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

纺织行业论文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是各项成本大幅上扬

据调查,2014年下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3%,其中煤的成本上升比较快,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13.96%。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减少利润至少loo4L元。另外,2014年社会责任的推行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给一些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增长了10%,且对于沿海地区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加工贸易保证金空转变为实转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是过高的棉花进口税率使企业不堪重负

2014年配额外进口棉花的滑准税率起始税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为6%~40%,进口棉花加滑准税率后与国内棉价基本持平,不能给企业带来原有的价差利润。2007年大多数月份进口棉加滑准税后价格已经高于国内棉价。而从10月份开始,相当于429级滑准税下棉花价格已经高出国内棉花价格600元/吨。近年来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平均高1500元/吨左右,其中低等级棉比印度高4000元/吨以上,使得大量使用低等级棉的牛仔布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造成产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三是人民币升值带来较多的汇兑损失。人民币从2007年1月到12月的累计升值6.44%,理论上计算,使棉纺织行业直接减少近20亿美元的利润。据某牛仔布企业统计,从2006年6月~12014年6月人民币升值4.63%,企业实际减少了利润874万元。四是出口退税下调直接导致利润减少。2014年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个百分点,减少利润3.6亿美元。2007年7月起国家下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直接减少了5.86亿美元棉制服装企业的利润,对上游棉纺织企业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对于2015年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徐文英从行业相关生产要素和宏观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行业面上,成本推动的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上游产品资源、能源环保及劳动力成本是增加的,另一方面融资利率提高,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此外,自2015年开始,企业进口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将不再予以免税,进纳关税和增殖税,使企业的进口成本分别增加了27%和25%。从宏观环境因素分析,2015年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还要继续推行,并且要逐步从试点企业扩展到各个企业;2015年还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将会相继出台,行业技术、装备将跟随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新换代,企业将在这方面的技术、装备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但这同时也是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2015年,人民币汇率有明显的持续升值预期,直接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购买原材料等资金影响很大,在装备升级上暂缓或不能购买最先进的装备。资金问题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严峻形势,徐文英提出了四点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继续推动科技和品牌工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平均纱支

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会员企业适当考虑提高平均纱支,开发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及家纺产品、高档色织提花产品;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减少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自觉地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呼吁企业不宜再新增常规纺纱锭,要把粗放的、以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型转变。

二、要继续坚定推进技术改造工作,支持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工艺设备

各项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研发对企业来说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此,可以首先从技术进步人手。继续坚持实现以提高“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2olo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提高到50%,无结纱比重提高~1J70%,无梭布比重提高~1J70%,精梳纱比重提高~J128%。

三、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的使用

当前,新纤维的开发应用创新仍然是调整产品结构的主流,棉纺业使用较为成熟的有

(1)高湿模量纤维:莫代尔、丽赛纤维、罗赛尔;

(2)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圣麻纤维、醋酸及铜氨纤维、竹碳纤维等;

(3)蛋白纤维素复合纤维: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纤维;

(4)新合纤:吸湿排汗(eoolmax)、空调纤维(OUTLASa3、聚乳酸、远红外、抗菌纤维(Amieor);阻燃、抗紫外线、防辐射纤维;超细纤维、异型纤维以及m、PBT新弹力纤维等。

目前广泛应用的除各类纯棉氨纶包芯纱以外,还有涤纶包芯纱、锦纶包芯纱、金属丝包芯纱及面料;两种及以上的有色化纤混纺或多种有色棉条混色纱线及面料;各类高支高密家纺面料、高档色织及提花面料棉麻混纺、棉花羊绒、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紧密纺纱线的推广是纺纱技术和装备的一次革命,高支紧密纺纱线使色织衬衫面料的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已经应用到高档针织T恤、高档床品及服装面料,紧密纺纱线面料今后仍是高档产品开发的重

四、加强社会责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也随着这股潮流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浙江省诸暨市的不少纺织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作用,总体来说诸暨市的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还处在初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诸暨市纺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对诸暨市的纺织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诸暨市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1诸暨市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诸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个县(市)接壤,交通相当便利,民营经济发达,其中袜业、织布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中国的袜业之都,像大唐的袜业城、洁丽雅毛巾、太子龙服饰、步森衬衫都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截至2010年底,诸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8万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纺织企业978家,行业从业人员90余万人。2010年,纺织产业实现的产值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42.58%;实现利润696323万元,占诸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45.1%;出口创汇173174万美元,占诸暨市出口总额的48.97%。

1.2诸暨市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就目前来看,诸暨多数纺织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有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想法,上网用户越来越多,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官网,而且都比较专业,信息涵盖量也大,也适当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比如诸暨袜业网、洁丽雅官网,都是比较系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近几年,诸暨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为止,许多诸暨的中小纺织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试图借助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B2B平台来帮助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2009年8月诸暨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滨江新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诸暨特色产业集群专市,借此整合诸暨市的企业资源并进行统一推广,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诸暨市搏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袜业网()是诸暨市全力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公司与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签定绍兴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将支付宝引进中国袜业网,消费者在中国袜业网上买袜子将可实现在线支付,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大唐袜业从实体市场模式迈向现代商务市场模式,给中国袜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全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2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诸暨许多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就非常薄弱,企业领导自身未受过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识不强,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很少,网络基础设施也非常陈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再加上诸暨很多纺织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许多企业管理者单方面觉得在网上搜索供货信息就以为是电子商务的全部,或有些企业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这些错误认识和落后的观念影响了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很多中小纺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顾忌

诸暨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加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有所顾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又需要费用;其次,网站的宣传又是一个需要下血本的环节,对于很多不景气的诸暨纺织小企业来说,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额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开展电子商务对于诸暨的纺织企业来说举步维艰。但是企业在做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当企业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中,会发现网站的信息更充实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量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了赚钱,而是要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3网站功能单一,响应速度慢

