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

特殊高等教育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1.3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2.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2.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主权、自主权,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3.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3.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调研

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1〕;2017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2〕。国家从各方面出台政策来保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期望通过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残疾学生培育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的主阵地,对满足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残疾人整体素质,促进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目前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的基本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于2018年对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对象、内容与方式

调研选取了广州市有开设中职特殊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5所和普通中职学校13所,这18所学校,已涵盖目前广州市市级以下(含市级)开办中职特殊教育的所有公办学校。调研以相关专任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研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采用自编“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情况摸查表”,题目形式为封闭题和开放题相结合,内容包括办学规模、学生障碍类别、开设专业、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和建议六大部分。问卷的发放、回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份,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为100%。访谈方面,实地走访了广州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和4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此外,多次利用组织教研活动和工作会议时间对多所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具体包括如何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和所需支持,学生就业情况,解决建议等。

二、基本概况

广州市在原有启明学校、启聪学校开办职业高中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在3所特殊教育学校即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番禺培智学校开设了职业高中部。2013年起在5所普通中职学校尝试开设特教班及随班就读,至2017年已有13所普通中职学校开办特殊教育。2017年,全市中职残疾学生在校总人数有363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有234人,占64.5%,普通中职学校有129人,占35.5%,可知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从事中职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有94人,兼职教师有73人,符合特殊教育师生比的配备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按视障、听障、智障、脑瘫、自闭症五大类划分,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或重度障碍为主,依据学生身心障碍特点和市场需求,设置较有长远前景的专业来培养学生。如,启明学校(视障类)开设了对视觉要求不高的中医推拿、按摩专业;启聪学校(听障类)开设了不限听力的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和服装制作专业;培智学校(智障类)开设了对文化要求不高,但需一定操作能力的公共清洁、家政服务、汽车美容、酒店实务管理、机械加工等专业;康复实验学校(脑瘫类)根据脑瘫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开设了以辅具支持的办公室文员专业,同时招收轻度智障学生,开设西式面点专业;康纳学校(自闭症类)因场地所限,目前还未开设职业高中部,根据自闭症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和资源,分散到有开办中职特殊教育的学校就读。由于学生障碍类别之间有叠加,大多数自闭症学生兼有智力障碍,实际更多归为智障类别,本文对自闭症不做大类讨论。普通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则以轻度智力障碍(含自闭症)为主,根据学生的障碍特点和学校特色开设专业。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有感统训练、沙盘游戏治疗、心理咨询室,实训场室有生活家政、厨艺餐饮、小型超市、立体塑造、营养保健、电子商务、美术、电脑、制冷、汽修、会计、芬芳干洗、汽车美容、零部件加工、手工制作、酒店实训等专用场室。

三、办学经验与特色

(一)探索先行:创中职智障融合教育先河广州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凭借师资、专业、课程、设备和办学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力量,2013年起,在智障、自闭症学生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是国内最早尝试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城市。办学形式有附设特教班、资源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安置方式,以单独命题单独考试的特殊教育中考,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轻度智障、自闭症学生提供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全市11个区都至少设有1间面向智障、自闭症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点。针对智障学生数理、逻辑、言语等方面较弱,而动作技能相对较有优势的特点,为他们重点选择餐饮、园艺、工美、汽修、物流、客房服务等专业,少数具有独特天赋的学生可往其专长方面发展。广州市举办中等职业融合教育是正视智障、自闭症学生学习能力,顺应特殊教育发展潮流,回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

(二)培养模式:多元适性,模式各异广州的视障、听障类中等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业率较高,基本实现100%就业。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为残联兴办,专门招收脑瘫学生,2011年起兼招轻度智障学生,采取康教结合模式,以能力发展为本位,以融入社会为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达40%。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如番禺培智学校、越秀启智学校采用职业样本培养模式,课程分通用课程、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的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以期能独立或半独立于社区生活,但平均就业率不到15%。普通中职学校采用2+1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法或单元教学法,课程内容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活动课四大类,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64%。中职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普通中职有很大区别,除了对相关专业课程适当精减外,还需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个别化课程,如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课程等。

(三)质量保障:骨干带动,研训合一广州在整体推进中职特殊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特殊学校的骨干作用,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牵头组织下,一方面,以开办职业高中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示范,将其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推广、辐射到开办特殊教育的普通中职学校。另一方面,加强对中职特殊教育教师的业务交流,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形成常规,形式有专题培训、课例观摩、案例研究、招生及就业衔接辅导等;研究探索中职特教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如特殊学生教育案例、个别化课程建设评比等,增强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以更好地胜任工作。

