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J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54-02

典型的防空导弹设计过程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根据波音公司统计,概念设计所花费的费用只占整个系统全寿命费用的约1%,但它却决定了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正是基于概念设计阶段在全寿命周期费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采用各种优化技术和手段,大力提高概念设计阶段的质量。

一、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的内涵

在防空导弹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进行防空导弹方案论证及发展战略制定,确定防空导弹的外形、载荷、尺寸、质量及总体性能等。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涉及气动、弹道、动力、总体布局、结构及控制等多学科专业,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因而,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以获得最优的导弹总体方案。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问题,在新型导弹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新型导弹的基本特性和学科相互影响关系复杂,较难形成闭合的、高质量的总体方案。为了解决此问题,总体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导弹各学科的特征和相互影响关系,并从顶层建立新型的一体化设计流程,即建立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平台。通过各学科的模块化并行设计来缩短设计周期,通过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来挖掘设计潜力,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来进行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通过系统的高度集成来实现导弹的自动化设计,通过各学科的综合考虑来提高可靠性,通过门类齐全的多学科综合设计来降低研制

费用。

二、目标和内容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应处于防空导弹研制的最早阶段,是在战术技术任务提出后,其开展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总体指标要求,确定防空导弹的主要特征,以满足质量、尺寸、精度以及毁伤效果的设计

要求。

2.确定防空导弹设计可能达到的总体指标要求,作为研制考核依据。

3.形成各分系统指标,为其开展详细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依据。

其中,第1项工作是核心,第2项是通过反复调整第1项的输入实现;第3项是第1项任务的结果。

根据防空导弹的组成特点,这些特征包括:外形、部位安排、弹道设计、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制导控制系统、引战系统、电气系统。其中,按照防空导弹组成特征和使用原理特征,可将其分解为图1所示的各种设计工作:

图1 防空导弹设计内容

其中,发动机、导引系统、控制器件、舵系统、引信、战斗部、能源等弹上设备在概念设计阶段不进行详细设计,仅考虑影响全弹质量、尺寸、精度、毁伤效果的特征设计。

(二)快速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的困难性表现在:

1.在各种设计活动中涉及到大量计算过程,即使是这些设计活动完整执行一轮,其计算工作量也非常可观。因此,难以开展大规模设计选型工作,限制了防空导弹的设计自由度。

2.涉及到多个专业学科,大规模的子设计活动,而这些设计活动之间的输入输出又是相互关联的,如何使设计活动的输入输出达到最佳的、匹配的状态需要开展大量的指标协调工作,具有很大的

难度。

3.指标协调过程中面临设计活动输入条件的不断改变,而这些设计活动需要反复进行。因此,进一步加剧了设计工作的负担。

我国现有的防空导弹设计大都是在已有防空导弹型号上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快速设计手段,尽可能避免设计工作的反复性,但这种思路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空导弹的发展跨度。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更为快捷的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方法。

(三)快速概念设计手段

根据以上概念设计的困难性,提高其快速性的手段包括:

1.提炼形成流程化、程序化的概念设计过程,并开发支持流程快速构造和数据自动交互的软件工具,提高设计工作衔接快速性。

2.发展快速的专业计算模型(包括设计和分析),缩减整体计算规模。

3.融入多学科耦合设计思想,减少概念设计整体迭代次数。

4.在确定设计特征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动数值优化和敏感性分析手段,支持参数的快速确定。

(四)概念设计的过程

概念设计涉及到多个专业内容,包括串联、并联、迭代的混合过程,主要涵盖总体、气动、动力、弹道、结构、控制、引战等专业。导弹总体根据战术技术指标提出多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战术技术指标协调分配,初步预估导弹的发射质量、外形尺寸、发动机总冲等技术指标;气动、动力专业根据总体分配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分系统方案优化设计;弹道专业根据气动参数、发动机内弹道数据、导弹的质量质心和转动惯量数据,进行导引规律设计和弹道计算。弹道计算的结果作为结构载荷计算和控制专业控制弹道仿真的依据;结构进行结构设计、模态计算及热防护设计,将模态计算结果输出给控制专业;控制专业根据气动数据、弹体模型及动力系数等参数,进行控制规律设计并进行协同仿真。导弹总体根据分系统初步设计结果并综合考虑各学科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经过层次化、系统级的综合优化,最终形成最佳的导弹总体方案。

三、概念设计涉及专业

概念设计过程涉及的专业包括:

1.总体专业:负责总体方案构思、导弹总体技术途径选择、总体布局、部位安排、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计算等。

2.气动专业:负责外形设计、气动计算、气动弹性分析。

3.发动机专业:负责发动机方案设计、内弹道计算。

4.弹道专业:负责导引规律设计、理论弹道计算、动力系数计算。

5.结构专业:负责载荷设计、模态计算、强度校核、热防护设计。

6.制导控制专业:负责制导系统初步设计、控制回路设计、控制器件初步设计及控制弹道仿真。

7.引战专业:负责引信、战斗部、引战配合设计。

参考文献

[1] AIAA.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o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M]. An AIAA White Paper.ISBN 1-56347-021-7,September,1991.

[2] 王振国,陈小前,罗文彩,张为华.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于本水.防空导弹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2篇

1计算机概念化设计的提出

所谓计算机概念化设计,是指产品在制造出来之前,设计师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产品最初的创意、设计,然后生成数字化实体模型,最后生成仿真的三维产品模型。当今世界上领先的企业,正在追求的战略是并行工程。在该环境中把产品投放到市场所需的过程是同时进行而非顺序进行的。在概念化设计进行的同时,可以较早创建详细的零件和装配体,进行优化设计,完成工程图的绘制,并且定义制造过程。这些功能的并行交叠极大地缩减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现代工业产品设计除了科学技术这一层面,还要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人的视觉艺术。国外那些工业产品设计师明确地指出,一件优秀的工业产品,它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同样性价比的工业产品,由于造型,外观的差异,即使是微小的差别,都会产生不同的销售结果。采用计算机概念化设计方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无约束自由建模方法

采用无约束自由,构建工业产品的三维模型,即搭建概念化设计平台。在表达产品设计的初始创意阶段,可以选择无约束自由建模软件,例如,Alias、3dSMAX等。这类软件工具擅长表达创意阶段的造型设计,让设计者能够快速地将构想的草图以逼真的三维模型呈现在眼前。用户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局限于传统实体模型在参考面的设置,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绘制模型。而让用户的创意随着意念走,轻松地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三维模型发挥个人创意,把这种三维模型叫概念模型。由于采用的是一种无约束的自由建模方式,所以可以大胆地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尽情地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能力。并且允许设计人员随时进行修改、加工。允许保留多个设计方案,供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评估。这一阶段完成了产品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动力驱动系统等各项主要设计任务。

3参数化设计建模方法

Pro/E的参数化设计过程,是基于在三维空间坐标系的参照下构建三维实体模型。整个建模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草绘轮廓当设计一个零部件时要把它的轮廓描绘下来,然后标注尺寸。同样,在参数化设计过程中也要把所要设计的零部件的基本轮廓描绘下来,然后修改它的尺寸,使其符合要求。这个过程称之为草绘。要进入草绘工作模式,首先要选择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个参照平面中的一个平面为草绘平面,同时,系统还要求再选择一个平面为参照平面。草绘平面和参照平面选定后,系统方可将草绘平面转正,也就是将草绘平面转向屏幕的正方向。这样就可以在草绘平面上作图了。(2)生成三维实体模型Pro/E是基于实体特征来生成三维实体模型的。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家用电器的外壳等在几何外观上都存在相类似的一些几何特征,比如拉伸特征、旋转特征、倒角特征、加强筋特征、孔特征、壳特征、扫描特征等。当轮廓图形建立之后就可以把这些特征指定给实体模型,系统会自动的把特征加到实体模型上面。同许多三维建模软件一样,参数化建模方法同样是对模型施加修改项。例如尺寸驱动修改、布尔运算、再次施加特征操作及特征的阵列复制等。可以说,参数化建模的过程就是一个特征集合、尺寸修改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是实体化三维建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任何对模型的修改过程都会实时的、立体的反馈给设计人员。同时系统还会发出信息,指出哪些修改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样将会使设计效率极大的提高。(3)进行组件的各项设计在正规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很多机械装置是由很多各种零部件有机装配起来的组合产品。Pro/E系统则为用户提供了组件模块来完成组合产品的装配工作。组件操作的各项功能能够完成大型的、复杂的机械产品的参数化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重要的是使计算机理解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就是通过所定义的几何约束和尺寸驱动来表达的。产品设计初期的概念化模型制作是用3DSMA软件,主要是利用它的无约束自由建模的特点。这个软件还有一个强大的渲染器及材质贴图制作系统。利用3DSMAX这一特点,可以进行产品的仿真设计。也就是说,在产品没有制造之前,可以用计算机把产品模型渲染、输出成仿真的虚拟产品。以前,在产品的设计图纸完成后,为了让人们看到最终的产品造型,通常用手工做成模型,用以展示所设计的产品。这样的模型做起来费工费时,成本高,且修改也不易。工程设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约束满足问题。约束是一种描述对象所必须满足的某种特定关系的断言。约束从宏观上可分为几何约束与工程约束。所谓几何约束从性质上可分为尺寸约束与结构约束。尺寸约束是指固定几何元素之间相对位置的约束,结构约束是指拓扑与结构上的约束。

4轿车设计过程

以轿车为例来近一步说明计算机概念化设计的过程,参考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能力。借鉴优秀的汽车产品造型特点。同时还要构想自己的一些设计想法,形成一个新的设计方案。建模过程中,把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外形大体确定之后,利用自顶向下设计的原则,依据机体外形来设计它的内部结构。为了向人们展示设计思路,可以采用渲染技术,由表及里地展示整个模型。为了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将概念模型放置到一个仿真的虚拟景观当中。(1)建立车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2)依据曲线生成一个侧曲面,对侧曲面进行编辑。如图2所示。③在前视图画两条用于进行矢量投影的曲线,如图5所示的白色曲线。④点选S1曲面,将两条曲线结合。⑤在变动命令面板中选择(建立曲线次物体)选项,打开建立曲线次物体面板,单击矢量投影曲线按钮,分别对两条曲线进行投影和剪切。剪切出的两个区域分别为前大灯部分和通风口,引擎盖制作完成,如图6所示。(4)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车体的其他部分设计,最终设计效果如图7所示。图7轿车模型图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参数化建模,使这个模型在尺寸约束条件下确定下来。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工艺对称性,概念体系,探究

1引言

当今,工艺对称性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水平。“对称性”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应用,对称性在数学学科方面表现在原点对称等方面,在物理学方面泛指规范对称性,和整体对称性,同时在机械工艺方面也有着对称性,在机械工艺方面对称性表现在各切面的中心点对称,对称的切割会使得机械品更加闪耀。对称性是人们自然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机械制造业方面对称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艺对称性在机械制造的过程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艺对称性的功能对称性、原理对称性以及结构对称性是整个工艺对称性概念体系的主体。工艺对称性对我国机械制造也作出了很多贡献,比如说:降低机械制造的成本问题、提高机械制造工作的效率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对称性在机械制造业方面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探究机械制造工业对称性的概念体系。

2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体系

2.1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定义

首先,机械制造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动力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事业为提高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标志。在机械制造事业中,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机械制造的工艺设备等都属于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机械品的产品质量、成本等多个方面,再考虑机械产品的生产类型和机械工厂的条件设备等来制定合理的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机械制造事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研究出更多的机械制造工艺方法、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以及机械制造工艺设备。

