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主要存在两大物流领域,一个是企业物流,另一个是社会物流。顾名思义,企业物流主要是研究与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较社会物流而言,是具体的、微观的;而社会物流是指以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为研究对象,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物流的具有宏观性,经常是由专业物流人员来完成。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物流大都指得是后面这种物流,在此,我们以农业为载体,主要分析中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流;社会物流;农业物流;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物流与农业相结合,便形成了农业物流。农业物流,也属于物流的一种,也包括物流的各个内容,从物流的的外延内容来看,农业物流同样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以及农业销售物流。其中,农业供应物流是指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我们需要采购、运输、调配生产资料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过程;而农业生产物流是指从事相应农作物劳作,包括作物的耕种、田间管理直到收获农作物等整个过程中,由于要配置、操作和回收各种劳动要素所形成的物流,农业销售物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结束以后,由于生出产的农产品要从地头转换为消费者餐饮消费等商品,整个转换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的一系列环节,以及农产品销售环节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采购、运输、储存、装卸装箱、加工、包装、配送等等等等物流活动。这是农业物流所表现出来的三种基本情形。我们在分析是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再从农业物流的软件和硬件方面来进行分析。

农业物流基础由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构成,其实也是影响农业物流的两个方面。所谓的硬件基础通常指的是通讯信息、道路交通仓库基础设施等;软件基础包括政府政策、人才环境等。硬件以及软件基础为农业物流提供了基础保障,但物流也离不开各个参与方,也就是物流主体。而农业物流各个参与者一般包括农民、政府、企业、市场等。这些物流主体都是推动农业物流体系运动必不可少的能动者[1]。

分析了农业物流的基本物流活动内容以及影响物流的几个方面因素,我们就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来分析我国农业物流系统都存在哪些基本问题:

第一: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改变,但其发展的规模亦或速度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农业物流与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并不相匹配。要发展农业,把新技术、新原料引进来,将农产品引出去,就得重视物流在农业中的作用。今年来,农业物流也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

我国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显著的变化,但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求,这会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至今为止,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包括铁路、公路、数量少且交通方式单一,没有有效的将各种交通方式结合,乃至交通尚未形成网状结构,造成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效率低下;(2)有关农业物流的配套设施的标准化程度偏低、设备机械化的自动水平差,总的来说,就是农业物流的基础配套尚不健全。

第二、就物流信息体系建设而言,虽然我国在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进步,但农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相对落后。现今是信息社会,农业的长足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作为载体,而现在的农业信息,只是人们被动的去接收,而不是主动到去获取。农业物流信息仍旧是依靠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而相对迅捷、方便的网络、媒体等信息的、了解还是不及时。包括农产品现时销售价、原料的购买价、运输成本变动等等了解程度都相对较慢,导致信息相对滞后,造成不必要损失[1]。

虽然部分农村地区有专业性网站相继建成,但辐射范围下对狭窄,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相应农产品信息的获取。总结以上种种因素,我们发现,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一是农民主动获取农业物流信息的能力偏弱,并且很难有效的获取双向信息,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与传播途径状况不佳,容易造成信息滞后失真;二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全,导致信息容易断层,有的地方能够及时了解,有的地方却不行,农业物流信息共享度低,造成信息流通不畅。

第三、农业物流体制。现阶段,在农业物流体制管理层面,我国的相应体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主要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设有相应的农业以及农业物流管理部门,但是,各层级甚至是交叉层级部门之间的农业物流是相互独立的,地区间权利和义务是重复交叉的,导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农业物流人为的分割开了,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农业物流的发展,设置了屏障,发展步履维艰。此外,农业物流相关设备、设施、行为等还尚不符合标准,有关农业物流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规范制度、工作标准等各项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物流标准化程度还需进一步努力提高并完善[2]。

第四、专业型人才损失较严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体现在各行各业。农业物流并不仅仅表示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销售、生产等,还需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相关人才。而现如今,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乃至专业型的农业专业人才也相对匮乏,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高校虽多,但设置关于农业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因此,农业物流人才短缺又成为了农业物流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五、农业物流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主体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主要原因是在于政府在这些环节的缺位,本应该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而政府又没有做到。第三个表现方面则是因为现今农产品的生产是以个人为单位,相对而言比较散化,导致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较弱,销售能力低下等,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化要求以及物流的规模效应冲击。

第六、从管理成本角度来看,农业物流管理成本普遍偏高。由于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流通不通畅,专业型人才不全面,主体分工不明确,技术不先进等等原因,导致工作错综复杂,难于满足市场一体化的需求,效率低下,促使我们的农业物流成本增加。

以上分析了我国农业问题所在,下面我们针对以上物流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方法措施[3]:

1、完善农业物流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起步晚,尤其是农业行业,农民对农业物流意识相对浅薄,国家应该从加强完善有关农业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进行政策指引,完善相关农业物流体系等方法来引导农民以及人们对农业物流的认识。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物流提供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其健康有效发展。

2、加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使农业物流迅捷、方便、快速,我们还需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网络等建设,提高道路网线的便捷性,从而也可以提高运行速率,节省成本等。确保运输农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道路畅通,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其价值。

3、加快农业物流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体系。其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双向信息流,可以通过网络的全面覆盖来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信息共享,这样,方便双方对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并对其作出反对。并进一步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二是实现规模化效应,借助现有的农村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连接各单位、各村、各乡镇,组合成为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对于缺失专业型人才而言,可以通过设置专业型的人才培训,最好落实到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再教育,将科技、科学和传统的农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培养农业物流专业型人才。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在农业物流中的主导、管理协调作用,并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以促进物流正常有序发展。

发展完善农业物流系统,努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但要创新观念,正确认识农业物流,还要不断的开发和拓展农业物流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为农业物流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非凡、吴志华.中国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现状与发展.农机化研究.2010.04.01