四、问题分析

(一)管理衔接不顺畅一是协调机制缺乏。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分属于教育、残联等部门兴办,其中,教育部门举办的学校又分属于市、区两级。这种多元的办学格局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兴办中职特殊教育的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条块分割,缺乏有机统一协调机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比如,康复实验学校和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分属市残联和市教育局,同设在市中心,均招收轻度智障学生,均开设面点专业,资源重复建设。另外,由于学校场地限制、外延性资源缺乏、学生安全问题等,无论是普通中职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均缺乏针对残疾学生的实训场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中、重度障碍学生,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脱离真实情境无法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二是管理职责不清。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在特殊教育体系内运转并当作基础教育来管理,这导致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符合基础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却达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举办中职特殊教育的普通中职学校身兼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重角色,在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中,主管特殊教育及中职教育的部门对其都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相关数据并未纳入教育统计报表当中。三是招生衔接不顺。普通中职学校有意愿招收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的轻度障碍学生,但招生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包括:(1)标签化的招生效应。在普通中小学,很多特殊学生隐于其中混读,毕业后这些学生部分就业分流,部分在家待业,部分进入中职。特殊学生家长更愿意选择隐瞒身份就业,或混读直升进入高职院校,尽量避免被标签化,而要进入中职特殊教育,需取得残疾资格证才能报名,且升学通道受限,标签化效应使很多学生及家长却步。(2)学生接送不便。相当部分已取得残疾资格证的特殊学生,因设点区属中职学校或特殊学校离家较远,接送不便又没有寄宿而放弃就读。(3)错位发展未普及。相当部分的区属特殊教育学校因未开设职业高中部,特殊学生欲进普通中职学校就读,却因基础知识太差或障碍程度太重,不符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难于进入,只能居家安置,进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工疗站。四是经费划拨、待遇兑现和职称晋升未统一。调查发现,除了特殊学校和极个别中职学校有落实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和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补贴外,大部分普通中职学校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仍按照普通学生标准拨付,专职特殊教育教师未享受特殊教育津贴,随班就读教师未享受特殊教育补贴。在职称晋升方面,普通中职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处于一个尴尬地位,特殊教育职称单列并归入中小学系列,而中职教师一般属于中专系列,特殊教育职称里没有中专这个学段,而中专这个系列里没有特殊教育这个学科,教师需要做转岗或转系列才能参加特殊教育的职称评审;其次,特殊教育的职称评委几乎都源自特殊学校,容易以狭义的视角度来看待特殊教育并形成圈层势力。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普通中职学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中职特殊教育管理处于灰色地带,导致了中职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经费划拨、人员配置、督导检查没有统一性和连续性。中职特殊教育体制管理衔接不顺畅。

(二)安置形式利弊各彰显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目前采用特殊学校以及普通中职特教班、资源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安置形式,经探索实践,优缺点亦各彰显。特殊学校安置形式易于形成规模,便于管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但实训场室和职教专业师资不足,安置形式不利于社会融合,学生障碍程度重,就业率低;普通中职特教班,能借助学校现有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课程设置支持度高,可形成微型团队力量,管理方便,但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成本,独立成班在专业选择上仍难于满足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普通中职资源班,即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进行学习,部分时间在有助教支持的情况下随科融合就读,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形式灵活,但对学校的管理及排课形成一定的挑战。普通中职随班就读,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来分班,但随班就读学生人员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较少获得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容易被其他同学排斥。学生的数量决定师资支持的力量,普通中职学校因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举,难于将精力放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缺乏有力的团队力量而导致其在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就业指导、个别化教育的实施上后劲不足。

(三)师资薄弱支撑力不强首先是专职师资短缺。很多普通中职学校因学校师资紧张或上级部门没落实编制等原因,没按残疾生比例划拨教师编制,就算有也多为临聘或兼职,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中职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其次是缺乏复合型师资,特殊学校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相关技能,普通中职学校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技能,需要做复合型师资培养。第三,课程及教学支撑力不足,除了开办特教班的学校有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别化课程设置外,很多随班就读学校因缺乏校内团队的力量,课程设置因校制宜,执行随意,目标不明,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是机械地教学生操作。这些问题也必然导致部分中职学校的特殊教育质量不高。

(四)智障就业不容乐观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转型,就业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学校原有专业和课程建设已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残疾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不高,社会竞争力不强,毕业后很难与健全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除由国家“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安排就业”外,难于实现真正意义的就业。中国的残疾人整体就业率是43%,但智障人士的就业率低于10%〔3〕。目前广州视障和听障学生就业情况最好,培智类学校的智障学生就业率最低,这与学生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支持强度及培养目标有关。尽管智障学生在职后跟踪的过程中,存在技能运用差、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弱的问题,但实践证明,培智学校中度智障学生只要有良好的中间媒介如庇护工场或家庭式作坊支持,可以从事如农副产品后期加工或微商等实现支持性就业,体现其价值。

五、未来展望

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我国有学者又译为全纳教育,其本质内涵是关注并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教育支持的方式建立一个包容、接纳的系统;是站在经济和社会全局发展的高度,站在面向全体儿童的高度,站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多极化的大视野和大教育观〔4〕。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政策,重点仍然是指向残疾人狭义的特殊教育,注重社会价值有余而对学生个体特殊需求关注不够。很多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含隐性障碍学生,以下简称“特需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支持,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被忽视的和最弱势的群体。这就使得特殊教育政策陷入形式的公平而遮蔽实质的不公平。狭义的特殊教育政策束缚了融合教育的发展。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5〕〔6〕,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全球关注的教育话题。因此,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体现教育的本质内涵,政策着力点要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基于对广州市中职特殊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如何构建支持保障,提高资源的配置实效,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中等职业特殊教育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议从如下几点进行探索。

(一)建立普特融合的教育管理体制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长期以二元体制形式并存,狭义的特殊教育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必将会导致学生难于融入主流社会,发展受限。因此,中职特殊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树立普特融合的大特殊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规划,将特殊教育统整到整个教育体制内来发展,协调各部门举办的教育机构,突出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中职特殊教育,解决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其次,政策制定要彰显融合教育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理顺学生经费划拨、教师职称评聘和待遇问题,把中职特殊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既明确其特殊要求,又使其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第三,创新工作机制,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应加强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接纳度,去标签化,以人性化的关怀将中职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招生信息传递给有意愿的特需生和家庭。对有问题、有需要和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支持,在融合教育视野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多元安置,拓宽学业晋升通道,使游走在边缘的特需群体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获得转变的可能。这也是资源配置效益的体现,而不应局限于狭义的“残疾”观。

