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毕业论文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资料室、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空间,并有经费支持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缺乏有特教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不缺教师,因为特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基层学校调去的或从非特教专业毕业但是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也存在部分人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特教学校编制已满,大部分特教毕业生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招聘程序的限制,使特教学校找不到需要的教师,如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三)社会的理解与容纳程度低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特点,很多特教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也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5]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心理。(四)专业办学方向的偏差一些大专院校应国家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这就导致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不能对接。大专院校的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综合性与理论性,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更多的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业训练。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也教薄弱,特教专业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精神不足。所以通过专业与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教学校尤其是聋校和盲校更倾向于挑选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特教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扶持是特教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教学校、特教教师由少到多,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一切应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如国家应该对特教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教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关注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外,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在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特教老师由于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一般也是复制普通学校,加上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很多特教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6]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是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爱心的职业。如果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技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前提。特教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生理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教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同情他们,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就能健康成长,独立生存与社会。(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2004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但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7]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而且也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迫切需求。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类:为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为经过一定时段实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系统地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修够一定的学时或者学分,并且在特教学校或者特殊教育机构有实习和见习的经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这类非特教专业毕业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接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明确规定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或者结束时,要去特教学校见习,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民办特教培训机构去见习。当特教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了一定的见习与实习经验时,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他们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教学校及相关特教机构应承认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优先录取拥有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特教毕业生。(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合理就业,即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特教学校接轨,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特殊教育教学法有明确的了解;特教学校更多要求的是既懂特殊教育又能担负起语文、数学、美术、律动等各科教学的老师,所以特殊教育专业内部划分应更加详细、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智力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肢体残疾教育、多动症儿童教育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在各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语文、数学、感统、律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智力障碍儿童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多动症儿童的感统教学法等;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多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每个学期都应去特殊学校实习或者见习,检验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特教专业学生、教师深入实践,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在已有教育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应加大力度宣传特殊教育事业,使社会成员明白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明白他们也可以像成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如果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怀有歧视、嘲笑的态度,就很难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重视,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无法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社会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政府、社会各个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特教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呼吁民间团体组织筹集特殊教育发展资金,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与政府经费相互补充,为特殊教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结语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1.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时数由过去的2600学时减少到2 400学时,实践教学由过去的28周增加到35周,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特殊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在整个学习阶段共安排4次,分布在第3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1—2周,共5周时间。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2.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5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

毕业班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时期,毕业、择业和就业成为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和生活重心。很多毕业班学生在外应聘、实习,不能长期稳定在学校里,造成了“人户分离”。在这些学生中,作为特殊群体的党员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成为一只流动的队伍。如何管理好毕业班党员,做好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对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党的十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抓好道德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毕业班党员马上就要步入社会,进入不同的行业和单位。他们的素质素养、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和谐、法制建设等产生深渊的影响。所以高校毕业班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队伍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一)毕业班学生自身事务较多,党员意识下降

毕业班党员处在这个特殊时期,完成学业、就业实习、应聘、考研等事情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而且现在社会快速发展,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等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机会。但是,机会增加的同时学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额越大。这种状况下学生党员忽略了学习进步和组织工作,“入党前好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在毕业班比较明显。另外,毕业班党员相对入党时间早,高校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又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逐渐减弱,党员责任也有所下降。

(二)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流动性给支部工作带来了困难

毕业班学生一般都有教学上的实习任务,另外学生为了迎接就业的挑战,基本都处于就业实习或者寻找工作的流动状态,很难集中,给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组织生活的开展等造成了困难,致使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就业导向弱化了党员发展的标准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了了利用党员身份到增加自身就业的砝码而申请入党。这些入党动机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和入党后的表现反差一般也比较大,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党员退出机制不完善,造成党员质量参差不齐

现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党员退出机制,使得在党建工作中,只有入口,没有出口。一些高校学生在低年级时表现优异,发展成为党员。到高年级后,可能由于某系原因,表现有所降低。对于这样的党员,高校一般以批评教育为主,除非违反法规校纪,一般很少开出党籍的。这导致了学生党员质量参差不起。毕业班一般党员数量多,党员党龄高,这种现象存在的也较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班党员党员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重视学业与就业,忽视对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和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的毕业班党员在毕业学年都能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但是学习的意愿和频率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大部分党员的学习频率一般为2至3个月一次,也就是说毕业生在离校前每一学期参加理论学习的次数一般为一次或两次。高校毕业班党员在掌握党的基本理论方面总体比较好,但是也有个别党员因各种原因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忽略了党的政治理论学习,这部分同学的思想状况也难以掌握。部分党员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比较大,往往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业和就业准备中,认为完成学业和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关键,忽视了对自身党员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毕业生党员的长远发展。

(二)个人职业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

少数毕业生党员理想信念弱化,组织性、纪律性有所松懈,对组织生活不积极主动,甚至采取逃避态度,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甚至有的党员将自己的党员身份与获取就业的利益挂钩,在工作中产生利己倾向。

(三)党员教育培训的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毕业班的党员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以支部学习为主,并辅讲座、报告等。毕业班党员活动相对分散、难以集中,这些方式不适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新途径的探索

(一)化零为整,开拓网络培训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力度

针对毕业班党员流动性强,学习时间不统一的特点,鼓励高校建设和利用好党员网上培训平台。可以支部或总支为单位,建立网上培训班级。将分散到不同地方的党员聚集在这个网上班级里,定期、定时的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党员自学与集体学习交流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化零为整,既可以很好的完成党员的教育管,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化整为零,打造实践培训基地,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由于专业和地域的限制,毕业生的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同一专业同学的毕业流向相对固定。高校可以根据历年毕业生的流出情况和毕业班同学的实习情况,与一些接受学生比较多的企业建立联系,打造党员实践培训基地。这样就可以将高校的毕业班党员分散到不同的实践培训基地,化整为零。对于到培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党员,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管理。这样既便于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又方便企业对实习生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为以后的学生拓宽实习的渠道。

(三)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做好毕业班党员培训特色化

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通常注重强调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作用,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毕业班党员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面临的是如何在新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单位、社会中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所以对于毕业班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有别于低年级学生。毕业班党员一般党的基本知识比较扎实,缺乏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意识、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中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体现出针对毕业班党员教育工作的特色化。

毕业班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全盘的考虑和大量的投入。必须要综合协调好教学、就业、培训教育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保证、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程海东.高校毕业班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 刘艳坤,朱锦绣.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2):16-17.