[2]罗士喜,闫俊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6.11.10

[3]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8.05

[4]赵勤.现代农村物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商业经济.2006.06.20

(下接第246页)

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牧业发展模式上,随着草原牧区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畜牧业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改变草原畜牧业原始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天然草场实行分级定畜、合理轮牧、季节性禁牧等制度;开辟人工草场、建设饲草、饲料基地,通过引进改良品种、改进饲牧方式等措施,提高单位草场的生产能力,从整体上提高牧区畜牧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中针对舍饲圈养及引种入牧的争论还很激烈。钢花(2010)认为生态农牧业,是内蒙古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以引导。

3.2第三产业与工矿业

牧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草原旅游业、草原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特别是内蒙古特色生态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沙草产业,构建现代生态服务体系还任重而道远。但可喜的是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成绩斐然。

吕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博士论文)对草原生态旅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他学者从保护草原生态角度出发对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产品设计、和发展模式展开研究。

有关草产业,内蒙古农业大学及社科院的学者从草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出发,分析草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刘志永对内蒙古草业发展的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为内蒙古草业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海明从宏观层面上,对草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与地区整体发展相结合,进一步重申草业重要作用和地位。

对草原牧区工矿业,专家、学者分歧很大,尚无定论:一些专家、学者强烈反对在草原上办工厂,开矿山,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势必会破坏草原生态。更多专家、学者干部群众支持赞同在草原牧区发展工业,并对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细致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3.3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目前,关于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研究还没系统展开。只有少数学者将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生态保护的一个影响要素加以论述的。盖志毅在其著作《制度视域下的草原保护》(辽宁出版社,2008)中认为牧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小。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带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另外靠近城市或有较大工矿企业的旗市二产比重更高一些。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对牧区采取了取多予少和摧毁草原生态环境的产业政策,并认为对牧区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摈弃滥垦的产业政策,摈弃不恰当的草原工业,慎重地在牧区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牧区绿色环保畜牧业,如游牧业,发展循环草业,重视牧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草原娱乐业和生态旅游业。

王关区指出新世纪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及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绿色食品产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同时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集约化、生态化及信息化,由粗放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加文.重视“三牧”问题加快牧区发展[J].中国牧业通讯.2011(21):9-12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2篇

1.1种子问题

1.1.1个别品种可能存在越区种植的问题

多年出现“自老山”,气候条件好,能发挥熟期长的品种的增产优势。今年预报的≥10℃的积温2250-2300℃,是比较高的一年,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在选择品种上产生麻痹思想,盲目购买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或未经国家和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品系种植,易出现贪青晚熟。

1.1.2存在着种子不包衣,白籽下地的问题

当前我市有些农户播种时白籽下地,不进行种子包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拌种时期不对,有些农户不是在播种前1-2天进行拌种,而是现拌现播,造成播种发滞,出现下种不均和磕籽现象;二是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地下害虫发生轻,防治与否差异不大;三是当前市场上出售的种子处理剂品种繁多,有的就是叶面肥类的,只起营养作用,用后效果不明显。目前白籽下地的趋势呈加重的趋势。

1.1.3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的问题

不同品种要求的密度不一样,栽培方法也不同。可是,农民在生产中不按照品种特性配套相应的种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植密度不合理,不管什么品种,密度都是一个样;现在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单条播15-18cm,全市从2012年看,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在7-7.5万株,有的公顷密度达到10万株以上,远远超过了品种要求密度,不能因品种、因土壤进行合理密植。二是管理不配套,比如有些感温性强的水稻品种,苗床温度管理不当,出现高温,易造成早穗现象。三是不管品种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都采用一个施肥水平。

1.2由于今冬雨雪集中雨雪封地,春季可能出现涝灾,出现延误大田播种进程、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

局地有内涝出现,易造成播种延迟,特别是低洼地块要早一点做好排湿除渍的准备,避免因低温内涝延误播期 ,一定要抢前抓早,适期早播,并因地制宜采取保全苗措施,一次播种保全苗。

1.3个别病、虫、草害及药害发生较重问题

根据2013年气象预报及今年秋季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结果,结合全市作物布局、品种、栽培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我市病虫草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预计水稻立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大豆灰斑病、瓜类疫病、甜菜根腐病、甜菜心腐病、马铃薯早晚疫病等病害有偏重发生趋势;玉米螟有达到重发生的可能,苗期地下害虫、斑须蝽蟓、跳甲、叶甲、大豆蚜、蓟马及水稻潜叶蝇仍不可乎视;气象条件有利于杂草种子成熟及多年生繁殖器官存活,预计局部区域农田草荒将较重发生 ,此外,土壤湿度大、除草剂用量大的地区,药害现象将较普遍。

1.4存在着施肥不科学的问题

一是施肥比例不合理,没有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水稻氮、磷用量大,钾肥用量少;大豆氮肥用量大,钾肥用量少;玉米总体施肥量不足。二是存在着施肥方法不当,只施种肥(口肥),不施底肥,肥料都施在种下5-6厘米处,做不到全层和分层施肥,易出现前期肥害,后期脱肥现象;三是重化肥,轻有机肥。

1.5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市存在着水稻种子精选不到位,水稻播种跑粗走样,水稻苗床及育苗管理不科学,如置床不松暄、种子不用盐水清选、苗床温度控制不好等等。大田除草剂用量过大,用药时期不对,药害严重,水田整地质量差等。

1.6部分地块可能出现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问题

由于市场导向,我市水稻、玉米、籽用南瓜、马铃薯等高产高效作物发展迅猛,在选择地块上空间小,进行盲目种植,会出现药害问题。所以在选择地块和种植作物时应科学理智,调查清楚去年除草剂应用情况,确保作物安全。应用过茎叶除草剂的大豆、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时应谨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旱改水的水稻育秧田,绝对不能选在有药害的地块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1.7低洼地块可能出现短时涝灾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盛夏降水集中,短时阵性强降水次数较多,部分低洼地块易发生短时洪涝灾害,我们要及时查田,发现有积水地块要及时挖沟排水或采用强排措施。

