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

地理信息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forEnvironment,简称EGIS)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StatisticsAnalysis)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OverlayAnalysis)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4.缓冲区分析(BufferAnalysis)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由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硕士论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这些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都有很多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气压及水质等等。如最近微软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Earth开发一项新技术,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大量的实时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甚至是汽油价格等等实时信息,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空间及其相关的实时信息,这无疑会推动更多的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

2.EGIS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如: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与历史数据的备份?如何实现新旧空间数据的合并和统一?如何利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技术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遥感数据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等等。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由于EGIS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职称论文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

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框架结构GIS数据集成平台GIS模型集成平台可视化建模工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GIS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建立了一大批地理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这些分散的系统要求集成运行,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在国家“八五”攻关中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2],在“九五”攻关中对系统实用化和运行业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识[3,4]。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地理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层次集成,侧重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另一个是不同数据和模型之间组织和管理的技术层次集成。本文所指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主要指后者意义上的集成。

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eSystem,CIMS)领域,集成基础结构或集成平台的概念得到广泛的应用,集成平台被认为是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功能集成所需的基本信息处理和通信公共服务的集合[5]。IBM公司基于系统使能器(Enabler)的集成平台在企业应用中获得极大成功[6],中国在CIMS应用中也广泛使用集成平台技术[7],收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献[8]中作者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概念、内涵和必要性,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功能和特点。本文借鉴CIMS的经验,结合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出了基于客户/服务器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总体结构,基于元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平台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集成平台和可视化构模工具方法。

2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分析

回顾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在技术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1)同一GIS软件系统不同模块之间或不同系统之间采用Import/Export的文本文件交换形式。这是最简单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任意系统之间的数据和模型集成。

(2)大型商业GIS软件如ARC/INFO具有一致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提供二次开发语言,构成软件开发平台。不同模块之间可以采用二进制进行数据交换(如Arcedit和Arcplot),具有密切关系的不同GIS软件系统之间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ARC/INFO和ERDAS)。在这种模式下用户除了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模型被宿主系统调用外,其它所有的操作只能建立在这个商业软件平台基础上,不同的商业软件平台一般无法直接进行数据共享和功能互补。

(3)采用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形式进行集成。如ARC/INFO提供RPC接口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讯,提供ARC/INFO与ARCVIEW的集成。同时用户可以遵循RPC规范开发应用模块以实现系统集成。ESRI提出的分布式计算环境(DistributedComputationEnvironment)也是基于API的思想。

(4)对象连接与嵌入(OLE)的自动化功能(Automation)提供了对象之间的互操作功能,一些最近开发的商业GIS软件如Mapinfo公司的MaplnfoProfessional和GoldenSoft公司开发的Surfer,都提供OLEAutomation,用户可以将该软件作为一个对象嵌入自己的系统。

(5)最近发展起来的对象—关系数据库技术(ORDBMS)将空间数据作为一种数据类型直接集成进入数据库系统,用户可以在这种平台上直接管理矢量空间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普通关系数据,可以利用这种数据库平台的API开发GIS应用系统。

(6)OPENGIS组织采用COBRA标准,了其简单特征规范(SimpleFeaturesSpecification)1.0版本作为开放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这无疑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向开放和互操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这种方式需要从底层重新开发GIS软件,在短期内很难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

在以上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各种形式中,都存在如下的问题需要解决。

(1)地理信息采集和应用的分布性特点决定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性,地理信息系统集成需要一种分布式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模型的相互通讯机制。这种机制既可以适应在目前比较成熟的基于数据文件交换形式(如(1)和(2)),又可以为以后基于API(如(3)和(5))面向对象的地理系统集成(包括(4)—(6))提供发展余地。

(2)地理信息涉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属性,需要有一种有效的地理数据管理的机制,并提供数据融合的能力。

(3)地理分析模型与多种地理数据发生联系,不同模型之间有复杂的串并联关系,模型的组织与管理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机制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总体结构,基于元数据的数据库集成平台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模型集成平台,以及在系统总体结构和数据库集成平台、模型集成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建模以辅助空间决策的方法和技术。

3基于客户/服务器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总体结构

近年来,客户/服务器(Client/Sever,C/S)体系结构在分布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这种模式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权威性定义,但人们对这个概念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在C/S结构下,一个或更多个客户机和一个或更多个服务器,以及下层的硬件网络、操作系统和支撑平台进程间通信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支持分布式计算、分析和表示的系统,在该模式下,应用分为前端的客户部分和后端的服务器部分。客户方发出请求,网络通信服务系统将请求的内容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请求完成预定的操作,然后把结果送回客户。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引入客户/服务器机制后,可以将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定义为两层C/S结构(图1)。前端用户和数据库集成平台、模型库集成平台、应用模型构成第1层C/S结构,集成平台和应用模型与商业软件构成第2层C/S结构。客户端负责引导用户输入数据源、功能要求和模型选择,以及有关输入输出选择项,将这些信息提交模型集成平台服务器和数据集成平台服务器。模型集成平台服务器负责在模型库中检索符合用户功能要求的模型,并支持模型的组合和建立新的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包括模型库中已有的和通过宏语言或API新建的)对数据的要求提交数据集成平台服务器,其功能请求转化为RS服务器、GIS服务器、RDBMS服务器可以实现的基本操作并提交给这些服务器。数据集成平台服务器、RS、GIS、RDBMS服务器操作结果将返回给模型集成平台服务器,进而返回给客户端。

当客户端有特殊的显示、制图要求时,模型集成平台服务器将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调用其它服务器来实现;如果客户端要求将模型运行的结果进入数据库时,模型集成平台将向数据集成平台服务器发出请求,完成在数据库中的注册。数据集成平台服务器除了接收模型集成平台发出的请求外,还可以直接响应按照时间、空间和属性信息数据查询的要求,在空间框架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数据的融合,数据集成平台的功能也是调用RS、GIS、RDBMS服务器的功能来实现的。模型与数据库之间、模型与模型之间即可以采用IMPORT/EXPORT的文件交换形式(如ARC/INFO的E00格式等),也为将来全部过渡到API的内存交换形式(如DLL,OLE,ActiveX,COBRA等)提供可能。

这种设计使得系统只考虑软件的功能而不会过分依赖于具体的软件平台,因此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无论采用商业软件还是采用国产软件,只要具有该项功能可以作为服务器,服务器软件类型的变化都不会影响系统结构,便于将来采用国产软件和系统的升级换代。

