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理实一体化 本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6-01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也是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学校人才的培养,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发展。在现如今的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处于全面转型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已经走上了全面实施的日程。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所研究的对象。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教学观点来教育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靠生搬硬套的方式严格按书本所写教育学生,无法做到有效地举例分析;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思想政治,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虽然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但是不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没有起到良好启发、引导的作用。有些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的内涵,造成了自身价值观缺陷、思想不纯粹等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在入党时,自身的动机不正确。本身入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是一名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体现,但是有些学生入党只是为了自身发展,为了工作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光荣而入党。有的学生不仅丢掉了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还有严重的崇洋心理。有些学生自身价值观缺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而存在的,无法带来现实价值,从而逐渐丧失了本该培养的价值观。这都是传统思想教育所存在的教育盲点。[1]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本质及优势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本质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简单地分为三种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因不同的教学材料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先对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进行讲述,把要学知识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后,让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构思,然后根据教材作出重点、系统的传授。这种教学法是一种辩论教学法,通过说理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演示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的示范,让学生清晰、生动、形象地了解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练习法是指教师在上完理论课程后,可以让学生参加谈论、研究、练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加强学生们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可。[2]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减少师生之间的教学隔膜,打破两者的界限,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社会生活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中锻炼,在学习中应用,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正确的政治理念,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作出有力保障。在思想政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并从教学中总结,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把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

三、结语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潮流中,作为一名高校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要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思想“健康”的学生,为我国良好、快速发展作出贡献。笔者通过对“理实一体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简单论述,希望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帮助,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文忠,李双根,赵美容,钱永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现状及前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4:122―133.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途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来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关键看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过不过硬。面对这样形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任务,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准确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制度建设等办学条件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校过程中,学校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引进了一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样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对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起了积极地作用。但随着大量研究生的引进,也使得在新建本科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他们大多没有教学经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比较低,特别是教授职称人数少。以蚌埠学院为例,目前我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共有40多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和助教占大多数,由于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他们教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面临较大困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分注重知识导向性,重理论讲解,轻实践环节。我们在制定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实践课时,但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实际的操作。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过于狭窄,没有兼顾其它学科的综合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事情,要发挥其它学科的作用,共同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第三、注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的陶冶和大学生自身的体认。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术氛围、学生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实践等环节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比较短,并且大多是在专科学校基础上几所学校合并建成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学经验、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方面不完善,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兄弟院校还显薄弱,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整个学校和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十分到位,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太完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这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这类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职称、学位、年龄、能力等结构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 如前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相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和学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第四,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校园风尚,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第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工作,第一,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规划。第二,优化人力资源,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投入一定资金,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梯队,积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平台。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五门课程入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生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国情;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做好和谐稳定工作。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五门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重点和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比如开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生活与法律保障、心理素质课等选修课程,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要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转变、提升、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要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一些老牌本科学校或者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很好经验和做法的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对教师指导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二,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理论教学中,要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大胆探索和实践。如生活场景模拟教学法、生活实例研讨教学法、课堂辩论讨论教学法等要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营造出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弱点,其难点是既要有意义、有效果,又要简单易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倡导校园义工、开展社会文明调查、志愿者服务等,这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血有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鼓励教师参与课外的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如参与学生团体的活动,做小型的讲座,接受学生的咨询,社会调查,网络交流等等。既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注重用社会化教育辅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办法,将理论考核与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将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反映时展要求。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也面临艰巨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符合时展要求和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发展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反映中国发展的新情况,必须将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时展新要求,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论的创新和交流,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五)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制度建设是提高思想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第一,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第二,制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贯彻执行;第三、制定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实行准入制度;第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管理的激励、整合、保障和培训机制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要求,要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紧紧贴近时代,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渤军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永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 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 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5篇

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怎样看待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主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在讨论、探索。这里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 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 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说,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证。现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师资,大体上包括思想好、水平高、作风硬三个方面。政治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懂得党的教育方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要懂得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有关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艺术;要既会顺水行舟,更会逆水行舟,条件好的时候,能获得出色成绩,条件差的时候,更能显示政治教师不辱使命的本色,始终坚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阵地。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6篇