2.2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体系分类

2.2.1工艺方法对称性。在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如果不同的工艺方法可以制造出来相同特征的机械产品,那么就说这些工艺方法在机械制造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可替换性,这就是工艺方法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被称作为工艺方法交换对称性。比如说渗碳处理、淬火处理、冷滚压抛光等很多工艺方法,这些机械制造工艺方法都有着替换对称性。在机械制造方面对机械制造工艺方法的分类主要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热处理等等,这些工艺方法的对称性在机械制造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一种机械产品的制造特征既可以由一种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制成,也可以通过多种机械制造方法完成,这些多种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被称为工艺方法分解、组合对称性。比如说在一些机械零件的成型制作过程中,既可以通过金属型铸造,又可以通过砂型铸造的机械制造工艺方法,这两种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就存在着工艺方法对称性。

2.2.2工艺过程对称性。在某一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不同的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假如可以得到一样的机械制造特征,那么这些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就有工艺过程对称性。在机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几种不同的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以完成一样机械特征的产品,由于工艺过程中所需时间、成本、机械产品的质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实际生产的需求来决定具体选择哪一种工艺过程。

不同工艺方法的选择就形成了不同的工艺过程,那么工艺方法中的分解、组合对称性具体应用在机械制造中,也就形成了工艺过程的一种对称性。工艺过程的分解、组合对称性表现在:由于工艺过程的多道程序之间,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一般说来,数量少的机械产品常使用机床等,工作的顺序也相对简单,易安排,生产数量大的机械产品则需要专用的机床来完成。此外,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在时空上也有着重复性,这些工艺过程在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组合方面都存在着对称性,随着时空的流逝,这些对称性也会不断流逝。总之,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对称性就表现在机械产品的加工以及装配的过程中,泛指制造出同一机械特征的工艺过程在空间上的重复。

2.2.3工艺设备对称性。工艺设备其实泛指机械制造过程中用到的任何一种工具,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假如不同的工艺设备可以制造出同样特征的机械产品,这些工艺设备也存在着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被称为交换对称性。比如说插齿机、滚齿机等工艺设备的目的都是完成齿轮的加工工作,这两种工艺设备就存在着一定的交换对称性,但是这两种工艺设备的工作效率、机械制造成本有着差异性,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考虑各方面来选择合适的工艺设备。

和工艺方法、工艺过程一样,工艺设备也存在着组合、分解对称性,某一机械产品的特征可以由一种工艺设备完成,也可能由多种工艺设备组合完成,这些多种工艺设备就有着组合对称性,工艺设备组合包括刚性组合、柔性组合两种形式。

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业的多个方面,主要是利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对称性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提高机械产品的制造工作效率;利用工艺对称性开发智能性的工作环境,构建自动化信息系统来实现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敏捷性等多个方面。

3总结

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应用在机械制造业的多个领域,对机械制造事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篇文章对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体系做了简单的探究,分析了工艺对称性的分类以及各种对称性的意义。总的来说,机械制造对称性的概念体系的出现更加利于人们了解多种工艺对称性,也丰富了工艺对称性的内容,为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对以后在机械领域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培恩,刘伟平,马友才.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体系及其应用思路.《工程设计学报》.2010年3期

[2]王纪新.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对称性的概念及应用.《中华民居》.2013年12期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 分化 途径

初中的化学课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学习化学知识与方法,初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加工特点以及学习策略等都会引起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差异性变化。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中所涉及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等方面的差异性,能导致学生初中化学学习成绩产生分化。

一、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界定

分化本身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科领域,指某特定正在发育的个体细胞中进行形态的与功能的特殊变化而建立起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独特特征。运用到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化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与难度的加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会变得日益明显,通常就称为学习分化。初中化学学习分化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化学概念的发展与增多,化学概念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逐渐拉大,相应的学习化学兴趣逐渐减少,因此表现为其学习化学的能力逐步下降。

通常指的初中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进行概括所得的化学语言,通常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的定义、原理与反应规律等。化学概念的每个字、词与每句话,甚至每一注释都是经过慎重的推敲而得以确定特定的意义,从而能够保证化学概念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因此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必备基础知识,完整而准确理解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好化学的必要前提。比如在初中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化学式与溶解度,物质的量与质量守恒定律等均是化学概念。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初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掌握了特定化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应该说,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核心,它既包括相关化学知识结构的静态内容,同时又包括其形成化学知识结构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加工动态过程。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概括能力的差异,对初中化学教材可以分化具体性表述化学概念与定义性表述的化学概念两个大类。

二、初中化学概念学习的分化过程

初中生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导致产生学习分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等几个方面。不同初中生在学业水平上产生的学生在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必然导致各层次的初中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存在着较大较为明显的差异。化学学业优良的初中学生在同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记忆特征和言语表征,以及简单推断。化学学业中等初中学生和学业困难初中学生比学业优良的初中学生在记忆特征、言语表征和简单推断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层次的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与能力自然产生分化的具体现象。

初中化学在经历一年的系统学习以后,针对不同的化学概念学习产生分化现象,随着化学知识内容加深,初中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的差异性得以显著增大,化学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却会减小。在初中学生中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存在显著性相关,化学教学对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具有促进和提高的明显作用。在化学概念中的具备记忆特征的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言语表征中的简单表述与完整表述,简单推断中存在的一步推断与多步推断等领域主要是不同学业水平的初中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产生分化的明显特征。

三、减少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途径

首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愉快地让初中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形象地感受到有关的化学概念。初中生在化学概念形成的重要感知阶段,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演示实验和实物模型或者视听媒体等来展示化学概念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初中学生从中立刻形象地了解有关化学概念的信息,从而为自身内化这一化学概念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其次,可以运用合适的语言表征来描述化学概念的定义,从而能够清晰界定化学概念的外延,并且能够透彻分析出化学概念的内涵。化学教师可以用明显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特征,促使能够反映一目了然的化学信息,从而非常容易被化学初学者掌握的、能够直接观察或罗列比较的具体语言来顺利对化学概念进行表述,非常科学地界定化学概念的基本外延。初中阶段对于一些非重点的化学概念,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述,并不强求与教材文字表述的完全一致。但是对于初中阶段重点的化学概念,则需要教师运用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的抽象思维过程,进行严格、科学与准确的定义,力求能够全面反映出化学概念的深刻内涵。教师应该突出化学概念中那些明显而至关重要容易忽视的关键字、词和构成化学概念的特定含义与条件。

第三,设计多种多类化学关联例证,进一步强化化学概念的对外普遍迁移能力。初中化学概念形成的初期通常都是呈现典型实例以概括出精要的定义与明显特征,以便能够从多个侧面将某些化学无关或关键特征设计成思考问题要求初中学生进行辨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清晰回答来形成概念。还可以促使初中学生的正向概念,亦可以通过反例来显示概念的关键特征等。

总之,初中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吸收蕴含着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概念教学的特点,在形象认知的场景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从感知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静.化学学习优等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1998(l):29.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5篇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科学原则

实施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优选结构方案,确保其经济适用性、切实可行性。应统筹考量工程实际需求、建设状况、环境特征、供给材料、建设条件。同时还应做好水电专业的良好协作交流,进行科学的结构选择、方案规划。应确保建筑构件基于承载极限实现共同工作、受力、体现良好的耐久性。还应做好基础结构规划,良好处理其同上部结构的实际关系,通过整体设计,优化设计效果。另外还应在概念设计实践中引入现代化设计思维,优选计算简图,基于整体结构规划,组合设计,统筹考量,合理布设。应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明晰应用程序相关技术状况、适用范围,不应过分的依赖电脑软件,而应做好全面的结果分析、科学核对,进而确保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优化策略

1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为优化设计效果,应在实践设计中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解决矛盾问题,寻找良好的平衡点,促进投资、成本运行以及效益收入目标的有效平衡。应基于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确保投资费用的合理应用,成本费用的有效降低,以及收入效益的最大化创设。针对影响投资建设因素的众多特征,例如土地、结构、装饰费用、智能体系、暖通空调、水电系统成本与消防服务体系费用等,均会对投资效益形成综合作用,因此应做好良好的优化控制、细化分析、综合管理,实施有效的工程维护、运营管理。应以业主普遍接受的投资规划与运营成本范畴,创设最大化效益。还应全面考量产出与投入的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2优化完善设计约束

建筑工程结构概念设计会综合受到工程功能性、安全性、环保舒适性等因素约束限制,怎样满足这些约束需求,并有效的节约成本投入,创设良好的设计效益,应是我们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讲,建筑结构实践设计中呈现的约束包括条件、隐性与规范约束等。

相关条件的约束来自于工程实际影响条件与业主需求约束。工程面临的现实条件约束包括环境条件、工程规模、政府规划策略等,业主需求则更加细化,包括建筑工程总体高度、各结构尺寸、具体投入造价,局部工程功能等。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特征,涉及到各类工程建设指标,例如建筑工程宽高、长度、混凝土工程强度、消防标准、抗渗防震级别等。针对上述约束条件,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科学遵循其约束标准。而对于隐性约束,则可实施有效的优化控制。即应通过概念设计的综合掌握,衡量隐性约束条件,不应不良忽视。

例如对于北向房屋,由于其阳光投射少,因此可将其优化设计为储藏室、卫生间等功能场所,而将地势优越、享受阳光良好的部位设计为居室、办公室等。还可位于相同面积的场所进行更为合理科学的户型规划设计,进而体现概念设计优越性,做好良好的约束条件优化完善。

3科学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优化设计效果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优化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基于环境条件,科学利用相关工程结构知识体系、数据库系统、组件库,进行虚拟三维结构模型设计,体现良好的真实感、创造优质的防震模拟效果。利用该技术设计策略,可随意进行工程结构更新、整改,依据业主需求进行优化设计,重复计算、参数变更设定以及实时动态分析。还可基于方案的不同比选、设计结果的多次校验实施良好的一致修改,进而促进建筑结构概念规划设计的完善优化,创设良好的实践设计效果,并为提升后续工程建设水平、强化工作效率、提供技术方案参考作出重要贡献。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应用

1抗震结构概念设计

地震灾害难以预防检测,因此更应做好建筑结构概念优化设计,由宏观层面实施有效的抗震结构强化,做好计算结果的科学分析,核准薄弱构造,引入强化措施,创设良好的经济实用设计效果。应在结构概念设计中优选良好的地基条件与场所,杜绝地面变形对建筑工程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直接损失。

同时应做好基础规划设计,相同结构单元不应规划于各异地基结构中,应激发地基潜能。工程体型结构应做到清晰简单、良好均匀、规则布设,进而有效预防地震灾害形成的变形作用,并造成对建筑工程的扭转作用与集中应力破坏影响。结构体系规划应做到科学有序,规范合理,确保抗侧构件的对称良好。还应进行抗震防线的有效布设,杜绝薄弱结构环节的产生。建筑结构构件应做到安全连接,具有良好的抗变强度能效。应体现优质的空间统一性,强化平面互连,并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结构概念设计中还应完善实施非结构构件的优化处置,杜绝不利作用。

2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概念科学设计

高层建筑工程实施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基于其工程受力特征,进行结构方案的科学取舍。高层建筑属于竖向悬臂体系,其受到水平荷载作用要超过垂直荷载很多,因此应对水平荷载进行科学的结构概念控制设计。应确保高层建筑应对水平荷载的剪力作用、弯矩影响以及相关压、拉影响应力符合有效的刚度、强度要求,令其伴随工程高度的提升形成的侧向变形作用合理控制在良好的结构范畴标准中。

