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篇

一、当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纺织产品逐渐增长了生产能力。尤其是印染、丝绸和毛纺织等行业,已经遥遥领先。但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纺织产品在质量、品质等方面,还有很大差异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棉纱中掺有黄白纱

我国纺织产品中筒子成形不良,棉纱常会掺有黄白纱,这对棉布布面的光洁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棉纱中的条影横档具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棉纱的质量参差不齐也对棉纺织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2、纺织产品具有单一的品种

棉纱产品是我国现有的纺织产品的主要成分,而纵观棉纱产量整体情况,特细支纱少之又少,中粗支纱占有率不足一半,由此对棉纺织产品的种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棉纺织产品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产品品种少,细支高密产品、特宽、轻薄、粗厚。

3、纺织产品具有较低的档次

纵观我国当前的纺织产品质量,纺织产品的档次普遍较低,具有极少精梳纱和较多的普梳纱多。相比于日本的精梳纱占总产量的40%,差距是非常大的。

二、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的因素

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品的形成和销售过程会直接破坏产品的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仓储和运输的方式、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生产工艺、产品原材料和设计等因素。

1、产品的设计

产品质量特性的关键是顾客对产品的质量需求,而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产品设计。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纺织产品的设计的宗旨,而在产品设计环节中一旦有问题出现,会埋下很大隐患,后期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2、纺织原材料

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纺织原材料。纺织原材料的成分主要包括棉花、羊毛、蚕丝和合成化学纤维等。因為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结构,由此制成的纺织产品在质量上的差距也很大。

3、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

决定纺织产品的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纺织产品生产的执行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纺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对纺织产品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需要纺织企业加强纺织产品的质量管理,以真正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

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影响产品质量因素,还包括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这主要是源于通过生产

设备和生产工艺,加工而形成了纺织产品的外形和结构等性能。较高的生产工艺,可使纺织产品的质量有效提升。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设备技术条件、工艺配方和工艺流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纺织产品的质量。当前我国具有相对落后的服装布料质量、工艺技术和处理设备。所以,在印染方面,服装布料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为了使缩水大、染色不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纺织印染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纺织产品质量的真正提升。

5、运输和仓储的方式

纺织产品转移到客户手中的完整性,是由运输和仓储的方式和方法所决定的。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纺织产品常会有质量问题出现。所以,为了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达到要求,纺织企业需要加强对仓储方式和产品运输方式的控制。

三、提高纺织产品质量的途径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纺织企业应加强对纺织产品质量的检查工作,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首要内容,由此使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为全面质量管理。具体是指企业要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保障纺织产品的质量。通过质量管理控制和改进,真正实现高质量化的管理职能活动。

2、满足用户需求,生产高档次、高质量的纺织产品

满足用户需求,为纺织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为此,纺织产品的质量,需要以用户需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在纺织产品的生产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潜在需求,使其物理特性满足用户的设计需要。由此,纺织产品的质量应从过去满足基本标准的产品经济转化为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以此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纺织产品。

3、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纺织生产技术水平

只有借助较高的纺织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为此,纺织企业应强化纺织生产技术的管理,以提高纺织产品质量为工作重点,以进一步提高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纺织企业还需要创新生产技术,对生产潜力不断挖掘。真正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不断创新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

结语:纺织企业要想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为此,纺织企业应加强纺织产品的质量管理,不断创新生产工艺,以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实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詹霞,张毅.段彩纱纺纱风格的探讨[J].纺织导报.2016(02)

[2]时香.新型纺纱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发展[J].纺织科技进展.2015(01)

[3]吴爱儿,程四新,王利清.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新颖色纺纱[J].现代纺织技术.2014(02)

[4]梁立天.依托技术创新推动纺织企业发展[J].广西纺织科技.2004(03)

[5]冯继斌.新材料、新工艺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纺织业原有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的优势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比http://较低;我国与纺织行业相关的产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业需要的原料供应充足;国内可以消费的纺织产品数量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并且我国纺织行业融入了世界纺织产业的分工。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应对市场风险,民营纺织企业具有灵活性,提高了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遇到了挑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表 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

年份 国际市场占有率

(%) 贸易竞争力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96年 12.45 0.35 3.59

2000年 14.15 0.50 3.49

2004年 19.25 0.59 2.85

2005年 22.56 0.64 2.90

二、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

我国长期以来在纺织业具有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我国劳动力供应数量相对减少,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边际成本处于增长的态势,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集中在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而内地纺织企业相对较少,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

2.纺织业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

我国的纺织原料供给量大,但是人均纺织原料供给量小。总体上,纺织资源的供给量不足,因此,纺织原料如棉花、化纤等需要依赖国际市场的进口。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纺织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纺织业原材料面临着成本的压力。

3.贸易壁垒阻碍纺织品的出口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过高,当前各国面临能源危机,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各国进口我国纺织品数量下降。同时,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我国纺织品过于集中欧美市场,市场风险过大。

4.汇率变化影响纺织品竞争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很大,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了成本压力,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化增加了纺织品出口风险。汇率变化的风险包括结汇周期、结算货币的风险。

5.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档次比较低、品种比较少、工艺落后。我国纺织品产品主要做三来一补贸易,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导致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我国纺织品产业主要是加工贸易,而销售网络没有建立起来,也难以造就知名品牌。

6.管理与技术水平低

我国的纺织企业仍然处于向现代企业转变的阶段,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不合理制度和官僚主义管理方式。我国纺织企业大部分生产设备还很落后,尽管引进先进设备,但是在生产中的使用还存在着障碍,独立研发的生产设备很少,多数是仿制,生产自动化低、能耗高,导致纺织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培训员工

纺织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应加强培训员工,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高素质员工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这样出口才有竞争力。培训员工的职业素质包括员工的知识结构、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国际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接轨,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纺织企业拥有了高素质员工可以实现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2.优化纺织业的产品结构

我国以往的纺织品出口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技术附加值小。纺织产品出口要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优化产品结构,注重产品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同时,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管理效益和技术效益。

3.创立纺织品牌

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知名品牌。我国纺织品要保持出口优势就必须创立自己的纺织品牌,营造品牌效应,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创立品牌可以从产品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牌。纺织品的品牌建设重点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与文化内涵。技术附加值提高应加强企业管理、改进产品设计、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纺织品的技术附加值是产品品牌的支撑,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从原材料、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例如原材料可以选用天然彩棉、生产新型化学纤维。纺织品的文化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沉淀,具有无形价值和竞争力。当前,全球倡导的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促使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我国纺织企业应抓住这个契机,生产绿色纺织品。这不但可以冲破贸易壁垒,也可以增加企业品牌的文化价值。

4.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的途径有两个。一个创新途径是与国外企业合作,借鉴其组织管理、销售渠道建设、品牌运营、生产工艺以及科研研发经验。我国企业以联合办厂、收购品牌和企业等方式,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创新途径就是自主研发。我国纺织产品由于国际分工的原因处于产业低端,要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就必须将高科技注入产品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品位。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国际市场开发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

5.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依赖欧美国家,相对集中的市场导致了出口风险加大。为保证出口安全,以及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创建出口市场的新格局。

6.整合纺织业的外部环境

我国纺织行业应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防范反倾销的贸易风险。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外建厂或参股,这可以利用国外投资地区的比较优势,减少贸易摩擦,并有利于摆脱低价恶性竞争的困境。

7.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我国纺织业的物流配送系统还不完善,纺织企业与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协作效应,这样导致了产业增值受到限制。为加快纺织业的物流服务效率,应积极更新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以及物流技术,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其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信息服务、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多式联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以此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3篇

全链条监管是指把纺织产品质量监管同棉花、毛、茧丝、绒、麻及絮用纤维制品的监管有机整合,形成纤维到纺织产品全产业统一的监管格局。

问题启示:全链条监管的紧迫性

依据《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纺织产品是指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纺、织、染等加工工艺或再经缝制、复合等工艺而制成的产品,如纱线、织物及其制成品等。

据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每年平均生产纺织服装约250亿件,产值达60000亿元以上,直接或间接就业人员人数超过2000万人。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占我贸易出口总额的13%以上,在欧盟、北美、日本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全世界45%人口日常消费服装是由中国制造。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纺织产品的要求已经超出“耐穿”的基本性能,消费者对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纺织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在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甲醛超标、pH值不合格、存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色牢度差、重金属超标等。二是质量欺诈。目前市场上纺织产品大量存在纤维成分及其含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现象。三是标识说明不符合法定要求。目前纤维纺织产品的使用说明不规范,标识混乱,纤维成分名称五花八门,使消费者眼花缭乱,消费者很难“明白消费”,正确选择消费更是无从谈起。

原因启示:全链条监管的必要性

纺织品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监管机制不健全、手段不完善是重要方面。

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依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仅对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管进行规范,针对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管则缺乏针对性较强专门的法律依据。

二是相关标准未得到很好的宣贯、监督检查和落实。目前我国纺织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比较齐全,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水平却较低,距离《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要求相差较远,我国纺织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宣传贯彻以及实施监督检查在不同的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白。

