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

政治学专业前景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38 ― 02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这一角色定位提出了辅导员的角色任务主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24号令也提出辅导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情况下,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要求分成三种情况:第一,专业淡化,不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做要求;第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第三,专业对口,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者相近。〔2〕无论是何种专业背景,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时,有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在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实状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指导下,近年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就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构成来看,淡化专业要求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强调的是爱心、责任心、人际交往、协调和管理能力;具备人文社科专业基础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强调的是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辅导学生成长、生涯规划等需要具备的学科背景;具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强调的是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辅导员千差万别和各具特色的专业背景,在现实的工作中表现出了种种的差异。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代的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不愿意被束缚和管理。在学生的群体中,又容易出现思想偏激、丧失学习动力、心里有特殊障碍、专业发展不明、生涯规划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仅仅囿于某一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难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多重角色任务使得辅导员工作容易迷失自己的工作目标,陷入具体的繁琐的行政事务工作中,找不到职业的目标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无限责任,又容易使辅导员缺失积极上进的动力,没有自己的职业归属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二、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必要性和辅导员多重角色任务与无限责任等因素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合力育人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把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优势发挥出来,必将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专业优势性的需要

当前开展辅导员选聘工作时,基本要求是具备研究生学历,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从专业构成来看,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还涵盖了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从比例上来看,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比例较大。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是充分利用辅导员高学历的教育成果、专业背景知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必然需要。

(二)进一步优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专业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通过课堂教育达到的育人效果,这些教师的育人成果可以通过课程的考核表现出来。而辅导员相对于专业教师,没有稳定的教学空间,没有固定的育人场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在学生休息的寝室,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地点,育人效果则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体现出来,比如奖助勤补等工作,或者是特殊的事件,比如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之长、跨度之大更需要辅导员充分的发挥专业背景优势。

同时,对于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社会形势,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学生思想变化快、跳跃大,会不断出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因此对于辅导员来说,迫切需要发挥专业背景的优势,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管理和服务育人的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像专业任课教师有常规性的晋升渠道,辅导员虽然可以通过评职称定级,却也存在着不少的难题。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辅导员主要工作的重点是日常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细微的事务工作,辅导员难以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脱身,而且一旦脱离,又容易造成管理和教育的分离。因此,辅导员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能够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找到职业价值,也为优化辅导员队伍,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铺垫基础。

三、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抛弃在工作之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从目前来看,发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或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平台,且由于事务性工作过多,很多辅导员没有时间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去。有的高校虽然有平台,但却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辅导员虽然可以通过科研来展示个人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成果,但又缺乏交流和指导,导致没有明确的发展的方向。辅导员虽然可以走上讲台,又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充分的备课,导致课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需要提出可行性的策略,有效地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

(一)努力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积极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中文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结合传统文化,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的指示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打开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芥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学习法律专业的辅导员,在学生校规校级教育和敏感事件发生的时期,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搭建行之有效的平台,使辅导员走上讲台制度化。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学校应积极研究相关实施方案,为辅导员走上讲台提供时间和智力支持,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校可以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开设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也可以开设相应的讲座,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建立讲师团,向全校共享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

(二)整合辅导员团队,建立联合工作室,充分发挥辅导员团队专业知识的力量。

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对于辅导员岗位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整合辅导员团队,充分利用辅导员在各自专业背景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育人工作。对于一个学生培养单位来说,如果聚集了具有与学生一致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具有管理学背景的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那么这个单位的辅导员团队力量是足够强大的。当然,联合育人也需要平台,也需要提供必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支持。因此,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联合育人工作室,把联合育人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三)积极鼓励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研究工作。

积极鼓励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研究工作,一方面,积极鼓励和组织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为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储备知识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辅导员开展本专业背景下科学研究的氛围,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高校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背景下,辅导员可以深入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辅导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发挥好辅导员专业背景优势,探索可行化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为辅导员在本专业的知识背景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增强了辅导员学术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发展,探索个人职业价值,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农雁淇.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背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学报,2012,(06):830.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的师范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

>> 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探索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全球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思考 关于改制转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若干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意识形态转型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转型期及网络化双背景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中共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艰苦专业中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袁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Sjyjx02004。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第四,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论述来研究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浅析外语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四川外国语大学学者张庆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闫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张家政)、《涉外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略》(笔者)、《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田雨)、《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杜琳娜),这些文章大体分析了目前中国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相应对策路径。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两种课程教学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外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改进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文章大多没有对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的对策和路径不够全面具体,同时实际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专业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还是缺乏权威性著作和系统性论述,经验问题研究多于学理性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理论研究多于中微观理论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是简单罗列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泛泛分析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给出相应对策和路径。因此,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对其内涵做出准确解读、对其理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其困境及其产生根源做出详尽论述、对其调适路径和对策方法进行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注释: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01-01

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经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前),形成期(1949年至1966年)、挫折期(十年时期)、恢复期(1977年至1981年),发展期(1982年至今),辅导员个人魅力提升和职业魅力提升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其提升路径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学历提升和政策待遇上面。

1 学科建设路径

辅导员工作做不好,提不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层次,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学科背景支持。为应对辅导员工作没有学科支持而呈现的种种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运而生,并实现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传统意义上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完全使用或者说是最贴近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堪当辅导员的重任。但经过实践证明,我国各高校虽然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甚至有了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科点,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背景还是不能等同于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背景,其在培养目标和内容等诸多方面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也不尽一致,这些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还远不能够面对瞬息万变、千差万别的学生工作。当务之急是把学生事务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对其加以专门研究和开发。加快辅导员学科背景建设,在具备一定必备条件的高校建立辅导员博士、硕士学位点,提供有针对性和标准化的培养课程,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训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对辅导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开展学科研究,以促进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协调发展。反之,如果没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专业学科支撑,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进修、职务职称等问题就很难纳入规范渠道,辅导员的职业魅力提升也就无从实现。

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一级学科,应逐步建立起独具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拥有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专业化的师资、专业化的教材、专业化的培养课程和进行专业化的学科建设。就目前情形来讲,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高校政治辅导员方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要依托,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兼顾修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青年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借鉴相关原理应用到辅导员工作中,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研究提供学术、学科支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辅导员还应掌握足够的服务和帮助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知识,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职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轨迹。

建设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学科之前,在现有条件下,学校首先还是要应尽量多的鼓励辅导员外出学术深造,鼓励年轻的辅导员老师进一步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专业的学位教育使他们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认识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寻求多种可能,努力搭建辅导员的科研学术平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再次,要支持辅导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2 学历提升路径

学历提升方面,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辅导员骨干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计划,五年内,将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教育部将组织有关各方面的专家为学位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制定专业化的培训计划,确保培养的质量。各地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畅通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多种渠道。但是辅导员的学历提升绝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的提升上,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就不能完全覆盖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其次,辅导员职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应更注重模块的分类,走功能细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应从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多角度设置专业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尽量将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设置在相应学科背景的院系,应对与自己专业相似或者相近的学生群体,并鼓励他们读取所在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因此即使是在学习不同的知识,但无论是学习哪种知识,最终获取的都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而人生境界的提升是能够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特别像是辅导员这种是在做人的工作,人生境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 政策待遇路径

1978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出台,指出:“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一、二年级中设立政治辅导员。”198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1981年出台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更是进一步明确:“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要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政治工作能力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干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从事学生思想工作。”2004年出台《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的重要性、编制、责任、待遇等问题。2005年,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辅导员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都相对较低,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相对不足。要始终保持辅导员饱满的工作热情、旺盛的工作精力,必须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岗位激励制度。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到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基本精神需求,满足其基本物质需要,鼓励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职务、学历深造等奖励及激励,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2]

