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襄阳、服装行业、现状、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襄阳作为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它的经济产业在近几年内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相应的就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困境

襄阳有九成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熟练挡车工月工资高于周边“大城市”,企业的赢利空间狭小;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息借贷为生,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转型愿望强烈,土地需求得不到满足,搬迁遇到困难。

纺织工业是湖北省襄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纺织服装企业400多家。2011年,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达到285亿元,今年1~5月产值为111.75亿元。自去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形势的影响,襄阳纺织服装行业走入困境,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企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产品价格下滑 经营持续亏损。

目前,襄阳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遭遇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等难题,经营形势连续几个月不见好转,且市场形势呈现进一步恶化的态势。据亚丰纺织公司负责人骆建强介绍,他们在2012年6月中旬襄阳市棉纱价格为1.63万元/吨,短纤1.02万元/吨,半年时间价格就下降了20%左右;90%的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一些纺织企业家表示没有信心再经营下去。

1、生产成本偏高

首先是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为1.93万元/吨,比从国外进口的配额棉高出7000元/吨。对于国家实行的棉花保护价收购政策,纺织企业普遍表示难以接受。其次是用工成本持续上涨。据金明达纺织公司负责人邹永强反映,为留住员工,公司5年内先后10多次给员工加薪,目前一个熟练挡车工的月工资为3200元~4000元,比河南郑州纺织企业员工2600元/月的工资高出了许多,企业的赢利和生存空间狭小。再次是用电价格高。此外,襄阳市纺织企业布局分散,纺织企业之间在招工、用人、销售等环节存在恶性竞争。

襄阳市纺织服装工业在原材料、人工、用电、运输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自然难以降低。据樊城区纺织企业反映,目前从越南等国家进口的棉纱加上运费,价格比国内还低20%~30%。由此,襄阳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订单减少,出口严重受阻。

2、资金普遍缺乏

中小纺织企业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实力较弱,产品单一,设备落后,尤其是没有资金购买土地,缺少在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难以获得支持。据鹤轩纺织公司负责人卢万友介绍,80%以上的中小纺织企业目前在租赁厂房,至少50%的中小纺织企业在合伙经营,在严重亏损的形势下,股东往往分歧加大,出现撤股或转行的现象;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利贷为生(月息为0.015元~0.02元),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3、发展空间受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开始“突围”——寻求转型升级,但是土地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从骨干企业的情况看,一些企业搬迁遇到困难。

以际华三五四二、新襄棉、银河股份为代表的大型纺织企业,积极响应襄阳市委、市政府“退城入园”的号召,在伙牌工业园挂号征地,准备增加投资,谋求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每年对用地指标都有限制,所以不能及时获批。

新襄棉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与襄州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规划总投资16亿元,在伙牌工业园建设20万纺锭、1100台高速喷气织机项目,并于4月6日通过了襄阳市政府第一季度主城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会,但直到目前,企业仍未获得用地红线,樊城区“双改”指挥部下达了搬迁督办通知,而新厂区建设规划又不能启动,新购设备无处存放。公司董事长张学政说:“现在公司每月亏损三四百万元,搬又不能搬,真是度日如年。”

双佳印染公司是襄阳市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投入1亿元购置的高档印染设备正陆续到位,但由于园区土地未落实,只能在原址上进行升级改造。而以鹤轩、金雪、亚通等为代表的中小纺织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土地,他们希望襄阳市和樊城区两级党委、政府给予重视,充分考虑纺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承担的社会责任大等实际情况,能够在城郊安排土地,建立纺织产业园,使企业能够继续发展。

4、渴望政府支持

际华三五四二总经理邱卫兵说:“际华纺织工业园项目进展缓慢,一方面是伙牌工业园没有落实土地,另一方面是企业搬迁投入太大,加上设备升级、产能扩大等需要6亿元投入,按照现有的政策搬迁(仅土地收储、老厂区挂牌增值收益的60%),企业要负债几亿元,集团总部难以批准。”位于樊城区人民路的多家纺织企业,包括新襄棉、银河纺织、鑫方圆、双佳印染等已被列入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对象,要求在年底前腾空,而企业考虑到目前的市场形势和高昂的搬迁成本,仍持观望态度。

(二)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优势

襄阳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它的服装行业一直稳稳向前发展,就目前来说,湖北省襄阳市举行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成立大会,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亚平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大会选举产生了襄阳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等15家理事单位,3家监事单位。大会选举了5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

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成立架起了襄阳纺织服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发挥了纽带作用;搭建了全市纺织服装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有利于组织会员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新技术传递、信息利用与共享等;规范会员企业市场行为,杜绝会员企业在劳动工资、产品价格、招工招聘等方面的恶性竞争;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等。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熊亚平建议纺织服装企业树立信心,调整好员工的精神状态;压缩企业长期投资,保证资金链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动力紧缺矛盾;控制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持最少库存;在提高、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二、襄阳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分析

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湖北省襄阳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襄阳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叫响“中国织造名城”。

据了解,该市制订了2012~2016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区域配套高水平发展印染工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引进国际国内服装知名品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五年的产业目标为:全市棉纺锭扩大到350万枚,布机5万台,印染生产线30条;年产纱50万吨,化学纤维20万吨,服装1亿件(套);新建1个部级技术研发中心,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打造1~2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和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中国的纺织行连续8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之间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责任工作对于行业发展自身,提供着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健康原动力,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良性循环。王会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7个产业集群和10个企业也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喜的是,通过连续8年召开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行业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孙瑞哲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旺加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提醒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发展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行业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2010/2011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在对2010年度及“十一五”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及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2011年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本年度报告分为三大部分:运行篇、特色篇和展望篇。

