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第2篇

【关键词】转变角色;取法教材;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过程,而不是记忆科学的结论。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前给面对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时候我故意卖个破绽,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问: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在教学中尊重、关心和解决困难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极大的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成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规律,这些规律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初三物理《声学》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对物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学习中会面对种种困难。为此,可以在《声音的传播》中着重给学生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他双耳失聪,却不屈服于命运,并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著,告诉学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运挑战,要不怕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运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们讲牛顿的几个小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应该积极、乐观、拼搏、进取;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强,采取鼓励激发的方法,以自学研讨,个别辅导为主;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消除她们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电学》这部分内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学 ,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承受失败心理素质较差,对电路图的画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学中,就应该耐心细致,各个击破。通过与女生的反复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们逐渐摆脱了不良的心理状态,慢慢的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学习上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学习的乐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绩。

4.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里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我在教学当中不仅仅局限于讲授知识,还注重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像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真诚地把爱倾注在他们身上,用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违纪行为,我也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3篇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努力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信心,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第6篇

学校乃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更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中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前预防,坚持心理危机干预政策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会尝试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一旦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出现问题,给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较大的甚至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伤痛和损失。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时候,“预先”发出警示讯号,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我们应尤其关注女生健康,女生是一个更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对她们进行自爱教育,一方面,能净化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心理甚至是身体上带给她们的伤痛,因为对于女生来讲,有些伤痛是无法愈合的,是一辈子的痛。

二、开设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我认为,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学内容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不回避敏感的“性”话题。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性,“堵”不是办法,而且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堵不住的。因此,我们应毫不回避地跟学生主动讲友谊、讲恋爱、讲性,目的是为了疏导,让他们从实质层面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专题讲座,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条件,定时进行讲座。讲座一般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如:每学年初,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会对新生年级开展“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做阳光中学生”等讲座;还先后举办了“感恩教育”“理想与现实问题”“花季少种相思树”“学习,我能行”“寻找自己的舞台”等专题讲座,对学生如何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因地制宜,调整辅导方式和内容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五、持之以恒,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

第7篇

1.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向21世纪,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

1.2当前中等职校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中等职校学生,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较之于初级中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职校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素质不太高,加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般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不适应,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3学习缺乏内在动力。职校学生的厌学现象很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职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不能适应职校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

中职学生存在上述心理不适,有些严重的,难免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不少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学业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其一生,而心理、品格的严重缺陷则将危及一辈子。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好比学生打了预防针,可成功抵御他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障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1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普查,给他们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另外,可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中。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突出人际交往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心理波动小,这时应激发他们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艺术,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发展类的课程,如《性别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侧重心理发展引导,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毕业生主要进行岗前心理导向教育。大多数学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出现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学校应成立专门科室,开设《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目标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努力争取,良性发展。

2.2针对学生性别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针对中职生的性别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他们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要自尊、自强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讲究教育策略。

2.3引导学生具有自知之明,正确估价自己。这里所说的自知之明,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点、日常行为习惯等,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恰如其分地客观估价。青年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使自己难以做到自知。因而,认识自我,防止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前提。

2.4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往往是由于社会偏见不良影响,人际关系不良而引起的。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不切实际地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现实,看待社会。如果不能面对现实,终日沉溺在空想之中,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

所谓正视挫折,就是指面对挫折,能够驾驭,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应该看到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遭受较大挫折时,要有制止或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我们通常要求广大学生有意识地经风雨、见世面,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不断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5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每个家长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能以正常的心态顺利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就是老师的责任,作为中小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一、中小学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能以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做人处事;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能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三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中小学生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中小学生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很少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而且如何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很少。五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从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学校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中小学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六是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七是操作过程不够科学,例如“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有些教师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还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攻击,因为,体罚本身对学生的攻击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再如“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学生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学校,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学生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此等等,都要求教师家长多留心多关注,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才是上策。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刘德华,崔明. 初中优、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2,