[3] 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15-117.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 个人效益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2-02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成立了肢体残疾人临床医学系(又称医学二系),开创了我国招收残疾大学生的先河。至今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特殊教育,特别是高等特殊教育必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需要,努力开展高等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和今后发展的研究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1]。

据统计,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的数量只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总人数的0.09%。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对特殊教育的效益问题进行过统计。因此,我们有必要计算残疾人读大学后所带来的个人效益,通过此来论证残疾人读大学对其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阐释解决残疾人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势在必行。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是在江苏省南京市和南通市所做的一项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调查,对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个人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残疾人目前接受的大学教育主要是高职教育,因此,本调查选择的对象是三年制的大专生,抽取已在高校毕业2-3年的残疾人学生,即10年、11年毕业的残疾人,还有高中毕业5-6年的残疾人,即2007年、2008年高中毕业的残疾人,以确定两类对象是同一届的学生,来尽量减少由于时间所带来的无关变量的干扰。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访谈和电话访谈。首先,通过去高校收集学生的资料来计算学生的个人成本。其次,由于大部分的残疾人是当地残联推荐入学,毕业后他们也是被派遣回当地教育部门为其指派工作,因此需要去学生的生源地所在的教育部门搜集其工作后的收入数据进行相关计算。最后,收集高中毕业的残疾人(集中于南通市十家福利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和工资待遇来计算机会成本。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1.个人成本分析

教育的个人成本分为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个人直接成本即教育的私人成本,是学生本人、家庭为教育所支付的费用,这里的直接成本就是残疾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所支付的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个人机会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或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这里是指残疾人为接受高职教育而必须放弃的收入部分所产生的费用。

从表1中可以得知,在个人直接成本中,学费占总费用的72.4%,是个人直接成本的大部分支出;其次是住宿费占总成本的17.5%;最后是学习用品费包括书本费、材料费等占总成本的10.1%。残疾人高职教育人均一年的直接成本是5720元,则三年的个人直接成本是17160元。

个人机会成本是残疾人高职生在校三年期间未参加高职学习而是直接进入劳动市场的个人的三年平均收入。本文调查的是2010年和2011年毕业的残疾人高职学生的三年个人机会成本,就是2007年和2008年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平均收入。首先,因为残疾人大多数是由当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残联负责推荐进入当地的福利企业,尤其是聋哑和轻度肢体残疾人。所以通过访谈调查南通市几所福利企业内聋哑残疾人的年人均收入,我获取的是三年总体估值,2007年和2008年高中毕业的聋哑残疾人三年平均收入分别为33120元和40320元。其次,经过去盲人学校访谈,得知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的盲人进入服务行业或者是自主创业,因此,我走访相关的服务行业主要是推拿按摩等服务业,我获得的盲人自2007年和2008年三年的总体估值分别为97932元和115892元。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福利企业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残疾人有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大多数的残疾人其实在月内并没有完成自己相应工资的工作量,他们倦怠自己的工作 ,没有多少工作热情。在访谈盲人收入情况的时候发现,他们普遍第一年工资偏低,因为进入服务行业他们首先要当学徒,学习推拿和按摩,因此,大多数的人第一年主要是拿学徒基本费用。

由此得出,2010和2011年毕业的高职聋哑学生的平均个人机会成本约为21312元和40320元,高职视障学生的平均个人机会成本约为63936元和115892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总成本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聋哑学生约为81096元,视障学生约为133052元。

2.受教育者对个人成本和高职教育的评价

在对高职教育的成本的主观评价上,几乎被访问的全部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的费用可以接受。并且有超过一半的高中盲人学生表明,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困难大,并且盲人大学招生数量比较少,因此没有机会被录取。由此得出,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很多残疾人所期望的。

三、教育个人效益分析

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效益是高等教育获得的收益同个人所支付成本的比较。个人收益既包括经济收益,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又包括非经济收益,如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对家庭子女的良好影响。与一般计算个人教育收益采用的个人预期收益统计不同,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即对受教育者本人调查,并结合访谈和相关统计资料考证近三年毕业的残疾人的收益实际状况。

1.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表2是对高职毕业生个人经济收益的访谈调查结果。从中能看出来,2010年毕业的聋哑学生和盲人学生的三年经济收益总体估值分别为85230元、189852元, 2011年毕业的聋哑毕业生和盲人毕业生的两年经济收益总体估值为分别为59662元、130980元。工作三年的收益已经超过高职教育所付出的全部成本。每年增长的收益率是10%以上,尤其是以盲人教育收益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可以预计,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将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在这次的调查中,无论是高职教育的个人还是高职教育的教育者都认为高职教育对个人收入增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也主要是因为此类高职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再三强调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残疾人最好的出路。其中几位盲校的领导表示,对于盲人学生,由于学习的艰巨性,我们应该放宽其入学政策,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特殊的教育机会。因此,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经济效益从总体上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个人非经济效益

