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台美术;叙事转向;新媒体

“后戏剧时代”的演出生态正走向以“表演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戏剧演艺及舞台美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演出语汇和艺术形态。新媒体技术推动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其功能也超越了过去对剧本的简单读解,而转向了更为主动的叙事设计。舞台美术正越来越多地扮演着“视觉导演”的角色。

1舞台美术在新艺术生态中扮演的角色

20世纪以来,西方表演艺术从亚洲和非洲艺术中汲取了养分,欧美戏剧理论逐渐脱离了“剧本倾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表演”为转向的后戏剧时代,更多超越剧场的表演艺术比比皆是。传统的戏剧语境、戏剧观念、戏剧要素概念和定义几乎被颠覆。戏剧理论中的关于艺术与技术、时间与空间、文本与图像、舞美与导演、观众与演员等相关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后戏剧时代的舞台美术类型越来越宽泛,新的戏剧生态中的舞台美术超越了对剧本的简单读解,扮演了越来越多的导演角色,叙事的转向成为当代舞美设计的主要特征,舞台美术叙事也是一种对文化理解的方式。

另一方面,舞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中一个分支,与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观念是同步的。20世纪初,照相术的发明,架上绘画的传统权威被打破,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偶发艺术等现代美术思潮逐渐替了架上绘画,这些先锋艺术流派越来越关注观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中心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网络交互艺术等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新媒介艺术,它与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表演学科紧密联系,各种媒介之间的碰撞,转换出了众多跨界的新艺术类型。行为、绘画、建筑、动画、电影、装置甚至手机、无人飞机都将成为舞台美术表现的元素。舞台美术融合了当代所有视觉艺术的新观念、新材料和新方法,站在了当代视觉艺术实验的前沿。

2舞台美术创意的叙事转向

说故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说故事的概念广泛被运用于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中。讲故事的策略研究早已成为设计、美术等视觉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当前,包括舞台美术在内的视觉叙事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舞台美术是以图像传播为核心的视觉叙事艺术,图像叙事的文本形态改变是由传播技术进步带来的。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静态图像叙事和动态系列图像叙事两类,这两种叙事文本有着各自由不同的表述机制。舞台美术、雕塑、设计等视觉文本比较特殊,不像小说或电影等叙事文本结构那样清晰,有时叙述的是一种观念、时尚和文脉。图像的符号能所与指相互漂移,叙事的建构必须要依靠观众的上下文语境去补充。多个符号以一个主题预设形成符号形态的因果关联并富有意义,这样的象征性设计才具有叙事性。舞台美术叙事是叙述主体通过参与的戏剧事件组织在一个特定时空和意义向度的设计符号文本中。事件(信息)传达的语境足够刺激和唤起受述者的记忆和联想,从而产生连续的心理感受完成对物的综合体验。

纵观世界舞台美术发展史,从古希腊背景、透视舞台、条屏布景、投影拼贴到今天的各种新媒体演艺探索。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美术在营造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戏剧叙事的呈现需要依靠舞台视觉空间的调度,导演通过舞台上的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的迁换完成戏剧文本的视觉阐释。新媒体互动技术为舞台叙述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觉表述方式,影像叙事从表层融入舞台叙事的内在动因中。舞台布景的调度和转换更为流畅和自然,多样化的戏剧类型使得舞台美术表现出超越传统的物质设计,全息摄影、增强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让舞台美术发挥了传统设计无法达到的艺术想象力,舞台美术作为戏剧故事空间的作者,在戏剧演出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动的叙述者角色。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舞台美术叙事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各类动作捕捉技术、增强现实技术、MAX系统、可穿戴技术、实时交互软件不断涌现,为当代舞台美术叙事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解放了舞台空间,舞台美术叙事风格呈现出简洁化、交互体验化的特征。

(1)舞台美术叙事空间的简洁化。新媒体技术广泛使用使得舞台美术风格简洁化得以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舞台空间,降低了制作成本。无论是对戏剧故事环境空间的体现,还是叙事空间视觉调度的造型美,新媒体成为叙事媒体转换过程中的剂。20世纪80年代,黄佐临先生提出的“写意戏剧观”影响了像徐晓钟、田沁鑫等老一辈导演的艺术创作观,中国传统艺术的虚实相生的空灵美学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广泛应用。今天,新媒体技术实验把这些传统美学推向了极致。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在北昆《牡丹亭》的舞台美术中,大胆提取园林象征元素,用半壁太湖石、牡丹亭、印章、勾栏等几个代表性象征符号,这些系列符号序列消解了园林具象的物质性,却赋予其精神性的梦的空间。舞台新媒体投影技术实现了“画里画外”的多框架叙事模式,舞台整体风格清新、简洁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2)舞台美术叙事空间的交互体验。交互体验是新媒体戏剧叙事的又一特征,也是一种特有的观众体验方式。所谓的交互体验简单地来说是戏剧叙事更关注观众的参与,着眼于将故事空间、叙事空间、观众心理之间形成传播信息的互动效应,观众、演员、舞台美术、导演成为戏剧叙事的共同叙述者。目前舞台交互技术主要分为四种体验方式:实景式体验(如《印象・刘三姐》)、互动式体验(如《极限震撼》)、沉浸式体验(如《马克・努比的预言显现》)、多感官体验(如《宛如水中的鱼》)等。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新媒体舞蹈《极境》,利用红外线追踪装置,实现了演员与背景的互动,还利用KINECT体感捕捉技术,让舞蹈动作与背景中的企鹅等极地动物形象形成逻辑映射,这种互动技术表达了极地科考队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视动画;艺术;原型意识;角色创造

引言

长时间以来,影视动画艺术不断沉淀、革新,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受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青睐,影视动画凭借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精神上的冲击体验,具备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气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影视动画行业产生了大量成功的作品。而对于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更好的发展。

一影视动画角色概述

1影视动画角色的含义

影视动画角色类似于一部电影中的演员,属于动画中采取生命形式展开表演的主体,从字义上可界定为Cartooncharacter或者Animationcharacter。影视动画角色作为一种假定形象,可以发挥表达感情、传达意义的作用,属于真实社会中所不存在的由艺术家虚拟创造的形象。影视动画角色或是人物,或是动物,或是不具备生物的物体,还可以是取值神话传说的各式各样形体的组合。此类角色为设计师创造的卡通形象,它们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凸显真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态度、理想夙愿等。影视动画角色这一创造有着十分强的幽默感、想象力,相比常规影视创作,其有着戏剧性表演形式和夸张、自由的表现手法要求。

2影视动画角色的意义

(1)推动动画故事发展。角色之于故事不可或缺,故事的发展需要得到角色内容的推动。影视动画故事同样如此。影视动画角色不仅有着自身特有的生命力,还能够促进动画故事具备更佳的可看性。就好比,美国动画片《赛车总动员》为观众述说了一部赛车意外迷路于一个陌生城镇,并在朋友的帮助下获知生活意义的故事。表面上而言这部动画的故事并不十分新颖,但创作者通过将故事安插在汽车身上,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汽车角色,使原本冰冷的机器拟人化,并采取新奇的造型设计,使该部动画大获成功。

(2)呈现原型意识。艺术作品均能够一定程度呈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人类机体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虚拟艺术,以儿童为主要观众人群。该特有属性意味着动画可作为原型的有利载体,对集体无意识中内容进行有效呈现,且影视动画角色可作为原型的集中呈现。

(3)折射民族文化。良好的影视动画角色一方面可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可以折射出某一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创作者将自身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汇聚于影视动画角色创造中,把富含民族文化的形象呈现给观众,凸显各式各样的民族审美情趣。

3影视动画角色的划分

伴随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诸多影视动画角色形象,并可作如下划分:

(1)角色属性划分。就角色属性而言,可将影视动画角色划分成人物角色、动物角色以及抽象角色等。其中,人物角色大部分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好比《风中奇缘》、《宝莲灯》、《蜡笔小新》、《埃及王子》等影视动画,里面的角色创造有的夸张简化,有的全面写实,大体上则是与人体结构比例相符,并有着与真人类似的形态动作。动物角色通常被应用于承接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不仅具备真人情感,还具备动物生活习性,相较于人物角色备受青睐。好比《海底总动员》、《小鹿斑比》、《小蝌蚪找妈妈》等均是将动物作为主要角色的动画作品。

(2)美术风格划分,就美术风格而言,可将影视动画角色划分成漫画风格、写实风格以及装饰风格等。漫画风格动画角色属于影视动画的主流角色形象,该部分角色形象引入了漫画创作手法,借助平面造型形式,对客观形式展开夸张变形,强调主要特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生动性,好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樱桃小丸子、HelloKitty等。写实风格动画角色创造将自然中客观事物作为基础,形态、结构等设计如实,角色性格塑造、服装制定等同实际,与现实生活中原形相符。

二影视动画原型意识概述

1针对客观事物展开形象具体塑造

在影视动画中,通常可找到诸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角色,好比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有着善良勇敢、聪明机智的特征,不仅是羊村最聪明积极的羊,而且永远保持微笑,上进、乐观。喜羊羊往往可以在羊村出现危难的时候,通过聪明才智将灰太狼打炮,保卫羊村。在该部动画中,大部分角色形态可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创作者正是通过巧妙的手法将各种角色性格特征鲜明的表现出来。

2呈现深层寓意获取认同感

在影视动画中,作品的成功与否受原型意识很大程度影响,自观众文化涵养、价值理念的共鸣感着手,关注观众对主流文化的追崇心理,创造出观众内心接受的影视动画角色形象,倘若进一步结合现实社会中相似事迹原型来改编成动画故事情节,便可以促使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更可以提升观众情感体验,最终收获一部成功的影视动画作品。

三原型意识下的影视动画角色创造

长时间以来,影视动画艺术不断沉淀、革新,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受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青睐,影视动画凭借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精神上的冲击体验,具备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气息。全面影视动画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技术、理念不断优化影视动画角色创造。如何进一步在原型意识下强化影视动画角色创造可以从以下相关方面着手:

