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

艺术设计的概念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 地域性概念 内涵 特性 延续

装饰艺术设计,是基于装饰的特性而做的艺术设计呈现,在设计过程中,因设计师个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及地域背景不同,所作出的设计作品也即不同,故此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同时因地域艺术文化的交融性,也形成了浩瀚的艺术世界。但是随着随着全球文化思潮的影响,当前设计门类的越来越多,传统的装饰艺术设计式样,在当前装饰艺术市场中已不再占据着主流地位,可是多年来文化地域内涵下所形成的特色装饰艺术,却不会消褪,仍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自身对装饰艺术设计多年的浸淫了解,就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概念做出了针对性的研究,旨在为广大设计同仁提供相关的借鉴思考。

一、装饰艺术设计地域概念内涵分析

自狭义而言,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概念是指人文环境及文化特征,包括了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及区域因素多个方面。而就地域概念单独来讲,其受到所处区域的人文环境及气候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将二者综合的话则可得出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地理及历史概念占据了整体地域概念的重要构成比例。

因受到多类因素及人们主观审美与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装饰设计风格韵味也故而被深深烙印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同时一类具有典型性地域概念的装饰设计风格形成,不仅同地域历史文化的沉淀等因素相关,同时也和设计人员对特定环境的生活体验、观察、领悟及综合素质与设计理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高度体现着设计者的思维创造性。

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存在于多个方面,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是对传统及现代综合的双向探索过程,在经过持续的设计创新,文化融合中,有效地在时代设计内糅合进了传统的地域文化色彩。深化凸显了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中和气象,为观赏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冲击,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又遵循了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恰当的文化元素借鉴,营造出了特有的艺术概念风格,并对传统的装饰艺术设计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

通过对地域性的装饰艺术进行设计,能够有效使地域文化整体呈现出个性形态,达到持续的推陈出新效果,良性符合区域人群的审美诉求。因为装饰艺术元素的汲取,多源于基层人民的生活素材。在设计中对于地域概念的把握,应当保证既借鉴时代艺术设计的空间概念及构图形式、设计理念,又兼顾人们传统审美意识,最大化保留地域的精神元素和文化内涵,达到地域概念同装饰理念的完美融合。

二、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概念特性分析

在不同的地区,装饰文化的特色也即不同,但均同时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分别体现着地域文化的持续性与延伸性。在进行装饰设计时,能否做到尊重地域文化结构,保留传统、设计未来,达到全方位多元化的设计,是地域装饰设计的本质特性。

(一)人文性

每一民族和地区均存在着其各自的文化形态及信仰,若是在设计中设计者丢掉了这一人文特性,那么即相当于舍弃了地域装饰设计的灵魂,也说明了设计定位的失败。因此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必须就人文性做好充分体现,在设计的空间层次方面,应切实就地域文化做出考虑设置。且区域文化存在着极强的针对性及识别性,如少数民族区域文化,在装饰中对这类文化元素的提取、组合,能够使人们良好的辨别出设计的思想,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意图,且同时可以就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做到继承传播,令观赏者更深层次感受到设计的艺术水平。

(二)独创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划分相对完整的国家,民族融合下的各地区均存在着独立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在设计中应当就区域文化的独创性及标志性进行彰显,通过现代语境的营造,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作品,做到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互补交流,体现独特的地域特征。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要在绝对尊重地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对装饰作品诉求对象所在区域的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继而设计出大众接受并认可的标志性作品。

(三)传承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来受到了不同概念层次设计师的广泛青睐,诸如服装设计师喜欢借鉴传统中国图纹元素进行服装底纹设计,室内设计师喜欢选取中国传统明清家俱元素及室内格局的设计风格进行现代再现,平面广告设计人员也大量的将中国古典文化运用到现代广告画面诉求中。无论哪一类设计的借鉴再现,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基于地域特征的传承性特性要求,设计者应当着重把握好不同地域间存在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色装饰艺术及传统艺术,同民族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大力就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精髓做出发扬,达到时代意义上的紧密切合。

三、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概念延续分析

装饰艺术的地域概念,是立足本土文化而进行的延续,因此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如何在有效抵御外来文化滋扰的前提下,保留原有地域优势做好地域色彩的发扬,成为广大设计者应着重深思的课题。地域性的延伸是新时代区域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其对当前形势下的装饰艺术设计做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首先必须就地域概念做出合理的定位运用,不能够对区域文化进行盲目的套用,一味的不切实际来追求所谓的“地域风格”,应当充分把握体现现实社会存在的实际需求,最大化的满足欣赏者和使用者的现实需要,并对不断出现的新兴元素作出补充。

其次应当持续就新兴的地域装饰设计方法做出研究,达到对造型中点、线、面等基本要素的造型关系合理设计,最大化彰显形式美感,依靠色彩的搭配使用及相关材质的辅助运用,为设计作品赋予深层的寓意,使其做出设计隐喻观点的阐述。

再者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就装饰艺术表现形式而言,也应作出工作创新,能够试着由二维表现空间向着三维立体空间形式过渡,以便充分的发挥地域环境中每一个有利的条件因素,达到对原始空间的调整,深度强化设计作品的整体装饰美感,使装饰设计艺术走向时代化,流通化,综合化、空间立体化,以此形式对装饰艺术做出更好的发展延续。

参考文献

[1] 彭超.浅析现代装饰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06-106.

[2] 黄凯.传统装饰艺术设计美学的文化价值论[J].文教资料,2006,(7):91-92.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简”并不是简单的繁琐复杂的设计直接简化如此简单,而是精简,在精简的同时又有其复杂的深度。亦如史蒂夫•乔布斯说过“简约比复杂更难”并解释说,“简洁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仅仅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变少或抹掉,而是要挖掘复杂性的深度”。那么,如何做好“至繁归于至简”?在设计领域中,这是设计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设计者要有对设计全面的洞察力,并对作品内涵本质的独特认识,其这种独特的认识不仅是强调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要符合其功能的需求,不仅是强调色彩美,而且还要强调其产品的形态美,如不能其全面,就会造成简而不简,即繁琐复杂之样。

例如苹果产品为何如此受消费者的青睐,原因不仅有产品的个性化,而且还有“简”的形态美;“简”的功能美;“简”的色彩美;其次,设计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其这种创造性思维就是其换位思考,要抓住设计作品最关键的因素,例如设计一个杯子(物),那么设计者就会固着于这个物,杯子是名词,如若换位思考,如果设计一种喝的容器,那么思维就打开了,从而找出最精确的设计方法,并抓住设计作品的关键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简”即简约、简洁、明快、大方,也能更好的做到至繁归于至简,体现其设计理念。最后,要有符合人的审美趣味,具体到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你无法选择,当你有能力来判断时,你已经接受的传统的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已经接受的传统知识,那么,审美趣味也是,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中不能一味的简化,不仅注意上述两点外,还要注意其审美趣味。