三是监管环节不到位。首先,我国目前针对纺织产品的监管主要采取监督抽查的单一方式进行,由于人力、物力、专项资金所限,仅仅通过监督抽查的形式,全国范围内纺织品的整体质量状况不可能有较全面的掌握。其次,监督抽查涉及的地区范围及产品种类存在“监管缝隙”,致使个别纺织产品生产经营者心存侥幸而频陷“质量门”。再次,纺织产品产业链条长,监督抽查不可能全过程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存在“死角”。还有,目前我国生产纺织产品原料和成品的监管,分别由中纤局和质检总局(监督司)具体组织实施,纤维到纺织产品的产业链中存在“分段监管”的现状。

四是监管的引导作用不到位。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不落实及消费者缺乏抵制伪劣产品的意愿和能力都与监管密切相关。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降低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甚至抱有侥幸心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等严重质量违法行为比较普遍,企业主动承担主体质量责任的意识淡漠。消费者缺乏一定的纺织产品鉴别知识,缺乏抵制伪劣产品的能力。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管需要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纺织产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等方面的鉴别知识,很难被一般消费者掌握。消费者购买存在质量问题的纺织产品在所难免,客观上又给伪劣纺织产品生产经营者留下了生存空间。由此可见,无论从企业主体质量意识角度看,还是从引导消费者抵制质量问题角度分析,就其根本而言,都需要政府监管职责的有力支撑,本质上还是政府监管有效性能否满足社会需要。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改变现状,就需要监管部门统筹谋划、全盘考虑和系统管理。

实践启示:全链条监管的可行性

由于纤维和纺织产品质量监管在质监系统内部分属不同部门实行分段监管,中纤局和质检总局(监督司)深陷“有权的部门顾不上,有能力的部门无权管”的尴尬境地,监管不到位。“监管缝隙”和“监管死角”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纺织产品监管的有效性,导致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可见,影响监管有效性主要原因:既有“分段监管”的体制问题,也有日常监管存在“监管缝隙”的机制问题;既有法制、标准规范作用、企业主体责任未落实的问题,也有社会监督、质量共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问题。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纤维和纺织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变革,实施“全链条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重点解决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为了提高纺织产品监管的有效性,十分有必要在我国实行“纤维纺织产品的全链条监管”,并由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实施。这是因为:

1.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在纤维和纺织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创建“全链条监管”新模式,能够克服从纤维到纺织产品产业链上不同产品存在的“分段管理”,符合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职能”的要求。

2.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需要。在纤维和纺织产品的产业中,产品种类多种多样。但是,在质监系统内部实行分部门“分段监管”,不仅浪费有限的行政资源,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监管有效性的提高。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4篇

2011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纺织制成品的贸易总额近11亿美元(不包含纺织原料),其湾出口至大陆超4亿美元,大陆出口至台湾近7亿美元,同比均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纺织业是主要受益产业之一,ECFA早收清单234个项目,纺织品有37项,占15.8%。2012年7月,作为ECFA签署后台湾最大宗解禁大陆商品,台湾开放了大陆棉制女衬衫等25项产品进口。可以预见,随着两岸间ECFA效应的积极影响逐步显现,两岸间纺织品贸易量还将有明显的上升。

一、台湾纺织品法定检验方式的几种主要做法

根据台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2011年5月9日制定并实施的《纺织品检验作业规定》,符合应检范围的纺织产品在台湾地区或进口至中国台湾地区时将会进行强制性检验。取样产品根据《CNS15290纺织品安全规范(一般要求)》(CNS15290 Safety of Textiles(General Requirements))进行检测。其检验方式主要有三种:

1.追踪检测检验方式。针对所有制造商和进口商,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为:所有批次进口或制造的产品都必须提交检测,台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BSMI)采取百分之五的比率随机抽批查验,抽中批取样检验,未抽中批者,采用书面核放。同种商品数量五件以下,采用书面核放。同种商品数量五件以上,且单件起岸价格(CIF)新台币一万元以上,可豁免。取样数量为同批报验商品未超过十种者取一种,超过十种者每超过十种加抽一种,最多取三种,同种商品取两件。对检验不合格的,对其相同商品须经连续三批实施逐批查验,取样检验皆合格后,才可恢复以百分之五比例随机抽批查验。

对采取书面核放的商品,可以以百分之五比例随机抽验进行外观、中文标示及商品检验标识的查验。同时,采取书面核放的商品厂商必须提交试验报告或质量性能声明书。试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商品名称及全部检验项目结果;质量性能声明书的内容应包括商品名称及声明全部检验项目质量符合检验标准。

2.随机抽查检验方式。针对中国台湾地区制造商或进口商,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主要是:产品不需要提交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可随时进入工厂,并按前一年出厂数量或当年预估出厂数量推算其出厂批数后,按百分之五比率规划年度抽验次数,并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厂,至多每月取样检验一次,至少每年抽验一次。工厂如取得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使用证书,该类纺织品以每年抽验一次为原则。对发现检验不合格的,如果与不合格同批的商品已流入市场,必须回收改正;如果未流入市场,则依前条办法处理。同时提高抽样频率为每周至该厂抽验同类纺织品一次,须经连续三周查验符合规定后,恢复原抽验频率。

3. 用管理系统追踪检测方式。适用于企业获得官方认可的ISO9000证书或企业拥有四项基本分析仪器(UV-Vis,GM-MS,ASS或ICP, GC-PFPD或GC-FPD)的生产企业,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主要是:制造商自我检测。检测方式需根据《CNS15290》进行检测。

二、大陆纺织品法定检验方式与台湾法定检验方式比较

两岸纺织品检验模式最大的相同点:都依法制定《应实施法定检验的产品目录》,并对具体产品实施法定检验、监管。这也体现了两岸法缘相循的特点。但两岸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一)法检商品范围不同

大陆目前实施法定检验的出口纺织品包括52-55、58、61-63项下的970个HS编码的纺织原料和纺织制成品,涵盖了棉花、布、纤维、内衣、外衣,童装、成人服装、工装等众多产品,其中303个HS编码项下的产品开始正式施检的时间为2011年1月1日。台湾涉及法检的纺织品品种目前相对较少,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检验的有61、62项下的12个项目,2012年1月1日又增加了359个项目。

(二)检验项目不同

台湾对纺织品的主要检验项目包括:游离甲醛、禁用偶氮染料、镉、铅、有机锡、标示(含纤维成分)及部分物理性安全项目要求(童装绳带安全)。大陆GB18401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包括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耐干摩、耐唾液)、异味、禁用偶氮染料等;另外GB5296.4标准规定了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即产品标识。

比较双方的检验项目,台湾侧重纺织服装产品的化学危害和儿童服装机械安全;大陆侧重物理项目,对重金属和儿童服装绳带安全暂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根据大陆的相关规定,出口产品应按输往地检验要求对其实施检验。

(三)企业分类不同

双方都采取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方式,但大陆对出口生产企业分类相对更为明确、细化。国家质检总局以总局令的形式出台了《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第113号令),由检验检疫机构根据企业信用情况、生产条件、检测能力、人员素质、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产品追溯能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审,对包括纺织服装企业在内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四个类别进行分类,一类为优秀企业,四类为评定结果差的企业。企业分类不需要企业进行申请,而是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评定工作规范的有关要求对各自辖区内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告知生产企业。

台湾地区对企业分类没有很明确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取得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使用证书者,及其他企业两大类。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的图样由一个笑脸及台湾地图所组成,代表产品来自台湾,通过质量验证制度,提供给消费者安全、健康、值得信赖的商品。“MIT微笑标章”最早从制鞋行业产生,目前参与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验证的12大产业为成衣、内衣、毛衣、泳装、毛巾、寝具、织袜、制鞋、袋包箱、石材、陶瓷及家电等,均为工业产品。该标章主要由生产企业自愿提出申请,由评审专家到现场进行查核,并通过相关标准检验后发给。

(四)管理模式不同

大陆按照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因素采取二维评价方式,由四种企业类别(一、二、三、四类)和三级产品风险等级(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一般风险)共同决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检验监管方式也细化为五种,分别是特别监管、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和信用监管方式。规定了对不同企业出口不同产品检验放行的宽严程度,特别监管方式最为严格,是对企业出口产品实施全数检验;信用监管最为便捷,仅对企业实施常规的监督检查,不对具体的出口报检批施检。

企业类别越高(如一类),相应的对其检验监管方式越宽松;产品风险等级越高,相应的对其检验监管方式越严格,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风险的产品,实行的检验监管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中国台湾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检验监管的方式以产品检测为主,根据制造商、商地区、商品数量、同类产品的历年产量按固定比例抽检,进行标准符合性的验证。

(五)监管侧重点有所不同

大陆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实施监管的职责,注重从源头上把关,在五种具体的检验监管方式中,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和信用监管方式都要求对企业进行日常监管,特别监管方式也有监督企业整改的要求。而台湾偏重对产品的抽样检测,通过对申请报检的商品和市场购样的方式进行标准符合性的验证,基本不涉及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即使是对“MIT微笑标章”申请者的现场核查,也主要是产品产地核查。

