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画赏析论文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国画鉴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人文内涵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国画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笔者在本篇文章中,针对高中国画赏析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新课程;国画赏析;有效性

一、高中国画鉴赏有效性教学方法概述

1•高中国画鉴赏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欺,在:这一时欺当中应当为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宣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在该种阶段开设国画赏析课程,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长之北,同样也是我国之北体系当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义国画的鉴赏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到我国传统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在多议化的今天,通过国画的鉴赏让优秀传统之北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2)在高中国画鉴赏课程当中,引导学生去欣赏许多爱国主义作家所绘制的作品,让学生从这些国画当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提高审美水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进{赏析,探词其运用了什么绘画手法、理解什么是写意画等知识,体会到国画的丰富表现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实施有效险教学的重要险

如果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每个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因止激学质量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开展“有效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效性教学则指学生接受了老师的教学之后,实现了进步和发夔。有效隆教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每个老师者在追求的目标。现侧灵多课堂当中,柳币教学内容枯燥、多是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弱导的知识很少,学习的效率也比铡氏,很难得到氏远发夔。而在开展有效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险能够被充分调动,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国画鉴赏教学侧犬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l)知识与技能目标

高中的国画鉴赏是为了让同学了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运用的创作手法,体现的时代背景,通过义国画的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按照年履烦序,比较简单概括地介绍不同时欺的部分作品,有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在介绍作者创作生涯当中的逸闻轶事,一节美术赏析的课程经常会成为故事大会或者历断灵,深奥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一时之间很难理解。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国画作品的时候川它须要深入了解该幅画作所展现的主题,这需要刘视觉造型元素有大量的感知,运用造型原理来对本幅作品当中展现的视觉形象做出更加深入地了解,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之北内涵,学生也才可以真正学到知识。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运用造型原理来为学生剖析国画作品的视觉形象,同时也没有传达该作品所展现的主体、作者的思想,这洋的赏析只能够停留于国画的表面,流于形式。

3)传承之化的意识薄弱

在实践当中,很多老师都仅仅将国画的赏析作为教学任务,将重点放在赏析理论学习当中,比如了解该幅作品创造的背景、作者的身平事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等,对国画自身价值关注较少。老师需要明白的是,自己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赏析一幅国画作品,更需要让学生明白国画在中国传统之北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传自又中国的之北。

2•教学方式单一化

我国的国画赏析课堂当中,老师采用的是单方面传输的方式,整节课讲解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洋看似整节课内容都很充实,其实老师讲述的东西者堤比较笼统的,内容都比较抽象,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刘国画赏析失去热清,整节课的效率比铡氏下。

三、高中国画鉴赏有效性教学方法

1•明确“二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培养方面,要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鉴赏技巧,学会使用专业的鉴赏语言,客观合理地分析每一幅国画作品,了解不同作家、不同时欺国画作品的厉潞;在方法与过程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会行日用信息系统来搜集关于国画作品的信息,在搜集到相对完整的资料基础之上,再挂行后续的自主险学习以及探人的探究,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探索更多鉴赏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只有在心中产生了对国画赏析的疑间,{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小间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间题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定葵带有任务导向性。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理解育旨力,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在这个清景当中提出间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寻找间题的答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上升为课堂的主体。

3•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生只有在心中产生了对国画赏析的疑间,才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柳币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小间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间题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一定要带有任务导向性。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理解育旨力,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在这个清景当中提出间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寻找间题的答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上升为课堂的主体。

4•与传统之北相联系

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引导学生多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到中国传统之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能够推广我国的之北瑰宝。比如在介绍国画作品所用到的笔墨手法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不同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笔墨手法厂降这些手法进{汇总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赏析这些作品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传统国画当中笔墨所蕴含的独特美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传承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不但推进的今天,高中的国画赏析课程也应当跟上改革的不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险。国画是中国传统之北的重要组成,通过名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让学生在领略国画带来美感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之北认同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与推广本民族的优寿之北。

作者:陈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l】徐耘春.中国画鉴赏的“三层次”与学校美术鉴赏教学研究lJ]北京:中国艺术,2013.(1).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

教材分析: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绘画作品,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教材安排了两个版面,左边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右边是国外近现代作品和学生作品,虽然东西方绘画的工具不同,欣赏习惯不同,但线条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却是相通的。学生应通过欣赏教材中和教师选择的绘画作品,提高欣赏的深度、广度,端正审美方法,在体会中外作品中线条的不同魅力时,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学有所得。

二、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实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画面更加真实、明暗变化丰富的作品。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身边的线条》、《会变的线条》等),学生对线条已不陌生,对线的基本形态和线条的美感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抒发情怀、表达美感,还需要引导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的变

化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对画中的线条进行赏析和评述;

(2)在欣赏中国白描的过程中,感受线条的魅力,通过观察与对比、小组

讨论的方法,认识线条的表现力;

(3通过对中国绘画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线描作品的赏析,初步了解线条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变化表达

不同的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

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问答法)、比较法、讨论法、情景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PPT、总结性卡片、线性作品、“智多星”、“心”形纸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1`

智多星进课堂:“今天,爱动脑筋的智多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哪组能够把它带回去呢?”

课前互动

常规养成训练

作品(图片)导入3`

1.

欣赏: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幅大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子送王图》描绘佛祖释迦摩尼降生为悉达太子后,其父母带他去朝拜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思考:“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运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欣赏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并回答问题。(教师板画)

感受中国绘画中“线”的魅力。

揭示课堂与设疑3`

“线条的变化可真多!它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去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艺术魅力,对此,你们有什么疑惑之处?小组讨论,请组长代表本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将学生的疑惑进行归纳,整理为课堂目标。

1.中国绘画的发展(线的历史)2`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变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受呢?让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线条的历史!”

“远在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线条就已经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彩陶、黑陶石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线作品。这为随后的铜器纹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流畅自如的敦煌壁画飞天。”

欣赏作品、听教师介绍。

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历史。

2、“1号展厅”5`

1.

参观魏晋墓砖画:“首先,让我们穿越到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来到1号展厅,参观素有‘地下画廊’之称的墓砖画,看看当时的人们在做什么?”

