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辩论式教学范文

辩论式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辩论式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医学;辩论;综合能力

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挑战是培养在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临床执行能力的医学人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仅靠课堂传授-学生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成效不佳。一方面,学生面对众多知识点和单调的理论难以牢固记忆;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拥有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现代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医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要引导其在以后现实的执业生涯中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和善于沟通、善于创造的人才。其中提高团队合作、解决专业化的问题和沟通能力的方法之一即学术辩论。本文将作者在医学教育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过程和意义总结如下。

1辩论式教学的定义和适用性

辩论赛的核心即“辩”字,比赛时根据对辩题的立场和看法分为对立的两方,双方的观点都不能主观地判断谁对谁错,辩手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相关知识,凭借自己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能力,争取最后的胜利[2]。赛后评委依据辩论赛的评分标准决定胜负。辩论式教学即是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3]。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2辩论式教学的运用

2.1辩论前

组织医学知识的课堂辩论时,教师首先须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与课程相关的辩题,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分组。选择辩题时,要着重把握三点:第一,辩题具有现实意义,能否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第二,辩题的可辨性。如果辩题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最终会使双方难于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第三,辩题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4]。此外,还应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课后准备时间,按正规的辩论赛规则自行分组并设立正反双方中各自辩论角色;辩论时间可选择见习或课余,场地以小教室为宜,桌椅摆放以体现、方便小组合作为主。

2.2辩论时

课堂辩论时应以学生为主体[5],双方辩者位于相对两侧,按辩论赛的标准程序一般设立每队4位辩手,采取团体赛形式,分为主辩、一辩、二辩、三辩手[6]。辩手在赛前根据自愿报名和同学推荐等方式产生。其中,一辩首先开门见山地阐述本方观点,把观众带入一种深入探究的氛围中;二、三辩主要是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并同时带动场上气氛;四辩在最后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后援团各坐一方,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分合有致,适合学生交流,并可以在自由发言时间做出反击。教师必要时适当加以引导,避免出现无意义辩论现象。

2.3辩论后

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辩论双方做适当点评,并要求学生做自我报告,总结观点,描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书面总结此次辩论的收获。

3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3.1道德涵养

在辩论赛的过程中,随着论辩双方辩、驳的持续展开,在获胜心理的支配下,学生的情绪往往更容易激动。作者在辩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此时,往往不急不躁、以慢制怒、以冷对热的一方反而容易获胜。因为在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逻辑思考。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只有稳定和冷静的一方,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才能使对方心平气和,顺利接受所陈述的道理。所谓“以理服人”,而非“以怒服人”即如此。这个心平气和的道德修养过程对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和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并培养自己面对变化病情冷静思考处理的能力。

3.2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由于获胜的压力及对辩论的热情,学生不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由于双方观点的对立,要想获取更多的论据及取胜的把握,就必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观察、阅读、记忆并感悟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扩大知识面[7]。这种学习过程带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因此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反复机械背诵,更加深了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此外,通过比赛双方在整个过程中来回反复的辩驳、理论知识的不断暴露和列举,学生对辩论的主题问题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看法,不断增强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决心。作者在临床本科医学生的相关课程中应用辩论式教学后,不但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辩论现场及学科成绩测试均反映出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语言表达艺术

辩论赛既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又是医学生人际交流训练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在辩论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外,医学生首先学会的就是认真倾听对方说话,通过认真仔细地倾听和筛选,获取对己方有利的辩论信息,并迅速做出回应和反驳[8]。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医学生的倾听-分析-说服能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辩论中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在大众面前发言。这些对提高临床获取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直接的提高和帮助。

3.4逻辑思维和心理素质

首先,论证本身即需要思维严密性,只有合乎逻辑并建立在客观基础医学知识上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此外,在驳论的过程中,反驳对方的观点既需要策略,也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全神贯注地仔细跟踪事态发展,至少提前一步思考,并迅速找出尚未提出的问题答案。正反辩论双方迅速进入他们对立观点的知识范围内,通过融会己方论据,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得出结论。Freeley等[9]认为,辩论可提高分析、批判的能力,并通过支持论点,进一步推理归纳或演绎,以达到基于健全的事实或判断的合理推论。同理,这个过程允许学生选择一个话题的正方或反方展开思考,使学生不仅学习说话、倾听和说服,同时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命题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这种获取-处理-批判-反馈信息的处理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独立思维能力。

