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1篇

日本将文化产业成为“内容产业”,由于内容产业不仅自身规模庞大,而且对于带动其他产业的规模增长效应也非常明显,因此在日本很受重视,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促进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自2000-2005年间,日本围绕内容产业制定的战略和政策就多达25项之多。2000年《IT基本法》、2001年《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2002年《知识财产基本法》,2003年知识财产战略本部成立,同年,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成立;2004年设立“映像产业振兴机构”,并出台了《内容产业振兴政策》、《知识财产推进计划2004》、《内容产业促进法》等多项政策立法。可以看出,日本在针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立法详尽周密、层层推进,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并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英、法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抑或是日、韩为代表的政策驱动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首先都离不开相关政策立法的保驾护航。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刚刚起步阶段,只有通过政策法律的强有力规范,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只有明确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同时,在大政策的保护支持下,针对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的细则必不可少,并且需要不断地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市场消费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1992年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对文化产业从可否产业化的质疑,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98年文化部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负责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标志着中国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政府工作的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鼓励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大批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政策保障。

自此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挖掘资源,发挥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201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分别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并提出,到2015年,“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说这一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真正步入了全面启动、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已依据自身优势逐渐形成特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市场自发型、资源带动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

市场自发型主要是指创意人才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艺术追求,集聚于一定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之内,比如北京798艺术区、宋庄、以古玩为主题的琉璃厂等。在这些集聚区内,艺术氛围浓厚,可以激发创意人才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而创意人员所带来的新思想对原有城市的发展形成冲击,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随着集聚增强,知名度、认可度也在不断上升,中间组织也慢慢聚拢于此,且各种配套措施也逐渐齐全,从而使得集聚区的品牌效应逐渐增强。资源带动型主要是指依靠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云南,正是利用了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分发展旅游业,同时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演艺业、民族工艺品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出版业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主要是指政府主导规划,服务于经济社会功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各地兴建的创意产业园区为代表。如上海最早建立的创意产业基地之一,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就是由英国女设计师克莱尔利用20世纪30年代位于市中心的6家典型弄堂工厂重新设计改建而成的。如今,田子坊汇集了众多的公司展厅、画家工作室、摄影室、演出中心、时装展示厅等等,且每个展厅都风格独特,由此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100多家创意企业入驻,从而为当地和国家带来丰厚税收。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增设具有实践与实务环节的课程,建立完善的实施方案,切实保障实践课程高效开展。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10个学分,320课时,占总学分的7.14%。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内实践环节5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296课时,实践环节为3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4.6%。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9%;必修课内实践环节1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196课时,实践环节为2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7%。相比其他院校,我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训与专业素养教育。优化教学思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活化实践教学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而且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化与便捷化。教师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实践技能的提升,走出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实现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与体验成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教师运用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学生授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堂,学生积极发挥实践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师生实现角色认同,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共享视频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探究,课后完成作业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使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数字一族”的大学生所接受。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资源的独享者。翻转课堂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由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掌握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专业理论,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案例现场,通过共同讨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即“理论讲授—案例引入—模拟实践—经验总结—能力提升”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元素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思考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搜集整理当地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小组教学法。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协调分配学习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自主课堂研讨,教师辅以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授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授课任务。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讲授、提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教学、学生授课等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学相长,既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提升教学品质。不过,课程实践毕竟有限且缺乏独立性,与文化市场所需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课外实践与实习实训活动必不可少。

三、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

利用专业优势,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营销活动,如明信片、书签、文具、文化衫、手机饰品等,丰富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遗资源调查活动和文化建设;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邀请知名经纪公司负责人为学生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经纪公司。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如春蕾、红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创客联盟、追梦话剧社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学术、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周和社会实践周致力于培养创新思维、学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主要形式为参加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欣赏名著,申请并主持科研项目等。组织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管理人员交流讨论,了解博物馆的管理特点与运营现状,理解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内蕴与时代价值。在博物馆管理与开发授课过程中,结合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营,探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对策。文博会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会展场馆,了解布展流程,掌握现场区域分布特点、管理模式及会议安排,感知会展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会展策划与实务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文化产业实验室策划主题会展,通过人员分工、策划文案、创意设计、布展、制定阶段性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对会展策划、布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效把握。另外,基于SNS网络社交平台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创建“内容+平台”的手机APP,邀请名家或优秀学生开展微讲座。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管理学研”,培养学生以创新创意的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走向。