(二)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布局中职特殊教育从办学的班级规模看,每班应达到国家规定12人的要求,专业既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数量达不到要求必然会影响资源配置和规模效益。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是优化中职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特殊学校和普通中职学校办学基础和条件,综合残疾学生人口、学校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应按照学生的障碍类别、残疾程度及培养目标进行分流,学校之间错位发展。培智类学校招收中、重度智障学生,应以生活康复教育为主,将康复、职业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课程,以庇护性集中就业为导向。普通中职学校招收轻度障碍的特需学生,培养目标以按比例分散就业为导向,提升特需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每个区的教学点集中力量开设一个优势专业,相互补充,根据学生需求实施跨区招生。这样,既体现各学校所处的区位特点,也发挥各学校的办学优势,解决设施设备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广州市启聪学校借助新校建设契机,进行专业更新,转型发展为融合教育实验学校,职高部听障学生按升学和就业两种方式分流培养,就业方向的听障生可采用与普通中职学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新校区将建设落成,规模超大并设有寄宿,可发展为市级层面的残疾人专门职业教育学校,招收各区不便于就近入学和接送的中重度残疾学生寄宿就读,随校建立残疾人实训基地,解决中重度残疾学生实训难的问题。此外,建立完善的实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并从各级各类基金中拨一部分专款用于中职特殊教育实训及支持性就业的保障机制。引入市场竞争与激励机制,借助多方力量合作开拓实训场地,如学校与学校、民间、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供残疾人进行职前技能训练和中职特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好地改善教学与实训环境,促进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推进特教资源班模式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多次强调融合教育,反映出国家对融合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政府的导向及价值追求。结合广州试点的情况来看,普通中职学校在特教班的基础上给学生增加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资源班这些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这两种类型统称为特教资源班,可以成为中职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形成广州特色和模式。因为,特教资源班可以实现学校普特资源共享,可以满足特需学生个性化的专业选择需求,可以使特需学生获得更多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可以共享教育成果,共建和谐校园,逐步走向全纳。相信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管理和排课将不再成为难题。

(四)培育复合型师资促质量提升完善师资培育机制,中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与组成结构应该与其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相匹配,需要在岗教师具有“复合”的能力水平,即拥有“教师资格证+特教上岗证+专业技能证”。学校可采取多元合作培养的方式,与高校、职校、特殊学校、企业、民间组织多元合作,为中职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职后培训机会,培育复合型师资队伍,以解决中职特殊教育专业面广,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其次,为适应融合教育的趋势和要求,普通中职学校也应配备具有复合型素养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第三,业务管理部门需设专职人员加强中职特殊教育教学研究、规范日常教学、完善课程设置、实施教育质量监控,提升教育成效。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为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特殊教育。其中,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重要场域,是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的关键之源。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贵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等政策的指引下于2015年获批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招收了47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目前该专业学生已增长至89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决定了其培养质量,因此,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都在不断修改完善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契合时展需要。本文拟将对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审视其存在的瑕疵,根据其症结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

一、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坚持以时代性与前瞻性共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的完善,目前已经日趋完备,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即公共基础课,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1]。为了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疏导意识、职业安全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该学校对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目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包含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教程”“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人文与科学素养引论”“中华诗词之美”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21门,共计53个学分,占总学时的37.59%。值得注意的是,21门通识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必修包括“两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英语、体育、军事(国防教育)等五类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行选择。

(二)专业课程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技能、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在该领域的更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为了促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课程中的专业课程模块涵盖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矩阵,共计38个学分,占总学时的26.95%。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了“特殊儿童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史”“特殊儿童病理学”“特殊儿童评估”等12门理论性质的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则主要有“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与诊断”“行为矫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学校学科教法”“手语沟通与交往”“特殊教育教学设计”“中国盲文”等技能性的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还特别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个别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学习困难儿童教育与训练”“多动症儿童教育与训练”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课程。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交互影响,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劲、个性差异明显的特殊教育老师。

(三)教师教育课程特殊教育专业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教行政管理机构、儿童福利院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其中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级的一线教师以及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教育机构的指导教师是主要培养对象。随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的提升,为了促使学生能够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是关键一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课程结合了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部分:就教育理论而言主要涉及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具体包括“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师综合素质”等课程;在教学实践课程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员树立职业认同感,开设了“教师口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职业礼”“写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师德修养与法律法规”和“教师科学素养”等技能指导性的课程。此外,为了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连接,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见习以及大三一学年的实习。其中,见习主要在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习单位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和福利院等机构,学生通过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不断地查缺补漏,做到理实一体。

二、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专业老师、学校领导、同行专家的不懈努力,该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也更加完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整改。

(一)课程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陈旧特殊教育是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心理学、康复学、医学是其基本范畴,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需要多种师资合作完成,因而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康复学、医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虽然该校开设了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学基础”“自闭症儿童康复与训练”等课程,但课程关联属性不强,课程之间缺少知识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除此之外,课程之间还存在颇多的重复。就心理课程而言,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门心理课程,而这3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性。又如康复课程,目前已开设的康复课程有“特殊儿童言语康复与训练”“儿童游戏设计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技术”“自闭症儿童康复与训练”4门,纵使特殊儿童极具差异性,要学生修如此多而重复的康复课程,无疑对学生造成课业负担。最后,近年来,融合教育、资源教室、教康结合等逐渐占据了特殊教育的理论制高点,该校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却相对落后。长此以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3]。

