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

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网. 

【3】管新《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网.

第3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初中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专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较差;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又不愿受人管束,思想方法简单,处事原则、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个性尚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在家庭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本文从当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浅要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转贴于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刘德华,崔明. 初中优、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考验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阶段,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其中高中体育教学就在当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不足之处

1.逻辑思维的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当中不断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加强,自我独立的意识开始不断的形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独立独行,存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定认可与赞赏,但是脆弱和敏感也是会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当中,周围的舆论统也会对他们带来影响,低估或者高估自己,自负感与自卑感的心理比较的强烈。

2.随着情绪的稳定性在高中生中不断地加强,提高了自身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不再如以前那样容易冲动、任性,情绪动荡、喜怒无常的境况也随之减少,然而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情绪上还是不够稳,比较薄弱的意志力仍然存在,普遍存在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躁不安的情况在考试的前后还是经常的发生。

3.随着高中生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成熟,丰富多彩的情况在内心世界当中不断地形成与发展。但是增强了隐蔽性,对于自己的心思不会轻易的展现出来。对有友谊的关键性也能很好的重视起来,渴望同四周的师生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高中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的子女,兄弟姐妹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体验过,因此,很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狭隘和自私的情况就会经常的在他们身上显露出来,对于人际交往当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决。

二、运用高中体育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1.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掌握,保证他们的身心可以和谐的发展,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理论知识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传达,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2.在体育课当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当中进行对待,对所教班级男女生的个性与兴趣、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身体情况等心理和身体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的培养,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要对高中学生较强的自主意识的特点进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体育运功进行选择。比如男同学普遍的喜欢运动,还都是强度比较大运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多多围绕这样的运动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短跑、长跑等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在通常的情况下,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是女生喜欢的,因此老师可以设置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功项目供女同学进行应用。将更多类型的运动器材和运动类型呈现给学生们,使体育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进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与教材的特点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有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存在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当中,为了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练习基本的队形和体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及其动作思维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自制力,有利于将学生的群体合作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进行提升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在体育课当中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充分的进行体会,与同学之间的情感加深,将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提升。

4.对要求要合理的进行制定,在教学的时候,将一定的能力水平和要求提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符合实际。一旦要求太低,就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一旦要求太高,学生过多的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一定体育的原则进行区别的对待,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学习重点,保证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果实,没有一定的绝对标准存在于成功与否当中,对于成功的认识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体现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在当代高中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其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巨大帮助,在进行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对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上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在高中阶段打下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就要利用好体育课这个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合理、有效的融入进去。

【参看文献】

[1]欧永钦.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05).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注重个性发展同时要结合这个年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情况,使两者协调和谐发展。最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解决问题、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不足。这个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之前学校一般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学生能成绩提高。一味的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其次,相关教育部门没有下发有关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再次,给学生上课的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多,并未及时了解关注学生,并向学校和教育部门反映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的面临的心理问题。

二是家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只能得到父爱或者母爱,学生心理难免会有自卑感或缺乏安全感,导致学生心理会不健康。其次,农村地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上的认知比较落后。这些中学生缺乏父母在心理上的安慰和正确的引导。最后,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长辈对孩子过渡溺爱,导致一些中学生缺乏独立、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问题出现。

三是社会缺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首先,网络是新兴的媒介,已成为许多中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网上会有一些游戏,比如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等游戏。中学生出于这个阶段思想很不成熟,会受这些虚拟网络的影响,会产生思维迟钝、情绪起伏大等网络心理障碍。其次,社会上的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未引起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四是中学生个人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这个阶段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的时期。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理解的不明确,如果不及时向父母和老师请教,会成为心理疾病的j酿期。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是坚守学校主阵地,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首先从学校文化着手,建立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宣传栏。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息,对同学们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熏陶。其次,学校要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制定严格的上课制度。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善于沟通、理性独立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咨询室,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解决同学们心理困惑。

二是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关键。首先,家庭的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起和基础。家长要明确指出孩子的不正确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行为,在思想上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成长。在父母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勇敢地克服挫折和困难。

三是营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首先,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走到群众身旁,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社区的宣传、广告牌、路边宣传牌等。其次,在社会中树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榜样作用,树立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和模仿,形成正能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四是加强自我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首先,学生本身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积极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其次,认清自我,发现优势,弥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再次,积极参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活动,从实践中深切体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中永.教育心理学[M].远方出版社.2003.

