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

企业舆情分析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 分析方法和技术 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和网络舆情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扩散以及信息进一步透明公开的趋势使各企业原先单纯基于产品质量、功能和特点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的有效性日益削弱,再加上“市场全球化”的推动,品牌已经成为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竞争手段,利用品牌及差异化策略成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建立、管理和维护日益成为企业关注重点。然而在各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品牌的维护和管理能力的差异并不明显,只有面临危机时,企业品牌管理、维护、提升的水平和能力才能较为直观地体现出来。

品牌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并能对企业声誉和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威胁或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紧急事件。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品牌危机事件频发,危机发生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都给企业发展设置了障碍,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大部分中国本土企业本身内部质量和管理还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有时一次危机便足以让企业长期的投资付诸东流,形象尽毁,黯然退出市场。

在信息爆炸、互联网方便快捷的时代,网络舆论的渠道主要有论坛、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新闻评论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它表达快捷、手段多样、传授互动,能够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多数民众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情绪、态度、观点和意见,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不仅在宏观社会危机管理而且在微观企业危机管理尤其在企业品牌危机的产生、发展、减轻和消退的全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它既可以是推动危机扩散、恶化的负面角色又可以成为引导、控制危机使企业转危为安的“救星”。而网络舆情则是指网络舆论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发生的企业品牌危机其中许多初始信息往往最早就是通过互联网披露,引起网民关注,逐步形成热点话题和社会议题,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注意、跟进深入挖掘报道,问题和事件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企业或其它相关部门出面解释应对,危机逐步减退消失。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直接性、互动性、多样性、情绪化和偏向性的特点,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网络能够迅速形成大范围、高强度的舆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品牌危机中,企业对立面更容易利用网络舆论人为进行造谣和煽动,促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舆论,应对品牌危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企业声誉和形象成为企业应该考虑和实践的方面。

危机管理模式和相关理论

成功的分散危机需要较好的理解如何在其发生前就做好应对的准备。1995年Gonzalez-Herrero and Pratt 提出了危机管理过程的“四阶段模式”即 问题管理、预防计划编制、危机和后危机四个阶段。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各种各样,主要涉及有:

1、“权变规划理论”,即因时因地依照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前制定规划是企业做好应对危机的第一步;危机管理小组通过模拟设定相关情景的训练来进行危机规划预演;危机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是最重要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是关键;对外和对内信息应该是同样准确可信的,不准确和虚假信息只会“火上浇油”,进一步恶化形势;规划中包含的信息和指导不仅应有助于决策者考虑短期更要帮助其认识到各方面的长期影响。

2、“企业持续运作规划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把危机给组织运营造成的中断危害最小化。首先必须鉴别出保证组织运作的关键功能和过程;其次,每个关键功能和过程必须有各自的权变规划;在模拟预演可能的危机情境下测试检验权变规划使组织所有成员对危机的可能性更加敏感和警醒;最终在实际危机发生时,管理小组成员将会做出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反应。

3、“结构-功能系统理论”,即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关键是向相关组织提供信息。这一理论强调信息网络的错综复杂和命令指挥的等级构成组织传播,把组织中的信息流看成由成员和各种“链接”构成的网络。

4、“创新扩散理论”,即描述创新如何在一段时间通过特定渠道进行散布和沟通的。根据它的基本形式,这一过程和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的产生和提出;有经验或喜欢尝试的个人或组织的首先应用;其它没有经验的个人或组织;能够把这两类相互联系的传播和沟通渠道;在这一渠道中,相关信息能够顺利地从一方到另一方。

在以上这些理论基础上,学者专家又提出各种针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模式与应对策略和方法,品牌危机管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已有的相关处理措施和方法也都以此为基础。整合、归纳这些理论和方法,得到以下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键点和步骤:即危机发生前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危机发生初期的应对和处理;危机得以控制缓和后的恢复和提升;危机结束后的总结和体悟。在这些过程中,对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把握和了解、各种讯息的传播和各个环节的沟通、应对危机的速度和效率是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必备因素,其中对环境和有关危机产生、发展所有信息的动态监控是开展其它工作的基础,网络舆论是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掌握、分析和应用应成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新途径和方式。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

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因此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建立起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目前有关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目前有关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的论述和理论不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针对网络舆论发表的不同空间如各种论坛、博客、播客、网站和不同时间点和时间段考察各种研究指标如议题数量、点击量、跟贴数量和增长、减少的速度程度等;同时为了增加网络舆论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要进行更深入的关键词布控、语义分析、与主题关切度、评论的长度和舆论出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的考量和研究;在抽样调查方面,一般的社会学调查方法和网络开放性、匿名性特点相结合可使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标抽样、分层抽样等方式。

网络舆情分析与

品牌危机管理的结合

网络舆情分析的各项功能和方法与品牌危机管理各阶段有着较高的切合度,企业可以把网络舆情分析贯穿于危机应对的全过程。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1、危机发生前的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搜集、各类主题自动分类和聚类,敏感话题和热点问题的识别。

危机管理不是局限于危机发生时的匆忙应对,企业必须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就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和长效机制,这首先就要做好企业运营环境的日常监测和预警工作。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品牌形象设定要监测的主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自动分类和聚类,识别敏感话题;也可以从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方面出发,识别出给定时间段有关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热门话题并对其进行追踪,以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做到心中有数,并传播给其他系统或负责人,从而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和影响力。

2、危机发生初期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分析,把握事态发生、发展的全貌并进行观点倾向性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

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快速、全面地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和舆论状况以便了解危机波及的程度;其次要把握相关事件的舆论动向,了解多数人对突发事件的态度、意见、观点和立场,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为快速高效的应对危机提供依据。各大网站新闻评论、博客尤其是BBS最容易形成突发事件的“爆发点”也是最能直接和集中反映网络舆情的地方,企业可以对突发紧急事件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分析如从新闻的标题、出处、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方面考察有关事件的新闻评论;对于论坛BBS,可以从帖子的标题、发言人、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指标出发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态度、立场的倾向性分析,通过综合考察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变化,进行发展趋势预测。通过这些方面的网络舆情分析企业可以因时因地随时制定和调整危机应对策略和方法。

3、危机控制缓和后的恢复和提升――主题相关性分析和追踪、舆论关注点的变化。

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主要三方面的关系,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这三方面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各有侧重,企业要随时把握各方面的舆论动向、关注点、态度和观点的变化,采取各种措施使各方面满意,从而将事件淡化,转移舆论和事件的关注点,并在危机得到控制和缓和后抓住机会转化危机,使危机成为企业品牌宣传的机遇,从而恢复和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主题跟踪,分析一段时期内相关事件的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从而观察和确定整体舆论关注点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企业可以发现危机转化的机遇,结合利益各方需求和观点的变化,调整、恢复乃至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

4、危机结束后的总结和体悟――网络舆情分析数据整理、转化。

危机结束后的总结阶段,根据舆情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转化成企业需要的格式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企业可根据指定条件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舆论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为今后的品牌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决策支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结语

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和技术,以期能够对现实中各种有关自身声誉和形象的网络舆论及时了解、全面把握,迅速反馈,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和引导,防范和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同时,随着网络舆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显示出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过程更高的关联度和契合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应将其视为品牌营销管理乃至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补充、拓展和深化网络舆情分析的商业功能。■

参考文献

①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信息化建设》,2005年第10期

②(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2篇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项目编号:201413989013Y;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媒体态度、网民属性、政府处置因素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ZDG2014030。 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的新浪微博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个体位置角色指标和子群分析指标两方面,挖掘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关注子群间的弱联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食品安全;企业预警;舆情预警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它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阵地。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公众可以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舆情[1]。

近年来,在企业危机的各类事件中,网络正在演变为诱发、扩散、影响企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形成强大的“井喷型”舆情,而喷涌的网络舆情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和存续[2]。可见,企业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人们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因此,企业制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预警能力,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1、研究设计

1.1 食品安全问题网络舆情概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经过网络迅速传播,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如2014年“上海福喜肉”事件导致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所有相关产品被停止销售、使用;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导致强冠企业等多家企业卷入法律责任的漩涡。在这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企业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危机。

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角”,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可能引发网民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恐慌。不仅使涉事企业在声誉、生产经营、证券市场的信用资本在短期内大量流失,甚至会产生整个行业巨大的负面效应[3]。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整理2014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基于“台湾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构造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以新浪微博为数据搜集平台搜索台湾地沟油舆情事件,根据微博的转发关系:若成员A转发了成员B的信息,则代表A与B的联系为1;若成员B没有转发成员A,则B与A的联系为0。通过数据整理,构建349×349邻接“转发关系矩阵”,并生成“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关系图,对其生成的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1。

