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

企业效益论文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篇

对企业评价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不断发展中累积形成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从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进行全面总结。

1.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

一个国家的政治因素将严重影响本地区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国家生活中的一份子,在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受国家政策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现如今我们国家重视廉政建设,那么政府最近在打击对一些政府和国有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时候会是一个企业的风向标,如果企业的评价与政府经济政策一致,必然会带来效益。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发现,企业的发展不光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所处一个环境,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还有自然环境,只有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假如我们不考虑自然环境,这势必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影响社会向前发展。

2.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内部因素

在企业文化因素中主要考察组织奖励政策和组织价值观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影响。企业奖励政策属于企业规章制度中的一部分,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如果奖励的结果与个人的期望和需要一致,能够给个人带来满意的时候,这时候个人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就会很高,从而能够引导个人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属于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标准,虽然它可能没有像企业的规章制度那样明确的诉诸于文字,但是它却以约定俗成的惯例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和评价标准,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值。在了解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现状之后,需结合企业现状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建立严谨科学的模型,从而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不光要考虑当代人利益还要考虑未来人利益。

3.指标选取问题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基本因素

本文构建的模型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了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指标,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企业战略、流程和核心利益等角度评价企业管理的成果,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单纯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有时候回去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本文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维度,使得选取指标是为人和社会服务,不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益”思想要求相一致。

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策略研究

1.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

相关理论建设长期以来财务指标占据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使后来随着评价方法的发展,评价指标上升到企业的战略、流程等方面,但是它们对企业管理的成果依然建立在个人和企业之上,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以获得个人利益或者是企业利益,并不是从社会整体进步角度来考量,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所以指标选取上充分的考虑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得到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引导和规范企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培养企业员工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现代新型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为企业提供有效民主监督氛围,充分的调动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自己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同样,我们要想企业把企业管理职业效益作为重要的考量方法,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让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使他们自觉的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

3.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中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扶持、服务企业为宗旨,确保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一是制定有关的经济政策。政府相关政策施行无疑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的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例如,最新出台的支付宝限额限量的控制电商交易,对相关的行业都能产生影响。二是重视环境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最基本保障。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生态的法律法规体制、行政管理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过程中,不断加强经费方面投入,达到建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保护地球环境目的。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投资效益

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共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假定、期望、态度和道德规范。在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企业文化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本原因。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经被公认为影响企业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会影响到企业投资效益(SiehlandMartin,1990;KotterandHeskett,199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公司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成为跨国公司。在实践中,所有希望通过海外投资来获取高额回报的跨国公司都面临着如何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无视这种差异,而照搬母公司的全套经营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正如戴维•利克斯所说:“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相反,那种完全抹去母公司的一切烙印,一味地迎合当地文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跨国公司一方面需要保持母公司的经营特色,分享母公司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更需要尽快融入到当地的本土文化中,实现企业文化的本土化,从经营理念到经营方式都要适应所在国的国情、制度和传统。无数事实证明,跨国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本土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投资目的地选择在中国。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为了加强其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纷纷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并不断加快步伐。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更多学者从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和国内竞争伙伴带来的利弊进行分析。从文献方面看,国内关于企业文化和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层面。无论是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还是本土化的利弊之辩,其研究思路大体如此。

本文不同于以往关于企业文化简单价值判断的逻辑,而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设计、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等各种技术因素视为一类,它们都属于企业经营中的技术因子。正如企业管理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的那样,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仅发挥着理念、信仰和道德规范作用,而且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因子,可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投资效益。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企业文化的技术含量在母公司和东道国之间存在差异。本土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在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企业中的“人”来实现。这就是企业文化本土化中的人力资源同化现象。本土化是一个长期、渐进而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实施本土化的跨国企业完全不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而纯粹把本土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文化因子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像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准则一样可以被企业经营者或员工掌握的实用技术,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文化因子扎根于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无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多大差距,作为实用技术的文化因子始终与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这种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的具体决策和经营行为。实际上,所有有实力拓展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说有一种体现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行为,比如如何对待顾客,如何确立规范,如何创新等,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一)文化因子的度量

文化因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等方面加以观察,如图1所示。

由于与文化因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具有可测性,因此,文化因子是可以度量的。第一,市场拓展能力的衡量。对待客户的态度和方式可以看作是衡量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一把标尺。第二,内部凝聚能力的衡量。对待企业内部员工或人力资本的态度和方式又是一把衡量企业内部凝聚能力的标尺。第三,经营标准化能力的衡量。对待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态度和方式可以被看作衡量企业经营标准化能力的一把标尺。第四,全面责任能力的衡量。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以负责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利己又利人,这是企业具备全面责任能力的表现,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全面责任能力的标尺。

(二)文化因子的特征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文化因子这种实用技术的几个维度。另一方面,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文化因子本身还存在一些可以观测和评价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由文化因子作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

寄生性。文化因子可以看作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素质的体现,它不能孤立存在,只能通过企业中的经营者和员工来体现;兼容性。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不同的文化因子(如文化因子A和文化因子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共存;滞后性。文化因子的效用只能通过一段时间以后的投资效益来证明,而不能以现有的会计数据直接反映出来;差异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由于它们的渊源、规则和实践者(即它们的寄生体或宿主)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比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事后的效用的不同,它们对投资效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是可以相互比较的;长效性。和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因素一样,文化因子也可以产生投资收益,只不过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在文化因子的上述几个特征中,寄生性和兼容性是文化因子的基本存在形式;差异性和可比性是文化因子所以能够度量的前提条件;滞后性和长效性则是文化因子生命力的表现。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与东道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兼容性。这种文化兼容,使得文化因子得以顺利跨越输出资本的母公司和吸收资本的东道国之间的障碍。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都是文化因子的生命载体。其中,企业经营者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或所有者,而企业员工则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它们是企业具体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就投资战略而言,企业经营者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文化因子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影响力。不过,就一般规模的企业而言,员工在企业总人数中占大多数,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都需要通过他们来实现。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是企业文化因子的主要载体。为了研究方便,在本文中,我们把文化因子看作寄生在跨国公司员工身上的一项特定技术,简称为“文化因子-技术”。员工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之后,在投入生产活动过程中,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从而间接地促使企业经营者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相反,缺乏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将面临企业的淘汰。借助这个淘汰机制企业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

本文假定,跨国公司已经决定将资本投资在中国(东道国),它需要在中国的劳动市场找到能够实现其投资战略的具有“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由于文化因子的兼容性和差异性,跨国公司内部需要在母公司企业文化和东道国企业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和谐共存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因子。

许多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并不是选择一步到位的方式来实施企业文化的本土化,而是采取分步到位的本土化策略,让不同文化因子分期进入。假定在一个投资周期中,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企业文化主要是母公司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A”;第二期,企业文化由母公司文化向东道国文化转化,即本土化,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B”。在本土化过程中,寄生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在不同时期将有不同表现。

(一)第一期

t=1,跨国公司实施母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时期,跨国公司的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本国雇用员工,将他们外派到公司投资目的地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缺乏,跨国公司外派员工未必都很熟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对母公司企业文化很熟悉,则可以认定他们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A”;不熟悉者,自然就不具备这种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来自本国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的劳动可以创造的收益为R,而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所创造的收益就是r+ΔA,且ΔAf0。显然,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能够创造更多投资收益。

2.如果跨国公司鼓励边干边学,那些已经受雇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就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养,并最终成为“文化因子-技术A”的拥有者。假定他们的努力水平为a∈[0,1],则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概率为s-(1-s)a,其中,s是当a=0时本国员工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自然概率。

3.在人力资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某种甄别技术来识别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假定跨国公司不允许外派员工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那么,对于那些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企业将不得不淘汰他们。因此,在这个时期,跨国公司通过淘汰机制确保那些来自本国的员工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文化素质。

(二)第二期

t=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这时期,跨国公司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投资目的地中国雇用本地员工,这些中国员工可能熟悉跨国公司业务又熟悉当地情况并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也可能不具备这一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本地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那么,那些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或者称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ΔB,且ΔBf0。

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前提条件是本土化较之非本土化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掌握“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大于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即r+ΔBfr+ΔA。或者ΔBfΔA。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来自母公司的员工可能有一部分将要被本土化员工所取代。

3.在这个时期,由于人力资源比较充裕,跨国公司对于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就业竞争促使所有希望获得工作岗位的员工在入职前就应该完善自己的职业技术条件,而不是在入职以后再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其文化技术素养。这样,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跨国公司将能够获得它所需要的本土化员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

4.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差异程度。假定跨国公司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找到前者的概率是Pr[Am]=s,找到后者的概率是Pr[Bm]=s+(1-s)sμ。其中,s是员工入职前已经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文化技术素养的概率,μ是衡量跨国公司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化文化相近程度的参数。如果μ的值较大,则意味着两种文化较为接近,此时,母公司员工也能在本土化文化中表现出色;相反,如果μ的值很小,则意味着两种文化差距太大,母公司员工将不能适应本土化文化。

