特色文化资源为王道。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版权型”,以英国为代表的“创意性”,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型”、以中、日、韩为代表的“文化创新型”。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文化创意的影响必然首先出现在文化生产领域。约翰•哈利特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型:基础设施连接性内容创意。很显然,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网络和传媒技术,但是创意成为主宰当代经济的首要要素。约翰•霍金斯教授甚至说“新经济等于创意加上电子学”。但是消费者对技术的热情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内容、有创意的内容。因此,澳大利亚学者大卫•索斯比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的商品性和服务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而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居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地位。正如约翰•哈里特所说:“内容和创意成了一个更好的长期赌注。显然,信息———信息技术和代码———自身已不再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人们感兴趣的是思想和知识,而不是信息;人们感兴趣的是经验,而不仅仅是连接性”。特色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值得关注的资源。因为文化创意经济是新经济,但是,与传统经济一样,也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不过这个资源不是资金,不是物质生产资料,而是文化资源,或者称之为文化资本更贴切。人们发现,以特色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花木兰》)生产成本并不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反而成为真正的希缺性资源。韩国影视产业和日本动漫的发展印证了“内容为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特征。(2)产业经济分层为路径。产业链是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产业链的完整性、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求,关联企业群应围绕产业指向,找到各自在产业链条上的经纬坐标,并构成产业的完整链条。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一种相对传统产业链而产生的新型产业链。该产业链的上游是对文化遗产的加工、数字化及其内容的整理,下游是文化商品化了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由于“内容为王”是文化产业的产业特质,加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倍增,这样,文化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区别,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还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如上所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与其他普通产业的产业链不同,其主要特点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各组织本身可能涵盖产业链中的任意单个环节,也可能包含所有的环节。某些文化创意产业组织本身可能只要有了简单产业链,其便可生存。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附于产业链中的某一层才能存活,它们是为产业链服务的组织。比如电影、电视剧工业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完整的产业链。(同一产业链中,分上游、中游和下游,提业的基础性资源———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创意资源,带动产业链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3)工业遗存演进为首选。工业遗存是指18世纪以来,近现代工业建设所留下的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包括建筑、机械、厂房、生产作坊、矿场、加工冶炼场所、仓库、店铺等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同时,还包括因多种因素丧失原有产业功能的旧工业建筑。这些旧工业建筑在风格、尺度、材料、色彩、构造等方面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取向,随着岁月涤荡,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城市历史和社会层面上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工业遗存改造肇始于美国苏荷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即在忠实于旧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将旧工业厂房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价值更清晰的显示,使之焕发第二次生命。1996年,国际建协(UIA)第大会提出的城市“模糊地段”(Ter-rainvague)概念,明确包含了工厂、铁路、码头等城市中被废弃的地段,指出此类地段需要保护、管理和再生。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览,拉开了工业遗存复兴的序幕。伦敦的CBD是上世纪伦敦Dockland废弃的码头区。此外,瑞士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和苏黎世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纽约SOHO区、日本横滨MM21地区、加拿大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GranvilleIsland)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典范。纵观当前国内工业遗存改造项目,改造模式主要集中为博物会展、城市休憩空间、创意产业园、综合开发等。北京798、上海M50、南京晨光1865、成都“东郊记忆”等创意产业园都是工业遗存改造的典型。随着创意产业园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餐饮和娱乐场所被引入其中,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相互结合起来,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如上海1933老厂房、8号桥创意风尚中心和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等是这类工业遗存开发的典范。

二、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时,首先要找出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产业要素,或者找出产业链上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环节进行优先开发,重点扶持,走比较优势战略的路子。

1.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包括自然禀赋、文化资源、人力资本、资本、技术、市场和制度安排等七项。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上述要素组合一种合力,形成对区域产业效果的综合影响。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存在、变化和发展都是与其他各项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比较优势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整体效能,是比较优势形成的真正力量和关键。枣庄市(主要指市中区)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资源已经枯竭。市中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禀赋中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高水平)技术、(高级)人力资本、(金融)资本、(需求)市场等要素,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总体来说,市中区不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是可以创造的。在于它可以创造性地依赖比较优势诸要素的创造因素,促使综合比较优势由无到有的创造,由弱到强的变化。在现代条件下,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创意和制度安排来吸引,这些是可变性公共要素,唯有区域特色文化的丰裕程度与异质性(质量)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要素禀赋。枣庄市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明、4300年的城邦文明、2700年的运河文明、130年的工业文明,处于“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上,特别是保护相对完整,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地方工业遗存和文化基因,地方文化资源要素禀赋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优势要素禀赋。市中区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发掘矿山文化基因,调度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其他产业要素,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最终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优势。

2.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分工生产方式的重新组织。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而客观形成的一种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网链结构[9](P64~68)。产业链理论表述了产业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关系主要体现了五大内涵:①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②产业链是产品价值传递的表达;③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④产业链是主导核心技术的表达;⑤产业链是产业地理空间布局的表达。基于这一定义,郑大庆等人在总结分析国内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理论的“5+4+3”战略框架。“5”表示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是调整供需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4”表示影响产业链整合的4类必要非充分因素: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3”表示产业链整合有3种方式: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理论要求我们要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来发现和寻找“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整合和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聚集产业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首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纵向一体化整合。引导和鼓励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沿着“创意生产营销媒介消费者”这个链条,向产业上游或下游延伸,找到合适的生存区位,最终改变产业链上企业的协同程度;其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横向一体化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链横向一体化是指政府应当引导和鼓励两个并行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之间发生关联关系。比如,影视业与旅游业、餐饮业产生关联;第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政府跳出区域,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产业融合这种产业链整合方式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对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更具有意义。