三、进一步完善两岸法检纺织品的检验方式

两岸法检纺织品的检验规定,在保障两岸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两岸纺织服装生产业者应积极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确保两岸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两岸纺织品贸易的顺利发展。通过两岸法检纺织品检验监管的比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两岸间纺织品检验监管方面的交流。特别是要重视两岸对纺织产品安全方面的不同关切,如台湾方面的镉、铅、有机锡及绳带安全等项目非大陆规定的纺织服装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目前多不为大陆企业重视,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其出台背景、目的、意义、具体的检测要求等,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的统一监管目标下,逐步使两岸纺织品检验标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趋于一致。

第二,两岸法定检验纺织产品目录不尽相同,台湾方面为应施检产品,而在大陆可能为法检目录表外产品。因此,两岸有关部门可根据各自的市场及企业情况,开展相关产品的调查及专项监督抽查,了解产品的质量及缺陷,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同时,随着今后两岸协调沟通的深入,逐步调整、统一《法定检验产品目录》,则更有利于产品安全的控制,以达到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目的。

第三,两岸对纺织品的检验项目互有交叉,如镉、铅、有机锡及绳带安全等项目在大陆非基本安全项目;而PH值、色牢度、异味等项目也不是台湾规定的检验项目。建议双方对输往对方的纺织品应出台规定或指引,增加相应检测项目要求,同时提醒双方企业关注并开展对方纺织产品的品质要求检测,填补双方在检测项目上的空白。从长远而言,应努力消除产品质量标准差异,共同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相比较而言,台湾对纺织品的检验项目更加关注有毒有害物质和儿童人身安全,与国际纺织品通行检测项目更加接轨,大陆今后在相关标准修订时可予以参考。

第四,增加检测结果互认,加快通关速度,降低通关成本,互惠两岸人民。两岸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采信,为双方企业顺利进入对方市场铺路架桥,有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两岸可以首先从相对更加专业和规范的实验室认证入手,互认检测结果,企业只需提供一方的检测证书,即可免检进入对方市场,避免重复检测;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可以开展企业分类结果的互认,对从事评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进行统一的认定,企业凭一方的分类结果,即可在对方市场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避免重复监管。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5篇

1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状况

纺织服装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纺织服装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生产经营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河南省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棉花种植大省,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0%,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左右;河南省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河南省的棉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2%,位居中部第一;河南省的布产量也高达全国总产量的4.36%。[1]近年来,河南省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纱锭总数达1420万枚,约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4.2%,规模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194户,年生产纱250万吨,在全国位居前列。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88亿元;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和第5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2]目前,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梦舒雅、太可思、娅丽达、渡森、五朵云、纽伦、戈洛瑞丝、欧利?金盾等品牌,其中2010年,梦舒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豫派服装无知名品牌的历史。在纺织品方面,河南纺织服装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昌泰”牌精梳纱线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驰名品牌的纺织品。通过品牌产品的带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如神马集团的工业丝、帘子布产能占据世界第一,新乡白鹭的粘胶长丝生产规模占据世界第一,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37%。

2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目前在推进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间。[3]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全省约有90%纺织服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具备研发条件。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尤其是新纤维的研发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导致许多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企业总体效益较低。另外,河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向来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通过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来获取新技术。由于重引进、轻管理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工艺技术上长期处于仿造追随状态。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等环节较为薄弱,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功能性面料及高性能纺织机械的研发能力亟待提高。

2.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

长期以来,河南纺织服装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许多企业只能走贴牌生产之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囿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河南纺织工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的纺织品和梦舒雅、娅丽达、度森、太可思等服装品牌,但与沿海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相比,名牌产品太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4]从所处的价值链体系看,整个集群仅仅处于生产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另外,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2.4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装备水平落后

总体上看,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织布、毛巾织造、毛线、服装加工、羊绒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受限制,产品研发能力几乎没有。由于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的背景,使得这些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企业扩大规模多依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和更新设备上,纺织品服装档次普遍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模仿、抄袭成为企业款式设计的主要途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装备水平近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相比,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县域纺织企业装备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棉纺织服装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等新型织机比例不高;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的使用比例还很小,导致河南纺织产品质量也相应落后于发达地区。

2.5经营水平较弱

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发展而来,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多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分拨、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的运作能力。在经营上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简单的模仿进行市场竞争,造成企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后,多数继续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没有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变。由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内部即使进行了某些改革,最终也会由于家族式管理引起问题而付诸东流,从而整体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的落后,是河南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加快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为消除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纺织服装企业是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河南纺织服装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相对雄厚,除了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外,还应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占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新产品产值占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纺织服装业时代脉搏的设计人才;注意培养高级技工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提高生产一线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中小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中介技术机构,特别在中小企业较为地区,建立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5]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由于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雄厚的资金,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难以进行独立研发。因此,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多数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选择。

3.2努力创建自主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同样的产品贴上不同的商标,价格就会差别很大。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软肋,因此,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确保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质量是创建企业品牌的关键。为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快高级人才引进,逐步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强化质量观念,严格质量标准,加强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可信度。(2)加强品牌营销力度。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参加各种纺织品服装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运用各种媒体展示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纺织服装企业形象,创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力争得到政府的支持。品牌的创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一批具有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培育一批优势品牌。[6]同时,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结合当地纺织服装业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引领作用。

3.3加强纺织服装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服装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通讯、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使得集群内各企业的学习意识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许多地区就是靠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带动了当地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加快我省纺织服装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工业园区是纺织服装业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政府应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产业区品位。(3)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7](4)政府应加强对纺织服装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技术改进、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在技术支持、创业辅导、人员培训、信息服务以及投融资、信用担保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全的服务,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纺织服装业集群发展。目前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我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合理引导,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真正以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

3.4改进经营管理模式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时期有利于节约内部管理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停留在自家人管理的层面上,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这是因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对外排斥性和对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家族式管理难以形成广泛的企业凝聚力和包容性很强的企业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亟须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观念,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定合理薪酬,迅速将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改善管理和用人机制,有效利用现有的资金设备,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

3.5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业转移

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沿海土地、电力和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纺织服装强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国外纺织服装业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河南位居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资源、能源丰富,拥有庞大熟练的纺织服装业人员;河南也是我国东西经济过渡地带,是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纺织服装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河南应抓住这次产业转移机遇,依靠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业向省内转移。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承接纺织服装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3.6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安全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生产的纺织品服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纺织业,不断开发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生态纺织产品。提高环保技术和相关产品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改良。加大对染整、化纤等行业的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稳定达标排放。[8]同时对于在染色、整理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废弃纺织品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可采取回收再加工处理。制定相应的标准限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减少成品对人的危害,从产品设计、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全过程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出台相应的生产与产品标准,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产业,使生产绿色纺织品成为纺织服装业的新增长点,使绿色纺织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REACH法令 纺织品 注册

欧盟化学品管理新法令《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简称REACH法令),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令强调化学品对人类、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欧盟市场上的3万多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实行包括生产、销售在内的整个周期的监管。

纺织业从原料生产加工到服装成品,每道程序都与化学品密不可分。例如,纺织原料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病虫害,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纺织纱线、面料印染过程中使用氧化剂、催化剂、染料等;纺织品在后续整理工艺中,使用功能性化学整理剂等,以获取防皱防缩、阻燃等功能。因此,REACH法令的实施将对我国纺织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REACH法令的主要内容

1.注册

当生产或进口的化学品每年超过1吨时,生产者或进口商应当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ECA)提交注册申请,如果申请注册的生产厂家或进口商的化学品年生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0吨时,对申请注册的所有物质还应当进行化学品安全评价并编制化学品安全报告。对于比较危险的物质,生产者必须提交比较安全的替代物的替代计划,当没有替代物存在时,生产者必须提交研究计划研发替代品。注册期限为:2008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分阶段物质的预注册;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000吨的化学物质,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吨的致癌物、有机突变或有繁殖能力的有毒化学物质,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000吨的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0年11月前完成注册;产量或者使用量每年超过100吨的化学物质及对环境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3年6月前完成注册;产量或者使用量每年超过1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8年6月前完成注册。2009年1月1日起,未注册或预注册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2.评估

ECA首先对每份注册申请资料审核其完整性,然后将注册申请资料转交给该物质的生产或进口国家的主管当局。主管当局审查注册资料后,对技术文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要求有关注册人或下游用户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成员国主管当局在完成对技术档案资料的评估后,起草适当的初步决定,并将评估意见传递给欧盟委员会、ECA和其他成员国主管当局。ECA根据各方提出的修改建议对初步决定做出修改,由成员国委员会就修改的初步决定达成一致意见。最后ECA将初步决定报送给欧盟委员会,并根据规定的程序由欧盟委员会做出最终决定。

3.授权

对于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如致癌物质、诱导基因突变的物质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物质,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相当严重和不可逆效应的物质,它的使用和上市销售必须得到欧盟委员会批准。只有当这种物质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能够被适当控制时,才可以获得批准。如果注册申请人不能证明风险被适当控制,却可以证明其使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性,而且目前没有适当的替代品或替代技术时,这种物质的使用也有可能获得批准。

