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

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近年来,水城县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建设的重点摆在工作首位来抓,始终坚持面向农民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农广校为核心,挖掘农村有实践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利用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种养殖大户基地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围绕猕猴桃、茶叶、剌梨、温氏养猪、桃花鸡、食用菌、中蜂等主导产业,采取田间课堂、线上线下、理论课堂、学员“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实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14年以来,水城县累计培训农民37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4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790人、专业技能型1284人、社会服务型607人、青年农场主53人。促进带动就业创业1.2万余人,领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1个,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980人,认定高素质农民702人。采取面对面、手把手传授、院坝会、微信、电话解答等方式,开展服务2800余次、受益农民2.9万人次以上,微信交流农技信息15万条以上。班级评价满意度纸质版98%以上、网络版80%以上。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5.5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开展培训,浪费培训资源职校、农业、残联、人社、群团等多部门实施农技培训,浪费培训资源。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五花八门,重复培训多,普遍存在“培训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地方培训”现象。有的培训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缺乏实用性,有的培训为了销售产品而培训。

(二)学员思想意识陈旧,竞争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学员“要我学”思想难以转变为“我要学”,有的农民有培训需求,但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通过培训学习,带来长远利益。有的学员认为培训耽误生产,“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把主观努力寄希望于政府,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更没有形成“不要钱不要物、只想学技术”的意识。

(三)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招生困难水城县系部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大批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多为老弱妇孺和儿童,参与培训热情不高,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能力普遍偏低,符合培训要求的学员少之又少。

(四)学员群体差异多样化,满意度评价不高学员在年龄、文化方面参差不齐,多数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难以转变、接纳和吸收,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云上智农手机App学习应用肤浅、望尘莫及。部分学员年龄偏大,均使用老年机,仅会接打电话。部分学员虽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微信社交软件,也仅用来接打电话、简单语音、视频聊天和“互唱”地方民歌,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利用手机App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更是一知半解。更多农民认为参加培训或参训学习结束后,也无法利用云上智农手机App进行培训申报或班级满意度评价。

三、对策

(一)统筹整合涉农培训资源以县农广校、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培训主体,统筹整合经信、农业、民宗、文旅、扶贫、劳动等部门资金,形成人财物综合优势,有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吸纳龙头企业、合作社、劳务公司等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企业,加入培训服务领域,建立农科培训服务资源库,结合农民需求导向适时开展教育培训。

(二)强化师资团队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教师既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技术指导的农艺师、兽医师、畜牧师等。在提高教学能力基础上,将专业实践技术指导纳入常态化管理,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农技实践能力。

(三)强化分类培训指导按照学员梯次结构,将村组干部、妇女、致富能手带头人、普通村民逐级分类培训。按年龄、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后开展培训。按区域、资源的不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专题培训。将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开展产供销一体化专题培训。

(四)强化远程教育培训县乡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时,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将云上智农手机App列入重点学习内容,让广大农民朋友适时通过智能手机、云上智农,进行线上技术培训学习和信息交流。

(五)强化志智双扶将农民教育培训倾斜于深度贫困乡村,培训内容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确保培训真实有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遴选学员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优先纳入参训学员。力争通过教育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早日摆脱贫困。

(六)深挖“土专家、田教授”给老百姓上课,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用当地典型人物、事例进行宣传,让他们身临其境、事倍功半。将村“两委”成员、“种、养、加、销”大户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组织起来,经过专业培训后加入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中。坚持培训“三贴近”,深挖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等乡土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将专家教授与乡土人才有机融合,确保培训既有高度深度又接地气。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富余,而城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就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于是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由此形成了城市建设中一个新的从业群体--城市农民工。城市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2012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有这样表述:“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已明确地把农民工纳入工人阶级范畴,使农民工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确认。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用工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农民工本身而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人缺乏一技之长,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非常必要。为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顺利、高效进行,进行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也十分必要。

