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化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局限在生产环节。化工企业产品多种多样,生产过程呈流水线型,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有联产品和副产品生成,人员因素也会导致成本的大幅波动,导致化工企业把成本控制局限在生产环节,忽视了价值链上其他环节成本的控制与节约。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所提供最基本的任务是生产,由国家统筹管理销售,企业只需要进行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在研发成本、供应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控制。受此影响,提到“成本”大多数管理者会很自然地想到生产,并将成本管理限制于生产活动的成本。生产成本控制难。化工行业作为技术特性较强的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和高产量,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并减少单位成本,然而我国众多化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仍然落后,生产效率低,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管理成本高,加之企业竞争力不足态势,也成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二、化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存在的原因

1.成本控制的观念滞后。中国化工行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产品成本主要发生在生产成本,并将管理生产流程作为降低成本的最大目标。其实不然,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固然重要,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化工企业管理人员错误的成本控制理念是产生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仍然以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为成本控制的目的,但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减少成本会造成产品质量和公司效益的下降,这种消极的成本管理是不科学的,公司只通过降低成本是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的。

2.成本控制理论研究不足。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后,从相对封闭的环境转向全面开放的经济环境,我国传统的会计体制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活动。虽然我国会计界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兴趣并不高,过去几年的学术性论文中,涉及财会领域的成本会计研究较少,以成本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某些化工企业成本控制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目前系统中成本会计不能灵活的进行成本控制,加之会计理论的研究热情不足,直接导致化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不够,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效益,所以在增加我国成本会计研究的同时也要关注针对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使化工企业付出的成本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资源,这种资源积累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的给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获得投入产出之间的正相关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要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成本控制并不是在替客户提高价值以满足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而应该通过对企业组织运行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精细化成本控制单位,明确每部分费用投入具体责任,转变由企业老板一人关注减少成本投入,降低费用消耗的局面,使企业每个员工都关注如何减少成本投入,以达到产出不变,投入最小化。

4.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是大批量生产,会产生较多的联副产品。每个步骤既生产半成品,也生产副产品,有些半成品又是下一步骤的加工对象,还有些半成品为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成本核算的及时性较差,各种费用的交互分配比较复杂,成本控制比较被动,进而造成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成本控制的执行较难进行。成本控制不应仅局限在个别部门、个别员工或者个别生产过程,而应该扩展到企业的各个层级。成本控制执行不足,主要是企业管理层将成本管理简单的视为相关生产部门,以及财务的事情,管理者只关注和生产相关的成本,然而成本控制的执行要求企业关注所有有关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要求管理者首先重视企业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要求每个员工都关注成本控制与执行,才能更有效的将成本控制执行好。

三、建立基于价值创造的成本控制模式

1.加强原材料的成本控制。采购成本占化工企业的一大部分,化工行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可采用数据库实时监控附近原材料的市场价格,确定原材料供应源,确保企业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使企业在采购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企业还应建立成本预算体制,首先要明确重点的成本控制环节,加强对原材料价格、运费、存储费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环节,进一步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加强员工的价值创造。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对生产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的最新理论以及适合该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理论等等。另外,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发展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日常的培训与谈话,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励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1.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主体的权力范围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预防一系列采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的管理行为的成本控制措施,以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2.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一般的情况下是指通过不断的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从而能够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的管理以及合理的运作,不断的明确并且完善企业内部权利以及相关的义务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能够有利于提高企业成本控制,从而来提高控制效率;不断的明确企业完善内部权利;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的义务之间关系,从而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在企业的各部门的合理开发成本控制,不断的约束并且激励各级员工节约成本,提出切实可行措施,降低成本。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采购成本没有受到重视

中小企业降低采购物流只是停留在某个活动成本,但是忽略了采购物流活动流程;有的只从部门利益,不为采购订单方面,但库存和采购;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方法不适合现代成本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把握物流成本的具体的情况,导致物流成本的中小企业知之不多,存在一定的错误概率。由于忽视物流功能要素有取舍,尽管工资在物流活动成本降低,但总体物流成本并不能下降,甚至会不断的增加。

2.材料浪费造成的过度支出

在管理过程中的中小企业,材料成本不好控制,所以有很多漏洞,导致中小企业的一些买家在采购过程中为了谋取私利,不选择决定哪个供应商的材料质量和价格,但多少委员会作出决策;没有项目根据材料进度合理安排使用,但根据中小企业需要开始大量使用的材料,或在材料的使用没有要求,这导致材料积压在仓库企业占用巨额资金。对中小企业材料消耗成本,没有有效的控制,更由于管理制度不严格,只有在物质运输,材料的收集,存储等环节问题已经丢失,被盗材料。

3.成本控制范畴过于狭窄

由长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在成本控制的中小企业注重过程控制,而忽视事前控制,经比较分析。这种成本控制利润范围小,难以与外国公司竞争,赢得。金融业的中小企业也是对中小企业部门的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它提供了各个环节的数据生产与管理工作是企业绩效的瓶颈。许多企业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而不是角色的业务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事实上,成本控制是没有问题的一部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管理是不是有效,中小型企业缺乏监测点成本控制成本的发生,导致成本点人员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看,刚做的,不计成本,但无论输入,输出。从中小企业的工程,设计,设备日常生产管理采购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我们熟视无睹,没人照顾,只能依靠个人的素质。为材料,在两级库取消后,中小企业是引领新一代的消费现象,在停药后的材料,无论是生产无人问津。

4.疏于对成本控制的管理

差异成本支出水平往往是因为对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中小企业不惜工本,片面追求“高质量”,不讲效益,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内部控制标准的规定太高,高精度的实现,为一些小的性能要求高标准的产品,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小企业的成本上升,经济衰退,也影响到社会效益。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1.增强物流采购总成本的意识

对物流成本的采购成本水平的重要影响,降低采购物流成本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的企业,行业和社会。因此,总部采购部门中小企业应该想方设法,从而在降低各种费用的过程中,包括商品采购,提高采购总成本意识。各部门以及相关的采购相关采购方面的组织加强合作,通过不断的实现信息共享,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集中采购方式,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策略和混合采购模式和国际化与本土化;优化采购流程,以加强采购活动之前,期间和采购人员注意相应的控制情况;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问题,从而来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采购,需要综合考虑价格因素,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操作情况,不断的明确购买不同的特点,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2.降低材料费用支出

中小企业应加强材料管理,加强控制的内容到每个环节,从材料的采购,储存,使用,回收等,以降低材料成本的措施,合理选择饲料价格,质量,数量和时间和运输方案,既保证了施工和不形成积压场地,减少运输,新材料的合理使用,制定消耗定额,等各种合理的储存定额和材料定额,控制标准,层层落实,超级奖励和惩罚。对材料的管理做到善始善终,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具体措施是: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工程材料管理,避免损失和浪费的材料,由材料供应部门人员统一问题要求中小企业的材料,材料的控制。根据项目预算,预算管理,材料分为:严格控制和灵活的控制。

3.拓宽成本控制范围

长期以来,出发点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忽视了供应过程和分布的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和产品研发过程;D,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整体之间的关系,对小中小企业与外部中小企业管理很少被考虑,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家集一系列活动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创造价值,它表现为“外部价值链的发展,采购,生产销售”和“内部价值链供应商企业客户”。为了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应该从设计的角度向前延伸产品,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和处置。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使企业从生产过程的全局角度看待企业,删除没有附加价值的工作,对中小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加强成本控制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了合理水平,但导致盈余质量或浪费。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公司应实施成本细分策略是指涉及成本的项目分化到最小的单位,然后一个一个的来降低成本。总成本大体分为几种材料,人工和费用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一个责任中心,然后设置质量成本系数或定额,规定,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责任到部门,车间。

四、结论

本文是通过了相关的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来提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使得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够得到稳定,从而保障资金安全,不断的提高稳定性,在未来的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对中小成本控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分析,能够通过以下策略加强企业融资问题,包括了:加强成本控制的企业员工的意识,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相关的操作。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成本预测

全面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相比,全面成本控制在深度、广度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实行相对成本节约;扩大了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增大了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效能。企业应围绕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模式,确定以成本控制方法、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奖惩办法等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与科学管理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制度。

