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1.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企业文化,并非企业内部各种文化的机械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科学管理理论。那么,企业文化是什么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思想;二是管理实践。从其管理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精心培育、倡导,塑造的一种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从其实践的角度看,界定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人员素质、企业形象等。这时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所以各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安装公司提出的“团结、安全、奉献、创新”,只是体现了我们公司的企业的风格,而不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全部。

企业文化是当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来自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反映社会文化,但又不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重复出现。它把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转换成增加企业活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这种理论新就新在突破就经济论经济的圈子,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纯用钱管人,用规章制度卡人,用长官意志指挥人的老办法。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把管理的着眼点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今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科学途径,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管理指导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活力,不仅表现在生产水平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及其手段上。曾经说过,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放在如何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上为最终出发点,只有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扎实、有效的节节攀升。如何做到这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所在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下成功企业里的经验。成功的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上帝”。员工一到企业,企业先想到的是员工的吃、住、行方面的问题,并且首先帮助解决,接着培训,上岗以后还有指导,企业还在员工经常去的场所,设置了许多建议箱,定时搜集员工意见、建议。对员工的意见、建议定期研究、回复,对有特殊意义的建议还要给以奖励,各级管理人员,按分工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手段,把员工凝聚起来。员工也为是该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这样的企业的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了起来,以公司为家,以公司为荣。工作起来不是要,而是我要干。这样的员工,思想境界高了,企业自然也好了,企业好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没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的管理实践要明确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既是管理思想又包含管理实践。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永远是空中楼阁。为此,我们在确定是或实践企业文化时,是要把如何管理好企业的抽象思维,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即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变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以后,企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为此,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企业的目标上。企业目标是什么?包含企业的经营方针、中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具体说,应包含企业近、中、远期的产值、利润、效益、安全、技术发展方向、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内容,形成“软”、“硬”结合的目标体系。进而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使员工看得清,方向明,把握得住,这实现目标而尽心尽力。第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企业价值观念来说,主要是本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估价;二是,对个人来说,价值观念主在指对劳动价值的取向和估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价值观的确定同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就必须经常进行道德观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员工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决心为企业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安装公司才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尊重,从而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此时自然也就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精神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是因为它与企业经济工作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管理的主体———人的主体意识。企业精神在体现企业基本宗旨,是企业的明显标志;企业精神还要体现企业特征、发展方向趋势的文化追求;企业精神还要把员工自信作为企业的支撑点和活力源泉,这就构成了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培育企业精神,把员工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生存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各个肌体,企业也就有了生命力。第四,企业管理标准和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约束要素。超级秘书网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分类开展差异化绩效培训,进行理念渗透。改变对全员一概而论的绩效培训思路,分类开展差异化的绩效培训。对普通员工,培训重点是绩效管理对于企业业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绩效管理基础理论,以及公司绩效管理制度,通过理念渗透提高其认可度;对管理者,培训重点是绩效经理人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技巧,改善其履职水平和专业能力;对专兼职绩效员和绩效内训师,培训重点是绩效管理实务和典型案例,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氛围。加强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使二者进一步整合,形成有绩效特点的文化特质。一方面,让企业文化从执行的层面上实现更深层次向员工思想渗透,把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与行为规范转化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在公司上下形成良好的绩效氛围。科学设立绩效目标,落实企业战略。绩效目标的设立必须源于企业战略的层层分解,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落实。部门负责人在与员工共同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时,要根据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围绕本部门的业务重点,制订部门计划。然后,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将部门计划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只有这样自上而下地传递绩效压力以及分解工作任务,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落实。

2、模式创新策略

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全员绩效管理模式。在“定员、定编、定岗”的基础上,编制清晰的岗位工作标准,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形成企业、部门、岗位三级关键指标库体系,使绩效管理成为落实企业战略、提高组织绩效、强化岗位责任的战略性管理工具。拓展绩效结果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绩效管理与薪酬分配、员工配置、能力评价、人才选拔、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源模块的有机结合。打造“五环节、六体系”的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建立战略绩效管理模式,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把握“绩效计划与合约、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五个环节,贯通战略绩效管理;着力建设“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绩效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过程监控体系、结果运用体系”六个体系,推进战略绩效管理落地。“五个环节管理”与“六个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使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变为现实,确保战略绩效管理落到实处。探索与公司业务深度融合的精益绩效管理模式。以“五位一体”(岗位、流程、标准、制度、绩效)协同机制建设为契机,探索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精益绩效管理模式。融合优化公司全景级、区域级、流程级、环节级,监测类、考核类、对标类“四级三类”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公司运营管控一体化指标池,确保指标与流程、岗位的紧密结合和无缝衔接,实现公司各项业务精益化管理,巩固“三集五大”建设成果。

3、流程创新策略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绩效管理需要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管理,是绩效管理的设计者和维护者,是绩效经理人和员工的业务指导和专业顾问;而具体的指标设计、目标制订、评价考核、结果运用等工作则应由各级绩效经理人和员工来完成,绩效经理人是绩效管理的主体,一般员工是实现绩效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只有明确了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公司绩效管理流程才能正常高效运转。构建“三全四化”绩效管理智能平台。公司已自主研发“全员覆盖、全过程监控、全业务融合和指标体系集成化、绩效合约模板化、考核流程标准化、结果分析科学化”的绩效管理智能平台,建立公司统一绩效指标库,确保电子化绩效合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包含“计划与合约、监控与辅导、考核与评价、沟通与改善”的全流程业务构建,达到流程的规范统一。智能平台已上线运行1年,目前正在控股县级供电企业推广。

4、方法创新策略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以往的文献通常从两个视角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一是企业家创新需要的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二是企业家创新所需要发生的行为或活动。由于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等特性是潜在的,个性特征、认知技能和动机等因素可以视为创新能力的投入(Man,2001),需要通过行为才能影响工作的绩效,因此,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与有效性结果相距较远(Lanset.al.,2005)。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本文将基于这一视角,从行为和活动的角度界定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的构成。管理创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三阶段论,即管理创新过程包括管理创意的产生、筛选和管理创意的验证实施三阶段(芮明杰,1998)。二是四阶段论。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四阶段包括:界定问题与确定管理创新目标、形成管理创新方案、评价与筛选管理创新方案、实施与完善管理创新。而Hame(l2007)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则为:管理创新驱动、产生管理创意、实施管理创意,以及将创新理论化和标签化。管理创新驱动是指形成或促成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和诱因,包括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导致组织绩效落后于其潜在表现的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和机会。该阶段与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第一个阶段比较接近。因为问题、机会或威胁的发现与识别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管理创新的目标。产生管理创意阶段则包括有意识和有计划的针对某个问题和机会寻找新的管理方案,通过广泛搜索和构建社会网络不断获取信息,并获得启发。进而通过“试错”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筛选。因此,该阶段还包括管理创意的评价和筛选。实施管理创意阶段则主要包括配置资源实施管理创新,评估管理创新实施的进展和效果,并据此调整和修正原来的管理创意。由于管理创新往往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效果,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管理创新,企业需要将管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和标签化。理论化是指根据管理创意与问题和机会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术语来表达管理创新。而标签化则是为该理论选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二者都要能够向员工证明管理创新的合理性,从而推动其在组织内的实施。因此,理论化与标签化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管理创新的实施,可以将其视为企业家推行创新的一种手段。上述分析表明,虽然学者们对管理创新过程的划分存在差异,但管理创新的过程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与确立管理创新目标;

(2)提出和筛选管理创意;