参考文献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政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80-0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模糊

在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是各高校研究所的教师学者。由于各高校各自的历史背景不同,高校学术背景、学者的学科背景、主持课题项目、研究领域、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不同,因此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有所不同。

从调查对象来看,行政管理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政治或者管理。学校的学术背景不同,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如综合性大学偏向于政治途径;工科背景的高校偏向于管理途径。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来看,行政管理课题有的存在于政治学类中,有的存在于管理学类中。本文从统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涉及到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的课题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之间比例来看,表明在2010年-2012年间,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政治与管理之间摇摆的特征,如下表。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2年,行政管理学在管理领域中的比例相当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出现行政管理学科属性不明的原因是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母胎中脱离出来的,而又归入到公共管理学科中,研究公共管理领域中系列问题,这样使行政管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之间摇摆,突出政治学科和管理学科特点。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对专业的影响很大,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强调政治性因素,把行政学的研究定位于行政管理职能取向,并把它等同于政治职能,忽视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学科本身的定位不清晰的一个方面。

二、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属性模糊的原因分析

(一)实践对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提出多重性要求

我国当今出现各类公共管理问题都不是纯粹的公共问题,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背景和政治色彩。难以单纯地从管理角度去解决。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的政治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和解决。否则将其单纯地看作政治问题或管理问题都难得其要义。如果只考虑政治问题,则会导致问题难以从微观层面得到解决,依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也只能培养出一大批“只说不练”的假把式,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只考虑管理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思路出现方向性错误。在中国这个远未形成价值共识的时代,还必需一定的政治价值观作为解决问题的统领性思想。

(二)研究者的多学科背景

不同学者的学科背景对于其研究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关注的领域不同,以及需要从不同的学科需求来研究,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其发展的动力是学者不断结合实际探讨和研究。美国早期公共行政理论家几乎都是政治学出身,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者大多数出身于政治学和管理学,还有部分是科班出身,因而其研究的知识背景决定其研究的出发点,从政治学出身的学者倾向于从政治领域来研究和探讨行政管理学为政治服务及发展方向,而出身于管理学背景的学者倾向于政府管理过程出现的管理问题需解决的方向寻求研究领域,这就决定了我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特点。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出现了不同。通过对研究领域倾向于行政管理学的学者做了学科背景统计分析,发现学者都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框架来作为其研究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研究受学者学科背景的影响。

三、对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和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行政管理学要从自身现有的基础上突破和发展,才能在回应社会多元发展要求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

一是要明确行政管理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把行政称为“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管理的客体或内容是国家事务,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权力。行政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贯彻和执行,而国家总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行政管理是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活动,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政治学是研究国家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等,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而行政管理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政治组织中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着重探讨政府职能、管理规律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没有非政治性的行政管理活动。因此,必须把行政管理的研究置于整个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研究体系之中。

二是要明确行政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并非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属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是研究一般管理规律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具有特定意义的管理。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性质与制度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理解的,也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出发的基础。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的社会形态,不能仅仅从经济的社会形态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现实,还要从政治的社会形态及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关系中审视人的生存关系。从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来看,我们要把革命的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行政管理就是关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或者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而公共利益的实现又没法从政治的视角脱离;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因利益的多元追求,从规范上为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也是难题,因此还是从公共利益生产上进行界定比较合理,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也就是政治和管理在公共事务上不能分离的。

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作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和方法。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情景互动法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政治学原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学好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但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中往往感到困难。运用情景互动法是提高“政治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运用情景互动法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更高要求,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加以完善。

所谓情景互动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充分发掘和运用学生已有的情景知识资源,让其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场景中,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和认知政治现象,以增强具体性、生动性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本人是一名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长期为学生开设“政治学原理”课。是作为一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国家、名族、阶级、政党、政治发展、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为学好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学习该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政治学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抽象,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搞好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下面仅就情景互动法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情景互动法对搞好《政治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政治学原理”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难调动,因而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保证。因而搞好“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主动学,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就非常必要了。在长期的探索中,我感到情景互动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效果。

情景互动法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场景中。如前所述,“政治学原理”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作为思维活跃、不拘传统的青年学子,对一些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他们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和勇气。如果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手段,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口干舌燥,学生在座位上百无聊赖、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果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摧残。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淡化无所不知的“传道”色彩, 将一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适时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让学生根据正在学习的理论去思考,去解释,让学生享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就会发生转换,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是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理论来自实际,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否则,理论就是苍白无力的。在“政治学原理”学习过程中,要学好学懂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也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 离不开与实践问题的碰撞;而学习理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情景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论联系的过程。教师结合社会实践阐发政治理论,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理,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运用自己所熟悉或掌握的历史和现实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实问题时,也就增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一起讨论,运用有关的理论对某些政治问题与老师进行争论与辩析。这样联系实际学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是能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也是个人奋斗成才的基本条件与保证。当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政治学原理”的教学而言,也要坚持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和创新理念,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主动精神。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基本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即以书本为中心,以成绩为标准,重理解记忆,轻实际运用,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目前急需改变这种被动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创新精神。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通过情景互动,教师和学生就某些理论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探讨,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看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以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就会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

另外,我们这里讲的情景互动,既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同学之间的互动,通过情景互动,教师和学生都置身于大家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历史或社会场景中,通过相关的事例、经验和知识来理解掌握理论,运用学到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理论的学习被置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背景下,学习理论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大大的提高;在此氛围下,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提高,可以将课堂气氛调节得既大方凝重,又轻松活泼。课堂教学变成了学习理论、丰富实践、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平台,使师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情景互动法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在“政治学原理”教学实践中,根据我们的经验,运用情景互动法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选取既能说明问题又是同学们比较熟悉或比较感兴趣的历史和现实事例。因为要深刻理解理论,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选取了同学们不太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效果则难于达到。运用同学们熟悉或感兴趣的事例,能够很好的引起同学们的互动和共鸣,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理论问题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性质和统治职能时,就要联系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统治,举诸如中国历史上对纣王的暴政、西方历史上对斯巴达克起义等事例;在讲到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时,就要联系目前美国进行的总统预选等事件。这些事例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是同学们熟悉的或关注的,现实性很强,对理解学习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要加强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启发和引导。为了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同学们进行提问,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这种提问应该是启发、诱导式的,留有余地的,允许存在一定的思考和弹性空间,而不仅仅是固定化、程式化的答案。既然是互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对于不明白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举手示意,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对某些问题提出疑问,老师有针对性地做出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表演,同学们依然可以参与进来,进行平等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是要适当安排相关学科内容的课堂研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课堂随时进行的提问和交流外,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要专门安排集中的课堂研讨。由于是集中研讨,没有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同学对某些问题的交流和探讨气氛会更活跃,思想会更开放,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火花会更灿烂,学习的互动性也更强,效果也更加明显。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前五章(国家和阶级、国家的历史类型为主要内容)完成后,我们就安排了“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课堂讨论。之所以选择这一论题,是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现存的国家历史类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很多经济政策也借签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同学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不少的疑问甚至误解,因而搞清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强。任务布置后,同学们一般都能认真查阅资料,潜心思考,积极撰写发言提纲,并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平等讨论,甚至不乏争执。经过比较充分的研讨,大家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若干新变化,又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发展观。应该说,这种发自内心的认识比单纯的理论灌输要深刻和持久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研讨活动中,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并随时准备参加进来,和同学们共同交流。我们的体会是,在同学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导演,对同学的见解一般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不限制同学们的思路,无论看法对错,都要给与言语上的鼓励,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在点评和总结阶段,老师就要发挥演员的作用,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同学向正确的方向集中。这样既保证了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能够达到统一认识,以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7篇

