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专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第2篇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2]齐守泉.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邓俊,等.构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

第3篇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一、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众多地方性理工类高校都抛开早期单一理科、工科为主的发展思路,朝着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方向进军,发展文科在其整体规划和发展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地方理工高校学科扩张、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是高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关系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格局以及发展态势,关系到大学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全局性问题,是各个高校形成特色、取得优势的基础所在。本文所论述的文科是一个学科概念而非科学概念,文科是对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学科、科研和教学体系的总称。地方理工类高校办文科以及如何办文科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我国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的建设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政治思想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课阶段”到“文化素质教育阶段”、再到“为学校的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文科阶段”。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的科学合理定位不仅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优化。受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理工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类别中占有很大比例,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该如何定位?文科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自身以及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其文科定位与学校整体定位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都是众多地方理工类院校关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理工类高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所处环境等出发,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文科建设,不论是作为“花边”还是走向“中心”,文科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各自学校的定位发展做出了贡献。地方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定位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过程,具体包括有大学的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层次办学结构定位、特色定位等多项特征方面,本文分析总结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地方理工类高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影响

一定的大学定位总是与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形成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打破了地域和国家间的界限,也打破了人们在观念、文化上的界限,社会需要大量懂得其它国家历史、人文、地理的财经、政法、文秘等各个领域的文科专业人才,为信息交流和合作提供条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促使其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进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地方理工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中居于中间地位,但国际化的浪潮并非只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尖端”部分,地方理工类高校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用资源,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世界先进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竞争中发展自己,提高办学能力与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以及众多的教育家们努力与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育大众化方面,从1999年中国高校招生大幅度增加、拉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帷幕。在经历了十多年规模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来适应其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精英到大众、从单一技术性到多样综合性需求,文科教育作为提高民众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对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政府组织领导管理下发展的,各个国家对大学的不同管理模式、政策导向对大学学科的设置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对大学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间接控制模式和以前苏联的我国为代表的直接指导模式,政府通过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配置社会资源,对不同高校、学科的发展扶持和优先排序将直接影响到各个高校对自身以及学科专业的设置定位。

第5篇

关键词: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高师地理专业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必要性

1。1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的自然地理实习教学较普遍地缺乏以河口、海岸带为主的内容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1—2],通过完善的野外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毕业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所需要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3—4].多年来,国内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都非常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选择的实习区域大都以山地、平原等陆地环境为主(特别是对位于内陆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较少有成熟的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笔者工作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在以往的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习区域也是内陆的山地和平原,没有涉及到河口、海岸带与近海.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内容长期集中在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变化等方面,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实习区域和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新一轮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更加重视海岸带资源、环境及其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4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山东省开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使用新教材,在高三开设宇宙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7门地理选修课,新开设的7门选修课程中海洋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4门课程较多地涉及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新一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地理过程的教学.对海洋和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沿海地区我们的教学更应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重视进行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可以完善我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

2、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的选择

2。1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原则

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宜的实习教学地点和适当的实习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有:

(1)实习内容与高师本科自然地理教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本科自然地理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所以实习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包含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此外,实习内容还应该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

(2)提高学生中学地理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原则.作为多年来传统的以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课外地理实践教学能力.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野外实践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顺利地组织中学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选择与青岛本地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指导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目前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只能是对内陆地区山地、平原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有效补充,不是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另外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时间较短也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地点应主要考虑以下2个原则:

(1)代表性原则.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在野外指导学生对实习点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观察、调查、采集标本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达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胶州湾海岸带范围内选择实习点时,应该首先考虑实习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变化是否能够反映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规律.

(2)可到达性原则.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学生实习的主要收获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需要强调实习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在胶州湾海岸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的前提条件下,实习点应该选择交通便利、实习过程中不会受到海浪、潮汐等危险自然因素影响的地方,有效保证参加实习的学生、教师人身安全的地方.另外,实习经费有限和实习时间短的限制也要求实习点要具备较高的通达性.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自然地理实习经费普遍紧张,实习地点交通条件差引起的实习投入加大可能会影响实习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确定

由于海岸带与内陆地区存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胶州湾沿岸进行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应选择与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有较大差异的实习内容.

