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工程学;SWOT分析;KSF分析;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49-02

一、企业工程的概念阐述

企业工程学故名思议就是工程学中的一种。工程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客观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制造或运行、评价实践活动。企业工程学通俗的理解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企业这个客观对象所有部分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制造或运行、评价。1995年Liles教授最早提出了企业工程学这个概念,它对企业工程学有着精辟的定义,其定义为:企业工程是通过运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以一组特定的工程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设计、维护并连续改善企业系统的功能和组织运行状态的过程或行为的集合。美国企业工程协会从功能和结构分别对企业工程的进行了定义。其企业工程功能的定义为,运用工程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和改进提高。其企业工程结构的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运作所需的所有方法、理论、知识的集合。企业工程也可以看成人、企业运作流程、技术的集成。

二、具体方法介绍

企业工程学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的学科,从1995年首次提出到逐渐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企业工程学的主要思想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包括企业组织、管理、过程(流程)、产品以及将这些要素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进行整合,并在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业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制造工程、产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支撑的新的工具。但由于其复合型及与传统的分析框架不同,在实务中使用企业工程学的案例比较少见,将其作为战略制定的基础理论也十分欠缺。

企业工程学从系统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企业经营的职能统筹于企业经营要素。在企业经营的实务中,企业经营的要素必须转化成企业的不同职能,才能使企业工程学的思想得到实践。通过对企业工程学文献的梳理,并参考同行业的标杆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企业战略制定的方法、工具与流程,提出“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并将标杆管理、SWOT,KSF等一系列战略工具整合进了整个战略制定过程。

提出的模型中,将企业工程学的企业的组织、企业的管理、企业的过程、企业的产品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通过映射的方式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战略、运营管理战略、产品战略与ERP(与运营战略整合)对应,提出公司战略制定的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力先达公司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检验,并通过PDCA的循环方式修正发展战略,以期是发展战略能够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企业工程学的思想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有其独到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一)企业战略的制定应通过企业工程学所倡导的系统的是视角进行,特别注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短板及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联系;(二)企业工程学以一种新的视角提出问题最终应转为企业管理实务中的职能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管理思想的价值,将思想转化成生产力。

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首次尝试构建“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并企业工程学的思想转化为企业可实践的职能。由于企业工程学中信息技术是战略性的,在过程中将企业应用的ERP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二)在进行战略分析的时候,使用两个工具KSF与SWOT,KSF主要分析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而SWOT则主要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来审视企业经营的全部环境。因此,将两个工具结合起来有助于更清晰的实施战略制定,将KSF作为第一指标,确定SWOT中所包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

三、方法的全面总结

企业工程学以工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工程领域的思维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和创新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企业工程的相关文献中,对企业工程的讨论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构建,并以逻辑推演的方式来构建企业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框架,将企业工程作为一种工具和视角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尚属首次。随着企业经营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逐步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敏捷制造、看板管理、虚拟组织等,但有一点始终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始终:企业经营职能的实现还是给予企业的部门分工,包括产品生产、营销、财务、公司治理等方面,因此可以构建一个连接企业工程学与企业经营实践的“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模型”,将企业工程学的思想融到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去。为了完成“基于企业工程学的战略分析”并制定出力先达公司的战略,可以采用标杆管理的方式,研究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并对公司所属的行业进行深度的行业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KSF等战略工具来制定了企业的总体战略,并根据总体战略制定相应的职能战略,包括产品战略、品牌战略、运营战略与ERP系统的构建、财务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等。在方案的实施的两个阶段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实际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借用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进行战略的修正,使战略管理动态进行,符合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2]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3]林坚.企业文化修炼[M].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2篇

1 引言

通过改http://wWw.LWlm.Com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領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http://wWw.LWlm.Com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領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領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領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領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 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http://wWw.LWlm.Com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領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

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http://wWw.LWlm.Com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75-06

Review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and Methods

CHEN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52,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method has always been the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traightens ou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through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anwhile it analyzes and illustrates corpo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 Finally, the author comments on some relate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planning pattern; planning method