四、完善专业考察体系

专业考察是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国外高校极为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澳大利亚,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投资兴建,教学设备多由企业赠送,或是与企业合作、租借,其数量多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形式,除盈利外,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2]。我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运行,可容纳近百个创业团队,是集教育、科研、孵化、经营、办公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柜,铺设网络和电话线;免费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名,帮助大学生解决项目运行问题;指导或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及银行开户手续;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举办高校大学生创客交流、大学生创业企业校园交流展示会、项目路演、励志大讲堂、众创空间开放日等系列活动。目前,创业实训基地有科技与文创相结合的三晋文创、全国首家业余文体赛事活动直播平台的8号看台等创业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提供实习岗位,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但总体上,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与实践教学不配套,缺乏校际深度合作,资源无法共享。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需要空间进行现场模拟;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需要体验整个影视产业运作过程;文化产业规划需要成立规划小组,模拟委托方与规划小组的合作;博物馆管理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也要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或请专家、传承人现场讲解。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规范基地制度化管理。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基金会,全方位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实践基地建设各项标准、实践基地的发展定位、校企合作的条件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需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联动合作机制。按照产学研的格局,通过多方协调,征得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考察学习或专业见习等搭建富有实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目前,文化传播学院与山西日报集团、上海故事会传媒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但合作企业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服务和海外实习机会需进一步增加。例如,依据博物馆管理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的需要,应加强与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汾河艺术小镇、青龙古镇等特色小镇的合作。开办校园文化企业,在校内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师生组成团体,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除盈利外)。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模拟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室,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手工艺教学能力,成为有创意点子、有经营头脑、有手上功夫的师生团体。通过专业考察,学生有更多与企业互动的机会,熟知文化市场、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进而提升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

五、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大一组织社会调查,熟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写作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大二、大三侧重专业技能实习,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工作与写作能力,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实践环节,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策划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建专业资讯公众号等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学习和专业岗位见习,学术论文规范化训练。大四注重有实效的毕业实习和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建构“三个层次、一个延伸、一个拓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三个实验层次,延伸到社会实践,拓展到科研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开放型选修课程组群中增加素质性、研究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自主选修课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调查,自选主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太原城市文化消费状况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筛选调查对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数据获取所需信息,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文化资源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市场调研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开设策划与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写作实践与鉴赏等课程,举办丰富的读写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广泛阅读,勤于练笔,提升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开设文化产业文献检索、学术研究实践系列讲座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关注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掌握检索、查阅文献的方法,具备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作好准备。利用创业学院的资源优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是山西财经大学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弘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开放、创新、聚合的工作思维,探索富有财经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采用“2+1+1”模式,两年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选拔部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针对拥有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团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经过系统化创业专业教育,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运营。课程设置上,有大一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大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如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管理学、创业精神与实践、晋商文化与管理、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设计与模拟经营等;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大赛、模拟实践报告(项目计划书)、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孵化)等方式,推动学生在创业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面向创业先锋班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和实战课,推动创业项目孵化和运营。

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与就业市场需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团队能力。加强新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调研、挂职锻炼,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文化产业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学者或资深人士担任课外实践导师及公开答辩专家,配合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效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兼职实践导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完善导师制管理。首先,导师应不断提高素质,提升专业与职业规划能力,丰富心理学知识,注重人文精神的积累。其次,导师应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特征进行引导,大一学生侧重于追求自我想法和社会期望的结合,试图在新环境中寻求亲密关系,导师应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老生传帮带新生,教会学生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大二学生侧重于提升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自我认同,导师应重视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年论文选题;大三学生专注于未来人生走向,导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规划,实现成长;大四学生致力于养成自律习惯,导师应重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安排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渠道或考研信息。再次,学生应主动与导师多沟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专业选修课;积极参与导师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取专业学习的方法,客观评估自我专业潜力,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并有选择地参加学术讲座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最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发挥师生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效应;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开展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学科交叉,有研究项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组建师生研发团队,让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作论文,设计作品,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实践技能。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考核标准单一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将无法正向激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外许多高校,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成绩是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无形中督促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课上认真听课,参与理论讨论与实务操作,课后认真总结。目前,我校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有待多样化,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显然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符。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践课程的特性,应将研究报告、学业论文、课堂互动参与等考核方式纳入考核体系,制定新的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单一的闭卷考试多为理论知识的测试,缺失实务操作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与提升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目标相背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丰富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分阶段安排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实务操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熟悉地方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创意品牌。总之,优化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要追求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而且要通过创意创新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形态,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郑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17.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3篇