图1直观地展现了“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结构。比较重要的4个节点编号分别是1(微博 ID:王志安)、4(“陶蛋520”)、57(“西西福厮”)、67(“今晚报”)。由图看出,1、4、57、67这4个关键节点实现了此微博的信息贯通,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舆情跨群体流动,社会影响不断加深。

2、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 SNA)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需要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某一特定范围内行动者的关系状况,寻找关系的特征以及发现关系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内容有中心性分析、结构洞分析、凝聚子群,上述指标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个体位置角色指标和子群分析指标两类。

2.1 关键节点挖掘

2.1.1 中心性。中心性是衡量个体位于网络中心程度的指标,反映个体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中心性指标主要有3类,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

a. 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测量的是一个点与其它点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如果一个行动者的点度中心性越大,说明该行为者处于中心位置,拥有较大的权力。计算“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点度中心性(见表1)。

由表1可见,在该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中,点度中心性最大的为编号为1的行动者。该行动者处于传播网络的中心,说明其拥有的权力最大,信息资源掌控能力最强。而其他行动者的点度中心性普遍较低,仅仅充当舆情信息的受众,在舆情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编号为1的行动者。因此,企业在舆情预警和监控过程中要重点监控编号为1的这类处于传播网络中心的行动者。

b. 接近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是行动者与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接近程度。如某个行动者的接近中心性的值越小,说明该行动者与网络其他行动者之间越接近,独立性越强,则在获取信息时越不易受其他行动者控制。计算“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接近中心性(见表2)。

由表2可见,编号为1的行动者接近中心性的指标值最小。表明该行动者能通过最短的路径与其它行动者联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接近中心性指标值较小还有编号为4、143、67等的行动者,其他行动者的接近中心性都比较大,说明他们在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1号行动者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加强对编号为1的这类独立性强的行动者监控,是企业网络舆情预警的重点工作。

2.1.2 结构洞理论分析。结构洞是一种定位网络舆情领袖的方法,是网络中控制舆情流动的“阀门”。舆情行动者在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在舆情事件中占据的主导权越大。按照行动者的有效规模(由大至小)和限制度指标(由小至大)排名情况,整理结构洞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编号为1、143、67、4的行动者有效规模较大,说明网络冗余程度较低,该行动者在传播网络中的地位重要,对其他行动者控制力较强。同时,有效规模较大的4个行动者的限制度指标值都较小,表明这些行动者不易受其他行动者的控制,更易获取信息资源。另外,表中行动者的等级指数都较小,说明行动者约束性差别小。综合有效规模值、限制度值和等级指数值可见,编号为1、143、67、4的行动者在传播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可获取更多非冗余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舆情传播范围。

2.2 凝聚子群分析。迄今为止,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凝聚子群”的含义,大体上说,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4]。

2.2.1 成分分析。成分分析是建立在“子群内外关系”基础上的凝聚子群。成分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群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5]。对“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做成分分析,发现该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只有1个成分。表明该网络是连通的,网络中每个凝聚子群不仅内部存在关联,而且各子群之间也存在联系,即信息可以实现大范围流动。因此,企业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必须做到迅速有效,尤其在企业负面信息迅速传播前,企业应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从而减小其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2.2.2 k-核分析。k-核分析是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k值的大小标志k-核的松散程度,如果k值越大,表明k-核越紧密,反之,k-核越松散。对“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进行k-核分析(见表4)。

由表4可见,共有16个行动者k值最大(值为2),占据该事件舆情传播网络行动者总数4%,表明传播网络中行动者之间联系较松散,不存在联系紧密的凝聚子群,但是弱联系同样会影响子群间的信息传递。

3、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企业网络舆情预警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社会网络分析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搜集2014年“台湾地沟油”网络舆情的转发数据,构造“台湾地沟油”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此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结构和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企业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络结构并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得出以下结论:

(1) 发挥“意见领袖”导向作用

通过中心性的测量,点度中心性较高、结构洞较多、接近中心性较低的行动者通常是舆情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导致企业网络舆情持续传播的关键节点。因此,企业需认真挖掘“意见领袖”,加强与其密切合作。在企业出现消极网络舆情时,与“意见领袖”协调联系,改变其中心性和结构洞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此外,企业应重点培养中高管理者成为“意见领袖”,使其占据结构洞核心位置,发挥小规模网络结构的优势,抑制消极网络舆情传播速度。

(2) 重视网络子群弱联系

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发现该网络舆情传播网络是连通的。网络结构中各子群间以及子群内部成员间呈现出弱联系,即不存在紧密的凝聚子群,导致网络舆情传播较为松散。但是网络中弱联系同样会影响信息传递和舆情范围。因此,在监控网络舆情时,企业可适时引入舆情引导者,发挥弱联系的桥梁作用,使其引导或改变众多处于边缘的行动者观点,避免消极网络舆情在较短时间内的扩散和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全兰.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及预警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2,02:34-37.

[2] 方付建,任一奇.企业舆情危机事件:诱因、态势与应对[J].情报杂志,2012,03:25-28.

[3] 林萍,黄卫东,洪小娟.全媒体时代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12-16.

[4] Wasserman, S., & 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and Appl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4.

[5] 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6):92-97.

作者简介:

董凯欣,本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傅荧,本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当今,互联网已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网民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微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情感,成为民意表达最开放,最充分的场所。就其影响而言,无论是中国发生的每件大事,出台的每项政策,还是国际重大事件,网络舆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响应,形成声势,尤其是关于民生、反腐败等方面问题,由于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演变成舆情,通过互联网发酵放大后,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公众情绪。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而言,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摆在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就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及相应对策方法给予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成因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当前某“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局面。网络舆情其实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演变成舆情,只有议论借助于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且诉诸意向呈现为明朗一致的指向时,才能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实时性。电脑和手机终端的融合对接和广泛普及,使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倍增,是目前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二是互动性。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双向互动传播。三是自主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上传与下载的自由平台,每个使用者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个人意见某种程度上可迅速成为一个讨论话题甚至汇聚成舆论中心。四是分散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来源较为分散,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手机或电脑都能够实现跟贴、回贴,由对网络信息的回应而演变为网络舆情。五是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网民可自由浏览网络信息,公开表达意愿和看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六是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身份和姓名一般都是隐匿的。网络舆情的形成诱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诱发各种意见,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形成网络舆情,如腐败问题、医患矛盾问题等。二是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发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个体可通过互联网抒发郁闷、扩大见解,引起他人注意,在其他网民跟贴、讨论、响应之中,个人意见就会扩展成网络舆情。三是偶然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使议论向舆情转变。

二、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针对性。网络社区、论坛、微博、飞信、QQ、MSN等互联网工具,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展示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关注教育对象经常登陆的网络社区、微博等了解和把握员工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有利于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由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方便地进行异地、全天候的语音或文字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3)有利于改善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交流双方的身份界限,有效减少职工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间的壁垒,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1)弱化企业员工道德意识。由于互联网交流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员工可在其中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形下,员工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表现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织、冲突的矛盾状态。(2)动摇员工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各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公众视野,企业员工通过网络有可能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3)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随时随地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对企业而言,但凡职工关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互动就会被无限放大,一旦缺失正面话语权的引导,极易导致正面舆论阵地失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情负面效应,从而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使企业稳定工作处于被动、尴尬局面。

三、结合网络舆情特点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的发展,改变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络动向,切实把握舆情特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1)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树立阵地意识,主动摒弃落后的、刻板的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网络舆情特点,抓住新时期员工思想和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这块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同时,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最新的网络技术,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网络舆情,提高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员工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在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2)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网德、网风、网络法纪方面的教育,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政治鉴别力、网络文化甄别力、自律抗诱能力等。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熟悉网络语言的网上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要围绕国内外国内外重大问题,特别是本企业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撰写帖子,吸引员工点击和跟帖,有的放矢地引导网络舆情。(3)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掌握网络舆情动向。企业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内容、来源、人情况、方式、位置、可能导致的问题等,并能够对网络舆情的承载主体、受众、传播途径等及时有效地控制。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掌握与企业员工关联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关注企业职工喜爱的网站贴吧、论坛、虚拟社区等,及时收集、分析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掌握舆情动态,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是员工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其引发对现实不满形成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争取行政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舆情危机苗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各项民生政策,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后勤服务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网络特征,顺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创信息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楠楠.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2007(1)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4篇