2.解决的办法

根据2013年气象预测分析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今年农业生产要坚持“抗低温、抢春种、抗内涝、促早熟”的方针,重点要抢种抢管,做好战低温、抗旱、抗涝、防病虫、促早熟工作。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生产意见。

2.1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品种是增产的首要因素,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建议平原乡以四积温带品种为主栽, 严禁越区种植 。山区乡以五、六积温带的品种为主。

2.2合理轮作,预防药害发生

要科学轮作调茬,特别是确保大豆田、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的安全。在除草剂正常用量条件下,凡是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异恶草松的大豆田,第二年不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甜菜等作物。

2.3早准备,抗低温、加强管理、确保苗齐苗壮、丰产丰收

合理选择地块,玉米、甜菜和晚西瓜等作物要选择有深松基础的平岗地,低洼地块在没有药害的情况下最好种植水稻。

旱田要因地制宜,坚持适期抢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的原则。对于必须起垄的地块要早动手,实施顶浆起垄,及时镇压。各作物要适耕期内抢播,将作物播在腰窝里, 在播种过程中要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措施,高质量、高标准播种,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2.4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大中微量相结合,可以配合使用复合菌剂。 大豆控施磷肥用量,增加钾肥和中微量元素施用,也可选用根瘤菌剂拌种,水稻前期控施氮肥用量,增施钾肥、硅肥和锌肥,后期缺氮造成水稻上四片功能叶片早衰,在施用返青肥的同时增施奕源生物肥,解决后期缺氮问题,提高千粒重、出米率、米质,增产增效;避免后期施氮肥造成氮肥过量,出现稻瘟病大发生、倒伏、出米率低、减产等问题。玉米要做到基肥、种肥、追肥相结合,尽量避免一次性施肥。

2.5预防为主,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水田防治水稻恶苗病,可用咪鲜胺类药剂,严格按照药剂说明浸种,浸种要浸透。防治水稻青、立枯病,在正常调酸的基础上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3篇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高,价格低,比较效益差

(1)农资价格的提高

2015年前,在国家购粮政策的支持下,粮食价格连年稳中有升,农资价格亦是水涨船高,但是幅度相对较小,对于农民而言,除去生产成本,粮食收益相对较为可观。但是,2015年以后,随着粮食价格的提升幅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尤其2016年,大宗农作物的价格不升反降,然而农资价格却依旧维持上升的势头,农药、化肥、种子、机械成本、和人工成本持续增长,居高不下。

(2)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

当前国家高库存与全球性供给过剩,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据统计,2015年大宗农产品的平均价格同比下跌了15%,粮棉油糖四类农产品的总产值也发幅度下降,仅仅占农业总产值比率的17%。另外,统计数据还显示,2016年全国稻谷亩均收益仅为936元,玉米672元,小麦583元,大豆为405元。若算上土地的费用、人工费用和折旧费用等,粮食生产几乎是没有利润可言的,投入与产出持平,甚至出现入不敷出。青年农民普遍认为“种粮无前途,外出打工才是出路”,中老年由于外出务工处于弱势,所以被迫在家种地,只为了家庭的口粮,在家务农的目的仅仅为了赡养父辈和照顾孙辈。

(3)农产品比较效益差

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10.2万亿元,在此之中,粮棉油糖四类农产品的总产值大约是2万亿,然而,其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0%,占比之低,令人心寒。由于这四类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若是按照产业增加值来计算,其占比还不足20%。然而这四类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却占了农业生产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也就意味着八成的耕地,却贡献了两成的农业产值。为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巴莱特定律,即我们所谓的“二八现象”。

2、集体化耕作率低,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差

当前,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规范,不健全,造成我国大多地区依旧维持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户自己耕种自己的地块,农户地块大小不均,分布零散,资源协调利用率低,集体耕作率低。如此的格局,在过去特殊的时代,有着其积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当前这种“小农经济”其弊端也渐渐显露,高额的农资成本,低收益,低资源利用率,低竞争力,高高风险等,使得这些零散的“小农经济”年年事倍功半,甚至入不敷出,根本无法与国外大农场式的耕作抗衡。

3、立体式农业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

近年来,我国农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自身造成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等不合理的使用,农、兽药残留超标事件经常发生,极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受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工业废水的排放,农民利用工业废水进行灌溉,由此导致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转变为多方面的、立体式的污染。根据全国土壤污染调查资料显示,全国的耕地土壤受到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其点位超标率高达19.5%,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2.9%、2.7%、1.9%和1.2%。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污水灌溉耕地面积大约占据总灌溉面积的6.65%以上,由此造成了土壤中各类污染物和有毒元素的累积与超标。与此同时,大量工业污水排放至江河湖海之中,每年造成我国水产业的损失不可估量。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问题堪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极大的削弱,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

4、国外农产品价格冲击与竞争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国外农产品的竞争。相对于国内农产品来说,国外农产品更具竞争优势,其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比国内的要低很多,如此质优价廉的产品,当然很受青睐。为此,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量逐年扩大。据统计,从2013-2016年,仅仅谷物的进口量就达到124.3%。还有一些粮食替代品,因为没有相关的关税配额限制,其进口量更是剧增,如2015年大麦进口1074.1万吨,增98.4%;高粱进口1071.2万吨,增86.1%。由此可见,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竞争优势极强,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提升,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农民忙活一年要么刨去成本,基本不赚,更为甚者,则入不敷出。

二、解决我国农业当前发展问题的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面对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要想从当前的“发展怪圈”中脱离出来,就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站在国际高度,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转变发展农业发展道路。