为了方便起见,假定每个员工入职后都可以得到一份固定的工资w,那么,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要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使每个员工创造的收益大于其工资成本,即使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条件的员工也不例外。因此,跨国公司雇用的员工创造的收益必须满足最低条件rfw。在此前提下,那些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员工自然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更多投资收益。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条件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投资策略,而不是相反。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时,对于母公司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从来都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以企业的战略利益为导向的。

首先,本土化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放弃其从母公司所传承下来的企业文化,它所放弃的仅仅是那些不利于实现其战略利益的文化技术形式。其次,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迎合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它只是利用东道国的便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来达到最大化其投资收益的目的。最后,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接受东道国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它所奉行的仍然是母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宁可把本土化看作是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向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的范围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投资策略。

根据前面的假定,本土化员工之所以受器重,是因为他们承载着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东道国转化的“文化因子-技术B”,而且,ΔBfΔA,他们所创造的投资收益比单纯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要多。假定跨国公司以同一标准支付每一个员工的工资,无论是来自母公司的员工还是当地员工,他们得到的工资都是w,而且除非被雇用,否则他们的工资为零。那么,一个母公司员工给企业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A,而一个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B。所有母公司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N是母公司员工总数;所有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M是本土化员工总数。

本土化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

跨国公司的目标是要追求更多的投资收益,本土化战略也要服从这一目标。因此,本土化的实施必须获得超过其成本的收益。假定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成本为C,从员工本土化中获得的总收益为R,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必要条件是:

R-Cf0

或者,

上述必要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满足这一必要条件,跨国公司才会采取本土化策略。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也不得不实施本土化,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本土化优势与投资效益

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来看,本土化的优势是中外不同文化因子在企业经营中的比较、适应和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因子必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因而更符合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的利益。

在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中,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的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的概率为Pr[Am]=s,包括在本土化第一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其概率为s-(1-s)a]在内,具备母公司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为:

LA=Pr[A]+Pr[A]×Pr[Am]

=s+(1-s)a+(1-s)(1-a)s

=s(2-s)+a(1-2)2

如果跨国公司不采取本土化策略,而是完全依靠母公司员工以及母公司文化,那么,到第二期,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

ΠA=(R-w)+LAΔA。

如果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策略,它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的概率为Pr[Bm]=s+(1-s)sμ,而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在企业所占比例为:LB=s+(1-s)sμ+(1-s)2sμ+a(1-s)3μ。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ΠB=2(R-w)+[s+(1-s)sμ+LB[2-s-(1-s)sμ]ΔB。

根据ΔBfΔA的假定,显然,ΠBfΠA,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创造的投资收益更大。如果把本土化员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考虑在内,修正跨国公司对本国员工与本土化员工的同工同酬假定,那么,本土化的投资效益将更加明显。

结论与展望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投资效益提升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效益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涉及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有关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文献极其缺乏,理论和实证方法上也显得比较薄弱。目前,有关其他方面投资效益的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上已相当成熟,比如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农资金、固定资产、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投资效益的研究。本文将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这个层面展开的。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投资总量”的角度分析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问题,即总量层面的效益。Phelm(1961)最早提出宏观经济“动态效率”,后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s10W--Swan模型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中都有精确的数学表达。Abel(1989)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AMsZ准则,即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总资本收益“始终大于”当年的总投资(D>I),那么这个国家的宏观投资就是“动态有效”的;否则,就是“动态无效”的(D2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资本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配置是否合理。投资的流向是否正确。Fraumem和Jor-gensonfl9801用“调整推算”法对美国1948—1976年间46个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收益率进行了测算。Wurgle“2000)分析了1963一1995年65个国家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ηc系数普遍高于欠发展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T1c显著为正,欠发达国家则大多不显著。

(二)关于微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投资决策所引起的投资效益来展开的,且集中在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并依据相应的投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投资效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AllenBlackman(1998)、SangkyunPark(1999)、Amitid(2003)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投资效益的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后来讨论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投资效益问题再次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一)投资效益内涵相关研究

关于投资效益的内涵,理论界存在着分歧,其焦点在于:在普遍承认的“投资效益就是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的前提下,“产出”和“所得”究竟是何涵义。对此,理论界有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般成果说”、“有益成果说”、“净成果说”等。持“一般成果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投资效益作为投资领域或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其内涵应该包括投资过程中的总投入和总产出,应是劳动消耗总和与所得成果总和之间的比较,“有益成果说”观点认为,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投资活动的结果所能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收益、受益和利益。“净成果说”观点认为,产出和所得的内涵只能是所得扣除所费、产出扣除投入的净成果,或者是投资“带来”的新价值。还有观点认为,应将投资效益归结为投资领域和投资活动中费用与效果的比较。

(二)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随着新的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引入,国内理论界对企业乃至民营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较多的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DEA(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来评价企业的投资效益问题。余水兰(2008)、刘德(2008)等人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区域范围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田中禾等(2009)运用DEA的C2GS2模型对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10家民营企业科技投资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近年来,考虑到统计数据较全面、易获取,诸如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运用到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中,使评价效果更有说服力。张明(2005)利用SPSS软件对上海市1990-2003年投资效益进行主成分分析。尤卓雅、毕权富(2008)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模型对甘肃省1991-2005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

(三)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相关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其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1制度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陈海宜(2003)建议温州民营经济应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协助企业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投资效益。刘耀胜(2005)提出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和国家优惠政策等途径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

2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仪旭(2007)建议各区县政府想办法提升区域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氛围,为天津市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以协助民营科技企业打破现有技术瓶颈。张治军(2004)、周伟(2008)等学者指出技术进步和创新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提升尤为迫切,其中企业家、技术人员、经济园区、金融资本等要素投入对技术的创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产业集群的培育。陈顺(2005)指出民营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提升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集群创新机制。王元京(2010)指出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链条的延伸是提高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条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大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基础之上的。

4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金少英(2001)指出加强东西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民营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田中禾、员碧辉(2009)研究发现,甘肃省民营企业总体科技资源的投入配置没有达到最优化,应提升科技投入产出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使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均注重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和选取。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4篇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问题是企业的主导问题。影响产品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市场的需求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其次是选煤工艺,最后是煤炭本身的先天煤质条件。本文根据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市场与客户需求,得出了相应的产品方案。1.1提出产品方案前要做的工作主要工作是对煤炭产品市场预测与分析。煤炭产品市场供需预测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调查热水煤炭产业园区所有的矿区,特别针对青海省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现有的煤炭产品品种、产量、用途、用户及需求量,调查了解与目标市场有关的煤炭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供应现状及需求现状,分析国内市场产品销售价格现状并预测价格走向,若产品有出口的可能性则分析国外市场产品销售价格现状并预测价格走向,分析产品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客观分析产品竞争劣势等。

1.2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的原则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主要包括3个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二是政策相关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4]。

1.2.1市场导向原则国内的煤炭市场主要包括4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地域性、行业性、时间性、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性。优化煤炭洗选产品结构必须建立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在对产品需求进行初步估算时,必须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波动情况,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确定能获得较多利润的洗选产品结构,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应,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市场导向原则的4个特征进行分析。1)地域性。煤炭产量地域性特征明显。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5大含煤区——祁连山、昆仑山、柴北缘、唐古拉山和积石山,而且储量不均,集中分布于柴北缘、祁连山两个含煤区,唐古拉山含煤区、昆仑山和积石山含煤区含煤条件较差,资源储量较少。预测远景储量为380.42亿t,其中,可靠储量为144.7亿t,已探明的重要矿区包括鱼卡、聚乎更、江仓、热水、大通和大煤沟等。全省累计探明储量为46.1亿t,保有储量45.1亿t,煤类大多数为低磷、低硫、低灰、高热值的优质煤炭,已探明煤中含气煤17991.8万t,长焰煤33485.4万t,肥煤1628.9万t,贫煤23024.5万t,无烟瘦煤28945.6万t,不黏结煤38965.6万t,焦煤311096.4万t,弱黏结煤3586万t。2)行业性。我国煤炭市场的行业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行业对煤的要求是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销售对象就会产生相应的洗选品种结构。我国的煤炭使用主要分为3大类:动力用煤、冶金用煤和化工用煤[5]。冶金用煤在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属稀缺煤种,炼焦煤进口数量较大。而青海煤种的特点是焦煤产量大、质量好,为低灰、低硫煤,具有降低焦炭的灰分和硫分的特点[6]。焦煤生产要求必须经过洗选,必须将煤中的灰分、硫分等杂质去除掉。3)时间性。时间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季节会有不同的因素出现,从而导致不同时段、季节煤价的波动。选煤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和季节来合理调整品种结构[4]。很明显的词汇就是“迎峰度夏”和“冬储”是用电高峰,而冬储针对的是冬季的取暖用煤。特别是青海地区,海拔高,冬季寒冷,大多依靠取暖,需求量一般比内地量大。同时,在时间上每年春节的前后两个月是用电低谷期,企事业单位放假、发电企业停机检修,这段时间是煤炭市场的淡季。而夏季的丰水期水电充足也会影响煤炭的需求。4)市场发育不成熟性。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但就煤炭行业来说无论制度还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尚不成熟,尤其是青海地区人才和资本相对匮乏,市场仍需认真培育[7]。