为落实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安在线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涉皖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等。旨在依托中安在线权威媒体平台和先进技术手段和报业集团深厚的人才储备,以网络舆情研判为基础,提供智库类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中安在线网络舆情监测

与分析业务情况介绍

中安在线互联网舆情分析监测产品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实现对门户、新闻、社交、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站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借助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得到的信息进行主题检测、内容提取、自动消重、自动分类、专题聚焦,并通过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时间趋势分析、话题传播分析和舆情简报、舆情专报以及舆情预警,真实体现舆情动态。中安在线最新投入近百万元购置的专用服务器,能够对国内外十余万家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每天处理信息峰值可达1000余万条,将为客户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舆情信息服务和权威、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

中安在线舆情系列产品与服务

第一,基于PC客户端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

通过软件平台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用户不需要单独部署舆情采集服务器,只需通过帐号密码登录中安在线PC客户端服务系统,即可全面监测网络舆情。用户可通过PC客户端服务平台日常监测上万家网站的新闻、博客、论坛及微博等信息。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专题设置、趋势浏览、数据分析、简报生成等各项功能,用户无需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

第二,网络舆情手机报。

《网络舆情手机报》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为重点服务对象,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从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最新网络舆情,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舆情参考。

《网络舆情手机报》突破其他手机报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媒体内容、缺乏创新的缺陷,以专业的功底为用户提供了一份真正有原创性和独家性的手机报。它将各主流网站、论坛、博客、社区、境外媒体、民间流行短信等一网打尽,通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可观数据,并以独特视角分析、归纳、总结,排出一周最热最新时事话题,多层次、全方位展现民情民意、专家态度、部门观点等舆论动向。

第三,网络舆情专供报告。

依托技术领先、覆盖最广、功能强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结合多年积累的丰富舆情专业经验和行业积累,中安在线舆情监测系统可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包括《网络要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网络舆情专报》等。除既有栏目外,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网络要情日报》(普适版),由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舆情热点进行筛选,然后对相关话题的网民言论进行梳理和深度加工,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研判。包括当日舆情热点,媒体关注度、网民主要观点等。每个工作日一期,提供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档,便于审阅及收藏。

让舆情信息服务更上一层楼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贯通的网络舆情信息应急管理平台及指挥系统。

拟结合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主持建设的全省舆情应急监测指挥系统,由省网宣办应急处、中安在线分别牵头建设安徽省政务舆情与企业舆情应急监测指挥中心,两大中心同属一级平台。构建以省网宣办为监测中枢、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各省属企业为神经末梢、中安在线为运维保障的全省舆情监测联动平台。

政务类一级平台设在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各地市和各县(市、区)分设二级和三级平台。企业类一级平台设在中安在线,各省属大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二三级平台。2015年,二级平台铺设到全省16个地市(已购买平台的地市只需进行数据端口对接),三级平台铺设到60%的县(市、区);2016年,做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接入平台。

中安在线负责该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舆情数据源配置、平台软硬件支撑、客户端部署、技术后期升级开发等工作。新媒体集团义务为省一级平台提供日常运维服务。二、三级平台以收费服务的形式提供基本运维服务与增值服务。其中基本运维服务指为二三级平台的账号运营提供整体技术支持,保障平台日常运行;增值服务指根据服务单位需求,提供的代监测、预警、分析、培训、处置及网络形象修复等。

第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体系。

拟升级原中安在线舆情中心,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大数据舆情中心,统筹发展大数据舆情信息产业。向省委宣传部申请建成“安徽省舆情信息研究基地”,引入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类公司,以及散布省内外的舆情专家资源,提升本网舆情项目的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加快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研发、内容建设。规划建设《安徽舆情参考》杂志、安徽舆情网(中安在线舆情频道),定期舆情中心研究成果;研究全省范围内的舆情应对评价体系,地市舆情应对排行榜(为市县定制考评体系)。争取宣传部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推进网民留言办理各项工作,保持安徽群众网意见征集平台、网上问政、中安论坛等网上舆论渠道通畅,为各级党委政府听取民意搭好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舆情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新媒智库项目建设,加强与社会公司、外部智库的合作。加强网上舆情处置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的网络舆情业务知识培训。

第三,进一步规范全省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5篇

(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行业分布、企业性质分布、全年舆情走势、舆情事件类型等方面分析得出2012年企业舆情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微博时代名人成了负面舆情的核按钮:如马伊利文章对家乐福油鱼冒充鳕鱼事件等。

通过对80个负面舆情事件的分析,《报告》对企业舆情传播特征、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特点等进行了梳理,指出2012年企业负面舆情具有明显的行业区别。企业负面舆情的不断曝出,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健康元地沟油事件”和“酒鬼酒塑化剂风波”三大舆情事件均波及到所在行业及其相关行业。此外,企业高管、领导成为企业舆情爆发的源头之一。“万科董事长王石婚变”、“中石化河南一处长涉‘艳照门’”以及“修正药业深陷毒胶囊”受到较多关注,使得相关企业陷入舆论风波。

《报告》对企业危机舆情事件的应对进行研究得出,在80个热点事件中,有64个事件有企业回应,回应率为80%,但仅有30%的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危机舆情应对。企业应对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外企、国企、民企、央企,与外企相比,央企的危机舆情处置能力在应对时效、应对态度和应对技巧等方面需要提升,如武钢砸390亿养猪种菜引争议等事件,企业在3天后才给予正式回应。(来源:人民网 编选:)

《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摘要下载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舆情监控

网络是继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后而产生的、以反映社会舆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媒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呈现方式[1]。中国石油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避免因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

1 石油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分析

由于石油多产生于荒芜的地区,因此石油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中国石油XX油田地处XX地区,石油开采周边环境相对较差,且发部分油区均远离居住区,导致企业内员工常年处于奔波的状态,出现了很多家庭问题。另外现阶段国家对石油有巨大的需求,而油气的产量又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网络舆情。

从石油企业的网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石油企业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高,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发生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石油企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诉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石油企业受自身工作生产属性以及国家关于石油信息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方面的影响,企业内部很多网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导致网络舆论的潜在诱发因素持续存在。

2 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网络舆情监控

近些年以来,中国石油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更加强烈且普遍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石油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需要重点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引导渠道的有效建立能够较好的预防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泛滥,石油企业应重点搭建诉求平台,开发多元诉求渠道,不断丰富石油企业门户网站,为网民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沟通平台,以更好的了解民意。另外石油企业还需要深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比如可以建立网络发言机制,架构起企业与网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定期向网民企业的重大决定与热点事件、定期回复网民问题,给网民足够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力[2]。

第二,石油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石油企业要首先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强化门户网站的管理,围绕企业的重大事件与决策开设专栏,主动重大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石油企业还需要重点突出发展主旋律,通过开辟网络平台与专栏,来引导网民积极讨论,将网民的关注点引入油气生产工作中,使网民认识到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关系。

第三,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石油地质信息库,以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勘探开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企业门户网站的功能,满足网民对石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舆情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由相关人员来对企业门户网站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检测,以为企业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提供预测与参考数据,并给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引导性建议。其次还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机制,定期对网民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关于网络舆情的甄别制度,比如建立特定的IP地址并分配使用,进行用户实名制认证,不断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与舆情发展动态,甄别舆情类别并强化对网民网络活动方向与领域的关注。

第五,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支网络宣传队伍,及时有关石油勘探开发与经营的状况,围绕网民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主动撰写文章,吸引网民分享,以有效引导舆论发展走向,将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以形成正面良性的舆论形式。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关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石油企业网络文明教育,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内部网民的网络道德层次,引导网民自觉的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积极传播有利于石油企业发展的信息。

第六,石油企业需要需要充分完善关于网民上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员工上网管理办法,规范员工上网行为,将上网行为与员工考核结合起来。另外还需要企业投入先进的监督控制网络体系,强化硬件投入,建立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系统,自动对话题进行采集、分类与统计[3],以实现企业对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以充分保障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作为影响石油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石油企业充分重视并引导,积极发挥网络舆情的良性影响作用,避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的产生,以有效推动石油企业实现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2010,(7):93.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7篇

浓缩海量信息抵抗“数据爆炸”

“信息超载”“数据爆炸”将人们变为机械的信息查询者。在过剩的信息海洋里,阅读由享受变为负担。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曾经公务繁忙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也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消费最大信息量的“浅阅读”成了大数据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从舆情产品服务的角度看,浓缩海量信息,抵抗“数据爆炸”已成基本要求。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信息广度上作文章,最大可能去抓取数据信息。同时掌握数据抓取能力与舆情解读能力将是未来舆情分析的必备技能。另一方面,舆情分析人员需要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给予一种更加平易的解读方式。

