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

工业互联网研究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互联网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涉及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产品、医药、食品加工、轻工业制造等,将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相融合,对深入研究重工业发展,改善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化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自2002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化工行业的发展更是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飞跃性发展。但随着社会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化工行业发展带来技术性的挑战。将互联网的发展与化工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生产工程实现自动化,是改善原有传统的化工生产的重要途径[1]。互联网技术与化工行业的融合优势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提质”三个方面,当前随着我国化工行业市场制度的逐渐完善,单纯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营销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消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间接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的融合有效的减少了营销环节,构建了企业直达客户的营销网络,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同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原材料采购领域,也能够减少企业的上游环节,二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互联网专家系统的产生和应用也让尖端知识、技术“下车间”成为可能,不仅能够解决化工生产中遇到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疑难问题,而且极大的提升了化工产品的质量[2]。

2扩大化工行业的市场需求量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对化工产品自身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由于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增强了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互联网在化工生产中使用,将最新最先进的创新生产方式和生产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化工生产企业面前,为化工企业的产品发展注入到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形成,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化工产业的发展。最后,互联网中信息的不断更新也为化工产品的销售提供开阔的市场平台,缩小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形成“高效的生产,高效的销量”,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收入水平,也提升了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促进我国的化工实业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3]。

3提高化工业产业自身的竞争力

化工产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模仿能力强。但如果长期依靠现有的这些优势,对我国化工产业进行发展,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使原本的竞争优势变成劣势,阻碍“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建立[4]。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化工产业的紧密结合,不仅对化工产业自身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我国原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弥补工艺水平低带来的不足,改变工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先进的国外技术引进,为我国工业化向高新工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互联网在化工行业内的应用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化工行业而言,技术、资金、生产资料都是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因素无法有机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企业主体可以出资购买先进的化工工艺知识产权;科研人员可以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融资;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得价格最低、质量最优的生产原料。可以说在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谁掌握了优势的互联网资源谁就能够在化工行业内部竞争获得优势、掌握主动权[5]。

4结语

工业革命将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的划分,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中国作为工业发展的后生力量,在设备和技术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将时展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发展中去,促进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进步。互联网与化工产业的融合是使我国工业发展推向新方向的重要手段,对开发我国的潜在市场,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健鹏.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胡潜.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4]许轶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

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其发展的支撑主要是由员工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的。为了实现该目的,企业需要应用有效的培训模式对员工进行合理培训。与以往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员工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员工培训模式进行合理调整。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影响范围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程度,相比之下,其引发的影响范围相对较为广泛。

(二)影响深度高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与移动设备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绑定关系。其高应用频率使得其产生了极高的影响深度。

(三)信息交互时间长

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某些特殊的工作或生活方面不使用移动设备之外,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信息交互。这种特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员工以及企业传统培训工作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对员工的影响

这里主要以移动设备为参考对象,对员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员工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移动设备变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移动设备使用频率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移动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就企业员工而言,在24h时间段中通过刷新获取信息的员工比例超过63%;在三餐时间段中使用移动设备的员工比例大于72%;在休息时间段中使用移动设备的员工比例超过51%。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效率,企业应该对员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这种特点进行充分利用。

2.等待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速的移动设备使用体验。研究表明,员工对手机网页出现时间的忍耐限度为11.7s。随着员工应用智能手机频率的不断增加,这种不愿意等待的情绪逐渐开始逐渐向员工的实际工作中迁移。

3.移动设备切换变化

就该方面而言,切换变化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第一,频繁切换形式。这种变化是指,员工在步行、等地铁、看电影等活动中使用手机的次数相对较高。第二,不同移动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形式。从企业目前情况来看,员工所拥有移动设备的数量至少为1,在这种背景中,员工已经习惯于通过不同移动设备的平滑切换保证自身的信息获取过程不会发生中断。研究表明,企业中使用自身移动设备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约为30.79%。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对企业传统培训工作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企业传统培训工作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员工的个性化培训需求方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员工的信息获取量、获取速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个性化培训需求的明显化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仍然应用统一化培训模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则很难取得有效的培训效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引发的这种影响对企业所选择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企业与培训资源的应用方面

在以往环境中,企业与培训资源之间的选择关系具有单一性、简单化特点。企业通常是通过线下沟通的方式从相关培训机构中获取培训资源。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培训资源获取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企业常常因为无法获取所有培训资源,进而选择与自身培训需求契合度较低的培训资源,使得培训质量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在企业的传统模式中,虽然也有部分培训机构具有推广自身优秀培训资源的需求,但由于二者之间沟通渠道的缺乏,这些培训机构很难将自身的资源推广至有相应需求的企业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二者之间的这种问题变得更加明显。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优化对策

企业传统培训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培训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员工培训进行优化。有效的优化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提升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员工而言,单一培训形式的应用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厌烦情绪,进而影响最终培训效果。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为了更好地多种培训形式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将员工类别作为参考依据,根据员工的不同应用相应的培训形式。就企业的新员工而言,企业可以为其提供野外拓展训练、模拟情境培训、角色扮演等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就基层员工而言,企业应该将培训形式集中在短期培训班培训形式、学徒制度培训形式等方面。上述培训形式更加符合基层员工这种对企业具有一定了解的员工的实际培训特点。就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该为其提供自助培训形式、自助学习形式等。这种有针对性多样化培训形式的提供可以促进企业培训效率的提升。

2.调整传统培训观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影响员工培训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培训观念较为传统,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员工和培训工作引发的变化不符。从整体角度来看,应该将企业的员工培训观念调整为以下几种:第一,全员性培训观念。这种观念是指,应该将企业中的所有员工作为培训对象,通过培训内容的提供促进整体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第二,战略性培训观念。这种培训观念是指,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基于移动设备利用相应专业化培训软件,将员工培训工作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员工培训质量的提升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目的。第三,针对性培训观念。这种培训观念是指,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员工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通过员工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将激励制度应用在员工培训工作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员工获取信息渠道、获取速度以及信息容量等发生了显著提升。这种变化使得员工对培训工作的看法、参与积极性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法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员工很容易对企业开展的培训活动产生厌烦情绪。对此,企业可以对激励制度在员工培训工作中应用这种优化对策加以重视。在应用这种优化对策之前,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所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培训问题。当培训活动发生变化之后,企业可以将激励制度应用在其中,对培训态度积极、培训考核效果良好的员工给予适宜的物质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会得到良好发展,企业所制定培训目标的实现难度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4.提高培训队伍水平

为保证员工培训质量,企业应注重内部培训队伍培训水平的提升。就这种优化对策而言,企业应该为内部培训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通过先进培训理念、成功培训经验的学习,完成自身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法等因素的合理优化。当内部培训队伍的培训水平发生提升之后,员工对培训活动的兴趣和满意度也会发生相应提升,这种变化有助于员工培训质量的提升。

5.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汇集点

就心理需求方面而言,如果企业针对员工开展的培训工作与员工的实际心理需求存在悖逆现象,则很难获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对此企业应该将员工的实际心理需求纳入培训计划编制过程中。从整体角度来看,员工的常见心理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社交渴望需求。与其他活动不同,学习活动的孤独性特点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以被动式学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留存率约为28.3%;而在以包含交流环节的实践或讨论等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留存率最高值超出91%。因此,当员工的社交渴望心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之后,企业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培训效果。第二,价值认定需求。从企业以往的培训工作中可以发现,当员工认为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价值时,员工更容易接受培训的主动性较高,且培训质量也相对较高。第三,偷懒心理。与学生时代相比,处于成年时期的员工相对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捷性特点使得员工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通过便捷方式获取信息、习得知识的需求。就兴趣汇集点方面而言,当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有兴趣时,其培训目标的实现难度会发生相应的降低。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设计