1企业全面成本控制的实现途径

1.1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从传统的生产过程控制向前延伸到投产前的筹划过程,向后扩展到售后用户的使用过程等一切发生耗费而影响成本的活动过程。从时间控制上看,对筹划过程的未来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控制称为前馈控制;对生产过程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监督控制称为实施控制,对产品形成到售后使用过程,已经发生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分析控制称为反馈控制。从控制功能上看,前馈控制是在产品投产前的筹划过程,以成本控制的战略高度,对反馈和收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利用,从成本与资金、质量、功能、工艺、设备、资源配置、售后服务、市场竞争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以便选择最佳的成本方案,确定最佳的成本目标,约束和监督未来的经济活动,使损失浪费防患于未然。这是全过程成本控制的根本性控制,对控制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虽然前馈控制在全过程控制中占主导地位,但实施控制是前馈控制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对前馈控制目标值的有效保证。反馈控制既是对实施控制的综合反映,又是对前馈控制目标值预测程度的检验。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控制整体,既要突出重点控制,又要狠抓全程控制,强化全过程控制的广度。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况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系统内部环境经常处在不规则的变化之中,有规则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往往被无规则的随机事项所干扰,造成受控量的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涨落现象。这就需要在实施控制和反馈控制过程中,收集、加工、处理外界的相关信息,并与内部信息相比较,交换能量,揭示受控量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主客观原因,研究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趋势,采取纠正措施或修正受控量的目标值,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受控量输入值进行及时地控制或调整,增强过程控制的运行规范力,使控制系统向稳定有序转化,形成前馈控制与实施控制及反馈控制互补并控的组合控制,实现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统一。

1.2全系统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机制

全系统成本控制是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在实施控制过程中,依据等级秩序原理,在厂长领导下,建立以财会部门为中心,以车间为纽带,以班组或作业中心,及作业岗位和个人为基础的纵向三级责任实体,以财会、供销、生产技术部门为主导的横向平行责任实体,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连锁、相互依存的成本控制系统。由于企业各生产经营环境的作业相互联系,形成相互依存的“作业链”,所以,在控制系统内部要建立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的作业控制体系,实现“作业键”的整体作业控制。根据系统对象的可控空间和可控性,采用等级结构控制形式,对成本各层次作业划分责任和分解成本总目标,使具体的作业成本目标值层层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或责任中心、作业岗位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定岗作业成本控制,使压力、动力、活力同在,责任、权利、利益并存,充分调动各层次、各责任中心、各作业岗位和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各自的可控特征,优化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功能,硬化控制措施,促使完成各自的责任目标,确保总目标的实现。通过总目标的分解落实和实施,协调总体与局部、局部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其经济行为有机地协作配合,强化系统控制的力度,以保证全系统控制的协调运行,从而,提高空间控制的整体效应。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责权利的有机结合,系统各层次之间的正常谐调关系往往受到干扰,使其协同作用受到破坏,为保证控制系统高效地运行,需要应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一种各责任层次协调一致的机制,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有序地自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各责任层次的相互协作作用,促使控制系统发生良性循环。

1.3全指标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全指标成本控制是在全系统成本控制的机制上,根据控制论理论,依据各责任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权限和控制功能,采用不同的量度指标予以控制。企业财会部门结合各职能部门应用现代会计技术方法,根据目标利润等指标,上下结合,反复测算,在严格控制实物量和劳动量的消耗基础上,确定目标总成本,以把握全厂的经营总目标。各职能部门实行两种量度指标分别情况控制。车间、班组或责任中心既要执行厂级决策和组织日常的生产活动,又要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因此,各作业中心和作业岗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控制点,由于控制功能所限,它们只能是对资源消耗和组合进行自控,实行实物量和劳动量控制更为直观有效,以求达到低耗、优化、高质的目的。如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工时消耗以及影响成本的废品率、等级品率等指标都应在控制的范围之内。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使系统内部各种形态和结构发生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现象,其发展趋势也必然从一种稳定组态跃到另一种稳定组态,那么,分析研究这种转变机制,就需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研定系统内在运动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找出系统可能演化的趋势和发生突变的规律、条件和促使其发生非平衡变化的临界变量。因此,在全指标控制中就要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盈亏平衡点、经济定货量、边际分析法等技术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地测算和加工处理,揭示有关研究对象的相互变量关系及一定条件下的临界变量界限,进一步认识目标控制的质变过程,把量的活动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增强目标控制的量变应变力,使控制系统向质变有序转化。形成价值量与实物量及劳动量的多向制约组合控制,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的统一。

2全面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

2.1制订成本控制标准

全面成本控制使得企业的成本决策呈现多层次化,各成本控制单位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具有各自的成本决策内容和权利。因此,企业在树立总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调动企业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制订成本控制标准是实施全面成本控制制度的首要任务。成本控制标准要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以有效经营为前提,通过准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排除偶然性、意外情况和不该发生的浪费,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把理论上不存在,但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考虑在内,比如正常的废料与废次品、正常的时间损失、正常的设备维修与故障等,使标准切实可行。从量的指标上看,它应该宽于理论成本,但又严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这一标准,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工作和有效活动才能实现。

2.2开展差异调查、实行成本否决、完善考核体系

在制订的全面成本控制标准基础上,进行分级、逐项的考核分析,做到考核评比的系统化、制度化。通过调查确定发生差异的原因:是执行人的原因,包括过错、没经验、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协作等,还是目标不合理,或者成本核算有问题,包括数据的记录、加工和汇总有错误、故意造假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判别责任归属,然后作出有效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克服,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全面成本控制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成本否决的执行情况。一方面来源于符合实际的否决办法,即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来源于周密的管理工作,严格按制度控制全部成本,有法必依。把成本标准变成行动,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企业应把成本否决权按业务系统落实到业务主管部门,逐级向下落实,分权否决,使整个企业的各个业务生产环节,以及每个员工都受到成本否决权的约束。成本完成情况直接与部门的奖金挂钩,一切业务活动都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从而使成本否决权得到全面的落实。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纵横连锁的考核体系,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严密的考核网络。增加各部门成本完成情况的透明度,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完善考核全面成本控制指标数据的记录,及时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使得生产状况、质量状况、销售状况、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得以动态反映。制度严密、信息齐全、控制准确、处理及时的管理系统,使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处于受控状态。

2.3行成成本控制报告和成本分析会制度

实施全面成本控制必须配套正式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企业各部门应提供具体、详细、深刻、及时的成本分析报告。成本分析报告可以全面地显示过去的工作状况,反映差异和原因,以及具体的责任者等。为各级主管部门纠正偏差提供线索,为实施奖惩提供依据。要把全面成本控制指标变成实际行动,还需要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差异调查、分析报告只是找到和指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只有采取纠正行动才能收到降低成本的实效。如果一个成本控制系统不能揭示成本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不能揭示由谁对差异负责从而采取某种纠正措施,那么这种控制系统是无效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必须与其它职能部门结合在一起,包括领导和全体人员的配合。企业应经常性定期召集各责任部门召开成本分析会,公布近期全面成本执行状况,集体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限期整改。通过成本分析会,分析目标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制订出下一步的改善措施和更合理的目标,使成本目标得到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总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国明.试论企业的成本控制[J].上海企业,2003(1)

2刘丽娜.成本控制有效方法的探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成本企划:成本企划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其优势在于源流式的成本管理,并且它采用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确定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考虑了从设计至售后甚至废弃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充分地参考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动成本法:成本按经济用途可以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制造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三类,期间成本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三大类。而在变动成本法核算控制模式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入期间费用。

成本走廊涵盖了煤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走廊管理结合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旨在通过精细化、可视化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成本走廊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力度的把握,因为不同的控制力度下,成本控制的方法、细化程度都会有所差别。成本走廊管理的基础在于生产成本数据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符合企业实际的成本走廊划分。只有正确完整地统计成本相关数据,才能在成本走廊LUBA划分的基础上对各单位和部室进行成本预算和落实,建立成本定额,实现煤炭企业精益化成本管理。根据前述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笔者拟构建如下的煤炭企业成本走廊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成本走廊的构建

对一项活动进行描述,通常可以分为活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在煤炭企业成本走廊的构建过程中笔者也试着引入这几个维度,并分别对之分析,首先是成本构成的分析,其次是对成本业务流程的分析,最后是成本责任主体方面的分析。

(一)成本走廊成本构成分析1.成本走廊成本项目划分成本走廊将煤炭企业的成本项目划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其中生产成本开支范围包括:材料、人工、费用。期间费用的开支范围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是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劳动保险费、工资、折旧费、修理费等;财务费用是为筹集营运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明细项目如下: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内部利息收支和其他财务费用等;营业费用是指在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2.煤炭企业成本发生的特点分析在对煤企成本形成和管理过程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煤炭企业成本存在三个主要特点:(1)成本发生过程中各项资源消耗不构成产品本身,且煤炭生产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可以回收复用和替代。因此,要实现深入成本控制,必须选择合适的成本归集对象。(2)煤炭生产作为一种地下作业活动,受地质条件变化影响比较大。因此,煤炭生产的随机变动因素多,成本变化不易预测,必须建立“自适应”式的成本控制。(3)煤炭成本受井型、规模、生产能力、安全条件、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的影响,具有“先天形成”的特征。因此,煤炭成本控制具有“层次性”特点。通过以上分析,煤炭企业成本形成和成本管理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影响煤炭生产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针对煤炭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研究,就要针对这些特点,设计可行的成本控制模式和控制体系。