3.5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10]。在辩论教学活动中,主辩,一、二、三四辩和后援团成员各司其职,辩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遵守辩论规则,取团队其他成员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也把自己的长处优点分享给大家,及时贡献、共同进步,其共同目标是通过辩驳对方观点,树立己方观点为正确。如果大家把辩论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优点,灵活运用,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自己的能力、潜力也慢慢得到升华。此外,通过辩论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解决对立双方之间冲突和不可调和状况的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过这样激烈的比赛过程,可以加强辩论团体内部的默契、团结协助能力,增加同学之间的友情。毫无疑问,这些能力对培养未来的临床工作执行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引入辩论式教学,可以从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默契、仪表仪态等方面入手,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是医学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在未来的相关教学探索中,应相应地增加客观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辩论式教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医学教育,2001(5):1-6.

[2]于富业.辩论赛进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1):78-80.

[3]任玲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市场营销课堂辩论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44.

[4]闫薇,芶大明,张红,等.辩论赛在麻醉药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5):374-376.

[6]黄建红."辩论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5):9-11.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工程管理;案例教学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外,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辩论式案例教学是指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引入辩论的方式,针对案例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辩解与争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善“灌输式”案例教学的呆板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平台和机会。

1辩论式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1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流程

辩论式案例教学组织和实施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提升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1.2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辩论式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突破,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

1.2.1精选案例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适合采用辩论式教学,案例是否合适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和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应当满足:①有理论支持。教学案例应该蕴含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原理,通过案例的辩论,使学生能够从正面或反面获得工程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基本理论或知识的理解。②具有争议性。案例的“可辩性”是展开讨论的基石。③真实性。虚构的案例太过于完美(与某理论或知识点结合),课堂教学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但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真实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程实践当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能不断得到提升。

1.2.2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辩论式案例教学相对而言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环节多,过程复杂,课前必须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可参考新加坡式辩论赛的流程,[1]如图2所示。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观众发言时间设计了较长的时间。

1.2.3教师的引导作用辩论式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辩论前和辩论过程中的引导。[2]课前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辩题立论并围绕立论搜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这样能保证学生的立论不会远离教学目标。辩论过程的引导主要是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防止课堂出现混乱,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的缺陷可能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也有可能学生比较好胜,进行人身攻击或者采用比较激进的言语,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制止或者引导,防止发生混乱。

2实际应用

2.1案例概况

某单位办公楼,因该市实施道路扩宽绿化的需要,市政府做出将该办公楼进行征收的决定。该办公楼产权单位认为征收的过程不合法,为此展开了与相关部门的谈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征收房屋的合法性或合理性的辩论。

2.2课程的组织

因为该课程为选修课,选的人数不多,整个分成两个大组,有他们自己推荐主力辩手,另外推选10人左右作为观众,参与赛后的发言。课前两周就向学生宣布了课堂教学方式,由他们课下搜集资料,防止学生偏题,提醒他们可以从国家房屋征收条例的过程中涉及的各部分主体进行辩论。

2.3主要辩论观点

在辩论的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该房屋征收的合法性,从征收条件、征收主体、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征收补偿方案和房屋征收程序展开激烈的争论。例如关于征收主体的合法性的辩论,该房屋征收工作是由***工程建设指挥部实施的。正方认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征收的主体应该房屋征收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而工程建设指挥部不能作为房屋征收的部门,因为工程指挥部只是一个为该项目成立的一个临时组织。反方则认为,工程建设指挥部作为房屋征收部门是合法的,因为工程建设指挥部虽然是一临时组织,但是是由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是合法的,根据国家2011年01月21日施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五条之规定,可以承担房屋征收的工作,并拿出了相关的支撑文件。因为篇幅的关系,其他方面的辩论内容就不再一一赘述。

2.4效果分析

本节教学经过将近两周的准备,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有80%以上的同学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在任务布置分组以后,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并相互讨论,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辩论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学生语言过于激进,辩论过程个人色彩严重等等。总体而言,采用辩论式案例教学还是利大于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为大部分同学所接受。

3结论

辩论式案例教学,难度较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本次授课年级人数相对不多,如何在大班中实施辩论式案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加坡式辩论赛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0-144.