3.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兴的产业,其核心是“文化+创意”。是区域产业升级改造不断发展的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不是凭空而出,也不能突飞猛进,而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内容的融合提升。老工业城市一般就是借用现存工业遗存文化资源,取道产业链的市场细分,找到与本地区优势文化资源、人才状况、特长相适应的产业链条,以此推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区域文化产业链整合状态,我们认为,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8个字,即“再生工业遗存,连五点为一线,建二园成一镇”。所谓“再生工业遗存”,是指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中兴煤矿、市南工业区及其关联资源等现有工业遗存为基点,着眼于现有工业遗存的改造与“再生”,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异质和优质资源禀赋。所谓“五点”,是指老中兴煤矿遗址、市南工业区遗址、国际洋行旧址(含火车站一线)、抱犊崮自然风景区群(含大裂谷、龟山风景区群)、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含影视城、沙沟旧址群)等五个工业遗存和自然文化旅游景(区)点;所谓“一线”是指从薛城到十里泉电厂的临枣铁路线(也是工业遗存);所谓“连一线”,就是以临枣铁路线为动脉,通过改造再生老式火车为旅游餐饮娱乐列车,把沿途五个枣庄工业遗存文化和自然人文资源连接起来,活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市中区二日游线路。所谓“二园”,是指以中兴煤矿工业遗存为基础,建设“枣庄矿山文化公园”,以市南工业遗存为基础,建设“市南民国工业园”,所谓一镇,就是通过旅游餐饮娱乐老式列车铁路线连接二区而成的,建构成具有异质性、典型性的“民国工业小镇”。“再生工业遗存,连五点为一线,建二园成一镇”是以工业遗存文化为内容,以“民国工业小镇”为形式的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承。“再生工业遗存”是提出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文化基础,“连五点为一线”是活化战略的产业动脉,“建二园成一镇”则是产业战略的标志。通过“连五点为一线,建二园成一镇”这一创意战略规划建设,挖掘枣庄优质自然、人文和工业遗存文化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整合区域内创意文化产业节点,打造影视、文化旅游和餐饮产业的上游与核心价值链基础,吸引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民国工业小镇”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民国工业小镇”符合产业比较优势原理。工业遗存的空间有故事化的场景,这是任何其他建筑、材料无法替代、模仿、复制的。工业遗存强烈的不可复制性是其最大卖点之一。枣庄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但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当属矿山文化。胡小林教授认为,枣庄矿山文化包含三个阶段[11](P170~178):一是传统煤窑阶段。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到19世纪末形成的“煤窑文化”,原始思维和封建迷信因素很浓;二是中兴公司阶段。从1899年戴华藻受命来枣庄组建中兴矿局,到1938年3月日军侵占枣庄煤矿。生成了传统与现代自然衔接,性情与理性珠联璧合,展现自我与通力合作并行不悖,矿工所特有的直率、义气,与自律、守纪融为一体的矿山文化;三是接受红色文化滋养阶段。自1938年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派鹿广连潜入矿区发展地下党组织,一直到全国解放。形成了以情为重,行侠仗义,吃苦耐劳,宽容大度,粗犷豪放,团结战斗的阶级特点革命文化。枣庄矿山文化的代表———中兴公司矿山遗址(包括旧矿井、矸石山、矿区运输系统、白骨塔、大坟子等)、中兴公司矿区建筑群(包括办公大楼及其配楼、机务处厂房、矿师公寓、过车门、中兴公司大门、国际洋行等。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是中兴公司办公大楼。)和中兴公司的历史档案(包括中兴公司从1899年正式成立,到1938年被日本人抢占的将近40年时间里,制定的一系列章程和董事会议事规则,形成的人事、设备、建设、管理、培训、财务、后勤、事故、伤亡、勘探、气候等方面的档案材料)。其中,矸石山、矿井、矿区运输系统、办公楼(飞机楼)、完整的企业历史档案,这些典型的工业遗存空间背后的故事完整地再现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而且,容易激活人们的历史情结和自恋情结。这种鲜活的矿山文化资源是其他城市或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不具有的,却是市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禀赋要素。因此,聚集以“民国工业”要素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矿山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基础,与市南工业区连接建设“民国工业小镇”,是市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选择。

2.建设“民国工业小镇”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链原理。枣庄不仅有优质的矿山文化资源,还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挖掘、改造、开发。比如抱犊崮自然风景区、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等,先后为电视剧《民国第一案》、《铁道游击队》和《小小飞虎队》等影视剧的拍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异质的、自然的、历史的、工业遗存的文化资源,要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要么孤零零的,没有纳入产业链,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产业聚集功能。我们提出的“连五点为一线”,就是要通过矿山工业遗存———“临枣铁路”“老式文化旅游列车”的再生,把域内文化、旅游、餐饮产业点勾连起来,形成一个区内完整的以矿山文化为核心的纵向文化旅游产业链,率先为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积聚人气,聚集资源。“建二园成一镇”,则是通过“老式文化旅游列车”,把以中兴矿业(枣矿)遗址为主建设的“枣庄矿山公园”,与以市南工业区遗址为主建设的“民国工业园”连接起来,在延长纵向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同时,以影视城的身份参与横向文化旅游产业链,从而构成以“民国工业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聚集地,进而底定市中“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6篇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三、结语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7篇