(3)实施、验证和完善管理创意。其中每一阶段的实施都需要企业家具备相应的管理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不同,从而需要企业家所具备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即不同创新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家创新能力。依据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明确公司前景、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方向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刑以群、张大亮,1999)。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首先需要对企业目前经营状态感到不满或具有忧患意识,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机会(Hameletal.,2007)。其次,企业家需要分析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的原因,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运营模式和管理结构(Hamel,2007),进而确立管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刑以群、张大亮,1999)。要完成上述活动,企业家需要具备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即明确企业根本管理问题,确立企业管理创新方向和目标的能力。第二管理创意能力。在管理创新目标确立后,企业家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得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企业家能够从专家、社会组织和工作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得启发,或者从实践出现的错误中产生新的思想(Hameletal.,2008)。从各种启发到归纳和提炼出管理创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创意进行评价和筛选(刑以群、张大亮,1999)。但管理创意往往是抽象的,企业家还需要将创意转化成创新方案或战略规划。因此,企业家需要具备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的能力,我们将上述能力称为管理创意能力。第三管理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前提是其能够有效实施(KleinandSorra,1996)。创新的实施往往需要突破对组织惯性的依赖,抛弃早期被证明是有用的措施和行为,并克服创新过程既得利益受损者所形成的组织障碍。为克服上述惯性和障碍,企业家需要说服内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可靠的支持基础(Al?ngeetal.,1998;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同时,还需要建立广泛的网络以获得创新所需的资源,并有效协调不同的组织利益和活动,防止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腐败”(Al?ngeetal.,1998)。此外,还要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定期评估创新计划的绩效,制定实施管理创新的应急措施、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并不断对管理创新的结果进行反馈和修正(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为了巩固创新的成果,企业家还需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制度化和标签化,并在组织中进行推广(Hameletal.,2008)。为此,我们将企业家为克服组织惯性和障碍,获取和合理配置资源,并对管理创新实施结果进行检验、完善并制度化所需的能力定义为企业家实施管理创新的能力。

2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创新能力决定着发展的成就,因此只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化大型工程,它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所有领域,当然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而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总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生产技术日益先进,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更加艰难,在企业管理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更加先进的适应时展的管理思想理念,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且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1.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遭拒率要比大型企业高得多,贷款难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项难题,究其原因,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数额小、产权制度不够明晰、账目透明度不达标、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必然导致中小企业的社会信任度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的结果①。从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金融支持不力,虽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中小企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支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延长、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等,但是事实上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银行方面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工作,突出了规避风险为工作要点,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加艰难。而银行在实施贷款时,在同等的贷款数额上,对于中小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而对大型企业则要简单一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必然做出利益选择,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始终呈现增加趋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WTO规则以自由贸易为目标,这方便了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但是同时,中国政府必须承担减让关税、放弃限制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等义务,这就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随着原来的一些保护性政策的消失,企业只能向增强非关税措施方向寻求保护。另外,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风险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会造成更大的冲击,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缩减也对很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3)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的能源与材料价格也持续走高,同时因通货膨胀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平均上调了12%,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22%左右。另外,近年来全国各地企业的环保支出费用不断增加,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必须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企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和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这些环保措施成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价格转移能力相对较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来转移运营成本,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压缩。还有就是企业承担的税率过高,我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费占税收比重的60%以上,而且大量的间接税费也隐藏在企业或消费者身上,这就造成谁生产和消费的多谁就交的税多,这种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②。

2.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小富即安的思想导致一味抱着过去的成功不思进取,而忽视了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更加艰难。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内外环境随机应变,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管理方式。另外,企业家缺乏创新管理意识,很多企业家认为创新是指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没有意识到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家认为,战略思维和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需要的,而中小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计划就行了,他们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性思维,有的企业家甚至抱着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思想,缺乏战略性眼光直接导致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自身调整的主动性。

(2)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他们大都利用廉价劳动力,满足为大型企业做代加工工作,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不会高。有的中小企业家即便有品牌创建的意识,但其自身条件并不具备品牌运作能力,因此品牌创建工作只好放弃。

(3)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据调查,我国的员工流动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高,三成以上的应聘者在工作的4年之内会更换新的工作,有很多人甚至不到两年就换一份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想要追求新的挑战,再有就是对工作薪酬不够满意。企业培养一名优秀员工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会对企业造成无形的损失。而随着人才的离开,也带走了一定的技术和客户资源,人才流失现象过于严重就会造成企业和员工难以形成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1.培养企业家的创新发展精神

管理创新其实是一场心理革命,思想上的转变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导者,他们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家必须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魄力,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环境下,企业家更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培养创新发展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融资困难、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技术创新和投资风险加大等实际情况时,做到高瞻远瞩,敏锐地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开拓新的市场。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大胆开发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家具备创新发展精神,企业才能加强战略管理,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优点,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2.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只有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后,才能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目标。在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这有利于企业家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并且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岗位分工不明确、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弱点就暴露出来并被放大。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因此出现决策风险的概率更高。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增强资本增殖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聘用适当的经营管理者,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使企业所有者更好地掌控企业,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可以对企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在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考核经理人,企业主可以脱离日常管理工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控制上。

3.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是产品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模式的比拼。据统计,在美国有60%的企业创新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与盈利方式构成的一个三维模式组成的。通过关注企业经营的某个环节,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瞄准什么类型的客户、研究市场潜力、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建立什么样的市场营销体系等。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资金有限,如果在产业链上参与的环节太多,就会导致不可控因素增加,因此一旦确定了发展的切入点,就要集中资源在这一点上做精做强。例如:雷士照明最开始是卖产品,通过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之后,公司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2011年该公司推出了“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使客户覆盖面延伸到高端工程。雷士照明勇于创新,抓到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突破点,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其成功在于推出了一套新型商业模式。

4.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用人机制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人才的匮乏,怎样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一项课题。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众志成城实现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不管是物质方面的激励,还是精神方面的激励,都能对员工产生积极的作用。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要千方百计让员工最大程度地与企业融合在一起,实现利益捆绑。物质载体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另外,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思想理念,这种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励、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是企业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员工来自不同地方,他们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因此企业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创新能力决定着发展的成就,因此只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化大型工程,它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所有领域,当然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而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总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生产技术日益先进,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更加艰难,在企业管理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更加先进的适应时展的管理思想理念,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且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1.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遭拒率要比大型企业高得多,贷款难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项难题,究其原因,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数额小、产权制度不够明晰、账目透明度不达标、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必然导致中小企业的社会信任度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的结果①。从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金融支持不力,虽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中小企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支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延长、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等,但是事实上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银行方面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工作,突出了规避风险为工作要点,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加艰难。而银行在实施贷款时,在同等的贷款数额上,对于中小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而对大型企业则要简单一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必然做出利益选择,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始终呈现增加趋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WTO规则以自由贸易为目标,这方便了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但是同时,中国政府必须承担减让关税、放弃限制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等义务,这就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随着原来的一些保护性政策的消失,企业只能向增强非关税措施方向寻求保护。另外,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风险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会造成更大的冲击,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缩减也对很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3)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的能源与材料价格也持续走高,同时因通货膨胀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平均上调了12%,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22%左右。另外,近年来全国各地企业的环保支出费用不断增加,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必须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企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和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这些环保措施成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价格转移能力相对较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来转移运营成本,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压缩。还有就是企业承担的税率过高,我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费占税收比重的60%以上,而且大量的间接税费也隐藏在企业或消费者身上,这就造成谁生产和消费的多谁就交的税多,这种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小富即安的思想导致一味抱着过去的成功不思进取,而忽视了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更加艰难。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内外环境随机应变,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管理方式。另外,企业家缺乏创新管理意识,很多企业家认为创新是指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没有意识到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家认为,战略思维和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需要的,而中小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计划就行了,他们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性思维,有的企业家甚至抱着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思想,缺乏战略性眼光直接导致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自身调整的主动性。