4基于元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平台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环节,开展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教学,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老师一般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完课堂知识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答疑解惑,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意境来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和掌握。期间,教师对于互动讨论过程全程掌控,而学生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完成知识点的熟悉和掌握。比如,运用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背景视频和配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主题解说来介绍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背景视频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最后通过配乐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深化课堂教学主题,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运用GIS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GIS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融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应用科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前沿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先天优势,其地理数据编辑和存储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GIS数据时必须熟练,课堂教学前必须反复练习。教师在运用GIS软件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意见反馈,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拓展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协助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技术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广泛性,适时地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网络教学模式的时候,不能简单将学生推向网络就不管不问了,教师应该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安排网络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前准备和完善一个与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习主题划分成不同的版块,最后完善学生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登陆网络环境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进行了解和互动,学生也应该将不懂的问题及时通过通讯工具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应该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零码平台追求易用性,将原来由程序员需要编码实现的功能通过建模来实现,不要求用户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能力,更加适合中小型用户市场,是未来软件开发平台发展方向之一。零码平台由业务模板和建模平台两大要素组成。业务模板是依据行业应用需求,结合行业背景、业务规则,归纳总结出的一套业务功能构件集;建模平台是一套图形化的建模工具,是业务构件的可视化定制和组装工具。1)业务模板业务模板是业务功能构件的集合。业务构件是在分析常用业务的基础上,将常用的基本业务封装而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功能模块,它是业务模板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用户而言,业务构件是一个“黑盒”,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套用、裁剪、扩充、参数配置、滚动组合等手段使用它们构建应用[3]。2)建模平台建模平台是业务化的建模工具,通过图形化的形式来表示业务系统软件的构成成分,建模人员只要在可视化环境中选择代表不同软件成分的图形来表达业务逻辑,然后对业务的逻辑进行规则定义,基于知识库对业务逻辑的定制信息进行解析,最终生成应用程序,实现业务建模和软件开发的一体化。从地理信息的应用角度分析,业务构件即是一系列基本的地理信息功能,如地图浏览、图层叠加、地图查询、地图收藏、路径分析等,建模平台即是对业务构件的可视化搭建和组装。为此,搭建地理信息零码组装系统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地理信息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总结、提炼出通用的业务构件;其次,采用插件方式,开展业务构建集的开发工作,在开发业务构件时,应确保各类GIS功能的松耦合,以灵活支持后期的功能扩充;最后,开发一个可视化的建模工具,实现对各类业务模板的配置管理和GIS功能的组装,完成GIS应用系统的轻松构建。

2地理信息零码组装系统架构设计

地理信息零码组装系统是基于SOA的设计理论和MVC的软件设计模式,采用服务层、模型层、控制层、表现层多层结构进行地理信息服务零码组装架构设计,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图1系统架构图Fig.1Diagramofthesystemarchitecture服务层:服务层是零码组装系统的数据服务基础,主要包括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类标准服务,具体可分为地图服务和功能服务两类。其中地图服务主要包括矢量地图、影像地图等地图瓦片,用于提供地图数据;功能服务用于提供常见的GIS分析功能,主要包括地名查询服务、地址匹配服务、路径公交分析服务等。模型层:模型层是零码组装系统的基本“业务构件”,是按照常见GIS的功能场景,封装形成的一系列细粒度、可组装、可重用的功能集,主要包括地图操作模型,如地图放大、缩小、漫游、前后视图等;地图查询模型,如属性查询、空间查询(圆形/矩形/多边形查询)等;地图量测模型,如距离、面积量测等;地图分析模型,如路径分析、公交查询等。控制层:控制层是零码组装系统的“控制中枢”,是按照一定的接口原则将模型层与表现层进行连接和管理的组件,用于实现界面与模型的交互管理,主要包括服务管理、模型管理、模板管理及配置管理等组件。表现层:表现层是零码组装系统的图形界面管理,主要包括应用系统模板界面管理器和向导界面管理器,基于浏览器为用户提供从服务、模型到业务逻辑的一整套可视化操作界面。

3地理信息零码组装系统应用流程

依据上述架构,地理信息零码组装系统主要包括工程模式设置、界面设置、地图服务选择、地图功能设置、代码配置部署和工程管理6个主要步骤,具体如图2所示。图2系统应用流程图Fig.2Flowchartofthesystemapplication1)工程设置:设置零码工程的一些介绍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工程描述信息及工程版权信息等。2)界面风格设置:提供一套界面配置方案,方便用户设置零码系统的风格样式;与此同时,还提供界面的修改和样式设置功能,方便用户对所选方案的标题、图片等主题信息进行自定义修改。3)地图服务选择:根据用户权限,列出用户授权的各类地理信息服务(包括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用户除了可选择授权的服务,还可以加载本地符合标准的专题信息服务。4)地图功能配置:提供一系列常用的地图应用构件,如地图显示、地图量测、地图查询、路径分析等,用户可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关的功能模块,自由配置和组装。5)系统配置及部署:根据用户输入(界面设置、数据选择及功能模块配置等)情况,完成程序源文件的部署,形成完整、独立的应用系统工程,生成应用系统程序源代码。6)零码工程管理:用户可对生成的零码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预览、删除所组装的应用系统;同时,用户还可以将零码工程或代码进行打包下载,部署在本地使用。基于上述思想和理论和陕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笔者完成了地理信息零码组装原型设计和开发,主要包括地理信息业务构件开发和可视化搭建平台开发工作。其中,业务构件基于ESRI的FlexViewer和Silverlight-Viewer两类通用GIS框架进行扩展开发,实现了地图浏览、地图查询等基本功能,与此同时,通过采用消息机制和插件方式,确保各类GIS业务功能的松耦合,为后期构件的扩充奠定基础;可视化搭建平台基于Flex富客户端技术进行开发,提供一个向导操作界面,从数据内容的选择到工具栏功能的选择,从栏目的定制到条目的定制,从页面布局到界面风格的选择,辅助用户一步一步完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搭建。

4结束语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GPS技术给传统的大地测量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使传统的航测技术产生了根本的变革。以GIS、GPS、RS为代表的3S的技术给测绘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测绘局以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为起点,以推广3S技术应用为龙头,先后在四川、北京、黑龙江、陕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建立七个数字化测绘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并将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确定为测绘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归宿,1995年底,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在原来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地区的GIS技术应用属全国较早的省份之一,北海市规划局、北海市土地局、南宁市土地局、柳州市规划局等均已建立或正在建设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系统,3S技术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步很快。以**测绘局为代表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已基本形成生产规模,GPS应用技术已比较成熟,**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其它专题GIS技术开发与应用正在起步,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在今后几年的1:5万、1:1万地形图更新建库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测绘行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测绘产品(成果、资料)管理及对外提供服务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传统的管理方法均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提出了迫切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GIS技术,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初步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讨论,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

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一个省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因此,**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2.1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2.2软件环境

系统软件采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软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NT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基础软件平台应选择国产软件,这对于将来的应用开发、数据安全及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国产软件暂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证数据将来能移植到国产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2.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作为系统的支撑。

2.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现代基础测绘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测绘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包括测绘行业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版权管理等。

2.5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包括:

管理数据库:行政办公、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测绘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管理、测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技术数据库:所有的技术标准、设计书、技术文档说明等。

1/25万数据库:是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分库,包括地形、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景观影象四个部分。