(二)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是对煤炭企业成本走廊的活动过程所进行的研究分析。这当中主要是应用了作业成本理论的一些方法并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辅助对业务流程的成本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从而对成本走廊的构成产生更直观深刻的认识。煤炭生产矿井是煤炭企业的主要生产单位,其基本循环主要是围绕煤炭的采掘来进行,其基本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从煤炭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来看,伴随每一个环节都相应的有成本发生,笔者试将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的发生视为一个走廊,在走廊每一环节都伴随有成本发生,包括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通过对成本走廊不同层级的考量,可以定义不同层级的线,具体包括单元线、块线、区线等,这是根据成本走廊的力度确定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形成如图3所示详细的煤炭企业成本走廊生产流程。在煤炭企业整个成本发生流程中,通过细分可以得出原煤或洗煤生产的主要环节如下:掘进、回采、运输、通风、提升、洗煤等。在成本走廊的流程当中,正是这些活动消耗了企业的各种人、财、物,成本的发生体现在各个活动的关系当中,从宏观角度去观察,可以形象的称之为成本走廊,将走廊中的这些活动要素作为成本归集对象就形成了各个管理论坛3成本中心。

(三)成本走廊的LUBA划分通过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成本发生特点和业务流程的分析,成本走廊的LUBA划分主要是根据各项作业成本发生的环节和范围,依据生产工艺流程将成本划分到独立的成本区(Area)及涉及作业相互配合关系的成本线(Line)上;区又可以继续细化到成本块(Block),块还可以细化到成本单元(Unit),将企业发生的成本逐级归集于线、单元、块、区。区:将企业按组织机构的职能特征进行划分,划分的结果相对现有细分的组织结构有比较强的综合性,但同时在职能层面上又相互独立并衔接。比如将企业分为生产、基建、经营管理、党政管理、后勤部和供销管理六个区。块:块的划分是在区的基础上进行,按照工艺流程或管理职能特点的进一步细分。比如生产区分为掘进、回采、通风等块。单元:单元的划分是在块的基础上进行,按照工序或工作内容的再进一步细分。如回采分为破煤、装煤、运煤、支护和处理采空区五个单元。线:根据经营活动的受益对象,将辅助生产环节业务和其他使不同的区块单元受益但又不易单独划分为区块单元的项目。责任中心:在成本走廊中,可以将成本的发生过程视作资源耗费、作业主体、作业三个维度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三维空间中,用(a,b,c)这个向量来表示这个三维概念,那么每一个对应点都可以被作为责任中心,每一个责任中心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可以通过对两组向量(a,b)、(b,c)进行跨期的绝对值比较和相对值比较,从而发现成本异常,最终归咎成本责任,并作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责任中心的概念可以根据成本走廊的控制力度要求,分为不同的层级。适当的层级可以有效地防止责任归咎过泛,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成本项目:区、块、单元和线的成本核算要有对应的成本项目。以生产区为例构建LUBA可视化成本控制如图4所示。

成本走廊的控制力度

在成本走廊的控制体系下,对成本控制本身的成本效益的重视也非常必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不可能事无巨细,其控制范围广度和深度与其管理的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如图5所示。成本在Y轴显示,成本的控制力度在X轴显示,成本控制后的实际成本用C1表示,实施目标成本控制而付出的代价用CC’表示,实施作业成本控制而付出的代价用Cc表示,成本控制后的成本(不考虑其他因素)用C0’表示,C0是未进行控制时的正常控制成本。由图5对于成本控制方法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选择一定的成本控制方式的有效性在于其控制代价和带来的控制效益之间的制衡,并不存在完全有效和完全无效的成本控制方法。煤炭企业的成本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其涉及面广、分布点多,而且很大部分是关于井下的开采,这给成本控制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同的煤炭企业对于不同矿区的开采过程又有很大不同,成本发生流程也相应的变化,所以综合考虑企业的现状,权衡企业的控制力度相当重要。综合上述对控制力度的论述,笔者提出成本走廊系统中的力度概念,用力度(K)来表示成本走廊划分的级次,它表示了成本走廊的细化程度。当K=1时,就代表对企业的成本走廊体系只划分一次,也就是划分到区。以此类推,当K=2时,说明成本走廊包含区、块两个层次和对应的线;当K=3时,说明对成本走廊进行三次划分,由区、块、单元三个层次和线组成。不同的力度对应不同的组织体系,K越大,说明成本走廊划分的层次越多,成本的精细化控制效果越好。但层次越多,需要的人员及控制环节更多,控制成本越大。理论上来讲,作业是分到单元,从而建立通用模型,但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成本走廊管理合适的控制力度,达到既能满足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又不至于因为管理层级太多导致成本上升太多而吞噬成本管理带来的效益,寻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最佳平衡点。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基础是利润,减少企业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减少企业成本有很多因素组成,但主要是如何科学进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减少成本并不是一味减少企业职工工资,减少引进生产资料,这些有时候可能更不利于企业科学的发展。主要就是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管理模式,目的是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激发员工正能量,让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1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1可选择性

成本控制有多种因素组成,在机械制造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式,根据机械制造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科学发展,让企业向优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成本控制,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1.2全面性

全面性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特色,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等,都需要科学的进行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占有一定比例,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控制,要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资金支出,让每笔资金支出有一定意思,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加强各个环节成本控制,是提高整体成本控制的基本保障。

1.3连续性

成本控制必须有连续性,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要与企业生产一定重要,需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持续进行成本管理总结,成本管理长期科学抓,持续到生产各个环节,要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科学的进行企业成本管理,让成本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要科学的指导,连续的抓企业成本管理,让机械制造企业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

2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控制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经营者一般注重生产、销售、核心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对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成本,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都有浪费现象,长期下去,也是很多的资金支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效益非常好的时候,不是很在意企业的成本管理,认为浪费点不是大事,但情况往往是越来越严重,想节约成本,进行科学管理,不是短时间能完成,这与企业的管理有很大关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企业员工有核心力,反之企业职工没有向心力,企业长期一定要破产,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成本控制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这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2.2成本控制管理信息化手段缺乏

成本控制必须科学的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管理信息手段得到了提高,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够、思想准备不足,造成信息技术在降低成本上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地发挥。机械制造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大量的信息交换存在于它们之间。然而山于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工管理信息分散、各部门之间不及时共享,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3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3.1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准绳,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基本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写在管理制度上,体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树立成本管理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成本管理的内容、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用全而成本管理理念作为指导,加强成本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3.2降低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

降低材料成本不是买不合格的原材料,主要目的是减少材料的流通环节,所有的材料都争取是合格厂家直接购货,减少流通环节,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不是减少工人工资,要科学规划用工的人数,企业不能养闲人与懒人,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最大潜能。3.3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工人生产过程中要依据产品设计,如何改变产品设计,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流程起到技术保障。

作者:姜毅婕 单位: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宋文胜.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J].中不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8).