1影视动画角色的故事情节改编

(1)事件改编。影视动画故事通常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代表性,影视动画故事有的取自传世文学著作、神话传说,有的通过创作者结合真实生活展开改编。在改编过程中,通常选取角色属性凸显、方便借助动画呈现的顾上,好比由《西游记》改编的《大闹天宫》,由《木兰辞》改编的《花木兰》、由《冰雪女王》改编的《冰雪奇缘》等。此类创作原本便是十分经典的文学著作,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由它们改编的动画故事战胜邪恶、保卫祖国等事件矛盾鲜明,促使动画角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2)环境改编。影视动画艺术是一门虚拟艺术,其中的环境是动画创作者认为改编的。《怪物电力公司》把故事编排于不真实的怪物世界中,奇思妙想的世界凸显故事情节、角色的异乎寻常,进一步促使怪物角色们的一言一行变得水到渠成,为人所接受。《蜡笔小新》呈现了日本一个普通家庭的家庭故事,环境虽然很平常,小新家人、伙伴的行为却能够赢得社会大众的欢笑。

(3)语言改编。在影视动画中,大部分动画角色均有着自身经典的语言。“真相只有一个”,听到这句话,便会让人想到《名侦探柯南》中的柯南;“我还会回来的”则会让人想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此类经典的语言使得人们对动画角色更加印象深刻,并进一步有效刻画了角色形象。

2影视动画角色的形象描绘

(1)结合美学观点。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均应当结合相应的美学观点。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在角色创作过程中应当结合美学视觉设计观点,好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衬与均衡等。就变化与统一而言,其普遍存在于各式各样艺术创作中,是一种基本的造型设计原理。在动画形象创造期间,服装、发型、妆饰等存在不同种类的变化,然而对一套动画形象创造来说,应当追求不同部分内在联系与整体的全面统一。

(2)善用设计手段。动画有着随意、自由的特征,然而在角色创造过程中,应当善用一定的设计手段,好比夸张与变形、添加与联想、概括与简化等。就夸张与变形而言,其不仅是动画角色的重要特征,还是动画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对夸张与变形的有效使用,能够使角色特点更为突出,获取意想不到的视觉形象。

(3)确保整体和谐。动画角色并非孤立存在,于角色创造期间,应当关注角色与角色、角色与背景等相互的搭配,从而确保整体和谐。就角色与角色而言,通常一部影视动画中会出现众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有着自身独立形态的同时,相互又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通常情形来说,主角总是被描述的相对精细,个性鲜明、特点夸张等;配角则作为主角的附属,细节单一、色调相较于主角存在显著差异。

3影视动画角色的表演手法

(1)拟人表演手法。动画创作源自于真实社会,动画角色富含真实情感,因此方可产生动人的情节。鉴于此,不管动画角色是人物角色、动物角色,还是抽象角色,他们的行为均一定程度具备人的特性,他们的表演是真人表演的另一种呈现。好比,《赛车总动员》中,各种汽车角色都有眼睛、嘴巴,可说话可做表情;《海底大冒险》中,鱼类角色们既可说话做表情,还穿着绚丽的衣服等。

(2)夸张表演手法。在影视动画中,夸张表演手法一方面可应用于设计静态形象,一方面还可应用于处理角色形体语言。好比惊讶时极度曲张的四肢、逃窜时身后扬起的灰尘、被击飞后消失于天际等,此类夸张表演手法下的形态特征有着显著的不切实际性。然而在人类知觉特性中理解、选择的作用下,观众通常会对夸张表演手法下的形态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

(3)简约表演手法。在影视动画中,简约表演手法的应用,可有效对复杂的动作进行简化,促使角色行为动作看上去更契合现实,同时不失动画角色行为动作的特征。简约表演手法有着十分强的表现力,且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在电视动画、偶类动画中普遍得到使用。好比在《名侦探柯南》中,多数角色动作均使用简约表演手法,行走、奔跑等均契合现实。结语总而言之,影视动画艺术属于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影视动画艺术超越了常规电影艺术,通过以原型、虚拟为基础的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于影视动画艺术之中,角色创造属于全面动画的核心,重要影响着动画成功与否。在动画角色创造期间,应当每时每刻凸显其原型意识,使动画角色具备各式各样的精神世界。影视动画角色的创造应当凸显角色自身鲜明的个性,还应当与时展原型意识共性性匹配,真正意义上可赢得认可,发挥传达文化内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实:《辛巴的自我救赎之路———解析〈狮子王〉中七种角色原型》,《艺术科技》,2013年第6期。

[2]严淑霞:《影视动画艺术中的原型意识》,《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年第12期。

[3]张艳梅、李砥:《解析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电影文学》,2013年第5期。

[4]胡夏滢:《探析美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技巧———以〈疯狂原始人〉为例》,《东方教育》,2014年第2期。

[5]邹勇、胡晓琳:《以动画明星分析影视动画中个性角色的塑造》,《美术大观》,2010年第9期。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数字化艺术设计视觉原理

(一)视觉原理构成要素

全面控制视觉原理构成要素,依照上述要素合理设置内容操作是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效果的关键。在上述设计的过程中,人员要严格把握好点线面、对象和背景、色彩、光影、形体与空间等几方面。

1.点线面分析:点要素是视觉原理的最小单位,可以构成静态画面,形成画面中心;线要素能够打破死气沉沉多的画面,通过四类线的交叉,增强画面力度,让画面“动”起来;能够通过不同面的组合,形成“立体”的画面,增强画面视觉质量。

2.光影分析:光影是视觉媒体的最主要要素,可以通过视觉的适应及对比效果形成第二形象,从而提升画面的视觉质量。光影可以将视线集中,让人通过视觉产生一种紧张感,可以有效提升画面质感。不同光影在配合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画面的流动性、节奏感,使画面层次化,生动化。

(二)视觉原理知觉特征

1.形状特征:该特征是视知觉在视物过程中的第一印象。在视物的过程中形状不仅由单纯视觉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感觉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物象,导致视觉效果得到美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严格控制艺术作品的形状特征,将复杂与简化对立面统一,从而创造最佳审美效果。

2.平衡特征:该特征大多是由艺术作品中的静态进行展现。在这种静态中平衡可以使画面更具有质感,可以从平衡中凸显不平衡,这种“以黑暗衬托光明”的艺术设计手法可以更加提升不平衡的视觉效果,让艺术作品在位置、形体、色彩、疏密上形成一种和谐、美观的效果。

3.运动特征:该特征可以让艺术作品动态更好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行程连续的作品印象,让作品表达更加流畅。运动可以让人形成一种“错视”,行程双重样相,从而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魅力。

(三)视觉原理美学基础

1.美学构图:构图中需要对平面内的事物位置关系、内容关系进行处理,依照布局要求,以画面内涵为核心,以画面质感为主体,保证轻重缓急,层层有序。构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对比、节奏、韵律、均衡要求,对要素及特征进行把握,合理选取构图形式,从而保证画面引人入胜。

2.虚实基础:虚实结合可以让画面更具有吸引力,提升画面表现张力。虚实结合能够突出主体,让画面更具有动感,加深画面空间印象。在上述方法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动静原理、景深原理、特殊效果滤镜原理等实现。

3.美学透视:该部分内容不需要严格遵循透视画法作图流程,可以依照具体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合理调整,从而达到最佳透视效果。在透视构造的过程中需要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能够全面把握空间深度,将透视后方案与原有设计对比,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当前透视处理时可以通过三维软件完成。

4.视觉流程:视觉流程可以保证人员通过美学中的物象、图像等的组合完成画面视觉层次设置,增添画面的美观效果、层次效果。在主客体控制的过程中,视觉流程通过大小、强弱等变化突出了紧张感,提升了画面动态质量。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流程

(一)形成设计创作意念

意念是实施数字化艺术设计创造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意念的表现和传递两部分。意念形成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选取准确定位,合理确定客观形象框架,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念原型。初步确立后设计人员要依照设计要求、视觉原理内容及规划设计要素等细化意念系统,形成具体的创作方法。这些方法要与时展紧密结合,方法新颖且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计元素收集创作

设计元素收集的过程中人员需要对文本、图表、音乐、动画、程序、视频等进行整理,要对上述资料进行采集、分析、处理,选取有利资源,为后续设计创作奠定扎实的根基。

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涉略上述收集资料,利用以创作的设计元素对自身数字化艺术设计意念进行表达,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当上述创作利用元素较为普遍时人员要对其进行标注,防止侵权。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自身创作意念自行设计产品元素,通过程序、音乐、场景等展现设计元素的内容。这种方法在游戏设计中较为常见,可以实现量体裁衣,提升设计元素与游戏的贴合度。在该过程实施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技能知识和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要将数字化艺术设计综合性质进行全面提升,从知识、技能、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改善设计元素收集创作效益。例如在Flas中,上述设计元素收集创作合作已经愈发明显,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国际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

(三)作品核心创作表达

在对作品核心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三方面实现。该内容可以从内心角度提升艺术表达效果,将数字化艺术设计原理及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作品核心。设计人员需要在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感受融合到作品中,从而激发人员欲望,将情绪、感知与作品融合,完成主体情感创作。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学设计要求,从想象再造和创造中形成良好的主体形象,保证主体与艺术化需求相符合,通过软硬件创作工具和平台,实现核心内容创作及表达。例如在电影《最终幻想》中安琪罗丝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将生活积累赋予到艺术形象中,从而提升了安琪罗丝这一核心人物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总结

数字化艺术设计让画面一目了然,将画面重点彰显出来,让图像层次更加分明。这种设计可以在原有艺术形象上附加数字化处理,使两者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画面密度效果,可以让人形成一种紧张感,加深视觉印象。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 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孟宪智.数字化技术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90.