由于在诸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诸暨纺织企业的网站都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只有个别企业真正进行网上交易,总体来看诸暨的纺织企业以传统的交易为主。诸暨市纺织企业的网站虽然很多,几乎有点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即使没有自己的网站也会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自己的店铺,但是纵观诸暨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建设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网站很多都是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一方面网站功能非常单一,网站几乎都没有在线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纺织企业干脆把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权利都交给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导致信息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与IT公司解除协议之后,IT公司就不帮企业网站续费,所以很多企业也成为了实质的空壳网站。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诸暨很多纺织品出口企业已经接触过了第一代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效果却不好。因为它们只是一个分类广告平台,以企业推广为核心目的,供应商花了大量时间金钱打广告做竞价,却只能眼巴巴等待生意找上门。网上进行交易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诚信问题突出,曾经有人专门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都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息被窃取。因此,诸暨纺织企业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成为阻止诸暨纺织电子商务发展一大障碍。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各种国际条约、法规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相关国际和本国有关资源环境、人类与动植物健康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进行限制或者禁止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纺织行业遭受的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ISO140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绿色标志和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的影响 (一)对出口数量的影响 2002年5月,欧盟颁布了关于修改Eco-Label的决定,同年7月,又实行偶氮染料禁用令,我国当时的7万多家纺织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和24种产品获得了环保标志。Oko-Tex Standard 100是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全世界有3万多家企业获得认证,而我国只有300多家企业,多数还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世界各国都结合国际条约和法规制定了本国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据统计,2005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总额计188.63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5.30%,但是,自2005年7月的高峰以后,每月的出口额逐渐下降,有明显的回落趋势。自此,我国纺织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 (二)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以价格低廉取胜。但是,由于各国都采取了较严格的绿色壁垒,我国就要投入更大的资金和人力,改进设备,加强管理,完善生产流程,才能达到标准,这样产品的成本就增加了,价格优势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削弱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各种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技术水平确定的,这对于生产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通常难以做到,勉强达到标准也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使我国纺织品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此外,我国的纺织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和环保方面还不是很成熟,这些难以达到的标准迫使我国一些纺织企业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甚至是退出市场。 二、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 1、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资源并赚取经济利益,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并且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些矛盾逐渐尖锐。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制造各种环境标准,抵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争取并维护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强大的技术支持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制定出各种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纺织品进入国内市场,是因为他们有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也即绿色壁垒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技术水平上的,发达国家拥有的高精技术和先进设备,为纺织品的生产和检测提供了基础,也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我国科技水平尚未成熟,纺织产品的生产和检测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所以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各种高标准的限制。 3、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纺织品的检测上,不仅仅有各种法规和标准,人们的消费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各国消费者都具有了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意识上都已经养成了注重环保和健康的消费习惯,要求产品的高质量和环保性,这也就给绿色壁垒提供了舆论基础。 (二)自身不足 1、政府职能的滞后 我国目前缺乏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措施,技术薄弱,人才稀缺。此外,我国纺织品的各种标准体系不完善,纺织品国家标准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模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分类标准不同。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纺织品国家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力度不够。另外,我国的纺织品检验机构比较落后,一方面,我国的检验机构没有开放,另一方面,检验机构得不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2、企业意识和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生产还是处于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模式,技术相对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这说明人们对于绿色壁垒的认识还不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纺织品的生产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以 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都没有顾及到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三、我国纺织行业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一)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发展环保产业 在绿色贸易的背景下,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产业逐渐退出市场,而少污染或者无污染的产业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国也应该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那么,发展绿色产业将是一种趋势,也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截止到2000年,全球的环保贸易额已经突破了6000亿美元,我国作为经济贸易大国,应该抓住绿色贸易提供的机遇,合理的调整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大力度的发展环保产业。 (二)制定并完善立法,加快国际接轨进程 我国要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国际接轨进度,同时,完善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体系,我国现有的纺织品标准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合理完善的纺织品标准和法规,达到国际标准认证。此外,要建立自己的环境认证制度,并且要具有先进性,得到国际上的充分认可,这样既可以保证产品的顺利出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品。 (三)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检验机构 要尽可能少的遭受绿色壁垒,技术上的突破是必经之路,我国应该积极推行环保生产、环保治理的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生态纺织业,积极开发和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带领我国的纺织行业向着自动化、环保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建立起国际上认可的纺织品检验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我国纺织企业跨越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也可以筑起对其他国家纺织品的绿色壁垒。 (四)增强绿色意识 目前,我国纺织品行业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的生产整个过程再到后期的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都很少顾及到对环境和人们健康的影响,有些企业甚至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纺织品行业应该树立起绿色的观念,增强绿色的意识,只有这样,我国的纺织行业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将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壁垒也将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产品的主要贸易措施,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尊重人类健康生存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我国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检测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让我们激荡思维、廓清迷雾。

正是在《中国纺织》杂志出版人、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的这句开场白的激励下,2010年中纺圆桌论坛在昆仑饭店正式拉开了大幕。1月27日,在位于东北三环的这座酒店的国际会议厅内,众星云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杂志社社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副所长、研究员毕吉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博士邓郁松等领导和专家都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来自国内外企业家的代表们也非常踊跃。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Mr.Babacan、北京市大华衬衫厂厂长、北京大华天坛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洙、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都在现场慷慨陈词,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专业协会的负责人也纷纷到场,对各行业的发展一一答疑解惑。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是本届年会的主题,其重点是在探寻2010年中国纺织经济增长趋势与对策选择的路线图。百忙之中抽身来到论坛现场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字字珠玑,不到半小时的简短主题报告中,他用三个“来之不易”回顾了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他从“两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在2010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又用了“五个更加注重”来为仍在奋进中的中国纺织企业家们指明方向。

智慧与博学在这样的场合总是显得再平常不过。在听完总经济师的指点迷津之后,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Mr.Babaean用幽默机智的语言围绕企业自身发展着重分析了中国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而企业家代表的“俊男靓女”组合――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先生和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女士也在随后绚丽登场。在由《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主持的论坛环节上,二人从自己企业的昨天和今天出发,引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思考,不仅和现场的嘉宾们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还掀起了会场新一轮的高潮。而随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民儒、中国针织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四位儒雅的男士也分别就各行业2009年的运行情况以及2010年行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重点进行了阐述。

时间匆匆而逝,本次论坛的最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做了总结发言。他既总结了2009年中国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又阐述了2010年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许会长指出,“2010年,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当前、谋划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发展方针政策和决策的部署,经过全行业的努力,今年中国纺织行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纺织企业有多少心酸往事不堪回首,不管即将到来的岁月里还有多少艰险在等待着勤恳耕作的纺织人,毫无疑问,在暗潮涌动中,勇者当先。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全英文教学;产业用纺织品;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5X(2011)

一、前言

产业用纺织品(Industrial Textiles)又称“技术用纺织品(Technical Textiles)”,特指经专门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配合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需要,以上海地区的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各纺织类高等院校均开设《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并将其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之一,与《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学》、《机织学》、《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非织造布》等专业基础课相互衔接,构建具有纺织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开设,紧密贴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介绍产业技术用纺织品领域的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开拓和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和范畴,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由于传统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均基于中文教材和中文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广大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获取国外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开设全英语授课模式下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成为纺织类高等院校的一个新的教学需求。

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结合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全英文的模式组织《产业用纺织品》教学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在全英文教学中实现以学为中心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等方法来创造一个适合目前纺织专业学生的全英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开拓学生的国际眼界。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论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学习理论有三种: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2],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3)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于20世纪初提出。其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来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以探索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为主要目的,研究和说明人类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如何形成的,阐明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3]。建构主义教学常用的模式为: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教学的教师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情境的创建、协作的组织、会话的安排等学习要素和环境要素来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学生能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目的。

在建构主义模式中,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围绕学生主动提出的建构意义的对象为主要内容;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也不再是媒体,而是创设的情境、协作型学习和会话型的交流,作为学生协作式探索、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因此,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但是构建的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是清楚的、明确的,因而可以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模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方法[4,5]。

三、建构主义在《产业用纺织品》全英文教学中实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以产业用纺织品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如何帮助同学建立产业用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知识体系”。面向产业用纺织品的教学对象-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产业用纺织品的课程内容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全英语教学的“课程教学主题”-功能性纺织材料、特种加工工艺和产品应用三大内容。

在确定好这一主题后,再根据这一教学主题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各项支撑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图,从而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如下图1所示。

图1:产业用纺织品教学模块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是根据产业用纺织品的特点,强调产业用纺织品的功能性,并围绕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医学、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创设有实物样品展示、照片和视频观摩等资源的学习环境,方便本专业的学生根据对功能性纺织品的认识和理解、兴趣和爱好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交互式和激发式的学习模式,设定一个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的研究型课题或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交互式和激发式的学习模式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例如:在“防护用纺织品(Textiles in Defense)一章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对防弹服装(bullet-resisting garments)的兴趣,从防弹服的防弹机理、防弹服的分类、防弹服的应用等方面以图片和视频短片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并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回答:1)What kinds of fibre materials can be used for bullet-resisting garments?2)Can you design and develop one bullet-resisting shirt by yourself? How to do that?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表达和锻炼英文口语的机会。很多男同学对此类讨论十分感兴趣,调动了课题的活跃气氛。

(三)课程资源的设计

课程资源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源,按照教学模块的内容,分类组织形成一个系列,并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化数字化课程平台。