(2)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他们大都利用廉价劳动力,满足为大型企业做代加工工作,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不会高。有的中小企业家即便有品牌创建的意识,但其自身条件并不具备品牌运作能力,因此品牌创建工作只好放弃。

(3)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据调查,我国的员工流动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高,三成以上的应聘者在工作的4年之内会更换新的工作,有很多人甚至不到两年就换一份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想要追求新的挑战,再有就是对工作薪酬不够满意。企业培养一名优秀员工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会对企业造成无形的损失。而随着人才的离开,也带走了一定的技术和客户资源,人才流失现象过于严重就会造成企业和员工难以形成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1.培养企业家的创新发展精神

管理创新其实是一场心理革命,思想上的转变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导者,他们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家必须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魄力,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环境下,企业家更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培养创新发展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融资困难、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技术创新和投资风险加大等实际情况时,做到高瞻远瞩,敏锐地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开拓新的市场。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大胆开发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家具备创新发展精神,企业才能加强战略管理,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优点,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2.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只有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后,才能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目标。在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这有利于企业家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并且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岗位分工不明确、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弱点就暴露出来并被放大。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因此出现决策风险的概率更高。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增强资本增殖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聘用适当的经营管理者,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使企业所有者更好地掌控企业,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可以对企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在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考核经理人,企业主可以脱离日常管理工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控制上。

3.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是产品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模式的比拼。据统计,在美国有60%的企业创新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与盈利方式构成的一个三维模式组成的。通过关注企业经营的某个环节,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瞄准什么类型的客户、研究市场潜力、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建立什么样的市场营销体系等。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资金有限,如果在产业链上参与的环节太多,就会导致不可控因素增加,因此一旦确定了发展的切入点,就要集中资源在这一点上做精做强。例如:雷士照明最开始是卖产品,通过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之后,公司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2011年该公司推出了“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使客户覆盖面延伸到高端工程。雷士照明勇于创新,抓到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突破点,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其成功在于推出了一套新型商业模式。

4.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用人机制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人才的匮乏,怎样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一项课题。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众志成城实现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不管是物质方面的激励,还是精神方面的激励,都能对员工产生积极的作用。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要千方百计让员工最大程度地与企业融合在一起,实现利益捆绑。物质载体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另外,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思想理念,这种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励、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是企业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员工来自不同地方,他们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因此企业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1.油田企业管理中不重视岗位技能训练

在油田企业在管理中对岗位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有些部门出于领导的安排或为了应付检查,只对员工进行了简单的培训,没有深入的进行培训。而且油田企业的一些部门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践实际的操作,培训教师只拥有理论上的知识,缺少实际经验,都让培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企业的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2.油田企业管理中欠缺统一管理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并且各自为政的现象多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有些油田企业缺乏统一的企业部署和目标规划,对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很强,上级主抓哪项工作,就重点管理哪项工作,缺少目的性和统一性。甚至有些企业放任企业各部门的管理,采取放养式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油田企业管理工作中对某些规程、制度管理的相关责任划分不清晰

目前在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缺少对一些规程、制度等方面明确责任划分,造成企业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油田企业的应急预案方面,有些操作人员不按照编制的预案方法和流程进行操作,致使预案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应急预案的失败。

二、新时期油田企业管理的创新思路

1.加强专业管理,不断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

加强专业管理是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要对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简化管理工作的操作性,还要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工作责任划分和专业分工,将基础管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

2.全力建设规章制度管理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创新机制

油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管理队伍的建立,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的创新机制。队伍的建立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队伍的构成人员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熟悉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活动模式,还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更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支高素质、高强度、高能力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3.积极推进油田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管理理论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技术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二是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的目的是为技术服务。油田企业是一项技术型很强的企业,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明确企业目标,提高对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提高油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4.做好企业环境管理,搞好内外部支撑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做好对企业环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环境的建立,不仅能改善员工的工作心态,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出更高的企业效益。这就要求企业搞好内外部环境支撑,不仅要做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还要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5.建立健全协调、制约机制,不断促进管理工作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协调、制约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的各部门将企业的总目标为指南,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制定出适合部门发展的相关制约制度。企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同心协力,各部门还应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机制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1.系统性

该特性源于企业的系统性,它是指在寻找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以及评价管理创新的成果时要依据企业的系统性来进行。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它要素受到影响,同时,企业系统从整体上看也会处于不良状态。进一步地看,企业系统是由人来运行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当企业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企业系统就处于良性状态。企业的系统性为管理创新寻找着力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成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2.全员性

企业管理创新的程度有大有小,创新程度不高的管理创新只是对现有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的改进,或者是对成熟管理技术的引进,其复杂程度不高。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依靠员工来解决问题已被认为是改变现代管理面貌的十二种创新之一[1]。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对管理系统是如何影响他本人以及从他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改进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企业中每一个都能够且应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3.变革性

该特性是指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管理史上较为著名的管理创新来看,它们都具有变革性。比如,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应用需要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协调利益关系;梅奥人群关系论的应用也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尊重员工。由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聚合体,或者是一个政治实体,因此,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二、企业管理创新过程的主要阶段

1.发现及确认不满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不满;(2)企业普通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用人制度的不满;(3)企业所在社区对企业行为的不满,如环境污染等;(4)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的不满;(5)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不满;(6)企业面临危机、挑战及运行上的问题时,会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对现状感到不满。以上六种不满中,前两种是最主要的。以上六种不满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发现的。但企业高层管理者有可能漠视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对消费者的不满以及企业普通员工的不满。当企业在市场处于强势地位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创新的开展。

2.寻找技术对策

为消除上述不满,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由于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因此,也可以认为消除上述不满的根本措施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改革薪酬制度、用人制度等;二是引入成熟的管理技术,如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等;三是企业自行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技术。在前两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范例可以借鉴。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也是以前两种为主。后一种是少数领先企业的行为,它的成功或者是偶然的,或者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因而不是多数企业努力的方向。这也即是说,企业管理创新一般无需另辟蹊径,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引入成熟的管理制度及技术。当然,这并不表示管理创新从技术上来看是容易的。它需要对企业具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对引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与之很好地结合起来。

3.分析权益关系

先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之所以不能够在多数企业中得到很快应用,主要是受企业内部权益关系的限制。法约尔曾言,企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想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人类持久的斗争[2]。这表明企业内权益管理关系的调整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管理创新因此也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管理创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权益关系的调整。管理创新者在选择先消除或减轻何种不满,从以及相应地引入何种管理制度及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权益关系。4.实施及评价

管理创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遇到阻碍。在创新的成效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之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失都不是很清晰。那些有可能失去较多的人就会以各种借口反对。此时,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外部力量的肯定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为确保创新能够顺利地推行,可以先选择影响范围较小,且容易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创新,以尽早取得成效,赢得企业内部的肯定与支持。对管理创新的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原则,只有相关的不满得以消除或减轻才能确认创新成功。评价应注意时滞问题,在创新的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之前就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比如,管理制度创新的效果一般要两至三年才能显示出来。在此之前,完整地评价它是困难的。