1、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协调好“稳粮”与“增收”的关系

在农业发展中,要根据工农产品的价格来适当的调整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供给关系,协调好农业发展的细节问题,避免供给失当,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而个别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农产品市场出现不平衡现象,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影响种粮积极性。此外,在稳粮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当前,从“二八现象”来看,我国粮棉油糖的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效益低下,增产增价的难度较大。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在保证“量”的同时向更在“质”上下功夫,努力使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上来,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之路,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的提升,使得农业走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2、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法规,加快集体农业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当前我国散放式农业生产根本与农业强国产业集团无法匹敌。为此,要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定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集体农业的发展,实现集团式、大农场式生产经营。农业发展集团无论在规模、科技,还是在生产链上,更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质”和“量”,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农民也可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并且在集体农业生产链中从事其他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提高收入水平。

3、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战略

当前,我国多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知识水平有限,思想相对封闭,科技检测设备不足,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生产理念进行生产,缺乏科学性。为此,造成了一系列农业生产问题。如多数农民不会对自己土地进行定期“把脉”,通过科学检测手段,清楚自己耕种的土地那些微量元素丰裕,那些微量元素匮乏,进而根据科学的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施肥耕作。大多数小农生产都是盲目地施肥、灌溉、喷洒农药等。在生产元素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盲目购买使用。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还造成了农业土地,水源、农产品等污染。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要始终放在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上。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 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市场 商业保险

实现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是我国广大农民最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开展支农惠农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理论和现实上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现状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市场构成和分布上分析,目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在城市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快开拓农村市场,是保持商业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对商业养老保险也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

2.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3.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

如失地农民或农民工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

既然如此,那么当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选择等方面。事实上,我国财力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供给不足,经营主体匮乏,无法形成竞争

保险产业的供给水平决定于保险产业的规模,决定于保险机构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员数量和营销方式等因素。目前,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积极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太少,大量公司忙于在大城市设立机构,无暇顾及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因素,服务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保的有效需求。

3.费率问题也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构成了制约因素

保险费率的计算必须考虑投保人的支付能力。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新品种。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养老保险单大都是直接从城市市场移植过来的。费率偏高,具体条款的设置也主要针对城市客户,难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4.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养老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过大,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三是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三、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相关法律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当前目标是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降低费率,但农村市场利润空间本来就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公司不愿前去。针对这一现状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如可对保险公司适当补贴,或可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针对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产品研发。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增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农村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把好营销关口,从而提高保险经营绩效。

3.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相互保险公司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股份公司相比,相互保险机构的优势在农村保险市场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其所具有的合作性质、自保性质、分红性质和非赢利性质,比其他保险组织形式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和认可。在目前农村保险经营主体匮乏情况下适当增加供给主体是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重要手段。

5.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商业养老保险意识

针对农民保险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媒体进行商业养老保险宣传,组织业务员深入农村定期组织召开产品说明会,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让农民认识并接受商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李琴英.对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的若干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新型转变机制;解决办法

1.东丰县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反应出制约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运行机制

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是政府支持的农业的依靠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种植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技术,基本上都是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另一方面,农机推广体系内部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活的状况,普遍存在着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部分现象,农技推广部门不愿花大力气去搞公益推广事业。

1.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机推广的力度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要注入一定的示范启动资金。据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5~1%,发展中国家也在0.5%,而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些部门出现了“卸包袱”现象,为了生存,把农经推广部门推向市场,造成了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段/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3农业科技成果现状与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增产性技术多,质量效益性技术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优质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而目前科技正规现状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1.4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化质量

从吉林省东丰县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看,全县各级农技推广人员135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60人,占3.9%,中级职称的198人占 12.5%,初级职称的1202人,占76%,其余人员占7.6%。农机推广的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推广主体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1.5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1.6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服务机制/服务功能和人员素质等越来越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综合服务组织与市场化的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多种所有制服务主体并存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1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建立与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适应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科技服务也应作为一门产业来办,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都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并主要由市场化运作的农技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对于那些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服务项目,政府要继续给予支持,可以有政府主办主办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来承担,并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相应的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农机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加快造就一批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么,建立与健全形式的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在农村广泛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要加速培养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改善他们的知识 结构。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在大中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加速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的培训基地的建设,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伸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问题;措施

就目前的推广体系而言,存在着推广体系断层,没有专业的机构负责技术的一线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农村的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普遍存在推广难的现象。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农技推广体制不健全

人员抽调频繁。目前,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均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而且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负责安排具体工作。但是,因为没有上层的主管单位,业务工作就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形成了随时抽调,专项工作无专人负责的局面。

2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任意抽调。乡镇机构改革后,设有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3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从政府机构、相关部门到每一位农业种植户都要认识到推广农业技术能够为农业的生产带来好处,推广农业技术也是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认识上去了,才能指导进一步的行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提高不能光是停在口头上,应抓落实,多举办农业技术推广的活动,制定技术推广的计划与方案,与其它部门进行联合,解决在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这样才是真正地从认识上提高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4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 (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 (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在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网站 信息资源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50-02

1 中国地区农业类网站现状

1.1 国内网站总体情况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工作学习,处处都离不开网络的应用,自从互联网引入我国以来,近几年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接入费用降低了很多,网民数量更是呈现出急剧增加之态势,目前已成功突破五亿大关。而且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态势,这为我国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引入到农业应用领域,农业网站作为农业信息的载体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农业网站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农业网站依然面临着很大挑战,农业网站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现有的农业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内容同质化,信息缺乏及时性和深度性;分布领域过分集中,农业网站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缺少相关政策监管;同时,其发展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自身的网络水平不高的制约。