[2]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25-27.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3篇

一、课堂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搞好研讨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严谨、科学的课堂教学程序至关重要。

(一)教师导入新课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时,教师导入新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师简要地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后,有利于学生联系这些背景知识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如宪法研讨式教学内容“宪法的产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介绍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第二,教师引出课堂研讨的选题。教师要根据宪法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选题。教师设计的选题既要符合宪法学教学内容,又要切合学生密切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宪法研讨式教学内容“宪法的产生”,教师设计的选题必须包括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什么?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什么?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二)学生对选题发表观点教师引出选题后,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言,对选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或求异思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不允许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和挑战。如宪法研讨式教学内容“宪法的产生”,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否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贵族的暴虐统治有关。

(三)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对选题发言后,有些问题可能在学生中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性观点和看法。教师针对这些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无须再深入展开讨论。教师要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两派或多派观点摆出来,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如宪法研讨式教学内容“宪法的产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发言时出现两派观点:一派观点是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派观点是宪法产生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贵族的暴虐统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经过辩论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教师小结当学生对选题讨论已经得出结论,讨论或辩论基本完成,没有新的观点出现,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停止讨论或辩论,教师对本选题的讨论进行小结,指出学生讨论或辩论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完善学生讨论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得出选题正确的结论。如针对两派观点的辩论:一派观点是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派观点是宪法产生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贵族的暴虐统治。教师小结时要得出正确的结论:两派观点是密切联系的,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贵族的暴虐统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两派观点都是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课堂教学PPT设计

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设计PPT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设计PPT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准确性教师设计课堂PPT时,要钻透教材和教学内容,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同时还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辩证地分析学术界的一些主要观点,保证PPT内容的准确性。PPT内容准确性包括教学观点客观、正确、鲜明,不能有模拟两可、含糊不清的内容和观点,更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二)概括性课堂教学PPT是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炼,具有概括性。教师制作PPT时防止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将教材和教学内容搬PPT教学课件中来。这样教师教学没有重点,学生听课也十分吃力。教师应坚持“重点论”,抓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和关键点,让学生知道本堂课的难点在哪?重点有几个?这样学生听课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研讨式教学目标。

(三)关联性教师在设计计课堂教学PPT时,要注意关联性。教师既要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概括、提炼出来融进PPT中,也要把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融入PPT之中,增加PPT内容的含量。这样既可以使、增加研讨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四)逻辑性教师在设计计课堂教学PPT时,要注意逻辑性。PPT的逻辑性应注意两点:第一,PPT内容本身的逻辑必须严谨。即PPT的文字表达、语法、标点符号等必须严谨,不能有逻辑性的错误。第二,PPT章节之间内容的逻辑必须严谨。一堂课教学可能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必须严谨,不能有逻辑性错误。同时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排列也不能有逻辑错误。

(五)视觉性教师在设计计课堂教学PPT时要注意视觉效果。根据宪法学教学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图片、漫画,使PPT图文并茂,增强视觉效果,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同时,一些图片、漫画也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时的灵感,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师生互动设计

宪法研讨式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师生互动是研讨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搞好研讨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和权威,教师的身份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宪法研讨式教学中课堂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三个方面问题:

(一)和谐性教师作为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包括师生之间课堂地位平等和学生之间课堂地位平等,没有课堂权威者和主宰着。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在课堂上既可以质疑别人的观点,同时自己也是被质疑的对象。这种课堂研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仅起引导和答疑的作用。这种研讨式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见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主宰课堂单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教学方法上根本性变革。