2.初步感受线条的粗细变化:“这两幅描绘骑马的绘画,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3.再次体会线条的粗细变化:“我们再来看《放牧图画像砖》和《五马图》里的马,比较这两匹马,用了什么不同的线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4.小结:“粗的线条带给我们粗壮、豪放的感受,细的线条带给我们细腻、工整的感受。”

1.欣赏魏晋墓砖画

2.说粗细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

3.分析、讨论

4.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粗细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3、“2号展厅”6`

1.体会人物画中线条的曲直变化:“接着让我们来到2号展厅,展厅徐徐走来了一位清代美女,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正在这时,从天而降来了两位神仙,他们给你们什么的感觉?”

“同样是线条表现的人物画,为什么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

2.分析曲线、直线的表现力:“让我们的眼光移动到这幅表现黄河的画上,观察画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曲线表现的作品富有动感,显得优美或壮丽。同样表现水的作品,让我们看看速写《海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海的,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小结:“直线带给我们平静、稳定的感受。”

1.欣赏不同感觉的人物,体会、分析线条曲直带来的变化。

2.小组讨论,分析和总结。

体会线条曲直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

4、“3号展厅”5`

1.欣赏《八十七神仙卷》:“最后,让我们来到三号展厅,去参观中国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作者运用细长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而又重叠的衣褶,表现出神仙优美、轻盈的体态,人物脸庞的线条比衣物的线条更细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作品没有什么颜色,却给人华美富丽的感觉,展现了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

2.对比分析:“对比吴道子的《天子送王图》,观察这两幅图的局部,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小结:“细长流畅的线条带来舒缓的感受,短促变化的曲线带来急促的感受。”

1.欣赏吴道子作品

2.对比分析、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长短带来的不同感受。

5、用“心”赏析的方法4`

“从古至今,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要想破解线条的语言,就需要观察画面的内容,分析线条的种类,体会其带来的感受,做到用‘心’去赏析!其实,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提纲对线条性作品进行评述的,它就是破解线条语言的钥匙、我们今天学习的赏析方法,请你记录下来。”

总结、记录

总结赏析方法

参观微展厅,评述作品。9`

“记录完后,请你带着这个方法,小组安静、有序地参观教室里的作品,然后选择一副作品,小组之间小声地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评述你们选择的作品!”

参观、讨论、评述。

将学习的赏析方法运用到参展中,让学生大胆评述作品。

拓展2`

西方线性绘画的欣赏:“我们主要欣赏了中国绘画作品,西方线性作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到西方作品上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下节课学习!”

欣赏、讨论

对西方线性绘画进行质疑。

教学板书:

曲直:

粗细:

粗壮、豪放

动感、优美或壮丽

用”心”赏析:

细腻、工整

文静、平静

长短:

1.画中描绘的是______内容;

细长流畅—舒缓

2.运用了______线条,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画影片欣赏、意义、审美特征、叙事分析、动画视角

动画影片欣赏,一直以为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通过近一年的授课过程,使本人逐渐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电影欣赏尤其是动画影片欣赏在大学动画专业课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决不是被当作一种大众休闲的艺术类型而显得通俗易懂,看看而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去解除那些通过悉心阅读后的困惑,使学生们在欣赏领会动画电影神奇魅力的同时形成一种成熟的影响自己所学专业的欣赏思路定势。

我们知道欣赏课承担着对学生情态认知及价值目标观培养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动画欣赏课更是作为了解专业相关知识、行业历史、风格流派、艺术手法、制作技巧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欣赏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不容忽视。从而在动画影片欣赏中通过把学业设计把素质教育内容贯穿其中,研究动画欣赏的本质和对动画作品客体的认知及分析应该是这种课型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分析了解蕴含在动画片中深层次的人文意义,引导学生接受中国及世界各国共通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从技能到情感,再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研究动画影片欣赏的意义

动画影片欣赏课的关键所在是让学生首先要明白欣赏课的意义和目的,打消学生看“热闹”的心理态势,树立看“门道”的学风。“影视欣赏是由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过程和行为的总和,另外观赏者在日后的解决问题和思维过程还会对相关的内容重新浮想和重新评价,这些思维过程最终体现在对电影的综合评价之上。”(《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欣赏课首先要完成的第一要务,欣赏课是了解动画,深入动画和感悟动画的一个全过程,只有抓住这样一个全过程,强调学生如何深入而“内行”的影视鉴赏和掌握恰当的影视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动画学习打基础,只有这样知识掌握才能牢固。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影片欣赏中去的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所以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欣赏动画影片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一套鉴赏方法。因为我所授课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知识基础不尽相同,影视知识尤其是动画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让学生“为赋新辞强说愁”只能使学生人云亦云,倒置毫无新意的说辞比比皆是。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大力推崇那些能够体验生活经验,倡导从动画影片中感悟人生真谛,由次发自内心,而非人云亦云地对影片做出客观的,深刻的见解。例如动画片《幽灵公主》和《龙猫》,影片是人与自然对抗和相处的世界性话题,前者是大自然报复人类的贪婪与占有欲的低视角展现(儿童的眼光),后者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屋建瓴式的美好追求。欣赏课的终端目的在于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应用上,在应用的基础上学会大题材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树立一种较能概括全貌的学习方式:1、学会如何鉴赏影视动画的方法。2、学会贯通前后课的内容,使自己分析条理清晰,学习任务明确。3、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4、学会如何活跃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而提高对专业的横向思维。5、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6、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本文分析,研究欣赏作品客体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影片欣赏的客体是作品,也就是本文。“所谓影片本文,就是把影片视为富有含义的表述体,分析它的内在系统,研究可以观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态。”(《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著)学生通过本文分析和本文意义的阐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文字性的),把它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结合,突出自己的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建立意义,也就是本文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学生将其挖掘来。学生的欣赏与感悟使影片的意义才能建构起来。

