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是选择对策突破壁垒的当务之急。技术壁垒是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而深层的原因是纺织品国际间的供求差异。理解国际间的供求差异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前提。本文将针对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技术壁垒

2005年开始进入纺织品出口的无配额时代,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特别保障措施等新兴贸易壁垒已经开始涌现,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和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

纺织与服装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其出口额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为12.22%,2003年为19.97%。2005年1月~7月,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为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对美国出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对欧盟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对美欧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总出口的35%,对美欧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配额取消使中国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得以释放,但是由此也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在各类贸易壁垒中,技术壁垒措施正成为各进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主流措施,中国纺织业也已经成为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损失高达1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企业受TBT限制的比例为67.2%。另据调查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可见欧盟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影响最大,这与近两年中国出口该地区的快速增长有关。由此可见,高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业出口面临国外的技术壁垒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技术壁垒的成因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以及符合这些要求和确定产品质量及实用性能的认证和检验、检疫的规定和程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实实在在的障碍。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边谈判的努力下,传统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但技术壁垒却很难对付,“这种技术擘垒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产生的历史原因;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技术壁垒的贸易保护产生的客观基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得以盛行的内在合法动因。技术壁垒在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被发达国家进口国更多地采用,也与其自身的隐蔽性、合理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有关。因此技术壁垒正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构成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壁垒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近几年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TBT虽然也有推动世界各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多数是那些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发达国家,使得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位置。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现状分析,有较多的文献认为形成技术壁垒的成因有:出口质量差、卫生检疫有问题、信息服务体系滞后、国内企业盲目竞争、部分国家歧视性的卫生标准等。也有从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壁垒的成因。作为新技术壁垒的一类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

能查阅的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成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达成因,即根据WTO的技术壁垒协议的定义,认为技术壁垒的成因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第二类是从供给与生产角度分析,如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的分析。事实上,一国的表象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水平,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均是一国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各自演化的结果。因此,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壁垒深层次的成因。为了简化问题,从供、求两个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为一种新的合理尝试。

三、技术壁垒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纺织行业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纺织产业的融合将日益深化,许多新的标准纷纷出台,新的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出口运行模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趋势都发生着新的变革。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由于在上述方面与发达国家(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的差距,导致纺织品出口受技术壁垒限制。因此,从纺织服装的世界供、求差异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术壁垒成因的关键。

1.纺织品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的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

(1)纺织品发达进口国与中国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几个我国纺织品进口国,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近70%是出口到这些国家。从这些国家最近的消费需求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主导世界消费群体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主要趋势,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衣着时尚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要求产品在风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创造不同特色,在他们看来其代表着一种消费文化,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环保问题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消费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因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纺织品的健康、安全和卫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正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一些发达国家,喜欢购买绿色生态纺织服装产品的人已超过50%,在欧洲,有47%的人喜欢购买“绿色”纺织品,而在德国更有80%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时首先考虑“绿色”因素。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很显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影响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需求变化相对迟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纺织行业的消费需求也会随着世界纺织行业的趋势而变,“生态纺织品”的意识在中国消费者中逐步树立起来,同时受西方和日韩的一些影响,个性化消费也开始在消费者中流行,但是总的需求还是在发达国家之后,据课题组的调查:虽然有过半的人对生态纺织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绝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层次的认识上,比如认为全棉纺织品是有利于生态的,而很少有人认识到纺织品的染料色牢度,纺织品废弃后处理等方面的生态影响,只有38%左右的人认为在购买时会考虑到环境生态因素。

由此可见,在中国,多数消费者仍以价优物实为主要观念,与国外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消费需求的距离和产生这种距离的原因是整体经济消费水平、生活的环境以及对生态产品的认识等国际差异,这是引起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内生产总是首先为了迎合本国消费的需求,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中要去生产满足更高意识、更高(2)国内外流行趋势的比较分析。近些年,世界纺织行业也呈现出了更多的流行趋势,第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成衣,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季节性更迭,而且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第二是流行的范围更广,发生在面料、款式、设计甚至是其他的纺织配件方面;其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与创新、需求相结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纺织品,卫生保健功能性纺织品,环保性纺织品等在市场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来。以面料为例,继竹纤维推出后,又出现了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等原料开发;最后是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涉及到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流行趋势在最近几年也呈现出和世界纺织行业类似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由于我国在对流行趋势的关注上起点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国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还不能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如法国、意大利等一般都会提前12个月对当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预测并信息,这些国家主导着世界纺织品的流行趋势,中国目前只是流行的跟从者,有时甚至还出现在中国刚刚流行的却在国外已经不适应国外市场的情况,这样的被动局面也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部分原因。超级秘书网

2.纺织品供给因素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新的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等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当前“过程应用计算机化、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纺织技术复合化、印染后整理技术现代化、纺织产品高科技化”是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发达进口国家手中。

纺织行业的生产设备是提高纺织技术的前提,是推动纺织产品向高水平、高技术发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纺织设备的发展从未停止。国外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美国纺织工业的棉纱100%为无结纱,西欧已从2001年起的5年时间里用密实纺纱机取代全部传统环锭细纱机。发达国家还相继出现了生产机器人,无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但是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无结纱还不到60%。因此,技术、设备的落后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内部原因。此外,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出口模式、生态意识、品牌、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等供给因素均有较明显的国际差异。

四、结论

供和求的国际差异导致产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从而形成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这种作用机制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生产技术等供给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2)文化观念等导致的需求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这是两条基本的作用渠道。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等供给因素是导致技术壁垒的直接因素,同时依赖于特定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法规的制定听取具有公民投票权的消费者意见是各国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对生产供给因素具有强力的引导作用,尤其是纺织服装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经济社会各类复杂因素的发展又对需求和供给发展产生影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需求因素的变化和供给因素的变化。从以上分析可见技术壁垒成因的复杂性,但是,产生技术壁垒的内在成因机制必然通过供求两条渠道实现,因此,研究供求差异是分析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浏琛.技术壁垒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2004,(2):58.

[2]庄谨.纺织品出口直面国际绿色壁垒[J].外贸与商检,2002,(3):35—36.

[3]高志前,马涛.技术壁垒导致中国纺织业11.7亿美元损失[J].WTO经济导刊,2004,(4):20—21.