(二)启发性在宪法研讨式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在发言、讨论或者辩论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漫无目的的发言和与选题无关的发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朝着教学任务和目标靠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及时地提出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思考、讨论或者辩论,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趣味性在宪法研讨式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注意趣味性。教学是一种充满艺术的活动,是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要把情感融进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随机应变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者辩论。这些问题既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又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第二,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高低是能否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注意课堂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语速快慢,同时注意语言内容的丰富和有趣。教师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技体语言要丰富。教师的技体语言语言宝库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以及步伐等。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关爱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来。

四、课堂总结设计

学生课堂研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头看”,即要求教师针对整个课堂讨论环节(包括所有的选题研讨情况)进行教学总结。教师在总结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全面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要注意总结内容的全面性,即对学生在宪法学研讨过程中进行全面总结。每次宪法研讨教学一般有五个或者六个选题,教师在作全面总结时,要对每个选题的研讨情况进行总结。

(二)客观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要注意总结内容的客观性,即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课堂研讨情况。对学生在课堂研讨中成功之处,要给予表扬,特别是在研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学生在研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毫无保留的指出来,要求学生改正。

(三)辩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要注意总结内容的辩证性,即一分为二地态度分析学生课堂研讨的情况。对教材和学者的观点要进行辩证的分析,同时对学生在课堂研讨中出现的观点也要进行辩证的分析。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4篇

面对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药理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扎实掌握药理学相关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我教研室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依据药理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实现了药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化和提高,现报告如下。

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

药理学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杂多,传统教学方法是逐一向学生灌输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为此,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复习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文字和符号元素组成的网状关系图呈现知识的内部联系,使教材内容由点到面,分层次被逐一强调。思维导图既方便教师掌控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简化教学步骤,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药物为例,见附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也为后续临床思维能。

2引入新型教学辅助形式—微课

案例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但在基础课程阶段,病例分析占时过长导致授课时间紧张,重点知识有时解释不到位;另外,复习时缺少动态演示,导致学生不能回忆上课时教师的推导和讲解过程,复习效果较差。为此,教研室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和相关知识点,同时给出学习重点和达成目标,制作完成微课(特点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视频进行讲授阐述)后在课程网站上。在微课的引导下,无论是课前预习时的疑问,还是课后复习时的归纳概括,都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辩论式教学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充分发掘课程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潜能。首先,教师结合既往教学实践的经验确定辩题,如SARS是否需要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手术前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确立辩题后,教师帮助学生组成辩论队,将队员分为正反两方,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队员们交流查阅到的文献,归纳出论点和论据,归纳出己方的论点和论据,并撰写综述式辩词;同时,猜测对方的主要论点。辩论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正反两方面对辩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对学术界的共识和分歧、辩论双方的表现、论据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辩论技巧等进行点评。辩论的准备工作涉及循征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因此,辩论前的准备及辩论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我教研室采用了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授课时,教师将病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病例中所涉及的疾病、病因和相关治疗药物,结合以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预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并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形成总结。负责汇报的小组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讲述25-30分钟,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后,全体同学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此阶段,任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鼓励积极发言。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评点,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自主讲述病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5建立新的以偱证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医学观察、评价方法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因此,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医学教学是当务之急。我教研室根据药理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向学生宣讲EBM的理念和原则,然后结合流行病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课程,通过介绍检索EBM资源的方法,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寻找可靠证据、科学评价事物、选择最佳应用方法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使教学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6走进临床—基于医嘱单的学习模式

药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遗传特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为有效展现临床用药情况,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典型案例和医嘱单。医嘱单中详细记录着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观察、护理等全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疾病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补充医嘱、出院医嘱等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疗程和更换、选择药物的了解。通过医嘱单,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用药的依据、剂量、时间、频率等。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以及时辰药理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实景再现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使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医嘱单教学时,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临床病案,因此,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7结语

我教研室在药理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微课、辩论式教学、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引入医嘱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状态,既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应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校教师应在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以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芳,刘颖,石磊.病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2-703.