1.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丰富的资源开发不足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国际上看,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到全球盛行的“汉语热”,更不用说京剧、功夫、杂技等文化的受欢迎度。而另一方面,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故事,但把它们搬上屏幕,制作成电影《卧虎藏龙》、动画片《花木兰》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经过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为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比经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到3%。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20%。如图1所示,国际市场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太小,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韩国占5%。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世界竞争力差,必须谋求像我国制造业和体育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建设文化强国”。否则我国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拖累、迟滞整个国家产业升级。

3.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它是集智能、知识、科技创新等先进要素为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想要突破和创新,人才是其关键。目前,我国缺乏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急需文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引进、激活、培养、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完善。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目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较少,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只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33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年文化部在武汉大学建立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这是文化部在高校建立的首个国家创新文化研究基地。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极度匮乏,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任重道远。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1.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部经济基础好,很多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而中西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东部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706.5亿元,同比增长14.8%,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多个领域领军全国,如2012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动漫和网络游戏总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中部以山西省最为突出,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寻求通过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尚显弱小的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外,还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并且很多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都建在城市里,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形式单一的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改变。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合理、有序的,我国各地大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企业产业结构基本上侧重于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加工,文化产品生产分散,缺少创新和创意,科技含量偏低。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中,政府部门缺位和越位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执法职能交错,破坏了文化产品生产、出版、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无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作用。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缺陷。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财政资金的短缺。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投资培养周期、回报周期长,风险比较高,因而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从现阶段财政支持力度来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5%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不相称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积累和未来长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但还没有制定和颁布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法典,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影视法》、《出版法》、《艺术演出法》、《新闻传媒法》等仍停留在部门制度或行政法规等较低的立法层次上。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建设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人民群众的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培育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内部均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为基本原则,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使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拉动文化消费增长。再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执法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最后,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双翼:市场和科技,以科技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以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2.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面向基层,向基层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为重点,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思想意识为出发点,以基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点。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文化投入的比例,提高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额拨款比例。第一,财政加强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服务条件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文化创意、创新等。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力分配上要倾向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市以及偏远的农村地区。第三,对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第四,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初期发展给予贷款优惠、专项奖励、暂缓税款等鼓励。第五,继续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游戏、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总之,强化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政治责任,确保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4.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然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一方面,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并确立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另一方面,有步骤地推出《网络文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美术馆法》等文化专门法律。通过应该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4篇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在积极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与专业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思考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劣,寻找合适的实现课程功能的途径的基础上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及结构体系.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两种理念

通过对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理念在影响各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养管理人才,只不过是为文化产业这一特定的产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相关的培养机构主要针对学生与管理有关的,特别是体现出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有关的能力的培养.这从相关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来.其二是,考虑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面,部分院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文化产业”之上,也就是为文化产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这种理念促使相关的培养单位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限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所包含的门类及具体业态甚广,这里又显现出两种趋向.其一,部分高校该专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基于此培养相关的能力,也就是从各个作为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中抽离出具有文化产业共性的东西.希望通过对学生一般性的文化产业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养单位则在考虑文化产业共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作为专业方向,将此重点发展,这也就成了培养某一类或几类文化产业具体门类的专业人才,同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比如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门类中的影视类人才、会展类人才等.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解成文化产业的理念的两种趋势各有优长,但也都有局限.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基于此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于对文化产业一般规律的学习,由于把文化产业当作整体来讨论时,势必抽离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对具体文化产业业态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培养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养诸如更上一层级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等,而这些更基础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专业来培养则成为了问题.用抽离出文化产业的某些具体门类来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趋向,由于更加重视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的学习,比如说会展方向、广告方向、或影视方向等,这的确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会展专业、广告专业、编导专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独立专业了,用后一种方式来理解文化产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这里就面临了挑战.除此之外,这种方式同时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眼界,没有为其在未来从事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门类打下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的方式.