宁波市经信副主任周学明:“白皮书是迄今为止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报告。肯定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纺织服装产业背景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的思路,对课题组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服装协会会长李如刚:“白皮书的发表,对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作为行业,企业把握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正确决策的工具书和参考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李克让:“白皮书是宁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行业、企业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展示了学以致用的学问之道,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项目负责人王若明教授在介绍白皮书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内容时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始终是宁波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产业之一。全面反映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系统总结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和企业的发展成就,及时探析、超前研究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前瞻问题,是本书撰写的主要目的。而采取产业技术的方法,以年度跟踪和实证分析的方式,编报年度发展报告,旨在能对决策部门、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发展主体――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起到更加务实的工具书的作用。”

运行篇:

从十个方面展示并分析了2010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运行特征、销售和市场、品牌领先和品牌突破、技术创新、产业拓展、创新创业、劳动就业、外贸企业和OEM企业转型等现状与成就。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宁波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利税占全市工业的比例为10%左右,出货值则是全市的五分天下有其一。但宁波纺织服装产量出现了总量增加、增速放缓,以及占全国、全省的比例下降的现象。2010年,以服装为例,服装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从高点2008年的8.34%下降到5.44%,占全省的比例也从43.43%下降到31.78%。

特色篇:

以宁波当年发生的产业新事件和新现象,以企业为切入点来观察分析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特色,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品牌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快时尚的商业运营模式;大型企业的规模发展模式;企业快速扩张模式;以及女装亮色;低碳纤维;现代商务等,反映近年来一个相当鲜活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显示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

展望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历史现状

改革开放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而言,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仅在棉花和纺纱产业上有所突破,棉花资源相对于38年前增加了近10倍左右,纺纱锭了也由过去38年前的30万锭左右发展到了目前近1 200万锭,40年儿乎增加了四十倍,而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拥有棉纺、毛纺产业,而且同时拥有功能齐备的织布、染色、羊毛衫、内衣、家纺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历史原因和地理区域的局限,对新疆织布、染色、服装产业、家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一些纺织业儿乎是100%的消失了,造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虽有丰富的原材料棉花资源,但是地缘辽阔,人员稀少,物流成本高,周边领国经济欠发达,是典型的大陆性经济模式,不具备海洋商业经济发展条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延伸发展。2013年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已经将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为新疆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新疆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起点,有利于减轻新疆棉花外运的压力,就地将新疆的棉花资源转化为半制品棉纱、棉布或服装产品,有利于将中国的棉花产业逐步向新疆转移,充分发挥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未来纺织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由新疆产业聚群织造,在最短时问内通过欧亚大陆桥运输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欧洲各国,改变远洋运输速度慢、交货时问长、交货数量大的交易模式,重点带动新疆棉花产业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的收入,促使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帮助新疆周边国家提高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水平升级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

众所周知,新疆近七十年的棉花产业技术发展,无论是棉花产量、棉花质量还是棉花种植管理加工模式,都远远走在了全国其他产棉省份的前列。据全国棉花纤维检验机构公正检验统计,2014年全国公证检验棉花数量为515万t,新疆为418万t,新疆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1. 2%,新疆棉花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的2/3,高达4/5,高等级高质量的棉花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优质原料保障。201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棉花储备政策,实行全面公证检验,在保证新疆棉花质量与世界棉花质量接轨的条件下,也将新疆棉花市场推向市场经济。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5600公里的边境线与8国接壤,17个一类口岸的通关和货物输送与输出,提升了新疆纺织产品边境贸易的交流与繁荣;中亚、欧洲陆路通道的畅通与未来的改扩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出口贸易的增长发展,随着未来俄罗斯、中亚各国、巴基斯坦、印度经济的崛起,新疆西部门户的优势将更加突出,拓展空问将更加广阔,贸易额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增加儿倍甚或儿十倍。

国家政策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进行倾斜性支持,棉纱棉布服装运输补贴提高,增加原料补贴和纺织企业员工的养老金、其他保险金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新疆棉花资源优势,提升新疆棉花产量与质量,根据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要求和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速度加快,促使新疆发展纺织产业,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两城七园一中心的建设发展,促使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聚群优质资源配置、物流发展,提升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发展,保证了白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先进纺织服装设备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中的运用,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硬件设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有效保证,对加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与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提供了基础保障,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金金融危机再现,沿海发达省份劳动力密集性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非洲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也给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我国和世界一些棉花行业、纺织行业巨头在新疆“圈棉”现象说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中蕴藏着较好的利润空问。

三、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全国各地的纺织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一些纺织企业在新疆投资发展兴业的热情,新疆一些地州开发区出现了一些上白万锭纺纱项目的签约、圈地运动。而现实中,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投资发展热中,出现了‘占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集中表现在签约项目能力大,执行到位少,而且一些在新疆参加签约的企业很多都是产业链不完备、市场基础薄弱,其真实目的是奔着享受国家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优惠条件而来新疆投资的,签约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严重缺乏广度和深度,产品单一,竞争力差,无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少,儿乎都是现有的大路货。大批量棉纱生产下线后,结果必然是产品滞销,企业停产关门,工人失业,银行上门逼债,给新疆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宁因素,政府在接受投资商时需要考察投资企业具有的优势,言目签约而不考虑未来发展前景,必将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带来诸多麻烦,认真思考分析一下目前新疆服装产业的投资,没有儿家是产业链完备,资产优良,在世界纺织服装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那么,未来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又从何谈起?目前新疆现有的纺织产业存在以下问题,而且在短时问很难解决。国家纺织产业发展战略就是扶持一批先进设备纺织企业,淘汰一批目前相对落后和管理不到位、质量不到位、市场不到位的纺织服装产业,关停并转推动了中国纺织装各制造数量、销售数量的上升,有利于中国纺织设各技术的发展。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短时问内出现喷气式发展,暴露出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劣势,具体如下。

1  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给新疆纺织服装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带来了重重困难。

2  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集中在棉花、棉纺产业,产业链较短和产品单一,国有化成分比例过大,企业管理粗放,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效率低,创新机制落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链纺织专业人才缺乏,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对的最大瓶颈。