1.2.2政策相关性原则资源性行业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相对敏感的行业,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资源行业。虽然说市场导向原则是选煤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遵循的主要原则。但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方向和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对选煤企业来说,国家政策和规定是必须执行和遵守的,也是在制定和优化产品结构时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青海地区政策简要可归纳为,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禁止原煤出省。

1.2.3动态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煤企业的产品结构是由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生产、研发等条件综合作用形成。企业的产品结构理应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8]。

1.3青海省海北州地区产品结构方案该企业采用浮选-跳汰工艺,主要产品为精煤、中煤、次精煤、煤泥。其中次精煤可重新回选。根据浮沉实验,可得到各产品的量,也可以知道原煤的性质,根据上文所述的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类型,采用拓展型调整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以下产品方案。

1.3.1配煤方案根据浮沉实验,可知道原煤的质量,根据原煤中各产品的产量以及发热值进行合理搭配,工厂配煤的加工费用一般低于选煤,若按10元/t计算,加工每吨配煤的工厂销售收益是10~30元,工程投资的回收期大约在2~3年,若使用当地低廉的煤种作为原料煤之一,工厂则会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采用配煤入洗和产品混配技术,既可满足用户的要求,又使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稳定,有效解决了洗选能力过剩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原煤与精煤。当入选原煤质量好时,可以根据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原煤与洗精煤按一定比例配煤,这样既可以减少一定的能量消耗,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2)次精煤与精煤配煤。根据对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的实地调查,该厂工艺中将生产出一定量的次精煤,可将其与洗选出来的精煤按一定比例配煤,所得产品的质量将高于中煤,低于精煤,能够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以增加产品的种类,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3)原煤与原煤配煤(配煤入洗)。适于配煤入洗的条件,一是入选原煤的性质较稳定;二是入选原煤的分选密度基本相近。按动力配煤,一般步骤为:确定配煤产品的预期品质,原料煤品质的煤质分析化验,算配煤比并实验配比效果,按特定的工艺进行配煤,生产出配比产品。根据浮沉实验,可知道不同原煤的性质,质量的好坏,根据用户对煤质的要求,将3~4种不同品质的原料煤按燃烧特性、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结渣性等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微机优化配比和控制给料量,配制出既符合燃烧要求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动力配煤。若在配煤中加入添加剂如脱硫剂、固硫剂等,使之在燃烧时进一步脱硫,一般状况下可减少50%~70%的SO2排放量,燃烧效率提高5%~10%。4)中煤与矸石配煤。洗出后中煤和煤矸石可以按一定比例配比并销售给发电厂用于发电,这样既可以消除矸石堆积对环境造成污染,也解决了洗选能力过剩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2调节跳汰机的分选密度该企业所洗精煤可以细分为3种,分别是主洗精煤、粗精煤和浮选精煤。在3种精煤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只需调节跳汰机分选密度就可得到不同产品,所以其耗费的费用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其产率各不相同,就导致3种精煤产品单位成本的不同。若产品已达到客户的需求,就无需再配煤。

1.3.3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伴随着煤炭开采和加工的过程产生,主要是包含在煤层开采中的掘进矸石、煤层中的夹矸及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岩石等。堆积煤矸石的危害毋庸多言,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工业所大力提倡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矿井水、煤矸石和粉煤灰。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年入洗原煤为120万t,每年产生的副产品煤矸石为16.8万t。目前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煤矸石主要用于电厂发电原料、生产矸石砖,剩余部分用于铺路和矿区回填。现在青海百生洗煤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煤矸石陶粒工作,对于提取化工原料工作尚没有开展。但是简单确定产品方案,是否获得最大利益,则需要建立一个经济性模型来进行分析。

2企业利润模型构建

煤炭企业在拟建产品结构优化方案和搭建经济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应对市场上各选煤产品市场价准确掌握,还需要对生产的各个选煤品种的具体成本有比较准确的掌握,同时确定相关约束条件。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理论一般也是在一定条件约束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能耗最小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本文采用过程系统工程理论建立选煤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函数模型,提出相关约束条件[9-10],以期获得优化的产品方案和经济模型。

2.1产品总成本模型设该选煤厂的洗选产品品种数为N种,而整个系统中共有M种成本项目数,设洗选产品为i,xi(i=1~N)为i产品的产量,ci(i=1~N)为i产品的成本,设成本变化种数为K种,其中短期变动成本有L种,长期变动成本有(K-L)种,固定成本有(M-K)种。bm(m=1~L)为某项短期变动成本的单位值,dm(m=L+1~K)为某项长期变动成本的单位值,ymi(m=L+1~K)为相对应的作业量,am(m=K+1~M)为某固定成本项目值,则洗选产品中某一产品i产品的总成本模型可表述。

2.2成本约束条件设要优化的决策变量为x1,x2,...,xn,n为选煤厂计划洗选的n种产品的产量。可得出的具体约束条件如下。

2.2.1矿井生产能力的约束该企业有自己参股的矿井,其所到洗选的原煤总量受矿井生产能力的限制。选煤厂所销售的原煤和精煤与原煤的生产量可以建立方程。设x0表示原煤销量,θ0为矿井生产能力,γi表示各洗选品种的原煤产率。

2.2.2选煤企业自身洗选能力的约束选煤企业洗选出来的产品的产量是不会超过企业自身生产能力。设选煤企业最大洗选能力为ω0,则约束条件计算式。

2.2.3选煤企业存货容量的约束每个选煤企业自身都需要煤,产品库中需预留出自身用煤需要,而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波动的,这样就会造成产品积压或者超预期销售。因而,也需要有一定量的成品煤存货,但仓储空间是有限的,所生产的产品既不能超过仓储的最高限量Zβ,又要大于自身用煤Zα。

2.2.4盈亏平衡产量条件只有当销售收入大于等于生产本时,企业才不会亏本;当销售收入等于生产成本时的产品产量称为盈亏平衡产量,此时,企业刚好盈亏平衡,既不盈利也不亏损。选煤厂要想盈利其盈亏平衡产量必须小于所选的产品产量。设:Q0为某产品洗选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根据式(1)所建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总成本模型可知。

2.2.5运输能力和市场需求量的约束选煤厂不能不考虑市场的变化而盲目生产,运输能力和市场需求量制约着所生产产品总量。设:Q1为市场需求量,Q2为企业运输能力,约束条件。

2.2.6销售市场地理范围的约束运费支出对企业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单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而循环产业链的产品销售市场地理范围过大,则会因为产品的运输距离过大导致运输成本过高,使得大量循环产品无法有效销售而损害循环产业链的盈利,这样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不能长期运行的。

2.2.7原煤进行洗选的限制条件若原煤直接从矿井直接销售利润大于洗选煤利润,则原煤不进行洗选,直接作为产品销售。

2.3税收成本模型国家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企业,只有当环经济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设k0表示销售1t原煤所纳的税收(元/t),ki为各洗选品种销售1t所纳的税收或财政补贴(元/t),x0表示所销售的原煤量(t);G表示所纳的税和补贴的总和。

2.4企业利润模型根据上述的限制条件,建立的下列选煤企业利润最大化模型方程。由式(14)可知,企业都在追求z的最大值,根据热水煤炭产业园区中煤炭资源的特点和洗选产品的质量和上文所分析的限制条件,来求取利润的最大值。按循环经济模式配置产品方案不但能增加经济效益,还能达到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有利条件。产品结构方案与企业利润模型的关联本文在提出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中已经确定了循环经济的走向,兼顾到企业自身的情况、市场状况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这些又完全体现在利润模型中。方案不仅考虑相关背景和依据,还要保证投资的回报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对市场要有初步的预测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能力范围内,得出相应的生产方案,将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与企业利润模型结合起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整个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根据限制条件等关联关系,将产品结构优化与企业利润模型相结合,绘制出青海省海北地区选煤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方案-企业经济效益关联图。

3结论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管理模式;成本和效益;激励机制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知识总量空前增长,呈现出知识量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和知识横移的趋势越来越强等特点。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资源所构成的新的生产力体系为核心,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主要推动力。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来提高企业应变力和创新力。知识共享作为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智力资本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员工获取知识的效率,增强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进而提升组织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力。