[4]马涛.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直面欧盟技术壁垒[J].WTO经济导刊,2004,(2):68—69.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

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2]刘秀萍.环保节能的空调工艺运用实践.上海纺织科技,2004;32(3):64.

[3]刘方林,马国忠,莫蔚通.细纱回风利用与节能,广西纺织科技,1995,24(3):29-30.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供求差异

一、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技术壁垒

2005年开始进入纺织品出口的无配额时代,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特别保障措施等新兴贸易壁垒已经开始涌现,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和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

纺织与服装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其出口额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为12.22%,2003年为19.97%。2005年1月~7月,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为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对美国出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对欧盟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对美欧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总出口的35%,对美欧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配额取消使中国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得以释放,但是由此也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在各类贸易壁垒中,技术壁垒措施正成为各进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主流措施,中国纺织业也已经成为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损失高达1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企业受TBT限制的比例为67.2%。另据调查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可见欧盟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影响最大,这与近两年中国出口该地区的快速增长有关。由此可见,高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业出口面临国外的技术壁垒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技术壁垒的成因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以及符合这些要求和确定产品质量及实用性能的认证和检验、检疫的规定和程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实实在在的障碍。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边谈判的努力下,传统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但技术壁垒却很难对付,“这种技术擘垒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产生的历史原因;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技术壁垒的贸易保护产生的客观基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得以盛行的内在合法动因。技术壁垒在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被发达国家进口国更多地采用,也与其自身的隐蔽性、合理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有关。因此技术壁垒正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构成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壁垒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近几年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TBT虽然也有推动世界各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多数是那些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发达国家,使得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位置。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现状分析,有较多的文献认为形成技术壁垒的成因有:出口质量差、卫生检疫有问题、信息服务体系滞后、国内企业盲目竞争、部分国家歧视性的卫生标准等。也有从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壁垒的成因。作为新技术壁垒的一类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

能查阅的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成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达成因,即根据WTO的技术壁垒协议的定义,认为技术壁垒的成因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第二类是从供给与生产角度分析,如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的分析。事实上,一国的表象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水平,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均是一国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各自演化的结果。因此,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壁垒深层次的成因。为了简化问题,从供、求两个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为一种新的合理尝试。

三、技术壁垒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纺织行业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纺织产业的融合将日益深化,许多新的标准纷纷出台,新的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出口运行模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趋势都发生着新的变革。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由于在上述方面与发达国家(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的差距,导致纺织品出口受技术壁垒限制。因此,从纺织服装的世界供、求差异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术壁垒成因的关键。

1.纺织品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的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

(1)纺织品发达进口国与中国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几个我国纺织品进口国,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近70%是出口到这些国家。从这些国家最近的消费需求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主导世界消费群体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主要趋势,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衣着时尚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要求产品在风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创造不同特色,在他们看来其代表着一种消费文化,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环保问题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消费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因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纺织品的健康、安全和卫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正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一些发达国家,喜欢购买绿色生态纺织服装产品的人已超过50%,在欧洲,有47%的人喜欢购买“绿色”纺织品,而在德国更有80%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时首先考虑“绿色”因素。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很显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影响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需求变化相对迟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纺织行业的消费需求也会随着世界纺织行业的趋势而变,“生态纺织品”的意识在中国消费者中逐步树立起来,同时受西方和日韩的一些影响,个性化消费也开始在消费者中流行,但是总的需求还是在发达国家之后,据课题组的调查:虽然有过半的人对生态纺织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绝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层次的认识上,比如认为全棉纺织品是有利于生态的,而很少有人认识到纺织品的染料色牢度,纺织品废弃后处理等方面的生态影响,只有38%左右的人认为在购买时会考虑到环境生态因素由此可见,在中国,多数消费者仍以价优物实为主要观念,与国外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消费需求的距离和产生这种距离的原因是整体经济消费水平、生活的环境以及对生态产品的认识等国际差异,这是引起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内生产总是首先为了迎合本国消费的需求,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中要去生产满足更高意识、更高(2)国内外流行趋势的比较分析。近些年,世界纺织行业也呈现出了更多的流行趋势,第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成衣,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季节性更迭,而且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第二是流行的范围更广,发生在面料、款式、设计甚至是其他的纺织配件方面;其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与创新、需求相结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纺织品,卫生保健功能性纺织品,环保性纺织品等在市场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来。以面料为例,继竹纤维推出后,又出现了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等原料开发;最后是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涉及到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流行趋势在最近几年也呈现出和世界纺织行业类似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由于我国在对流行趋势的关注上起点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国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还不能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如法国、意大利等一般都会提前12个月对当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预测并信息,这些国家主导着世界纺织品的流行趋势,中国目前只是流行的跟从者,有时甚至还出现在中国刚刚流行的却在国外已经不适应国外市场的情况,这样的被动局面也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部分原因。

2.纺织品供给因素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新的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等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当前“过程应用计算机化、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纺织技术复合化、印染后整理技术现代化、纺织产品高科技化”是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发达进口国家手中。

纺织行业的生产设备是提高纺织技术的前提,是推动纺织产品向高水平、高技术发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纺织设备的发展从未停止。国外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美国纺织工业的棉纱100%为无结纱,西欧已从2001年起的5年时间里用密实纺纱机取代全部传统环锭细纱机。发达国家还相继出现了生产机器人,无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但是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无结纱还不到60%。因此,技术、设备的落后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内部原因。此外,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出口模式、生态意识、品牌、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等供给因素均有较明显的国际差异。

四、结论

供和求的国际差异导致产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从而形成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这种作用机制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生产技术等供给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2)文化观念等导致的需求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这是两条基本的作用渠道。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等供给因素是导致技术壁垒的直接因素,同时依赖于特定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法规的制定听取具有公民投票权的消费者意见是各国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对生产供给因素具有强力的引导作用,尤其是纺织服装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经济社会各类复杂因素的发展又对需求和供给发展产生影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需求因素的变化和供给因素的变化。从以上分析可见技术壁垒成因的复杂性,但是,产生技术壁垒的内在成因机制必然通过供求两条渠道实现,因此,研究供求差异是分析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浏琛.技术壁垒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2004,(2):58.

[2]庄谨.纺织品出口直面国际绿色壁垒[J].外贸与商检,2002,(3):35—36.