在2006年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十堰日报社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年来,他们通过分析传媒业运营走势,探寻报业发展规律,确立了“集团式运作,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强势媒体”的总体思路。

依据这一思路。报社制定了报社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即:“争取政策。全面改革,整合资源,集团发展。”

1 争取政策,就是争取对党报和新闻门户网站重点扶持的政策。

2 全面改革,就是对报社所属日报印刷厂、英达利印刷有限公司、十堰市广告公司进行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对日报、晚报实行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对秦楚网的资讯频道和手机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在全社深入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

3 整合资源。就是努力实现区域内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集团发展。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形成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规模实力的媒介产业。

具体发展四大产业:

1 整合平面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和秦楚网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与《东风汽车报》、《十堰广播电视报》和《武当》杂志实行战略合作,采用参股联办的方式,做大广告蛋糕。力争到2011年全社广告收入达到5000万元。

2 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快推进报业数字化产业。按照“打造一批品牌频道、谋划一批网络项目、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秦楚网。一是运用新技术,推进报社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数字化改革,实现新闻第一时间网上。二是利用秦楚网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十堰旅游数字地图”。实现旅游宣传的数字化和服务的智能化:打造“网上十堰”外宣精品。三是整合十堰政务网资源,开发建设“数字十堰”平台。四是发展十堰手机报,力争两年内手机报用户发展到10万户。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鄂西特产网”、“十堰购物网”。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8篇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以创新问题为出发点的弗里德曼(J.R.P.Friedmann)的“中心-”模型认为:区域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但又是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极化过程,根本的革新只是在相对数量较小的城市地区形成的,这些地区决定了发展过程。弗里德曼把这些地区称之为“中心”。剩下的所有地区是依附性的“”。

弗里德曼又进一步引入社会、政治因素,按他的观点,中心之所以能对区施加影响,除了它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源头之外,它还具有使区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利。基于不断进行的富有成果的创新,中心区域的权威施加到地区。弗里德曼也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与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心对的优势并非长期保持不变,会缩小不均衡,最终达到空间经济一体化。

由上述模型及其理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与高科技产业园一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创新聚集效应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而且通过企业聚集,形成较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可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可以推动产品热销,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

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虽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中首先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商务成本的提高,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贴合时展需求的一种新型的内生发展模式。

区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竞争力的支撑,而区域创新又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和源泉。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能够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引擎,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创意的本质是创新,具有裂变效应,而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以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的支持。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文化魅力; 文化产业; 政府作用; 社会效益;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8-02

一、天水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水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

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荟萃和扩散传播使天水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人文地域气息。

(二)天水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宋以来的农耕文化、以及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现状、更有丝绸之路上曾经的辉煌。为天水赋予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和非凡的神韵。

(三)天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天水地处我国大陆腹地几何中心,居陕、甘、川三省之要冲,有陇海铁路穿越全境,G30、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是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二、关——天文化自古以来有着相近的民俗民风,为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奠定了基础

从天水自身的发展优势来看:一是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二是全球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以及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区域间的发展关系来看:1.关中、天水两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成就了享誉世界的黄土文化。历史上的关中和天水,民俗民风相近,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密切,秦腔是区域间文化底蕴沉积的典范。2.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为区域内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进一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步伐,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宝鸡、西安、天水、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和杨凌示范区在我市签订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七市一区组成项目运作联合体,共同打造文化精品,塑造八方共同的演出品牌,加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整合“七市一区”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要素整合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如何发挥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推进区域文化合作需要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政府、企业和文化人才。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文化人才出成果。“关中——天水经济区划建设”提出:“要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天水的文化产业规划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一)政府紧抓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步骤的推进。

1.政府要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用战略的眼光整体统筹,全面把握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中的位置,应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践证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文化的自制力对社会的经济、政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性。

2.要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的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理想信念空洞、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文化建设氛围。

(二)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

天水由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伏羲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艺术文化等构成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特色显著,以伏羲庙、麦积山、仙人崖、大像山、水帘洞、南郭寺、兴国寺、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文化丰富、风景美丽。但由于文化观念、文化体制、产业规模等诸多原因,天水文化优势强而产业弱,传统多而创新少,分散广而规模小,文化产业发展还十分落后。政府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底蕴,尽快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政府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如:

1.放宽文化准入、降低文化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模式的共同经营,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2.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市场竞争。文化企业遵从市场的规律,政府不能强加干涉,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制定法规,强化监督。天水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市场还在建设阶段,需要从多方面予以调控,政府要出台一些法规制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4.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比如每年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不仅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也推动了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办于2009年的“陇右讲堂”,通过邀请全国及省、市著名专家学者解读时代文化,弘扬民俗、民族文化,打造了市民大讲堂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节和“陇右讲堂”一个让天水和天水文化“走出去”,一个让知识和时代思想“走进来”,“一来一去”既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以品牌拉动文化建设,以精品繁荣文化市场,这是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扬人文天水的的人格魅力