“至繁归于至简”设计理念的作用——“以人为本”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种更为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繁忙的社会生活中,大工业生产,符号信息化的压力使人性断裂到了非常严峻的态势,此时人们更需要一种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人性关怀。只有感性的、从生理到心理关心人的需求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正如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生理需求不断上升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求的过程,满足功能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简”的设计亦是如此,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其次,按照人的审美需求设计,“简”的形态美、简”的功能美、“简”的色彩美,有这也是以人为本。为人的设计,创造一种简约、简洁、明快、大方的设计美感,并且给人一种合理、舒适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从而是繁琐复杂变为精简,这也证实了“至繁归于至简”设计理念。

结语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怒最初源于我国传统的太极,对我国的很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及制作领域。“天人合一”对工具领域的影响随之转移到对产品的影响。产品设计已成为商家竟争的有力式器。

1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把她全部消亡。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被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彻底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在世界上消亡了。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当然,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的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传统文化中太极的理念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之后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乃太极的境界。上述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现代产品设计思想相吻合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与产品三者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为现代的产品设计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

3设计中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从现代设计理念角度上来看。“天”即自然和产品等客观的事物。“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产品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人与万物是同生共处。

    太极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也有广泛的用武之地,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产品的功能和外形是否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就是太极思想中所提到的“天人合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德国设计师nicolas thomkins设计的dedon  yin  yang休闲椅,穿透中西文化的太极椅。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太极哲学中获取灵感,设计出这个荣膺德国红点奖最高奖项“最佳设计奖”(best of the best)的杰作。产品的外型线条流畅柔和,与人体贴合的自然和谐。阴阳的分别,体现了分分合合又完整统一的太极理念。设计师选用天然材料充分考虑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有利于人的健康,防止了污染,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令人感到轻松、自然、亲切,并有利于资源的再回收,从而保持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天然材料的选择应易于重复利用、自然降解,避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设计者选用草、藤、棕、棉、麻、贝壳、竹、土、石、植物茎叶等天然材料,体现出“自然”“产品”“人”的和谐。

    tiffany也推出的太极理念的首饰,同样完美的设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纯净的稀有金属表达了事物的简洁单一。

    中国人有一种最简单、最规则、最平衡的心理趋势,所以我们的设计可用最单纯的外观来表现。这种设计一定是自然和毫无修饰的,在视觉上简洁,在技术上追求细腻,在文化上含有丰富的底蕴。好的设计在外观上要求针对不同消费群的产品要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单个产品设计上要简洁美观,在系列产品设计中要在变化中求连续。然而“简洁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过程。设计人员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不能屈服于任何诱惑,必须抵抗很多东西”,才能设计出简洁、实用、时尚的产品。

    好的设计一直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要求设计人员从一个可靠的视角去设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东西,以一个消费者兼设计者的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立场和环境后,寻找出更多新的功能性问题,创造出更实用、更有价值的产品,使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好的设计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寻找不足,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最终让产品的充满智慧和人性,让消费者健康地使用产品,达到产品与人的和谐统一。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书;书籍艺术;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69-01

一、关于概念书的发展和由来

近几年“概念书”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什么叫“概念书”?“概念书”即“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是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如玻璃、木头、金属)工艺上进行创新性尝试,是一种强调观念性、突破性与创造性的视觉艺术,它以崭新的视觉和思维去更好的表现书籍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现今,书籍设计出现了多样化阅读可能性,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有平面设计,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从而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三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可以供人们感知触摸的实物。概念书籍要求设计者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巧,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设计理念,以及更高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创造,还得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逐步探索书籍设计表现特点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

二、概念书的形式表现

(一)形态独特

一件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肯定有着的独特而又新奇的创意,这样才能引人注目,深刻记忆,当前有些书籍的形象超乎想象,这种的独特性在于特殊的形态和材质,仿生形态较多,显得生动有趣,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二)阅读方式独特

在阅读方式上,概念书的设计也需要在操作上和阅读上下一番功夫,书籍版面排版也比较独特,有着很浓的趣味性,是一种具有独特展示视角和收藏价值的书。

(三)实用与阅读的合二为一

这类书籍像是一种类似于报纸快餐化的形式,忽略了保存价值,增强其实用和阅读功能,使其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中。

三、概念书的存在价值

(一)引导作用

概念书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另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形式。它包含了书的理性编辑构架和物性造型构架,是书的传达形态概念上的创新,尚未在市场上流通的书籍设计均可称为概念书。因为受到技术和实用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概念书不能大批量生产,它的读者群范围可能还仅限于艺术家和嗜好书籍设计的少数人群而不能普及。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二)创新意识

首先,从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读者追求低成本、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书籍。其次,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概念书的创作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试验费用,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和经济回报,最多在同行的眼中成为艺术创作,所以创作活动离不开经济因素,然而,在国外概念书籍设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设计师们为获得更好的书籍表现形式而从事尝试性的活动,即使其设计出来的书籍并不能为大众接受,而只是为知识阶层和艺术爱好者所青睐,这也是一种社会需求并且是创新的机会,无疑为推动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活力和动力,为概念书的设计师本人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和机会。

四、概念书的现实状况

当前,中国的出版业对概念书是不认可的,除成本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习惯书籍形态的异化,由于市场小,所以给销售增加了很多麻烦。在书籍设计界内,一种同化的设计模式反对或曲解了书籍新概念设计的初衷,无视时代需求和书籍设计概念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所以,一部分有志于创新的书籍设计师们在致力于概念书籍设计观念创新的设计师,但是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书籍的阅读习惯存在已久,这需要设计师在视觉上大胆创新,对于出版者来讲,由于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的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概念书的经营和操作。

为了能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上有更大的突破,也随着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以及读者对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的增加,概念书的开发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随着从事书籍设计这的不断的研究和开发,相信在未来的书籍设计中会有专门的概念书研究机构,逐步带动中国整个书籍设计业的繁荣和进步。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概念设计;案例教学;工作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瓶颈

随着高等教育设计艺术学科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或者是各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都聚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焦点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艺术设计的教学扩招以来,其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专业学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着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培养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以实践运用型人才为主,不管是平面视觉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设计艺术类学科,其教学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和市场相接轨,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实际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毕业生只有和市场相结合,才是最终肯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实际应用,设计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会是真正的设计艺术。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重点放在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怎样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方式是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呢?这是摆在我们艺术设计教学工作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存在这两种值得思考的现象,一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强调技巧训练和唯美情趣。它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缺少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许多设计作品大同小异。作品优劣亦以唯美的、技术的标准来衡量;二是课程设置上的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将大学本科四年的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美术技能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课(专业设计课),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分段进行的模式: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到了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每一个阶段由专门的教师上课,很难甚至是无法以一个专题来体现教学的整体思路。即使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也很难保证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

二、探索中的发展

艺术设计需要实践的运用,而只有运用的设计才会是符合市场的设计。单从市场中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来看,也不是单纯的有一定技能或者软件操作熟练者就可以胜任的;从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对人才的认可往往是一个多角色、全方位的考量。譬如对于平面广告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不单能熟练操作多个设计软件,而且更多的时候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设计创意的提炼,以及对于广告文案的策划写作和对设计项目的组织参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设计艺术学科本身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千锤百炼”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是对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必须和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更是设计艺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根本保障。