残疾人高等教育除了给个人带来经济收益之外,还会带来非经济收益,如工作适应能力增强、择业机会的增多、工作地位的提高、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福利的增加、工作条件的改善等。这些非经济收益主要从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在相关的非经济效益的对比中得出。尤其是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很难通过其他的方法去自我实现,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残疾人而言是发展个人、实现自我最佳的且相对公平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高等教育为残疾人带来的择业机会的增多、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地位的提升等非经济收益。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验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个人效益,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个人效益。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成本分析上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成本仅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分上下,这并没有为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残疾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从个人收益角度看,对于生活中处于弱势的残疾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为残疾人带来了比一般人更高的效益。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的收益明显高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以上是从2009、2010年毕业残疾人的近三年的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和经济收入年增长率分析,可以预测,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这也是具有学历的高水平劳动者的共有特征。其次,在非经济方面,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生理缺陷,其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发展自己,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是残疾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唯一的机会,它给残疾人带来的非经济效益虽然和给普通人带来的差异不大,但是对残疾人个人而言,这种受高等教育带来的非经济效益是更加有价值的。

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扩大办学规模,降低残疾人入学要求,向高等特殊教育大众化发展;二、均衡资源配置,合理分布残疾人学校,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三、建立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有效的规范和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四、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当前需要尽快出台与残疾人招生的政策相配套的更明确的操作性更强的法规, 从而对残疾学生扩招政策和对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与普通高等学校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必要的特殊条件等进行规定, 切实维护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此外, 残疾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问题也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2]。

总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 高等特殊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有责任维护残疾人的基本教育权利, 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 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量向发展相对滞后的高等特殊教育倾斜。 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事业,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3]。基于此结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曲学利, 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6): 72-77

[2]许巧仙.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 江苏教育, 2005(6): 140-141

[3]王琦.高等特殊教育对教育公平的诉求[J]. 中州大学学报, 2008(6): 140-14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普通高校。此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的主要去向;中小学校。目前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在进行中,缺乏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殊教育机构。此为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新技术教育领域。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 特殊教育专业历史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

(一)办学规模扩大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陆续开设该专业,一直到2007年底,蒋云尔与李泽慧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涉及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共18所,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合计约8000多人,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特殊教育的需求,必须加大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2008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和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很多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基本上每省都有1到2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二)办学层次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所培养的特教师资主要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的。随后,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02年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度,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培养若干名特殊教育专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为此,我国师范教育正从中师、师专、大学三个层次逐渐减为两个层次。比如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在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在该校拟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并且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特殊教育研究生,为提高办学层次而努力。

二 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对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但是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这就导致了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教专业培养不相符合,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大,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教育实习问题突出,大量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每年的生源是个问题。

(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特教专业以来,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培养目标决定课程,所以当时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理论性。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减少,越来越多的特教毕业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或者康复机构,由于只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而没有学科知识,这样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对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很难胜任特校或者康复机构的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的机构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存在以下问题,理论知识不够灵活,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较差,进入最佳的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时间;基本功欠佳,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教育学院(系),其课程设置一般是教育学的课程再加上部分特殊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等知识,专业化方向不明确,而且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试图去承担培养所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任务,却发现贪多贪全的结果是人们对其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情况都提出了质疑。这样的结局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更愿意挑选数学或者中文等专业的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二)教育实习问题突出

教育实习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进行特殊教育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最多的,因此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过短,并且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实习实践过短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践中不会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生源问题让人担心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本专业招生困难,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太差,人才流失严重。首先,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就报考了本专业,或者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调剂的形式被动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兴趣,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志向。毕业后大多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跨专业考研。纵观我国其他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填报的学生很少,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其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注逐渐增多,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直接影响并通过主动学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感相对较低。如何在大学初期,建立学生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引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兴趣,成为大多数院校要思考的问题。

三 对特殊教育专业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引发的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对特教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外特殊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特教现状,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三是科研型人才。无论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都应该在大一大二期间对特殊教育理论性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佳课程组合,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课程的个别化。专业型人才应该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现行课程应该扩展专业课程类型,根据学生兴趣和意向开设某一类残障类型的课程。某些院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分为学前教育、手语翻译等方向,专业方向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绝大部分院校依然是按照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不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还能到普通学校里担任巡回指导教师,课程设置应关注“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模式,培养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专业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可以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加普通师范专业的培养路线,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学科知识。比如济南大学虽然2012年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其鼓励所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分科课程,如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科研型人才应该注重特殊教育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宽口径培养,可以采用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的本硕连读模式。本科阶段以综合化的特殊教育通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史、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了解。在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方向,从而为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形成实践教育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朴永馨指出,过去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系统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了解、识记并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与国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不同。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应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教育之路。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程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我们要建立从大一到大四一贯的实习制度,要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实习,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凸显出理论知识的价值。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多接触特殊儿童,让他们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川理工学院针对本校特教专业学生的分段教育实习模式值得高校去借鉴。我们还要增加实习的类别,不能仅局限于特殊学校,要积极与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等合作,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现状和需求,对特殊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实验室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要计划建设听力康复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室、特殊儿童心理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最后,可以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并且传授教学经验。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林德曼十分强调成人经验的作用,倡导以经验为基础进行成人教育。她提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程”。

(三)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生源问题将影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首先,郭海英与石彩英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工作,并出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多的现象,说明在学校受的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了作用。所以应该针对该专业学生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进校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但不同年龄的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关于特殊教育的学术讲座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以在校选课开设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事业,消除对特殊教育的误区。

总之,最近几年,国家的特教事业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很多地方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正在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为主转变,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医教结合”“康教结合”“人本特教”等理念的提出,以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模式,从用人市场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考虑,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李泽慧.关心特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学习

党的“十七大”报告之感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8

(4):3-6.