3  新疆纺织企业布局零散,无集群优势,没有形成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没有形成3h车距产品匹配输送对接快速反应机制,无共生与互动关系存在。

4  下游基础产业薄弱,只有零星的织造、染整、服装产业,产业短板明显,远离产品终端市场,棉纱运距长成本高,纺织服装产品信息捕捉能力弱,产品市场反应速度慢,制约了现有新疆纺织品棉纱的开发产品多样性,也制约了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链的延仲发展。

5  新疆服装产业原料除了细绒棉、长绒棉和粘胶纤维外,无其他白然纤维原料和再生纤维原料、化学纤维原料,这是新疆纺织产品缺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少有的儿家染整企业技术落后,纺织品花色、样式单一。

6  新疆原料产业拥有的再生纤维粘胶规模很大,一方面是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在粘胶生产过程中的棉浆泊生产是一种高污染生产,儿乎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生产棉浆泊的废气、废水、废渣排向无人监管的戈壁沙滩,严重污染新疆的地下水资源,贻害了孙。

7  新疆本身是我国石油、煤、天然气、粮食、瓜果生产大省,外运负担沉重,造成新疆棉花、棉纱外运困难,不能及时到达客户下游工厂,改变当下新疆产品外运存在的种种困难,是新疆纺织品迅速到达市场前沿的重点。

四、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面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正确地运用好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势,克服当前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问题,是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白然纤维棉花资源优势,加之再生纤维粘胶生产优势,同时具备生产石油副产品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许多涤纶纤维、维纶纤维、膨体纤维化学纤维生产的原材料,将石油副产品升级开发利用合成纤维,同时充分利用好粘胶纤维生产线织造各类适合于纺织品原料的再生纤维,譬如合成芦苇纤维、草纤维、木浆纤维,都是对现有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家纺产业需要的原料,也可以加大新疆白然纤维长绒棉、有机长绒棉、彩色棉花、有机彩色棉花、BC工良好棉花、罗布麻的发展,将这些白然纤维进行单独或混合使用,甚至把白然纤维与再生纤维、化学纤维混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新疆纺织品的多样性,拓展新疆纺织品发展和生存空问,打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有的以白色棉花棉纺产业为生存空问和发展需要传统,形成产品规格和产品样式多样化,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各类纺织品的竞争能力。未来不仅要注重纺纱产品多样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延仲新疆的纺织产业链,加快新疆面料生产、染整生产的发展进程,改变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单一化现状,包括棉花、棉纱、面料、服装的单一性发展,这是盘活新疆纺织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仅有的儿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即使消化掉

新疆现有棉花产品的50%或以上,也是在生产一些常规棉纱产品,属大路货,无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会产生新的高附加值。所有新疆纺纱企业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运料补贴、运输补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很难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腾匕。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重视做大新疆棉纺产业规模,以期带动新疆GDP的提升,希望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边缘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就目前新疆各行各业的现状而言,已经可以充分容纳现有的2 000万新疆人员就业,大量来疆务工人员涌入新疆,存在着与当地文化融入问题,也会给新疆地区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各地纺织产业城、纺织产业园的建成,势必会在新疆形成用工荒,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现有纺织厂员工的技术水平,也会造成纺织企业对熟练工人的恶性争抢。尽快解决新疆纺织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育,是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疆拥有1200万纱锭后,需要长久考虑的是后工序发展,而不再是将新疆的棉纺织纱锭朝着2000万纱锭、3000万纱锭规模言目发展。应该欢迎国内知名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兴业,它们不仅可以带来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先进的开发团队,而且还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固有的市场占有率、更为充足的资金和资本,可以很好地完善新疆织布、染整、成衣产业链。未来,只有新疆的织布机发展到5万台、针织大圆机发展到5000台、染整能力发展到30万t以上、服装产业发展到50万人,才可以说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新疆毛纺产业的和毛纺制衣行业的发展,因为毛原料是中国北方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独有的天然白然资源,适当合理发展也可以增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多样性,有效合理调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增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竞争力,提高抗风险性。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6篇

一、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与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变革,使该行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制造成本仍然是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

纺织服装业是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效率、低成本是纺织服装业发展持续追求的目标。20世纪50、60年代,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纺织服装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纺织服装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向亚洲“四小”、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低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的主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一时期,由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及对外开发速度加快,特别是随着中国大陆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纺织服装业的外资逐步向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在其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波动。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

相对而言,纺织服装业的最终产品制造环节进入壁垒较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在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具备了通过国内积累实现自我发展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止,而是其转移的重点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大跨国公司开始在纺织原料、高级服装面料、染整等产业的上游环节以及设计、展示、营销等下游环节进行大规模的海外直接投资。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向上下游领域的延伸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以及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全面的配套,有助于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三)外包成为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目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纺织服装业的“外包”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和“贴牌生产”(OEM),外包业务的范围从成品加工逐步扩展到了纺织原料和纺机研发、产品设计、展示、营销等更多领域。一方面,纺织服装业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事研发、设计、展示、营销的专门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其突出的核心能力掌控着行业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其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其中一些企业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资产转移,而是更广泛地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其作为合同制造商在行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外包的发展使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更趋多样化。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外包并不排斥资产转移,相反,外包为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的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纺织服装企业可以结成多种有效的分工和战略合作关系。

(四)需求个性化、技术创新与纺织服装业的外资回流

近年来,在需求个性化和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纺织服装业出现了外资回流的现象,即一些发达国家撤回了在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投资项目,转而在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生产。如日本著名服装公司ON WARD、三阳商会、第一纺织等服装企业相继将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生产计划撤回日本国内。此举不仅可以使生产更接近主流市场,以适应产品周期缩短、需求个性化的要求,而且有助于通过生产布局的多元化克服海外投资的风险。需求个性化和技术创新为纺织服装企业实行差别化经营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发达国家企业在面料开发、产品设计和营销等环节固有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纺织服装领域国际产业转移的门槛。劳动力优势已不再是吸引外资的惟一因素,而培育综合性优势则成为引资的关键。