1 引言

通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斯图亚特和美国泰罗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企业管理开始思考,他们关注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企业战略思想开始萌芽。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管理和战略是与导人相关的工作,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并首次提出组织和环境“匹配”的概念[1]。1962年,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组织:工业企业史的考证》,第一次将企业和战略及组织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适应[2]。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企业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论》,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和标志。与安索夫同期的安德鲁斯在1971年发表了《经营战略论》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同时期较有影响的战略管理理论[3]。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出现战略进化论观点、企业家战略,战略的伦理、动态竞争分析新概念等等,形成了战略思想创新的浪潮。管理界开始积极探索知识信息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199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7]成为知识经济理论的开篇之作,“制定战略:边干边学”[8],“战略作为一种哲学”[9],“走向战略的动态理论”[10], “不确立条件下的战略”[11],“战略网络”[12],等等。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着系统思考和战略转变。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其次,关于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战略规划模式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贡献,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对战略规划提升企业绩效的量化科学研究,有利于改进战略规划方法和企业绩效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法,但由于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需要考虑综合集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具有“及时反馈”、“动态”、“集成”等特征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Prahala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 125-128.

[2]Chandle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3]Ansoff I. Stragegic management[M]. London:Macmillan, 1965.

[4]Floyd S W, Wooldridge B. Managing strategic consensus: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4): 27-39.

[5]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6]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1.

[7]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7):59-63.

[8]Christense. Making strategy: learning by do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1): 22-26.

[9]Singer A E. Strategy as moral philosoph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191-213.

[10]Porter M.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2): 112-117.

[11]Courtney, KirKland, Viguerie. 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6): 37-43.

[12]Chen M J.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1): 100-134.

[13]张阳,邓华北,罗进.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J].学海,2000,(2):61-64.

[14]梁江,刘冀生.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2,(6):63-66.

[15],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86-89.

[16]陈小平.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01,(16):19-24.

[17]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J].经济管理,2001,(16):4-11.

[18]施炜.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5,(7):137-140.

[19]武亚军,吴剑峰.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

论,2006,(2):58-63.

[20]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等.《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J].南开管理评论,2001,(2):44-47.

[21]Bryson J 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 Wiley & Sons, Inc. CA, 1995. 4-5.

[22]武亚军.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09,(8):57-63.

[23]Willyard C H, McClees C W. Motorola’s technology[J]. Research Management, 1987, (5): 21-28.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4篇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财务战略概述

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企业的运营现状、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潜能进行制定,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规划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方向。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战略,能够平衡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收入两个过程,以此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发展的影响,长远的财务发展战略能够适当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动,加强企业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融合。

二、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具有的主要特点

(一)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财务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财务战略规划的制定应该符合企业整体的发展,经营者应该在财务战略规划之前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企业整体的成本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也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实现。

(二)具有长远性和相对动态性

成熟企业对发展战略的规划性是有很多种,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等,而对企业发展最有力的规划是长期规划,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财务战略规划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长远性,以便企业能够针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及时做出财务战略规划作出提前安排,同时财务战略规划还应该随着整体规划的改变作出调整。

(三)平衡公司内部与外部环境

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在这些环境中包括对企业运营有利的因素,也包括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所以需要财务管理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筛选,尽量引进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保持企业内外部发展战略的相对平衡,这样的财务战略规划能够增强整个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

三、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

(一)及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过多地注重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规划应该针对公司运营情况进行调整,及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将财物管理重点集中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财务信息的整理和会计核算,并将计算机等技术工具融入到财务管理方法中,不断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细化对财务管理的规定

由于财务战略的规划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财务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对财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细化管理规定,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分为收入、成本以及资金控制等几个方面,并对核算的过程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加强企业经营者对财务管理重视的程度,及时对相关规定进行细化。

(三)做好预算和成本控制

财务战略规划主要包含预算制定、成本控制以及会计核算,预算制定是整个财务战略规划过程的基础,只有做出全面的预算规划,才能够使得成本资金的流动方向更为明确,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在财务战略规划中做出明确的预算要求,并对企业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资金的不正常流失,这对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四)注重培养财务规划人才