应依据高层建筑工程特征,进行结构类型的综合比选。应基于良好的抗侧力方案解决水平抗力问题,综合考量其高度标准与应用功能需求。结构布置应衡量经济、合理因素,强化结构刚度及其良好整体性,做好构件规划连接,强化薄弱环节处置与复杂结构设计,提升整体结构塑性变形能效,进而有力的化解地震灾害影响能量,弱化其不良影响,提升高层建筑工程结构综合安全性能,优化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6篇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意义主要由下面几点组成:①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准则的应用,根据信息给予明确的决策;②为了避免准则不一在处理问题时造成的不一致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方式来解决;③对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和能给予会计准则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大利益集团的压力;④对会计理论进行更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保留传统理论的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又反映出随大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一些理论和和基本概念,这样,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必然使得会计理论长远的发展下去;⑤利于我国会计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大多数国家早已把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单独列示,仅是在具体的名称上存在差异。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原则

(一)系统完整性原则构建适合于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时,不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全局角度去把握,还要吸取国外在制定该结构的精髓,全方位打造适合于我国的基本概念结构。

(二)一贯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逻辑上的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并且尽可能的全面。

(三)客观性原则这点应贯穿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和构建的过程中,具体的要做到客观的分析,中立的态度,客观的反应经济现象。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层次

(一)第一层次: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会计对象、会计假设1.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做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普遍认可的两种观点[3],前者主要在于强调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者则注重于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备信息使用者提取对其有用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盛行,部分学者认为:将企业的契约成本降低就是财务报告目标。葛家澍教授称这种实证研究所得到的会计目标称为“契约成本论”[4]。2.会计对象在会计对象的研究上,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对此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描述,而我国在这方面也是重说纷纭。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第一层次便是会计对象。3.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支撑结果所做出的一些合理推论。目前对会计假设的分类适用面比较广的主要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一分类。

(二)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为确认与计量,特别是为确认提供依据。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就是受社会各界拥护的一种公共产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基本特征。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尤其要重视可靠性。3.第三层次:会计程序及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基于会计确认与计量基础下的两种观点。目前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计量基础。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就有一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般看来,基本准则就是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但是,作为概念结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惯例相拢。首先,《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只对其问题采取一般的属性处理,未对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5],缺乏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概念结构的任务只是间接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而其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指导相关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但实际工作中,前述的两种观点都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中得以体现,单纯的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它惟一的目的。由此可见,我国现行制度下的观点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单一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最后,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财政部是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负责准则的起草,征求意见的工作则由会计事务管理司负责,最终公布实施由财政部决定[6]。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具备了权威性、强制性和公众的服从性,非理论性质的概念结构。

五、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建议

(一)关于会计对象会计对象不应包括在构成概念结构的要素中。理由如下。(1)理论界对会计对象的界定说法颇多。传统观点与新观点对会计对象内涵的界定内容不一,今后还需要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文章认为,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稳定性原则的判断,将会计对象纳入概念结构要素中不太合理。(2)多数学者认为,会计对象只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最基本理论,而非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7篇

这样我们才能从不断的工作中总结、创新,发挥我们无穷创造力和判断力。

关键词:概念设计,规范,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做为一名结构工程师不能过于依赖传统的结构设计,这样只会让我们依赖和盲从于规范,把规范当做是结构设计的法律依据,却不知道规范只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所需要最低的标准要求,而且是最基本的。当结构工程师过于依靠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时,就会对结构设计程序的理论假定、应用范围、限制条件等缺乏了解,无法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如何走出传统设计的误区。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即不盲目依赖于规范,也不盲目依靠于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自觉地完成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这是我们走出传统设计误区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的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并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以自身拥有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功能及其受力、变形特征的整体设计概念与判断力去帮助建筑师开拓和实现业主梦寐以求的,或已初步构思的空间形式及其使用、构造与形象功能。并以此为统一目标,与建筑师一起构思总结构

体系,并能明确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之问的最佳受力特征要求。第二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通过概念性近似计算能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这种近似的计算方法概念清楚,定性准确,手算简单快捷,能较快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探索、优化,乃至最后确定分体系及其构件的基本尺寸,并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三阶段,即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初步设计阶段可以得到结构体系的计算模型和所需输入的原始数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结合自身拥有的结构概念、经验和判断力,对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的可靠性与否进行判断。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如何去把握,或者说有意识地去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一句话,对应于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概念设计。

首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坚持结构设计没有惟一解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协助建筑师以达到令业主满意的建筑。例如,美国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建设之初,银行业主追求和向往能在他们银行大楼的整个底部有一个4层~5层楼高

的无柱大空间,以充分满足他们银行业务在使用功能和形象功能上的需要。在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方案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合作开拓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将电梯井筒与设备井筒分别设置在建筑物的纵向两侧,作为巨型柱,并将第一道设备层设置在第6层,往上每隔18层再各自设置一道,作为承载力和刚度很大的巨型水平构件,并与周边的巨型柱有机地刚性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种巨型框架体系的结构功能与受力特征,不但能有效地抵抗重力荷载和水平荷载,还在整个大楼底部5110㎡ 的面积内无一根柱子,实现了业主梦寐以求的大空间。同时,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所构思的结构总体系应有一个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理想刚度目标。即具有一定大的刚度和承载力抵御风荷载和规范设防烈度水准的地震作用,以及在第一道防线的有意识屈服后,在结构变柔的同时仍具有足够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延性耗能能力来抵御可能遇到的罕遇大地震。

其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掌握各种结构体系的近似计算方法。英国工程师A.L.L.Baker讲过:工程师所掌握的最佳计算方法,应该是运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计算方法。而近似的计算方法就是对一个结构工程师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对于框架结构体系,必须掌握的近似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直接弯矩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法。同时,结构工程师还必须了解抗侧力构件的变形近似计算,通过获取不同抗侧力结构(或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比较概念,来大致估算建筑物的变形,以便于提出或比较各种可行的结构总体方案。

最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仍然要注意把握和运用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超过了规范的限值,我们要结合具体设计综合判断。众所周知,规范控制轴压比限值的目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达到具有较好延的大偏心受压破坏状态,以防止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脆性破坏。同时我们知道,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延的因素除轴压比外,还有框架柱的配箍特征、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纵向钢筋承担截面轴压的能力、框架柱的截面形状等因素,轴压比限值的大小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综合所有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调整。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既不盲目照搬规范,也不盲从于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任其随意摆布;只有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才可能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思想,而其结构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创造力才会随年龄与实践的增长而越来越充实,其设计成果才能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地理概念 教学策略

一、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准确的掌握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地理概念是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导航仪”。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是一系列的地理概念。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才能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做题角度看,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答题的基本方向。如: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分析。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去考虑。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自然灾害”可从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类型考虑。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有一些地理概念容易混淆,并导致在做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高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分析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两个概念同学经常会混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两概念区别的关键是“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本质是能量,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不是经常发生,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11年。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或指导学生去观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水资源”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井,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实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组成、特征、衡量指标,“看到”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不可缺少;水资源是能够循环更新,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提高,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用例再归纳,如,石油和汽油,因为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石油是自然资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加工来,从自然界中不能直接获得,所以汽油不是自然资源。

4.类比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荒漠和沙漠,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地形和地形区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用语和地理专业概念的辨析

如月亮和月球:月亮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圆缺变化,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如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概念教学

一、概述

1.概念。“从逻辑学上讲,概念(concept)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1]。

2.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2]。

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从考试角度看,每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均是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从学生角度看,单纯记忆的多,真正理解内化的少,迁移应用能力弱;从教师角度看,精讲精练,重复训练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教材为专题体例,有些概念被人为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对形成完整概念造成困扰;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属于机械学习,被动重复,同时由于学习时间与进度的推进,众多历史概念由于学习时间间隔偏长,大多超过“遗忘曲线”的高效记忆区而被煮成“夹生饭”,甚至产生为数不少的相异构想,严重影响历史学习认知。三是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单向传输的方式将历史概念灌输给学生,与学生原有认知难以形成有效链接,缺失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相关策略。

面对割裂破碎的教材,用传统单向传输与背书记忆的方式教学,难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致知识记忆与迁移应用的脱离,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让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和形成正确的理解是高中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理论基础

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3]。

2.双重编码。佩维奥提出的记忆双重编码假说认为,长时记忆包括两种明显不同的编码系统:一种是言语性质的,它负责表征和储存识记项目的抽象的语义信息;另一种则是表象性质的,它表征和储存事物的外表信息。

基于对以上认知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上世纪英国教育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大脑的思维模式也许因此而被看做是一个庞大的、分枝联想机器――一台超级生物电脑,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这个结构反映了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4]。这种无限放射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它还强调运用色彩、图形、符号、代码等视觉形象工具进行思维联想与记忆编码,对保持长时记忆效果很好。

三、应用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与认识,笔者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注: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形式从放射性发散泛化为运用图形、色彩、符号、文字等认知元素搭建符合历史学科内在逻辑的可视化工具)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总结以下五个方面典型案例说明其应用策略。

1.时序建模策略。时间是解开历史问题的第一把钥匙,没有准确的时间定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历史的逻辑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例如:“生物进化论”的教学,教材只有关于生物进化的学科演进介绍,使学生陷入生物视角而无法关注社会历史角度,这显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相悖。适时引入时序导图(图1)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策略。

图1

“生物进化论”概念学习之前,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光荣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相关历史概念,而从时序上进行排列,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深刻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变革与制度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等等。这样不仅厘清了生物进化论诞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建立了一种经济、政治、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模型,使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学,同时其内在的联系赋予孤立的知识更加丰富的意义,便于学生长时记忆。

2.放射关联策略。主要运用于概念或单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突出其内涵与外沿,同时通过对概念或知识点本身各要素的放射与关联进行信息加工与拓展。如西汉太学这一知识点,可以借助图2理清教材文本未能讲述清楚的几个关系:一是汉武帝完成大一统事业与太学的关系:官方办教育培养从政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满足汉武帝时期完成大一统及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愿望;二是官方办教育推动儒学发展传播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相适应;三是在选官方式上首次采用了考试选拔,为以后隋唐科举制的开创提供了借鉴;四是社会层面向学风气影响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五是太学生的选拔冲击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中下层入仕创造了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增强了政治治理的活力。

图2

3.对比辨别策略。比较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相关的历史事物或概念的比较辨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因素之一是学习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之间区别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知识混淆,使新知识能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比较的目的为了深入事物的内部,了解所比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差异,通过强烈对比使两个比较中的事物其本质更为明晰,同时也由此进一步展示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5]。如国家结构这一概念在高中历史中主要涉及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邦联制与联邦制等。下面以前者为例结合图3和图4加以说明。

图3

图4

首先,从人事权力、财政税收、权利与义务、层级关系、结构特征等方面对“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进行建模。其次,比对两种制度的核心差异: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并不能随意控制诸侯国,封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一种平行结构,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是权利义务加上血缘纽带。中央集权的特征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是一种垂直结构,维系上下关系的是制度与权力,人事任免掌握在中央;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代中国国家结构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的过程并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4.整理归类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涉及多个维度,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往往有前后不一致之感,引发迁移运用中的混乱错误。如“经济结构”在必修二的专题一、二、三、五、七中均有涉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抓狂”。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讲的是产业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这是学生最熟悉易懂的角度。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涉及中苏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而采用“高积累、低消费”的分配结构和这一过程中为了追赶西方先进国家而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问题。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至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阐述的是经济形式变动,其表述路径为: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下逐渐瓦解、在外商企业利润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30年代形成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形成压制;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形成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专题三第二、三两节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单一公有制到“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进行表述的。专题五第三节“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6],同时涉及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上所列种种,若是没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梳理,则对于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状况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下图5运用思维导图形式对经济结构这一概念进行归纳梳理,使之形成一个多维度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

图5

5.解构与重构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本身较为复杂,教材编写的内容信息量大,学生的认知无法跨越,这时往往需要对该概念进行解构(要素分解)与重构(逻辑重建),达到理顺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学生深度理解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一课,涉及“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大概念。

图6

上图6将美国经济大危机概念分解成“金融危机”、“实体危机”、“社会危机”三个部分,其实这场经济大危机最致命的是实体经济的下行,供给过剩、需求严重不足,但美国金融界却不断推高泡沫、超前消费、投机股市,最后终于引发泡沫破裂、银行倒闭、工农业衰退、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遇挑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罗斯福新政的“新”就在于在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调整供需关系,使之重新走向平衡。抓住这一核心,就能理解“危机与新政”的逻辑关系。图中标示“新政府部门”、“国会立法”、“干预”揭示了新政的鲜明特点:一是成立诸多的新政府部门如联邦储备银行、联邦救济署等,通过行政权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是通过国会立法推进新政如《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等,表明其在危急之中仍坚决维护三权分立为特点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归纳起来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和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干预社会经济。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关联因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紧密,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

著名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曾把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常见错误归纳为四类问题:“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7]等。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有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记忆保持和辨析度,同时常用关键词作图也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掌握准确的表达用词。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29

[2]夏辉辉.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方法[R].专题讲座.