4.限制

如果欧盟委员会认为某种物质或其配置品、制品的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不能被充分控制,将限制其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

二、REACH法令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

REACH法令对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采用国际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工艺,因而 REACH法令的实施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短期来看,它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纺织品生产成本上升,降低出口竞争力

欧盟估计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注册评估费用约8.5万欧元,每一种新化学物质的评估费用为57万欧元。如果纺织企业自己申请注册纺织品中的化学品,如此高昂的评估费用必将大大提高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即使纺织企业无须自己申请注册,那么上游生产商也势必将这一代价转嫁给下游的纺织企业;与注册、授权相关的各种材料的准备工作,也将耗费一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未获得欧盟委员会授权,纺织企业还需考虑对替代物质进行购买或研发等工作,这方面的支出也可能很大。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附加值和利润都较低,高昂的测试、注册、评估等费用,将导致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削弱。

2.部分纺织品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国内有些化学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直接出口到欧盟,这些企业没有积极性到欧盟注册,造成使用了上游化学品的纺织企业,其产品在销往欧盟的时候,由于使用的化学品缺乏相关数据,或达不到欧盟的技术标准,而失去欧盟市场。另外,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适应欧盟新化学品政策对纺织品的要求,严格控制纺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资金、设备、人才、生产工艺等方面需要较大的投入,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短期内难以做到。

3.增加了对欧纺织品贸易风险

虽然化学品的注册还有一段时间,但一旦我国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中化学品超标,欧盟进口商就以REACH法令为借口,向我国企业提出毁约、退货、降价处理、理赔等要求,从而增大了对欧盟出口产品的贸易风险。

4.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

欧盟REACH法令的实施有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欧盟做法,加强化学品管理。例如,美国已在2003年启动了立法提案,日本在2003年5月28日宣布未来将要建立商品检验注册制度,其做法与REACH法令非常相似。绿色壁垒的迅速蔓延,将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遭受更大的障碍。

三、中国纺织业应对REACH法令的策略

1.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大宣传REACH法令的力度,指导国内纺织企业应对

虽然REACH法令已经实施,但国内尚有许多纺织企业不知其为何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纺织品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宣传REACH法令,组织专家研究REACH法令关于化学品注册程序、资料数据要求、化学品安全评价及安全报告编写等规定的细节,分析其对纺织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指导其应对工作。行业协会应当组成服务联盟,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行业动态,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必要时邀请欧盟专家、法律人士和政府官员向企业介绍这一新政策,提供书面指导文件和安全评价范例说明,让企业了解其实质内容。

2.企业提高纺织品质量

企业应对REACH法令的根本办法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我国企业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观念,努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动态跟踪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采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产品设计、新材料替代研发工作,从设计开发、流程设计、供应商评估、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REACH法令的要求,使生产更精细化,产品更绿色化。

3.加强与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纺织企业应加强与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沟通,了解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成份,是否允许用于纺织品的生产之中,产品是否可以出口至欧盟。如果纺织品中含有不能使用的受限制化学品,则企业必须寻找其他不受限制或符合限制条件的替代化学品;如果无法替代,则这部分产品只能放弃对欧盟的出口;如果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企业也应尽量寻找替代产品,争取只进行注册,以避免许可申请程序和许可不被批准带来的麻烦。纺织企业还应向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了解其产品是否向欧盟出口或在欧盟生产、是否准备在欧盟申请注册。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尽量使用准备向欧盟申请注册的上游企业的产品,以免除本企业的注册程序。

4.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工作

对于上游企业不愿意到欧盟申请化学品注册,而纺织企业使用了其化学品、纺织品又出口到欧盟的,纺织企业只有就自己使用的化学品到欧盟申请注册。为此,纺织企业应熟悉REACH法令的内容,尤其是技术指南文件的内容,充分了解REACH法令对本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尽快与欧盟客户进行沟通,对输欧产品进行摸底,了解输欧产品的总数量,主动与上游企业联系,搞清自身的产品是否包含在REACH化学物质清单中,是否需要注册,何时必须完成注册,以及注册所需数据和信息等等。企业还必须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主要是对输欧产品的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进行分析,如果出口利润高于包括注册费用在内的总成本,并且技术上能满足欧盟的要求,企业应该积极为2008年6月1日预注册做好准备,否则,可以考虑放弃欧盟市场,而转向其他国际市场。在打算注册的化学品中,还应考虑注册的先后顺序问题。

5.选取合适的“惟一代表人”

纺织企业在向欧盟办理注册前,应考虑是请进口商办理注册,还是选定“第三方”作为自己的“惟一代表人”。欧盟当地的进口商有地域、语言、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优势,而且他们对于相关规定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如果我国纺织企业在欧盟的进口商比较固定,可以通过他们了解REACH法令的相关信息,并委托进口商办理注册手续。我国政府和纺织品行会协会也可以考虑在欧盟国家内设立专门机构,作为“惟一代表人”,接受国内出口企业的委托,履行REACH法令具体事务。

6.积极做好预注册准备工作

欧盟规定只有参加预注册才能享受注册过渡期的好处,在准备注册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继续制造和向欧盟出口该物质。预注册还可以方便信息共享,避免重复研究,减少企业成本。因为欧盟为了避免重复试验和补偿企业的检测投资,REACH法令引用了知识产权的定义,要求其他企业在为其产品进行注册和评估提供信息时,必须向首次生成测试数据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在注册前,应向欧盟化学品管理局咨询该物质是否已有人预注册。如果已有人预注册,则应考虑如何与其协商共享数据事项;如果没有人预注册,则应考虑同行企业联合预注册,成为化学物质注册的发起人,以分摊成本,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在预注册阶段,纺织品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作用,协调相关企业,了解国内同行里哪些企业愿意去预注册,并把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尽量由那些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技术资料相对丰富的企业牵头,分享信息,一起预注册。

参考文献:

[1]梅建等:欧盟化学品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6,(7)

[2]罗永娥:浅析欧盟REACH法规及其可能的影响[J].西部皮革,2007,(4)

[3]郭方:REACH法规及应对策略[J].中国涂料,2006,(7)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7篇

峰会以“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如何从产品本质出发,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助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曹庭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金纯,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费品处处长许榕,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黄春辉、副市长张永安,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金埔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演讲嘉宾和专家、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国内主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代表和各界媒体机构共400余人参加了峰会。

在此次峰会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国际轻纺城设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石狮分中心,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推动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兴吴・金梭奖”第四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颁奖也在峰会上举行。江阴兴吴呢绒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特授予其评选活动推动奖。

下午,峰会还举办了“产品开发论坛”和“采购需求论坛”两大平行论坛,并组织考察了石狮国际轻纺城。

高端视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纺织产业具备创新发展基础

在此次石狮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回顾并对比了当前全球市场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不同。他指出,纺织产业应进一步加快真正的结构性调整,有能力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当前经济“L”型走势是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机。

当前,全球市场正在面临危机,且此次危机不仅是在经济领域,还会在社会各个方面引发变革和动荡,各大产业将面临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完全具备创新发展的各项基础。

庞大的产业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石。2015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4.83%。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20809.17亿元,同比增长9.63%。2015年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913.21亿元,同比增长14.96%,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同比增加18.34%。产业体量和市场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完备的产业配套使得创新有来源、推广有去处,价值链上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得到应用转化。

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亲和力。通过融“智”(智能制造)、融“资”(资本市场)、融“创”(文化创意),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能够激发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产业关联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准确判断突破方向,也需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状况,权衡利弊得失。孙瑞哲指出,要从以下四大关系中找寻创新基因。

朴素创新&品质革命把握需求变化的密码

源于印度的朴素创新着眼于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提倡资源耗费最小化,通过去特征化手段,减去非必须的功能和设计,为底层消费群体提供适用技术与廉价产品。

而当前国内兴起的品质革命则更关注功能丰富、体验提升,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我国处于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有快速崛起、数量可观的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处于脱贫状态。立足社会责任、选择朴素创新,还是面向消费升级、开展品质革命,企业需要权衡。

当下,市场需求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消费者在关注价格、品质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费体验与文化表达,市场对服务化、定制化、娱乐化的需求成为趋势。

二是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随着居民收入普遍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高收入阶层快速崛起,市场潜力日益加大,并开始向城镇下沉。

三是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繁荣,使得具有时尚基因的服装行业长尾效应更加明显。研究显示中国服装网络销售中,大品牌份额低于10%,而长尾品牌的份额达到50%左右。

开放共享&产权保护把握分享经济中的丰厚红利

当前,分享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潮流。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达40%左右。

纺织服装行业在分享经济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尝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产能共享,以整合行业闲置产能,实现机器、设备、科研设施等资源能力的共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淘工厂、南极电商;二是产品共享,以服装租赁和纺织品服装回收利用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LE TOTE、魔法衣橱等;三是创意共享,以设计创意、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分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如Threadless。