虽然现阶段很多科技产品已经被投入到财务规划过程中,但整个规划过程中还是离不开人工作用,也就需要企业适当引进财务规划人才,或对本企业的规划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不同企业的规划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进行交流,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等不同的部门设定相应的专项人才,以确保财务战略规划能够严谨有序的进行。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粗糙集分析;物流信息化;规划;因素

一、引言

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物流也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物流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点。企业物流信息化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极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因而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确定一套可靠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各个战略期的具体目标、任务,以避免工程盲目实施。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实行过程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宏观外部因素,因此规划的执行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反复比较,筛选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进行影响程度分析,为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概念

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进行长远性总体谋划。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可分为三个步骤: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和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1.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

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即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价值以及发挥的总体效用。可采用五个层次来反映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服务满意度提高;物流信息化治理和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业务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物流信息化业务简化,流程更加便捷,信息快速获得;为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2.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许多业务,而战略决策会对这些业务产生影响,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各个业务的战略目标,从而达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3.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再确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描述,从而进行衡量。而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因素成为需要描述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从而促进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成效,必须对重要的影响指标进行衡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1)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既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和着眼点,也是企业对战略计划实施所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

企业的物流活动对物流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在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便于物流活动各个流程相互协调。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

精确的物流信息分析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物流需求,直接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编制、实施及取得成效。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

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资产利用,强化物流业务组织与信息组织的交流,促进企业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合理配置。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致力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企业物流业务系统框架向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转变。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在物流信息系统模型基础上确定实施策略和计划的。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6)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开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服务平台,是企业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提出假设:

H6:物流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7)高素质物流人才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拥有高素质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7:高素质物流人才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8)其他内部因素

除了以上内部影响因素之外,企业领导着的能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和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向或实施进度。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8:企业领导着的能力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9: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0: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1: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外部因素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生的宏观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物流建设环境、行业发展动态等。本文选取主要外部因素指标,并提出以下假设:

H1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3: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4:物流建设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5:行业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四、基于粗糙集分析的实证检验

1.样本说明

下面采用粗糙集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实证数据,根据前面提出的15个假设以及包含的影响因子设计量表,并通过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量表问项采用李斯特五分法进行设计,从1至5分分别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选取浙江省浙北地区120家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07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98分。

2.实证分析

(1)约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特征值,并根据以下公式:

H(Rd/Rc)= (1)

计算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依赖程度H(Rd/Rc)。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

wj=H(Rd/Rcj)-H(Rd/Rc),(j=1,2,…,15) (2)

其中,H(Rd/Rcj)= (3)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权重值。并根据标准化处理公式:

w*j=, (j=1,2,…,15) (4)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归一化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这里,若w*j越大,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越重要。若w*j趋向于零,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不显著,于是该因子可从原条件属性集合C中删除。

表1 各个影响因素的归一化权重及排序

(2)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关系规则

根据前面约简以后的样本数据,我们可根据公式:

L={r:c(x)d(y)|[x]∈U/Rc, [y]∈U/Rd} (5)

得到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关规则集合。这里,每一条规则都含有一定的置信度,具体可有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P(r)=P(c(x)d(y))=card([y]∩[x])/card([x]) (6)

根据上述规则可知:

①当P(r)=P(c(x)d(y))=1时,表明规则c(x)d(y)属于确定性规则,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即为d(y)。

②当P(r)=P(c(x)d(y))=0时,表明规则c(x)d(y)是不成立的,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不为d(y)。

③当0

对约简条件属性集合进行规则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与否,与12个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其中,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三种因素对应的规则即为确定性规则;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高,它们的置信度在80%以上;企业已定位战略目标、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已对物流信息的需求进行严谨分析、行业发展动态良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它们的置信度在50%左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物流建设的环境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低,它们的置信度在40%以下。

表2 各类主要规则及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重要程度

五、结语

通过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筛选了15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粗糙集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同时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也较高。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粗糙集理论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得到不同因素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程度。但是,影响因素的筛选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从而探寻更内在的因素,这也是本文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岑磊.物流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J].物流技术,2013(21):438-440.