首先,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千锤百炼”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狭隘的,片面的教学。这种应用型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入手:首先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艺术设计文化的培养;其次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知道的一句很经典广告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种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设计思维”能力包括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设计观念是设计思维的起点和方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设计思维的目的与要求,这种“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在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传统的设计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设计的要求,设计的特性本身带有很大的创造性,现代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组合,因而从旧的习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多元、多维的空间想象来进行思考,建立一个广泛的、多向的知识结构,在横向知识面与纵向知识深度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培养完整的、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其次,实践的认知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也是设计艺术应用型教学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和实践认知技能的教学两者并不矛盾,相反,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提出了“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的产品设计。而1907年10月6日,在穆特修斯、贝伦斯、凡德•威尔德等设计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工业同盟),它的宗旨首先就是“艺术、工业、手工艺应该结合”,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优秀的领导人物,共同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这实际上已经给“艺术思维”和“实践技能”结合的设计教育思想提供了启示。1919年在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现代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包豪斯宣言》中有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话: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它倡导“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工作室教学。虽然时隔多年,但包豪斯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来,仍然对我们今天应用型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待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艺术应用型教学应当把握两条主线: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对于设计实践技能应用型教学,应将两者有机的进行结合从而较大提升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设计技能”两者体现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但两者的结合以及提到的关于教学整体思路连续性和教学思想一致性却是构成当前制约我们设艺术计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的严重脱节更是雪上加霜的阻碍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对于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新模式供以参考和借鉴。

首先,在对待大学不同年级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把握教学思想的一致性,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连续性。对于一年级的教学,采用设计基础课教学和实践型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日常教学,不再延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和“半美术”教学模式。应用型的实践型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实际已完成设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设计实际运用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环节的认知,成为应用型教学环节的初步阶段,同时在此阶段中结合设计实际案例加强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可以和社会、市场的发展同步,而不是和市场、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使学生一开始就直接接触到设计工作是什么,明白需要怎样的能力,作为设计艺术教学的一个初步和过渡阶段实践型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角色的转换,从一名高中生的学习逐渐过渡到一名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虽然案例教学在世界很多院校,特别是在美国的学校中被广泛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但需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作一番取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案例教学应列入课程设置考虑。不过,在案例教学设置的过程中,几项要素值得注意:(1)案例教学的目的;(2)案例的教学;(3)案例库的建立;(4)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和考核;(5)了解案例教学的局限。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不单单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前提条件的。假若学生仍旧延续自己先前的角色而置身于案例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涉及的层面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其次,对于概念设计教学的开展,集中在大学二年级的进行设计教学,它是一种有目的性、前瞻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应用型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概念设计课程,其目的在于跟随市场应用设计的同时,着眼未来设计具有的新思维、新观念、新的使用方式等,改变已有的生活模式的设计方式。作为概念设计教学不仅是教育学生完成只有新奇的外观,也不是引导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而是要使概念设计具有社会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因此,以建构概念设计教学方式的开展对于在完成了基础设计教学环节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提高阶段。从什么是设计,到如何去做设计的这个教学阶段。而此时建构概念设计教学方式应从设计创意的思维训练、理性分析、形态表达等方面形成一种连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同时,在此概念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设计概念的研发,更加注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前期实践案例教学的思维训练培养不谋而合,达到了教学思想的一致性。

而在概念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概念设计的需求来自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应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中揭示某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应该把握设计之“源”― 概念设计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通过设计的调研来完成概念设计的预测性设计。其设计调研包括明确的调研课题任务、可行的调研程序和方法、科学合理的调研技术来分析相关设计项目的基本规律、总结设计概念,分析概念设计状况,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用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想,寻找概念设计的突破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于设计产品的改良设计,这种改良设计其实就是对概念设计的一种演绎和展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设计理念、文化、科学等出发的内涵原则,寻求设计源泉和创意出发点,全面综合考虑设计的相关内容,逐步解决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设计前瞻性和合理性的思辨过程思维,达到在有一定实践设计基础上,对于目前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案例加以研究和剖析,成为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深入阶段。具体表现在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及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强调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感性直觉的培养是应用型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譬如说通过了解视觉设计中的形态和特点,从而为概念设计在视觉形态与结构方面打破常规,创造性的在应用功能、新功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设计出新颖的设计作品出来。

再次,概念设计的应用型教学是对学生创造性设计的再次开发。设计创意的再次开发是指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的完成某种设计活动和设计作品所必备的能力和条件;设计创意发展的新趋势,使得创意思维和概念设计、表现手段呈现出与传统设计理念迥然不同的特点,在二次创意的开发上,我们要求学生更多的对于社会实际生活方式的调查和研究;创意表现上,以生活中的元素为设计创意的源泉,从设计受众的视角来表现自己的创意核心。

“概念设计”应用型教学原则在于能够正确、准确、清晰的进行常规的应用设计,以超前的、理性的、具体的方式解决设计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尝试来进行最佳设计方案的推敲和选择;采用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性的、创新性的设计方法完成相关设计,由实际案例的应用教学过渡到研究和判断应用的“概念设计”教学,多方面的深入到设计的具体细节和对设计的正确分析判断的阶段。概念设计教学也并不是就在这一个阶段完成,它可以贯穿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用设计、试验开发与时代同步,并引领和带动设计创意前沿,推动设计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开展应用型设计工作室的方式直接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设计教学和训练。来完成由“实践案例”到“概念设计”再由“概念设计”到“设计实践”这样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年级的设计入门到高年级的实际设计的整体应用型设计教学过程。在多梯次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中,开展工作室教学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中,使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产学研的一体化最终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质量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设计工作室教学将日常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定单或设计项目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这种应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更关键的是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的要求带领学生到企业、市场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参与讨论,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锻炼学生自主完成课题的动手能力,甚至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完成设计调研,通过调研,从而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正确定位来完成相关的设计项目。继而实现了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在“初步设计实践―设计概念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专业创新思维教育和设计认知学习中,初步了解设计;在设计基础理论课、设计专业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实验课、习题课、概念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工作室设计项目教学,采用讲做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学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影视动画;场景;概念设计;审美性;功能性;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97-01

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影视传媒艺术活跃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通过电子产品这一个载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由于展示平台的特殊性,动画的设计就达到了一种既传承原有的艺术设计的特点又摆脱了传统设计对于材料资金的客观约束,更加发挥了其审美特性。概念设计师们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保证场景设计中逻辑上的真实感的前提下,达到了一种设计感。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就糅合了传统美术的表现手法和现代设计艺术的创作理念。