1.进一步解放思想。天水地区民风质朴,土地贫瘠,长期以来人民群众迫于生存压力,在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根深蒂固。在民俗文化中家庭作坊在天水地区很常见。因此,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2.加强天水本土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的凝聚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天水有着独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天水皮影、西路秦腔、天水夹板、武山旋鼓、甘谷武术等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是对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是将传统引导到现代;天水地毯、天水草编、甘谷麻鞋、甘谷脊兽、武山玉器等文化产品是天水文化产业的骄傲。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人格魅力,加强文化的继承和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0篇

创意企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到21纪初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其中发达国家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成为第一重要产业。当前,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都较大,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或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标志。

随着国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创意产业在规模与效益都在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目前,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基于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13.6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1%。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8.8%。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3%。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远远超过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方面,实施文化大项目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培育了一批产业集团。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聚集区。这些措施对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远远快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33%。

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合作,建成了一批部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落户天津的部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八个。包括已经建成、开园的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正在建设中的有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一批部级的文化创意园区的建成,为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集中表现在,发展规模增长较快,文化创意产业体也在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河北省提出了“四带一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沿海文化产业带”、“环首都文化产业带” 、“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塞上草原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及“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百亿元。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山东省GDP比重超过3%。

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方面,山东省已经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包括孔子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影视剧制作产业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聚集区,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聚集区,及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黄河文化产业聚集区。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也是我国文化大省之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工业文化等独具特色,优势明显。此外,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经济实力雄厚。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2009年增长30%。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创意产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在产业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等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焕发出新的活力,快速发展。而动漫、网游、多媒体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创意产业的新热点。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与提供就业机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2.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

从环渤海区域创意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数、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四个指标来看,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这几个行业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四个行业之和占据了创意产业总量的70%以上。

目前,广告、企业策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软件等行业的市场空间大,国家与地方支持力度也较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从创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两项重要财务指标来看。以北京为例,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超过40%,而年营业收入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60%。

中小企业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资金少,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原因,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2.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来看,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平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所占比重较高,而创新性和原创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影视传媒、工业设计等行业发展不足。此外,“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现在真正具有“创意”与“创新”性的产品不多,而“大同小异”或“模仿”性产品比较普遍。

四、对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面的建议

1.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区域各省市的产业合作,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品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区域产业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在影视产业,采用联合投资、跨省市人员合作、共同开影视产品,从而达到共赢。目前,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开发、制作的影视产品已经占到电影制作的50%以上。这当然与影视行业高投入、高风险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市场相互开放等方式,来做大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

2.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迫切需要做好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资产与核心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不完善。目前,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就影响了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的投入。逐渐形成企业投入、基金扶持、金融信贷、证券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地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第三,一步降低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门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大批创意型人才。

针对目前环渤海区域重点发展的创意行业,如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目前紧缺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创意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此外,充分发挥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天津市的科技资源与教育优势,对高等院校与创意相关的专业进行扶持,以培养更多的创意专业人才。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 特色文化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品牌

各地在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政策支持多而不实、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够完整、市场潜力未能充分开发等问题,需要深入开发资源、落实支持政策、构建完整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深挖市场潜力,从而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区域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行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也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我们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用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区域性的特色文化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特色文化产业,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优势和经营创新能力,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文化市场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是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模式,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如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产业、海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无锡动漫产业、陕西户县的农民画产业等,都是典型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代表。

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但是在各地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主要的文化资源包括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传说、历史人物、、语言文字、戏曲曲艺等。各地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尽管有的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创意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引导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2.政府政策支持多而不实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方面提出了积极支持意见,并制定了一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为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提供了政策依据。尽管都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但是政策多为宏观层面的架构,真正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则不够明确,具体的发展措施还未能很好地落实。

3.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够完整

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且各企业之间的产品关联度不高,集聚效应不明晰,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用文化资源提品或服务,如能形成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则会较好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在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广、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还没能完整地连接起来,各企业间也是独立运作,合作匹配度不高,造成了同质化经营,恶性竞争时有出现,产品制造成本偏高,不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4.市场潜力未能充分开发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不仅影响着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还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的逐利性使得参与企业必须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缺乏对产品定位的准确分析,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充分了解,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凸显出来,且需求多种多样,有极深的市场潜力。

三、我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对策

1.全面了解、深入开发现有资源

各地方政府、文化企业作为核心力量,应该深入调研。了解本区域范围内有哪些资源是可以作为文化产业资源加以利用的。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定一个完善的挖掘利用文化资源计划,邀请专业文化创意产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将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包装、加工,给出发展建议。

2.政府转变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一道,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点进行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全面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企业征地、税收、融资渠道、对外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支持。

3.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

鉴于目前产业规模较小且未形成产业链的局面,政府应大力扶持一些龙头特色文化企业的发展,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引进人才和技术或资金等方式,不断壮大产业的规模,从资源调研到产品宣传,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完善产业链的职责。

4.深挖市场潜力,培育品牌产品

各地参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应该深入市场、调研需求,了解本地的优势资源及其可利用程度,倾力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最终形成具有市场占有率的知名文化品牌,发展强势文化产业,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增长点和助推力。

