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舟山群岛新区;GM(1,1)模型;海洋经济;增加值

随着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关键点。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其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为实现《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提出的“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针对未来发展态势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舟山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12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6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增长252%。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与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达亿元(占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54%)相比,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远不及天津滨海新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6.09亿元、第二产业344.82亿元、第三产业344.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9%和13.0%;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第二产业385.42亿元、第三产业383.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2.3%和9.1%;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为9.8∶45.2∶45.0。舟山群岛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但有所控制,基本与第二产业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3 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舟山群岛新区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其中,海洋生物、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工程等新型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末,舟山市海水淡化能力已达43 350 ;2011年,在舟山投产的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承接并完成了中海油“海洋石油942”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2012年,舟山市10个海洋生物项目被列入重点推进建设项目库,同年,舟山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销售规模达3亿元。按照《舟山市风电发展规划》初稿,到2015年全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87万kW,其中近海风电场可达60万kW,到2020年舟山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182万kW,近海风电场约150万kW。

虽然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其经济地位不突出,缺乏高科技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士,产业发展缓慢。

2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测

2.1 预测模型确定

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具有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是处理小样本预测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进行预测分析。

2.2 数据选取

根据2004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具体数据见表1。

2.3 预测分析

利用上述原始数据作累加处理,代入响应方程,最后得到灰色预测模型:

x(1)(k+1)=1 005.781 0.168 7 k-861.981

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值、相对残差和相对误差等结果见表2。

根据GM(1,1)预测模型检验公式,得出S2=,S1=;对模型进行评价:方差C=0.084 60.95,精度等级一级。因此,灰色预测模型是海洋经济增加值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

3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舟山群岛新区从2013年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时,海洋经济发展呈明显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增加值将突破1 000亿元。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应考虑到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提出针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点建议。

3.1 遵循一项制度,坚持二项原则,把握三个统筹

舟山群岛新区应将海域使用权审批管理制度纳入其规范海域使用的法律体系范围内,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赋予立法权,独立建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海洋法律,以维护地方海洋权益及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遵守可持续,首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原则。应坚持海洋综合管理的原则,以海洋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行为,在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下,对舟山群岛新区所管辖海域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实施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资源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和谐环境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内在潜力和竞争力。

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把握3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必须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纳入经济成本预算中,建立经济、环境、社会利益平衡机制;其次,统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利用陆域经济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后,统筹立法和规划与实践之间的协同,保证每一项实践前期均有科学的立法和规划,凡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并且在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新区先行先试,使法律实施在新区建设中机动灵活化。

3.2 推进海洋科技应用,构筑海洋技术堡垒

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科技的重要切入点。应根据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特点,引进对口的海洋人才,鼓励海洋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流和合作,并同时发展新一代海洋人才,加大对浙江海洋学院及其他涉海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资金、设备的投入。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前提。加强科研成果扩散渠道的构建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价值所在,有利于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和互享,进而带动海洋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要加强海洋资源获取者的自我约束力和海洋自我保护意识,不可盲目用海、围海、填海,避免粗放型、掠夺型的资源获取方式。积极做好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未来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应从“拼资源”向“拼技术”转变,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海洋三次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4]陈雯,宋伟轩,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28-38.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船舶工业 整体造船 一体化运营 管理效率

从国际造船业格局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造船业正进一步走向没落,日本造船业也正在逐渐淡出与韩、中两国的竞争,而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则显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随着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中国已从世界造船业第二方阵的中游一举进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国造船业已经确立了“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雄伟目标,正不断借鉴和吸收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和经验,采取种种措施提升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国内造船业格局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造船业己经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已确定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区和珠江口区三大造船基地。中国造船业目前已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在江苏、浙江等地区。浙江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正在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并把舟山确定为“长三角”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因此船舶工业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海防、海洋开发和渔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实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浙江的区位优势也得天独厚: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不仅区域内外交通便利,且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发展船舶工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条件十分显著。

浙江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有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发展船舶工业的地区之一,目前浙江为加快造船产业的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的开发应用、网络化建设、虚拟造船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投入,把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全面提升数字化生产技术为主题。世界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向东亚转移,为浙江造船工业发展创造了机会,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乘势而上,浙江船舶工业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列入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批为部级新区。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把国家战略需要与浙江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同时择优发展新型船舶工业、汽车、环保石化、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经济”。

2.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现状

浙江船舶工业是浙江省制造业应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很早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在船舶设计和船舶制造行业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浙江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软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浙江扬帆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管理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且系统还需不断升级。市场上一般的CAD、CAM 软件和ERP管理软件很难适应船舶制造企业的需要,由于我国造船企业在生产运营模式上与国外先进造船企业存在的较大差距,船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复杂,不同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完全相同,配套企业达上千家之多,每一艘船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自已的个性,不能简单地重复和复制;以及国内管理理念、体制上的特殊性,导致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也不能简单套用,需要有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要做,加上引进的软件商出于商业利益和技术保密,我们很难进行软件二次开发,至今浙江省造船企业还没有完整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使造船企业的设计、生产运营无法集成,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造船成本相应较高。[1]

目前浙江造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设计、采购、生产、成本、精度管理等方面由各自独立的软件系统来支撑,这些软件系统在整个造船流程某些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系统开发应用没有站在整体造船高度考虑,设计、生产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这样不能真正体现软件系统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提高造船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率,从而把浙江造船企业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坚定地走出一条以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为核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浙江的民营船舶企业多数是按整体制造模式在造船,浙江的骨干船厂处于分段制造模式向分道制造模式过渡阶段,已普遍应用CAD出图、数字放样技术和数控切割设备,开始在船舶建造的生产环节引入信息化技术,有的工厂已按区域造船模式进行生产设计,但与先进的造船企业比较,在信息化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浙江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2]如何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工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1当前造船企业面临的设计管理问题

随着造船企业造船产量种类的增大,设计部门的设计任务日益加重,设计图纸的信息量也相应增加了许多。设计部门需要同时设计多种船型,且设计周期要求短,设计过程管理复杂、管理难度大,缺乏具有设计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技术帮助,阻碍了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有: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 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 S 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 J 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 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 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 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 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 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 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 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人才 海洋经济 协调性

一、引言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高新技术在涉海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海洋人才在我国未来海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海洋人才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尚存差距,现有的海洋创新人力资源储备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科学高效地配置相对有限的海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有必要对中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实现科学布局相对有限的海洋人才资源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近些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海洋经济问题是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但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海洋环境经济、海洋产业经济以及海洋区域经济等问题,而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针对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少见。一方面,多数学者将海洋人才培养作为与其他专业门类人才培养视为同样的问题加以看待,从培养模式、空间分布上未给予特殊关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较长的海洋开发历史,但真正进入以海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兴海阶段尚不足二十年,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蓝色圈地运动的兴起和资源、能源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面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沿海乃至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以耕海牧渔的传统方式简单、低效地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式显然已难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迫切需求,因此,以海洋人才为主体的海洋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利用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海洋人才培养架构,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广东海洋大学等在内的海洋专业院校以及中科院、国家海洋局、中国水产研究院等诸多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逐步增多,但如何从优化人才布局出发,高效利用海洋人才,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快速发展成为了新的命题。