以欣赏日本动画《千与千寻的神隐》为例:欣赏课一开始,应该建立在让学生熟知作者宫崎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而了解到作者在《千寻》里的创作动机变化,并结合我们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去领会作者的创作宗旨:那就是用人文关怀的心态来把握时代脉搏中儿童的现实生活,用真诚感悟儿童的内心渴求,才能创作出真正能使人们引起共鸣的故事来!“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些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部电影。”(宫崎骏《奥斯卡获奖感言》)通过本文中创作宗旨的综叙,使学生结合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物质文明的社会,一个快节奏忙碌的社会,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我们看到时下众多的少男少女热衷于一些俗不可耐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者一些离奇刺激的故事,过分强调物质,过剩的娱乐,致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地虚无化,知觉谈化和麻木化,而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日益减退。所有这些,都是要透过本文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高位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从动画视角上入手,达到培养学生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欣赏课的目标达成过程,应该分为以下步骤: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形成认识。此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认知规律,要做到这些教学任务的贯穿使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同时,把“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不提动画视角的欣赏。因为重要的是动画区别于其他影视欣赏的根本性在于:动画是美术的,具有独特的绘画性。无论是它的人物表演,还是场景展现等等都是通过绘画手段来实现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假定性,所以在欣赏动画片时,除了它的本文意义及叙事方法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场景设计等与绘画有关联的诸多方面来欣赏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培养学生在视角上的审美愉悦。进而鉴别出欧美动画绘画中的“夸张”与“弹性”和日本动画绘画中的“真实”与“自然”以及中国动画早期的“年画风格”和“泼墨山水画”风格,培养学生不同的审美趣向的形成。

总之,欣赏课不仅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到本专业中不可知领域的奇幻与诡秘,达到开阔视野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动画专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进而建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法。能出现一大批“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的动画有用之才驰聘于我国动画界,才是我们最值得欣赏与自豪的事情。

参考文献:1、《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 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

2、《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 著,任友谅 译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1、浅层的赏析

浅层次的赏析一般以外在悦目为满足,如有人关注漂亮不漂亮——漂亮的人物、场景、颜色等;也有人关心像不像,如果一幅画儿画得“简直比照片还真”就十分满意了。当然,漂亮也是一种美,但美绝不仅等于漂亮。至于“像不像”,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技巧,而重要的是手段背后作者的意图、情感等深层内涵,如果欣赏仅止于浅层,说明还没有完全进入门径。

2、深层的赏析

深层次的赏析不仅“悦目”,更可“赏心”。所谓“赏心”,就是精神上的体验、共鸣、心灵的震撼,以及所引起的生命意义等哲理性的追问、思考等。

有的作品未必悦目,却能赏心。比如《父亲》,画中的老农绝没有如今挂历上的“大美人”漂亮,但这个形象在1980年问世时,却曾激动过千百万中国人的心,在他那勤劳、温顺、善良又透着几分迟钝和木然的精神状态下,深蕴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的心境和命运。

那么美术欣赏的方法有哪些呢?

①先赏后析,“赏”“析”不可分割。

“赏”,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直觉感受。第一,要静下心来,这时借用古人的“澄怀味象”(去掉杂念,心境澄明地品味物象)四字,再合适不过了。第二,要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整体感受,并敢于明确、肯定下来。

“析”,就是把对作品的直觉感受进行理性追究,多问些为什么。所得的结论如果合理,必然也能经得住众多同类作品的检验,这就是找到了某个具体规律。

关于“赏”与“析”的关系,《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体会:“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

②在比较中提高赏析能力

这里建议三种具体方法:

(1)进行“纵”的比较。比如,把某位大师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摆在一起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有人谈过这样的体会:当单独看齐白石的某件作品时,虽然知道好,却总是似懂非懂。有一次在齐白石的大型纪念展览上,同时看到了画家从青年至晚年的许多作品,他忽然开窍了,在平日里看到评论文章时虽是屡见的廉洁,但只有在此时,才对上了号,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体验。

进行“纵”的赏析,还可以把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摆在一起观赏。

(2)进行“横”的比较。即把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画种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对照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出其间的反差,从而加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除了自己思考外,若再参照一定的书本知识,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3)把自己的感受与专家的评论进行对照,特别是公认的定论。平日应注意收集这类资料,再找来作品,边看边想:哪些地方自己看出来了,哪些地方自己全然没有与日俱增或领悟错了,而经人家一提才似有所悟。当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真正感受。

③反复赏析,找准赏析“焦点”

学游泳必须“泡”在水中,学赏析也要多“泡”在作品中。

多赏析作品是为了求广度,反复赏析某一件作品则是为了求深度。两方面结合进行,视觉经验不断丰富,审美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得快。

史书上记载了唐代画家阎立本对六朝大画家张僧繇的作品反复赏析的故事:“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从这里可见,有些作品确实非一次能看进去的,必须反复琢磨才行。

反复琢磨的问题之一,就是寻找赏析的“焦点”。这个“焦点”是画家最精心做文章的地方。有的比较隐含不显露,有的虽很明显,但由于欣赏习惯所致容易忽略,甚至不愿接受。比如看印象派的画,“焦点”在光色之美,这是印象对油画的最大贡献之处。如果用观赏古典油画的习惯去寻找它构思立意的巧妙,或是人物内在精神刻画的深度等,往往会大失所望。而有些现、当代作品焦点在观念。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背景;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教学通过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点,以欣赏为主导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心智能够正常以及更加完备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与时俱进,能够适应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也要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当代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体系。

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课的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山水画的诗情画意或是作画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自行的列出研究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研究课题最终定为山水画中的宗教文化背景、我国的名山大川、山水画与中国旅游环境等。选题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关于课题的资料,并将资料下载保存,直至完成课题报告。如选择我国的名山大川这一课题的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以《潇湘图》《华山图》和《庐山高图》为代表的我国著名山水画,并且下载了这些画作在现实中的景物图片和文字描述,最后得出了关于这一课题的结论性观点,我国山水画描绘的名山大川,不仅具有独特的景物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又如在欣赏青铜器的画作时,要探讨的金属的熔点问题和合金的概念,还应了解与创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欣赏以花、鸟、鱼为主题的画作时,也应了解生物学中的动物的身体构造知识。

二、网络背景下美术欣赏课的策略

1.故事法的应用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还应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延伸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中去,首先,我们在鉴赏壁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与壁画有关,同学们又感兴趣的故事来提升学生们对这一课的兴趣。这样我们可以将壁画发现的过程这一故事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那是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一个名叫达维特的小男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洞穴,进入洞穴后,发现了洞穴的墙壁上有竟有一些动物的图画,后来,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与其一同发现了壁画,这个洞穴也从此被命名为达维斯洞。