1/5万数据库。

1/1万数据库及基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1/5千数据库(重点地区)。

数字正射影像库。

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

地名数据库。

境界数据库:包括国界、省界、地区界、市界、县界、乡界、村界、屯界等。

其它专题数据库:如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专题等。

三、**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拟本着“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方针,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建设。同时,系统的建设要高起点并切合实际,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因此,该系统建设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3.1实用性

确立以满足现代测绘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这样容易见效益,也使得系统自身能获得滚动发展和不断完善、扩充、更新的能力。

3.2先进性

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案、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采用软件工程学所倡导的开发模式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可视化技术、数据流与控制流集成化、软件功能部件化等最新分析设计方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将具有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另外对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3.3可扩展性

根据客观情况,**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事实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测绘局全局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局属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各级领导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1996年成立的**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经从整体上考虑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会取得较快的进展。

四、须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只要遵循上述提出的“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系统建设工作可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须重点考虑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4.1经费投入问题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基础测绘项目,部分经费可从基础测绘经费中投入。另一方面,系统建设工作属科研项目,应投入部分科研经费。部分专题数据库建库经费可从专题经费中解决(如9202工程)。类似如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这样的专题建设费用可联合其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4.2管理问题

现代技术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迎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给测绘局乃至测绘系统的行政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带来重大变化。如测绘成果提供方式由现在的模拟产品方式向数字化产品方式过渡,再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使现在航测生产方法彻底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测绘产品与数字化测绘产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3人才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测绘行业过去一段时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锻炼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吸引人才,给技术人才以用武之地。

4.4数据版权问题

模拟的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权威数据审查制度”,当项目设计者提交设计成果时,同时应提交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证明,以限制数据的非法使用。

4.5数据更新与数据版本管理问题

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ARC/INFODEM(数字地面模型)土地坡度面积统计

1、引言

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积极治理现有坡耕地,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不但有利于中西部的环境保护,而且对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意义。因此能否为各地、市、县准确提供辖区内各种坡度的土地分布以及土地坡向情况,是能否客观制定该区域农业规划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手工圈绘和主观的''''估计''''水份太多,实地丈量不但劳民伤财而且精度低下。

我区广大的测绘工作者多年来为广西的国民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他们测制的1:25万、1:5万、1:1万的基本地形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物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可贵的资料在数字化处理之后日见增值,为准确、快速、低成本地获取地表的各种统计数据提供可靠的依据。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为区党委、区政府制作的《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之西部大开发专题中,使用美国ESRI公司生产的GIS软件――ARC/INFO软件为东兰、乐业县制作了数字地面模型,进行三维地形表面分析和坡度量算统计,取得了准确客观的成果。

2、工作流程

在ARC/INFO中,管理、组织、存储数据最基本的单位是图层(coverage),一个图层相当于一个专题图,包含了地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利用ARC/INFO进行土地坡度坡向高程的分布统计的工作流程如下:

1、利用国土资源调查结果,提取耕地信息,在ARC/INFO中生成耕地图层,给不同耕地分类赋予不同的属性;

2、获取该地区的DEM数据(DEM即数字高程模型,就是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用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描述地貌形态的数据集);

3、分别生成坡度分布图层、坡向分布图层和高程带分布图层;

4、将耕地图层与坡度图层、坡向图层、高程带图层分别叠加分析,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属性;

5、进行面积统计,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生成专题图。

3、坡度、坡向和高层带分布图生成

坡度、坡向、高程带图层利用ARC/INFO的TIN模块,由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

3.1DEM数据获取:

目前常用的获取DEM数据的方法有两种:

用航天、航空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DEM;

用现有地形图扫描数字化等高线,获取高程数据生成DEM。

用航天、航空遥感图像立体像对生成DEM,最大的优点是数据更新快,但购买影像费用高;用高程数据生成DEM,精度高于立体像对生成的DEM,但更新慢,周期长,仅对高程变化不大的地区适用。目前区测绘局具有的南宁市1:1000DEM数据由航空遥感影像立体像对生成;全区1:25万、1:5万DEM和部分地区的1:1万DEM数据则由高程数据生成。

用ARC/INFO生成DEM的方法是:数字化地形图,获取高程数据,包括高程点、等高线、软断线(如边界线等)、硬断线(如河流、山脊、陡崖线等),生成TIN(不规则空间三角网,一种描述地形表面的方法),再由TIN内插成DEM。ARC/INFO软件生成的TIN对点、软断线、硬断线有不同的插值处理方法。根据笔者对ARC/INFO和国产软件GEOTIN的对比试验,ARC/INFO软件生成的TIN在更大程度上拟合实际的地型,不足之处是加特征点的过程较为繁杂,生产时间较长。

3.2坡度图、坡向图、高层带图生成:

在ARC/INFO中,坡度、坡向是这样计算的:DEM上每个格网点的坡度由相邻8个格网点计算而成(图1)。高程的最大变化率即为该部分表面的坡度。坡向为用于计算坡度的那条线的方向。

运用TIN模块的分析功能可计算坡度、坡向和高程带,使用命令的关键是建立好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级定义查找表(LOOKUP-TABLE)。以坡度查找表为例,根据坡度分类的要求定义如下:

DEGREE-SLOPESLOPE-CODE2162153254905对应的坡度分类:(0°~2°)(2°~6°)(6°~15°)(15°~25°)(25°以上)

c="/Newspic/200881/1127448440.jpg"width=566border=0>

坡度查找表字段要严格定义如下:

4、图层叠加:

GIS强大的分析任务之一是将独立的特征类型合为一个新的特种类,代表了两个输入要素类的合并后的情况。图层叠加,是将土地利用图与坡度图、坡向图、高层分带图依次叠加,可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区域。运用OVERLAYEVENTS命令可进行叠加分析。

5、面积统计:

图层叠加后,根据各种分类条件提取耕地,可得到耕地按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布图,利用ARC/INFO的面积计算功能进行面积统计。

精度情况:据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党安容等人研究,经国家测绘局验收的1:25万的数字地图(高程精度为25米),在用于分县土地坡度分级计算时,最小误差是0.9%,最大误差为4.9%[1],适合省级农业部门制定宏观规划。如果利用即将完成的全区1:5万DEM和已经完成的1:1万DEM(西江流域),将得到更高的精度,适合县一级及县以下农业部门制定本县、本乡的部门农业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平面面积与三维地形表面积相差较大,笔者利用1:25万高程数据生成的DEM计算东兰县平面面积为2438平方公里(国土部门公布的数据:2434平方公里[2]),曲面面积为3437平方公里,平面面积与曲面面积相差较大。东兰地处大石山区,山岭绵延,河谷深切,地形起伏较大,利用ARC/INFO的表面积计算功能统计面积应该更为合理。

6、输出专题图:

对生成的各种分布图按照需要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生成专题图输出。笔者在《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之子系统建设中,利用WebGIS将退耕还林试点县东兰县、乐业县的坡度图制成网络电子地图(图3),可供局域网上浏览和查询。

【参考文献】

1、党安容毛其智王晓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ARC/INFO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2000)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GPSGIS基础地理数据库