[2]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

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3-79.

[3]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

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4]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1(6):86-89.

[5]王雁,李欢,莫春梅,张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

(1):28-34.

[6]刘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研究述评[J].中

国特殊教育,2008(4):57-64.

[7]张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

动学习的中介作用[J].网络财富,2010(4):3-4.

[8]方俊明.从特殊教育学科地图看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Z].2013年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304-321.

[9]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

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89-92.

[10]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外国

教育研究,2005(11):33-38.

[11]陈利利.林德曼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

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59-63.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0201

1 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中外合作办学指中外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当前所说的中外办学机构多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下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培养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办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2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性、留学目标的特殊性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育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熟知国际规则运作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2.2 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性

经济利益无疑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反之也造成合作办学入门费用高昂、入学条件宽松等问题。在我国,很多中外合作办学被视为一种大肆“敛财”的手段,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办学机构设置天价学费并放宽学生的入学条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埋下隐患。加之合作层次过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造成多数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未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从而引发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2.3 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当前,出国留学成为合作办学框架下的一种极为正常的办学模式,也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主要方向。但从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和合作办学价值体系的角度而言,如果我国引进的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在国内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造成教育资本重复投入和浪费,更是对合作办学存在价值发出的严重质疑。因而,合作办学应把在国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主要办学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3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思路

3.1 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招生工作而忽视了毕业生就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领导应将毕业生国内就业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国内就业工作放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匹配,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不能围绕市场进行有效调试,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盲目办学的状态,导致就业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偏离,最终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引入涉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方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3 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和准入门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在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是合作办学价值的体现,也是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硬实力。就当前现状而言,需有针对性地做好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将人才培养作为合作办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和准入门槛,充分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质,不因经济利益驱动而盲目开设合作办学项目。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明确这种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应该从战略的角度综合考量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尹晓菲,李向晖.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6).

[2]丁西霞,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全国各所高校近年来不断的扩招,使得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率也受到影响,那些身体、心理健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屡屡遭受困难,更不用说大学中的特殊群体毕业生了,面对现在的竞争社会,特殊群体毕业生如何在强烈的竞争下保持好的心态,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心。本文主要从贫困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作为出发点,加以研究,得出建议。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19-01

一、前言

ド缁岬牟欢辖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各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话题,毕业生如何在社会竞争中立足,不仅需要能力方面的突出,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大学中的贫困群体毕业生,从进校开始就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压力,心理变化要比常人更加频繁,因此贫困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要更加受到学校、社会的关注,抓住影响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缓解其就业困难的方法对策,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贫困群体的界定以及种类

2.1大学贫困群体的界定

主要指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特困生[1]。

2.2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种类

ゴ笱生特殊群体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贫困生群体、有生理障碍群体、有心理障碍群体、学习困难群体、有特殊信仰的群体还有网瘾学生群体以及违纪学生群体[2]。本文主要研究贫困生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ハ执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局限在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2]。由于是贫困群体的学生,本身就有区别于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出现过多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更应该高度重视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免出现严重后果。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包括:自卑、焦虑、猜疑、抑郁、嫉妒、社交恐惧等等症状,

3.1 自卑心理

ッ扛鋈硕蓟蚨嗷蛏俚拇嬖谧员埃它是人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是一种对自己某方面不自信,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对于贫困特殊群体学生更为突出,是贫困特殊群体学生最为典型的心理特征。贫困群体的毕业生由于进校就跟别人不能比吃比穿比玩,还要受着比别人更多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变现的自尊心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在面临的即将毕业找工作时,知道自己家庭条件的限制,不能和家庭赋予的同学相比较,大部分贫困的学生都还是选择自己积极上进、刻苦学习,参加社会上各个单位的招聘考试,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在的状况[3]。而少数贫困的毕业生面对就业时,由于就业必定要遭受到碰壁,这样就让少数贫困的毕业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金钱、没有过强的关系,使得毕业生的心理收到严重的打击,导致自卑心理愈发的严重,对这个社会产生厌恶,出现严重的后果。

3.2焦虑心理

ソ孤鞘怯尚睦沓逋缓痛煺鬯引起的不良的情绪反应。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的学生,他们在大学中考虑家里情况的比较多,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工作来贴补家用,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压力,再加上他们自身就存在思想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在毕业就业时遭受到碰壁,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这样持久或过度的焦虑将影响贫困毕业生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3]。

3.3嫉妒心理

ゼ刀适侵赣胨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有部分贫困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家庭经济条件差距,面对就业招聘觉得自己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并不比富裕同学差,甚至优于他们,仅因为出生条件和成长条件差,就错失就业机会,这样就极易在心理产生不平衡。对于富裕同学用钱的不节约,随心所欲,使他们既羡慕又嫉妒[3]。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使其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使其性情孤僻,又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3.4社交恐惧心理

ド缃豢志迨且恢侄匀魏紊缃换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情绪[4]。对于贫困群体而言,他们没有过多的金钱去浪费,每花一笔钱,都要考虑到学费、生活费,他们要精打细算,不敢与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攀比,以至于他们很少跟同学接触,怕被别人看不起,导致他们也过少的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5]。

四、结论

4.1贫困群体毕业生的毕业生具有自卑、焦虑、嫉妒、社交恐惧等心理状态。而自卑心理是最为典型的心理特征。

4.2为了使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困难,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4.3高校要建立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社团,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关注、帮助,使特殊群体融入社团当中,让他们体会到自我尊重、自我体现的内涵。促进他们与其他的人之间的沟通,经验交流,交换信息,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培养参与意识及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4.4积极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高校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学习一些有关课程,学校要开学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在课程讲解过程多穿插一些,特殊群体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或者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4.5建议高校多设立勤工俭学的岗位,以让那些特殊群体获得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实把勤工助学的机会留给了贫困学生或者有需要的特殊群体学生。

おげ慰嘉南祝

[1]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

[2]郭兆伟.学生社团:解决高校特殊群体问题的有效途径[J]. 西安社会科学,2010,1.