2.师生关系

在美术欣赏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与物的关系。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从单独的个体而言,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通过网络获得的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这一过程可以通过QQ或是电子邮件和BBS来实现。目前网络中拥有许多关于美术的专业论坛,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例如我国著名的七彩美术论坛和建筑论坛中的美术论坛。QQ目前已经成为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最常用工具,因为这其中具有网络电话的视频聊天功能,师生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经过总结后及时回复给学生。教师还可以为本班学生设置一个网络留言板,学生将课题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留言,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在这里共同探讨,最终找到答案。最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工作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我们如何更好的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不只是单一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教学提供便利。对于正处于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而言,教师们应不断顺应潮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的水平,学会建立自己的网页,网页主要是根据自己班内的教学情况,设置关于美术欣赏课的各类图片,并配上相应的文字,也可以自己添加一些带有理解性意见的评论。或是将一些有影响力的论坛或网站的链接粘贴到此处,供学生参考。也可以建立网络留言板供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时也为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3.问题法的应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故事法,我们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问题法和探究法,让学生们借助网络设备,学习到更多的关于美术鉴赏的有关知识,而不是凭借第一直觉来鉴赏一副美术作品。如我们在引导同学们赏析《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就为学生提出几个关于这副画的问题。比如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是站立还是坐着,这副画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同学们在利用网络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也便于我们在创作背景知识和透视知识方面的教学,网络背景下的美术赏析教学对学生们课前的自主预习要求是相当高的。

4.重难点的攻克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在于其能够从视觉,听觉,及感官的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们赏析的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夜宴的氛围,这对学生们从整体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有积极作用。也使学生们更有兴趣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全方位的审视这幅画。

再如,我们在赏析伟大作家梵高的作品时,可能学生们凭借自己的感官没有办法完全的理解,这时,我们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梵高生活的背景开始了解,使学生们积极的从网络或是其他的艺术作品中,了解梵高孤独而伟大的一生。从而进一步的领略其画作的魅力。

三、结语

我们要深刻的意识到,建立一个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仍需我们坚持不懈的为此努力。时代的变迁已经要求我们要将美术的欣赏教育扩展到远程教育方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鉴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0期

[2]韩燕秋: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文教资料,2010年04期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C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65-02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中西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一些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忽视了中国画的哲学理念

一个民族的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世界观的体现。中国画的传统理念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世代传承。长久以来,在道、儒、佛三家传统的既人世又出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崇尚自然,拥抱自然,融合自然,把人与自然作为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心物统一”、“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画的哲学理念,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但目前这一以国名命名的画种,却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忽视了中国画哲学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教学。从高校中国画专业传统理论素养教育来说,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中国古典诗词等相近的课程几乎没有,造成教师授课不能根据中国画传统去探寻和认识中国文化精神,不能用中国哲学、宗教、及学术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传统,无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外在与内在的联系去体味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现象违背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

二、偏离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观察方法

从对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观察方法分析来看,当前中国画教学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国画本原,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优秀作品赏析与临摹课程薄弱

赏析和临摹大师的作品,体验大师的绘画风格与特点。这是学习中国画的关键,是了解和掌握中国画基本法则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中国画专业优秀作品赏析与临摹课程开设得不规范,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地要求和整体计划,导致教师对此也认识不足,在遇到欣赏临摹课时经常是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临摹,自己去感悟,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国画名作。另外多数院校没有名家真迹可以在课堂上临摹,有些院系存有的一些藏画也被束之高阁,学生根本看不见。更为值得重视的是没能把作品的赏析、临摹与中国画的“似与不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一当十”、“以白当黑”等基本法则,以及“意象化”、“游动化”、“程式化”等观察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没有把中国画的传承贯穿在作品赏析与临摹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造成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体味中国画的美,不清楚如何学习和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有的甚至看不懂中国画。

2.基础课教学脱离中国画实际

近年来,尽管一些院校对中国画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试,但没有从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观察方法出发来解决好基础课的设置与教学问题。而在中国画画谱的学习、中国画观察表现方法方面,缺乏有效训练。基础教学采用的主要还是西画教学模式,导致西画观察表现方法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当中。这种以西画观察表现方法为主体的基础训练模式对于中国画专业来说是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培养学生中国画的观察表现方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国画写生中存在误区

由于从西画开始进行的基础训练,学习的是焦点透视,学生对中国画的意象性知之不多,搞不清中国画观察方法与西画观察方法的区别,多数的学生外出写生时,只能立足于一点照抄自然,谈不上“仰观俯察,远近游目”。学生不懂得中国画的写生是画家通过游览,目识心记,而后在“胸中”成形。不是一边观察一边画,而是先观察后描绘,在运动状态中整体地把握对象,表现生气,讲究“气韵生动”。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把中国画传统的“意象化”、“游动化”、“程式化”的观察方法融于中国画写生的实践之中。

4.书法教学被忽视

中国画是在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诗、书、画相统一的艺术整体。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没有把书法列为中国画的基础课教学,仅仅作为学生所要了解的知识来设置。由于书法教学太难且又费时,学生又受到艺术西化的影响,只注重透视、解剖等西洋绘画的手法,不少学生对传统的手法很看轻,使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变得疏远和模糊。另外,在具体的书法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可借鉴的教学体系,因此,现在的书法教学大多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化”、“一刀切”的状况,基本是从学习楷书、隶书人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适合人手的书帖,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方向性的引导,这极大地削弱了书法作为学习中国画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三、弱化了中国画的内在灵魂

中国画所体现的审美趋向、画法及品评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和“品格”是中国画的内在灵魂。徐悲鸿说过,“中国画家必须先取得文人资格,方显得名贵”。中国画追求意味、品味、韵味、神味、情味,要将这些“味”发挥到极致需要深厚的品格修养。所以,中国画论认为,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强调终生修为。

文化品格的培养是大学中国画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文化营养不足、文化品格的培养不被重视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品位不高。学生偏重于技法的学习和研究,而对于国画的养心修性、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方面重视不够,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和品味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一些学生不是潜下心来学习和继承传统,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所谓的创作,烦躁不安,静不下心画画。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 “笔墨”。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一词在元代的绘画典籍中已经出现,一则见于夏文彦《图绘宝鉴》,其中说北宋僧仲仁画梅“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另一则见于汤逅《画鉴》,他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写意之,不在形似耳。”前者意在“舍形而悦影”,强调的是略形而重意。后者主张创作的关键在于意的彰显,不应该把形似看作根本目的。在更早的画论里,虽然没有使用写意一词,但南朝宗炳的“畅神”说,唐朝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论,宋代欧阳修、苏轼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笔简而意足”、“意气所到”的主张,都说明写意精神出现在前,写意画法出现于后,因此不但概括随意的画法可以表现写意精神,工细的画法同样也能表现写意精神。