[2]胡业佳,姜海明,刘巍.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9):153-154.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5篇

1.及时丰富教学内容。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资产证券化、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对世界金融格局和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从国内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创业板的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为我国《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研究课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证券实践活动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每个教师在讲授内容的时候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而教学参考书由于出版周期限制,不一定能够及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来调整和更新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并根据当前证券领域发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实践和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鼓励学生多看财经报纸,多上国内外财经和证券类网站。这些网站提供大量免费的证券、期货、外汇行情与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等,很多证券中介机构的网站也提供了大量最新的证券业务信息,这些网上资源可以免费下载,为学生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克服证券投资学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

2.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调查、走访、参观、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与证券部门联系建立校外证券投资实训基地。如组织学生参观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等证券中介机构,使同学们对证券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一些证券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证券投资比赛。如举办模拟炒股大赛,对于普及证券知识,激发学生对证券投资学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加大课外辅导力度。在课堂之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沟通。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供教师的电子邮件或者QQ号码给学生,以供学生提问和交流。二是利用校园网教学管理系统和教师主页等进行课外辅导。学生上课没有听明白,可以打开教师的电子讲义和课件等资料进行学习。因学时有限,老师很难抽出课堂时间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进行检验,所以教师可以把《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练习题放在个人主页或发到学生班级电子邮箱,让学生自己练习,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前应做好的预习要求和教学课件等都可放在教师个人主页供学生阅读和下载,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手段

1.重视过程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形成了一套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就是以实训考核、过程考核取代单一的期末书面考试,提高平时过程考核在学生成绩中所占比重。首先,考核方式多样化。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外,要求学生完成宏观和微观经济金融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组讨论和发言等也作为考试成绩的构成部分。建立习题库,给学生布置练习,督促学生及时消化讲授的证券投资学内容;其次,以过程考核取代传统考试。过程考核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每个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也能够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状况,适时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要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要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形式应力求多样化,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形式,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讨论和讲座等教学形式。具体为:一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证券投资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情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证券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表明,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时,曾组织学生们讨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我国的应对措施。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积极踊跃发言,参与热情非常高,课堂效果非常好。二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法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每一堂课都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参与证券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国证券期货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监会年报》、《中国银监会年报》等资料及期刊文章,开展学术研究,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三是开展辩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所教授内容确定一个证券投资学专题组织学生分组辩论,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分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使以往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双向互动交流。辩论表现为思想碰撞和交锋,能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情绪达到兴奋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辩论式教学时,借鉴了央视的《对手》栏目和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的表现手法和操作方式,与学生合作设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辩论式教学方案。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6篇

一、翻转课堂及特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就对广播电视教育进行了探索,为什么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却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查找起来也方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教学录像的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其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的情况下,“吸收内化”时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与同学、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的,学生的互动可培养他们合作精神,教师在翻转课堂上从内容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有时间及时的给予及时的指导。其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检测,并利于学生学习之后的复习。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法以及特点

(一)专题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要点,又要服务于教学计划,还要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热点;任何专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法特点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要注意以下特点:其一、整体性。关注原理本身的整体性,关注思政课四门课的整体性。其二、准确性。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贯穿起来,不脱离教材。其三、针对性。要设计教学选题时要考虑到所授课学生的接受实际和专业实际。其四、引发学生主动性。以问题设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通过讲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授辅助以讨论、视频、实践。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大致来说原理课专题教学的类型有:理论精讲解疑型、价值引导热点型、问题解析重点型。