二、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

(一)从知识接受者看

(1)无知感障碍。人对知识的无知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人却认为无知是无能的体现,宁愿承受对问题的不解和无知之痛,隐蔽其无知。它抑制了人的求知愿望,限制了知识交流,增加了知识的获得成本。(2)原创癖好障碍。拒绝接受共享知识,热心于自我创造和研究。多种等功效的知识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等功效的知识增加说明知识共享效率低下,提高了知识创新的成本。(3)资金问题。寻求知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成本。目前国内企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普通员工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知识共享的困难。

(二)从知识拥有者看

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垄断、竞争、自我封闭、偏见等心理,成为知识共享的独享心理障碍。其原因是:(1)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知识是知识拥有者在市场经济中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其向企业索取分配资源(利润和机遇)的资本。如果不能得到回报,是不公平的。(2)知识的获得应该付出代价和成本。一些知识共享者从知识拥有者那里无偿的获得知识资源,这是对知识拥有者前期付出的时间和心血等成本的否认。(3)知识相对价值的降低。知识共享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知识拥有者,使知识相对价值快速降低。知识拥有者将其独有的稀缺知识资源转移给他人而共享,改变了企业内稀缺知识的供求关系,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风险。这与经济学的“节约悖论”很相似,形成“知识共享悖论”。知识独享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事实上,只有企业的发展才有个人的发展。另外隐性知识较难转移以及知识共享者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是否兼容等都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

(三)从管理层面看

(1)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障碍。表现为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层次太多,延长了知识流传递的时间,增加了知识转移的成本,并造成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失真或丢失。(2)缺乏知识共享的意识。现今国内的企业能够成功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很少,难以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知识僵化陈旧,缺少市场竞争力。(3)信息传输障碍。在企业内部信息“断路”,不能形成供求链条,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知识共享的成本。(4)技术因素。知识管理技术应用不成熟成为知识共享的“瓶颈”。

三、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企业推行知识共享主要效益体现在:可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企业指定群体拥有的转移,增加企业知识资本总量,丰富企业知识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个人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降低组织对个人的依赖性,减小人才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内部积累知识的成本小于从外部市场(如技术转让)购买所支付的成本。

我们考察一下不同企业管理的知识共享几种模式,从中窥视知识共享的交易成本和知识共享的经济价值最优化问题。知识共享的传递方式主要有单向知识传递、双向知识传递和多项知识传递三种。

(一)以单向知识传递实现知识共享时的模式

1.原创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一成不变,是恒量(用K表示)。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知识流动,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和应用。例如中国的祖传秘方等。知识共享的人只是血亲中祖父一父亲—孙子的家族代际传递链,知识的应用只是简单地复制祖传秘方,“照单抓药”,克隆祖先,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小生产者的管理理念。其交易成本较低。由于是恒定知识,知识共享的增值利润为零,价值恒定。见图1。

2.原创知识是变量(用h表示),在传递过程中知识的接受者主动的接受,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纵向知识流动。这种知识共享模式的知识传递路线可以“一师多徒”,形成金字塔形的知识传递辐射面。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知识不断地增值,价值递增。“青出于蓝胜于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这种模式特征的精辟概述。见图2。科学与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过程均属于此类。

(二)知识传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知识传递方式

如金宇塔形的组织结构,严格按照等级传递,不可越级传递。双向传递体现了知识按等级逐级传递和反馈的互动机制。但只有等级传递,同层级信息不交换、知识不共享。知识的原创者往往成为权力的拥有者或者是知识和信息最大的拥有者,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知识共享。见图3。这种模式较之上述两种模式要有进步,从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知识传递的成本看,双向传递一定大于单向传递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知识磨损和丢失,使得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效率相对不高。这种模式是工业社会的科学管理模式的缩写。例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具有鲜明的“官本位”特色,是等级制严明的组织管理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阶层越底层的普通人获得知识共享的机会越少,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能动性。

(三)多向知识传递方式是形成网络化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共享圈”(communityofpracitce)指的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形成某种工作联系,从而形成共享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群体中,有迫切的知识共享的需要,相互了解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且存在着互补性,形成共享圈的内聚力。象“圆桌会议”一样,信息和知识获得的机会均等,横向联系,多维互动,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知识的原创者、知识的再创者、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彼此互为老师、互为学生。这是一种多赢的、成本最小和传输知识效率最高的知识共享模式。这就要求组织结构扁平

化,紧密合作。减少了知识在组织内部传递的各环节中过滤和损失,从而加速知识共享的传递速度和效率。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组织有效管理客观要求和优‘化模式。例如,学术交流会议、学习型组织等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以及以网络资源为主体的公众资源成为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同层交流的网络化、立体化的层层互动机制,以实现知识共享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见图4。其中A、B、C、D、E既可以表示知识主体(具体的人),也可以表示同一阶层的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组织阶层。

四、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和原则

(一)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就是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易。即企业知识拥有者与企业法人之间的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并不是无偿使用,而是必须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前提。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假设:(1)原创知识是有价值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2)原创知识共享后,又被创新(补充、修正、完善或推广应用等),具有新的价值;(3)知识共享后或者再创新后,又将知识传递或知识共享;(4)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存在损失。

知识共享本质是在共享过程中予以实践和创新。实现原创知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知识共享后使得知识增值,产生利润增值,应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其激励效果:

1.原创者获得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一是薪酬,二是组织认同,鼓励了知识共享和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的进程。

2.知识共享传递链上的每一位应用者和再创造者都有相应的回报。知识共享和应用的人越多,知识增值的概率越大,利润增值越高,创造的经济价值越大。知识传递链越长,越接近链的初端的人获利越大,这样就激励了每一位原创知识的人或参与知识共享并主动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人,形成良性循环。

3.知识拥有者愿意知识共享。一个人的知识、智慧是有限的,当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后有更多的人参与再创造、改造、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其知识不断增殖,经济价值不断增长,形成边际效益递增的态势。员工知识共享的行为得到合理的承认是知识共享的原动力。

4.承认知识共享过程的每一项,每一过程的每一个人的创造和智慧所付出的劳动和时间成本与价值。这是重要的企业文化,这样组织内部就会形成强烈的交流和浓厚的学习意识。

(二)原则

在设计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要让员工对于企业有信任感、安全感、公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等问题。让知识共享成为员工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要求。因此,知识共享要遵循下面原则。

1.互利互惠原则。知识共享要提供对方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对方受益必将惠及合作双方,增加共同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多赢”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交流与共享的知识应是增加彼此的价值,增加整个合作团队的整体利益,由此将各自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挖掘每一个可以增加价值的机会。从而形成“大成智慧”,1+1>2的竞争优势。3.真诚互信原则。信任是一个个体估计另一个个体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Cam-beutta,1988),威廉姆森将大量的交易成本归结为交易双方的不信任。阿罗指出,信任是经济交往的剂,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现象最终可以归结为缺少信任。知识共享的各方要相互信赖,知识交流要开诚布公,知识的共享要充分、相互协调,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水平的目的,使企业的竞争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增强。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独立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7篇

企业单位合理选择银行结算方式对加速资金周转,抑制货款拖欠,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一些年来支付结算的实践看,不少企业单位在银行结算方式选择过程中,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一、企业进行银行结算方式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支付结算方式的多样性、支付清算活动的复杂性都需要企业单位合理选择结算方式。

198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支付结算,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结算体系。目前可供企业单位选择的结算方式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信用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然而,从近几年的银行结算实践看,各种结算方式的推广使用不够均衡。开办情况好的有支票。银行汇票、汇兑、委托收款,比较好的有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托收承付,比较差的为银行本票、商业承兑汇票,至今几乎未开办的为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同时,国家还鼓励网上支付业务的开展。

在传统的手工联行、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开办的同时,正在进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人民银行电子联行已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实现了“天地对接”和业务到县。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开通行内电子汇兑业务,全国银行卡联网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资金汇划及时到账已变为现实,结算方式进一步增多,清算体系更加完善,清算手段更为现代化,使得结算方式的选择成为必要。

2.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点,各有其适用范围,客观上要求企业单位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银行汇票签发银行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性强;付款人先付款,后清算资金;特别适用于交易额不确定的款项结算与异地采购之用。票据自带,避免携带大量现金,十分便捷。

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极强的融资功能,承兑申请人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申请银行承兑,以承兑银行的信誉作为付款保证,获得急需的生产资料;持票人急需生产资金时,既可以向开户银行申请贴现,也可以向供货单位背书转让票据;提供贴现贷款的银行急需资金时,既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也可以向其他商业银行申请转贴现;票据到期,承兑申请人不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兑付票款后,将不足部分转入其逾期贷款户。它是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完美结合的一种结算方式。由于票据的流转环节多,提示付款期限长,查询难度大,容易被“克隆”,是目前票据结算风险防范的重点之一。同城异地结算均可使用。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付款人或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的商业汇票。持票人需要资金时,既可以申请贴现,也可以背书转让。承兑人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程度视企业的信誉高低而定,商业银行、被背书人接受票据的难易程度也视承兑人的信誉而定。一般讲它的付款保证性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高。同城、异地交易均可使用。