强化数据深挖实现“信息增值”

提高舆情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这就要求分析人员提高对信息的鉴别力、萃取力、掌控力,对数据进行生产、分析和解读,探索一条为用户提供分众化服务的信息增值之路。

目前,已有美国大学专门开设了研究大数据技术的课程,培养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在国内,情况更不容乐观,很多舆情服务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数据管理、分析部门和专业分析团队。未来需要一批有较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水平的数据从业人员占据舆情服务重镇。

构建关联舆情消除“信息孤岛”

目前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都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有多少个部门就有多少个信息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阻碍了数据的互通互联。舆情机构提供的个案分析已不能满足政府和企业的资讯需求,协助对方消除“信息孤岛”越来越紧迫。

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资讯提供者,舆情服务机构需把握未来几年大数据在公共及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进而完善对方的决策流程。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在舆情预警、研判、应对、决策等环节,丰富和完善决策参考体系。届时,舆情和数据服务不再局限于个案分析,同时需要跟踪关联舆情,不再局限于危机解决,还要辅之以决策参考。

跟踪关联数据提高趋势研判

大数据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预测。舆情等数据分析机构从互联网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益已有实际应用。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人员通过抓取海量数据来追踪和监控社会情绪,首席技术官格斯·汉特称,在“阿拉伯之春”中,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多少人和哪些人正在从温和立场变得更为激进,并“算出”谁可能会采取对某些人有害的行动。

在大数据时代,决策行为将更多地基于数据、分析和事实做出。鉴于此,2012年3月29日美国政府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提出,应当通过对海量和复杂的数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中获得真知灼见,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具体到舆情服务,分析人员要不断增强关联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把服务的重点从单纯的收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致力“解决问题”拓展,使舆情产品“更快”——预警快、决策快。

树立大舆情观念拓展服务边界

提起舆情监测,人们更多想到网络舆情,忽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舆论情况。舆情服务与社会调查结合不足,甚至直接把网络观点整理后报送给客户,难免对决策产生误导。如几年前,对于假期增减的网络投票,有机构打着尊重民意的旗号,在网上和其他媒体做调查,而最后的结果却与很多民众真实意见相左,破坏了舆情服务的公信力。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品牌;传导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58 -05

品牌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培养消费者忠诚、用于市场竞争,而为其生产的商品或劳务确定的名称、图案、文字、象征、设计或其互相协调的组合。21世纪以来,在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生态体系下,面对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品牌公共关系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企业品牌管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当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逐渐成为舆情和传播的主阵地之一,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对企业品牌管理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基础上了解网络舆情影响企业品牌的传导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助于企业在舆论导向的大环境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对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品牌管理面临新挑战

企业品牌管理是一种无形资产的管理,是塑造品牌和维护品牌的全过程。在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民用普及之前,企业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进行品牌宣传和公关管护,施以科学的品牌管理策略,有效监管品牌动态,维护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品牌保持持续竞争力。而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方兴未艾,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传媒工具,对企业品牌公关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凸显,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品牌经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品牌公关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一)品牌塑造面临新挑战

在品牌塑造方面,首先,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在认识上有偏差,尤其是中小企业不积极创立和培育企业自身的品牌;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即使实施品牌战略也是短期行为。其次,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商标遭抢注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企业“为他人作嫁衣裳”或者需要巨大的成本买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第三,企业品牌定位不当,缺乏核心价值,品牌形象朝令夕改,无法迎合市场需求。

网络时代,企业品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品牌塑造方面,不仅要解决传统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还要塑造网络品牌。互联网的普及要求企业采用企业网站、网络广告、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博客等网络工具开展企业网络品牌建设,提供有效便捷的信息。企业需要利用网络的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工具更加生动形象、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网上要与顾客互动,强化品牌联想,及时响应客户在网络上的信息需求,鼓励消费者分享品牌信息及个人体验,以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品牌维护面临新挑战

企业创造一个品牌难,毁掉一个品牌却十分容易。一个企业,要保持旺盛的品牌生命力,预防和化解品牌危机,抵御竞争品牌,防止品牌老化,就要不断地进行品牌维护。我国企业传统品牌维护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不注重品牌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维护,产品或服务质量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循守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令消费者满意,甚至出现各种“门”事件。第二,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对品牌结构缺乏监控和治理,品牌延伸不恰当,没有重点突出优秀品牌;第三,忽视品牌危机的预防和控制,企业难以预料一些突发的危机,对于产品质量不合格、竞争对手的攻击、行业危机的蔓延,甚至谣言等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控制和解决。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传统品牌维护问题还没解决好,网络舆情又将问题急剧放大。网络媒体信息混乱,引发危机原因更加多样和微妙,危机发展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大、厉害程度更高,危机公关更加困难,甚至连企业危机公关活动本身也能成为加深危机或引发新危机的动因。网络舆情的随意性等各种特点,加上“人们对于丑恶问题的关注总是超过对好的事情的关注”的特殊心理使一个网络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段个人博客都可能变成导火索并在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下引发一场危机。企业产品的质量危机经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可能造成销售量锐减、市场份额减少、利润率降低,进而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导致品牌资产流失,甚至引发诚信危机,企业需要巨大的成本向有关部门和消费者解释。网络舆情使得企业品牌维护面临的新挑战更加严峻。

二、网络舆情传导机制

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是指网络舆情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舆情工具通过媒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包括事件、网民、媒体、内容等要素,经过舆情形成、爆发、高峰、减弱、反复、消散等几个过程。

(一)网络舆情传导要素

1、事件要素

主要有三种:一种由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扩散到网络形成网络舆情;一种由网络原创、论坛转帖将热点话题放大形成网络舆情;还有一种由现实社会热点和网络热点交叉汇集引起社会动荡的网络舆情。通常情况下,这些舆情都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比较容易形成舆情热点事件,从而激起公众和网民心中的非理性情绪。

2、网民要素

由于网络信息的虚实不定,很多情况下,网民对网络舆情的反应都是通过网络的描述、自己经过想象之后信以为真的。因此,网民很容易无意识地将主观意愿和客观现实融合,进而在发表或者评论过程中传播一些片面、虚假的误导性信息。网民主要分为四种类型:首先,大规模的“草根”阶层是网民群里中的主体力量,随意参与讨论,但是思想和情感容易受到群体领袖的引导;其次,网络“搬运工”,主要是将网络信息转帖和扩散,使网络的声音无限放大,信息得到充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第三,网络意见领袖,因为具有优势信息资源、专业知识、权威和名望使网民盲目跟随和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关注的焦点和意见方向;第四,网络推手,这类网民一般受利益导向,经常通过加工恶意炒作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无序。

3、媒介要素

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一般是“二次传播”,在时效上和敏感性方面要比网络媒体滞后。新媒体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包括电子邮件、QQ群等即时通信工具这种信息传播平台,网络论坛、社区等网络民意集散地,个人网站、微博等展现个性、发表评论的多元化舞台等。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和专业的评论,使得其传播的信息更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网络媒体新闻时效性强、传播时间周期短、网民参与度高,并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更生动形象地传播新闻。两者通过互动和结合,才能使网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

4、内容要素

第一,网络热词。网络上广泛流行一些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标签化词语,这些网络流行语以一种调侃戏谑的语气表达了网民的情绪宣泄,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催化剂。第二,代表人物。网民通常将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通过网络形象表达出来,以排遣疏导愤懑情绪。通过这种英雄式的推崇来反映底层民众意欲改变现状和平衡利益的诉求。第三,时代潮流。网民以娱乐、轻浮的心态制造轰动效应希望掌控话语权,使得“门时代”、“杯具派”等网络潮流兴起。

(二)网络舆情传导途径

从网络舆情的生成来看,它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传导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被网络媒体转载网民大量跟帖讨论形成热点网络媒体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跟进再报道网络再转载网民继续热议;另一种是论坛帖文或博客文章引起网民关注传统媒体根据网上帖文进行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民热议。网络舆情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舆情传导机制

从时间段上分析,网络舆情的演进模型有两种,一种是消解型网络舆情演进模型,呈现单峰形态,过程为形成期爆发期高峰期减弱期消散期,如图2。一种是螺旋型网络舆情演进模型,呈现出双峰形态,为形成期爆发期高峰期反复期消散期,如图3。两种网络舆情演进过程大致相同,螺旋型网络舆情更为复杂,在此重点分析。