按照本文提出的选择实习内容的3个原则,初步确定实习内容如下:

(1)胶州湾海岸带自然环境的一般考察,通过考察认识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如在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方面,认识胶州湾海岸带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胶州湾沿岸各地岩性地层划分及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地层出露情况、地质构造和地貌;根据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将海岸带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上带;根据潮间带、潮上带地面组成物质和植被差异将胶州湾海岸带划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等类型.在典型岸段、河口进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快速调查,结合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研究胶州湾海岸带湿地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区系构成.

(2)参观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了解由中科院组织建设并负责管理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构成及在提供基础监测资料促进科研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环境监测的项目,特别是河口和近海水质的取样过程和分析技术,海岸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动态监测技术,波浪、潮汐、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海岸带水文、气象过程的监测技术.

(3)针对“十一五”开始建设的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试验区,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自然保护区申报和建设条件,研究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社区参与方式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胶州湾海岸带湿地水禽数量观测和水禽栖息地环境条件分析,认识海岸带湿地水禽的环境指示意义及观测、环志、保护方式等.

遵循代表性原则和可到达性原则,实习点的选择方法是以重要实习点为核心、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实习路线,实习路线贯穿实习点.在实习过程中,沿实习路线指导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一般的考察,使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实习点指导学生进行详尽、深入的考察或参观见习.本文拟设定4个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点,自青岛市区沿胶州湾海岸分别为李村河河口、红岛、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大沽河河口及胶州市营海镇潮上带盐沼湿地分布区.

3、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过程的实现方式

3.1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核心环节.为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野外考察、现场参观,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应该大量搜集实习区域的各种文献资料、图件(如地形图、航片、卫片、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图等),通过阅读、分析和归纳资料对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组织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沿实习路线对设定的实习点进行预查,确定在各个实习点应该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准备好实习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设备(如数码照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流速仪、水质取样器、pH试纸、蒸馏水、植物标本夹、植物检索表、体视显微镜等)和材料[5],在实习开始前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仪器使用培训.

实习过程中,教师对要指导学生在实习路线的典型地段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过程进行必要的考察,使学生对海岸带类型、入海河口和海岸湿地等典型景观类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测量,完成标本、样品的采集、初步鉴定和记录,野外填土、摄影等.在以学生参观为主的实习点,要组织好学生认真听取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确保参观结束后学生能掌握胶州湾生态试验站的海湾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监测技术和监测的意义.

3.2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

传统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的感性认识对实习区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或综合实习报告.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改善实习的效果,计

划在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课题设计应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的范围不能过大,应该以学生能利用实习期间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在结束实习2~3周内完成为宜;二是课题研究内容难度要适宜,要确保课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完成项目研究既能巩固实习效果,又不会因题目难度过大学生没有能力完成,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丧失兴趣;三是选择研究性项目要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保持大致相同,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项目研究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项目研究报告的学术水平.教师应在如何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写作方法方面做认真的指导.

本文初步拟定的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研究性课题如下:胶州湾海岸带生态过程变化研究,胶州湾海岸带局部岸段自然灾害研究(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风暴潮等),填海对胶州湾海岸带环境的影响[6],胶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及建港条件分析,胶州湾海岸湿地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及植被保护,胶州湾海岸湿地水禽生境多样性及其变化,胶州湾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制图,大沽河河口N,P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等.除教师提供的实习研究性课题外,还应该特别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性课题,教师帮助学生对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生实习后自己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特别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立锋.长白山作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分析[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1):63—65.

[2]程东来.野外实习的意义、作用和建议——以自然地理实习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09—111。

[3]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2002,(3):22—26.

[4]刘新成.改革野外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J].河南科学,1999,17(6):222—223.

第6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第7篇

1、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3、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4、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5、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分析xxx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xxx,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6、该文以xxx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xxx个大部分。首先对xxx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xxx-。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xxx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7、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9、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2、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1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6、本文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文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基本观点明确。文章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和消化所查找的资料,论据不够充分有力。

17、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8、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9、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0、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1、本文以xxx为题,首先对xxx-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xxx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22、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出xxx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本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xxx。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xxx,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26、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7、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8、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9、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30、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56-58.