为了保证员工的培训质量,可以将企业员工培训设计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利用微信平台向员工提供微课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微信逐渐成为一款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对此,为了迎合员工的培训需求,企业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向员工提供微课。对此,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以培训为目的的微信公众号,在该公众号中为员工提供培训学习功能、培训计划查询功能、培训进度查询功能等多种不同功能。为了满足员工的多样化培训课程需求,企业应该将培训内容设定为音频、视频、图片以及文字这四种形式,以便于员工在不同环境中选择感兴趣、可用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2.结合企业特点开发相关学习软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应用讲座式、课堂式培训模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此,应该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员工影响的基础上,为员工开发有效的学习软件。该学习软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学习管理模块。在该模块中,员工可以获得企业所提供学习课程的信息,根据上述数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该模块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数据统计功能,管理者可以从该模块中获得员的的学习积分、历史学习记录等信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对提供学习课程内容、软件应用形式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第二,碎片化学习模式。对于员工而言,其大部分时间需要用来完成工作任务,其用于培训学习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学习软件为员工提供碎片化学习模块。在该模块中,企业将相应的培训知识分成多个较小的片段,员工只需要花费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相应培训内容的学习。第三,群组交流模块。从员工参与培训学习活动的心理需求来看,为员工提供群组交流模块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该模块中,员工可以与其他员工针对学习经验、要点以及问题等进行有效沟通。第四,游戏模块。从员工的兴趣聚集点角度考虑,应该在移动学习软件中设计一个游戏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是为员工提供以所学知识考察为目的的生活化情境游戏。由于员工进行游戏的兴趣较为充分,因此企业巩固员工所学知识目的可以有效实现。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应用效果

这里以我国某企业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移动学习软件和微课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学习时间方面

就移动学习软件而言,该企业的应用效果为:员工将工作中空闲时间的57%用于该软件的碎片化学习模块和游戏模块中。就微课方面而言,员工的参与人数发生了13.7%的提升。

2.学习兴趣方面

与该企业的传统培训工作相比,应用移动学习软件和微课之后,该企业员工的学习兴趣分别发生了37.6%和26.1%的提升。

3.学习质量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通过该企业对员工开展的培训质量测试可以发现:应用移动学习软件和微课之后,企业所提供培训知识的学习质量分别发生了41.3%和29.5%的提高。上述数据表明,应用移动学习软件和微课对员工进行培训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且培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

四、结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不同程度上对员工和企业传统培训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对此,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应用专业化的移动设备培训软件和微课等对员工进行培训。相比之下,这种培训方式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员工的培训质量会发生相应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惠云,黎红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分析与设计[J].电信科学,2013,(S1):296299

[2]赵德志,刘丽.移动互联网转型期运营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以LLT公司为案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6):7684

[3]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4]甘美文.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培训的探索:翻转课堂[J].电子商务,2015,(07):4647

[5]孙闪闪.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8384

[6]张毅.广西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7]段前佳.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1

[8]李泓.J公司运营岗位员工培训问题研究及体系再设计[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激励;互联网企业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在认知能力、个人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与非知识型员工的差异,特别是我国互联网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与传统企业相比,更有自己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互联网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进行激励。

一、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定义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结合互联网企业实际,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知识型员工指接受过长时间的教育培训,拥有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互联网行业能够较好的运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来提高互联网企业绩效,并为互联网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的人。

二、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特征

1.员工素质高,个性强,难以掌控。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较高的互联网技术和技能以及企业核心的知识素质和关键客户关系。

2.工作大多无形,绩效难以衡量。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有着技术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面对这些挑战,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需要在多变的环境中,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企业变革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出新产品,策划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提高互联网企业的竞度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3.学习能力突出,知识创造性强。他们在完成工作的同时,需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充实自身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来实现自我增值;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能突破自身极限,对自身知识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面对困难,能够保持头脑清晰,准确判断分析问题,并运用自身资源提出解决方案。

4.需求特征。互联网知识型员工与传统一般的员工相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工作特性,对于需求也表现出异质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他们渴望得到重用,渴望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赏识,希望通过自我管理来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需求层次已经上升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两个最高的等级上。

三、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现状。结合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我国互联网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如下一些方式:薪酬激励、工作成就激励、个人成长激励、团队关系激励、工作环境激励。

2.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1)只重视薪酬激励。仅靠提高薪资福利并不能解决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造成内部的不公平感,不但起不到激励和保留人才的作用甚至会对收入相对少的员工产生负面效应。应将经济性激励与非经济性激励因素搭配使用,针对不同层面的员工设立多样化的福利激励措施,推动员工的职业发展,增强归属感,才能增强知识型员工队伍的稳定性。(2)人力资源管理多借鉴传统企业。即使已在传统企业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但是仍然没能阻止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性,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要“去糙取精”的引用传统企业激励机制,“因地制宜”的构建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3)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价值观不统一。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对于企业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分解十分重视,并已充分认识到了目标统一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企业动态的跟踪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营造具有忠实感和使命感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四、互联网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完善非经济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要求互联网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薪酬来激励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更要求互联网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理解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在保持公平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不断发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们一些自,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爱好;为他们提供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方便、快捷的工作设施,使他们能够轻松的享受职场。

2.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型员工注重自身价值的有效实现,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欲,渴求精神和心理的高质量满足,所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长远的发展条件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新的考虑重心和着重点。通过新职员培训、部门培训和外部培训可有效的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3.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互联网企业应以公正的绩效考评结果以及对员工能力、态度等的客观评价为依据,以调整薪酬、提供晋升、岗位轮换或者培训等激励方式,向员工传达明确的信息,如果员工努力工作并取得良好的绩效,公司会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激励的实施就会更加有效,促使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与公司的要求趋于一致,在知识型员工感受公平竞争的同时,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五、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理念、激励方式、培训制度、职业规划、绩效评价和企业文化六方面进行研究,达到对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霞.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1(11):156-157.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4篇

互联网企业对知识、技术的依赖性较高,企业员工的薪酬激励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企业是指从事互联网运行服务、应用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生产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活动的行业总称。技术型员工起源于职业定位的不同,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是埃德加·舍因(Edgar SchEin),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型(或职能型)职业定位主要关注的是工作的实际内容,这种员工一般都希望一直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或职能领域工作。

二、互联网企业技术型员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技术型员工流失严重

有研究表明,互联网行业员工流失率为17.9%,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值15.8%,其中技术型员工流失率高达18.5%,行业内人才争夺十分激烈。互联网行业薪酬逐年上涨,但是每年的涨幅在不断缩小,且趋于稳定。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如百度、腾讯)明显要高于中小型互联网企业。

2、技术型员工工资中固定部分占比较高

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构成也一般员工基本相同,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种津贴、奖金、佣金等组成,但是其中固定部分约占到75.2%,技能工资仅占到22.4%,其他可变工资占2.4%,固定部分所薪酬总额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员工。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技术型员工的保障,但同时也体现了薪酬构成的激励不足。