3.主体精神

不能说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写意精神一端,“写意精神”强调了主体精神世界的表现,通过“寓意于物”、“寄乐于画”,实现个体的“畅神”。但中国的艺术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载道”精神,“载道”精神注意群体意识的表达,看重表现天人和谐的秩序和人际和谐的秩序,在中国画里一直存在。

另一个是“畅神”精神,也可以叫“写意精神”,比较注重个体意识的自由,个人精神对物欲的超越,这两者的互动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但“写意”与“载道”并非互不相关的,个体的“意”直接联系着精神品格和道德理念,所以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载道”可以起精神导向的作用,不过也要通过个体才能实现,一张好的画不仅可以让人愉快,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更高层的启示,因而在中国“载道”精神和“写意”精神,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于是,在人们的认识中,这个“写意”精神就变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且一直被关注被重视的方面。

4.传神

对写意传统的理解,无外“写”和“意”两个要点。“写”是指书写性,作画时应书法用笔,“意”是指作者主观内心的思想感情,可能是一种审美感情、一种精神品格,也包括艺术家的个性。“传神”的“神”是指客观对象的精神风貌,最早是讲人物传神,为人物传神写照,后来有人用到山水花鸟里面。因此,写意画在山水画、花鸟画中得到发展。在中国画“天人合一”写意性艺术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画家“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恩浩荡”(南北朝王微《叙画》)的艺术情怀,使其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变为人化了的自然,这不仅仅是“天”与“人”的高度融合,而且是画家内心世界自由扩展与情感的抒发。

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

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冶,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诸如抽取、疏离、夸张、比喻等因素,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画得光有民族性、时代性,没有个性,没有个人风格,那也是不成功的。齐白石所总结的中国画的造型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包括剪裁,包括变形,还包括幻化。所以对写意精神的理解,有写,有意,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作为写意画家更应该考虑:怎样在重视写意精神的前提下,把写意画法与工笔画法结合起来,把“写意”与“传神”结合起来,把“畅神”与“裁道”结合起来,怎样把写实因素,写意因素和传统的装饰因素加以解析重新整合起来。

5.意境

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古代画论中,最早的“意”是讲“立意”, “意境”的意,是讲画家在创作作品以前要有一个意念,要有一个意想,要有一个意图,要有一个创意。这个意图,这个创意当然是跟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主题先行”。看一张画首先是感受画家的“意”,画家的精神。所以一张好画不仅要笔精墨妙,还必须神满意足。笔精墨妙离不开在自由书写中形成笔墨相对独立的美,从而又要把意境、意趣书写出来。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 中国画欣赏教学 欣赏价值 教学策略

源远流长的中国画,凝结了东方传统思想和中国人的人生追求,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绽放着旺盛生命力。对正处于审美认知和情感迅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而言,通过鉴赏传统的中国画,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题材、技法与风格,更可以通过作品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一、中国画的欣赏价值

1.中国画的内涵。

中国画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墨为主,以宣纸为载体的画种。注重散点透视,造型构图,强调线条的作用,与注重色彩明暗与焦点透视的西方油画成为人类书画艺术的两大杰出表现。尤其中国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与审美意识的精髓,承载了古今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2.中国画的价值。

中国画文化根基来自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诗、书、画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名列北宋“江南四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双绝。正是中国画以画传艺,以画传文,诗、画、文相通,所以中国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本质的追求与理想信念。人们欣赏中国画,就是在画作唯美浪漫的意境中感受自然和人生的真、善、美。

3.中国画的欣赏价值。

欣赏中国画就是欣赏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独特的情感内容。在高中美术教学之中,欣赏课可以让学生感受画作艺术之精湛与画家人格之魅力。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绘画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人”评价的内外一致性。欣赏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高中生欣赏画作笔墨技法、造型能力等艺术手法;其次,欣赏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高中生艺术观与人生观的塑造过程。

二、中国画欣赏的教学问题分析

1.高中生欣赏课兴趣低落。

高中美术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各个时期不同的美术作品,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很大部分学生认为,看画不如绘画,技法训练才是美术课程的主体。对于喜欢接受视觉冲击的高中生,中国画图幅呈现简单、单一,难以与色彩艳丽的西方绘画或者广告画等媲美。一些教师,通常把欣赏课片面理解为“看”作品,甚至只讲授艺术手法,缺乏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欣赏,自然学生对欣赏课提不起兴致。

2.欣赏课教学教法需要提高。

欣赏课需要兼顾教材、学生认知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传达出艺术作品包括的种种信息。这要求对作品的讲解有对比和侧重。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甚至可以增加书画评论环节,以避免走马观花。写生教学直观形象,所以深受学生的喜欢,但学生面对毛笔、宣纸、墨水却难以下笔。因此教师应提前安排相关的欣赏课,简要介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理解中国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

三、欣赏教学策略

中国画的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教育智慧探索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

1.欣赏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美术教育本质上还是艺术基础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只能去粗取精,精选中国画作品。闪耀在人们的视野里的经典之作,凝结着人类文明和智慧,透过它可以体会那个最优秀的艺术表现和时代精神。欣赏中国画更是与画作、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善于挖掘作品的价值内涵,才能引发学生的艺术探究欲。

2.从题画诗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诗书画印合一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征,尤其诗常作为画的点题之笔,与画典雅和谐、相映成趣。山水人物画《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画面采用“一角式”构图,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与京城郊外雨后天晴的景色相互交融。画轴的顶端,有南宋宁宗皇帝御笔题写的北宋王安石的五绝一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功底,完全可以欣赏诗意进而读画,分析领会作者创作此画的文化内涵。

3.从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是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分析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能使欣赏者深刻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氛围与个人境遇。高中生也可以对画作的表现手法、传达内容有一个明晰的认知。宋代以后,梅、兰、竹、菊就作为独立的画科,以物寓志,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物我贯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郑思肖创作的《墨兰图》用笔柔韧舒缓,反映了作者在经历种种选择后对人生的感悟。

4.从历史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很多中国画,都承载着来自作者或者画作的故事。历史故事为画作传达着人们寄托在书画中的理想追求,为作品增加了文化的品味。以殷末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而绘制的《采薇图》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代表作。《史记》所记载的“伯夷叔齐列传”故事表现了古人坚守气节的崇高品质。为衬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李唐以水墨粗笔画古松野藤、荒山远水,以此作为人物的配景。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扬探根究底的精神,促发其艺术创新思维,就要帮助学生对作品有系统的认识。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有助于对中国画的美术史的了解,真正地成为懂中国画的人,成为有中国画艺术鉴赏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柯晔华.试论中国画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46-01