[2]冯大学.关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与方法管理研究探析[J].中不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6).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企业基于供应链平台的竞争正逐渐取代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成本方面的控制又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最关注的内容。有关制造企业基于供应链成本分析的文献较多,从零售企业供应链的构建阶段以及业务发展阶段两个维度,对零售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不同阶段的成本结构及其成本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零售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给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关系;运作

一、供应链及其主导企业类型演进

随着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的分类主要有: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效率型和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敏捷型供应链。还有学者根据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把供应链分为制造企业主导的和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为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厂家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势力和主动权。随着市场由供方转变为买方,流通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主导企业。

二、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对于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流通企业角度,由以上供应链主导企业类型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并且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正越来越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因素,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之间优势差异的新的突破潜力。第三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角度,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本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不断发展,其成本特点也不断变化,企业应该有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因此,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Cooper和Slagmulder采用生产和关系两个维度定义了一个二维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并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划分成构建阶段和运作阶段。StefanSeuring(1999)把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构建出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从两个维度讨论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区域。

参考StefanSeuring的模型,本文根据流通企业的特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框架:运作—关系矩阵。我们认为流通企业的运作包括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并且企业的运作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如下图)。

(三)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公司已经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但成本管理活动仍局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为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分析管理成本提供了框架,不过对供应链成本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仅仅考虑直接可见的成本;有学者除了考虑到直接成本还考虑到管理协调的成本;还有学者把单企业的管理协调成本进行拓展,即把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推演为交易成本。

本文的分析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应该以关系和运作两个维度和三个成本类别的划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为基础。通过整合交易成本的方法,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包含到对成本缩减机会的探索中,它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单个企业的边界之外。

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每个区域的成本都包含有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StefanSeuring(1999)针对制造业领域对三个术语的定义如下:(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2)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因此,这些成本源于公司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的相互交流。

对StefanSeuring给出的定义,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对于流通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流通企业的直接成本是由采购和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成本,有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建设和租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这点需要修改后适用。

(四)不同区域的成本构成分析

图中的不同区域代表流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一特定阶段企业的成本都有不同的构成特点:

1.业务和网络的构建。在这一区域流通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业务,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间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只会产生少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但在此区域的决策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以后各区域的成本高低。

2.供应链产品设计。在此区域,流通企业的业务运作如销售、管理等活动处于初级阶段,而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即供应链的设计已经处于高级阶段。所以,这一区域主要是与其他企业打交道,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增大。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因为供应商的能力越低,将来的交易成本就越高,通常需要频繁地同这些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并进行监督和协调。

3.运行网络的形成。这一区域流通企业注重本身业务的发展,供应链的设计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此阶段成本主要是大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包括企业提品服务的成本、产生作业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由于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处于起步阶段,此处交易成本的比例只占有较低的比例。对成本的缩减应该主要考虑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

4.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强调成本缩减措施。由于在供应链的优化过程中,供应链的构成趋于稳定,所以,流通企业与整个供应链有关的交易成本会稳定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所以,成本的缩减通常集中在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上。分析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流程有助于找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例如,重新设计流程或优化公司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设计。

以上分析借鉴了StefanSeuring的结论,本文认为该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仅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情况而没有讨论流通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要面临的成本。

三、成本控制方法

结合成本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两个维度,可把单个流通企业的成本划到12个部分,即四个区域分别有三个层次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本文认为流通企业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策略是可取的。企业通过一定的信号判断自己所处的区域,然后做出三个层次成本控制的组合决策。

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和单个企业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可以更紧密地借鉴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验。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平衡计分法(BalancedScoreCard)、精益理论等,可参考具体文献有详细介绍。

供应链中交易成本降低的方法也有少量论述,由于目标缺乏可见性,所以,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威廉姆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交易成本的理论,他提出交易成本包括:达成、实施、协调、终止协议的成本及突发和信息成本。后来,理论给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降低的条件: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高度的相互信任;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归纳为技术的进步和契约的设计两个方面。

结合契约理论和供应链的目的,本文认为关系合约是降低供应链各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所谓关系合约,其缔约的重点是缔约双方建立的关系。订立关系合约的目的不是对所有的交易事项作出规定,而是基于对合约不完备性的认识,把缔约重点放在双方关系框架上,其主要成本为缔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一方面,缔约成本是物色伙伴及资格审核的费用,分摊到长期的执行期内基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目的是跨期利益最大化,企业有动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去降低履约成本。所以,本文认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合约是降低其交易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可以做深入研究和设计。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的分析,找出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成本构成差异,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给出了企业针对自身情况可以进行的成本控制策略、简略介绍了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目前,由于对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关注较少,本文认为,在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成本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入探索:

(1)供应链交易成本目前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次,如何达到定量分析的层面;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成本预测

全面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相比,全面成本控制在深度、广度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实行相对成本节约;扩大了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增大了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效能。企业应围绕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模式,确定以成本控制方法、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奖惩办法等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与科学管理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制度。

1企业全面成本控制的实现途径

1.1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从传统的生产过程控制向前延伸到投产前的筹划过程,向后扩展到售后用户的使用过程等一切发生耗费而影响成本的活动过程。从时间控制上看,对筹划过程的未来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控制称为前馈控制;对生产过程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监督控制称为实施控制,对产品形成到售后使用过程,已经发生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分析控制称为反馈控制。从控制功能上看,前馈控制是在产品投产前的筹划过程,以成本控制的战略高度,对反馈和收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利用,从成本与资金、质量、功能、工艺、设备、资源配置、售后服务、市场竞争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以便选择最佳的成本方案,确定最佳的成本目标,约束和监督未来的经济活动,使损失浪费防患于未然。这是全过程成本控制的根本性控制,对控制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虽然前馈控制在全过程控制中占主导地位,但实施控制是前馈控制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对前馈控制目标值的有效保证。反馈控制既是对实施控制的综合反映,又是对前馈控制目标值预测程度的检验。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控制整体,既要突出重点控制,又要狠抓全程控制,强化全过程控制的广度。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况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系统内部环境经常处在不规则的变化之中,有规则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往往被无规则的随机事项所干扰,造成受控量的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涨落现象。这就需要在实施控制和反馈控制过程中,收集、加工、处理外界的相关信息,并与内部信息相比较,交换能量,揭示受控量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主客观原因,研究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趋势,采取纠正措施或修正受控量的目标值,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受控量输入值进行及时地控制或调整,增强过程控制的运行规范力,使控制系统向稳定有序转化,形成前馈控制与实施控制及反馈控制互补并控的组合控制,实现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统一。

1.2全系统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机制

全系统成本控制是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在实施控制过程中,依据等级秩序原理,在厂长领导下,建立以财会部门为中心,以车间为纽带,以班组或作业中心,及作业岗位和个人为基础的纵向三级责任实体,以财会、供销、生产技术部门为主导的横向平行责任实体,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连锁、相互依存的成本控制系统。由于企业各生产经营环境的作业相互联系,形成相互依存的“作业链”,所以,在控制系统内部要建立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的作业控制体系,实现“作业键”的整体作业控制。根据系统对象的可控空间和可控性,采用等级结构控制形式,对成本各层次作业划分责任和分解成本总目标,使具体的作业成本目标值层层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或责任中心、作业岗位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定岗作业成本控制,使压力、动力、活力同在,责任、权利、利益并存,充分调动各层次、各责任中心、各作业岗位和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各自的可控特征,优化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功能,硬化控制措施,促使完成各自的责任目标,确保总目标的实现。通过总目标的分解落实和实施,协调总体与局部、局部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其经济行为有机地协作配合,强化系统控制的力度,以保证全系统控制的协调运行,从而,提高空间控制的整体效应。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责权利的有机结合,系统各层次之间的正常谐调关系往往受到干扰,使其协同作用受到破坏,为保证控制系统高效地运行,需要应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一种各责任层次协调一致的机制,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有序地自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各责任层次的相互协作作用,促使控制系统发生良性循环。

1.3全指标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全指标成本控制是在全系统成本控制的机制上,根据控制论理论,依据各责任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权限和控制功能,采用不同的量度指标予以控制。企业财会部门结合各职能部门应用现代会计技术方法,根据目标利润等指标,上下结合,反复测算,在严格控制实物量和劳动量的消耗基础上,确定目标总成本,以把握全厂的经营总目标。各职能部门实行两种量度指标分别情况控制。车间、班组或责任中心既要执行厂级决策和组织日常的生产活动,又要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因此,各作业中心和作业岗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控制点,由于控制功能所限,它们只能是对资源消耗和组合进行自控,实行实物量和劳动量控制更为直观有效,以求达到低耗、优化、高质的目的。如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工时消耗以及影响成本的废品率、等级品率等指标都应在控制的范围之内。会计控制系统作为非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使系统内部各种形态和结构发生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现象,其发展趋势也必然从一种稳定组态跃到另一种稳定组态,那么,分析研究这种转变机制,就需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研定系统内在运动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找出系统可能演化的趋势和发生突变的规律、条件和促使其发生非平衡变化的临界变量。因此,在全指标控制中就要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盈亏平衡点、经济定货量、边际分析法等技术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地测算和加工处理,揭示有关研究对象的相互变量关系及一定条件下的临界变量界限,进一步认识目标控制的质变过程,把量的活动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增强目标控制的量变应变力,使控制系统向质变有序转化。形成价值量与实物量及劳动量的多向制约组合控制,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的统一。

2全面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

2.1制订成本控制标准

全面成本控制使得企业的成本决策呈现多层次化,各成本控制单位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具有各自的成本决策内容和权利。因此,企业在树立总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调动企业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制订成本控制标准是实施全面成本控制制度的首要任务。成本控制标准要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以有效经营为前提,通过准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排除偶然性、意外情况和不该发生的浪费,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把理论上不存在,但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考虑在内,比如正常的废料与废次品、正常的时间损失、正常的设备维修与故障等,使标准切实可行。从量的指标上看,它应该宽于理论成本,但又严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这一标准,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工作和有效活动才能实现。