[2]张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学生之友:初中版 中考.2009(7).

[3]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2006-3-1.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二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前农村初中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偏激、固执心理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性格,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学校,有的任课教师迫于职称评聘、荣誉、奖金发放等的压力,为提高成绩,采用排名次,以成绩排座位的方法,使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加重;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处处与他们划清界限等等,周围人的白眼,往往使他们的自尊心丧失,自卑感加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塌糊涂,行为孤僻,不与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中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朋友,寻找快乐。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地方是他们的首选,而到这些地方没钱不行,于是他们就说谎行骗,用于维系他们空虚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们有可能误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朋友,也正是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误入歧途走向堕落走向犯罪的开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对众人的歧视,他们本能地会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线,家庭监护人的“苦口婆心”,老师的尖酸刻薄,同学的淡然冷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恐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击,“最大的侮辱莫过于不理睬”。他们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顶撞监护人,有时他们也搞“破坏”,出老师的洋相,捣乱同学的学习。

(五)自弃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六)盲目自负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造成这些初中农村中学生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他们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七)性格柔弱内向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八)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农村学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不再以种植为业,而是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当起了农村的小老板,从而在农村出现了“富二代”学生,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5%,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写日记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3)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想读书,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2.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心,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2.学校方面

(1)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农村初中学生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二代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

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长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焦虑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学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与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较强

农村初中学生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社会方面

①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②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农村家长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要帮助农民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建议农村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和感受心声。

(二)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各科教材中蕴含有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吴旭东、吕火明,《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北京日报.

第8篇

【关键词】转变角色;取法教材;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过程,而不是记忆科学的结论。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前给面对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时候我故意卖个破绽,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问: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在教学中尊重、关心和解决困难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极大的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成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规律,这些规律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初三物理《声学》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对物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学习中会面对种种困难。为此,可以在《声音的传播》中着重给学生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他双耳失聪,却不屈服于命运,并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著,告诉学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运挑战,要不怕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运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们讲牛顿的几个小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应该积极、乐观、拼搏、进取;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强,采取鼓励激发的方法,以自学研讨,个别辅导为主;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消除她们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电学》这部分内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学 ,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承受失败心理素质较差,对电路图的画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学中,就应该耐心细致,各个击破。通过与女生的反复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们逐渐摆脱了不良的心理状态,慢慢的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学习上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学习的乐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绩。

4.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里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我在教学当中不仅仅局限于讲授知识,还注重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像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真诚地把爱倾注在他们身上,用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违纪行为,我也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心理问题学生也不断增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有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抑郁、焦虑、恐惧、强迫、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紧张、孤独、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极度失调,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1.学业问题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使得部分学生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一些学生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情绪,若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人际交际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它两项是情感困惑和学业问题)。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惊、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

3.情感问题

现在,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预备,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今,各大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向广大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咨询。同时,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组织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排查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并在学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现阶段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以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动态。然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错误地认为,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使得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普查的防备心理,并不按照真实情况进行作答,使得心理普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往往一些真正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不能真实地出现在受关注学生的名单上,而不能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设立心理委员,朋辈心护员

以自愿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出心理委员,并以寝室为单位选取心理监护员,接受心理辅导培训,以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压力、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倾向为主要任务,以观察、交谈为手段,协助辅导员缓解学生压力,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在校大学生共同生活,尤其是居住在同一宿舍的同学,交往极为密切,许多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如果其中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担当了心理监护员,注意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心理异常时及时配合老师做好开通疏导工作,便能以简便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大量程度轻微的心理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宿舍心理监护员组成的日常疏导体系,是一种成本、高效率的心育手段,在缓解学生压力、控制心理问题恶化方面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2.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

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这势必减少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通。为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比如,在班级中发现有学生在情感上遇到问题,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或活动,鼓励同学多参加社团活动或班级工作,避免陷入单向的两人世界。同样,班级也可组织一些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当然,对于因人际交往问题产生较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应建议其找心理辅导老师谈谈。通过班会等活动,一方面,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赖;另一方面,则及时发现问题,减缓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