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怎样看待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主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在讨论、探索。这里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说,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证。现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师资,大体上包括思想好、水平高、作风硬三个方面。政治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懂得党的教育方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要懂得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有关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艺术;要既会顺水行舟,更会逆水行舟,条件好的时候,能获得出色成绩,条件差的时候,更能显示政治教师不辱使命的本色,始终坚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阵地。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 素质 调查 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着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着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着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着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指数模型 意义 原则 建构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深入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效,如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进行检验评估,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果模型进行估测,进而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检验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客观依据,就成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其具体的执行成效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以及人数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程度的指数模型,用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进而开展相关的数据评估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是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的平均值为基数编制的用以分析大学生满意程度的指数。它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在当前的背景下,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定量测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重构和再造。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研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数据化评估,了解学生对本校教学质量的即时评价和意见。可以对学校教学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本校学生满意度的变化、演进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从而对教学管理水平进行量化测评,了解本校教学满意度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其检查指标缺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受益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评价,要求高校必须按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校内教育教学组织,使之更能够满足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需求。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享用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情况如何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中直接受益,获利最大。因此,通过建立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满意度研究,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风险,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可以很好地检视自己的学习动机、目的和要求,端正人生态度。可以很好地对照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到自省、自觉、自励。因此,满意度调查和测评,可以让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检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将党和政府的政治意愿传递给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物质承担者。“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对具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为,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晴雨表,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一个参照系,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业务技能提高的一个原动力,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事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风向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和学始终是一对矛盾混合体。教是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对照学生的评价找差距、寻不足,按照学生的愿望和期待做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满意度,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四)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数量化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来说,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最终归宿。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更好地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程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水平跨台阶。

因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相应的数量化研究,便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从学生满意的视角系统掌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展,同时也能够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间高校的教学质量比较成为可能,它体现着高等院校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思路转变,实现了从追求教学过程完美到追求学生满意的目标转换。

二、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坚持的原则

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和享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及收获与期望的感受及收获的比值,是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色,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也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目的性要求,在借鉴其他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精准有效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前提,就是精准有效地选定测评指标。只要选择的指标是科学的、准确的,是完全能够代表大学生满意度要求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就能够达到目的。这里所说的精准,就是要体现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完整,各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指标要与测评对象和目标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有效,就是要体现代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纷繁复杂,可列举的项目指标林林总总,有时一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反映的特征是重叠的,存在着替代性。因此,必须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才能够有效地反映测评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二)可控可测原则。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最终是一个可量化的数值,因此要获得这样的数值,其所设定的测评指标必须是可以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的。也就是说,整个测评指标的设定,必须在模型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能人为地去设置一些与测评目的无关的指标。同时,这些指标还必须是可以观察和记录下来的现象和行为的表现,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是可以处理和分析的,指标的表达和叙述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确实能够用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

(三)简便易行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评,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内容十分繁杂,可考量的东西非常多。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量、评价,必须具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要优化指标,充分利用数据,真实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状态。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客观实际,数据应易于采集,便于操作,简便易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四)全覆盖无遗漏原则。真实是量化分析的前提和生命。要想获得翔实可靠的满意度测评数据,就必须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有一个综合统筹的考虑。也就是说,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要全面反映大学生满意的状况,不能在那些或重要或次要的指标上有所遗漏,那样,就会产生统计测量学上的盲区和空白点,这样所获得的数据,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是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一定要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切实做到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内容“一个都不能少”。

(五)可比较可借鉴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测评的重要功效就在于它的评价功能、诊断功能、预测功能、激励功能和比较功能。通过测评,可以促使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之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判断自己在所在地区、单位和同行中的地位,认识其他地区、学校和同行的优劣,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有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为自身获得比较优势创造条件。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还必须遵循通行的规则和惯例,选择那些已经得到社会和学界认可的通行指标,来建构起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模型,力求做到可以与其他地区、高校和相关同行的比较借鉴,有利于开展对比研究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研究。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具体结构

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费耐尔逻辑模型和现有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优缺点的综合平衡,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该由以下六个变量构成: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喜爱和忠诚程度。(具体结构见下图)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图

