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范文

浅谈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范文

时间:2022-11-12 01:30:00

浅谈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

[摘要]为避免陷入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静态“对等”为诗歌翻译质量评估唯一尺度的论调,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一首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出以诗歌的文体意义即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为核心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以最佳近似度为评估诗歌翻译质量的动态标准,从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现代文体学等多个角度探索原文和译文的美学属性,寻找诗歌在修辞、语义、语音、语相、意象、韵味、意境等维度能够表现美学意义的评估参数,并且根据主题相关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对原文和译文的相似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得出评估结论。

[关键词]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最佳近似度;诗歌的文体意义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颇多的主题,有人坚信诗歌“不可译论”,有人认为诗歌不但可译,还可以改写和竞赛,于是提出诗歌翻译的“再创论”[1]和“竞赛论”[2],所有人都承认在译文中完全传递出诗歌原文的主题和美学特点是难以企及的理想。为了跳出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争论的怪圈,应该基于诗歌翻译的特点重新制定诗歌翻译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框架。诗歌艺术强调美的表现形式,这是区分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属性,所以译文的首要任务是传递其美的属性,为此可能要在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上做出必要的牺牲。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限制,形式美的东西许多是不可译的,例如汉语诗歌不同体裁所规定的平仄和压韵规律、对偶技巧、停顿的步数、节奏的快慢、典故以及特有的修辞格等,这些只有汉语才能够表达的美学属性,基本上不可能译入另一种语言。辜正坤认为仅仅依赖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是不可译的[3]。所以诗歌翻译者应遵循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诗学传统,在译文中着重模仿和复现这些不可译因素的美学效果,使译文在目标语读者心中取得原文在源语读者心中相似的审美感受。

一、构建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

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包括译文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参数、评估路径和评估方式等几方面。

(一)拟定译文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参数

由于诗歌翻译中存在许多不可完全移植的美学因素,所以译文和原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绝对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译文质量评估操作中,应该为译文设定一个相对理性的、有弹性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翻译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创造性地)对等”或“功能对等”[4]和中国老一辈翻译家提出的“最佳近似度”[5]等强调效果和美学意义对等的翻译标准相对客观,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检验诗歌翻译质量的优劣。在这种评估标准指导下,译文评价者还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诗歌文本,动态调整所采取评估参数的角度和数量。与非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的三大纯理功能[6]不同,诗歌语言的本质是审美功能的表达,其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于文本的文体特征,诗歌的文体特点包括通过语言内容表达的主题意义和通过语言形式表现的美学意义[7],表现在诗歌的音、形、象、义、韵、境等各个维度。一首诗歌的优秀译本应该最大限度地模拟出原文在音、形、象、义、韵、境等维度的美学意义(即文体特点)。为了对译文做出深入、全面和相对客观的质量评价,应该从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现代文体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在音、形、象、义、韵、境等各个维度,以诗歌的主题和美学意义的相关程度为尺度,动态地探寻和确定译文的评估参数。因此,诗歌翻译的具体执行的评估标准应为:译文在音、形、象、义、韵、境等维度发掘出的评估参数是否能够体现出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与原文的审美感受有多大程度的相似度。

(二)译文质量评估路径

1.对诗歌原文做整体性的主题和美学意义分析诗歌语篇一般分为抒情为主型和叙事为主型[8],而汉语诗歌大多数以抒情为主兼顾叙事,语篇的形式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的规定,翻译时其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往往较难把握。所以评估的第一步应该在宏观上从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现代文体学等不同的角度重新剖析诗歌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在微观的词和小句层面寻找和确定评估参数,从修辞、语义、语音、语相、意象、韵味、意境等不同维度评价译文质量和效果。2.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和评估首先以诗歌的主题意义、美学意义分析为参照,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和比对原文和译文在概念意义上的偏差,分析原因,并对不同译本做出评价。然后根据主题相关度,对于词汇、小句层面上的评价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权重高的参数的翻译质量可以直接影响一首诗歌在音、形、象、意、韵、境等维度上的美学意义,应该一一进行比对和评价。(三)宏观和微观的评估方式相结合为了避免得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评估结论,有必要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评估方式。[9]宏观上把握一首诗的主题意义和美学特点,自上而下地审视译文是否(或者在何种程度上)在音、形、象、意、境等维度上传递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微观上从译文的词和小句层面,自下而上的评价原文的旨趣、意象、意境等,是否(或者在何种程度上)通过译文得以传递。如此从宏观和微观层次全面判断不同译本的翻译质量。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译文对比分析和质量评估。