[4] 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92-93.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2)班)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电影;结构;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2-04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不断壮大,电影也被圈进了“微”家族中,诞生了微电影。它的出现冲击着网络,冲击着大众的生活,由它引发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微电影以其微时、微制作、微平台播出三大特性深受制作者和观众的喜爱。它打破了人们对电影固有的想法,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回归到了人人皆可参与,真正地走进百姓生活中。微电影的诞生不过才三年的时间,可谓是方兴未艾,探其原因,总的来说这个新事物的诞生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大众的需求。微电影虽然不比电影这种成熟的传y艺术,但微电影属于电影,所以微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把电影和网络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随着微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微电影创作中,对于微电影导演而言,如何把握微电影的结构与节奏是避不开的问题。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最关键就在于其结构简练紧凑,节奏较快。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微电影导演的微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微电影的概念及主要元素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重在“微”字,即:微型电影。很多专家学者给微电影界定过含义。

百度百科将微电影定义为: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沈阳报》编辑陈凤军曾经给微电影的定义是:在新型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秒)放映”、“微周期制作(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一部)”的视频短片。这一定义是从微电影本体的属性来概括的。

而近年的网易电影节对微电影的界定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摄的拍客视频,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平,并以创意取胜,而且便于随时下载及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和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电影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影影片时间、制作周期、投资规模相比院线电影更少、更短、更小,而在制作水平方面,又有较高的质量,不同于普通的短片。

(二)微电影的主要元素

1.微电影的题材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区别,形式由最初的单向性传播改变为了多向性,而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微电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其应运而生的背景是后现代的碎片化时代,这种后现代化社会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让人们很容易变成一个徒有躯体而不去思考生活,没有意义的人,这同时也影响着影片的创作者。影片素材来源于生活,受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题材都是为了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很多真实感,这其中包括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叩问等。因此从微电影的题材上看,无论是那些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电影,还是草根作品或者广告微电影,内容上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亲情、友情、爱情一些真情实感的渲染,或是通过追忆来引出时代现状的进步或后退,以此来引起受众感情上的共鸣。随着微电影的不断成熟发展,题材上也愈发的多样化,并且题材与题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往往一部影片中兼顾了多种题材。

爱情题材是目前微电影作品中比例较高的题材形式,而其又主要与校园题材和青春题材相结合,主要将观影人群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中,以校园爱情和青春爱情为主打内容,旨在感动观影主体。笔者毕业作品《IF YOU》主要讲述错过的爱情,但在错过了一段爱情后,总会遇到另一个人在治愈自己的伤口。作品题材大众化,却有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微电影的叙事

一部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说,若想将它的艺术感染力无限放大,其电影本身的叙事也就是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基础,若无故事的支撑,根本就不会成就一部电影。

微电影亦是如此,可以说微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和传统电影类似却又有别于传统电影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与微电影外在的“三微”特征和其收看的便捷性以及传播的迅速等外在因素相比,内在的叙事艺术特征是让其持续受到关注和好评的决定因素。而其中细化出的严谨的叙事结构、适宜的悬念与节奏以及独特的叙事环境等构成了微电影后现代叙事特征上的独特风格。

(1)微电影叙事结构

传统电影主要是以情节的结构作为主体,最典型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也被绝大多数微电影所运用。但由于微电影的多种微特点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使得受众快速地融入到情节中,于是微电影对这个叙事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在这个简单的“首尾”接续式的结构中,再套进去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这就出现了一个镶嵌式的结构。不管是几分钟的微电影还是几十分钟的微电影,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结构。

同时,微电影的序幕、开端与结局、尾声都会尽可能地压缩,把冗长的部分去掉,甚至把开头结尾省略掉。发展部分会简单地带过,甚至也被省略掉。接下来才是微电影中心的部分,把所有省下来的时间以最大的篇幅来展现故事的高潮。《IF YOU》中笔者没有写出男孩和女孩分手的原因,只描写了恋爱时男孩对女孩的宠爱,分手突然而来,没有铺垫,直接进入高潮,突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所以选择这种直接展现高潮的叙事方式,首先这是由于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如果花大量的篇幅在开端发展处,那就成了传统的电影,便体现不出来微电影的“微”本质其高度的凝练,更没有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其次是观众通过影片中一些符号元素完全能够了解语境,不再需要人物的解释。

(2)叙事的悬念与节奏

在现在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人们很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性,在进行娱乐活动时比如观影同样会有这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即使是短时长的微电影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何让微电影在人们的空闲时间选择观看时迅速将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并且能够让其静下心来完整地观看完,途径之一便是巧妙设计故事的叙事悬念。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在剧情设计上就延续了传统电影叙述悬念的许多表现手法,同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新生的电影艺术形式,它的叙事悬念的设计要体现当下受众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和愿意尝试推理能力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并让其坚持到底把影片看完。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会很容易地将读者融入到剧情之中,这样对悬念的体验也就愈发真实。

3.微电影的视听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综合体,也就是由视听语言所构成。视听语言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微电影也同样是一种由视听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也有自己的特性。

(1)微电影镜头的运用

镜头是构成电影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对影片艺术效果和内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微电影在拍摄中,镜头的运用也和传统的电影一样,既需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镜头组接起来,也要根据情节的铺设来选择镜头的画幅、运动和长短,还有景别和拍摄角度。

(2)微电影色彩的运用

一部影片的艺术效果离不开该影片的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是可以用颜色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电影的色彩。不同的电影色彩的运用,会带来不同的意境,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微电影很多作品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采用一种或几种比较接近的色彩贯穿整个影片,这样一来,既为微电影省下了交代背景和主题情绪渲染的时间,也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在视觉上给观影者第一时间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氛围和影片的基调。

(3)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电影最早诞生之初是无声的,后来声音的加入与视频的融合使得影片变得更加饱满,成为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和画面如何结合,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处理,也是微电影视听语言创作中重要的内容。影片中的声音通常主要是由场景内的声音和画外音组成的,其中场内的声音主要指的是演员的对白以及一些存在的客观物体发出的自然声响,而画外音主要是依靠背景音乐的加入或者人物的旁白。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它不仅只是单纯地为画面做一个解释或是渲染,还逐渐成为了影片中表现情节的一个独立元素,通过声音可以更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带动影片的叙事节奏,渲染影片中的氛围进而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

二、微电影的结构与叙事分析

(一)微电影的结构特征

作为一门艺术的微电影,自然有其内在的结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结构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为影视艺术之结构,就是运用影视艺术规律对视、音频素材加以组织、构建,以形成具有完整故事性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主}、清晰的线索,以营造巨大的艺术价值,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剧本结构

微电影剧本,在其宏观的角度来看与以往的电影、电视剧剧本并无区别,都是视、音频创作的文本性脚本。然而,从其微观来看,其自身的文本创作应该具有其“微”的特点,这与微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电影在其剧作创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电影创作的本性,同时,也更应该使其故事性、情节性简练而不落俗套。由于微电影剧作结构的微小,在其创作中更应该凝练语言、聚焦思想,从整个构架来看,就是起端、发展、高潮与结尾。要想在微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构架活动,必须取精存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种就是多高潮与发展,略起端与结尾。这种现象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可以从开始就抓住观众投入激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发展得太快,也就是微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发展阶段,让受众还来不及“入戏”就马上进入了高潮,或者极难让受众从起点引起兴趣。

第二种就是有起有发,高潮迸发。此种现象就犹如正常的影视从起端到发展,而一旦达到高潮几乎近似结束,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结尾总使观众有未完之感,可以延续受众思绪。

第三种就是高潮为始,发展始尾,再续高潮。此种现象可以说司空见惯,犹如新闻报道,开始将微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高潮部分)简略地拉出,以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再进行微电影的起端、发展、高潮与结尾,但是,后者的高潮并非开始高潮的重复,而是在其基础之上丰富内涵,扩大容量,一语迸发,以完成微电影创作的内涵思想。

总之,在微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必须以其自身的特点为重,构架好全剧的整体,使微电影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或故事的简单描述,而更应该是对一种理念的宣扬、思想的散发,以此使微电影创作能够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2.视听结构

从视觉的影像方面来说,其组成的各种要素应该形成一定的结构特点,共同为影像的建构提供充分的内涵。其实,视觉影像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硕大的视觉结构,其内在的视觉元素共同为其服务,而各元素自身又有其独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必须存在这种意识。再从听觉的声音方面来说,同样,包含了其自身声音构成的元素,这些声音元素在一定的意义上共同构成庞大的听觉结构。

正是视觉结构与听觉结构的存在,才使得一种新的视听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微电影结构(亦即微电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微电影既有在空间上的视觉结构,又有在时间上的听觉结构,如此一来,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就有了一种新的结构,这就是微电影的时空造型结构。

3.叙事结构

如上文中提到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无非就是把事件、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以不同的手法、角度多种组合、构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其目的就在于表达一定的情感、思想与内涵。

微电影要想突出自身的特点,实现其艺术价值,必须依附于声音和画面来达到叙事的目的,再从多种角度的叙事中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其艺术价值源源不断地实现,以触动受众而起到社会效应。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需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时空造型结构的综合处理。在这期间,创作者必须加以注意叙事节奏的调整,使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与时空中能够有张有弛,形成峰谷交替的节奏旋律,从而进一步推动叙事的合理性与自然性。

在微电影的叙事中,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必不可少。画面可以单纯地叙事,声音也可以单纯地叙事,而微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如何巧妙地运用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或蒙太奇的手法参与叙事而不影响受众的视觉重点将成为其研究的中心,这也是在之后的创作中走向自身规律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微电影的叙事必须嫁接好镜头内与镜头外的关系,运用镜头视角与声音感知创作出多维的视听空间艺术,这将是创作者日后应把握的重心和不断培养的关键。

(二)微电影的节奏

1.剪辑节奏

剪辑节奏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律。它是对影视片总节奏进行的最后加工,是影视片总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体现出情节、镜头的韵律,是时间的艺术。微电影时间有限,可谓“惜时如金”,每分钟都承载着叙事意图或情感传达的表意作用。有些微电影在开场的1分钟内便将情节与人物要素交代完毕,可见对剪辑要求颇高。固定镜头、长镜头或技巧性的剪辑处理方式如叠化、淡入淡出、慢动作等在微电影中则很少被运用,即使是在感情传达的表现上也是点到为止。微电影将情节简洁化、省略化,以影片的内部逻辑来组接镜头画面,加大影片信息量,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剪辑节奏。

2.叙事节奏

叙事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一经组合便形成了叙事的基本结构,但基本结构再次排列又可产生复合结构。但是,鉴于微电影的时长有限,因此不大可能像传统电影那样将剧情细致地铺展开来,也为了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剧情,抓住主题,导演们往往会一改传统,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分配剧情,压缩甚至省略开端和发展,运用大幅篇章展现高潮,最后交代清晰的结局,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以事件的高潮作为重点铺陈的全新的快节奏叙事方式。同时,还要在不充分的时间内充分吸引观众,这就要求微电影不能仅停留在“有趣味”的层面,更要逐渐向“有看头”过渡,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通常来说,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淡化故事情节,尽可能压缩故事内容,并适当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如平行叙事、倒叙、插叙等等,省略不必要的渲染、煽情,只保留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情节,以此来加快微电影的叙事节奏,以达到讲清故事的基本目的。

