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德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 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图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图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培养幼儿良好德育行为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必要;途径

一、加强中职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德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大学、普高持续扩招,在这样的冲击下,中职学校学生生源逐渐多样化,学生素质普遍低下的趋势愈发明显。他们大多是来自中考或者高考的失败者,来自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家庭)等等。这些群体中的他们不仅仅是学习落后于整体水平,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学习缺乏积极性,自卑感强烈,自我封闭,甚至出现焦虑、冷漠、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情绪激烈,行为易走极端,对前途不抱什么希望。基于以上种种现象,给我们以启示:中职学生的教育不能走捷径,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2.客观环境决定了德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变化复杂,影响着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复杂的形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增加了德育的难度。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从中高考的考场上败下阵来的,在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心理上存在诸多影响其发展的非正常因素。鉴于以上情况,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变得尤其重要。

3.德育的作用决定了德育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无法实现。中职学校的教育尤其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途径、内容外,职业教育还承担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德育自身的作用决定了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加强德育的途径

1.在中职学校强化德育的重要性

基于德育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和保证德育的阵地,强化德育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程教育。这四门课程分别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及《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重在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发挥重要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学生进行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兴趣,结合自我实际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国家的基本经济形势和大政方针的教育。四门必修课程是整个德育的基础,是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必须保证德育理论课程的课时和课程。

2.加强培养中职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

搞好德育工作,师德教育是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双重作用,教师既要“宣传”,同时还要“自教”。而且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学家认为:“德”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是最狭义、最基础的“德”。作为教师,讲究职业道德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表率,才有可能遵守社会公德,才有可能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做好德育,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过去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于目前德育工作的复杂形势,我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一方面,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增加了大量的新成分,如我校德育队伍就出现了“二多一少”的现象,即年轻教师多、新教师多、德育教龄长的少;另一方面,中老年教师在师德方面也有着程度不同的欠缺。面对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学校德育队伍存在的新问题,我们应调整师德建设的标准,努力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德育队伍。

3.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要在德育上有所突破,重点是要改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格局,形成一个以党政领导为核心,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带头人,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群体;形成一个以德育学科教学为主,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为辅的途径;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内容系统;形成以正确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系统。通过构建一个核心指导、全员参与、课程丰富、活动多样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更强。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养成教育;德育管理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1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存的德育管理中,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方法单一,以灌输为主,缺少创造性和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教育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只有养成教育才能摒弃了过去人管人做法,加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完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营造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娇惯和社会一些不良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但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口头表达能力、表现欲都要比过去的学生强得多,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群绵羊,任意摆布,那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向上的进取心。教师要充分地相信、依靠学生,大胆地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只要起好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途径。

在教师管理中,我们有少数老师管理效率不高,许多工作都由班主任包办代替,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由于班主任老师总是冲在“第一线”,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被削弱。结果是:班主任管理辛辛苦苦,管理效果却一般。学生在班主任面前一种模样,班主任一走又是另一幅景象,这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教师的管理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德育管理中实施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最为紧迫的任务。

2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实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2.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群体,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所以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实行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人物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爱国时,可讲述事迹。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其次是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锻炼。依据学生在校的情况,可师生共同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制度、学生德育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强化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德育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不乱丢垃圾的训练……又如:培养读写姿势的训练,很多学生坐的都不端正,多数都是趴在桌子上。像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先给学生讲清楚不正确姿势的危害并且以后及时提醒,见到一次纠正一次。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形成正确读写姿势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2.2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这里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人才的精神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两方面构成的,所以用“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在“德”与“才”两方面,“德”起着统帅作用,是决定人才发展动力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所以将“德”放在“才”的前面,“德”是首要标准。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青少年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不断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既易于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也易于受到社会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此时加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不仅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自己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能力,保证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健康地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当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都应当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和小恶,经过数量的积累,就会变成大善和大恶。许多不良的品质,往往都是从小的坏事开头的。诸如平时说话不注意语言文明,生活中不拘小节,随便动用别人的物品,不注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起初,这些可能是小的瑕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酿成大的品质缺陷。等到形成一种坏习惯之时,再来纠正就会十分困难。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在每件小事上用道德规范与准则来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课堂这一阵地。

它的培养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应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学习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以便取得最佳效益。