(一)宏观自上而下的原文主题意义分析

李白与孟浩然相识,是在他刚离开四川,青春年少,心雄天下之时,他对自己的未来和即将面对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和浪漫的想象。此时的孟浩然,诗名早已闻名天下,李白特别钟爱和向往他那纵情于山水之间,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并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大加赞美。公元730年(开元18年)3月,孟浩然要动身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请人捎信,约会孟于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见。欢聚数日,孟将乘舟东去,李白恋恋不舍,亲送至江边。临别赠诗一首,便是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表达的别离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别于其他的赠别诗,这与李白当时心境是分不开的。时逢开元盛世,天下太平,市井繁荣,又是阳春三月、春意盎然之际,孟浩然从江夏到扬州泛舟东下,必定是烟花柳岸,一路繁华。对于李白这样一个充满浪漫情怀和热爱旅游的年轻人来说,这次离别并不令人十分伤感,他心中反而充满了对这趟旅程的向往之情和浪漫的想象。他相信孟浩然的这趟江南之行一定是快意的,李白崇拜孟浩然,同时也向往扬州,所以在送别时,胸中诗情激荡,他的思绪也随着江水和小船一起飞向了远方。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与友人道别,美丽的春景和些许离愁交织在一起,这次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便直说,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如空谷回音,令人遐想,耐人回味。[11]