1952 年教育部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辅导员制度。随后诸多高校都逐步建立起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正式确立,至今已有61年的历史。为进一步明确政治辅导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十六号文件及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上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长期面临分裂与反分裂特殊矛盾,维护西藏社会稳定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在维护高校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专业化程度很低、职责不明、 流动性大等非职业化问题 。因此,激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加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内涵及依据

1.职业化内涵

有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地研究近十年才开始,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辅导员职业化进行研究,主要有职业论、过程论、标志轮、角色论等。对以上不同研究内容演绎和归纳,并从字面意义和职业角度理解得出,职业化的意思是将它变成一种职业,也就是将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变成多数人从事的稳定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实现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际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2.职业化依据

在美国等西欧发达国家高校辅导员工作已有百年的历史,职业化程度比较高,有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职业生涯辅导员以及心理辅导员等,按职业化标准运作。首先,从职业角度来讲,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得到了国家劳动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一种职业的产生是由社会分工的产物,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其中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明确把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即“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其次,在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规定:“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是迄今为止权威的涉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的提法。再次,从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讲,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使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生源结构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人,四年内增加了198万。200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50人, 2007年为8003人, 2008年为11118人,2009年全区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13047人,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迅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辅导员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总之,辅导员职业化是有现实依据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现状

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政策指引下,西藏各高校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少数人员一直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做出许多贡献 ,但是与职业化建设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非职业化问题很突出。

1.多头管理,职责不明

从辅导员的职业定义上讲,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是现实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许多事务性工作,淡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要工作责任,充当了“保姆”、“保安”、 “消防员”等多种角色。学校的学工处、团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安排工作,辅导员又归属二级学院管理,所在二级学院也对辅导员安排其他事务性工作,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始终处于上面万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态。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的事,可是学生工作本身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辅导员背负巨大身心压力。“学校的任一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图书馆、校医院、保卫处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又归属院系,院系又可随时安排辅导员从事教务和行政事务等工作。多重管理,事务缠身的状态使辅导员疲于应付。”[5]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减轻工作压力,集中精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这支队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缺乏规范的选拔,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专业化程度低与准入机制有直接的关系,以前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采取在应届毕业生中优秀学生留校的办法,注重强调思想素质及学生干部经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现在只能通过公招考试的办法,考试成绩成为选拔的唯一标准,高校没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也存在着学生工作只要有人做,不出事就行的思想误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选拔长期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一味强调思想素质,对于所学专业、是否符合辅导员职业的要求则未加重视,于是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五花八门,素质参差不齐”。[7]目前在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专业出身者少之又少,很多人参加短期岗前培训就上岗,未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进入辅导员工作后,缺乏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能力。加之,由于职责不明所导致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多,辅导员每天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高校其他专业老师相比,辅导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从而徘徊在专业老师和行政人员中间,很难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辅导员非职业化现象与这支队伍的选拔机制和专业化程度有直接关系。

3.整体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始终处于没人愿意做,若无奈不得不做,但不能长期从事的一种十分特殊的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职责不明所造成辅导员事务缠身 ,每天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又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很少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自己的职业,几乎没有人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因此很多人视辅导员岗位为跳板,想方设法从辅导岗位调到其他岗位在高校中成为一种趋势。辅导员队伍整体呈现出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状态。

三、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途径

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所需,也是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需要。针对以上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在现实的工作中政治辅导工作繁杂,每天疲于奔波,也看不到职业前景,因此很少人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职业,严重存在自己瞧不起自己职业现象。同时也存在辅导员职业人人都可以干,而且人人都可以干好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可是按照国家有关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有专业素养,“要树立辅导员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的认识,摒弃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大学生的保姆、辅导员工作是‘万金油’职业、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做好等一系列陈旧的思想观念”。[6]因此,辅导员自身要做到积极转变观念,树立远大的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自己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业绩。同时高校对辅导工作给与更多的关怀,从组织上出台政策真正重视辅导员工作。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非常重视对辅导员工作,国家教育部16号文件及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定要牢固树立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教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观念,进一步认清辅导员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辅导员树立职业理想上进行指导,让辅导员工作真正变成为人人乐意从事的职业,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素质的工作,做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为高校和谐校园和整个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加强职业过度培训,提高思想政治专业化水平

政治辅导刚参加工作时,凭的都是满腔的热情,自我感觉良好,每天工作勤勤恳恳,可是好景不长,过两三年后事务性工作太多,也看不到职业前景,身心开始疲惫。“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逐步发觉自身的不足,这时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培训提高的时候。”“像培养教学、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针对目前西藏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日常事物繁重,业余几乎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者非常少的实际特。要针对性地加大职业高度培训力度,接受思想政治专业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专业的素养,积极引导这只的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整体上推进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加强职业指导,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8篇

目前内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中,拥有人文社科类教育背景的,占总量的75%以上。其中,具有法科教育背景的官员,这些年渐露头角,逐渐形成一支重要团队。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说起大学同学的那次答记者问,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姜明安不禁拍案叫好:“这才是法律人的风采!”

姜明安的这位同学正是。今年两会期间,在他首次以新总理身份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回应美联社记者关于黑客攻击的问题时称,“感觉是在有罪推定。寄望双方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言谈间,不经意展现出其深厚的法学功底。

在平时,的经济学博士背景总是风头盖过法律学士背景,“但是法律理念于他而言已经入脑人心,关键时候还是大有作用。”姜明安解释。

目前内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中,拥有人文社科类教育背景的,占总量的75%以上。其中,具有法科教育背景的官员,这些年渐露头角,逐渐形成一支重要团队。

姜明安认为,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具备法学背景,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官员群体法治思维水平。大批政治家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具有法律教育和职业背景,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象征之一。

法律科班出身的高官

经过今年两会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后,中国高层官员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法律科班出身的官员。国务院总理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双重背景,最高法院院长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硕士毕业;刚刚履新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夏勇,原国家保密局局长,也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

事实上,西南政法大学培养了一批政坛高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中央纪委副书记陈文清、国家安全部副部长马建、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夏诚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起,以及今年两会新闻会主持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他们都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

此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博士生。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的研究生。

姜明安乐见越来越多具有法学背景的官员进入高层,他认为“这将极大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当然,并不是有几个高层领导具有法学背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姜明安说,政策的执行仍然要靠省、市、县、乡等各级地方政府,高层有法治意识,下面的人不按政策办也不行。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地方政府拥有法学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数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任400多名省委常委中,有19名为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相比之下,2008年换届时仅有11名法律科班出身的省委常委。

在中国校友网每年公布的“高校杰出政治校友榜”中,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法律类专业院校的排名均有上升趋势。所谓“杰出政治校友”是指部级正职领导、部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以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和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由此可见法律人在高层数量的增加。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霞对法律背景的官员表示期待:“可以推测的是,我们的改革创新实践将会更注重在法制范围内,而不会以政治意图去做要求。以往会以政治充当法治,但如果拥有法律背景的人当上领导,他会关注我们的实践创新是不是

符合发展规律和要求,是否和现有法律相抵触。”

崇尚法治精神

国家主席在人大闭幕讲话中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国务院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