高中美术鉴赏不同以前小学、初中美术作品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则不包含鉴赏,欣赏意味着肯定和赞赏,鉴赏则不意味着肯定和赞赏,而是对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和作品内容、体现思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欣赏课的要求更高,高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

首先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不单纯的认为课本上提供的绘画作品都是肯定赞赏的性质,课前要对当前所学课时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课上再由教师给予讲解和正确的鉴赏。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下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讲课时的绘画作品的资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提供欣赏作品的挂图或课件,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分析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补足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增加,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宗旨,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

三、鉴赏课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鉴赏应重视理论基础。美术鉴赏分为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学生思路混乱,无法完成欣赏。一开始上鉴赏课,有的学生连绘画形式都不了解,对什么是水粉,水彩,油画等分不清楚,教师有必要在开课初期把这些画种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和绘画作品结合之后,学生对美术鉴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我们再辅以较浅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鉴赏知识。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水墨小品练习,切身体会中国画“幽静,清雅”的意境,同时对中国画的工具――纸墨笔砚,及他们的特性、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绘画文化升起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课前教师先准备好简单的剪纸图案,再由学生用刻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模仿制作,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剪花娘子”的乐趣,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四、美术鉴赏课应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过去的鉴赏课,学生们只是通过人手一本的课本来了解、认知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画幅小,而且数量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得到完美的解决。PPT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们欣赏到更多的名画,而且画面质量非常高,可以局部放大观察细节。另外,影像、声音、动画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动态感,营造出立体的教学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欣赏朱耷的《高石水禽图》等中国画作品时,配以古筝、古琴乐曲,画与音交相辉映,古声古韵,有声有形。

五、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列出。通过民间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所得的图片,视频等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汇总,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扩展探索,加大了知识面。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美术

国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累与精髓,国画艺术中的“留白”部分,能够呼应画面中的实体,达到虚实结合的效应,相对于画面中实体的赏析来说,对于“留白”部分的欣赏更能够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与向往。可以说,“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传奇所在,它的布局需要建立在对整个画面的全局掌握,从而才能够与笔墨色彩才良好的艺术衬托,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造就了国画所独特的虚静结合的艺术境界。“留白”的布局能够为画面渲染出独特的空间感,为欣赏者打开想象的空间。鉴于“留白”在中国画艺术绘画与鉴赏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会从“留白”这一艺术手段在国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在进一步挖掘出其所蕴藏的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以更深入的探究这一艺术手法。

一、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气韵美

中国画家对于“留白”的布局特别讲究原则,无论是留白布局的位置、大小还是形状都会经过一段深思熟虑,以更加明确的表达画幅中的意境感。留白艺术运用的本身在于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鉴赏价值,正是因为绘画者在作画阶段,追求画幅中所蕴含的精、气、神的显露,因而,在一幅画中,留白的运用尤为重要。我们在欣赏大多数国画时,也会被画幅实物与留白中所搭配的错落有致、聚散呼应的旋律美所吸引。从国画气韵表达上来说,相对于物象来说,留白所烘托出的气韵更为难得,其能够展现出具有魅力的空境之感。以对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鉴赏为例,由于画面中囊括了江南美景与北国风光,为了能够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韵,在该幅画中,必须良好的使用留白的衬托,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祖国江山的辽阔壮美。总的来说,绘画者的留白运用也能够体现画面的生机感与独特的艺术意蕴,在画面中笔墨色彩所勾勒出的物象,与空白部分相呼应,能够产生强烈的气势与节奏感。

二、“留白”艺术能够点透艺术主题,彰显国画中的韵律美

国画中的“留白”决定了画幅艺术韵律的表达。国画中精心设置的“留白”布局,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境界,凸显了点化艺术主题之功。留白所展现的空,能够刻意的突出画中的实,这种虚实相衬与黑白相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能够给予欣赏者起伏多变的视觉效果,进而能够体验到画幅所带来的艺术韵律。在国画的留白布局中,若想表达好虚象和实象的层次关系,点出画面的艺术主题,就需要遵循黑白相称、虚实共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黑与白的自然过渡,会让整幅画面层次分明,气势变化莫测,韵律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通过笔与墨的结合应用,产生黑白合理分配、干湿交替变化。这种墨色的晕染变化,恰恰体现了十足的韵律之美。

三、“留白”艺术中意境之美的表达

留白艺术在国画中的布局,产生较为强烈的空灵之感,这种空灵之感极具神秘色彩,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进而有助于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从绘画者的角度来说,营造虚实相衬的画面布局,不仅仅为了凸显艺术美,更是因为以实景的展现似乎无法尽情的表达心中所深藏的情感,以空的方式来表达,则会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这种情感表现手法要比实景所突出的情感意境更为高明。同样,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从实景绘画中,我们能够鉴赏到绘画者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画功,也能够从实景绘画中欣赏到一种艺术美,但实景旁的留白,则会拉入欣赏者思维,让欣赏者深层次的理解画幅所表达的意义,进而理解绘画者的艺术意图,与绘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产生共鸣,深刻的体验国画中的意境美。总之,画面所表现出的虚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实境衬托的效果,因此,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巧妙运用“留白”技术,确保“虚实”画面相得益彰,就能够勾勒出深厚的意境,让欣赏者深深体会到作品的用意与魅力。

四、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

(一)留白艺术中所展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比较深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还是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的渗透与熏陶,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儒家学说的研究重点在于修炼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强调人的品德与拼熊。在国画艺术表现领域,儒家思想是艺术创作的主题的核心,在古代水墨画中“留白”技艺的运用,能够将国画中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蕴藏了儒家思想表达,国画中“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展现的画面效果,与儒家思想中的空灵、干净相吻合。

(二)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道家文化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道家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道家学说诉求万物相合,宇宙是浑然一体的,“空白”存留于天地之间,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所在。《老子》中也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中生有”、“有中亦无”的境界,有与无处于相依相生的状态,万事万物的循环更替,都是“有”与“无”往复运动所致。正是因为,有与无在道法中存在这种相呼应的辩证关系,因此这也决定了国画艺术中留白艺术的发展,二留白的运用也将国画艺术境界推至巅峰。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仅蕴藏了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洒脱、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也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画面中不着一笔一墨便可创造出万千气象的“留白”艺术,因其“道”的虚与实,有与无,带给人无穷的联想与无尽的回味。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衍生出了画幅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国画中,恰当的插入留白,能够起到烘托、客户主题的妙用,从构图的角度上来说,|“留白”的存在,也能够展现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强化了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留白”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技术应用、独特风格及艺术审美的彰显与体现。在中国浩翰的艺术史中,“留白”体现了中国绘画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形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娉婷.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6, (07):151-152.