根据经济学中的稀缺规律,一切用于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都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必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即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序流动,以实现整体经济的高效发展。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如此。按照要素配置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素在某一位置的大量集聚一定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作用。对于某些生产要素,如资金、自然资源等,其过量的集聚可能会导致单位要素的边际产出有所下降,但是对于诸如人才、信息、技术等涉及创新问题的要素而言,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并不容易出现,因为更多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聚集会引发较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以近年来海洋科学界大力推动建立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为例,该体系的建立必将实现海洋人才、技术、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会形成因集聚而高产、因高产而集聚的“马太效应”。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人才而言,如何培养是根本问题,而如何配置,实现对海洋人才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同样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现状及变化趋势

(一)中国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在对中国的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加以研究以前,有必要对海洋人才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在以往的海洋科学研究中,通常将海洋从业人员数作为海洋人力资源加以分析,但随着近些年来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该类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因为从事传统“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涉海初级劳动者显然不是智力密集型的海洋创新资源,无法称之为“海洋人才”。在此,为与初级涉海劳动者加以区别,将海洋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能够从事较高水平海洋资源开发或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业涉海技术人员”。为便于后文定量研究,结合历年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将本文的海洋人才计数范围设定为历年统计年鉴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包含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在内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考虑到2006年开始,国家对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为保证数据资料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在此,将本文的研究区间设定为2006-2012年。七年间,中国的海洋人才总量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该图显示,2006-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6年至2008年间,海洋人才总量平稳小幅增长,在2008年至2009年间,海洋人才增长近78%,扣除统计误差,可以看出,该段时期是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期。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海洋开发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加强,海洋人才总量高速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又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在“量”的问题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七年间,在我国海洋人才分布方面,同样发生了变化。考虑到绝大多数海洋人才分布于沿海省市,在此,按照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划分(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南海诸岛),将2006年与2012年各地区海洋人才占比数据整理如下表:

该表显示,在2006-2012的七年时间里,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海洋人才分布情况略有变化,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截止到2012年,已有近四成的海洋人才位居北京,占比居各地区榜首,也反映了北京对人才吸引的竞争力,而天津、上海、山东及广东虽然仍是我国海洋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海洋人才的占比明显减弱,除此之外,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下降,广西省海洋人才的占比没有发生变化,而辽宁、海南和其他地区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上升。将2006年与2012年海洋人才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在地图中加以展现,可以直观地得到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

上图显示,2012年与2006年相比,虽然各地区的海洋人才占比发生了变化,但是,海洋人才占比处于高、较高、较低和低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海洋强省强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海洋强省强市地区由于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而以广西、海南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市虽然临海,但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海洋人才仍然较为缺乏,这直接制约了该类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中国的海洋经济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的,据统计,1979年至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7%,而同期沿海省市的GDP增长速度高达14.1%,沿海省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其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密切相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包括“蓝色经济”、“海洋强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一系列口号和战略相继提出,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45.2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15.8%;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9397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9.3%。2006年至2012年间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由该图可以看出,七年间,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而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在2008年及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最小值,且2009年相对于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增长,所以可以得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效应。

本文研究的是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有必要考虑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2012年全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广东省实现的海洋生产总值名列第一,达到10506.6亿元,接近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的传统海洋大省,其次为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8972.1亿元和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5946.3亿元,广西省和海南省分别以761亿元和752.9亿元居沿海省市的末尾。由于各沿海省市经济规模不同,因此,不能仅以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大小衡量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将2012年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整理如下:

根据数据,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天津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居全国首位,占比达到30.6%,其次为上海市29.5%和海南省26.4%,占比最低的是广西省,仅为5.8%;在各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广东省居首位,广西省和海南省居地区生产总值的末尾,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和海洋生产总值规模不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位居十一个沿海省市的第三位,说明虽然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海南省本身经济亟待发展。

三、协调性研究

在对我国海洋人才分布及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加以分析之后,接下来将对两者的协调性加以深入研究。在此借鉴纪瑞雪(2015)对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中应用的研究方法,先对我国海洋人才的集聚度的赫芬达尔指数加以计算,用以衡量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集聚程度,然后通过构建变异系数法模型对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加以定量研究。赫芬达尔指数是指各区域某经济要素占总值百分比的平方和,即:

该表显示,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赫芬达尔指数值整体呈现出递增趋势,意味着各地区海洋人才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个计算结果与前文对2006年、2012年各沿海省市、北京及其他地区海洋人才分布占比的结果相一致,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其中,2006年至2008年该指数有所下降,但从2009年起快速上升,此计算结果与金融危机发生及作用时期也相吻合,说明金融危机对海洋人才的集聚也产生了影响。接下来,参照黄瑞芬、王佩(2011)曾运用的变异系数法,探究海洋人才的这种集聚分布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人曾运用该方法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性加以分析,用以研究两大系统的协同效应,在此加以借鉴,将变异系数法的模型设定如下:

计算结果显示,2006-2012年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现波动:2006-2008年间协调度值下降趋势显著,2009年出现反弹,此后三年逐步下降。因此,从研究区间来看,除去区间端点值,2009年是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最高的年份。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被时任国家主席提出,也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的海洋开发进入新时期,以上计算结果也基本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现状相吻合。2010年以后,该协调度有所下降,表明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我国的海洋人才分布亟需优化,以最大限度助推海洋事业发展。

根据殷克东、李兴东(2011)构建的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评,所得结果认为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广东、天津,第二梯队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第三梯队包括河北和广西。将上述结论与图2得到的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发现,海洋人才占比最高的山东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仅列第二梯队,而海洋人才占比较高的天津和广东却列居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根据殷克东等的分析认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有较强的依附性,上海、广东、天津强大的陆域经济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而广东、天津在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测中位于第一梯队;根据数据,海南省海洋人才在各沿海省市占比最低,而海南省却处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第二梯队,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海南省海洋经济结构中需要海洋人才较少的旅游业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注意到广西省无论是海洋人才占比还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水平均列沿海省市最末级别。综上所述,作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协调,海洋人才的分布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与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计算结果一致。

四、结语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综合考虑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在海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洋经济是创新的经济,海洋发展靠创新驱动,海洋人才作为新时期我国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新常态情况下,要求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海洋人才的分布不仅对于海洋事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本文从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出发,尝试通过建立模型定量研究两者的相互协调关系,以期为优化海洋人才分布提供指导。研究表明,2006至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值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这一方面与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海洋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密切相关。在海洋人才培养体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科学掌控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人才优化配置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2]纪瑞雪.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5.