尽管部分外资回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纺织服装业要素国际流动的区位指向,使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出现了双向互动、有进有出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劳动力成本仍将是纺织服装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能力由高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和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是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的主流,而资本回流则是其支线。这两条线路流量的大小将由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共同决定。

二、外商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贡献

1983―2003年,纺织服装业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项目数约占全国合同利用外商投资总数的10%,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额约占全国的5%。

受上述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投资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利用外商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1年为初始发展阶段。以港、澳、台的中小项目为主,协议外资项目数和协议外资金额呈渐进式增长;第二阶段1992―199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外商投资呈跳跃式发展,项目数和外商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独资的大项目逐步增加;第三阶段1996至今为调整提高阶段。外商投资的协议项目数和协议外商投资金额均出现了下降趋势。外商投资的阶段性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固有的特征和规律。

总体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资本、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扩大了纺织服装业的出口能力。外商投资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四项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国该行业的20%,尽管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仍达到了45%左右。

三、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的新趋势

一是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呈明显上升趋势,并由直接投资转向并购、嫁接改造等多种形式。大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调整在华投资布局,并迅速掌握了投资项目的控股权。二是外商投资的来源趋于多元化。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外资的来源已从港台澳地区更多地转向了美日欧地区,这些国家的外商更注重我国的工业整体配套能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高端产品的生产条件。三是投资企业规模呈扩大态势,大项目、大企业明显增多。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大跨国公司均已在华建成或正在建设大型的投资项目,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建成了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四是投资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投资领域逐步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辐射,但投资行业结构仍以纺织、服装业为主。五是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外商投资虽然仍集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但已经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

纺织服装业外商投资的这些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表明由劳动力成本驱动的产业转移及其引发的外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热潮已经告一段落。大跨国公司将利用产业集聚效应,致力于在中国形成、完善纺织服装业的内部分工体系,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四、对策建议

从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以及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正由丰富、低廉的劳动力逐步向劳动力、市场、技术、供应链等多元化的区位优势过渡,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纺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积累规模,并具备了对外投资、向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调整外资及其他相关政策,以适应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促进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纺织服装业由大转强,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世界工厂”。

(一)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政府应进一步减少私人投资的障碍,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并从企业家资源开发、信用关系培养、创新氛围形成、产业链整合、劳动力流动、专业市场和营销渠道建设等多个层面,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体逐步趋于多元化,以避免产业转移和外资流动对纺织服装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二)吸引大跨国公司对纺织服装业投资,优化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具有吸引外商投资的有利条件和较大空间,今后,一方面,要继续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因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涨而意欲转移的资本向中西部流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防止纺织服装业外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为纺织服装业大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创造条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中,争取获得其产品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完善纺织服装业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吸引大跨国公司投资的过程中,各地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对引资的重点领域进行重新定位,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扩大规模经济。同时,各地区之间应协调引资战略和政策,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地区性的市场进入壁垒,促进地区间人才、资源流动,为各地区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扫除政策障碍。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时尚;自组织;低碳;特色;都市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部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纺织服装 贸易转型 加工贸易

一、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的趋势

纺织服装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先发展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进入“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发展期,从贸易方式上看,出现了一般贸易稳步增长和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的可喜局面。

1、我国纺织服装一般贸易稳步增长

纺织服装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1979年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2年上升到2549.82亿美元。从贸易方式上看,1979—1992年,我国纺织服装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并超过了加工贸易的比重,此后一般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见图1)。

2、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

国际上通常以加工贸易增值率衡量加工贸易整体水平,其计算公式是: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值-加工贸易进口值)/加工贸易进口值×100%。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增值幅度远远超出我国其他品类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说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转变增长方式正在发挥效应,初步实现了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型升级。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是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形势所迫的外部要求。一是2001年中国正式入世的驱动。我国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公平贸易,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升级。二是取消纺织服装配额限制的驱动。2005年1月1日,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终止生效,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给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三是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驱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导致国际订单减少、国际订单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使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二、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规模在贸易方式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扩大,我们要看到一般贸易稳步增长和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的大好形势,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大而不强”,还存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稳中有降、在国内货物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连年下降的问题。

1、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稳中有降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规模在逐年增长(2009年除外),同期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计算,2001—2012年间,2010年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3.5%的峰值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下降到21%(见图3),以欧盟27国市场为例,2010—2012年我国在欧盟市场份额分别占有42.8%、41.7%,20.3%,也呈现稳中有降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越南、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土耳其等国正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挤占了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二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成本上升、自主品牌建设的转型升级的困扰。

2、在全国货物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连年下降

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的13.2%,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并一直保持至今。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2549.82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前1988年24.31亿美元的104.89倍。但我们通过数据研究也发现,纺织服装在我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从1995年开始连年下降,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见图4)。

三、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的发展对策

当下正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纺织服装进一步的转型发展期,需要通过“五个加强”,即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加强纺织服装技术的革新改造、加强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升级、加强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营销、加强纺织服装人才的创新培养,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

2009年纺织服装确定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政府要通过规划、目录、纲要、决定、通知等产业政策宏观指导、调控、支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保意识,促进发展服装业健康发展。政府要通过投资、利率、价格、退税、补贴等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市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服装出口的稳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纺织服装“中国创造”的国家竞争力。

2、加强纺织服装技术的革新改造

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需要进行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命,努力在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环节加强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如加强高科技、高性能的纤维开发;普及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水刺无纺布生产;创新纺织品印花新工艺;发展印染清洁生产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应用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技术;引用立体剪裁技术;打造精益敏捷服装出口供应链等,使我国的纺织服装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转变。

3、加强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升级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国内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本币相对美元升值,国外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新兴纺织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在稳定质量的同时,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升级,适应国际市场目标消费群日益变化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实现产品结构的“五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用布、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纤维、纱、面料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定牌产品向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个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