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认识不足。受文化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对教育培训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农民工不能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无法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他们甚至对自己所从事工作,要培训什么,要做什么,都很茫然,“跟”着别人走,常常是先做了再说,或者是边做边学,认为培不培训也无所谓。(2)用人单位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不够。笔者曾经多次走访农民工朋友,询问他们的一些情况,其中关于用工单位是否对他们进行过教育培训,是否进行过安全保护等等方面的培训,回答是否定的。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用人部门(或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职责。我们知道,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前,都必须参加与自己相关工作的培训,比如高校新招聘的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学校为他们举行的上岗前的培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新进人员同样也要进行业务知识、营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学习。而出于多种原因,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则是个“被遗忘的角落”。(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据笔者平常的观察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名目繁多,如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计算机应用考试培训机构以及企业“老板”培训机构等等,但很少看到有“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这样的字样和实体。多数企业有人力资源培训部,但人力资源部也未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进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制度方面约束,使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化、法制化,做到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从“量”到“质”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突现。首要就是确定好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出好的规划,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保障教育培训的效果,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2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存在的根源

城市农民工倍受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到位。《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用人单位要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或机构没有具体实施。农民工自身对参加教育培训大多数是愿意的,但当涉及到费用等具体的问题,让农民工感到很矛盾,他们就退缩了。“培训经费对农民工说,是一个很实际的困难”。他们在外打拼的劳动报酬,要负责赡养老人、要培育子女,还有自己的生活开支等等。因此,政府应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上,“以人为本”,把培训费用直接拨给培训的部门或承担培训的单位,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问题。(2)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由于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认识的不到位,自然也谈不上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什么科学的规划。虽然有的部门或用工单位给农民工进行了培训,也谈不上有什么很好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往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安排随意性大,把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看成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缺乏科学的规划,主动的意愿和精细的安排。

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

党和政府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很是关心。2013年12月12日-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质量”。这些会议精神,无疑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我们认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具体化。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提升城市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工作技能、工作效率。由于城市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具体性,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培训也应坚持:培训内容与业务相结合。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所需决定培训内容,也就是说要根据城市农民工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内容的培训。比如,有的工作需要是技能要求较高,那么,首先就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方面的培训,多给他们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在保证业务素质的前下,考虑其它基本素质的培训。而有的工作内容要求技术含量一般,那么,相对来说,在培训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文化知识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自我保护方面知识的培训。对一些服务行业、“窗口”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对他们的培训则首先强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尤其是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各个工种的农民工在单位留得住、干得好。除此以外,教育培训内容必须以业务基础知识为主,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综合素养培训相结合。培训要认真扎实,不走过场、不走形式。(2)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城市农民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除了培训内容具体化外,还必须培训方式多样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我们把超过3天时间的培训定为“长期”培训,把1~3天的培训定为短期培训。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工作安排,做出培训计划,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有间隔地交替进行。(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类型多元化。由于城市农民工作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灵活性,培训类型应多元化:一是对新进务工的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对负责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三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更新知识的定期教育培训。①对新进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由于劳动市场和用人单位是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劳动用人有较大的流动性。对于新来人员,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和工作岗位都是比较陌生的,对自己要从事的工作,不管是劳动技能方面、业务知识方面以及安全知识方面,都缺乏认识和了解,因此,对新进城市务工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意义非同一般。②对建设项目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不管是工程还是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会设置有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就是项目建设具体的管理人员。对“项目负责人”的教育培训,除了必要的劳动技能、业务知识的培训外,最主要的还有人员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要把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提升到管理层面上去,不仅内容要宽泛一些,而且培训深度也有要求。③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对城市建设的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工作水平、工作技能提高的同时,自然会接触新的事物,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因此,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对城市农民工来说尤其重要。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可以根据培训对象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发挥出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最大潜能。

4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城市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安全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在就业、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能有针对性的体现出农民工兄弟技能掌握的情况、业务学习的情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为城市农民工就业提供铺垫,同时也为用工、用人单位招工的过程中针对性更强、专业上更贴、更能发挥其个人才能,挖掘出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反的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与管理。大多数企业、用工单位,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甚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培训档案是“脱节”的,在培训期间,没有及时地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所产生的进展情况、培训内容、考试成绩等相关材料进行及时的归档,缺乏城市农民工就业前工作技能、个人才能、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支撑材料与佐证材料,给用人、用工单位或部门,造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多少会给选人、用人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迫在眉睫。要做好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培训前农民工个人信息的摸底。培训前的摸底信息,主要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基本信息的登记与核实,也包括培训前农民工个人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培训情况,比如事先是否进行过技术教育培训或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如果有,应对这些培训材料进行(尽量)补救。二是培训中农民工个人教育培训材料的及时收集与归整。不管是农民工培训的通知、签到信息、教育培训讲稿、学习成绩以及教育培训考试成绩和培训教材等,都应及时地、按照档案整理的要求,规范化地进行收集与归档,避免农民工教育培训材料的丢失,保证农民工教育培训材料的完整性。三是档案管理常态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应与其他档案管理一样,规范化、常态化。无论是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都应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移交工作。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新时代的要求,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应该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同样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应该齐抓共管,抓出成效,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秀艳,高国忠.关于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86-188.