[2]杨波,吴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子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8):82-87.

[3]Havelka D,Lee S.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Gathering[J].Information Strategy.2002,18(4):36-46.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6篇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也从最简单的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升级到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竞争,现在已经全面上升到企业全球战略规划的竞争。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企业投融资战略,扩大企业规模,规避财务风险,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成功。

二、企业财务和投融资战略现状

1.投融资战略类型

(1)快速扩张战略

企业的快速扩张融资战略是指企业的投资、融资都是以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它是企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手段,企业为了进行快速的扩张往往需要留存大量、甚至全部的利润,造成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资金紧张,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企业就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外部筹资来源大部分是债权融资,还有一小部分的股权融资。这种大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扩张后带来的高利润。快速扩张型融资战略容易导致企业的高负债率,引起资本结构的不稳定。

(2)稳健发展战略

稳健发展战略是企业把扩张建立在效益的稳步增长上,企业经营效益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资产规模也在慢慢的扩大,这是一种稳健的发展战略手段,在考虑发展的同时又足够的重视风险。实行稳健发展型的企业都会尽可能的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企业效益,将获得的利润累积后进行适当的扩张。稳健型投融资战略的特点是:适当负债、适当分配、重视收益。

(3)防御收缩战略

实施防御收缩型投融资战略是以一种防御型战略,一般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战略方法。它是在预防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基础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度地进行投融资的一种战略形式。企业把增加资金流入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资金流出,通过精简机构,削减企业日常开支,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用于能为企业尽快带来效益的主导业务上,使主导业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以便企业资金加速回流。防御收缩战略有着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等特点。

2.投融资战略管理内容

(1)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竞争能力,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投资战略需要企业规划投资方向和规模、资源优化目标、全面评估投资效益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途径。投资作为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必须要慎重行事、科学决策,既要合理地使用自有资金和资源,更要谨慎利用外来资金,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顺畅运转。其主要包括各类资产的投资方向、自身资本规模比例的确定;产品升级改造或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内部或外部生产扩张投资;单独投资还是联合投资;设定风险和利润条件的投资决策等。

(2)融资战略

融资战略作为投资战略执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全局战略的成败,同时,筹资活动的成本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负担比例的高低,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多数人会认为融资战略只是企业的资金筹措计划,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遇到资金筹措受阻时,不能做到及时应对,导致企业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无法实施。融资战略作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规划,在资金筹措方面确定长期和系统的计划方案。其目的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灵活,兼顾降低筹资风险。

3.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战略关系

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及每名员工都肩负战略指标和实施使命。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要求各项经营活动服从和支撑战略发展目标,财务战略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要服务于整体战略。而投融资战略隶属于财务战略,要与其它战略相协调、相对应,做好支持服务,它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投融资战略实施不利,会影响资金筹措和投放,企业资金流会出现运行不畅,直接导致其它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和持续推进。总之,投融资战略既依附于发展战略,又会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制约和支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1.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设立的长期愿景,是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并对达成目标的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性的谋划,归属于企业宏观管理行为,并具有整体性、指导性、长期性、系统性、基本性等特性。企业战略作为各种战略的统称,各企业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其中包括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等内容。企业综合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因素,对外要及时收集和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对内要分析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了解产供销现状以及清楚企业的行业地位,通过全面的分析对比做出合理的综合规划。

2.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利用高品质形成竞争优势,利用优惠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产品工艺的开发创造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息息相关。对于一个有着明确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制定技术开发方向是战略规划的重点。企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从成熟到衰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持续地对产品工艺的再开发,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里,如果没有技术开发,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无法保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

3.区域战略规划

近几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一路一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形成由点带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顺应国家战略,重点布局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实现新的驱动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 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 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中国论文联盟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2]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载《人力资源》,2006年第3期。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 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中国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2]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载《人力资源》,2006年第3期。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0篇