引言:GPS系统这一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全面取代常规光学和电子仪器,与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量定位技术扩展到海洋和外层空间,同时从定点扩展到区域,从静态扩展到动态,精度达到毫米级,从而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在地球物理学、气象、海洋、交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

GPS系统介绍和现状

GPS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硬件是由环球通讯卫星和接收装置组成,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导航与时间信息。随着地球的数字化进程,微电子技术和GIS技术获得重大进展,卫星导航、定位的理论已趋成熟,同时各个领域都需要掌握对空间资料的处理和利用的基本技术,GPS将作为通用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和民用领域。

1、GPS系统由3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主动式工作卫星:26颗卫星分布6个椭圆轨道上,长半轴26600km,高度20200km,时间基准10-12?/FONT>10-13秒

·控制部分:轨道预报(监测和控制卫星系统),确定系统时间,预报卫星星历、卫星钟状态,更新卫星导航电文。

·用户部分:不同类型的接收机(由带前置放大器的天线、信号识别和处理的射频仓、微处理器、精密振荡器、电源、显示屏、内存和数据存储器组成)。

2、观测原理和信号结构:

·基本观测量:卫星发射天线和接收机天线间信号传播时间

·伪距测量由时间系统同步误差参数决定

·轨道确定和描述保证卫星精确定位

·系统精度:(美国政府出于军事利益上的原因对精度进行了人为限制:(1)、AS政策:加密P码(2)、SA政策:选择利用性:a:在星历数据中加干扰b:卫星时钟加抖动或使时间系统不稳定。)

导航精度:10?/FONT>15米

动态测量精度:亚米级

静态测量精度:毫米级

3、GPS系统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利用GPS的观测精度(毫米级)和时空分辨率监测地球的动态变化,从而剖析地球内部和地壳、大气层、海洋等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卫星轨道的测定和影响参数的分析可对地球引力系数,自转、潮汐、大气、电离层等参数进行研究。GPS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进了地球科学及地震、气象、海洋等各相关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国首期地壳运动观测GPS网络工程已经完成。国家地震局、总参测绘局和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5个连续观测基准站、56个定期复测基准站和1000多个不定期复测站,通过对大地板块进行以毫米/年为单位的长期测量,分析地壳运动规律,从而开展地震预报、大地测量和国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政府管理和民用领域,GPS的导航和动态定位测量等功能得到广泛应用。如在针对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快速反应上,如地震、森林火灾、水灾等,可以快速确定发灾地点、受灾范围和灾情的发展趋势。在交通、环保、城市规划、水利和旅游等方面GPS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二、GPS系统和GIS系统的结合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耗费等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从事与之相关的各部门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地球和我们身边的环境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种信息同空间地理位置有机结合起来,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RS、GPS和INTERNET等技术相融合实现综合分析处理,以数字化的手段统一实现对整个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重现和认识及对空间环境的多分辨率、三维描述,以处理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建立具有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各方面资料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

传统空间数据的主要资料源是测绘部门提供的大比例尺地图。由于这些地图的绘制需要测绘、统计、交通等部门的协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因此其更新的周期较长;另外它们不具备汇总其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提供动态综合分析的功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政府宏观决策、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对空间资料的要求是实时、高精度和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健全能够实现及时更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以PCARC/INFO、ARCVIEW为软件平台,按WGS84坐标系和UTM投影方式制成电子地图,开发软件为ARCVIEW、MAPINFO等。

三、GPS实地测量范例

这里我们以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和安徽省公路局合作的全省国道、省道及交通标志位置GPS测量项目为例予以简要介绍。

1、测量方式:

测量人员按照各地市公路部门提供的各级公路和沿途各特征点资料制定线路,安排日程表,每天将取得数据输入便携式电脑,完成移动测量后将全部数据同基准站GPS进行校正差分,得出标志点和路线的经纬度坐标文件,再经ARC/INFO软件处理得到完整准确的电子地图。

2、测量设备:

测量中使用的GPS设备是由美国TRIMBLE公司出品的两台套GPSPathfinderBasicPlus双频接收机。基准站设于安徽省科委院内。移动站由接收机、天线和其它辅助设备组成。

基准站:天宝Trimble12Channel运行软件:PFCBS

移动接收机:天宝Trimble6Channel运行软件:PFINDER

内存:256KWaypoint99/999点

实测环境要求:3颗卫星可测2D;4颗卫星可测3D

差分软件:PFINDER

现场实测精度:<100米

差分后精度为:2-5米

测量范围:海拔–500米?/FONT>20000米,距基准站(合肥)500公里内,覆盖全省

测量方式:车载

3、测量成果:

省地理信息中心和省公路局的野外测量人员以大约每周一个地区的进程测得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区的高速国道、省道,各级国道、省道等路线(如下图所示);公路局、大小桥、工区等标志点,见图。

部分地区国省道电子地图

4、测量总结:

合理设定测量速度:在GPS动态测量时,路线的形状描述由拐点密度决定,根据精度要求应合理设定测量速度和记录间隔时间。

注意测量环境对卫星信号接收的影响:在山区、茂密森林和高大建筑附近,需随时注意天线对天空的可视范围,保证接收到可进行3维计算的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8篇

1.1地图需求分析在常见的电子地图应用中,通常以1:2000比例尺电子地图表示城市建成区,在该比例尺中,对于楼宇、小区等要素可充分进行展现其细节,为查询分析做好准备。在1:2000以外的区域,采用1:10000比例尺电子地图表示非建成区,楼宇等要素同样可进行展现。这样既可以满足各部门对电子地图的需求,也可以减少地图中非重点要素数量,突出表示楼宇等重点要素。由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应用空间数据库、用户专题数据库共同构成了基于楼宇管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同时也在图形可视化领域全方位支撑了电信公司业务的发展。

1.2楼宇要素信息项针对业务部门需求,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要素属性,在楼宇要素信息项中包含如下信息:楼宇编号、楼宇名称、所属区域名称(小区、行政村等)、详细地址、楼宇类别、占地面积、楼层数、建筑面积、行政区划等。通过楼宇类别编码对楼宇做详细分类,根据楼宇的功能进行详细分级,以便指导未来的项目规划。主要包括:政府机关、购物中心、宾馆酒店、餐饮场所、医院、住宅、公寓、别墅、写字楼、学校等。

1.3地图基础规格

1.3.1地图比例尺城区及各郊县建成区采用1:2000电子地图数据、郊县地区采用1∶10000电子地图。

1.3.2地图数据内容简述楼宇、道路、植被、水系等基础地理要素,构成基础空间数据库。各类方位地标点数据(POI数据)、今后业务扩展需要的地理编码数据,构成应用空间数据库。楼宇相关业务信息、各类电信业务信息,构成用户专题信息数据库[2]。

1.3.3空间坐标系根据现有不同电信资源系统,需采用统一电子地图坐标系,通常采用WGS-84坐标系。

1.3.4数据格式在电子地图格式中,通常采用Shape或Tab数据格式,便于进行系统加载及使用。

1.3.5电子地图数据类型地图要素分为点、线、面文件。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数据成果为矢量数据。数据中不包含复合图层,也就是说点状图层里只有点状要素,线状图层里只有线状要素。