[2]刘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2(5):20-21.

[3]王取银,蒋书红.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究[J].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11):44-46.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府

1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理论

1.1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新型职业农民。至今为止,研究学者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2017年,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有相对较确切的表述,“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同年召开“两会”期间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精确的概括。

1.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特征:在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理论和现代农业技能,但实践经验可能相对较弱;在职业生涯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重视自己的收入,也时刻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在工作环境方面,他们不满过去传统农民单调乏味的耕作方式,喜欢尝试新技术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这有利于农业推广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技术装备的不断优化,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2.1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差

农民自身是否愿意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是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农民一直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较大,对新职业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多数生活在贫穷、落后农村的农民,其生活方式保守、政策法律观念弱化、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每天忙着去打工挣钱养家,很少有空闲时间去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且没有明确政策去支撑农民转变现有观念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导致他们缺乏信心;二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农业发展缺乏“继承人”。留下来的农民大都是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以其现有知识储备难以实现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三是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有的政府通过给补贴等方法带动培训者的积极性,使得很多他们参加培训的动机发生变化。

2.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本身存在着一定不足。一是教学方案设计不合理。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是真正热爱“三农”,能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耕作而且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案不仅要传授教学对象全面的农业知识理论和现代化的耕作技术,同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运行、经营管理能力。但从各地方的教学方案来看,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健全和培训的内容过时的问题。二是师资不符合要求。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出现两种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专业知识理论扎实,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但他们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类是农业技术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知识理论。这些培训老师都不符合该培训对师资的要求。三是合作机制之间沟通不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各部门及时沟通保证培训质量,但从目前来看,政府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培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但从执行效果来看并不乐观。一是无健全的投入制度。政府没有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并没有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有限资金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缺口;二是无合理的教学制度。目前,这种培训主要是依靠政府出资进行短期的培训。没有依托高等院校和专业的培训机构实行全面长期教育,农民学到的知识技能不全面,无法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3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培养青年农民,增强农业后备力量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该培训以青年人为重点对象。一是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并提供政策上的扶持。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工有资金上的优势,理解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强,政府应该对他们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其实际需要为其提供精确优质的服务;二是注重培养有志于服务“三农”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农业知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一定的优惠条件和补助,支持大学生下乡;三是现在农村的青年,应该是培训的重点对象。政府应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参加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学方案,指导他们使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专业系统的培训,逐步改变陈旧的农业经营观念,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3.2建立职教体制,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重要的步骤就是培训,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一是培训目标清晰。政府应该以每年最新的政策文件为指导,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民专业知识为目标,打造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的现代操作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制。政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鼓励农业院校和农业部门兴办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形成各区域教育资源的相互高效联动,新型职业农民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三是建立雄厚的师资队伍。由农业方面、经营方面、管理方面的老师,分别进行系统的指导教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知识、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等综合能力,高质量输出农业人才。

3.3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社会服务

政府是培训的组织者,其应该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一是优化制度体系,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政府应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的培训保障体系,给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同时,鼓励民间农业组织、龙头企业等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专业的支持;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取得资格证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还鼓励民间资本、信贷资金等下乡,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政府时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能够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规模经营;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师资力量进行合理配置,为培训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政府还必须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和有效的考核机制,为“三农”输出更多优秀的领军者。

参考文献

[1]李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农机服务,2017,(34).