(二)技能课程不足,专业必修与选修失调特殊教育专业要注重学生教学技能、康复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而技能不能由理论知识直接转化而来,但是可以通过加强在实际情景中的训练获得提升[4]。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众多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技能课程的有“特殊儿童言语康复与训练”“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技术”“自闭症儿童康复与训练”“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与诊断”“行为矫正”“手语沟通与交往”“中国盲文与定向行走指导”“自闭症儿童康复与训练”等课程,占专业课程数量的50%。50%的数据看似很高,深挖其课程的教学模式却不尽人意,目前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技能化标准的课程仅仅只有“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语沟通与交往”“中国盲文与定向行走指导”3门课程,其他课程徒有其名,内无技能课程之实。究其原因,最核心的是没有足够的实践器材,只能透过图片、描述等方式,没法使用实物直观展示的教学方式。此外,专业必修与选修失调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中,主要以必修为主,专业选修课程极度缺乏,仅存在一两门专业选修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的纵深发展。在选课的动机上,学生选课主要以上课形式多样、考核简单为依据,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三)教师队伍亟待优化,课程实施阻力大“发展特教,师资先行”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发展特殊教育行业,关键一环就是要有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配备[5]。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设至今,专业师资一直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同等层次的高等院校相比较而言,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极为薄弱。据统计,目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只有四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两名,本科生两名。特殊教育专业的主攻方向不明显,为此需要在师资、学历层次、专业特长等方面进行提升。同时,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在几年的发展中纵然承担了一些科研项目,但还没明确的研究方向,没有组建合理的科研梯队。由此可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一名老师需要同时肩负几门特殊教育课程。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外聘的方式弥补师资的不足。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能素养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成效。

三、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改的路径

基于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些许问题,为了提升其培养质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的调整。

(一)课程体系结构重组,课程内容深度精选针对目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完备性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改。首先,就该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科目整合性不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有必要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相近学科师资的沟通与合作,对临近科目内容进行整合以避免重复授课。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实现课程教学最优化,同时学校可以购买实用性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备课平台,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实现与时代接轨。最后,课程完备性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方面增加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课程,加强学科教学,增强学生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增设培养特殊专业学生专业信念、职业道德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同感、热爱之心,提升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内驱力。

(二)构建协同培养中心,注重实践技能课程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课程的发展,真正做到理实一体,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相关理论,培养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新型的、实用性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实实践技能课程,可以借鉴其他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的经验,如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优质的高校,希冀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实效。例如,重庆师范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评估室,拥有10多种干预平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也可以在学校内部有步骤地建立自己的评估室和干预平台,立足全校进行规划,以利于资源的整合,为教师与学生实践操作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基于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的评估室和干预平台可以向聋生、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方面倾斜,优先建立实验实。然而,仅仅依靠校内的评估室和干预平台还不能够促进技能课程的长远发展,学生实践技能增长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还需要建立专属的实践基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跟所属县、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等单位签订实习实训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建立稳固的平台,最终形成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医院、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到资源共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院校作为师资职前和职后培养的重要机构,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决定了其培养学生的质量。鉴于目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面临的师资问题,可以从引进和培养两个视角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基于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走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更多的优秀师资,由于铜仁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可以从安置、工作环境、薪酬等方面提高职业吸引力。面临特殊教育师资学历层次低问题,学校可以考虑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特别是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引进人才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还需要给在校老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计划和学历晋升平台。当前,该校特殊教育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且集中在个别老师上,因此需要不断拓展学习和培训机会,实现培训均衡化。再者,该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人数少,教学、行政等工作繁琐,工学矛盾极其突出,因此学校可开设实用性的网络学校习平台,为老师提供碎片化的学习平台。通过不断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力争在今后五年内教师队伍的专业方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总而言之,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系统的设计。同时,需要充分掌握其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情况,以自身专业发展特色作为支点,努力把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省级特色专业,为贵州的特殊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晓坤,崔明福.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1):138-140.

[2]张慧.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4(3):178-179.

[3]何胜晓.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方向[J].教书育人,2012(21):153-154.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34-39.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4篇

(一)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

1994年,我国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第29条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体现了我国的《宪法》所规定的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步入高等学校,他们与健全人一道学习文化知识,实现了随班就读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但是,众多的残疾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精神。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有助于改变残疾人高等教育重宏观、轻具体的局面,能明确残疾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确定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避免出现无章可依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和健全学生的融合,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扩招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与以前相比,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等特点,不能胜任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固然与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脱离了残疾学生的需要有关,但更多是与学校内部没有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支持体系有关,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可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细化规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要求等,构建既适合残疾学生、又适合健全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显示了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响应国家号召、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策略,没有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以适应残疾学生的需求,而是沿袭健全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健全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强调学科教学,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对技能的掌握则在其次。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效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缺陷补偿。虽然已经有专家呼吁,设立残疾人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但是仅就目前而言,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内涵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一般采取单独的特殊教育学院、随班就读、电大(或者函授)等三种教育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均必须考虑到残疾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存在相应的障碍,即在对残疾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其特殊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支持体系,给与大力的支持。学校支持体系泛指自招生至就业,高等学校对残疾学生的各种支持与辅助。一般来说,由两部分构成。

(一)理念内涵

1、促进融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是建立一个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彼此认同的体系,承认每一个人存在现状的合理性,建立互帮互助的集体,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层面的相互交融。

2、辅助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残疾带来的障碍;教学辅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能选择适合的学习形式。辅助支持使残疾学生获得更多地教学支持,保障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课程。

3、资源共享。探索建立残疾学生使用教学资源的模式,实现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公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资源,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支持其顺利完成学业。

4、养成人格。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养成健全人格。

(二)结构内涵

1、观念和文化体系。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理念,这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心理基础,也是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一是要使“融合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消除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心理隔阂;二是建立适应时代需要和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使管理、教学、课外活动等呈现交叉、渗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效综合的发展。

2、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核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残疾人高等教育就可能流于形式,徒具其表;专业设置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基础,只有构建适应残疾学生特点的专业,才能实现残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包括专门课程、共学课程,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体现。

3、保障体系。一是管理保障体系,通过调整和更新学校管理机制,构筑有利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二是无障碍设施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摆脱后顾之忧,提高学习的动力。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观念支持