银行本票见票即付,如同现金,出票银行作为付款人,付款保证性很高。既有定额本票,又有不定额本票,可以灵活使用。缺点是由银行签发,与支票相比手续相对繁杂。在同城范围内使用。

支票由出票单位签发,出票单位开户银行为支票的付款人,手续简便;既有现金支票,可以提现,又有转账支票,可以转账,还有普通支票既可以转账,又可提现,方便灵活,要求收妥抵用,在同城范围内使用,已被企业单位广泛接受。但在支票结算中可能存在签发空头支票,支票上的实际签章与预留银行印鉴不符等问题,存在一定风险。

信用卡属于电子支付工具的范畴,方便、灵活、快捷、同城、异地均可使用;既有公司卡,又有个人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有存款可以消费,无存款在授权额度内也可以进行消费;它是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它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现金使用量,降低了货币流通费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该结算方式受特约商户与ATM机普及程度、银行卡网络的完善程度、银行卡功能开发程度等的限制。

汇兑是企业、单位间款项结算的主要方式之一,通用性强,适用于异地结算,早已被广大企业、单位所接受。但该结算方式只具有给付功能,无融资功能,只适用于付款人主动付款的结算。

委托收款结算方式适用于清偿债务、收取公用事业费。办理委托收款业务必须具有可靠、有力的收款依据,或者双方事先约定。属于商业信用,付款保证性相对较差,只用于收款人委托开户银行收款的结算。同城、异地结算都可以使用。

托收承付是先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结算,购销双方必须签定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上约定采用托收承付结算。付款争议较多,目前仅限于收。付款单位为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及经营管理较好,开户银行审查同意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间使用。

国内信用证结算适用于国内企业间的商品交易款项的结算,不能用于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付款保证性强,申请开证时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只要受益人遵守了信用证条款,开证行就必须无条件付款;具有融资功能,受益人在信用证到期前需要资金时,可以向指定的议付行申请议付;通过银行进行传递,手续严密,不可背书转让,流转环节少;灵活性强,信用证开出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随着购销活动的变化,经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协商一致,可以修改已确定的信用证条款;开证行作为付款中介,负责单据与已订立信用证条款的核对工作,很好地保护了收、付款双方的利益。但采用这种结算方式,对z运单据的合法性、规范性要求高,手续相对繁杂,手续费也比较高。

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色,各有针对性、局限性,使用范围也存在差异,是进行结算方式选择的内在要求。

3.选择适宜的银行结算方式,可以降低、甚至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

如选取银行本票结算,就可以避免因签发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印鉴不符的支票而使企业财产被人欺骗的风险;如选取银行汇票结算,一方面可以避免携带大额现金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采取汇兑结算,款项付出后拿不到货物的风险;如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就可以降低乃至避免采取托收承付结算中,货已发出,难以及时、足额收到货款等风险的发生。

4.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是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企业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银行结算活动来实现,企业结算方式选择失当,会导致正常交易活动无法实现的后果,反之,则会使难以实现的交易变为现实。所以,企业结算方式的选择对其持续经营意义重大。其次,企业的银行结算活动主要表现为现金的流入、流出,因此,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最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企业结算方式选择得当,不仅可以增加不少无息、低息的可用资金,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减少资金使用费用,而且可以降低直接与间接结算成本,减少费用开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企业进行银行结算方式

选择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企业选择银行结算方式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但是要做好这件事情,企业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从比较各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及局限性出发,重视企业银行结算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内在联系的研究,注意财务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选择出最适宜的银行结算方式。

1.熟练掌握银行结算规定,重视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算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全国人大通过,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二是由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199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三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和《信用证会计核算手续》。四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五是各级人民银行的结算业务文件。以上几方面的银行结算规定,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我们只有在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否则,选择就无从谈起。

各种结算方式各具特色,它们既有共性的方面,也有独特的方面;既有相通的方面,又有互补的方面,企业必须重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工作。

从付款保证性角度进行比较选择结算方式。如果销售企业对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不掌握,对及时、足额收回销货款缺乏信心,可以选取信用卡结算,汇兑、支票款到账后发货,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如果对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有所了解,在以往的交易中无不良付款记录,除了选取上述结算方式外,可以考虑采取支票结算方式。如果购货单位信用程度比较高,在选取上述结算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考虑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比较付款期限,选择结算方式。如果欲即期收款,可以选取信用卡、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如果打算约期收款,可以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

根据可否转让票据进行选择。如果收款人欲再次背书转让票据,可以考虑选取汇票、本票、支票结算,否则,选取国内信用证、信用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按照可否从银行融通资金的要求进行选择。如果持票人欲凭票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可以选取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否则,选取其它结算方式。

从防伪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如果担心银行承兑汇票被“克隆”,可以适当增加国内信用证的使用;如果担心出现伪造、变造的大额银行本票,可以采取持支票到出票人开户银行进账的方式。

2.了解本企业购销活动情况,特别是对供求信息、形势要恰当把握。

在销售活动中,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紧俏商品,供不应求,可以采取汇兑、支票款到账后发货,信用卡、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的办法;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属供求大致平衡的商品,在购货单位同意的情况下,除了采取上述办法外,可以考虑采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支票结算方式;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供大于求的商品,在选取上述结算办法、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考虑选取商业承兑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在采购活动中,也应区分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结算方式。

3.正确认识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注意结算方式选择与交易合同签订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永恒的主题,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是目前集团做大做强的需要,是企业打造大集团、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论文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提高效益 一、全面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很好,产销两旺,价格回升,煤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职工收入有所增加。这是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行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的体现,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力拉动的结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要是煤炭产量增加和价格上升形成的,煤炭产量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没有质的提高。煤炭工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大挑战。为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夯实企业内部管理基础,特别是全面加强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 为保证企业做大,规模扩张的成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基础。只有抓好内部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工作,才能打好做大的根基。根基建立的关键是抓好成本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是成本费用的高低。过去几年,集团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①部分单位领导重生产轻管理的意识还很浓,成本管理工作参差不齐,市场形势的好转掩盖了内部管理的漏洞,过紧日子的思想淡化,意识差,应该实现的利润被成本所挤占。②成本核算和分析重结果,不重过程,控制手段弱。③成本核算口径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可比性。这些问题都须各级管理人员加以重视。 二、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在现阶段,集团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成本管理,夯实基础,提高集团公司效益。 1.全面实施责任目标 成本管理责任目标成本管理是以落实企业内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责任制为手段,以目标成本控制为对象,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双向控制为重点,对企业成本的投入,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最大责任控制。自集团1999年创建这一管理体系并运行5年以来,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行的最大特点是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提高了各级人员的管理意识,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序运行,变以往的行政命令式为制度约束式。 2.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煤矿成本控制重点在井下,采、掘、开环节直接成本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占40%左右,机、运、通等辅助生产环节的成本约占30%,因此控制好井下、生产、辅助各环节、各过程的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节支降耗。 (1)加强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首先把生产过程中涉及成本形成的过程逐一摸清。根据生产组织方式确定每一工作面、每一掘进头的生产工艺。将材料、工资、电费、修理费等成本项目逐一分解到采煤、掘进、运输、通风、机电等各个环节,再依据各种成本消耗定额,测定每个环节的直接成本即标准成本。例如:依据每个掘进头的支护方式、断面的大小、组织方式等测定每个掘进头的每米巷道直接成本。在运行过程中做到日常控制、分析和考核。 (2)抓好生产设计上的“先天成本”。煤矿的成本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工作的“先天成本”。当开拓系统、巷道布置、设备造型、开采工艺等技术方案确定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基本已确定。至于在给定的生产系统内,使用既定的方法和设备进行生产,仅是一个后天保证问题,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仅限于减少浪费,降低消耗,节约支出等。而对于因技术不合理造成的成本偏高,则无能为力。因此要解决煤炭生产的“先天成本问题,必须全力把住工程优化设计关,注意抓好两方面工作。 首先,在开采方案的设计上,要反复论证,优中选优,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系统,减少新开工、降低工程造价。其次,在老矿的开采设计上,根据井深巷远,环节多,系统长,用人多的特点,重点在收缩老区、简化系统,实行合理集中生产、降低通风、排水、供电、提升等固定成本费用上优化设计。 3.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 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原煤成本主要项目中人工成本约占20%。要想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发展生产之路,通过科学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单产、单进,实现减线、减面、减人、提效。近几年来,邯矿集团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条主线,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成本下降。狠抓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高产高效采煤队建设,大力提高矿井日产和工作面单产水平,减少矿井工作面个数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9篇