这是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结构模型。因果关系链始于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前置因素,即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终止于抱怨和忠诚,大学生满意度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中心。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是系统的输入变量,可以称之为前提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是目标变量。由于这三个前提变量的作用,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这一目标变量和“抱怨”及“认同、喜爱和忠诚度”两个结果变量。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低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低,就容易产生抱怨;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高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当大学生反复获得远远超出事前期望值的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时,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认同、喜爱和忠诚。另外,当学校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相关抱怨或投诉后,同样会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为了更好地深化满意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对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模型的各个变量,尤其是输入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期望源于需求。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强烈的需求,期望亦随之产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①获得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的学分量很大,又是公共必修课,不在这方面获得足够的学分是不可能毕业的。②增长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课程中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③掌握理论。思想政治理论重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内含大量的理论信息和内容。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走向,从而引导自己更好地成长。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理论不在多而在精,重在管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大量阐述党和政府解决国家、民族和世界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启迪大学生的心智,让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⑤知晓做人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有很多内容涉及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使之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指的是大学生在享受学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收获的实际感受和认知,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实际体验过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核心变量,对满意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而通常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质量又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大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课程质量感知的核心因素。如果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无法满足其相关的需求和愿望,那么,他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就不会太高。②课程机会获得的便利性。大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机会难得,时间宝贵。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学习收益,是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机、频次及方式的优先考虑因素。③课程学习过程的可靠性。如果不能以严格的学业制度保证大学生课程的到课率、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大学生的满意和认同。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越好,其感知的质量就会越高,满意度也自然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其所感知到的利益与所支付费用的综合评价。大学生的价值感知,核心是学习成本,具体体现在总成本的感知、总价值的感知、质量与价格之比的感知和价格与质量之比的感知等四个方面。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产生需求、收集信息、形成期望、决定享用、实施参与到享受参与的全过程,大学生在全过程中对所支付成本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对其总成本的感知。而大学生总的价值感知则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大学生对质量价格比的感知是指在参与成本给定时,大学生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大学生对价格质量比的感知是指在给定参与质量时,大学生对参与成本的感知。

(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有三: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三个因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形成一种密切的因果关系。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感知价值层次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美誉度、知名度(教师)、重复率和影响力等多项指标来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其中,事后感知高于事前期望,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悦和满足,其感觉就是满意的。事后感知等于事前期望,大学生一般会表示“比较满意”或“一般”。事后感知低于事前期望,此时,大学生会有所失望,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

(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觉不满意时,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不满意但未采取行动的,这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并不是好事;另一种是不满意而采取行动的,即通过向同学倾诉,通过微博、BBS表露,翘课,或者在课堂上消极应付等。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敢于表达自己抱怨的大学生,他们是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推动力量。相对发现问题、改掉缺点来说,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而产生抱怨的大学生比不满意但未抱怨的大学生更有实际意义。

(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最高境界。这种认同和忠诚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认同认可课程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很好的认识理解,对社会现实有积极正面的看法评价,并愿意为课程所传递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去学习、工作和奋斗。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主旨所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28―03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显然,就高校来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是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学科依托,通过更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于2006年正式调整增设以来,虽然只有几年的工夫,但发展建设很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的作用也已经十分明显,对于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显示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对于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愈益关注和重视,而且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等等。

但是,围绕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目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和长期的工作。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在许多问题上也都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并深入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就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脱节或失衡的现象,就是一个应该特别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支撑和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

所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就是既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又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两者必须同时抓,不分轻重,不可分割,不可偏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加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利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即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就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等。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传播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易于接受和掌握,也即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取得良好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易于接受和掌握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为载体。

强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这一基本要求,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的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其工作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门任务。而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学科支撑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组织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才能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掌握和高水平的认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学生中传播与接受渠道的畅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一专门任务,“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能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能轻视,必须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齐头并进。因为无论是“科学研究”不够,还是“教学研究”不够,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强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这一基本要求,其次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相互脱节,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结合得不够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仅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理论水平,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因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而轻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倾向存在着,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的倾向也存在着。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第一,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由于对两者不能同等看待,或者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比较认真,而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则不够认真,或者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比较认真,而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则不够认真。一般的情况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或者积极追求取得、也有希望能够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其科学研究能力也相对更强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多得多。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状况及其成果多少是取得学位授权点的关键,而有学位授权点不仅被认为水平高、地位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实惠。因此,科学研究被当作硬任务,对科学研究会倾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取得高标准的科研成果甚至不惜代价。而由于教学研究的状况及其成果的多少对取得学位授权点不起决定作用,既不是水平高、地位高的标志,也带来不了多少利益和实惠。因此,教学研究被当作软任务,对教学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甚至很少。相反,倒是一些没有学位授权点、在一定时期内也没有希望取得学位授权点的、小一些的省属院校,却能够老老实实地搞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研究,也有一定的投入。在近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检查中就发现,一些拥有学位授权点的重点大学在对待教学研究的态度上、在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等方面,与一些没有学位授权点的省属院校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有时甚至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差距很大。他们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上投入精力较多,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上则投入精力很少,或者完全相反。一般的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大,对教学研究的兴趣不大。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评价一名教师的水平往往主要依据的是科学研究情况及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提职晋级也主要凭借科学研究的情况及其研究成果的多少,甚至只看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教学研究及其成果、教学能力及其效果对提职晋级起的作用不大,甚至是虚设的、不起作用。这样的评价和晋级规制成为了教师们工作主攻方向的指挥棒。在这一指挥棒导向下,教师们主要精力乃至财力自然主要投放到科学研究上,对教学研究上的投放则很少,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关心,甚至对课堂授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在近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估检查中也发现,一些拥有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或重点大学与没有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或非重点大学相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课件制作、教师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并不占有什么优势,个别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形见绌,在优秀教学奖的评审中也还需要靠学校地位、人事关系等面子上的因素而在名额和名次上给予照顾。