在新一届领导人的讲话里,宪法和法律屡屡被提及,这是一种依法履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宣示与承诺。

姜明安分析,中央领导最近的谈话都强调了宪法的特殊重要性,透露出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强烈信号。宪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公权力、保障人权,有法学背景的官员有望改变过去地方官员的唯gdp思维,多年的法治思维将有助于他们更多地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权,而这些将成为一个法治国家的基石。

新任最高法院院长是“法律人执政”的一个表率,也被寄予了厚望。是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硕士出身,他能成为中国第十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与其主政湖南时期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密不可分。

2006年,46岁的出任湖南省长。上任后,他立刻将省内55个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界限公之于众。他明确提出加强行政程序建设,并力邀多名行政法专家参与湖南地方行政立法。2008年10月,《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成为中国首部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

2010年,出任湖南省委书记,进一步提出“法治湖南”的主张,次年7月湖南省委通过《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说:“要通过完善法治,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法治的轨道上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姜明安介绍,“法律意识一直贯穿着他执政的始终。法律人从政,多年的法律思维有助于他们更多地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权,考虑防范公权力的滥用与保障公民的权利,考虑政策推行的合法性,而这些对于一个法治国家都非常有必要。相信执掌最高法他又会有一番作为。”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9篇

>>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空壳村”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生视角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当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80 后”学生。人们对“80 后”的普遍认为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里,电子玩具、网络游戏应有尽有,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小皇帝”和“小公主”,难免娇生惯养,尤其是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优越感更强。因此,在他们身上也暴露出了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行为盲从、缺少耐心、理想信念迷茫、责任感和道德感弱化。因而在教育上采取堵的方法,给学生讲许多大而空的道理,并认为这样不该做,那样做不行,而很少人去理解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80后”学生在说:“我们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读大学不要钱时工作包分配,读大学要钱时工作自己找。我们到底犯了谁?”在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很不平衡。因此,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很难开展。为此,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时代背景去分析,找出教师和学生矛盾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出生时代背景的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教育的主体是老师,教育的客体是“80后”学生。当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而教育的客体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出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上肯定存在不同之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现在教育主体还是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读大学时的价值观念来要求现在的学生,那势必造成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肯定难以顺利地开展下去。为此,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得从教育主客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进行分析。

1.政策背景不同。当前,高校教育的主体基本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从高校毕业的人。他们出生时,国家还没有实行或尚未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都比较谦让,同时,自理能力相对也比较强。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家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情况,防止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2年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现了。他们是在家长们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同时,也养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自理能力普遍较差。

2.社会背景不同。三年自然灾害,,结果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前,高校教育的主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基本上都尝到了生活的艰苦。因此,他们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同时由于当时教育资源缺乏,得到教育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往往都比较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的自觉性都比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一些思想观念也进来了,价值观念开始走向多元化。“80后”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加上物质财富的丰裕,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加上对西方文化不加鉴别的“崇拜”,引起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特点

当前,高校教育主体成长时,由于当时全国整体比较困难,生活水平低。加上当时兄弟姐妹比较多,在政治宣传上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现实也使得他们必须服从大局,因而这他们更强调集体主义。而“8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走向多元化。“80后”思想观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竞争意识增强与学习动力不足并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使大学生的眼界大开,在促进发展与面临挑战共存的现实面前.那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抛弃。他们认识到,优胜劣汰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也是人才竞争中的重要原则。积极向上者,有所成必有所用,自甘落后者,则将被社会淘汰。只有树立竞争意识,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时光,真正学到本领,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烈的事业心,成就欲、荣誉感驱动着大学生成才意识的觉醒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但“分配靠爸爸”等社会不公现象,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无用,因而在高校里又存在部分学生学习风气不好的现象。

2.强调民主平等,但对现实又很无奈

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完善,当前大学生对民主平等的追求,不仅停留在政治上,更贴近自身现实。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结果上的平等,而是要求起点的平等,成才机遇的均等。但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直接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分配的悬殊差别和腐败现象又感到很无奈。要求社会真正实现在真理面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感觉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3.讲求实效

随着人才面向市场,高校的各专业之间也呈现“热门”与“冷门”之分,相对容易就业的的学科成了热门;而理论性强的而就业又相对较难的基础专业则成了“冷门”。像进入大学后申请转专业的这种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果没有转专业比例限制的话,高校里有些专业可能都办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进校后如果不能实现转专业的愿望,宁愿选择参加第二次高考;或者辅修“热门”专业,对主修学科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据笔者了解,现在有些综合文科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主动参加法律专业自考辅导班的学习。专业选择的变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务实,讲求实效。

4.要求实现自我,却方法欠妥

当前,多数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团总支、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积极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我行我素,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偏激固执,利己主义思想明显抬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在入党前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入党之后,工作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些学生甚至老师、组织安排的任务都不愿去做,入党的功利性非常突出(通过与学生会干部交流和自己观察得知)。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的老师,在对“80后”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清楚大家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因此价值观念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时代在发展,如果教育工作者固守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用老一套去要求被教育者,则必然会发生冲突,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认为教育的主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

1.价值观念

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他们的某些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显得与时代背景不相符合。如消费观念,由于老师们的成长背景和他们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使他们养成了节约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会日趋完善,加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上超前消费的观念将会不断强化。现在大学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教育者一味用传统的观念去约束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2.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在高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值得老师们去思考。第一,在教育上,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宣传,用政治宣传代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内容, 而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内容。过分强调政治灌输,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内容空洞无物,对现实中存在的阴暗面避而不谈,这很容易使学生反感。第二,在教学上,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知识性传授,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门学科课程。在课堂上,把教材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则不在考虑之列。课程结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此停止。即我们常说的“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简单说教方式。认为教授了书本知识,就等于大学生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服务观念

作为高校,应该是一个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场所。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学部门、管理部门都应该为学生服务。但学校在服务方面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服务态度,一些部门工作人员高高在上,为学生办事时态度生硬,对老师与学生有很大差别(有一亲身经历事例可说明问题,一次我去某部门办事,办事员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后来一老师进来跟我招呼,办事员知道我是老师后很快就帮我办理,并说不知道我是老师。此事虽然未必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能说明服务态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是服务方式,有些人认为为学生服务就应该事事全程帮学生办理。其实,这不但不能帮学生,反而助长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对待学生的犯错误上,有些老师不是帮学生去找犯错误的原因,而是一味抓住学生的某次偶然犯错误不放,并不断地以此作为例子到班上教育学生。

四、从各个环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是搞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的事情,必须要求从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各个环节去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此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学校层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特长,班主任(辅导员)具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科任老师以身作则,在课上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各个环节齐抓共管,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学校要创造平台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前面谈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强调民主平等、讲求实效、要求实现自我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高校都要求要有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必须要在学生有学习动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竞争意识强,学习就有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后,作为学校来讲,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去发挥其竞争意识强的优点。对于学生要求自我实现的特点,学校层面和老师都要多想办法,创造平台,让学生去尽情的展示自我。