[3]彭耿,刘芳.产业集聚度测量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海洋;渔船;事故;航区;碰撞

海洋渔业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现代浙江渔业。近些年,浙江省渔船事故总量居高不下,危及渔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严重影响了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1-2] 为此,结合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近五年的相关数据,开展渔船事故现状调查并对事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十分必要。

1 现状调查

1.1 事故数量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数量变化趋势(见图1)来看:2010年生产事故起,2011年增加了16.1%,2012年事故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但自2013年起事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4年的事故数量比2012年增长了21.1%。总体来看,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频发,呈略有增长趋势,渔船安全生产问题较为严峻。

1.2 生产事故损失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变化趋势(见图2)来看:2010年浙江省因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万元;2011年增加到万元;2012年有所下降,为万元;2013年明显增加;尤其是2014年,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357亿元,约为2012年的2倍。总体来看,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变化趋势与事故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从事故渔船的损失程度来看,极大部分为小事故,渔船全损事故较少,但全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2010D2014年期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全损事故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每年都在20起以上(见图3)。

2 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

2.1 生产作业事故类型分布

不同作业类型渔船发生的生产事故数不同。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不同作业类型渔船事故数年均值(见图4)表明:拖网作业渔船发生生产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61.7%;其次是张网和刺网作业渔船,其发生事故数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5.1%和11.3%;从事围网和笼捕作业渔船发生事故数相对较少。拖网作业分为单拖、双拖和拖虾作业,其中拖虾作业渔船发生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25.1%。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不同作业类型渔船事故数量变化趋势(见图5)来看:拖虾、刺网作业渔船事故数在2010D2011年有所增加,2011D2012年有所减少,2012年之后事故发生数呈增加趋势;围网作业渔船事故数总体呈略增加趋势;笼捕作业事故数呈略下降趋势。

2.2 生产事故航区分布

从浙江省海洋不同航区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见图6)来看:近海航区发生渔船生产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95.1%;其次为沿岸航区,占事故总数的3.6%;远洋航区发生渔船生产事故数最少,占事数总数的1.32%。

2.3 生产事故船龄分布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不同船龄渔船发生的生产事故比例(见图7)来看:11~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发生事故数相对较多,占事故总数的30.5%;其次是16年以上船龄和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分别占事故总数的25.7%和25.1%;6~10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事故最少,占18.7%。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不同船龄渔船事故发生比例变化趋势(见图8)来看:11~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在2011年处于事故高发期,2011年后呈下降趋势;16年船龄以上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D201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后逐年下降;6~10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D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略有上升,此后又开始下降;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D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略有下降,此后又呈上升趋势。

2.4 事故类型分布

从2010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不同事故类型分布(见图9)来看:碰撞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4.2%,为主要事故类型;其次是机损事故和触礁/搁浅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3.5%和9.2%;风灾/倾覆、火灾/爆炸以及其他事故发生比例相对较少,分别占事故总数的5.6%、3.4%和4.2%。

从2011D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不同事故类型年间变化趋势(见图10)来看:2011D2012年,碰撞事故发生数有所下降,此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触礁/搁浅事故发生数在2012年小幅下降,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风灾/倾覆事故发生数在2013年明显增加,此后又明显下降;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数年间变化不大;机损事故发生数在2011D2013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略有上升。

3 结 语

综上所述,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呈以下几个特点:(1)事故总数略有增加,维持较高数量;(2)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增加;(3)从不同作业渔船类型的事故发生数来看,以拖网作业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数最多,其次是张网和刺网作业渔船,围网和笼捕作业渔船占比相对较少,不同作业类型事故数年间变化不大;(4)渔船事故主要发生在近海航区;(5)事故类型以碰撞为主,其次是机损事故和触礁/搁浅事故,风灾/倾覆、火灾/爆炸事故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

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

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关键词 海湾空间;海洋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图1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变动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图2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产业关联效应差异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效应的不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测算海洋产业要素与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关系[7]。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或是系统的两个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较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大小体现了原始因子受比较因子的影响强弱,运用其对GDP与各海洋产业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进行计算和比较。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最大绝对差值,是系统整体性关联空间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最小绝对差值;σ为分辨率,取σ=0.1。

通过2001-2008年数据均值化处理代入模型运算后,结果(表1)显示:辽东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渤海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与电力业;莱州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由此可见,渤海内三大海湾地区各自依据海洋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格局。

辽东湾地区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616 22,滨海旅游业产值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高,辽东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秦皇岛、大连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对辽东湾地区的“食、宿、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辽东湾地区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系数为0508 44,2008年辽宁船舶工业总产值31324亿元,居全国船舶工业第三位,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龙头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极大丰富了海陆产业联动的产业链条,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黄骅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湾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5亿元,渤海湾是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气业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726 35,海洋油气业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海洋产业,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产量1 55715万t,居全国首位,同时天津是全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基地。

莱州湾地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渔业是莱州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渔业产值达19779亿元,产业发展成熟且上下游关联性强,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升级,其产业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也不断提高,海洋化工业是莱州湾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潍坊市属于全国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223.7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关联系数0.778 03,但受港址资源建设条件限制,港口规模不足,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同时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的海洋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分别将各海湾地区2001-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两地GDP发展均与海洋三次产业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GDP的增长;渤海湾地区GDP与海洋第二、三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推动了GDP的增长,而海洋第一产业对其推动作用不明显,相关系数不到06。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基本一致,从侧面证实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合理性。

3 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差异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占当地GDP比重逐渐上升,其中辽东湾地区比重高于渤海湾、莱州湾两地区,由1708%上升到3282%。为了更好把握未来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法、一元回归、幂函数、灰色理论(GM(1,1))模型同时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8-11]分别对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值进行综合均值预测,计算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度(见表3)。

拟合预测结果(见图3)显示:未来十年莱州湾地区GOP占GDP比重上升趋势更加强

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力推动下,将进入海洋经济腾飞阶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将分别达到25%、31%;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大力发

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分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 241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海洋 生 产 总 值 占 全 省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约 为7.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9篇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以来,近几十年中,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形成了许多新的国际海洋法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从整体上反映了海洋法发展的几个新的趋势--经济市场化、生态和资源化、专业化和技术化" [1]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对海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重视,"海洋的综合保护和综合管理也成为了新近海洋开发研究的新潮流。" [2]

与这些新的要求相比,我国海洋事业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与完善,以更好应对海洋法新发展的挑战:

一、加强海洋法制的建设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洋法体系,但仍然很不完善,这将很不利于我国适本文由收集整理应新世纪的国际海洋事务发展。

首先,要加强我国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立法。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更多的行政性和政治性的立法,主要涉及对海洋的管理和保护,但很少涉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经济性特征不足,这显然不符合国际海洋立法的资源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趋势。[3]同时,在有限的资源立法中也出现了不平衡,即对传统资源如渔业和石油等规定较全面,但对新资源如新型矿产、海洋能源等的法律规制十分缺乏,甚至是空白。[4] 再次,立法在资源保护方面缺乏生态性体现,例如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对资源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涉及依然较少,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体现更是十分微弱。[5]