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与失衡,是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为许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不够,缺少应有的基本理论功底,所以在讲课中只好是重复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多一句话也不敢解释,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无法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正因为许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不够,缺少应有的教育教学艺术,所以其课堂讲授语言贫乏、表述呆板,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形成不了多少共鸣,抬头率很低。

就目前隋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与失衡,虽然在各高校的表现程度不一,但问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都需要大大加强。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有机的统一起来。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首先需要学校的主管领导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给予高度重视。要把这一基本要求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长抓不放,抓出成效;要制订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制度,给予正确的导向;要积极支持和大力投入,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面给予充分的保证;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氛围,对研究工作和成果特别是对教学研究工作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奖励。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其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度重视、自觉追求和积极努力地自我完善。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光荣使命感;要形成自我完善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深刻检讨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加以弥补和改进;要制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的个人自我完善计划,明确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目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工夫。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统一”这一基本要求,并不仅仅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应该是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机构的事情,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这一重要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质量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

科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R].学位[2005]64号.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创造。它强调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既有赖于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有赖于其非专业素质,即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较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此言无疑点明了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实效,关系到我国当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它通过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对共产主义基本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任的教育;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育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培养“四有”新人。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下述作用:

(一)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亦即培养我们自己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定向作用,完全是由它自身的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塑造大学生成功素质,关键在于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之中,最终沉淀于他们的身心机体之中,进而形成特定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是它的方向性作用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导向,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紧迫需要。由于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在其成长过程中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诸多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缺陷显而易见。突出表现为缺乏科学的远大的理想,缺乏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集体主义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心理素质脆弱等。这些境况无不令人担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他们从道德认知上和道德行为上进行引导。

(三)动力作用

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科学的远大的理想是核心层次的素质和关键的素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是一种最强大和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则是增强这种驱动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他们把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并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超越作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超越的核心就是培养出能在改造现存世界的同时,以独到的实践意识的能力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其神圣的职能就是启迪人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如果它不带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理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发挥超越新功能,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有作为的地方。

(五)潜能发挥作用

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时展需要,注重开发大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两者都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载体反映出来。那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专业素质,促进潜能的激发,使大学生能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潜能中的核心部分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面临的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成为普遍现象。依笔者之见,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一是指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在全球推行“”和西方社会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中国搞意识形态的侵蚀,以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推向市场,走向市场。在这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了“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观念。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教育并不能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求职的技巧,学的好不好无关紧要。这表明,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环境,更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大德育观亟待确立。

(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本来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均须经过大脑的思维,并与原有价值准则进行比较,以及对实践后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才能予以认同。可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把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属于创造性的许多素质或被忽视了,或被扼杀了。这表明,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

笔者曾于2005年对我校某专业某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率最低,认为这两门课太抽象,说教性太强,而且倍觉哲学内容太庞杂;对《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课的兴趣一般。而且感兴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研的需要和取得学分的需要。但是,调查的另一重结果是,任课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教学水平高,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爱听,就感兴趣。这表明,作为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要削弱或减少,而是要加强和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着眼于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如何扭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同志的直接指导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简称“05方案”),此方案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对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思想政治课体系。该体系的新颖性表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目标在于进行道德、法制观的教育。这一新型体系高度体现了新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的思想,从而为我们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途。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种塑造自身优秀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要讲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消化、再创造。教师的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要落脚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思想,紧紧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使课堂教学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能力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把对成功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其次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才干和能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在理论上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思想巨人的肩上,又要站在当论学术前沿,更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义主编.21世纪教育视点[J].21世纪教育期刊社出版,2007年上半年各期.