[3]高志前,马涛.技术壁垒导致中国纺织业11.7亿美元损失[J].WTO经济导刊,2004,(4):20—21.

[4]马涛.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直面欧盟技术壁垒[J].WTO经济导刊,2004,(2):68—69.

[5]秦贞俊.世界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J].国外纺织技术,2001,(10):12—13.

[6]宋明顺.贸易技术壁垒—规则、实践及对策[M].北京:计量出版社,2002.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电子商务既包括了低层次的电子贸易等,还包括了利用Internet网络开展的贸易活动,在多个环节中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销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纺织业电子商务采用Web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电子商务进行Web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查询数据、Web页面、在线市场数据等。服务器数据主要是指用户在访问电子商务网站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务器Web日志文件。查询数据通过搜索引擎产生的查询数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据。服务器数据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服务器数据一般具有防火墙功能,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采用缓存功能,能够大大减少服务器的网络流量,加快运行速度。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在Web数据挖掘过程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数据的准备、挖掘操作以及解释过程等。Web数据挖掘应用到纺织业电子商务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掌握生产状态,更加快速的提出企业的销售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销售的变化,进而提高纺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也能提高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利用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开发发展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寻找潜在的价值,加强纺织业客户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信用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跟踪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保证体系提供数据资料。客户在选择任何一种销售商并没有太大差别,企业本身想要留住客户,就需要想办法让客户驻留更长的时间,想要根据客户的习惯来设计,就需要了解客户的兴趣和需求,动态调整页面,满足用户的需求,挖掘客户访问信息,进而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序列发现客户浏览行为的信息,明白客户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别出心载的界面,增加客户的驻留时间。Web数据挖掘在应用中能够帮助纺织企业更好的挖掘潜在的信息,商家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和愿望来进行分类,正确的分类新客户,判断潜在的新客户,强化显示客户的需求,保证企业获得更高的客户收益。纺织业电子商务在应用Web数据挖掘中能够改进Web站点的设计,提高站点的效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数据挖掘的使用不在依照专家来进行设计,而是根据客户的意愿来进行设计,利用关联规则来进行推理,发现潜在的规律,为客户的下次访问提供帮助。纺织业电子商务应用Web数据挖掘能够改变营销机制,在一般企业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宣传,所起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若是通过电子产品的的方式就能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1Web数据挖掘的流程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流程为特征信息的识别制定目标问题的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决策树等。纺织业电子商务网络在挖掘数据中首先需要记录调库眼特征,包括购买历史、广告历史等信息。目标制定流程是寻找不同的隐含模式,关联分析主要是发现顾客喜爱的商品组合,聚类则是找到能够提供访问者特征的报告,决策树就是流程图,采用最少的步骤解决问题。先记录访问者的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网站时能够逐渐积累访问者的数据,交互信息包括广告历史等。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评估访问者的反应,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电子商务网站想要将顾客购买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容易出现浏览中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流程设计中采用聚类,能够确定网站的数据,向不同的访问者提供相应的报告。

2.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2.1Web挖掘关键技术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主要动作构成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等,服务提供者就是一种可通过网络地址访问的实体,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服务,服务注册中心是联系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Web服务协议可以分为网络传输层、消息层、模型层等。网络传输层是Web服务协议栈的基础,可以采用任何格式,要求具有安全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数据表示层主要是提供数据描述手段,标准数据建模语言主要是XML。基于XML的消息层提供一个松散的、分布环境,是在分布式的环境中交换信息的轻量级协议。服务描述层主要是提供认识机制,服务分线层在实现中创建一个独立的开放框架,发现Web服务的功能,Web服务工作流语言是协议栈顶层的标准语言。Web服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SOAP协议、WSDL描述方式等,SOAP协议是分布式环境中交换信息的简单协议,能够与现有通信技术最大程度地兼容,独立于应用程度对象模型、语言和运行平台等,本身不定义任何应用语义,一个SOAP信息是一个XML文档,AOAP规范主要由信封、编码规则、绑定等组成,AOAP信封定义整体的消息表示框架。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电子商务中有非常大的优势,移动Agent技术具有响应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等特征,应用到电子商务系统中能够减少电子商务活动的通信代价,减少网上原始数据的流量。电子商务中的教育要求包括访问流程信息,要求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由中央处理器将移动Agent派遣到系统局部点激活消除隐患。

2.2.2Web挖掘平台设计

产品的功能实现在Web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中至关重要,要求数据挖掘平台具有动态、可伸缩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还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注意架构的合理性、简洁性和可扩展性。根据数据挖掘、Web服务和相关结束,设计数据挖掘架构,见图1所示,Web服务的组合由Agent负责,待返回结果后,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的分布性、可扩展性等,负责服务之间的通信,降低网络通信的负担,减少相应时间,实现挖掘算法库的动态管理。在挖掘平台的设计中,各种挖掘算法均采用采用Web服务封装,实现挖掘系统与算法的耦合。各个Agent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架构逻辑层主要分为4层,数据存储层为最底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Web服务的架构和数据挖掘的是吸纳,在Agent环境中将XML文件转换,将查询结果再打包成XML文档,形成模式集合最后提供给客户信息,把访问层和逻辑层设计为数据访问的功能封装。客户端的设计主要包括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大部分的系统功能集中在胖客户端。典型的Agent结构应用到Web服务,其他的Agent搜寻和定位这些系统。移动Agent应用到Web数据挖掘中能够弥补很多的不足。在Web挖掘架构设计中,独立出了搜索引擎,使得搜索引擎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数据挖掘引擎主要包括算法调用模块和算法管理模块等,算法分布Agent子模块股则命令的传输,向UDDI请求,删除已有的挖掘算法等功能,UDDI服务器与Agent相互交换信息生成算法的WSDL文档,将信息保存到UDDI服务器上,完成任务。

3、Web挖掘原型系统的实现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业中,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棉纺织技术,生产产品单一,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比较低,不利于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生活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革。结合当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存在不足。

1.我国的棉纺织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很大,尤其是纺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例如在使用的棉纺纱锭中,有将近一半都是比较落后的纺织设备,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在很多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对于一些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实用不够广泛,并且转杯纺水平不高,比较精细的技术还处于研发的阶段,一些具有高档水准的棉纺织工艺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例如无结纱、精梳纱等。我国棉纺织技术相对比较低,影响到了棉纺织业生产质量和水平。