3养成教育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

加强校风建设,养成教育首当其冲,德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校风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而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战斗力。所以,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逐步改变教师由管理的“控制者”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者”,全程贯彻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优化、整合德育管理的各个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待差异、激发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使德育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内化成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因为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有反复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种影响和青少年时期学生各种行为不稳定,使学生的习惯就会出现变化和波动,会出现错误与正确的反复转化。正因为这样,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持之以恒,必须要长期地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水平,必须要长期地坚持从点滴小事上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政治课 “三观” 青年

所谓“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本身是哲学的一种提法,主体是人,也就是人对整个世界、人类生存的观点和价值及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定义上看,就是人的主观看法,不同的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会大相径庭,这也就会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主观判断,积极的判断会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进发,然而消极的判断则会引导人们向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正确的“三观”才是人们应该所具备的,而德育政治课正是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三观”的必备良药,有利于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健康的成长。

一、德育政治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主体是人,也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因为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太一样,看问题的方向和角度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为什么人会产生不同看法,究其根本,还是精神思想和物质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形成了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德育政治课教授的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的看法不一定有那么长远,但德育政治课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从小事做起,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向着正确的世界观认知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二、德育政治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主体也是人,是人们对人生的认知,也就是人对在世界上生存和生活的目的目标以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对它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形成于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受到世界观的约束,不同的经济基础或地位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基本问题都是不同人生观提出来的,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权势主义的人生观等等。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如历史上那些为人民的幸福、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的人生观。德育政治课正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种种人生观有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份,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看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乐趣,这是高尚的革命的人生观,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德育政治课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目标,每个小目标都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政治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德育政治课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体还是人,是指人们对具体事物价值的认知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相对稳定,但还是会随着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德育政治课要求掌握无产阶级价值观,因为他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还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同时还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十年来,它的巨大认识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同志的“三个代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德育政治课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引学生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的学习,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样德育政治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总之,要想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就必须用德育政治课来引导,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优质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雷娅.浅谈中职学生的分层次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

[2]王可.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4,(23).

第5篇

        (1)农村初中生的德育现状

        现在的农民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着“三农”政策的好时机,大部分已摆脱了贫困,开始向小康迈进。但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这里的部分中学生,却出现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空虚”的尴尬的局面。“普九”后,经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抱怨 ,现在的中学生太难教了:不仅仅是学习基础差,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道德似乎已丧失。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责任心、感恩的心,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边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一些学生厌学,他们时常抽烟、酗酒;聚众斗殴,敲诈、勒索、校园盗窃及师生冲突时有发生,造成在校生的不断流失。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撒谎、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他们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同学因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对教师的教诲不怀感恩之情,反而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教师的心理。

        (2 )原因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之所以在德育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原因有多种:

        第一、是家长的纵容。现在的农民家庭大多只有两个孩子,有的还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家长对他们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孩子上不上学他们并不关心,有时还帮孩子撒谎。当教师向他们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习惯时,有的反而替孩子说话,甚至抬孩子的头。个别家长送孩子到校的第一天,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我的孩子不能骂,否则的话我和你们没完。”试想,有这样的家长撑腰,这个学生就不会把教师放在眼里,在学校自然就难教育。

        第二、家庭不和谐,无法给学生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天天在子女面前打麻将,赢了一高兴给孩子钱让其任意花,输了则拿孩子出气,或者夫妻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第三,学校周围的黑网吧、游戏室给学生的逃课提供了温床。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近四成的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很容易传播。这个年龄的初中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行,无法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里边的暴力、色情给学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部分家长目光短浅,受社会大潮流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支持学生外出打工。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其它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优势。政治学科的学习,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在于借助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认为,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1)教育学生学会勤劳节俭,常怀感恩之心。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至少不愁吃穿,加上父母从小的溺爱,形成花钱大手大脚、互相攀比的风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 

在校园内,他们平时洗手、洗脸、刷牙时,不关水龙头,让水─直流;不爱护学校财产,乱扔教室内的粉笔;周末到校,父母给的钱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威胁父母不来上课;平时乱倒饭菜;劳动不积极。而在教学中,关于名人、伟人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灌输这类思想。