一、何为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属于设计整体项目的前期部分,是项目由文字策划转变为可视图像的重要连接点,概念设计便是设计师对于文本的最初思维和想象力的表现。这个概念是作为一个团队运营的参考而设计的,在最后的成品中有可能不一定大家会看到,但是它作为设计师的主观设计的表达,是整个设计项目的核心部分。后续的工程师或者是美术只有看到前期概念设计师们设计的图稿才能明确整个项目的大致效果和他们所必须努力工作的目标。

二、概念设计的特点

动画场景的设计比实拍影片有许多设计、实施方面的优势,不受材料、成本、预算和搭建场景的客观条件所制约。概念设计(concept art)包含建筑设计,但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设计。它连同灯光,雾气和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环境氛围一起,够成了整个设计师想表达的空间设计。

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由于展示平台的特殊性,影视动画场景的概念设计就达到了一种既传承现代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的同时又摆脱了传统设计对于材料资金的客观约束的作用,加强了审美性摆脱了功能性。

三、概念设计中后现代的体现

(一)影视动画概念设计的隐喻性

动画故事中的场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概念设计在设计中场景的概念就必须要隐含人物的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心理活动等一些作用,隐含主要情节以外需要人们细心发现的内容,体现了深刻的隐喻价值。

例如《料理鼠王》的一幅概念设计中,老鼠们在货架下张望的场景就隐喻了主角(老鼠)和现实关系的一种矛盾:装满货架的食物高高在上、冷冻食品塞满了冰柜,他们是那么巨大美好但是主角却是那么渺小并且 “肮脏”。一般孩子们看到那么多吃的心情会露出喜悦的感觉,灯光应该是柔和温暖并带有梦幻效果的,但是在场景中,灯光是冷冷的蓝色,并且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危险的感觉,在画面中间甚至运用了大量强光而形成的白色,犹如警察的探照灯一样,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正是导演想通过画面和场景设计无声的向观众表达的。

(二)游戏美术概念设计中的历史文脉性

游戏中也经常会运用到动画,但是游戏中动画概念设计的功能就完全不同。由于游戏更注重的是用户体验,用户操作的自由度大大上升,游戏中的动画场景概念设计便弱化了叙述故事的功能。并且由于它要完全提供一个模拟的世界给用户进行体验,他所提供的世界则对比起电影来说必须要更加真实且富有人文气息,游戏美术概念设计拥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

游戏概念设计的人文性体现为两点。首先从建筑设计风格来说,场景概念设计中游戏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描摹加创造,例如《波斯王子》等场景概念,正是对中亚建筑风格的吸收外加创造。这些设计体现出了浓郁的文化特征,人们游玩其中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中亚风情的异域梦境之中,有种浓浓的文化感。这种文化感比起影视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更加强烈。

历史文脉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其他体现人类生活的痕迹的细节设计上。比如废墟、书籍和纪念碑。废墟这个场景就经常在各种游戏中出现,他不但能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也能给人们的心灵一种时间流逝的沧桑。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载体来让参观者第一眼就非常直观的感觉到凝固于废墟之上时间的印记、曾经发生的故事、人们年轻的岁月和那种现在再也无法去重新感受的遗憾。书籍和纪念碑也同样承担着彰显历史文化的作用。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工艺品 创新设计 思维训练 概念设计 快速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8-03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旅游消费群体不断壮大,从而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市场规模的空前庞大。与此同时,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与衍生的旅游产品也随之火爆起来。人们常常因为喜欢一个旅游景点而乐此不疲,但往往因为难求一件特色工艺品而大失所望。近些年,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所占比重在旅游总收入中徘徊在20%左右。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旅游区工艺品的销售额低于整体旅游经济收入的5%,这个销售水平远远滞后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总额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设计与品牌塑造。有学者认为,旅游工艺品可以成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它的开发应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走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设计之路。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市场(消费者)需要而在原生工艺品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新型旅游商品,凝聚了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性与工艺性一体的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因此,旅游工艺品设计理念表达的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产品本身具备的是纪念性与艺术性,整体景点景区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应当是反映本土特色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形象标识。为改变我国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水平滞后旅游市场全面发展的局面,笔者认为,旅游工艺品走上品牌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创新之路,与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思潮不谋而合。

二、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有助于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一)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

众所周知,工业产品的开发与使用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创新来自于设计师对人类某种需求大胆地进行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即工业设计师针对某种群体所反映出的某种需求先提出一种概念(假想、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材料、形态、功能等大胆地设计,而从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创意。被公认为改变世界的天才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设想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最初通过概念设计最终变成了现实。他所领导和推出的iPhone等系列产品深刻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这样的概念设计往往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消费观念,工业发展走向,并且让人叹为观止。只有敢想,不断地激发设计思维的潜能,提出一个新颖的概念而现实暂时无法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设计,才能推动工业社会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工业产品与工艺品的关系

可以说,工业产品在没有呈现批量化、产业化之前,可以看做一件工艺品。工艺品是工艺美术的范畴,工业设计是从最早的工艺美术领域分离出来独立成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孕育在工艺美术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概念设计有助于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同样适合于旅游工艺品设计领域。在旅游工艺品开发初期,对地方特色景点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民族建筑进行畅想,提出设想形成一种概念,在此基础上做大胆地创新与研发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塑造旅游工艺品的品牌意识,还有利于实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效果。

当旅游工艺品已成为当代人们个性消费的新宠,消费者就要求从事旅游工艺品开发的设计师必须尽快实现产品的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以达到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目的。由于目前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所看到的旅游工艺品,一方面,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产品设计不走可持续发展策略,已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铜、锡等不可再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如何为企业输送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是摆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方向)教学面前的首要课题。

三、引入快速概念设计,提高旅游工艺品课程的思维训练效果

以实现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为宗旨,在教学中应用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尤其是引入产品设计中的快速概念设计(FCD)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而且还能为社会培养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群体。

(一)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

产品设计课程在国内艺术院校一般设置64学时,时间为4周。产品设计共有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设计选题、设计调研、设计方案和设计实践。“设计选题”模块,一般为自由命题和专题命题两种。这两种选题在设计之初,都需要学生进行创意畅想,也就是概念设计。现在的教学课程里教师往往是把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面对客户,真实体验设计的趣味。“设计调研”模块,包括调研的内容和范围、调研的计划安排、产品设计定位以及调研的总结报告等。第三模块――设计方案,即解决问题阶段。把前期的市场调研情况汇总,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进入此模块。同时,与之紧密联系的环节就是提出创意,构思草图,进行初步创意设计的过程。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在前期理论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步构想,也是后期“设计实践”成败与否的命脉。因此,创意思维训练在这一环节显得更加重要。

(二)创意思维训练对旅游工艺品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领域中所指的创意思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产品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必须打破成规,是异思妙想极具创新的过程,常常表现出思维的活跃、周密、灵敏,思维常态呈现出立体、多元化趋势。创意思维能力是支撑整个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对于学习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设计训练意识,没有合理的设计方法,很难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更不用说突出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也无法谈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

(三)引入快速概念设计(FCD)提高创意思维训练

把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快速概念设计引入旅游工艺品设计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爆炸性思维的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由最初的64学时改革为80学时,为期4周。应用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在课程的第一周进行知识概述、创意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对课程有了初步印象后确定设计选题。