[3]李 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7(4).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疆;特殊教育;教育公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20

维护并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公平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手段已深入人心,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儿童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情况如何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让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新疆作为祖国西部边陲,研究新疆地区特殊教育公平程度对于新疆的重要性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本课题通过对新疆不同地区特殊教育基本情况的透视,管窥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最后为促进新疆地区特殊教育公平提出有益的建议与对策。政府要尽快解决特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以保障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新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全社会共同携手和努力,新疆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不断向前迈进。

一、新疆地区特殊教育公平现状透视

教育公平是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论题。近年来国内的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学者从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现状进行研究,各有侧重地阐述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公平的经济影响,等等。其中,中国知网自2005年至2012年初年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献就达7 984篇,可见教育公平早已成为科研工作中的热点问题。本课题所论述的特殊教育公平问题旨在分析新疆内部不同区域的特殊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强调新疆不同地区的每个残疾儿童在教育的机会、过程和结果上都应平等地享受国家所分配的公共教育资源。国家及自治区应依据相关政策为促进新疆地区特殊教育公平路径奠定基础。

(一)在校人数及特殊教育学校所数

截止2010年底,全疆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其中盲校与弱智学校各1所,聋人学校4所,其它特殊教育学校7所。全疆特殊教育在校生共8 057人,其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 587人,占总人数的19.7 %。随班就读或者普通学校开班的特设班级共有6 470人[1], 其中,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累计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3 672人[2]。 南疆3所,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南疆共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 628人,平均每所学校876人。东疆2所,哈密地区与吐鲁番地区各一所,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为336人。北疆特殊教育学校共8所,其中首府乌鲁木齐市3所,克拉玛依市1所,昌吉回族自治州1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所,塔城地区1所。北疆特殊教育学校多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三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为640人,平均每所学校213人。南疆3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 628人。而南疆和田地区特殊教育学生有1 048人,但没有设置特殊教育学校[1],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疆地域间依然存在着特殊教育的不公平状况。 见表1。

(二)入学率

特殊教育群体囿于身体缺陷,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受到歧视;在受教育问题上尤为突出,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各个层面均有体现。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据统计,2010年,全疆正常儿童在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7.15 %[3], 而新疆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9.9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9.28%。按持残疾证的残疾儿童的数量为基数计算,新疆残疾儿童获得在校教育的比率为16%[4]。 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没有接受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见图1。

图1显示,截止2010年底,新疆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5 035人,其中视力残疾763人,听力残疾506人,言语残疾472人,肢体残疾1 071人,智力残疾1 033人,精神残疾421人,多重残疾769人[2]。 未入学的原因一是身体残疾较重,生活不能自理;二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三是没有就近特教学校就读。

(三)接受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情况

截止2010年,新疆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52人,聋普通高中1所,盲普通高中0所。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有2个,共有在校生586人,毕业生152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7人[2]。见图2。

新疆1999-2010年残疾考生被区内外高校录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的态势,至2010年大幅攀升,共有266名残疾考生被区内外高校录取,12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比1999年录取增加了185人[2]。 2010年,特殊教育职业技术班在校学生有127人,其中女性59人[2]。 2010年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三级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32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117人,1.86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0.74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

(四)普设班级情况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但我国许多省区的特教发展情况与“全纳教育”思想所倡导的理念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尽管目前新疆已建立了13所特教学校,但大部分是集中在北疆,南疆人多学校少,老、少、边、穷的县(市)大部分没有设特殊教育学校。见图3。

新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由1999年在校接受特教学生的6 181人,增长至2010年的8 057人,全疆特殊儿童在校人数呈现出总体增长趋势,但普设班却由1999年的31个下降到2010年的13个[1]。 随着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量逐年递增,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量及开设的班数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设班就读质量不高,特殊儿童流向特殊教育学校。其次,由于目前新疆开设特殊教育学校仅13所,诸多地区尚未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受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受教育的效果不佳。再次,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公平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评价没有统一合理的评定标准。

(五)师资问题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1.公办特校教师数量不足。

襄阳地区有老河口、枣阳、宜城、谷城、南漳、市区等6所公办特校,除去行政、工勤人员以及代课教师等人外,专任教师不足200人,相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来计算,比例明显偏低。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偏多,专业的美术、律动、劳技教师明显偏少,术科课程的教学基本由主干课程教师兼任。总之,脑瘫、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师资短缺,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入学需要。

2.特教教师素质之间存在差距。

特校自成立以来,师资来源分为三种:一是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二是普通学校教师经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三是普通学校直接调入特校或是聘请代课教师,三者的比例为6∶3∶1。来源不同,教师之间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也明显不同。学校条件的不同,导致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不同。总体来说,市区的特校教师特殊教学能力与经验较为丰富。

3.特教教师类型单一。

分析襄阳地区特校教师的学科结构,90%以上的教师从事的是传统的盲、聋、弱智儿童的教育,课程分布上是基础文化课教师。但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基础文化课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康复教育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部分[1]。在现有的2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康复教育的教师不足30人,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足20人。教师类型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自食其力的培训目标的实现。

4.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

因缺乏专业的教研员的引导,特殊学校之间交流较少,加之地域的限制,学校分布广,其教研活动的开展便不如普通学校的学区之间那样密切,导致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经验交流流于形式,往往是一年才相互交流一次,并且交流活动缺乏实效。