    一、何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1篇

    一、何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2篇

长期性。其体现的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与计划,通过长期规划,实现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与规制,较长的战略期一般在5年以上,中期战略为二到五年。长期战略规划是建立在各个季度、时期,短期战略、计划的基础上实现与成功的。全局性。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全局性是指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企业长远、整体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将其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相结合。从企业整体、全局的高度规划各个部门人员的配置与资源的安排情况,同时要考虑到企业内容各个环节的特点,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避免各自为政。有效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经过有计划的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其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应当是科学有效的,以最优的方法,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无形资产的战略目标。

二、搞好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措施

1、完善企业无形资产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主要取决于战略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中,许多企业虽然在对于企业无形财产管理方面采取了资产评估等措施,但是缺乏具体、科学的规划,同时往往注重事后管理,而缺乏事前管理,具有盲目性与无计划性。

(1)明确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内容。企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首先,要明确无形资产的战略性要素,例如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等企业无形的财富,都需将其考虑在战略范围之内。其次,要考虑其管理要素。具体包括合同、技术、审计等各方面的管理;战略性要素与管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战略性要素是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对象,而管理性要素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2)创新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与方法。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提出、讨论、调整等科学决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在严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企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高管应当根据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在公平、公开、透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决策。

(3)科学评价与选择。对于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进行科学选择,同时对于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进行阶段的测评与评估。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正确性,是长远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目标决定了道路的选择,同时方法、道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利于尽快的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提出方案时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扬职工的智慧,收集多种方案,最后在民主、集中的原则下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最优方案。同时方案要兼顾到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对于各个短期目标的实现、完成情况,应组建专门的检查、评估小组对其进行定期测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无形资产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与充分保障。

2、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战略组织建设

战略组织作为实现企业无形资产宏观战略具体措施实施的主体,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组织框架的制定,管理人员的配备,各种资源的筹措与配置等。

无形资产组织框架的制定。组织架构是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其包括了结构设计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明确化与具体化,使无形财产的管理有了科学的准则依据,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立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的专门机构,因为企业的发展,涉及到规划、制度、资金、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产品的生产与促销等各个环节,设立专司于无形资产的管理部门,有利于保障无形资产的有序化管理。应在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制定无形资产发展战略,同时建立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系统,保证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其次,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各个环节都应配备相应的管理者与责任人。有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具体化与明确化。平时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不断增强其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管理者自身也应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能力。

三、总结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策略分析

一、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也从最简单的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升级到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竞争,现在已经全面上升到企业全球战略规划的竞争。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企业投融资战略,扩大企业规模,规避财务风险,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成功。

二、企业财务和投融资战略现状

1.投融资战略类型

(1)快速扩张战略

企业的快速扩张融资战略是指企业的投资、融资都是以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它是企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手段,企业为了进行快速的扩张往往需要留存大量、甚至全部的利润,造成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资金紧张,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企业就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外部筹资来源大部分是债权融资,还有一小部分的股权融资。这种大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扩张后带来的高利润。快速扩张型融资战略容易导致企业的高负债率,引起资本结构的不稳定。

(2)稳健发展战略

稳健发展战略是企业把扩张建立在效益的稳步增长上,企业经营效益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资产规模也在慢慢的扩大,这是一种稳健的发展战略手段,在考虑发展的同时又足够的重视风险。实行稳健发展型的企业都会尽可能的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企业效益,将获得的利润累积后进行适当的扩张。稳健型投融资战略的特点是:适当负债、适当分配、重视收益。

(3)防御收缩战略

实施防御收缩型投融资战略是以一种防御型战略,一般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战略方法。它是在预防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基础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度地进行投融资的一种战略形式。企业把增加资金流入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资金流出,通过精简机构,削减企业日常开支,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用于能为企业尽快带来效益的主导业务上,使主导业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以便企业资金加速回流。防御收缩战略有着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等特点。