成本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事前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使之符合成本的法规和政策、目标、计划和定额,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具体和全部的费用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事后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总结推广和实施改进中,制定和建立新的成本目标,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事前控制阶段

即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数量,在对施工地段进行考查后,根据考查资料,结合定额,施工图预算,认真预测规划,编制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在计算、汇总出总成本后,再计算出支砌每立方挡墙或桥墩需耗多少石料款、水泥款、沙款。每开挖一立方土石方需要多少人工费、机械费,每铺筑一平方路面需多少碎石、沙、水泥、沥青以及多少人工及机械台班费等。计算出其每立方和每平方的标准成本,作为生产成本实际支出、超支或节约的依据,并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实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事前控制工作主要在于编制财务计划,其方法、程序和要求是:

第一步,对标书的合同条款,技术规范,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进行了解和核对。在熟悉了解标书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再分工程项目计算各分项目所需人工工日,材料需要量,机械台班需要量,计算出人工费总额,材料费总额,机械台班费总额。材料费主要计算石料、钢材、木材、水泥、沥青几大项,然后编制《工程项目主要成本汇总表=》,为逐项分析核算树起成本框架。

第二步,根据100章至900章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在《主要成本汇总表=》的基础上,以标书项目为依据,逐项分析计算,并列出分析计算表和标价逐一进行比较。计算时,按照标书内容,加财务计划单价,财务计划金额,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步,根据费用项目,按直接费、间接费、税金、计划利润各项目分析计算,填制《计划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分项目支出总表》。

直接费指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人、财、物的耗费,即直接用于工程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包括直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四项。

间接费指为构造工程实体而发生的工程处和项目部一级的管理费用,以及家具、器具的购置费、场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研究试验费、勘察复测费、施工机构迁移费、工程验收费用、预留费用、建设期间贷款利息等。

税金按标价×税率,一般由业主代扣代缴,编制计划只需按标书所列金额填列。计划利润目前各家编制标书都未单独列示,而是把计划利润分解到各成本费用中,为了方便和标价比较,编制财务计划也不单独列出计划利润,可由编制计划人的习惯自由取舍。

其编制要点在于正确计算实际所需人工工日及其定额,材料需要量的准确度及机械使用费的估算准确度。直接人工费的计划,根据工程量,参照和本企业施工队伍对工序的熟练程度,综合分析后,计算出人工工时定额,再计算出所需人工工日总数量×以市场价格取得。如普工,目前的市场价为20元,技工为35元,高级技术工为50元、70元。根据所需工时计算填列;材料费根据设计数量,逐项分析后,估算出实际需要量×市场价计算填列。业主统供料按合同价×以需要量取得。

如路面工程中的碎石,设计数量一般都不够,要在设计数量的基础上加0.5%;沥青一般可在设计数量上减0.5%;总之,组织得好,不损毁,不浪费,材料耗用量不会突破设计数量或有所节约。

机械使用费根据标书中承诺的需投入机械的类别类型,在总结以往各机械台班完成工程数量的基础上,以机械定额为依据综合分析后,计算出各项工程所需的机械台班总量,再以各类别机械台班的需要量×机械台班耗费或内部单价计算填列,租入机械按计划数量×预计合同单价计算填列。需要说明的是机械的工作定额和消耗定额,只能作参考依据。因为机械的新旧程度,完好程度,机手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其工作效率和耗费是不一样的,所以作计划时应根据以往的机械完成量和耗费综合分析估算填列,使计划比较接近实际。

其他直接费是指施工场地所耗用的水电费,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交验费用,场地清理、工程保险费及其他费用项目;

2事中控制阶段

即在实际发生生产费用过程中,即在施工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费用,及时揭示是节约还是浪费,预测今后发展趋向,把可能发生的损失浪费苗头遏制住。并及时把成本升降偏差反应给责任者,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事中控制是以工程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施工各阶段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行有效的控制。成本形成过程包括进入场地,搭建临时工棚、临时场地征用,用电线路架设、便道、便桥修建、铲草除根、路基土石方开挖、桥梁架设、隧道开凿、路面铺筑、交通设施工程制作安装、绿化等全过程。

其中,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对施工工艺流程的确定,应全面衡量,从各方面角度设计几套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方案,方案一经确定后,要对全体员工作一个说明和动员,使上下一心,为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责任目标而拼搏。

在征地、拆迁、复测阶段,施工单位和会计部门对成本的支出是难以有效控制的,如计划编制得合理,一般也不会发生大的差异。其控制重点是在施工过程中,即人、财、物的投入使用期间,其控制的方法有: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

通常认为,计划是控制的依据,计划可以充当控制标准,其实以计划作为控制依据是不能满足控制要求的,因为计划是粗线条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按计划与实际相比较和执行,企业应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标准。

(1)制定标准成本及计算。标准成本分为实际标准成本和理想标准成本。实际标准成本就是完成每一个计量单位需消耗的人、财、物的总和;理想标准成本指在没有任何浪费情况下完成每一个计量单位应该达到的消耗目标。所以在制定标准成本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制定方案和考核的标准成本;其制定标准成本的方法,如支砌挡墙,每立方需多少人工,多少石料、砂、水泥、水,计算出其标准需要消耗量,再计算出其标准单价。用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求得标准成本,再×工程总量,就可计算出标准总成本,以此类推根据项目所列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逐项计算出分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用明细表逐项列示,最后算出整个工程的总标准成本后,作为控制的依据。

标准成本是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根据设计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如一座大桥,从挖基计算出每立方需多少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即得出每立方的标准成本,再以单位标准成本×工程总数量,即得出总量标准成本;再如路面工程中的沥青路面工程中的沥青路面标准成本,举例:如高速公路设计三层。厚度为七、六、五即下面层厚七公分,中面层厚六公分,上面层厚五公分,合计厚十八公分。碎石压实系数=1.306,则每m‘需碎石=0.18m‘×1.3=0.234m,需沥青21公斤。碎石单价每m为45元,沥青单价每公斤为3元,压路机每台班定额费用900元,每台班工作量定额lO00m",人工定额每11"’1‘为0.01。

则人工费:2O元xO.01=0.2元/m‘

材料费:0.18x1.3x45元+21x3元=10.53+63=73.53

机械使用费:900元+1000=0.90元/m

其他直接费每平方为0.5元/m

一平方沥青路面的标准成本为:0.2元+73.53元+0.9元+O.5元=75.13元,如整个路面标段为50公里,路面宽24米,总工程量为1200000m‘。则沥青路面总标准成本为1200000mx75.13=90,156,000.O0元,如标价每为91.80元,其成本降低额为91.80-75.13=16.67元,其成本降低率16.67+91.8x100%=l8.2%。

总的成本降低额:16.67x12000(~m‘=20,004,00.000元,验算91.8x1200000—75.13×120o0oo:20,004,000.00元,假如该工程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3.21%,管理费为8%。

营业税:91.8x1200000x3.12%--3,536,136.00元。

管理费:91.8x1200000mx8%=8,812,800.00元

该工程利润为20004000—3536136—881280o=7,655.064.00元

计算标准成本,关键要对各费用项目作细致分析,如石料每立方45元,包括场地征用,临时设施摊销,暴破机械折旧费、水电费、装运费等,如果是购买。则是买价+运费。

(2)日常成本控制。日常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切合实际,方便执行的责任制和消耗定额。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检查。

①人工费的日常控制,目前的工程施工,主要是招收民工施工队。企业应有选择的培养一支民工施工队伍,平时养在农村。有工程项目时,能招之即来,来即能熟练操作,完工辞退。这样可减少怠工费和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民工如是实行包工包料,应加强现场监督检查,防止偷工减料,杜绝豆腐碴工程的发生。监督的手段一种是经济手段,一种是现场监督。

经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支砌挡墙,或预制件制作,水泥和钢材必须按配合比供料,用够定额。即使没有用够定额的数量,依然按定额扣材料款,使其即使偷工减料,也要承担材料费,但是如没有现场管理相配合,施工队也会偷卖材料,降低工程质量。

另一方面,在设计和制定内部控制中,要有一套既能控制施工队偷工减料,又能防止现场管理人员和民工施工队互相勾结作弊,造成工程用料不足,降低工程质量的牵制制度,杜绝或减少滋生腐败的温床。

②材料费用控制。工程施工中,材料费的比重较大,所以对材料费用控制得好,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外购材料的材料费控制,工程施工一般都用料大。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为达到促销的目的,对耗料大的施工单位,在价格上都作一些让步和优惠。同时也是材料采购人员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的滋生带,所以对大宗的外购材料如钢材、水泥、沥青、柴油等的采购,应有审计、财务、材料部门联合与商家谈判,最后由领导人员同意后签定合同,以达到降低材料采购费用的目的。