[2].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政治课 实效性 研究 视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政治课的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有部分人甚至主观地认为政治课实效性低。造成这个判断的原因就是政治课实效性的视角过于单一。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政治课实效性要比实际低。因此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政治课的实效性,以还政治课一个较为合理的评判,进而增强对政治课的信心。这里将初步介绍几个视角,为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找到其它出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视角,(1)政治课的地位;(2)政治课的任务;(3)政治课的功能。

1政治课的实效性体现在其所处的地位

政治课的地位是指政治课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政治课的地位的角度来看,政治课的实效性体现在其地位的维护。政治课的地位表现在众多的层次和方面。因此对政治课实效性的考察也是多层次的。

1.1从课程设置来看,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其作为我国学校的一门主要学科的地位

政治课作为我国一门主要学科的地位由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即政治课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程和政治课是一种显性的课程这两个性质决定了政治课作为学校主要学科之一的地位。因此,要理解和判断政治课实效性,一方面需要考虑政治课是否起到作为一种特殊德育的作用,即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政治课是否是一门“完整的”“正式的”学科课程。

1.2从学校德育来看,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其是我国中学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的地位

政治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性德育和直接性学科德育,是一种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程度最高的德育形态,它影响着整个学校德育的方向,是其他教育因素发挥德育作用的重要条件,对其他德育途径作用的发挥起主导作用。而这种“直接学科德育课程主导性的关键在于其质量和控制力,在于其课程内容和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于对其他各种教育因素、途径、力量、影响的控制力”。这就决定了在考虑政治课实效性时,必须考虑政治课的科学性和控制力。具体体现在中学的政治课是否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反映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要求,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是否影响和引导着其他学科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方向,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其他教育因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条件。

1.3从学校性质来看,政治课的实效性体现在其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标志的地位

学校不仅要开设渗透性的德育课即一般性知识文化课,而且要开设专门性的德育课。政治课由于其培育德育的专门性等特点,使得它成为我国教育目标和方针的重要体现,进而成为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标志。因此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政治课作为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标志。不同的阶级和民族总是依据本阶级和本民族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法制纪律和相应的道德规范去教育和培养符合自己阶级、自己民族利益和要求的对象,朱开轩同志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一文中曾指出“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可见政治课满足我国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使其成为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标志。

1.4从全社会来看,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的地位

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思想建设中最重要的又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关心人、体贴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因而政治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此政治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用。在评价政治课实效性的时候,应以此为突破点,特别是看政治课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是否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是否以青少年的需求和身心特点为基点,确实以学生的思想建设为核心任务。

2政治课的实效性体现在其完成的任务

政治课的任务就有学生发展的任务和社会发展的任务两个方面,其中学生发展的任务是根本任务是直接任务,社会发展的任务为间接任务。学生发展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传习一定的知识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能力,即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和载体,以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传授任务的完成是政治课实效性的基本标志

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即“知识传授”。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是判断政治课实效性的基本标志。然而政治课知识体系的内容很多,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公民品德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又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小学、初中阶段以公民品德常识教育为主,高中、大学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主。因此对于政治课实效性的考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2.2思想教育任务的完成是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志

政治课要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即思想品德培养。因此,思想教育任务的完成是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志,而任务的完成又体现在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而发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而发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是衡量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志。

2.3能力培养任务的完成是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尺码

政治课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应该怎么做,是认知方面的能力。与其他途径或学科课程所要承担和应该解决的具体能力来说,政治课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有关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即“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见政治课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以后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认识方面的基础。认知能力培养任务的完成是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尺码。

3政治课的实效性体现在其发挥的功能

政治课的功能是指政治课在客观上所发挥的作用。关于政治课究竟有什么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政治课具有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和教育。对于政治课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其发挥的功能。

3.1政治课的个体功能是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基本砝码

政治课的个体功能,是指政治课对个体品德的培养与教育,是中学政治的直接功能。政治课对个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受功能。政治课个体功能的发挥是其实效性的一个体现。政治课是否帮助个体生存,是否促进个体发展,是否满足个体享受的需要是其实效性的表现。从个体生存的需要来看,主要看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是否包含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看,主要看通过政治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变化。从个体享用的功能来看,政治课是否起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心育的育人作用,是否满足了中学生培育自身思想品德的需求。

3.2政治课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砝码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政治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样具有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传承社会文化。政治课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传承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是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砝码。对于政治课实效性的考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量:是否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是否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否进行的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3.3政治课教育的发挥是其实效性的一个必要的砝码