从总体上看,农业网站建设依然相当迟缓,其速度远远落后于农村网民队伍的发展步伐。据统计,到2013年6月为止,虽然我国网站总数高达294万个,但其中农村、农业类网站却只有5万余个,仅是全国网站总数的1.7%。而农村网民队伍却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农村已有1.65亿网民,普及率达到了27.9%,比上一年度增加了约908万人[1]。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网民虽然占网民总数的近三成,但却只能享用1.7%的农村农业类网站。

1.2 我国农业网站分类

(1)按照所属分类

目前我国的农业类网站按照权限所属,主要分为政府类网站、企业类网站以及个人所属农业类网站,其中又以企业所属的农业类网站占据主导地位。

政府主导的农业网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是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政府农业网站的推行能够使农民、农业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快捷便利地获取相关的农业政务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该类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农业信息公开、服务农业企业和农民百姓、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的主要政府类农业网站有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搜网,中国养殖网等等,每个网站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网站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信息,为发展农业提供平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调查发现,企业类网站是农业网站的主体,占总数的36%。由于农业网站的盈利性而产生的竞争带动了农业网站的发展,对农业网站的建设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农业网站,主要是指个人自办网站,核心成员在4~10人左右,大多是出于兴趣爱好,从而带有兴趣倾向性的提供相关农业信息。

(2)按涉及内容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综合性的农业类网站,其二是专业技术性的农业类网站,两类网站各具特色。

综合性门户类农业网站,是指以提供农业信息为主,内容丰富齐全,涉及农业方方面面,同时提供其他各种网络服务,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搜索引擎等等。全国最大农业门户网站――农博网,就是典型的综合性农业类网站,提供了新闻、财经、科技、教育、求职、供求、搜索、创业培训等30多个栏目。

专业性特色农业网站,是通过对农业市场进行细分,针对某个市场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方面,如养殖类、畜牧类;农业电子商务类、农业搜索网站等、农业网址导航站等。

1.3 农业网站主体用户特征分析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91亿,其中新增的2656万人中,有70%是手机用户,手机网络市场大有可为,与此同时,农村网民数量也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长908万人,达到1.65亿,占全部网民的27.9%,在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对于网络信息的渴求,未来农村市场将会成为信息普及的新一轮增长点。

年龄分布也更为均衡,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总占比为46.0%,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逐渐从青年向中老年扩散,中老年群体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据调查,我国上网人口中只有5.5%的农村一线生产者,可见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而言,农业网站的普及需要采取多种形式。

2 网站存在主要问题

2.1 网站良莠不齐,规模化程度低,缺少门户网站、精品网站

我国农业网站5万左右,数量多,但缺少居于行业领导地位的权威的网站。农业网站“各自为战”,难以形成精品和规模。我国农业网站虽然发展迅猛,但网站总体规模显然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农业网站页面复杂,使得互联网水平不高的农民搜索新闻困难;农业网站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参与渠道尚不够健全,缺少农民与网站信息人员、农民与专家之间的互动。网站只是相应机构的信息平台,没有形成以为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网站平台。

在现有的农业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农业网站具备类似”新浪”等综合网站的社会知名度,能让农村干部、农业专家、农民朋友挂在嘴边的农业网站寥寥无几。

2.2 农民信息资源占用少

我国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不仅信息处理能力偏低,而且对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加之农村地区分散落后,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媒体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农民处于非对称的信息环境中,长期面临着信息闭塞的困挠。

除此之外,农民的普遍支付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在部分边远山区只有10%的农户拥有电话,主动订阅报刊的农户不到1%。在网络村村通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显得更为重要。

2.3 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宽带覆盖远远低于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中国互联网城乡差距有逐步扩大的态势。从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截至2011年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54.6%,在农村仅为20.7%,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3 农业网站建设对策及意义

3.1 网站内容建设

农业网站的发展核心在于内容与质量。要挖掘独家资源产品与特色服务功能,在及时性、精深化、专业化、本土化、互动性、全面性、个性化、便捷化、情感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3.2 提供农民自身素质,节约网络支付成本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缺乏主动性,因而农村基层组织应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农民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浏览网页获取知识。

政府扶持与村镇企业资助相结合,确实做好农村网络村村通工程,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在网络信息中获益。

3.3 信息形式简洁化

农村农业类网站主要以广大农村工作者、农产品经营者和普通农民为使用者。由于我国农民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信息使用技术。因此,考虑到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尽量使农业信息形式简洁化。

基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用清晰明了的图解、条理分明的文字搭配操作简单的界面,将复杂的农业知识表现得易学易懂,它不仅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还具备生动、形象、具体、清楚等优势,使农业信息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这是传播农业知识的技术保障,也是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化的重要手段。

3.4 网站接入终端多样化

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立完善的农村互联网平台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因而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眼前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手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农村网民最主要的上网终端。因此,我们应在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增加网站的接入方式,让更多的农村网民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访问农业网站,降低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成本。

随着三农建设的进一步落实,国家将农村文化建设、信息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信息差距。国家对农村信息文化建设的重视为农业网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国农业网站仍面临着数量多但品牌网站少的困境,同时,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制约。但随着国家“网络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和农民受教育状况的提高,这一现象将得到根本改观。农业网站的发展,应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着手,其中内因是根本。这就要求网站加强自身内容建设。农业网站的规模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应从政策、资金、制度等各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农业网站的扶持、管理,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

最后,农业网站的发展最终依赖于农民受众的肯定,只有有效的传播,网站才能实现自身价值。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农民自身水平的提高,农业网站和农民间的互动必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傅晓,邓保国.我国农业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村,2004(1).

[3] 彭华.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与评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

[4] 王可心.农业网站现状及其发展对策.2006.