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改革前的创意训练是第二、第三周进行,以平面几何形、立体几何体、植物、建筑风景、动物和人物为主题元素,要求学生对每个主题完成草图和正稿共计480张。通常在此环节中,学生往往因耗费精力多、压力大、学时长,而对后续的设计实践产生学习逆反和信息存储衰退迹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一:首先把内容提至第一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改革二:在学时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引入快速概念设计(Fast Conceptual Design,简称FCD)。改革三:思维训练以分钟为单位重新进行教学安排(见表1)。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设计流程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课程教学。所以笔者对旅游工艺品设计流程进行了调整,实现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尤其是将FCD方法提到用户研究之前。这种方法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设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他们将市场调研等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旅游工艺品概念设计。表1中所示,思维训练内容分为几何形状和立体形态两部分。通过限时即兴创意专题训练,由二维到三维的循序渐进,进行快速设计表现。学生训练与作业点评环环相扣,教师能通过学生的专题训练第一时间掌握其学习效果。同时,设计者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作业评定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很快找到问题的所在,扬其长查其短。由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思维的流畅性、系统性,以及创意表达的快速表现力。并且结合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实践证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领域实现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创作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全面规划的设计创造过程。在旅游工艺品开发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系统地训练,丰富其设计的造型语言,提高其设计的形式美感,积累其设计的实战经验,从而使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旅游工艺品设计可以也应当应用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虚拟的客户群体需求,完成概念设计,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而且对他们培养创新设计,提倡个性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积极效应。笔者认为,一款好的旅游工艺品具有跟产品一样的价值取向,即体验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往往树立了旅游胜地的坐标,也是宣扬当地特色的美好代言。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实现概念设计,尤其是植入快速概念设计(FCD)思维训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造福于当地一方水土。

【参考文献】

[1]李炜.旅游工艺品的产品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2]张姝.国内游客旅游商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探析[J].旅游论坛,2010(6)

[3]宋河有.文化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工艺品开发探究[J].旅游论坛,2011(6)

[4]徐西娟.视觉设计的创意思维训练[J].装饰,2005(6)

[5]胡莹,李璐,王巍.快速概念设计方法[J].装饰,2010(9)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术;设计;工艺美术;意识形态

    研究和探讨美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美术以及美术相关学科必须研究的课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从这三者的概念入手。了解它们的内涵从而区别和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从三者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分类阐述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设计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分类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发了。设计的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其特征是用石、木、骨等自然材料来加工制作成各种工具。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在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类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因而产生了石器生产的目的性,这种生产的目的性,正是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

    一般分为两大类:日用工艺、陈设工艺。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一般是打制成形的,较为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通过观察世界各地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人们可以了解到人类设计概念产生和演化的过程。事实上,整个人类的设计文明就已在这里萌发了。

二、美术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类别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这里我们可以从美术的概念看到美术的大概念包括了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三、工艺美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类别

    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目前,国内外对工艺美术这个概念的理解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说法,工艺美术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现代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三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属工艺品等;现代工业美术(或称“工业设计”)包括一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适用而美观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家具、地毯、家用电器等),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的造型和色彩设计;现代商业美术主要是指商品标志、包装装潢和商业广告等。建筑之所以也属于美术的范围,那是由建筑本身包含的技术科学和艺术的两重性所决定的。任何一座建筑物总是以具有某种空间形体的物质结构矗立在大地上的,这就必然有一个造型是否美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和雕塑一样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造型艺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 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有意识指导下的行为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活动。这种行为过程包含了美术这一意识形态。而美术又包含了它的分支之一的工艺美术。因此我们说美术是包含在设计中,而工艺美术又包含在美术中。这就是设计、美术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史》主编:屈健 宋晓峰 王旭  西北大学出版社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0篇

1.1外因———与客户有良好、完善的沟通

这需要深入挖掘设计对象的企业背景、企业文化、业主的设计要求、兴趣爱好等内容。比如做某电脑公司的展示空间设计,便要做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业主是IT企业,代表高科技,在这里我们便找到诸如高科技、尖端、现代等词汇,这就是此空间应该给受众生理及心理上的第一映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与业主的沟通,以获得全面的资料,它们是设计师获得设计概念的源泉。

1.2内因———设计师自身的积累

即设计师的阅历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他的美感经验。设计概念是设计师灵感的迸发,这灵感可来自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设计师用敏锐的心灵和双眼认真体会生活的必然结果,是设计师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审美品位、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融会贯通的结果。如一个对音乐感悟力强的人在听到《雨打芭蕉》这首清脆、动听的古典民乐时,能够将此种感觉运用到空间中(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通感),营造出一个坐窗听雨声的闲散、惬意的空间;再如某设计师生长在海滨,蓝色的海洋与金色的沙滩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他的居室设计方案中,以此感受提炼出“沙滩与海”作为整套方案的设计概念,使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

人类的设计思维源于生活,源于思考。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概念的定位关乎于想象与灵感。室内设计创作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且又要它有益于生活。我们正处在读图时代中,电脑图片极度泛滥,一大部分人陷入会使用绘图软件就是设计师的误区,实际上是不能用电脑代替人脑的。室内设计师不是只会做电脑效果图,若是这样的话,那么设计便会陷于平庸“。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既是‘想象’,就不能无中生有,因为它不能离开意象,而意象是由经验得来的。既是‘创造’的,就不能只是复演旧经验,必须含有新成分。创造的定义可以说是:‘根据已有的意象作材料,把它们加以剪裁综合,成为一种新形式。’材料是固有的,形式是创新的;材料是自然,形式才是艺术。凡是艺术创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综合,创造的想象就是这种综合作用所必须的心灵活动。”①从以上可以看出,普通平凡的生活积累是寻找并确定设计概念的基础,设计概念的定位是内、外因相互综合的结果,设计概念是设计师个人的智慧、情感、记忆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2设计概念的分析与提炼

此过程也就是将属于情感语言的设计概念变为可实际操作的实体符号,使空间有个性、有表情、会说话。举个例子:如何将“赛车”这个设计概念运用到一个主题酒吧空间中?这需要设计师把从已定位好的设计概念那里得到的最初感性语言进行打散、颠倒、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获得最终的艺术效果。这其间要对设计概念进行分析与提炼。对“赛车”这个设计概念展开开放性思维,挖掘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如材料、形态、色彩等等,使所设计的空间有内涵,有说服力。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固定的设计概念,此空间才有了高度统一的表情语言,而不致使空间东一块,西一块,一会儿现代情调,一会儿古典意韵。

此过程也是“放”与“收”的过程。将运用开放性思维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取舍,这也是对设计概念进行分析和提炼的必然要求。将所得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得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使其作为掌握设计整体性的视觉映像。