2.棉纺织技术加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新要求

经过对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进行研究,化纤纺织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纺织工业大部分的加工量,但是我国的化纤差别很低,且功能性的纤维生产量比较小,高性能的纤维还需要进行进口,而当代社会对棉纺织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绿色纤维的生产,我国的绿色纤维还处于研发的阶段,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向

1.现代棉纺织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国际棉纺织生产的实验,梳理机被运用到了棉纺织生产当中,为棉纺织企业的开清棉和梳棉工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国际的棉纺织技术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运用电、机器、液压等进行传感技术和变频调整,使得棉纺织技术朝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清梳联单机,利用压力传感、信号转换、计算机处理以及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来确保生产全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棉纺织的总流程处于连续、同步以及平稳的状态,将输出棉的条长片段、短片段以及超长片段的均匀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运用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设备来进行异性纤维大小和位置的判断,利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完成清除过程,使得异性纤维能够通过高速气流进行排放。自动落纱机、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并且不断地完善空气捻接技术,推动了细络联技术的运用,因为在棉纺织工业中,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大,而且员工的工作量也很大,必须将生产工序进行直接的连接,确保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和生产成本,解决纺纱速度和细沙卷装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提升了环锭细纱机的锭速。无梭织机的出现是机电达到了一体化的水平,有效地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使得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梭织机可以通过剑杆、喷水、喷气以及片梭等四种状态的物种运动与辅助运动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各方面的自动化操作。

2.在现代棉纺织技术中运用到更多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不断地完善,被广泛的应用于棉纺织生产中。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技术中,转杯纱纺技术是当今比较新型化的棉纺织技术。转杯纱纺机实现了全自动化,利用自动接头、自动落纱、自动输送筒管等功能使得纺杯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转杯纺纱机的全自动接头装置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升了接头运作的质量和水平。喷气纺也是棉纺织技术中的一种新型化的纺纱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产品耐磨,毛羽少,但是其产品的强力不够,并且手感上有欠缺。可以进行纯棉纱的加工,生产出包芯纱和花色纱,有效地提升了各道生产工序的生产效率。紧密纱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细纱的强力,减少细纱断头,改善产品的手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新型无梭织机的使用缩小了引纬张力,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棉纺织品生产。

3.棉纺织技术向加工多样化纤维原料的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化学纤维质量品种的开发力度不断地加大,人们对纺织产品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使得棉纺织业进行化学纤维原料加工成为必然,而化学纤维原料的加工需要进行不同组分、不同配比的交并、交织和长丝与短纤的包缠、包芯等,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棉纺织产品。

三、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1.要不断地更新棉纺织设备

在棉纺织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棉纺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确保其进行正常的运行,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利用不同的生产设备来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

2.要保持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性

创新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棉纺织新产品的研发就要发扬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创新性技术,增强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棉纺织业的管理,促进棉纺织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升棉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自身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够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要引进更多先进的人才,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加大对纺织行业的科研投资,实现独立生产,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棉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机制,提高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

4.对棉纺织业的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推行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模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股份制生产,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完善了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了企业以及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提升了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去年召开的“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纺织行业的一次产业发展与学术力量系统对接的直会,推出了1名学术大奖、8名学术带头人、15篇优秀论文,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继往开来,本届大会组委会仍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纺织专家和学者,跨行业,跨领域的科学家,深谙资本运作与电子商务的成功人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知名企业、贸易团体、商会的管理人士等共聚一堂,实现跨界思维共赢,合作集成创新的目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孙瑞哲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分别担任大会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

大会将围绕新型纤维材料、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技术纺织品等热点,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额发学术大奖和学术带头人奖,为国内外高层次的纺织理论研究者、纺织科技工作者、纺织生产管理者和纺织技术产业化实施者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互动空间。现诚挚地邀请您就相关内容投稿并参加此次会议。

一、论文征集范围

(1)纺织基础理论研究;(2)高仿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3)天然纤维的改性研究;(4)聚合物结构与分析;(5)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纺织工业的应用;(6)生物质纤维及其关联技术;(7)纤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8)新型纺纱方法及设备;(9)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机织、针织。编织技术;(10)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11)节能节水型染色,印花技术;(12)纺织品的复合功能后整理;(13)纺织用酶的研发及应用;(14)化学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5)各类高功能技术纺织品(含军用);(16)技术纺织品非织遣、机织、针织和编制成型工艺;(17)技术纺织品复合加工技术;(18)技术纺织品长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复合整理;(19)环保低碳纺织专用机械与器材。

二、论文提交细则

(1)会议只接受原创首发稿,文贵自负。

(2)论文可选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参加“2012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的交流论文只能用英文书写。论文的具体格式参见大会官方网站“会议征文”栏目。

(3)作者须在大会官方网站(.cn)在线注册后提交Word格式的论文,会议秘书处会在收到论文后的3个工作日内用电子邮件回复。如在1周内没有收到回复,请重新提交论文或与秘书处联系。

(4)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18-03

[作者简介] 董小玲,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企业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自身建设得到新发展

(一)根据学会章程,经过*6年12月28日召开的*纺织工程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一次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圆满完成学会换届工作。新当选的第八届领导班子朝气蓬勃,理事长刘燕宁同志对今后的学会工作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届学会理事会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性开展学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学会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的优势: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效,把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要求指明了学会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学会在新一届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领导下及时组建新的团体会员单位和联络员队伍,为沟通全*纺织行业的信息渠道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组建了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全疆纺织行业开展技术交流,科技攻关,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三)学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截至到*7年底,学会的团体会员已发展到58个,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规范了学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棉纺织工业来开展各项工作,使学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进一步提高。

二、技术服务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

*6年,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和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项活动,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一)技术服务

1、专家咨询。为提高*棉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推广精细化管理理念。,特邀中国纺织企业家协会会长、原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一行专家对6家棉纺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通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诊断,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现场指导企业的技术人员,并召开了6场专题会议,与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参加人员达到350人次。通过此次活动,将使*纺织行业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加快*纺织工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专家库资源,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合理的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纺织人才的作用。*4建立了*纺织行业专家库,*7年又成立了纺织技术咨询委员会,对行业的各类专家资料进行了不断完善,为各地纺织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创新项目论证、新产品鉴定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07年推荐2名专家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技术交流