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定期对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企业应该形成制度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发现及确认他们的不满,尤其要重视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发现及确认消费者不满而言,仅仅依靠销售员的反馈以及消费者的投诉是不够的,因为这两个渠道所涉及到的消费者的面不够广,因而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可能不够全面、深入。通过定期对消费者满意度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企业可以对平时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存在哪些不满,进而可以明确在管理上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就发现及确认员工不满而言,尽管管理人员平时与员工接触也了解到了不少信息,但系统的、全面的调查还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客观,避免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存在。就发现及确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不满而言,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可随意而为。

2.推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靠外部市场竞争来推动的。这一点可以从泰勒科学原理的应用过程得到验证。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应用过程中曾遭到工人的强烈抵制,随后资方也失去了对它的热情。因为资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获取利润,而无需劳心费神地去刻意改进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同及应用是在买方市场出现以后,此时,资方不进行管理创新,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甚至倒闭。由于市场竞争在多数行业是不完全的,因此,外部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推动是有限的。但是,将外部市场由不完全竞争变为完全竞争,或者提高其竞争程度是不现实的,这有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及上限。因此,必须另辟蹊径来寻找对策。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实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通过企业内部的竞争来推动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在现实中已有较多的实践,其效果也是好的。

3.改革管理人员的考评方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企业的用人制度及奖励制度应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管理人员对上级的忠诚在管理人员的提拔及奖酬上起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将十分浓厚,这样管理创新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提拔及奖励管理人员,考核是基础。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作决策,决策是他们的产品,普通员工则是其决策的直接“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评价产品质量的一般市场逻辑,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的消费者的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权力评价管理人员的决策。这一评价方式与目前的通常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强调业绩,对管理决策本身很少关注。由于管理人员决策的影响是他们对企业或部门绩效的真实贡献,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人员的决策质量及影响来评价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直接消费者应该有权参与评价。如果企业提拔及奖励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并鼓励普通员工参与评价,管理创新活动的障碍就会极大地消除,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4.有效进行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活动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技能,企业应该有效地开展管理技能开发活动。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不可过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可采用MiniMBA及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MiniMBA课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形成管理思维的基本框架。行动学习是强调真实的人于真实的时间在真实的问题中进行学习的一种管理技能开发方法,在国外流行甚广。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应与企业管理创新联系起来。企业内部管理一般存在着许多需要创新的地方。如果企业制定有管理创新计划,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行动学习的项目。这样,行动学习就与管理创新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行动学习将直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

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1.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坚持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思想上的指导,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外部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坚持组织结构管理。管理组织结构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大部分三部分形成树状结构,使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更加的清晰化,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坚持管理制度。制度能够规范各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普遍的适用于各个人员,是企业的一般准则,最终起到的是约束作用。同样管理制度还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坚持作风管理。作风管理是管理各个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约束在作风管理下的行为,个人的作风管理受到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影响。通过作风管理使得企业成员形成以企业为重的观念,坚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目标。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决策,不同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个人的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者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结果,决策是否正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判断,这对企业的成败也具有重要影响。

2.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是转变观念迫在眉睫,逐渐形成以管理的唯一主题,成为当今时代的特点。过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已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的课题研究对象。新的世纪,企业之间逐渐形成虚拟的合作,合作网络集团,供应链合作,国际战略联盟,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技术合作的专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弥补的缺陷与局限性。员工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是竞争的优势,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员工的互相协作、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能力等成为企业培训的核心。

二、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管理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会使企业越来越落后,严重的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采取新的管理理念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样高管的创新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管们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坚持管理掌握和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

2.企业组织的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全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乡镇企业多采用集权制,组织结构采用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导致协调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所以新的组织结构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的长远,组织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技术创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资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且改善高耗能、污染重的问题,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科技含量。技术的创新更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持,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了解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优秀的产品。

4.坚持营销方法创新。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国家化的市场环境必须运用各种营销的方法,掌握市场行情和消费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采用多变的营销方式,推销出自己的商品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服务体系的创新。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和改进。例如进行网络技术,搜集与乡镇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善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

5.健全规范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构成成份比较复杂。

员工缺乏积极的行动性,领导管理较难很难管理,不敢管、搬不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很多员工劳动态度不好,技术不好,待遇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劳动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关键,现阶段乡镇组织宏观调控及审计、监察管理。坚持巡查,科学地、客观地、明确地、定岗、定员,进行直接的劳动定额分配管理。公平,实现公正,公开的竞争,适者生存,坚决杜绝人员腐败,如不适应工作条件,就直接下岗。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进入较完善的阶段,规范的、合理的人员分配制度是企业具有坚强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乡镇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国外先进物业管理企业的进入,中国未来物业管理行业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物业管理企业如何良性发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理上有所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物业管理企业的计划

创新管理计划是由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制定的,它将企业战略中具有广泛性的目标和政策转变为确定的目标和政策,并且规定了达到各种目标的确切时间。管理计划的创新要围绕战略目标进行。物业管理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在制定具有创新性的计划时,应当普遍听取物业管理企业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是物业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接触者,只有他们最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组织

创新物业管理企业的组织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首先要创造一种创新的舆论氛围,使企业的员工充分熟悉组织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其次,要明确创新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大家对组织创新的困难有个比较清醒的熟悉,从而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预备;再次,要明确创新的有利条件与有利时机,做好宣传工作,以增强对创新成功的信心,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组织创新;最后要明确组织创新的目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等,以保证组织创新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平稳性。

三、物业管理企业的控制创新第一,人员配备控制

人员配备控制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员工进行选择,二是对员工进行培训。

对员工的选择主要包括任用谁、提升谁和调动谁的问题。例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猜测,以及组织机构业务发展的要求,向企业管理层提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包括组织内部人员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让企业管理层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对员工的培训,既包括技术和业务方面的练习,又包括员工行为和态度方面的练习,物业管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训机构创新。物业管理企业的培训机构一般分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内部培训机构。外部机构包括专业培训企业、大学以及跨企业的合作(即派本企业的员工到其它企业挂职锻炼等);内部培训机构则包括专门的培训实体,或由人力资源部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的企业,当培训内容比较专业,或者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时,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询机构。

2.培训对象及方式的创新。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普通职员培训,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应以灌输理念能力为主,参训人数不宜太多,采用短期而密集的方式,运用讨论学习的方法;对于中层人员,应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练习和引导,参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延长培训时间,采用演讲、讨论及报告等方式,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对于普通职员的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大班制‘的方式执行,长期性的延伸教育,适当运用模拟等方法,充实员工的基本理念,加强实务操作。

第二,信息沟通渠道的控制。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决策者正确、及时地把握与企业运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增强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与业主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外部沟通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信息传递,物业管理企业与开发商、设备供给商、服务供给商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园林、水电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沟通。比较新奇的沟通手段有建立网络平台、举行各种与业主的联谊会等。

内部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在运作、管理上的信息传递。内部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水平沟通和垂直沟通。水平沟通是指信息在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同级的管理者之间以及基层员工之间的传递。垂直沟通是企业内部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上级员工与下级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垂直沟通按信息传递顺序可分为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在内部沟通方面,一些外资企业走得比较靠前,如将微软的办公平台系统和专业物业管理系统软件引入物业管理企业,大大简化了沟通手续、提高了沟通效率、节约了沟通成本。

四、物业管理企业的激励创新第一,目标激励

员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希望所在企业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引导他们围绕这个目标去工作,最终达到和实现。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一定要有一个详尽的发展计划,并规定每年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创全国优秀物业管理大厦(小区),还是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只有目标明确,员工才有奋斗方向和工作动力。

第二,奖励激励。

员工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获[FS:PAGE]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物质奖励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公平分配原则。对企业的优秀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用奖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福利激励。