3、对技术型员工激励重视不够

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的动力大小。正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动力与需要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在重视技术型员工程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企业在激励技术型员工方法和效果方面的明显不同。 一般而言,大型互联网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型员工的激励也较为重视,以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资源向技术型员工优先配置的良好环境。

4、薪酬分配模式单一

尽管国内技术型企业使用的薪酬分配模式种类较多,如项目工资制模式,协商工资制模式,提成工资制模式,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宽带岗位工资制模式。但是单个互联网企业对于技术型员工所适用的薪酬分配模式却十分单一,一般单个企业仅使用1到2种分配模式,比如常见的是提成工资制模式和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

三、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

互联网企业的规模大小及具体发展定位都影响着企业的薪酬激励,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需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计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首先要确定薪酬目标,因为薪酬目标是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不同的薪酬目标,决定了企业要设计不同的薪酬政策、薪酬内容。

1、确定薪酬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是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水平要以能促进技术型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符合,要有利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并适应市场,涉足客户需求,且考虑企业成本。二是体现内部公平,即薪酬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过程都要体现公平原则,且能够体现技术型员工的价值,满足其需要。

2、确定薪酬激励机制的目标

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东西激励目标首先应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使技术型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把企业的利益与技术型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达到激励技术型员工积极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提高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其次是设定较大的弹性薪酬空间,对于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技术员工要给予相应的回报作为对员工的肯定,不同的贡献给予不同的回报水平,体现公平原则,确保留住核心技术人才。第三保证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即要确保企业的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吸引力,才能把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吸引到企业内为企业发展服务。第四,法定福利必不可少,这一点能够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形象,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做到法定福利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保障。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众创业;返乡农民工

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作为仅次于农民而超过城镇职工的第二大群体,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农民工就业问题牵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中枢神经。如何妥善地安置好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生活问题成为了政府需要解着力解决好的议题。2015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迎来了“春天”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注重外因的带来的条件和机遇,通过外因促进内因的变革和发展。

(一)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成为时代最强音

“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我国正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间的互联互通,也让广大农村地区摆脱信息不畅通的落后局面。新时期“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要铺就畅通的网路信息之路,缩小不同地区、阶层、收入人群间的信息鸿沟,让返乡农民工也能在信息化中抓住创业的机遇,分享“宽带中国”信息化战略的成果。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6.7亿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逐渐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中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信息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可借势发力,必将大有作为。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送“东风”、送便利

总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佳形象代言人,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各种重要场合和实地调研考察中频频阐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希望从国家层面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通过研究返乡农民工创业新机制,来支持农民工实现角色转变,完成农民工群体身份的颠覆性突破创新。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人力和特色资源,主动返乡农民身上多数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知识,再加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速推动,可以利用传统特色产业开展广泛的“互联网+”行动,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引导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在农村地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

(三)“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供给侧改革等关键词添能加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强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看点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促进就业创业的思路。《建议》文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而完善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通过以个人创业提高经济收入,并以自己的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通过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型就业形态的支持,积极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民工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优惠行动,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促进技术创新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升级,培育企业、创业者等创新主体,并通过优存减税、简政放权等改革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创新引领高端产品供给和生产。作为农民工,可以利用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在创新和绿色做好文章。2015年双十一一天天猫淘宝交易额突破912.7亿,而鼓励农民工返乡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需要。

二、“互联网+”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和意义

(一)国务院等“火车头”出实招,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火车”跑得更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5年,国务院出多项实招支持“三农”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具体表现在: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2014〕71号),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47号),文件提出了支持返乡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一是降低返乡创业门槛,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五是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提出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配套设施等重要内容,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疏通了渠道,积累了资金,完善了设施。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78号),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78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网络信息化人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消费市场,为农产品出乡进城,走进千万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一些列便民措施、优惠政策也添能加油。如:简政放权,减税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这些实招有力地支持了“三农”、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返乡农民工创业铺平了道路。据统计,目前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利用网络便捷快速创新的优势,具有投资少、平台广、回报高的特点,能够实现广就业和再就业

在“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计划的驱动下,互联网创新创业逐渐成为“热门”,并具有投资小、风险小、市场大、周期短、人员构成简单、门槛低障碍少、发展空间大、自由灵活就业的特点。同时,国务院等政府部门支持电信企业加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互联网服务,加快提速降费,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返乡农民工可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响应国家方针政策,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例如:江水平和他的装修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启农民工的创业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年营业额1000多万元。同时,返乡农民工可挖掘好自身的资源和潜力,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准备,发挥既熟悉输入地市场又熟悉输出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业,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等输出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升级、品牌化,利用网络架起输出地产品与输入地市场的桥梁,带动一大批人实现再就业。例如,互联网+蔬菜,新型农民工路晓华从异地种菜到回乡创办农业合作社,再到带领大学生搭建蔬菜电商平台创办公司,她用自己的勤奋和创新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民工的电商创业之路,最终收获了年销售额3200万元的好成绩。

(三)基础设施平台的完善和现代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好的项目需要完善的平台设施支持,2015年国务院将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创业线上线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进一步推进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强化基础设施的托底保障作用。

对“互联网+”背景下创业的主体而言,快速便捷的现代物流行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继续深化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返乡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创业。加大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多方合作共建智能电商物流仓储基地,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下乡体系,提升冷链物流配送能力,畅通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有了物流的保障作用,将有力缩小了城乡间的距离,实现了城乡间物品的流通,铺平了返乡农民工在家走向市场和城市的道路。例如,17岁就在外面打工的张文辉2007年回到家乡,将自己在外打工20年积攒下的钱全部投到梁平柚子种植,并带领大家搞起了梁平县龙滩柚子股份合作社,并充分利用电商定制平台、APP客户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打开了梁平柚走出家门,走向市场的互联网销售之路。此外,农村人曾汉宇大学毕业后打拼13年,2010年返乡创业,从事水产养殖业,成立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公司打造成为重庆市市级龙头企业。

(四)实现自我雇佣性灵活就业,有利于家庭和社区养老,减少了农村地区留守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者是组合人―独立工作者角色,人们可在家就业或者自我雇佣就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从事志愿公益活动,短期退出者获得了应有的肯定和评价,人们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也促进了新型产业和就业部门的出现。

鼓励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创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政策资金支持,农民工在家就可以实现就业创业,获得理想的收入和经济能力,就无需要再进城打工颠沛流离了。例如: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曾北方,因白血病治病导致身体残疾致贫,2015年6月,他加入宁都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团队,在电商园与其他残疾人一起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开设了淘宝店铺,销售数码产品,实现了月收入从1000元到月净利润10000元以上的转变,靠电子商务让一家五口人生活无忧。

另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劳动力的回流,增添农村地区的活力,改变了农村地区“老龄化”和“幼龄化”的现状,减少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数量,返乡农民工可经常陪伴在老人和儿女身边履行赡养和抚养的义务,有助于促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发展,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此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改革和行业转型,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卫生、养老、服务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式”扶贫,从而促进尽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综合上述,本文结合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大背景,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创业环境迎来了有利的“春天”,重点对“互联网+”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可行性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以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实现财富的增长和身份的华丽转变。(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智伟.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1).