4、加强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营销

按照国家对外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企业要强化品牌国际营销意识,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口自主品牌的激励政策,正确处理OEM与OBM、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之间关系,注重自主品牌的国外注册,宣传和推广。在品牌国际营销过程中有两条基本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渐进式: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中等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二是跨越式:中国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渐进式是先易后难,跨越式是先难后易。雅戈尔、杉杉、鄂尔多斯、波士登等品牌大多首选欧美市场,也有企业则首选发展中国家市场或中等发达国家市场。两种路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和好坏之别,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势而定。

5、加强纺织服装人才的创新培养

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在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各种类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纺织服装出口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各类大专院校,特别是纺织服装类院校,要根据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需要,开展订单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等的、优秀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人才。二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要指导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行业技能大赛、协同组织企业员工到国内外观摩学习。三是无论是纺织出口企业,还是服装出口企业都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引进、企业培训、岗位练兵、网上学习等方式,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国际营销经营管理水平。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纺织服装企业的领导人、中高层管理者要带头学习,率先成为学习者、创新者。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JA6301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2007后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对策选择[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2]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2012—2013)[R].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9篇

纺织服装业是罗马尼亚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和东欧地区集散地。始于今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及罗马尼亚2008年加入欧盟,给中罗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和分析罗马尼亚纺织服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地开拓东欧乃至欧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强国,曾经是前经互会成员国的主要纺织服装供应国。1989年以后,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国外商品的冲击,罗纺织服装业的传统优势被削弱,生产方式以CM/CMT(委外加工贸易,客人提供材料、设计等)为主,基本没有自主品牌。2008年加入欧盟后,罗纺织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罗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和经营公司7200家,员工数量超过45万人。罗纺织工业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产和出口的97%是由私营公司实现的。2008年,罗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加值约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5%;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9%;出口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7%(含皮革、鞋);出口85%依赖欧盟市场。按产品大类划分,罗纺织工业中服装占62%,纺织占22%,皮革制品占15%。

服装加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马尼亚服装加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发达,80%的裁剪、整理和包装等依靠引进技术进行了改造。但本国的纺织原料匮乏,只有30%的羊毛、亚麻纱、人造合成纤维纺织原材料可以自给,7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主要鼓励发展服装和织布,但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人造合成纤维原料生产加工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服装厂和纱厂生产能力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服装生产企业以做服装来料加工为主,每年为欧盟国家生产、加工的纺织品和品牌服装占85%。主要加工产品有衬衣、罩衣、裤子、茄克、袜子、男女西服、裙子、睡衣、内衣等。由于来料加工占的比重过大,阻碍了罗纺织服装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罗纺织品和服装的自主品牌很少。

1989年至2008年,服装行业投资额为9.3亿欧元,其中本国投资7亿欧元,外资2.3亿欧元。同期服装生产能力提高了2.8倍,出口提高了5.6倍。

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

罗马尼亚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在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纤维生产方面比较落后,麻和亚麻已不再种植,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进口。即使有一些本地供应,产品质量也较低。纺织工业严重依赖进口。

纺织设备除了印染和最终处理部分较先进(主要从美国和德国进口)外,其余的织布和纺纱企业拥有大量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技术设备,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原材料匮乏,许多纺织设备已闲置,目前罗纺织业正处于转型、改造、重组过程中。

罗纺织生产和贸易公司约有2300家。其中,超过250人的大型企业占5%,10~250人的中小企业占27%,1~9人的企业占68%。这些企业主每年来料加工,原材料进口约90%,服装敷料进口约85%。

东欧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从德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来料加工的国际品牌产品约占其出口的80%左右,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8年,罗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其中,出口57亿美元;进口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排在罗出口商品的第二位。

从出口品种情况看,纺织品主要有人造合成纤维、挂毯、棉布、羊毛、皮革制品、花边服饰等。服装主要有针织服装及成衣。

从进口品种情况看,用于生产服装的来料加工料,包括纺织化纤布料、棉布料、棉纱线、毛衣编制品、人造合成纤维、羊毛织布、服装和服装敷料等。

主要进出口国为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进口国别主要有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和土耳其。

罗马尼亚是在中国和土耳其之后的欧盟第三大服装进口来源国;在中东欧国家中,是欧盟第一大服装进口来源国。2008年,罗纺织服装出口95%输往欧盟,82.6%从欧盟进口。

外资进入罗纺织服装业

截至2008年上半年,在罗马尼亚投资的外国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公司共868家。其中,中国在罗166家贸易公司,1家生产企业。投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独资。

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是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土耳其、波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爱尔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希腊和中国香港等。

主要产品是男女西服、棉纱、羊毛线、亚麻织品、真丝、人造真丝、合成纱、缝纫机线、精纺纱、地毯和挂毯、人造合成纤维及工业制品、聚酯纱、聚酯网和各类绳、内衣纺织品、针织服装品、长短袜子、套头衫和女式背心等。

罗纺织品服装购买力不强

罗马尼亚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强劲,但国内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所生产的产品只有20%在国内市场销售。主要原因是当地职工工资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根据欧洲48个国家的雇员工资分类调查,罗马尼亚雇员工资在排行第41位,最低收入为每小时0.68欧元,最高收入每小时23欧元。

从每户家庭月收入现金支出来看,2008年罗每个家庭消费开支占75.4%,其中购买食品约占39.65%,购买非食品约占32.4%,而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消费只占5%。

多数消费者购买中低档服装

目前,罗马尼亚人只有3%~4%的人购买高档价位的名牌服装,绝大多数人购买中低档价位的服装。

在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及公司工作的男职员主要穿西装,女士主要穿质量好,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西装套裙。在普通岗位工作的员工中,约80%的年轻人喜欢穿西方流行款式和针织休闲服,其布料质地为涤棉和合成纤维。老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服装。在罗纺织服装市场较畅销的有:款式新颖的西服套装、休闲针织运动装和牛仔服装等。经济条件好的人比较喜欢棉制品和麻制品。