在外购材料使用中,应由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计划,书面通知材料部门。材料部门按计划填制发料单,确认领料单位或施工队,财务部门则根据用料施工队签认过的原始记录,作为预付账款记账。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工程材料”等科目,便于在结算计价时扣回材料费,13常管理中,应作好防火、防水毁和防盗工作,减少毁损和浪费。

自己采集加工的材料如石料。有的地段石料紧缺,施工项目部往往自建料场,统一供应各施工队用料。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方法可供使用,在成本控制制度制订中,应因地制宜,不死搬硬套。最有效的方法是由采集加工石料的施工队直接把石料供应给用料施工队,财务部门根据供料记录。按事先制定协议价格,直接把石料款记作预付账款,这种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在料场发生费用时,借记“材料采购”“工程材料”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账户,同时在辅助账中记明支付备料施工队工程款。备料和用料施工队之间签认的供料记录,只记数量,等一个业务周期结束时,将石料数量汇总并计算出金额。借记“工程材料一石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同时根据用料施工队签认的记录,借记“预付账款××施工队”账户,贷记“工程材料”账户。其材料采购账户余额则用来调增或词减成本,这样的控制方法,优点是可节约现场管理费用,减少麻烦。缺点是备料施工队和用料施工队互相勾结,让备料施工队私收料款。其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用工程数量来估算用料施工队的用料量,这样可防止弊端的发生。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中,应特别注重目前的高等级公路施工中。为保证质量,碎石都由业主统供,石料加工施工队为了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往往借难以计量的空隙,短斤少两。驾驶员则为了少耗快跑,节约油料消耗,宁愿少装,不愿多装,这样很可能每车数量都不足,使用料单位增加材料成本,为了防止花买五方石料的钱,才买到四方石料事故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设计数量计量。

⑧机械使用费的控制,在施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的现代施工中,机械使用费的13常控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机械使用合理,可在较大程度降低成本,使用不合理,浪费却是惊人的。在综合作业施工中,装载机、挖掘机和运输车辆、平地机、压路机应互相配套,各种机械流水作业中应使挖、装、运输、摊平、碾压互不影响,如同一台机器一样运转有序进行。做到机不需停,车不得闲,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开支。

其中在使用自有机械中,应作好机械作业使用记录,勤保修、保养,最大限度地使机械处于良好状态中。同时机械到了大修期,应及时对机械进行大修,避免拼设备,使机械提前报废的使用方法。在使用租入机械时则应不让机械停置待工,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总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派懂机械技术的专业人员专门组织和调度机械的使用,充分发挥机械潜力,把机械使用费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他直接费的控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临时工棚、仓库、拌合站的地理位置。如临时人工住房是新建划算还是租用划算,要从工期的长短,费用的多少等角度分析,选择最优方案,材料仓库、拌合站的建设,则应选择最佳位置,以减少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交验费、场地清理费、其他费用等项目,则应本着节约的原则,精打细算。

④间接费用的控制,间接费用包括“施工间接费”和“其他间接费”两大项,“施工间接费”指为管理工程项目而支出的工程处和项目部一级的管理费用,此费用项目多,使用范围宽,如不从严控制,也容易造成浪费。对施工间接费的控制,应责任到部门,如电话费可根据业务繁、简,制定基数,包干使用。财务部门则根据责任制,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把费用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

其他间接费指家具器具购置费,场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研究试验费,勘察复测费,施工机构迁移费,工程验收费,预留费用,工程建设期间贷款利息等。新会计制度中对此不作专门规定,核算中可将这些费用项目并入“其他直接费”中核算。

对其他费用的13常控制,对家具器具的购置,应从采购、运输等方面从节约出发,按规定购买,财务部门则根据经验收人签验的发票认真审核。

场地征用费一般只能在选址方面,尽可能选在不占用耕地方面考虑,因场地征用必须经过土地管理部门,按当地政府部门规定标准执行。

青苗补偿费的控制,该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选在庄稼收割结束时征用土地,以减少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建立市场经济后,以招、投标中标的工程没有此项费用,只有指令性工程才有该项费用。对研究试验费,勘查设计费的控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制定责任制,实行总额包干,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对施工机构迁移费的控制,主要是精简人员,不要不论工程大小,整个机构一拥而上,到省外施工,可多使用当地农民民工,可减少运输费用。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0篇

1、在管理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诸多石油企业的构成人员在创新的意识上明显存在着滞后,往往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才慢慢的去了解,这样,在管理中会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风险,使得与现实契合的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需要在付出巨大的成本下才能获取,为石油企业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科技的变化决定了管理中设备的更新升级,只有掌握专利权,在企业成本中才能省去部分开支,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的号召,实现企业在科技方面掌握主动权。

2、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参与主体相对狭窄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经营中往往依赖管理层的决策,但是专职人员存在不足,真正能够了解科技前沿的人才却不参与管理,这样的结果是人才反馈的信息与管理者制定的决策存在隔阂,容易降低科技的及时使用及更新,更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经营创新手段存在简单化、单一化倾向,不能针对具体时势进行实时调整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制度及方式上,或者在创新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样的后果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普遍较国外慢,并且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长久和国际化发展。同时,企业在革新中往往是模仿相关企业的技术,不能针对自己的切实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磨合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费用,进而在市场中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经营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企业的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基本被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更不可能去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从而导致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另外,石油企业的内部职工对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企业职工大部分都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石油企业的管理层领导的工作,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有问题

大部分石油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多,在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规章很繁多,所以具体工作的责、权、利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导致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很好实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另外,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不够灵活,只重视对人的约束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因素,在石油企业管理中具体表现为:正面激励少,负面激励多;职工主动管理少,被动管理多;管理落实的少,要求的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质量。

3、企业管理制度机构不健全,制约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基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一样。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水平的完善提高,必须与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适用于石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但是现阶段,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执行机构,使经营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地与石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建立和有力执行,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与途径

1、改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加强经营管理的意识

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都存在于一定的管理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环境主要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员对经营管理的态度、认识以及行动三方面来反映。石油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执行水平的高低。所以,石油企业要想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石油企业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都缺乏一定的认识理解,经营管理的思想比较薄弱,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所以,石油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员对经营管理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调动起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都能遵守经营管理的原则,从企业成员态度的转变带动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2、完善石油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公司破产现象也不断屡见不鲜。在完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石油企业对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石油企业的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责任机制,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石油企业资金的安全。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石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逐渐普及,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渐改革、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则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成为决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点,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与财务、物资管理软件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统一、高效和开放的石油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经营管理工作效率,为石油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最大效益。

4、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执行人员,如果执行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完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改进人力资源政策。首先,要切除石油企业在人力招聘中的弊端,在招聘时要坚持以应聘人员的学历、经验、道德为选拔标准,拒绝任何形式的走后门、靠关系行为。然后,要对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审查监督,杜绝员工的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必须要严厉处置,彻底整改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低素质行为产生的不良风气。另外,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要定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熟练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推行。

四、结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员工管理意识淡薄。很多企业中只有少数几个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管理,缺乏全员参与和科学管理;设备管理也只停留在设备能够运转就行,缺乏整体管理的思想,缺少预防性的维护和保养,都是等到出现不能使用的故障才进行维修。

(二)专业人才欠缺,设备运行效率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引进了高精尖的先进设备,但是先进设备要求更高技能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也需要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设备管理人员。但是很多企业光引进设备没有引进人员,员工综合素养总体较差,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无法满足先进生产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需要。

(三)管理人员缺乏经营理念。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思想传统,缺乏经营理念,往往在设备进行维护或保养时,考虑问题不全面,短期行为较严重。例如,闲置不使用的设备不及时上报,也不维修保养,新购置设备在选型时考虑不充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明显不符,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资产的闲置,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备品备件库存不合理等。

(四)管理机制的空白和缺失。很多企业设备管理没有任何制度可依,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如《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检修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但是根本没有按照规定实施,只是一些应付检查的空头文件或者造假的记录。

(五)设备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都很肤浅,管理目标形式、管理方法单一,多要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不包括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将设备管理只当成生产保障工作,没有起到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模式

(一)制定设备运行管理的内容。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入手,重新制定管理要求,包括合理选用先进设备、安全规范使用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改造革新,建立巡视保养、维修、登记验收、处置以及零配件管理等制度,建立科学的设备档案,制定全面的设备故障排查预案。企业还应该积极探索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新模式,提高全体员工的经营意识,全面提升设备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熟悉了解设备各项性能,确定最佳的设备运行方案。设备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对设备的规格型号、系统参数、操作规程、常见故障的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以及设备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和易损部件的零件图等充分了解后,设备使用人员方可操作设备。设备管理人员也应对上述内容学习了解并熟悉,对关键易损部件,要组织专业人员及时进行测绘、留档和加工,做好备件。