为此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中心建立了《产业用纺织品》的课程网站,网址为:http:///course_center/。网站包含“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录像”、“相关视频资料”、“参考资料”、“师生互动平台”、“网站链接”等栏目,让学生能够在此课程平台上获取所需的资源信息。。

(四)学习模式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是建构主义常用的学习模式,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在安排产业用纺织品的各个教学环节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来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

(1)框架法教学是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比如说医学用纺织品的教学板块,我们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5],根据学生较为熟悉的一些知识内容:非织造布类的卫生类用品、医疗用制品等,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对纺织品的认识从传统的纺织品引导到功能性、复合型、多元化的特种用途的纺织品。

(2)引导式教学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从实际情境中去提出或选定一个某个典型的问题或案例,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比如根据当前的冲锋衣的功能设计,向学生提出,在设计冲锋衣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如何选择纤维材料、如何加工织物以及如何对面料进行防水透气整理,最后应如何对其性能进行表征。

教学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2)让学生获得机会将知识外化,以便于根据不同的需要应用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实现自我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事实上,教学方法只要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一定局限于上述三种自主学习方式。

(五)整体效果评估

在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全英语课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到世界著名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英语水平,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实施全英语教学是我国现代化纺织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竞争能力人才的主要课程手段。

四、结论

本文介绍建构主义在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以全英文的方式讲授产业用纺织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概论》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k201109010).

[参考文献]

[1]Bruner, J. Acts of Meaning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范琳, 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 4).

[3]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海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 1).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

我国古代早有的纺织技术出版物,大都是手工纺织的经验介绍与总结。近代早期的纺织出版物,有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91年左右译成汉语的《纺织机器图说》及《西国漂染棉布论》,由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1897年陈启沅著的《桑蚕谱》在广东出版。之后,又有不少专著问世,据统计,1937年之前有80余种。

除图书外,纺织出版物还有定期出版的期刊和报纸。最早正式出版的纺织期刊是1919年在上海创刊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及重要信息。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已达到一定规模,纺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纺织期刊的出版也有较大发展,当时就出版期刊15种之多。

受战事影响,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不少刊物停办,同时也有极少新刊物出现。例如,深为纺织界读者喜闻乐读,誉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之雄”的《纺织周刊》,1937年因战事停刊,1946年1月复刊,登载的张方佐先生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朱仙舫先生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及何达先生的《改良实用算法》等论著,对现代从事纺织业的管理人员很有借鉴作用,对研究我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学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为染色印花学术界及纺织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纺织期刊《染织纺月刊》,“八一三”后,各种刊物几乎都停刊,唯独该刊仍继续出版,在纺织界影响甚广。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有《纺工》、《纺声》、《纺织染通讯》、《纤维工业》、《纺织建设月刊》等十余种。这些刊物不少带有进步倾向,编撰者中不乏革命同志,刊物也反映了统治后期的纺织界艰难坎坷。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特点

与其他期刊相比,我国近代创办的纺织期刊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范围广。这里的知识是指在纺织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从期刊的专题栏目中,可看出该时期刊物综合性的特色。例如,杜燕孙主编的《纤维工业》辟有“人纤”、“毛纺”、“毛织”、“丝织”、“针编”、“染料”、“药剂”、“热电”、“管理”、“言论”等主要栏目。其中“言论”一栏登有中外纺织史、纺织业动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文章。

知识含量深。当时的期刊所刊登文章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是当时科技前沿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有些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由查咏初译的《美国25年来毛染整机器之发展》,介绍了美国25年内毛染整机器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情况。《纺织周刊》登载了张方佐、朱仙舫等专家的论著等。

传播速度快。近代纺织期刊在介绍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纺织染工程》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千里的文章《Rapidogen染料之新印染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基本进行同步介绍。

学生刊物多。该时期纺织刊物的一大特色便是学生刊物居多。《纺声》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刊,校长周承佑在发刊词中着重指出学生要在课余多多撰稿,作为能力的锻炼和学识的积累。1941年1月创刊的《纺工》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办的刊物,具体由在校的“民三一级级会”的学生自办。这些学生得到师长们的支持和鼓励,如陈维稷、张方佐、傅道伸、诸楚卿等前辈曾为此花费过不少心血和精力,或任顾问,或帮助出版发行,或亲自撰写稿件。《纤声》是油印的学生刊物,虽然简陋,但办刊态度认真,颇有生气。

出版发行活。前已述及,有些期刊是由学生创办的,学生创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纺工》、《纺声》、《纤声》等都是学生刊物,在出版发行方面就很少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影响。有的刊物还是不定期油印。但由于当时纺织技术和理论都是处于起始阶段,尽管是学生刊物,其质量并不低。

影响意义大。纺织期刊在当时对于传播纺织科学理论和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都把期刊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把它作为发表自己心声的重要阵地。如君久在《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对《中国纺织染业概论》的述评等。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意义

近代纺织期刊对于传播纺织科技信息,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促进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03年《政艺通报》曾有文章称“新闻之于人,犹空气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文章《阅杂志之利益》,在分析书籍、报纸、期刊的异同时指出“书籍严整,易令人惮。日报丛杂,易令人忽。书籍文效,期在百年,既嫌其太迟。日报之力,程于一日,又恨其过促。介乎二者之间,而有适当之观览价值者,其唯杂志乎”,“吾人欲有所求益于人群,莫如读杂志。人能终其身于杂志之中,不善终其身于进步之步矣”。随着期刊事业的发展,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认识到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存在的重要价值。1929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明确指出,期刊能够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尚未有专书讨论的某种问题或图书馆尚未购置关于某种问题的书籍,期刊可济一时之穷荒,通过期刊可以看出某一时代的精神及群众对某人某物某书的意见。1930年邢云林先生尖锐地提出,期刊、报纸、报告之中,“最有用,最易用,特别便于图书馆者厥推期刊。”1933年吴景贤先生在《学风》杂志上发表了《杂志的价值及其分类管理法》,把期刊的功能归纳为四性,即现实性、公开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一是肯定了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较书籍、报纸更有其特殊性;二是显示了期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认为期刊报道快捷,流传普遍,有促进社会进步之功效。

作为近代纺织期刊,其意义同样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近代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而纺织工业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由于技术落后,起初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不仅缺乏管理,同时也缺乏技术。张謇之所以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是因为其在开办大生纱厂时被技术人才缺少所困扰。近代期刊的创办,为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期刊所刊载的信息是已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2)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尽管当时创办了一些纺织类学校或者在一些学校里开设了纺织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纺织专业人才,但是作为期刊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同样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一方面从这些期刊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把期刊作为阵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使这些人才得到了理论升华,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纺织技术的激情。

(3)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近代期刊总体看是处于一个发展期。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代表,因此纺织期刊的创办对整个近代期刊的出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近代的期刊总数没有统计,但纺织期刊所占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纺织期刊的兴旺对繁荣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4)为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要发掘中国人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方面的文章资料,纺织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章剑慧先生在《纤维工业》创刊纪念卷第一期上发表的《复兴中国棉纺织工业第一次五年计划纲要》专论,就是一例。章系当时汉口四厂经理,抗战期内,在大后方对全国纺织工业推进,颇著劳绩。我国战后纺织复兴事业,如国人最注意之一项,章先生在该文中借数字之分析,使人读可恍照此实为轻而易举之事,可增国人之勇气不少。又例何达先生在同期刊登的《对于复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点贡献》一文,后段主张提倡印花布生产而把握南洋市场一点,尤为可贵之卓见。

中国近代纺织专业期刊从1919年创办到1949年,共计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其间还战争不断,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创办出纺织期刊三十多种,这确实对近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成为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也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7篇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基于1990-2012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和纺织品出口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VAR模型,探讨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约了纺织品出口增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并提出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纺织品;出口;劳动力成本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09