残疾人高等教育折射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高校已经为残疾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师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残疾人观。校级领导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广大师生正确处理好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树立起对残疾学生的正确预期,消除不信任感和“慈善”的思想,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文化体系。必要时,学校可结合社会实际,将残疾人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健全学生的头脑中,为残疾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招生与就业支持

1.招生支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单靠单招模式,即由普通高等学校单独命题考试、单独录取,充分考虑残疾人学生的特殊需要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另一种是残疾学生参加的普通高考模式,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场竞技。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723所高校,而其中设有单考单招的院校不过18所,年招生仅1300多人,这很难满足残疾学生的就学需要。站在高等学校的立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大学生的招生机制。一是实行灵活的招生形式,既有全日制,又有函授等形式,探索远程残疾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免除残疾人来回奔波之苦;二是实行分类招生,对于对身体没有要求的专业,鼓励其招收残疾学生,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赋予残疾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权利;三是探索区域高校联考制度,互认高考成绩,如果本校已经录取满额,鼓励残疾学生到附近院校就读。

2.就业支持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残疾学生的前途,既是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又是提升残疾学生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残疾学生毕业前夕,高等院校应该从就业和创业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残疾学生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上说,首先是不能空谈就业,应将就业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增加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积极为残疾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其残疾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必要时,拨付专门经费,保障残疾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实训的机会。

二是开办就业指导讲座,培养就业技巧,增强就业意识。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弱于健全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残疾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其抗压、抗打击的能力。对于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不动摇,不退缩,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所遇到的困境。当然,如何获得应聘公司的好感,如何与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也是高等学校必须为残疾学生解决好的问题。从创业上说,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热门话题,学校为学生创业做了很多的努力。残疾学生应该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因势利导,为残疾学生的创业扫清各种障碍,同时利用各种关系,获取资金支持,扶持残疾学生的创业。创业不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更多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路子,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经验。

(三)学业支持

1.专业设置面向残疾人开设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是挂靠在二级学院下的系部,或者是在综合性院校中专门设立面向残疾学生的二级学院。这些专业全部面向残疾人招生,依据残疾学生特点和就业需要,开设了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推拿按摩、动画设计等专业,解决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形式的改革,一部分残疾人进入普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规范,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残疾学生个人需要。目前,面向残疾人开放的专业已经涵盖文、理、工、农、医五大学科门类,基本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

2.课程安排针对招有残疾学生的课程,考虑满足绝大多数健全学生的需要的同时,兼顾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残疾学生的认知过程不能像健全的人一样,因此必须采用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残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课程内容,必要时,降低对残疾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与社会实际情景紧密联系,注重案例教学;同时把课堂讨论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建立残疾人专业学习的资源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适用于残疾人教育的辅助技术手段;加大教学辅助用具和用品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和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3.师资队伍残疾人高等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应的特殊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残疾学生的授课、沟通、交流等工作。一是建立“双师”资格制度。强制要求担任残疾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取得双师教师资格,具备与残疾人流畅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具备从事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能力。二是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体系。担任残障大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无论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三是建立辅助教师队伍,着力为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消除残障大学生的学习障碍。辅助教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像手语翻译员、盲人记录员等虽然已经具备专业资格,但是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实施,没有转化为残疾大学生服务。四是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师比,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保障支持

1.政策支持加快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保障残疾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的政策体系。需要对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差别对待,利用政策优势,保障残疾学生优先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以为残疾学生建立类似于资源教室的资源中心,满足残疾学生的学业需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诸方面顺利发展。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可以就近联合若干高校,建立巡回辅导教师制度,一方面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学业支持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5篇

现在,人们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私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才变得重要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这也包括私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的问题。赞成者倾向于持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而批评者则往往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主导形式的负面影响,私立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则从他们所在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

当人们就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思考和辩论时,往往采取了过于简单化的方式。赞同者和批评者所提供的材料,对私立高等教育不是夸耀就是贬低。当公共政策制订者参与制订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他们也往往想要得到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他们希望如何做的简单看法。但是,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分析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在简单看法和通过研究才能了解到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分析者不必渴求从人们头脑中消除所有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简单看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于这些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提出挑战吗?我们有责任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的真正知识,也有责任为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的背景资料。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与一些人继续传播的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不同,而是对于迅速发展的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合理思考,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事实,即私立高等教育过去不曾扮演过一个基本角色,今后也不会扮演一个基本角色。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一些不同的角色。发现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类型和形式,是研究分析工作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挑战。私立高等教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我们考察私立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考察和在什么地方考察。

进一步讲,在确定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规范性称述中,我们不能说那一种说法是不当的。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在政策制订者乃至社会中讨论角色问题,既是正当的,也是有益的。本文的观点是,这种讨论必须:(1)不能代替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实证分析;(2)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3)看到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的各种角色。否则的话,对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讨论,将会导致不够实际的、不够细致的和不够充分的称述。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多样性主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涉及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应该顾及到现实多样性,而不是采用以一概全的方法。

很清楚,我在此提出的方法,与强制命令的方法是不同的。从某个方面讲,这种方法与通常充满激情的呼吁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中承担“学术优异”或“服务社会”角色的做法相比,不那么让人感到满意。除非与某一些学校的现实性或可能性相联系,否则这种角色定义是没有什么分析价值的,即使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或者说有利于从法律角度保护私立高等教育免于诋毁者的攻击。

我将在国际背景之下,讨论私立高等教育的多重角色,这当然要适合特定国家和特定学校的情况。尽管本文具体参考了中国的情况,但是历史、政治背景以及和快速变化公立高等教育特征的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必须由专家来仔细研究,包括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上述学校的盛情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其部分原因在于,希望与这里的研究人员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通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项目,建立一个以美国奥伯尼大学为联络中心、世界范围的研究者网络。