第9篇

(一)现有历史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

第10篇

 

对医学护理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之 1。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应用医学护理学及 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认知方法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依据。因而, 对毕业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实施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 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 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_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 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 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 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_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 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 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 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 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 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 论文影响较大。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 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 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 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 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 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_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 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 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 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 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 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 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 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 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 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系流程详见图1。从图 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 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 具体特征如下。

 

2.1.1论文选题与设计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 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 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 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 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 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 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 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 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 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 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 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 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 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 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 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 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 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 践之中。

 

2.1.2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 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 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 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 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 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 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 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 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 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 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 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 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 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 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 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 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 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 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 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 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 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 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 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 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成果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 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 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 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 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 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 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 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 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 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 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 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 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 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 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 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 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 节大约历时 2 周。

 

2.2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 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 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 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 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 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 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 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 献。

 

3结语

 

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改革,建立有效的动 态监管体系和积极的反馈途径,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 质量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答辩的问题较为重视,答 辩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在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科研设计、实验要素、科研 资料、统计学处理、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 体会。通过这一创新改革,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增强 了导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 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大学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和任务。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模式

一、建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是幼儿园的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的五大学科领域中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课程乃至游戏中,都涉及大量的儿童文学内容,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们事关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以及日后从事幼教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至今,在中国高等师院校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参照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的。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实践技能等都与中文专业有所区别,显然,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及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更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现在所有儿童文学教学中,由于缺乏对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因此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步子是极其缓慢的。[1](P.18)故而建构一个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2](P.20)从专业发展角度,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实践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就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素质而言,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泯的童心和爱心,以及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讲述创编以及表演能力等。

《现代教学论》中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3](P.108)我们建构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为:“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这一模式完全是依据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昆建教授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而建构的。所谓“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4](P.21-22)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尝试会为从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同仁们,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或材料,也将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以及儿童文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该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当前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趋势,完全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缩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前、职后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高质量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模式既继承了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史论析理――名作读赏”部分的要求,又突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特色的实践部分“创编表演――教研训练”部分。形成了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其强调了师范性,突出了学前教育的职业特色;强调了学科性,突出了专业特色;强调了文学性,突出了技能特色。既重视了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教学科研水平。

“史论析理”主要讲析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儿童文学中外发展史。“史”即儿童文学史,包括对儿童发展进程的详尽阐述及各阶段经典作品的评论。“论”即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本质论、文体论、创作论。[5](P.28)这一环节贯穿始终,但主要是在儿童文学教学的前几部分。必须通过儿童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儿童文学成为高师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6](P.75)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侧重析理同时兼顾系统性。析理就是指要深刻理解具体的儿童文学理论,分析事例,找出规律;把事例概括出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从而深刻地掌握运用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达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家作品的韵味和内涵,了解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其规律。“史论析理”构成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遵循教材的编排模式系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占有一定的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阅读,鉴赏,创编等实践。

“名作读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阅读感悟和体验鉴赏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注于理论教学中。在文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文学,促使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体现在具体的实施中,则要求教师了解文学接受的规律,顾及学生引起性别、年龄等特点儿显示的接受特点和文学期待,使文学阅读适应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趋向、想象力发展程度和语言把握能力。”[7](P.11)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其中语言教育的目标有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同时语言教育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由此可见,成功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能力,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为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以及对儿童进行文学熏陶和阅读指导做好必要的准备。

“创编表演”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儿童文学的创作编写以及当众表演的能力,这是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提高儿童文学的创新实践能力。创编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得儿童文学教学贴近儿童本位,使教学具有文学和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和儿童性,更能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一环节有别于高师院校的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能力培养,在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能力培养中,更加强调创编能力而不强调表演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在儿歌儿童诗朗诵、故事讲述和儿童戏剧表演方面更突出了自身专业的特色和职业要求,同时在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同学们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教研训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教学科研能力,在理论学习上登上一个新台阶。“教”是指学生们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鉴赏水平后,不但能够自己阅读鉴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能够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受到文学熏陶和语言教育。“研”就是指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积累和读赏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科学研究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自身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动态研究,并且能够根据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儿童,描写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运用儿童文学有效地积极地启蒙和熏陶儿童,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基础上,引导儿童热爱文学,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指导和创作能力,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学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理论,完成培养目标,具备以儿童文学理论鉴赏文本的能力、创编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能力、表演儿童戏剧的能力,同时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这一儿童文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讲授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读赏、讲述、创编、表演、教学、科研一体化,强化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实践能力。课前:学生三分钟背诵儿歌、儿童诗或讲故事;课上:分组讨论,每堂课每小组必须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回答或探究一些实际问题;课后:利用网络读赏儿童文学作品和展示学生创编作品,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实行儿童文学教学培养思路“三结合”,即“学・教・研”结合――“读・写・演”结合――“学院・幼儿园”结合。这样就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上课后,使儿童文学教学具有“专业性”、“文学性”、“适用性”、“实效性”的特点,达到了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又培养了学前教完全可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晓波.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3]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5]彭应.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史论结合策略[J].文学教育,2008, (5).