三、翻转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式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法融入翻转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有的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构建一种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新的模式,最大限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功能: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学会做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翻转教学模型设计教学模型设计具体分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1.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式的教学方式,系统地把书本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而“视频—课堂—教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学生看成是具有较强能动性和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教师则通过制作视频、组织课堂、课后辅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得教师角色经历了重构。教师在翻转课堂角色是:专题的研发者与建构者;专题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专题的归纳总结者。其一、原理概论教学专题视频的建构模式。在设计时要掌握以下几点:第一、设计要精细。即“知识点组”大小适中,太大难讲透彻;太小易造成碎片化。第二、针对性。既每个视频要对应特定“知识点组”,利于学生查找与复习。构思如下。专题一:关于人类解放的诠释。①马克思主义内涵。②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实的人。专题二:人如何摆脱客观世界的束缚。①客观物质世界的逻辑先在性。②人类实践精神与世界的普遍联系性。③矛盾分析法。④科技与伦理。专题三:人如何摆脱主观认识、情感因素的束缚。①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哲学、科学、宗教。②运用人类认识辩证规律如何获得真理。③真理及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何推动人类发展。④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如何在认识中统一。专题四:人如何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②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人的主体地位与社会责任的担当。③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④私有财产的运动-人的现实或实现。⑤资本及资本主义-抽象的平等。⑥经济全球化及普世价值。⑦社会主义当代实践及未来。其二、原理概论专题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前提,而互动交流则是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的授受主义教学方式的缘由。在翻转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合作,使课堂讨论中成为质疑问难,内化知识的场所。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具体到原理概论课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模式有:专题一:关于人类解放的诠释。参阅《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是被缚着的普罗米修斯”;学生写对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感想。专题二:人如何摆脱客观物质世界的束缚。讨论运用唯物论怎样构建自我;调查我的家族史或者校园同学的宗教信仰;辩论“相爱容易相处难与相处容易相爱难”;用21天记笔记方式写一篇改变自己的一个坏习惯的论文。专题三:人如何摆脱主观认识、情感因素的束缚。讨论“如何增强主体素质,反思自己爱的能力”;辨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包含的哲理;看“十二怒汉”电影用认识论来反思;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进行调查;辩论题“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专题四:人如何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社会调查:“基层好干部”以及“郑州航空港记实”;讨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辩论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事实”。其三、课后总结模式。有教师自己教学课件和学生学习后的总结。在课后,教师要对每个教学项目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学课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对于学生学习后的总结有:让学生提交对于本章知识要点归纳的思维导图。归纳同学本章难点,疑点做小微课进行解惑。对于学生的调查、论辩、辨析题目进行评讲。2.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模式其一、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知识点。如果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网络交流(如QQ、飞信、微信等)等方式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如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收集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其二、理解应用阶段。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教学项目中的概念性知识,并对涉及的调查、辩论、辨析疑难点的过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就进入了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阶段。专题式教学方式中每个教学项目都包含有理论联系实践应用项目,以及辩论题目都需要学生成员合作,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理论知识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沟通力,合作性都会有显著提高。其三、知识内化阶段。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学生基本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但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利器”。就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不仅需要反思,也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锻炼。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7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仰恩大学传统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体验式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上大胆改革创新,从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体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投资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投资学;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要使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大学生已陆续尝试互联网理财,如余额宝等,还有一些学生不惜利用学费或生活费投身股市,不得不说,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投资理财群体,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金融投资理财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王心如(2006)指出金融专业的教育应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作为双重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金融人才。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并遵从仰恩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仰恩大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仰恩大学《投资学》课程改革意义

《投资学》是国内外大学金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基础的投资理论教学,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投资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运用投资学的前沿理论,分析思考证券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但同时它又必须依托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知识为其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需要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的前提下,才能理解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行为金融学理论,需要学生在学好认知心理学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心理预期如何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从仰恩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投资学》是证券投资系列课程的先导课,理论色彩相对较浓,着重介绍投资学领域的基本知识、规律、投资理念和思维方法。受课程性质制约,以及仰恩大学自身发展状况影响,《投资学》的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此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科定位模糊,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金融系老师内外交流沟通不足,各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易出现交叉重复的问题或盲点现象。《投资学》课程与证券投资系列教材《证券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就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学科定位模糊,使得课程重点难以把握。二是现有教材与中国现实脱节。由于我国投资学起步较晚,最近十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现有的教材基本采用西方的主流投资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如此教学模式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亟需加以改进。三是传统的教授方法过时,学生吸收知识有限。传统教学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负责讲解和向学生灌输知识,但缺乏实践深度。四是基础理论数学模型复杂,不易为学生直观理解。数据分析是此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书中运用大量的公式、图形和数据资料对相关证券投资组合进行决策分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吃力,也加大了此门课程的教学难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可以说在传统投资学教学中,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知识传授,但无法避免的是枯燥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调动起来,真正学到的知识有限,他们习惯于用既定的思维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虽然进行了《投资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却没真正树立起健康科学的金融投资理财意识,比如不清楚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报酬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对自己生活、事业的实际影响;不会运用“投资理念”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理财规划等等。因此针对传统投资学教学所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树立“体验式教学”观念,推进《投资学》教学改革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仰恩大学金融系现状,参考国内外高校投资学教学模式,对《投资学》进行“体验式教学”改革。所谓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的。对《投资学》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改革,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时代的便捷性,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亲历投资(包含模拟投资)过程取得经验,并对投资过程进行深刻思考和反思,得出自己的结论,强化对证券投资理论、知识、工具、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个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强调“知行合一”。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围绕体验式教学要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一)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投资理论及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金融系老师加强了内部沟通,并积极向外咨询,调整了课程体系,进行了必要的课程重组和整合,使得课程体系更为规范完整。《投资学》是金融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融追求真理和追求财富两者为一体的学科。因此对该课程的定位是旨在培养学生追求财富的同时,树立健康正确的“理性财商”。基于课程定位,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高等院校金融学系列精品规划教材《投资学原理及用用》(第2版,贺显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包括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等现代金融研究的基础理论。此门课综合性还是比较强的。