因此,我国应迅速调整国内立法,加强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立法,将立法理念从政治性、行政性转到经济性上来,使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法律的与时俱进,一方面,对已有法律法规,如有关渔业和水下遗产保护的立法要积极调整,以应对新公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加对如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等新型资源和对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以弥补法律的缺失,使这些新型领域也能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强海洋立法的协调性和综合性。我国的海洋立法太过分散,各领域都有单独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这些制度的制定机关错综复杂,又有各自的部门利益所在,于是形成了很难理顺的"条块结构"。这种结构容易导致"各扫门前雪"的情形,使各部门立法之间联系甚少,甚至相互孤立矛盾。而海洋事务中的各方面都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无序的法律结构会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适应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就要求有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立法出台,以统一和协调我国的海洋立法,避免在实践的适用中出现混乱,同时也更有利于我国法律与国际立法的协调。

二、加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

国家的管理是对海洋事业建设的引导和保障,是海洋事业建设的基本。加强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也是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新潮流,有关公约的制定也正在酝酿之中。对于我国,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也是形势所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海洋开发的时代,我国的海洋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海洋管理的国际性强、涉外问题多而复杂;海洋事务范围广泛,涉及事务多,海洋资源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种海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亟需总体控制和统一协调等等。

但是,如同我国的海洋立法一般,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也存

在着许多不足。最突出的莫过于长期以来的海洋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带来的单一开发、顾此失彼、重叠和盲区并存的局面;同时,管理混乱滞后也导致了开发活动的无序,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更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6] 此外,《公海捕鱼公约》及一些深海资源勘探规章的制定和生效,对各国的海洋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分散型海上执法体制弊端多、矛盾大、效率低,已经不能满足国际海洋维权形势和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需要,特别是远洋巡航维权执法的需要。" [7]

因此,海洋综合管理是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重点。首先,要改革海洋管理机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权,科学分布,避免重叠或盲区。其次,应当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部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或在国家海洋管理局的基础上,增强其位阶,赋予该机构制定研究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安全防卫等重大的战略方针,进行全局指导与协调等职能,也可以更好的履行国际公约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并更好的应对国际纠纷。此外,还应该建立统一有力的海洋执法系统,避免权责不清造成的执法不力,同时,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三、加强对海洋事务的科研力度和对海洋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科技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各国海洋斗争的关键。而我国的海洋科技还较为之后,资金支持也略显不足,同时,海洋事务如海洋法与海事法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随着国际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海洋立法已经体现出了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明显趋势,要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科技基础和人才储备。例如国际公约对环境、生态及资源保护越来越高的标准,就要求有关国家的环保科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再如国际立法对新资源开发的规定表明了针对新资源的权利义务开始明确,这就要求有关国家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才有能力参与到其中。因此,加强海洋科技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海洋立法新趋势的重要对策。

四、加大力度发展近海海洋事业

由于国际海洋立法越来越细化,且新近的《公海捕鱼公约》以及两个深海资源勘探的规章都涉及公海,甚至对传统的公海自由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加上我国并不是海洋强国,海洋实力尤其是远洋实力本来就有不足,远洋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在努力加强自身远洋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近海的开发和利用,以缓解来自远洋的冲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近海的发展比较不易受到外国的干涉和影响。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1篇

1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分析海洋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具体关系,其目的是考察两者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并衡量两者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用以判断现实情况,对未来做出规划。本研究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年度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作为衡量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指标[2];以海洋生产总值(GrossOceanProduct,GOP)作为衡量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指标[3],相关变量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表1,利用Eviews5.0软件分析,得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关程度的趋势图及散点图(如图1所示)。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济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就说在过去10年中,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济增长两者密切相关,且发展趋势是同方向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1.1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在确定了正相关关系之后,需要进一步考海洋经济变动与宏观经济变动之间的因果关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增长变动是单方向引致,还互相引致的结果。通过对二者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的进一检验,获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检验结对滞后期的长度敏感性较强,考虑到样本容量限制,本研究选取了2个不同的滞后期。滞后1期和滞后2期时,在各种显著性水平下,海洋生产总值(GOP)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Grange原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不是海洋生产总值(GOP)的Grange原因,即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一方的增长变动是否是由对方的增长变动引致的,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检验。

1.2平稳性检验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01年—2010年的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均是非平稳的,因此,在分析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时,需要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选择ADF检验对GDP、GOP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通过原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图确定滞后阶数,通过被检验序列的走势图判断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GOP和GDP的ADF检验无法拒绝水平值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变量是非平稳的。而对于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DGOP和DGDP分别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具备了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前提。

1.3长期均衡分析

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是GOP和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对GOP和GDP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目的是考察两者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从经济意义上来看,若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在长期内,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会影响另一种变量的变化情况,即使短期内可能有些冲击使他们暂时偏离均衡位置,但长期内,二者将自动回复到均衡位置。均衡是指一种状态,当一个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将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使当系统受到干扰后会偏离均衡点,内在均衡机制也将努力使系统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当系统偏离均衡点时,平均来说,系统将在下一期移向均衡点。这就是说,对于具有均衡机制的经济系统来说,在不断出现非均衡误差的过程中,均衡机制始终维持着系统的均衡状态。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反之,如果这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在只有两个时间序列时,只可能存在一个线性的协整关系。这种情况下,E-G两步法显得非常有效。本文首先用OLS方法对GOP和GDP进行协整回归,估计两序列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如果回归残差et是平稳的,那么GOP和GDP是协整的,也就是说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方程,并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到,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951378小于置信水平1%的临界值-2.847250,说明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证明GOP和GDP之间是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回归关系成立,并由此建立回归方程:GDP=9744.476338+10.13961226×GMP(9744.476)(10.13961)(1)式中: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无论大小还是符号,在理论上是合理的。括号内的值为相应系数检验的t值,由t值可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1时,方程的系数都是显著的。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8093)较高,White异方差检验的P值(0.455315)大于显著性水平(10%),故回归模型随机误差项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性;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的滞后1期、2期和3期分别进行LM检验,P值分别为0.991673,0.600139和0.336848,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0%,故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总体来看,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海洋经济增长系数10.13961226的含义是: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带来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10.13961226元,这是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可见,海洋经济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向海洋要效益,以海洋谋发展的海上发展战略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效果是在长期中体现的。因此,海洋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2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

对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目的是考察两者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从动态角度分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互相影响情况。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方差分解则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方程新息相关联的数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避免数据过分波动,本文将数据进行对数变换。

2.1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动态影响分析

从脉冲响应函数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滞后期,本文中表示为年份,纵坐标表示模型中的随即扰动项带来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和未来取值的影响程度)。从图2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但是影响幅度很小,只在第3期达到最高点0.04之后,响应逐渐趋稳,并一直持续下去。这说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在短期内没有大幅度带动效应,这也说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增长效应。