3.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将心中真实想法如实地告知辅导员,这降低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这样,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而辅导员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则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并通过对学生真实想法的了解,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吴永,杜伟,王玉鹏,冯宪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62-262.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23—01

目前,不少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自私自利,遇到一点挫折就神情沮丧,甚至寻死觅活等,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就很容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健康成长。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工作,少一点挑剔,多一点欣赏,以此感染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使自己拥有一颗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二、实施平等教育和成功教育,用积极因素诱导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各有差异,要求学生“事事成功”或“门门全优”势必会埋没、扼杀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一要面向全体,树立“成功”的信念,要响亮地告诉每一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使学生个个树立起人生成功的信念,人人激发起追求成功的欲望,人人把握成功的机会;二要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成功的教育实质是差异教育、个性教育,其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和完善学生个体素质之长,弥补个体素质之短,使之获得协调发展;三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坚信每个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对学生多做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时时受到激励和鼓舞。

三、优化学校、班级的文化环境,用各种活动锻炼学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和班级就应重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集体环境。同时,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及科技活动,通过举行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和新生入校军训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身体与大脑机能的协调作用,培养战胜疲劳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发明兴趣活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善于协调、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校园艺术节、书画展览、歌咏比赛和创办校刊等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心理需要;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想;通过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召开家长会、开展班会团队活动,给学生说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使青少年在处理困惑、失衡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

首先,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俗化,还要将教材内容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心理训练过程,通过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心理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其次,通过专题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学生排解各种心理问题。比如,针对青少年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帮助他们矫正人格偏颇,培养健全人格;针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家庭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针对青少年升学问题、个人前途、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可以进行适应性的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4-0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中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今,作为如今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对学生加强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被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一、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首先向学生指导什么时间上网,如今的人们为什么要上网,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上网等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文明的有益有趣的网站内容,来指导学生上网,其三是还要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或娱乐资源。其四,学校政教处、共青团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也可充分利用QQ或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这既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师生之间也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另外教师也可将新闻媒体报道的由于学生上网引发的一些事件,如上网后引发的犯罪,上网时间过长猝死于网吧、网吧失火等信息及时地传递学生。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也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或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如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网络是工具而不玩具”的道理。当然,也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也是在家中或校外的网吧。抑制学生上网,家庭的教育、监管极为重要。因此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一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让他们不能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与外界交往较少,这时他们就想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家长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时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家对他有吸引力,这样就会减少网络对他的诱惑。二是注意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三是加强自身学习。有的家长说: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不懂网络,怎么学呢?这里的学习不是要求家长要学会多少技术知识,而是应通过各种形式关注和学习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在网络方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与孩子的需要合拍。四是有条件或具备网络知识的家长,在孩子上网初期,可以陪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帮助孩子如何分辨和选择健康、积极的网站和信息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还有,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所以,在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落实德育责任,形成德育合力,从而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家长和老师沟通配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为防止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管理之间钻空子的机会。

三、充分利用网络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2005“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大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一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总之,现在的中学生伴随着网络在成长,对于他们上网只堵是不可行的,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护措施,抓住机遇,发挥各自教育、引导的不同作用,就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培养出合格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2期.

第12篇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1)与别人相似;(2)与年龄相符;(3)善于与人相处;(4)乐观进取;(5)适度的反应;(6)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学校 

新时期的健康标准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而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一般是没有通过中考升入普通高中的学困生,所以在学习方面、行为习惯方面、思想品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怎样调适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健康课要探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普遍表现出厌学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是未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目前学生厌学的心理主要是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导致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他们没有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就很难收获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乐趣,无法吸引学生,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厌学后会将精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容易产生很多问题,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大麻烦。 

2.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中职学生的年龄多数在15~18岁之间,这个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意识。他们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无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所以学习自信心缺乏,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都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二、调整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家庭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如果这里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现在,单亲家庭很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那么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和家长沟通,和家长一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就可以帮助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父母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就是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学生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和睦的家庭生活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独裁专制的家长,给学生带来的生活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顺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学生心理闭塞,形成心理问题。所以和家长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就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焦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出现。 