二、襄阳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共享的对策与措施

1.公开招考,壮大特教教师队伍。

襄阳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普遍缺乏。因专业教师的缺乏,导致大量的残疾儿童随班混读,没有接受到适合于自身身心发展的教育。于此,襄阳地区特校教师的招考,应该纳入省级统一的教师招考计划,让特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报考特校和普通学校教师,一方面满足特校教师的需要,另一方面特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普通学校,有利于对残疾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普特融合”教育,促进残疾学生正常回归社会群体[2]。

2.建立网络,实现教师交流的现代化。

以襄阳市聋哑学校为龙头,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组建特教科研网络,让6所特校的教师均加入QQ群中。依据各地特校的办学特色,由6所特校的业务校长分别拟定学期教研课题,6所特校轮流主持,通过视频对话、网络聊天室、经验分享、专家现场点评等方式,分类开展专题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此扩大特教教师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教学经验,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3.岗位置换,开展特教教师校际间的交流。

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特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十分必要[3]。每学期进行教师的岗位互换,即在襄阳市区的特校选派1-2名语文、数学、康复学科教师前往南漳、保康、谷城等地,与当地特校同年级的学科教师进行互换,时间为1学期或一年,带动山区特校课程的教学和改革;选派到市区特校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技术,促进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4.政策支持,实现特校教师聘任制度。

针对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可以采取聘任、资格准入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补充。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有需要的特校积极申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康复学科教师,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特校教育教学需求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有资质的职业技术教师、康复教师进入特校工作。同时,还应通过精神褒奖、薪酬激励、承诺给予学习和培训机会等措施[4],鼓励特殊师范、心理、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特校工作,实现特校教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庞文.论残疾人的教育公正.中国特殊教育,2009(10):5.

[2]田红.改革我国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之我见.高教研究,2007(1):5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残疾人 高等特殊院校 发展

国内残疾人特殊院校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特教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培养教育残疾人高级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囿于观念、体制、经济、师资等种种原因,特殊院校发展迟缓,办学模式、育人环境、管理方式、师资力量等多方面亟待发展更新。

一、国内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现状

1.国内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发展滞后

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的教育由于起步晚,国内仅有成立于1987年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90年代开始发展的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校、河南中州大学、上海应用工程技术学院、长沙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滨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正在筹建期的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8所残疾人特殊高等学院。但目前除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其他七所残疾人特殊高等院校均未发展成独立建制学院。专门面向残疾学生招收专业范围大都局限艺术类、计算机类、推拿类,专业数量不到10个。很显然,这几年我们的高等特殊教育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

2.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太少

高等特殊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真正成文的理论不多,形成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更是屈指可数,特教研究工作发展迟缓,特殊院校教学可以借鉴和参照的经验和资料相当少。因此特殊院校的教师大都在摸索中进行教学,教学大纲和内容都是完全照搬普通学校,而聋、盲残疾学生的教育语言和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教学。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弱,与健全人有相当大的区别,学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多数特殊院校只能降低教学要求,在专业设置、教育管理模式、教学大纲和教育体系接近中职教育或与中职教育相比变化不多,中、高职教学没有较好地进行衔接,对残疾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研究不足,同类经验交流缺乏,导致多数特殊院校教学难度很大,教学成效低下,教师容易职业倦怠,学生容易学习疲劳。

3.残疾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残疾院校毕业生的类别主要是听障、肢残、盲人学生,根据汇总的全国各特殊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平面(二维)设计、动漫(三维)设计,这类专业因为信息和认知的局限,毕业生有时候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工艺美术类,如装饰艺术、油画、服装设计、园林设计、中国画、古建筑绘画,属于纯手工设计制作,就业收入一般按件计算,工作相对比较辛苦,残疾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非常差;三是机械电子类,就业形势虽然不错,因为需在生产车间一线就业,多数残疾学生不愿就读,特殊学院普遍反映生源不足;四是推拿类,是目前盲生最好的选择,但医疗卫生系统门坎过高,就业难度大,或上升通道不足,与职业培训学员之间差距不大;盲人的其他专业如心理咨询、钢琴调音、法律,因就业要求高前景堪忧,均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根据有关特殊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特殊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随之提高,但由于生理缺陷,过度自尊或自卑等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交融性不足,导致多数残疾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纳,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窄,无法找到稳定工作,或就业质量不高,工资收入偏低。从双向选择的角度来说,双方比较满意的不多,工作稳定度低。因此部分残疾学生感觉不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反而觉得花了冤枉钱,有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之嫌,这必然导致特殊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每年都有大量的残疾学生流失。

二、主要原因分析

残疾人特殊院校发展缓慢,办学艰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发展基础薄弱

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各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投入较少,虽然在逐年加大,但目前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先天不足,经费场地有限,特殊院校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普通学校。另外,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落后是制约残疾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瓶颈”,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明显偏低。接受特殊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是视、听障学生,由于残障的关系,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入学时遇到较大的困难。近几年,政府、社会已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得高等特殊教育工作能从零起步,在发展中日渐完善起来,但管理机制仍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边缘,与普通院校的发展差距在逐渐加大。

2.政策保障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教育有规定,规定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方针是: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教育。但没有对发展高等特殊院校提出要求,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也没有专门的法规和条文。

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也是一个社会观念问题。

3.师资力量投入过少

教师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缺少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特殊教育的质量。国内培养残疾人师资的师范院校大约14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人数有限,而且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活动。特殊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或参加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十分稀少,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主要师资从普通学历教育师资或特殊中小教育师资在职培训而速成者较多,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偏低。因此目前急需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专业的特殊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充实到特殊教育学院中去。