2.班主任(辅导员)要贯穿优良传统教育,抑制学生不良行为发展

前面所说的学生的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引导不好,又成为缺点。从竞争来看,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不正当竞争,从而使学生集体观念不强,同时有可能使人在长期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表现出神经质、身心疲惫等问题,个别的人甚至出现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问题。这时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来讲,就要适时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打压其不良的竞争行为,宣传集体的好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因为没有合作的竞争只能造成协作双方的两败俱伤,特别是那种置道德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已。从要求实现自我来看,如果是把自己的特长通过正规的渠道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认可你,那么应该值得鼓励。如果是通过大手大脚地花钱等手段去求得大家认可,这时老师应利用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科任老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每一堂课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其实,科任老师的上课情况,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此,我认为,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备课、上课等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因为,其实学生对老师的备课和上课的态度如何是很清楚的。所以,从备课来看,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将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老师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从上课来看,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被动,学生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课要么就看其他的书,要么就干脆睡觉,学习效果很不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到教室来学到知识?为此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有应有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其次,课程的设计必须回归学生世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这样,学生自然就认可了老师的教育。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学校提供优秀的环境,班主任、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和科任老师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莉.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剖析[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7,(1):29.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转型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直接的、根本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功能的发挥还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还处在“自为”的阶段,还没有达到“自觉”的阶段。

一、“自为”阶段的外在表现

“自为”的工作模式是高校辅导员的一种低效率工作阶段。这一工作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工作心态的被动性,即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工作目标就去完成;工作状态的接受性,即日常的工作基本上是领导安排下来的,是自己日常工作必须完成的;工作过程的主观性,即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跟着感觉走;工作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即自己的工作能够取得或想让自己的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不能够提前预判。具体来说,辅导员“自为”工作阶段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自身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即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政工”的双重身份,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存在单一的认识,即单方面的主观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是政工队伍中的行政道路[1]。对自身的另一角色“教师”的认识较消极,不认为自身能在学术的道路上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好的教师。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另一个就是教学任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之处,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政工人员可以分为两大类:理论型的与实践型的,但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这两者又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分类中,无论是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教学活动,辅导员都应该是实践型的政工人员,但是支撑其实践能够合理有效开展的必须有相关的理论,而教学又是理论实践的一部分。所以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两部分:政工干部与学者。当然,我们的观点并不是支持把政工干部与学者两者隔离开来,而是在发展前景中因为职业性质不同,在选择上应该有所偏重,如果把两者结合那是理想的状态。

(二)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准确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琐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苦不堪言。导致这问题的原因是各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辅导员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准确[2]。准确地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除此之外的工作皆是辅导员的次要工作。有的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籍学位工作、党团工作、奖学金评比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等等,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对高校辅导员定位不准的表现。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我们没有说这是其唯一的工作。辅导员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其就无法回避其他的一些学生事务工作,也就是说其他的学生事务工作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的一部分。不过,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其他学生事务工作是辅导员能够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或载体。

(三)对自身职业认识不深刻

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项职业应该是每一位从事辅导员这一工作前应该认真考虑首要问题。现在高校辅导员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高校辅导员流失过快问题、高校辅导员更换频繁等问题的直接原因都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认识不清相关。由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不认可导致辅导员缺乏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归属感,总是把辅导员这一工作当做是工作的跳板或过渡性的工作,认为好好工作几年,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可以调离这一职位。基于这样的工作心态,高校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是缺乏一定的长远规划。在工作中辅导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不能保持的太久。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承担着,其工作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中的一项职业。对于直接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理应有其工作理想与工作抱负,应该在辅导员这一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与价值。

二、“自觉”阶段的具体表现

“自觉”的工作状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工作心态的主动性,即主动了解工作、主动参与工作、主动创新工作;工作状态的积极性,即积极完善职业认识、积极完善专业知识、积极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提升职业境界;工作过程的理性化,即工作开展前的科学预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理性调控、工作开展结果的积极反馈。高校辅导员工作“自觉”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是一种职业,凡从事这一行当的人都应该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内涵较为丰富[3]。首先,确立辅导员准入条件与资历,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他需要一定的资历,这些资历包括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现在的“中共党员与学生干部”这一简单的而且没有任何标签的准入条件;其次,科学合理的职业职称的划分,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平台,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最后,规范的考评制度,要对辅导员每一年度工作进行考评,工作突出者要给予表扬,消极怠工者要有一定的惩罚,可以把辅导员的工资、奖金与其工作业绩相联系。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方向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最大限度地确立职业归属感,有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二)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这里的专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辅导员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知识,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这是一个合格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4]。专业知识是辅导员开展工作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来源。专业技能是辅导员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包括能写、会说与善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与说是辅导员工作中做的载体,即把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想法与实施情况记录下来并呈现出来,而做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活动了,这些都应该是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的。因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专业化技能的辅导员才能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

(三)专家化

专家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也是高校辅导员“自觉”工作状态的最高形式。辅导员要想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家,必须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家,即很好地驾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妥善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其他辅导员可进行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既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转化成理论进而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又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就是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专家又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家。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对政工队伍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辅导员专家化能够很好地促进辅导员自觉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为辅导员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与佐证。

三、从“自为”到“自觉”转化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能否由“自为”的工作状态向“自觉”的工作模式转化,除了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顶层设计。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周密地制度设计是能为辅导员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引导与机制保障促进辅导员完成“自为”到“自觉”的工作模式。

(一)科学引导是基础

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是能否成功促进其转型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对辅导员的科学引导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与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这两个方面是从源头上针对现阶段辅导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方法。这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养与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养是对准辅导员来说的,确切地说是对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专业的,政工队伍的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与信仰、专业理想、专业素质和初步的专业技能基本上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生理应成为高校政工队伍选拔的主要对象。追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之初的设想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大环境之下通过专业的培养为全国政工队伍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吗?但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政工队伍中的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与对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地漫不经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生力军与我们的政工人员的选用相脱节,进而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与资源的浪费。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是指辅导员队伍进行专门地训练,这里与对辅导员进行培养不同,如果说对辅导员的培养是进行理论训练,而培训就注重辅导员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但是因为现在对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资历的非专业化要求,致使现在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成果也不尽如人意。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果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上,而不是现在“一刀切”的现象。

(二)机制保障是关键

高校辅导员从“自为”到“自觉”的转型要有规范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是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这一保障机制的内容丰富,具体来说应该行业准入机制、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考评机制、培训机制等。辅导员行业准入机制是指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并不是每一位硕士毕业生就能担当的,需要相应的资历与专业背景,这也是现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制度最大的诟病所在。辅导员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后顾之忧之举,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取得成果设置不同的辅导员专项职称,职称的高低与辅导员自身的待遇相关,同时应该建立辅导员自身的组织,让辅导员自身组织化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举措[5]。考评机制是对辅导员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奖罚的一种监督激励措施,考评的内容应包括实践工作与理论工作两个部分,根据辅导员不同的工作阶段对两部分考评重点应有所不同。培训机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进入“自觉”状态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对辅导员的培训应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应实行分开培训的模式,在培训内容上是理论与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是灌输式的培训方式还是开放式或讨论式的培训方式,在培训的结业形式上是考试还是论文,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是一站式的还是系列培训,这些都应该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6]。当然,以上各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需要各机制互相配合与协调,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发展。

从“自为”向“自觉”的转变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趋势。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转变是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转型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唐文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87.

[2]华秀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意义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

[3]赵瑞君.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29..

[4]高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72.

[5]韩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规划发展管理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4.