图2 消解型网络舆情变化形态

图3 螺旋型网络舆情变化形态

1、形成期

少数话题形成焦点事件逐步在网上扩散,是网络舆情的形成期。主要有两个方面促成了网络舆情的形成。一是网络话题的中心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很快引起公众的关注和传播,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都是一些能够激起公众和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的话题。这些敏感性信息快于普通信息扩散和传播,并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使点击率剧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总结了九类热点议题: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和城管队伍、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和央企、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自豪感、重要或者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以及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火爆事件。二是公众和网民的反应。热点话题发生后网民要对所发生的事件积极参与,发表个人意见,在参与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各种群体力量汇集形成网络舆情,才能使热点话题迅速地扩散开来。

2、爆发期

信息高度膨胀、网民情绪迅速集结,事件在网上的传播和扩散呈爆炸式增长,网络舆情进入爆发期。这个时期,各个网民群体都开始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网民可以自由地从媒体中获得信息,这部分信息通常都会带有个人主观的认知判断,其的消息也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和正确性。广大“草根”阶层网民参与式讨论、网络“搬运工”转移式放大、网络意见领袖掌控式主导、网络推手炒作式煽动,这些网络舆情的主体力量通过其自身的特征大量喷发非理性、无意识的情绪,共同推动事件的传播和发展。再加上传统媒体的强势跟踪、互联网新媒体的转载评论,网络舆情进入新的高潮。

3、高峰期

网民在经过第二阶段的热议之后,都开始寻求事情的真相。这一阶段,网民群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各种社会公众力量等多方参与,而网民所获得的真相都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提供的,所以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向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无形资产,有着固定的受众群体。专业的评论和深入的剖析,给公众传递的信息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网络媒体则会建立讨论组、贴吧等,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舆情的实践性和新颖性。门户网站新闻跟帖,论坛热帖置顶,博客转载评论,QQ群讨论转发等网络媒体汇聚网民的意见和情绪;电视访谈和专题节目,纸质媒体的头版头条等传统媒体深入挖掘报道;网民的持续关注,三者互动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网络舆情,网络空间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暴,舆情的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化,网络舆情进入高峰期。

4、反复期

网络舆情出现了循环反复的变化,如果事件进展和网民预期一致,网民关注度会降低,逐渐转向新的热点议题(曲线①),如果新加入的刺激信息与之前的有出入甚至相悖,将形成新的一轮更为激烈和凶猛的网络舆情(曲线②)。网络舆情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网络和现实中汇集了公众的各种态度、意见和情绪,经过高峰的讨论,每一种观点都聚集了大量的受众,不论哪一种观点受到再次刺激都会使舆情再次推向高潮。其次,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舆情的传播和扩散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旦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公众的预期不一致,甚至出现新的刺激点就会再次引起公众的参与讨论。第三,舆情主体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行为,也会对舆情的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舆情主体对热点话题的处理不当,引起网民和公众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激化舆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5、消散期

主要是社会资源耗尽,网民关注度下降,媒体报道减少,社会影响减弱,网络舆情弱化。舆情的弱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政府和官方部门积极地介入和回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舆情向稳定的方向发展,在负面消息传播之前就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舆情的报道在逐渐减少,开始报道新的舆情,使网民和公众的讨论方向转移;网民和公众对舆情的关注度降低,已经呈现疲惫状,舆情已经不足以再次引起关注。

三、对策建议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只有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走规范的品牌化道路,实施正确的品牌管理对策,企业才能拥有高价值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顺应历史潮流,摸清网络舆情的特征与规律,本着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利用网络舆情的导向积极制定符合企业品牌发展的各项战略,另一方面也应采取有效的、积极的监控措施以消除隐患或化险为夷,把应对网络舆情作为企业树品牌、重形象、拓市场的关键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正面舆情,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价值,同时也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客户群体和隐形消费力量。网络上的中性舆情,需要靠企业合理地引导,才能转化为对企业有利的舆情,丰富企业品牌的内涵。而处理负面舆情,维护品牌形象的关键在于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真实的原则下,最大效率地找到问题的所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企业摆脱窘境。此外,企业还应做好事后的相关总结,以防患于未然。

(一)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塑造

1、品牌定位

实施品牌战略,要加强市场调查,尽量避免在饱和市场以及有垄断性品牌的行业实施品牌定位,细分市场,设计与开发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例如针对环保和健康开发绿色产品品牌,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发老年品牌等。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更广泛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与特点,更大范围地做好产品开发前的市场调研,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寻找新的不同特性的组合,塑造具有差异优势的适宜品牌和强势品牌。企业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更广泛地接触潜在用户,认识当今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企业品牌与顾客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性,打造和谐关系,进而迅速占领市场。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的舆情,提高并维持其品牌忠诚。

2、品牌营销

在品牌的营销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品牌名称的开发与设计、与品牌紧密相关的色彩、字体、包装风格、宣传手册或条幅等视觉载体的设计,通过视觉符号的冲击宣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要改变单一的广告传播品牌策略,重视直销、网络营销等成本较低的营销方式在品牌传播管理中的应用,将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理念和方法与品牌营销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营销可以利用俱乐部营销、数据库营销等营销工具,通过网络对目标顾客一对一营销,精确有效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信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营销费用,同时也比大众媒介传播更迅速、更有效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形成品牌形象。

3、品牌延伸

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在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拓展网络品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和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品牌网络扩展。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站,打造综合性网络平台,客观中性的舆情,对品牌进行全方位展示,将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推广传播、品牌更新等传统品牌营销方法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企业品牌质量,提升品牌价值。此外,可以邀请消费者介入,共创品牌。网络时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自主性和主动性消费,因此可以将消费者看作企业品牌网络的有机组成,让消费者主动融入品牌的建设当中来,通过进行网上头脑风暴,引导网络舆情,丰富品牌的内涵。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创意风暴”品牌社群,与消费者进行持续、全面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消费者共创富有吸引力的品牌。还可以对消费者自发形成的网络品牌社群进行舆情监测,让主动型的消费者广泛参与品牌相关活动,从而建立和维系广泛而深远的品牌忠诚关系。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维护

企业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品牌带来的影响,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的市场地位以及品牌价值。要做好品牌维护,需要企业针对维护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在应对方案设计中要完善企业的产品召回制度,尽可能减少无形资产的损失;要仔细分析竞争对手可能出现的反应,准备好各种应对方案。企业还应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使品牌维护工作有序进行。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维护包含对品牌属性的维护以及对品牌精神的维护。

1、对品牌属性的维护

企业在面对品牌质量问题的网络负面舆情时,应立即通过媒体公开道歉,召回有问题的产品,并进行相应的赔偿,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运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为品牌正名,负面舆情产生后,企业很难单靠自己扭转公众的负面情绪,企业应积极邀请并配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产品检验检测,并及时公布检验检测结果,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印象。

2、对品牌精神的维护

负面舆情使得消费者与品牌精神内涵发生较大的冲突,削弱了品牌与特定精神内涵的关联,影响了品牌价值。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应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应对,而不能回避或遮掩。问题出在哪里,就对哪里下手,是该整改生产流程,还是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是否需要召回产品,如何进行赔偿等,应该以实际行动证明企业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以获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使品牌精神重新充实丰满起来。负面舆情导致的品牌危机过后,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如向灾区捐赠等来强化品牌形象,使企业品牌具有诚信、社会责任感等社会价值,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总之,企业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置负面舆情,采取强有力的品牌维护策略,重塑品牌积极向上的形象,保证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舆情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品牌风险管理

诱发企业品牌舆情危机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营销策略、产品缺陷问题,也有企业家个人因素,甚至是处理危机时产生的新舆情危机。企业必须建立舆情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品牌风险管理。充分利用正面舆情,提升品牌价值;合理引导中性舆情,丰富品牌内涵;妥善处置负面舆情,维护品牌形象。

1、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在网络时代,实际上形成了由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体的传统舆论场和由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新兴舆论场。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而且网络舆情载体显得更加多样化,微博、QQ群影响力日增。网络舆情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因此企业不能仅关注传统媒介中的舆情。目前,网络舆情出现了由虚拟网络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甚至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发展到“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等,网络社会学也认为“网上行为可能会转移到网下”。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并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全方位舆情监测队伍,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而不仅是应对突发性危机的临时举措。