2.2开展差异调查、实行成本否决、完善考核体系

在制订的全面成本控制标准基础上,进行分级、逐项的考核分析,做到考核评比的系统化、制度化。通过调查确定发生差异的原因:是执行人的原因,包括过错、没经验、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协作等,还是目标不合理,或者成本核算有问题,包括数据的记录、加工和汇总有错误、故意造假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判别责任归属,然后作出有效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克服,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全面成本控制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成本否决的执行情况。一方面来源于符合实际的否决办法,即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来源于周密的管理工作,严格按制度控制全部成本,有法必依。把成本标准变成行动,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企业应把成本否决权按业务系统落实到业务主管部门,逐级向下落实,分权否决,使整个企业的各个业务生产环节,以及每个员工都受到成本否决权的约束。成本完成情况直接与部门的奖金挂钩,一切业务活动都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从而使成本否决权得到全面的落实。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纵横连锁的考核体系,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严密的考核网络。增加各部门成本完成情况的透明度,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完善考核全面成本控制指标数据的记录,及时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使得生产状况、质量状况、销售状况、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得以动态反映。制度严密、信息齐全、控制准确、处理及时的管理系统,使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处于受控状态。

2.3行成成本控制报告和成本分析会制度

实施全面成本控制必须配套正式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企业各部门应提供具体、详细、深刻、及时的成本分析报告。成本分析报告可以全面地显示过去的工作状况,反映差异和原因,以及具体的责任者等。为各级主管部门纠正偏差提供线索,为实施奖惩提供依据。要把全面成本控制指标变成实际行动,还需要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差异调查、分析报告只是找到和指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只有采取纠正行动才能收到降低成本的实效。如果一个成本控制系统不能揭示成本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不能揭示由谁对差异负责从而采取某种纠正措施,那么这种控制系统是无效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必须与其它职能部门结合在一起,包括领导和全体人员的配合。企业应经常性定期召集各责任部门召开成本分析会,公布近期全面成本执行状况,集体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限期整改。通过成本分析会,分析目标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制订出下一步的改善措施和更合理的目标,使成本目标得到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总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国明.试论企业的成本控制[J].上海企业,2003(1)

2刘丽娜.成本控制有效方法的探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8篇

化工企业属于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对此类型的企业来说,生产系统的计划、实时调度、实时监控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是企业生产线的稳定,同时也是降低产品消耗和成本的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降,企业要想在此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及时降低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同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成本控制不等同节约,怎样把每一分钱都花得有实质意义,是我国企业在新的竞争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漏洞,挖掘内部潜力,寻找尽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对化工企业来讲,以前的成本管理是以节约为衡量标准,但按目前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应从公司大的方向去实施,不再是单纯的减少成本,而是在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首先,对控制成本最终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成本是越低越好,所以不管不顾的降低企业成本,甚至耽误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的不到保证。其次,对成本控制的内容和范围认识不清。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环节的程序,控制范围没有包含企业的规划、采购、销售等环节,现金管理、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也未纳入控制内容,控制过于局限。

(二)控制方法落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当考虑化工产品特殊的化学性质,进而进行严格、特殊的库存管理和运输等,而不应该只为追求低成本而忽略生产安全问题。

(三)成本核算分析被轻视。企业对成本核算分析并未过多看重,成本核算分析基础不成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①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③成本核算分析应用不够

(四)成本控制环境混乱,控制机制不全。首先,企业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完整。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进行成本控制,这样就会导致没有主心骨,控制过乱。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会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导致信息滞后,从而影响生产进程。。其次,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积极性不高。最后,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要使成本控制进行的更顺利,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财务人员普遍比较松懈,专业知识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其的要求。

三、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实施建议

(一)化工类企业关键部门改进措施

1、增加对公司生产中心的关注度。化工企业如果想要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先完善生产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成本管理的高效进行。企业应该让每个员工都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提高生产中心在企业的地位,使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共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合作,实现对公司成本的共同控制。

2、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了核算方法,就不能随意变动。

3、提高生产部门成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生产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只有员工本身的节约意识增强了,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企业成本降低的可能。

(二)企业整体角度改进措施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改进基础设备的配置,使其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上发挥更大的效益。着重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其次,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更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以此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成本控制技术的发展,必要时,要不断引进新技术,革新本公司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加深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增强其成本控制意识。

四、结论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化工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对其他制造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活动的范围角度,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的各个阶段和流程,针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公司生产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的局面,进而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只是化工企业,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二)现在的企业成本控制应该从单纯的降低成本转换为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化组合,达到双赢的局面。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9篇

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导致的内外部环境修复方面的成本,包括污染处理、降低粉尘和噪音、地表环境维护等,其特点是一种附加支出、支出较高并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环境成本控制是指,在分析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使其达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最优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建立社会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模式。成本控制论包括生命周期理论和作业成本法。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环境成本控制领域中,可以分为原材料获取、加工、运输、终端处理与利用等环节。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需要加工,加工需要资源,资源消耗和生产过程会带来环境成本问题。经济外部性理论中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外部经济性,降低负面影响。中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的开采与加工对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影响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进行研究与改进,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煤炭企业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把环境成本控制当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关于环境成本控制,这些企业目前还基本停留“控制三废物”。“三废”指的是更先进的处理系统的采购处理,完善的流程,确保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处理模式也仅仅停留在事后处理,它是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损害成本的破坏,不能积极推进以减少企业的环境损害的措施。大部分企业认为环境成本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并没有意识到其对企业的长远影响,环境成本控制的根本目标无法实现。

(二)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

企业存在末端治理的思想,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会污染空气、水源,占用土地资源,还会诱发土地资源恶化、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生产前并没有就以上环境危害采取预防措施,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像土地资源恶化这种现象一旦形成就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势必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也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的这种末端治理思想忽视环境成本的控制,治理投资数额大、运行成本高。末端治理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

(三)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企业当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少最有效的控制方式,不能按照企业在内部要素的差别和外部环境的转变行使不同的控制方法,或是平衡使用多种方法,而仅仅是采纳单调的目标控制法,且目的不明确,更没有详细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完成。

(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

对曾经发生的环境成本,日常由招致该成本发生的响应部门承担,当企业不得不下降整体环境成本时,经常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在这样的方式之下,各个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被迫,也许会增加其余部门的环境支出,更有可能是以以后的未来支出作为付出代价,尽可能优化当前的环境成本信息。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环保法律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7部环境法律,也签署和加入了318个国际环境条约和公约,制定了超过900个地方环境法规,但是相对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环境法律立法上的投入和重视相比,还是相差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总体框架和政策目标不明确,基本政策规定也不完整;没有遵循法治政府的理念指导,分明政府的责任,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对于人类对环境依赖性的问题考虑不周,在我国没有很好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政策;没有积极调动公众参加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仅限于规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义务,没有体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权利。

2.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

首先,政府机关和政要人员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色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矛盾形成了当局在环保问题上的低效率。在这一层面上,政府部门应当力争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治理。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没办法高效地鞭策政府自身及监督企事业单位实践环境保护责任。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似乎没有具体的政府部门的问责条款。最后,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政府对各个企业的监管权利有限。

3.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不够

首先,我国一直处于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全国热潮中,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的豪迈激情中对自然资源进行没有节制、束缚的索要,肆意破坏我们现有的生存环境,没有把环境保护当做重中之重的要事,不为后代考虑,没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思想。其次,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的矿产权是免费的,企业一向对于免费得来的资源肆意使用,不考虑后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以至矿产资源逐渐开始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到严重短缺的地步。最后,是关于冷漠对待环境保护公众,他们任环境资源被恣意破坏,自然资源被无休止抢劫。大多数煤炭企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总是把眼光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而忽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将煤矸石随意堆放、把煤层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损害。如果有关部门不出面管理,企业就不进行治理,或者治理的不彻底,敷衍了事。

四、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煤炭企业环境保护法,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煤炭企业进行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煤炭企业关于“生态环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2.加强环境保护问责机制建设

建立环保问责制度,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环境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在投资时也考虑环境因素,而不仅仅只顾眼前经济利益,把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结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各有关执法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对有违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应进行严重处理,迫使煤炭企业自觉的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

为了使煤炭企业自身真正的愿意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清洁生产。例如,对我国自己不能生产的环保材料、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及环保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免进口关税。此外,国家还应当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各行各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

五、结语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各种战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竞争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0引言