[2]康红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辨析与内含新解[J].当代职业教育,2018,(05).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1.低素质农村富余劳力的“无限供给”与相对高素质民工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全国目前有4.8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有1.5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耕地的减少,预计全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600多万,而农业本身和农村都无法消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给几乎是“无限”的。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将严重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除了通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就业途径和扩大就业范围。由于人们普遍存在进城务工具有相对更高收入的心理预期,因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力纷纷涌入城市。但统计资料表明,这些进城务工的富余劳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70%以上的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而随着我国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一方面企业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大量人员失业,另一方面新创造的就业机会需要就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力总量绝对过剩和供需的素质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由于农民工的素质低下以及政府对其培训的问题不够重视,农民工只能从事着城市人不愿从事的苦、脏、累、险且工资低廉的工作,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造成“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失业,而且农民工还不时会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检查和个别势力的非法盘剥,造成大量进城农民工“回流”。这种“回流”不仅意味着自己对“进城”的放弃,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他们是被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浪潮淘汰了。而在他们退出之后,高素质的、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时补上,从而成为当前“民工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实紧迫性。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是如果只有农民的流动就业,而没有农民举家进入城市安居乐业,显然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工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这部分人口转入城市,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形成过度性竞争。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转移领域越来越窄,这将会给农民工向市民转变蒙上一层阴影。如果这部分进城的农民工以及那些土地被货币化确认用于小城镇或开发区建设的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没有固定的收入,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退一步讲,即使从表面上看来,这部分人已经进入了城市,已经人口城市化了,但实际上从享受城市文明和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种表面现象的人口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为城市化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外,大批素质低下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这一切可能会给城市交通、治安、环境等城市管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尴尬的现实

一方面,从个人的需求来看,自身素质低下的农民工大多具有接受教育培训的强烈愿望,因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较高的人力资本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应尽力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同时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盈利性的培训机构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但总体上我国目前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现象的特征。

1.“有效供给不足”。

(1)多数农民工不能够或不愿意参加政府公共机构提供的培训。目前政府下属的教育、劳动等公共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一方面只对城市下岗职工开放,尚未覆盖到进城农民工这一也属于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特殊”群体。在职业培训体系中,政府主要为国有企业职工和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群制定培训政策并提供财政支持,针对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这一特定人群,国家的职业培训政策显得滞后,或空有政策却因缺乏有效的实施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培训机构多数以职业学校为主,这种学制长、有系统性的教育显然忽视了大多数初中或在初中以前辍学的农民工需要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与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现实需求。

(2)企业不愿意或难以独立地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用工企业是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企业大多采用成本较低的学徒制方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只有少数企业拥有相对正规的培训部门,但大多数的培训内容是关于企业内部纪律和规范的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很少。在政府还没有对企业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进行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和迫于经营压力,它们不愿意或难以独立地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3)营利性民办专业培训实体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经济门槛”。新兴的民办专业培训实体的迅速成长为农民工接受培训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渠道,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进入民办培训机构的比例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的民办培训机构坚持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培训费用成为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经济门槛”。

2.“需求不旺”。

(1)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越过职业培训的“经济门槛”。职业培训的“经济门槛”过高,面对“为什么不去接受培训”这样的提问,大多数农民工回答“掏不起钱”。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的培训,价格不菲的培训费用对于众多进城农民工尤其是尚未就业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尚不具备这样的支付能力。

(2)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目前农民工主要在非正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卖“苦力”,劳动数量和劳动强度是工资的决定因素,技术并不能带来明显的增收。另外,由于目前的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只是暂时行为,身份依然是农民,工作、居住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种种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他们投资培训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需求不旺”是在众多限制因素存在下的一种“虚假的需求不旺”,在逐步排除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培训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会越发旺盛起来。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基于一个成功个例的分析

为了使农民工技能培训这种不正常的“虚假的需求不旺”现象得到改变并形成充足的“有效供给”,一方面要使农民工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另一方面要降低培训的经济门槛,使农民工不仅愿意而且也能够跨过培训的经济门槛。“富平模式”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益探索,它是对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人创立的北京“富平学校”的实践总结。该校是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股份制有限责任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以扶贫帮困为主要目标,招收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学校的运营收入全部用于机构自身发展及扶贫项目,股东不参与分红;特别是学校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探索出培训与就业结合的“一条龙”的运作方式;同时学校还与政府合作,在招生环节上,与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合作招生,在就业环节上,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合作解决就业问题。“富平模式”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首先政府参与培训招生,可消除农民工对培训机构的不信任感;而在就业环节上培训机构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合作解决就业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收入预期,从而显著增强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作为培训机构的富平学校从与政府的合作中获得量多且有保障的生源,从而获得了资金支持,有助于培训规模的扩张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作为劳务输出地合作政府,则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和劳务输出方式,为农民带来切实有保障的劳务收入;作为劳务输入地,则获得了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优质劳动力,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农民工培训提供机制初创和亟待完善的时期,“富平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推广意义极大。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可资借鉴的对策