[5] 邓保国.论我国农业信息网的发展“瓶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渐关注起基础行业特别是农业的循环发展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学者根据国外的循环农业概念与国内的现状进行对接的产物,循环农业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各方的广泛赞同,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这个概念在我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的磨合与建设,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关于循环农业又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 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循环农业属于一个相对较为新型的概念类型,也是国家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的农业类型。经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地方上缺乏宣传工作,再加上本身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的理解不深,了解较少的情况。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农民只关注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却很少关注其他的领域,这就直接造成了国家的战略方针他们了解的很少,对于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也较差,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1.2 生产单元的规模较小

从我国的大部分县域来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县域,基本都是沿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都是以小单元的经营为主的形式。农田的分布情况比较散乱无章,整体农业规模化程度非常低,更加谈不上生产的集约化。即使是在一些农业大省,这些问题也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我国当前的小生产、大格局的农业现状是分不开的。由于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这也势必将对于我国的农业事业发展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

1.3 农业合作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

由于循环农业涉及的内容较广,波及到多个行业与领域以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而我国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要面对各种分散的农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由于农民本身势单力薄,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技术来进行完善循环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当地的农村合作专业的相关组织的介入。但随着走访调查发现,由于地方上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都是由当地的农民选举产生,本身就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落后的情况,再加上一些地区的保护主义盛行,许多农业相关机构吃空饷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最终导致地方上的农民无法学习到第一手的循环农业资料,缺乏理论指导,所以无法真正完善循环农业的内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地方政府与地方组织两手抓,提高宣传力度与地方凝聚力,加快循环农业的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整体质量与成熟度,从而形成循环农业的初步格局。

1.4 地方上农民的执行力有偏差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也对于农村的循环?r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与标准,但是根据实际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基层农村的循环农业中,由于农民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对于循环农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执行国家的标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要求在喂养时使用3种添加剂及其严格的比例,但农民在使用时往往会嫌麻烦只使用1种或者2种,而对于比例的控制更加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实际循环农业的效果。

1.5 缺乏技术创新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模式创新,却明显缺乏技术创新。实际上,实现循环农业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循环农业。在循环农业当中,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要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这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一些地区过分追求循环农业的模型概念,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形成一致的循环农业模型,但这样就忽略了循环农业的创新性特征,既不利于农民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将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是非常错误的时期。实际上,模式的改变的本质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成果创新,实质都是技术创新,所以说地方上推广循环农业不能够因循守旧,应该主动从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借鉴相关成功案例,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循环农业。、

1.6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生态效益意识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整体效果,尽管名义上发展的是循环农业的模式,但由于基本的思路与循环农业不符,所以在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扭转意识观念,把传统的追逐利益的角度转变过来,转而搞生态农业,提高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型收益,从而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效率。

2 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宣传手段,提高农民节能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府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许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开始逐渐了解并且关注起循环农业来,循环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能环保。由于循环农业的基础就是内部能量循环,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将更多的能量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这就是循环农业的实质。但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宣传或者理解的偏差,没有真正了解到节能的重要性,所以在发展循环农业时往往会铺张浪费,不能够很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不但浪费了成本,降低了收益,还有可能会加大劳动负担,造成亏损等等。

2.2 加快农村合作专业组织的建设工作

农民个人的能力毕竟势单力薄,实际上在我国要是想发展规模化的循环农业,就必须要借助农村合作专业组织来实现。地方上的农村合作专业组织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等问题上一定要严抓落实,不能够懈怠,一定要起到积极带头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要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宣传工作,真正把农村合作专业组织平台搭建好,从而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规模化。

2.3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循环农业的关键就是综合利用效率,这其中的内容十分的庞大,牵扯到许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由于循环农业的起点是农作物,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率与循环率,降低能量的浪费等,都是在下一步的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水资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都要以水资源为依托进行循环农业的铺设活动,对于一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就要在确保淡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好的前提下再发展循环农业,否则循环农业永远是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在民间普及。

2.4 加强技术创新,确保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循环农业的实质也离不开创新。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借鉴传统成功模型的时,尽量学习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传统,做到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这样可以提高循环农业的生命力。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56-0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进入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去探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未来发展之路。

1 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消极且单一

一是缺少竞争、激励制度。许多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去服务,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形式主义过强。二是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能力不足。三是技术推广人员不能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达不到实际目的。这些因素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久而久之,农民对技术推广失去期望和信心。当前,以试验示范为主的推广方式被大多数地方的基层农业技术所采用,这种方式仅仅注重推广技术,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地形、气候等重要因素,极有可能因为条件不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缺乏认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要与县乡级机构相衔接,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然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大部分地区的改革推行过程中被忽略,相关部门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未被充分认识。应充分认识政府相关机构部门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它能促进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改革的完善,二者应相互统一,有机整合,并同时进行[2]。

1.3 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限制

目前,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为“三农”制定了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农村起步较晚,相对城市发展缓慢,在技术推广方面缺乏资金。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基层农村一般自由资金较少,农业技术推广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

1.4 农村人员大量流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崛起,许多农村人员选择到城市打拼。目前,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此外,留守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新兴农业技术缺乏了解,阻碍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措施

2.1 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推广机构

遵循“公益、区域、综合、层次”的原则,进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形式的农技推广部门,设计农技推广综合站、行业站。在乡、镇整合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置,并采取上级向下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农技人员的方式,跨区域设置站点。设置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科学的基层机构。根据推广对象的不同,进行目标定位[3]。

2.2 探索推广新方式

一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一对一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采用传统的示范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将研发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基地向农民直观、形象地展示,提高农民接受的积极性。三是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形式,大范围地宣传农业技术[4]。

2.3 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资金运作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经费的运用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监管,确保推广资金真正用到点上。同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资金投入[5-6]。做好积极引导与监管,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平台和资源,宣传地区农业发展优势,打造独特的区位特色,吸引社各界的支持。

3 结语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应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农为本、工商为末”。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但足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应总结经验,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更好地推动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动力。

4 参考文献

[1] 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5(8):45-46.

