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

政治诚信论文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思想政治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6-01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考察;二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考察;三是大将学生诚信缺失作为道德考察、道德建设的研究。纵观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历史考察,不排除这样几个内容的诚信研究:一是政治诚信,二是经济诚信,三是文化诚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大学生诚信内容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诚信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入手,更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国外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拟定诚信行为内涵,构筑诚信行为基石,倡导学术诚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规范惩戒失信的程序,确保制度合法性;注重制度公正性,建立惩诫机制,严惩失信行为。同时建立多角度诚信监督体系,完善诚信行为管理制度。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若看其表现及原因,集中反映以下内容:

首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充分认识,盲目估计学习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主客观不一致。例如,在学风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倾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角度分析,一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主体不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违背了认识论。诚信要求坚持真理,知行统一。三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诚信”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大学生中制造虚假履历的不“诚信”行为违背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造成社会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对诚信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小到抄袭作业和试卷,大到制造假文凭。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一是忽视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是法制观念淡薄的重要反映。

再次,对诚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诚信的内容,如《大学》中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孔子也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诚信友爱”的表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

三、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归纳起来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建设:

首先,在经济诚信方面。教师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诚信对于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到世界,了解诚信缺失对社会经济体系的破坏,使学生从当今国内、国外发生的事件(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亲身感受失信的危害。

其次,在文化诚信方面。教师在《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我国诚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诚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从德育的角度,讲授诚信的重要性,强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做事的品质,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最后,在政治诚信方面。通过《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唯物史观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政治诚信是上层建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介绍西方和谐政府理论,借鉴西方政府诚信的一些积极做法,让学生感受我国加强政治诚信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我国已经进行并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上层建筑中政治诚信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作用。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政治诚信建设本身也是民主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诚信;政务诚信;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71-02

政务诚信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会议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从此,政务诚信成为主流的说法。

1.由于明确提出政务诚信这一概念的时间较晚,现有研究中直接指涉的较少。对政务诚信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等相关主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对政务诚信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进行提炼和概括,为政务诚信研究提供思想基础。历史上商鞅“立木取信”,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政治形象,秦国由此蒸蒸日上,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而周幽王却“烽火戏诸侯”,以戏剧性的方式欺骗诸侯,最终丢失政权,以至于沦为千古笑柄。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非信无以使民。[1]唐代思想家唐兢说: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2]从中可以看出,政务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础。(2)从当代领导者的话语中和国家出台的文件里寻求诚信思想。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邓小平指出:要真正建立一个新的第三代领导,这个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3]认为: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国出台的一些文件也多次提到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6月,国务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强调: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2014年7月,中央下发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形成诚信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化、长效化。(3)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伦理学等不同视角下剖析政府诚信。从伦理学上看,“制度公正”是政府诚信的核心首要价值,“以人为本”是政府诚信的道德伦理底线。[4]诚信、求实是社会治理者必须具备的美德;从行政学上看,行政程序可以保障政府诚信功能的发挥,要构建以行政诚信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保障政府诚信;[5]从经济学上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可以通过博弈来实现信任,政府应该创造机制实现信誉;[6]从政治学上看,政府合法性与政府诚信有着密切联系,要通过打造诚信政府来提升政府合法性。[7](4)从政务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入手,从而说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失信。政务失信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决策朝令夕改;第二,一些政府官员暗箱操作,信息不透明;第三,某些政府官员,,大搞所谓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将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8];第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五,政出多门,政府不同部门的相关政策相互冲突,使民众不知该相信谁。如近些年在版权问题上,文化部门与出版部门的冲突等。[9]政务失信,将成为公众道德水准普遍降低的加速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其一,破坏法治的基础,摧毁人们对法治的敬仰和对法治的追求[10];其二,恶化官民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失信,就会出现政府越权、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其三,增加行政成本。政务失信将严重影响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使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得到民众的理解和配合[11];其四,侵蚀社会良好风气。政务诚信是建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政府如果带头不讲诚信,会造成社会各行为主体纷纷不讲信用,进而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制度支撑。(5)从政务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认为政务失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它在谋取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与民争利的行为。[12]从历史原因分析,传统的自然道德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伦理观念,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自然道德必然走向衰微。[13]现行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是政府诚信出现严重危机的诱因。[14]此外,我国公民社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与政府相比,广大社会组织和公民仍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因而这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信息不对称。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公众领域中,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众无法知悉的信息。[15](6)从构建方略上探讨了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路径。诚信政府研究从政府―法律关系的角度切入,集中探讨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引入公法领域的必要性、可能价值及具体实施等,认为可从法制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公务员诚信等方面加强建设。[16]衡量政务诚信与否的关键在于政府行为及权力的行使必须要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与社会应在一个良性生态互动中推进诚信政府建设。[17]政务诚信包括政治诚信、程序诚信、行为诚信等,应从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制度供给、考评机制着手。[18]要建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政务诚信文化体系。

2.目前,国内以“诚信政府”为题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也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界对政治信任的逻辑、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有一定的阐述,特别是对政府信用危机的具体表现研究的较多。针对这些作用、现状和危害,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我们对政务诚信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内专门以“政务诚信”为主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几乎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开展。第二,对政务诚信的内涵界定模糊不清。第三,缺乏关于如何监督政府和追究政府失信行为的研究。而且对诚信缺失的内在机制研究也不足,关于政务诚信如何流失、信用风险评估等问题,国内学者没有提供很好的阐释。特别是缺乏政务诚信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展。第四,政务诚信的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第五,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很多关于诚信政府的研究都是借鉴西方的经验,而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和实践是立足于其政府治理和管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它与我国的国情、文化、制度等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绝不能照搬,而是必须批判性地加以分析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二)[M].

[2]贞观政要.诚信[M].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98.

[4]李利芳.新时期政府诚信建构的伦理反思与路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5.

[5]赵思含.行政程序保障中政府诚信的功能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6]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

[7]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J].吉林政报,2010,(3).

[8]张艳新,袁会敏.转型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思考[J].创新,2013,(4).

[9]俞可平.政务失信的根源及破解之道.学术前沿,2012,(10).

[10]周建标.政府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9).

[11]杨曦.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2]杨秋菊.政务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领导之友,2012,(3).

[13]张春菊.政务诚信和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73-75.

[14]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C].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2006.

[15]毛彩菊.论我国政府诚信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6]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4-280.

[17]马升翼.政治认同视域下的政务诚信建设[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4).

[18]姜作培.和谐社会呼唤政务诚信[J].天府新论,2007,(4).