四、典型案例:河北蔚县剪纸产业的发展

河北蔚县是一座历史古城,凭借剪纸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古城呈现出了新气象。如今,蔚县剪纸已经名扬四海。蔚县剪纸是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蔚县剪纸具有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真,色彩对比强烈等特点,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剪纸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这一传统艺术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商品价值。全县的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2.1万人在从事剪纸业,已发展了南张庄、北水头、单堠等剪纸专业村28个,专业户1160户,剪纸厂百余家,剪纸艺术品销售欧、美,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逾亿元。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蔚县镇南张庄是蔚县剪纸的发祥地,涌现了多名民间工艺美术家,现有剪纸厂8家,全村60%近500人从事剪纸,年人均收入10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7%来自剪纸业,成为全县依靠剪纸率先致富的典型示范村。

蔚县剪纸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基础,进行企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剪纸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贸、工、艺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剪纸艺术的发扬光大。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42-03

1.研究问题的提出

文化资源是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以文化为载体的,能够满足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的特殊资源,它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和作用的对象。开发和利用这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减少对其他不可再生性、污染性资源的依赖,可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地方的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发展[1]。

因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将文化产业确立为重点产业,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学术界对文化资源与公共经济政策的研究多是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视角进行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最近地方政府追求文化政绩工程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分析和检验文化资源禀赋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一致性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这种一致性,判断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理性程度。

2.文献评估与研究方法

2.1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代表性研究

曹建华和金晓燕(2007)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WOT分析方法,结合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发展策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具备了一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劣势:体制改革滞后;产业主体竞争力低下,规模小、数量多;文化产业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湖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他们所提出的策略是:以民族文物和特色文化产品等资源吸引物为基础打造湖南综合文化系统;改善湖南文化产业的社会大环境,整合湖南文化产业资源,树立湖南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湖南文化产品竞争力;走特色文化产业之路,以古文化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2]。

2.2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代表性研究

汪治(2004)分析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优势和定位,他认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是:政府强力推动,社会参与性强;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功能初步凸现,产业主体发育迅速;产业主体较早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产业关联作用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开始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能力较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有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有高科技的支撑。因此,他对深圳文化产业进行的定位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和发展;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全力扶持、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强化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实现集团化经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积聚效应;开发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会展节庆活动,促进和发展对内、对外文化贸易[3]。

虽然现有的文献涉及到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或定位问题,但是仍然没有采用合适的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论证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没有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实证分析,多是停留在自话自白的层面上,没有提出具体对策。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根据经济学基本原则,通过双案例比较分析检验文化资源禀赋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一致性。

2.3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一致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区域经济实体,研究目的是检验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一重要的公共经济政策时是否实现了决策理性,即坚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则[4]。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决定了我们需要通过双案例比较分析开展研究,通过具有差异性的个案检验决策主体的决策理性程度。湖南是一个自然资源、金融资本比较缺乏的区域,但是湖南的历史人文资源比较发达、且具有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传统和后天经验;深圳是一个年轻的都市,历史文化资源匮乏,但是深圳具有雄厚的产业资本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湖南和深圳在文化资源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适于选择以湖南和深圳作为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的基本假设是,理性的公共经济政策应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则。基本理论框架式,决策主体会根据决策目标和组织资源进行理性决策。研究自变量是文化资源禀赋,因变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子文化产业选择。文化资源禀赋指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的类型、结构与产业特性,如自然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文化产业资本等。子文化产业选择指决策主体对子文化产业的优先性排序,如旅游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

3.湖南的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3.1湖南的文化资源

3.1.1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湖南有多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梅山文化、龙舟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中华始祖炎帝、舜帝陵、西汉马王堆古墓,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近现代的大批知名历史人物的旧居也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刘少奇等。湖南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人间仙境”桃花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张家界和武陵源风景区、南岳衡山,这些构成了极具旅游产业潜力的自然旅游资源。

3.1.2多元化的现代文化资源。湖南是全国最大的书市、最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有国内唯一的版权交易中心;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就诞生于此,最大的原创动漫画基地也建立于此;这里还有全国最早组建的广电集团,有场地最大、观众最多的歌舞厅、酒吧,形成了电视传媒和出版品牌。截至2008年8月,湖南文化产业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成为首批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的省、市。2007年,湖南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6.55亿元,湖南出版集团连续5年入围全国最大企业500强,最大文化企业50强。同年,湖南广电集团实现收入28亿元,入围全国文化企业50强[5]。

3.2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3.2.1主导战略选择。湖南省将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是其主导战略,将充分发挥长沙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洲城的特色优势,依托省、市的既有产业基础,把长沙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形象标志,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强劲的中心辐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人文精神深厚、文化氛围浓烈、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2010年力争达到300亿元,10年年均增长18%以上。

3.2.2主导子文化产业选择。广播影视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传播、影视产品生产发行等领域。按照“大传播、大竞争、大扩张、大生产、大发展”的整体思路,面向国内外市场,继续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新闻出版产业主要包括:出版发行、报纸杂志和印刷等行业。贯彻“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体方针,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文娱演艺产业主要包括:演出、娱乐、展览、艺术培训、艺术中介、文物和艺术品经营等领域。体育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经营、体育等领域,广泛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动员各方投资,加快发展壮大体育服务产业[6]。