0 引言

自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纺织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各类关税的降低和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使得中国纺织企业能和国外的纺织业同行在一个较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但伴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纺织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要素价格也逐渐上升;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性贸易阻碍。纺织业在我国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且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行业,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而近年来制造业平均工资的逐年上涨,使得纺织业相对于其它行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由图1也可知,在这23年间制造业工资的增长率与纺织品出口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两者大致是呈现出同增减的变化趋势。由此推断,劳动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出口是有显著影响的。

卢鑫(2013)同时从贸易竞争指数(TC)和纺织品出口两个方面论证了劳动力成本与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正相关,和纺织品出口所占比例呈负相关。王金芝( 2006)用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劳动来成本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法磊(2012)通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分析得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有阻碍作用,景倩、王丹(2008)从人民币汇率方面分析了纺织品的出口面临的挑战。从现有的研究劳动力成本与纺织品出口关系的文献来看,主要是单方面的研究纺织品行业的现状以及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而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纺织品出口与劳动成本上升的关系的文献并不多。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出口有阻碍作用,而对纺织业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更大可能会抬高生产成本,进而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减弱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利于纺织品的出口。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贸易竞争的产业之一。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对我国纺织业造成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逐渐上升,同时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压力,使得企业无法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导致纺织品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以2008年为例,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是印度的1.23倍,印尼的1.31倍,越南的1.85倍,巴基斯坦的2.02倍,孟加拉的3.04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很重要,因此,本文在丛数据分析的角度,以VAR模型探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纺织品出口之间的动态变化,分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1.1 模型设计

劳动力成本是导致纺织品价格上升主要原因之一,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为此,本文采用的是Var模型,运用实际劳动力工资和实际纺织品出口数据,在数据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lnXt=α+βlnWt+μt (1)

其中,LNXt是指t时期纺织品出口额的对数值;LNWt是指t时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对数值,本文以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替代。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模型涉及两个变量分别是纺织品出口额Xt和制造业平均工资Wt;纺织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纺织业发展工业报告》,制造业平均工资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统一单位,工资换算为美元计算,出口额以亿美元计算,所有数据均剔除了物价因素的影响。

2 实证检验

2.1 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要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以此来判断变量是否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利用经典ADF检验方法分别对LNX、LNW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两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见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LNX和LNW这两个变量及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实证检验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两者的二阶差分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了平稳的显著性检验,所以,这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2.2 Johansen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X和LNW这两个变量同为I(2),满足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选择JJ协整检验方法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说明,无论是协整检验的特征根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两种实证检验方法对应原假设None(不存在协整关系)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置信区间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假设,所以,LNX和LNW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对应原假设At most 1的两变量的检验统计量的值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不能拒绝最多存在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因此,LNX和LNW这2个变量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关系。

由分析数据可知,协整方程为:

LNX=0.3995-0.9086LNW(2)

(0.0476) (0.3259)

Log likelihood:44.3546(极大似然值)

括号内为对应的标准误差,估计方程的极大似然比为44.3546。

由协整方程(2)可知,LNW的系数为-0.908 6,说明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每上升1个单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将减少0.9086个单位。这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劳动力成本越低,对我国的纺织出口越有利。然而,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年人均工资在2001-2012的12年间翻了四倍, 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人民币9 774元上涨到2012年的人民币41 650元。而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再度提高,我国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也必将继续上升,这对我国的纺织业是十分不利的。

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以上协整检验证明了LNX和LNW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具体的因果关系还不明确,因此,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P=0.05为判断标准

从检验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结果来看,都表明了劳动力成本不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纺织品出口是劳动力成本的Granger原因。但从滞后三期的结果分析,不仅劳动力成本是纺织品出口Granger,而且纺织品出口也是劳动力成本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滞后三期开始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同时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会反过来抑制纺织品的出口,进而抑制工资的上涨。但是在滞后一期、之后而起的结果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还没有对纺织品的出口造成影响,而纺织品的出口增加会更快的使制造业的工人工资上涨。笔者认为纺织品的出口额增长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是快速的,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制约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VAR模型分析结论

(1)劳动力成本和纺织品出口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中劳动力成本的弹性系数为-0.9765,说明长期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影响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同时,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负,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每单位变化1%时,纺织品出口额每单位就会减少0.9%,这也是符合经济现象的。

(2)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看,劳动力成本在滞后一期和之后的检验中都不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是在滞后三期的实证和检验中劳动力成本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这也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对纺织品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效用。

3.2 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政策建议

(1)纺织业产业转移。纺织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面临着发展瓶颈,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优先发展沿海的东部城市,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使得沿海东部城市经济取得显着的成效,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明显上涨,使得东部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内地二、三线城市。而对于安徽、河南、四川、青海等这样的纺织工人输出大省,劳动力成本低且劳动力充足,政府应该把这些城市作为建设中西部纺织企业基地,实行纺织业产业的转移。这样,既可以解决纺织业遭遇的瓶颈,又能推动内地不发达城市的发展,减小东西部城市的差距。

(2)调整产业结构。随着近十几年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原本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相比而言,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拥有更低劳动力成本。所以,近些年来,许多纺织业企业开始慢慢转移出我国,在那些成本更低的亚洲国家建厂投资,但相比之下,我国具有的优势是我国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也拥有更先进技术和设备、更熟练的劳动力,已经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制度环境优势、人才信息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此背景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为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纺织业需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纺织服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进一步积累技术与资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和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时尚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楠,李洪梅,李鸿宇,等.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减缓的因素分析[J].时代经贸,2013(20)

2 张燕芳.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困境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 王红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装出口应走名牌之路[J].时代经贸,2011(21)

4 卢鑫.劳动力成本提高对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3(11)

5 王金芝.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0

6 景倩,王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2008(22)

7 法磊.海外代工冲击:后劳动力时代来临[N].专论.聚焦,2012(22)

8 肖丽莉.中国纺织业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

9 年猛.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及其分析[J].商业经济,2009(1)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8篇

张延恺副会长表示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基础性制造产业,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许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家也正在考虑走出中国到境外办厂,巴西也是重要的合作国之一。希望中国纺织业界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巴西纺织业界的沟通,准确了解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国家纺织市场的需求,消除两国行业间的隔阂与误解,资源整合,互补合作,让中国巴西两国的业界共同受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王庆元公参对论坛的召开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表示中巴两国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在两国间的比重日益加强。希望中巴两国纺织行业能够加通过举办展览、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发挥各自产业链优势。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也期待更多的巴西纺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王庆元也表示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及他本人愿意为两国业界交流合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巴西服装协会总裁Roberto Chadad 在致辞中表示,纺织工业是巴西传统的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占据重要比重。近些年,巴西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逆差金额加大,一方面说明巴西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是业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导致。在巴西国内虽然有些声音表示希望能够减少国际贸易来保护当地经济。但是行业主流声音认为,国际化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巴西纺织业十分重视与各国纺织业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欢迎中国纺织业界来巴西办展并开展交流活动。本次召开的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以及交流论坛为中巴两国业界深度对接搭建了高效的桥梁,对中国巴西两国纺织服装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为论坛作主旨发言。他介绍到,巴西纺织工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原料产业、纺织产业还是成品产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可谓齐头并进。在这三大部分中,服装、家纺等成品加工业不论是从事加工的企业总量、就业人数还是产值,都堪称行业的主体。这次组织中国企业参加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目的就是希望和巴西的产业实现完美对接。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9篇