第12篇

关键词:哲学专业学习;人文学科;思维能力训练;理论素质培养

北京市教委2017年1月4日了《2016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详解了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报告》显示,有9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而在本科及以上就业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为此,《光明网》特刊发评论员文章《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文章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原因:“首先,哲学是非常典型的具有长线学习逻辑的学科,与很多专业不一样,它的精准就业一一‘从事哲学研究’,事实上是以博士教育打底的。所以,选择哲学专业的人会有更长的深造预期,而就业率统计是包含深造率的,即考研和读博同样归类于所在教育阶段的‘已就业’类别。”“二来,哲学是人类文明最早熟的学科之一,几乎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母体,也表征着众多学科的价值归宿。”文章最后指出:“这两点,可看成‘哲学就业率最高’的解释,换个角度,也是对‘如何选择专业’的回答,甚至可以对‘怎样判断人生选择的得失’有所启发。”这个看似肯定哲学专业的结论却是存在很大疑问的:第一,真的是因为考研和读博归于“己就业”类别而使得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提高?第二,选择哲学专业真的与“怎样判断人生选择的得失”有关吗?由于《光明网》的评论员文章流传甚广,看似也回答了人们心目中的“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这个问题,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此加以澄清。

大学哲学专业的性质定位问题

哲学专业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定位究竟如何?根据即将出台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5),“哲学类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又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基础性学科,哲学对公民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哲学类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文基础和自然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门型或复合型人才。”这表明,哲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哲学专业培养应当以塑造理论思维能力和良好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为主要目标。这样,大学哲学专业的性质定位就很清楚了。

首先,哲学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技术学科。所谓“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指不同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还包括宗教与文化等,总之这些都是与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所需要回答的问题或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热莸摹R虼耍哲学作为人文学科,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现实的经验生活距离较远,也与人作为社会存在所需要的生活条件等现实问题相距甚远。这就意味着,哲学专业培养的目的并非为了职业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某些特殊岗位的需要,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思维能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理论人才。哲学专业的毕业生除去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1)创造性地学习哲学专业知识的能力,(2)将所学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用于处理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3)能够以哲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4)较强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5)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创造性地学习,是指能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到的哲学史和哲学基本原理,并能够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学会从理论上把握哲学基本观点和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别和分析一切哲学理论和观点。要做到这些,的确需要超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用于解释所有的哲学理论,更可以用于解释一切理论观点,因为理论思维和分析论证原本就是锻炼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当这些内容被用于解决现实的实践问题,就成为哲学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抽象的理论思维与严密的分析论证,经过哲学专业的严格训练,就可以成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们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和思想变革的重要方式。因此,哲学专业训练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思维上的抽象能力和论证上的推理能力,能够以哲学的思维方式从事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为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显然,这些都与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无关,而是与他们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后所要面对的问题有关,与他们将来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事业有关。这才是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哲学专业虽说是属于人文学科,但与文学、历史以及艺术等人文学科不同,这个专业更多承继的是逻辑的思想训练和理论的概念分析工作,突出对已有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剖析考察,强调对逻辑论证的细微入理,提倡对哲学观点的思想阐述。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哲学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哲学专业完全是一门阳春白雪的学问,或者说是一种纯粹精英培养的方式?其实,细想一下,这不过是哲学专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并不完全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专业。相反,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念分析的训练恰好是我们从事任何问题研究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试想,如果我们无法从一个具体的经验现象得到对相近事物的普遍认识,如果我们无法对一个概念的使用形成观念或想法,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得到教益呢?逻辑思维是帮助我们能够形成正确判断的基本方法,尤其是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形,如何能够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哲学专业学习正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是我们通常了解的认识活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是我们得到判断和进入推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这就需要对概念的意义和用法作出清楚的界定,了解概念的内容和出处,并能够恰当地使用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等。对概念意义的澄清,始终是学习推理论证的第一步,也是构成推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当我们可以正确地理解概念内容,可以恰当地运用概念的时候,我们才能形成合理的判断和有效的推理。例如,对于“人”这个概念的意义和用法,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就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和推理。抽象地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不考虑语境和用法,就会导致很不同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任何概念的使用,首先需要对概念所出现的判断或句子有清楚的说明,只有在这些判断或句子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孤立地使用概念或对概念的用法提出问题,都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基础,但却是我们在日常思维中经常出错的地方。哲学专业学习就是要反复训练这样的推理能力。