1、*7年11月按惯例举办了《*纺织设备技术交流会》邀请了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瑞士布雷克公司,欧瑞康诺森公司,江苏凯宫机械公司,泰坦公司,瑞士立达公司,沙力拉公司,日本村田公司等.详细介绍和交流了磁性紧密纺纱,纺纱系统的全面方案,精梳机,倍捻机,气流纺纱机,蒸纱机,自动络筒机,测试仪器,及钢领,钢圈等设备的性能及特点。参加会议的技术人员有企业总工,技术人员,共450人。

2、紧密纺是当今先进的一种纺纱技术,据统计全国目前有130万锭,*有16.6万锭。为了加快*紧密纺技术的应用,与中国棉纺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昌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紧密纺项目现场会》,*雅戈尔公司、昌恒公司、经纬纺机公司全面介绍了紧密纺的应用以及紧密纺设备的技术,共计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内地30余人)。

三、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根据当前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要求,按照自治区发改委的工作部署,组织有关专家承担了专题研究《*纺织工业循环经济研究报告》,*7年11月完成。另外,受昌吉州经贸委的委托,组织行业专家编制了《昌吉州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科普和《*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一)加强《*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1、为了适应*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7年对《*纺织》进行了再次改版和调整,增加了行业动态、政策法规等栏目以及图片内容,使得《*纺织》从纯技术性刊物向综合性刊物转变,更具有可读性和知识性,受到了各会员单位的欢迎。

2、为丰富《*纺织》刊物的内容,采取了特约撰稿,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以及行业的专家为刊物撰稿,不仅增加了学科内容,同时对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纺织》既是我区纺织科技人员晋升的科技成果的记录,也是会员交流经验的园地。*7年共收到来自全疆各纺织企业的投稿85篇,采用发表了83篇。

4、《*方》的发行工作。为了增强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纺织》的认识,增加凝聚力,从*7年开始,《*纺织》发送到*的每一家纺织企业(以前仅为会员单位),极大的提高了各企业对学会工作的认识。

5、开展与内地的广泛交流。为加强与内地各省纺织学会的交流,首先是进行刊物的交流,我们已建立起与20多个省纺织学会的纺织刊物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二是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内地的纺织论坛或技术交流,增强了解。

(二)科普工作

为了提高纺织企业的纺织科普知识,学会为每个会员单位订阅了《纺织科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不断提高纺织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五、*8年工作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科协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以做大棉纺产业,做强化纤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切入点,加快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1、积极做好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根据自治区科协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继续做好多形式的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做好《第二届*纺织中青年技术工作者论坛会》的筹备和会议工作。

3、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以实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指导行业的发展。

4、为纺织企业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班等活动,针对目前的技术难点等问题,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夏令敏表示,技术进步对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一项新技术能否满足产业化需求是关键,棉纺细纱集成信息化是行业的热点方向,例如添加芯片后实现可追溯就是诸多信息化创新的代表之一。

赵传福介绍,CMT1800粗细联合智能粗纱机系统以高效节能、高度自动化、用工少、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在2013年度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据悉,这套系统的特点在于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信息流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尖端技术,大大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并将改变客户的生产和服务形式,在客户中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已成为我国粗纱机高端市场的引导者。

作为中国粗纱机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企业之一,青岛环球集团赛特纺机公司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学习、吸收、创新,不断加快产学研步伐,推进粗纱机智能化向全自动落纱粗纱机的产业化迈进。夏令敏对此表示了肯定,并希望环球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方面再接再厉,生产出更多高科技产品,满足纺织企业需求,为行业的规划和标准制定贡献更多的力量。(万晗 文/摄)

棉纺业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揭晓

日前,201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结果揭晓,11个产品品牌榜上有名。

获得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推荐的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家纺等)提供了优质的纱线及面料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利润率水平等均居行业前列。在引领行业发展,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产品价值、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能起到战略引领的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个称号,也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单一品种的认可,而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肯定,他们的成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与变化的整体经营方略的成功,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据悉,从2010年开始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活动,得到了众多棉纺织企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已有42个产品品牌获得“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称号。(王克莉)

《2013杭州丝绸蓝皮书》首次

近日,在2013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上,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第一次《2013杭州丝绸蓝皮书》,并在杭州丝绸文化书展上亮相。杭州丝绸文化书展通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协会等的合作,展示、销售与杭州丝绸有关的书籍,借此传承丝绸文化与历史价值,为丝绸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符号增加更多的传播途径。

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会长费建明表示:“2013年,杭州丝绸第一次蓝皮书,既因为需要给杭州丝绸一个准确的行业定位,也需要给杭州丝绸一个持续发展的清晰方向。蓝皮书不但详细记录了杭州丝绸发展历史、数据,还包括科学与丝绸之间的关系。”

蓝皮书指出,目前世界丝绸总的贸易量有80%来自中国,而中国的丝绸贸易总量40%来自浙江,浙江的60%~70%来自杭州。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近十年来,世界丝绸贸易中超过25%的真丝绸商品来自杭州。”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东毛说。(曾圣舒)

纺织精益设备管理及技术论文征集中

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要依托先进装备实现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在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装备的投资要占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在高成本微利时代,如何对企业的有限财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效益,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摆在现代设备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纺织材料;检测技术;发展分析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纺织工业对于检测技术的依赖程度也逐渐提高,并且在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的情形下,纺织材料的检测也是对纺织材料质量的保证。我国的纺织材料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出台的新贸易规则对纺织检测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求纺织检测在大容量检测、快速检测、新指标检测上要提高反应速度,加快纺织检测技术的发展。