福利可为员工解除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现在的企业一般都会为员工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还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实行年终双薪、带薪休假、生日礼品、伙食补助等更丰富的形式来提高员工的福利,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四,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单位重要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力量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层和主要管理人员,一定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荣誉激励。

人的需要和追求是分层次的,当基本的工作需求和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渴望得到各种荣誉。因此,对工作成绩优异、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企业要将他们晋升到高级工作岗位,使工作岗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相一致;对工作突出、遵守企业管理规定、受到用户称赞的员工授予“优秀服务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将其主要事迹在有关报刊和宣传栏中大力宣传;对素质高、品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派出考察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说明中国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希望我国的物业管理人也具有创新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题】电子商务

【英文摘要】Therepaiddevelopmentofelectroniccommercerevealsthatourdomesticlogisticpracticeisstillinabackwardstate.Logisticshasbeenaproblemthatneedstoresolveassoonaspossible.Thisarticletriestoanalyzethelogisticsmanagementwithelectroniccommerceanddiscusshowtochooseafittmodelof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logisticsmodel/electroniccommerce/elecnomicsmanagement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2篇

为了有利于部署工作,简要总结今年工作,重点部署明年任务。

一、2003年回顾

2003年,物流市场强手云集,竞争加剧,同时又面临“非典”突发灾难,在出乎意料的困难环境下,我们在诚通集团领导和全体中储人的全力拼搏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业绩:中储基于资产的物流和智力、技术物流并举,铁路和公路运输互补,商贸和物流互动,全国物流和区域物流共进,呈现出综合物流的巨大优势。2003年,是近10年来业绩最佳,效益最优,后劲最强的一年,充分展现了中储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仓储物流企业的崭新形象。

2003年,中储超额完成诚通集团下达的预算指标,实现主管业务收入35亿元,比去年增长43%。

2003年的业绩,反映了中储从管理体制到经营业态,从资产质量到员工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利用中储股份对中储系统进行全面股份制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储系统一半以上的优质资产已进入股份公司;总部实现新的突破,靠大客户、大项目、新资源率领系统专业化经营的条件逐渐成熟;上海、沈阳南北两大置换战役开局良好;经营业态明显升级,物流与商贸结合的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实现了良性、持续和规模发展;中储的质押监管业务规模名列全国物流企业前茅,这项创新的物流服务受到金融界和物流界的普遍赞誉:一批钢材现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储的金属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的形成,这些市场经过集成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钢材交易、加工、仓储、配送、质押监管中心;一批现代化物流中心投入使用,许多已成为我国城市配送中心的标志建筑,受到跨国制造和物流企业的青睐,为中储向高端物流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一批明星企业快速发展,股份南京、无锡、新港、南仓、江湾公司,汉口公司总收入突破3000万元,股份经销分公司、无锡、新港公司利润超过700万元;汉口公司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329万元、平顶山仓库利润增力口119万元。

2003年中储的业绩鼓舞人心,显示了中储全体员工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务实精神,为明年实现更大的跨越积聚了后劲,增强了信心。

2003年有八件大事是值得总结的:

1、总部加速转型取得实效。中储总公司历史上作为一级总公司,主要是行政管理职能。去年集团发展战略确定中储为二级企业,定位于利润和运营中心。总部迅速响应,从年初起迈入了艰难的转型征程。3月,总部调整机构,管理部室由原来的11个减为6个。强化运营部门,新成立运输部,将资产经营部做为经营部门考核。10月,运营二部改组,成立质押监管部。改革后从组织上落实了总部的职能定位,重新确立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为总公司实现从管理中心向运营中心转变奠定了基础。

总部运营水平大幅提高。商贸部全年累计签订进口合同110份,进出口额4210万美元,汽车销售收入3970万元;取得了山西海鑫钢铁集团的华北地区的经销权,今年钢材合同订货量5万吨,实际到货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总公司控股的国际货代公司中标云天化50万吨合成氨设备运输项目。总部与中信实业银行合作,获得10亿元的质押监管授信额度;物流运营部开发了新飞、中牧、易初莲花等大型企业全程物流业务,取得了新飞在全国范围的57个仓库的管理权;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签订了协议,中储的14家仓库成为其指定交割库;承接华商2万吨储备糖任务等。

2、经销业务跨越发展.经销业务经过整顿、规范管理,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销售差价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中储系统总收入的20%;销售量完成108万吨,比去年上升19%,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中储股份销售额突破17亿元。全系统形成了多种经销模式:衡阳公司的统进分销、南京分公司的重点项目供货,经销分公司和上海事业部的钢厂,各有特色,业绩不凡。经销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批专业化经销企业在迅速成长,经销业务已经成为中储的重要支柱业务。

3,质押监管业务实现新的突破。今年,全系统有20家单位开展此项业务,比去年增加9家,授信额度突破20亿元,客户200多家,质押的产品涉及黑色、有色、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九大类。质押监管模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出现了保兑仓、融通仓等与金融机构更加密切结合的模式,以及由一点到多点的全国性监管仓的需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等十几家金融机构都与中储建立了合作关系。

4、现货市场呈现新的生机。中储的钢材现货市场已发展到11家,其中6家被采购联合会评为“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现货市场摊位总数达到3411个,出租3106个,出租率为91%,给仓库带来的吞吐量达7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力口190万吨,上升37%。中储股份三家现货市场ll丈入近2000万元,同比增长31%。汉口公司的钢材市场收入在系统位居第一,年收入达620万元。今年大连钢材市场开始运营,已有80家客户进驻。南京生产资料市场单位面积收益率在全系统最高,今年交易额达90亿元。股份沪西分公司引进了钢材市场。现货市场给客户带来了众多的增值服务,在拉动仓储、经销、质押监管、加工、配送、信息等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南北置换两大战役拉开大幕。早在四年前总公司就针对上海地区可能面临的城市规划,提出要将上海地区的土地置换做为战略机遇把握。今年中储股份上海地区事业部所属江湾、沪西、沪南分公司地决被列入市政规划,中储股份和上海地区事业部领导按照董事会的部署,在置换谈判、税收政策、新址规划、业务整合、人员分流等方面进行了艰难,认真、细致的运作,置换后企业净资产增值10倍,成效卓著,贡献巨大。总公司和董事会对主要有功人员,将给予与其贡献相对应的重大奖励。目前已启动吴淞物流基地、江桥物流基地等建设项目。通过置换,将大大增强中储在上海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业务升级和设施设备的现代化。

辽宁地区事业部抓住沈阳孤四、孤五两个仓库因政府规划整体拆迁的机会,盘活资产1.5亿元,盘活资金主要用于改造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计划兴建5.2万平米新库房,同时也解决了历史债务、分流安置员工问题。这一置挟将为中储打造东北地区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最强的现代物流中心奠定基础。

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唐家口分公司东库区的置换也在顺利进行。

通过置换,中储国有资产大幅增值,资产质量显著提高,并带动了企业硬件设施、经营机制、人员结构等的全面改造。

6、中储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各单位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变化,以实施大客户战略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目前,中储系统共有仓储类客户7822家,比去年增加1800家。中储股份新开发客户593家,占总客户数的22%,同比增力口28%;前30名客户吞吐量在800万吨左右,占总吞吐量47%,收入占.38.5%。汉口公司新增金属物资客户240家,引进了五矿钢铁、湖北联谊实业集团等大客户。陕西地区三个仓库新增客户111家,开发了百利威、箭牌口香糖、海信等大客户。各公司在开发大客户的同时,加强了对客户结构的调整。大场分公司成为上海期交所橡胶指定交割仓库,无锡公司成为上海期交所铝锭指定交割仓库。沪南分公司培育船板配送的专业化核心优势,成为上海地区最大船板配送基地。沈阳东站仓库逐步向汽车物流专业配送中心转变。成都天二库成为科龙、小天鹅的集成品、配件、维修于一体的西南地区家电配送中心。