Review of Current Government Integrity Research in China

FAN Gen-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11,China)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忠诚;干部教育;要求

2014年5月,在考察中办工作时提出了“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的“五个坚持”要求,坚持绝对忠诚被列为“五个坚持”之首。2014年10月,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被看作衡量好干部的第一标准。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党的忠诚度直接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能力塑造、作风养成的主要方式,第一任务就是要发挥“固根守魂”的功能,对强化干部的坚定意识和坚守情怀义不容辞。干部教育工作者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根”与“ 魂”的培护者,政治忠诚的培育者,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政治忠诚。

一、坚持政治忠诚是治国理政者的道德遵循

忠诚自古有之,绵延千年。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诚,信也”。忠与诚合二为一,既需要尽心力而谋事,又需要诚实不欺以待人。忠而不诚为贼,诚而不忠则为奸。古人历来崇尚忠诚,将忠诚视为大德。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崇高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社会整体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尽忠于国家,取信于人民,既有握发吐哺周公旦,鞠躬尽瘁诸葛亮,也有心忧天下范文正,肝胆忠心文天祥……忠诚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诠释着“忠诚”这一品质,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从《礼记・礼运》中所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荀子》总结的“人生不能无群”,再到贾谊《治安策》倡导“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都反复强调了对组织忠诚的优先理念。东汉马融著《忠经》以补阙《孝经》,系统总结忠德之道。忠被视为 “国之本”,强调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

忠诚是中外道德规范和政治品格的共同遵循。一直以来,忠诚被视为世界文明中的通用语言,一道灿烂的人文景观。在西方文化繁荣时代,忠诚思想也出现在很多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里。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柏拉图、塞内加等把“忠诚”看作是“筑就高贵心灵的宝石”“最神圣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忠诚思想广泛进入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成为时代的主题。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伦理学》、休谟《人性论》等论著中,都闪烁着忠诚的光辉。西方传统的政治忠诚观与忠诚的道德观相伴相生。政治忠诚观经历了从对城邦的忠诚到对神权的敬畏以及近现代对公平、理性、责任等政治理念的推崇与遵守等一系列演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忠诚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共同文明成果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忠诚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通过不断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让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和保存,并成为武装自己的重要文化源泉,是当前干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组织部也曾专门印发文件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引导和帮助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坚持政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共产党人对忠诚的诠释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尊王政治忠诚观,也不同于当今西方政党基于契约许诺的政治忠诚观,更不是某些人所简单理解的知恩、报恩以及盲目的迷信和崇拜。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的内在品质。按照西亚・伊斯在《忠的哲学》中提出的忠诚自有的一个分层体系,处于下层的忠诚是对个体的忠诚,之后是对团体的忠诚,最顶层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和忠诚。因此,从宏观上,共产党人的忠诚应该是基于团体忠诚,对处于顶层一系列政治信仰的忠诚。从中观上讲,党员干部的忠诚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即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共产党人的忠诚在中观层面是“党”“国家”“人民”和“事业”四个忠诚的高度统一。在微观上,忠诚是共产党人对组织纪律的严格遵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切实践行,对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悉心修养。诸如此类都应是共产党人政治忠诚品质的具体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忠诚于党、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品格使其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凭借的重要精神力量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时期,一大批共产党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其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的政治信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干部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教育服务于党的事业,服从于党的要求。忠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加强对干部政治忠诚教育培养,干部教育工作责无旁贷。早在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在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就曾要求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特别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当今,干部教育同样作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既要继续在党员干部中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忠诚教育,也要使干部教育工作者成为忠诚于党的表率。这些是党的政治风格使然。

三、坚持政治忠诚是干部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干部教育培训视为治国理政的一大传统,一大优势。政治忠诚是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有之意。对广大干部教育工作者而言,保持政治忠诚是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政治要求。

早在2010年,就曾指出要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做人民公仆……我们党在开展干部教育中,始终将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一以贯之。不断强调干部教育要引导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虔诚执着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干部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也是干部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在开堂授课、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干部教育工作者都应秉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通过不断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行为影响和感染他人。

首先,干部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干部教育者坚持政治忠诚。干部教育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干部教育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指向,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把理论武装放在首要位置,把党性教育贯穿始终。干部教育工作者是干部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培养自身坚定的政治忠诚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干部教育工作者作为执政者之师更应该努力成为党性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人格修养的表率。在给别人“补钙”之前,自己应先“强身健骨”,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干部教育事业。

其次,干部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干部教育工作者要有政治忠诚。干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正发挥着干部教育的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干部院校依托红色资源办学,地处革命老区发展。这些既是开发革命历史资源进行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却也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用上的劣势。在依靠组织拴心留人的同时,每一个干部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增强干部教育事业认同感、荣誉感,忠诚度。立足干部教育工作的各个岗位,殚精竭虑,一门心思,以一颗坚守之心在干部教育事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干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干部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政治忠诚。干部教育工作不同于有些工作,有着轰轰烈烈的经过,有着众人仰慕的成就,更多的是一项项平凡、琐碎的基础性工作,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正如《淮南子・原道训》中所言“高者必以下为基”。越是基础性工作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在培训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迎来送往,随队保障,还是组织联络、相互协调,工作虽然琐碎,但不可或缺。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成这些基础工作需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干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霞.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J].党史文苑, 2010(5):37.

[2]徐霞,邵银波.论西方传统政治忠诚观[J]. 湖北社会科学,2013(5):46.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道德的基础,“诚”就是诚实、真诚、不欺人、不掩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信”就是守信,不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诚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把“明礼诚信”纳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也把“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作为一项基本要求。面对来自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素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不容忽视。高校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为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提高诚实守信教育的有效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探究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问题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努力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不仅是诚信行为的践行者,更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精神的倡导者。因此,在高校一是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和相对稳定的具有高尚品质、关爱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队伍,才能胜任日益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营造诚实守信的教育环境。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

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高校教育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组成部分。在思政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为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演讲、辩论、征文、讲座、主题班会、讨论、文艺等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诚信,明白诚信,坚守诚信;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如宣传橱窗、校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大力宣扬诚信教育,特别是应加强网络诚信教育阵地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迅速提高,网络已成为学生关注社会、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体,因此,占领网络诚信教育的阵地,通过网络渠道对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端正用网动机,文明使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面对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品德的关注日益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一是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价值鉴别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和反对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政治与现实、言论与行为统一起来:二是教学中将诚信文化的积淀与伦理学、职业道德、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法律意识等传统与现实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诚信教育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先进的道德审视社会,审视自己:三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树立学生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

四、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诚信度。

身体力行是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诚信教育中要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组织中要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指导、有总结评价,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诚实守信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使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诚实做人。

五、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凝聚力、号召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在入党的时候都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这既是一份政治誓言,一份忠实承诺,一份责任担当,也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必须时刻牢记和遵守。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率领中华民族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历史表明:取信于民,对人民诚实守信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今天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承前启后,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扬光大的重任,因此在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党课、团课和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党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道德培养得到升华,通过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模范带头作用感召学生,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需要一个充满诚信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失信行为。政府的诚信就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的诚信行为。政府的诚信缺失分为集体诚信缺失和个人诚信缺失。集体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朝令夕改,行政决策不讲科学,执行时随意变动。个人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官员腐化堕落,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了脑后。这篇论文将主要探究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

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

诚信政府的构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失信将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建立。因此诚信政府的建立十分有必要。

万.诺伊研究了西雅图为实现选举的诚信,如何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降低金钱对选举和政府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公共财政实现制金钱影响唯一成功的工具。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冯伟在《诚信政府》中提出,诚信政府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郑新政府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政府的合法性。

王开莉在《论政府诚信》中提出,当前,政府失信主要表现为政府外部失信和政府内部失信。政府的内外失信不利于最大化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巩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持政府形象、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章的研读,不难发现,中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因此做这一研究十分有必要。要真正找出解决适合我国的对策就要结合国外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3.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