哲学专业教育在对这种能力的训练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论文写作检验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论文写作是哲学训练的综合性考查,其中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也包括对重要观点的提炼和分析,特别是对自己观点的逻辑论证和对重要文献的使用。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表达,辅之以口头陈述和讨论等。由此,哲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应当包括这样一些重要环节:文献阅读、难点讲述、问题讨论、观点论证、文章写作、文章推敲和修订。由于思想观点的形成必须借助于文献的阅读,而对观点的表达则需要严密的逻辑论证方能成立,这样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观点的表达能力是需要着重锻炼和培养的。应当说,这些能力培养并非只有哲学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而是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但哲学专业教育更强调把这种能力作为一种专业能力加以锻炼和培养。这如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爱好和朋友,但把音乐表演和创作作为一种专业来培养却是专业的音乐学院所要做的工作。哲学专业就是如同音乐专业一样,是对人类共同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专门培养。

必须特别说明,哲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并非哲学家,更不是思想家,而是从事哲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具备以上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严格意义上说,哲学家和思想家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由时代造就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学的哲学专业既不可能也o意培养哲学家或思想家,只能致力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知识学习,掌握更多以往人类的文明和文化。这就意味着,哲学专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逻辑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处理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哲学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训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方式。

哲学专业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光明网》特约评论员在分析“哲学何以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这个问题的原因时,提及深造率被归为就业率统计的问题。的确,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深造率(包括读研、考博和出国等)一直比较高,许多毕业生选择深造,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开更为宽阔的道路。这恰好说明哲学本科专业学习的重要特点,即哲学专业不是为了传授某个特定的知识体系,或者培养某类专门的人才。换言之,哲学专业学习不是一种职业教育,而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这里的“通识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如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各类通识课程。哲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是指“哲学”的本义就是使人变得更为智慧的学问。我们知道,“哲学”本身并非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问。早在20世纪初,当哲学专业从日本引入中国之后,哲学教育就被当作哲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很多大学的哲学系甚至就直接称作“哲学教育系”,如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育被李达、潘光旦、冯友兰等哲学家看作是哲学专业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各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大学中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些师范院校的哲学专业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出来的。由此可见,哲学教育原来就是哲学专业的本义,哲学专业就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能够更好地寻求智慧的方式为目的的。所以,自从哲学专业设置以来,哲学专业本身并无专门的技术和知识需要传授和掌握,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掌握人类一切知识去做好准备,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在一切知识中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能够对一切问题提出分析判断和形成理论观点。一句话,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颗求真之心和理性大脑。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误解哲学是“无用之学”的问题了。

的确,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看,哲学专业属于“无用之学”。不仅如此,一切人文学科都应当属于这样的“无用之学”,因为它们都不能给人直接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也不会传授某些专门的知识或技术。它们只是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类自身的认知方式,关乎个人的人文素质培养。这样,包括哲学专业在内的人文学科都是仅仅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与人类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相关。进一步说,如果说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学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专门领域的知识的话,哲学专业则基本上不提供这样的专门知识,而只是帮助学生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虽然哲学专业学习也要了解大量哲学史和各种哲学理论观点,但掌握这些内容并不是哲学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能力培养的训练手段,类似于数学学习中要做的大量习题一样。所以,死记硬背地掌握哲学史的知识并不是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相反,掌握这些知识是为了从历史中发现规律,通过对各种哲学理论观点的分析,更好地训练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才是哲学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

既然哲学专业学习本身并不是对某个具体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思维训练,这样,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选择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中更好地运用在哲学专业中所得到的能力训练。所以,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时,更多会选择非哲学专业,其中既有与哲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也有关系较远的自然科学或实用学科等。而最后选择哲学专业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方向,或许更有机会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也说明,为什么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比较高的深造率,而哲学专业毕业生的深造率被纳入就业率也就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哲学专业学习是否能够有助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其实这个问题与哲学专业学习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通常会认为,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所以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生,考察人生,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确,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似乎是在暗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了解人生的意义。从广义上来说,哲学的确可以并且总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哲学专业学习与此不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热爱音乐,这是人之常情,但要把音乐作为专业来学习则是另一回事情。严格地说,哲学专业学习不是直接地考察人生的意义,也不是对智慧的追问,而是为更好地考察人生的意义做好准备,是为更好地追问智慧而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哲学专业本身并不培养哲学家,而是培养哲学研究者,是培养有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候选人。