三、残疾人高等特殊院校发展对策

1.残疾人特殊院校要明确办学目标

残疾学生由于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缺陷,致使他们不仅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残疾人适应社会的难度将会更大。因此,满足残疾人较高的知识教育需求,是全社会的义务,更是特殊院校的主要任务。特殊院校应始终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自己办学的全过程,一方面帮助残疾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主、自强,努力体现自身价值,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积极适应社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特殊学校有其特殊性,但同样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善于运用残疾人就业需求和市场方向来办学,明确办学目标,正确把握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促进这一事业大力发展。

2.特殊院校需要结合残疾学生特点进行开拓创新

虽然特殊院校的老师已逐渐摸索、锻炼出了一套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纵观我们的高等特殊教育,在教育思想上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大的不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没有明显的创新,距离残疾学生的要求、家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满足学习的要求.如聋人具有形象思维方面的特长,视觉能力比较强,细致耐心,心灵手巧,容易专注于绘画、手工制作;盲人的感觉、触觉、听觉特别灵敏,记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强于健全人,适合推拿按摩、钢琴调音师甚至律师。特殊院校应充分利用残疾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挖掘他们的特长,更新特教思想,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教学课程和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个残疾学生的潜能。

3.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谋幸福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一个爱心工程,特别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支持。近几年,经过积极宣传和多方努力,特殊教育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泛关注,党政领导能常到所在地特教学校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各职能部门也会对特殊教育实行特事特办,给予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为奖励考上大学的残疾学生,鼓励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部分省残联或设立了奖励基金,或负担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费。特殊院校都实现了单考、单招;特殊困难残疾学生学费可给予减免;新闻媒介常用较大版面向社会积极宣传和报道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困境,呼吁社会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些爱心人士给予捐赠等等。高等特殊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外部环境大力支持,我们还应该继续强化这一环境,使高等特殊教育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如果不接受较好的教育,无知将使他们走向极端,学历低下,无一技之长将使他们缺乏谋生能力而被社会所摒弃,无法自力更生,成为社会的包袱,变成既“残”又“废”的人。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却满足不了大部分聋、盲等残疾特殊群体的入学需求,残疾人事业需要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因此我们特殊教育院校需要不断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出发,扬长避短,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高等学历教育的机会。让残疾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的职业技能,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平等的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积极参与社会,最终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由自尊而自强,由自信而自立,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这是我们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今后努力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也将是我们特教事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国亮《关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宏观问题》.《特殊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2]学利 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6期。

[3]宗占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几方面问题的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宗占国 庄树范 创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

[5]郁松华 王娇艳 陈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3期。

网上参考资料

1.《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jiguang.ci123.com/blog/htiuojfgsdr/entry/3090

2.钱志亮《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3.《努力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知识提出要求。“双师型”队伍建设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热点话题,而“双师型”已不能满足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需求。“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三师型”教师;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培养

随着国家在政策和财政方面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发展迅速。《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何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师,成为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谋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师型”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三师型”教师的内涵

在职业学校,我们经常提到的概念为“双师型”教师,将其解释为“兼有小学教师高级以上教师资格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具备良好师德修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任务也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的‘教师+技师’的教学人员。”而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为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既遵循普通儿童的成长规律又具备特殊性,因此,本文中“三师”即在“双师”基础上增加拥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条件。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一方面,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并采用适当的教材教法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障碍,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社交领域狭窄的特点,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成为其主要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

2.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

职业学校具有综合的性质,要求学生学会专业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为具体的技能操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将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传递给教育对象,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3.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

没有付诸实践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备基本的谋生能力,将残疾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缓慢的特点,需要更加直观、细致的教学方法,因此,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需要更多的操作演示。只有教师的演示精准连贯,才可以保证学生接收信息的正确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模仿。

4.具备丰富的特殊教育知识储备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为身心发展特点区别于普通儿童的残疾学生。目前主要招收的残疾类别为:盲生、聋生以及智力障碍学生。第一,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发展落后于普通学生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第二,由于身体障碍,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教师应该掌握盲文、手语等信息传达方式;第三,认知能力的落后,使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更多的辅助器械,如盲文打字机、助听器、教学模型等,要求教师熟练地使用该类辅具,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开展教学策略。

二、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现状

(一)具备建设“三师型”队伍的基础

根据调查显示,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多由本科毕业生组成,基本达到教师学历水平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年龄、性别、职称结构相对协调。以上两方面条件是目前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与效果,为“三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1.“三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目前,在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学分工较为具体,即部分教师承担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承担技术教学。承担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来源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承担技术教学的来源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或者企业具有职称的高级技术人才。极少数教师同时兼有两项技能,即使具有两种资格也缺少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知识。这种职业现状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较低的体现,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以及长远发展。

2.教师培训不协调

教师培训是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改善教师整体能力的主要途径。首先,职前培训是指教师在上岗之前接受的教育。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多来自于高等师范学校,或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从一个校门直接转入到另一个校门。大部分此类学校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理论基础与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不协调导致教师毕业后无法承担技术指导的任务。其次,职后培训是各学校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的类型主要有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理论加技能及非专业四大类。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不能合理安排这四类培训的比例,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还是反之,都不利于综合型教师的培养。另外,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知识的培训常常被忽视,学校在安排此培训时往往呈现频率低课时少的特点。

3.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

根据调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大部分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多毕业于普通师范大学,或来自于普通学校的调任。无论是其自身成长的过程、接触的人群以及所受的教育都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如此境况导致教师不能体谅学生的想法,无法进行顺畅的沟通,在教与学之间产生严重障碍。

三、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三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国家应该完善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入职标准的政策