[2]范付申.小议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 2016,(02):15.

[3]封顺.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大舞台,2013, (06): 90-91.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中国油画 欣赏教学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教材,“欣赏 评述”单元的中国油画作品,选用的基本是新中国美术代表作。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中国油画欣赏课始终,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能力。

一、学生做什么

(一)自主合作探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进行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综合到一起。”学生在欣赏中国油画作品时,既是主体,又是求知者。为使学生取得“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效果,笔者在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油画的相关资料,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明确小组分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

(二)重视学生的评述。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它属于欣赏活动的一部分。美术新课标强调:“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因此,在中国油画欣赏课中,学生的评述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做什么

在新课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协调的地位,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权衡,尽力使课堂效果最优化。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油画欣赏,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 注重重点。1.欣赏角度有侧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的能力和方法。比如,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从传记的角度,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等。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中国油画作品选择的欣赏角度应该有所侧重,角度过多不仅影响课堂进度,而且评述作品也会显得松散,所以多角度中也应突出重点。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罗工柳的《地道战》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就是重点角度;欣赏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时,则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上大面积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雄健有力的油画笔触,凝重的色调,来体会黄河船工们在劳动中所展示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其中美术语言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就应对学生加以重点引导,其余角度或轻轻带过,或干脆不提。2.作品的选择应具经典性。中国油画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了大量名家名作,在中学美术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精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欣赏。笔者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中,必须把经典作品引进课堂,因为“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于无论是它的艺术形式、技法,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都是最优秀的。”教材上选登的中国油画作品虽然是编委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授教作品,可兼顾未入选教材的名家名作,拓展学生视野。

(二) 注重解析背景。课堂上,教师需用心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家名作的历史、传记等背景感兴趣,在课堂上参与热情很高。于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时,立足背景的解析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中国油画史的简要解析。邵大箴在他的文章中把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初始期、培育期、转换期、新生期、逆转期、勃兴期。其中每一时期若要展开都可洋洋洒洒,但中学美术课在时间上不允许全面铺开,因此在课堂上只是简单介绍,对于初始期、培育期这些学生难以记忆的名词一般不提,只侧重于简要解析具有突出成就的新中国油画史,与教材内容相呼应。2.作品历史背景的解析。有些中国油画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例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每当我对学生讲述这矗立在狼牙山之巅的伟大形象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时,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仿佛跨越了时空,与画面中的英雄同呼吸、共命运。

(三)注重解读艺术特点。在进行中国油画欣赏评述时,作品所蕴涵的艺术特点,教师应给予有效的解读。其中涉及到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艺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基础,体会不深。因而我在引导学生欣赏时,艺术特点上侧重于解读以下两点:

1.作品的民族风格。许多中国油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因此,在欣赏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民族特色。例如,欣赏吴冠中的《鲁迅的故乡》,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那重重叠叠的黑瓦白墙,迂回曲折的小桥流水,画面平衡的黑白位置,统一的青灰冷色调,让他们发现某些技法、画面形式源自中国水墨画,从中体会中西合璧的油画技巧。2.作品的思想性。在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油画的艺术特点时,作品的思想性需要重点解读。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外,也展现了对开国元勋的崇敬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罗中立的《父亲》,高达两米的画幅上,用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那古铜色的脸、饱经艰苦岁月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缺牙的嘴巴,通过老师的解读,激发了学生深切关注广大农民命运的情感。经典的中国油画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或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背景,或体现作者的个性、思想、艺术观,或传达所享有的气氛、心情、观念等,需要教师对不同作品进行不同的思想内涵解读。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中国油画欣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重视学生的评述。教师引导时,应注重欣赏角度有侧重,作品有经典性;注重解析名家名作的背景;注重作品民族风格、思想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作品欣赏中感受到兴趣、乐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兴趣 修养 创造 反思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觉、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知识的过程。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评价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开设高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为了让学生在面对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学会感悟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精神涵义,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去实现。

“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告诉我们,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参预的过程,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相互交融。我们要抛弃“标准答案”有些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坚持自己或课本的答案,故而通过暗示引导使学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给作品贴上标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下会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怀,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引进与美术有联系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这样触类旁通,穿丰富的百科知识,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但要适度。比如掺加一些小故事,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只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对画面的故事情节大谈阔谈,一旦开始分析作品却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样容易主次不分,这种“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而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无法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低估,更是对学生惰性的一种纵容,所以我们要以故事为引线调动他们的兴趣,掌握对作品的赏析理论才是重点,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我在讲中国古代雕塑时如图:

把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重点,讲课时首先把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霍去病这个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营造出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再介绍该作品的技法特点:线刻、浮雕、圆雕相结合,道家认为:形而之下谓之器,形而之上谓之道。所谓大音希声,大相无形,至乐无乐,大美不言者也如同中国画的“写意”。戏剧的“象征”等等。通过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的艺术特点,也进而让学生体味到中国艺术的一种整体风貌,固然会牢记于心。高中美术教学要淡化理论的灌输,要从实际出发,围绕理论知识来赏析各类作品,诸如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语言,媒介材料等,谨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主要有三种: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自由欣赏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赏析,没有理论的引导,较盲目,无所适从,往往适得其反,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理论阐述式主要以理论为主,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学生很难吸收,致使也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欣赏启发式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讲解、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就组成了“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这一切的引导和提示必须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并且要把知识点进一步延伸。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才能有感而发,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此外还要多思考,多交流。课程教学中也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还要配合自己的动态手势,做到声情并茂。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教师始终要明了自己是课堂的支配者,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人们开始作出反思,主要针对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加深其对艺术、历史、文化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并能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极力的影响着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促进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利.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1.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