人力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正因如此,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1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1.1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人力资源成本是指雇佣劳动者所花费的全部代价。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人工费用,其实质就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消耗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支付的人工费用的总和。或者可以说,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并且转移到产品销售收入中去的那部分人工费用。当然,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中除了产品成本支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成本都围绕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展开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角在企业资本运行过程中,必然度来看发生人力资本消耗,这种企业人力资本的消耗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资本循环周转中,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将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报酬。

1.2人力资源成本的分类按发生的时间特性,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招致的牺牲。它通常包括员工的招聘、选拔、录用、安置及培训等过程中所需支付的一系列费用。重置成本是指由于置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按是否实际发生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实支成本和机会成本。实支成本是指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必须发生的实际现金支出。机会成本是指为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放弃或损失掉的那部分收入。由于资金是有限的,所以人力资源的获得与开发而进行的每一项投资,必然会带来其他可能收入的损失;按是否能直接分清归属,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直接计入人力资源成本的有关支出如直接用货币支出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人力资源的财务账目,而以时间、数量、质量等形式表现的成本;按是否可以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在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内,可以控制的有关人力资源费用的支出,如招聘、选拔和培训等活动中的支出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控制的;不可控成本是指在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内很难加以控制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费用的支出。比如由于市场变动造成的各项费用的上升,由于员工自身的因素而造成的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等。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管理等支出及其效用进行掌握和调控过程。目前,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没有足够重视,致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

2.1企业普遍缺乏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规划。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精力一般放在产品的物耗成本的降低上,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还未达成共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缺乏系统、持续的规划,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浪费严重。

2.2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观。目前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人才高消费误区,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对聘用人员学历要求过高,如只需职高、中专水平就可胜任的工作,非要聘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二是人才凑合使用误区,表现在一些需要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工作岗位,采取凑合的方式,降低要求或随意招聘一些员工,这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及工作的效率,造成人力资源成本严重浪费。

2.3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做到了绩效考核的层面,缺乏有效的目标管理和沟通跟进,形式的东西太多,没有涉及到管理的深层次。缺乏沟通与目标的绩效考核表肯定是不能保证其公平性的。不能保证公平性,员工在“个人发展”、“学习机会”、“工资福利”、“成就感”等方面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企业员工流动性异常,不仅带走企业的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士气和整个组织的氛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严重流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超级秘书网

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如何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总体费用企业应该严格预算制度,根据企业经营计划,在确保企业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制定人工成本总额计划,工资总额计划,福利计划,招聘费用计划、培训费用计划和保险福利计划。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各项人力资源运营费用分项控制,坚决杜绝预算外开支,确保人力资源成本在预算控制内。

3.2创新人力资源运营模式创新人才招聘模式,降低招聘的直接费用。削减猎头费用或停止和猎头的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专业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免费招聘信息等方式降低广告费用。立足内部培训,降低培训费用。充分发掘内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以岗位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内部案例讨论分析为主。通过更加经济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以降低培训费用。策略性用工,降低使用成本。对短期用工,临时性岗位进行优化,实施简单辅助业务整体业务外包,以便整合资源降低用工成本。

3.3加强工时管理,降低无效成本。推行“满负荷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监督措施,杜绝有效工作时间内无关工作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4合法操作,降低违约成本。在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的时候,一定要提前策划,重点关注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是否续签,以降低补偿成本,对于不得不裁减的人员一定要合法操作,减少违约成本。

3.5提高招聘质量,降低错选成本。错误的甄选将造成新聘人员的低效成本,录用不合格的人员离职将造成新的补充成本,企业对重要关键的岗位的招聘更要慎之又慎,严格招聘程序,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甄选和深入细致的背景调查,提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市场情况确定合理的薪酬待遇,确保人员配置的经济性。

3.6关注员工忠诚度,降低离职成本。为避免企业核心人才的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在考虑企业成本上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经济激励,同时,要特别关注核心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思想动态,降低离职风险和由离职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

总之,企业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的了解、理解、掌握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进行战略性分类控制,从而有效地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结语:企业为获得人力资源和优秀的人才,就需要很多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企业中就体现为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振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探析[J].技术经济.2004(12).

[2]雷国瑜.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J].上海企业.2007(8).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2006年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国内建筑企业在应对本国白热化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建筑业集团的竞争压力。国内建筑业早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如何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成为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紧迫课题。

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率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外部环境,如建筑市场不规范,法律法规好不健全,长期存在向企业论摊派,暗箱操作招投标,业主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内部的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落实在企业名称的改变上,从某某工程处改为某某建筑有限公司,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处万处变公司。企业内部机制仍然为老一套,官僚作风严重、管理粗放,不重视人才高成本低效益。论文百事通浪费和流失吞噬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

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所以本文将主要从施工企业内部入手来分析怎样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1、事前预测分析

1.1知己知彼,一举中标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对招标人的法定资格和资信能力进行确认,对招标文件经仔细分析研究,已确定其招标的合理性和内容的和发性。在确认之后,企业应该从企业本身出发详细的成本预测分析工作,由企业的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符合市场行情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施工技术、材料价格、和个各项费用的发生的基础上做一份有竞争力的竞标书,争取一举中标。

1.2有理有据,谨慎签约工程中标后,施工合同的签订必须严肃认真。公司必须成立一个有财务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评审小组对合同文本进行仔细的研究评价。对合同的工期结算方式工程加宽的支付等内容应填写明确以防日后发生争议无理无据,最终签订一份严谨完清晰的合同,为今后双方更好的履行合同奠定基础。

1.3增强意识,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不仅仅是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的责任。而是全体施工人员的责任。成本控制具有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都应该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用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作为其奖惩的依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可以在公司内部签订经济合同理顺公司内部的经济关系,做到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则任分工明确权力里利益相配套,总之都要使各参建人员明确自己对成本管理的所负的那份责任,使每个人都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成本严格把关。

2、事中控制管理

2.1强抓材料管理和使用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施工单位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现在大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买权归职能部门所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建议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应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部门应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采购部门的调研价格。可以用定期召开例会对公开材料采购情况,对于用量比较大的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施工现场应:①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由项目经理部直接负责。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工长、材料员分配大型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经理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②也可在项目经理部实行材料包干使用,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③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领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以上所提到的提交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

2.2机械设备的管理根据工程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用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机械使用的施工段落,以期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做好机械的养护,对不在使用的机械及时报停或清退,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为整体进度提供保证;同时,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机械设备资源建立内部设备租赁市场改变无偿使用的办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工程项目应计成本的真实性;另外,对于施工现场暂不需用的机械设备可对外出租可以增加机械的利用率和公司的收入,改变以前自己不用别人也不能用的现象。

2.3加强人工费管理,降低人工消耗在承包队伍的选择和管理环节上加强控制,努力降低人工费的消耗,这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承包队伍的选择是人工管理的首要环节,其生产素质的高低与人工单价的高低,影响整个工程质量与成本。故选择一支具有高性价比的承包队伍是降低人工成本的第一步。其次是要根据设计图纸、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人工消耗定额和人工市场单位签订责任明确的用工合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和监督控制。同时,还应严格控制零星用工数量,把这部分无收入的成本性开支降到最低点。

3、事后控制和反馈:健全竣工结算,保证款项回收

竣工决算是成本管理的最终结果,也是企业真正实现盈利的关键。保证款项回收是企业为最终应获得劳动成果,是在低价中标承包的前提下,企业价值的体现,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3.1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以确保工程竣工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将影响工程的竣工决算。在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将有关决算资料提交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

项目部应由专人将决算书在法定时间内送达甲方,考虑到工程施工期间甲方的合作态度及与其的融洽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送达:一是派专人送达,并让甲方的收发部门签收或直接送给有关负责人员签收。另外可用邮局的特快专递送达,这样具有较高的证据效力,以防甲方拖欠款项。

3.2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项目部要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力争尽快收回资金,对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的甲方,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的协议,明确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以增强对债务单位的约束力。若甲方有意拖延款项的归还,应该争取公司领导支持,收集施工过程的证据,采取法律诉讼维护公司的经济利益。

3.3分析总结,反馈考核工程竣工决算后,由项目部编制详细的结算资料及成本资料交公司,由公司预结算部门对项目部进行结算资料审核,公司财务部门对该工程成本资料进行审核。由公司审计部对该工程的盈亏情况作详细审查,并做出该工程盈亏额认定内部审计报告,并结合预算和财务部门的分析和相关经济效益指标对有关人员奖惩,并报公司领导及主管部门领导批准。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成本控制

一、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运营模式过于传统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模式正处于传统模式向国外先进运营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要么过于传统,要么没有结合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理论上,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比传统运营模式占优,但出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站的快速增长与亏损形成反差。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多为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等,说明当前互联网产品的架构还不够完善,电子商务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电子商务企业成本高的原因。但网站交易量过低时,电子商务企业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营,因此也就出现了大批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经济危机甚至倒闭的风险。