[3]刘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9(5).

[4]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44.

[5]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65.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普通术语学,元术语学, 概念优先,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术语学与知识技术

中图分类号:H083;N04;E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3-0006-05

1维斯特术语学思想的特色

看到“术语”这个词,人们一般会想到某专业领域一个经过梳理的概念集合,并带有与之相对应的名称或者语言标志。经过人类历史上对特殊专业领域术语形成规律的不断探索,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普通术语学”的理论;在此之前,维斯特(Eugen Wüster)也曾使用过“术语理论”或者“术语基本原则学说”的说法[1]。在1971年莫斯科术语工作会议上,也曾有学者称其为“元术语学”(超术语学)(Metaterminologie)。在这个称名下,人们思考的是如何为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系统建立理论模型,并为此探究了逻辑哲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2]。

维斯特一直强调,在术语学理论或者元术语学中,逻辑哲学的理论基础要优先于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他明确指出:“每一种术语工作都要从概念出发。”[3]他旗帜鲜明地声明普通术语学与普通语言学是有界限的。在术语学中,概念领域是与名称领域相独立的。因此,术语学家谈概念,而研究标准语言的语言学家谈词的内容。

维斯特倡导“概念优先”的术语学理论,相对于语言学理论还有另一层意思:在维斯特的术语学中,语言本身仅仅是一种常规性的东西,它是次要的,因为它传递不了有关某专业领域基础性概念系统的信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有意识语言塑造的结果。而专业领域概念系统的信息与普遍知识相比更具有特色,这种信息对于专业领域实现系统化更有用。因此,在探索概念和概念系统构成的规律性时,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作为工具是不适合的。在探讨专业领域所存在的规律性时,普通语言学的知识也远远不够用。概念系统形成的规律性,构成了产生特殊专业术语的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前提。

维斯特普通术语学思想的形成,与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哲学学派(简称维也纳哲学学派)科学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个哲学派别对标准语言进行批评的大背景下,维斯特也开始了他对专业语言的批评,这个哲学派别科学理论的发展,一直对维斯特的术语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启发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二者的发展是一种并行关系。

2近二三百年科学理论发展中的术语学思想

科学专业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其产生之初,根本没有普遍公认的规则和基本原则。在工业革命之初,专业语言的概念系统是混乱的,几乎在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物理学中的基本度量衡单位是混乱的;生物学中不仅专业概念的命名是混乱的,就连确定动、植物分类的划分特征也成问题。

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发展有一个重大转折。当时人们认识到,概念这种不系统的命名状态,是可以借助于术语规则进行调整的。当时的术语规则考虑到了在概念间进行上下左右排列的系统关系。例如,著名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的动、植物双名命名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植物专业语言;在可量化的科学中,也产生了国际上统一的基本度量衡单位制[4]。

在大多数专业领域中,概念系统的状态是一堆未经规范的称名。时代急切呼唤着一种规范性的术语工作。这种描述性或者规范性的术语研究,是在对专业领域现存的名称进行修正的工作中展开的,而标准化的术语工作就是贯彻这种研究所产生的术语规则[5]。

科学理论的发展在19世纪有第二次重大转折。当时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中,人们开始依照专业组织术语委员会所制定的术语规则,对称名进行整理。人们认识到,由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术语规则,不仅比由个别专家或者教材作者所编写的规则更加可靠,而且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和贯彻执行。

那么标准化术语的规则和规律性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史:在诸如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不断出现术语的专业领域,都运用到了古典的概念逻辑。在这些学科中,无论是把概念划分为上位概念(属概念)和下位概念(种概念),还是在对不同概念形式进行质的或者量的分类,人们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和谓词学说为依据的[5]。所以维斯特认为从普遍性意义上,逻辑阐述清楚了概念间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进行相互排列、如何依据这种关系加以整理以及如何才能形成一个概念系统或者概念域的问题 [6]。术语工作涉及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或者标准语言中的概念,而是科学的专业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维斯特一再强调术语学与科学理论的紧密关系。在奥地利,维也纳哲学学派系统性地运用了形式逻辑,对自己的科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3维斯特术语学思想与维也纳哲学学派在科学理论上的关系

维也纳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卡纳普(Carnap)在1928年写成的《世界的逻辑结构》一书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术语学与科学理论的基本联系。他提到了一种基本思想:为了更好地把世界用语言勾画出来,人们需要使用逻辑作为支架[8]。语言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对这种思想也有所表述,并且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5]。

尽管维也纳哲学学派有关科学理论的基本理念与维斯特的术语学理论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二者有着本质不同:维也纳哲学学派倡导陈述逻辑,把科学看成是陈述系统;而维斯特是从概念逻辑出发的,把科学看成是概念系统。二者的目标设置也不一样:维也纳哲学学派的科学理论实际上是元数学的一种延续,运用陈述逻辑进行元理论构建,注重分析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而维斯特的术语学理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更为实际的目标设置,他试图实现国际性专业语言标准化,以便能为专家之间实现单一清晰的专业交流提供便利,可以跨越民族语言的鸿沟。维斯特认为,术语学理论研究应该为这个目标提供理论基础。这也就决定了术语学理论从一开始就不能只以纯粹的形式逻辑为依据;各专业领域在现实知识基础上已经建立的、特殊的概念关系,更应该是创立术语学理论的具体起始点。

卡纳普注重形式的科学理论倡导的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重建,试图让科学语言彻底摆脱所有实际的内容。因此,这种理论把每一种与对象客体实际内涵有关的陈述,都转换成了一种形式演算,以便实现逻辑不相矛盾的学术初衷[6]。而在元术语学中,科学语言涉及具体对象客体的内涵方面是必须要保留的。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把专业知识领域的特殊专业结构,作为概念系统地去理解。

就术语学与逻辑的关系,维斯特曾经说过:“阐述概念间关系所必需的知识,一定要从逻辑学中接收过来……某具体专业领域中概念间的真实关系该如何确定,这是术语学应该承担的责任。”[7]描述性的术语学研究,只有与具体的专业科学或者实用科学紧密结合才可能向前发展,而这些领域为标准化的术语工作所提供的研究工具,就是实用的概念逻辑。维斯特就是运用概念逻辑对现存的专业语言或者专业术语进行批评的。这应合了维特根斯坦对标准语言的语言批评。也是维斯特术语学理论的起点。在他研究之初,是依照语言学家的思路摸索的,并试图摆脱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一年后他豁然开朗,发现运用逻辑的概念学说,很多困惑可以迎刃而解。

术语学研究从以语言学为导向转向以概念逻辑为导向的这种转变,可以称为术语学发展的科学理论性转折。这标志着术语学以用概念逻辑武装的元术语学的姿态,成为了实用科学元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科学理论整体的角度看,维斯特把科学作为概念体系的见解,与卡纳普把科学作为陈述系统的主张并不矛盾,二者相得益彰[5]。

维也纳哲学学派的科学理论,曾试图实现与术语学相互补充的理论关系。卡纳普就曾试图把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借助语义学,甚至借助于语义信息的理论进行扩充。但这些努力,都没有脱离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关系出发的框架,没有从概念出发。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关系的含义(或者名称)和概念之间没有做区分,没有解决“语言和现实”这个基本的认识论问题。因为依据他的观点,从概念上理解的现实,是独立于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的,与语言的内涵方面无关:“语言和现实的联系是借助对词的解释实现的,这属于语言学范畴。这便于语言以自我封闭的自治方式存在。”[2]

由于局限于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人们想从语言之外的参考点去开展进一步的语言批评,想从以概念为代表的事实或者事物出发去开展语言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实现不了的。这就需要另辟蹊径。而元术语学的产生正是铺垫了一条新的道路。因为元术语学不仅兼顾了对现实进行语言描述的认识论条件,而且也考虑到了把概念逻辑作为工具这一前提,实际上这些要素已经在现存的专业术语中存在了。元术语学作为对专业语言进行批评的工具,并不是从术语规则的绝对零起点出发的,它是一个对事先整顿过的专业语言持续不断的勘误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描述性的术语工作实现的[2]。

维斯特用他的认知理论模型阐述了这种对专业语言进行勘误的标准化基本原则。在这个模型中,维斯特其实谈到了两个代表层次:一个代表着个体对象客体的普遍概念,而且他谈到一个符号概念,它与那个普遍概念相对应,并且借助语音构成物(语音形体)或者书写构成物(书写形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体现。

符号概念通过不同的语音构成物(语音形体)或者书写构成物(书写形体)得到实现的过程可以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按常规进行的。但是,普通概念和符号概念之间的对应却不能这么随意,它必须遵循概念逻辑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意义,它规定了概念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相互排列在一起的;它对处于不同代表层次的概念也适用。代表个体的普遍概念与理想化的符号概念,它们必须在一个同构的映象关系中才能彼此相处;由此,这也就把对象客体的结构,转换成了它们所代表的符号的结构。

每一类知识的传递,每一种成功的知识加工,都离不开对对象客体概念性的把握。维特根斯坦曾说:“当我概念性地掌握了一个对象客体的时候,我也认识了它在实际状态下存在的全部可能性。”[2]只不过,维特根斯坦和受其影响的维也纳哲学学派的科学理论,是从陈述逻辑的角度理解对对象客体的认识的。而元术语学是以概念逻辑为立足点的。

带着概念逻辑优于陈述逻辑的术语学研究思路,维斯特对当时日益蔓延的维也纳哲学学派所倡导的一种观点进行了抵制。这种观点认为:现代数学化的陈述逻辑应该接替古典逻辑,甚至应该完全取代古典逻辑。从维也纳哲学学派科学理论的目标设置去看,这种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个学派只是注重了陈述逻辑与经验科学的陈述系统不相矛盾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科学的内涵方面;而在现实的科学专业中,其内涵所包含的却是概念系统这种逻辑结构形式。维斯特认识到,维也纳哲学学派的观点对于形成术语学理论完全不适用,他的术语学把知识领域作为概念系统或称概念域去考察,他坚定地引用古典概念逻辑,而没有像维也纳哲学学派那样将其清除掉,而是彻底保留了古典概念逻辑不可或缺的自身价值,将其作为术语学的逻辑工具加以珍惜。