三、微电影导演把握影片结构与节奏的建议

(一)以冲突作为叙事的起点

美国著名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三幕式”情节设置模式――建幕、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是大多数传统电影所采用的叙述模式。在微电影中,若详细介绍故事背景,精心铺设伏笔,展现令人激动的戏剧,再意味深长地收尾,在时间上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进行改良和简化,舍弃一切与情节无关的闲笔,压缩叙述上的琐碎细节。微电影在创作时尽量减短铺垫的时间,在故事叙述的开端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要素运用暗示、画外音、字幕等方式进行快速交代,使受众能能够很快进入叙述情景。

(二)用悬念来强化叙事过程

如上文所说,悬念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我们在观看一部长故事片时,吸引我们持续观影的,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和足以乱真的特效这些技术元素外,更为关键的是扑朔迷离的悬念和超常的故事形态。这也是悬念片、侦探片、惊悚片等类型片广受欢迎的缘故。悬念在微电影的情节结构构建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为时间有限,一部微电影往往就是围绕一个悬念展开叙述。微电影结束,悬念也被解开。

微电影在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讲述精湛的故事,这是微电影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微电影如果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地平铺直叙,不仅缺乏叙事魅力,更容易使观众丧失兴趣而放弃观看。因此,微电影的叙事讲究情节设置的灵活性。微电影在创作时多采用设置悬念和意料之外,以此来强化叙述过程,扩展被压缩的叙事时空,在短时间内赋予故事激动人心的效果和曲折复杂的面貌,吸引观众眼球,充分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

(三)在高潮中强化叙事效果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构建情节时会设置若干个高潮点,使情节跌宕起伏,增添叙事魅力。在情节高潮点上,人物矛盾冲突最大化,情势千钧一发或有决定性转折,层层悬念最终揭晓。在叙事高潮中,人物情感得到升华,蕴含寓意得以凸显,故事逐渐进入尾声或开始另一个阶段。电影叙事高潮的推进必须借以情节的铺陈,没有完整而扎实的故事铺垫,高潮也就失去其作用和意义。微电影囿于时间限制,在创作表现时无法设置较多高潮点,因而多选择以一个高潮点作为叙述重点,情节的交代和描述均为该高潮点铺垫,并大多在高潮中收尾。犹如电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采用“平行剪辑法”,在影片最后时限里安排悬念,增强剧情的紧张程度,增加可看度。另外,微电影常常在结尾处点明故事寓意,以增强其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微电影在富有寓意的高潮中收尾,符合人们对微电影的审美期待,满足“快餐式”的观影体验――在短时间内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

四、结语

微电影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影像艺术走出影院,以平常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目前微电影刚刚起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相信它会走得更远。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它才能成为互联网生活中一种有效的影视艺术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美]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文硕.电影“盈”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01,(8):29-33.

[6]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文学与传播,2011,(5):113-114.

[7]向北.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封面故事,2011,(6):42.

[8]李s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媒,2011,(12):33-34.

[9]郑友奇.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特征略论[J].艺术百家,2012,(6):222-224.

[10]王燕子.微时代的光影言语――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J].文艺评论,2012,(11):66-69.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5篇

当艺术正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和全民性,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以全面的、多元的视点来研究艺术非常有必要,也正是艺术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对当前有关艺术史的主要著作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史主要著作的概况

当今社会是艺术文化活动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全民性的时代,以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史,是时展的需求,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对人类伟大财富的继承与发扬。所以,研究艺术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史有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何平与孙莎岚的《中国艺术简史》、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等。张延风的《中国艺术史》是一部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艺术史的教材。教材涉及美术、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时间跨度从史前到当代,长达几十万年,内容比较丰富。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内容上尽量删繁就简。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则从艺术的发生、成型、颤变、成长、勃发、繁盛一直到曲折演进的当代艺术来叙述。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力求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艺术流派和思潮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全面的介绍。何平与孙莎岚《中国艺术简史》这本书按朝代分时期讲静态艺术,尤其是绘画。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内容主要论及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造型艺术,从建筑、雕刻、绘画三大方面展开探讨,力求涵盖造型艺术之全体。作者以精要和概括的方式对20世纪30年代前不同时代的三大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要的论述。论述侧重艺术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艺术的技艺、技巧;全书不仅从艺术本身考察,而且从这种艺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文化背景来观照。并在书中各章节穿插了相关的理论性内容,对于相关的艺术理论问题做了精要的阐述。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这部书一开篇就简要叙述了中国艺术史的巨大成就、特色与开放性的文化性格,意在提纲挈领,给读者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全书分为十六讲,第一讲中国艺术通论,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部联系,相当于该书的导论,在总体上把握中国艺术的发展。第二讲则从精神层面讲述中国艺术思想上的内涵,其余十四讲是话剧、戏曲、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电视、杂技、曲艺、工艺、建筑各门类艺术的介绍,内容包括那些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背景、艺术人物、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编者独具慧眼的策划,把看似分散的门类集于一书,在多样性中呈现整体性,系统的展示中国艺术的风采和特色。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全书分为五编即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各编又分为上下两卷分别讲述各艺术部类中外发展史。通过中西对比,简要梳理了中外艺术样式的发展线索、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以及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彭吉象的《中国艺术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通过对各艺术门类史的简要论述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颤变。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中国传统的“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从创作到鉴赏突出论说了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个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则以史为基,史实与理论结合,概括出了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

二、当前学者们关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特征和历史分期。体现了学者们对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首先,说说研究内容。艺术史是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高奇先生和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侧重艺术内容本身,同时又不应抛弃艺术之技巧,此外,中国艺术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世界艺术史的支流,中国的艺术发展必然要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故高奇先生在其著作中每一章节前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政治制度做了简要描述,使读者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引导下充分了解该时代艺术形式,并在各章节穿插了西方艺术门类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史仲文先生则在各章以每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命名小标题,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扼要论述了不同时期多重因素影响下艺术门类发展状况。既为艺术史也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简史。全书最后一部分从中西艺术的历史发展曲线、不同文化的传统与品性、风格进行了简括撰述。张维青与高毅清先生认为中国艺术史是对于各部类艺术史的系统化的整合,它不是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包括艺术理论的简单罗列或者简单取舍,而是选取艺术殿堂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为读者提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精品。

其次,谈到研究特征。笔者认为姚扣根与赵骥先生编著的《中国艺术十六讲》颇具新意。该书编者认为治史者在研究过程中其主观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从书目命名到史料的理解、选择、评析。作者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价值观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给予自己的价值判断。加上不同的研究者因为其自身兴趣爱好、审美趣味的不同对于不同门类艺术样式的选取有所不同,影响了对于艺术史整体、系统、严谨的研究。此外,艺术本身就具有无限性和多样性之特点。所以作者很难对其进行宏观把握。于是本书编者以讲座文稿的形式,而不是采用学术性的理论框架和教材用的模式,力求涵盖艺术的方方面面,承载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史的信息。每一讲,分别是各位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而获得的学术成果。避免了编者因个人兴趣喜好导致的偏颇。同时使初学者可以尽快入门,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艺术门类。

第三,关于艺术研究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它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史研究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研究艺术史的结构框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解。张延风先生与何平、孙莎岚的作品的分期较为简单以每个朝代为划分基础,这种划分使得作者的论述更简明,但往往却不能反映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因为艺术的发展事实上并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完全吻合的。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自有其历史发展的特点,同时艺术的门类很多方面各有其发展特点。此外,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更尤其是改朝换代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将中国艺术发展按朝代更替分成了五个阶段。

三、重编艺术史教材之我见

当代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越米越多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及研究。领略到艺 术世界的绚烂多彩、博大精深。人们急于想把这灿烂的文明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饱览这一壮举,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史研究中来,但要将这浩瀚的艺术史融汇到一部几十万字的史书中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治史绝非易事。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特征 题材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 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 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 视听语言的强调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7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普罗米修斯》取材于()

A、圣经

B、希腊神话

C、原始壁画

D、社会生活

2、《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毕加索

C、莫奈

D、塞尚

3、《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的作品。

A、拉斐尔

B、达芬奇

C、鲁本斯

D、乔尔乔涅

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顾恺之

B、张择端

C、王世贞

D、唐伯虎

5、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的作品。

A、籍里柯

B、库尔贝

C、米勒

D、雷诺阿

6、《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下列属于鲁迅的作品是()。

A、药

B、白洋淀

C、龙须沟

D、四世同堂

8、被人们认为是解释《春秋》作品是()

A、国语

B、后汉书

C、左传

D、尚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重要作品,它的作者是()

A、狄更斯

B、海明威

C、欧。亨利

D、契柯夫

10、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的是()

A、胡适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蔡元培

11、《灰姑娘》是德国童话作家()

A、安徒生的作品

B、夏尔。贝洛的作品

C、鲁迅的作品

D、格林兄弟的作品

12、结构主义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A、迪卡尔

B、萨特

C、罗兰。巴特尔

D、黑格尔

1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出自()

A、枫桥夜泊

B、山居秋暝

C、山行

D、泊秦淮

14、《英雄交响曲》的作者是()

A、莫扎特

B、肖邦

C、施特劳斯

D、贝多芬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客体世界是指()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的客体世界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16、认为艺术起源于()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近代西方学术界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17、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是手段,()是目的。

18、()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

19、()世纪最有影响的画派是印象派,其领袖人物是()等。

20、我国汉武帝时建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是()。

21、埃斯罗斯的代表作()三部曲,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欧里庇德斯的代表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

22、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

23、朱光潜认先生认为:“节奏是()的统一,也是()的统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25、简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6、结合具体作品,简述音乐象征的意味。

27、简述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作用。

28、简述艺术传播的涵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举例说明综合艺术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30、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和能力。

1、B 2、B 3、B 4、B 5、A 6、D 7、A 8、C 9、B 10、D 11、D 12、C 13、C 14、D

15、艺术活动;审美价值

16、原始民族;爱德华。泰勒;詹姆斯。弗雷泽

17、继承和创新;继承;创新

18、王羲之

19、莫奈

20、乐府

21、普罗米修斯;俄底普斯王;美狄亚

22、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

23、主观和客观;心理和生理

2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分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邦张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快、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押运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外艺术的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进步的艺术总是为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政治所决定的,并且反过来给政治以及经济以积极的影响;而没落的艺术则是为没落的经济关系通过反动的政治所决定,并且反过来为其政治以及经济服务。

25、(1)艺术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这一点在艺术的形式、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发展。(4)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26、(略)