1.设计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为了使农民工“欲出无门”或因“盲目出门”而又导致“回流”的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应充分认识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作为公益性的引导性培训,政府应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手段,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通过开设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栏目,结合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产业和就业结构作出分析,定期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便于农民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区域以及就业培训内容;通过开设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栏目,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并知晓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开设地方风土人情栏目,宣传当地农民工主要劳务输入地的一些地理知识、民风民俗、市民守则、语言、行为习惯等知识,使转移农民工尽快适应转入地生活等。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以就业指导培训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因人、因材施教。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少以及体力要求不高的行业的实用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业,另外也可开展一些家庭手工业技能的培训等;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应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如厨师、保健、美容美发等,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政府部门要及时了解信息并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通过这部分人的自主创业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带领本地农民共同致富。

2.创新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营利性组织(用工企业、营利性的民办培训机构)和政府是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但由于经济和制度分割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农民工难以从这些组织和机构获得自身需要的、能够担当得起的职业培训,即农民工培训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当营利性组织及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提供方面“不愿做”和“做不好”时,非营利组织可以有所作为,成为培训的提供实体之一,改变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要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型”培训和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和就业率。要积极鼓励园区、企业举办以招收本地农民工为主的各种定向委托培训班。

3•筹集充足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民工的培训涉及到政府、用人企业和农民工等多个方面,因此培训经费的筹集应多元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既要让农民提高素质,又不让农民增加负担。对于财政收入本来吃紧的地方政府,培训的费用可以通过政府贷款解决,农民工接受培训后找到工作收入增加后再偿还。同时也可考虑对教育经费重新配置,对一些经济较富裕的区域,可抽出部分资源腾出空间给民间力量,而将这部分的资源转投给农民工培训。鼓励通过各种途径使用人单位负起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应有的责任。如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可让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承担小部分的培训费用。农民工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任何单位不得强制农民工参加收费鉴定,鉴定机构要视情况适当降低鉴定收费标准。政府应该制订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培训机构、农民的积极性。对培训任务重、经费缺口大、培训工作开展得好、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进行适当奖励;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均可申请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保证培训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身上。

4.构建有效的教育培训网络。政府在筛选培训基地时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交通便利,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各项条件较好,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确认其资格,作为定点培训基地,明确培训专业和范围,确定培训内容和要求。各归口部门如农业、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通力合作,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充分加以利用。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原则上,市、县、区和镇(乡、街道)至少要确定一家综合性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三级培训网络。对于知识含量比较高的培训可以在市级培训机构开展,镇(乡、街道)一级的培训网络主要是从事富余劳动力培训情况调查工作的收集以及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其他的一些培训可以在县(区)一级培训机构就近开展。

5.提供合理的配套服务工作。

(1)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切实摸清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文化程度以及就业技能等现状和农民工转移途径、流向、受训和收入等情况。在调研基础上,着手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转移的重要环节,只有资源清,才能方向明,农民工转岗培训才能做到有组织性、针对性。

(2)根据市场需求,抓住“热点”专业。为了全面掌握市场需求情况,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政府和培训机构应组织力量深入大都市、大中企业对工种、年龄等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拿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案,使其在输出劳力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形成农民工输出与就业的良性对接,不仅可提高企业对本地农民工的信赖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其中:林农教育培训班873期,累计受训人数15149人(次)。通过开展林区农民教育培训,23%的林区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林业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62项,其中27项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受到各级表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林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培训质量低,培训方式和内容过于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林区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林农,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林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对策与建议

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1)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林农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林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林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林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林区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2)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林区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林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林农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林农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林农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林区农民。

2提高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林区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的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林区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林农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林区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既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职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造就现代新型农民,为实现富民强镇,建设和谐创新的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及责任部门

按照市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的考核要求,立足农村实际,全镇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及责任部门具体落实如下:

1、(1)建立完善工作体系,负责全镇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农民)职业、就业培训的具体牵头工作。