1 我国纺织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防止检测技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检测技术不断吸取先进的经验,已经开始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在我国的20世纪40年代之前,纺织检测技术一般都是采取手工机械的方式检测,只有少量个别的采取了电能加热,原料运输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在这个阶段,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还处于需要进步的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检测原理方面,比如纤维对可见光的反应原理,纤维电系数对电容场的感应原理和共振原理等,在这个阶段,纺织检测技术还实现了X射线技术运用到微晶体反射原理中的纺织检测技术中,同时在这个阶段,数学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和电路转换在电子技术中有了明显的应用和进步,推动了检测技术的自动化运算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纺织材料对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原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远近红外吸收和反射及纤维对声振动共振的原理也有了提升。纺织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纤维导热的原理,对纤维表面水蒸发原理和表面电荷分布原理产生了磁场作用,并且将静电场的分布和泄露原理都运用到纺织检测技术中,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断提高了大型数据告诉运算处理的水平,软件的应用能力也逐渐成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纺织检测技术的水平。在纺织检测技术的前进当中,逐渐又开发出了大容量、快速高效、无损的检测方式,大大提高了全面性检测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在纺织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要不断推进应用发展的新概念,从而推动纺织检测技术的进步。

2 我国纺织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纺织检测技术与国外的检测技术在质量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很多用户反映国产的检测仪器加工粗糙,外观不够流畅,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且很多生产商表示即使是同类的国内外产品,很多用户也能接受价格的大差异,这也成为了限制国产仪器发展的问题。同时,我国还存在很多已经被明确限制淘汰的产品,这类产品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实际效果不能满足产品标准,而淘汰速度却相当缓慢。当前,我国度纺织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科研成果无法流畅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由于发展中的渠道不畅,只是完成了科研工作,但是对后期的调整和检验协调能力不够,最终导致出现只科研不生产的情况。再加上目前纺织检测仪器的市场竞争较大,一些仪器生产商为了片面追求速度和外观,缺乏了对质量的保证,甚至出现了无良竞争的情况,严重阻碍的新品种的研发和质量的提升。在基础理论发展阶段,研究周期长,见效慢,涉及面广,因此常常出现投入无回报的情况,在当前经济规律的限制下,出现纺织仪器低水平高重复的现象。

3 纺织检测技术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纺织仪器生产能力

要想提高纺织检测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纺织仪器的生产能力,改变常规的纺织仪器,根据相对过剩的情况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客服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不断缩小我国与国外水平的差距。我国需要狠抓高新科技技术,如告诉高精度成像、图像摄影技术、微小力值测量技术等,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保证纺织仪器能够具备相当的基础技术力量。

3.2 加快检测仪器理论研究和更新步伐

正确的纺织检测机理是保证检测可靠性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基础问题有待研究,如果一味地回避这些问题,只能仰他人鼻息,因此我国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基础,才能在检测机理上有所创新,并且创造出具有技术特色的专家系统,并且要能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青睐。我国的仪器更新速度缓慢,且还存在二手专卖的情况,在这个方面我国需要进行改进,减少一次性投资的经济损失,实现检测仪器的尽快更新。

3.3 完善现有检测机理

我国目前大量使用棉花回潮率电测仪,这就要求要与国际进行接轨,对测试的稳定性和温度的敏感性要得到加强,解决好灵敏度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加快将现有研究成果转为生产力的速度,让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与科研挂钩。且针对当前的检测标准,还要加快从单元化向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做好纺织检测要求的制定,避免人力物力的重复和矛盾。

4 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纺织材料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检测技术的快速化、大容量化必然会成为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纺织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在纤维技术也是较早认识并开发的,但是历史上我国的检测技术较为落后,且检测的速度有待提高,检测仪器的容量较小,无法满足比例取样的需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纺织材料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纤维、纱线、织品还是最终成品,已经开始采用大量检测的方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实行棉花逐包检验的技术,并且在90年代开始就要求出具检验证书,部分化纤产品实行分等、包装、贮运的技术。在面向今后的纺织检测技术中,将会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继续发展,且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纺织检测技术不仅需要提高检测的稳定性,还要求纺织检测技术能够达到正态分布,并且因此获得客观的评价。

5 结语

虽然我国的纺织检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关的单位和企业还是要转变观念,对纺织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要进一步提高,积极创新,找准目标,提高检测技术,根据检测仪器的测试结果来制定新的目标,为提高纺织质量做出更多基础性、有效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纺织机械课程教学 多媒体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40-02

纺织机械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课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以纺纱工艺为主,讲解纺纱、织造设备零部件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因而纺织机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课堂讲解、现场演示以及实践训练三种的结合,而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以将文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录像、视频以及动画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方法,改革了传统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的教学优势;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辅助资料来优化教学课件,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味性,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就极利于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扩大教师讲授的知识范围以及知识的深度、广度,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获取到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自己的知识总量,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另外通过多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到课程前沿领域的发展形势和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从而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1.2 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中起到了很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而非取代教师,如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产生一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会将大量的教学时间花费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接受能力,只是按照多媒体课件按部就班的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就与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这是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和优势的发挥;其次,虽然一些学校和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一方面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声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特点,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甚微,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忽视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达到到多媒体教学的预期目的。因而,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适度原则,牢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自身的育人职责,不能过于依赖于多媒体,也不能不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总之,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中割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2 多媒体教学在纺织机械课程极爱学中的应用

2.1 在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中的应用

纺织机械产品设计是纺织机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纺织技能和织造机械设备操作水平的关键,随着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对于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纺织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能和产品开发设计技能,因而提高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来优化培养学生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能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视频与音频、录像等辅助资料向学生展示大量可实际操作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实例,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训练项目、纺织机械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完整的国内外先进纺织机械产品,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纺织机械课程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提高自己自身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技能与开发技能,从而利于顺利达到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2.2 在高分子材料与纺丝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纺织机械课程就是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进行的纺织工艺和织造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其中高分子材料就是纺织品成品的重要原料,因而纺织机械课程学习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化学纤维的概念、性能与分类,只有熟练掌握了化学纤维知识,才能为后面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国内外先进的、最新的网络课件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让学生主动搜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抽象的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录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深化学生对于高分子成型的基本原理,启发学生对于高分子运动过程和规律的思考和想象力,从而可以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2.3 在“纺织机械”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纺织机械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纺织工程专业课的必修课,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工艺与设备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纺纱工艺和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作原理,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纺织机械课程教学需要实验课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和训练,而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提高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出完整的、最新的纺纱、制造设备和纺纱工艺流程的多媒体课件、光盘与视频,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成可视化的录像,可以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出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机械运动过程和纺织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尤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来展现繁序复杂的纺纱工艺,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文本教材对于纺纱工艺、制造设备表述不到位的不足之处,实现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的现场演示,通过利用现有先进的3D实体造型软件Solid Works可以建立复杂关键机构的虚拟组装和及其配合模型,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场的真是展示来了解和熟练掌握关键机构的结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强化学生从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对于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另外,在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Solid Works三维实体造型来建立纺织机械设备零部件模型,再采用COSMOSMotion机械仿真设计软件来实现纺织机械实验课程的现场仿真教学模式,利用运动学仿真纺织机械运动过程和关键机构的运动规律,从而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纺织机械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极大提高了纺织机械课程教学效率,顺利实现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目的。