4.深圳的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4.1深圳的文化资源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南中国的边陲小镇,文化资源相当匮乏,就旅游业而言,既无名山大川,又少文物古迹,发展文化产业可谓“先天不足”。但是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现代移民城市,工业制造能力突出,文化产品复制能力强,创意人才众多,大量存量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风险资本,高科技产业发达。因此,深圳的人文旅游业、高端印刷业、工业美术业发达,这与深圳物流业的发达密不可分。

4.2深圳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深圳的决策者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维系,因此,选择将资源耗费少、附加值高、容易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推动现代印刷、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三个传统强势产业的升级突破;提升传媒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三个现有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会展三个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先导产业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基本策略是:依靠文化创造价值品牌、提升传统产品的附加值;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方式,延伸文化产业链[7]。

5.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湖南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发现,湖南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传播、新闻出版、文娱演艺和体育文化产业与其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基本一致。但是湖南没有充分考虑其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没有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子文化产业;相反,却将体育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子文化产业,而湖南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备突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深圳重点发展的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子文化产业符合深圳创意人才多、可供利用的风险资本充裕的实际,提升与强大的制造业相伴随的印刷业和工艺复制业也是理性的选择。但是深圳重点发展传媒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娱乐子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具备突出优势。综上所述,湖

南和深圳两地的决策者基本上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作出了理性的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这与古典经济学原则的预期是一致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7C112);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115A078)。

参考文献:

[1]周尚意.文化与地方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2]曹健华,金晓燕.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42~44.

[3]汪治.关于深圳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4,(12):38~39.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5]徐攀亚.改革开放三十年,三湘文艺百花开[N].湖南日报,2008-12-08-01.

[6]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D].2001:3~4.

[7]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D],2007:19~257.

[作者简介]付景涛(1979―),男,河南汤阴人,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公共经济政策研究。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部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报业集团 文化产业园 区域文化 互动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江苏沿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3YB30),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目“京杭运河江苏段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11HSGJBZ17)的阶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报业集团、省会城市报业集团以及部分地市级报业集团,都陆陆续续创办了文化产业园,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创办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蓬莱创办教育文化产业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传媒产业园,广东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贵阳创建文化产业园,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长沙文化产业园、南京报业集团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等等,可谓方兴未艾,势头迅猛。

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地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语境下,报业集团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开发的制高点,积极开办文化产业园,这无疑是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效推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伟业,是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愿景。但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如何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对接、协调?这也是需认真探讨的问题。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要特别注意彰显个性,打造特色;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在:

(1)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同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园区建设又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项措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应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是对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推介,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对区域文化的弘扬。

(2)在文化产业的推进方面。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着力推进的重要一环。地方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构筑文化大发展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是首要选择。因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1]因此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开发的层面看,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报业集团虽然属于媒介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发展的关键。发展区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通过活跃的文化市场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群体,使文化产生效益。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也应做好培育和扩大消费主体及生产和创造最好的文化产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发展区域文化,光有产品还不够,还要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吸引力,才会有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也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给自己的文化产品贴上精致、精美的标签,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优质文化品牌,传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总之,区域文化发展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影响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区域文化本身就有强烈的地方印记,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异性、本土性等特质,区域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会对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影响。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从所在区域实际出发,立足于区域文化优势,确定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与地方实际契合,不考虑省情、市情,不考虑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考虑区域民众的消费能力等,难免会影响园区的健康、顺畅、有效发展。

创办文化产业园,离不开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西方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中,非常注重凸显国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体形象,凝聚城市个性化色彩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创意产业园的世界品牌。[2]报业集团同样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依托,确立园区定位,形成文化集聚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能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报业集团不仅承担区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参与者、建设者、领跑者,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主力军。报业集团以其自身优势,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等途径,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能对区域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报业集团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项目以及策划、创意设计、经营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占尽先机,创建文化产业园就是自身经营的拓展,通过搭建平台,进行项目、资本运作,挖掘、提升传媒业的价值链,使传媒产业与多元文化形成产业互动,提升竞争力,整合资源,获取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 区域文化发展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依托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条件、水平,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现如今各地都把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当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更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区域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有关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税收、户籍等优惠政策,都给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二、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策略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区域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可以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下增强集团实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区域扩张之举,要从区域文化资源出发,注意利用区域优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区域内传媒业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土壤和富矿,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应根植于区域内土壤,从本土资源出发,开发带有强烈本土特征和符号的文化产品,这样就会受到区域内消费者的欢迎并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特色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报业集团在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文化古街、旧厂房等,辟建文化产业园,开发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美食产业、创意产业。如羊城报业集团2000年利用旧厂房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为全国首个报业集团创办的创意产业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从自身优势出发,紧密依托区域内的荆楚文化,依附武汉市区的老印刷厂旧址,开发新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总共占地120亩,有20多万方,其中传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签约30余家国内知名传媒及创意企业”。[3]报业集团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领跑者、建设者。从传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来看,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旗下报纸版面、期刊、网站等优势,通过图文、广告等内容产品,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传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领跑者、建设者角色来看,报业集团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包括创办文化产业园就是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开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彰显,体现了文化自觉。