[6]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求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各国都开始重视创新性,力求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以求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丰富我国人力资源,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急需解决,而创业则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我国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均开始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以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这种创业教育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其教育价值发生改变,已逐渐成为高校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生转变的原因

从时效价值的角度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是为迎接新时代下的挑战,重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拉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从实效价值的角度来看,将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变得更为具体化,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从后效价值的角度来说,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下,创业教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产物,其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顺应了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二、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改变

(一)开始重视个体价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体价值的实现,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而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则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其认为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便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在创业教育中,其强调主体性,认为个人是自主创业的主体;重视个性化,认为其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价值的体现较为单一。而融入创业教育之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其具有经济价值,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文化价值,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是我国的重要文化精神和发展动力;具有社会价值,其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具有现实价值。在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内容过于理想化,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符,是一种愿望型教育。而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具有现实性,更为全面、协调,可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创业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来进行的活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来开展,为此可以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加入创业教育。要开展专门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另外,还可在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设置专业课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具备创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巧,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在创业专业课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细想政治教育中,以形成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强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可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例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大赛、创业演讲比赛等等,以此丰富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程度;可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创业讲说,向学生介绍其创业过程和经验,以激励学生勇于创业,尤其是成功创业的校友的真实事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业动力;可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以培养学生在创业中的合作能力。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度,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增强学生的创业行动力,将其真正的付诸实际。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以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可根据学生专业性的不同,而为其选择合适的企业以进行创业锻炼,使其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艰辛,熟悉企业的基本操作流程,进而为日后学生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中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从其价值转向的缘起、维度与路径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期下的要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解决我国就业困难,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进而提高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左雪松,刘继昌,夏道玉等.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的缘起、维度与路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

[2]曾涛.试论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简介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民间舆论场;十八届三中全会;门户网站;政治修辞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目前我国媒体存在两个舆论场,即民间舆论场和官方主流舆论场。以央视、人民日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以搜狐、新浪、腾讯和网易为代表的商业网站以及都市媒体形成了主要的民间舆论场。在新闻报道中,民间舆论场代表的民间话语体系对官方文本进行解读,实际上就是主流舆论场上的时政新闻在民间舆论场上的重构。本文将四大门户网站于2013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即会后第三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专题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景设置、定义和论证等层面考察其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政治修辞要素,进而探讨民间舆论场政治修辞的一般逻辑。

一、主题和情景

政治修辞的主题就是政治传播的中心思想,是政治表达的主体和核心。政治修辞的主题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情景下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作为情景修辞理论的著名学者,劳埃德·比彻尔指出,政治修辞的情景是政治主题产生的背景和大环境,“修辞情景是修辞主题营造的修辞言语环境”[1]119。

(一)搜狐:“改革,新期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改革”的词频很高,出现了137次。搜狐所设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闻专题的主题是改革;情景设置是关于“新期待”,这个情景由两个语素构成,即修饰语和核心词。整个情景围绕人民群众所期待解决的问题来组织,集中阐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期待什么的问题。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专题网页的上半部分首先列出了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而且期待解决的问题:《谁最怕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和《卫计委:有双胞胎不能生二胎 看数量不看胎次》,这是关于简政的问题和计生的问题。在简政问题的内容表达上,有“谁最怕”“死也死在编制里”“没出息”“太诱惑”“事业单位的魔力”“他们怕什么”“随之消失的”“尴尬的分类”等,这些词已经基本描绘出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的情景。这些言辞及论述形成了一个关于未来工作期待的目标体系:如果不改革,僵化的思想和级别系统将会带来体制的惰性甚至会转化为普遍的社会惰性,这已经有《研究生考环卫工失败:就算死也要死在编制里面》的报道为论据。为了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改革,通过渐进的手段让社会的活力提升。

(二)新浪:“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

新浪所设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闻专题的主题也是改革;情景设置是关于“我们希望的生活”。改革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我们希望的生活”是目的。这个情景有三个层面:一是现实的生活状况;二是我们希望中的生活;三是达到希望中的生活需要改革的途径。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在网页的强势左区,有《你将变化的人生》《三中全会后首轮人事调整开启 涉及党政军企》《我国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二胎》《我国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我国将探索实行官邸制》等小专题。新浪虚拟了一个人物“小明”,他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赵钱孙李。小明体验着现实情景: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劳动教养这个框子什么都能装、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等。“希望的生活情景”通过制度改革包括人事、生育、官员住房等方面可以达到。《你将变化的人生》的修辞表达是虚拟的方式,从方方面面来阐述一个人的生活。在住房方面,小明的宅基地也许可以转让和抵押了,小明以前在炒房,可现在手上的房产也许要交房产税了;在生活方面,也许小明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了;在法制方面,小明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参加劳教了;在教育方面,不分文理科了,小明也许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学习,能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等。这种政治修辞方式完全是民间的话语对政策的解读,朴实自然、简洁明快,使人民群众一目了然。

(三)腾讯:“攻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腾讯所设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闻专题的主题是攻坚;情景设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上。这个情景从阐明重大问题的选择标准和深化改革的现实问题两个方面来构建。腾讯的设置没有明显体现出这两方面的需要。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在标题栏的中间,有《十大热点前瞻: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网页的中间部分,有“解读克强经济学”小专题。受众获取的信息是:经济专题被放在了视觉重心的位置。这个专题的导语写道:“回顾最近三次指导改革决策的纲领性文件,均在三中全会落锤,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带动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被赋予了更多改革的历史重任,主要议程也将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该专题全部是由国内外不同专家的解读来组成,通过《编辑手记》来统领。《编辑手记》中,有关“养老双轨制死结”“金融改革”“城镇化”“GDP现在存在还是否有意义”“财税如何改革”“环保能不能和经济增长挂钩”“基层行政审批难”“铁路建设没钱怎么办”“改革资源价格能否雷厉风行”等方面的问题,它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勾勒了腾讯政治修辞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情境设置。

(四)网易:“良政新出,重塑中国”

网易十八届三中全会新闻专题的主题是良政;设置的情景是“重塑中国”。这是一个三段论的情景:重塑前、良政、重塑后。用重塑前后来说明“政是良政”。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网页第一条新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亲历者披露在京西宾馆五天四夜》。在政治修辞的词源上,新闻采用“普通”“平静如常”“紧凑”“没有”“也没有”等词语;在情景塑造上多用白描的手法:以前能见到的花篮和横幅都简化了,茶叶很普通,茶杯也很普通。全国劳模郭明义曾对记者说:住宿条件非常普通,菜肴的数量减少,主食的品种减少,几乎没有高档菜,也没有酒水。大家几乎都在“光盘行动”。这些语句的使用已基本上让受众形成了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印象,并能在这种情景下想象政策的出台过程。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强说服力来自高尚的人格。真实和高尚是最强有力的政治修辞。同时,网易的报道还设置了以下几个专题,如“聚焦法制新政”“聚焦经济体制改革”“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和“聚焦反腐新政”等,一系列密集的新政报道,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重塑”进行全景式描述,气势恢弘。与前面的“普通”的“五天四夜”会议比较起来,新政“重塑”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两者的叙述方式相得益彰,从平凡中见非凡,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和冲击力,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对照式”政治修辞方式。

二、定义和论证

网站的新闻专题编辑处于“创造定义”的地位,媒介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定义的权利”。搜狐等四家网站建构民间舆论场的政治现实就是运用“事实的架构”和“构建的情景”修辞手段来完成的。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受众的认同。政治修辞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就是立论的依据、证据。修辞学家肯尼思·博克认为人总在寻求认同,人生活在竞争和分歧中,而认同是分歧的补充[1]297。修辞通过语言促使人们合作。论证过程就是让受众相信并被说服的过程。论证必须逻辑严密,合理合法,客观真实。

(一)搜狐:“人的角度”