在可以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我简要地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私立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变化,在即使像美国这样私立高等教育连续不断存在的国家也如此,在中国和其他项目国家中,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应该把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当作需要在尽可能多的国家进行验证和修正的假设。

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2)私立和公立角色的特殊性;(3)在确立私立高等教育角色时,背景与选择的综合考虑。

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多数具有一定私立教育历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说明它的多重角色是如何演变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在没有宏伟规划的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其角色得以确立。没有对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做出详细的规定。情况常常是,私立高等教育的突然变化让人感到吃惊。对于习惯使命和形式多样化和分化的教育系统来说,私立教育的这种扩张被看做是一种动态化的自然扩张。但是,对于大多数系统来说,基于它们的实际情况或标准化办学使命及其实践的传说,以及集权政策制订过程,如果私立系统采取这种扩张方式,常常使人感到震惊。不是依循任何中央计划,私立大学的角色是动机多样性和导致不同类型私立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在公立高等教育长期垄断背景下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细致分析,是关于拉美国家的研究。对于多样性实际情况描述的简化形式,揭示的不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而是三种基本模式。与每一种模式相对应,都有一系列角色。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浪潮”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性质的天主教大学。在“第二个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大众化”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它是对公立高等教育精英地位下降的一种反应,公立高等教育地位的下降表现为面向的社会阶层、教师、劳动力市场对应关系等方面。在“第三次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公立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和免费高等教育所做出的反应;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与入学有关,提供不同入学机会的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许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正是在第三次浪潮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需要对私立高等教育在不同地方的特殊发展形式予以仔细的研究。

从全球范围内看,拉美国家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高等教育总的在校生人数中,私立部分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1955年,这个比例达到14%,1975年达到34%,今天,这个比例大约为40%.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程度高的另外一个地区是亚洲。但是很难对亚洲的发展做一个概括,因为亚洲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私立高等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拉美国家的比例,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公立高等教育仍然占垄断地位。在后一组国家中,中国属于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冲破公立垄断地位的国家之一。

在亚洲,公立高等教育垄断地位被公立和私立并存所替代的国家数量正在增加,与中国类似的国家还包括柬埔寨和越南,在其他地区,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到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欧洲和非洲,私立高等教育仍然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地区,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处于边缘地位,或者是微不足道。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是突然的,是在没有战略规划前提下实现的。在欧洲,随着一些国家性质的转变、政府财政调配力量的削弱以及私有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导向,私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之外的这些力量,也导致了公立学校在财政和管理方面的私有化倾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要讨论问题的范围。私有化包括私立机构的发展,这种变化在经济转型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中国、东欧和中欧,在一些非洲国家,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在一些西欧国家,如德国,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我们在下边的论述中将会看到,不论是私立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还是早期变化,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部分角色是与公立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而扮演的另外一些角色却是新颖的。但是,不论何种情形,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不是在宏观设计之下进行的。对于经历剧烈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国家以及发生巨大变化而缺少对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政治系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详细而包罗万象的高等教育公共计划之外,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中国在这方面有一些不同,它的政治系统是连续的,因此上面关于在没有计划条件下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以及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角色的概括,当推广到中国时,需要做认真的核实。但是,即使在中国,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是,政策制订者和分析人士努力规范和调整出现的现象,而不是预先设计这个系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几乎不对私立高等教育及其角色进行任何设计和规划,即便是有设计和规划,也是对公立部分实施的,如对公立高校实施学费制度。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美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讨论问题上,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更是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且私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乍看上去,美国的情况与我们所考察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向背而行的。历史上,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所占的比例曾经达到过50%,在近几十年来,这个比例一直徘徊在略高于20%.更令人注目的是,美国曾经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而今天它的规模只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用停滞这个词来描述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状况,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有以下几条理由:第一,与公立高等教育一样,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它表现在部分私立学校从宗教性质转变为世俗性质,部分私立学校从文科学院(liberalarts)转变为职业(professional)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在私立学校宗教性质退化的同时,它们所涉及的宗教范围却在扩大,甚至包括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t)。私立大学宗教角色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的世俗学校相对快速发展造成的。在数以十计的学校消亡的时候,另外一些学校又获得了新生。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美国凤凰大学(PhoenixUniversity)、西乐万学习机构(SylvanLearning)等为代表的营利性大学的发展,这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私立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不是在宏伟计划指导之下进行的,而且对它们采取的分析方式是应对式的:争相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发生变化,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

由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定没有依循某一种清晰的计划安排,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式,来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信息。对于美国来说,这种研究方式是适当的,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做的迫切性更强,因为学者现在所研究的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出现。

与公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不同吗?

在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私立高等教育最强劲的发展形式,是与前面提到的“第三次浪潮”有关的。在公共预算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地方,学生要会付钱接受其他选择。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已经超过了1986年“第三次浪潮”所发现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就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开展重新的研究。一些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向学生收取学费,提供含金量不高的文凭,提供的教育质量也要差一些。许多学校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要赚钱,不论正式和合法的称谓是否如此。从积极方面看,许多私立大学扮演了扩大入学机会的角色,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上学的机会。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扮演了提高社会公平性的角色。另外一些学校提供了公立学校之外的入学选择机会。如同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许多私立大学,不论是否为没有条件进入公立大学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大都是面向劳动力市场,为新兴的、开放的和私营经济服务。它们开办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旅游、计算机和英语方面。它们很少声称要办成具有博士学位教育、从事基础研究、拥有大型实验室和图书馆或者以全日制教师为主的学术精英。这就为批评者把这些学校不看做是“真正大学”,从而贬低这类学校的合法性提供了借口。这些学校常常在上面提到的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多数公立学校一样,它们能够扮演合法的学术角色,而多数公立学校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大学的角色相去甚远)。对于以企业为导向的角色,它们在受到一些人攻击的同时,也越来越吸引着其他众多的人。