另外,它还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物质先于意识,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这里所说的设计的“具象”是指设计师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如人、动植物、山、石、水等有所认识“。抽象”是指在对客观存在认识的基础上,将所获得或积累的信息如形态、个性等进行艺术加工,将其转变为设计语言来获得既定概念下的艺术效果。再回到前面的“赛车”概念的酒吧中,可以将轮胎的形体夸张、夸大,形成卡座,以此来渲染赛车概念下的主题空间环境。这样的设计语言,使空间既有了十足的视觉元素,又不乏实际功用。设计的抽象与具象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几何符号、色彩、点、线、面的组合等抽象元素来表达设计概念,传递情感。经过对设计概念的分析和提炼,运用开放性思维我们便逐渐找到了表达空间、传递情感的设计语言及设计元素。总之,在设计概念形成之前,需要设计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调查、沟通、观察、分析,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和概括。

3设计概念的物化

设计概念的物化阶段是指将前面两阶段获得的设计语言综合运用于室内空间中,精心收集和审慎挑选有助于训练设计师的头脑和眼力。将设计作品的灵魂———设计概念及其形成的设计语言、符号等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灯光等手段来传递给受众。这个环节是设计概念的具体体现,是设计概念的物化过程,通过装饰材料、工艺、制作、科技手段来作用于空间,以达到设计概念的具体表现和实施。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要既满足于物化功能,又能满足精神需求,还要具有独特魅力。于是,设计概念的主导地位和灵魂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贯穿于设计的始终。在追求创意美的同时,设计师还要兼顾造型美、结构美、色彩美、材质美、灯光美、工艺美等方面。这样,一个有个性、有特殊旨趣的空间便赫然出现了。

4结语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设计成果;产品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48-02

设计服务于人类生活,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设计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不能将之物化为产品,其设计意图便难以实现。只有将设计成果产品化,才能使设计成为现实中的产品,担负起它本来的社会使命。

一、学科特性的使然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造物艺术在中国曾使用了三个不同的名词来概括,即:世纪初的“图案”,后来的“工艺美术”以及现在的“设计艺术”。每一次名称的更迭都蕴含了学科内涵的扩充和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在不断发展中,艺术设计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性,成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综合叉学科。与纯艺术相比,艺术设计起初就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艺术设计会随社会发展和时代审美而嬗变,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特征以及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宗旨却始终如一。

1.功能性与实用性。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实用与功能于一体的学科,是服务于人类生活的造物活动,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赋予新的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已经形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向,在商场富有设计感的商品会格外畅销,人们都偏爱实用且赏心悦目的商品。我国目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千余所,作为设计人才主要的培养地,更应重视艺术设计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艺术设计实用与功能的特性,无论在我国古代先民的造物活动还是在现代设计中都有优秀的表现。如马家窑文化中的旋纹彩陶尖底双耳瓶,小口是为了防止水溢出,腹部双耳除去系绳的功能之外,还有平衡重心的作用,尖底则利于其垂入水底,设计精巧实用,处处体现着设计的功能与实用性。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实用和功能依然是考量产品的首要因素,如“穿越居庸关花海、驶向春天的‘和谐号’高速列车”不但带给人诗意盎然的感受,也是交通工具设计的典范。该列车沿袭了“流线型”设计样式,其造型更是模仿了鲸鱼、海豚等动物的造型,向前突出的嘴部使造型更加与圆润与和谐,具有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车速、降低能耗的实际功用。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始终贯穿在设计发展的每个阶段,韩非子的“玉卮无当,不如瓦砾”,墨子的“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为之拙”都很好地阐述了判断设计优劣首先要考察其功用性的立场。

2.服务性与市场性。大工业化的进程,扩大、增加了市场的规模与需求。艺术设计要服务于生活中的人,即消费者。艺术设计的内在的服务性与市场特性,要求它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材料的限制以及技术工艺的束缚等因素。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密切关联还表现在,市场的变化会对艺术设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会促使设计学科专业的增添与调整,其目的多是基于市场的潜在需求,如:动漫设计与交互设计。高校通过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不仅可以提高艺术设计市场的文化水准而且还会影响消费者的审美趋向。在肯定高校艺术教育地位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毕竟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终究需面对社会,设计成果终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无非是综合素质优、实践能力强、设计作品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学生。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则是学生们最缺乏的,为此设计教育应该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市场,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平衡教育与市场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设计成果向产品的转化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这不仅是设计学科市场特性对设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诉求。

二、设计过程完整化的要求

完整的设计活动包括洞察人类所需、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设计目标、将构思所得运用各种设计语言物化为现实而具体可感的设计作品的过程。设计成果的产品化则是设计活动的最后一环――设计传达,它要求设计者在充分了解所处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物质材料与相关媒介作为载体,在保障设计作品拥有合理的结构及功能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设计技巧和手段,将其在设计构思阶段形成的设计意象物态化、成为能够满足物质精神需要的产品。在完整的艺术设计活动当中,只有设计成果得以产品化才能宣告设计过程的结束,否则只能算作纸上谈兵,无法满足人类生活所必需,毫无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设计大多保存在电脑里或者打印在图纸上,这样的设计不能算作真正的设计,因为它不能够提供满足人们实用功能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现实作品,也就意味着没有完成设计的最终目标,实现产品化。设计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大多是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设计审美、东西方设计发展等基础知识,而设计成果产品化是高校设计课堂的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设计成果产品化是设计作品对外展示的过程,也是设计者对产品的造型、色彩、结构、材料使用以及功能等进行最后整合的过程,设计成果只有实现了产品化,才能得以较为直观地接受大众的设计批评,为下一轮的类似设计活动积累经验。

大学生设计成果的产品化不仅是设计活动完整化的要求,此过程更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由设计图纸到设计产品转化之间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从而规范设计当中不切实际的构思,促使他们的设计目光从设计本身投向影响设计物化的更多的学科知识,由此及彼,这也是高校设计教育举一反三、脚踏实地的初衷所在。

三、社会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人类审美喜好对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富有创意的产品更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亲睐,创意产品越发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众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使新概念产品成为当下审美的潮流。大学生设计成果的主体是80、90后年轻群体,其设计理念具有创意性与尝试性,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代的审美潮流。

1.新创意产品符合时代的需求。无论国内外,“创意产业”都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其中艺术设计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创意产品是创意产业链中的衍生品,形式及种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富有创意的产品,最能体现当代消费的特色与社会发展的趋势。1997年,布莱尔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于次年规划了设计产业发展的前景。创意产业使英国的传统模式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创意服务为主,实现了快速增长。当代社会,温饱的解决促使着人们对精神的追求,那些带有创意性的设计产品倍受亲睐,成为挑选的重要对象,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符合当前消费者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诉求。从数据来看,我国对创意产品的出口额呈递增的势头,这表明新创意产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年轻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其设计成果带有丰富的创造性,通过对这些设计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在满足社会对创意产品需求的同时,实现设计成果的设计价值。社会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审美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实用及功能性上,要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创意设计,从而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2.新创意产品适应时代的审美理想。在当代设计语境中,概念产品带有较强的观念性与突出的艺术特征,体现了超前的设计理念,展现了设计的前瞻性与未来意识。概念产品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概念,而是给予产品以新的设计形式,具有探索性与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概念产品投入较多的关注,呈现出新的时代审美潮流。在此影响下,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大机器的批量化、规范一致化的生产,需要更加独特、多元的设计出现。