第13篇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

实习可分为见习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见习性实习是在学习专业课期间,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深入企业,深入社会进行的专题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及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14篇

第一节技师论文指导的意义与要求

一、技师论文指导的意义

技师专业论文是在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或高级考评员的指导下,由技师申请者独立构思并完成的一种文章。技师专业论文是技师申请者在培训期末向鉴定单位交的一份书面成果。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讲,指导技师申请者写技师专业论文,是指导教师在培训期间所做的一次重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由于大多数技师申请者写专业论文的经历不多。许多人不了解技师专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和如何撰写技师专业论文。实践说明,生产第一线的技师申请者在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技师专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指导教师检验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方面。通过技师申请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应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与指导效果的一次全面检查。尽管有的技师申请者平时工作、学习情况较好,甚至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总结,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不一定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技师专业论文。除了技师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素质、实际技能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外,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方面分析,也会存在某些不足。对指导教师来说,这恰好是指导技师申请者撰写技师专业论文的重要收获。另外,技师专业论文是留给社会的一份宝贵的文字资料,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与指导的过程是一种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技师论文申请者从培训单位获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将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科学化、系统化,把科学技术素养提高到更高层次。同时,技师申请者也以各种方式影响培训单位,许多技师申请者的实践经验、才华、见识等等,都给培训单位和指导教师留下宝贵的财富,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作品。培训单位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者,成为很好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可以借鉴的材料。也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技研究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各种出版物,对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并懂得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考评员或技术人员。

2.具有有关专业的较高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

3.对技师申请者的论题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4.精通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一)思想修养

作为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首先应为人师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养。一个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尚的人品。指导不仅仅是要帮助技师申请者提高技师专业论文的质量,更要注意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进行积极的导引,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指导教师为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他就不配承担指导教师的神圣职责。

技师申请者的思想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属于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对于这些技师申请者,指导教师应积极与之配合,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

的水平,写出高质量的技师专业论文;有些技师申请者思想水平一般,对这些人,指导教师应引导他们追求高尚人品的愿望;而还有一部分技师申请者则思想懈怠,不求进取。指导教师对这部分人不应嫌弃,不宜过分批评和指责,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督促并指导他及时完成技师专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理论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指导教师应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对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有精深的见解,对周围的相关学科也应该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分化交叉,指导教师更应对现代各种新理论、新工艺,以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都要有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指导教师才可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和指导技师论文申请者的专业论文。

(三)文字修养

技师专业论文是撰写者对自己对本职业(工种)所涉及的技术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和总结的文字表述。因此,写作水平的高低对技师论文的质量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应有较深的造诣,既要有本专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语法和修辞方面的素养。否则即使专业论文的内容水平很高,但文中出现很多语法错误和错别字,而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也就无法保证指导技师申请者高质量地完成专业论文的写作。

第二节技师专业论文的指导内容与方法

一、指导内容

技师专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指导教师对论文的质量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技师专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努力与学员相互配合,积极做好指导工作。

技师论文指导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对技师申请者所选定的专业论文题目进行审核。

选题是技师专业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选择恰当的题目即可使技师申请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能使专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或学术价值,对于整篇技师专业论文的质量关系极大。

指导选题主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要适合专业论文撰写者的具体情况。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对本职业(工种)具有较高的价值,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如果选择的题目内容平庸,既无理论价值又无实际意义,高水平、高质量就无从谈起。

好的选题还要有好的资料,否则,再好的题目,如果资料搜集困难,实验手段缺乏,或者超出了技师申请者自身的学识和能力范围,写好专业论文也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对技师申请者的具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选择合适的技师专业论文题目,使专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可以充分发挥技师申请者的特长,使技师论文在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第二,帮助技师申请者制定撰写技师专业论文的规划并督促完成。

撰写技师论文的过程是由多项工作构成的一个小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规划每一个步骤,从选题到完成必须排出撰写日程表。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写作过程井井有条,按时完成。