2.投融资战略管理内容

(1)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竞争能力,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投资战略需要企业规划投资方向和规模、资源优化目标、全面评估投资效益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途径。投资作为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必须要慎重行事、科学决策,既要合理地使用自有资金和资源,更要谨慎利用外来资金,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顺畅运转。其主要包括各类资产的投资方向、自身资本规模比例的确定;产品升级改造或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内部或外部生产扩张投资;单独投资还是联合投资;设定风险和利润条件的投资决策等。

(2)融资战略

融资战略作为投资战略执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全局战略的成败,同时,筹资活动的成本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负担比例的高低,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多数人会认为融资战略只是企业的资金筹措计划,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遇到资金筹措受阻时,不能做到及时应对,导致企业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无法实施。融资战略作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规划,在资金筹措方面确定长期和系统的计划方案。其目的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灵活,兼顾降低筹资风险。

3.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战略关系

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及每名员工都肩负战略指标和实施使命。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要求各项经营活动服从和支撑战略发展目标,财务战略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要服务于整体战略。而投融资战略隶属于财务战略,要与其它战略相协调、相对应,做好支持服务,它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投融资战略实施不利,会影响资金筹措和投放,企业资金流会出现运行不畅,直接导致其它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和持续推进。总之,投融资战略既依附于发展战略,又会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制约和支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1.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设立的长期愿景,是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并对达成目标的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性的谋划,归属于企业宏观管理行为,并具有整体性、指导性、长期性、系统性、基本性等特性。企业战略作为各种战略的统称,各企业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其中包括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等内容。企业综合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因素,对外要及时收集和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对内要分析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了解产供销现状以及清楚企业的行业地位,通过全面的分析对比做出合理的综合规划。

2.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利用高品质形成竞争优势,利用优惠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产品工艺的开发创造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息息相关。对于一个有着明确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制定技术开发方向是战略规划的重点。企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从成熟到衰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持续地对产品工艺的再开发,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里,如果没有技术开发,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无法保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

3.区域战略规划

近几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一路一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形成由点带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顺应国家战略,重点布局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实现新的驱动发展战略。

4.竞争战略规划

企业的竞争战略规划有很多种,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规划。不论哪一种竞争战略规划,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企业产品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份额。竞争战略规划从范围和层次上可分为三类:(1)通用战略,既低成本战略。这种战略是大多数企业经常使用的一种战略方法,就是利用扩大规模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同类产品,形成较强的价格优势,抵御竞争对手的价格战,占领市场份额。(2)综合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或者协同其他企业,采用跨国或多角度联合战略,结合企业之间的资源,利用产品优势互补的整体优势,常以集团形势共同抵御竞争压力。(3)专门战略。是指企业结合上述战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采取针对性的短期战略。例如一些先发制人、以小换大等独特战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依据行业和自身水平,制定出有针对性并适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 韩东平主编. 财务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 阎达伍, 陆正飞. 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会计研究. 2000(5).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03-02

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从事外出口业务的企业也是逐渐地增多,国有企业在技术,市场和资源人才等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的竞争其实就是人的竞争,如果国有企业想要长远的发展,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就要重视人才的核心地位,提前做好人才在战略部署的管理,从根本上稳定企业,增强企业的实力。

1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资源的结合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下面几种趋势

(1)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要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来保证人力资源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每个国有企业都在力将自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精简化,逐步完善企业人力的资源战略部署。

(3)企业逐步将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在行动上实施,来检测人才战略规划的效果。

(4)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战略规划上主要是注重对于数据的分析,得以来制约人力资源在规划过程的范围。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的战略规划一定要适合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要在国家大的规划框架下,进行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要和国家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和企业在近期的一些目标也要相符。

1.2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关系类型1附属1独立1结合战略重点1重点是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附属措施1重点是人力资源行为和人力资源如何为企业增加价值1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结合续表关系类型1附属1独立1结合过程1各部门管理者主导人力资源的讨论,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实质性参加1人力资源管理者制订计划并把它提交给各部门管理者1各部门管理者和资源管理者通力合作以确保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产出1完成企业战略经营计划所需的人力资源行为1人力资源部门的日程表,包括优先考虑的人力资源行为1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行为