27、矛盾是戏剧的核心,戏剧是通过表现故事的矛盾冲突出展开情节的。戏剧和其它的艺术作品不同,必须表现矛盾冲突,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没有矛盾冲突,严格说来就没有戏剧。戏剧要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演出但这些情节必须贯穿矛盾冲突才能展开。戏剧矛盾的提出和解决,是在失去情节的发展中解决和完成的。在戏剧中,矛盾冲突可以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矛盾斗争在戏剧中的反映。

28、(1)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过程。(2)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是构成艺术传播的四个要素。(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8篇

包装的功能价值是保护产品,美化商品,传递商品信息,促进销售。而过度包装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商家的利益,是对品牌经济效益的更高追求。而这样一来,将消费者和包装之间的关系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进而忽视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直接来源于包装设计需要传递品牌价值,所以成功的包装设计就是一种好的宣传手段,商家通过对商品进行包装设计来彰显自己的特色,让消费者认知并认可,完成购买行为。

二、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在那一时期,极简主义由于极为简练的视觉表现而在艺术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而在从包括雕塑、建筑、工业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到音乐、文学等泛艺术领域内都得到很大关注。追溯极简主义的起源,我们可以回顾到欧洲12世纪所进行的宗教改革运动,发展到20世纪又受到了来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思潮运动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极简主义的发展也可以从构成主义说起,在吸取了包豪斯元素的基础之上而得到了自身的升华。对于其诞生和发展的溯源我们可以看到,极简主义强调的是艺术的客观性,希望作品能够保持一种中立而朴实的态度,反对情感化的倾向。从近年来极简主义大行其道的势头看来,人们对于经济、实用、舒适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同时对于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品味的要求也在逐步上升。而这一要求反过来也使得极简主义越来越受到包装设计行业的重视。

(一)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

法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对极简主义做过这样的概括,在他看来极简主义的核心就是“少就是多”。他所认为的“少”并不是指“没有”,体现的是对设计元素的“精心挑选”;而他所认为的“多”也并不是意义的“丰富”,而是指的一种对不设计效果的追求。我们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当中看到,他对于“精简”这一设计理念的追求。虽然他的许多作品无论是从文理还是结构上都达到了“绝对精简”的境界,但是却能通过这些“精简”的风格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既纯粹又理性,既高贵又雅致的特点。密斯.凡德罗正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元素演变出一种不断演化的想像。他的设计是对“极简主义”表现特征最好的体现,经过对视觉元素严密而理性的筛选之后,通过最精简、质朴的表达方式还原艺术的纯粹。总结“极简主义”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极简主义正是希望通过对表现元素的“否定和减少”来创造一个简化、理性的视觉秩序,是对视觉元素客观的、直接的表达。“极简主义”中的“简”最终所追求的是一种具有禅意、品味高远的意蕴,希望通过简洁而淳朴的表现方式将艺术的本质表达出来。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极简主义的普及和推广也映射了人们回归淳朴生活状态的渴望。

(二)极简主义的本质

目前设计界公认的“简洁明快”并不代表“单调乏味”一样,“极简主义”并不是“简单虚无”的同义词。极简主义追求的本质是一种对于“设计元素”的精确提炼;对“设计风格”的准确表达;对“设计作品”的感情渲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极简主义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极简所追求的不是为了“少”而少,而是为了“好”而少,进而使极简中的“简约”与“质朴”能够烘托出设计作品意境中所蕴含的“繁多”与“奢华”。正如上部分所阐述的一样,这正是极简主义所追求的真谛,它通过最为简单的图形、色彩和文字元素,以简洁、淳朴的形式演绎出深厚而富有内涵的意义,进而实现艺术表达上的无限扩张。

三、极简主义的表现特征

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按照极简艺术的设计要素和要求来开展,其追求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无论从色彩、造型、结构还是工艺上都十分强调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通过对几何图形以及几何结构的运用来实现产品自身特征的表达。摒弃了以往包装设计上华而不实、繁复复杂的表现方法,追求一种设计上的简化,借用数学运算中的“减法”原理,将不具有任何功能性的结构删去,使设计的色彩保持统一而干净的基调,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尽量贴近自然,进而以求通过极简的包装设计本身,在设计与人的内心之间搭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挖掘出人们纯真质朴的内心感受。“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图形使用特征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图形表现上追求的是一种简洁的、具有禅意的表现方式,在理性中带有人情味。设计遵循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少即是多”,对图形进行高度的概括,而这一特点也使得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在图形上以极端概括的几何图形为主,通过极为精炼的图形表达出深远的意义。当这些具有精炼的几何图形和包装被陈列在玲琅满目货架之上时,能够以其鲜明的视觉冲击力而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目标,进而使产品信息的传达更为准确和有效。

(二)色彩使用特征

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应注重色彩整体色调、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及色彩节奏等方面的关系。(1)色调是设计中画面的色彩搭配所具有色彩总倾向或总情调,是一套设计的主色彩,并在一套设计中占大的比重。色彩设计必须依附于图形、文字和肌里,表达出简洁、美观、大方的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上审美需求,并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完美协调。(2)通过色彩对比,才能正确表达视觉形象。色彩的明度对比,每一种色彩都有其明度特征,色彩的认识度主要取决于形状与周围色彩的明度对比关系。明度对比强,色彩认识度就高,图形视觉效果就越清楚。色相对比是色相环上任何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而形成的对比关系。在进行色彩对比设计时,高纯度的色相系列进行设计,对比效果会更明显,如果周围的颜色与图形面积相比很大,明度越是接近,视觉效果就越明显。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色相对比,会使作品色彩协调、和谐。(3)色彩调和是以色相为基础的色彩配置关系,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则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是色彩变化的因素,而调和是手段,是色彩统一的因素。包装设计中要处理好色彩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两者相辅相成。(4)色彩的节奏是构成设计画面形式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在画面上的大小、强弱、明暗、刚柔、高低、虚实等,这些色彩的规划不仅要做到协调、和谐,而且还应该有层次感、节奏感。包装设计中色彩表现上的简洁,绝对不是简单随意的,它对物品特征高度的归纳和概括,通过集中简单而近似的色彩,将与产品特质相关的信息凝结在其中。色彩使用上将多余的渲染和复杂的色彩搭配都去掉,尽量做到简约而纯粹,使色彩不受到过多的装饰技法的干扰,进而让人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好地集中在产品自身的特点上,让消费者能够瞬间感受到产品所要传递的信息。

(三)版面使用特征

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十分注重版面上的留白处理。通过版面的大量留白,能够将那些会使消费者注意力分散的不必要元素减少,同时通过简洁的排版能够避免繁杂的信息流给消费者带来的窒息感,在加强设计图形的表现力的同时营造出一个干净而纯粹的表达空间。同时在文字的排版上极简风格也十分强调井然有序的安排,文字彼此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极富规律有充满动感的视觉效果。在版面中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装饰,所有的版面布局都是围绕着“表达产品”这一中心目的而展开的。版面的每一个元素都相互配合进而为产品的表达起到照应、平衡、制约的作用。

(四)造型结构特征

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造型结构上,也十分强调对于结构的精减,将装饰物和功能性不强的结构都尽量删减。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采用这种简洁的结构构成能够使产品的包装设计表现出直白而不受情绪影响的特点,从而避免产品受到不必要的视觉元素的干扰,进而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诉求。

(五)材料与工艺特征

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材料和工艺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十分注重对于材料本身特质的突出,不需要为材料赋予更多的意义,让消费者能够越过材料直接感受产品本身的意义。在包装制作的工艺上,主要依靠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基础工艺进行加工,不需要为了表现包装而专门为其开发新的生产工艺,甚至有些产品的包装设计仅仅使用了材料原本的特征就够了,将加工工艺省略到最简,从而避免工艺的过度加工使包装越过了产品而影响了商品价值的传达。

四、极简主义的社会意义

通过以上几部分的论述我们已经了解,极简主义所有的特征和表现手法都是为了实现包装设计的绿色和环保,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助力。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是在实现环保目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与“人”建立一种情感交流的渠道,其所有表现的中心,都直指人性关怀和意义传达。

(一)实现包装与商品之间的和谐

必须要保证包装设计的形式与机能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将包装与商品视作一个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整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第一,要明确包装设计是为了突出商品价值而存在的,而不能为了实现极简而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误导;第二,灵活运用商品自身的所具有的特点,如果商品本身以能够表达所有的设计理念,可简化或取消包装;第三,包装设计的精简不仅要从材料、设计和功能性上来体现,还要从制作工艺上进行精简,使包装的生产效率提高;最后,注重商品包装的二次利用,不要让包装成为一种负担,要努力提高商品包装的二次使用功能。

(二)实现包装和环境的和谐

这里所涉及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我们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都要对包装商品对这两大部分的影响进行仔细深入的考虑,应该考虑到包装商品对整个生态环境、能源环境的影响程度,努力减少包装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担。同时也要积极地考虑包装与社会环境的融合,使包装成为一种永续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包装设计。

(三)实现包装与人的和谐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9篇

电视叙事其实包含两大方面:电视艺术叙事和电视泛艺术叙事。电视艺术叙事指的是电视艺术节目诸如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的叙事,叙事是其节目的主要形式。电视泛艺术叙事指的是具有叙事元素的电视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纪实节目、电视服务节目、电视科教节目,甚至是电视节目单也被认为是一种电视叙事。约翰・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详细列举了各种电视文化叙事特征:“如果叙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过程,那么电视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叙事式的也就不奇怪了。电视剧显然是叙事的,但是新闻也是叙事的。新闻纪录片应用叙事结构来表述它们的主题;体育节目和益智节目都是根据人物、冲突、解决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许多电视广告以及摇滚乐电视片也是微型叙事。可以说,只有音乐是缺少叙事结构的,而即便如此,它在安排时间的能力方面也与叙事有共同之处。”{2}