(1)舆情监测

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把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关公司负责执行。中小企业可以指派一名专职网络舆情监测员,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以及整理,再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同时,要动员全体职工共同参与,把舆情应对工作作为评价关注和管理舆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完善舆情监控责任追究办法,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根据企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做到网络监测无盲点。

(2)舆情分析

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公众和开放度高的网络舆论。企业网络舆情可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大类。正面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网络形象,中性信息可以作为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而负面信息则是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根据负面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负面信息可以分为属实信息、误解信息和捏造信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负面信息,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否则,负面信息一旦被利用放大,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在监测舆情的基础上,对负面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信息的严重程度,及时会审分析,不同的等级要注意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针对舆情的真实度、发展趋向,网络民众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情况等因素,对舆情的倾向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做到舆情分析无疑点、无漏点、无偏差。

(3)舆情处置

企业应根据舆情的分析情况,启动舆情应对预案,进行舆情引导。对热点舆情,实行话题追踪,主动进行网络跟帖、回帖和发表网络评论,对敏感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同时,对于不同的负面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对属实的负面信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人,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保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将舆情控制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对虚假信息、误解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正面、真诚、客观、公开地给予回应。通过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同时,主动联系网站管理员或社区版主,及时删除虚假负面信息,以缩小信息受众群体的范围,减小不良影响。在有效处理突发性网络事件后,企业还需要认真做好事后总结,有效利用公关手段和社会资源,彻底消除负面影响。

2、掌握舆情应对技巧,维护企业稳定

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以顾客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遇到负面网络舆情时运用舆情监测系统去发现危机源头,真心地为顾客去解决问题,得到顾客主动的谅解和支持。以诚信经营为基本原则,不欺骗顾客,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补偿顾客损失,以这样的态度才能将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产生和扩大,否则只能起到欲盖弥彰的作用。

首先,要信息公开。近年来,许多网络舆情之所以造成强烈反响,信息不公开是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因此,对网络舆情事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说明真相、摆明事实,坚持信息公开化,消除网络谣言传播土壤。现代企业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勇于面对网络舆情,掌握舆情应对技巧,把握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和应对时效,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否则会被公众认为是逃避责任,使公众产生新的质疑。经验表明,企业越早介入舆情事件,越有助于舆情消退。企业在信息特别是第一次信息时,要做到全面客观,以免陷入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其次,及时把握网络群体的脉搏,主动公布自己掌握的情况。运用网络平台并联合传统媒体以及舆情事件当事人、有关专家学者等,提供全方位的真实、充分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披露的重点应放在迅速事情真相、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和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说明等方面。对已经造成的问题,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勇于承担责任,使危机事件失去炒作空间,有效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对有利于企业的舆情,也应把握时机,制造企业与该舆情事件的连接亮点,增加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在出现舆情时,要重视与媒体的合作。提高危机应对过程的透明度,以解决问题作为危机公关的目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力。在回应过程中要有理有据,保持道歉之态,低姿态回应并合作。避免“一言堂”,多邀请第三方参与到应对的过程中,把内部舆情的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之中,重视使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信源,提高企业对第三方的使用能力。此外,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应杜绝高压手段、扭曲事实、遮蔽信息等错误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做好公众情绪的疏通、引导,让公众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还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把公众各种各样的认识引导到积极、正确、健康的轨道上来,使企业转危为安,变不利舆情为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前沿论坛,2007,(01).

[2]杨宝琦.网络危机传播及管理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10.

[3]刘鹏飞.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51-253.

[5]王勇,部先宝,郑长龙等.网络舆情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修课[J].发展月刊,2012,(02).

[6]郝文江,马晓明,武捷.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C].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7]李洪彬.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G].安徽大学,2012.

[8]罗佳妮.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对能力[J].传承,2011(16).

[9]方兴.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博弈中体现的优势[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10]陶云彪.品牌共创:YOU时代的品牌管理[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04):70-72.

作者简介:

叶学平,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品牌管理 创新

一、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塑造

1、品牌定位

实施品牌战略,要加强市场调查,尽量避免在饱和市场以及有垄断性品牌的行业实施品牌定位,要细分市场,设计与开发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例如针对环保和健康开发绿色产品品牌,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发老年品牌等。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更广泛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与特点,更大范围地做好产品开发前的市场调研,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寻找新的不同特性的组合,塑造具有差异优势的适宜品牌和强势品牌。企业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更广泛地接触潜在用户,认识当今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企业品牌与顾客保持高度一致性,打造和谐关系,使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的舆情,提高并维持品牌忠诚。

2、品牌营销

在品牌的营销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品牌名称的开发与设计,以及与品牌紧密相关的色彩、字体、包装风格、宣传手册或条幅等视觉载体的设计,通过视觉符号的冲击宣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要改变单一的广告传播品牌策略,重视直销、网络营销等成本较低的营销方式在品牌传播管理中的应用,将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理念和方法与品牌营销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营销可以利用俱乐部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关系营销工具,通过网络对目标顾客一对一营销,精确有效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信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营销费用,同时也比大众媒介传播更迅速、更有效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形成品牌形象。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营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主动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企业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宣传自己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媒体拥有无可匹敌的特性和优势,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动感效果好,宣传成本低,企业无疑应将互联网作为宣传工作的新平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为企业赢得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企业可以制作符号式植入或事件式嵌入广告投入网络市场,强化品牌理念,加深公众印象,扩大品牌影响力。

(2)追捧热点,制造概念。热点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企业品牌管理要学会抢占热点资源,公众在关注热点的同时也会关注到企业的品牌。非典时宣传卫生观念,地震时捐款,响应政府或行业的号召参与某些履行社会责任如环保的公益活动等这些无疑都可以增加企业的正面舆情,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3)精心策划“奇遇”,利用“事件行销”。虽然网络推手大部分时间是恶意炒作,但是这类纯粹受商业利益驱使的网民也可以为企业品牌管理带来利益,只要精心策划一个事件,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让广大网民接触并关注品牌,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就可以。但是切忌欺骗消费者感情、损害消费者利益,否则就会自损品牌形象。

3、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其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但是品牌延伸不恰当,会引起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定位的模糊混乱,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有可能损害原著名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考虑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在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拓展网络品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和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品牌网络扩展。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站,打造综合性网络平台,客观中性的舆情,对品牌进行全方位展示,将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推广传播、品牌更新等传统品牌营销方法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企业品牌质量,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可以邀请消费者介入,共创品牌。网络时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自主性和主动性消费,因此可以将消费者看作企业品牌网络的有机组成,让消费者主动融入品牌的建设当中来,通过进行网上头脑风暴,引导网络舆情,丰富品牌的内涵。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创意风暴”品牌社群,与消费者进行持续、全面地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与消费者共创富有吸引力的品牌。还可以对消费者自发形成的网络品牌社群进行舆情监测,让主动型的消费者广泛参与品牌相关活动,从而建立和维系广泛而深远的品牌忠诚关系。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维护

1、对品牌属性的维护

企业在面对品牌质量问题的网络负面舆情时,应立即通过媒体公开道歉,召回有问题的产品,并进行相应的赔偿,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运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为品牌正名,负面舆情产生后,企业很难单靠自己扭转公众的负面情绪,企业应积极邀请并配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产品检验检测,并及时公布检验检测结果,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印象。

2、对品牌精神的维护

负面舆情使得消费者与品牌精神内涵发生较大的冲突,削弱了品牌与特定精神内涵的关联,影响了品牌价值。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应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应对,而不能回避或遮掩。问题出在哪里,就对哪里下手,是该整改生产流程,还是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是否需要召回产品,如何进行赔偿,都应该以实际行动证明企业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以获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使品牌精神重新充实丰满起来。负面舆情导致的品牌危机过后,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如向灾区捐赠等来强化品牌形象,使企业品牌具有诚信、社会责任感等社会价值,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总之,企业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置负面舆情,采取强有力的品牌维护策略,重塑品牌积极向上的形象,保证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舆情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品牌风险管理

1、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1)舆情监测。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把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关公司负责执行。中小企业可以指派一名专职网络舆情监测员,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以及整理,再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同时,要动员全体职工共同参与,把舆情应对工作作为评价关注和管理舆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完善舆情监控责任追究办法,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根据企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做到网络监测无盲点。

(2)舆情分析。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公众和舆论,但网络舆情开放性很强,企业网络舆情可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大类。正面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网络形象,中性信息可以作为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而负面信息则是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根据负面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负面信息可以分为属实信息、误解信息和捏造信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负面信息,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否则,负面信息一旦被利用放大,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在监测舆情的基础上,对负面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信息的严重程度,及时会审分析,不同的等级要注意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针对舆情的真实度、发展趋向,网络民众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情况等因素,对舆情的倾向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做到舆情分析无疑点、无漏点、无偏差。