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在经历了“十五”前期的低速徘徊期阶段和后期加快发展阶段,在步入“十五”期间以来,河南纺织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要素供给能力日益加强,增长动力机制逐步深化,如何认清形式,把握机遇,积极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机制,加快发展,仍然是目前河南纺织行业的主题所在。在这背景下,近日,2007年河南省纺织高层论坛于郑州拉开帷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等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全省50多家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协会:总体发展明显,但缺乏亮点,产业呼唤创新

“今年1~4月河南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攀尹,整体运行态势良好。这主要反映在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新增项目发力,产品开发力度增强、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基础管理得到加强、管理水平进步提高,优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明显,企业改制全部完成、活力明显增强,资本运作成效显著、新野纺织成功上市等方面。”会上,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通报了今年前一季度河南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并着重指出:“河南的重点企业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名牌产品,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大幅增长。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和谐,和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投入感情,更要投入资金。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水平。”

“受内外需求拉动,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运营质量及效益提高,行业投资趋缓出口增长速度趋缓,行业发展面临诸如产能增长过快、企业职工收入偏低、汇率及出口退税调整等问题。”徐文英就近期全国的纺织工业形势并结合河南纺织现状继续指出“河南纺织业发展以棉纱为主,占全国第三位,布产量占全国第七位,但产业链不够完善,印染、针织、服装不太发达,缺乏亮点。过快发展纱线有一定风险。中低档产品过高,发展思路要调整。棉纺应该鼓励发展高支纱以及高支高密布。”

就如何调整发展思路,魏林副会长谈到“创新是纺织服装企业的必由之路,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中国的纺织品质优价廉,得到世界公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产品主要是贴牌出口,自己获得的基本是加工的利润。由于品牌和营销网络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中国加工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在国际价值链中只占到20%左右。这就表明中国纺织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有两个着力点,即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对纺织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这不仅仅是河南纺织企业的弊病,也是目前中国纺织企业的通病,就国内来说,河南地处中原,在思想和信息方面落后于沿海带纺织企业,就更需要注重企业的技术和意识的创新。”

企业:我们肩上有更重的责任感,创新应落在实处

“可以说目前河南纺织行业在中国纺织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来说,和中国纺织行业于世界纺织行业所处的位置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河南安阳昌泰纺织公司董事长申永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想比较于目前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江浙沿海一带,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很多技术层面的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他们相比较,我们的优势在于本土纺织资源和劳动力的丰富。目前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实现本土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纺织创新型道路。和许多沿海一带的纺织企业所不样的是,河南以往一直都是纺织大省,目前河南的大型的纺织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前国有纺织大厂改制后所形成的,所以我们要面临更多的些体制上和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也面临着些束缚。与他们相比,对于公司的发展,对于公司员工,我们有更重的责任感。很多员工都是以前国有经济体制下就一直在生产线的老员工,所以,面对如今无论是公司改制还是激烈的纺织市场竞争,我们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员工的权益。这是河南纺织企业肩上个很重大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是沿海纺织企业所不能相比的。”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中韩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互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而韩国在纺织品功能、技术,纺织服装设计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两国的纺织服装业虽有竞争但也充满合作,特别是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后,双方在纺织服装设计创意、产品研发以及渠道扩展上必将有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未来纺织服装的时尚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很大。“此次中韩时尚论坛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不同的交流和对话,相互沟通,学习和举荐实现取长补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韩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纺织时尚产业国,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此次论坛的举行,是中韩纺织产业文化沟通、合作共赢的难得机会。”周树森表示,柯桥作为我国纺织工业重要的产业集群产地,不仅拥有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纺织行业产能最大和最专业的纺织市场,每年有近全球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中国柯桥轻纺城交易。特别是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中韩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密切。9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加大力度拓展跨境海外战场,而韩国就是第一站。正是基于此,中韩时尚论坛得以顺利召开,绍兴市与韩国大邱市成为友好城市。

对此,郑明孝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柯桥与韩国的京畿道加强交流合作,是能够克服低增长时代的一个解决方案,尤其是服装和纺织领域合作的加强,能促进两国纺织服装产业共同开发出新的技术与产品,激发新的市场消费动力。”

会上,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韩国纤维开发研究院本部长朴成佑、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韩国依恋集团全球采购总监南承一分别从如何构建品牌本土文化,创意助力产品创新以及整合资源,开展跨国合作,从而实现品牌输出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韩国时装设计师委员会副主席洪恩珠、韩国“TOP DESIGNER”真人秀比赛银奖设计师Eun Cheon Lee和中国男装高级定制设计师庄子儒以及轻奢男装品牌巴鲁特男装还联合举办了服装秀。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1篇

2013年12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13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成功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高勇、陈树津、夏令敏、徐文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兼人事部主任王久新等领导以及全国170多个纺织产业集群的近500名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了我国175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复评结果:共有170个通过复评,通过率超过97%。会议上向一些新加入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进行了授牌,至此,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达到197个。

作为全面总结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大会不仅从总体上对当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充分展示了11年来,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对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陈树津在会上表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高通过率为集群经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

结合新老优势应对未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对第二次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整体复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看待集群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应对”这个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陈树津表示,自2002年开始,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已经过去了11年,这十多年来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基础。“这次参加复评的175个试点地区,最后有170个通过复评,还有5个地区退出了试点行列。所以,从总体上肯定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这也给我们增强了信心”。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试点集群已达197个,集群内共有纺织企业18.4万户、职工926万人。2012年,全国纺织产业主营收入总计约为7.9万亿元,其中,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占比为44%。从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看,规模以上企业24900亿元,规模以下企业9500亿元。

在总结当前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时,陈树津表示,试点集群地区确实具有很大的规模,在整个纺织经济的分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也强调,现在无论是在人员、环境,还是在市场、国际竞争等方面,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确实面临着各种挑战。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一种空间的组织形式,在陈树津看来,要再塑纺织集群经济优势,就需要巩固老优势,创造新优势。“现在仍有众多老优势在继续支持着集群经济发展,比如当地党委政府在政策措施上的鼎力支持、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专业信息在区域内迅速传播、已经起步的公共服务”。

陈树津透露,为了进一步鼓励集群经济的带动效应,到2016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将对197个集群地区进行第三次整体复评,期望这些地区又有新的进步。

“为了进一步发挥集群地区的老优势,各地区政府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充分发挥,争取做到极致。”陈树津建议:“在创造集群经济新优势的过程中,集群要发挥彼此之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

三大论坛共议集群升级之路

在本次会议上,围绕“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的主题,主办方还精心策划了“镇长论坛”、“县市长论坛”和“书记论坛”,并专门邀请了有关集群地区领导分别在三大论坛上交流经验和发展思路。

“镇长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主持,包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镇长吴建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镇长黄颂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镇长李庆权、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镇长朱燕刚在内的主要嘉宾参加了论坛的核心环节讨论。

作为集群当地政府,如何帮助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吴建中表示,虽然大行情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盛泽还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在用地还是用工上,政府都第一时间全力以赴的为纺织企业排忧解难,想办法创造了如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据黄颂华介绍,西樵的纺织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政府也一直都在引导其发展,积极组织当地纺织企业组团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且给予一定数额的融资补贴。

李庆权则表示,在金融危机面前,西柳政府出台了15条针对中小危纺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解决他们发展规模小、发展状态差的情况,建立政府服务平台、研发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许村也提供了各种条件,举办各种活动,并且努力做好纺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希望可以为当地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朱燕刚说。

在随后的“县市长论坛”上,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的主持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杨晓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王伟、福建省长乐市副市长王建刚、江苏省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一起参加了互动环节。

杨世滨表示,绍兴、萧山、长乐这三个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已达6000亿人民币,从规模数量上看,应该说是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在互动环节探讨如何面对未来,怎样把纺织服装产业变成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个问题时,卢忠平表示,对于海安而言就是要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用技术说话,打造海安纺织产业的整体优势。