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初中生需要积极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国画鉴赏,掌握国画欣赏的技巧和方法,是传承国画艺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让学生始终牢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要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国画欣赏知识,积累有效的欣赏技能,让学生在美术素养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一、国画概述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是东方绘画的代表。在古代,国画也被叫做丹青,指画在绢布和纸上并进行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到了近现代,为了与西方的绘画有所区分,国画开始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用毛笔、墨汁、国画颜料,依照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规律法则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画可被进一步细分。如:把创作题材作为划分标准,国画可以分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把运用的材料和在绘画中选用的表现方法作为分类标准,国画可以分成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国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性格与审美观,也能够体现中国人对自然、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感受。国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承载了个性化的审美观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文明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艺术花园当中的奇葩。国画汇聚的是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气质魅力等,无论是风格还是特色表现,其都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国画、京剧、中医中药被称作我国的三大国粹。对于正处在重要成长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引导学生鉴赏形神兼备、笔墨俱佳的国画作品,将会对他们的综合修养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程的意义

欣赏国画是初中生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国画类别多样,技巧内容丰富,而且该领域的名家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沉醉其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欣赏国画、增进对国画的了解,学生需要从外在形式出发,了解国画点、线、面的变化。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画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在感受水墨组合与水墨结构的同时,体会国画丰富的形式美,优化鉴赏体验,为主动创作打下基础。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国画属于古典美学范畴,国画的意境是国画审美认识的基础与核心。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且具有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意境美,能够把人带入深远的审美意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把握国画作品的意境美,会被其中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在鉴赏活动当中了解国画的深厚韵味。

三、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国画欣赏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初中美术教师越来越关注国画欣赏课程,并在课程安排方面有所创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国画欣赏技巧,在国画欣赏过程中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技巧引导上加大力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国画的独到之处。学生欣赏国画作品,不仅需要观察和鉴赏画面,而且需要运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不同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鉴赏技巧。一是欣赏画工。画工是画面形象,一幅国画作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画工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欣赏画家的绘画功力,分析其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二是欣赏书法。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等作品不同,画家往往会在绘画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国画中的书法质量会在整体上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三是欣赏印章。国画作品上往往会有画家的印玺,或者是题字、题词者的私章,这实际上也是国画欣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以细细品味印章的印文、雕工、位置等,发现其中独特的审美安排。

2.结合现代技术开展国画欣赏教师在对国画欣赏课程开展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的欣赏学习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在国画欣赏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教师应在不同的欣赏环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讲解中加入细致入微的说明。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白菜》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色彩特征和渗透的色彩观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解释,让学生对画面的认识更加生动和直接,增强他们的色彩认知。在引导学生鉴赏国画的构图方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直接呈现国画的构图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画的构图技巧。如,在欣赏《渔庄秋霁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在近景、远景、中景安排方面体现出的巧思和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画面结构的同时感知画家超然物外的心境。

3.有效结合诗词创新国画鉴赏课程单一的国画欣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而制约国画欣赏课程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美术教师要创新安排国画鉴赏活动,把国画欣赏和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通过将古诗和国画欣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画的意境,降低理解国画内涵的难度。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时,为增强学生对这一作品审美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让学生把欣赏古诗和国画作品联系起来,体会作品中的诗意,并通过古诗分析,帮助学生梳理绘画作品的内涵。在国画欣赏课程的结尾部分,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诗词,鼓励学生主动为诗词配上国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补充背景信息以提高鉴赏深度初中生的认知和眼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底蕴相对不足,难以保证鉴赏深度和鉴赏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辅助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在鉴赏活动当中主动为学生补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的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可以把收集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增进对国画艺术与国画作品的了解。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是在1937年创作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鸡在高声鸣叫。徐悲鸿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要鼓舞人们主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体现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师通过给学生补充这些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

5.巧妙融合音乐以优化国画欣赏音乐和美术存在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初中美术国画欣赏当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画作品的气韵。音乐在渲染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难以脱离情绪的调动。缺少情感色彩的欣赏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时,为了使理论阐述和抽象概念教学不再枯燥单一,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同时播放音乐和画面,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层面的冲击,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国画作品意境的认识。有趣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感官层面上感受音乐美,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再现美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过程中找到创新思路,推动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实施。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欣赏程序;教学方法;活动方式

关于怎样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是在以上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基础上。获得初步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懂得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学会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价。促进学科之间共同的主题和原理进行整合。并在欣赏过程中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作用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产叙。

一、欣赏程序二教学方法三活动方式

欣赏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而学生们在进行欣赏作品时首先要进行观看。其中的细心与草草而过会让学生们对作品中的细节、客观而准确的描述产生误解。我国古代的画论中,有“读画”一说,这个“读”字就意味深长、值得每一个学生细细品味。当然,古代学者主张在认真看画以外,还有更深层东西值得关注,包括对画的理解,对画家个人背影的了解等,但是“看”毕竟是第一位的,没有“看”一切都无从谈起。

描述指的是师生对作品的一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画面内容讲出来。是感官对其中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机理)与形式的感悟等并做简单、粗浅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绝对客观的描述是没有的)。它不涉及到对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评价。不要求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也不表达这个人的好恶、只是通过描述让学生们对画面的内容能够大体上弄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指的是师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还有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组织为一整体。学生们通过教师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就能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样他们就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起的,这也就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解释指的是师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它还应当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美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这一点上要多查阅和种资料、信息、综合起来加以整理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的诠释。

评价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描述、分析、的学习活动基础上,表达总体看法。当然这种看法可以师生自发式的表达。表示喜欢或不喜欢,也可以参加术语来进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的真相与原委。

在以上这些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种辅助,协调的作用,组织讨论、提供资料,回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要采用各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把这三种综合到一起

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学习,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需要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建构自己的观点。会学方能跟上时代而立于不败。因此,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美术欣赏具体教学中要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性的学习资源,通过典型图例分析引路,提出相关问题引导思考、分析和讨论,提供可比性图片资历料与名家经典,论述资料,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信息,锻炼学生处理作品中的信息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例如第14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先以齐白石的《吓》为例,介绍齐白石是如何为了画虾而养虾,观察、熟悉虾,作画时真虾与画的虾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持活,高于生活[配图:(图5)14册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4-5页]。在此基础上进而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与开国大典的纪实照片资料相对照,还提供了塞尚、凡高的作品与写生实景的照片资料,并提出思考问题,并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中外名家的有关经典论述,营造解决欣赏问题的条件与环境,让学生从中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得出正确的观点与认知”。

三、由教师进行总的评价与看法,这样美术欣赏课真正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提高各种富有创造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