[2]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3]朱红根等.政策支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

[4]辜胜阻,武兢.扶持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3).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6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 749万,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高职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强,学历不高,其就业问题更是一项棘手的问题。2015年2月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不断改变着社会的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寻全程化、立体化、信息化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模式,以便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高职院校应有的责任担当。

1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依据发展的时间来看,互联网中有四种子网络,主要是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服务网络由在线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构成,它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会与内容网络、关系网络逐渐融合。①互联网是一种信息流、一种关系的集合,更是一种协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各个模块的重构。

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1)开放性,互联网的终端间的对话与交流,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广大网民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得和分享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且每一个个体可以通过博客、SNS、微博、微信等技术,可以构建自己的传播中心,同时通过各种关系链条,个体与外界保持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2)平等性,因为互联网的虚拟特性,身份失去有效性,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平民,不管你是学术泰斗还是白丁,每个个体在互联网上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互联网、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更有机会,也更愿意表达或表现自己,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自由上传资料并发表评论,表达信息和观点,没有权威和非权威之分,都是平等的。(3)便捷性,互联网本质中的连接,就是使得信息的传输比传统方式更迅速,而且成本更低,“完全免费的午餐”在互联网界已经是家常菜了。因为大数据能将很多繁杂的程序和操作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得到轻松解决,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2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比较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设立招生就业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各类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等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还缺乏互联网思维。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科学目标的引领。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目标是指引工作的明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要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事务型的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有些院校虽然知道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名无实,或者根本没有将其纳入课时中,就连选修课都难以做到,主要是集中指导,就业讲座的开展,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搜集与传递,举报校园招聘会等。而没有科学目标的引领,认为让大学生找到一项满意的工作就是目标。而没有把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作为目标。

(2)缺乏就业文化的熏陶。高职生就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属于文化范畴。“大学生就业文化就是相对于高等院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就业理念总和而言的。”②高职院校由于大多是中专和中职升格而成,而且高职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还不够强,整个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还在形成之中,目前更加注重高职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对其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还较缺乏。

(3)缺乏合理的人员配备。依据调查显示,目前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在招生就业处,且就业指导工作任务繁重,大概每一个部门人员对应就业学生是1000人,这与一些西方国家每一个就业部人员对应大约 200个毕业生来说,差距较大。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足,更缺乏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

而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必要管理的常设就业指导机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领导,是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构下设若干部门,部门间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岗位工作人员。③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还缺乏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现实中承担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比如学生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缺乏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员,如数据分析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面的师资。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难以达到专业化的队伍。

(4)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内容。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在阶段上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体系,在内容上缺乏时代性和生动性,没有体现“本土化”和“个性化”。在结构上缺乏整体性,不能更好发挥就业指导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与“互联网+”的动态性、服务性思维相去甚远。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就业信息,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不注重高职生的个体需求,不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职生就业创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④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就业指导工作中能获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资讯多,信息量大,却容易流失,机会只能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高职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具有互联网思维,要有整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需要形成线上与线下,他助与自助的全程化、全面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3.1 科学目标的引领

目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要素,目标是航行的方向,所以需要科学目标的引领。就业指导目标不仅仅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主要是看学生的就业质量如何,关键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高职院校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吸引力的体现,毕业生是否能就业,是否能好就业,是否能就好业,是对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检验。高职院校校一方面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就业与创业”为导向,构建就业工作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就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就业、学会创业、学会做人,为提升终极竞争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构建信息化、立体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目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课程内容这四要素要协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培养他们的信息认知能力、任务执行能力。

3.2 营造和谐的就业文化

大学生就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它是一所高校精神的引领,对学生的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⑤在当今严酷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就必须重视就业文化建设,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立足于生命本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康的职业形象,从深层次形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文化特质和价值精神。要营造以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校园的景观设施、文化长廊,以及丰富多彩的就业文化活动,与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合,倡导踏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3.3 完善就业工作机构

合理的机构设置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保障。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是非线性的发展工作,需要搭建立体的网状就业工作机构,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改变传统的指导模式。在学校方面,应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规划,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就业理论研究室、就业心理咨询室、数据分析室等辅助设施,对全校学生做好职业辅导和就业工作的服务。在系部方面,成立就业指导室,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以及系部的专业设置,配备一定数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以便及时的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反馈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就业指导服务。在学生社团方面,让学生们组建就业创业社团,让他们主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自我规划,变他助为自助。立体的就业工作机构,应具有“互联网+”的服务思维和动态思维,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发生变化而发展,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目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4 配置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打造一批网上与网下;专职与兼职;一线教师、人力资源专家与企业经理构成的师资队伍,他们都必须拥有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专业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从个性测评、职业倾向测定、形象设计、社交礼仪、择业心理辅导、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并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的培训,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理论素养、信息化素养。不断接收社会职业信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就业指导信息的有效传播,形成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创新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3.5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传播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多种信息技术,并搭建微服平台,及时跟有问题的同学沟通与指导。“互联网+”思维要求高职院校加强服务意识,发挥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引导功能,内容发生了变化,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本身需求出发,以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相匹配。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以及高职院校三年制的特点,构建个性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及时扬长避短,并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与爱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二的学生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积极的职业目标,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对大三的学生而言,主要是帮助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处理招聘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制作电子简历、如何参与网上应聘,如何猎取工作。

3.6 搭建大学生自助式的就业平台

大学生强则国强,大学生兴则校兴,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的功能,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宏观指导下,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委共同搭建大学生自助式就业平台,引导大学生们建立“创新创业协会”、“就业指导协会”等专业社团。通过朋辈心理,让大学生们主动去建立“就业信息资料库”,开展“各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指导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效的就业信息,并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各类活动,从策划到结束都由大学生们自主完成,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组织管理素质,而且增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连接,让大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让大学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提升的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动力,不断的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重庆市 2013 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模式研究”(项目编:133260)

注释

① 彭兰.“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3(12).

② 郑纯,凌辉剑.加强就业文化建设提升就业竞争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③ 王艳,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4).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引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培养就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增强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方法及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和讲座等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特点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要求的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工作途径和渠道,构建新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1、深化改革,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只有彻底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惯性逻辑,真正树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设置专业上要科学合理,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区域产业优势,准确定位于当前市场、产业、企业所急需的专业,在重视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的专业上变化的同时,密切跟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及人才需求。要建立专业设置上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

2、丰富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促就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就业说明会;大学生就业促进会;就业主题讲座,专场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同时可以请行业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员工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优秀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多样化的指导主体可以从不同方向上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更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实际,毕业生的切身体会将给在校学生带来真实的代入感,更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3、健全网络,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顺利就业

开展“就业路上我们在一起”一对一服务,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服务队,服务的内容是针对学生就业分散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做法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4、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工作,深化校企合作。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用人单位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参与企业调研,切实走进企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结合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和对口单位的要求,行业发展等实际情况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就业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模式,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给众多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1、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提供创意孵化平台

“互联网+”的兴起,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实现自己创意和梦想的途径。高职院校就业辅导部门可以尝试借鉴各类园区孵化器的创意孵化模式,同时安排部分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意提供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实现自己创意的雏形。同时,利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友好合作平台,为学生的创意提供小试、中试平台,对于其中的部分优秀创意提供市场评估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引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2、开发移动就业指导平台