人工智能&人工管理智时代,更应注重人本力量

2013年起我国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5年销量达7.5万台,同比增长36.6%,约占全球30%,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台/万人增加到了36台/万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2015年,分别有19.9%和11.0%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或计划采用自动化制造和工业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始应用并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正日渐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而当下也存在另一种趋势,即在需要背景知识和文化品味的关键领域中,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与决策。在以文化创意为重要特征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更多依靠人工智能还是依靠人工管理需要权衡。

围墙花园&生态丛林科技创新依然是关键所在

在互联网经济中,“围墙花园”是指对用户访问内容和服务有所限制的环境。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代表的行业垂直应用平台,都是围墙花园的典型代表。

围墙花园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与针对性,其缺陷在于内容不够丰富。企业创新是打造围墙花园,还是构筑生态丛林需要权衡。

此外还要完善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四大体系:一是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协作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实现协同性研发、分布式生产、精细化加工、柔性化制造的行业智能生产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体系。

同时,要把握创新关键,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科技创新重点要突破智能制造、纺织材料和绿色制造三大领域。

主办方致辞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 乔艳津:

并肩同行 见证未来

在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石狮峰会上,大家共同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探讨如何提高质量,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发现纺织产品创新的深层因素,推动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相信这次会议不仅为石狮,也将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积极的改变。

在“十三五”期间,产业集群将发挥引领作用,推进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特色转型、品质转型、管理转型。石狮将以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供应链快速反应为主攻方向,不断巩固国际化模范产业集群和休闲服装板块中心城市的产业地位。

未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设立分中心,推进石狮纺织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产业内和行业间的协调,实现跨越发展。

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黄春辉:

借峰会东风,扬帆创新之旅

本次峰会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以“深化纺织产品开发创新”为核心议题的行业峰会,为众多面料企业了解前沿资讯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600多家,已形成一条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石狮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产值达459.8亿元。当前,石狮纺织服装业面临转型升级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我市确立了“质量石狮 实业强市”的战略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石狮纺织服装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主题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核心要素

俞建勇在分析纺织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时指出,作为从事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部门,纺织产业的地位非常明确。同时,纺织产业又具有时变性的特征,经历了机器纺织、电力纺织、合成材料纺织以及现代纺织的演变。因此,纺织产业是一个基础的、永恒的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但从微观来讲,企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会变得“夕阳”。科技创新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纺织科技创新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

纺织产业的创新,一方面要关注需求端,重点要解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注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扩大人类开发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把握纺织产业科技创新的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是建立在世界性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纺织创新在技术手段上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这是纺织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什么是纺织科技创新的主题词

就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趋势,俞建勇还提炼了数个主题词:一是新境界,通过全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性能、加工技术水平以及效率和成本控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二是高品质、多元化,围绕高质、多品种发展高效、低成本,这是纺织产业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够赋予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则是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提高快速反应的重要方式;四是以消费者和客户为中心,使制造门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产品中融入多元价值、文化要素等提升总体价值。

梳理纺织科技创新系统

总结科技创新的重点,在纤维新材料领域要突破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在纺纱领域实现全面技术提升,在染整领域实现生态加工,在服装领域关注功能性服装产品,在产业用领域全面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在装备技术领域关注数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俞建勇重点分析了纤维材料科技创新的五个重点发展趋势,即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质化、循环再生化及纳米尺度化。他还就纤维材料的多元应用和创新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纤维材料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在国防、航天航空、能源、汽车、建筑、环保、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俞建勇认为生态纤维、仿真超真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份纱线、新结构纱线和混纤纱的开发应用是纤维材料创新应用的集中表现,市场对产品质感、风格和功能的需求以及智能可穿戴产品也为纤维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契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 曹庭瑞:

贯彻落实“三品”战略

曹庭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惠民生、保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扩内需、促消费的主导力量,是出口、创外汇的主体力量。

新常态时期纺织工业面临发展机遇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新空间。具有较高消费潜力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新消费个体不断涌现,消费的升级为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纺织消费创造了机会。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亦是益处良多。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纺织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纺织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也将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经济区域空间布局战略的实施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纺织产业协同发展开创了新的空间,对于塑造纺织行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为纺织工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探析“消费外流”现象

近年来,境外购物和海淘的现象广受关注。出境游的购物消费品类已经从主要购买奢侈品、高档品牌转向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日用品,包括服装、奶粉等。为什么消费者舍近求远?对此,曹庭瑞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分析。

第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内消费品的品质、价格、诚信以及在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之下全球商品的多样化,都是影响消费去向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行业自身来看,也反映了消费品、工业品,包括纺织行业调整升级的步伐落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第三,从政府管理来看,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商业流通等诸多领域和环节还存在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基于如此现状和形势,曹庭瑞认为,推进消费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的重点一是补短板,二是降成本。

明确任务,大力推动纺织工业的“三品”战略

关于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曹庭瑞介绍道,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将是十三五期间一项重点任务,主要有四项内容:

一是完善纺织行业标准的体系建设。完善纺织标准化的体系框架,大力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力度,优化标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纺织标准自修订和企业标准自我升级的工作。

二是提升质量保障能力。要在全行业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等。

三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品服装供给,注重设计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等。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重点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品牌国际化的步伐。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 李斌红:

从产品、组织到人的创新

李斌红表示,在需求快速增长的 “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期,品质、交期和价格三个要素基本能够决定产品的成交。但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产品要素产生深刻影响:更加多元化的产品风格和功能,以及生态、文化等要素在产品成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产品的创新要素

李斌红用一张简洁明了的“雷达图”解释了不同品牌和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运动品牌、快时尚品牌和奢侈品品牌)对产品创新要素的不同侧重。

李斌红还结合Nike公司产品创新的“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2015年的《全球品牌榜》中,Nike以230.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服装类品牌首位。相比此前与其势均力敌的竞争伙伴adidas,Nike正是通过科技驱动创新获得了可持续的增长和绝对的优势。10年来,Nike的专利技术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其不断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创新。

李斌红说:“仅仅有科技创新的产品还不能使得Nike快速超越adidas。在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市场,美国占全球运动服装消费品40%消费量的巨大市场,为Nike的制胜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二,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使命’和‘定位’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专注于产品。产品是在使命下根据定位来创造的,产品的设计是提供最合适、最具完美想象力、最能增强其表现的产品。”

组织的创新能力

在谈及组织的创新能力时,李斌红表示,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企业的创新管理案例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一套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组织建设、流程管理、技术管理、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和数据管理8个方面。

她结合这8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行业内三类典型的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企业及其对应的组织创新能力:

第一类是处于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前列,有一定垂直整合产业链战略及全球战略布局,有一定组织建设、流程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大量的订单可能依托于国际市场,因此在设计管理方面相对有所欠缺。

第二类是进入“十一五”以后大批涌现出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在一个细分领域关注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和设计管理,擅长整合引进技术来强调时尚在全球纺织界的竞争力。

第三类是需要培养更好优势才能够重新稳住自己市场的广大“红海”企业。

前两类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但是其最擅长的还是市场营销,相比之下大数据管理较弱。

李斌红强调,产品开发战略规划是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产品开发战略应与企业战略密切结合,依托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在生产能力方面,企业需要提升柔性制造系统;在服务能力方面,需要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在协同能力方面,则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基础知识管理系统。

创新者的基因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8篇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分析

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4年中,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18.5%。从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总额来看,2008年达1793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12%,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0.3%。同期,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1643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5%。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目标地区分析

在后配额时代,一定时期内中国对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传统非配额限制市场拓展空间有限,出口的主要拓展市场将是美国、欧盟。据专家估计,如果没有特保措施的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有可能占到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的70%。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机遇

第一,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长期以来在配额的限制下这种产业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影响很大。自从配额逐步取消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稳步增长。可以推论,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能力将会进一步解放,纺织品出口也会有相当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第二,我国纺织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贸易机会,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质量、管理、环保、品牌等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成本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配额取消后,对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实施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因配额而形成的障碍也将消失,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自主地开发国际市场,享受更多的贸易机会。

第三,可以促进我国纺织机械出口,提高纺织技术,同时促使纺织行业加大对外投资,开辟多元化市场。取消配额限制后,世界各国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可以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纺织机械出口和纺织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同时,利用自身相对较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中南美、北美、中东、欧洲投资办厂,开辟多元化市场。

第四,可以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配额取消、关税减让和服务业市场准入的实施,将会使国内纺织品和服装市场更加开放。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要素涌入必然对国内市场造成新一轮冲击。这就迫使国内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规范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与各国在纺织领域中的合作,推动纺织产业升级。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第一, “特保措施”的频繁采用将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领域出口贸易新的制约因素。由于纺织品服装特保要求的门槛相对较低,提起的程序也相对简单,所以韩国、美国、日本、欧盟、印度、加拿大等国纷纷启用纺织品服装特保措施。

第二,国际市场日益兴起的对纺织品的生态、环保要求将对我国出口企业构成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如欧盟实施的《关于禁止使用偶氮染料指令》,迫使国内许多纺织企业使用进口染料,使得出口纺织品价格升高,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此外,欧盟还制定了纺织品服装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已成为鉴定环保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事实上已成为纺织品服装进入欧洲的必要认证。