在概念逻辑中,它首先只考虑概念本身,而没有考虑概念在逻辑判断和逻辑结论中的作用。概念可以当成思维的对象客体看待,是一种“所指”(das Gemeinte)。至于它真不真实,存不存在,是抽象还是具体,是个体的还是普遍的,是一种现实的事物,还是一种现实情况或者仅仅是某事物的一种特性……,这些都无关紧要。从这种意义上,这种“所指”可以描述成“语言之外的概念(=逻辑概念)”。这样理解的逻辑概念,它对于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并且只服从逻辑法则,这些法则可以借助自然的标准语言,或者借助经过协商规范的专业语言而较为精确地制定出来。尽管语言的表述形式可能相差甚远,但是这种逻辑法则却是普遍有效的。就像中国人与德国人,虽然语言思维截然不同,但是从超语言的层面去看,他们都运用相同的逻辑形式进行着判断和推理[6]。

基于概念逻辑的元术语学,对于国际化的专业语言标准化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因为在过去,专业语言间的相互协调适应一直是在民族国家内部开展的。而维斯特的术语学,由于以概念逻辑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因此,它为实现国际化的专业语言间的协调提供了正确保证。对已经存在的专业语言进行协调统一,不仅需要有统一的概念,而且必须有统一的概念系统;这不仅要立足于具体科学的专业知识,也要立足于概念和概念系统逻辑结构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见,纯粹的逻辑作为一种单纯的思维工具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科学的认识而言,它又具有特殊性。一种工具,越是简单,它的用途越多,就越是好用。元术语学从产生开始,就为普通概念逻辑结构的形成,也为概念系统逻辑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性的东西:特征复合体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一个概念的逻辑结构由其特征复合体的一致性确定。由此,这个概念也与另一个特征复合体划清了界限,而这另一个特征复合体形成的是另一个概念。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一个概念系统的关系,只有通过不同的特征复合体间相同的交集才可形成。由此出现了上位概念(属概念),人们把它作为逻辑上的属,而与作为逻辑上的种的下位概念(种概念)相区别。原则上,人们可以从一个概念那里摘取出若干个特征,然后把这个新形成的特征复合体作为属,附在每一个将成为下位种概念的概念上。从纯逻辑的角度看,一个属概念的种概念,是在属概念的所有特征上再添加了其他的特征,而种概念的属概念,只具有比种概念更少的特征。描述性的术语工作,是从个别的专业领域出发的,在这些领域中,实际的概念关系是依据科学的专业知识得以描述的。这也是科学认识的任务,认识论对于元术语学的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4科学理论与普通术语学的概念动力学思想

在当今科学理论中,存在着“理论动力学”的说法[7]。这是在科学理论框架中,运用认识论的方法对各种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以求探索出某一知识领域发展的规律性。在普通术语学理论中,摸索科学概念形成规律的认识论方法,体现在“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这个理念上。概念动力学描述的是概念的出现、变化及其连续性,这是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的结果。在现代术语学理论中,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得以运用的,在术语学研究和工作中采用这种理念,可以对已有的术语命名和定义进行更好的“扬弃”, 这也更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学科自身的发展。

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描述的是在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不断出现的洪流中,规范化或者标准化的术语工作持续存在的状态。在术语学中采用这种理念的目的,是为了“在概念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为术语标准化工作(为概念及其名称的确定和统一)找到恰当的时间点”[8]。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本质上是对术语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加速,而这个理念提供了对日益浩大的信息流进行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普通术语学和科学理论,在新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融合成知识技术提供了切实的理由。

人们在从数据加工到知识加工的过渡中已经清楚认识到,最基本的知识单位不是由孤立的数据组成的,而是由复合的构成物所组成的。作为特征复合体的概念,在一个知识领域框架内,经历了随意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通过一个系统化的逻辑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在总体上,代表了一个现实的片段。以概念为基础的知识技术,要比语义学的信息加工具有明显的优点。

维也纳哲学学派的承继者所倡导的语义学的信息加工,在科学理论和信息科学之间架起了第一座桥梁。依据普通术语学的观点,现代知识技术则应该从一个以概念为基础的术语知识技术出发,这样才可能使自身更加开放,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5结语

术语学与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术语学已成为科学理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末,在全球术语学界,术语学与知识论、术语学与知识技术的关系,已经成为欧洲术语学家研究的热点。这都是科学理论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自身向前推进的结果。

1986年,术语学和知识传递协会(GTW)在德国特里尔市成立,从此,作为科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的术语学又有了新的飞跃性发展。术语学基础性理论研究以及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欧洲蓬勃发展起来。当今的科学理论到了计算机支持的、网络化的科学理论发展阶段,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术语学的发展,也进入到术语学与知识技术成为一个整体研究和发展领域的阶段。这也反映了术语学的理论层面与方法论层面,明显出现了一体化融合的趋势。“术语学与知识技术”这个称名,也成为普遍接受的概念,术语学更加强调多学科介入的一体化的发展特点[9]。对普通术语学与历史上科学理论之间关系的回顾,有助于对这门交叉学科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Nedobity WEugen Wüster und die Sprachkritiker des Wiener Kreises[J] Infoterm,1985

[2]Gerhard Budin,Oeser EBeitrge zur Terminologie und Wissenstechnik[M] Vienna: TermNet Publisher1997

[3]Wüster E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M] Bonn: Romanistischer Verlag,1991

[4]Oeser ESystem,Klassifikation,Evoltion,Historische Analyse und Rekonstruktion der wissenschaftstheoretischen Grundlagen der Biologie[J] Infoterm,1996

[5]Oeser EWissenschaftstheorie als Rekonstruktion de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M] Oldenburg:WienMünchen,1979

[6]Carnap R 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C]//Beitrge zur Terminologie und Wissenstechnik Vienna: TermNet Publisher ,1997

[7]Wüster EDie Struktur der sprachlichen Begriffswelt und ihre Erschliessung in Wrterbüchern[C]//Ausgewlte Schriften aus dem Gesamtwerk von Eugen Wüster Wien: TermNet Publisher, 2001

[8]Freztag Lrringhoff Br vlogik,ihr System und ihr Verhltnis zur Logistik[M]Vienna: TermNet Publisher1997

[9]Oeser EBegriffstheoretische Grundlagen der Wissenstechnologie[M]Vienna: TermNet Publisher ,1997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单位体制的日趋瓦解,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社区管理人员作为社区工作的主体,在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规模和功能的不断扩展,社区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加大,这对社区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较多地区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求,在进行社区管理人员选拔过程中提高了学历要求,注重了专业对口率,希望能引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但是,一个组织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依靠人才作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应具备与岗位要求及组织目标相匹配的胜任能力。因此,充分分析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对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胜任力内涵

有关“胜任力”问题的研究最早在泰勒(Tayor)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者潜能发挥的实验分析工作中就有所体现。他发现生产效率高的工人和生产效率低的工人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若管理者使用一些标准化的程序来系统地选拔、培训能够胜任的工人,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1]。最早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1973)。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对工作者卓越绩效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引发了一场关于“胜任力运动”的革命。他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2]。

近几年来,胜任力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在学术界关于胜任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oyatizis(1982,1994)把胜任力界定为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特征,这些潜在特征造成了个体在工作中的优秀成绩,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或者知识[3]。Spencer等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庸者显著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者价值观、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等。他还将胜任力分为两大类: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是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而鉴别性胜任力是高绩效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岗位的核心胜任要求,是组织招聘的关键所在。Spencer对胜任力的定义基本上是Boyatizis的延续,他们都认为胜任力和卓越的绩效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而且胜任力是独立于情景之外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征。但Spencer的定义更加突出了可以预测工作绩效的胜任特征[4]。除此之外,Prahalad和Hamel提出了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y)的概念,一个核心的胜任力通常具备三个元素:能够提供应对多变的市场的潜在方法;对消费者的利益和终端产品有显著共享;竞争者很难模仿[5]。

组织中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相对应的胜任力水平和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胜任力的各项研究中,对胜任力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综合来看上述研究均体现了胜任力的三个重要特征:(1)胜任力强调员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个性等特征,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2)胜任力与工作任务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胜任力能够区分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个特定的职业角色的工作者为了达到优秀绩效的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组合,是针对特定职位的胜任特征的详细描述,目前关于胜任力的理论模型主要以下几种:

1、Spencer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图1),主要包含了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特征、知识和技巧。冰山模型中,技巧和知识代表能被看见且易改变的胜任特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属于隐性的个性特征,不易发现且较难改变,但这些内隐的胜任特征却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4]。

2、洋葱模型(图2)主要包括知识、技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特质和动机等几部分。技巧和知识位于最表层,属于最基本且易发展的特征,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处于中间层级,而特质和动机则处于最深层,属于核心的人格特征且相当不容易发展 [6]。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2篇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nurse competency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the nurse competency for guiding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excellent nurses. METHODS: The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nurse competency were studied through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technical literature, open coding , axial coding) and quantitative meth (inventory investigation and correlate analysis, etc) and behavior event interview(BEI) etc. RESULTS: ① Competency of nurses refers to the latent, developing and last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ing the outstanding nurses from average nurses, which are shaped on the basis of mental condition and by internalizing the acquired ideas and experiences and displayed in vocational behaviors of nurses. It includes 3 dimensions(16 elements): Ability, character and motive dimensions. ②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rotocol length beween outstanding and average nurses (P>0.05). The frequencies in coding of most competencies were not correlated to the protocol length, indicating that using frequency in coding was more suitable; category agreement (CA) was 80.05%, Which showed that the two coders coding were consistent. CONCLUSION: Cultivation of nurses shoul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with regard to ability, personality, mental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leading.

【Keywords】 competency; nurses; behavior event interview; qualitative study; quantitative study

【摘要】 目的: 界定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成分,进而为选拔和培训出未来业绩优秀护士. 方法: 运用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质性理论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等量性研究手段,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对护士胜任特征概念和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 ① 护士胜任特征是以心理条件为基础的,受护士职业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对外在事物的内化,在护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区别绩效优秀与一般护士的潜在的、发展的、持久的综合特征,包含有3个维度,16个成分. ② 优秀组与普通组在访谈字数的长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胜任特征编码的频次与访谈长度不相关,说明编码指标采用胜任特征频数分析有较好稳定性,胜任特征归类一致性系数为80.05%,说明胜任特征评价法的编码者一致性相当高,所用的胜任特征编码程序的客观性、操作性是较高的. 结论: 培养优秀护士应将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心理动力激发以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

【关键词】 胜任特征;护士;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0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提高、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加强护理工作[1],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护理人员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合格者比比皆是,怎样从这些相同的知识、技能条件者中间选拔和培训出未来业绩优秀护士的技术显得较单一,缺乏科学系统的措施. 而胜任特征的建立,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但是,目前对胜任特征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 ① 研究领域多在企业,缺乏对不同性质单位的研究;② 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企业高级管理层,缺乏对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研究;③ 对胜任特征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缺少系统的质性研究;④ 国内胜任特征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而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 因此,有必要梳理有关胜任特征的界定,并尝试对护士胜任特征从个体水平进行科学界定,进而对护士胜任特征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利于护士的选拔和针对性的培训.

护士胜任特征概念的研究

对护士胜任特征概念进行界定,是进行护士胜任特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起点,应体现护士胜任特征的因果关联、中介条件、脉络和形成过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心理学专家、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护士、医生和患者各10人.

1.2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运用较广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对收集资料进行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以期较好地定义护士胜任特征概念.