建设更为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和开放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尤其在多方即时通讯、讨论组、电子文件多方展示互动方面需要挖掘现有通讯工具的潜力或引进功能更为全面的企业级内部协作工具,为更加动态化的管理提供信息工具支持。设计制定在管理和沟通上频率更高、维度更多、层次更深的就业动态管理模版,开发一个动态实习管理APP就更好了,移动终端上使用将大大提高便利性。填写方式应以选择为主,模板内容要多而不杂、简练易用,就业前发送到各个学生手里,学生在就业期间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相关教师也必须对学生上报内容中反映的困难、疑惑等问题一一回应并做好指导工作。

3、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造和谐的就业文化

大学生就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在当今严酷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必须重视就业文化建设,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立足于生命本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康的职业形象,从深层次形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文化特质和价值精神。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媒体平台,营造以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就业文化活动,与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合,倡导踏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三、结束语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就业平台,使学生更好地走上职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无论在何时何地,新一代永远代表着希望,只有将新一代教育好了,家庭和国家才有希望,因为在国家的发展中,新一代总会代替老一代人成为主力军。可见,做好高职的教学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做好高职的教学工作,学生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一、在移动互联网专业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行业进步的源泉,从古至今,一个行业的进步抑或是一个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创新。可见,具有一名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以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很难进行技能锻炼你,这样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就更不要说创新了。而现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专业技能,甚至可以熟练的掌握技能,只有这一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创新。因此,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利于学生轻松上岗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对于在企业工作的情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时,学生就开始在企业学习与工作,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企业形式的了解。同时,因为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经常进行实践与工作,掌握了工作的基本技能,所以,学生很容易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这对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是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站稳步伐。

3.提高学院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教授,往往老师讲的十分的投入,而此时的学生却是干什么的都有,认真听课的只占极少数。这样授课的形式降低了学院的教学质量。而现在,学院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实践比学习理论知识更有意思,更加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提高学院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专业型人才,是专业型人才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去。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往往只是学会,却不会应用,且也并未对专业技能做到熟练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时,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比如本身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却难以对自己的技能做到熟练掌握,难以融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学生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及时找到,也难以顺利的进行工作。而应用实践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不再属于纸上谈兵的人。

2.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

毫无疑问的,在移动互联网专业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是有利的。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何正确的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够保证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是学生步入初中,还是步入高中,抑或是步入高职,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此时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元素。所以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是重要的。在刚开学的时候,每一个新生对于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的了解都不是全面而详细的,此时,就需要学院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可以通过讲座或是带领学生参观的方式,或是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的方式,促使学生更详细的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

4.课程实践教学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移动互联网专业可以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为学生设立实践课程或是项目,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掌握专业的技能。也可以举办一些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奖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竞赛时,会主动学习,将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以往对学生的教学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是加上实践是很重要的。现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或是之后,在让学生进行实践,做到实践与理论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暑期实践

以前,学生的暑假常常是荒废的,学生总是无所事事。而实际上暑假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当学生详细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何在一个企业中得到应用的时候,学生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7.进行实习

如果说前面的部分还是处于教学的话,那么在学生大三进入企业去实习就是真正的开始工作了。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会有一名老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做到真正的工作,这名老师会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企业中。

三、结语

若是想提高高职学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是正确的选择。对学生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可以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互联网金融;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出生在农村, 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基本没有务农经历的城市务工者群体。这批人占全国农民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约有1.2亿,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的供给主体。早在 2010年,国务院就中央一号令, 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的生存、发展、创业问题也越来越被学界所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现状调查

为了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进行深入调查,课题组在针对无锡1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机、创业资源、创业模式三个维度的调查问卷(设计思路见图1)。继而在江苏无锡、苏州、常州三地发放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4% 。

第一维度“创业动机”中只需满足其中任意一项即被认定具备创业动机。在25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解决就业”“不想回乡”“养家糊口”等生存型动机的有47人,占比18.36%;选择“提高收入”、“满足消费”“有房有车”等改善型动机有121人,占比47%;选择“融入城市”、“出人头地”等社会型动机的有22人,占比8.64%;有66人选择“目前没有创业想法”,占比25.8%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创业动机,而其中改善型动机式主要内生型动因。

第二维度“创业资源”中三项必须齐备方可认定为具有创业资源。在190名具备前述创业动机的调查问卷中选择具备“技术技能”“知识准备”“合作人员”等人力资源的有186人;继而选择具备一定“客户资源”“行业认知”“当地社会关系”的有128人;而在“经济资源”选项中只有7人认为自己具备了筹取基本创业资金的能力,其资金来源均为家庭资助或亲朋好友借款,认为不具备筹资能力的121份问卷中均把不足的筹资份额寄希望于低息贷款。

最后,将具备创业动机的190名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第三维度“创业模式”进行统计,发现选择自雇型创业的为62人,占比33%,选择企业型创业的为86人,占比45%,其余均选择“没想好”,占比22%。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超过74%的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具备创业动机,而其中的大部分自认为拥有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创业资源,而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瓶颈出现在“经济资源”上,而获得“低息贷款”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水平偏低,家庭资助不足以支持其创业资金的需求,又很难从银行等金融系统中获得低息贷款。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从户籍性质、资产总额、信用状况、抵押品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竖起了坚实的壁尽H裟懿扇∫欢ㄕ策手段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金融扶持,其创业意愿会有所提高,创业的实践者和创业成功率也必将大幅度的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给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异常迅猛。在解决了网络“支付方式”“销售渠道”的同时也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目前我国互联网投融资领域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三类:以阿里小贷、微众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小微网贷、以“拍拍贷”“人人贷”为代表的P2P网贷、以及以“大家投”“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这些或以债务性融资、或以权益性融资的网络平台,降低了资金需求者的融资门槛、简化了审批手续,大大的拓宽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筹资渠道,也为我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给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带来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金融小微网贷业务

阿里小贷业务范围受到其电子商务平台和渠道限制,若创业项目非阿里电子商务平台项目,获得贷款难度很大。微众银行目前官网只有一个二维码和一串宣传语,还没有具体产品。只有等上线正式运营了才能贷款,其贷款利率比传统银行略低,其贷款条件尚不明朗。

2.P2P网贷平台

从P2P网贷平台的审核条件看,平台对筹资方的个人资料进行上述方面的评估,进而给出相应的信用等级。信用评级越高,筹资费率越低;随着信用评级的降低筹资成本会逐步提高,甚至丧失借款资格。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个人资料看,很难从P2P平台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此外,多数P2P平台对还款方式的要求均为按月还贷,这对于农民工创业者而言,创业初期的财务压力很大。

3.网络众筹平台

网络众筹按照其回报的类型不同可分为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其中股权众筹平台多提倡“全民天使”理念,对资金的提供者没有条件限制。从股权众筹这一筹资方式的特征来看,比较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筹资。一方面农民工可以通过该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知识技能互补的合作伙伴,甚至能通过众筹平台开拓市场销售渠道,从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此外,由于股权众筹属于权益性筹资,筹资后的经营期内不需要考虑还本付息,因此大大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初期的财务压力。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建议

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融资培训

目前面向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较多,但真正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知识的培训少之又少。各地政府应面向广大留城和返乡农民工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期开设公益性质的创业讲座,宣传国家创业扶持的新政策,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流程和运行机制。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条件的农民工开展专项创业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进行融资的基本方法。并协助新生代农民工做好创业融资的前期各项资料准备工作。

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孵化机制

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大农民工创业园的建设。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创业园建设,作为小微企业的孵化基地。但这些企业孵化器多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或大学生创业而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项目而言,这些创业园对项目本身门槛过高,农民工技术知识技能都很难达到入园标剩也就很难享受国家的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因此,建立并完善专门的农民工创业孵化机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创业扶持显得尤为必要。