第三,指导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撰写技师专业论文的重要步骤之一,否则专业论文将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写作的资料包括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等。指导教师要向技师申请者推荐具有参考价值的参考资料,并帮助技师申请者解决收集资料中所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浏览各种报刊杂志,注意发现有用的材料,特别是对技师申请者论述问题直接相关的资料,以便正确推荐。

第四,撰写的专业论文需要进行社会调查,以便用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论据,指导教师就应对如何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指导立意和拟定专业论文提纲。

实际上的选题过程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专业论文的主题,而立意只不过是进一步明确化和细化,将专业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主要内容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考虑安排专业论文的整体结构并拟定专业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论文所要表现的内容审查论文提纲是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结构严密等。

第六,撰写草稿。

从开始起草到专业论文最后完成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写作的各个阶段都要对专业论文写作进行正确指导和审查,使技师申请者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路径完成专业论文的写作。

第七,修改。

检查和修改是专业论文最后定稿前必不可少的步骤。像任何事物一样,一切文章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总存在各种缺点和错误,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指导技师申请者修改技师专业论文,首先,要审查专业论文是否脱离主题。如果文章脱离了主题,整个专业论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必须予以纠正。但整篇文章脱离主题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往往是部分内容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或有所偏离,应考虑舍弃或纠正。其次,要调整结构,检查专业论文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文章的层次分明有序,重点突出,逻辑结构严谨。如在这几方面有所欠缺就应做适当调整。再次,要推敲语言。有些学员语文基础较差,所写的技师专业论文难免有文字粗糙,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准确等问题,自己又难以发现,指导教师在审查指导专业论文时应注意纠正。就是较好的文笔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对于语言的推敲也同样必要。

第八,写出评语和意见。

技师专业论文审查完成之后,指导教师应对专业论文写出自己的评语和意见,供技师申请者和评审委员会参考。

第九,指导答辩。

答辩是对技师专业论文进行“验收”的最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其目的旨在进一步审查专业论文,了解专业论文作者对该专业论文所论述论题的认识达到何种程度,考察技师专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审查论文是否是技师申请者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一般技师申请者对答辩缺乏经验,指导教师应帮助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告诉他们答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二、指导方法

技师专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并无固定模式,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都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师专业论文反映的是技师申请者自己的观点、实际工作的总结和研究成果,因此,应由其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技师申

请者完成各项撰写工作。指导教师应注意启发独立思考,发挥技师申请者本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就失去了撰写专业论文的意义。

2.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的目的是协助技师申请者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专业论文的质量,使之不走或少走弯路。因此,指导教师所做的只是提供帮助和原则性建议,具体工作应由技师申请者自己去完成,并对撰写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提出忠告。

3.技师申请者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论文的观点往往有欠缺之处,需要进一步拓展其宽度或深度,而他们一般缺乏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以探讨式的态度,启发技师申请者将自己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专业论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节技师论文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准则

评价技师专业论文,要坚持评分的标准,研究评语的写法,做到判分准确,评价公正,评语规范严谨。

一、技师专业论文评阅成成绩的标准

技师专业论文的评定成绩一般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档次。

(一)优

l.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职业(工种)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职业(工种)、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中心论点突出,论据充足,写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理通顺,表达能力强。

4.材料典型、真实、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二)良

1.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本职业(工种)的有关的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中心论点明确,论据较充足,写作结构合理,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整理。

(三)中

1.能一般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本职业(工种)的有关的知识。内容较充实,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 中心论点基本清楚,具有一定论据,结构较为合理,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一定表达能力。

4.材料具体,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处理。

(四)及格

1.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职业(工种)的有关知识。

2.基本能够联系工作实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中心不够突出。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材料,有一定的数据。

(五)不及格

符合以下条款之一者即评为不及格。

1.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掌握有关本职业(工种)的专业知识很差。

2.中心论题不明确,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结构松散,文理不通。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4.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他人成果或属他人的专业论文。

二、评语

技师专业论文的评语有两种,一是高级考评员意见,二是答辩委员会意见。

(一)高级考评员意见的写法

高级考评员意见,主要是从技术和写作角度对全篇专业论文做出评价。评价要点是:

l.观点是否正确;

2.论据是否充分;

3.分析是否全面;

4.结构是否合理;

5.语句是否通顺;