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兼顾学历与技术。例如,我国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符合这一规定的教师通常在进入学校后承担基础知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应该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技师资格,这两方面标准同时存在而不是从中选择。另一方面,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知识提出要求。只有了解教育对象,有针对性的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保证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质量,国家在制定教师入职标准时应该对学历背景、技术资格以及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等地位规定。

(二)学校应该规划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方案

1.职前培训

首先,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是残疾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单位,此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为残疾人,对其自身发展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应该紧抓教学质量,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筛选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在原有学习内容上增加师范类课程,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残疾人教师走进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加大了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的需求。我国已经具备增加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机构数量的能力,并在该种学校开设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专门培养“三师型”人才。最后,在现有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改革。既要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加入职业技能课程,也要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构加入特殊教育知识,使经过学校培养的师资力量既可以教育普通学生,也具备培养残疾学生的能力。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求普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参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养或者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2.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的设置是针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开展的。第一,增加培训频率与次数。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那么每一名在校教师都同等具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增加培训的次数可以使在校教师轮流参加,做到普及。知识是不断革新的,增加培训的频率有利于已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对知识进行回顾,与知识内容的丰富。第二,加强培训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的教师,就可以着重开展技术与特殊教育知识的培养;对于操作技能娴熟的教师就应该弥补理论的不足。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在职教师的短板与局限,有的放矢才可以事半功倍。第三,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形式化是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质量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教师进行分层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就是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能力、专业背景都各有特点。因此,在参加培训之前学校应该根据认知水平、年龄、专业背景等因素对其进行严格分组,使特质接近的教师共同参加培训。另外,提高结业要求也具有必要性。对经过一段时间培训的教师进行测验,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尚未达到要求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并拒绝上岗。严密的培训组织结构以及结业考核制度,可以增加教师的纪律性,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使培训收到切实的效果。

3.考核制度

表达对教师工作认可的方式之一就是职称评定,也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将“三师”教师标准纳入年终考核与职称评定的必备指标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可以在每一学年结束之时,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操作技能、特殊教育知识的综合测验,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职称评定制度需要逐步完善,具有相关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技师证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手语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相关资格认定的教师应该被允许享有优先晋级的机会。严格考核制度的目的不是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而是希望以此激发教师学习的动力,增加学校的活力。所以在制定制度时应兼顾严谨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也要结合人文鼓励。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三师型”队伍建设提供准备

校企合作是目前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主要培养模式,但是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这里所说的校企合作是指企业与教师培养的合作,即把企业中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引进学校,把学校的优秀理论教师输送到企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操作人员匮乏的现状,加强对在校师生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其对学校教学的了解,接受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等相关师范类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企业培养新员工的储备资源。同时,走进企业的教师,学习相应的操作能力,弥补教学短板,加深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了解,将先进的教学内容与理念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教学模式。合理地将此模式灵活运用于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不仅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高敏 单位: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蓓琴,连福鑫,王辉.关于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

[2]王琦.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0(5).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学前教育——孩提时代温暖的守护

梦想阐述:我喜欢孩子,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就觉得世界的神奇与造物主的伟大,竟然有这些精灵般的儿童在周围。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我相信一位温柔善良的老师形象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

梦想秀:学前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它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0~3岁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3~6岁的儿童教育则称为幼儿教育,也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方法、实物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将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结合,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校以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为主干学科,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等为主要课程。同时辅以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识、实习、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时间。在大三时组织试讲,大四上学期进行实习,以及考普通话证、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等。此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特殊,也会根据国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做出基础性贡献。

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国家更加重视和加强幼儿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十分“抢手”,就业市场走俏。相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对儿童的投资越来越成为各家庭最主要的投资之一,此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拥有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大庆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创造奇迹的领路人

梦想阐述:当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或许你会被这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女孩对生命执薯、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内心所震撼。然而,我更感动于安妮·沙利文老师在海伦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给了她最无私的爱。她给予海伦的特殊教育影响了海伦的一生,我希望能成为这样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位折翼天使创造奇迹。

梦想秀:特殊教育,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所谓特殊儿童,不仅指“残疾”或者“弱智”儿童,也包括“天才”儿童。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特殊教育专业可细分为盲教育学、聋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方向。进入该专业,你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比如盲文、手语、优生学、康复医学等。学习之余,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聋哑儿童中心,尝试与残疾人交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像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还很少,和全国6000万残疾人这一庞大群体相比,远远不协调,特殊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最合适的就业单位是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用品的开发,还可以到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咨询或教学,到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院以及各类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手语翻译工作或到民政、残联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和善的性格、耐心与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

拥有特殊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教育——博古通今的传道授业者

梦想阐述:每每聆听一位知识渊博、口若悬河的老师的教诲时,总是期盼着自己能有一天站在讲台上,像他们一样侃侃而谈。被知识充盈的师长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是无法阻挡的,愿同他们一道,化身春蚕与红烛,投身于“人文中国”的建设之中。

梦想秀:人文教育专业对于文科考生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2005年批准的、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新兴师范类本科专业,它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核心学科覆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开设人文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有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等。

各大院校在该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世界历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该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与深造的基本条件。人文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以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对待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树立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建立研究方法、模型。课程安排由课堂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教学组成。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可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社会工作,或在旅游服务业、各类企业等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工作。

拥有人文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长春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挥洒在操场上的青春

梦想阐述:体育老师的飒爽英姿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同,体育老师更多的同阳光、汗水打交道。少了一室粉尘,多了一片清新:少了讲台与黑板的束缚,多了跑道与球场的广阔平台。这也将是一个更适合体育爱好者的平台。

梦想秀:谈及体育,大家似乎只把它作为爱好,而忽略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贡献。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如果说,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比较困难,那么还可以考取救生员证、健身教练证等,未来从事这方面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