王建刚则表示,在长乐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将继续在资金等各种方面给予支持,当然,纺织作为传统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也需要走差别化的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绿色环保的关注使得绍兴的印染行业成为了焦点和热点。对此,王伟表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要走智能化印染、绿色印染的道路,做到清洁生产。

作为毗邻绍兴的工业重镇,萧山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杨晓峰介绍,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则打算在未来走品牌之路,孵化品牌、培育品牌,并且进行诸如大数据这种新鲜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环节,“书记论坛”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主持。作为与会嘉宾,湖北省仙桃市副书记、市长周文霞,江西省奉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甘贤武,山东省陵县副县长孔亮,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党委书记陈兴荣同李陵申一起就纺织集群的发展阐述了各自的理解。

周文霞介绍,仙桃作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围绕着产业发展,努力做到让仙桃纺织人安居乐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甘贤武也表示,奉新的纺织产业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从原料到纺纱再到织布、印染、成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按照我们奉新对于行业发展的规划,我们将力争做到2020年纺织产业产值达到500亿。”

在谈到陵县的产业发展现状时,孔亮则表示,现在当地土工用纺织材料的发展非常喜人,产业规模以上就达到96家,全国市场份额从5年前不到10%发展到现在的46%,而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我们洪合镇,我们也在积极的进行转型升级,小、散、多、低,这些都不能要,我们会进行品牌培育、物流发展,为我们当地的毛衫企业发展进行各种配套。” 陈兴荣说。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 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 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5]西安纺织产业园区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 ol].[20120506].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3篇

金伯杨,杨震澎,魏中乔等学者(2010)在《纺织企业文化胜经》《纺织企业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简明教程》等作品中认为,随着中国的入世,纺织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纺织企业的双重挑战,而市场竞争已更趋向企业文化的竞争。在国内和国际的纺织同行中,已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追求和经营理念,充分体现了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趋势。

(一)主要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意识开始逐步增强金伯杨认为:企业文化开始引起一些经营者的关注,在一些单位开始改变过去主要由党组织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来开展的局面,企业文化逐步被一些经营者所理解和接受,形成了一些能体现经营者管理理念的管理思想,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企业文化意识和底蕴的经营者,他们都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思考,并能亲力亲为,自觉建设企业文化。如三枪总经理苏寿南的“发展三枪、永不满足”、春竹总经理张焕祥的“创新创先”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企业文化进入了超前谋划和系统设计的新阶段杨震澎认为:一些企业开始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从过去无意识形成和总结式提炼为主,从过去简单地总结提炼以往沉淀的企业文化,进入了超前和系统设计的新阶段。如申达股份公司形成了《申达宣言》,三毛股份公司正在积极构划三毛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三枪集团在建成三枪工业城后对企业文化正在作新的思考,友谊企业发展公司也把形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构划。

(三)企业文化更注重内在价值观和外在形象力的一致性魏中乔认为:企业文化趋向个性化发展。不少单位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改变了过去闭门造车、缺乏个性、笼统口号式的表述,开始追求企业自身的个性特点。如体现纺织战略进攻特点的三枪集团“永不满足”;体现时代创新特征的春竹精神“创新创先”;体现产业特性的民光精神“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体现鲜明价值取向的汽车地毯厂精神“对大众负责,让大众满意”;体现奋斗目标的联吉精神“永创一流”等。近几年上海纺织参与上海市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评选的企业,改变了过去仅仅注重企业外观形象的塑造,开始注重从挖掘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上探索企业的发展动力,在建设纺织新高地的同时,坚持形成发展中的企业文化核心内涵。

(四)开始注意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一些纺织企业逐步开始研究、吸收和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纺织企业系统对创建学习型组织也开始有所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从企业内部的学习型团队抓起,逐步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使企业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归纳:纺织企业在构划整体发展战略时,正在把企业文化列入总体框架中,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思考,系统上把握,提出适合纺织工业新特点、新要求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从文化角度提炼精华,从内涵层面纵深思考,从形象上拓展和提升、提高纺织工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中的综合竞争力。所有上述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积极开展纺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研究与探索,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良好的内部条件,但在实践中纺织企业文化建设中却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加以改进与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关于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分析

二、当前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分析(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考和理性提炼不够胡晓清(2010)在《中国建设现代纺织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中认为,一些企业比较注重对企业的外表改善,重视企业环境的整治、形象的设计,但对未来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系统思考与规划,对核心理念的提炼还不够,造成企业文化活动虽热热闹闹,引人注目,但缺乏根本、实在、细致的建设。调查表明,虽有80%以上的单位提炼了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但缺乏个性挖掘、雷同的多,难以体现企业对市场体验的切肤之痛及对未来发展的创新追求,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进入深层次和实质性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和宣传部门一般的号召和活动,处于应付的、零打碎敲的活动形式中,导致企业文化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仅仅只停留在对员工一般精神口号式的鼓动上,企业文化还不能真正从员工的精神追求、行为习惯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上体现出来。

主要成因:一是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精力和深入思考不多。纺织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使不少企业陷入暂时的困境,现实的困难使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到底有多重要、管不管用等问题发生怀疑,企业经营者精力过多地注重于日常具体事务的处理,而不愿考虑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忙于解决企业的生存和稳定问题,由于受到精力的牵制,无法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经营思想等深层次层面的问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系统地思考与运作。

(二)企业员工的参与热情不高

黎红雷(2011)的调查显示,职工对企业精神或价值观的知晓率一般在40%左右,最高的企业达95%以上,最低的只有20%左右。还有一些企业的岗位行为规范没有作一句话的个性化浓缩提炼,岗位行为规范内容繁琐、难记,职工知晓率普通不高,流于形式。主要成因:一是企业内部的各个群体出于各自不同利益的追求而发生分化,企业经营者(老板)、管理层(白领族)和工人(打工者)的人生追求上的不同,在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出现裂变,企业文化的统领作用趋于弱化。二是纺织企业职工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女工数量较多,劳动强度较高,且人员流动性大,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不是很高,大多数职工认为企业文化是很深奥的东西,是企业领导考虑的事,职工只知道干好工作,期盼企业稳定,满足于有岗位就行了。三是企业经济困难,资金匮乏。对企业文化无法进行必要的物质和人力的投入,企业也不愿意在企业文化上化钱,经营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难以接受国内外最新企业管理新知识、新理念的培训,企业也没有必要的人力研究和规划企业文化战略,使企业文化处于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

(三)对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导向认识尚有欠缺董艳玲(2011)在《传承与创新》中认为:目前,不少企业领导及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干部在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没有从企业管理的理论层面,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去认识企业文化。企业所有制的变化,纺织企业建立以股份制、多元投资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越来越多,代表不同产权利益的群体出于各自利益的驱动,使国有企业原有的人文基石和价值追求受到极大挑战,难以形成一个各利益群体都接受的文化价值理念。

她认为主要成因:一是近年来纺织企业的改制、兼并、重组,企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发生冲撞,在企业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破”的文章做成了,“立”的文章却未见成效,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系难以形成。二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缺少投入,综合竞争力偏弱,缺乏发展后劲,领导对企业长远发展缺乏自信心,功利心太强,比较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对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不够,热情不高,有的仅仅理解为是凝聚职工的精神口号;有的理解为是企业形象的外包装;有的套用概念,把企业文化当作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的甚至理解为是组织员工的文娱活动等。因而,在实践中跟着感觉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把企业文化当作时髦的标签。

三、纺织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许多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缺陷就是缺乏个性,盲目模仿。但是,纺织企业文化若无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既不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也不能给职工以亲切感和认同感,起不到纺织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因而,纺织企业应大胆变求同思维为求异思维,追求自己的个性,善于挖掘本纺织企业特殊的精神,使纺织企业文化独具特色。在培育纺织企业文化的特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产品特点创造纺织企业文化

刘光明(2011)在《纺织企业文化》一文中认为:纺织企业的产品既是纺织企业员工生产经营的对象,对其最熟悉,关系最密切,也是社会公众了解纺织企业最直接的媒介,因而结合产品,提炼或宣传纺织企业文化,更容易得到认同。如唐山集团以生产唐装为主,老板刘春来提出了纺织企业的“纺织精神”.