政治课的教育指的是政治课中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政治课对其他科目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政治课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外,还具有促进和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锻炼身体的意义。一方面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身体健康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掘和激活智育及体育过程中原有的德育内容,如各科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物生平业绩、治学态度、精神追求,促使他们能够深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进而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政治课的学习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能使学生的智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如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律知识、伦理知识、国情与国策知识等,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即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也可以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因此政治课的教育是其实效性的一个必要砝码。

综上可知,政治课的实效性包括政治课所处的地位、政治课所完成的任务、政治课所发挥的功能等几方面的内容。对于政治课实效性的考察,应多角度、综合地来看。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6.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4]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

[5]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学院; 职业素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任务异常艰巨。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对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挥了根本作用,也在培养学生知识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大学就开始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当然,独立学院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思想理论政治课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对独立学院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思想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可以说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结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知独立学院教育的特点,必须认真学习独立学院教育理论,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教师对职业素养方面知识严重欠缺,具体到教师素质更是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存在差异,有的教师比较重视实践教育,有的教师则比较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也有教师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不少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训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在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以及进行社会考察方面存在难度,也很难对企业深入进行考察,对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缺乏准确的了解,导致上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时候也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2.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针对性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是一个事实,但是这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并不会限制独立学院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件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出发,力争把教学内容把握的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当前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停留在书本上比较理论化的知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时候成了学生看小说或者聊天这样的课程,这不仅严重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目的。一些教师更多是强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养方面缺乏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距离自己很远,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太大关系,对思想政治理比较厌倦。

3.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不足

目前,模式僵化和形式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多数教师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基本上是播放幻灯片,从头到尾慢慢宣讲,基本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的交流,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而导致学生比较厌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地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功能。

1.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

一、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多元价值观,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多元价值导向与一元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偏差,这些价问题给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

对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特别是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大家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这一主导观念支配下,应试教育实际上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了单一的知识课,思想政治课学习逐渐变成了以中考考试内容为依据。尤其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副科”可学可不学,除了考试之外没有其它实际的用处。他们对考试成绩的关心远远大于对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兴趣,而且即使是那些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平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使得政治课的学习不容乐观。[1]

(3)学生学习缺乏浓厚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熏陶下,很多学校将中学思想政治课当作副科来对待,中学思想政治课已经成为“无用的、多余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足,仅仅采取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做法应付教学,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难以以受到严格的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初中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强化了中学生对政治课的片面认识。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仅仅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带有严重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学习缺乏兴趣。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育目的主要以升学考试为导向。以分数论高低成了应试教育的现状,这样一来很多老师上课时一味地强调落实教材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为本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只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进行单纯的书本化教育。原本灵活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被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所局限,课堂教学活动中,中学生本该被关注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遭到忽视。

(2)重授课形式,轻教学实际效果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深受任课教师的亲睐,新教材的运用使思想政治课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然而,过犹不及,一些政治教师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热闹氛围,很多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流与形式,教学效果很差。[2]这种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因为不合理的课堂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功能受到损失,教学的真正价值无法实现,而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的对策

(1)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学好思想政治课必须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逐步提高自己对本课程的认知水平;要学会培养自己对政治课学习活动的情感偏好,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去,在政治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熟悉并掌握应该理解的知识点。

(2)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的教育大平台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从中学生实际出发,对社会文化的进一步的整合和筛选,选择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能否很好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注意从根本上重视和关注中学生的成长,也要注意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逼着孩子学习理论知识,压抑他们的天性,要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孩子营造良好而又轻松的家庭环境。

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对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很难把握,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中学生思想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多开展指引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中可以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正确、健康、有益的引导,要始终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3]

(3)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由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必须塑造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学习,追求渊博的知识,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拥有较深的系统社会化文化知识底蕴,掌握先进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本科期间在咸阳市方圆中学短期实践,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所谓上好一堂政治课并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都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的活跃政治课的课堂气氛,能够使所有的中学生轻松掌握本堂课所要讲授的重点,并且将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在考试时能够灵活作答,取得良好的成绩。

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拥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良好动机,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到课堂上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颖.论中学历史课道德素质教学的方法与实践[D].辽宁师范的学 2012:7-8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第15篇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important path.Need al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cooperation, construct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ity; 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第三,推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历史、社会、法律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落实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的挂职锻炼工作,在实践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实践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素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