2结果

2.1技术性文献分析技术性文献是指符合专业和各学术领域写法的研究报告及理论和哲学性文章. 技术性文献分析,指用技术性文献作为背景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发现一些新取向和概念范畴.

胜任特征其英文单词“Competency”在不同的领域均用于定义在个人具有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某一特定任务或活动中有成功表现(业绩). 其中最常见的胜任特征定义有: ① 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或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等)(Boyatzis,1982)[3];② 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4] ;③ 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的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质[5],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该概念. 从胜任特征的属性来看理查德(Richard)认为“胜任特征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s)―人做什么”[6].

关于国外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文献是: ① 皮尔森Pearson)认为:“职业人员的胜任特征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范围(scope)和质量(quality)”[7]. 范围指人员胜任的领域,所需要面对的任务和情境;而质量维度则是指工作的质量在连续体中所处的位置;② 沿用了Boyatzis1982年的胜任特征定义.

2.2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开放性译码就是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 主轴译码就是在做完开放性译码之后,研究者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互动的策略和结果,把各范畴间联系起来,于是资料又被组合到一起的过程. 因此,我们对心理学专家、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护士、医生和患者进行护士胜任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进行逐句比较、分析. 根据问卷中表达的中心议题取名字或范畴,对所取的名字进行描述性统计,取其中一类调查对象中赞成率≥50%,结果见表1. 这为定义护士胜任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注释.

表1护士胜任特征概念内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略)

主轴译码的分析发现,护士胜任特征形成的条件是护士的心理基础,中介条件是职业环境,形成过程的互动策略是个人内化,其因果联系是职业活动中表现的绩效.

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为: 以心理条件为基础,受护士职业环境的影响,在护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区别绩效优秀与一般护士的潜在的、发展的、持久的综合特征.

转贴于

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的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心理学专家12人、护理管理专家20人、护理教师10人、护士170人、医生70人、患者80人以及重庆市2003年市级优秀护士10名. 市级优秀护士来自重庆市7所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年龄24~54(平均35.0±2.1)岁. 所在科室为内科、外科和专科.

1.2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半开半闭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和编码技术调查,研究护士胜任特征成分,所有的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均在SPSS11.0上完成. 胜任特征编码采用Nvivo 1.2软件进行编码并对编码进行管理和统计.

2结果

2.1开放式问卷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成分,获得护士胜任特征成分46个.

2.2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参阅国内外护理、心理研究文献资料,结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和我们的理论思考,设置104个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编制成半开半闭式问卷进行调查. 接受调查的12名专家有10名完成了问卷,20名护理管理者15人完成问卷,护理教师8名完成,护士140人完成,医生50人完成,患者60人完成问卷. 取赞成率为70%以上的成分,舍去赞成率低于70%的成分,获得了48个成分.

2.3胜任特征编码

2.3.1长度(字数)与频次分析优秀组的访谈长度平均为8147字,一般组的访谈长度平均为5245字,在访谈长度上两组无显著差异(表2).如表2所示,胜任特征发生的总频次在两组之间有差异,在每一个所编码的胜任特征上,优秀组与一般组在总频次上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 也就是说,不同绩效组在访谈长度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各胜任特征的出现频次上有显著的差异.

表2优秀组与普通组访谈长度及胜任特征发生频次(略)

研究访谈得到的18个文本中,采用频次指标分析只有1个胜任特征与访谈长度(字数)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频次不受访谈长度的影响(表3).

表3胜任特征发生频次与访谈长度的关系(略)

a: 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2.3.2归类一致性归类一致性(category agreement, CA)是指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资料的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是参照Winter(1992)的动机编码手册,若用T1表示评分者甲的编码个数,T2表示评分者乙的编码个数,T1∩T2表示评分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T2表示评分者甲乙各自编码个数的和,则计算公式为:

CA = 2×T1∩T2〖〗T1∪T2

根据统计,T1=332,T2=319,T1∩T2=264,CA =80.05%.

2.3.3两组差异t检验为检验本研究所确定的胜任特征,能否在护士效标样本中的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显示出差异,我们对优秀组与一般组编码的胜任特征频次的差异进行了检验. 如表4所示,优秀组与一般组的16个胜任特征都有显著差异(表4),说明绩效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有区别.

表4优秀组与一般组各胜任特征的差异检验(略)

a: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b: 0.01水平上差异显著;c: 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讨论

通过对所搜集的胜任特征材料的各层面、多角度的科学质性分析,得出了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其内涵体现了护士胜任特征的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和护士职业的特点,突出了胜任特征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内隐的、较为稳定的特点.

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进行胜任特征成分的研究表明: ① 由于访谈对象的工作特殊性和条件的限制,虽然我们没有达到行为事件访谈时间范围为1.5~2 h,录音整理成中文文本的长度应大于10000字的要求[8],但对优秀组和一般组的访谈长度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 优秀组与一般组在访谈长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优秀组与一般组在胜任特征表现的频次差异并不是访谈长度造成的,但优秀组与一般组在各特征编码频次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胜任特征的表现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胜任者会经常表现得胜任,而不胜任者会经常表现得不胜任[9]. 有研究结果表明,频次不受访谈长度的影响[4]. 本研究与此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编码指标采用频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② 以往的研究表明,使用归类一致性方法得到的信度系数一般较高,通常为0.80~0.85[8]. 我们得到的结果是CA=80.05%,这说明,胜任特征评价法的编码者一致性较高. 本研究所用的胜任特征编码程序的客观性、操作性是较高的. ③ 差异性t检验表明,优秀组和普通组在20项胜任特征的平均分数上存在差异. 这些有差异的特征具有鉴定优秀和一般护士的作用. ④ 胜任特征编码得到16个护士胜任特征成分根据.

根据《心理学大词典》中个性结构划分的方法,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结构可划分为能力维度,性格维度和动力维度. 能力维度界定在护士所应具备的内在心理能力范围,包括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临床判断力、敏锐观察力、人际协调能力、管理能力6个成分;具体表现在护士能够观察患者的需要以及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找到患者问题的原因,决定哪种干预措施对现阶段患者存在的问题最有效,准确对患者实施护理,对护理效果有良好的评估能力等. 护士心理能力的强弱又反作用于护士胜任特征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有很好人际协调能力的护士,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部动力,引发适当的行为表现.

性格维度界定在护士工作的态度、情感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特征范围,包括同理心、情绪稳定、主动、自信、责任心、德行重范6个成分. 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对自己和现实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存在质的差异,将直接或间接制约其他方面. 例如,一个护士是自卑还是自信,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 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推动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10].

动力维度界定在护士的工作动机、理想和信念等活动倾向,包括成就导向、求知欲、职业角色意识、职业道德4个成分. 动力维度是护士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的健康及行为的积极性可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有为护理事业做出成就的护士,能积极地对人对事,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促进自我心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积极的行为表现. 与此同时,胜任特征的其他方面也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11].

综上所述,护士胜任特征的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其中性格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中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和相对稳定的因素,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差异的特征;能力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动力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最全面的因素.因此,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可以开发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标准,通过评价中心对于动力、性格特征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更有利于从在职者、求职者中选拔出优秀者来. 还可以设计以培训对象所需的关键胜任特征为依据的培训大纲,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更能吸引护士的参与,特别是在增强受训者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既节约了成本,还受到广泛的赞赏.

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首先,增加胜任特征的等级研究就更具科学性. 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还需要扩大一些,这可以避免因录音不清楚而不能进行编码的情况;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适当增加其他地区的样本,使样本更有代表性. 再次,在行为事件访谈结果的编码上,应增加编码者,这样,可以选择编码结果一致性更高者进行正式编码,最后,还需加强对编码者进行有关胜任特征编码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编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Brien 0, Pallas L, Hirschfeld M, et al. An evaluation of WHA resolution :Health human resource implications[J]. Nurse Res, 1999,3:51-67.

[2] Strsuss A,Corbin J. 徐宗国译. 质性研究概论[M]. 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1998:109-112.

[3] Richard E, Boyatzis J. Clustering competence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ECI).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82:104-105.

[4] Spencer LM, 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222-226.

[5] Spencer LM, McClelland DC, Spencer SM.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M]. Boston:Hay McBerResearch Press, 1994:85-90.

[6] Richard J, Mirabile A.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 Training & Development,1997,3:75-76.

[7] Pearson W.A studay to Identify the Indicators of Continuing competence in Nursing [M]. Adelaide: Australian Nursing council Inc, 1997:38-41.

[8] 仲理峰,时勘. 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研究[J].心理学报,2004,36(1):110-115.

[9] 王继承,林泽炎. 人事测评技术[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56-59.

[10] 冯正直,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6):56-6l.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3篇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管理理论。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发展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组织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理学者对员工心理授权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 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ei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环境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社会政治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力感知与工作效率显著正相关,与工作紧张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和自我决定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之后Spreitzer继续研究发现,心理授权对管理有效性、创新性和鼓舞人心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Liden等提出,工作意义是工作特征与组织承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感知的工作能力是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Hepworth等的研究发现,心理授权领导类型与工作表现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二、国内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国内有关心理授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刘耀中研究了心理授权的结构维度,并且研究了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马宪婷从培训和奖励的角度出发,研究心理授权对服务补救的影响。吴敏,刘主军,吴继红 探讨了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曾玲芝对饭店员工心理授权与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袁庆宏,王双龙对心理授权与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心理授权的概念、维度、影响因素、结果变量都进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本次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料。但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概念和结构维度不统一。对于心理授权概念的界定,现在存在多种观点,而针对心理授权的维度有一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多种说法。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敬业度 敬业度特征模型 工作倦怠

Pines和Aronson(1989)把工作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在对其情绪资源过度要求的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physical)、情绪(emotional)和精神(mental)的衰竭状态。工作倦怠可能出现在对人服务的行业中,也可能出现在管理工作、婚姻或政治冲突的活动中(Pines ,& Aronson,1989)。与Pines和Aronson的观点相似,Shirom(2003)认为工作倦怠应被看作是个体的精力用尽的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为生理疲劳(physical fatigue)、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及认知厌倦(cognitive weariness)。社会学家Dworkin(2001)则认为倦怠是指对特定工作的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无权力感(powerlessness)、孤独(isolation)、无规范感(normlessness)。工作中的疏离本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独立的概念,因而要消除个体工作倦怠,应该从组织结构的变革着手(Dworkin,2001)。

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Maslach的定义。她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Maslach修正了这一概念, 认为工作倦怠包括衰竭、讥诮态度(cynicism)及低职业效能感(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三个维度。其中讥诮态度是指对自己的工作(包括人在内) 持消极态度, 而低职业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低落相似,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职业成就作出消极评价。后来基于消极状态工作倦怠研究逐渐转向对积极状态的关注(Maslach C, Jackson S.,1981)。

敬业度内涵

“敬业度”概念最早是由Kahn(1990)提出的。他解释了敬业和不敬业的含义。敬业指的是给组织成员赋予明确的工作角色,而组织成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从体力上、认知上和情感上全身心投入并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自我。相反,不敬业的人在其角色扮演过程中从体力上、认知上和情感上处于退缩和自我防御状态。尽管Kahn为敬业度提供了概念基础,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定义,后续的研究者不断加入这项研究(Maslach,1997;Schaufeli,2000;Shirom,2003;Robinson,2004),对敬业度的概念予以探讨,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将敬业度概念引向深入。

Schaufeli等人将敬业度定义为员工的一种充满着持久的、积极的情绪与动机的完满状态,它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而Shirom在敬业度的过程中发展了活力的概念,认为活力代表积极的情感反应,是个体对其工作和环境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的情感反应。这些重要因素包括:体力、情感能量和认知活力。所以这里的活力概念只和体力能量、情感能量和认知能力有关,是三者的结合。