2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讨论,是否有第三条或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以增加培养模式及培养人才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思考这个问题,几个前提必须考虑,其一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二是在就业的视角下,基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其三兼顾文化产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考虑到上述三个前提,同时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业界多以项目的方式运作某一文化产业的具体业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实中不是在从事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而更多从业者是按照文化产业项目的分工在从事某一类的具体文化产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从业者又不是长期一成不变的在从事某一文化产业具体类别的工作而是经常从这一类别跳到另一类别,这些类别虽在大的文化产业的概念之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是不一样的.基于这样一些特点,笔者认为在文化产业这一抽象的概念之下,在某一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上的结合点是它们均按照“项目”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仔细分析,这些“项目”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同时可以就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指的是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区别于诸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时也区别于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多种多样,因此要讨论文化产业的专业能力必须基于整体的文化产业而言.按照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共性,按照“项目”的方式运作,因此,可以基于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分解来说实现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模式来确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的结构:分析职业标准—确定能力标准—分解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单元.[1]

2.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如下环节的工作:项目的各种与调研有关的工作;在调研基础上的各种创意工作;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的各类策划工作;在策划基础上的具体运作工作,包括文化企业的日常运作以及项目管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生产工作;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在文化产业的各种门类的具体业务中都包含上述几个环节的各项工作,如完成上述工作的一般能力完全具备,进一步深入到各类具体门类的相对应的工作则相对容易.例如通过培养掌握了一般的调查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各项能力,那么具有这样能力的人则很容易掌握并养成文化市场调查等具体的调查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每一项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都包括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那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的话,那就应该以完成相应的工作的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基于以上理念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1、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能力;2、文化创意能力;3、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方面的能力;4、文化企业或单位的日常运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能力;5、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制作能力;6、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等.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除了可以分解为上述一些具体的能力之外,每一种具体的能力又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分层的结构.在水平层面,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别的能力,比如调研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等都是由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构成,例如,调研能力包括与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还包括具体调研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各种技能;在纵向的层面,每一种能力的知识要素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每一种能力的技能要素又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

2.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在讨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结构这一问题上,能力的各个要素只是结构的一方面,而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作为结构问题的一部分应该加以讨论的.首先,调研、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是作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有上述某一能力的成员的话,整个项目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其次,文化项目作为整体是需要团队协作的,这是基于一个人很难充分而全面的掌握上述的所有能力.这也就是说,个人在某一项目团队中发挥作用的是上述工作环节中的某一环,比如说,某一人在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主要从事调研工作,那么他就是主要完成整个项目中调研这一环节的工作,而要很好的完成这一环节的工作,则需要很强的调研能力,包括掌握丰富的调研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调研技能.那是否说明,作为文化产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一个文化项目的某一环节工作的能力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划分成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如果从事其中一个环节工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工作的整体情况,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这一环节的工作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精通.考虑到这一对矛盾的有机体,兼顾这两者,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至少精通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某一环节的工作,非常熟练的掌握这一环节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其他环节工作所需的能力.比如说,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了文化调研方面,那么他应该全面掌握与文化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调研工作,他还应该较为熟练地掌握文化创意、策划、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问题也需要关注.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主要体现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线性关系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一般是按照先进行前期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的创意以及策划工作,紧随其后的是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工作,然后是营销工作等,所有这些工作在整个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一种有先后顺序的线性关系.但又并不完全是线性的.每一个环节又会包含其它环节的工作,例如在市场营销环节就仍然包含调研方面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调研的内容是围绕营销进行的,且调研在这阶段的工作中不是主要工作,而是为营销服务,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同样,文化产业能力也具有此特点,在上述六种能力中,也具有此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但在某种具体能力中,其他的能力则占据次要的地位,起着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纵向上来看,上述能力是建立在思维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等更基础的能力之上的,同时在上述六种能力的更下一个层面还包含更多层次的能力,在每一个层次还包含多种能力要素,总体来说构成了由基础到具体的纵向结构层面,而在每一个纵向层面的平面上又分布着相互联系的横向的各个构成这个层面的能力要素.

2.3课程建设背景下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和构建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按照其内在结构体系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3.1运用系统论观点,全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3]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参与者需要将专业建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能力培养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不是一个自足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厘清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不是单独的发展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联系.