对外资投资纺织业无特殊政策

罗马尼亚鼓励外资投资纺织服装业,但没有特殊政策。外商在罗投资享受国民待遇。

对纺织服装企业征收的主要税种和税率有:增值税19%、利润税16%、所得税16%、红利税10%、养老税24.5%、失业保险3.5%、健康保险7%、出口税5%。

关税及税率情况看,对于各种面料、原材料一律25%(丝线、棉花、人造合成纤维等);各种成衣一律30%。目前,罗海关实行估税法,对每一个标准集装箱限定最低货值1.2万美元。

罗纺织品服装关税比欧盟要高出2~3倍。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关税,平均税率与现在相比将下降20%。纺织品和服装关税下调幅度更大。此外,罗对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口纺织品不增收关税。罗加入欧盟为罗纺织品和服装提供了更大的出口机遇。

逐步采用欧盟法律和标准

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法律和标准。但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罗仍然使用本国的法律、贸易政策和进出口关税。

罗入盟后,纺织品和服装将采用欧盟和国际标准,如ISO系列标准、EN、ASTM、ANSI、BS、DIN、SN、、NF、AATCC、GTS等共有160个标准,以替代罗马尼亚标准(SR),所有纺织品服装出口到欧盟市场必须要有质量证书,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符合欧盟标准。

产业优势劣势同时存在

罗政府重视发展纺织服装行业,鼓励吸引外国投资;临近欧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黑海第一大港—康斯坦察港及便捷的水路运输;劳动力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与欧盟国家相比成本较低;纺织服装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使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传统的进口来源国,在欧盟市场一直占有较大的份额;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和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免关税和配额;拥有较发达的化工业,经改造后可生产并满足罗大部分纺织业的原材料需要。

在罗马尼亚建立生产企业可享受有关条件有:1.货物以零关税进口,出口没有退税;2.从罗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不需要配额;3.另外,中罗两国政府间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罗纺织服装业也有很多劣势,包括:罗纺织服装原材料匮乏;基础工业设备与现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产业要求;85%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方式生产服装,制约了本国纺织品和服装品牌的开发;多数企业缺乏发展总体规划;和腐败较为严重;纺织生产企业污染严重,多数未能达到国际环保质量标准的要求;缺乏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

入盟前几大措施发展本国纺织业

罗马尼亚是中东欧国家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国,由于罗本国纺织原料生产比较薄弱,罗政府要求罗纺织企业在今后几年里要加大发展对纺织品原料的生产力度,把服装来料加工转向自主设计和生产制作,创本国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使来料加工所占的比重降到25%~30%。

罗在2008年1月加入欧盟后,对罗纺织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罗政府将采取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加大对罗纺织业的投资,促使罗纺织业尽快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鼓励发展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通胀率、稳定本币汇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税收、鼓励外资流入,打击腐败和);消除垄断,采取自由竞争价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欧盟海关法和反倾销法;利用欧盟提供的优惠贷款支持纺织业的技术改造;采用信息技术(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企业;加大对纺织服装业的研发、设计和创立品牌的投资,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逐步减少来料加工,扩大本国品牌产品出口;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政府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出口本国品牌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二、加大投资改造纺织原材料生产企业,鼓励本国企业生产原材料(羊毛、亚麻和麻);改造相关企业生产敷料(拉链、锁扣、缝纫线等);用本国品牌替代来料加工产品,把来料加工业务转到比在罗加工成本更低的国家生产,以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在罗进行来料加工的外国纺织服装企业使用罗本地原材料加工。

三、加强国外市场的调研,开拓多元化的营销网络市场,拓展本国产品出口渠道,除目前向欧盟国家出口外,重新开辟独联体、北美等海外市场。

四、罗政府制定了《2008年~2009年纺织业发展规划》,计划使纺织行业产值年增长率达3.4%。优先发展原材料的生产,支持中小服装企业;巩固和建立加工基地;为避免全球非关税壁垒,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特别是达到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要求。

几大措施限制外来纺织服装进口

罗马尼亚将建立跟踪纺织品服装进口动态监控系统,如有大量外来廉价纺织服装品进入本国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并扰乱本国市场,损害影响本国民族产业利益,将与出口国共同协商并达成双方可解决的办法。如果双方经过协商未达成可接受的办法,罗将按照WTO规定的有关条款,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合法保护本国的纺织品产业。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按出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46.6%、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22.6%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1.7%。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表1 2006年1月~12月我国纺织品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万美元)

表2 2006年1月~12月我国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64.4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图1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28.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70.9%,比上年减少了25.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30.25 万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04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图2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图(1990年~2004年)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伟民顾强: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2]戴红梅刘煜: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出口遭遇阻击战[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第23期P8-10

[3]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7月P50-53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自从全球纺织品的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呈现了下降趋势,尽管金融危机已逐渐远去,但它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再加上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

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贸易出口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新配额体制问题、劳动壁垒、技术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依据WTO协议的内容,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能够运用其中的纺织品及特别保护条款,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限制,还依据过渡期内特定产品的保障措施进行延缓;技术壁垒及绿色壁垒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技术壁垒是从消费者利益及环保问题上出发的,实际上却被发达国家利用加入了较高的指标,成为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坚固的壁垒;劳动壁垒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价格上占据着优势,但这是在劳动力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工作的,随着劳动壁垒的加强,纺织行业需要进行社会体系的改革,但进行改革前期肯定会受到多方面的阻挠;人民币升值尽管能够缓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可我国纺织服装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价值增值空间较低,企业利润也就较低,如果保持原有国际市场价格,就要降低国内利润空间,而要维持企业利润,那我国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就会受到打击。