3.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

各地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引入信用担保机构进入农民工创业融资领域,明确信用担保机构进入信贷市场的标准、条件和规则。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创业资金的提供者往往需承担较大的风险,因而多数金融机构对于创业企业的贷款往往比较谨慎,“惜贷”现象不可避免。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引入市场化的担保机构提供专项信贷担保加以分散。

4.健全股权众筹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专门为农民工创业服务的众筹平台

政府应对新生代创业农民工加入股权众筹平台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如开辟专门的农民工创业股权众筹平台,让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来,通过平台加强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同时寻找感兴趣的项目与合作伙伴。在法律未对股权众筹作出相应规定之前,实施众筹的过程宜采用线上交流展示、达成意向,线下谈判签约合作创业的模式,避免触碰法律红线以规避风险。此外,农民工创业众筹平台提供方应积极引入天使投资基金(必要时由地方政府设立),扩大平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刘宇娜,张秀娥.金融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

[2]黄兆信,吴新慧,钟卫东.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09).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0篇

1目的和意义

目前,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设计的理念还不够普及,设计创新还只是发达地区、某些产业的盛宴,设计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很有必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另外,随着设计师对设计信息查询及资源分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企业寻求设计资源的主观意愿越来越强烈,满足广大设计师及企业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就显得很有必要。工业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设计资源的完备性和共享性及其实现。对工业设计有关的信息资源统一协调管理,通过构架包含设计资料库等在内的工业设计信息资源系统及其设计交互平台,以形成设计者之间、产品研发及设计上下游关系、各相关企业间信息集成和数据重用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工业设计专家数据库、评价与决策系统等。为此,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旨在整合相关设计资源,形成工业设计的资源共享,搭建设计创新与产业的对接桥梁,打通设计创新作品向商品的转化通道,让设计和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于2000年,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种有关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和论文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互联网”进行主题检索,可以看到,共有各种论文6000余篇。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沿以下三个主要的方向前进:①移动互联网的概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②关于移动互联网具体业务应用的研究;③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如网络构架、编程、数据安全传输等等的研究。国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具有以下五个详细分支:①对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③对移动中间件的研究;④对移动用户终端的研究;⑤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案例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应属于第五方面,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研究范围,但不应仅限于这一范畴。可能涉及的还会有移动终端的设计研究、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研究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服务模式等内容。在资源共享库建设方面,国内高校以及政府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及推广,如浙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等。工业设计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如设计资源协作网(DRC)。这些共享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web组建的,在移动端方面如手机APP的研究与推广则相对缺乏,应此本数据库的研发具有开创性。

3研究内容

通过整合各方设计资源,对工业设计相关服务平台、企业、高校的快速成型设备、基础研究成果等资源共享库进行构建。该项目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通用的APP技术,把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打造成一个体验感及便捷性很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地对设计者开放。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APP系统的主要研发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3.1APP系统模块构建

该系统主要收集和广东省为主的知名设计高校、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研究院所的设计资源信息,包括各类CMF(色彩、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用户体验研究中心、3D打印及快速成型设备、书籍及数字课件、三维测量仪等,不仅提高这些装备设施的使用率,也方便那些不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研发资源的设计公司或企业的共享使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研发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互动性和传播性,还搭建了一个移动端分享平台,主要分享设计师的作品和设计经验。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资源库

APP系统技术实现基于JAVA或PHP开发后台服务器搭建数据库,实现管理员登陆后台编辑相关数据。运用Object-C、JAVA分别开发对应的iOS、Android客户端,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的地图展示、定位导航等功能。当用户打开iOS/Android客户端时根据不同指令请求,自动解析调用后台数据的坐标地址直观展现在地图上。通过XMPP协议连接客户端与后台服务端,同时以支持复杂交互类型和多种展现形式的消息墙模块为基础开发话题、活动的界面和交互,实现客户端登录用户即时通讯。

4实施方案

4.1总体方案

根据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和广东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技术与服务的创新需求,整合全省知名高校、设计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机制的优势,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在信息收集方式上,一方面可自行进行初始资料收集,然后依托相关设计平台资源如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佛山工业设计协会等,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把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等工业设计共性设计装备如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快速成型设备等进行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协作共享。另一方面则通过会员的自主信息共享,以设计师的设计经验分享以及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为主,调动会员积极性,增加系统人气。资源共享库会根据用户需要,把设计公司、手板公司、设计书籍等信息进行实时推荐,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加大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推广工作,借力高校、设计公司、协会、联盟等外部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电视、杂志等手段进行立体式推广,从而提高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4.2技术路线

本项目将针对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工业设计行业的需求,确定本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与专家、用户的沟通,确定元素的合理性,构建功能架构;经过多次讨论进行可用性评估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包括完成资源共享库(APP)的开发及软件的设计开发;集成后交给用户进行试用,并对试用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正调试;最终通过系统验收,在设计行业内进行推广。具体技术路线示意图详见图2。

5总结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1篇

>> 基于互联网旅游的研究 基于互联网+下TPAS研究 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探究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场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企业筹资策略研究 基于“互联网+”农市商业发展研究 基于传统生意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电力营销客户服务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基于“互联网+”的电力报修服务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政务服务“陕西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策略探究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中考复习策略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营销策略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百度百科[EB/OL].http:/// view/2214884.htm

[8] 王喜富,陈肖然.智慧社区―物联网时代的未来家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

[9] 铃木敏文.零售的哲学: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M].顾晓琳,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149.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2篇

前言:本文是互联网大脑计划启动建议的第五篇,互联网大脑计划是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中国面临的机遇,互联网神经学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研究方向的详细内容。提出互联网神经学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理论研究基础。

1.互联网时代大脑计划的中国机遇

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提出“中国梦“,确定中国人民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而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互联网与脑科学的交叉对比、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建立、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是在过去10年里在中国形成的创新成果。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结合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留给中国难得的重大前沿理论创新机遇,这需要中国各领域科学家,特别包括互联网,神经学,人工智能,进化论,科技哲学等领域的科学家抓住机遇,勇于探索,抢占这个新时代条件下的基础科学理论制高点。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而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竞争高地。在李克强总理的号召下,在中国,互联网已经与越来越多的行业,产业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包括金融,农业,制造业,交通,服务业等等。

互联网+脑科学,同样蕴含了巨大的创新能量和拓展空间,有可能使中国在21世纪的前沿科学领域占领制高点。并深刻影响到包括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辨方式在新科技条件下的价值体现,国家军事政治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发展策略和理论架构等。

前文中提到,从技术进步导致科学突破的角度看,互联网带来的科学突破即将发生在脑科学领域,也就是破解大脑奥秘的钥匙就在互联网身上而不是其他,但从各国目前脑计划的制定看,互联网这个因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互联网作为参照物,宏大的脑计划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目前欧美脑计划出现的问题已经反映出这种倾向。

“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尤斯特说,科学家现在只能研究其中的个体或小部分,就像是“通过一个像素来理解电视节目一样”。这些连接之间的每一层次都有各自的运作法则。但是,“这些运作法则,我们目前几乎一无所知”。