搜狐所设置的新闻专题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义为“人对改革的新期待”。定义的主体是人,论证的是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新期待。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在专题网页的强势左区,有《卫计委:有双胞胎不能生二胎 看数量不看胎次》小专题,而这个区的头条是关于同志的专题,首先是外媒对同志诸如“打硬仗”“权威掌权地位”的评价,然后是同志的批示,接着是分析同志的政治自信,以及同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审阅的细节。这个版面设置本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政治修辞特色。对政策制定的过程一丝不苟,让受众对新的生育政策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产生了信心。在专题网页的上半部分,“外媒”论证标题栏有“改革奠基人”“经济学家”和“智囊团”三个部分。网页的下半部分,还有“高层改革谈”“代表来自何方”“经济学家群像”“改革智囊团”“他们为改革奠基”等几个小专题。这些专题都是论证搜狐专题的“真”。人真,人格高尚,经济学家都配上了大幅图片,带有背景资料;代表都是我们身边有着高尚品德的人;同志谈的“问题倒逼改革”、同志谈的“检查落实”和俞正声同志谈的“力度空前”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容易引起共鸣。

(二)新浪:“生活的角度”

新浪所设置的新闻专题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义为“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而改革”。“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改革”以及“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那就说明目前的生活跟我们所“希望的”还有差距。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标题栏的第一条是《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这个小专题是根据新浪微博的数据统计,从生活的角度来报道的,论据非常充分,最后落脚到“我们期望的变化”。这个大数据的挖掘是基于微博热搜的词和从微博关注度最高的事件中总结出来的时政关键词,包括民生、法制和公益。小专题中“35年的得与失”里面用的是可视化数据,展现出我们尝试过什么、我们做对了哪些和还需要做哪些。小专题还有“公报解读”,涵盖百姓阅读版和公报全文以及专家解读版。百姓阅读版是新浪用民间话语体系对官方公报所做的解读,用的是纲目提要的形式。三个版本彼此呼应,各有侧重,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修辞。从大数据挖掘到可视化数据,从历史分析到专家解析,从民间解读到官方文件,整个论证过程逻辑清晰,定量与定性结合,修辞真实可信。

(三)腾讯:“问题的角度”

腾讯所设置的新闻专题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义为“攻坚战”,这个修辞表示我们深化改革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问题解决起来很有难度,需要攻坚。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网页的头条是全会后的人事调整,由反腐和人事两个部分组成了新的专题,其中有的整篇文章全部引用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新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台湾《旺报》等境外媒体的观点,论证了全会后我国走向制度反腐阶段的清晰思路。政治修辞的客体是人民群众,修辞主体如果都是体制内的媒体或者专家,就难免有王婆卖瓜的嫌疑。如果修辞主体也有民间舆论援引的境外媒体,各自从多角度描述同一件事物,多维透视,那么这个政治修辞的论证过程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四)网易:“制度的角度”

《决定》中“制度”的词频极高,出现了183次。网易所设置的新闻专题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义为“用新政策重塑中国”。这种暗示的政治修辞表明既然是重塑,就说明目前的体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从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3日,网页的中段有四个聚焦:“聚焦法制新政”“聚焦经济体制改革”“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和“聚焦反腐新政”。美国学者瑞格·艾伦·史密斯认为,制度上的政治修辞发生在政治机构之间,它们是在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互相制衡和说服的政治修辞活动。从11月27日到12月3日,网页的第二条新闻和第三条新闻分别是《媒体称除涉外等领域政法委不再介入个案审判》《审判权改革将在沪苏浙等地试点2年》,政法委和法院、检察院权责分明。从新闻专题板块的设置到文章的选择,网易在内容上的政治修辞论证非常严密,很有政治说服力。

三、政治修辞的一般逻辑

时间节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第三周,四大门户网站的专题报道框架已定,新闻专题已基本上没有变化。实际上,从2013年12月3日到12月9日,四大门户网站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专题报道也几乎没有新的内容加入。选择第三周,在稳定的框架下,更有利于研究民间舆论场主体是如何进行政治修辞、如何发声的。

(一)共性

第一,同主流舆论场相比,四大门户网站的商业定位决定了它们在政治修辞方面囿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理论高度、议程设置能力、政治修辞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二,四大门户网站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政治修辞的客体都是人民群众;大部分报道的政治修辞主体是四大门户网站,但在一些单篇的报道中,还将境外媒体设置为政治修辞主体。如腾讯的《台媒称中共为反腐收权 实施纪委“一条鞭制”》报道;第三,民间舆论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修辞主题和情景设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比如搜狐和新浪的报道都是从人们切身实际的利益出发,腾讯和网易是从人们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克服问题的角度来设置,不管是制度问题还是阶段性攻坚的问题。第四,民间舆论场的政治修辞力和论证逻辑不足,政治修辞的逻辑不够强大,如何呈现一以贯之的修辞逻辑,建立稳定的政治修辞模式还需进一步努力。第五,民间舆论场注重和网友的互动。人民网著名学者祝华新认为,互联网应该是社情民意的风向标,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在四大门户上网友的评论随处可见,还有延伸互动,比如二维码等等。网上社情和民意的数据随时可以提取,但这方面的数据挖掘和报道还不够。

(二)个性

个性在四大门户网站的独家报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一时期的搜狐独家是“独家网论”,如对劳动教养的评论是这样修辞的:永别了、诡异、临时性应变、不严肃立法、混乱的规范、泛化的滥用、无数个案、理性与激情、人民的力量、法制到法治、人权入宪。政治修辞主体的情感真,能获得受众的共鸣。新浪的独家策划是“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数据挖掘让论据真实可信,而且修辞维度多,有历史有数据有论证。网易的独家是3分钟的动画“帮您看懂三中全会”,用动画视频加解说的修辞方式更能贴近受众。腾讯的特色是运用数据可视化和图片报道,很直观,比如《常委上课都学什么》,这篇报道全部都是由可视化数据图组成,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授课老师几个部分。由于这四大网站各有各的特点,情景设置和论证过程也各有不同,显然政治修辞效果也各有千秋。此外,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提升政治修辞效果也显得格外重要,虽然这四家网站都有微博业务,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的新媒体优势业务对它们的政治修辞有着显著提升的效果。

从以上有关四大门户网站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政治修辞可以看出,四大门户网站作为民间舆论场的重要构建者,充分利用民间话语创新政治修辞,配合主流媒体,引导民间舆论,为营造和谐舆论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不难看出,门户网站既有可能扮演负能量的扩散者,也有可能成为正能量的凝聚者,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我们能否树立阵地意识、能否“善管”“善用”网络媒体、能否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增强社会的黏合度,扩大社会共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国内受众信息需求质量不断提高,需求内容不断丰富,境外媒体舆论场对我国的舆论不时有“杂音”和“噪音”,如何进一步提高门户网站的政治修辞能力,增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进而配合主流媒体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本文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播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10BKS064)、中国传媒大学培育项目“政治传播视域中的公民社会构建”以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参见[美]肯尼思·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罗峰.美国总统的政治修辞——对布什关于伊拉克战争修辞的考察[J].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2(3):122-132.

[2]商诗洋.我国政治修辞的历史变迁与重新定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39-43.

[3]刘文科.论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4-127.

[4]刘东建.当下中国“改文风”的政治修辞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3(4):22-24.