2.3.2分析各种可能使用的教学手段,寻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式组合.

不同的教学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优势,会导致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认真考察各种可能的教学手段的特性.另一方面,每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是有限的,而专业能力是丰富而多层的,这就要求寻找教学手段的组合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3.3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多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的确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对前两种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明显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要明确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专业课程中又分为基础性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只有专业课程承担了明确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改变此种现状,首先需要分解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和层级,分析不同的要素和层级需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课程才可以实现,然后为每一种课程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

2.3.4根据专业能力结构体系按照教师的特长

来进行专业教学分工.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教师专业特长与课程挂钩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分工,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考虑教师的能力特长与课程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之中,基于不同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不同特长来分别承担整个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任务.比如说创意性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诸如此类.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一位教师承包一门课程的方式.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承担了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重任,由于不同教师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可能在承担这门课程的部分能力方面是不错的人选,但是也可能这门课程承担的培养学生另外的能力方面该教师并不在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一位教师完全上完该门课程,该教师就会扬长避短,就会向自己擅长的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而该门课程承担的其它能力培养的方面则不太涉及,这就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该门课程设定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将课程按能力培养任务进行分解,同一门课程安排多位教师基于该课程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按照教师的能力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综上所述,在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创意、策划、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营销、产品开发与制作等能力,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需要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4.

[2]杜今锋.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0):19-22.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管理;创新应用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相对于五千年文明史来说,文化产业是全新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含义是生产的产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服务理念,因而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新型的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属性,文化产业的产品既具有经济价值,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意识形态。在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和扶持政策起到了天然的制约性和引导性,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政府的文化管理往往显得过于僵化,这就需要不断改革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在理念、政策、措施和机构等方面,对政府的文化管理不断进行创新。

1文化产业的含义

“文化产业”最早是在1947年提出的。文化产业的含义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生产方式中加入文化性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理念,再进行生产、传播或者交换。这其中包括很多行业,比如,文学艺术造型、影视录像制作、科学研究技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其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价值体现在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产业各国之间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还是国际社会普遍的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竞争的新趋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文化特性和创新特性、文化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的特性,可以说文化产业的核心理念是创意设计理念,是在生产方式中融进生产者的奇思妙想和工艺创新,是以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着的精神需求。因而,文化生产是具有社会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的新兴产业。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高效型发展以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从资源型发展转变为创新型发展以促进新动能转化。

2政府管理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政府文化管理是指由政府相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由政府特定机构负责依据文化产业法规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以此来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方面建设工作,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管理还是国家行政管理中最为古老和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产业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规定教育事业具体导向;三是规范文化事业发展内容;四是促进卫生体育全面提升。我国制定了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指出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后,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相应的分类指导和管理。

3文化产业政府管理的创新

(1)推进文化法制建设。适应电影产业发展的要求,2017年3月1日,文化产业首部大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放宽了拍摄电影的资质要求,降低了拍摄电影主体的准入门槛,这些措施有力地激发了各界的电影创作热情,对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电影产业促进法》与电影审查制度及剧本备案制度相结合,因此制片单位在立项及选择合作伙伴时就应做好背景调查、风险评估,对拍摄内容进行严格把控,形成了政府、企业协力把关的局面,创新了电影产业管理的方式。(2)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大交汇。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组织实施到保障措施都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文化产业政策向“非遗”的活化传承了加倍的心血,拓展了文化传承的现实内涵。指导意见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具体的文化产业领域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标志着文化管理政策向可操作性政策的转化。(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中,中央文化企业占据着较大比例,中央文化企业仍然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向不清晰、考核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2017出台了《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三项政策,从资本结构、经营方向、考核权重等方面对中央文化企业进行规范和调整,创新了中央文化企业的管理方法。(4)强化行业管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有:不断强化文化行业组织建设,明确行业组织的职能定位,做好行业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强化行业组织的角色和任务。《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进行了创新,作为来自社会的第三方力量,行业组织将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进一步创新政府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1)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发展伴随着不断的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世界范围内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越来越频繁表现为明显的竞争融合,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加大文化创新力度,以此促进我们国家的文化持续发展。政府应该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管理的规律,发挥市场经济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2)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我们的一直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政府文化管理中仍旧残存着计划经济的痕迹,政府管理过细过死,部分职能部门干预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甚至政府取代市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文化产业活动。在国有文化企业中,在生产什么文化产品、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决策中,政府行政命令取代企业决策,使得国有文化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企业运行机制僵硬,这是目前大量国有文化企业自我生存能力不足、依靠政府补贴或者国有资产变现等才能生存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转变文化管理的职能,把市场活动交给市场主体决策,政府在宏观上把控,推出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外的行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3)文化产业管理的机构创新。党的后,我国政府掀起了新一轮机构改革,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应文化管理创新的要求,对文化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型改革,把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管理要求的部门裁撤掉,增加网络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服务等职能部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孟书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新西部,2017(24):55-57,75.