报业集团所在区域越是文化资源禀赋丰富,越是有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的先天条件和拓展空间。比如,淮安报业集团是区域内较有影响的一家地方传媒企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有“运河之都”称号,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数量最多的沿运城市之一。淮安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与区域文化资源互动方面,可以依托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选址在运河河岸,创办运河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定位为以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为主,在园区创建漕船博物馆、漕粮博物馆等运河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再现当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的盛景,再现当年“天下粮仓” (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粮仓储、转运城市之一)的壮观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运、盐运等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开发以运河以及漕运繁盛期创作的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漕运、治河等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目前还鲜有精品之作,影视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依托《西游记》这一文学宝库,深度开发影视、游乐、动漫、游戏等产品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园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以及游乐园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淮安与扬州、镇江等沿运城市一道,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也是因漕运兴盛而诞生,文化产业园可以开发淮扬美食产业;淮安是淮海戏、淮剧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地,另外淮安长荣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有“活红娘”之称,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可进行演艺产业开发,打造演艺品牌。另外,可以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开展印务、数字出版、书报刊分销、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会展、网购、画廊、运河题材雕塑、运动健身、养生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互动。

2.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消费的互动

大力倡导文化消费是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与中国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消费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文化消费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为实现区域文化消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第一必须培育区域文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也要有低端廉价产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费品牌,营造消费环境,吸引消费群体;第三要培育消费主体,特别是把本埠市民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第四是推进文化消费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园就是实现产业集聚、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泉,文化产业园依托资源做好文化消费的文章,可以对资源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园区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与区域文化消费实现有机互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积极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和群体的培育,了解民众特别是区域内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市民诉求,如广告设计、印刷品印制、产品包装、演艺产品的形态等。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发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的优势,让本埠民众认同园区消费品牌,引导消费,聚敛人气;利用集团自身主业形成的人才、规模等优势,搞好报刊发行、印刷制版、广告设计等的经营,如报刊零售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己的书报亭品牌,进行产品扩展,拓展消费渠道,根据自身定位,园区可开办画廊、博物馆、展厅、酒店,创办时尚用品、奢侈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高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店面,还可以向影视制作、动漫、演艺、会展、文体赛事活动等领域进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旅游,要搞好创新,提高产品的原创力。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考虑文化消费的持续性和恒久性特点,注意文化资源和消费产品的特色开发、深度开发、增值开发,抓好品质、品格、品位,不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把区域文化资源转换成消费优势,实现共赢。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制度的互动

区域文化影响制度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政策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和谐、安全、畅通的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是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拆除壁垒,优化软环境,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减少和杜绝干预、包办,政府尽量放权,变管理为服务,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过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为主。政府与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当务之急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园主要是产业属性,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园建设多提供合理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改变资本运作方式,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出台引进创意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区域内高校、培训机构等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为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项目引进,政府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形式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园引进高端前沿、发展潜力好的项目。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与区域文化制度互动?一是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拍,创办园区以及园区上项目考虑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规划,不盲目跟风,发展定位应坚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如政府对区域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报业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以及所上项目就应考虑低碳、循环、可持续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运行过程中,要遵守和执行区域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实现良性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园善于运用优惠政策提供的空间,投身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化园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结论

新一轮文化产业开发热潮中,报业集团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理应积极参与其间,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延伸产业链、提升集团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本身也是资源,在互动过程中,区域文化也会得到发展,“良好的互动对产业组织者而言,便是行动中的有利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互动使产业组织者能够分享资源,增加社会效用 ”。[5]总之,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可以把文化、生产、经营与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规模等功能和优势,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2012(18):64.

[2] 闫云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 新闻界,2013(23):72.

[3] 周雨城. 我国传媒集团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6):2.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地方性、文化经济、地方发展

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促使欧洲多数的城市,不管是国际的、区域的还有地方的,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开始着眼于不仅仅是新的产业或服务业,而必须是在城市内看到完全“再创新”的机会。在80年代,过去在城市政策中被忽略的文化策略,开始对社会和政治的议程产生影响。文化的产业化,更使文化不仅开始重视生产、循环与消费,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也促使其在社会再生产的累积过程中扮演相当程度的影响性。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崭新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其期望甚高。而要将文化产业真正建设成支柱产业,则需要创新体制和确立战略眼光,构建起适应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偏低等。为此,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从概念纷争、政策制定到资本运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表面上跟不上文化产业实践的步伐,实则是研究环境、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向偏离了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深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实际却难以同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困局,又如何求解良方,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再度腾飞的关键性因素。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

世界上主要城市早期的文化政策,将焦点在提高市民自明性和公共社交情谊的催化剂,即提升社区的重建。文化经济的重视,主要是在八O年代中期,城市普遍对改造旧城环境和对经济发展殷切的企盼下,受到重视;这种策略方向被取代为一种高度重视文化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和实质环境再生所具备潜在贡献的语汇。文化经济政策于是出现。基本方向有:文化产品的地方生产、文化观光、和城市政策的装饰,着眼于将文化视为城市组成的要环,并透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商品化,强调所有的文化产品或资源只能在当地被参与、享受与消费,以及独一的气氛,将城市化妆为非常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留住观光、访问与投资客,进而设置新的产业和产生新的白领就业机会,也就是文化的城市营销作为。