西方电视叙事理论着重对叙事原理的阐释,对电视节目文本叙事结构、意义解读、影像体验的普遍规律进行阐释。电视叙事理论可以分为故事、话语、电视节目表等。电视叙事利用观众从时间序列推断出因果关系的习惯进行叙事。电视叙事是所有的叙事艺术中较为平淡的种类,生活化叙事中波澜不惊。沙拉・考兹洛夫认为,“受普罗普理论的启发,不少结构主义叙述理论家都认为,故事是由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控制着的,这些规则由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学习掌握,与我们学习掌握的语法规则的情形如出一辙。”{3}这是叙事理论研究寻找稳定的叙事成规的原因。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的叙事功能和人物分类理论在电视艺术叙述特别是电视剧中得到较多运用。其次是格雷马斯的矩阵叙事理论在进行电视剧四元对立分析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譬如对美国电视剧而言,电视系列剧的悬念是比较淡化的,因为剧情相当公式化,虽然有些新闻节目也有例外,会有复杂、不可预测的悬念。{4}罗伯特・艾伦认为,肥皂剧使得观众的兴趣从符序轴心(即组合段)转向类项坐标(即聚合段)。“也就是说,由事件的流向转向了现存物的发现和发展”。{5}现存物包含人物和场景,特别是观众关注会集中在人物上,对不同原型人物特别是其性格留下深刻印象,对剧情反而会淡忘。总的来说,电视叙事比较公式化,剧情比较生活化。约翰・费斯克以肥皂剧为例认为电视叙事没有起始的平衡状态,也没有叙事的终点,类似生活流的无始无终。因为电视的极强的互动性,电视叙事与小说、电影相比,提供可更多观众参与机会和解读的可能性。电视叙事还具有片段性,电视叙事流程中不断广告、新片预告、简讯等,没有像其他艺术那样的叙事独立性。广告的微型叙事和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叙事结合在一起,观众只能欣赏叙事片段。电视叙事的互动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叙事的重要特征,电视艺术是以观众为主体的艺术,收视率具有决定性意义,电视叙事中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要,电视节目在叙事中征求观众的意见进行适当调整是常见现象。

话语是叙述故事的方式。电视叙事很难找到一个作者,电视叙事是由一个电视机构来完成的,电视编导、主持人、制片人、电视台等都可以视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电视叙事话语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会体现在镜头角度如何、灯光如何、人物姿势如何、音响效果如何、音乐如何、蒙太奇如何等等方面,与电视视听语言有极大关系。电视叙事是通过多媒体语言进行的,话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沙拉・考兹洛夫质疑了电视叙事的意义,认为“电影和电视的展开是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和录制的声音而进行的。”{6}展开与叙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展开”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展现”是极为相似的,是一种生存时空的开辟,这似乎更符合电影电视的叙事现实。毕竟镜头无法“叙述”,“叙述”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通常是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所以,影视叙事其实都是一种比方。电视中的主持人的语言方式和体态语言、电视节目中的画外音使用、电视演员具有亲和力的交流式表现等等都是电视叙事话语的方式。西摩・查理曼的叙事――交流情境在电视上已经简化,主持人和演员经常充当真实作者、隐含观众和叙述者,观众则直接充当叙述接受者、隐含观众和真实观众。叙事模式已经相当地简化。电视让我们又回到原始的口语交流的情境。约翰・费斯克认为电视是中世纪“吟游诗人”的比喻相当贴切。

电视节目表时间的安排是电视艺术与电影、文学等艺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电视叙述话语。所有的电视节目都被“固定在了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总体话语框架之内”。{7}在电视节目表背后有一位“超级叙述者”,通过三种方式人格化和个性化:电视生产机构的徽标、电视台标志音乐、画外音叙述者。{8}画外音叙述指的是电视台通过画外音与观众对话。雷蒙・威廉姆斯在《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中提出“流”(flow)的概念:“在所有成熟的广播电视系统中个性化机构和经验是(节目)的程序或者流,这种规划的流是广播电视明确的个性,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技术和文化形式”。{9}系统陈述了电视节目单作为电视叙事者的意义。节目单编排的顺序和电视流的程序也具有意义,其中的混合、比例、平衡操作都包含一定的文化信息。对观众来说,它意味着可以在适当时间做出选择:打开电视时间、选择电视节目等等。电视流的形态决定了电视接受的体验混杂、多元、生活化和浅层次。

电视节目表组合需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其背后决定的是电视台的总体规划、价值取向、轻重衡量、时间长短等方面考虑,最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策略、美学、修辞等方面因素主导。对处于其中的电视节目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众多电视节目竞争在黄金时段播出,黄金时段意味着重要性、收视率、利润、影响力。上至国家电视节目管理部门,下至电视节目编导,都会围绕电视节目播出时段绞尽脑汁。其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角逐。分散的电视节目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有机的编排,而对电视节目来说,就为了适应不断被打断的情形形态上变得碎片化。电视剧中会不断广告、定点新闻、移动字幕等使得节目变得相当混杂。

相对于西方电视叙事学,在1980年代中国电视叙事研究才起步,而且延续电影叙事研究而来,自然地把电影叙事研究成果延伸到电视叙事特别是电视剧叙事研究中。电视叙事研究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对电视剧叙事进行研究,在21世纪,中国学者认识到电视剧之外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具有叙事特征,从而对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新闻、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广告、电视音乐片、电视谈话节目等的叙事特征进行仔细剖析,从而开拓了电视叙事新的研究理路,揭开了崭新的研究范畴。从理论语言形态上看,早期电视叙事理论研究借用电影叙事研究成果,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和理论话语相一致,具有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特点。1990年代中国电视叙事研究引进西方叙事学研究成果,研究电视叙事艺术。理论研究语言形态融进了西方理论话语,对电视叙事研究视野开阔,透视深刻。也使得中国电视叙事研究进入现代叙事理论形态之中。

韩大川在《电视叙事语言的形成》{10}一文中认为电视叙事是电视艺术的核心,电视以画面和声音作为元素配合起来表情达意,贴近生活,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电视叙事语言袭用了电影艺术语言,在“种性”上两者并没有区别,过度地区别电影艺术语言和电视艺术语言,去掉电影的基础也不利于电视艺术的发展,而认为电视是“电影怀中的婴儿”,也不利于电视艺术的茁壮成长。电视和电影需要互取互补,独立成长,大放异彩。而后,在众多的电视艺术理论著作和电视美学著作中,对电视叙事的研究遭受无意的忽视,电视叙事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对电视剧情节的研究中,但是,情节研究明显不能代替叙事研究。电视学者强调电视视听语言的独特性、电视艺术的审美属性、电视剧的类型研究、电视大众艺术属性等方面,对电视特别是电视剧的叙事特征反而有所忽视。正如周华斌在接受杨乘虎的采访时所说:“我认为电视剧、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等来说,戏剧才是它的本体。而不是把电视剧、电影的媒介特性作为本体。对于戏剧这个大的概念,电影和电视应该算是一种载体,一种形态。”{11}作为电视最吸引观众注意的元素还是戏剧,“分析成功的电视连续剧,你会发现,完全是戏剧的经验在起作用。一部戏中的情节的等待、悬念、转折、高潮等等规律,在连续剧中得到了延宕;高潮之下有兴奋点,一个悬念化解成若干悬念。那些用得好的艺术手段还是戏剧规律之内的东西,不过是常用常新”。{12}对电视媒介的研究可以阐释电视艺术的传播特征,但是对作为叙事艺术的电视剧以及其他电视节目而言,戏剧性才是其本质属性。所以,周华斌的观点对电视叙事的研究有着正本清源的价值。

中国对电视叙事研究逐渐走向高潮是在21世纪,引进西方现代叙事学研究成果,有机吸收中国传统的叙事研究成果,利用小说和电影等艺术种类的成果,涌现了一系列的专著和学术论文,成果较为丰硕。宋家玲在《影视艺术比较论》中专门安排了一章比较电影和电视的叙事特征。宋家玲认为“叙事”有三层含义:最古老的是人们对故事或事件的讲述,如今通用的含义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表达行为,第三层含义是叙述理论家认为指的是真实的或者虚构的作为描述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和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关系。{13}电影电视可以划分为叙事类和非叙事类两种:电影叙事类影片包括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非叙事类影片包含科教片、政论片。电视叙事类节目包括虚构性叙事作品:电视剧、电视电影、音乐电视等,非虚构性叙事作品包含新闻、纪录片、科教节目、谈话节目、专题片、纪实剧等,非叙事类节目包含晚会、体育比赛节目、天气预报等。{14}即使是晚会节目和体育比赛节目,也是正在展开的事实,晚会的流程也是展开的故事,节目流程中悬念的设计、高潮的营造、节目的搭配、主持人台词的设计都要借用叙事技巧。而体育比赛最大的吸引力是比赛结果造成的巨大悬念,整个比赛的过程产生的内在张力令人瞩目。充满悬念的跌宕起伏的过程与叙事的过程相比毫不逊色。非叙事类节目中也有诸多叙事元素的运用,对电视节目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观点与西方的泛艺术叙事研究比较吻合。

宋家玲认为电影的叙事是空间性叙事,而电视是时间性叙事。{15}“电影更侧重于故事叙述的艺术性、简洁性、纯粹性,而电视却是一个影像和声音的集合体,是故事会。”{16}电视节目中的台标、广告、主持人、画外音、评论员等一直对观众而言具有强烈的提示作用,电视台编导、主持人等是电视节目的叙述者。电视娱乐节目中电视叙事视点十分自由,电视纪录片一般是第三者的叙事角度,电视新闻以镜头叙事者和画外音叙事者的视点为主,电视剧的叙事视点与电影相似,电视剧中的特写镜头较多,叙事视点较为接近角色,相对来说比较亲切。电视叙事者经常运用的两种叙事手法是延宕和间断。设计悬念的普遍运用使得情节的跌宕成为电视叙事的基本特点,而间断是电视叙事中广告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而使得电视叙事处于随时可以中断的状态。

周靖波的《电视虚构叙事导论》根据叙事话语的有无,将电视传播行为分为叙事型行为和非叙事型行为,新闻报道、专题片、广告和电视剧均属于叙事型行为。叙事型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体。周靖波引用列维・斯特劳斯、A・J・格雷马斯、普罗普、米尔・巴克、罗兰・巴特等西方著名叙事理论家的理论,阐释了叙事学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情节、人物、人物行动元和性格素、叙事时空、叙事情境、叙事视角等基本理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结合中国电视创作的现状,根据西方叙事理论推导出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在国内属于系统总结了电视叙事学的理论,具有开拓价值,为叙事学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卢蓉在《电视剧叙事艺术》一书中结合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以创作与欣赏形成的对话情境中的叙事模式作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文化心理、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事语言四部分加以分析论证。共时的社会的时代精神、民族个性、时尚潮流等会形成时代审美场,从而形成电视叙事的内在具有控制力的图式,导致电视叙事的进行。民族审美特征也会表现在电视叙事中,而且,中国具有典型民族审美特征的电视节目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这一点与电影完全不一样。艺术电影具有明显的西方化特点,中国电视节目则具有明显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社会主义艺术特点。东方家国的伦理体系和家庭亲和力是中国电视剧一个最大的民族特点。家长里短的叙事内容好亘古不变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民族电视叙事的模式。对意境美的营造是电视叙事的常用艺术美学理念。