1.3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战略规划上的基本步骤

企业在规划和战略上的制定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由于国有集团公司的管理者需要把控的方向和系统很大,所以如果单纯的判断或者依靠感觉来行事,不能够正确的规划出当下企业所处在的真实情况。所以对于国有企业的人才战略规划要提高重视的力度,知道和了解此项工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计划性以及预测性的特点。对于人力资源在战略上的规划和企业在战略上的规划是基本一致的,都受到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对于人力资源的战略制定,接下来的战略实施和最后对于战略的控制与评估几个步骤。

(1)对于人力资源在战略环境上的分析。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包括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条件制约。内部的主要环境分析就是:在企业的内部所面临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问题,企业内部的文化组织,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方向,企业内部员工的心态,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期望和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外部的主要环境因素就是对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分析。

(2)对于人力资源在战略上的选择和制定。首先要采取一些简单的SWOT分析方法,接着在利用PEST的分析方式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如表2所示。

表2人力资源在战略上的选择和制定分析内部战略因素

外部战略因素1优势(S)1劣势(W)机会(O)1SO战略(利用)1WO战略(改进)威胁(T)1ST战略(监视)1WT战略(消除)

(3)人才战略资源的实施。比较完整的资源规划基本上包括了对于人员的规划补充,提升和分配规划,保险福利和工资的规划,退休和劳动关系的整体规划。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地实施所指定的战略规划,就要使制定的规划实现制度化,制度的制定才能够确保规划的实施,将战略的目标落到具体的实处。

(4)人力资源的战略控制和评估。对于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在控制和评估,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在制定的初期和实施的具体过程能够互相的适应。基于这个原因,为了能够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战略的规划上能够顺利的实施,就要把整体的人力资源在战略的规划上进行控制和评价。这就需要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控制机制和系统的建立,再利用最后的评估结果来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做最后的完善调整。如果要做到战略能够有效实施就要经常做适时的进行评估和调整,同时还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相协调。

2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对于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纷纷在突破业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对自己的制约和限制,得以来实现跨经营和跨地区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日趋发展,现代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本身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能够灵活的应对外部的经济竞争,接受新的挑战,发挥企业内部的优势,克服自身的不足,是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所以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行合理完善的部署,来迎合企业内部的发展需求。

2.1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可观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人工和生产成本都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工成本来说,最基本的支出就是内部员工的开支,工资的多少也决定了企业的分布情况。在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工资的总额对企业内部人员规划分布的影响不是很大。随着人员的加入,各个岗位职务人员的上升,企业开支的成本也许就会超出了企业本身最大的承受范围。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当下人力结构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人力分配的主要矛盾,把人力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基于这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就可以调整这种不平衡的人员分配状况,来使得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完善的利用,把支付的金额把握在有效的控制范围之内。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减低员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进行调控的情况,企业薪酬分配还需在总额内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层级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

2.2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和依据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结构上也日趋的复杂化、层级化,管理者面临的工作难度、广度、宽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的选择上,任务的需求和调整上,都要通过非常详细周密的规划才能得以实现。对于不同层次人员的补充和对培训的需求,对不同部门业绩的激励和考核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是需要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所以说在国有企业内部实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关键,为企业进行人员的分配调整和控制成本上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在满足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和发挥个体能力上,人力资源的规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考虑的问题长远,关注了员工在企业内部存留的发展需求。所以,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很注重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晋升渠道,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对企业的期望,调动员工的个人积极性,对于未来空缺职位努力进取都将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传统能上不能下,岗位晋升领导一人说了算的国企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吸引、激励优秀人才的留守和奉献。所以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表面上是企业自身的规划,但实际上是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能够做到利用合理优厚的福利和待遇来招纳人才,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薪酬向管理者的严重倾斜,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并不是很完善,在某些方面也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已经是国有企业继续高速发现的必然抉择。