如节俭方面,可结合历史知识讲《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时,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他曾给自己的儿子写过《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并把他的名言“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讲解给学生听;讲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时,告诉学生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如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周恩来在工作时,总是在自己的右手上套上一个袖套,,目的是为了不让袖子坏得快。像这样一些生动真实的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休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感受教育。关于学生乱扔教室内的粉笔的情况,可以给他们讲一讲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徐特立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让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应具有的美德。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谆谆告诫他们要崇尚节俭;针对学生不理解父母、不懂感恩的情况,可以用中国二十四孝图、陈毅元帅回家给母亲冼脚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之心。

        (2)让学生学会礼让,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初中生,15、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牛不马的时期”。动不动就爱发火,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事就争吵或打架,不懂得礼让;对班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班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一个学生心中如果连集体观念都没有,你就不可能指望他会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校园,更不要对他会在爱家乡、爱自己的祖国方面抱有幻想。可以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礼让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介绍陆游、屈原、岳飞、林则徐的故事,教育学生一个人只有从爱身边的事物开始,包括爱班级、校园,才会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3)让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目标的改革,在教学中,明确提出课堂的三维目标,在原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学到评价历史人物,此时可教育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功是功,过是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 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4)教育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做人。

第6篇

(1)农村初中生的德育现状

现在的农民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着“三农”政策的好时机,大部分已摆脱了贫困,开始向小康迈进。但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这里的部分中学生,却出现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空虚”的尴尬的局面。“普九”后,经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抱怨 ,现在的中学生太难教了:不仅仅是学习基础差,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道德似乎已丧失。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责任心、感恩的心,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边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一些学生厌学,他们时常抽烟、酗酒;聚众斗殴,敲诈、勒索、校园盗窃及师生冲突时有发生,造成在校生的不断流失。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撒谎、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他们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同学因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对教师的教诲不怀感恩之情,反而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教师的心理。

(2 )原因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之所以在德育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原因有多种:

第一、是家长的纵容。现在的农民家庭大多只有两个孩子,有的还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家长对他们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孩子上不上学他们并不关心,有时还帮孩子撒谎。当教师向他们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习惯时,有的反而替孩子说话,甚至抬孩子的头。个别家长送孩子到校的第一天,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我的孩子不能骂,否则的话我和你们没完。”试想,有这样的家长撑腰,这个学生就不会把教师放在眼里,在学校自然就难教育。

第二、家庭不和谐,无法给学生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天天在子女面前打麻将,赢了一高兴给孩子钱让其任意花,输了则拿孩子出气,或者夫妻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第三,学校周围的黑网吧、游戏室给学生的逃课提供了温床。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近四成的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很容易传播。这个年龄的初中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行,无法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里边的暴力、色情给学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部分家长目光短浅,受社会大潮流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支持学生外出打工。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其它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优势。政治学科的学习,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在于借助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认为,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1)教育学生学会勤劳节俭,常怀感恩之心。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至少不愁吃穿,加上父母从小的溺爱,形成花钱大手大脚、互相攀比的风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

在校园内,他们平时洗手、洗脸、刷牙时,不关水龙头,让水─直流;不爱护学校财产,乱扔教室内的粉笔;周末到校,父母给的钱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威胁父母不来上课;平时乱倒饭菜;劳动不积极。而在教学中,关于名人、伟人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灌输这类思想。

如节俭方面,可结合历史知识讲《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时,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他曾给自己的儿子写过《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并把他的名言“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讲解给学生听;讲到、等伟人时,告诉学生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如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在工作时,总是在自己的右手上套上一个袖套,,目的是为了不让袖子坏得快。像这样一些生动真实的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休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感受教育。关于学生乱扔教室内的粉笔的情况,可以给他们讲一讲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徐特立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让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应具有的美德。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谆谆告诫他们要崇尚节俭;针对学生不理解父母、不懂感恩的情况,可以用中国二十四孝图、元帅回家给母亲冼脚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之心。

(2)让学生学会礼让,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初中生,15、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牛不马的时期”。动不动就爱发火,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事就争吵或打架,不懂得礼让;对班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班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一个学生心中如果连集体观念都没有,你就不可能指望他会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校园,更不要对他会在爱家乡、爱自己的祖国方面抱有幻想。可以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礼让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介绍陆游、屈原、岳飞、林则徐的故事,教育学生一个人只有从爱身边的事物开始,包括爱班级、校园,才会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3)让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目标的改革,在教学中,明确提出课堂的三维目标,在原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学到评价历史人物,此时可教育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功是功,过是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 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4)教育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做人。