(二)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

目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绝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注重事后算账,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职权分配、产品定额等制度,成本管理能力较弱。此外,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成本管理内容上有所限定,所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通常只局限于产品价格,未进行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即便是在产品价格上进行成本控制,也存在不分主次的问题。

(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电子商务企业一直都难以达到预定的盈利要求,这与物流成本较高有巨大的关系。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方面具有量小、批次多、品种多元化、周期短等特点,使得企业在货物运输、产品包装等环节中要消费较大的成本。由于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份额小、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导致电子商务企业无法自建物流,而是采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将产品发送至消费者手中,因此就形成了较高的物流成本。另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电子商务企业,无法确保产品的派发时间和派发过程中产品的完整性,增加了产品的退货率;而自建物流需要较高的物流成本投入。

(四)制度建设不合理

合理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但出于客观条件的约束,电子商务企业难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其中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是最关键的约束因素。理论上,电子商务企业并无区域性的限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尽管我国已经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全面,其涉及面和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另外,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处理、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不够完善,适应性有待提

(五)相关支持体系不健全

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安全系统尚不完善,支付系统也存在支付流程繁琐、支付失败等问题。电子商务企业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数字化形式,企业在让客户获得快速下单途径的同时,也让企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包括企业自身的安全、客户信息保密、信息安全技术、电脑系统安全等风险。另外,支付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实现交易的重要环节,安全、快捷的支付方式并不会减少消费者的成本,却能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法明显不足,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让人担忧。

二、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一)运营范围不明确,创新意识较差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供应的产品和服务,对比传统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其产品的运营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无论电子商务企业采用哪种运营模式,产品都只能借助物流发送给消费者。只有当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减小商品价值或客户成本时,企业成本才能得以控制。另外,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站建设的创新性极差,产品推广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再加上没有足够吸引消费者的服务,使电子商务企业不得不在广告上花费较高的成本,因此,如果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运营模式就相对落后,盈利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就会丧失。

(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忽略成本效益

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只注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未能充分认识成本的动态变化,片面将量产定位为成本回收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通过成本控制来提升盈利。在缺乏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情况下,企业的运营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另外,每个电子商务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及阶段,企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控制成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

(三)物流模式不合理,物流管理不全面

物流配送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面临着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挑战。不管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还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都必须切实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产品服务等方面,了解物流成本应该涵盖运输费用、产品保管费用、管理费用、物流信息费、订单处理费用等,只有在综合对比各种物流方式的优缺点后,企业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物流模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控制系统不够完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少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订单管理不全面、订单信息不及时、产品发货太晚、售后服务不到位、物流配送等问题已是司空见惯之事,这些都是影响价值链的关键问题。

(四)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出了部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整体内容还不够健全,未设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当消费者遇到产品破损、无包装、售后服务差等问题无处投诉时,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度也就随之降低。另外,消费者在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真实性、合法性上也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在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企业飞速发展,产品和服务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项目也较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正确的引导,但当前我国相关的标准化制度、方法、技术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市场适应性较差,消费者难以获得有效的维权途径,对电子商务企业产生极大的不信任。

三、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完善对策

(一)合理确定运营范围,强化创新运营

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该合理确定企业的运营范围及客户对象,在全面统计企业现有资金的情况下,综合做出切实可行的产品推销方案。为了杜绝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功能行为,电子商务企业应该遵循“专、精”的原则,在不断追求电子交易创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增长,进而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因为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本质就是创新,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寻求创新,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赢利点和盈利方式。

(二)提升成本控制与成本效益理念首先企业要制定并不断优化成本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激励员工进步与创新的奖惩制度。从长远角度分析,企业的成本花费与员工的决策和行为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企业要想控制成本就必须先从员工的决策和行为开始,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来培养并提升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责任心。另外,电子商务企业的稳定发展不仅要控制产品的成本,还要考虑产品在市场中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建立成本效益理念。企业要以成本效益为指导,充分核算成本消耗背后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对比成本和效益的比例,不断找出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新出路。

(三)合理选择物流模式,加强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在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物流配送是一系列电子商务交易的综合体,这就要求企业要提升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如果客户群体的区域范围较为集中,企业则可以选择自建物流模式,因为自建物流具有产品配送及时、高效、损坏率低等优势,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需求,在无形中提升企业的价值。如果企业客户群体的分布区域较广泛,则可以选择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因为这需要配备的设施较多,成本投入较大,且物流管理的投入成本也较高,不符合成本效益要求。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可以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法进行物流成本控制,首先要将资源分配到物流配送过程中,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成本对象中,以明确物流资源和成本的操作流程,在物流配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追踪物流作业分析物流成本因素,最后制定作业绩效考核机制,权衡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执行效果,进而实现持续改进和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

(四)加强客户关系处理,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营销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获得更多客户群体,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更应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关系的处理,不断完善内部制度。首先要全面了解客户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能够足够吸引客户进行消费的营销方案,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加强客户关系处理,不但能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运营效率。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应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实行会员制以提升消费者的归属感,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

(五)完善信息系统,合理推行信息化

电子商务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做支撑,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都是建立在信息系统之上的,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应该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性和完善性。另外,因为电子商务企业所处的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不规范性、易变性等特点,这使得企业时刻处于高风险之中。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和支付系统,以确保企业的日常业务操作,降低交易风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做到规范性操作;制定风险识别机制,做好风险控制的应急措施;提升信息技术设备,对所有电子商务交易的信息进行加密保护;结合企业的发展策略,将市场定位与市场信息有效联系在一起,以获取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及成本控制相关的业务流程。

作者:许萍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3篇

目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自行投标获取工程。因为电源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全国各大发电集团公司,而不在电网公司,所以,可根据市场要求,通过投标获得各发电企业投资的电厂工程建设任务。虽然电力施工企业剥离在即,但是就电建这一行业而言,由于技术水平要求高,仍然具有垄断性,因此经过施工企业自身努力已经成功地在市场立足。

电力施工企业为国家电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发展也必然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电力施工企业进行行业整合成立集团化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模式。集团化有利于把电力施工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团成员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对于大型项目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特别是开发国外项目。可以由集团组织进行建设,在电力市场低谷期,通过集团开拓国外电力工程是电力施工企业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还必须看到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不能获得成本降低优势,则企业的长远发展会受到影响。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制约

电力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已形成了一种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的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工程不需要投标竞争,所以,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测的动力,企业在成本预测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首先要做好成本预测进行竞争报价,报价过高揽不到工程,报价过低又会使企业利润空间太小。

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施工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施工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后成本控制。管理者较重视施工成本的控制而忽略成本预测以及对设计成本、营销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控制;忽视以全局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成本分析的方法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

(二)缺乏高素质且具有长远眼光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好多电力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工程的承包权在竞标阶段成本预测做得很好,然而,一旦拿到工程,成本预测和成本实施就脱钩了,使得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不能有机融合。

有的电力施工企业甚至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企业战略,缺乏成本管理的长远规划,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阻碍了电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性问题,在问题处理上可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忽略了对企业的长远影响。特别是一些责任赔偿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从而使得以后的工程竞标难度加大,业主可能宁愿把工程承包给报价虽高但信誉好的企业。

(三)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

电力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跟着工程走,可能同一时间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也可能同一地域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并且各工程项目的工期不同。所以,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自己的特点,实行项目成本责任制管理。完整的成本管理应该包括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成本内控制度及台账的建立、成本核算及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监督与反馈、考核兑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按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管理。整个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但目前不少电力施工企业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没有按照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控制,或者虽建立了责任中心,但未对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造成责任成本管理在企业流于形式,起不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如企业总部费用与具体的工程项目费用不分,在对以某个项目作为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核时,把其不能控制的总部费用列支在内,使得业绩考核不公平,起不到应有的促进积极性的作用。

(四)受网络财务发展缓慢的影响,信息处理不及时,使得成本决策滞后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即全国各地都有工程项目,各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在网络财务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确保该项目的成本发生情况及时汇报给总公司,况且还得考虑财务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使得公司总部不能及时顺利地做到总成本的优化和决策。三、应对策略

(一)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不管是对公司总部还是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有利于整个企业的一项活动,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涉及公司总部、项目组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成本的所有要素,因此,要降低成本,实现成本计划,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控制成本和关心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全员控制成本。

2、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针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做到善始善终,从项目投标到中标的成本预测,进入实施阶段后要经过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回访保修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费用的支出,所以,成本控制工作也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过程。