张育华在《电视剧叙事话语》一书中对叙事话语即叙事行为――讲好故事的话语技巧和话语方式进行聚焦研究。以电视剧文本研究为基础,从形式美学角度研究电视剧的叙事话语,深入探寻电视修辞在电视叙事话语中的作用。对叙事话语的研究在五个方面展开:叙述方位、叙述时况、叙述空间、叙述时空结、人物造型。在叙事角度问题上,张育华女士认为叙事视角不断变化,叙事视角存在越轨行为,这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修辞策略。叙事时况大多是顺时叙事,通过概述、详述、省略、延长等话语手段可以形成叙事节奏形成电视叙事时间之流。叙事时况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主要有省略、重复、悬置和逆转。

李胜利在《电视剧叙事情节》一书中提出电视剧的新的概念――绝对情节强度,指的就是电视剧情节本身包含的信息容量(情节密度)、起伏水平(情节落差)、紧密程度(情节黏度)。绝对情节强度、情节密度、情节落差、情节黏度等都是李胜利先生提出的新名词,具有一定的创新。情节密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电视剧情节所包含的有效艺术信息容量,主要体现为情境转折的数量,主要是突转和发现。{17}情节落差指的是出乎意料之外,入乎情理之中的情节在发展变化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事件之间形成高低不一的情节震荡。情节落差大会使得电视剧跌宕起伏,在电视剧中可以通过影调控制来反映情节落差。情节黏度指的是情节事件之间的松紧关系。如果事件与事件之间因果或时序联系紧密,则称之为情节黏度高,反之则称之为情节黏度低。情节黏度越大,情节强度越大,情节的结构越紧密。情节黏度的运用与悬念、对比、巧合、误会相关,运用这些手法会增强电视情节的黏度。电视剧的密度、落差和黏度与电视剧的收视率密切相关,电视密度越大、落差越大和黏度越强,电视剧的收视率越高,这甚至可以绘出坐标进行函数分析。从情节密度、落差和黏度分析电视收视率,发现他们之间的关联,是本书的一次有价值的创新。

潘知常对电视节目叙事进行了系统研究,开拓了电视叙事研究的新领域。电视叙事不只限于电视剧研究,“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是电视叙事的能力,电视叙事就是讲故事。它存在两个核心的问题,即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是寻找核心句子,‘讲好’故事的关键是发现基本语法。”{18}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新的元素,使得直线、匀速的过程变为曲线、变速的过程,情节大起大伏,失去、得到、期待、实现、追求、失败、起点、终点、低潮、高潮等等层出不穷,祈祷强度不断增加,满足期待强度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电视叙事文本产生惊险、紧张语义功能,满足观众“为什么”与“后来呢”双重期待,这是电视观众沉浸电视叙事的根本原因。{19}“好故事”是对人及其所在的世界的陈述,需要寻找到陈述的核心句子,(其实也就是好故事的主题。)然后整个叙事是一种从平衡到动荡,动荡到平衡不断循环的过程。电视新闻最大的成功是三次变革{20}中电视叙事意识的觉醒。“讲好”故事需要挖掘细节、挖掘悬念和冲突、挖掘与观众的密切相关性。娱乐节目游戏方式不断翻新,不断引发游戏高潮。通过游戏前后环节的对应,互为因果的叙事语态,使得叙事惊险、紧张,使得观众获得巨大愉悦。{21}娱乐节目最忌寓教于乐,搞笑、煽情、猎奇是优秀娱乐节目应有之义。娱乐节目在策划时要从“作为过去的事的游戏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的最密切相关性的角度入手”,将最搞笑、最煽情、最猎奇的亮点提炼出来,最大程度予以拓展。将娱乐与社会进行分离,“从有机节奏向无机节奏转变”,为娱乐而娱乐。要提炼好兴奋诉求点,设计好节目板块环节,策划好细节。目前中国的娱乐节目要借鉴成功节目经验,复制、克隆中融进自己的创新,“从半山腰出发”,对成功节目做加减法,从而在快餐文化的娱乐节目大战中分一杯羹。

总而言之,中国电视叙事研究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受到西方电视叙事理论的启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引进了西方电视叙事理论,结合中国电视叙事现实,进行电视叙事理论的系统研究。论述了电视叙事本质、电视叙事时间和空间、电视叙事角度、电视叙事角色性格和行动、电视叙事话语、电视叙事情节、电视叙事审美场、电视叙事场景功能、电视比较节目叙事流程等方面的特征。所涉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国电视叙事的现状,介绍了西方电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也有电视叙事理论的创新。对于中国电视艺术叙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和西方泛艺术电视节目叙事研究相得益彰,理论的建设将会带来实践的稳定发展和创新突破。

注释:

{1}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引自约翰・费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5页。

{3}{4}{5}{6}{7}{8}[美]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电视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第64页、第66页、第69页、第79页、第83页。

{9}Raymond Williams, (1975),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Routledge Press, p.86.

{10}刊于《当代电视》1989年第5期。

{11}{12}杨乘虎主编:《广播电视名家访谈》,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出版,第137页、第141页。

{13}{14}{15}{16}宋家玲编著:《影视艺术比较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第67页、第81页、第93页。

{17}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18}潘知常:《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19}{21}参见《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20}第一次是《新闻联播》的推出,第二次是《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三节目的推出,第三次是民生新闻浪潮的出现。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艺术 后现代 观念摄影 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 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WWw.133229.CoM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一戈多(abigall 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名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 con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 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 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 berg)认为, “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 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

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the shaman-girls 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 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 of 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 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裹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1篇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一戈多(Abigall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名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Conructed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the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Berg)认为,“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

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TheShaman-Girls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of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裹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

五、结语

中国的观念摄影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当时活跃于体制之外的“先锋艺术”的推动下,艺术家开始尝试各种艺术媒介和手段,以对抗学院写实的阴影和体制的束缚,去寻找新的伊甸园。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新叙述摄影。与西方相比,一些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过于心高气傲。在没有潜心或不屑研究技术的情况下,一味强调“观念”,而观念在无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又显得苍白无力。新叙述摄影在西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中国它仅仅是个开始。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图画现代主义肇始于20世纪初,促使它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宣传的需要;其次,由于印刷技术——石版印刷的完善并大量用于商业海报设计从而出现平面设计表现力的丰富;第三,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的形式语汇完全呈现出现代艺术语言的家族特征:简洁的图形、平图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和图形化的文字。因此,一批设计师游走于视觉抽象和图画传达之间,将网画现代主义演绎到极致。

一、现代主义艺术语汇对平面广告现代视觉形态的建构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广告设计同样重视广告画面的插图图像,但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和唯美追求。而在现代艺术影响和洗礼之后的广告设计插图更进一步尊重广告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中有代表性的广告视觉样式创造者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bernhard)就是一位中坚人物。伯恩哈特的商业广告设计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样式——简单的罔形描述广告主的产品或公司名称,主题突出,目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设计意识(而非艺术表现的需要)造成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印象,从而实现和发挥良好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广告艺术设计史上伯恩哈特的贡献在于他完成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现代化转型,即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化和唯美化的商业海报设计向服务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功能主义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对立。广告设计的现代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表现的发扬或者舍弃,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广告设计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于设计重心转移到对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视,强调广告诉求基本点的视觉传达;同时,这种传达所运用的基本语汇并没有脱离整个时代艺术风尚的影响。例如,伯恩哈特早在1905年设计的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和1912年设计的斯第尔皮鞋广告就是两例经典的说明。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的设计方案是在一步步简化的过程中成形的。最早的设计方案画面主图像有圆桌、方格布、桌上有烟灰缸和点燃的雪茄,画面背景还有装饰性的跳舞女孩。然而,作者最终一步步简化,大胆删节直到剩下两根火柴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斯第尔(stiller)皮鞋广告的基本视觉结构同样如此,只有产品形象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然而,二者均匀的背景色彩,产品大胆而简洁的形象描述、平涂色彩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熏染。著名设计史家菲利浦·梅格斯在其著作《20世纪视觉传达史》评价道:“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把自然主义简化并且消减到视觉传达的形体语言过程中,已使视觉招贴移进了一步。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曾开始这个过程,而伯加斯德夫(beggarstafs)兄弟曾继续这个过程。伯恩哈特则创始了用平涂色的形体、产品名称和产品形象的处理。”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指出了伯恩哈特的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广告设计史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广告平面设计的视觉组织结构发生了现代转折:最大限度的删节和减少了商业视觉传达以外冗余的图像内容和画面信息;另一方面又强烈的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创造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插图和造型,显示了与现代艺术千丝万缕的承递关系。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呈现出广告设计艺术现代转折的一种过渡状态,他有革命性和继承性的双面特征。梅格斯的总结极为确切:“它(图画现代主义)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强烈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受立体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但认识到要有说服力的向一般大众传达,就要维持与图画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创造表现的和象征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关心画面的视觉组织,他们在这两方面走钢丝。这种传达的意象和设计造型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图画现代主义的刺激与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广告设计界和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一个遵循伯恩哈特方式发展的设计运动,称为“海报风格”。这场运动涉及平面设计的很多侧面,同时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生影响。其设计风格大量汲取了现代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装饰艺术”运动的细节处理,品味相当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特殊的语境中,海报设计以特殊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宣传,以感情力和注意力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对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影响

图画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rnism)的出现和风行。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人们一般把装饰主义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反映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nrism)。