7、整合、瘦身、强体。今年总公司对石家庄地区的仓库进行整合试点,撤销了河北事业部,组建河北中储物流中心,减少26个部门,减员166人,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增强了物流运营能力。今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30万元;实现利润130万元,同比增加38万元,河北物流中心已成为冀中南经济圈最大的区域物流中心。

上海物流有限公司经过资产重组和人员结构调整,从负债累累到良性发展。公司领导直接开发市场,培育了一支精干的物流团队,成为集仓储、货代、配送、检验等功能的“精、特、全”的物沉企业。

重庆公司划归四川地区事业部管理后,生存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四川事业部通过债务重组,以180万元解除了东方资产管理公司603万元债务,使重庆公司办公楼及所属仓库的优质资产得以保全;积极促成重庆公司刘家坝仓库以行政划转方式,整体移交重庆钢铁公司,妥善安置了260多名在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遏制了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招商公司全面完成了解债和安置职工的工作。

湖北地区事业部经过艰苦努力,用200万现金解决了武汉公司欠华融资产公司的1800万元历史债务,并同时解除了汉口公司的连带担保责任。

总公司对武昌公司进行了整体改制,以全部职工量化经济补偿金和离退休人员预留安置管理费用后的净资产作为总股本,向外部投资者转让了77%的股权。目前,该企业全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共437人已得到了妥善分流及安置,所得股权转让收入,主要用于解决原武昌公司债务和湖北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8、输出管理初见成效。2003年,全系统按照标准化要求,积极规范提升管理水平。总公司总部通过了IS09000认证。中储股份全面完成了IS09001:2000质量体系的转版工作。中储系统进一步统一各项业务流程,制定了《质押监管业务管理办法》、仓单格式和《仓单质押合作协议》标准格式;还制定了《配送业务流程》和《经销业务流程》等。

在规范内部管理的同时,利用中储的专业储运管理经验,输出管理和服务,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扩大了中储物流管理品牌在物流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开始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业务推进。全系统共整合社会仓储资源15万平方米,整合社会车辆2300多辆。新飞在全国的57个仓库全部外包中储管理,总部目前已接收70%。四川地区事业部今年外租库房面积共1万多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倍多。河北中储物流中心整合社会库房2万多平方米,整合车辆103台,扩大了物流规模和网络。

2003年中储系统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在这里我代表总公司对全体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战鼓催征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从计划体制转型的企业,体制死、机制不活、人工费用高、创造的附加值低、缺乏持续竞争力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中储退出市场只是时间问题。改革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2004年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资委领导在听取诚通集团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物流行业是充分竞争行业,整合很重要,一定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强的尽快做强,退的尽可能安排好。国家准备要打造30—5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两年内,中央企业必须是行业的前三名,否则将面临再次重组或退出。这一系列信号强烈地表明,中储又将面临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和新的重大挑战,关键要把握好、消化好,开创中储发展新局面。

新的一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是:

┈┈国民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与资源“瓶颈’的矛盾加剧。为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CDP必须保持年递增7%以上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和黑色、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稀缺,使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目前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是建筑、制造、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天然气、家电等七大行业,而这七大行业全部是耗能耗材高的行业。目前,钢材价格已超过1993年水平,钢价升高,引发了钢铁业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扩大,从而带动了世界性的铁矿石价格的增长,从十几美元一吨一直升到40多美元一吨。电解铝的产能从2000年的279万吨猛增至2003年的750万吨,从而带动了氧化铝的进口价格由上年的163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340美元一吨。同时,我国关税政策将做重大调整,特别是出口退税调整,将增加出口企业成本,由此也会影响出口贸易量。这些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中储的经销、质押监管和物流业务,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客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变化,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纵观2003年物流业发展,可以看出以下明显趋势。一是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已经完成进军中国的战略布局,正在进一步实施本土化。UPS、联邦快递、马士基物流、和记黄埔、新科安达等知名企业的业务在迅速扩张,出现了几家外资物流商争相以中储仓库资源对外投标的情况。二是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迅速扩张,管理型物流公司业绩不凡。中铁快运、中邮物流、中海物流、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铁联合物流以及宝供等新型企业,正在瓜分中国物流市场。中储与上述企业同时竞标一个项目的情况频繁出现。三是全程物流外包的需求迅速增加,客户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矛盾的主要方面转移到物流供应商。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接受物流外包的理念,要求产品自出厂门一直到消费者手中都由物流商承担,但目前很少有物流商能满足客户需求。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管理力度在加强.国资委成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要求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考核业绩的主要指标,并规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任期经营考核分A,D,C、D,E五级,对于考核为D、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扣减绩效年薪夕T、,将不再任命、续聘或进行工作调整。

综上情况,我们确定2004年中储系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资委和集团的各项工作要求,追踪我国战略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中储系统组织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全面调整理顺各种关系,开拓市场,扩张规模,全面提升中储影响力。努力完成诚通集团下达的2004年度经营指标。

为此,总公司特作如下部署:

1、认真学习,清醒把握改革的方向.国企改革的形势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除少数需要国家绝对控股企业外,大部分国有独资企业要尽快改造为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要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三项制度改革要继续深化,没有进行的要补课,尽快到位;组织体制改革要朝着缩短管理层级、基层企业非法人化的方向发展;尽快实现按市场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加强企业管理,尤其是资产管理和业绩考核管理。这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我们的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和国资委、诚通集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把注意力集中到认清改革大势、改革大局上来。前些年,我们虽然实施了多元投资改造,但企业覆盖面不到三分之一,剩余的都面临改制任务。前些年,虽然我们也减了一些人,但大部分是内退,没能转换身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遇到不少阻力;人工成本不断增加:仓库组织体制多年一贯制。2004年,上述问题要下大力解决。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发展大局上来,统一到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要求上来。特别是各级领导必须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自觉把握好方向,投身改革。

2、有效推进以上市为目标的体制改革.根据国资委压缩管理层级的要求,诚通集团应三级架构,依次为出资人,取消四级企业。总公司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并召开了八次基层单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确定了中储系统组织体制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一年内逐步对所有仓库进行非法人的分公司改造,实现总公司与仓库的法人财产一体化;逐步改造地区事业部,设立与之相配套的党的组织和总公司驻各地的业务总经理;对部分成熟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规范分公司的管理机构、业务机构和人员编制,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鉴于体制改革事关重大,牵涉面广,需要时间精心准备。此前,要严格执行现有工作程序,按规矩办。体改问题将专门开会布置。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储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资委和集团的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传统体制向市场接轨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必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精心操作,稳步推进。因为任何组织设计都是服从于现实业务、工作要求的。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变,但变是绝对的,客观要求中储向好的方向转变,向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变,应该、也必然是中储人的追求。另外,中储历次改革都是有情操作。在股份上市时,天津有限、上海有限成立,总公司都赋予一定资产,给留下的同志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我们事业的发展需要用更多的人,只要有作为是可以有位置的。事业部要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只要履行好职责,多数主要领导人将负责新的更加重要的工作,骨干和一般人员也会妥善安置。