第11篇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力和价值,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钥匙,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结合“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的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迪生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结构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是他们认识到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用脑,勤于用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使人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灵活和牢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动员学生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2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长身体,明辨是非的时期。现在媒体、网络很发达,对学生影响很大,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是回避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期。介绍生殖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生长发育的卫生知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使青少年健康的度过青春期,把精力集中于勤奋学习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

3结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生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人类也是如此。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有许多互相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素材。如“种内互助”中蜜蜂这个种群,各种蜜蜂分工明显,生殖、育幼、觅食、保卫分得清清楚楚,干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拥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4结合“珍爱生命,拒绝”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普法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目前,日趋严重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威胁。中学生,正直花季,面对陌生的东西,好奇心驱使他们总想去探究、尝试,却从未想过事情过后的后果。在学习“珍爱生命,拒绝”这节课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远离”普法专题片,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纸飞机》让学生从影片中深刻体会到对家人、对社会的危害,从主人公小亮身上学到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不仅损害人身,而且令人意志消沉,想入非非。有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干些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坏事。最后,毁掉自己。所以,我们要远离,认清的危害。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会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使学生明确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的认识挫折,正确的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6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等。

第13篇

一、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要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14篇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1.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30%左右的初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意志力、危机意识、合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当今学生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有关。

2.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家庭的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二、学校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能直接给学生愉快的心情,并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影响、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助的精神。

2.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就增强了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能力,因此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的功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总是与心情、精神等关联,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会很愉快的度过每一天;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学习的乐趣。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学校体育运动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不适。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学生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第15篇

摘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调查总体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作为一班之主班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教育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升学压力、家庭矛盾、青少年早恋等原因造成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生有自杀、犯罪的行为或倾向。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要基地,而且学生人数占我国整个青少年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由于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这一比例还在不断的上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应的措施。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对一所中等职业学校400名在校学生调查,统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7%,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20%。根据调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2.1 入学不适应问题:入学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次挑战,陌生的学校环境、同学、老师以及作息方式让他们很难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常这些学生会出现恐惧、焦虑、孤独、抑郁等不健康的情绪,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违法校规校纪的做法。

2.2 学习相关的问题: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要工作,根据统计学生中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占总的心理问题的70%。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考试焦虑,考试前忧虑、恐惧以及烦躁不安是很多学生都有的问题。学习厌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些学生对老师反感,对家长对立,产生了反叛的心理。

2.3 人际关系问题:中等职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冷漠、不合群、孤僻、冷漠甚至有时退宿。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存在的师生关系心理问题,38%的学生存在着和同龄人交流的关系问题。

2.4 人格问题:通常青少年存在着嫉妒、敌对、偏激、狭隘、孤僻、暴躁、自卑等不良人格。这些问题使得他们不愿意被别人约束,通常会出现欺骗、说谎、横行霸道、偷窃等犯罪行为。

3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班主任的行为和教育方法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班主任就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良好的人格。班主任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3.1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心理专职人员的工作,每个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期间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应该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其问题。同时班主任需要认真的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3.2 重视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与学校老师有关,还与学生的家长以及家庭环境有关。因此班主任要及时的和学生家长联系,帮助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正确的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教育和感化自己的子女。让家长能够和学校配合培养自己的子女,共同塑造这些青少年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团体辅导:班主任利用集体教育资源,组织班会,让学生相互熟悉、自我泄露、交流观点,加深对别人的支持与理解,同时让学生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他人,更加的了解自己、获得别人的支持、得到宣泄的对象,减少无助感和孤独感,让学生恢复自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 个别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个性的一面。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应该进行个别教育。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存在的个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行为以及相关的背景进行分析和综合,辨别出其心理问题的性质、特征以及原因。然后和学生通过谈话、聊天或者其它方式进行交流,帮助这些学生尽快的克服这些问题。

3.5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生观: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观。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是,首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班上多开趣味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节学生心态。其次班主任可以在活动中给学生口头或者物资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4 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些学生关系到将来我国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由此可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的重点工作之一。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扩大师资力量的投资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首先从入学不适应、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和人际关系四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班主任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洪顺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6-27

[2] 李.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3).

[3] 周燕. 乌鲁木齐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