2.2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动态影响分析

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到,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表现为显著的正响应,但是强度要大于海洋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海洋经济的响应在第1期就达到0.06,之后略有下降,2至4期呈上升趋势,第5期后响应逐渐趋稳,并一直维持在0.04。这说明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依赖度相对较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迅速对海洋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但是这种带动在短期内也没有太大的增长幅度,在长期才表现出平稳态势。

2.3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动态关系的方差分解

从方差分解角度分析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关系,其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从表5国内生产总值LGDP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如果考虑GDP的自身贡献率,那么对中国GDP变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GDP的自身变动,这意味着保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没有受到其他外界冲击情况下,中国经济系统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海洋经济对经济系统的方差贡献在第3期之后效果开始明显,而且呈现逐期上升的趋势。因此,中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首先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稳定性及连续性,以便保证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其次,要提高海洋产业的总量效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有20%左右是靠海洋产业总量的上升,即提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同样,中国在提升海洋经济地位时,不仅仅需要依靠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如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在现实中更需要为海洋经济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因此,从战略角度来讲,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从表6海洋生产总产值LGOP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如果考虑LGOP的自身贡献率,那么影响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动,而不是海洋经济自身。这意味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整体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0年间的数据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自我强化功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长期,海洋经济的自身强化在逐期增强。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产业比较 科学发展 探索思路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46-0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海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升温,海洋正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已是人心所向。2012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大会报告,充分体现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的战略性转变。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尚属欠发达。如海洋经济发展粗放,海洋产业结构水平低、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海域使用矛盾尖锐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思考和探索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

一、解读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

1.海洋油气业方面

1.1全球油气需求持续增长,区域结构变化较大。

1965年-2011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从15亿吨增到41亿吨,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2.2%。从石油需求的国家分布(见表1)和从天然气需求的国家分布(看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全球油气消费量稳步增长,中国需求增长迅速。

1.2海洋已成为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域。

随着人类对海洋油气开发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以及技术进步导致海洋油气开采成本大幅下降,全球油气开采全面进入海洋时代。预计到2020年,海洋石油产量将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5%;海洋天然气产量将占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41%。

1.3中国海洋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且以近海石油勘采为主

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海洋探明储量的2%,石油和天然气探明率也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海洋油气勘探的早中期阶段。同时由于目前深海勘采技术及实际控制等原因,中国仍以近海石油勘采为主,90%以上的海洋石油产量来自浅海。

1.4中国海陆油气的开采仍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从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同类指标比重看,石油产量方面在1985年之后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保持在4%-5%之间,增速与世界基本同步;天然气产量方面在1978年到1998年的1%世界占比水平后开始加速,从2004年开始,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从1.5%提高到2011年的3.1%。由于中国油气消费量的持续增加,国内海陆油气的开采仍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长期依靠国外油气资源是必然的。

2.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

本节中选取与制造业关系最密切的集装箱运输业来进行比较:

2.1中国集装箱港口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腾飞

1979年中国的集装箱港口只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和广州

四个城市,合计吞吐量3.3万标箱,仅占当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的1%;2011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箱的港口为19个。合计吞吐量为1.6亿标箱,吞吐量已占到当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的35%; 32年间增加了近5000倍,年均增速达30%,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构建强大的基础设施。

2.2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的重心地带

1979年,入围世界前25位集装箱吞吐量港口的亚太港口只有7家,中国(含港台)只有香港、高雄和基隆入围。1996年之后,中国(含港台)入围港口逐步增加,从当年的4个增加到2011年的12个,亚太入围港口则增加到17个。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制造业重心由此改变。

2.3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集装箱港口大型化的主体

从入围亚太集装箱港口情况了解,中国港口比重从1994年之后有明显的提升,2009年占比甚至超过80%,2011年占比也仍接近70%。以2011年为例,上海、香港、深圳、宁波、广州、青岛、天津七大城市体系集装箱吞吐量合计达1.3亿标箱,占当年入围世界前25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44%,入围亚太港口吞吐量的56%。中国集装箱港口这一发展趋势和模式必然要受到外部市场、贸易摩擦、内部环境承载能力的考验,因此需要进入结构调整期。

3.海洋渔业方面

3.1世界海洋捕捞量稳中有降

据统计,世界海洋渔业产量从1950年的168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1996年的8640万吨,然后回落到8000万吨左右并趋于稳定。2010年全球登记产量为7740万吨。总体而言,海洋捕捞水生动物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国是属于其产量上升的国家之一。

3.2中国海洋捕捞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捕捞产量和占世界海洋捕捞的比重这两项指标均趋于稳定,海洋养殖业则稳步增长。而远洋渔业产量并不大,仅为全球登记海洋捕捞产量的1.5%。

3.3世界渔业资源受渔业组织高度管制

目前由于世界渔业组织加大对世界渔业资源的高度管制。以金枪

鱼为例,其区域性管理组织就有5个,并规定各会员国家配额需根据既有的渔获配额比例进行分配。因此,中国渔业走出去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问题,更主要的还在于资源和配额限制。

二、浙江与其他省份海洋产业情况比较

下面是浙江省与同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广东、山东两省海洋产业方面来进行比较。

1.三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较

从海洋产业总值方面来说,广东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位居首位。从2006年的4114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980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2010年,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分别是浙江的2.13倍,同时也是海洋经济强省山东的1.17倍。比较三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地区总值中的比重情况:广东所占比重为15%-18%之间,浙江所占比重是11%-14%之间,山东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2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

2.三省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海洋产业部门可划分为三大产业,一般来说,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油气业、化工业、生物医药等;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及其他产业。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较为合理;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且所占比重较高,说明其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传统型阶段;浙江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有所下降。

3.三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各具特色

海洋渔业――山东渔业总产值处于领先地位,同样在海水养殖方面,山东产量规模最强;广东养殖规模一般;在海洋捕捞方面,浙江可捕捞量全国第一。

滨江旅游业――广东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及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滨海旅游业外汇收入一直居全国第一位。山东、浙江近年来正逐步发展滨海旅游业。

其他海洋产业――浙江海洋船舶业修船造船及海洋矿业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山东的海洋盐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广东海洋矿业主要集中于海滨砂矿开采,产值与产量无法与其他海洋渔业、油气业相比。

海洋交通运输业――浙江是中国海岛最多的省份,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2878个,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得天独厚;山东有着3121千米的海岸线,16处主要港湾,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为发展海洋运输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东以汕头港和汕尾港为主体的粤东港口群,以湛江港为主体的粤西港口群,以深圳港、珠海港、广州港为主体的粤口群的港口优势,海洋交通运输业成长迅速,已发展成广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了较快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我省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离海洋经济强省还有一定距离。分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海洋资源转化海洋产业的能力不足

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浙江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占全国总长度的20.9%,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能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71公里;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拥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

然而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与广东、山东两省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见表3),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在沿海11 个省、市、自治区中的排位也偏后。

可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相对不足,与我省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因此,浙江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能力有待提高。