诸如专业领域和就业导向等问题,为得出以下结论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即尽管私立高等教育内部具有多样性,但是在某些方面,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公立高等教育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外,私立高等学校,不论质量的优劣,它们都集中在一些办学费用较低而就业回报较快的专业领域。用与意识形态术语有重复的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私立高等教育比公立高等教育扮演着更为人们所注目的角色。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形成一个私立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不同的的一般印象。实际上,它们的角色既有差别,也有重叠。在收入渠道和管理结构上,公私立大学的差异较大,而在提供入学、培训和证书等方面,公私立大学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

取决于具体情况,一些私立学校想要歪曲它们与公立大学在角色上的差异。一种倾向是扩大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倾向在美国这种系统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因为在美国私立学校具有合法性,“私立”比“公立”有更强的正面含义。私立学校需要向学生、赞助者和其他人士说明,它们在质量、办学使命等方面,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以便使自愿行动者觉得,它们是值得资助和支持的。它们必须突出它们的特殊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在许多国家,私立学校有一种倾向,它们故意夸大它们与公立学校在角色上的相似性。“我们从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两者都是合法的。对于缺少私立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特别是既缺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又限制市场竞争在经济领域作用发挥、将社会领域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来对待的国家来说,角色的合法性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乌克兰和中国是两个例子,人们不愿意用“私立”这个词,而喜欢用“非公立”或其他类似的词汇。在使用“私立”这个词的国家,如拉美许多国家,学校领导要花力气使公众和决策制订者相信,私立学校也承担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私立——公立之间的差别是难以区分的,私立学校的代言人要么是扩大要么是缩小其特殊性。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私立学校的特殊性是有限度的。

如果我们只注意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就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毕竟,私立高等教育产生的基础与公立学校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在哪些方面不同,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一般来说,学费而不是政府预算,是私立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就是私立学校在一些方面或有些方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或与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公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近似的。在私立学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公立学校所不能满足大量需求的地方,它们可能没有动机去扮演与公立学校不同的角色,或者向人们表示它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对于同质性事物数量的市场需求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不需要这些私立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相似性还在于,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私立学校的教师,会将公立学校中的一些规范和做法带到私立学校中。当他们离开公立学校时,他们把课程、规则信仰以及备课笔记带到了私立学校。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并不离开公立学校,但是他们同时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任职。教授是把规范从公立学校带到私立学校的携带者的思想,在中国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公立学校的退休教授在民办学校担任教师或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上面最后一段讨论了“同型性”(isomorphism)的一些形式,所谓同型性是指组织形式的复制。压服性同型性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政府和公众舆论允许私立高等教育的出现,但是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约束,例如要求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与公立学校的一样。有时,私立学校想要采取不同的做法,以便与它们的特殊角色相一致,但是它们的做法要获得政府或其他公立大学利益和规范占主导地位公立机构的认可。全球认证运动的开展就能说明这一点,它们对私立大学扮演特殊角色有所限制。想要通过国家法律建立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就有很大的可能对私立大学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做出规定。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各项公共政策,想要极力弄清楚标准化的结构、内容和过程以及赋予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什么样的选择机会,这样起到鼓励角色分化的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常常因其内部异质性,包括与公立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而与众不同,但这不意味着每一所私立学校在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都是独特的。在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在私立或公立每一个部分内部,情况也一样。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在即使美国这样私立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也不例外,当然在中国这样变化迅速的国家,更应该这样做。

在背景和选择作用下出现的私立学校的角色

当正规的国家法律和规则对私立大学角色的潜在特性有所制约时,它们也会指出其背景和选择,私立高等学校不是简单地选择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进行选择的。所谓背景包括政治规则、历史传统、规范和经济约束。

它们也包括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将国家法律和规则当做私立学校选择的背景条件,是容易被理解的,而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在政策文件中,对此很少提及,学者也很少注意这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立学校的作用效果是无规则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为了激励与“第三次浪潮”相关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巴西还是中国,都没有限制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公立系统的质量也是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与此相对,墨西哥和许多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目睹了精英型和学术型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因为公立学校发展很快,在一些方面退化了。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中央计划予以提示。在东欧和中欧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公立大学悄悄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术水准,转向学术性不太强的领域,如会计和工商管理,如果允许的话,私立学校是可以集中在这些领域的。

对于那些在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希望在新的世纪,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选择、价值观和目标来确定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换一种更直接的说法是,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各种各样角色,是由私立高等教育之外的因素和力量决定的。这些因素和力量既包括公立高等教育,也包括公共政策制订者,另外还有企业领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私立高等教育要么对其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他因素所决定而感到不快,要么在私立学校相关性、效率、透明度和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夸大事实。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在有些情形下,它们与公立学校角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看法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外部力量在限制私立学校一些选择的同时,也提供了另外的选择机会,而正是在后一种情况下,私立高等教育可以确定自己的角色。被忽视的另外一个事实是,相似性与特殊性往往是相伴随的。私立高等教育是两者的混合。一所宗教大学可能在多数方面与一所公立学校很相近,但是它可以履行自己的宗教使命,这样做的结果,它在学生、教授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十分特别的。

关于角色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观点,在私立教育内部也同样成立。尽管不是每一所私立学校都扮演着与其同伴不相同的角色,但是每一所私立大学都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角色。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幅完整的图象,虽然我们注意到私立学校的角色由公共政策选择和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单个的私立学校常常能够和应该关注自己的真实角色和理想角色。为了把事情做得更明知一些,它们需要对其特殊性的制约因素、机会和激励因素进行评价。对于一所私立学校及其目标、传统、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有意义的角色,对于另外一所私立大学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面向未来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6篇