2技术标准

为确保用户各类GIS应用之间的数据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的系统性和唯一性,从而满足以后数据应用过程中的正常高效运行,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时必须对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予以高度重视。设计阶段和后期工作所需主要遵循及参照的国家标准如下: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8月1日开始实施GB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GB/T15660-1995《1:5000、1:10000、1:250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国家其它有关地图的标准和规范[3]。

3电子地图设计

3.1电子地图内容及分层方案设计确定楼宇信息管理系统中电子地图所包含的图层。将电子地图分为重点图层、业务图层、背景图层,三大部分。其中,重点图层包括楼宇、小区、行政区划等。业务图层包括电信公司特有的管辖区域图层。背景图层包括:道路、水系、绿地等。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3.2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空间信息数据库是基于GIS应用的基础,建库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基础环节,只有良好的数据库设计才能够保障数据的合理有效性。本项工作是针对用户实际工作中的各种GIS应用需要,基于在数据建模过程中对各种电子地图数据的理解,完成对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模型设计,确定基础空间信息数据的结构与编码方案等相关工作[4]。为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以及今后对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下面针对楼宇信息管理系统中楼宇图层进行空间数据库结构的说明。其中大部分字段由于需要从不同的资料进行导入汇总整理,为便于处理,所以大部分字段类型定义为字符型。

3.2.1楼宇图层结构设计如表2所示:

3.2.2其他背景图层结构设计主要字段包括:名称、编码、备注等。

3.3空间数据库编码方案设计楼宇图层分类编码主要包括:政府机关、购物中心、宾馆酒店、餐饮场所、医院、住宅、公寓、别墅、写字楼、学校等。其他背景图层分类编码主要字段包括:名称、编码、备注等。

3.4电子地图图饰配色规范设计

3.4.1地图分级设计在基于网络的电子地图系统中,为了地图的快速加载,通常将矢量地图进行分级切片,形成图片形式的栅格地图。栅格地图可在浏览过程中快速加载并展现,提高访问速度,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感。在楼宇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图范围,设计地图分级标准。针对城市范围,我们可设置最大比例尺为1:2000,最小比例尺为1:25万,逐级缩小。根据用户体验效果进行最终确定[6]。

3.4.2配色方案设计地图要素与文字信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形式上。通过点、线、面、注记等来表达地图信息。在制作电子地图之前,需要进行配色方案的设计。其中配色工作涉及: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注记等。面状要素配色,通常采用用浅蓝色表示水系河流,浅绿色表示植被绿地。面状要素通常位于底层,表示背景。并且不同要素可采用不同填充方式。线状要素通常可设置不同的宽度及线型,通过宽度的改变,实线虚线的差异,表达不同的要素。点状要素利用色相的变化表示物体的质和类的差异。电子地图除了面、线、点、符号之外,可搭配相应的注记数据。包括注记字体、大小、颜色、角度等内容。

4电子地图数据制作

4.1电子地图数据制作主流程主要包括:外业数据调绘、内业数据制作两大部分,并由质量控制流程进行质量管理。

4.2外业数据调绘

4.2.1实地调查计划在进行外业实地调绘之初,必须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优化外业调绘线路,了解各类信息分布、走向情况,确认测量规律,以避免在实地工作中造成工时和人员及设备资源的浪费。

4.2.2调查内容楼宇的名称、地址、楼层等相关信息。

4.2.3实地调查以若干人为1个小组负责一个大区域,单人进行实地调查楼宇名称地址等信息,将各类需要调查的实际信息在图纸上体现出来,记录包括楼宇名称、楼层、地址等信息,所采集的信息必须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个目标信息的附属信息。

4.3内业数据制作

4.3.1原始数据获取包括现有城区1∶2000电子地图、郊县1∶10000电子地图。

4.3.2基础地图数据加工根据外业数据调绘结果,基于现有地图数据及遥感影像进行基础地图数据加工。对楼宇、居民区、道路、植被、水系等数据进行数据更新。将新增地图要素进行补充,对影像中已不存在的要素进行删除。

4.3.3数据整饰数据整饰工作主要是对于最终完成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如专题符号的制作、地图颜色的整饰、空间坐标系统的转换以及空间数据格式的交换等,这部分工作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来进行。

4.4质量控制流程数据质量检查需要贯穿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的始末,建设中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检查。对工程数据的检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处理的检查: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不合格的数据重新处理,直到满足要求。数据错误检查:对加工整合完成后的数据要进行全面细致的错误检查,检验结果要达到标注无错别字、图层划分归属无误、空间实体分类无误、同类要素属性一致等。数据接边的检查:对接边后数据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数据接边要达到无缝的效果、接边要素的连接等[7]。

5结论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个省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因此,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1.1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1.2软件环境

系统软件采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软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NT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基础软件平台应选择国产软件,这对于将来的应用开发、数据安全及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国产软件暂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证数据将来能移植到国产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1.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作为系统的支撑。

1.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现代基础测绘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测绘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包括测绘行业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版权管理等。

1.5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包括:

管理数据库:行政办公、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测绘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管理、测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技术数据库:所有的技术标准、设计书、技术文档说明等。

1/25万数据库:是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分库,包括地形、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景观影象四个部分。

1/5万数据库。

1/1万数据库及基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1/5千数据库(重点地区)。

数字正射影像库。

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

地名数据库。

境界数据库:包括国界、省界、地区界、市界、县界、乡界、村界、屯界等。

其它专题数据库:如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专题等。

3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拟本着“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方针,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建设。同时,系统的建设要高起点并切合实际,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因此,该系统建设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3.1实用性

确立以满足现代测绘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这样容易见效益,也使得系统自身能获得滚动发展和不断完善、扩充、更新的能力。

3.2先进性

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案、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采用软件工程学所倡导的开发模式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可视化技术、数据流与控制流集成化、软件功能部件化等最新分析设计方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将具有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另外对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3.3可扩展性

根据客观情况,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事实上,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广西测绘局全局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局属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各级领导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1996年成立的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经从整体上考虑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会取得较快的进展。

4须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只要遵循上述提出的“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系统建设工作可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须重点考虑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4.1经费投入问题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基础测绘项目,部分经费可从基础测绘经费中投入。另一方面,系统建设工作属科研项目,应投入部分科研经费。部分专题数据库建库经费可从专题经费中解决(如9202工程)。类似如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这样的专题建设费用可联合其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4.2管理问题

现代技术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迎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给测绘局乃至测绘系统的行政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带来重大变化。如测绘成果提供方式由现在的模拟产品方式向数字化产品方式过渡,再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使现在航测生产方法彻底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测绘产品与数字化测绘产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3人才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测绘行业过去一段时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锻炼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吸引人才,给技术人才以用武之地。