(二)通过厂名、商标、品牌体现纺织企业文化宋光华,王文臣(2010)在《纺织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一文中认为,商标、品牌属于纺织企业文化的表层,这种表层文化能够也应该反映纺织企业的深层文化。在信息时代,消费者并非一定去直接接触产品,通过品牌、商标可以推知纺织企业精神,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商标、厂名直接、形象地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如深圳华为公司的“华为”名称,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奋发有为的中国人”,正好与该公司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和爱事业”的纺织企业精神相契合。

(三)要把握纺织企业发展的特殊历程进行纺织企业文化建设谭伟东(2011)在《西方纺织企业文化纵横》一文论述了不同的纺织企业,经历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一样,能够针对纺织企业发展的特殊阶段,面临的特殊困难,或本纺织企业员工的共同弱点进行文化建设,就能够体现出特色。论文格式如陕西伟志公司创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厂前,工人生活普遍较苦,并对老板带有体制遗留的敌对情绪。总裁向炳伟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互帮、互学、互爱”的纺织企业精神,尤其从感情上、物质上关心职工,注意改善劳动条件,及时发放工资。这种精神使职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但物质上的关心和奖励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虽然职工在最初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回报了纺织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但向炳伟发现这种热情逐渐被某种东西稀释了。因而,在纺织企业发展阶段,伟志公司将纺织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在“爱国、爱家、爱他人”上,提升了纺织企业文化的层次,不仅关心职工个人,而且要求职工热爱家属,孝敬父母,关心集体,善待消费者,回报社会,并以“评孝子”、“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等具体行动贯彻之,既凝聚了职工,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纺织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陈炳富,李维安(2011)在《纺织企业伦理学概论》中阐述了纺织企业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纺织企业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纺织企业自身的特点,觉察到纺织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需求,感知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从而提出纺织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纺织企业家要有极大的胆略。创建一种新文化,意味着破坏一种旧文化,而文化具有积淀性和不易改变性,让人放弃熟知的文化并非易事,没有大刀阔斧、勇于变革的精神,也就不会塑造出全新的纺织企业文化。纺织企业家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用独特的概念、独特的形式表达纺织企业文化,传播纺织企业文化。我们又不禁想起了海尔的“激活休克鱼”文化,姑且不说它的内容与给纺织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单是这种表达就非常独特,让人过目不忘。因此,纺织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还要依赖老板不懈的探索,不断地创造。

结论

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纺织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加强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是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是管理学界和纺织企业家都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4篇

本次论坛得到了协会领导、地方政府及纺织骨干企业的大力支持。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纺织》杂志社主编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出席本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此外,《浙商》杂志朱仁华总编、绍兴纺织第一重镇杨汛桥镇许志炎党委书记携工业副镇长、经发局长等相关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创新论坛,随行的还有商会会长及多家骨干纺织企业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嘉兴王江泾镇人民政府陈荣根副镇长、中国南方纺织城管委会李陈源副主任,王江泾镇企业服务中心吴爱民主任、王江泾商会施强会长及嘉兴海宁经编产业园邬未婷副主任均率本地近50家骨干纺织企业家参与本次论坛。到会的企业特邀嘉宾有: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凌兰芳董事长、柯力达集团尤恩校董事长、巴贝纺织王维扬总经理、杭州蓝色倾情服饰钱峰董事长、浙江之江纺织陈有瑞董事长等,雅戈尔集团、三元控股、龙达集团、荣盛集团、富丽达集团、浙江化纤联合集团等浙江知名纺织企业也派出副总经理参与本次论坛。“高峰论坛”特别邀请了浙江工商联巡视员郑明治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经研中心孙淮滨主任的《纺织行业国内外最新形势分析及预测》将论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孙主任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影响。随后与大家一起解读了国家就纺织行业的“振兴规划”的内容。同时指出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地位定位有了新的评价: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并说明纺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纺织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最后,孙主任还就同与会者就纺织行业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孙主任认为: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而且世界经济贸易的回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石钟韶总裁就《微利时代的竞争策略》做了专题演讲。他指出纺织企业较早进入微利时代。坚持差异化竞争、低成本的竞争策略是纺织企业应对现代市场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石总指出:不论的差异化还是低成本竞争策略,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纺织行业必须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迈进。而管理的是离不开管理系统的支撑。另外新中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何立永先生就企业管理咨询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时代的关系为大家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郑明治先生主持的两个论坛将会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首先进行的是“管理创新论坛”。本论坛由孙淮滨主任、姚挺秘书长(杭州市纺织行业协会)、王维扬总经理(巴贝纺织)、俞传坤副总裁(荣盛集团)、赵岗华副总裁(永盛纺织)、卢远超副总经理(厦门姚明织带)等协会领导和知名企业家组成。孙主任首先就管理创新的话题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企业家自身的管理职能定位、二是企业家决策与思考。其中“行万里路”“悟”与“执行”并主持人风趣的喻为“孙氏三策”。巴贝集团的王维扬总经理结合巴贝集团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管理制度化、管理信息化。其中,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系统与流程梳理的关系。荣盛集团俞传坤副总经理认为:管理创新是发现需求,实现需求的过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企业生存需要一个信息平台,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战略方面,企业的管理需要有文化支撑。永盛化纤的赵岗华副总经理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管理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而创新的内容首先需要一个先进的理念,再就是需要借助先进的工具。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为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体制创新上,永盛多年来规范化管理基础上,面对去年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子公司强化总经理责任制,责权利加大,用激励的方式把三者结合,效果是永盛集团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但销售利润实现了超历史的凯越。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第15篇

肖国圣1,李波平2

(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2.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条(GVC)上处于相对低端环节,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产业陷入了生存

与发展的“双重”困境,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章选取典型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微笑曲线”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升级障碍及路径

选择问题。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4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要素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优

化配置。商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品牌及服务等各价值环节,某

种程度上也进行着全球化的垂直分离与重构,最终形成所谓的

全球价值链(GVC)。然而,宛如跨国公司“哑铃型”组织结构,利

润并非均匀分布在全球价值链上,其主要利润往往流向产品价

值链的两端,即一端的“研发”与另一端“品牌”、“营销”,中间环

节属“生产制造”,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类似U 型的曲线,也被形

象地称为“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

浙江纺织服装业历史悠久,自古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

其长期以来的产业“支柱地位”难以取代。然而,与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或地区一样,浙江纺织服装业目前在GVC 中总体上尚

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企业主要以OEM(即代工生

产)的方式嵌入GVC 中,多数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核心价值

链活动中去。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纺织服装市场结构调整以及一些更

具成本优势国家或地区引致的市场竞争白热化,已使浙江纺织

服装业的“生存空间”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以新思维、

新视野积极寻求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一、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构成分析

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纺织服装最终价值而

连接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过程的全球性网络组织,其价值链

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组织层面、空间层面、产品及服务层面等。从

GVC 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全世界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着