(二)具体的成本控制策略

1、实施科学的工程项目责任制成本管理。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一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体系,更好地运用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就是成本控制的责任人,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和施工班组参与其中,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并且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强化财务监控功能,虽然各工程项目空间上与总部有一定的距离,但总部应随时派人跟踪项目资金流向,或者使各项目财务负责人轮岗,以减少资金流失的可能。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以指引企业经营活动、预警资金流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有效提高企业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能力。

加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协助总部及项目领导层及时做出决策,协调资金供求平衡,化解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为决策层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避免事故损失。近年来,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尤其是作为安全事故高发行业的施工企业,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以及财产损失一般都较为严重,一旦发生将使成本及剧增加,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检测,环境合理度检查。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文明检查,安排专人负责整个工期的安全施工。用料结束后要清理现场残料,一是可以使得工程更顺利地进行,二是可以出售残料降低成本。工程结束后,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保证产品的最后把关工作。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实现环境卫生的一贯化,从另一侧面保证了安全施工。

3、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意味着花费更高的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成本控制者应深刻理解并分析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工程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损失。质量不过关和安全事故不同,前者的发生更多的是因主观因素,而后者的发生更多地与操作失误等非主观因素有关。企业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偷工减料产生豆腐渣工程。

质量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质量成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偷工减料而引起的故障成本,包括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另一类是控制成本,包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是正常成本,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鉴定成本即质量检验费用,该项费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质量预防费用即对事故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

4、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意识是指控制成本的观念,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心态时时做好成本节约的工作。只有树立起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控制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因此,员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

四、结论

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工程项目责任制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通过对项目可控成本的分析考核来达到整个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成本预测是基础,成本管理和分析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标,这三者是一个反复、交错、综合运用的过程。只有做好成本预测,并不间断进行成本分析,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从而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地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然而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虽然提高了短期利润,但不利于长期利润目标的实现。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等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市场经济使得企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个体,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关心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一切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以求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成本控制创新,依靠合理科学的新产品开发与完善的售后服务,降低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的成本,才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四)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较高的利润,片面地强调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的降低,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高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固定成本等,目前这种制造成本已经降到了尽可能低的程度。过度成本控制使得产品质量降低、服务质量弱化,如果仅依靠这种成本控制理念,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产品的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会受到巨大限制。成本控制的创新可以改变这一陈旧落后的观念,通过成本控制的创新来引进并应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能寻求更好更多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不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理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更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所以,在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受短期经营行为或获取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往往不注重员工素质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由于员工的素质不高,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

(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全面长远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控制阶段,而传统的成本控制则立足于短期效益,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缺乏对生产经营全面的考虑。因此制定成本目标时主要依据企业内现有生产条件和技术标准,很少考虑到外部市场、顾客需求和同业竞争等因素,往往也只是有个别部门负责制定。这种成本控制目标具有一定片面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在复杂多变、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利于企业持续生产和长期发展,不符合现代成本控制的宗旨。

(三)成本控制模式和方法过于落后

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模式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从而制约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四)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现在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虽然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广泛使用计算机操作,但仅限于对会计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记账、算账、报账、存取数据和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和成本计算等方面的计算工作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在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交互管理功能。这样的会计电算化无法满足现代成本控制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谈不上成本控制手段的现代化。

三、现代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思路

(一)成本控制观念创新——引入战略成本控制理念

现代成本控制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产和发展。战略成本控制理念符合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所谓战略成本控制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并充分分析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持续变化为出发点来制定具有长期性、外延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成本控制目标,并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成本控制系统。这种成本控制理念不仅考虑了保持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地位和效益,而且扩大了成本控制视野,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即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纳入成本控制之内,使得成本控制能更好地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战略目标的相应调整。(二)成本控制目标创新——制定具有长期性、外延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控制目标的长期性是指成本控制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管理基础,制定为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目标;外延性要求把企业成本控制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成本控制目标;全面性是指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中来,减少不同方面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趋于一致,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创造条件;动态性是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成本管理上的差异制定一个弹性的成本控制目标,即成本控制目标需保持动态变化特征。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目标不应该只考虑成本本身,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成本的发生过程,需要将成本和与成本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有利于降低成本、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控制目标。

(三)成本控制主体创新——抓好人的素质培养和工作态度的教育,建立一个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实质上是有人参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人的素质和态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成败。所以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管理者主动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如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以及产业、行业和其他相关科学方面的先进知识等等。要求员工也应该主动参加学习和培训,掌握先进工艺和技术,减少在生产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要求每个人都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企业成本控制中去,实行全员成本控制。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和发生负有责任的影响者与参与者。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全体员工,特别是与成本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诸如决策阶层、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专设成本机构人员都应视自己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成本降低的积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四)成本控制模式和方法创新——采用作业成本法

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产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使传统的成本模式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作业成本控制思想的提出,为细化成本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把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深挖降低成本的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基本源泉。作业成本法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五)成本控制手段创新——以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为依托

现代的成本控制活动已经渗透到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以价值表示的各种成本控制信息繁杂而庞大,对成本数据信息的传递、处理不再是人工所能办到的。如何及时、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传递并处理成本控制信息成了现代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能否实施所必需考虑的问题。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可能。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构建的交互式信息处理平台,不仅可以高速、快捷、方便地传递和处理成本数据信息,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这就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保障了现代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全面地展开。

总之,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成本控制只有不断创新,成本才能持续降低,企业也才能不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5篇

组织措施是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公路施工企业的特点是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工程管理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采取组织措施抓好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之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做到的有:

(一)编制施工成本预测报告,确立项目管理成本目标

编制成本预测可以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做到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这是做好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二)在项目部内部实施成本责任制

施工成本管理不仅是项目经理的工作,工程部、计划合同部、财务部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通过成本责任制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量化考核指标,把责任成本分解落实到岗位、员工身上,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效益的新局面。

(三)建立成本预警机制,做好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

建立正常成本管理秩序,达到使用有记录,消耗有定额,统计有报表,损耗有分析,定期召开责任成本分析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技术措施不仅对解决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可缺少,而且对纠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偏差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准备阶段,采取技术措施,就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编制科学、经济合理、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成本的高低。要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和劳力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统筹安排各生产要素,周密地、科学地、巧妙地组织工序间的衔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经济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避免造成不必要工程建设质量成本,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尤其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造成工程成本陡升。

三、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人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控制好工程各种费用,尤其是直接费用的控制。也就牵住了项目成本的牛鼻子。经济措施主要包括:

(一)人工费的控制管理

人工费占工程费用的比例一般都在10%左右,并且用工的薪资报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工费的控制越来越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进行包干控制,防止人工费超出指标;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都可以起到控制人工费的作用。

(二)材料成本的控制管理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一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材料控制管理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的成本控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

1、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精细地编制出周密的采购计划,严格执行,有效监控,防止采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限额领料;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丁艺、新材料;定期盘点,随时掌握实际消耗和工程进度的对比数据;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场,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2、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材料的采购价格对工程成本能否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建立企业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地把握价格信息。按照“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选购以降低成本;采取比价采购、议价采购、询价现购多种方式相结合,为降低采购成本提供更多的选择;建筑材料随市场价格上下浮动较大,要及时进行材料价格签证,避免工程结算损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三)机械费用的控制

机械效率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展的快慢,工程进展快慢又影响着工程成本,因此机械设备管理在成本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合理组织机械,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机械使用费。

四、强化合同管理为中心的资料管理以实现成本控制

(一)合同管理

合同是明确甲乙双方责任利益关系的重要依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强化合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及时签订合同,不管是对业主、供货商、劳务分包商,都要及时签订合同,防止事后扯皮。二是合同内容要完善,合同内容要明确项目成果目标、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和违约责任。供用水电气热、租赁、承揽、建设工程、运输、技术、保管、仓储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三是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确定合理单价,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四是严格合同监督及兑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合同的实施情况,按合同约定的期限认真兑现。六是强化合同管理,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

(二)加强内业资料管理,为计量的申报和工程竣工后的竣工验收和结算以及索赔工作提供资料保障

内业资料的完善、计量的及时申报、业主工程款的及时划拨可以加快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竣工阶段资料验收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完成了工程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建设单位才会拨付工程款;施工索赔项目的报批和追索是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处理变更、索赔项目,或因为原始资料整理不及时、不完备都会使索赔受到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保管好原始索赔依据,提供有力的索赔证据,也将使企业成本降低,效益提升。

控制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技术、经济等很多方面,疏忽哪一方面,都会给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带来不良的后果。施工企业在加强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从微观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对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9期杨军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6期张凤

《工程项目管理》梁世连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