6.有无实际意义。

(二)答辩委员会意见的写法

1.回答是否准确;

2.思路是否清晰;

3.语言是否流畅;

4.答辩态度如何;

第15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41-03

随着当今社会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自身国情需要进行各层次人才教育的改革。在这种大的历史环境背景下,1991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机制进行整改和完善[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学习和完善的东西还很多,在开展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不断自我审视和自我完善,以此来确保我们在培养模式的实施当中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要从根本上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和基础入手。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内容,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三部分,这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培养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总体安排和设置,这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明确的定位。根据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2]。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敢于突破创新,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开展“专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课程教学。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对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当前行业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程教学环节还未能充分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专业性,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合理

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具体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四部分,这几部分的课程设置从各方面入手,为了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并且长期以来,学术型硕士占绝大多数,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的师资力量、培养方案和教学设施均还停留在学术硕士的培养层面,尽管在培养方案中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硕士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开设的课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内容上差别并不大,有的甚至在相同的教学体系中学习。这种未体现出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内容设置没有真正贯彻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特点,也没有达到“具有良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环节上,基本都是学校单方面统一设置,缺少和外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偏差[3]。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且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推进课程改革,真正秉承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意见中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精神,在保证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知识的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学位课程的开设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围绕职业发展需求,以职业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为重点,课程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实例,反应理论发展动态和实践应用最新进展。这样,通过各方面的知识覆盖教育,研究生可通过课程学习形成职业所需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应用性强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将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灵活科学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

(二)教学模式缺创新

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但是科学的教学模式更是。目前,课程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专业研究生教学开始较晚,学校还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老师很大部分还是沿袭学术性研究生的教学理念,实行书本理论教学模式。

我们应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制定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的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较单一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与否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堂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基本还仅局限于书本传授,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极大地制约了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严重影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针对这种不合理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工程背景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企业的总工程师主讲相关课程,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现场研究、模拟实训及案例教学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环境,将教学与运用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4]。

二、实践教育

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重要的意义,他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重视实践教学是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依据教育部传达的培养精神,并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已建立了成套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对锻炼提高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实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实践教育重视度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很多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的高校,在学生的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也没有实践基地,仍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这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机会在工作第一线得到实战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和实战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和积累,于是实践环节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3,5]。

对此,我们应规范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管理,积极建立培养基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不足

有些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但是也仍然存在实习时间不足、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时间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3,5]但是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应严格按照实施管理规定的时间执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避免发生将口号留在纸片上,鼓励增加学生们在实践中教学的学时时长,从而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实践考核方式不完善

另外,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目前所采用的大多数是实践报告的考核方式,学校、院系和导师等对考核报告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而且,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单位很少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最后交一份实践报告作为实践教学的实习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检验实践教育环节的教学成果,也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对此情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高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注重吸收和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将学生打造成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6]。

三、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实践环节的忽视,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普遍不高的现状,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得到反映。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对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论文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7]。

(一)内容偏向学术性

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偏向于学术而缺乏实践性,未能有效联系实际,与学术性学位论文区别不大[7]。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来源于应用课题,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偏向于理论研究[1,3]。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要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中现实问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二)论文形式单一

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5]。目前,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很多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性论文,缺乏一些具有专业实践性的项目设计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产品开发等类型太少,不能真正地和实践相结合,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特色和优势。

论文形式和论文选题息息相关,在确定好论文选题和充分体现专业学位论文实践性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论文形式,选择一些应用性强、具有实践和应用的论文形式,充分锻炼自身的应用思维和工作能力。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由于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评判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则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位条例》,硕士学位必须撰写论文,但论文形式需要改革创新。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且论文选题也要体现出专业学位实践性强的特点[6]。但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考核系统中,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的考核制度,而缺乏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论文的选题和形式要求也不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型研究生论文没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考核制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确保研究课题质量的同时,还要对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审核、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制定相应标准,从专业特点上严格把关并严格执行,确保生源的培养质量。通过学位论文工作,能真正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

四、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们要重视研究生培养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专业型特点为导向全面科学的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培养基地对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进行正规训练和指导;设立严格规范的考评制度,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切实有效地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8-10]。使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教学司函[2009]2号.

[3]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学管理与评价,2010,(33):45-48.

[4]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5]王俊,刘若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18-22.

[6]林蕙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6):9-12.

[7]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8]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