(2)确保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名。

(3)抓好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通过推广“培训券”制度等途径,确保农村低收入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民得到2次以上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4)负责督促落实有关工商企业吸纳低收入户劳动力就业和开发用于安置低收入户劳动力公益性岗位的政策。

(5)突出“订单式、委托式、储备式”和“合格率、就业率、技能鉴定率”的衡量标准,初步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推进各村职业(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年内新建劳动力培训基地示范点1个。

责任部门: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2、(1)负责组织指导我镇区域性农村职业技术教学点建设工作。年内建成1个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学点。

(2)负责组织指导镇成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明确职责、加强考评,力争年内镇成教中心达到标准化要求。

(3)负责落实镇成教中心优先优惠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政策,积极创新培训载体,培育工作亮点。

(4)依托镇成教中心,做好村组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提高工作。

责任部门:镇教育科

3、(1)负责组织指导各村建设农村星火课堂,明确任务、加强督查,确保年内新建1个农村星火课堂。

(2)负责督促各村落实《关于开展市“星火科技培训专项任务”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全年培训人数达300名,并做好基础性工作台帐。

责任部门:镇科技科

4、(1)负责组织指导各村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工作,明确任务,加强督查,确保年内完成整个培训量的40%,培训农民致富实用技术人员150名。

(2)培育“绿色证书”教育工作示范点,年内组织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并开展全镇性统一备课或教学交流活动。

(3)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给予优先业务指导与服务,并建好“绿色证书”教育工作的基础台帐。

责任部门:镇农服中心

5、(1)负责组织指导各村开展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明确任务、加强督查,确保年内完成培训、鉴定农机服务人员15名,基础培训80名。

(2)负责落实镇农机培训,做好各类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的建设、组织、汇编工作,并建好基础台帐。

(3)制订出台有关政策。

责任部门:镇水利科

6、(1)负责督促各村落实《关于开展村组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的指导意见》,为村组干部75%以上人数达到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2)继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责任部门:镇民政科

7、(1)负责落实鼓励工商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其中,对吸纳农村低收入户中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企业在岗职工1.5%以上的企业,给予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费,并按规定给予奖励。

(2)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援助工作,通过从残疾人就业保障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以确保残疾人真正能够获得就业技能培训和一次性的自主创业扶持费。

责任部门:镇民政科

8、(1)组织开展新闻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2)牵头组织文化、教育等部门制订农村文教体育活动场所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

责任部门:镇宣传科

9、(1)推进农村学习型、创新型组织建设,全镇创建覆盖面达90%,农村文明户和五好家庭参创率达90%以上,其中争创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的创建达标率达90%以上。

(2)广泛组织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开展与农村低收入户结对扶贫活动。

责任部门:镇宣传科、镇组织科、镇文化中心、镇妇联、镇团委

三、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必须相应组建由村主任任组长的现代农民教育领导小组,在镇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的协调和指导下,把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具体抓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推进。镇各职能部门务必各司其职,进一步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加强沟通,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全镇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富余,而城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就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于是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由此形成了城市建设中一个新的从业群体--城市农民工。城市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2012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有这样表述:“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已明确地把农民工纳入工人阶级范畴,使农民工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确认。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用工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农民工本身而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人缺乏一技之长,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非常必要。为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顺利、高效进行,进行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也十分必要。

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认识不足。受文化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对教育培训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农民工不能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无法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他们甚至对自己所从事工作,要培训什么,要做什么,都很茫然,“跟”着别人走,常常是先做了再说,或者是边做边学,认为培不培训也无所谓。(2)用人单位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不够。笔者曾经多次走访农民工朋友,询问他们的一些情况,其中关于用工单位是否对他们进行过教育培训,是否进行过安全保护等等方面的培训,回答是否定的。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用人部门(或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职责。我们知道,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前,都必须参加与自己相关工作的培训,比如高校新招聘的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学校为他们举行的上岗前的培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新进人员同样也要进行业务知识、营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学习。而出于多种原因,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则是个“被遗忘的角落”。(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据笔者平常的观察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名目繁多,如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计算机应用考试培训机构以及企业“老板”培训机构等等,但很少看到有“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这样的字样和实体。多数企业有人力资源培训部,但人力资源部也未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进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制度方面约束,使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化、法制化,做到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从“量”到“质”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突现。首要就是确定好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出好的规划,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保障教育培训的效果,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2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存在的根源