[2]麻书豪.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管理探讨[J].管理世界,2017(2):180-181.

[3]谢煊,赵珍.新时期新疆文化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6(4):54-60.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6篇

(一)网络应用广泛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虚拟空间延伸,创造了崭新的网络文化。我国的网民群体十分庞大,对网络的应用十分频繁。在此基础上必须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管理,注重引导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满足网络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文化的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改善。

(二)网络具有双面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快速传播的谣言,有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媒体借题发挥、歪曲事实、进行恶意炒作企图来干扰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危及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随着微博等各种网络应用软件的使用,人们和各类记者的事件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经常捕捉一些事件再通过互联网进行扩散和放大,很容易使一些小问题成为严重的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性言论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为非理性的社会化情绪,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引导广大网民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也充斥着封建、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必须引导青少年科学认识、正确使用互联网。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还不成熟,辨别能力不高,很容易上当受骗,造成人身或财产安全的损害。对青少年造成消极、不思进取的负面影响。还存在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在没有合理监督的情况下,许多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甚至逃学、离家出走。青少年因为上网交友受骗、受害的事件也经常被各种媒体进行披露。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引导青少年积极科学地认识、使用互联网。

二、烟台市网络文化建设制度的现状与创新

烟台市各网络文化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烟台市各网站、社区论坛、网吧等进行网络净化宣传及管理。及时与营业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例如:市委宣传部配合开展未成年人绿色网站的建立,抵制网络上的不良风气蔓延;举办“网络文化节”,以“健康向上、网络精彩”为主题,为各项网络交流提供了平台;曾开展过“最美烟台人”、烟台市文明网站评选、“文明烟台”网络文学创作大赛等网络文化活动。在这些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中,加入贴近人们生活的元素,吸引人们的关注力度,提升网民的参与度,加强人们对绿色网络的认知。烟台市政府针对“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问题,采取了积极措施,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做好各方面宣传,包括会议宣讲、重大典型宣传等,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有效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建立网络舆情汇报站,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处理,实施全面监控,做到对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解决。在对网络文化进行监管和清理的同时,烟台市根据建设先进网络的要求加大对网络内容的工程建设力度。例如:充分发挥烟台网上图书馆、文化馆的作用,满足烟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扶持网络运营开发,如网络动漫、游戏、文学等发展,努力发展具有烟台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大对违规网站的处罚力度,清理网站不良信息,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当下网络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基准与创新机理

制度都是需要经过实践进行检验的,其生命力在于视情况而进行的修改、补充乃至创新。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并没有摆脱制度本身的影响,缺少可以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威法律,满足不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打造品牌网站,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网站,通过网站可以进行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等操作。在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创新中,必须要打造一批瘦网民欢迎的品牌网站,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传播,打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二)加强网络技术保障先进的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管理建设的前提保障。加强网络建设的学习,大力培养网络技术性人才。鼓励开发网络文化新型业务、文化新产品。加强计算机安全体系的建设,给网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用网环境。

(三)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网络文化产业挖掘自身的特色,发展、扶持新型网络文化产业。例如:烟台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烟台蕴藏着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用不完的网络发展文化创作能源。把烟台自身的文化故事拿出来进行打造、把曾经在烟台发生过的历史重大事件拿出来进行创作翻新。向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化普及,使烟台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四、结束语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7篇

2019年10月,市委宣传部印发修订后的《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类)管理办法》,并鼓励各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与江宁、六合、浦口、高淳等老五郊县兄弟区对接后,了解到各区都已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结合实际,为解决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策不完善、引导扶持资金配套不足等问题,2019年区财政设立了4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了更规范地使用该笔资金,促进我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委宣传部会同区财政局研究拟定了《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内容