2.海洋产业结构不健全

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不健全表现在:一是在海洋渔业上,现代海洋渔业、特别是远洋捕捞的规模、水平、技术和远洋基地建设等方面,浙江与发达地区有不少差距。二是在海洋油气产业上,目前仅有平湖油气田的开发,东海油气产业的整体培育开发,还大有潜力可挖。三是在海洋旅游业上,浙江拥有大量的海洋旅游资源,在不断扩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尚有非常大的空间。四是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上,从简单的货物装卸、堆存服务转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服务支撑系统等“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发展思路。

3.海洋科技实力较弱

浙江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目前海洋科研机构、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较薄弱,高等院校内设置的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也较少,难以培养出大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的作业人员。由于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将影响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体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偏低;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大。

4.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2010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趋差,未达到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较上年有较大增加,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占五分之三。浙江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海洋生物数量的减少,影响海洋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威胁海洋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四、科学发展浙江海洋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从浙江与山东和广东三省海洋经济规划获批,到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准设立,再到十报告“海洋强国”目标的提出,海洋经济提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科学规划

一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船舶制造、远洋渔业、海洋能源等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海洋产业领域,支持涉海基础建设等公益性项目的发展。二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海洋油气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以及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三要制定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外资投入为补充、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多渠道解决涉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浙江省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制定海洋开发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统筹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统筹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优化结构,现代产业,构建体系

从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来看,现代海洋石油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全球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为提升我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一是优先发展新型环保临港产业。重点瞄准世界级石化基地、船舶基地目标,抓好现代产业园区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在保障近海渔业资源休养生息,控制近海捕捞总量和强度的同时,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科学建设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现代远洋渔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生态型水产养殖园区,提升产品品质。三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以舟山群岛海洋旅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构建甬舟、温台、杭州湾三大海洋旅游区,深化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全面打造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新格局。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一是升级扩大海洋工程装备业。依托骨干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研发,重点发展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海上风机安装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突破关键技术,形成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和品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海水利用业。针对制约海水利用业发展的自主关键配套设备及材料、大型化成套装备和产业配套政策等,积极开展关键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力争在海洋精细化工研发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加快搭建和完善全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公共研发平台,培育引进高科技企业,争取一批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逐步形成和发展海洋药物产业。

3.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需要高技术的支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对支撑和拉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人才开发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更多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并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最后,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服务支撑。。积极培育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要从其工艺、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4.保护生态,保障资源,合理开发

发展海洋经济既要“海里淘金”,更要生态文明。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绿色和低碳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强化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和海岛资源。把有条件的大中岛屿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岛、清洁能源岛、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以及海域油污染的监控与整治。对入海排污实施总量限定,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论证,严格规范审批各项海洋开发程序,根据生态环境的特性和承载力,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和规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2012,2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技术;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上石油工业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加深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本文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重要性

1.1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研发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且为其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占有量,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拓展海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而保证石油安全稳定的使用。

1.3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随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创新,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弥补了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2.海洋石油钻井现状

海洋石油钻井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以及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概述。

2.1海上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海上石油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着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海上钻井可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此水深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最初,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 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

2.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

海上石油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标志着海洋石油勘探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如: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至2010年为止,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其中,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由此可见,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明显增加。

2.3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海洋石油钻进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建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先后建立了很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以及钻井设备立足海上提供条件。二是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可以完全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业的需要。三是我国海上油气的开发已经由浅水区域迈向深海区域。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已经向深水区域推进。

3.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要求

3.1.1工作质量要求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要求、环境、水深、方位、不同海域等方面的要求随时移动。由于海上风暴自存、生产作业等复杂工况,风险性大,作业质量要求高。

3.1.2安全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

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属于海底工作,并且油气开发逐年向深海区域发展,因此,对海上安全要求高、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1.3生产要求高

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生产要求十分高。这是因为海洋石油钻井工作位置永远是海上,因此也就避免不了经受风、浪、流、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如果海洋钻井平台使用寿命短、结构防腐能力弱、使用材料质量差等是非常危险的。

3.1.4科学技术水平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领域广、学科多、技术复杂,如: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科技水平,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保证,才能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

3.2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发展速度十分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逐步向深海域扩展,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由此看见,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可观。

3.2.1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材料中采用了高强度钢,它不但提高了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而且还提高了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由此,平台的负荷量大幅度增加。

3.2.2新型技术FPSO的使用

新型技术FPSO具有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抗风能力强、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分离油水气、处理油污水等功能,是目前海上油田开发首选的装置。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自从研发与使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我国的海洋石油得到大幅度开发,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逐渐向深水领域推进,而且向安全性能更高、质量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等“三高”迈进,进而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4篇

一、前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显示,2l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对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和地区正采取各种方式,制定海洋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

大陆对海洋的开发,正处于进行海洋战略顶层设计,改变“一度滞后”局面的关键时期。中共十报告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两岸发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前景极其必要性,可从3个层次进行论证:

一是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显示,21世纪前30年中,世界经济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陆地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海洋资源的占有,陆上经济和海上经济的平衡增长,对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两岸濒临太平洋,同为发展中经济体,两岸共同参与方兴未艾的海洋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影响重大。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局面所产生的全球和地区作用,对两岸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亚洲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从亚太地区看,当前东亚海上权益纷争不断。南海问题、东海问题、问题的后面,其实质是海洋资源重新划分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上东亚地区历史形成的,缺少多边协议约束力的现状,与两岸经贸关系密切相关的亚太经济合作模式,将更具有区域发展的争议性。如美国“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协议”(TPP)的提出,以及台湾当局表态希望10年之内参加TPP,这与大陆推进的东盟10+1和中日韩10+3进程,在区域层面构成冲突。

虽然目前欧盟模式受到挑战,但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经济新区块的进程并未停止。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可以体现出两岸关系在共同拥有的海洋资源上,所具有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这将促使两岸民众更加关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与决策。因此,形成一种两岸共享海洋资源,实现两岸海洋资源最优配置愿望的主张,在区域层面,具有经济和战略意义。

三是从两岸看,海洋经济合作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两岸民众的生活。《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收清单”顺利推进,两岸签署了讨论已久的《投资保障协议》和《海关合作协议》。《海关合作协议》内容包括规范两岸海关合作与相关的产品交易和通关环节,但对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合作,以及与海关相关联的配套机制和涉海区域合作等并未提及。因此,海洋合作可以成为充实两岸之间经济合作范围的重要举措。此外,海洋经济合作作为一个实践的平台,对于增强两岸政治互信,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特殊意义。

上述表明,两岸之间讨论海洋经济合作,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地缘经济含义,也有增加政治互信的含义。两岸经贸关系的合作层次,将因增加了海洋合作这一重要内容而得到提升。自两岸加入WTO以来,两岸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如2004年前后,在“内地与香港紧密经贸关系协定”(CEPA)签订和台湾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设想后,两岸学界曾经热议过关于南中国海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关系的问题。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具备发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充分条件。可在上海,福州与台湾之间,先行先试。