此外很多研究也表明积极情感在提高绩效方面的作用。能够在理解绩效的角色上更加有益,包括对任务的理解、对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理解(Cherniss,1993)。敬业度从概念提出至今,国外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各自的角度为敬业度概念作出界定,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同层面和维度上的参考,本文将前人对敬业度的经典界定总结如表1所示。

来自咨询公司的领域对敬业度的界定代表性的有翰威特咨询有限公司总结出的员工敬业度特征,他们提出了敬业度的3S概念:乐于宣传(Say):积极评价,不断向同事、潜在同事,尤其是向客户高度赞扬公司;渴望留任(Stay):强烈希望留在公司中;竭尽所能(Strive):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盖洛普公司总结并测量员工敬业度的12个关键维度,称之为Q12问卷。

基于工作倦怠研究基础上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一)Kahn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Kahn(1990)认为,敬业度是个体在促进与他人有关联的工作任务中运用和表达最佳自我的状态,是体力、认知、情绪三方面的投入,是一种积极的、追求最佳角色表现的状态。他对于敬业的描述源于对敬业和不敬业的区分,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有自己预定的尺度,在角色表现的过程中,可以将精力投入到体力、认知与情绪劳动中。Kahn认为,动态、积极的自我和工作角色都有驱动个体发展的力量,个体不仅会致力于角色行为(自我雇佣),而且还会角色中的自我(自我表现),这种敬业度有利于工作者精神的满足。

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概念通常集中在自我与角色的关系上,强调组织在一般状态下,员工有一定程度的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疏离、倦怠、内在激励等,他们可以揭示出组织成员保守承诺、投入或疏离的基本状态,即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守承诺和投入的平均水平。但是Kahn认为,员工的敬业度不同于上述角色概念,他认为上述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员工怎样看待自己、工作以及与工作的关系等会显得过于笼统,与日常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表示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Kahn同时提出了“工作角色”与“个体自我”的概念。工作角色包括“角色派发”、“角色接受”、“角色扮演”、“社会化”以及个体与其他角色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员工敬业度很关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以及环境如何影响员工的出勤率(Kahn,1990)。Kahn认为敬业度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员工可以是情感、认知、体力上敬业。敬业的个体可以将自我保持在角色内,不必为角色付出牺牲。自我和角色的关系是动态的、可调节的,个体可以将个人能力投入角色行为,也可以通过角色来展示自我。

Kahn指出了影响敬业度的心理条件分别为工作的意义、安全感和有效性,同时这三项心理条件又可作为中介变量,即通过改变影响这三项心理条件的其他变量,也可以影响敬业度。影响这三项心理条件的变量包括工作的丰富性、角色的恰当性、同事关系、工作资源的获得、活动的参与度等。

虽然Kahn对敬业度构成的概念体系所作的工作并不多,但是Kahn对敬业度及其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已在实践领域得到了证明。盖洛普公司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在认知和情感上敬业的组织成员,不仅满意度高,而且绩效更好(Buckingham & Coffman,1999)。Britt等人(2001)发现,工作中敬业度会提高绩效。Harter等人(2001)通过不同的方法(如投入和热情)对敬业度与员工离职率、顾客满意度、安全感等变量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显示,敬业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力和利润率的衡量标准。因此实践的和人本主义的要求都表明,组织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关心员工在工作中的敬业度。

(二)Maslach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Maslach对敬业度的研究始于对工作倦怠的研究。Maslach和Jackson编制工作倦怠量表MBI,通过对量表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工作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界定,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Maslach等人认为,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一个维度促进了其他维度的发展。随着研究的发展,Maslach等人对理论模型做了一定的修订,以使其不仅局限在服务职业中。因此,Schaufeli和Maslach等人将MBI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改为注重人与工作间的关系,形成了MBI-GS(MBI-General Survey),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的职业中。相应地,原有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变为耗竭(exhaustion)、讥诮态度(cynicism)与无效能感(inefficacy)。

Maslach等人(1997)将倦怠重新描述为对工作敬业度的销蚀。它使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变得不愉快、无成就感和没有意义。并认为倦怠和敬业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个极端点,这三个维度是精力(energy)、投入(involvement)和效能(efficacy)。位于其中一端的是工作投入,即一种感觉充满精力,并能有效地进入到工作状态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状态,而在相反的另一端则是倦怠,即一种感觉无效能,投入消减,效能变得低下。在应用上,敬业度可以通过MBE三个维度的得分的相反模式来估价。

(三)Schaufeli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Schaufeli认为倦怠和敬业度是两个独立的形态,他虽然同意Maslach等人,认为敬业度是倦怠的反面观点,但他认为二者之间不是两个完美的互补或相互排斥的形态。他采用另一种途径来定义敬业度的操作性概念,他把敬业度定义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与工作有关的意识形态,具有活力、奉献和专注的特点(Schaufeli et al.,2002)。也就是说,尽管敬业度仍被界定为倦怠的积极对立面,但是它没有被假定为用MBI相反的状态来进行衡量,也不赞同用MBI分数的反面来衡量敬业度。而是把它建立在幸福感(well-being)的两个维度上:即快乐(pleasure)和激发(activation)。按照这一框架,倦怠以低水平的快乐和激发为特征,而敬业度则以高水平的快乐和激发为特征。基于理论推导和实际访谈,Schaufeli等人将敬业度定义为员工的一种充满着持久的、积极的情绪与动机的完满状态,它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其中活力是指具有出众的精力与复原力,愿意在自己的工作上付出努力,不易疲倦,面对困难能坚持不懈,具有耐受力。奉献是指一种对工作的强烈的投入,伴随着对工作意义的肯定与高度的热情,以及自豪和鼓舞的感觉。敬业度的第三个方面是专注,是一种完全沉浸于工作中的愉悦状态。完全沉浸在工作中与“沉浸”(flow)理论状态很相似,是一种最佳体验状态,其特点是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思维与身体融洽、容易集中精力、完全能自制、自我意识不强、忽视时间存在、内心愉快等。

(四)Shirom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Shirom针对已有的工作倦怠和敬业度的观点,在敬业度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出了活力概念,认为活力代表了积极的情感反应,是个体对其工作和环境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的情感反应。这些重要因素包括体力、情感能量和认知活力(Shirom & Ezrachi,2003)。Shirom提出的活力概念和Schaufeli的活力概念不同,它不包含复原力的层面,只专注于活力的积极核心情感。

在Shirom的研究中,他认为首先工作倦怠是以退缩为主的行为,是抑制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活力是以前进为主的行为,是促进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根据Watson等人(1999)的观点,前一个体系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抑制导致令人不快的结果(如身体受危害和疼痛)的发生来让人们远离麻烦;后一个体系的核心功能是引导人们去体验欢乐和回报。其次,考虑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研究者很少在得到(敬业度)和失去(工作倦怠)之间找到一种一方得益而引起另一方损失的关系。所以活力和工作倦怠是间接联系着的,而且在同一方面中不表示对方的情况(Shirom,2003)。

理论上,活力的这一观点源于Hobfoll的资源保护理论。资源保护理论的主要原则是人们有一种基本动机去获得、保有和保护资源。广义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能力资源。对个体而言,又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有乐观、自尊和自我效能。外部资源有工作、社会支持和经济地位。活力的概念和能力资源有关,即体力能量、情感能量和认识能力(Hobfoll,1989、2003)。

Fredrickson在她的积极情感“拓展-建设”模型(Broaden-and-build model)中指出,积极情感伴有思维行动集合,并促进思维或行动的发生;它伴有精力充沛感,可以引起一些特别的思维行动集合,丰富了活动,扩大了选择范围,对创造性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促进作用(Fredrickson & Joiner,2002)。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积极情感在提高绩效方面的作用(Rafaeli & Worline,2001;Huy,1999)。事实上,在组织生活中,绩效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情感已经关系到一些与绩效有关的行为,包括提高创造力,有效决策等(Forgas,1998;Staw & Barsade,1993)。

关注活力的研究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Luthans,2002)。工作中的精力充沛感可能会让员工有效地处理与工作有关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Fredirickson和Joiner发现,积极情感可以拓宽注意力和认知的范围,从而导致幸福感螺旋式提高(Fredirickson & Joiner,2002)。

(五)Cherniss的敬业度特征模型

Cherniss对敬业度的研究也是在工作倦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Cherniss(1993)将工作倦怠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体工作疲劳的反应,是“个体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以消极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急过程。当个体长期面对工作服务对象过度的情感要求时,其有效的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会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第二阶段是疲劳过程,个体产生即时的、短期的紧张、疲劳和耗竭感;第三阶段是防御性应对过程,这一阶段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个体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以疏远和机械的方式对待服务对象,远离人群,减少情感投入。最后当个体发现现实的工作状态与期望存在很大差距时,成就感随之明显降低。

Cherniss在工作倦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倦怠中的承诺、自我效能感来研究敬业度,把自我效能定义为“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角色绩效的信念”(Cherniss,1993)。角色绩效的构成包括:任务、人际关系、与组织的关系三个领域。其中,任务领域包含对完成工作的能力的感觉;人际关系领域包含成功地与顾客、同事以及领导交往的能力;与组织的关系领域包含个人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力。

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个从工作倦怠研究发展而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敬业度概念的提出距今仅十多年,而对其系统的实证研究更是在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以往很多研究还不成熟。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关敬业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研究进展,内容广泛涉及敬业度的结构、测量方法以及前因后果等诸方面,初步表明了敬业度对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以及相关工作态度和行为均具有正面影响,并有助于团体或组织效能的提升。因此,敬业度无疑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

目前关于敬业度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目前仍缺少一个为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完善的理论模型。对于敬业度的结构维度学者们都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尽管大家基本上都认为敬业度是一个多维的构念,其到底包含哪些维度以及每一维度的具体内涵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这无疑使得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和沟通。其次,从研究的范围来看,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将敬业度作为一种个体现象而考察的,而今后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结合组织层面的变量来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组织环境和气氛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以织变量和任务特征等情境因素对敬业度与相关后果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三,以往有关敬业度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自陈式问卷调查法,由于敬业度是一种正性构念,更容易受社会称许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个体是否会如实回答、个体对自身敬业度状况知觉的准确程度都会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另外于有些领域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的控制,才能深入考察其本质规律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采用以各类真实职业情境为背景的准实验或现场实验,同时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个体敬业度程度的客观性指标。这样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深化问查法得来的结果。

第四,敬业度的干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如何改善高敬业度的具体干预措施、策略及其机制的实证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与培训来有针性地提高个体的敬业度。

参考文献:

1.Britt,Thomas W.,Adler,Amy B.,Bartone ,Paul.Deriving benefits from stressful events: The role of engagement in meaningful work and hardines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1

2.Dworkin A G.Perspectives on teacher burnout and school refor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2001

3.Fredrickson,B.L.,&Joiner,T.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

4.Hobfoll,S.E.,Johnson,R.J.,Ennis,N.E.,Jackson,A.P.Resource loss, resource gain,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city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5.Kahn,W.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

6.LuthansF.&Youssef,C.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nizational Dynamics,2004

7.Rafaeli,A.,&Worline,M.Individual emo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01

8.Schaufeli,Wilmar B.;Peeters,Maria C.W.Job 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correctional officers:A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0

9.Schaufeli W B,Enzamm D.The burnout companion to study and practice: 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Taylor and Francis,1998

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5篇

Conceptandelementsofnursecompetency

【Abstract】AIM:Toexploretheconceptandelementsofthenursecompetencyforguidingtheselectionandtrainingofexcellentnurses.METHODS:Theconceptandelementsofnursecompetencywerestudiedthroughgroundedtheorymethods(technicalliterature,opencoding,axialcoding)andquantitativemeth(inventoryinvestigationandcorrelateanalysis,etc)andbehavioreventinterview(BEI)etc.RESULTS:①Competencyofnursesreferstothelatent,developingandlastingcomprehensivecharacteristicsdistinguishingtheoutstandingnursesfromaveragenurses,whichareshapedonthebasisofmentalconditionandbyinternalizingtheacquiredideasandexperiencesanddisplayedinvocationalbehaviorsofnurses.Itincludes3dimensions(16elements):Ability,characterandmotivedimensions.②No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intheprotocollengthbeweenoutstandingandaveragenurses(P>0.05).Thefrequenciesincodingofmostcompetencieswerenotcorrelatedtotheprotocollength,indicatingthatusingfrequencyincodingwasmoresuitable;categoryagreement(CA)was80.05%,Whichshowedthatthetwocoderscodingwereconsistent.CONCLUSION:Cultivationofnursesshouldfocusonthecomprehensivetrainingwithregardtoability,personality,mentalmotivationandbehaviorleading.