(3)舆情处置。企业应根据舆情的分析情况,启动舆情应对预案,进行舆情引导。对热点舆情,实行话题追踪,主动进行网络跟帖、回帖和发表网络评论,对敏感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同时,对于不同的负面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对属实的负面信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人,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保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将舆情控制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对虚假信息、误解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正面、真诚、客观、公开地给予回应。通过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同时,主动联系网站管理员或社区版主,及时删除虚假负面信息,以降低信息受众群体,减小不良影响。在有效处理突发性网络事件后,企业还需要认真做好事后总结,有效利用公关手段和社会资源,彻底消除负面影响。

2、掌握舆情应对技巧,维护企业稳定

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以顾客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遇到负面网络舆情时运用舆情监测系统去发现危机源头,真心地为顾客去解决问题,得到顾客主动的谅解和支持。

(1)信息公开。近年来,许多网络舆情之所以造成强烈反响,信息不公开是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因此,对网络舆情事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说明真相、摆明事实,坚持信息公开化,消除网络谣言传播土壤。现代企业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勇于面对网络舆情,掌握舆情应对技巧,把握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和应对时效,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否则会被公众认为是逃避责任,产生新的质疑。经验表明,企业越早介入舆情事件,越有助于舆情消退。企业在信息特别是第一次信息之时,要做到全面客观,以免陷入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2)及时把握网络群体的脉搏,主动公布自己掌握的情况。运用网络平台并联合传统媒体,以及舆情事件当事人、有关学者专家等,提供全方位的真实、充分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披露的重点应放在迅速事情真相、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和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说明等方面。对已经造成的问题,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勇于承担责任,使危机事件失去炒作空间,有效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对有利于企业的舆情,也应把握时机,制造企业与该舆情事件的连接亮点,增加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在出现舆情时,要重视与媒体的合作。提高危机应对过程的透明度,以解决问题作为危机公关的目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力。在回应过程中要有理有据,保持道歉之态,低姿态回应并合作。避免“一言堂”,多邀请第三方参与到应对的过程中,把内部舆情的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之中,重视使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信源,提高企业对第三方的使用能力。

(4)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应杜绝高压手段、扭曲事实、遮蔽信息等错误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做好公众情绪的疏通、引导,让公众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还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把公众各种各样的认识引导到积极、正确、健康的轨道上来,使企业转危为安,变不利为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0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微博的崛起,网络舆情更加汹涌澎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指出,2011年底大陆网络使用者已超过5亿人,稳坐全球网民第一大国宝座。而单是微博的注册用户就已超过3亿人。民间机构易观国际更推估,2011年的行动上网用户已有4.3亿人,较2010年增加近50%;2012年的行动上网人数更可能突破6亿,超过固定网络用户数量。

而这些庞大数字背后考验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如何管理动辄就成千上万的网络民意。大陆「7.23温州动车事故中,新浪微博就是最快讯息的管道。动车追撞事故后4分钟,用户「袁小芫就已经贴出「D301在温州出事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 短短2天之内,动车事故在新浪微博引发536万则短讯,网民的沸腾情绪,导致不得不改弦易辙、谨慎处理。

如何通过对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监测、分析,从而把握网络民意的走向?强烈的市场需求眼下正在催生壮大一个产业――网络舆情监测产业。

网络发展

推动舆情行业

所谓网络舆情监测,实际就是对互联网BBS论坛、博客、微博、转帖、新闻跟帖等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已经远非人工监测所能穷尽,于是为了解决人工监测顾此失彼的尴尬,旨在实现全网络海量浏览和监控的舆情监测软件,便应运而生。

舆情监测机构,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动态监测网民对新闻事件发出的帖子、评论转发等情况,从而绘制出一份每日该事件网民关注度的折线图。折线图为机构应对危机处理提供决策指引。

大陆舆情服务业的发展,也借助了政策的「东风。据《人民日报》报导,目前,大陆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利益冲突和矛盾多元化,曝光于网络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多。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管道。到2011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开招标,增加对舆情工作的投入。

面对诸多负面网络舆情,政府部门亦开始积极应对,政务微博成为2011年的一大亮点。据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经过认证的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微博达到18132个,其中公安系统占据43%。

不过,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政府的应对仍显不足。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网络舆情,潜在的可能被批评者――政府、央企或其他公司,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舆情,把握其走向,以免情势进一步恶化。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由监测发展到分析、研判,并提出应对策略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异军突起并获得发展迅速。

做政府的生意

由于政府部门是主要的客户来源之一,为赢得订单,不少机构会强调其政府背景。作为中央级媒体下属机构推出的舆情监测产品,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杂志定位为「帮领导干部读网;新华网「舆情在线栏目的定位则是成为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的「秘书+顾问,帮他们监测研判网络舆情,提出应对之策;检察日报社下属的正义网舆情监测系统,「专为政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而量身定制。

一些学术机构或独立创办、或与其他机构合作,也纷纷成立舆情研究机构。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作成立舆情部门,客户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等。

其他一些更小的公司遍布大陆各地。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来自江苏、甘肃、福建、广西、宁夏、天津、四川、浙江、河北等地的各级政府部门,为采购类似系统,耗费十几万元(人民币,下同)至数十万元不等。由红派科技于2012年1月推出的红派壹号,官方售价高达9999元,在其宣传资料中,「红派壹号的定位是「能够满足领导干部和决策人士移动办公使用的平板终端。「红派壹号的官网是「中国领导干部在线。

目前,舆情产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党政机关依托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实用指南。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对接资本市场

大量舆情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高速发展,如拓尔思、方正、邦富、军犬等,以技术见长,善于抓取网络舆情数据,成为舆情服务业重要的技术型方阵。截至2012年1月16日,大陆共有约68款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从2011年开始,舆情监测行业中的佼佼者开始登陆资本市场,小公司则遍布各地。2011年中,以网络舆情监测服务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登陆上交所创业板。拓尔思提出要「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网络舆情。随后,另外一家以舆情监测为主业之一的公司也顺利通过发审会审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2009年2月注册成立的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隶属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民网)。人民网IPO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已超过1300万元。与人民网类似,新华网于2011年下半年推出「舆情在线,并成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

行业仍需要规范

随着网络舆情高涨,这些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的机构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快发展,但是这个新生的行业仍需要规范。

这些以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为业的商业服务机构,各有其经营法则。一部分以技术服务为主,主要依靠销售相关监测软件或搭建监测系统获得收入;另一部分则以分析、研究和提供应对策略为主要特色,技术服务不是其强项。还有一类为公关公司,监测并不是它们的主要业务,应对已经出现的负面舆情,并帮忙化解为其主要业务。

但不少舆情服务机构是上述三者的「结合体,既包括技术服务、分析和研究,而且还提供应对策略。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1篇

诞生背景

以前互联网并不普及,政府机关、企业用“临时工作小组”来应对舆情危机。

2007年,发生黑砖窑和华南虎事件,网民意见沸腾,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被关注。

2008年,中国网民达到2.06亿人,为世界第一。这一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不断,网络新闻发达,日均新闻浏览量超过20亿人次。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大量出现。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网民意见、观点高速传播。一个人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有时不超过三个。

到2011年5月26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信息有153万多条,含有“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信息也多达70多万条,“舆情分析师招聘”网页信息有42万条。

2012年,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举行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并给考试合格者颁发技能水平考试证书。

2013年9月,网络舆情分析师纳入人社部“CETTIC”职业培训序列,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人社部颁发《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

发证单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培训单位:人民网舆情监察室(独家)

培训地址:目前仅在北京

培训人员:主要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工作人员

培训科目:舆情产业分析、新媒介素养、舆情分析和研判方法、舆情危机处理与应对、舆情理论分析、在线舆情引导实操、实地观摩、网络舆情生态分析,共8门。

培训课时:5天,共36课时。

培训费:3980元。另外还有3820元的报名费、考务费、认证费,以及2000元的食宿费,总花费将近1万元。

培训周期:

第一、二期培训间隔期不到一个月

按照2012年工信部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管理中心规定:

网络舆情分析师分为三级:

网络舆情管理师分为两级:

2013年,舆情分析师业内通行的等级: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分为四个等级: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日常工作