第三,利用低成本对外扩张、实施粗放式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低,但仅靠低成本驱动市场扩张肯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况且与印度、越南相比,其劳动力成本更低,只是目前印度不是WTO成员国,而越南的国内基础设施太差而尚未发挥全部潜力。但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其竞争力。

三、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产品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制造在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的知名品牌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提高主导产品的性能、使用功能和文化品位,实施品牌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此,要促进和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管理,规范出口秩序

目前,我国纺织品经营过度分散,又加上竞相削价竞争,使得收益降低,也让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倾销指控加剧,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和声誉。今后在纺织品出口上,要努力依托行业协会,统一管理。并且,我国政府要减少或取消对纺织行业的财政补贴和出口补贴,抑制纺织业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以避免出口过度竞争和低价倾销而被国外反倾销或动用特保措施。

(三)寻求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努力扩大出口

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香港、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对其出口占到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总量的75%。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使得我国纺织品贸易对外依存度较高,从而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加强传统的出口主销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和地区,促进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纺织业核心竞争力

出口企业应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上狠下功夫,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1)调整经营理念,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来实施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过程控制。(2)通过引进外资,改良技术装备,实施技术创新,使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方向发展。(3)在原料使用上,尽量自主研究并利用新型环保材料,从而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降低进口成本。另外通过对加工工艺进行改造,减少工业污染,使出口产品达到绿色环保要求。

(五)建立产业集群,提高纺织业综合竞争力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9篇

作为全流程棉纺织机械成套设备供应商,经纬纺初_直秉承顾客需求就是我们努力方向的宗旨,时刻关注棉纺织企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对纺织纤维以及纺纱的梳理、牵伸、加捻、卷绕、织造、气流控制、电气控制等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经纬独有的专家纺纱系统,在纺机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公司自主研发的粗细络联纺纱系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整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具有完整的电脑控制系统,可对纺纱过程中每一个细节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具备参与物联网的条件。采用粗细络联纺纱系统可实现纺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连续化,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能降耗,节约用工,解决了纺织企业用工荒的难题。恒张力纺纱系统改善了断头对纱线质量、产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改善纱线毛羽和条干,在同等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提高产量8%~15%,能耗和专件磨损也大幅降低。新型自调匀整系统采用全数字化模式,修正了传统自调匀整系统的缺点,更加贴合实际生产需要,提高了运行稳定性,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纱线条干的改善。

为提高纺织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水平,经纬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一系列先进的控制系统;为减少纺织企业的能源、原料消耗,降低棉纺企业的生产成本,经纬纺机设备中融入大量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为节省人工,解决棉纺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人员流动大等问题,成功的推出了清梳联、粗细络联等高自动化程度的纺机设备:为提升棉纺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有效结合,经纬开发了针对纺织机械设备联网与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经纬e系统,不仅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完善服务备战全球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0篇

通过对抽查各类纺织产品的检验合格率、检验项目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河北省2011年纺织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纺织产品;质量状况

1 引言

河北省是纺织大省,纺织业是我省传统经济支柱产业。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我省纺织行业已形成以棉纺、印染、毛纺、服装、化纤为主,兼容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针织、色织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密集、加工能力强大、产业链完整、制造成本低廉等优势。纺织工业总产值和纱、布、服装等主要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均居全国前列,在扩大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主导产业之一。

2011年,是国内外纺织产业飞速发展、纺织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我省纺织产品质量虽呈现稳步攀升、逐年提高的好形势,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科技低附加值等低端产品,依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做好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服务,加强质量监控,增强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已刻不容缓。

2 检测情况分析

2.1 检测基本情况

本中心在2011年除接受生产加工企业的委托检验任务外,还承担了羊绒衫国家监督抽查,分梳山羊绒公证检验,毛巾、童装、絮棉制品和床上用品的省级监督抽查(见表1)。

从表1中看出,2011年共抽查了纺织原料、絮用制品、童装、毛巾等九大类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8%。

可喜的是分梳山羊绒和絮棉制品、床上用品抽查合格率较好,所抽查样品全部合格;羊绒衫、羽绒及制品、化学纤维产品质量较为稳定,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毛巾、纺织服装类产品合格率低于80%。

2.2 检测指标合格率情况

近年来,纺织产品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按照GB18401―2010中的规定,纺织品安全性能指标包括pH值、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色牢度等项目;而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其他性能为一般性能指标。表2是我中心对检验产品中涉及到的安全性能指标和一般性能指标进行的统计、分析。

表2所示,全年纺织产品监督抽查的考核重点是安全性能指标,在各项产品中其所占比例高达50%(分梳山羊绒和化纤原料不考核安全指标),而且安全性能指标的不合格产品中,以毛巾、羊绒制品、纺织服装最为突出。

2.3 不同规模企业的质量状况

我省纺织业具有产业链丰满、产业市场广泛等特征,故呈现出产品种类较广,生产加工企业较多且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形势,从生产企业分布类型中可充分凸显出此特点(见表3)。

可以看出,参与监督抽查的纺织生产加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中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明显较小型企业高,说明企业经营管理者质量意识较强,企业内部技术管理水平较为科学,能够有效监控整个生产过程。

3 检测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汇总分析监督抽查结果,整体感到,我省纺织产品总体水平较为上乘,未出现重点监测项目趋向性问题,但其中发现一些急需重视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pH值、色牢度、纤维含量等项:

(1)pH值不符合标准要求:pH值是反映产品酸碱度的指标,GB18401―2010规定,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H值须在4.0~8.5之间,如果织物上的酸碱度过高,超出人体皮肤pH值适应范围,会对人的皮肤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对人体的汗腺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会造成损害。

一些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随意减少生产工艺流程,不进行充分的水洗或酸碱中和;产品虽已经过了水洗,但企业对当地的水质并不了解,不进行相应的中和或处理,造成产品pH值不合格;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不重视,缺乏印染方面的技术人才,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还靠经验来决定水洗次数和所加酸、碱量的多少,也是造成产品pH值不合格的原因之一;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些价格低廉、质量不稳定的直接染料、涂料进行染色和印花,而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考虑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产品pH值不达标。

(2)色牢度不合格:目前,我国用于纺织业的染料,主要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和个别企业用的直接染料。人们使用色牢度不合格的毛巾时染料中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并造成损害。部分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的直接染料进行染色,染色后又不进行固色处理,从而造成色牢度的不合格;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也是造成色牢度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成品检验室,更谈不上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产品生产出来后,不能有效地进行产品质量的跟踪,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

(3)纤维含量问题:纤维含量是产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产生不符合的原因主要是以低价位的纤维冒充高价位的纤维,这是生产企业为追求高利润而有意实施的不正当行为;部分生产企业在原料进厂前没有做必要的验货检验,成品出厂也不进行检验,结果导致产品纤维成分标识不符,误导消费者;有意假冒,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措施与建议

(1)加强对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到产品质量不合格对人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质量意识。

(2)对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的培训,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企业向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3)建立不合格产品预警机制,严把质量关,加大对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手段,出现不合格产品及时分析原因。

(4)进一步加大检验的频次和检验覆盖面,加强执法监管的力度,严厉打击生产各类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企业是质量第一责任人,加强监管,规范生产,提高质量,全面提高我省纺织品的质量水平。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1篇

一、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仅相当于法国、意大利的1/4,英国的1/3。我国面料的竞争力不高,据统计,1998年我国出口梭织服装33.1亿件,其中使用进口面料出口27.9亿件,当年进口机制面料51亿米,针织经编织物、起绒织物8.7万吨;出口服装中使用进口面料的比重超过50%。我国装饰用纺织品的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与国际流行面料也有不少差距。从我国工业用纺织品的现状来看,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每年工业用纺织品进口额达9.5亿美元,出口仅有2.2亿美元。

(二)纺织品的品种开发和设计创新能力弱,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不仅是质量成本竞争,而且要在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竞争,在高附加值领域,创新的竞争更为突出,创新设计领域正是我国纺织工业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也是导致出口服装主要使用进口面料,服装出口多数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款式也主要是来样加工的重要原因。

(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零售、服装、工厂之间普遍建立了快速反应体系,如某服装厂需要一定批量的牛仔布,当纺织工厂接到指令后,12小时后就能提供所需的面料。我国的一般企业需要12天左右,国际上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即重视两头,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加入WTO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纺织品生产与供应中心已东移至亚洲。过去垄断世界纺织品出口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现已成为纺织品的主销市场。如美国几乎所有的纺织品都要进口,1995年其净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额达281亿美元,其次是德国143亿美元,再次是法国,英国和日本,这是纺织品市场的一大新特征。

(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的服装出口国。我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吸纳1000多万就业人口,纺织品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的47%,加入WTO后,我国纺织工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两类市场,国内纺织工业将面临良好机遇。