(三)加强对备品备件的管理控制。设备使用和维护部门应定期上报备品备件的需求计划,防止因备件缺失影响设备及时维修和保障正常生产,不方便采购的国外备件,应优先考虑用国内备件进行替代,无法替代时应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测绘、加工。在保障正常生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备品备件的库存量,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的占用,争取做到管理有制度、需求有计划、库存量合理,不断规范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每年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各项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的方式,以及合理的考核制度,来增加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行业领头企业进行业务学习,或者请专业讲师来企业进行培训,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等方式,在企业内营造出良好的员工学习氛围。

三、设备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明确生产与设备维护的相互关系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宗旨,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综合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企业的设备管理、设备维护和设备使用必须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务于产品生产,同时,设备管理和设备维护是保障正常生产的基础,所以生产部门在进行工作安排时,应当给设备维护工作提供人员和时间上的保障,以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的预知性维修。预知性维修是通过对设备进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决定设备是否需要停机维修的一种方式。依据设备的实际状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检修工作,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的安全、经济、可靠的运行能力。在设备使用过程,加强对设备进行巡检,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将设备巡检与日常检修及保养工作结合起来,对容易发生故障和曾经发生过故障的部位作为巡检的重点。

(二)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体系

根据设备的不同工况、使用要求和生产作业情况,成立相应的设备维修班组,如钳工组、电工组,制定部门和岗位职责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考核项目,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积极性。有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实施工作区域责任制,常白班维修班组负责所有生产区域的设备维修、百分之八十的设备保养和检修工作,常白班和中班夜班跟班维修组人员采取轮换制,以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设备管理工作对技术水平和管理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与维修人员不断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企业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对表现突出、进步快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正激励,树先进立榜样。通过激励,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形成企业的技术核心层,同时在维修队伍中加强技师的培养,打造出一支以技师为骨干的维修队伍,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维修技术水平。

四、结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2篇

1.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

煤炭企业应当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严格核定生产岗位人员定编,对可调整岗位实行检修、操作合一,以降低人工费用。还应采取措施提升职工的技能。如为强化企业员工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安全制度、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设备点检、岗位职责等方面开展培训。以培养员工认真、严谨的职业习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人员基础。

2.提高设备效率

按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停机检修,在员工意识中树立只有管好生产设备,才能搞好生产的理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按时停机检修,才能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内因、外因停机次数,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不同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工作,定期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和抽查,以切实减少了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生产事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设备保障。

3.加强煤矿生产中的成本管理工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理想也应不断进步,变短期成本管理为长远成本管理。也就是说,不但要强调生产中怎样才能厉行节约,更应看重如何持续地使企业生产成本降到较低水平,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为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提供助力。可以说,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及一线生产员工的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思想与理念深深地植入到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4.加强对煤炭生产中物资消耗管理工作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对物资消耗的有力把控。应以煤矿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切实加强对用水用电及其他相关资源消耗的管理,通过有效的计量和定额管理措施,将企业生产物资消耗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紧紧依靠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资金管理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流动资金储备充足与否对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这类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言影响是极大的。因此,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点则是企业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加速资金周转,应收账款要及时收回。企业资金回笼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企业利润获取的速度,投入资金通过市场后能够较快地回收,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利润。因此,煤炭企业想要保持相对较好的生产经营状态,就必须加强对资金回收的管理与监督,对那些应收账款均应及时予以回收,以减少回收账款周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其次,应加强资金日常管理工作,使用银行贷款也要科学、合理。煤炭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针对贷款的管理,应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予以相应的管理。对于短期贷款,要保证贷款可及时还贷,减少过期还贷导致高额利息的支付;对于长期贷款,则要依据利息高低安排好还贷的顺序,以减少贷款利息的支付。再次,应加强负债比例控制。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投资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那些需要贷款投资的项目,若考虑银行利息等因素,投资风险相应增加。煤炭企业在申请贷款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考虑,要在收益与风险间进行深入比较,以期用相对较少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回报。

2.盘活存量资产、处理沉淀资金,确保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稳定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3篇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企业金融正在进行着各种改革,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我国企业金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1、企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控制股份公司股权还有企业之间的兼并互补等方法来参与到金融经济之中,它的范围牵扯到银行、信托、证券、股票等,根据企业设立的调查机构的汇总。2、我们能够准确得出一个结论: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加入到金融经济的发展中,然而对于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数目却是少的可怜。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的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金融业紧密想通。

二、企业金融的主要意义——经济效益

国家制定的微观经济政策、规定的制度加上市场的宏观调控决定着企业金融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从侧面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那么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讨论:1、企业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紧锣密鼓的相融合,企业的生产范围大规模地呈现上升趋势,这就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经济的竞争能力,给中国提供了强大的企业发展的资本,间接地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2、企业金融业的发展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企业金融的生存概率有了一定的前提与保障。企业金融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还能够逐步地对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进而促使金融机构稳步前行。3、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经济效益,企业与金融业快速地实现彼此的交融与互利互助。企业与金融业的有利结合在一起,互帮互助,它们之间实现了共同协作发展,自然就降低了风险与资源的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调节力度的不断完善,为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种各样的市场形式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企业金融的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与之紧密联系的企业金融和政策方针以及一些制度还不够好,所以,我国企业金融的危机(风险)自然不可避免。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金融的风险具体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1、企业金融使得金融市场混乱不堪,由于一些不法交易的进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减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金融的发展在企业与金融机构先协作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关系到各种不同的企业经济和金融业的范畴,规模大了,不正当交易伺机而动,这都使得风险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会一起金融市场的混乱。2、企业金融促使一些企业盲目的追求前进的步伐,不能够做到稳中求胜。在企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盲目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使得企业的资源分散开来,那么企业的主要业务就会受到冲击,也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好,这样就得不偿失。在企业金融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与各行业的分工没有做到各尽其职,增加了企业金融的风险,无疑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

四、企业金融的防范策略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金融的风险与潜在的危机,我国需要针对此做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1、企业金融需要加快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改善经济体制与制度的规定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加快加大内部监管的力度并且逐步地完善社会制度,才能对企业金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我国应加大对不正当交易的打击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金融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对金融机构与企业实行分工明确,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二为一,共同为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而努力。

五、总述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4篇

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复杂的、包含众多考核项目的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动态指标,只有运用各种方式把握主要原则,才能实现对经济效益相关因素之间的比较。系统性原则是反映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对经济效益整体的研究至关重要。而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将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与实施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的实际运作相结合,看具体方式下相关因素是否有不同时期的差异或者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相关因素是否容易获取,获取的信息是否充分、有效。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是确定运用何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基础。如将投入与产出作比较。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生产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产出量,这样产出的净增加数就增多,即企业的利润就变大,实现经济效益增长。若产出的总数一定,那么若实现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降低,就要大大减少成本,生产效益也会实现提升。这种相关因素的综和论述,是为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作参照,根据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结合这种动态操作方式,促进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合理性、高效性。

二、企业经济效益动态分析

选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相关指标,如利润总额、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指标的差异所在,对电力企业运行状况详细分析,这种方法灵活高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便于电力企业管理者用于决策。它的具体操作步骤有:(1)分析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各因素,寻找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下因素的变化关系,如利润总额在一定时间区间的变化。(2)对于不同区间的指标进行大小比较,形成对称矩阵,确定不同时间内指标的大小变化,即是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作用大小。(3)对矩阵进行计算,得出评价函数,进而计算得出权重系数,再通过检验,对经济效益排序,从而使得动态分析客观合理,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更具实际意义。此外,层次分析法也是动态分析的一种,它将选定的指标实行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划分不同层次,通过层次结构比较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其具体步骤是:(1)选定某一因素,将其划分具体层次结构,如盈利能力,从高到低划分几层。(2)将高低层次分别对经济效益相关度的大小依次排列,形成判断矩阵。(3)对判断矩阵中,盈利能力在某层次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和筛选,然后确定某一层次对经济效益的权重是多少。这种方式也是综合评价的较好方式,在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研究中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构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首先,要确定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在对各相关因素进行整体了解后,对影响较大的因素展开详细调查信息的充分获取,要使这些指标形成体系,信息足够充分。具体实施时,是将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等具体项目列下来进行分析,同时不能只注重企业效益,还要对社会贡献度指标进行考察,确定准则层,最好确定具体的细化指标,然后实施对经济效益的动态研究。其次,优化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动态研究的指标。选择恰当的方法,采取恰当的步骤,争取动态研究的简单化,保证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参考性。可以先确定经济效益总目标,包括财务指标和社会效益,再对具体的目标进行细化,例如财务指标包括什么,社会效益是指哪些方面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到每一要素就是对动态研究的优化。另外,对于重复的指标进行精简,因为不同指标重复的信息会大大降低动态研究的效率,因而要剔除出去,确保选择指标的高效性,使得对国家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研究更科学、更具实用性。

四、结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第15篇

1.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有助于找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正确决策。

2.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实施的审核,通过有效的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企业建设实际,从而根据审计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减少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