中储组织体制调整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将中储企业融入中储股份,从而实现整体的股份制改造。中储股份自上市以来,通过二次配股、收购、兼并、改造,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公司成长为全国性的公司,净资产比上市前扩张15倍以上。股份公司上市之初,总公司、董事会就确定了利用上市公司再造一个中储的目标。几年来,这个目标正在实现。总公司已经决定,一方面要求中储股份超常规运作,使其尽快恢复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其余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创造进入中储股份的条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将优质企业全部进入上市公司,完成对中储国有独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3、适应新体制,统一和细化预算管理。总公司对仓库实行分公司制后,各项管理将逐步发生质的变化。在预算管理上,主要体现为统一和细化。一是统一责任中心的划分,细化责任中心的职能和责任中心考核。仓库按物流保障、物流运营、经销和仓单质押等业务大类划分责任中心,统一仓库和二级责任中心的者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对仓库利润指标进行考核时,将区分资产带来的收益和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二是统一仓库主要岗位设置,根据仓库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承担其它职能,对仓库进行定岗定员。通过岗位分析,细化主要岗位的职责。三是统一预算编制的程序、表格格式和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四是统一预算报表和会计报表,将预算报表和会计报表合二而一,细化报表的报告内容,并按月上报总公司;五是统一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格式,细化报告内容和分析方法,实现内部会计和预算信息的一体化。六是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要加强对分公司资金运用的监督。

4、大力减员,推进和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和难点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错综复杂,必须通过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等综合手段来解决。明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经营者管理和科学组织、配置人力资源三个方面。

(1)按市场化用人要求,经营者管理方式要有新突破。总公司将规范经营者任职资格、经营责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制度,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明年,总公司将制定分公司经营者管理办法,总公司与各经营者签订劳动合同、经营业绩责任书,通过契约的方式确定委托经营关系。当期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是:经营指标基数原则按前三年平均数确定,部分单位指标基数高于平均数的,经营者的基薪水平相应提高。对超额完成指标的,总公司将按一定比例给经营者及班子成员提取奖励,重点是一把手。

任期经营业绩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为主要指标,总公司将按考核结果对经营者实行奖励与聘免,适时总公司还将制定中长期激励办法。激励措施必须考虑长远问题。在任期内,经营者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尽可能量化、透明、适时兑现。鼓励大家做好、做长远。对企业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中储的复杂情况。

(2)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各单位要按照总公司改革要求,调整和重新设置组织结构,合理确定岗位的工作内容、任务要求和任职资格(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年龄)。合理确定各类人员的比例及用工形式,按照劳动力资源需求,合理配置人员。规范竞聘程序,实行竞聘上岗。凡上岗的员工必须符合岗位要求、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凡不适应物流发展要求、不适应岗位需要的员工,经过培训仍不胜任工作的,必须下岗。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

考核、薪酬制度,凡能量化劳动量的工种岗位,都要按照劳动定额计酬,多劳多得。根据岗位特点和需要,可采取提成工资、计件工资、小时工资、包工工资等分配形式。

(3)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体员工身份转变.各单位可通过资产置换、玖制分流安置职工,今后不再办理内部退养手续。有能力的单位,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可用当期利润或贷款分流安置职工。使用当期利润安置员工的,视作当年利润考核。

诚通集团要求中储明年实现总体减员30%的目标。目前工资性支出高达2.3亿,占储运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42.6%。不扭转这种局面,中储没有竞争力。减人的重点是减重叠、交叉机构人员,虚设、无实际意义的机构人员,仓库的非生产性人员和不胜任仓库经营管理和作业的人员。以各仓库为单位,会后都要编制操作性减员方案,各单位负责人为组织实施者。

5、提高行为能力,总部要真正成为物流运营中心和利润中心。分公司化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总部,总部的行为能力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总部还要充分授权,实行国际通行的分级管理,不能因为体制变化而束缚分公司的积极性。

一是总部要管住管好分公司的各项工作,确保经营指标的完成;二是提高总部的业务运营能力和指挥能力,改变有点无网的据点式经营局面;三是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各方面安全。明年总部的商贸、货代、物流运营、质押监管等业务要有重大突破。总部必须在各业务运作上做出表率,否则将失去统领全系统的资格。

另外,总部还要加强对下服务,管理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掌握情况,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基层的请示,五个工作日内必需给予明确答复,需要补充资料和进一步论证的,也要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大家监督总公司的工作,提出意见。

6、继续调整业态,建立适应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专业组织。中储要重点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一是进一步做强仓储平台。利用中储目前拥有全国最大舀勺仓储网络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深,做更多精加工,开展更多高附加值业务,提高精细化程度,与其它企业差异化竞争,显现竞争优势。二是仓单质押业务,该项业务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运行质量,是解决目前中国金融风险、诚信危机的大胆创新和有效途径.据物流专家考证,中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此项业务,并与金融界一同规范和推动了该项业务的发展。下一步这项业务要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规模,通过这项业务整合更多的物流资源。三是货代和全程物流业务,这是向基于智力和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优化供应链的一项必然选择。我们在这方面有强项和成熟的业务,要重点培育。以总部接管新飞57家存货仓库为契机,与异地质押监管业务相结合,建立全国性仓储网络。在仓储平台上建立配送网络,在区域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运输网络和物流网络。四是高附加值的业务,如交割库、现货市场、力口工业务等,需求量都很大,这都是中储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五是商贸业务,这项业务对利润的贡献高达四分之一,还有很大潜力.明年的经销工作重点是以总部和中储股份经销公司为龙头,建立起规范,统一的运营体系。开发一手可靠资源,发展钢厂和其它生产厂的一级;条件成熟的,强制开展统进分销;充分利用现货市场,组织起社会分销网络。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严格执行购销分开、钱货分开的管理原则,坚决杜绝赊销。

加强企业管理:

(1)建设中储系统业务信息平台.在全面推广仓储软件完成的同时,着力建设总公司业务信息平台。2004年一季度,要实现各库业务报表的每日汇总和,实现客户的远程查询要求。运输软件和经销软件推广工作也要完成。现货市场的信息工作要升级,尤其是钢材的价格信息,存量信息要实现系统共享。

(2)管好下属企业资产。在15户不良资产企业上交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之后,总公司将全力管好现有31户企业资产。在认真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一是清理处理四级企业,该注销的注销,该上缴的上缴。二是对保留企业中的不良资产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三是对因城市规划而不适宜继续做仓储的企业进行主动调整和置换。

(3)加强安全工作。根据近期总公司安委会的安全检查结果,相当一部分企业放松了安全工作。明年要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法,健全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对安全管理过程、结果的监控与记录,使各单位逐步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机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此,总公司将组织对各单位安全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各种隐患,努力降低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4年,各项工作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中储职工,完成改革攻坚和生产经营任务。杨书记将代表总公司党委全面部署党务工作。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对标管理理论的研究,探讨新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办法。

论文关键词:对标管理分析

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在管理学中,这种做法叫做对标。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对标管理工作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及指标信息,研究本企业与标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从而完善本企业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对标工作已越来越成为企业乃至政府的一种流行选择。对标管理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公司。在欧美流行后,现在亚太也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是公司,连医院、政府大学也开始发现对标管理的价值。受重视的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企业还在苦苦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有的企业早已有了一套成型的做法。那么,为什么不从这个企业身上直接学习呢?从应用程度上说,最初人们只利用对标寻找与别的公司的差距,把它作为一种调查比较的基准。但现在.对标管理结合了寻找最佳案例和标准,并将其引入到公司内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持续不断发展的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已经全面展开,各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如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强生产稳定性、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来保持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企业对标管理工作正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得到长足发展。