本《办法》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为专项资金来源及管理,第二部分为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方式及标准,第三部分为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及管理,第四部分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第五部分为附则。

(二)特点

1.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办法》规定:(1)对新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区级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扶持,重点用于园区管理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对认定为市级及以上的文化众创空间、孵化器、艺术村落、楼宇和空间等文化载体,按照项目投资额、建设进度、企业孵化情况等指标,给予不超过50万元扶持。(3)支持高校在设立文化创业创新孵化园(基地),与文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政校企)合作的,根据项目投资额、孵化园运行情况、合作开展成效等,经认定给予适当扶持。

2.鼓励引进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办法》规定:(1)新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均不含土地费用)的创新性、引导性、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按照当年投资额、建设进度等指标,择优给予扶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2)支持在库重点文化企业转型发展,对符合产业发展扶持方向的文化企业实施关键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数字化建设、传播渠道建设、重点文创产品研发和服务出口等,取得明显成效的,经认定给予最高50万元扶持。(3)经统计部门认定的,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入库企业,根据文化产业增加值和产业带动影响,给予企业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库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根据其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增幅和产业带动情况,给予不超过10万元扶持。

3.支持优秀原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办法》规定:(1)对我区文化企业或区委宣传部牵头合作进行创作、制作、出品的动漫游戏、实景演出等优秀原创文化产品,体现城市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原创文化产品研发项目,经认定给予最高50万元扶持。(2)对我区文化企业原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设计、非遗创新、文创衍生产品等创意产品开发项目,根据投入经费、产品质量、销售收入等综合评估情况,给予最高20万元扶持。对获得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国际知名、部级、省级、市级(不包括各协会)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获得银奖的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

4.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展会、交流活动,加快“走出去”步伐。

《办法》规定:(1)鼓励文化企业或其协会机构走出去,主办或承办国内外知名文化展会、文化交流推广等活动,经区委宣传部同意,根据规模规格、组织效果和产业带动情况,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2)鼓励文化企业和单位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各级各类文化展会和招商宣传推介活动。参加部级的最高补贴2万元,参加省市级的最高补贴1万元,参加区级的最高补贴5000元,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万元。

5.完善国家、省、市配套奖励。

《办法》规定:(1)对获得国家、省、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并要求区级财政相应配套的项目,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2)对通过国家、省、市认定或者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奖项、但没有相应资金支持的文化企业或个人,按照认定和奖项的级别、等级及项目质量给予奖励,部级的最高奖励10万元,省级的最高奖励5万元,市级的最高奖励2万元。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第8篇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亟需应用型人才,要求学校在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时须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将实践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互动课堂加入头脑风暴法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文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策划能力。

关键词:

头脑风暴法;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由此而延伸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力量。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1]在这样的领先概念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又刺激更多高校增设此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前景虽好,但当前文管专业正面临着“就读热、就业冷”的尴尬,面向就业的应用型教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很重要、关键的部分,有助于提高文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固有教学模式的约束,及对文管专业根本认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吸取课本中的表层知识,而很难举一反三,更别说是理解、转化后再生成出新的创意思维。

一、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互动课堂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其定位为“重在培养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就文化产业的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共性”:都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都要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也都要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都以策划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而策划恰恰需要工作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在有效创意的基础上,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2]可见,策划过程的开展,是以明确创意为核心,创意与策划贯穿了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项目的开发、文化活动的构想、文创产品的设计等等。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课本知识为本,教师讲授为首”,教师大多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后通过提问或作业、书面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的可适用性,但缺乏有效性互动的课堂,长此以往的单向性灌输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意思维的生成。我们意识到实现“互动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信息环境及信息资源,经过课堂教学形式的重新组合,并对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重新调整。它既可以实行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又可通过信息实现人与人思想的交流。[3]

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Alex.F.Osbom)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也有人称它为“脑力激荡法”。[4]在本文中,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在互动课堂中,通过模拟一个完整的项目,它以策划为导向,借由大量的互动性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专业技能的提高。文管专业涉及知识面的宽泛性,使得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大量的理论教学又无法形成实践技能。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头脑风暴法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任务式的模拟环境下,按照现实岗位的分工方式,从项目策划到营销发行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质疑、再讨论等循环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在头脑风暴中主要发挥主持人和协调者的作用,带领他们开展整个项目,分析其提出的各式方案的可执行性,师生通过这样的协作互助将理论引入实践。