二、知识经济脉络下的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发展出来的地方文化产业概念是要抵抗工业化、市场关系扩张对社区共同体的腐蚀瓦解力量。不过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政策脉络下,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是源自于工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文化被视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其目的与其它商品一样,均是为了追求利润,不同之处仅是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易与消费的主要是意义、符号与象征等无形的内容,而非具体的物质。这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是用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控诉文化被技术与资本主义意识型态所扭曲。然而文化产业能成为一个有前景并有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则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使得商品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生产、复制与流通。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各国重要产业发展策略,正是立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成熟发展上,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上,文化与知识、创意被归类为同一范畴,甚难完全区分,他们均属无形的内容元素,并可利用新技术大量复制与传播。在这脉络下发展出来的文化概念,文化不只具有经济性,还潜藏庞大的商机。此外,网络与虚拟影像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象征消费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产业系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产业,而这些内容也特别受到著作权保障,并且可以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文化产业或可被视为“创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则是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以科技术语来说,即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包含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智能财产权等三个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所谓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内容上产业变成同义词,这使得文化产业概念成为强有力的政策论述资源。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没有清楚厘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哪些领域有交集,这使得全部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都有可能等同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本质与界线也难以明确定义。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的文化产业概念,只要某类产业被纳入这个产业的范畴内,自然就取得如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同等的属性,也因而隐含庞大的商机,这也是文化创业产业论述迷人之处,任何特定产业只要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建立关联,就隐含着光明的产业远景以及等待开发的庞大商机。事实上知识经济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侵蚀传统上认知的文化产业基础,如被列为文化创意业产的出版业,特别是报纸新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即使祭出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大旗,产业基础仍是岌岌可危,市场规模逐渐萎缩中。除了知识经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区域发展的内化过程中,也结合了传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析架构。

三、文化产业创意区域的建构

一个城市成功的经济发展,在于掌握一个驱动产业,这个驱动的产业和服务能够透过专业技术和知 识促使高质量的人类资源,得以对经济、生活有更密集的使用与贡献,在九O年代末期,文化这个先驱产业虽然呈现对都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但当实证结果反映内部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厚实产业基本条件的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管道,也开始受到政策的重视。文化厂商的着床、厂商间的网络与连结、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是操控城市文化经济的要件,而透过非正式的社会和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分享效果,更影响厂商着床的过程。此现象反映一个明显而动态的处理都市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互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紧密地植入城市的学习、创新与知识的发展环节。

1.产业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

一个城市要能够与其它地方有效产生区隔,当它在重建与营销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以生产中心为方向,应加强它的“可消费本质”。而这个观点与趋势,主因在有限的投资基金情况下,地方彼此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活力与未来的生存发展就更要倚赖清楚和谨慎的文化策略之运用,以提升地方特性与被参与的兴趣;而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的“质与量”将是创造地方发展奇迹的关键。换言之,文化制度性氛围的建构和文化产业的生根,成为目前着重的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指文化本身和其关联发展之活动、社会、环境与经济所共合的一种现象,整个过程中,除了城市再发展所亟须的经济效益外,社会结构的重整、意识的凝聚与相关元素的调和,应该是首要的考虑。

2.学习型文化空间的形成

在文化氛围建立过程中,创意区的想法已经落实到实质空间区块的发展、经理与使用,在这些空间中同时提供协助文化厂商找寻可能的风险、信赖和创意实践的轨迹。这些文化发展空间建立后,透过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风险可以经理、信赖可以沟通,而空间内部所提供的互动机会,也慢慢抵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让文化厂商动态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环境:在城市内的小空间中,透过密集的内部与外部互动、生活与专业紧密结合后,交织形成的社会和空间胶合体,可以进一步经由连续性消费空间、文化事件、和联盟关系的发生,催生创作、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并孕育跨部门的活动和效益产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垂直整合机制以及资源合作的建立,但是在许多城市的经验中,确实已经看到对一些小规模文化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形成一些城市内有创造力的新小区现象,这些都是提供城市寻找新发展方向契机,同时也直接让城市内部有激发创意和凝聚共识的机会。然而在发展的当时,首先必须要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避免高估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换言之,当我们普遍开始追求文化经济成就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希望之同时,应回头仔细对地方和文化发展的当前和关键问题、方向做详细评估,才能引导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生产者,对地方潜藏的广大特点有正确的洞察力。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化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价值快速流动的后现代社会中,确实不易。

如何能够达到政策的效果但避免社会结构松动的问题持续恶化,制度性的机制就必须加以建立。文化产业显然地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商品化后,透过经济自然形成的关联衍生作用,镶嵌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网络中,它必须是一个内发性的产业。当有这些基础后,加上政府策略和空间经理的配合,经济的效益自然出现。认真思考城市、文化、全球化三者间彼此的互动关系,避免政策的形成只是单纯的快速迎合地方或时尚的需求,如此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重构一个有效率和价值的新经济体。而如何让文化真正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到社会中而不要只是附属在政策或经济的环节中,也就是让它是一个投资,能够实质回馈到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而不要只是政策推动当时的补助,也是最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

[2] 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06, (06) .

[3] 左鹏. 城市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与文化产品价格浅议——基于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4] 张海涛,张云,李怡. 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02) .

[5]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 2007, (02) .

[6] 鲍玉珩,洪俊浩.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电影评介, 2007, (16) .

[7] 田丰. 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