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就更多了。首先,我国纺织服装自主产品的设计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品牌意识也不强,大多是来样加工、来料加工及贴牌生产等,真正自主设计生产的很少,这样在利益分配上我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本身就是比较少的,仅有的几个名牌产品也由于营销方面的不到位,而处于中低端市场中。其次,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不符合国际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先进工业技术来生产纺织产品,已成为加强出口竞争中的重要组成,可我国纺织服装技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工技术较低,绿色技术刚起步,化纤面料需要进口等,在生产技术上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三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结构不合理,市场太过集中,产品的价格也太低,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结构很不合理,纺织服装比重不断增加,中低档价格的产品增多,而高档产品少,产业及装饰用的太少,而衣着用过多;同时我国服装出口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相邻的国家,这就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某个市场依赖性大,加大了出口中的不稳定性。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对策

1.政府部门所要采取的对策

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采取协调措施来渡过技术贸易壁垒,并进行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营造健康公平的贸易环境,并引导及辅助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提高相应的服务、技术及管理水平,并根据不同性质技术壁垒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依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出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策略,政府要积极地协调对外开放以及环境保护,还要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像债转股、技改贴息及压改结合等;并建立相应的纺织服装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进行网络信息及数据库的建设,为纺织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及时相关的预警信息,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贸易发展动态;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不能仅依靠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标准来行事,要积极健全国家标准及协调活动,让国际标准能够反映我国的要求及意见,并争取将我国具有的优势项目纳入国际标准里,从而扩大我国产品影响力;针对技术贸易壁垒我国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贸易保护体系,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对国际贸易标准的认识,加强企业生产改进,还能够防止国外运用投资及加工贸易向我国转移那些高污染的产业,并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贸易。

2.纺织服装商会及协会的对策

纺织服装协会和商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纺织企业积极提供国际方面的信息服务,并帮助企业拓展信息渠道,并挖掘相关的信息资源,以使纺织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纺织动态,并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的自律行为,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市场经营服务及管理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应对出口贸易中的劳动壁垒,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和外国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市场交易渠道,提高竞争意识。

3.纺织服装企业自身的应对策略

要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竞争能力,就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纺织服装企业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及产品结构的优化,企业要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对行业内相关技术要加强培训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扩大自主品牌的培育及创新,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差异产品及绿色产品,从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及摩擦,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建厂,实行产品出口、技术输出及投资设厂并存的发展战略,这样能够运用所在国的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降低成本,还能够进行全球供应链的打造,加强品牌战略,有效地避开国际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尽管面临着技术壁垒、劳动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以及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及劳动力低下等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进步,相信通过与国外积极交流沟通、国内政策的支持及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劳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措施,能够极大地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2篇

 

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表示,“十二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和优质专用基础件,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工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展望“十三五”,纺织机械行业将进一步为纺织工业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新型纺织装备,支持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

 

《意见》在对纺机行业“十二五”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纺机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意见》提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质量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行业自律的基本发展原则,“十三五”期间,将产学研结合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装备及专用基础件,并加快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纺织机械行业将从以往高速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为以创新为动力的增长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将研发、推广一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先进纺织数控技术和智能化纺织装备,《意见》中列入了“十三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9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34项。

 

回望“十二五”:增速放缓创新升级

 

“十二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产中、高端纺织装备发展较快,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纺织机械行业整体运行稳中有增。

 

5年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15年,纺织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79亿元,5年中年均增长3.64%,接近《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1200亿元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国产纺织机械延续“十一五”期间形成的销售势头,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出口金额从2011年的22.4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89亿美元,年均增长8.3%。

 

在我国纺织工业增速降低、内需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出口业绩,使全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意见》在分析“十三五”期间纺机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后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发展时期,行业将放缓规模扩张速度,主营业务收入将在稳定的基础上增长;而伴随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创新力度的加大,国产纺织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金额将会增长。

 

“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提出,“十三五”行业经济运行目标为: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超过35亿美元;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展望“十三五”:装备智能化引领新趋势

 

装备产品与制造智能化。在数控技术被广泛采用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是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是通过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以及研发智能化辅助系统,为下游纺织用户提供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

 

装备制造智能化是通过引入智能化机床和辅助机器人等设备,改进与优化自身生产过程。两方面的智能化都将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干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优等品率。

 

装备制造与应用的信息化。传统制造与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将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纺织装备制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机器的集中控制、联网管理与远程监控制造过程,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消耗;在品质控制环节,通过对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和改进产品的质量;在销售与售后阶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

 

装备制造服务化。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可向下游延伸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在线支持,提供纺织品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和个性化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发展精准化的定制服务,从单一的供应设备,向集融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转变。

 

大型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应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与总承包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发展远程故障诊断与咨询、专业维修、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形态。

 

发展的可持续性。纺织机械及专用基础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稳步提高,是纺织生产高效连续运行的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制造与装配新技术、新工艺、轻量化新材料的应用将成为纺织机械企业关注的重点。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乎纺织机械行业的未来。

 

四大关键领域为行业走向高端化打牢基础

 

随着纺织新工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纺织机械行业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走高可靠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发展路线。高端纺织装备在中国纺织产业链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是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

 

智能化连续纺纱生产装备。加快研发智能化纺纱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化、连续化纺纱工厂,实现纺纱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夜班无人值守。清梳联合机实现智能化管理,条并卷机与精梳机间棉卷全自动运转、自动生头,粗纱机与细纱机之间实现多台机间粗纱满、空管自动输送,细纱机粗纱空管与满筒粗纱自动交换,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间实现多台机组集中控制,实现设备生产过程、故障的远程控制、诊断。

 

采用智能化搬运机器人和运输设备,实现工序间物枓自动输送。数控机织装备。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建立具有全面监控能力的数字化机织车间,实现机织车间的织机群控管理。

 

新型纤维材料生产装备。建立从纺丝、后加工到产品包装运输的全流程智能化长丝生产线和物流系统,实现化纤的生产、收集、检测、运输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控节能环保型印染装备。建立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线和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实现对机械参数、生产工艺参数、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机台或单元机实现闭环控制;集成染化枓自动配送系统,智能化废气、废水排放监控系统和能源回收监控系统,形成覆盖印染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系统。

 