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关键问题是找出政府诚信缺失的解决办法。

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做这个课题研究时要多精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细化,比较国内外的不同之处,再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适合我国的对策。

4.参考文献:

[1]冯伟、论诚信政府、硕士论文、2004

[2]闫尔宝、政府诚信论纲、北方法学、2008、04、66

[3]罗建文、政府制度选择的道德核心范畴、广东行政学学报、2004、02、03

[4]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经纪人学报、2006、03、11

[5]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商业研究、2006、16、12

[6]卢汉桥、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求索、2003、06、45

[7]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47

[8]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33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政伦理 社会治理 契约精神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人的心灵的探究史和开化史,其注重人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信念资源和安身立命之所。现代中国社会是以传统社会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传统社会的继承与延续,基于传统社会产生的伦理思想在现代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国现代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体现民族特点,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成果,将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与西方现代治理理论相融合,打造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及体系。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中包含哪些积极的社会治理思想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包含有仁政、德治、民本、诚信、社会和谐等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些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呈现勃勃生机。

一是仁政思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强调品格塑造与美德培养。“修齐治平”就是强调通过完善美德、提升境界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思想中,认为道德境界与社会治理相比具有优先性。孔子强调“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则道出了具体措施,“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二是民本理念。“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政之兴衰的决定力量。《尚书》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孟子将《尚书》中的这些思想概括为“民贵君轻”,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赢得人民拥戴,就必须“保民”,使民“有恒产”,下层人民富裕了才能使国家强盛,“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现代社会治理也必须重视人民大众的呼声,着力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条件及幸福感。

三是诚信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把“诚”与“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真实无妄曰诚”,“诚”即言行相符、真实无伪。“信”是判定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还说“君子信以成之”“朋友有信”,此谓“信”是判定是否君子的基本指标。荀子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说明“信”还是国家存亡之关键。从微观上讲,诚信是为人、为学、为商之道;从宏观上看,诚信是为政、为国、安邦之本。

四是耻感文化。欧阳修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耻”是指人所具有的为行动设立底线的“羞恶之心”。孔子认为,社会治理的理想境界是使民“有耻且格”,士应该“行己有耻”。孟子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良好的耻感文化能使行政人员远离低级趣味,不贪财货,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自律。

五是社会和谐。礼俗文化乃中国几千年哲学智慧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古代以礼治天下,维系着大众的道德生活,使社会成序。传统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儒家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让个体遵守行为规范。只有每个人遵守规范,才能获得最大利益,社会也因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传统行政伦理认为,社会成员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正所谓“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王朝之后诸王朝往往以“礼乐之治”为手段促进社会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理想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重视修身,方可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也重视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方式,如重义轻利、以理制欲、公正无私、群己统一等。其中既体现出对于社会利益和他人权益的尊重,也体现出对于自己私欲的克制。

传统行政伦理与现代治理理论的对接:以诚信伦理融合契约精神

传统伦理重视宗法秩序,强调“君臣之义”,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格局。乱了这一格局,会导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汉代董仲舒之后,“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相应地,传统社会治理贯穿的是人治,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得民众认同、得民心的目的,是为了使政权稳定,维护统治者统治。传统伦理的“仁政”“德治”“内圣外王”,重视内在的道德完善教化,缺乏外在的制度约束规范,缺失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因此也缺乏有效的实践途径。而且,传统伦理产生于熟人社会,不能适应现代主要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的要求。

传统行政伦理要在当前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寻求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结合点。伦理化、人格化治理方式应转化为制度化、法治化治理方式,传统等级观念及“官本位”思想需有效克服,形成一条“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治理方略。在此过程中,核心是要实行民主与法治。民主是现代治理的重要逻辑起点,它可以有效约束公权力,克服政府的有限理性,扩大决策的信息范围,提升决策理性。法治能保障民主制度得以长期运行,两者联姻,使公权力运作透明化、程序化,使政府更为廉洁、高效、守法,并取得权威,增强其合理性。

中国传统伦理重视诚信,西方政治理论强调契约精神。这两者有共同点,就是做人、做事、为政都要真诚、不虚妄、不欺诈,遵循规则。制度经济学还从交易成本角度揭示了 “诚”与“信”的价值,认为“诚”与“信”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合作顺利开展。但中国传统诚信观主要依靠道德与情感来建立,往往是基于亲缘关系、朋友友谊及熟人之间的信任,一旦超出亲属圈、熟人圈、朋友圈,信任感和规则意识便很淡漠。而现代社会更多地是由陌生人构成,传统诚信观“软肋”显现,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发展基础之一就是契约精神,“社会契约论”也是较为重要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西方契约精神中也包含着诚信,以诚实守约保证各方利益实现。说话算数、尊重规则,其信任不仅限于熟人、朋友之间,而是扩展到了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它以严格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形式来确定对规则的信任和遵守,以保障共同利益的实现。

按照这种契约思想,政府和公众之间并非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契约关系。社会个体将部分私权让渡出来形成了公权力,将它交给一个大家信任的机构(政府)来行使,让渡权利的公众和公权力代表政府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其中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政府行使公权不当,公众可以收回自己的权利。政府作为公权力代表,必须设法让人民相信它、拥戴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①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诚信服务;作用

中图分类号:D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68-02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正确的思想与言行相一致,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真诚而讲求信义、信誉、信用。诚,就是真实不欺,尤其是不自欺,它主要是个人内持品德;信,就是真心实意地遵守履行诺言,特别是注意不欺人,它主要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和行为。从二者关系来看,诚实是守信的心理品格基础,也是守信表现的品质;守信是诚实品格必然导致的行为,也是诚实与否的判定依据和标准。

要做事先学会如何做人。做人以德为帅,以诚为根,以善为贵,要做一个老实坦诚的人、品行端正的人、宽厚善良的人、有责任感的人。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中国古代的“大医精诚,贫贱博爱”和我们党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都曾激励着广大医疗工作者为民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面对“非典型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又是广大医务人员冒着高度被感染的风险,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团结奋战,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赢得了群众的敬佩和依赖。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侵入了医学圣洁的行业。“红包”和“回扣”沾污了医学的神圣,使我们这个高尚的职业蒙羞。因此,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要注重政治文明。要创建诚信医院,开展诚信服务,必须增强医务人员的诚信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养成人人都是窗口,人人都是形象,人人都讲诚信的意识,树立起行医先做人,诚信是根本的观念。这样,必然离不开政治文明,要提高政治素质,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医院要发展必须讲诚信,古人说“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而现代人则认为“真诚换真心,诚信变真金”。没有诚信就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所以说,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现在的社会信誉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资本,是无形资产,为了“红包”、“回扣”等蝇头小利而拿医院和自己的信誉作赌注,委实得不偿失。因而政治思想工作要把诚信服务与医德医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诚信服务意识,提高诚信服务水平,把加强我院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把诚信服务与医德医风建设融为一体,并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丝丝入扣,点点入心。因此,我院在医疗活动中为了体现诚信原则和人本原则,保持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维护广大患者的根本利益,我院有如下举措:建立、健全纠风工作责任制,医院领导一手抓质量管理,一手抓行风建设,把行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中,把对治理“红包”、“回扣”等纠风工作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内容之一,并与奖惩、聘用、晋级等挂钩;落实医疗服务的药品价格公示制,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明明白白消费,并实行住院病人“一日一清单”,门诊病人“一人一清单”,以及一次性用品和贵重药品材料使用签字制度;健全药品器械购销组织,完善相关制度,集体讨论药品器械购销,不得私自作主,严禁科室擅自与生产,经营企业发生购销活动,严禁科室设小金库;加强教育和引导,提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严禁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收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给予的临床促销费,开单提成费、宣传费、转诊费等形式的变相回扣,严禁医务人员接受药商、器械商任何形式的馈赠和娱乐、按摩等;建立健全高效投诉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并发放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其调查结果与科室和个人考核挂钩,及时改进工作。正因为如上措施,规范了医务人员行为,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途径