(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课堂,而更多地将传统课堂与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该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知识通过传授、体验、内化和创造四大环节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前准备、双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组成。在这个联动过程中,头脑风暴是互动课堂氛围的有力助推器。具体如图1所示。在“传授”阶段中,为了保证知识输出的完整性,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仍然以传统课堂方式完成,教师在过程中以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调整后续互动课堂开展的节奏。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后,需要一定的自我消化时间,在“体验”这一阶段中,教师以任务作为驱动并提供相应的资料,将学生按照实践需要进行分组,要求其在课后结合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而后依分组进行首次组内头脑风暴。在头脑风暴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可以延伸至课本之外甚至天马行空,以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在“内化”中,教师结合当代传媒公司的作业模式将课堂模拟成为现实的头脑风暴会议,已分组的创意团队们,通过虚拟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开发,创意评估。会议初期,小组相互汇报其组内头脑风暴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所必需的逻辑梳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间进行有序的质询环节,学生可自由质疑、询问或建议其他小组的创意构想,进行小组间头脑风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乐于思考、勇于提问的精神。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最终的创意构想汇总并完成创意简报,锻炼学生将思维落实到文字上的能力,检验他们的知识再创造的成果。教师围绕简报内容对此次任务进行评价、总结。

(三)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型应用过程

作者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14级文化产业管理班的大众传媒管理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互动课堂实践,本文结合“电影营销”这一单元课程案例来展示互动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影营销”这一单元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单从理论角度讲授容易单调乏味且脱离时效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了互动课堂式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电影营销的技巧,在互动课堂中引入了头脑风暴法。

1.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电影营销的基本步骤,依此将知识讲授阶段的课件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解、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其中理论讲解部分为学生梳理出该知识点的基本脉络,主要分为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两条主线,后期的头脑风暴会议也会依照两条主线来展开。在第二部分中,通过放映相关的电影片段、宣传片,展示宣传海报等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分析的电影案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三部分,教师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指出该电影营销的步骤,带领学生共同来分析其营销方式的成败之处。

2.教师按照传媒公司的人员架设及电影营销的具体需要,将学生分为五个创意小组,分别是:(1)前期调研组:主要负责了解影片受众群体、竞争作品、竞争的优略势分析等。(2)线上推广组:包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信息、粉丝互动、宣传活动、病毒营销等。(3)线下推广组:包括院线合作、路演活动、综艺宣传等。(4)广告策划组:包括广告片创意、宣传文案创意、联合品牌植入等。(5)艺人统筹组:负责统筹各演职人员的档期和宣传事项。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程度选择了一个已经立项但并未开拍的电影项目,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学生须依据各组分工,在课后进行组内的头脑风暴,得出本组的营销创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电影营销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QQ群积极了解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同时方便学生有疑惑可快速得到教师的解答。

3.在之后的互动课堂中,教师作为主持人,简要介绍开展此次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大致流程。整个头脑风暴会议开展的时间约2个课时,即90分钟左右,期间可适当安排学生暂时休会,但不宜过于频繁,避免扰乱学生思考的连续性。会议伊始,各组分别派1-2名同学进行汇报或展示他们的组内头脑风暴结果。在各组发言完毕后,进入针对每个小组的自由质询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任何同学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想法、经验、知识等对某一小组的创意提出质疑或建议,例如可从创意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等角度出发。被质询的小组应当场做出回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全场的质询节奏,如有学生态度过于冷漠或讨论过于激烈,教师应适时从中协调,保证课堂的有效开展。

4.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各小组在课后综合评估本组各营销想法的创意性、可行性、经济性等,结合别组的质询意见,去粗求精,最后选出相对较优的几个想法汇总并梳理成为创意简报。教师对各组的简报依次点评,并于后续的课程中实时更新作为任务的电影项目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营销进度,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主观创意与客观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和比较。

三、结束语

以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大众传媒课程,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实验班的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认识和敏感度都比单纯接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学生高,在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上也有较大的提升。通过一学期传统课堂与互动课堂的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连贯学习,从知识的传授、体验、内化到再创造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因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

[2]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概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周瑛.“互动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