数控非织造布生产装备。面向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和混合型非织造装备,研发宽幅高速梳理、铺网与针刺设备,研发与其他非织造技术结合的水刺装备。

 

智能化针织装备。通过数据网络将针织设备与生产管理系统联通,实现对设备的集群智能控制,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工艺数据和花型数据进行在线监控。集成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通过系统联网传送编织文件、设置编织参数、控制编织过程,实现机器分组管理。

 

纺织专用基础件生产装备与纺织仪器。研发量大面广的纺织专用基础件的高效复合加工专用数控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稳定,提高纺织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和噪声。

 

智能化服装生产线。开发智能化服装生产线,研发数控服装生产关键装备,建立包含验布、裁剪、缝制、熨烫、检验、包装、储运等全部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线,达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开发专用服装生产数字化控制系统,使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服装生产制造系统。

 

纺织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纺织装备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开展纺织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在基于信息化架构下的纺织装备设计技术平台、纺织装备的人因工程工业设计、碳约束下的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装备设计和纺织装备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设计四个方面开展。

 

纺织装备复杂系统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开展纺织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升国产纺织装备的性能、效率及加工质量,包括开展纺织装备中的专用传感器、纺织装备的多单元协同控制系统、纺织工业机器人、纺织装备网络监控系统的研发。

 

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制造与强化技术。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的种类繁多,用量大,对纺织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纺织装备专用基础件精度控制、表面强化、新材料的应用等技术的研发。

 

互联网与装备制造智能化

 

纺织机械制造与互联网。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纺织机械制造技术,推动装备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研发纺织机械制造过程的互联互通体系和关键支撑工具,建设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为纺织机械设计、制造、营销、经营管理、远程监控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

 

纺织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构建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CPS体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推进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和生产,研究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仿真优化与验证集成体系和纺织机械数字化工厂相关技术;建立纺织机械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包括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加工系统、智能自动化装配一集纺织机械整机智能测试与质量控制系统,实现纺织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面向纺织机械制造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对制造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储存、挖掘分析。研发企业应用软件,具有在线监控、预防性维护、物流预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

 

纺织机械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纺织机械智能制造基础通用标准、评价规范的研究。加强制造与装配现场的管理,加强装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检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高加工装备和质量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精度等级。提高行业质量监督水平,为企业提供包括标准宣贯、质量检测、咨询等全面质量服务。

 

标准化工作方面。完善纺机机械与附件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充实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标准化工作与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密切结合,紧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起到促进纺织机械行业技术创新与规范行业竞争的作用。重点开展新型纺织装备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在跨领域新技术标准方面,开展纺织机械与附件社会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4篇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46.6%、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22.6%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1.7%。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64.4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nbs p; 图1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28.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70.9%,比上年减少了25.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11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30.25 万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11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 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郝伟民顾强: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戴红梅刘煜: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出口遭遇阻击战[J].纺织信息周刊,2011年第23期P8-10 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7月P50-53 周顺王立: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回顾[J].国际经济合作, 2006年第2期P25-28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第15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最后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优劣势以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壁垒

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口依存度和层出不穷的“反倾销”、“特保”、“绿色壁垒”、“社会道德准则”等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让人不得不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担忧。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怎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研究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现状

纺织品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贸易总顺差的六成左右。

然而,一连串乐观的数字却掩盖不了我国纺织业处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底端的事实。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以贴牌加工为主,而贴牌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创新,还是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一些国家采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手段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长期被动的原因。目前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印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是我国纺织业目前面临局势的真实写照。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以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占该国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则小。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总额(EX+IM)/国内生产总值(GDP)

根据贸易流向的不同可将FTD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和进口贸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用来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减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得出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成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一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一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而对于采取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

(二)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这里我们把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in Textile and Garment on Foreign Trade)定义为一国一定时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纺织品服装生产总值的比重。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EDT+IDT)/GDPT

式中:E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I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GDP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国内生产总值。

2.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情况。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阶段。1986年纺织品成为国内第一大宗出口产品,此后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199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8.97%增长到1994年的62.9%。

第二阶段为1995-2004年,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在波折中发展的阶段。1995年以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速相对减缓,但增速依然很大,在199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76.2%的最高峰。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大幅滑坡,之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则是起伏跌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都为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添了很多活力。

第三阶段为2005-2007,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平稳前进的阶段。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这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业来说影响较大,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行业发展态势为出口趋于平稳,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阶段的出口依存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维持在50%以上,其中纺织品贸易依存度在30%左右,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依然高达70%以上。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

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比。在进出口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则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另一方面,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能力,因为进出口总额的增加总是以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提升为基础的。

(二)汇率波动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样的美金收购价格,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导致出口利润的下滑,对于本来利润就很微薄的纺织品服装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1994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较1993年增加60%,其中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样的进出口额,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后的数值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

(三)国家政策

每一次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势必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造成影响。1994年我国政府引入了增值税制度,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是19.63%,因此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而出口退税的下调会为纺织品服装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根据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会下降4.6%。2008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先后四次调高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刺激纺织产业的出口。因此国家政策向哪个方向倾斜,势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发展思路,进而对进出口和国内生产造成影响。

(四)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力资源优势一直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成本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纺织服装业的科技水平一方面影响了纺织工业总产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长期贴牌加工,技术含量过低,缺少自己的国际品牌。

(五)贸易环境

从图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显示1998年是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这其中固然有1998年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但是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2年部分纺织品配额取消,图1显示2002年出口依存度较2001年有明显的上升。无论是我国加入WTO还是后配额时代的到来,都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贸易环境。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面对“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调整出口战略。着眼于以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其次,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第三,要加强对话协商机制,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的积极组织,使国内企业与国外随时进行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第四,要调整营销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建立我国品牌的营销网络。

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还应该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微利时代纺织服装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渐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郑桂环,谢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

2.许黎明.我国贸易依存度实际水平测算及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6

3.吴先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4.李质仙,张伟文.人民币升值对纺织行业影响的定量研究.纺织信息周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