[2] 姚学慧.落后地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 白亚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 孔继林,刘昌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7(1):6-7.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公共设施;职业病

通过日常的各种新闻,报纸或者网络,我们都能够看到建筑农民工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的境遇,根据种种缩影都可以分析出在现今的建筑企业中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用工管理方面,随着建筑企业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各职能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变,很多建筑单位为了单方面降低项目成本,会选择项目外包形式,而很多的外包单位都是由许多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民工构成。

1、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

1.1 用工管理问题

大部分劳务分包企业与农民工的雇佣都是通过口头形式商定各项内容,根据此情况调查,这样无论是作为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其用工形式也是不合法的行为。在用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

1)没有劳动合同。目前绝大部分的劳务用工形式都是由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或施工作业班组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分包合同,之后再由“包工头”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因为管理不严格或者是检查不严,大部分“包工头”是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商定的形式进行约定,更有甚者的是签订虚假的劳务协议,这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

2)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是每年都会时有发生并且也是对广大农民工利益损害最大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直接严重的影响到农民工的民生利益,同时也是与劳动合同息息相关的,没有劳动合同也直接危害到农民工工资,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安全生产、安全管理问题

“注重质量、安全生产”是我国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定。虽然在各个建筑企业的项目部中随处可见这样有关安全生产的标识,但是还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在建筑项目上存在安全隐患就意味着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安全隐患是性命攸关的严重问题,因此可以说,安全第一。安全问题也是所有管理问题中的关键,这不仅威胁着农民工自身的人身安全,也是对其他人性命的一种威胁,更是影响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公共服务管理问题

1.3.1 没有社会保险

没有社会保险是最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不仅没有给建筑农民工购买人身保险,连基本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这是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但是多数农民工对这个基本常识没有概念。

1.3.2 农民工生活质量较差

一般情况下都集中生活在工地上,住宿是工棚,公共设施配套全部齐全,而且是大多数人共同生活,生活大环境相对较差。

1.4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管理

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起因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而引发的责任安全事故。其实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发生,但是由于建筑部门对工人无证上岗管理太过疏松,进而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沉痛的教训,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上海“11·15”就是一个鲜活的例案。换言之,作为建筑企业,在保证工期正常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有效提高,特殊工种就该持有上岗证才能够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耽误工期的情况下,保证质量,消除安全隐患。

1.5 工作休息管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工作和休息是具有极大反差的。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处于极长时间的工作而缺乏必要的休息,通常是一天连续加班加点的进行体力劳动,这不仅对农民工的自身健康产生了影响,也间接的影响到安全生产这一问题。

1.6 职业病危害问题

职业病的高发性通常都是体现在强体力劳动者身上,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低下,大量空气杂质和粉尘污染导致 60% 的建筑农民工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耳鸣等问题,更有甚者会造成矽肺,而且发包单位或者劳务公司也不注意提供安全监控防护用品。

2、解决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规范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出台相关规定,针对建筑企业是否与农民工本人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要承包法人一级代表与农民工签订。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都已经开始转型为技术管理型,大部分都已经取缔了一线施工人员而是发包给别的劳务公司,但是这其中的劳务公司管理非常松散,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级发包单位无法直接对农民工进行直接管理,其管理成效远不如“包工头”来的直接,因此,可实行工资核发分离,核由包工头负责,发由一级发包单位负责。一级发包单位最好是将农民工工资以的银行卡的形式发到农民工手中,而不是直接交给劳务公司或者“包工头”。建筑企业应该按照规定为农民工朋友购买人身保险,作为政府如果一旦发现逃避此类问题的企业应该加大力度罚款整改。

2.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因为农民工本身来自于农村,在城市务工,但从制度上来讲他们并不属于城市,所以称之为城乡二元结合体,那么他们就不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入学优待等待遇。所以个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用工单位进行协调,根据当地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条件水平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建筑企业要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奖勤罚懒,对于工作积极业绩优良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给予褒奖,例如可以组织农民工参加本企业优秀员工或者劳模评比,以此对农民工加以鼓励。

2.3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

建筑企业应该在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上加大力度,多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不再要求让几十人同住一间房屋,可以8 个人或者10 个人共住,同时还要在农民工的饮食方面提高水平,改善饮食条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针对职业病这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农民工参加体检,时刻确保他们自身的健康,对于危险作业要注意安全帽和防护网、绳等质量要求,必要时可以佩戴防毒面具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2.4 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是建筑行业的一大标准,农民工兄弟由于在农村生活,对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于严格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认识不到其重要性,也不能预见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就会造成违规操作。为此企业或政府部门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定期的组织安全知识讲堂,对安全方面进行培训,并对工作生产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个人和各岗位。从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同志的安全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上述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之外,作为建筑企业还需要经常与农民工多交流,了解农民工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政府部门也要相应的采取一定措施,例如建立农民工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工在工作时能够全身心投入; 作为建筑企业,要在奖惩制度上更具体化,对于业绩优良表现突出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的给予奖励或升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思想,保证与建筑企业思想和行为同步,进而达到建筑企业目标,进一步对农民工管理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丽霞.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存在的现状与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2011( 6) :39-41.

[2]王廷有.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管理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38( 24) :262-263.