第7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职生 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而现代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中职学生特点和教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提高学校生源,各学校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录取的大多数都是中考失利者。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下面趴倒一片,更有甚者英语认不全26个字母。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损坏公物、扰乱秩序、打架吸烟酗酒等。

2.职校生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

学生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冲动性强,理智性差。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

3.职校生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

针对以上特点的分析,职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改正过去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1.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

教师要利用与学生在一起的机会多沟通、多谈心、多鼓励、多帮助,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做好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家访、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携手教育学生,从而营造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到实处,我们即使发现学生的一个小小的不该,也应及时纠正,让学生懂得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明确一个公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知道任何一个社会人做事都不能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开朗起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自私。要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我们要把较多的自由思考、自由活动、多方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2.加强心理辅导,利用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爱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切实加强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总之,中职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需要反复地、渐进地进行,它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教育;教师师德;学生品德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除去社会的约束外.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德育教育的结果.从孔子授徒首开先河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再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从《论语》到《师说》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每个时期都有德育教育的身影,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知识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的民族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贡献。

德育教育优先于其它教育. 素质教育的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提出了德育教育,说明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了德育教育作为先提条件,就像地基不稳定的建筑,摇摇欲坠,没有了德育教育的教育,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都无法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的长效性和艰巨性,知识可以武装人的头脑,但优秀的品德才是立人的根本。

德育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已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目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为最终的结果,使学生明善恶、晓礼仪、通优劣、知荣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德育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的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正是完成其他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品质在其他的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说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那么该怎样开展德育教育呢?

1.1 结合学校特点,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寓教于乐,寓德于课堂。课堂教学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有重点地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以多样化的活动,多侧面,多角度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再次面向社会,开展共建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更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渠道,从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学校和社会相互补充,不但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结合个人特点,多方法开展德育教育.现代社会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加之性格,经历,经济等状况的不同.就决定了学生自身情况的复杂性.在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校的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必须适应学生的复杂性,要多方面,多样化,因势利导,区别对待.

2 德育教育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作用。

教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的教程,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育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对学生在各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1 良好的师德,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理想的教师素质,不仅在智能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浓厚的教育素养和较高的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品格方面要具有嵩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它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一个受学爱戴和尊敬的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他追求真善美的所作所为,会使学生积累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检是爱心升华的基础,有了这样情感体验,学生会产生相应的关心人、同情人、新生人的美好感情。这样教师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并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升华,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把这种感情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极大,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师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师表风范、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人格去熏陶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2.2 良好的师德,能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良好的师德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一位教师工作松懈,教学无方,行为不端,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恐怕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的学识也影响学生学习进步,故此教师只有博学多才、品德高尚、才能带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德育教育中班级对学生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班级的信念、情感、凝聚力、行为习惯等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是任何优秀教师所不能代替的。所以,一个班级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团结向上、高度的凝聚力、文明礼貌、、、、、、,这些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进取,只有这样的班级才能走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

4 德育教育中学生之间的作用。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明人和人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谈常常会影响他周围的很多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人个个方面都在学习,一个好的伙伴会让他得到许多的收获,反之则会贻害无穷。

第9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德育 重要性 正确观念

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图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图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培养幼儿良好德育行为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教育 重要性

近些年,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道德沦丧的事件使人感悟到现在社会人情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已逐渐渗透到成年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中,青少年做为社会未来的思想主导者,要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育,因此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引路明灯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年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集聚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崇德的良好品质,是我国在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师和家长忽视。学生心灵是纯洁无瑕的,小学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少年儿童的思想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使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德育教育成为人生初级阶段的指路明灯。

二、德育教育是其它教育教学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对其它各学科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使学生自己能够辨别真、善、美、丑,能够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能力。表现在其它社会活动方面,就会习惯性的朝着好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延伸下去。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抓好德育教育就是抓实未来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小学生作为一支传承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力军。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合,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让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第11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 现状分析 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成为技工学校的当务之急。但是技工学校录取的学生当中,大多是中考分数偏低的学生,为了多招生,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上课不听讲、逃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一代技术工人,必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与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一、对技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性,整体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服从意识明显下降,对公共财物不爱护,逃学、上课顶撞老师、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现象,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上进心。