(二)推进“体验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在学习投资学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并未接触过资本市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实践的分析和应用。1.依托模拟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分析技能。学校定期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模拟炒股比赛、模拟外汇比赛或模拟期货比赛等等。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竞赛当中,然后依托模拟竞赛平台,加强“模拟竞赛-具体分析-反馈检验”学习。每节课随机抽点几位学生对行情进行日评、周评或相关预测,随后对学生的分析思路进行点评。此外模拟竞赛,也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关注证券市场、学习投资知识的兴趣,实战中了解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和规律,赚取投资理财的宝贵经验。另外,还能借此平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赛况结果可作为为课程考核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也是“体验式教学”强调的“过程化考核“”能力化考核”。2.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引入案例分析教学。由于《投资学》的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教学可采用基础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简要阐释投资的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对相关案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投资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融会贯通。如讲解融资融券时,让学生结合当前股市,分析融资融券的风险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达到教学同步互动,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3.建立专门的证券投资实验室,开展实验室教学。在“体验式教学”观念的推动下,《投资学》需加强实践式教学,学校也建立专门的证券实验室。于实验室进行授课,相关理论能能得到及时验证,增强对证券市场的基本交易规则和原理的感知。在实验室中,观看实时行情,不断总结投资经验,指导于实践。在认识与理解证券市场运行过程和运行规则的基础上,掌握现资组合基础理论及现代证券投资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构建自我理性的证券投资决策思维框架,成为投资市场中的佼佼者。4.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目前金融系和多家金融机构已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因此可邀请企业导师莅临讲解,把企业培训员工的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金融企业的运作,加强对相关岗位的认知,完善职业规划。这不仅能深化校企合作,还能为合作企业后期的学徒制、订单班等打下一定的基础。当然,学生在学习投资系列课程后,也可去合作基地实习,继续加深对金融企业的感知。

(三)提倡过程化考核,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倡导“过程化考核”和“能力化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纯理论考核,考核方式多元化,大胆创新地引入了投资策略报告和辩论赛等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成绩包括平时分、期中和期末考核三部分。首先,平时分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讨论研究的表现打分,重点考核他们对原理的应用能力以及问题表达能力等因素。其次,期中和期末考核方式多样化。如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考题则多采用原理应用、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试题,评分时,答案也并非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有创新点和独特性见解的,还可加分;也可采用辩论赛考核方式,即让学生就投资领域比较有争议的几个议题展开讨论,根据团队表现和个人能力综合打分,在轻松愉悦的辩论中,提高他们的辩论技巧,同时加强理论思考深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也可采用让学生撰写投资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系统全面阐述分析思路,提高锻炼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仰恩大学《投资学》课程进行的“体验式教学”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硬件配备与软件配套相结合,课程教学不再枯燥无趣;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得以全面提升。可以说,通过此教学改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仅需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宽阔的视野,用最新的理论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钟高铮.证券投资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探讨.科教导刊,2012(9)