在这一运动中涌现的两位设计师爱德华-考夫(edward mcknightkaufer)和卡桑德拉(a.m.cassandre)分别都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地位如果定位在广告设计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大生产,并进而探索出中和与融通的机械理性和优雅华贵的广告设计艺术语言。考夫的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成就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现代转折的典型和代表。一方面,他的广告设计作品融会了装饰主义艺术语言的优雅和唯美特征:色彩明快、构图独具匠心,不是简单的产品照片或者效果图。这种优雅和迷离的艺术效果是有工业革命后城市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文化背景作为底蕴的,其中巴黎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种效果的灵魂。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时代大背景中广告设计家的惯用艺术语汇那面受其影响,千丝万缕的微观文化传播与影响构筑了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复杂和丰富内涵。设计史家在描述和分析考夫的广告艺术轨迹的时候往往直指要害——1913年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展(thearmoryshow)的现代艺术语言影响。这是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成就在美国最集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将欧洲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诸艺术流派介绍进美国。虽然舆论大哗、指责不断,但是作为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跨洋传播活动,以及对美国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供认不讳的。所以考夫的广告艺术设计语言明显带有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文化基因。考夫1918年为英国《每日论坛报》所作的广告设计就是明证:作品整体结构为直立长方形,明黄背景底色,画面上段为黑白两色立体构成的象征性飞鸟;下端为报纸名称字体,简洁鲜明。一方面,广告视觉传达信息准确,主体明确;另一方面,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言特征鲜明。卡桑德拉的法国铁路公司广告和大西洋轮渡平面广告设计也显示出立体主义风格图形创作的力量。1923到1926年问他曾设计出惊人的作品,他运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恰当的文字传递出无限丰富的意义,他的海报设计成为象征性立体主义平面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对以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和锤炼是不可能凭空发展出广告设计语言从新术运动画意插图和装饰画面的图形化转化的。在这一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无可限量的作用,间接地催生出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形态。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以“装饰艺术”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为明显标志。“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大量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许多法国平面设计师采纳,创作的作品多以巴黎的夜生活为背景,凸显出城市的魅惑,从而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让·卡卢的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代表。1930年他为《名利场》杂志设计的封面,利用线条的变化组成象征的男女,加上由色彩烘染形成的霓虹灯效果以及黑色背景中的摩天大楼的灯光,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镜像,具有极强的现代感。除了上文谈到的德、法、美等同,英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它们共同勾勒出“图画现代主义”的发展。

三、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意义

总的来看,“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综合了当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流派的精髓,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一批设计师潜心经营,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脉动。他们捕捉到现代化和工业化机器和技术的内在肌理,以立体派的空间组织和观念,在对形象的阐发上开拓了新的方向。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几乎成为都市文化学者无法绕开的视觉经验。梅格斯曾这样说,视觉传达设计的直接性和短暂性,结合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联系,使它比许多其他人类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图画现代主义的意义即在于此。

上升到视觉现代性的高度,可以说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流派是广告设计艺术语言现代转型的中介和过渡。视觉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它的确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视觉传达、商业社会定型带来的以商品促销为中心的广告信息传播需求的结果;但是,视觉形态现代转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设计流派与文化追求从宗教、文学、绘画、建筑观念的变革人手从而塑造出崭新的理性而抽象的形式语言,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所有人为事物和生活环境的视觉形态基础。视觉形态现代性转折的结果,一是锤炼和积淀出深厚的理性主义视觉语言基础(即便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汁和设计造型语言也无法回避这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通过图形化、平面化的平面语汇设计,准确传达现代社会运作的各种信息,包括现代生活和t作环境、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于企业运作和宣传的各种信息传达活动。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图画现代主义肇始于20世纪初,促使它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宣传的需要;其次,由于印刷技术——石版印刷的完善并大量用于商业海报设计从而出现平面设计表现力的丰富;第三,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的形式语汇完全呈现出现代艺术语言的家族特征:简洁的图形、平图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和图形化的文字。因此,一批设计师游走于视觉抽象和图画传达之间,将网画现代主义演绎到极致。

一、现代主义艺术语汇对平面广告现代视觉形态的建构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广告设计同样重视广告画面的插图图像,但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和唯美追求。而在现代艺术影响和洗礼之后的广告设计插图更进一步尊重广告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中有代表性的广告视觉样式创造者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Bernhard)就是一位中坚人物。伯恩哈特的商业广告设计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样式——简单的罔形描述广告主的产品或公司名称,主题突出,目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设计意识(而非艺术表现的需要)造成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印象,从而实现和发挥良好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广告艺术设计史上伯恩哈特的贡献在于他完成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现代化转型,即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化和唯美化的商业海报设计向服务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功能主义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对立。广告设计的现代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表现的发扬或者舍弃,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广告设计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于设计重心转移到对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视,强调广告诉求基本点的视觉传达;同时,这种传达所运用的基本语汇并没有脱离整个时代艺术风尚的影响。例如,伯恩哈特早在1905年设计的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和1912年设计的斯第尔皮鞋广告就是两例经典的说明。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的设计方案是在一步步简化的过程中成形的。最早的设计方案画面主图像有圆桌、方格布、桌上有烟灰缸和点燃的雪茄,画面背景还有装饰性的跳孩。然而,作者最终一步步简化,大胆删节直到剩下两根火柴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斯第尔(Stiller)皮鞋广告的基本视觉结构同样如此,只有产品形象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然而,二者均匀的背景色彩,产品大胆而简洁的形象描述、平涂色彩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熏染。着名设计史家菲利浦·梅格斯在其着作《20世纪视觉传达史》评价道:“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把自然主义简化并且消减到视觉传达的形体语言过程中,已使视觉招贴移进了一步。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曾开始这个过程,而伯加斯德夫(Beggarstafs)兄弟曾继续这个过程。伯恩哈特则创始了用平涂色的形体、产品名称和产品形象的处理。”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指出了伯恩哈特的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广告设计史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广告平面设计的视觉组织结构发生了现代转折:最大限度的删节和减少了商业视觉传达以外冗余的图像内容和画面信息;另一方面又强烈的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创造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插图和造型,显示了与现代艺术千丝万缕的承递关系。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呈现出广告设计艺术现代转折的一种过渡状态,他有革命性和继承性的双面特征。梅格斯的总结极为确切:“它(图画现代主义)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强烈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受立体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但认识到要有说服力的向一般大众传达,就要维持与图画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创造表现的和象征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关心画面的视觉组织,他们在这两方面走钢丝。这种传达的意象和设计造型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图画现代主义的刺激与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广告设计界和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一个遵循伯恩哈特方式发展的设计运动,称为“海报风格”。这场运动涉及平面设计的很多侧面,同时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生影响。其设计风格大量汲取了现代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装饰艺术”运动的细节处理,品味相当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特殊的语境中,海报设计以特殊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宣传,以感情力和注意力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对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影响

图画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rnism)的出现和风行。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人们一般把装饰主义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反映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nrism)。

在这一运动中涌现的两位设计师爱德华-考夫(Edward McknightKaufer)和卡桑德拉(A.M.Cassandre)分别都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地位如果定位在广告设计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大生产,并进而探索出中和与融通的机械理性和优雅华贵的广告设计艺术语言。考夫的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成就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现代转折的典型和代表。一方面,他的广告设计作品融会了装饰主义艺术语言的优雅和唯美特征:色彩明快、构图独具匠心,不是简单的产品照片或者效果图。这种优雅和迷离的艺术效果是有工业革命后城市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文化背景作为底蕴的,其中巴黎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种效果的灵魂。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时代大背景中广告设计家的惯用艺术语汇那面受其影响,千丝万缕的微观文化传播与影响构筑了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复杂和丰富内涵。设计史家在描述和分析考夫的广告艺术轨迹的时候往往直指要害——1913年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展(theArmoryShow)的现代艺术语言影响。这是欧洲现代主义艺

术成就在美国最集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将欧洲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诸艺术流派介绍进美国。虽然舆论大哗、指责不断,但是作为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跨洋传播活动,以及对美国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供认不讳的。所以考夫的广告艺术设计语言明显带有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文化基因。考夫1918年为英国《每日论坛报》所作的广告设计就是明证:作品整体结构为直立长方形,明黄背景底色,画面上段为黑白两色立体构成的象征性飞鸟;下端为报纸名称字体,简洁鲜明。一方面,广告视觉传达信息准确,主体明确;另一方面,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言特征鲜明。卡桑德拉的法国铁路公司广告和大西洋轮渡平面广告设计也显示出立体主义风格图形创作的力量。1923到1926年问他曾设计出惊人的作品,他运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恰当的文字传递出无限丰富的意义,他的海报设计成为象征性立体主义平面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对以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和锤炼是不可能凭空发展出广告设计语言从新术运动画意插图和装饰画面的图形化转化的。在这一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无可限量的作用,间接地催生出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形态。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以“装饰艺术”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为明显标志。“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大量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许多法国平面设计师采纳,创作的作品多以巴黎的夜生活为背景,凸显出城市的魅惑,从而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让·卡卢的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代表。1930年他为《名利场》杂志设计的封面,利用线条的变化组成象征的男女,加上由色彩烘染形成的霓虹灯效果以及黑色背景中的摩天大楼的灯光,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镜像,具有极强的现代感。除了上文谈到的德、法、美等同,英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它们共同勾勒出“图画现代主义”的发展。

三、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意义

总的来看,“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综合了当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流派的精髓,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一批设计师潜心经营,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脉动。他们捕捉到现代化和工业化机器和技术的内在肌理,以立体派的空间组织和观念,在对形象的阐发上开拓了新的方向。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几乎成为都市文化学者无法绕开的视觉经验。梅格斯曾这样说,视觉传达设计的直接性和短暂性,结合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联系,使它比许多其他人类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图画现代主义的意义即在于此。

上升到视觉现代性的高度,可以说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流派是广告设计艺术语言现代转型的中介和过渡。视觉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它的确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视觉传达、商业社会定型带来的以商品促销为中心的广告信息传播需求的结果;但是,视觉形态现代转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设计流派与文化追求从宗教、文学、绘画、建筑观念的变革人手从而塑造出崭新的理性而抽象的形式语言,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所有人为事物和生活环境的视觉形态基础。视觉形态现代性转折的结果,一是锤炼和积淀出深厚的理性主义视觉语言基础(即便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汁和设计造型语言也无法回避这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通过图形化、平面化的平面语汇设计,准确传达现代社会运作的各种信息,包括现代生活和T作环境、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于企业运作和宣传的各种信息传达活动。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艺术 后现代 观念摄影 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 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一戈多(abigall 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名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 con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 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 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 berg)认为, “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 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

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the shaman-girls 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 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 of 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 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裹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艺术后现代观念摄影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一戈多(Abigall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名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Conructed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the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Berg)认为,“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TheShaman-Girls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of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裹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