(1)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技工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3)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技校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技校,就是“末等公民”,因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4)意志力差。现在许多技校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技校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不相同的,但有社会的错误导向是共同的。成绩好的学生是宠儿、是宝贝,成绩差的学生是垃圾、是废物。使得许多学习成绩一般或差的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受人冷落、看不起而自尊受到伤害,丧失了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2.技工学校教学现状

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习课占50%的比例,专业理论课占30%的比例,文化基础课占20%的比例,在文化基础课中德育课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学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技校学生的德育,而且忽略技校学生的特点与普高学生的不同。

(1)办学指导思想不够准确,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大多数技工学校,只是把加强实习和专业理论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只是象征性开设了一些德育课。没有考虑到技校学生绝大多数存在心理缺陷,有自卑感,缺乏自信。

(2)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一些德育教师始终沿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方法生硬,缺乏亲和力和生动事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3)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也只是对学生提出行为规范上的要求,而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能从思想上以理服人。

(4)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当。技校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这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社会上不良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其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健全,甚至产生负面教育。

二、如何加强技工学校的德育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而衡量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看其是否具备其精湛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

1.改革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纠正社会偏见对技校生心理造成的心理伤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人性化教育。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3)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灵活性。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

2.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强化德育者的时代责任感

(1)要培养德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培养德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工作,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教育感化学生。

(2)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相互尊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3.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

(1)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3)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4)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4.加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他们的职业德育养成直接关系着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教师要自觉学习,掌握技工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

5.提高技校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其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德育教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笔者学校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在技校生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与政府职能部门配合,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取缔了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等,为学校教育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优化家教,实现了双向配合,充分发挥了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二是开好家教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交流家教经验,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其他家长。三是建立家教联系卡,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以便双向沟通,为教育帮助学生提供依据,使之更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四是和双差生的家长签订教育协议书,双向配合共同转化差生。五是学校建立家访制,规定班主任到学生家中访问。六是建立家长接待制,由学校领导专门接待来访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建议。最后,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得到实践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

(1)用活教材,是德育课充满活力的前提。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学科。用活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选取典型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材重新整合,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在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要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教育的对象。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要多方面学习和借鉴各种类型德育教育的方法,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和探索,就能逐步形成有技工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方法,使技工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教育科学研究,2001.06.

[3]胡厚福.德育原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4]曹廷伟,杨道林.班主任工作艺术.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5]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第12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渗透;全面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活动,不断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和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模式。

1.整体构建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是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的,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以及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2.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是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3.活动的德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的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第13篇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为师者传道授业,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作为教师,尤其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表率,更是学生在道德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自身的言、行及言行的一致性。对学生来说,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不仅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均被其覆盖了。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不足,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

其次,教师的人格影响相当重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世界进行感化,让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陶冶,要求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在课堂上的言、行,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功底和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在品格方面,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自身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下去。

二、应针对一些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求“因材施教”,从德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之所在,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对一些学生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通过对他们气质、能力、性格的了解,寻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各自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他们逐步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诚心和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正确认识的足够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来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改变自身的问题,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应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单靠课堂上正面教育,还要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完美的相结合,将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加强政治课教学。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基石,因而学校要非常重视政治课的教研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做到集体备课。而且要经常安排教师出去学习和交流,拜师学艺,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法制报告会、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等。还可以通过搞一些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等活动以更好更直接的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意识。

四、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及不作为带来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第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更不能对优差生进行区别对待。有的教师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第二,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三,有的教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第14篇

一、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要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德育;意义阐述

高中阶段的学生除了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在高考之中发挥失常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顶不住高考的巨大压力,缺乏战胜高考的必胜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来。

一、德育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并不是要直接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这中间要经历三年这样一个看似短暂却又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高中最初阶段成绩优异,学习状态饱满,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压力的临近,很多学生的意志力明显不足,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当压力来临的时候甚至出现崩溃的现象,这是每一个学生也是每一个教师的遗憾,所以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进行着重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起顽强的意志,以应对高考备考中漫长而艰巨的学习历程。

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良好的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而当突然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态不免出现失衡的现象,情绪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自己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战胜这个艰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迎接最终的胜利。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因为即便是我们的学生具备了过硬的知识储备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取决于我们的学生内心是否强大,而这恰恰是德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我们的德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心态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时刻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