二、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1、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理论探索。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仍然为国际主流趋势的判断下,从区域经济学制度主义所主张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看,经济危机后的全球化特征,就是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背景下,对全球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陆地、海洋到太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以陆上地域为基点,以海域为对象,进行经济开发。如海洋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信息空间等,其核心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对海洋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随着陆上资源的日渐匮乏,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提升,人类在深化海洋意识的同时,出现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加剧的现象。如日本由于较早萌生海洋意识,一直对东海海域采取各种“圈地”行动,导致中国传统领土的岛屿,成为中日的“必争之地”。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及菲律宾也在蚕食中国南海岛屿及其海域。目前南海中的53个岛礁,42个被其他国家占领。数百年来从未提出对黄岩岛要求的菲律宾,现在也提出“”主张。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7500多个岛屿,岛屿岸线16000公里,以及38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及专属经济区,这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资产。在维权议题上,两岸存在共识。从区域经济学制度主义所主张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出发,共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海洋权益,能够反映“台湾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愿望”。

两岸已经实现了“三通”,签署了ECFA。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理论看,这表明两岸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未来东海与南海巨大的海洋资源,可以成为支持两岸经济发展的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后援基地,以及对外开放的平台。两岸开展海洋合作,既是全球化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2、两岸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两岸开展海洋合作,既有两岸经贸关系长期合作的客观经济基础,也具有两岸共建美好家园的广阔发展前景。

首先是两岸区域战略布局的需要。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21世纪前30年,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变革力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接受这一观点,从两岸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东亚转移,一方面是东亚国际经济的运行将催生新一轮地区性经济整合,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东亚新兴经济体都面临资源瓶颈,开发新兴海洋事业,有可能成为东亚地区重大的经济转折点。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与政治分离的历史状态,也有可能在这次变化中获得新的调整机会。这对处于分离状态下的两岸,以海洋合作为媒介,奠定未来两岸在区域战略布局方面合作的基础,尤其重要。实际上,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两岸在区域战略布局方面进行合作的问题就已经出现。2003年10月,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条约”的区域外加盟国后,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得到了加强。

其次是发展区域联系的需要。从ECFA签署后两岸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的两岸经贸格局看,两岸以海域为对象,以海上通路为动脉,进行海洋经济合作,可增强两岸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根据自由贸易区理论,两岸实现“三通”,签署ECFA之后,两岸以经贸关系为纽带进行区域经济协作的趋势,将日益增强。虽然目前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南中国海自由贸易区”和“两岸共同市场”等主张,还不能实现,但两岸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包括台湾对大陆资本的逐步开放,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加,是必然趋势。从区域主义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看,其中一个趋势,就是两岸涉海区域联系的加强。例如,在如何维护作为中国传统水域——东海与南海所蕴涵的丰富的矿产、石油、油气等各种资源方面,从珠三角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从长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区的众多部门与企业,都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两岸海洋合作,可推动当地海洋产业的兴起,与台湾产业对手,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态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也表明,区域经济联系可以使两岸的资源配置更加广泛,更加合理。而海洋资源,包括南海和东海的海上交通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管理。

第三是深化ECFA的需要。目前,两岸处于实现海洋经济合作和海洋资源共享的有利时期。讨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就是讨论两岸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方式,讨论如何形成ECFA框架下两岸的新型经济协作关系。迈出这一步,将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的动力。

两岸产业合作处于从农业、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发展。目前区域外大国如美国,仍在继续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政治与经济格局,美国与日本也是该区域内的海洋强国。但从东亚经济体的发展前景看,由于新兴经济体巨大的群体发展效应(如中国和印度),以及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内需的支撑作用,两岸经济合作的区域含义将越来越突出。在ECFA深化阶段纳入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内容,两岸不仅可讨论是否开启更大自由贸易区的问题,还可就如渔权,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生物制药,近海旅游等资源的对外开放,ECFA的发展趋势,ECFA与区域外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对海洋经济合作在台湾尚属敏感议题,目前台湾尚无正式表态,但问题上,台湾领导人的讲话就耐人寻味。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专访时,表示,4年前台湾就在附近海域进行了多次护渔行动。台湾有13次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对峙情形。接着,又强调:这“不是只纯粹保护我们的渔民,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护我们渔民长年来在当地捕鱼的权利。”从字面分析,台湾方面仅提及渔权,说明两岸在区域层次共同维护海洋权益,还受到一定制约,经贸关系还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但讲话从区域层面,强调了台湾在水域的权益,这也是肯定水域的权益,包括两岸共同利益在内。

三、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策略与路径

如前所述,两岸进行海洋经济合作,应以区域主义的成本效益(cost-benefit)和自由贸易区建立作为理论支撑,即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就是探索两岸海洋资源的配置。这就涉及到定位、策略的实施与路径的选择。

在定位上,目前大陆和台湾经济仍然以出口为导向,台湾对出口的依赖,相对更深。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经贸关系已经受到冲击,表现为外来直接投资的减少和来自欧美的订单减少。台湾还面临代工模式无法转型升级,经济不景气的巨大压力。因此,两岸海洋合作的定位,首先是参与全球和区域资源的重新整合,合作的方式应以企业为主体,即按照市场规律,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视降低成本。

策略上,应考虑两岸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双目标。两岸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为两岸民众谋福利,两岸进行海洋经济合作是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具体而言,两岸在把握海洋合作的机遇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出现变化,看到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提供两岸参与全球和地区资源,包括海洋资源重新整合的可能,并将此目标确定为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路径选择方面,台湾四面环海,拥有的海洋资源有渔业、矿物、能源、食物、海洋生物、旅游业等。已经发展的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包括造船与航运、渔业与水产养殖、石油化工、海洋科技、海下探测、海洋能源技术等。大陆方面,也有广泛的海洋资源,除与台湾重叠的部分外,还包括海上石油开采与大型深海机械等产业群。其中,海上石油开采与大型深海机械方面的合作,在过去已经有一些基础,可以成为优先考虑的路径选择。

此外,两岸均拥有众多衔接东北亚与东南亚,适合自由贸易区发展,能够进行陆海空港联营的深水港与港口群。大陆一些产业群与滨海之间也已经形成互动发展,如江苏的昆山,天津的滨海新区,广东的东莞、深圳等。这为两岸通过海洋合作,参与新的资源配置,发挥两岸港湾优势,缩短全球与地区的物流链,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阶段,海洋合作可以成为充实两岸经济合作范围,促进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举措。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签署的条件下,两岸就海洋经济合作与两岸建立“完整的海洋产业供应链”的设想进行讨论,具有突出的意义。在2008年提出的“台湾海洋发展战略”中,就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成为两岸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新空间”的可能性。台湾“行政院海洋事务推动委员会”则将台湾海洋政策目标制定为:健全经营环境,发展海洋产业,强调“以应对国际化,自由化的新思维,调整产业结构,谋求民众最大利益”。