3 纺织机械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建议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一些缺点以及对于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的不利影响,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建建议,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堂教学课件时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能够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实现多媒体教学目标;第二,在具体应用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甲,达到声文并茂的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这样既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纺织机械课程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推动多媒体教学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晓平,王子鹤.运用多媒体技术搞好“纺织机械”课程实验教学[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74-275.

[2] 陈晓英,马晓丽.机械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29-30.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江苏中职;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在“纺织材料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保证实训教学开设的比重,在实训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常用的纺织材料的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在操作上宜采用教师示范、分组操作的方法,在先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规范,学生在训练时,教师要适时、恰当地点评学生的动作和方法。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像上机图的绘制内容,本身其理论和实践的成分都有,如果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理论化的知识在上机图上呈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可能在小样机房、分析实验室内选用生产中各类典型织物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在“织造基础”的教学建议上,提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调与织造挡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要求的对接,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在“染整概论”课程教学中,由于染整行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结合染整产业发展趋势,贯穿染整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让学生全程参与计划、预处理、染色(或印花)、后整理等整个过程。高温高压的环境对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特别强调将操作规范、设备保养、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任务和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近期,2017年恒逸基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征文工作已经启动,该活动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支持。征文投搞截止日期为2017年4月20日。本届活动继续保持高奖励力度(一等奖5万元/篇、二等奖2万元/篇、三等奖0.5万元/篇),并通过有关平台推荐获奖、后续评选及科技成果转化。获奖优秀学术论文的表彰奖励将在“2017年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进行。

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

2月24日,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协会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制订了协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滨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常学锋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党委书记、魏桥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张红霞作总结发言,常务副会长王力民和魏家坤等10余位副会长或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秘书长崔旗主持会议。

常学锋表示,目前市纺织行业协会是滨州市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协会成立之初,应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桥梁纽带,确实起到引领发展,解决难题的作用;二是形成合力,共享信息和资源,发挥好各家企业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促进产业链条的增粗拉长;三是加强宣传,多搞有益于产业提高的活动,凝聚会员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会上,张红霞结合国家新政分析了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叮嘱各会员企业注重发展质量,规避市场风险,并为协会新聘任的薄方明等三位名誉会长颁发了聘书。

PA6特殊产品趋势持续

3月21日至23日,来自新明斯特市场领导者的专家们将齐聚上海Domotex Asia/中国地材2017展览会,在W3展厅F03展台展示他们的综合技术知识和高效解决方案。根据PCI红皮书,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已经安装了约9万公吨的额外产能用于熔体着色和原白色PA6丝线的生产。而欧瑞康纽马格在这些产能中所占份额约为65%。朝着高端、高单丝纤度PA6 BCF丝线的趋势在中国有增无减。

“欧瑞康纽马格近来在销售上的成功,首要是与江苏开利地毯和浙江四通化纤等中国公司的合作,表明我们以及我们的技术在这个成长市场上精准地迎合了地毯丝生产商们不无挑战的需求。”BCF销售经理Alfred Czaplinski表示,为了这一工艺而特别优化的熔体生产线确保了最佳的熔体品质。

欧瑞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新科技集团,目前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拥有欧瑞康巴马格和欧瑞康纽马格两大产品品牌,制造长丝纺丝系统、加弹机、BCF系统、短纤纺丝系统、无纺布以及人造草坪系统,占据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招生开始

为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贯彻《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培养行业复合型人才的精神,促M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纺织新形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北京服装学院和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定于4月~11月联合举办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

培训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专家讲座和实地参观。培训共设置96课时由化纤、纺织和印染三大部分组成。招生对象主要是从事纺织行业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售后服务和战略发展等相关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招生工作截止到2017年3月24日。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纺织机械;技术创新;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3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任何行业都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发展,使行业的产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纺织行业同样如此,对纺织机械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纺织机械优化升级的有力武器,是提升纺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现今纺织行业的机械创新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立足于实际生产需求,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使更多人融入到纺织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之中,以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新智慧,推动纺织行业机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以机械技术的创新不断提升纺织产品质量,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我国纺织机械技术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一直都予以关注,注重对重点纺机厂给予技术支持或技术改造,并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取技术合作的方式,促进我国的纺织技术走向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纺织机械技术和纺织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进步。2004年,在第九届纺织产品博览会上,中国纺织集团的棉纺设备取得很大的技术进步,使与会者对我国纺织机械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使PC程控器和计算机技术为越来越多的纺织机械技术所融合采用,同时变频技术简便了机械参数的变更,并且对印染的同步传动进行了成功的解决。时至今日,先进的硬件条件已经被纺织机械行业广泛运用,使得纺织行业走向了机电一体化的制作工艺之中,并且其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存在很多缺陷,并且缺乏足够的个性,纺织机械领域中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软件较少,设备还未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我国的纺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10多年,面对这种差距,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纺织机械技术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在技术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使机械设备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性能,使纺织机械技术走上优质高产的国际化道路。