4.4数据版权问题

模拟的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权威数据审查制度”,当项目设计者提交设计成果时,同时应提交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证明,以限制数据的非法使用。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0篇

连续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真实等特点,经长期积累,便会形成一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地方信史,是地方文献品种中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种信息资源。

唯其信息量巨大,所以对分散在不同时代各类报刊中的众多地方文献信息进行针对性检索,无论是读者、信息用户、还是信息工作者,都会视为畏途。为此,首都图书馆自1958年创建北京地方文献部伊始,就开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题录索引》。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自本世纪初至1963年的2800余种报刊。至1964年,已累积款目70000余条。1979年以来,又回朔编制了1963年以来的索引。此后,正式开始了现行报刊索引的编制工作,检索范围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至1995年底,已累积款目250000余条,并以20000条/年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仅仅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其分类依据是《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1996年初,北京地方文献部正式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报刊索引的编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索引工作的传统模式。它不仅省去了工作人员手工抄写、编排卡片的繁琐工作,同时,使检索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报刊索引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对文献特征的揭示途径大幅度增加,使多途径的针对性检索和组配检索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手工工作模式不能解决的困难。

在建立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结合地方文献的特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确定了一套基本符合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现象和各类地方事业的主题标识系统。本文拟结合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工作,探讨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中有关主题标识的一些问题。

二、主题词法的选取

主题词法是一种利用检索语言来描述文献主题和查找文献的方法。1975年,国内首部供机检用的综合词表——《汉语主题词表》问世后,对主题词表的发展,特别是对叙词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汉语主题词表》仅仅是一部综合性的基础词表,它所收录的词汇是用来供各专业机构从中选词,来编制适合自己本专业用的专业词表。实际上,我国的图书馆、情报机构都是在参考这部国家词表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本专业使用的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综合性内容的《汉语主题词表》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标引需求。因此,在确立地方文献的主题系统时,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试验期。从有关文献内容中抽取关键词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从而形成适用的主题词表。人们一般把这种选择主题词的方法叫做经验法。用经验法编制的词表是后控词表。它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先期编制词表的时间,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可以同步进行;标引和检索所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因此对标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事先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和查表抽词,所以标引速度较快。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情息管理系统》在建立主题标识系统时就是采用了经验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着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积累词汇。在即将编制的主题词表中,主题词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汉语主题词表)中的已有的词汇。这些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在使用时暂不考虑原有的词间关系,直接从《汉表》中抽取。

第二是一些最能代表地方文献特征、《汉表》中所不具有的词汇。而这部分主题词在《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标引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

第三是《汉语主题词表》中未收录的一些综合性的词汇。《汉表》作为阶段性的产品,其编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阶段性的《汉语主题词表》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还要收录这些词汇。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主题词部分。然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汉表》的范畴索引反映的是事物的学科属性,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范畴是基于地方文献的史料性质这个基本特征。因此《汉表》的范畴索引及词间关系不一定适应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那么,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有必要重新确定词表的内容范畴及词间关系。

三、主题类型的设置

无论设置什么类型的主题都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所有的地方事物都要维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特意设计了“非控主题”、“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

1.非控主题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由于这些主题词所从属的内容范畴十分广泛,标引人员的选词灵活度较大,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采用了经验法进行选词,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问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也不是从固有词表中抽出来的,所以叫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作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如“计量管理”、“宗教设施”等;能明显反映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如“庚子事变”;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如“设计”、“方法”等。

2.可控主题

鉴于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信息的常规检索途径,信息加工人员在对地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的过程中,首先要揭示出文献内容的时空特征,大量地使用地域主题词和时代主题词;其次,地方事件的发生,往往以地方人物或地方团体作为载体,因而,人物和团体主题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别于其它文献最明显的特点。

因此,《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人物主题”、“团体主题”这四个固定的字段,标引出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团体。由于这四个主题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

可控主题的标引方法:

年代主题:北京地方文献报刊内容中,时间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原则上都要标年代主题。清以前历朝历代均使用“朝代/年号”称渭;中华民国时期则依“北京政府时期”、“沦陷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间段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依“五十年代”等依此类推标引。

地域主题:总论整个北京地区的不标地域主题,但文章涉及某一具体区域的或给某个区域带来影响的

,标引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可按县、乡镇街道、村逐级标引;为突出北京地方文献的地域特征,某些具体地区的地名、胡同名也有必要标引,例如:“安定门地区”、“王府井大街”、“燕下乡”、“焦庄户村”、“烧酒胡同”等等;解放前的旧有行政区划应转换成现有行政区划,如:“内三区”标引成“东城区”。个人主题:同一人物的不同名称同时标引,如:“鲁迅”与“周树人”;清代人物中,一般标人物全称,如:“爱新觉罗·溥仪”,但有的全称鲜为人知,可标引公认的名称。

团体主题:标引某个机构或团体的全称。如:“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还是可控主题,报刊标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的用户是一些利用地方性史料进行有关地域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目前,《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仅仅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试运行,数据积累也不过区区五万余条,然而计算机检索的速度,多途径检索的便利,针对性检索的效果,与传统的手工式索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机器检索的便捷,使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这未尝不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韩朴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丘峰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前言

连续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真实等特点,经长期积累,便会形成一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地方信史,是地方文献品种中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种信息资源。

唯其信息量巨大,所以对分散在不同时代各类报刊中的众多地方文献信息进行针对性检索,无论是读者、信息用户、还是信息工作者,都会视为畏途。为此,首都图书馆自1958年创建北京地方文献部伊始,就开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题录索引》。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自本世纪初至1963年的2800余种报刊。至1964年,已累积款目70000余条。1979年以来,又回朔编制了1963年以来的索引。此后,正式开始了现行报刊索引的编制工作,检索范围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至1995年底,已累积款目250000余条,并以20000条/年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仅仅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其分类依据是《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1996年初,北京地方文献部正式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报刊索引的编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索引工作的传统模式。它不仅省去了工作人员手工抄写、编排卡片的繁琐工作,同时,使检索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报刊索引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对文献特征的揭示途径大幅度增加,使多途径的针对性检索和组配检索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手工工作模式不能解决的困难。

在建立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结合地方文献的特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确定了一套基本符合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现象和各类地方事业的主题标识系统。本文拟结合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工作,探讨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中有关主题标识的一些问题。

二、主题词法的选取

主题词法是一种利用检索语言来描述文献主题和查找文献的方法。1975年,国内首部供机检用的综合词表——《汉语主题词表》问世后,对主题词表的发展,特别是对叙词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汉语主题词表》仅仅是一部综合性的基础词表,它所收录的词汇是用来供各专业机构从中选词,来编制适合自己本专业用的专业词表。实际上,我国的图书馆、情报机构都是在参考这部国家词表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本专业使用的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综合性内容的《汉语主题词表》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标引需求。因此,在确立地方文献的主题系统时,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试验期。从有关文献内容中抽取关键词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从而形成适用的主题词表。人们一般把这种选择主题词的方法叫做经验法。用经验法编制的词表是后控词表。它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先期编制词表的时间,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可以同步进行;标引和检索所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因此对标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事先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和查表抽词,所以标引速度较快。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情息管理系统》在建立主题标识系统时就是采用了经验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着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积累词汇。在即将编制的主题词表中,主题词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汉语主题词表)中的已有的词汇。这些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在使用时暂不考虑原有的词间关系,直接从《汉表》中抽取。