概念产品是对多重设计可能的探讨,目前较多的生产制造企业,借以概念产品为载体宣传自己未来的设计理念,展示自己的设计能力。概念产品特有的创新思维的设计精神被诸多行业汲取,如概念建筑、概念车、概念书籍等。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时代审美的变迁都表明概念产品是未来设计的新趋势。概念产品对时代审美的适应建立在大众对设计有限价值的不满足,进而激发对新颖奇特设计产品的需求之上。在设计史中,现代主义设计追求功能、反对装饰的设计理念满足了二战之后面临重建的设计需求,然而发展至后现代主义设计阶段,重视功能、反对装饰的设计产品已不能满足时展的审美需要。尤其青年一代,厌恶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呆板、毫无情趣,开始追求形式新颖、独特的设计产品,他们追求个性与时尚,传统的单一设计风格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设计产品带有强烈的前瞻性与未来性,“流线型风格”、“高科技风格”设计理念应时而生。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原点价值;跨界整合;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20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

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见图1)。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

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

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 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23个类别,共计268个品种(见图2)。

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

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1/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

2.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

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20年,目前已有70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16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3 000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9大类共795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法国卢浮宫的艺术衍生品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艺术珍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官网上的艺术品商店售有海报文具、珠宝、目录指南、装饰、DVD、儿童用品、时尚配饰、雕塑8类,共计2 235种商品。由于藏品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先进,卢浮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品质精美、品类丰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借鉴(见图4)。

卢浮宫在开发高中低档衍生品的品类和数量上是比较均衡的。其中,高端商品珠宝依托于丰富的馆藏品,制作精美,极具异域风情。复制品中,雕塑的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分为古代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埃及艺术、亚洲艺术。时尚配饰是独立于珠宝和装饰的一个特色品类,与法国的时尚产业紧密相关,是法国非常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依托于法国文化和地域的特点虽不可效仿,但这种开发衍生品的思路值得借鉴,因为文化艺术资源毕竟是艺术衍生品的命脉。数量最大的目录指南,则反映出卢浮宫每年庞大的游客数量。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美术馆、尤伦斯当代

艺术中心、上海证大艺术超市,发现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格局是:博物馆依托于文物级的藏品进行开发;美术馆依托于所收藏的艺术品进行开发;画廊依托于已授权或签约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开发;艺术超市由于没有重量级的藏品,倾向于创意品的开发,走平价路线。整体来看,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衍生品的数量少、品类细分度差、雷同感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超市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设计、开发、营销到展陈的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深度较浅;三是国内艺术衍生品授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不尊重艺术品的知识产权,而侵权常给艺术家带来名誉、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使行业雪上加霜。

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途径

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围绕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细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系统地回答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

分析艺术衍生品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衍生品“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们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六大价值需求,即收藏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实用价值。因此,在产品开发初期,应依据这六大价值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艺术衍生品的品类:仿真品、装饰品、纪念品、礼品、奢侈品和日用品。这六大价值分别对应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仿真品的收藏价值、装饰品的审美价值、纪念品的情感价值、礼品的馈赠价值、日用品的实用价值、奢侈品的身份价值(见图5)。遵循价值分析推导出产品品类,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关联,可保证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有的放矢,避免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这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创新与深度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搞清楚“为什么”不仅可以保证短期开发的明确性,也可为长期产品的开发摸索出一条规范的路径。从“为什么”开始的设计思路,可保证设计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2.艺术衍生品的品类细分

在对艺术衍生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艺术衍生品的品类进行细分。品类细分是艺术衍生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研究进行到艺术衍生品品类细分时,艺术衍生品的雏形就已经呈现出来(见图6)。通过对仿真品的收藏细分、装饰品的载体细分、纪念品的情感细分、礼品的用途细分、奢侈品的材料细分、日用品的功能细分的研究,艺术衍生品呈现出巨大的开发空间,许多可以延展的领域一目了然地出现,有效地回答了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艺术衍生品的系统模型

艺术衍生品“怎么做”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性问题。当前国内市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衍生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与缺乏系统模型有直接关联。艺术衍生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会出现品类上的狭窄和造型上的雷同,而且这种不求创新、一味相互抄袭、追求短期商业价值的行为,会导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系统模型(见图7),这

个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丝丝入扣的关系,有着相对严密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个模型推衍出的艺术衍生品具有生成感,这种生成感可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品质,提升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这一系统模型可为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建立关联,使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成为可以系统推导出来的严密流程,即从“无形”的动机、观念到具体的概念、要素,进而形成“有形”的原则、策略、标准,完成动机生发――观念产生――概念导出――要素形成――原则建立――策略形成――标准制定等。以不同的动机作为核心,可以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观念、要素、原则、策略、标准,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进行整体性思考,以保证之后的实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4.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主要由以下四步构成(见图8)。

第一步是市场调研。其目标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了解是艺术衍生品市场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可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购买力、商品需求结构、消费人口结构、消费者购

图8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买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等进行调查,摸清消费者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动机、对现有艺术衍生品的意见、潜在的消费需求等。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确定产品概念、品类、功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和展陈营销,保证艺术衍生品的良好开发。

第二步是产品定位。定位过程是一个对现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在未知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定位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灵魂,好的定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呈现产品的利益点、凸显产品的特点。通过产品定位,可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品类、价格、人群、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三步是设计制作。这是一个将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产品的过程。要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设计概念,进行反复的设计探索,寻找对应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不断通过草案优化艺术衍生品的外观、颜色、细节、语义、功能等,协调多种设计元素的冲突,将复杂的概念协调为简单的产品表

达。之后,运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具体的产品制图,根据制图,完成产品模型的打样,进入生产环节。

四、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

艺术衍生品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等,而艺术衍生品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概念创新问题。创新的原点在哪里?