[2]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北方经贸,2006(8)

[3]吴成颂.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当代经济,2014(21)

辩论式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实现路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不仅是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两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意。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上:有的学生背英语、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睡大觉,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门重要的课程成了现实中的“鸡肋”?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脱离哲学的本性、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一一列举,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现阶段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教师队伍十分庞大,从专业基础课到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也因此,导致很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没有时间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也不了解学术最新的进展和学术前言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突出表现在很多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是解释教材中的概念、范畴与原理。殊不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洞的教条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源于现实生活,是“时代的精华”。由于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生活世界,改造生活的本真精神被遮蔽。

(二)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很多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不过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导致两个严重后果:第一,独断论的灌输方式只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没有对理论进行严格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学生也无法体验到理论思维的魅力。第二,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概念非常熟悉,但是只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原本具有活泼生命力的哲学变成了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之间的推演,扼杀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本能地反抗和抵触它。

(三)教学效果差,没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功能。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一是建立在严格学术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阐释,二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前者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者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理解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其目的是应付考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碎片化知识,考试过后就忘记了。学生无法体会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同时,因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兴趣,更没有动力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彰显的人类情怀也无法体验到,从而使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内心。总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功能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二、体验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的情境,呈现或者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经历中感受、体验并建构知识,进而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和生成意义的教学方式。众多教师把体验式教学运用到语文、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恰恰认为,体验式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以认识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和学习,必须把实践、经历和体验作为它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正如同志所说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3]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师想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单纯靠理论灌输效果并不理想。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知识产生的现实基础,于活泼的经历中去领悟、理解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高于现实的;它又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学习也必须回归到现实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教材是中心。教师根据教材中给定的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并辅以事例加以解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即可,学生无权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一纸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功能、批判功能也失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哲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建构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最终使大部分同学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

(三)体验式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第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他们更加自觉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必须突破书本的局限、课堂的局限,把教学活动放入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学生通过体验社会主义发展带给人民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通过亲历党的领导下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喜悦笑容,自然而然内心会升腾起为祖国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激荡下,学生们也必然会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能。情感的共鸣不是通过道德说教和课堂理论灌输达到的,它需要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在体验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坚定信念,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实现,既依赖于现实体验,又依赖于思维体验,同时也需要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和哲学的运思之中。

(一)现实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很显然,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游戏,而是奠基于社会实践之上的理论。也因此,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泉,现实的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第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哲学。如在讲授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时,就可以从学生都熟悉的事物“苹果”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观察、体验苹果的不同属性,从而获得对苹果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的理解。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使得哲学问题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第二,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验马思主义哲学。通过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如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深化对所学哲学理论的认识。第三,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体验的空间。针对部分学生不了解马克思的前提下就盲目信仰或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状况,教师与其夸夸其谈地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性,不如让学生观看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观赏完影片后的分享环节里,很多同学就被马克思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所感动,从内心升起对马克思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现实的体验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且要让他们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4]

(二)思维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科学,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不能满足于生活实践层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哲学的力量在于理论的说服力量和征服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结论,而要论证其产生的逻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如在哲学的基本派别问题上,若教师仅仅宣称“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说服力的。作为一名哲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唯心主义犯的错误,同时也要承认它的某些观点具有合理性。引导学生在思维体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怎样才能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呢,阅读马克思哲学的原典是最主要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原著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体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睿智性与震撼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辩论的环节。辩论是学习哲学、体验哲学的重要方法,是提升理论思维的重要手段。如在讲授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时,就可以设计辩论环节。在辩论中,使学生明白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要求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现实体验的实现,还是思维体验的展开,都有一个前提,即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进入哲学的运思之中。满脑子被世俗想法左右的教师和被日常琐事困扰的学生都无法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思之中。这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哲学体验境域并将学生带入此境域之中。为此,笔者曾经做了一些尝试: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带有启发性的哲学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师生共同朗读经典著作;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节选同学们熟悉的影片中的某个选段进行哲学的分析。如节选电影《罪恶之家》中的片段让学生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样一些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的关于影片的分析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总体说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

[3]中共中央出版委员会.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