第二是一些最能代表地方文献特征、《汉表》中所不具有的词汇。而这部分主题词在《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标引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

第三是《汉语主题词表》中未收录的一些综合性的词汇。《汉表》作为阶段性的产品,其编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阶段性的《汉语主题词表》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还要收录这些词汇。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主题词部分。然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汉表》的范畴索引反映的是事物的学科属性,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范畴是基于地方文献的史料性质这个基本特征。因此《汉表》的范畴索引及词间关系不一定适应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那么,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有必要重新确定词表的内容范畴及词间关系。

三、主题类型的设置

无论设置什么类型的主题都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所有的地方事物都要维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特意设计了“非控主题”、“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

1.非控主题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由于这些主题词所从属的内容范畴十分广泛,标引人员的选词灵活度较大,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采用了经验法进行选词,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问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也不是从固有词表中抽出来的,所以叫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作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如“计量管理”、“宗教设施”等;能明显反映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如“庚子事变”;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如“设计”、“方法”等。

2.可控主题

鉴于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信息的常规检索途径,信息加工人员在对地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的过程中,首先要揭示出文献内容的时空特征,大量地使用地域主题词和时代主题词;其次,地方事件的发生,往往以地方人物或地方团体作为载体,因而,人物和团体主题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别于其它文献最明显的特点。

因此,《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人物主题”、“团体主题”这四个固定的字段,标引出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团体。由于这四个主题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

可控主题的标引方法:

年代主题:北京地方文献报刊内容中,时间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原则上都要标年代主题。清以前历朝历代均使用“朝代/年号”称渭;中华民国时期则依“北京政府时期”、“沦陷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间段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依“五十年代”等依此类推标引。

地域主题:总论整个北京地区的不标地域主题,但文章涉及某一具体区域的或给某个区域带来影响的,标引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可按县、乡镇街道、村逐级标引;为突出北京地方文献的地域特征,某些具体地区的地名、胡同名也有必要标引,例如:“安定门地区”、“王府井大街”、“燕下乡”、“焦庄户村”、“烧酒胡同”等等;解放前的旧有行政区划应转换成现有行政区划,如:“内三区”标引成“东城区”。

个人主题:同一人物的不同名称同时标引,如:“鲁迅”与“周树人”;清代人物中,一般标人物全称,如:“爱新觉罗·溥仪”,但有的全称鲜为人知,可标引公认的名称。

团体主题:标引某个机构或团体的全称。如:“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还是可控主题,报刊标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的用户是一些利用地方性史料进行有关地域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目前,《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仅仅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试运行,数据积累也不过区区五万余条,然而计算机检索的速度,多途径检索的便利,针对性检索的效果,与传统的手工式索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机器检索的便捷,使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这未尝不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韩朴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丘峰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2篇

路径查询功能提供某地到某地的路径规划查询,可查询两点间直线距离和交通距离,其中交通路径可规划出最短距离和最佳行车路线。此外,提供城市交通服务,譬如:公交车、地铁的换程地,换乘车次,距离站点距离等。

2面积测量

面积测量是在给定地图上测量长度和面积,可调用Open-layers接口实现模块功能。调度指挥在地图上可建立坐标点,并标注坐标点名称和简介,通过标准历史记录快速定位到标注所在位置,便于对车队、团队等的指挥。该模块可利用无线网络和GPS实现地理信息、地理位置实时监控。综合查询综合查询模块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多想模块共同表达的方式,便于用户调用多种数据表进行关键词筛选,有助于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库设计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于ArcSDE对应的RDBMS中并且组织和存取使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来实现。

3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功能实现

3.1地图浏览

地图浏览功能可根据用户需要放大或者缩小地图显示范围,地图浏览功能实现代码如表1所示。

3.2最短路径查询

最短路径查询功能是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或者是最佳路径的分析算法,其在交通指挥、GPS导航方面具有良好应用。最短路径查询算法:(1)求出已知两点(X1,Y1)和(X2,Y2)所在的道路节点标识码JID或中心线段标识码EID、用中心线段长度的百分比表示EPOS(中心线段具置)。(2)确定所用权值w,权值类型为距离、行驶时间、速度或组合权值,如选定为组合权值,则值依据情况动态生成。(3)根据中心线段标识码EID或道路节点标识码JID、EPOS(中心线段位置)计算已知两点之间相对应的最短(最佳)路径所需要经过的道路节点标识码JID(i=1,…,L;L为路径经过节点数)和中心线段标识码EID,(j=1,…,D;D为路径经过的中心线段数)。(4)通过EID、JID、JID、EP0S、EID计算各中心线段上的权值也就是指消耗,同时把对应的路口和路段名称在道路几何网络中进行查询。(5)报告反馈和显示分析后的结果。

4结语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3篇

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具有复杂多变性,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传统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管网的收集,明显是不现实的,同样也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因为往往会发生根据收集好的资料刚绘好图纸,实际情况就已经发生了改变的情况。所以将城市地下管线赋存状态进行一次性探明是实际情况的要求,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借用一些科技手段,这里面有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借用这些技术手段建立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对地下管网全过程规划管理的操作,对地下管网实现科学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借用它促进城市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一种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地理学新技术。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通常是由网络计算机实现信息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整合等,该管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系统管理操作人员以及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组成。

2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的需求分析

地下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可以从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上面体现出来,整个数据库的功能可以按照GIS平台进行划分,分为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制图以及分析四大功能。地下管网虽说赋存于地下排列杂乱无序,但其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互不交叉性,也就是不同管线不会出现交集,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按照专业管线进行划分,去管理这些数据;管线存在结点和管段,同类管线之间只有这两点的拓扑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以二维空间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将实际呈三维空间分布的管线表达出来。尽管可以有其高程属性,但大部分的GIS难以以三维方式表示空间数据。

3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3.1地图登录完整地图是根据整个地下管网系统的实际地图或图纸资料绘制出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完整的地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将该地图数字化、矢量化,然后整个系统以此数字化地图作为依托和框架。在使用这个系统的时候,这个数字地图作为登陆口,将管网信息叠加在上面。因为数字地图是多层次的,所以在绘制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图纸资料进行分层叠加,需要在设计登陆功能时加入分层信息,最终实现使用者选择性的分层登陆和管理、动态显示。这个模块的功能主要有放大缩小以及地图漫游等功能。

3.2查询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将涉及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地下管网系统应当更多的特性和功能,所有有效信息记录到图库。系统可以实现用户查询网络和附属设施,选择图上的设备可以查询其属性。主要功能包括:模块数量或设备和相应的名称和属性查询,系统图和当地地图查询,用户信息查询,网络基本属性查询,查询的管道配件。