一、什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和第一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伟大领袖曾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在延安时期他给抗大的两次题词里面,第一个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其中第一句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点和立场两个方面。政治观点和立场,一般是指一个人对待阶级、政党、国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际内容。在延安时期,主要指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主要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

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起码的要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体现党的先进性本质的主要标志。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历史任务也变化了,但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不断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

(1)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坚定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如何发展还没有正确认识,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识别力和科学预见性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是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把握其规律性,确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却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做到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各个国家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总方向,但是没有详细地规定各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是各具特色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全党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通过学懂理论,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和成果转化为自身应有的理论素养,把知识学懂了、理解了、掌握了,转化为信心,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样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坚定政治信念提供思想保障。

(2)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强化宗旨意识、确立群众观念。一要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面向群众、为了群众,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才能造福群众、赢得群众。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二要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三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只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而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坚持群众路线,向人民学习,把能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标准。强化这种意识、确立这种观念是坚定政治信念的关键。

2、不断增强政治鉴别的敏锐性

政治鉴别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政治上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政治鉴别力必须以政治敏锐性为前提。政治敏锐性,就是在政治问题上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即善于抓住萌芽,洞察本质,判明利害,把握趋势,并据此确定应取的态度和对策。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是讲政治的能力,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在实践上的表现。

具体来讲,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黑白分明的事物很容易鉴别,但是现实世界存在着复杂性,很多事物是界限模糊、标准多样、似是而非、表里不一的,这就为准确鉴别带来了困难。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清关系、抓住本质、趋于全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通过学习来提高政治鉴别力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延安时期,亲自给陈云讲过三次要学哲学,强调等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学好哲学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防止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除此之外,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事实和实践,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观点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和解决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所以,只有学懂弄通这些理论,才能敏锐分辨各种错误思想和政治倾向,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

3、不断增强政治忠诚的可靠性

在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忠诚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几点:[JP]

(1)要认清政治忠诚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而不是对领导个人忠诚。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我们毕生的事业,而共产主义事业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那么我们政治忠诚的对象自然是党和人民。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不是忠诚于党和人民,而是忠诚于个别上级领导,“忠心耿耿”地替领导办事而不是真心为党和人民着想,这种“忠诚”偏离了政治忠诚的本质属性,应当杜绝。

(2)政治忠诚是完全的忠诚,而不是有条件的忠诚。政治忠诚的定义中体现出它包含着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讲归属和责任,必定强调政治忠诚的完全性、彻底性,要毫无保留地保持忠诚。但是有些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时候都可以讲究等价交换,无条件的情况下就不好办事,那么现实中讲政治忠诚也是有条件的忠诚。仔细分析一下,虽然经济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市场经济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应用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市场经

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适用的是不同的规则,各自忠诚的对象也不同,要分清身份和角色,如果选择了加入党组织,就必须严格遵守,

无条件地忠诚于党和人民。

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共产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诚信既是形成秩序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现代民主制度良性运转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诚信缺失,主要根源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政府诚信缺失。要紧紧抓住政府诚信这一关健,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构筑政治文明的道德墓石。

从20世纪90年代关于道德“爬坡”与“滑坡”之争,到今日国人对诚信缺失的广泛关注,均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诚信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诚信建设也不仅仅只是道德建设问题;对诚信建设的关注,必须从道德视角进人政治视角,既看到诚信的政治价值和功能,又明确诚信缺失的政治层面因素,同时将诚信建设纳人整个社会政治结构之中予以系统思考,通过诚信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构筑政治文明的道德基石。

一、诚信的政治价值与功能

诚信是一种普遍的以信任和承诺、践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它是观念、行为和制度的集合体。诚信是社会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剂,也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关涉一个社会经济能否繁荣,人们的生活是否和谐、幸福,而且关涉到一个社会政治能否稳定和获得高效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如何。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集中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实现过程。考虑到“现代民主社会中所存在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的多样性不是一种也许很快就要消失的历史条件,而是民主制度之公共文化的一个永久性特征”这一事实,罗尔斯借助“公平的正义”来为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可接受的哲学和道德基石,即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依凭“公平的正义”观念的调节而形成“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well-ordered society )"。对此,罗尔斯认为,理性的人们“应该承诺履行这些原则(即这些原则必须表达出能为所人都视为公平的合作条款的东西),即使由于环境的迫使而不得不以他们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如果别人被预期能够同样承诺履行它们的话”就此而言,诚信既是形成一个秩序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现代民主制度良性运转的客观需要,而“如果一个人仅仅看起来或者假装提出和承诺履行它们,而实际上却准备当条件允许的时候便违背它们以迎合自己的利益,这则比‘不和乎理性’还要糟糕”。无疑,它使“作为公平合作体系的社会”成为不可能,甚而使“秩序良好社会”遭致瓦解。

自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起,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鸿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在民”的学说被西方各国广泛接受。按照对“在民”学说的理解,国家权力不属于个人,而属于人民。如果国家和行使暴力,那么这样的国家政权,不仅是人民的权利,而且也是人民的天职。作为比资产阶级更进步的社会主义,不仅继承了“在民”的学说,明确宣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共产党,更是要求其成员,尤其是国家各级政府官员和所有领导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既然国家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忠实地服务于全体人民,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保持诚信、取信于民就成了对政府及其官员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民不可欺、无信不立,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党的执政之基和为政之道。

基于对现代契约理论的理解,政府实际上是掌权者与人民订约的产物,人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政治委托一关系: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同时期望获得能维持其利益的政府产品;政府公众行使行政权,并通过履行其职责获得相应的利益。在委托一关系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政府诚信就成为决定这种“委托一式”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

1.诚信与公共权力的权威性

政府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政府诚信即国家公共权力的诚信,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因此,政府的诚信度直接关系到公共权力的权威性,也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如何。如果政府诚信度低,经常失信于民,其法令、决策就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就必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政府行为就得不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与配合,甚至还会引发民众与政府的对抗,导致公共权力权威性的流失,危及政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诚信与政治系统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政治系统的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该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韦伯指出:“一切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种统治自愿地满足于仅仅以物质的动机或者仅仅以情绪的动机,或者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勿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一个政治系统失去其合法性就意味着失去人们的忠诚,它将带来国家和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基于“委托一关系”,政府只有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践行自己的承诺,取信于民,才能在人民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获得人民的信任和忠诚。如果政府无诚信,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无法满足和回应人民的期待和信任,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政府就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甚至会失去人民的信任。诚信是编织人民和政府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有利于保持稳定的政治局势,增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