2.调整学生心理问题要依靠学校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老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是学生的监护人。所以老师如果对学生不好,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属于学困生,这部分人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另类,经常遭到老师的白眼和学生的嫌弃,所以在他们的心里,自己就是低等人、劣等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在纠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让学生亲近老师,改变以前在初中时期对老师的排斥感,见到老师就想躲着走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就是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信任自己、依赖自己,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爱心,不用讽刺挖苦来对待学生,避免学生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和完善的人格,这是保证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集体的一切都是他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和平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和学风,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学生能够宽容同学的缺点,具有一颗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就可以保证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纠正不良的习惯和习气,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真诚待人。让学生之间平等沟通,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为学生的成长着想,让学生健康、快乐、文明发展。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特殊的关爱,唤起他们上进的情绪,使他们在人生最美的年华放射出最美的光华,让青春无悔,在该学习的年龄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培养健康人才的基本途径,需要我们教师全力以赴、不惜一切。 

参考文献: 

第14篇

学校乃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更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中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前预防,坚持心理危机干预政策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会尝试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一旦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出现问题,给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较大的甚至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伤痛和损失。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时候,“预先”发出警示讯号,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我们应尤其关注女生健康,女生是一个更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对她们进行自爱教育,一方面,能净化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心理甚至是身体上带给她们的伤痛,因为对于女生来讲,有些伤痛是无法愈合的,是一辈子的痛。

二、开设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我认为,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学内容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不回避敏感的“性”话题。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性,“堵”不是办法,而且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堵不住的。因此,我们应毫不回避地跟学生主动讲友谊、讲恋爱、讲性,目的是为了疏导,让他们从实质层面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专题讲座,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条件,定时进行讲座。讲座一般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如:每学年初,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会对新生年级开展“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做阳光中学生”等讲座;还先后举办了“感恩教育”“理想与现实问题”“花季少种相思树”“学习,我能行”“寻找自己的舞台”等专题讲座,对学生如何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因地制宜,调整辅导方式和内容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五、持之以恒,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

第15篇

【关键词】中师学生 心理健康 沟通 启迪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210-02

心理健康是体现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生活,成为一个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师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重任,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和调控,使他们时刻都能够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笑看人生,勇敢面对挑战和挫折,发展自我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创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学校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感觉到一股正气和乐观的情绪。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制作一些标语;或者是贴出一些有关健康心理的名人名言,或者是利用校园广播给学生播放一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歌曲和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就受到了影响,使学生能够给自己的心灵树立一个正确的行进方向,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调整自我,排除障碍,走向成功。

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中的一些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竞争精神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是学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学生在竞赛中都会表现出最好的自我,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一个绝好机会,让学生保持一种自信的心理状态,斗志昂扬,不断追求,不断攀登,要让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创造奇迹,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就得与众不同,求突破,求创新,教师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在他们的心灵中播种下一些创新的种子,在各种活动的促进和鼓动下,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硕果。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论在宽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断地扩张和加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多向正面思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自己的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2、发挥游戏潜能,使学生保持愉快心境

游戏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这种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的一起玩“击鼓传花”:一个学生背对大家敲鼓,其他学生把“花”在学生中一次传给下一个学生,当鼓声停止的时候,“花”落谁家,这位学生就要给大家进行一个节目的表演。有时有的学生面对其他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或者是扭扭捏捏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去展现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由于游戏中的气氛比较融洽,环境比较轻松自由,学生慢慢都会放松,好好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和自卑感。游戏的环境会让学生保持愉快心境,这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正面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正面引导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或者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以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关心与理解”,让学生在心中可以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真诚坦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相互独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责任重于泰山,人与人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竞争,依赖性不能太强,学生尽到学的义务,主动适应积极合作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认识“假恶丑”,发扬“真善美”,并把这种健康的心理带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去,教育更多的学生,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4、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千差万别导致了教师教育方法的灵活多变,这也正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和出发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待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对待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创造一些发言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面对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多带动他参加集体活动,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总之。这需要教师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对他们投入地更多,付出地更多,以确保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和发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例如在班干部的选择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讲,陈诉自己的治班政策,发挥学生的强项,让学生自己去为自己拉票,之后在班级进行公开的投票选举。这样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够被充分展示出来了,教师完全可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帮助管理班级,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

5、团结社会,把教育延伸到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