总之,两岸海洋合作的定位,要把握好尺度。例如,如何处理好两岸在区域层次的经济关系,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政治摩擦,又能够适应两岸周边安全环境。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入探讨两岸海洋合作的理论,路径与实践的重要性。

四、两岸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合作

1、海洋科研与涉海产业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海洋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年率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大陆“十二五规划”单列一章,要求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其中又以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为重点。大陆在十报告中,再一次论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可以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又一个重要平台。

两岸在海洋经济合作方面,一是加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二是重视具体产业领域合作。高科技领域合作方面,可以在两岸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消化过去取得的数百项交流成果,从中筛选出与海洋合作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大陆中海油与台湾“中油”曾经进行的合作项目,又比如原上海水产学院,现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与台湾合作的虾苗培养项目等),进行提升,通过加强科技合作研究,扩大合作的范围。在具体推进的产业合作方面,港口建设、空港联运、造船业(货物运输与观光游艇)、国际航线与海上航行安全、海洋能源探勘、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休闲产业、海上农业、深海机械等,都具有合作优势,都可以成为探讨发展的领域。

2、开发两岸物流航运业的合作。两岸应重视物流航运业方面的合作。这是基于两岸已经实现“三通”,交通运输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此外,在ECFA后续阶段,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将成为重点推进的内容,两岸资本和货物的互动也将更加密切。目前两岸在路上和空中的运输基本能够满足现状需求,而海上运输却相对滞后。两岸在物流航运业方面进行合作,除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外(如台湾“海上走廊”的区位优势,大陆沿海城市的岸线优势和港口群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物流航运业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岸海洋运输业的整体竞争力。这将为海洋能源等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为形成两岸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合作体系,奠定基础。

3、两岸“海洋城市”的设想。从前景看,海洋产业发展将成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也面临缺乏战略共识,海洋产业领域面临发展成本高昂和两岸各自的法规障碍等瓶颈(如台湾对“安全”的考虑)。对此,两岸主管部门除了考虑提高政策优惠,清理制度障碍外,大陆方面可以对那些有条件致力于海洋产业发展,有良好规划能力,具备执行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实践方案的沿海大城市,如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具备海上辐射能力的上海,地处海峡西岸,面临南海,与台湾高雄遥遥相望的福建省会福州,居于渤海湾前门户的直辖市天津等,对这些具有海洋区位优势的城市,如果被评为“两岸海洋城”,就可得到行政部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被选城市则要提供在当地和两岸之间可持续运作的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计划,例如提出有意推动的海洋经济合作的细分产业。这一设想的目的是体现本文主张的区域主义成本效益(cost-benefit)理论,在实践上通过城市试点,逐渐突破目前海洋产业价格高昂,两岸海洋合作存在法律障碍的瓶颈。如上海已经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上海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全市GDP增长的平均水平。

台湾处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经济圈的中间,两岸“海洋城市”的设想,也能反映台湾的利益。

五、结语

从海洋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看,两岸进行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区域含义,例如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可提高两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此外,海洋经济合作也使两岸在FTA和TPP问题上,在应对区域外因素如美国和日本方面,有了更多的战略空间。

海洋经济合作是一个决定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长期有利因素。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0年底,大陆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相对台湾的15000美元,大陆整体人均GDP还很落后,大陆经济水平发展与台湾相比也还有差距。但《蓝皮书》认为,再过10年,大陆沿海,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沿海,人均GDP可能实现追赶台湾的目标。因此,GDP增长方面存在的差距,决定两岸经济的互补性是长期的,也决定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有巨大空间。例如十后,大陆以西部开发为主的城市化进程,将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机遇。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互补性之上。

从海洋合作的角度探讨两岸经济的发展,也是对ECFA早期阶段两岸18项协议的重要补充。当前,世界经济下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处在把握机遇的关键时刻。两岸除了EC-FA外,还有16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和台商在大陆近1000亿美元的投资。现有的双边基础,使海洋经济合作可以成为深化两岸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个理想平台。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海洋石油 污水处理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69-01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处理主要是针对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所脱出的污水进行加工处理。污水的处理主要依据排放或回用的不同要求分为不同的方式,也必须要求相应的污水排放及回注标准、处理方法及处理设备。海洋石油污水的处理对保护周边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油田污水的处理还会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对油田污水进行处理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油田污水处理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方便生活;同时还有利于节约原油,保证生产安全。油田污水处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意义,必须加强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

1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以原油伴生水为主,还包括平台生活污水及固体等多种废弃物。目前我国已在附近海域建成投产的固定式、移动式以及悬浮式储油平台有上百座,而污水处理技术尚未能完全达到零排放。为了追求能源的有效开发,势必会对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海洋石油平台生产的原油污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将很难消除。

1.1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排放标准

随着我国对防治海洋污染的法律法规的不断的制定和完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海洋平台污水的排放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标准。对于不同区块不同平台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回注水质的要求可根据各作业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排放标准中最高容许浓度应符合国家标准GB4914-2008《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的有关规定,一级海域一次容许值30mL/L,月平均值 20mL/L;二级海域一次容许值 45mL/L,月平均值30mL/L;三级海域一次容许值65mL/L,月平均值45mL/L。

1.2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物理处理法

物理法以去除水中大部分油类和固体悬浮物为重点,主要分为重力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粗粒化技术、过滤分离技术和膜分离技术五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压力式过滤器.1.3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化学处理法海洋石油平台污水化学处理法主要分为水解酸化法、化学氧化法和化学絮凝法三种;1.4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生化处理法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生化处理法,根据相关生物的性质主要分为厌氧生物处理法和好氧生物处理法。

2 海洋石油平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油田污水处理技术有了新的进展。近几年,我国发展的主要技术有电解盐水杀菌技术、PAC絮凝-膜分离法。今后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油田污水处理,既降低处理费用又能提高效益;努力研发新型药剂,为处理乳化含油废物和稠油废水提供条件;进行膜分离器的研究,深入研究开发膜材料;确定主攻方向,对注聚、稠油、特稠油污水处理给予特别关注;发散思维,将各种处理机理进行组合,开发新方法新思维。

3 结语

海洋石油平台生产所产生的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某些污染物含量较高且难以有效降解,对环境的影响也多种多样,研究合理有效、经济节能环保的处理技术,系统开发组合工艺,是海洋石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对于无回用价值的污水,做到高效的末端处理,按照标准排放,同时,也要开展污水资源化,积极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只有不断提高油田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有更效解决油田污水处理问题,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秋银.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大观周刊,2012.

[2] 李丹,俞磊,陆琪.关于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4.

[3] 王恒耀,高传庆,钱娥,刘立家,秦永峰.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4] 王文若,高学廷,陈.海上固定平台生产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4.

[5] 盛朝辉.浅谈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处理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6] 余瑞,陈日东,虎振山.??X污水处理站运行效果分析[J]. 科技资讯. 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