概念创新既非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也非绝对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两者的思维突破。概念创新的基础虽是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这些都只是条件,不足以达成概念创新,概念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赖声川认为,“创意所需要的智慧,是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4]。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本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在赋予物体形态之前,必须首先赋予物体以精神,然后用材料和形态将其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发挥“转化”作用,将自然界的材料按照设计构想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新的功能。为了完成这种“转化”,创新设计的思维必须寻找未转化前的原点。原点是设计的“根”,是进行创新最根本的素材;原点是创新的灵魂,其价值在设计中是必须保留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变它的呈现状态而已。以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衍生品的原点是艺术品的原型,文创产品的原点是思维的原创,旅游纪念品的原点是特色的原地(见图9)。原型、原创、原地是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部分。

作为艺术衍生品,衍生品原点的价值是其核心的价值。原点价值有三个属性:稀缺;非物质;无价。无论是狭义上具有艺术品原型的衍生品,还是广义上具有艺术感的衍生品,都具有这三个属性。优秀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当下呈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灵性,正是这种灵性的存在使得艺术品原作成为了稀缺、非物质、无价的物品。因此,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中,要通过设计语言的转化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并尽力保留艺术品的灵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艺术衍生品的欲望。稀缺性可使消费者趋之若鹜地渴望拥有;非物质性可使衍生品在延展中得到自由诠释;无价性可为衍生品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要进行艺术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

德国著名学者W.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本身并

不具有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复制时所参照的物品,是这种稀缺的物品所具有的灵光让沉溺在物质泛滥世界中的人们在对这种特殊物质的复制品的占有行为中,稍稍脱离了物欲层面,赋予了其精神追求的属性。[5]

创新是从原点出发、以当下的审美意识和需求重新造物的过程。对艺术品原型的“转化”,从视觉上直接提取其图像、色彩、肌理进行再设计,是最常用的创新方法。但要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必须寻求衍生品的价值突破。可从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上实现突破,从商品开发的角度梳理产品功能,从功能需求的角度细分产品类别。

2.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

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领域,基于原创的“跨界”整合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产品的体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原有以功能定位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需要一种新的物质载体出现,以整合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品位,给人们带来纵深的产品体验。

“创意是一种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的能力。”[4]跨界整合意味着突破,其最核心的突破不仅是物与物的连接、场域与场域的融合,而且是观念、概念、思维、方法、感觉、状态、立场的转化。思维层面上的跨界,能够带来概念的创新,在原发状态基础上生成极具原创感的产品。

3.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无论是历史文物、建筑遗产、文化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形成的稀缺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的深挖,是实现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地域资源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从价值层面寻求地域的独特元素,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组合、提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传统的生活理念,为现代文明带来传统的观念,通过造物来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实现艺术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本文关于艺术衍生品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概念创新、原点创新的层面而展开的,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媒介创新并没有涉及,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1]

林雪.艺术衍生品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服饰:理论版,2014(7):232.

[2]金磊磊.艺术衍生品的定义与分类[J].大众文艺,2014(21):117.

[3][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综合运用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1.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2.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有“表象”和“艺术形象”两层意思。表象是自然状态所形成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质感、肌理等,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新形象。艺术设计的形象思维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自然形象、艺术意向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过程。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把直观所得到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变化过程。 

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称作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则是根据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思维,它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与结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本到质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中的推理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概念、原理的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方法。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因素,是个别现象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人们在对个别现象的个性归纳中发现其共性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设计形式。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作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展开思考的方法,是从同一来源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活动向多方向扩展,从而获得新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更多新思路、新创意、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为设计提供更加宽泛的设计灵感。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综合运用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1.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2.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有“表象”和“艺术形象”两层意思。表象是自然状态所形成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质感、肌理等,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新形象。艺术设计的形象思维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自然形象、艺术意向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过程。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把直观所得到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变化过程。 

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称作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则是根据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思维,它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与结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本到质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中的推理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概念、原理的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方法。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因素,是个别现象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人们在对个别现象的个性归纳中发现其共性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设计形式。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作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展开思考的方法,是从同一来源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活动向多方向扩展,从而获得新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更多新思路、新创意、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为设计提供更加宽泛的设计灵感。 

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设计;属性;多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 对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追求,不断的发展提高。单一的设计方法,单纯的专业设计,不能完成人民的对立体化物质享受的需求。需要概念设计、景观设计、专业设计同时进行。

二、设计属性

概念设计,从理念上、创新上阐述,起到导向作用;景观设计主要从景观感受层面、实用性、审美性、边缘性、前瞻性、环境艺术性对该学科的特点, 从物质、精神享受通过文字符号、视觉符号予以表达。专业设计按照规范、法规、政策、经济、实用、美观、耐久的要求,进行的设计。

1、所谓“概念” ,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通过文字符号的表达、视觉符号的表达。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即从某种理念、思想出发,对设计项目在观念形态上进行的概括、探索和总结,为设计活动正确深入的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具有行业特征的。它或许是陈旧的、历史性的,或许是潜在的、模糊的,或许是地域性的。

2、现代景观规划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尺度更大,知识面更广,涉及的因素更多,是面向大众群体的,强调精神文化的综合学科。终极目标是:寻求创造人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地方性、生命性、时间性是该学科的专业特征;开放性、系统性、边缘性、完整性、综合性是该学科的特点;

景观感受层面、环境生态层面、人类行为及相关历史文化层面,蕴涵了他的追求和理论研究。各类环境详细规划、宏观环境规划、施工图及文本制作、场地规划、施工运营决定了它的要素追求。

3、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分工,联系密切,共同构成城市的有机整体。城市功能分区应使各类用地有合理的规模配置。 各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应分级设置,充分考虑人们使用的便利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来均衡布局。 各功能区之间既要保持便利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与形象的需要。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相协调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果。每一个都应有特色。 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乡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和村镇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促进和保障城乡规划及相关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城乡各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保障公共利益,维护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合法权益。

三、互补性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 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强调面向大众群体。在设计元素和材料上,从传统的山、水、植物、建筑拓展到现代的模拟景观、庇护性景观、高视点景观等综合的现代设计元素和高新技术材料。从宅院的种植花木到整个户外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涉及到:街头绿地、公园、风景旅游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区域和国土的规划设计、大地的宏观生态规划设计。从传统的二维景观到三维、四维甚至是五维的景观;从传统的山水、阴阳二元到现代的功能、形态、环境的三元。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单纯讲究美观还讲究生态环保、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文自然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学科,体现了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塑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概念设计更注重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把握时代、行业、专业前沿,创新的眼光、领袖的气魄、前瞻的思维,利用运筹学、管理学、技术学,动态的理论研究和静态的学科分析,揉进了新的创新设计元素,达到了专业设计完美性、创新性。

四、多元同步要求

1、多元性:指要素多元性。如山水、阴阳、功能、形态、环境、感官、景观感受、植物、建筑等。兼顾各种要素,达到设计艺术化。

2、并列同步。概念设计、景观设计、专业设计是并列关系。概念设计起到创新补充作用;景观设计起到景观感受作用;增加了专业设计视觉冲击作用、感官艺术作用。达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视觉效益、感官效益同步进行。

五、设计原则

成功的设计,除了科学合理外,还应该遵守实用、创新、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等等。设计思想有新意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注重环保意识。创新意识 ,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创新也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也是设计的灵魂,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从原理、经济、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达到产品设计的创新。

1、 实用原则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必须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 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性能、构造、效率、精度、可靠性 ,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 ,造型、色彩、机理和装饰 ,显示个人价值、兴趣爱好和社会地位;设计要考虑人文因素 。

2、经济原则

设计中的原则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材料、技术、管理、工艺(加工方法)、包装、运输、仓储......等考虑 。

3、美观原则

真正好的产品在实现某种功能的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感受,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各种设计,要遵循美观的设计原则。美观设计原则是多元的,它受到消费者、功能、技术、文化、理念、爱好、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