3.诚信与公共权力的亲和力

公共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国家和政府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与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政府掌握的公共权力可以成为获得社会秩序的强制性力量。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的严密设计已经使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无孔不人,它可以深人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实施对社会的有效控制。但公共权力的强制力并不是真实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础,而且强制力大量行使的形象本身就削弱了公共权力的亲和力。如果公共权力主体不能在最低限度内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要求,大量失信于民,势必造成民众在心理上的挫折感,引发民心的背离。而“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作为公共权力执行机关的政府在履行和承担公共职责的过程中,如果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保持公正、诚实、廉洁和守信,使政府官员具备诚信的道德操守,则能提升公共权力行使的亲和力,赢得民心和社会的支持。

二、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到处游荡着缺乏诚信的身影。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冒劣质食品药品;从普通人恶意消费透支,到一些官员言行不一道德败坏;从股市造假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蛇鼠同穴”;从企业“三角债”雪球般越滚越大,到少数地方政府出尔反尔对投资者“宰肥羊,’;从为人师表的教授剿窃他人著作,到足球场上“狗吹黑哨满天飞”……举凡构成社会信用系统的方方面面,诸如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中介组织信用、政府信用等,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间题。失浊流,像瘟疫一样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

中国社会目前正经历着的诚信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和广泛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们的极大关注。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着手,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分析概念,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的核心即“诚实、互惠以及信守承诺这样的社会美德”,他指出中国属于低信任度的国家,这表现为“家庭内部往往有着坚韧的合作纽带,而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相对来说往往缺乏信任。针对这一观点,部分中国学者提出了质疑。彭泅清在其《信任建立的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一文中分析了中国人的信任关系,他同意费孝通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特征是一种“差序格局”的说法,即中国人的内外边界是相当模糊和有弹性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人的信任结构较为复杂。张维迎则认为,中国原本不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信任的破坏是从20世纪初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开始的。

对中国遭际的诚信(信任)危机原因的分析,不管是美国的福山,还是彭洒清、张维迎等中国学者,关注视角均为社会转型。福山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以现代的信任为标尺衡量蕴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彭泅清、张维迎等则直接从社会转型视角出发,在肯定中国传统社会信任度不低的同时,暗示了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中国传统信任关系的冲击。

我国目前社会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和封闭的传统社会以及自然经济向工业的和商品经济的城镇以及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二是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所导致的利益结构变化、社会权力转移、社会秩序混乱、价值评价多样化以及制度双轨但缺乏应有的约束力等,是诱发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说,社会转型视角关于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为人们反思当代中国诚信缺失问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社会转型视角,而不深人探析社会转型的哪一个层面或层次是引发社会诚信缺失的关键因素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则可能落人大而不当的理论陷阱之中。

就社会诚信体系结构来说,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和支柱。一方面,政府诚信涉及的范围最广、内容最复杂,既包括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如军事、国防、外交、法制、公安等,又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保障、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的诚信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其范围远不如政府诚信的范围广。另一方面,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政府诚信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的形象,关系着政府的诚信。同时,政府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捍卫者和维护者。无论是社会团体、组织、企业还是个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都应遵守信用准则,但信用基本上不是靠单个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来维系的,而主要是靠政府通过法令、法规来确立和维护。对破坏诚信、违反信用规则的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政府可以对其给予制裁或惩罚,而企业、公民则不具有这种功能。

从总体上说,我国目前政府的诚信状况还是较好的,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由于我国体制方面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政府的诚信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1)政府滥用国家政策的问题。如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时常出现一届政府一套政策;政府行政决策随意性大,不负责任,经常凭经验办事,决策缺乏科学性;行政审批缺乏规范性;行政执行不规范等。(2)滥用地方政府职能的问题。如有的政府机构不恰当地介人经济活动,任意侵犯经营者的合法权利;有的政府机构为了创造“政绩”,不惜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以换取地方局部的小利益等。(3)政府公务员职权的滥用问题。如部分政府行政人员不讲职业道德,不诚实守信,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行政人员假公济私、腐化堕落,脱离群众等。(4)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问题。如有的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不高,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现象等。

在目前我国林林总总的失信现象中,由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政府失信是最具破坏作用的“病毒”。一般来说,一切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存在着社会秩序危机的时代都是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失范同时出现的,而且往往首先是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失信、破坏社会共同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败坏社会风气,进而引发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和社会的道德价值的丧失。“从当前的情况看,社会的道德失范固然有着市场经济逐利行为冲击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是由行政人员的腐败而引发的,正是腐败成了我们这个社会中一切不道德的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社会秩序的因素。社会诚信的缺失何尝不是如此。

三、当代中国诚信的制度和体系建设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诚信,则权威不立,合法性式微。加快政府诚信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环境

一般而言,民主体制下社会的诚信度较高,民主是推进诚信的法宝。当前我国的民主制度不完备,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不力,是诱发和助长政府失信、少数政府官员弄虚作假行为的重要原因。要营造诚信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刻意识到它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委托一”关系,努力履行其管理社会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为了更好地使政府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必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扩大公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必须实行依法行政,建立有限责任政府。通过程序推动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依法限制和规范政府的一切行为;合理设定政府职能,防止和避免政府,使政府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由政府失职所引发的后果,政府必须承担其责任。政府只有依法认真履行了管理社会的职责,并使人民满意,政府才谈得上诚信,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讲求诚信。

2、优化完善干部选拔及其职务升迁制度和政府

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政府官员的个人诚信档案,在制度层面坚决杜绝政府官员的弄虚作假行为(1)在干部的考核、提拔和任免中,加大对造假欺编行为的打击力度,使造假者不仅得不到升迁,还要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乃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只有加大法律对官员不守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不守信行为所付出的成本,才能使政府官员更多地选择守信策略。(2)要在干部的考核、提拔和任免中细化各项规定,杜绝以往在干部的考核、提拔和任免中“关系重于政绩,送礼重于实干”的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弊端,树立政府官员正确的政绩观,从制度源头上遏制政府官员的不诚信行为。(3)建立政府官员的个人诚信档案。对政府官员的行为及其诚信度及时定期进行审查,由专业机构对其作出评价并记录在案,同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建立政府官员的个人诚信档案,使公民能够随时从信用评估机构获得有关官员的资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公民对政府官员及其行为的监督能力,从而有力遏制政府官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不诚信行为的蔓延趋势,提高政府官员的诚信度。(4)加强诚信的宣传教育,加大新闻媒体的公开曝光力量,利用社会舆论褒奖诚实守信者,营造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虽然人类本性中包含有寻求合作、追求秩序的动力,但普遍的诚信意识和文化并不能完全自发地生成,它还必须依靠教化力量,即通过社会倡导和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将诚信纳人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去,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础诚信教育制度。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应该培植各种诚信教育中介机构、教育网络以及企业诚信教育机构等,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舆论工具宣传诚信观念,通过宣传守信典型、谴责失信行为,对公众进行“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教育。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对欺骗行为公开曝光,可以将公民的义愤鼓动起来,营造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道德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要求惩治失信政府官员的环境压力。利用新闻舆论媒体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诚信表现进行了解和评议,不仅是公民在行使自己应有的知情权,也是公民维护自身各种权利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舆论导向,才能逐渐使诚信意识深人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义务,形成一种讲求诚信的社会氛围,奠定社会诚信的文化道德基础。