企业对标管理要坚持三个理念:第一,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企业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绝对的“最好”,我们期望今天比昨天要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是要克服僵化思想,不断追求卓越,力求超越;第二,要树立指标“量化”的理念。要把所有可比或看似不可比的内容,用数字量化出来,就是说管理数字化,使复杂的管理系统简洁、明了、直观,可比性强,使对标工作可操作性强;第三,要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在对比分析中,不断确立新的目标,激发新的动力,使企业从一个水平跃到另一个高水平,实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也就是“对照行业单位中管理理念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的管理方法、经济指标,找出自己的差距,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认真细致,全面深入地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期望能够解决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和动力问题,实现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朝“更好”目标迈进。

对标管理实施主要有三个过程:第一,选定目标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产品结构、企业生产规模等因素寻找行业中先进的可比性强的企业做为对标企业。第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在技术指标“对标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是积极倡导对标管理的新理念,要求大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要有危机感、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根据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将报告期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与对标企业同类同期指标完成情况绘制成表,进行比较,剔除不可比因素,找出与对标企业的差距,查找原因,明确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责成相关部门制定优化措施,限期解决;各项指标不仅横向比较外,还要进行纵向比较,检查整改效果,做为考核责任部门的一项内容。第三,形成对标管理的有效机制,把它列入到规范化管理的体系之中。

为了保障对标管理的顺利实施,应明确对标管理的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内容和考核办法,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对标管理的顺利开展。通过具体的数据指标对比分析,使企业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处理办法也逐步明晰。这种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再分析、再比较、再提高,进一步强化了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促进了技术改造、管理降耗和优化运行方式工作的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以期推动运行管理的改革,带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4篇

经济管理是企业合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越高,其经济效益也会越高,它在经济竞争中优胜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我国的经济状况正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部分企业已经在不断地做出调整与改变。倘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一成不变、固守己见,就不能很好地去适应社会。历史往往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说清政府就是因为闭关锁国,不能合理地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一直顽固不化,才导致我们国家被外国列强欺负。企业改革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发展的大道上走得更远的重要条件。所以,企业创新和改革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由原来的人为调控占主导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导位置。企业要想在经济的转型之中站稳脚步,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企业经济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观念的老套

俗话说得好:“要想改变一个人就得先改变他的思想”。要想改变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改革的先决条件就是注入改革和创新的观念。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并没有改革的意识与觉悟,它们固守己见,处在一成不变的运转之中,毫无改革创新之意,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企业长远的发展。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创新意识。企业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只有进行了管理观念的不断改革,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才能在经济的竞争长河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残缺的管理制度

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着企业管理制度残缺的问题。笔者将企业发展和经济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做了以下归纳:第一,部分企业有较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却没有较好的监督制度,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被落实。第二,部分企业尚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任何东西不是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第三,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将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狠狠地甩在了后面,忽略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好的经济制度运营必须要有经济的支持,企业的经济制度超过了经济的发展,就会造成经济制度的浪费。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企业经济管理结构性不强

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必备的条件有两点:第一,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第二,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但是,就诸多企业而言,这两个条件尚不能完全具备。经济体制的结构性决定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如果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结构性不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办事效率低下。

三、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应该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在经济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领导应该大力传播创新与改革的观点,并着手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社会,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要意识到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不容易。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改革与创新的意识,给公司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做会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企业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在学习中探寻真正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创新企业的文化氛围

企业在改革的初期,受制于先前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职工在思想上很难快速来适应。此时,企业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来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使得新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融合,进而发展为一种新的特色文化,让企业职工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逐步开拓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的管理制度。

(三)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企业工会对于工人阶级而言,既是指路灯,也是掩护伞,更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剂。企业要想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将职工与企业真正地凝聚在一起,需要在工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强化工会任务的针对性,充分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极主动地贴近职工生活。工会在进行决定筹划以及处理员工利益相关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发表见解。在企业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理应高度重视工会职能的发挥,使其真正发挥职工的代表作用。当然,企业工会的角色定位也是处在不停地变革之中,这也会助力于企业连续稳固发展。

(四)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的发展。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参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指导职工的日常工作。企业领导及决策者必须要重视示范引导的作用,鼓励职工工作的创新。最后,为了保证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与良性发展,需要做到合理定岗,保证人尽其才,同时还要积极吸收优秀的人才,淘汰不合格人才,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五)严格落实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落实才是一切的最终归属地,任何的理念和措施如果不能被落实,都将是无谓的存在。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只是说说,一定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当前社会的形势瞬息变化,企业要时刻绷紧改革创新的弦,不断地进行改革,方可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而不再是人为的调控为主。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5篇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果。组织理论创新、人本主义的回归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高技能化。随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如事业部制、矩阵制、立体三维制以及与资产一体化控股、参股相适应的多种管理组织形式,使得企业运行更加复杂化。与之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档案记录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模式的多元化。实践证明,没有一套固定的和适合一切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必须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是研究模式多样化的动力和结果,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企业组织理论创新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被认定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理论创新。建设学习型企业是组织学习向学习与工作整合的跨越,目的在于提高每位员工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举。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扁平式组织结构;实施自主管理,以开放求实的心态,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学习型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组织员工追求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发展;在组织中,领导者的新角色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二)流程再造理论。流程再造具有: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流程性。人力资源系统再造是企业流程再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流程再造关键是人的再造和企业队伍的再造,企业再造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出了两个新的课题,一是如何塑造一支新型的,适应变革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队伍,二是如何对现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变革和再造。包括:选择和培养再造工程的领导者、选择和培养流程再造管理者、组建再造小组、成立再造工程指导委员会、选择再造总监等。

(三)加速度学习组织。1997年提出的“加速度学习组织”概念,强调依靠组织的力量,主动改变成员的“人性”,解决组织变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组织的不断变革,组织中的人必须加速学习,把变革过程视作是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过程,也是组织变革的过程。加速度学习组织具有是战略的灵活性、组织的应变性;变革行为制度保障;组织运行是整体的组织参与多、加速度学习等。加速度学习组织里,学习是为了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人与组织的创新。

三、人本管理的回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步认识到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依据和认识:

(一)人是主体。人的自身发展,导致了人类有组织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也导致了对自然界利用和保护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开发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和向更高层次需求、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守、利用和支配这种规律,正是人与其他生物体的根本区别。

(二)人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四大资源可以利用,即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四大资源之中是具有灵魂力、意识力、情感力、推动力、创造力的一种资源,是支配、利用其他资源的资源,是唯一可以连续投资、复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人正是具备比任何物质价值更大的物质,所以称它为第一资源。

(三)人是资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投资含量越高,资本的积累量即知识、技术、信息、经验、能力、健康等的存量也就越高、越丰厚。人类的这种资本存量是唯一可以反复开发并能转化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资本,是一种价值含量极大的无形资产。“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归真,是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将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设计和营造完美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的产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的出现,从理论上讲,需要一定的准备,管理学中人际关系学派的出现,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营建,都为这一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实现,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雇佣关系管理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中产生;由于工作组织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与劳动相关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利用人际关系等学说来看待雇员的管理,使管理人的科学越来越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苦心经营;近30年来,发达国家将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系统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在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型观念的对比中,常常隐含着一个假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更好一些。但是,这样的看法在两点上出了问题:一是这一看法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适用性,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二是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它并不一定就是产生效率或没有降低效率的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自己浓厚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将该理论本土化的任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假设,都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来加以创新。任何简单的拿来主义都将损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中国的运用。许多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也为我国实验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创新,它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