3结论

现代的国有企业如果想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完善的发展观,一定要对原来的业务模式进行改变。战略的转变才是吸纳人才的最佳方法,为了能够保证吸引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规划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制定和开发出能够和企业长期合作的人才资源。在进行人才资源的战略部署上,要站在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问题。现代化的国有企业只有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中,企业才能够外求生存,内求发展,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允松.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代企业的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7).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大型企业 人力资源 规划 模型

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是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主体;是市场秩序的自主管理者,可以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无序竞争。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数量远远不够,如何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是学术界和企业实践领域争论的焦点。基于资源理论的战略形成理论、基于能力的战略形成理论、基于组织学习的战略形成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企业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成为战略上主动的管理,从战略性上将企业目标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行动上来,从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和人的发展推动企业的更大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能够整合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优化配置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实践组合,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融入公司历史和文化,产生组织知识,发展企业特有的能力等方式为企业建立起稳定的竞争优势。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体系的确立是一个由众多影响因素决定的复杂性系统问题,要想科学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借助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动力学无疑成为有效的工具。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缩写为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福雷斯特(J.W.Forrester)教授为首的系统动力学小组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系统动力学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目前,其广泛运用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宏观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能源规划、工程系统等许多领域。系统动力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相比较,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较低。

系统动力学强调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行为,主要着眼于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物资流动、信息流动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反馈结构,并由此来构造系统的动态模型,进而解释系统动态行为。系统动力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有多重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的一种计算机模拟的有效理论与方法,它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描述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最大限度保持模型与实体的一致性。在研究过程中,系统动力学可以充分考虑人的经验和决策过程对系统的影响,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因素和决定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变量因素分析

1.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包括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优势等。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因素。

2.人员数量、结构关系

很显然,人员数量、结构关系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关键因素。

3.人员费用支出

公司人员的费用支出是每个公司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4.人员绩效产出

它是与人员费用支出相对的一个因素,也是每个公司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5.培训对绩效的提升效果

培训在资金方面表现为资金支付,实际上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素质、技能、适应性、反应速度等可以获得远远超出培训支出的效益。培训与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函数。

6.个人绩效动力系数与员工管理整合系数

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从员工激励方面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升。员工管理整合系数反映公司在管理员工过程中的有效整合程度。一个管理优秀的公司,通过顺畅的管理流程、反应灵敏的沟通渠道、团队合作的凝集意识可以实现高效的绩效产出。

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机制框架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受到企业的发展阶段的严重约束,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构建不同的模型来解释。由于企业类型和规模的多样性和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内部结构的相似性,我们在研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SD模型时重点抓住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干成份。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分解企业战略目标的方式有多种方法,每种分法都有研究的侧重点,基于研究的篇幅,本文将企业人力资源简化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类,目的在于尝试将系统动力学引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初步构建人力资源规划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模型的可行性。整体模型思路如图1所示。

系统动力学强调系统化的思想,在每个系统内部有可以分为若干更小的子系统。但是不是把系统分解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分解系统要根据实际研究需要,系统分解不够会影响研究者对系统复杂结构和本质功能的认识,影响分析的力度和决策的准确性;系统分解过细有可能使研究人员过分关注细枝末节,而忽视影响系统本质的东西,当研究陷于困境时通常也会使研究者难于自拔,甚至偏离初期预定的研究目标。

四、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中的差别反馈和动态调整

人力资源规划是个系统的工程,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限于篇幅,很多方面没有详细说明。但必须说明的是:企业是在动态环境中不断成长变化的,在企业战略随环境变化调整的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应随之进行修正,以适应新的战略和环境需要。因此我们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评估系统的偏差和有效性,分析系统变化的原因和对策。

作为信息收集和反馈的人力资源战略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工具更追求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动态性、内在的反馈性和研究过程的不断完善,正是在建模过程中深受系统化的、动态的观点的启发,我们认为,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审计两条主线的并行实施和互动融合,可以在思路上和操作中形成一个人力资源规划的闭合循环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闭循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