一是有利于加快纺织工业产业结构步伐。加入WTO后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高技术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使国内纺织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二是有利于纺织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准交期”的快速反应体系,市场开放后,国内纺织企业必然按照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来管理和组织生产,否则将被市场淘汰。三是有利于国际国内纺织原料市场的全面接轨。加入WTO后对纺织工业利用国外原料资源有明显好处,国内原料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也会由于关税降低而更进一步加强。四是纺织品贸易由双边框架转向了多边体系,有利于改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五是我国纺织品配额利用率一直达100%,而大多数国家一直不到80%,这说明我国纺织业出口受到配额的严重束缚,因此随着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我国纺织业的潜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三)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对纺织品的数量、品种、档次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纺织品日益趋向成品化、配套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我国仍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从当前国内纺织市场情况看:第一,市场需求稳步增长,1999年以来,纺织品销售量显著增长,且增长幅度更大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产品销售额也开始回升。但出口形势没有明显改观;第二,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纺织品价格已跌到多年来的最低点,但由于纺织工业的总量压缩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纺织品销售价格将会缓慢回升。

三、加入WTO我国纺织业发展的选择

(一)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营造和培育良好健康的纺织信息市场发展环境,是中国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如今国际市场中许多短线产品很容易饱和,不少新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多品种、高质量、快速变化,已成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顺应市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已成为众多企业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快速反应首先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因此压缩纺织程,提高反应速度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其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求在纺织管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保证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以降低产品性能的测试时间,并减少保险库存。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跨国公司国际间纺织生产与经营。目前,美、日、欧等国和地区纷纷投入巨资建立“快速反应”中心,以期利用信息提高本国和地区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变化将对我国纺织业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产生深刻影响。

(二)组建大型纺织企业,实现纺织产业集团化。借鉴国际经验组建一批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由于拥有资金、人才、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优势,往往对纺织工业发展拥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它们既是纺织业最重要的生产者,又是奋力打入高附加值领域的先锋,同时又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中心的领航者,在纺织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中坚力量。

(三)走科技领航,技术创新之路,实现产业升级。国际纺织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在买方市场情况下,技术创新是某行业或产品赢得市场优势的关键。国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发展经验都证实了以科技领航,通过技术创新而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出的成功之路。

(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三名”为龙头,实施优势扩张,增强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当今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力的品牌竞争。牌子响,市场占有率才能不断扩大,企业的成长性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只有不断地培育名牌,打出名牌,才能使我国纺织品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出口效益,尤其对服装业来说,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可以推动服装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服装的附加值和售价,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2篇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现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废旧纺织品的特点及目前的回收利用制度,从政策法规、标准、回收体系、倡导循环再利用理念、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政策体系;技术创新;安全监管

我国是纺织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每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约3500万吨,其中化学纤维2100万吨、天然纤维1400万吨。由于资源短缺,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纺织品及纺织原料,但同时,纺织服装所产生的边角废料和居民家庭淘汰的废旧服装和纺织品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被废弃的纺织品约2600万吨,而废旧服装和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却不到0.1%。如果回收利用率能够达到10%,由此将节约纺织纤维157万吨(相当于两个仪征化纤厂的年产量、相当于2016年棉花产量的14%),节约耕地面积272万亩,占全年棉花耕种面积(3544万亩)的7.7%。而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等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已达到了16% 以上。废旧纺织品如果能被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补充我国纺织行业的原料供给,还可以节约用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特性。因此,大力开展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对减少城市固体废弃物、实现资源节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废旧纺织品再利用处理方法

目前,废旧纺织品的再加工利用方法主要有3种:化学法、物理法和热能法。化学法是将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类的废旧纺织品中高分子聚合物解聚分解和重新聚合抽丝,得到单体,再利用这些单体制造新的化学纤维。物理法是不破坏高聚物的化学结构、不改变其组成,通过将其收集、分类、净化、干燥,补添必要的助剂进行加工处理并还原成纤维。热能法则是将废旧纺织品中热值较高的化学纤维通过焚烧转化为热量进行发电。

国外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现状

(一)国外再利用法律和政策

1.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1972 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而1996 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强调生产者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并确立了通过源头预防使废物产生最小化,污染者负担治理义务和费用,官民合作的3个原则,同时要求对已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资源化的处置。在这一法律框架下,针对具体行业,德国又制定了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营业额超过400 亿欧元,家庭废弃物利用率比10年前涨了两倍。

2.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促进经济社会结构循环式发展,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废弃物管理法》和《污染预防法》等。英国还制定了包括减少、循环、回收目标在内的废弃物管理国家战略,并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设施。目前,英国的环境、食品和城市事务部(DEFRA)已经着手一个发展可持续服装的项目。这个项目包括服装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如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碳标签认证及回收再利用等,力图从生产、销售到废弃的每个过程都达到污染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3.日本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最健全的国家,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具体行业的法律法规。日本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要合理承担各自的责任及费用。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要贯彻源头减少废弃物及负担费用进行适当的循环,公众则要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尽量循环使用,并配合废弃物的回收工作。

4.法国议会1975年通过了《废弃物及物资回收法》,这是法国政府制定循环再利用政策的法律基础。法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部于2007年了《关于新纺织服装产品、鞋及家用亚麻布产生的废物再循环与处理法令草案》,该法令规定了纺织服装生产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产品的循环利用,要求这些产品批发商为其产品废物再循环与处理或捐助而设立的独立组织和机构,必须经政府的批准或认可。

(二)国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现状

1.德国每年有19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丢弃,其中约42%、近8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服装被收集并循环利用。80万吨中的40%、32万吨被慈善机构用于赠送,25%、20万吨被用作擦洗用布料,25%、 20f吨被用于造纸及车用非织造布,10%、 8万吨被作为废物焚烧或掩埋。如P0lyamideAG工厂利用Novo合成技术回收利用地毯废料,每年处理12万吨旧地毯,生产1万吨纺织品级的尼龙和61.3万吨工业用尼龙。

2.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首项新型废旧纺织品聚酯纤维回收技术,它与用石油制成的聚酯纤维相比,能耗指标和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约80%。东洋纺公司与三菱公司合作,利用聚酯瓶(废旧塑料瓶)再生树脂来生产衣物用Ecole纤维,由此纤维织成的各类织物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日本是世界上纤维循环利用比较好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日本生产出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服装。

3.英国消费者每年购买200万吨的新衣物。每年约有110万吨纺织品和服装被丢弃,其中约27%、近30万吨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收集并循环利用。其中54%、约16.2万吨作为二手服装出口至亚撒哈拉非洲、东欧;19%、约5.7万吨进行循环再生;13%、约3.9万吨作为二手服装在英国本土销售;8%、约2.4万吨进行循环再生出口海外;6%、约1.8万吨作为废物焚烧或掩埋。

4.根据美国环保署(US Envi ronmenta l Protect ionAgency)固体废弃物办公室,美国每年人均丢弃纺织品和服装68磅(31 kg),每年约有113.3万吨纺织品和服装被回收,占销售总量的15%。其中一半以上作为二手服装捐赠给慈善机构,约22.6万吨废旧纺织品服装被再生利用。

(二)建立回收体系,鼓励多元参与。借鉴先进模式,选择试点区域,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回收体系的建设是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试点阶段,不宜采用单一固定的回收模式,而应建立多渠道回收体系,鼓励多元回收主体参与,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回收网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试点工作可以采取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共同参与的模式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回收。专业机构具备废旧纺织品处置能力,可通过实体回收点或者运用现代商业模式W上收购平台实现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如日本的“优衣库”回收模式。

(三)开展科技创新,拓展产品领域。把各种各样的废旧纺织品“还原”为高质量、可利用的纤维是一门新技术。要实现这个转变,使再加工纤维与原生纤维在性能、色泽上媲美,在价格上具有竞争能力,但目前再加工纤维回收利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破解,比如,如何提高再加工纤维的性能?如何从一件由多种原料织成的衣服中分离出不同的纤维?如何鉴别再加工纤维等等,都需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政府要积极支持组建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研发团队,探索建立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企业开发利用推广的研发机制。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倡导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相结合,培育专业化企业和规模化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拓宽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开发、引进、推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形成废旧纺织品梯级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培育具有成套处理装备和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形成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鼓励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全国重点区域建立若干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基地进行试点。通过行业间的技术研发合作实现跨行业、跨领域拓展再加工纤维利用产品,拓展再加工纤维利用产品的种类。政府应在政策、税收、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和引导,重点引导和鼓励再加工纤维在装饰、建材、汽车、农业等领域的利用。通过军品和民品相结合,政府采购和市场行为相结合,扩大再加工纤维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积极与民政、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组织沟通协调,探索再加工纤维产品在抗震救灾和慈善等领域的应用。

(四)加强质量监管和宣传教育,确保产品质量。再加工纤维具有“两重性”,从合理性上看,再加工纤维作为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是好事,它不仅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小、原料易得,既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也可增加财政收入。但从危害性上看,再加工纤维是滋生“黑心棉”的主要原料,不但原料种类繁杂,生产企业小而散,而且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尤其是生产“黑心棉”,不仅损害消费者和规范企业的利益,扰乱社会正常经济秩序,还危及身体健康。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3篇

[摘 要] 入世以后,伴随着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国外利用技术壁垒针对中国纺 织品实施贸易保护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纺织服装作为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困 扰。本文研究了江西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江西纺织品遭遇的技术壁垒,并提出了应对技术 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壁垒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3,(7).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4篇