从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同的经

营活动。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以致其附加价

值相差甚远。这样,就形成了纺织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与附加价

值之间的“U”型关系,即纺织产业“微笑曲线”(见图1)。

由图1 可见,一方面,因纺织服装的全球价值链涉及范围

较广,企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沿着价值链,越往上

游移动,进入壁垒提高明显。所以,不难看出,在全球价值链框

架下,当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几乎面临着两个同

样问题:一是怎样嵌入GVC 全球价值链,二是怎样向“微笑曲

线”高端环节攀升。

图1 纺织服装行业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

二、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在GVC 全球价值链“微笑

曲线”中分工地位

(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优势

1.区域块状经济正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一乡一

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可谓是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亮点

与特色。诸如绍兴中国轻纺城、杭州中国丝绸城、嵊州中国领带

城等在全国乃至世界皆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见表1)。

目前,区域块状经济正加快向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

级,这势必使浙江纺织产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非国有经济十分活跃,中、小型民营纺织服装企业成为市

场主力军。据统计资料显示:早在2001 年,浙江纺织服装企业

中,国有经济单位数、从业人数、实收资本额、全年营业收入等

几大指标分别占1.5%、7.2%、11.4%、6.4%;而非国有经济分别

占98.5%、92.8%、88.6%、93.6%。在非国有经济中,民营经济所

占比重最大,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非国有经济的71.6%、

50.4%;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7.4%、18.3%。

表1 浙江省主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产业集中度高,优势企业长期领跑整个行业。浙江纺织服

装产业集中度的逐年提高,已成为本行业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之

一。而以优势企业带动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浙江纺织产业的

显著特色与竞争优势所在。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面对

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浙江纺织服装业着力推进由量的扩张向

质的提升转变,无论是规模以上企业数、单个企业的经济规模,

还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

展态势(见表2)。

表2 2011 年1—12 月浙江省服装各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表

数据来源:《2012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竞争力发展报告》

同时,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全省拥有1 亿元以

上产值的服装企业已达280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62.23 亿元,

占全部服装工业总产值的67.61%。中国服装协会公布的2011

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中,浙江占36 家,继续保持全国同行

业之首。

(二)GVC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遭遇

的主要障碍

1.现行价值链、产业链制约。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长期以生产

链的形式嵌入到GVC 全球价值链中,在国际纺织产业价值链

中基本上处于附加值最低的“简单制造环节”。多年来,尽管浙

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相对较大,但始终难以掌握行业核心

技术以及营销、品牌等高端经营环节,许多先进纺织机械、高性

能纤维进口量等逐年递增。这样,现行的国际分工将浙江纺织

服装业牢牢固化在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部位,也长期

处于价值链中的最低层,极大程度地制约了浙江纺织产业参与

国际分工的能力和“话语权”,短期内难以突破所处的国际分工

地位(见图2)。

2.国内外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制约。当前,浙江纺织产业国

际竞争力某种程度上仍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而要维持相对较低

的价格,就必须努力控制成本。就纺织业而言,成本构成主要来

自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其中,纺织原材料中的合成纤维是

石油原料的合成物。而近年来的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却

直接导致合成纤维等石油制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图2 纺织服装行业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各个环节利润分布

同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明显

高于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平均水平。据数据显示,2011 年,浙江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息同比支出增长41.70%;劳动力成本更

是呈现快速提高之势,2011 年全省服装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达

31 357 元,同比增长17.89%。

3.企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制约。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

力的主要利器。自2010 年以来,经过市场“倒逼”和政策引导,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提升明显,但“研发投入少,创

新能力弱”依然是对许多中小企业最贴切的写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

业研发投入的经费总支出约占销售收入的0.48%,远远落后发

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5%的比例。部分企业

既缺乏自己的研发中心,又缺乏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

的合作意识,直接导致整个行业创新能力始终难以有所突破。

4.专业人才制约。正如上文所述,浙江纺织服装业以中小企

业居多,普遍缺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便是一些相对具

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也十分缺乏纺织业专业人才,特别是技

术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少纺织服装企业依然依靠原国有企事

业单位流动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管理骨干,后续人

才队伍建设缓慢。

三、促进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路径

选择

纺织服装产业是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基于GVC 全

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理论,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摆脱

当前生存与发展“双重”困境的必然选择。转型升级的主体无疑

是企业,但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政府。因此,要把握

好政府“自觉”与市场“自发”作用的关系,并使其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策略

1.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作

用。一是围绕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提升,通过不断增强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迫使企业家提高转型升级意识;二是积

极发挥政府产业规划作用,明晰纺织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纺织

产业投资指南;三是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在贸易规则准允的前

提下,各级地方政府要用足、用好促进本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

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善于引导先进企业率先建设成为科技

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的纺织服装龙头企业。

2.强化纺织服装协会服务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截至

2012 年6 月,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已建有5 个地级市协会,18 个

县(区)级协会,基本覆盖了各纺织服装主产区,形成了纵横贯

通的协会服务网络。作为纺织服装协会,一要深化调查研究,及

时向各级政府反映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诉求,当好企业与政

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服装设计师、制版

师、工艺师等专业人才的培训、考核和评选工作,为产业转型升

级提供人才支撑;三要以国际纺织服装展会为平台,为企业宣

传品牌和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有效服务,并深入细致地做好浙

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合作以及向中西部进(下转第151 页)

有负向影响,不利于团队创造力的产生;(2)支撑型文化与团队

创造力正向相关,有利于团队创造力的产生;(3)创新型文化与

团队创造力显著正相关,有利于团队创造力的产生;(4)创新型

文化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大于支撑型文化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官僚型文化的团队中,团队的任务

和工作由决策层决定,然后直接下达给团队成员执行,团队成

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且成员习惯按部就班的工作,他们害

怕改变,更谈不上主动创新,也因此不可能提高整个团队的创

造力,甚至可能对团队创造力的产生有阻碍作用。(2)支撑型文

化的团队中,团队内成员交往积极、成员与领导者之间互动也

比较频繁,整个团队内部沟通顺畅。Kivimak(i 2000)认为,团队

内部的交流和学习决定了团队创新的好坏。Annouk 和Lievens

(1999)认为良好的团队沟通能够为团队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和资源,从而促进团队创造力的产生。(3)创新型文化属于压力

承受型文化,这样的团队愿意承受环境压力,并能在压力中寻

求创新。正如Van de Ven(1986)指出,外部环境与组织内部因

素一样,对团队创造力有着重要影响。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创新型文化团队中成员能迅速调整工作方式。另外,这种团队

中的成员理解并能积极执行领导层临时的创新决定。因此,我

们认为创新型文化有利于团队创造力的产生。

本研究存在一些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条件限制,研究样本

仅局限在浙江、上海两地。以这两地的团队代表整体还是很不

够的。建议未来扩大团队选取范围;其次,本研究仅分析了文化

差异对团队创造力的直接效应,并没有解释文化差异对团队创

造力的影响机制,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加入相应的中介、调节变

量,深入探讨文化差异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

五、结论

不同的团队在创造力上的不同表现,说到底是由团队文化

的巨大差异造成的。本研究证明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对团队创造

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结论对提高团队创造力指明了一个方

向,同时也丰富了团队创造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只有将文化融

入团队当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团队创造力,增强竞争能力。但在

营造团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每种文化类型之间并没有

绝对的界限,现实的文化系统大多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只不

过某一文化类型占优势而已。因而,从提高创造力出发,团队应

该综合支撑型文化和创新性文化,从实际出发,平衡二者的关

系,构建适合本团队的文化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钢,倪旭东.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7,39(5):926-933.

[2] 刘晓莉.员工流动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过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8.

[3] 陈晓玲.国外创造力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159-168.

[4] Wallach E J.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the cultural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

[5] Annouk Lievens,Rudy K Moenaert,Rosette S Jegers.Linking communication

to innovation succes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a case study analys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9,10(1).

[6] Van de Ven AH.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