【Keywords】competency;nurses;behavioreventinterview;qualitativestudy;quantitativestudy

【摘要】目的:界定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成分,进而为选拔和培训出未来业绩优秀护士.方法:运用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质性理论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等量性研究手段,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对护士胜任特征概念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①护士胜任特征是以心理条件为基础的,受护士职业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对外在事物的内化,在护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区别绩效优秀与一般护士的潜在的、发展的、持久的综合特征,包含有3个维度,16个成分.②优秀组与普通组在访谈字数的长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胜任特征编码的频次与访谈长度不相关,说明编码指标采用胜任特征频数分析有较好稳定性,胜任特征归类一致性系数为80.05%,说明胜任特征评价法的编码者一致性相当高,所用的胜任特征编码程序的客观性、操作性是较高的.结论:培养优秀护士应将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心理动力激发以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

【关键词】胜任特征;护士;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0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提高、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加强护理工作[1],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护理人员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合格者比比皆是,怎样从这些相同的知识、技能条件者中间选拔和培训出未来业绩优秀护士的技术显得较单一,缺乏科学系统的措施.而胜任特征的建立,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但是,目前对胜任特征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①研究领域多在企业,缺乏对不同性质单位的研究;②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企业高级管理层,缺乏对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研究;③对胜任特征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缺少系统的质性研究;④国内胜任特征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而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梳理有关胜任特征的界定,并尝试对护士胜任特征从个体水平进行科学界定,进而对护士胜任特征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利于护士的选拔和针对性的培训.

护士胜任特征概念的研究

对护士胜任特征概念进行界定,是进行护士胜任特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起点,应体现护士胜任特征的因果关联、中介条件、脉络和形成过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心理学专家、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护士、医生和患者各10人.

1.2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运用较广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对收集资料进行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以期较好地定义护士胜任特征概念.

2结果

2.1技术性文献分析技术性文献是指符合专业和各学术领域写法的研究报告及理论和哲学性文章.技术性文献分析,指用技术性文献作为背景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发现一些新取向和概念范畴.

胜任特征其英文单词“Competency”在不同的领域均用于定义在个人具有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某一特定任务或活动中有成功表现(业绩).其中最常见的胜任特征定义有:①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或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等)(Boyatzis,1982)[3];②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4];③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的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质[5],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该概念.从胜任特征的属性来看理查德(Richard)认为“胜任特征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clustersofrelatedbehaviors)―人做什么”[6].

关于国外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文献是:①皮尔森Pearson)认为:“职业人员的胜任特征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范围(scope)和质量(quality)”[7].范围指人员胜任的领域,所需要面对的任务和情境;而质量维度则是指工作的质量在连续体中所处的位置;②沿用了Boyatzis1982年的胜任特征定义.

2.2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开放性译码就是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主轴译码就是在做完开放性译码之后,研究者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互动的策略和结果,把各范畴间联系起来,于是资料又被组合到一起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心理学专家、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护士、医生和患者进行护士胜任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进行逐句比较、分析.根据问卷中表达的中心议题取名字或范畴,对所取的名字进行描述性统计,取其中一类调查对象中赞成率≥50%,结果见表1.这为定义护士胜任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注释.

表1护士胜任特征概念内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略)

主轴译码的分析发现,护士胜任特征形成的条件是护士的心理基础,中介条件是职业环境,形成过程的互动策略是个人内化,其因果联系是职业活动中表现的绩效.

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为:以心理条件为基础,受护士职业环境的影响,在护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区别绩效优秀与一般护士的潜在的、发展的、持久的综合特征.

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的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心理学专家12人、护理管理专家20人、护理教师10人、护士170人、医生70人、患者80人以及重庆市2003年市级优秀护士10名.市级优秀护士来自重庆市7所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年龄24~54(平均35.0±2.1)岁.所在科室为内科、外科和专科.

1.2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半开半闭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和编码技术调查,研究护士胜任特征成分,所有的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均在SPSS11.0上完成.胜任特征编码采用Nvivo1.2软件进行编码并对编码进行管理和统计.

2结果

2.1开放式问卷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成分,获得护士胜任特征成分46个.

2.2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参阅国内外护理、心理研究文献资料,结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和我们的理论思考,设置104个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编制成半开半闭式问卷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12名专家有10名完成了问卷,20名护理管理者15人完成问卷,护理教师8名完成,护士140人完成,医生50人完成,患者60人完成问卷.取赞成率为70%以上的成分,舍去赞成率低于70%的成分,获得了48个成分.

2.3胜任特征编码

2.3.1长度(字数)与频次分析优秀组的访谈长度平均为8147字,一般组的访谈长度平均为5245字,在访谈长度上两组无显著差异(表2).如表2所示,胜任特征发生的总频次在两组之间有差异,在每一个所编码的胜任特征上,优秀组与一般组在总频次上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不同绩效组在访谈长度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各胜任特征的出现频次上有显著的差异.

表2优秀组与普通组访谈长度及胜任特征发生频次(略)

研究访谈得到的18个文本中,采用频次指标分析只有1个胜任特征与访谈长度(字数)显著相关.也就是说,频次不受访谈长度的影响(表3).

表3胜任特征发生频次与访谈长度的关系(略)

a: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2.3.2归类一致性归类一致性(categoryagreement,CA)是指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资料的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是参照Winter(1992)的动机编码手册,若用T1表示评分者甲的编码个数,T2表示评分者乙的编码个数,T1∩T2表示评分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T2表示评分者甲乙各自编码个数的和,则计算公式为:

CA=2×T1∩T2〖〗T1∪T2

根据统计,T1=332,T2=319,T1∩T2=264,CA=80.05%.

2.3.3两组差异t检验为检验本研究所确定的胜任特征,能否在护士效标样本中的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显示出差异,我们对优秀组与一般组编码的胜任特征频次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如表4所示,优秀组与一般组的16个胜任特征都有显著差异(表4),说明绩效优秀组与一般组之间有区别.

表4优秀组与一般组各胜任特征的差异检验(略)

a:0.05水平上差异显著;b:0.01水平上差异显著;c: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讨论

通过对所搜集的胜任特征材料的各层面、多角度的科学质性分析,得出了护士胜任特征的概念,其内涵体现了护士胜任特征的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和护士职业的特点,突出了胜任特征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内隐的、较为稳定的特点.

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进行胜任特征成分的研究表明:①由于访谈对象的工作特殊性和条件的限制,虽然我们没有达到行为事件访谈时间范围为1.5~2h,录音整理成中文文本的长度应大于10000字的要求[8],但对优秀组和一般组的访谈长度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组与一般组在访谈长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优秀组与一般组在胜任特征表现的频次差异并不是访谈长度造成的,但优秀组与一般组在各特征编码频次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胜任特征的表现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胜任者会经常表现得胜任,而不胜任者会经常表现得不胜任[9].有研究结果表明,频次不受访谈长度的影响[4].本研究与此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编码指标采用频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②以往的研究表明,使用归类一致性方法得到的信度系数一般较高,通常为0.80~0.85[8].我们得到的结果是CA=80.05%,这说明,胜任特征评价法的编码者一致性较高.本研究所用的胜任特征编码程序的客观性、操作性是较高的.③差异性t检验表明,优秀组和普通组在20项胜任特征的平均分数上存在差异.这些有差异的特征具有鉴定优秀和一般护士的作用.④胜任特征编码得到16个护士胜任特征成分根据.

根据《心理学大词典》中个性结构划分的方法,护士胜任特征成分结构可划分为能力维度,性格维度和动力维度.能力维度界定在护士所应具备的内在心理能力范围,包括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临床判断力、敏锐观察力、人际协调能力、管理能力6个成分;具体表现在护士能够观察患者的需要以及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找到患者问题的原因,决定哪种干预措施对现阶段患者存在的问题最有效,准确对患者实施护理,对护理效果有良好的评估能力等.护士心理能力的强弱又反作用于护士胜任特征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有很好人际协调能力的护士,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部动力,引发适当的行为表现.

性格维度界定在护士工作的态度、情感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特征范围,包括同理心、情绪稳定、主动、自信、责任心、德行重范6个成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对自己和现实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存在质的差异,将直接或间接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护士是自卑还是自信,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推动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10].

动力维度界定在护士的工作动机、理想和信念等活动倾向,包括成就导向、求知欲、职业角色意识、职业道德4个成分.动力维度是护士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的健康及行为的积极性可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有为护理事业做出成就的护士,能积极地对人对事,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促进自我心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积极的行为表现.与此同时,胜任特征的其他方面也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11].

综上所述,护士胜任特征的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其中性格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中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和相对稳定的因素,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差异的特征;能力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动力维度是护士胜任特征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最全面的因素.因此,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可以开发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标准,通过评价中心对于动力、性格特征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更有利于从在职者、求职者中选拔出优秀者来.还可以设计以培训对象所需的关键胜任特征为依据的培训大纲,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更能吸引护士的参与,特别是在增强受训者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既节约了成本,还受到广泛的赞赏.

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首先,增加胜任特征的等级研究就更具科学性.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还需要扩大一些,这可以避免因录音不清楚而不能进行编码的情况;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适当增加其他地区的样本,使样本更有代表性.再次,在行为事件访谈结果的编码上,应增加编码者,这样,可以选择编码结果一致性更高者进行正式编码,最后,还需加强对编码者进行有关胜任特征编码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编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Brien0,PallasL,HirschfeldM,etal.AnevaluationofWHAresolution:Healthhumanresourceimplications[J].NurseRes,1999,3:51-67.

[2]StrsussA,CorbinJ.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109-112.

[3]RichardE,BoyatzisJ.Clusteringcompetenceinemotionalintelligence:Insightsfromtheemotionalcompetenceinventory(ECI).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M].SanFrancisco: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1982:104-105.

[4]SpencerL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222-226.

[5]SpencerLM,McClellandDC,Petencyassessmentmethods:Historyandstateoftheart[M].Boston:HayMcBerResearchPress,1994:85-90.

[6]RichardJ,MirabileA.Everythingyouwanttoknowaboutcompetencymodeling[J].Training&Development,1997,3:75-76.

[7]PearsonW.AstudaytoIdentifytheIndicatorsofContinuingcompetenceinNursing[M].Adelaide:AustralianNursingcouncilInc,1997:38-41.

[8]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研究[J].心理学报,2004,36(1):110-115.

[9]王继承,林泽炎.人事测评技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