中纺联会长孙瑞哲、工业与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郭秀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苏超英等行业领导,ZDHC基金会执行总裁Frank Miche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非政府组织、国际品牌、行业组织、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会。

郭秀明在致辞中表示,纺织服装行业要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继续迈上新台阶,走出新路子。一要继续深入推进CSC9000T全面落实,推进和谐劳工关系、公平竞争生态、安全消费环境,提升行业软实力;二要加快绿色发展进程,加强纺织绿色制造基础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生态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继续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不断向其他行业复制和推广,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取得新进展。

孙瑞哲在致辞中讲道,今年5月,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中纺联将协调中国业界各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参与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的统一供应链行动中,ZDHC组织将支持中国业界推进“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中纺联和ZDHC将共同推进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化学品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融合,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界49家纺织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的“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从供给侧代表着纺织供应链最先进的生产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开始试点工作,联合开展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这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各方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联合与行动,旨在减少乃至消除全球纺织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全球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治振奋人心的良好开端。

Frank Michel在致辞中则表示,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供应链各方面的合规都有关系,这需要供应链各方进行跨境合作。现在ZDHC非常关注积分卡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KPI的实施,在积分卡中,绿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参与各方需要达成一个共识,要想真正实现可靠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管控有害化学物质。

会上,阿迪达斯集团社会和环境事务副总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贸易环境可持续总监Charles Dickinso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分别围绕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全球标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供应链上材料和化学品供应商的管控、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产品中的化学品以及CNTAC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进行了深入探讨;ZDHC基金会技术总监Scott Echols、彪马可持续发展总监Stefan Seidel、ADEC创新可持续发展项目总监Michele Carchman、ZDHC执行董事成员Graham Storrie、SAC(可持续服装联盟)首席执行官Jason Kibbey则分别着重介绍了MRSL(生产限用物质清单)及其符合性、ZDHC废水指南、ZDHC化学品网关以及SAC与ZDHC之间的合作。

正如阎岩在演讲中所说,绿色供应链的实质是供应商的绿色制造,而绿色制造的基础是化学品管控。从化学品的用量以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差别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管控不容忽视。中纺联从2011年开始进行产业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推出了《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主要围绕技术创新、标准融合、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共享等 5 个方面展开,以建立企业的化学品风险的防控体系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纺织行业为开展供应链化学品风险管控而制定的为期 5 年(2016 ―2020)行动的基础框架,是为实现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的要求、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协调与统一研究创新的行动指南。

为了贯彻中纺联关于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和ZDHC计划,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在会上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化学品管理和可持续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凭借各自优势在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实践、组织培训和区域会议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利益、利益相关方和实践目标。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绿色壁垒;纺织品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69-03

[作者简介] 李慧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教育;(北京 100088)

张 洁,河北大学马列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河北 保定 071002)

马月红,石家庄经济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绿色壁垒概述

绿色壁垒, 又称绿色贸易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进口国政府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由, 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与市场的目的,它是非传统性质的壁垒。

绿色壁垒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 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这些绿色壁垒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形式多样,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也无形地削弱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色壁垒具有“一箭双雕”的功能。一方面,它是一种遏制工具。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通过国内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以及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产品进行准入限制,以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按照绿色壁垒中的绿色产品标准,如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来生产产品,可以提供绿色产品(无害产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以便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总之,绿色壁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隐蔽性、技术性和广泛性等特征。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在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绿色壁垒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要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以及之所以受其影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遇到了很大阻力。

(一)改变纺织品出口标准,使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在纺织品技术上的优势,对技术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苛刻的检验标准。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进口纺织品检验项目的增加。欧盟2002年5月通过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指令(2002/371/EC),该指令由40多个分指标体系构成,将原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的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纤维(包括木棉)、弹性纤维、亚麻和其他韧性纤维包括大麻、黄麻和苎麻、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尼龙纤维/涤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纤维和纱线的整理剂等几乎囊括所有纺织品和服装。这些指令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检验项目和欧盟颁布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和《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对进口纺织产品检验标准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以某些残留(如农药等)危害人身健康为由对这些残留作了严格的规定,不得检验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化学元素成分物质。例如:欧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品产品倍受青睐,由于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我国纺织业出口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健康成分少,再加上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药品使用和对产品的加工、包装、装运等环节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这就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许多实施“绿色壁垒”的机会,也使我国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

(二)加大纺织出口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在目前这样一个低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外各式各样的绿色壁垒,我国纺织业的棉花种植和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就不得不处理好对棉花实施的农药残留物和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纺织品标准后才能进入,如ISO14000 认证等,但是要取得纺织服装标准的认证费用非常高,根据纺织业生产产品的内在成本的要求,这些认证费用将要计入成本,这就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大大的提高了。另外,如果纺织品企业要建立及实施ISO14000 认证,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费用主要用于长期环境审查、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咨询建立、认证费用、及其改善环境污染的设备、污染物检测、员工环保培训费用等。)此外,各发达国家还在纺织品进口贸易中纷纷提高各自的检验检疫标准,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对纺织品如衣服、被褥等进口的纺织产品进行批批检验,这不但导致通关时间加长,还加大了停留港费用,增加检验成本,这些因素都会使纺织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地增加,进而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三)影响我国纺织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对纺织产业制定过分苛刻的环境标准,并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注册、认证、检疫制度,使纺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不断加高,进而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受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绿色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于建立时间短,又不被国家和企业管理所重视,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制定环境标准相比,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缺乏统一性、完善性等合理的标准。据统计,在我国19278 项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在认证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如此的问题。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妨碍了我国纺织品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对接。

(二)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更深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但是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如各种产品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应由环保部门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还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如果把这些技术指标定义为环境标准则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可是目前这类指标的性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三)对绿色纺织品的技术研发和绿色纺织产品的生产缺乏资金支持。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绿色纺织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直缺乏资金支持,这是阻碍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大难题。其次,从事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的企业,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没有多余资金投入用于研制绿色产品。再次,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比较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投资绿色产品的研制,因而限制了绿色产品研发的投入。

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面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发展对外出口贸易,我们就必须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使企业和公众都深入地认识到,为了自己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企业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

2.与时俱进,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在制订国家质量体系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体系,如ISO14000认证标准等,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制定适合我国纺织品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本国认证条例。而且,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纺织品出口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来帮助纺织企业做好出口产品的各种质量标准认证工作。

3.实事求是,建立和健全出口产品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我国应尽快建立对国外技术和绿色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加强我国的通报咨询网络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向企业通报国际上产品标准的制定及变化的相关信息,并协助企业采取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为企业扩大出口服务。例如,我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针对2006 年5 月29 日日本实施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为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减少贸易损失, 针对重点受影响产品, 启动了对日农产品出口预警分析, 《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 并密切跟踪日本实施情况,出口行业预警, 目的是加强和各相关行业及企业的沟通, 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在纺织品行业方面也同样可以开展这项工作。

4.加大对研发绿色产品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可以选择部分纺织品行业的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其提供研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支持,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鼓励个体老板、企业家等,投资研发绿色产品项目。再者,鼓励外商投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和商品消费市场广,又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企业家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人来华投资,以增大对纺织行业绿色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形成群策群力之局,提高我们纺织品的整体质量。

5.积极建立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其实是国际霸权的一种体现,政府应该建立专门“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对绿色壁垒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绿色壁垒隐蔽性的一面,并按照WTO协议的标准壁垒的规定范围及其他国际贸易的相关规定,对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标准要求进行有理、有力、合法地对应,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纺织企业

1.提高纺织品绿色安全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的声誉,打好质量战是企业在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提高产品绿色安全质量。首先,企业应把好原料选择关,要关注原料生产地域土质的好与坏、农药施用控制的管理及其生长期的周围环境的监控等方面,从源头上保证纺织产品质量安全;其次,企业应按照国际公认的纺织品安全质量标准来生产产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无害产品,走绿色纺织品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有利于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再次,要切实加强纺织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把好质量关,以此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贸易绿色壁垒。

2.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常言说得好:“商场如战场”,在今天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同样如此,我国纺织企业要时刻关注商场战略和战术问题。企业要做到讲究市场战略战术,需要企业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会加强自我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需要纺织企业领导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潜意识的挖掘力,分析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冲破绿色壁垒。

3.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企业为了更好地避免和减少因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而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甚至已有学者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王学军,2006)“引进来”代表着学习,“走出去”代表的是创业,“引进来”的是外国的资金、纺织业先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借此提高企业绿色产品质量;“走出去”的是产品和技术人员,纺织企业要定期将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大型相关企业或大学中学习深造,建立国外试验基地,将其建设成内外沟通协作的窗口,借此步步为营,开拓国际市场,为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而建立平台。

参考文献:

[1]陈云,文慧兰.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8,(2).

[2]江莉,胡求光.绿色壁垒对宁波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丛刊,2007,(1).

[3]邢洪涛,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2).

[4]金旭.共享中国纺织业优势[J].中国经贸,2007,(1).

[5]陈旭.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3,(2).

[6]蒲艳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张凌.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