一、地方学习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点设置没有全面铺开。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6所基层电大,其中包括12个盟市电大和4所系统电大。目前,除校部外,只有包头、兴安盟、赤峰、鄂尔多斯和巴盟等5所电大建立了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学习中心或教学点,仅占31%。绝大多数盟市级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个空白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系统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是一项惠及广大残疾人的重大举措,由于教学点设置的局限性,致使这项惠民政策难以惠及到全区各个盟市的残疾人,全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残疾人还没有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在全区还未得以充分体现。

2.建设与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发展规划是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保障,地方学习中心在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实践中感到,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指导。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盟市学习中心(包括旗县教学点)如何建设与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建设指导,制约了地方学习中心和教学点的建设与发展。地方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要求,造成地方学习中残疾人远程教育机构不健全,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以及没有适合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等问题。

3.教学点设置没有向旗县延伸。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运用网络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系统,为建立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蒙古自治共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目前,地方残疾人远程教育还仅仅停留在部分盟市级电大,还没有向旗县级延伸,覆盖面积极其有限。因此,系统优势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难以满足农村牧区、边远和民族地区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教育公平在各个盟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论是校部学院还是盟市教学点,电大残疾人远程教育都是依托和借用原有电大开放教育设施开展办学活动的。尽管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建设,但还难以完全满足残疾人求学者的需求。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适应残疾人学习的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使求学者在校学习期间还感到诸多不便。诸如卫生间的设置问题、盲人通道、轮椅通道设置问题、机房设置和使用问题等等。

5.专业设置及招生对象具有局限性。目前,全区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面对肢体残疾人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本科、“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专科、“会计学”专业专科等两个层次三个专业,专业设置和招生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有些专业也适合其他类别残疾人学习,但由于受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力满足所有类别残疾人的求学愿望。许多其他类型残疾的求学者诸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等类型的残疾人,还很难享受远程高等教育的阳光雨露,很难实现自己的求学愿望。

6.政策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发展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先后下发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强调一定要“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明确提出“对取得毕业证的残疾人学员学费给予全额补助”。内蒙古财政厅也表示同意对残疾学员的学费予以全额补助,而补助经费按照隶属关系分级负责,从各地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内蒙古学院对呼和浩特市残疾人学员学费补贴政策落实得好,学院在办学上与内蒙古残联及呼市和各旗县区残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内蒙古残联为学员全额补贴学费,呼市残联为学员解决教材费和学杂费,学员可以“零费用”上大学,旗县区残联帮助招生,有的区残联场所办学一直很稳定,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盟市学习中心办学中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残联领导的换届或调动,使得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特别是组织残疾人招生报名时,一些地方基层管理部门的态度不积极。他们更热衷于把残疾人保障金用于补贴残疾人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更直接的形象工程上,而不愿把钱投入到教育上。

二、地方学习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一)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是系统办学的客观需要

系统办学是电大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是电大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在校生规模就达到了8600多人,就是借助了电大系统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没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系统办学网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大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电大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也必须加强和推进系统建设。地方学习中心是电大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没有地方学习中心的存在,就没有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存在,因此,加强系统建设必须以强化地方学习中心为根本,地方学习中心建设不完善,势必影响系统的协调运转,影响电大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二)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是残疾人求学者的实际需求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部分都生活艰难,经济拮据。由于受经济、生理等条件的制约,“距离”也是影响残疾人求学的重要障碍之一,就近上学是他们的最大愿望。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3位。而且东西跨度长,呈狭长形,东西相隔近3000公里。这种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必将为广大残疾人求学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地方学习中心(或教学点)是学生就近上网学习及参加学习小组讨论、进行集中辅导的主要场所,如果布点不合理,覆盖面过小,延伸或拓展不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会有很大一批残疾人求学者,望而止步。就近上学是残疾人的迫切愿望和客观需求,送教上门是电大办学的主导思想和方向。因此,只有稳步推进地方学习中心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或区域建设地方学习中心,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覆盖面,才能满足更多残疾人求学者的愿望,使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政策惠及到更多的求学者。

(三)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是推动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地方学习中心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壮大残疾人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地方学习中心建设。地方学习中心是系统办学的基层单位,只有通过地方学习中心才能使残疾人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社区、深入农村牧区和边远民族地区,使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加大地方学习中心建设力度,稳步增加设置数量,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覆盖范围,更广泛地招收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是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地方学习中心又是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窗口,只有强化地方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维护系统形象,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地方学习中心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强化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残疾人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否则,教学质量和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依托电大的师资力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很难从外界吸引高规格的特教专门人才。然而,这些电大系统的教师大多未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无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服务意识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需求对现有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门培训,既要使他们掌握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提高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满足残疾人求学者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

(二)扩大延伸覆盖规模,完善系统网络

目前,全国电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累计招生8600多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0.1‰,而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招生650多人,占全区残疾人总数的0.05‰,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在内蒙古自治区152.5万残疾人口中,各类残疾人所占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21.2万人,占13.9%;听力残疾26.7万人,占17.5%;言语残疾3.0万人,占1.97%;肢体残疾59.0万人,占38.68%;智力残疾11.8万人,占7.74%;精神残疾13.6万人,占8.92%;多重残疾17.2万人,占11.28%。其中,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人数达109万人,占72.05%。这些残疾人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城镇和社区,基本上都具有学习能力,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地方电大的系统和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作用,稳步推进面向残疾人的远程高等教育在自治区的延伸与发展。盟市级电大要率先行动起来,积极完善办学条件,建立起盟市级残疾人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填补各个盟市级残疾人高等教育空白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旗县、社区延伸,拓展延伸面,扩大覆盖规模,完善全区的系统网络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适应多类别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平台,满足全区更多残疾人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三)坚持统筹规划、科学指导,推动地方学习中心建设的健康发展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7篇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8篇

第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第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第三,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