3、完善和健全法治环境,加快信用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失信惩戒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

从当前法治环境来看,一方面,法制的不健全造成信用领域法律规范的缺位;另一方面,即使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其遵守和执行情况同样令人堪优。有人说,我国的法律是中看不中用,这句话可能有点过激了,但是有关诚信的法制建设确实不容忽视:法律条文中缺乏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政府的违宪、违法行为成为公众怀疑法律公信力的恶意示范;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则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失信成本,造成了守信用不利,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当诚信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规则的保障时,通过博弈思考,公众选择失信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建设法治环境,其一是要填补法律缺位,完善与信用有关的法规体系,要在立法过程中细化各项规定,杜绝以住规定中“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的弊端,防止由于法律的漏洞和盲区,出现部分企业和个人坐收失信的好处,却不用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其二是在执法中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失信者不但要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而且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西方经济社会的实践证明,法律制度越是完善且有效率,博弈双方不守信的成本就越高,其对不守信的行为的威慑力就越大,选择守信策略就稳定。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是社会的普遍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依然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研究滞后

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对于日益严重的诚信问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缺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停留在园里的灌输和规则的阐述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纯、考试作弊、求职履历“掺水”、学术造假等现象。另一方面,当前的诚信理论缺乏时代性。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奉献精神”、“自我牺牲”当作道德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思想实际和心理年龄。这些脱离实际的内容在当代社会面临新的状况下,难以收到实效,甚至会引发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教学水平,缺乏人格魅力,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现象。如个别教师科研、学术浮躁心理严重,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严重;个别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评选学生干部、学生奖学金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和弄虚作假现象。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工作手段和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流于形式,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同时,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居高临下,只是从社会需要方面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较少考虑大学生的自身需求、特点,而无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更没有进行个性化教育,忽视大学生个性品格、意志等心理情感因素的培养。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使教育适得其反。大学生诚信教育形式化倾向,直接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普遍存在“诚信行为缺失”

当今,国民的思想正是水平、思想道德发展并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达到应有水平。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致使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很容易蔓延到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人们诚信缺失。“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的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的教育,希望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来达到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相对忽视规范层次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逐步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体系,有效提高诚信教育针对性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指导下,建构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乃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大学生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学习诚信教育、就业诚信教育等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其表率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诚信精神的倡导者、诚信契约的议定者、诚信规则的阐释者、诚信行为的践履者、诚信公民的塑造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应身体力行。高校要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创造多渠道的发展空间,提高其角色的认同,增强其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诚信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3.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应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大胆引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从时代要求、道德伦理、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行为规范、法制纪律等多个角度提升大学生的诚信认知。第二,从“授课型教育方法”向“授课和辅导相结合型教育方法”转变。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诚信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集中教育,也可以个别谈心教育。第三,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方法转变。除了显性的课堂等教育方法之外,还可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诚信环境影响大学生,从“大张旗鼓”走向“润物无声”。第四,从注重道德认知走向注重活动体验。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年级的辅导老师,依靠大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4.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而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在高校环境下进行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营造优良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首先,营造优良的高校校园诚信环境。利用校园横幅、展板、橱窗、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守信用的学生优秀事迹;其次,营造优良的高校网络诚信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诚信教育尤其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重点推出诚信教育栏目,力图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形成一种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大家普遍认同的诚信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耳濡目染,不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改变不符合诚信标准的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1).

[2]靳诺,郑永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

[3]仇妙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与对策[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9-11.

[4]张其娟.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政府诚信法制法治

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和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诚信问题不断涌现,而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也不断促成和激化我国政府诚信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重视抓好“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这三项重点工作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核心是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地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政府诚信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管理机关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正确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内的践约状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员的公信力等。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存在的根本,也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一方面,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良性运行具有主导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诚信度关系到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政府失信于民,就是一种对公共责任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威望的丧失与社会动乱的出现。

当前,政府诚信对我国社会的重要性:

1、政府诚信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政府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政策、制度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政府有较高的诚信度。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政无信必垮。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诚信对于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2、政府诚信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任丧失,从而导致社会的普遍失信。

3、政府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诚信建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就会取得人民的信任,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会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4、政府诚信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政府必须做到以下要求:一是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普遍性;二是规则必须公布;三是任何一项规则不能溯及既往;四是规则必须明确被人理解;五是规则本身不能互相矛盾;六是规则本身必须规定人们力所能及的事;七是规则必须具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八是官方行为与所颁布的规则相一致。以上法治政府的要求体现的无非就是对政府的诚信要求。在现代社会,一个诚信的政府必然是法治先行,而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诚信政府。

二、当前我国政府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利益差距显著增长

中国虽然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和大幅度减少贫困,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它远远超过历届中国政府的改革政策设想,也超过了世界银行早期对中国的预期。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普遍化、多样化、复杂化,出现了利益矛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部门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别程度扩大 ,这些差别的核心是贫富差距的拉大。贫富分化持续加大,收入分配矛盾突出,既清楚地表现出利益关系的冲突、利益矛盾的实质。随着经济收入差别的形成,社会财富与发展机会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社会群体形成分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相关资料显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领域,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等问题引发的政府诚信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权利屡受侵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上,无论是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上还是在利用社会机会的能力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别。

3、私人领域的人生价值观向社会公共规范领域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也开始在一些人中流行起来,成为某些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使得这种价值观逐步入侵到社会公共领域,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往往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形成侵犯。

(二)原因分析

1、法治意识淡漠。政府官员法治意识淡漠,在不少情况下,领导意志高于法律意志,主观性、随意性较强,领导者随意改变规则、越权行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法行政尚未成为政府施政的准绳。政府官员未能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行政决策、行政行为严重脱离实际,必然失信于民。

2、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我国的政府官员只注重对上级负责,缺乏对下负责、对社会负责。没有严格的、切实可行的政府官员责任制度,政府、法人、自然人的地位不平等。法人、自然人违反了政府的有关规定,政府有权予以惩罚和追究法律责任;反之,政府违反了法律、分割了公民、法人的正当权益,甚至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政府的相关责任人却得不到有效的法律追究和惩罚。

三、以法治为核心建构政府诚信的主要措施

从法和法治的角度来考虑,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立并以法律保障公平的制度、机制、环境、条件和发展机会。为此,尤其需要重视以下的主要措施:

(一)以公平的正义为原则,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必须强化和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加强对种种权力的监督。完善对各种权力的监督机制,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权力监督的主体,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是保证依法行政的基础。

通过监督机制,约束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对权力的任意行使,防止政府官员的腐败。政府管理公共产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的手段主要应通过制订有关的各种规则,而不是政府随心所欲地直接干预。

(二)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信任,信任又靠强力维持是不能长久的。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扩大基层民主,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体制民主监督,充分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向前发展。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建设抓好了,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治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涉及政府诚信问题的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消极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国家政令和法制统一,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各级政府及其官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带头维护国家的政令和法制统一,自觉反对和防止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

(三)建立社会缓和机制

社会转型期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要将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使它不能威胁社会结构的总体稳定。

1、 “社会缓和机制”是“冲突”与“秩序”的统一。只有抽象的社会缓和机制,而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制度建构,冲突与矛盾会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缓和机制必须建立在我国法律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国情的具体法律规制的模式。同时,严格规定社会缓和机制的程序,防止政治性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以合法的社会缓和机制形式争取相应的权益。

2、主体限定。社会缓和机制的建立前提是不损害社会和公共秩序,公务员、军事人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应做特殊限制。因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其不满可通过其他渠道予以缓解,而不得形成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政府诚信良序建构的基石,既作为和谐社会良序建构的原则,也贯穿在和谐社会秩序的各种具体措施、路径中。只有这样,各级政府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解决好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强化和提高政府诚信。

参考文献

[1] 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振华:政府诚信问题的经济学透析――产生原因、社会效应和防治对策,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鄂振辉:我国政府诚信问题初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增刊. [5]孙福花:我国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研究,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论文.