基于此,我们建议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科研自组织和国家队相结合的方式,聚集来自神经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科技哲学,网络经济,国家战略等方向的(青年)科学家组成攻坚力量,启动互联网大脑计划,抢占新时代条件下的互联网,脑科学方向基础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研究制高点。互联网大脑计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三个支点: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

两个目标:

1)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

以形成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脑计划的基础。

2.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和研究方向

从过去10年科学研究进展看,互联网与脑科学这两个原本距离遥远的领域,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我们认为互联网大脑计划的核心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为基础,建立在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目标是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模仿大脑模型,从而为揭开大脑之谜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并以此为基础,从而找到撬动中国脑计划向纵深发展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以这样描述互联网神经学(Internetneurology):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如果以脑科学和互联网为横坐标轴两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纵坐标的上下两段,互联网神经学将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脑互联网生理学,脑互联网心理学,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将形成第五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认知科学,他们的关系如图2所示,更为详细的介绍如下:

(1)互联网神经生理学(Internetneurophysiology)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2)互联网神经心理学(Internet neuro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3)脑互联网生理学(BrainInternetphysiology)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4)脑互联网心理学(BrainInternetpsychology)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用户研究 互联网 产品设计

一、用户研究的发展现状简介

国外的用户研究最早是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人机交互设计,以可用性测试方法为主,该方法也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用户研究在各个领域中的主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常用的用研方法还包括专家评估、用户满意度调查、内容分析、高保真原型等。

20世纪后半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念逐步衍生,各国的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美国Elizabeth Sander的“体验设计” 、伊利诺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Patrick Whitney(1998)的“行为聚焦”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Tuuli Mattelmaki(1999)的“移情设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Bill Gaver(1999)的“文化探查” 、日本筑波大学长町三生与原田昭的“感性工学”等。[1]

国内的用户研究在互联网领域发展得较早,目前,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国内巨头互联网企业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用户研究团队,其各个产品线都有相关的用户研究负责人,产品的用户体验成为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国内的工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用户研究的重要性,例如联想、海尔、美的、长虹等,也设立了自己的用户研究部门。

二、用户研究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应用

1.用户研究在互联网产品周期中的应用情况

一个完整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图如下:

用户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这两者基本的差别在于:在定性研究中,数据经常被直接收集;相反,在定量研究中数据是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或网络服务器日志间接收集的。定性研究方法更适合回答关于“为什么”或是“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相反,定量研究可以在回答“有多少”和“有多少种”等问题上做的更好。[2]

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用户角色、任务分析、场景分析、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一对一用户访谈、眼动追踪等,定量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

用户研究应该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周期:

(1)前期

在产品的需求分析阶段,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等都是获取用户需求、发现产品创新点的有效方法;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可以采用人物角色、人物场景以及任务分析等方法。

(2)中期

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根据人物角色建立用户的心理模型,根据该模型来设计产品的交互原型,随后邀请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按照测试结果分析后进行逐步修改。

(3)后期

产品上线后,用户研究人员需随时跟踪用户的反馈意见,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以及了解用户满意度,同时邀请用户参与可用性测试,发现产品的问题,以便进入下一轮的迭代设计中。

2.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用户研究

(1)腾讯的用户研究

由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提出的“全民CE”,是腾讯极其重视用户需求、用户研究的最好证明。在腾讯,用户研究这项工作并非只有专职的用户研究员才会去做的工作,公司鼓励每位员工都能参与产品的意见反馈与收集。CE即Customer Engagement,用户参与的意思。腾讯通过各种方法让用户能参与到产品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策划、开发、迭代等,最终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为目标。

腾讯将整个产品周期分为五个阶段:预研阶段、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可用性评估贯穿整个流程。 在对消费者的洞察中,用户研究需要对典型消费者的产品使用习惯、使用经验以及对产品的期望进行洞察,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具体包括对用户现场观察、实验室观察、一对一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眼动追踪等。

(2)百度的用户研究

百度在成立后的第四年设立了用户体验部门,在最初的阶段,用户体验部门对百度新闻、百度搜索在产品功能上做了很多的优化。相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搜索类的用户研究工作要困难很多,因为电子商务网站有很强的数据库、注册用户、商品信息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而在搜索网站,用户的动机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产品上线前的目标用户模型对于百度来说极为重要,根据目标用户模型反复的测试、验证,将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在上线前降低到最少,“百度知道”就是在这个流程下开始的。对百度而言,用户研究并非只针对自己的产品,广告主、联盟网站等商业伙伴的体验也被纳入百度用户研究的范畴,比如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为什么加入百度联盟,如何优化体验等。

三、互联网企业实践反向思考

本人曾经在多家互联网企业做过产品或用户研究的实习生,这些企业虽然跟国内几大巨头互联网企业无法相比,但在各自的领域也算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也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产品经理也在做着相关的用研工作。他们虽然知道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但更多时候是由于项目上线的时间紧急,而忽略了前期的用户调研,而是在产品上线后才开始用户研究的工作。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产品上线后带来的许多问题。

应该说,产品前期的用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用户的确定、人物角色的描述、用户对产品需求的调查、用户对产品原型的理解等等,这些对于产品功能的优先级选择、产品交互体验的提升、视觉风格的确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能光靠产品经理个人的经验和设计师自身的偏好来决定。

在我实习过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用到的用户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产品上线后、改版前的可用性测试、用户访谈、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用户群体细分等,更多的是定性方法的运用。定量的数据会有最基础的用户访问量、转化率、最常使用的功能等,却弱化了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轨迹分析。

四、总结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发展是瞬息万变的,用户的喜好和习惯也时刻都在改变。用户研究能否在企业中顺利开展,能否为产品带来价值,首先得益于整个团队的信耐,公司领导对其工作的支持;其次,产品经理与用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让用户研究参与进来,用户研究人员也应该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让接到的需求变得可执行,让输出的结果准确、有意义;最后,熟练掌握用户研究的各种方法,合理的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并时刻关注该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保持对各种产品完美用户体验的敏感度等等,这些都是用户研究人员本身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互联网+”; 会计; 改革与发展;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116-03

一、引言

国内“互联网+”一词最早由于洋在2012年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所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是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的化学公式。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生态。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带动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2015年7月和9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介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传统行业在各方面都发生重大的变革,同样“互联网+”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实施的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互联网”的初始阶段,它仅仅是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并没有充分引入互联网;21世纪以来,我国会计行业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会计的发展,这一阶段,会计是本质,互联网是工具;现今是“互联网+会计”时代,互联网是本质,会计服务是内容,二者深度融合,密不可分。张术、刘其姝认为,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企业的经验模式逐渐发生改变,也带动了互联网会计核算的变革;利用网络可以给会计的核算带来很多好处,网络会计是世界会计发展的新领域,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科学性管理和集中性管理[ 1 ]。汤谷良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财务管控只适合集权不适合分权,同时指出大数据时代财务信息的挖掘很多都来源于非财务信息,仅仅从财务信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运营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谭丽霞介绍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财务转型和管理会计创新时指出企业需用“互联网+财务”的新思维进行财务转型与变革,大力创新管理会计体系[ 2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规模将发生变化,冯巧根指出随着“互联网+”产业集交的快速形成,企业开始由大规模的实体向小型化、虚拟化、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式转变。邵胜华认为“互联网+”时代将促使高校会计的重心向管理会计转变,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大数据中心,在学校所做的各种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 ]。秦荣生也同样认为“互联网+”使会计服务的重点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 4 ]。