2做好纺织机械技术创新工作的对策

2.1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创新成果的产出要以各种创新素养为基础,创新素养指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智力或非智力要素。而对创新活动影响最深刻的便是责任感和事业心,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索、技术创新,由此看来,责任感和事业心可以成为创新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棉纺织悬锭粗纱机进行优化设计和制造时,人们发现样机清洁器第二根绒带经常不走,经观察发现,这是由于对清洁器进行复位时,有些女工因够不着,经常拉动第二根绒带,导致绒带逐渐延伸,并且失去弹性,影响甚至损坏了清洁功能。而且清洁器降落速度较快,很容易砸伤手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人操作时的安全性,使清洁器正常发挥其功能,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对清洁器进行优化设计,创新设计思路,更好地解决不安全和实用性差的问题。在经过严密的分析研究和反复多次的试验之后,创造性地找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正是在清洁器前加一支活动手柄,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的悬锭粗纱机中,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对技术的创新就是在对保障工人安全的责任感中产生的。从此次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纺织机械一般会在纺织厂中使用十多年的时间,如果机械设计者及制造者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作为支撑的话,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导致使用成本和安全隐患的增加,不利于纺织行业的正常工作运行。反之,如果机械制造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事业使命感,就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纺织机械,促使机械技术的创新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2.2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对于科学技术创新来说,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技能水平都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成功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技术创新需要对某项技术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学习,结合实际的实践探究和具体的试验分析。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普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发展。大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率不到20%,这就需要在社会中继续学习,不断积累实际的经验,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流行化纤、纯纺、混纺,沈阳纺织厂制造生产的并条机,斜管经常出现堵塞,还有筒底乱条等问题,即使提高斜管的光滑度,还是会常出现堵塞现象,加上并条工序,使得纺织厂的纺织品生产受到制约,生产工序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人员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发现,棉条到斜管的轨迹是圆锥螺旋线,如果将直接斜管按轨迹变为曲线斜管,就会解决上述问题,使棉条不再堵塞斜管。依据此发现,结合动力学原理和微积分理论设计出了圆条盘,但在试制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螺旋曲线斜管在空间的设计成为难题,眼看夭折的创新,技术人员用两个螺旋形圈条盘顺利解决了棉条堵塞现象,即使高速运转,入条不会堵,出条也不会乱,效果显著。该创新技术圈条盘被广泛沿用至今。通过此例可看出,技术的创新需要结合数学、力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为基础,就不能发现棉条的运动轨迹对堵塞的影响,就不能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对该技术进行创新,如果没有实际的动手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的存在,自然无法完成对圈条盘技术的创新。因此,要想做好技术的创新,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累技术经验,提高创新技能,为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

2.3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创新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以实际生产需要为发展基础,理论结合实际,既不唯书,也不唯上。因为创新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思维一旦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就无法完成创新工作。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尤其是技术的发展,总是随着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按照书本上的经验结论,很可能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这时,就应该立足实际,进行实际的试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知识的输出是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是形成知识力量的过程,如果知识在输入、输出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转化,那么知识将无法体现其价值。因此,技术的创新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与运用,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进行技能创新,通过试验总结经验,得出科学性结论,提高知识的附加价值,这些也是创新的本质所在。

2.4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脑中产生新颖思想的思维,是发现事物间新联系、新关系的思维过程,人类活动的成果都来自创新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和物化。创新思维需要知识做思维基础,但更需要的是洞察力、想象力、坚持不懈达成目标的精神。创新思维就是以观察为基础发挥想象,以丰富的想象力散发思维,结合知识基础,坚持不懈地为创新目标前行,这样才能为技术创新做出准备。发散创新思维虽然需要知识为基础,但绝不是决定条件,因此,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创新思维,以创造性思维完成技术创新。

在某纺织厂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发现悬锭粗纱机在纺织制造时,粗纱定量存在较大差异,经过工人的细致观察,发现在粗纱机一二排条筒纺织完成后,三四排条筒还会剩下一些棉条,原因是后两排的棉条其意外伸长比前两排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人将四排条筒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定量差异大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项创新性的技术就是工人完成,由此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创造者,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力,坚持努力完成创新活动,而后定能取得实质性的创新成果。

3结论

我国的纺织企业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努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纺织行业的重要力量。然而,其中仍会有一些问题存在,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不懈地进行纺织机械技术创新,保证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型优质产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永学纺织机械技术更新解析[J].知识经济,2013(1)

[2]李志军依靠技术创新促进纺织机械行业转型升级[J].中国国情国力,2013(11)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新的贸易壁垒,来自印度和东盟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产业链方面,存在着上游研发投入不足,中游技术装备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滞后等不足。必须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与纺织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纺织展会功能。构筑利益共享、各环节共赢的纺织产业链。 【论文关键词】 “后配额时代” 纺织产业链 重构 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以下简称ATC协议),从2005年1月1日开始WTO成员国正式取消全部纺织品配额限制,标志着纺织品服装行业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后配额时代”来临。随着配额制的取消,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了更公平的待遇。但是,伴随着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世界纺织贸易格局呈现出全新态势,国际化分工发展趋势更加明确。中国在纺织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消失。我国纺织业发展形势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一、“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外国势力设障,高筑贸易壁垒,遏制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美欧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行业,会制造一些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来取代配额制,包括工厂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环境卫生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国际环保标签、保护劳动者标准,将是今后贸易壁垒的重点。 2.我国纺织工业自身存在不足。我国纺织行业规模大,经济主体多元化突出,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同时,预警机制与行业自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等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3.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新兴纺织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东盟国家和印度。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东盟大部分会员国如越南和柬埔寨,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但没有建立自己的纺织工厂。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使泰国纺织业的重要性大幅提高。2005年印度政府采取了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纺织设备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推行优先发展成衣、针织品和毛织类产品的政策,还推出了“综合纺织园区计划”和“纺织品技术更新基金项目”。据一项研究透露,在2009年~2010年,印度的服装出口可能达到150亿美元,以18%~20%的年增长率增长。 二、我国纺织品产业链现状 所谓产业链,是指在产业群落内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链”上的每个环都有各自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我国纺织产业链总体状况是上游发展滞后、下游较为混乱,有待整合。 1.从纺织产业链源头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阻碍了纺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开发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仍需进口;纺织工业对纤维回收利用和循环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目前环境治理基本还是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从纺织产业链中游看,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印染行业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差、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 3.从纺织产业链增值方式看,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在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代表棉纺织产品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因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4.从纺织产业链下游看,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国内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 三、“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产 业链的重构 就我国纺织业来说,在产业链方面,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产业链集群发展,是整个纺织集中发展区选择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捷径;是中小企业以区域聚集取代企业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一种重要区域发展方式。 2.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2006年7月,我国第一家以产业自主创新为目的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绍兴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着纺织产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与纺织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 4.充分发挥纺织展会功能,打通纺织产业链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