[6]贵:论先秦时期“公平”和“诚信”经济伦理原则,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7] 孙国华、方林:公平正义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来源:爱思想网,2012年4月25日.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4篇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与主力军,其身上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更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对其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缺失表现;提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圆满的建设成果。这其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的,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一群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诚信。对此,文章首先论述了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几点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其加强与提升诚信教育的对策做了详细讨论。

一、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不断地传承发扬下去,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类的处事行为中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诚信教育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核心组成部分内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各国经济互相推动,为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诚信代表了更多。诚信是治国之本,更是治国理念。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与培养,让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同时也是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事。与此同时,培养大学生诚信教育,让他们抵制腐败思想、远离社会不良风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他们的理想与信念,从而有更多的诚实守信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成因

1.考试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虽然高校针对大学生考试制定了很多严格的制度,监考老师也很严格,但是避免不了大学生作弊现象。很多时候,作弊发展速度极快由起初的几个人已经蔓延发展到几十人,可以说已形成团伙作弊了。而且他们作弊方式大多数都是使用通讯技术,其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能够通过,就在事后给老师送礼、请吃饭等,已达到让老师给自己加分的目的。

2.信贷诚信缺失——恶意托贷款、不交学费。大家都知,国家为了能够让困难学生继续上学读书,可以不用担保人为贫困生向学校提供助学贷款,这一善举使得很多学生有钱也不交学费,恶意拖欠,让学校与银行感到很为难。可以说,助学贷款让很多学生丧失了信贷诚信、也遭到了狠狠的重磅打击,大学生这样做,就是对国家、对学校失去了诚信。

3.学术诚信缺失——论文抄袭花钱找人。一直以来,我们知道有很多学术造假信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打击学生学术造假信息、杜绝抄袭,高校也做出了一些惩罚对策,但是也避免不了还有个别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仍然继续抄袭、花钱。多数情况,这些花钱找人学术造假的学生或是为了完成作业,往往是对自己要求不高,对他人要求高。

4.就业诚信缺失—与企业签约之后,不喜欢就无故毁约。面对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很多学生老早的为自己就业想了出路,只要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于是就给用人单位送礼,不择手段买到这份工作。但当他们参加工作之后,却远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好,于是便毁约。另外,多数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在应聘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夸大其词,又说自己工作经验丰富无比等等。总之这些都是缺失就业诚信。从以上大学生诚信方面上出现的问题来看,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部分大学生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忽视了言传身教。另外,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让他们觉得诚实守信就是吃亏、更行不通。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也是缺少诚信教育。有些时候,有些老师为了评职称,就采用学术造假、抄袭、或是找人等现象严重,这也给学生在诚信上形成了阴影。

三、加强与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策

1.通过大力宣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要以学校为阵地,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当中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认识诚信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生命线”地位。同时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解决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入手,严格进行管理,并综合利用经济、法律手段。确保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使诚信教育得到加强、改进。

2.打造诚信榜样,起到示范作用。运用诚信典型与楷模开展教育。注意树立诚信楷模,促使大家学有榜样。推崇助学贷款还款模范、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等,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意识。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教育活动。注重利用节日进行教育和实践,增强诚信体会;坚持在重要场所和活动中进行诚信教育,陶冶情操,增强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强化网上宣传和管理;依托精神文明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素质;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结束语

政治诚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会诚信 制度道德 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6-0105-0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提升与和谐社会建设”(09JSD810010)、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课题“社会诚信建设研究:以民主政治为分析视角”(13046001)、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季燕霞(1963― ),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主政治、地方公共政策与区域发展。

关于诚信建设,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法律、产权、舆论等方面。其中,道德建设主要是突出个人道德素养的作用及示范教育效应,强调的是行为者个体的内在约束力。然而,这种内在约束在现实中常常遇到巨大的外部挑战。在诚信缺失的严峻生态下,对个体道德进行讴歌与鞭策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治理诚信问题,至关重要的是构建体现社会公正原则、以利益约束为核心内涵的制度规范,支持诚信者的利益,打击失信者的利益,激励守信者的道德。

一、诚信行为的利益约束制度演进

诚信是利益制度外部约束下的理性选择。伴随着人类交往方式的时空变化,诚信行为的利益约束制度动态演进。

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和生活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社会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环境狭小。工业革命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拓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领域和空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诚信不可能再以熟人之间的人格可感受性为前提。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相应增大,表现为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使市场交易充满尔虞我诈、损人利己,这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倍受谴责的原罪。但是,正如亚当・斯密所阐述的,“人类是由利益驱动的,同时又是由理智和同情心自行调节的。这种二元性使人们彼此斗争,而又具有理性和道德力量,从而建立起制度,使殊死斗争得到缓和,甚至化为公共利益。”这种理性的制度就是经济合同或交易契约,个体双方或多方在订立合同时就约定,大家都出让一部分权利和利益,同时又交换回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实现的保证。市场交易双方的守信更多是出于一种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这种契约制度所反映的是利益平等的经济伦理,违背了诚信原则,所受的惩罚主要不是道义上,而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市场经济发展在更为宽阔的意义上促进着社会诚信建设。一方面,市场经济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横向社会交往和联系,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过程,也促进了社会管理制度、理念等人类文明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正是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逐步成为现实,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得到文明的熏陶。社会个体所获得知识信息增加,人们在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中锻炼了自主能力,增强了自主意识、独立精神。当代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还显著地表现为公民利益诉求的外延不断扩展。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先后经历着公民价值追求向更宽广领域拓展的深刻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和推广运用,呈加速度地改造着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权力结构,改变着社会的运行规则。突出地表现在它打破了信息垄断和旧的权力平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资源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公众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网络及其他各种信息传媒,公众更加了解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在做什么,私人物品服务的企业提供着怎样的产品。任何个人、企业、社团包括各层级政府组织及其官员的不诚信行为都可能被媒体披露,引发公共舆论风暴,遭遇社会谴责。同时,互联网为民意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给民众参与民主政治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和支持。正是在这样多元、自主、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诚信成为一切公共领域行为规范的必然要求。

与传统的社会诚信相比,现代诚信更突出了道德标准的共识性和外在行为的客观性,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组织、机构、团体,其“诚”、其“道德自律”是出于利益权衡的明智,更是广泛社会监督之下行为选择的理性,它奠定了社会体系有序运行的基础。