(二)“互联网+”与会计的融合

笔者以“互联网+”会计为篇名对截止到2016年9月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会计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模式下管理会计的框架设计,“互联网+”时代云会计内部控制的绩效评价,“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会计核算的研究,“互联网+审计”模式的研究等。表1是“互联网+”与常见的会计领域相融合的研究统计,其中将“互联网+”与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互联网+”与会计其他领域融合的研究较少。

1.“互联网+管理会计”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开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领域延伸,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生产决策的一部分,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框架以及战略研究也将发生变化。张咏梅、于英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借鉴财务会计的框架,从基本假设、逻辑基础、管理会计的目标、方法体系的构建、技术手段、信息质量要求、实现途径七个方面构建了“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新框架[ 5 ]。冯巧根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战略研究正从价值链向价值网络和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转变[ 6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王兴山(2015)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信息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他认为“互联网+”与移动应用的出现加大了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的需求。

2.“互联网+审计”

“互联网+审计”模式是端到端的互联网审计模式。随着COBIT5.0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学者热衷于对COBIT新旧版本比较的研究,很少有人对“互联网+”与审计应用之间的交叉融合进行研究。程平等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云会计对审计的影响,认为应从制定具体的制度和政策、营造文化氛围、明确审计人员要求、构建组织结构、规范信息资源、定义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重新定义业务流程七方面来构建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互联网+审计”模式[ 7 ]。

三、“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发展的新机遇

“互联网+”对会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杨军通过列举广西联通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改革的成功案例,指出“互联网+”对管理会计项目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且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与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更加广泛[ 8 ]。秦荣生剖析了“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指出“互联网+”促进了会计服务水平升级,提高了会计服务的效率,促进了会计服务平台的建设,改善了会计服务资源的配置,实现了全流程会计服务,优化了会计服务企业布局,改变了会计服务监管模式和会计教学模式[ 9 ]。高一斌指出“互联网+”在职能拓展、核算技术、组织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为会计行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10 ]。戴柏华提出“互联网+”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带砹艘恍┬鹿δ埽其中包括“互联网+”为会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支撑,为会计人员的转型带来了新机遇,为会计职能的转变创造了环境。冯巧根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为管理会计带来了机遇,提高了管理会计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同时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文化成本等具有了融合的可能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管理会计的能力。张占贞、王清华对“互联网+”环境下实现管理会计的精细化进行探析,认为“互联网+”促使会计工作流程的精简、成本的降低、资金管理精细化以及财务报告适时化,同时“互联网+”促进了企业人资管理模式的转变[ 11 ]。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是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机遇,有机遇就有挑战。彭超然指出“互联网+”为会计行业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化效率的同时,也给会计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素,如系统平台建设的滞后、系统安全性的缺陷、系统标准及监管法规的缺失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从而抑制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高一斌也同样认为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性将会受到威胁,“互联网+”为会计行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挑战,对会计行业的标准建设和系统集成方面要求更高。程平、张卢指出“互联网+”时代的云会计AIS在优化内部控制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互联网下云会计AIS内部控制框架的分析,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个层面构建了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并对云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评价,同时运用算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具体操作[ 12 ]。

(三)“互联网+”时代下会计发展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会计行业只有扎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企业不断的创新,才能永葆生机。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其中最普遍的想法是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变革。赵振宽、邹昭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院校应以职业创新教育为导向,对管理会计的教学进行改革[ 13 ]。戴柏华、高一斌等多位学者也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戴柏华同时在会计管理、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这三个层面为会计行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一些建议。高一斌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行业应从标准建设、信息化建设、组织形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变革。张占贞、王清华为企业管理会计更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企业首先应保障信息安全,同时建立内外结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注重与现有技术结合,培养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人才。彭超然在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会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视、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责任中心、引进战略思维推进绩效预算并设立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冯巧根指出管理会计工作者需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找出操作性强且具有典型性的管理会计工具或操作系统,同时提出实现互联网新经济下管理会计路径的创新,但具体怎么实施并没有提及。他同时认为“互联网+”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产生的影响是由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要想强化中国管理会计案例的研究,就必须认识“互联网+”的本质与特性。薛贵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提出了以“互联网+财务”的新思维推动财务转型,其中包括要重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成本核算和管理核算需更加适时化和精细化,随着大型企业会计核算以“共享财务”形式的实现,管理会计将在企业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李峰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会计核算进行了研究,在对“互联网+”的特点及农村会计核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会计核算的新思路,同时在制度、政策和管理三方面为农村会计核算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保障措施[ 14 ]。黄世忠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颖的资源整合理念、独特且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智能制造模式,都会促使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边界问题、资产要素的定义和会计确认的标准问题,以及成本核算、产品定价等问题要有更精确的把握和重新思考。

四、思考和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我国近几年“互联网+会计”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就“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是“互联网+”时代会计的改革、“互联网+”为会计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解决对策方面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对“互联网+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多,将“互联网+”与会计其他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第二,专门对“互联网+会计”这方面研究的文献数量和成果较少,且研究群体不固定,几乎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不相同。第三,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偏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研究的较少。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第二,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使管理会计受关注度变高,再结合“互联网+”时代会计研究的重点将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因此,学者对“互联网+”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较多。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对“互联网+”时代会计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会计行业要想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在各个领域都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这也是“互联网+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研究趋势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将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与此同时,与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相关的研讨会不断召开,预示着会计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互联网+管理会计”将会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话题,研究团队也将固定。同时,“互联网+”与会计其他领域结合的研究以及“互联网+”与会计相融合的实证研究将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术,刘其姝.互联网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6):190-191.

[2] 谭丽霞.互联网时代的财务转型与管理会计创新:祝贺《财务与会计》创刊500期[J].财务与会计,2015(20):20-21.

[3] 邵胜华.“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6(12):106-108.

[4] 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20-24.

[5] 张咏梅,于英.“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框架设计[J].会计之友,2016(3):126-129.

[6] 冯巧根.中国情境特征的管理会计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16(6):122-129.

[7] 程平,范珂.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互联网+审计”模式研究[J].财务与审计,2016(8):59-61.

[8] 杨军.“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变革[J].会计之友,2015(18):2-8.

[9] 秦荣生.“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84-88.

[10] 高一斌.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迎接大会计时代[J].财务与会计,2015(17):6-7.

[11] 占贞,王清华.“互联网+”下的精细化管理会计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6(10):58-59.

[12] 程平,张卢.“互联网+”下云会计AIS内部控制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6(2):127-131.

工业互联网研究范文第15篇

>> 互联网红包大战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浅析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发展对工业品企业营销的影响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微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营销创新 移动互联网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移动互联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互联网+”对卷烟营销的影响浅析 论新型互联网应用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互联网视角下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快速消费品营销管理系统开发需求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开展营销 浅析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艺术品营销前景的双向影响分析 互联网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基因对千亿级企业的影响 浅议互联网对微小企业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 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型营销探讨 基于移动端互联网工具的企业营销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杨永清,张金隆,满青珊,慕庆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研究[J].情报杂志,2012(1):200-207

[3]蔡建梅,周海臣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SOLOMO概念营销应用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132-134.

[4]王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策略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0-33.

[5]李世宗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2-14.

[6]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3):69-73.

[7]薛豪娜互联网影响下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略[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4):235-238

[8]陈思新浅析互联网营销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3):48-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