(二)语义分析1.原文的概念意义分析

自下而上地对原文进行概念意义分析,发掘出诗歌的主题意义如何在概念层面得以体现,用功能文体学的方法对这首诗的经验意义进行及物性分析,此诗可分为四个过程[12],见表1。诗的前两句是记事(写实),用的是两个动词,体现的是两个物质过程,节奏是轻快的,因为时间是春光烂漫的三月,故人要去的地方也是诗人向往的繁华之地扬州,故而送别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后两句借景抒情(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写景用的却是三个动词,体现的是两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在远景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扬州这繁华之地的向往,身虽不能至,而心随着长江水伴故人而去。2.三个译本的概念意义分析诗歌翻译质量评价应该赋予美学意义更高的权重,概念意义甚至主题意义在必要时候可以做出牺牲。自下而上地分析译文的概念意义对比原文的概念意义,查看是否存在偏离,再对译文做出评判。偏离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作者的疏忽、误译;二是为美学意义的表达做出的牺牲。3.自下而上的词汇、语义、意象、韵味、意境分析题目的翻译:诗歌原文在题目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译文1和译文2只点出了送别的地点,译文3只译出了目的地,虽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题目的概念意义,但是在译文的第一、二句中又都做了补充,如此,题目的概念意义得以补偿,算是完整的翻译。但是对“广陵”和“扬州”的处理,三个译文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译文1和译文3直译为“广陵”和“扬州”概念上没问题,但却损失了“扬州自古繁华地”的意象,译文2译作“Rivertown”进行了意译,描述了扬州的地域特点,同时也顺应了本首诗的主题意义,即作者对自古繁华的水边之城扬州充满向往之情,只是不能同去,也有些许惋惜之意,损失概念意义保留主题意义和意象是诗歌翻译应做的正当取舍。4.语相层原文是七言绝句,由于汉语是单音单字,英语双音节和多音节词汇占绝大多数,所以译文每句诗的长度都超过了原文,这是语言形式本身的限制,是不可译因素。但是原文是韵诗,译文1和3却译成了无韵诗,形式上的美打了折扣,译文2虽然不是严格按照原文的形式押韵,却按照英语诗歌的习惯押韵,保存了韵诗的形式。5.语音层原文是一、二、四句押韵,是绝句常用的韵式,基本上属于不可译的因素,英文的押韵形式不同于汉语,却可以用英文的韵式来仿译,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声音效果,这一点只有译文2做到了。原文押[]韵,与“愁”字同韵,暗示在美丽的时光和轻松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诗人还是有一点愁绪的。语音的这点象征意义,即使是译文2也难以传达出来。原文每行七个音节,前四个音节是两字一顿,后三个一顿,读起来字字铿锵,这样语音的整齐美也是难以在译文中再现的,只能用英语诗歌所惯用的音步形式来模拟。译文1每一句都是十五个音节,差不多是抑扬格七音步,虽不是经典的五音步,但是抑扬顿挫,节奏整齐,基本上模拟了原文的七言的节奏,前两句阳性元音为主,声音响亮悦耳,与原文的主题意义切合,后两句阴性元音为主,暗示着离愁,第三句中辅音[s]的多次出现,产生不快的联想,体现了这一句的主题意义。译文2第一句十二个音节,第二句十三个音节,第三句十三个音节,第四句十二个音节,虽不如译文1那样工整,也比较整齐,基本上是抑扬格六音步,前两句也是以阳性元音为主,后两句以阴性原因为主,尤其第三句也是辅音[s]多次出现,整个译文语音层面上取得了与原文相似的效果。译文3前两句每一句是十五个音节,后两句每一句是十四个音节,基本上是抑扬格七音步的形式。第一、二、四句的逗号的停顿很好地模拟出了原文的节奏,这一点是译文1和译文2所没有的,是译者的一种创造性发挥。第三句故意未加停顿,节奏的变化增强了怅然若失的感觉,加上辅音[s]的多次出现,不快的情绪跃然纸上。单从语音层面上看,三个译文都注意到在诗歌翻译中,语音的模拟应赋予较大的权重,都努力以英文诗歌的语音形式模拟出诗歌原文所要传达出诗人的情绪变化。译文1的语音最为整齐,译文2模拟了押韵的形式,译文3句内加了逗号,模拟了原文的节奏,三个译文可谓各有千秋。在以上各个角度和维度的参数分析中,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是:语义准确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但是当诗歌的译文中语义维度与美学维度相冲突时,语义准确度的权重在诗歌翻译中应低于语音、语相、意象、意境等美的维度上参数的权重,因为诗歌翻译中美和准确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诗歌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首先应仍然还是一首诗,并且从声音、形式到意象、韵味以及意境要接近原文。这样,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舍弃一点语义的准确度,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乱译,语义的损失是可以在美的感受上得以补偿的。对三个译本做出质量评估的价值判断,很难简单地说,哪一个译本最优,哪一个最差,只能如上文一样,判断出具体在哪个层面和维度,孰优孰劣,尽量做到有理有据,相对公允。

三、结语

以往的诗歌翻译质量评价基本上是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开展的,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武断和不公正的,因为单一的视角不能充分挖掘诗歌的主题和美学意义,其结论往往是整体印象式的,缺乏理论和具体数据的支撑,容易引起争论。文中提出的评估框架增加了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现代文体学的视角,可以扩充诗歌翻译质量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在一首诗的音、形、义、象、韵、境等各个维度寻找评估参数作为评价的数据支撑,得出的结论是相对具体、客观、公正和可以验证的,同时评估视角和参数维度并非一成不变,评价者针对不同诗歌语篇的种类和评价的目标,可以相应地增加或删减。文中提出的评估框架也并非尽善尽美,它是开放的,需要在翻译评价的实践中反复验证和完善。

作者:肖勇,李丹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wxslzz/72335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