[5]胡亚云.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01(9):9-12.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 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配备欠合理、非专业化程度高、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应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校学生不仅在规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情况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配备现状。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吸收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队伍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年龄层次明显降低,学科背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支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各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的人数配备及选聘的具体操作中存在差异。

1.在辅导员人数配备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就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上有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300,而有的高校只有1∶125的比例。

2.有的学校内不同院、系辅导员的配备也存在差异。由于辅导员“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观念在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还是存在的,导致辅导员的配备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辅导员专职不专业,非专业化程度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科背景,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降低标准的做法,造成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程度较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存在误区。一方面要求思想素质好、品学兼优;另一方面要求专业突出,并且往往考虑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忽视了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忽略了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有的高校在充实辅导员队伍的具体操作中存在误差。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建设的规划中,受学校局部利益的影响,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课教师素质抓好了,就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辅导员的配备不着重考虑专业背景、素质、能力,而且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常常强调“因地制宜”,操作中将本校不适合做专任教师或机关行政工作的人员转岗担任辅导员工作,造成辅导员队伍“专职不专业”的事实,出现辅导员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三)辅导员队伍思想的不稳定。

1.辅导员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大多具备硕士及以上文凭,但有部分辅导员对辅导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异,表现在: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同感,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是吃“青春饭”的,是不值得奉献终生的职业,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往往给人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把自己担任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

2.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德育观。有的高校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观,在辅导员的选聘操作中,考虑本单位编制等因素,辅导员的配备往往采取聘用制。一般具体做法是:辅导员的配备采用人事代理或人才租赁的方式,而单位编制用来考虑引进专任教师。这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人为造成辅导员队伍就是“编外人员”的感觉,客观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四)多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职责不明,缺乏科学的定位。

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较多还是以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宿舍管理等工作较繁重。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工作热情不高、计划性不强,有疲于应付的感觉,没有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认真履行八个方面的职责,辅导员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对策建议

早在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员的配备、学历层次、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层次问题。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及教育部2006(24)号令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次,辅导员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在辅导员的配备和选聘中要坚持标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不仅要配齐、配全辅导员队伍,而且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熟悉、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以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高校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1.要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的做法,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教育部可以试点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把好辅导员队伍入口关。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接触最多、往往也是学生依赖和信任的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辅导员选聘中要坚持标准,着重考虑三种能力: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素质。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考虑本体学科,又要考虑学科背景情况,辅导员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等专业,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最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考虑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不仅要考虑选聘对象在学校期间的思想状况、表现情况、学习情况,更要认真审查选聘对象特长、爱好、组织、参加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3.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工作实践,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要让辅导员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再回到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创造条件,切实解除辅导员既要做好现在工作,又要想方设法为今后的出路作打算的“后顾之忧”。实现辅导员队伍不仅向专业型转变,而且要向专家型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是独立性相对较强、弹性较大的工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思想状况。

1.引导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骨干队伍,要关心、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组织部、学工部门、学院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前途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让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激发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长远、协调发展。

2.为辅导员特设职级岗位。教育部2006(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关心辅导员成长,稳定辅导员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在职称评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政工系列教师职称的评聘,必须针对高校一线辅导员等。但是就辅导员干部身份的问题,部分高校在落实中存在差异。可以借鉴推广目前有的高校的做法:对辅导员设立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设立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管理岗位,辅导员职级与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级同等待遇。这样有利于明确辅导员干部身份,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3.为辅导员提供科研平台。要让辅导员像专任教师一样成为长期从事的职业,要为辅导员创造、提供科研的平台,引导辅导员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工作感悟作为科研的第一素材,从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科研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辅导员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有方向,自觉地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来做。

4.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让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健康发展,要改变辅导员培训、学习及交流机会少的局面。一方面,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学校部分学院之间交流,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有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是提高、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和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2]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06年7.

[3]张泽宝.论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周琬馨,罗雁龙,李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9,(26).

[5]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6]陶中书,徐家林.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9,(6).

政治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5篇

论文摘 要: 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配备欠合理、非专业化程度高、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应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校学生不仅在规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情况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配备现状。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吸收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队伍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年龄层次明显降低,学科背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支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各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的人数配备及选聘的具体操作中存在差异。

1.在辅导员人数配备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就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上有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300,而有的高校只有1∶125的比例。

2.有的学校内不同院、系辅导员的配备也存在差异。由于辅导员“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观念在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还是存在的,导致辅导员的配备数量明显与学生人数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辅导员专职不专业,非专业化程度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科背景,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降低标准的做法,造成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程度较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存在误区。一方面要求思想素质好、品学兼优;另一方面要求专业突出,并且往往考虑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忽视了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忽略了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有的高校在充实辅导员队伍的具体操作中存在误差。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建设的规划中,受学校局部利益的影响,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课教师素质抓好了,就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辅导员的配备不着重考虑专业背景、素质、能力,而且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常常强调“因地制宜”,操作中将本校不适合做专任教师或机关行政工作的人员转岗担任辅导员工作,造成辅导员队伍“专职不专业”的事实,出现辅导员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三)辅导员队伍思想的不稳定。

1.辅导员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大多具备硕士及以上文凭,但有部分辅导员对辅导员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异,表现在: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同感,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是吃“青春饭”的,是不值得奉献终生的职业,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往往给人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把自己担任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

2.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德育观。有的高校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观,在辅导员的选聘操作中,考虑本单位编制等因素,辅导员的配备往往采取聘用制。一般具体做法是:辅导员的配备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方式,而单位编制用来考虑引进专任教师。这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人为造成辅导员队伍就是“编外人员”的感觉,客观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四)多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职责不明,缺乏科学的定位。

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较多还是以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宿舍管理等工作较繁重。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工作热情不高、计划性不强,有疲于应付的感觉,没有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认真履行八个方面的职责,辅导员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对策建议

早在2005年1月,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员的配备、学历层次、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层次问题。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及教育部2006(24)号令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次,辅导员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在辅导员的配备和选聘中要坚持标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不仅要配齐、配全辅导员队伍,而且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熟悉、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以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高校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1.要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的做法,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教育部可以试点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把好辅导员队伍入口关。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接触最多、往往也是学生依赖和信任的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辅导员选聘中要坚持标准,着重考虑三种能力: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素质。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考虑本体学科,又要考虑学科背景情况,辅导员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等专业,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最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考虑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中,不仅要考虑选聘对象在学校期间的思想状况、表现情况、学习情况,更要认真审查选聘对象特长、爱好、组织、参加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3.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工作实践,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要让辅导员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再回到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创造条件,切实解除辅导员既要做好现在工作,又要想方设法为今后的出路作打算的“后顾之忧”。实现辅导员队伍不仅向专业型转变,而且要向专家型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是独立性相对较强、弹性较大的工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思想状况。

1.引导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骨干队伍,要关心、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组织部、学工部门、学院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前途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让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激发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长远、协调发展。

2.为辅导员特设职级岗位。教育部2006(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关心辅导员成长,稳定辅导员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在职称评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政工系列教师职称的评聘,必须针对高校一线辅导员等。但是就辅导员干部身份的问题,部分高校在落实中存在差异。可以借鉴推广目前有的高校的做法:对辅导员设立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设立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管理岗位,辅导员职级与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级同等待遇。这样有利于明确辅导员干部身份,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3.为辅导员提供科研平台。要让辅导员像专任教师一样成为长期从事的职业,要为辅导员创造、提供科研的平台,引导辅导员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工作感悟作为科研的第一素材,从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科研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辅导员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使辅导员工作有目标、有方向,自觉地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来做。

4.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让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健康发展,要改变辅导员培训、学习及交流机会少的局面。一方面,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学校部分学院之间交流,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有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是提高、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和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2]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06年7.

[3]张泽宝.论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周琬馨,罗雁龙,李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9,(26).

[5]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6]陶中书,徐家林.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