3.3统计功能为了实现系统对各类信息的统计就需植入统计功能,该功能包括:管线统计(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管线属性动态统计、管线故障信息统计、管网节点数统计(规定范围内)、各种类型管道性能统计、管网更新情况统、用户类型统计、信息记录统计等。

3.4故障分析功能当整个地下管网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时,系统就能够实现故障的筛漏、定位、分析功能,通过系统分析确定故障部位,然后用设定色彩标注。故障分析系统能够根据故障的实际情况利用系统运行将这些数据显示在指定的屏幕上,例如:分析并生产故障数据,显示故障的具体部位、故障类型、检修方法等。

3.5性能维护功能当发生故障时,系统会快速确定故障位置,然后显示故障两端的设备背景图,并将这些背景图输出。系统经过修整排除故障后,就会对管网的数字地图及数据库信息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

3.6测量运算功能要想计算整个管网地图的面积和长度等信息,就要根据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数字地图信息,调用数据库资料,以折线、圆弧、圆、多边形等形式,累加或累减的方式。因为面积和长度信息包括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

3.7图形、数据输出功能由于系统调出资料,通过打印机或绘图仪输出的原因,用户就可通过计算机链接打印机、绘图仪等工具调出当前所需要的地下管网资料数据、统计报表等相关信息。

4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4.1管线纵横断面图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资料,地下管网信息的基础———地下管网的断面图:该断面图不仅方便管理,而且防止了施工的无意破坏。断面图又分为横断面和纵断面,横断面是指垂直于管线位置的一个截面,纵断面是指沿着某一管线方向的一个截面。横断面的主要作用是得出各管线的坐标然后进行标注,根据标注可得出管线间的地理位置关系。纵断面的主要作用是直观体现管线的走向与走势,体现管线的坡度和地理特征。

4.2爆管分析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功能是爆管分析功能。当地下管网出现故障时,分析出故障点及周围设备信息,设定最优解决方案就是爆管分析功能的工作。出现故障时,首先经过分析计算出应当关闭的阀门,标示出关闭阀门后的影响范围。继而通过计算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即影响最小的方案。爆管分析主要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故障点,利用逆管追踪的方法从故障点出发沿着管线追踪,直至找到第一个阀门后停止,然后由该阀门确认其所管辖范围,及关闭后的影响范围。第二步,从查找到的阀门反向出发进行追踪,得到受影响的管线范围。

5结束语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4篇

(1)代替传统教学用图。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地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为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信息量比较大,且形象直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学习地图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对地图进行阅读以及填绘和分析。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学挂图以及课本附图还有复合投影片等形式对地理分布知识进行讲授,虽然利用教学挂图和投影仪能够深化教学,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占用空间,容易损坏,而利用GIS技术自主制图,能够将教师的问题清晰反应出来,也不容易损坏。这样制作出来的地图,信息容量比较大,且精度比较高,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能够进行动态显示,容易对内容进行修改以及扩充,也能够结合具体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还可以将分布图以及信息数字进行结合,使学生具有量的概念。

(2)可以进行空间查询。

利用这一技术能够达到双向查询的效果。比如,在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闪烁的形式显示行政区名称以及简称还有位置和轮廓等,同时还要赋予其属性,能够随时对其面积以及人口还有社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进行查询。另外,这种可视化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将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3)使知识教学更加丰富。

GIS能够对传统观念和认识加以改变,使教学与学生都能够有全新心态对地理知识加以探索与学习,对学生思维理念加以培养,增加其个性化学生。教师在对研究课题进行确定以后,学生能够利用GIS数据库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多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加以了解,对知识教学加以丰富,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GIS使用的几点建议

(1)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建设。

从当前情况看,GIS技术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业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因此,要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相关软件以及地理数据资料进行开发,对教师进行GIS知识培训,是中学教师地理专业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学教学进行衔接,多开设GIS课程,对相关教材以及案例数据进行编写与制作,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要将教学过程变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一个过程。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教师要对免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利用自身知识进行修改并利用。各级中学也可以和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GIS技术和资源实现共享。

(2)对GIS教育加以普及。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GIS技术,就是要求学生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术针对相关数据加以操作和处理,之后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当前社会中,GIS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确保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普及。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都设置了微机室,虽然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是学校只要进行认真规划,合理进行利用,就能确保学生上机机会,使学生对GIS的基础知识进行操作应用,保证GIS技术的普及。

(3)对相关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不能在大学才开始进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学环境要分地区以及分层次和分级别对GIS教育在中学阶段进行设置并逐步做好落实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学以及拓展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结构,将其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GIS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动态进行接触,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GIS人才以及地理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5篇

GPS技术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常见的应用模式:1)能够有效的提高信号稳定传输,抵挡一些不必要的外部信号干扰;2)能够提高信息的覆盖率,一些山区地区信号建设工作非常复杂,无论是地形勘探还是信息建设都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引入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3)能够实现移动通信各个领域的有效结合。当然,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完善,以及人们对于地理信息技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探索和钻研,该项技术一定会更好的服务于移动通信网络。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应用模式,现详细的进行介绍:

1.1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可视化应用。因为地理信息技术能提供空间定位,它可以体现网络整体的组织结构和资源的分布配置情况,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利用操作专题数字地图为背景,凸显出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得到规划和优化后的数据情况,来表现出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可视化的应用。

1.2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遍布于全球的卫星是获取信息的保障,而这些卫星能够提供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所有地理信息数据,所以,简单的经度与纬度的定位,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而言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且定位数据十分精准。将这项技术与通信网络相互融合,人们就能够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快速定位,在此基础上汽车导航和路线检索也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1.3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定量分析应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模拟预测的作用和专题数字地图与相关的参数数据进行结合,可以对网络的整体进行定量的总体分析,了解掌握网络基本的情况。

1.4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智能诊断应用。结合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检测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定量化分析的作用,可以了解网络本身的情况和它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网络进行规划和优化。

2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规划和优化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和优化,主要考虑的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和容量问题,因为这个两个问题直接对运行效率和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网络的规划和优化工作对网络运营商而言,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网络规划主要是根据网络发展的趋势和在未来怎么发展做出预测,为以后建设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优化主要是提高网络整体的运营效率效益,满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

2.1人机交互接口-地图调用。地图调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运用,形成了智能化的专题数字地图的查询显示。我们不仅可以查询地理位置的地形、道路、分布特低等,还可以快捷的查出地表覆盖率、海拔的高度、地理的经纬度等,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显示出结果。这样就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理环境特点。

2.2网络的规划。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综合运用,得出综合结果,经过精确的计算,可以计算出周围环境网络信号的强弱程度,用来对整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调整基站,为科学的选择基站提供决策依据。

2.3小区的规划。利用地图调用的规划软件,显示出小区地理环境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与此同时在对网络覆盖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小区网络信号强弱程度,将两者结果相结合,并计算出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用来对小区进行有效科学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