[3]张明生.工程劳务分包和农民工管理的研究[J].中华民居,2010( 11) : 65-66.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机产品;维修;管理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维修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做到那里有农机,那里就有农机维修点,那里就有农机维修技术人员。

当前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农机质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1.农机产品与维修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农机产品主要质理问题概括有以下四个方面:

1.1.1安全性不强

很多农机产品生产者不懂标准、质量、安全、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产品粗制滥造,致使很多安全防护装置没有或不合规范。

1.1.2工艺性差

数量较大的农机生产者仅具备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差。同时为了争夺市场,降低成本,放松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在生产工艺中减少工序,设备老化,加工精度无法保证等等,致使农机产品质量差。

1.1.3服务性不完善

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很难解决“三包”问题。

1.1.4说明书不规范

按国家标准GB9969.1一l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说明书要明确标出产品用途和适用范围,并根据产品特点和需要标出主要结构、性能、型式、规格和正确吊运、安装、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和贮存等方法。

1.2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农机维修网点短缺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在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三四家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区村,尽管有各科农机具上千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路的圩镇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跑到县城来请人修理。由于有的村没有农机维修点,维修难的局面。

1.2.2农机修理技术差

有的村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农机维修点”四无”: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维修场地,无拆装专用工具,有的人修理“本领”就是拆换零件,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2.农业机械的修理十法

2.1除水垢

将2条较大的去皮、去籽的分丝瓜络,清洗干净后放入水箱中,并定期更换即可。

2.2活塞环弹力不足

可用同型号的标准新环,与被检查的旧环沿圆周摞在一起垂直放置,并使两环开口均处于水平位置。然后用手按压两环,若新环开口来动,旧环开口已合拢,说明旧环弹性良好,可继续使用。

2.3断裂纸垫的修补

在纸垫两面涂少许黄油,再剪两张与纸垫同大小的薄白纸,贴于纸垫两面,装到机上,拧紧螺母即可消除渗漏。

2.4排机油泵内空气

S95柴油机用的转子式机油泵,若因泵内空气没排挣,会出现不泵油的故障。解决的窍门是:用一医疗废针管吸满机油,向泵的进油口处注油,并转动机油泵,使出口出油。

2.5高压油管两端的凸头与喷油器、出油阀的连接面漏油

靠接触面的加工精度和管接螺母的紧固力保持密封。

2.6铁质滤芯除污

空气滤清器的铁质滤芯,用柴油很难洗净,若滤芯沾上柴油,可点火燃烧,待火熄灭后,用木棍敲击芯,使烟火脱落,就可彻底清除滤芯内外的污物。

2.7除细滤器内的污物

转子式机油细滤器内的泥土、污物不易清除干净。如果在转子内壁先用黄油贴一层纸,让泥土附在纸上,保养时将纸揭下,泥土便可彻底清除掉。

2.8弯油管

紫铜油管材质较硬,不便弯曲安装,可将需要弯曲的部位用炭火烧红,立即放到水中冷却,就会变得柔软易弯了。

2.9拆减速齿轮外强力挡圈

东风~l2型手拖变速箱内减速齿轮的外弹力挡圈,拆卸非常困难。此时用一根铁丝,一端穿过挡圈上的小孔后拧紧,另一端用改锥绕好,紧紧拉住,然后前后转动几下驱动轮,挡圈便可拆下。

2.10治轮胎小跑气

取两汤勺滑石粉,拔下气门芯,放尽内胎空气,用硬纸做成漏斗插入气门,将滑石粉灌入内胎。灌不进时可取下纸漏牛,转动一下轮子后再灌,直到灌完,然后装好气门芯充足气。

3.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与维修质量的对策

3.1生产销售者要参与市场,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素质,扩大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生产销售者要走出“闭门造机”的模式,尤其要克服单一的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做法,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

3.2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到选好机、用好机、管好机、护好机。选好机。在购买前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用好机。在使用之前要熟读产品使用说明书,全面了解其产品技术要求及操作要领、保养方式等,有疑难问颢耍及时请教农机技术人员。

3.3政府管理部门加大监田径赛的力度,多层面地引导农机市场与消费,构架一个良好农机“产、销、用”的空间。

4.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对等。每年的培lJ|1工作目标任务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5.合理规划农机维修网点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即殳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暑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殳,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方圆在5~10公里比较合适。

6.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以便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7.加强对农机维修的监管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履行职责对般机维修网点的审定,修理工考核,维修质量等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转变工作观念,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相较于企业和一些盈利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许多方面都与之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其对社员服务具有公益性,其作为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合作性组织,根据合作制的原则来联合进行生产,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采用规模化经营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则来对合作社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性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普遍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合作社发展初期经营活动相对较少,收入较低,这也导致合作社不愿意再花钱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成员财务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认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一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2.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

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这也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疏漏,部分财务事项无法顾及,而且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金融服务缺位经营,资金筹集难度大

虽然在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社员股金,提留的发展基金、风险金、公益金、盈余积累,金融机构的融资,政府和组织支持的资金等都是其资金来源,但在实际情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十分单一,缺乏有效及稳定的金融贷款支持,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受制于信用级别影响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贷到款,资金筹集难度较大,这就导致合作社很难持续的运行下去,这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4.收益分配制度不规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收益的分配责任主要由合作社负责人承担,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这就使盈余分配欠缺公平性。再加之收益分配制度化不严谨,分配存在着随意性,社员参与度较低,从而使社员的知情权和切身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务知识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很大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即使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实现财务公开,许多成员也看不懂,因此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需要做好财务知识的普及工作,努力提高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通过开展财务知识普及教育,使社员树立起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

2.创新融资方法,扩大筹资渠道

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运行必须通过足够的资金实现,因而合作社应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有效融资,扩大筹资范围和筹资渠道,有效集中融资,实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放宽政策,鼓励各金融体系成为合作社的融资来源,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融资来源端的拓展,将社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提高,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目的。

3.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财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合作社理财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以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推动合作社全面科学管理。另外,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其二,根据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活动,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达到知识及时更新以适应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4.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按照法律规定来设立成员账户,进一步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在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由成员大会形成决议来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并为每一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按章程决定量化成员的份额,计入个人账户中。并根据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合理对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进行确定。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建立盈余支付机制,将提取的盈余及时、全额的支付给合作社成员,严禁虚提及不及时、不足额向成员支付的现象存在。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长,但由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确保财务的公开、透明,实现收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许长荣.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