城市农民工倍受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到位。《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用人单位要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或机构没有具体实施。农民工自身对参加教育培训大多数是愿意的,但当涉及到费用等具体的问题,让农民工感到很矛盾,他们就退缩了。“培训经费对农民工说,是一个很实际的困难”。他们在外打拼的劳动报酬,要负责赡养老人、要培育子女,还有自己的生活开支等等。因此,政府应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上,“以人为本”,把培训费用直接拨给培训的部门或承担培训的单位,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问题。(2)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由于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认识的不到位,自然也谈不上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什么科学的规划。虽然有的部门或用工单位给农民工进行了培训,也谈不上有什么很好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往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安排随意性大,把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看成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缺乏科学的规划,主动的意愿和精细的安排。

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

党和政府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很是关心。2013年12月12日-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质量”。这些会议精神,无疑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我们认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具体化。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提升城市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工作技能、工作效率。由于城市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具体性,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培训也应坚持:培训内容与业务相结合。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所需决定培训内容,也就是说要根据城市农民工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内容的培训。比如,有的工作需要是技能要求较高,那么,首先就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方面的培训,多给他们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在保证业务素质的前下,考虑其它基本素质的培训。而有的工作内容要求技术含量一般,那么,相对来说,在培训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文化知识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自我保护方面知识的培训。对一些服务行业、“窗口”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对他们的培训则首先强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尤其是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各个工种的农民工在单位留得住、干得好。除此以外,教育培训内容必须以业务基础知识为主,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综合素养培训相结合。培训要认真扎实,不走过场、不走形式。(2)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城市农民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除了培训内容具体化外,还必须培训方式多样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我们把超过3天时间的培训定为“长期”培训,把1~3天的培训定为短期培训。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工作安排,做出培训计划,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有间隔地交替进行。(3)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类型多元化。由于城市农民工作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灵活性,培训类型应多元化:一是对新进务工的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对负责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三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更新知识的定期教育培训。①对新进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由于劳动市场和用人单位是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劳动用人有较大的流动性。对于新来人员,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和工作岗位都是比较陌生的,对自己要从事的工作,不管是劳动技能方面、业务知识方面以及安全知识方面,都缺乏认识和了解,因此,对新进城市务工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意义非同一般。②对建设项目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不管是工程还是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会设置有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就是项目建设具体的管理人员。对“项目负责人”的教育培训,除了必要的劳动技能、业务知识的培训外,最主要的还有人员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要把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提升到管理层面上去,不仅内容要宽泛一些,而且培训深度也有要求。③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对城市建设的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工作水平、工作技能提高的同时,自然会接触新的事物,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因此,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对城市农民工来说尤其重要。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可以根据培训对象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发挥出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最大潜能。

4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城市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安全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在就业、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能有针对性的体现出农民工兄弟技能掌握的情况、业务学习的情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为城市农民工就业提供铺垫,同时也为用工、用人单位招工的过程中针对性更强、专业上更贴、更能发挥其个人才能,挖掘出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反的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与管理。大多数企业、用工单位,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甚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培训档案是“脱节”的,在培训期间,没有及时地将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所产生的进展情况、培训内容、考试成绩等相关材料进行及时的归档,缺乏城市农民工就业前工作技能、个人才能、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支撑材料与佐证材料,给用人、用工单位或部门,造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多少会给选人、用人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迫在眉睫。要做好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建设,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培训前农民工个人信息的摸底。培训前的摸底信息,主要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基本信息的登记与核实,也包括培训前农民工个人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培训情况,比如事先是否进行过技术教育培训或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如果有,应对这些培训材料进行(尽量)补救。二是培训中农民工个人教育培训材料的及时收集与归整。不管是农民工培训的通知、签到信息、教育培训讲稿、学习成绩以及教育培训考试成绩和培训教材等,都应及时地、按照档案整理的要求,规范化地进行收集与归档,避免农民工教育培训材料的丢失,保证农民工教育培训材料的完整性。三是档案管理常态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应与其他档案管理一样,规范化、常态化。无论是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都应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移交工作。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新时代的要求,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应该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同样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应该齐抓共管,抓出成效,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秀艳,高国忠.关于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86-188.

[2]刘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2(5):20-21.

[3]王取银,蒋书红.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究[J].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