二、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新环境

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释放了蕴藏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能量,催生了多样化的利益需求,政治、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原有的政治化、行政化、一体化的社会逐步走向了开放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公民社会也随之逐步兴起,我国社会诚信建设面临着新的环境,主要表现在:

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我国民众突破了过去封闭、狭隘的眼界,以人类文明为标尺来评价本国社会发展,评价政府的公共服务,从而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政治领域,从行业收入差距、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征地补偿,到房地产价格、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官场腐败等各种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不断被揭露,各种潜规则不断被曝光,公民捍卫自身利益的意识以及对公共权力的关注和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强烈,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揭露社会问题来改进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一些涉及利益矛盾或隐含利益博弈玄机的事件一经媒体曝光,立刻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评论,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普及、推广的作用。

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由传统的“口号式”参与逐步转向“实质性”参与,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向政府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愿望,并试图最大限度地影响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当然,由于不同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政治参与的能力、机会不同,不同群体或社会阶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及其表现形式呈现很大差异。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最突出地表现在网络民主的蓬勃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规模已达到4.85 亿。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网络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交往路径,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其中,政治博客是网络民主时代的耀眼明星,它以个体的前期预判、临场观摩、事后评论切入社会政治生活,围绕焦点政治议题在零壁垒的网络空间里恣意地进行个性化的叙述,而成为意见领袖,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对公共政策的决议和政治议程的设置以及商谈式民主的真正落实和履行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每年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政治博客高度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博客流量骤增,医疗、教育、住房等涉及重大民生的话题经久不息地在博客社区里讨论,展现了公民社会的众多个体对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供给的强大影响力。

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聚焦点。我国公民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能力和积极性快速提升,是政府诚信、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外部推动力量。民众希望对公共权力的运行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政府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层次的利益需求充满期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分认识到政府诚信建设对于构筑自身权威、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顺应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高度自觉和与时俱进的积极姿态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诚信制度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规定》等规章、制度,以期成为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诚信为政的行为准则,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但是,这些好的制度、准则的实施尚未达到理想的要求。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的《中国行政透明度年度报告2009》显示,根据“中国政府信息公开评测指标体系”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依据公民申请公开信息等五大方面对我国省级行政单位进行测评,过半数省级政府不及格。“公开群众不关心的,不公开群众关心的”是社会对我国各级政府信息公开的普遍感受和评价。2011年7月,中央39个部门及北京市政府对社会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其真实性、合理性遭到外界很多质疑。对于我国一些政府具体管理部门及其领导来说,他们往往习惯于采取新闻管制和封锁消息等措施严格控制所谓“负面消息”,其结果却容易使各种真假消息混杂在一起,造成公众的困惑与不满。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垄断,政府行政执法越权侵害公民、企业权益行为屡有发生,政府行政人员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所表现出的诚信程度、民主化程度、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是社会评判政府行政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对公民权利是尊重、信任还是漠视、防范,这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官员行政实践中面临的一道严峻政治考题。

三、深入推进我国社会诚信制度

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诚信建设的内涵和重要使命在于通过把与诚信相关的社会文化、制度、工具等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优化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及外部约束机制,以教育、鼓励和惩罚等多种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共同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其中,制度建设最为重要。信息化、民主化的时展潮流为深化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提升社会诚信建设水平。

1. 健全社会行为主体的信誉制度。信誉作为诚信行为的社会评价,是一切社会行为主体开展社会交往的资本。企业、组织、个人讲求诚信,可以为其带来声誉,降低交易的成本,也增加交易的机会;反之,则相反。但信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市场或社会能否记住企业、组织、个人不讲诚信的历史,并将这种信息以可信、迅速的方式让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知道。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选择交易的空间增大,交易双方再次相遇的可能性下降。同时,由于市场信息渠道的不完善,不能迅速将不讲诚信参与者的坏名声传播出去。而在主观上,舆论媒体及政府管理部门对于企业造假行为的揭露往往存有很多顾虑和障碍,认为一个负面信息的披露可能会整垮一个著名企业,乃至一个行业,造成大量的工人下岗,带来地方税赋的减少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缺乏信誉约束机制,一定会增大社会的道德风险,从而使诚信缺失状况恶性循环。需要弘扬社会正义,加大对违法、违信者行为的惩戒力度,让诚信缺失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巨大代价。在制度层面,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健全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等管理法规,以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和开放的信用信息网络为核心,以有力的监管制裁手段为保障,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严厉的制度规范和外部约束机制,以克服人性中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

2. 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的问责制度。在人们的理想信念中或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是超利益的,能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并能按照公共利益要求去纠正市场所带来的混乱和损失。然而,新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揭示政府并不都像“政府干预主义”所想象的那样仁慈可爱、慷慨无私,也不像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张扬的那般去追求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正如经济市场的经济人一样,政治市场上当事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权力问责制是建立诚信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服务政府的有力推动。依据问责的具体环节和内容之不同,有政治问责和行政问责之分。前者是问政府在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责任,质询和监督公共政策是否倾听了民意,是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遵循了公平、正义的原则,是否合理地平衡和协调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等等。后者是问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责任,监督政府官员及公共服务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尽职尽责。依据问责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体系内问责和体系外的问责。前者是指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组织内部的问责,后者是公共权力服务对象的问责。

从我国政府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问责制度有待强化,特别是在行政问责方面,还比较多地停留在口号、文件层面,或者是表现为严重社会事件之后官员撤职、降职处分,并未严格落实到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日常工作过程之中。在问责主体方面,不仅要细化行政机构部门内部的管理规范,也要加强人大、政协、司法等权力机构的问责力度;不仅要完善权力体系内部的问责制度,更需要创设有效的制度,增强公民个体、法人企业、利益团体等社会力量对公共权力运行中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效率和效果的监督。

3. 强化公共舆论制度的作用。公共舆论制度的作用虽不像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规章那样直接,但是它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能形成一种外部压力,使不诚信行为受到谴责,从而有所禁忌。同时,公共舆论的传播也传递着公众的意志,促使此类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朝向公众一致认同的或对公众有利的方向发展。

公共舆论与公民社会相辅相成。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不断造就公共舆论的主体,而公共舆论的功能发挥则可以引导、教育公民的行为,促进公民社会走向成熟与理性。公共舆论对那些不诚信行为的披露、揭发、谴责、议论,是公民理性的运用过程,也是社会成员行为的教育和引导过程,它发挥着明辨是非、校正不良行为的作用。

公共舆论对社会不诚信行为的抑制作用不仅体现在诚信缺失个案的信息披露、道德谴责等显性层面,还体现在对一个社会公平利益制度构建及其执行方面的积极意义。公共舆论经过过滤、提炼形成为政见,再经由立法等过程形成为政策、制度、法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的政策、制度、法规是对民意的采集,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其贯彻和执行也受到公共舆论的监督与问责。在民主、参与、协商、监督的环境下,一切交易的行为主体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考虑并融合其他合作者、交易方的利益。这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是对社会道德风险的有效抑制。

[参考文献]

[1]胡井丹等编著.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陶昭文.后物质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轫[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

[3]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4]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 陈潭,倪明胜.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7(3).

[6].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0-03-05.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On Institutional Building of Good Faith Society

Ji Yanxia

(The Management College Of Nantong University, Jiangsu Nantong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