网络舆情分析师主要分布在党政宣传部门、门户网站、商业公司。

以河南某县网络信息中心为例,该中心归县宣传部管理,有编制。

分析师们的日常舆情监测工作依赖一个软件平台,以该县城名字为关键词,软件可以实时监测微博、新闻、论坛、博客、公共聊天室、搜索引擎、图片、贴吧等,并能将信息分类统计、排序,制出柱状图、线型走势图等。

通过舆情监测工具,舆情分析师可以将各大网站一网打尽。系统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自动采集出文章标题与正文,并自动选出疑似负面信息,显示出特定事件的舆情总量、正负面声音比例、媒体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等。

H7N9禽流感疫情舆情监测过程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企业新闻媒体 企业和谐发展 作用

一、企业新闻媒体在营造企业和谐发展中的必要性

现在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已经处在新闻透明化的形式。目前信息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企业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内部文化的宣传,帮助调节员工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在运营中的和谐发展,这样还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加强了服务对象和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新闻媒体已经具有经营主体的身份,在加强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媒体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深度挖掘企业的信息,选定题材,现实企业的人文关怀。

二、企业新闻媒体在营造企业和谐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2.1 加强组织网络,做好舆情信息的汇聚

企业要构建专业的组织机构,形成广泛收集舆论的组织网络。企业为了更好的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就需要有畅通的渠道,倾听不同阶层职工的心声。企业要成立将舆论进行上报的组织,负责对舆论进行监测,掌握企业职工的反映和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形成专业的组织力量,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组织机构将汇聚的各种舆情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舆情研究报告》。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将舆情整理成材料上报到企业的党委宣传部。其中材料内容中需要包含的要点有员工的思想意向及动态、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对企业发展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企业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态度。企业的党委宣传部要有专业人员来分析处理舆情,定期综合分析自各个层面的舆情,然后总结归纳出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依据方便企业新闻宣传报道的基调和整个内容重点,之后要及时的将舆情分析的材料上报给企业的领导部门,落实将舆情上传下达的工作,方便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这也是企业新闻媒体宣传服务对企业和谐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2.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要围绕企业现阶段的发展重点,认真的做好宣传报道,比如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工作的经验和措施。当确定了工作重点之后,企业的相关部门就要采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大范围、全面的集中宣传,形成一股强势的舆论力量。比如就讲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企业就要及时的制定出节能减排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考核机制,整理之前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良好有效的经验,进行报道,制作专题或是创建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专栏,充分的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让企业上下所有员工对节能减排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让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能够得到深入的开展。

2.3 企业新闻媒体能够向外宣传企业的特色优势

通过对企业特色优势的深入挖掘,将此作为企业新闻媒体宣传的突破口。根据企业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深度发掘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出彩部分,将其作进行梳理归纳,作为宣传报道的采访线,这样不仅能够让员工知道企业发展的具体形式和企业优势,让员工对企业由更加充分的了解,还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企业新闻媒体对外的宣传效果,加强企业多外的知名度,受到社会的关注。另外,对于企业正在不断发展的新型产业,要对企业这些亮点做出深度的剖析,挖掘企业对内、外宣传的材料,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2.4 拓宽企业新闻媒体,做好企业思想工作的渠道

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情况要有整体的把握,掌握好新闻报道的重点。在内容上要围绕员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员工想知道的问题,想员工所想,帮助员工解答问题,解决需要解决的困惑和难题。在近期员工思想调查中,发现各种经济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威胁,也给员工带来了很多的不安定因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相关部门要开展专题会议,根据目前形势得出新闻宣传重点和报道重点。企业新闻媒体要懂得如何让员工看到企业抵御外界压力的强大抗压能力,比如抓住企业生产指标呈现上升趋势等有利的契机进行报道。同时还要围绕企业开展的责任、任务、目标等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开设相关专栏,帮助企业员工对当下的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更好的了解,让员工能够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蕴含的实力。

企业员工受到家庭、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困扰,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思想状态。所以企业新闻媒体要落实好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解惑工作。比如针对一部分家长子女还没有工作的情况,家长就很希望解决孩子就业的事情,此时企业就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开设关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指导策略的专栏,通过这类典型而且有针对性的宣传,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企业从上报的舆论中能够了解员工对企业相关政策的态度,根据员工的态度企业可以开设相关专题,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惠民政策,感受到企业为民生的改善做出的宣传和努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2.5 企业新闻媒体是建立企业外宜的长效机制

新闻媒体要想在企业长期发展,就必须要健全企业通讯员机制,要认识到企业通讯员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化对通信员队伍的建设,将企业中喜爱新闻工作的,并具有较高水平文字功底和对企业非常熟悉的企业员工调整到企业通讯员的团队当中,对企业的通讯员建立相关档案,为了让企业通讯员有进行沟通的平台,可以采用企业通讯员之间QQ等方式,实现良好的沟通的效果。同时邀请专业的人员对企业通讯员工精心培训,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再就是加强奖励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通讯员搜集的新闻报道定期的进行统计,对通讯员工的稿件质量进行审核评比,对优秀人员进行表彰,激发各个通讯人员积极完成新闻工作。激发人们对企业新闻媒体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新闻媒体的支持,企业需要具体认识到媒体的性质,才能更好的利用各种企业媒体资源。通过新闻媒体能够传递许多企业的思想文化和最新动态,让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服务对象对企业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媒体企业能够接受更多的最新的思想理念,并将相关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帮助企业控制宏观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3篇

现在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已经处在新闻透明化的形式。目前信息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企业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内部文化的宣传,帮助调节员工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在运营中的和谐发展,这样还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加强了服务对象和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新闻媒体已经具有经营主体的身份,在加强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媒体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深度挖掘企业的信息,选定题材,现实企业的人文关怀。

二、企业新闻媒体在营造企业和谐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2.1 加强组织网络,做好舆情信息的汇聚

企业要构建专业的组织机构,形成广泛收集舆论的组织网络。企业为了更好的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就需要有畅通的渠道,倾听不同阶层职工的心声。企业要成立将舆论进行上报的组织,负责对舆论进行监测,掌握企业职工的反映和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形成专业的组织力量,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组织机构将汇聚的各种舆情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舆情研究报告》。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将舆情整理成材料上报到企业的党委宣传部。其中材料内容中需要包含的要点有员工的思想意向及动态、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对企业发展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企业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态度。企业的党委宣传部要有专业人员来分析处理舆情,定期综合分析自各个层面的舆情,然后总结归纳出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依据方便企业新闻宣传报道的基调和整个内容重点,之后要及时的将舆情分析的材料上报给企业的领导部门,落实将舆情上传下达的工作,方便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这也是企业新闻媒体宣传服务对企业和谐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2.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要围绕企业现阶段的发展重点,认真的做好宣传报道,比如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工作的经验和措施。当确定了工作重点之后,企业的相关部门就要采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大范围、全面的集中宣传,形成一股强势的舆论力量。比如就讲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企业就要及时的制定出节能减排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考核机制,整理之前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良好有效的经验,进行报道,制作专题或是创建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专栏,充分的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让企业上下所有员工对节能减排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让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能够得到深入的开展。

2.3 企业新闻媒体能够向外宣传企业的特色优势

通过对企业特色优势的深入挖掘,将此作为企业新闻媒体宣传的突破口。根据企业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深度发掘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出彩部分,将其作进行梳理归纳,作为宣传报道的采访线,这样不仅能够让员工知道企业发展的具体形式和企业优势,让员工对企业由更加充分的了解,还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企业新闻媒体对外的宣传效果,加强企业多外的知名度,受到社会的关注。另外,对于企业正在不断发展的新型产业,要对企业这些亮点做出深度的剖析,挖掘企业对内、外宣传的材料,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2.4 拓宽企业新闻媒体,做好企业思想工作的渠道

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情况要有整体的把握,掌握好新闻报道的重点。在内容上要围绕员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员工想知道的问题,想员工所想,帮助员工解答问题,解决需要解决的困惑和难题。在近期员工思想调查中,发现各种经济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威胁,也给员工带来了很多的不安定因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相关部门要开展专题会议,根据目前形势得出新闻宣传重点和报道重点。企业新闻媒体要懂得如何让员工看到企业抵御外界压力的强大抗压能力,比如抓住企业生产指标呈现上升趋势等有利的契机进行报道。同时还要围绕企业开展的责任、任务、目标等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开设相关专栏,帮助企业员工对当下的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更好的了解,让员工能够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蕴含的实力。

企业员工受到家庭、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困扰,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思想状态。所以企业新闻媒体要落实好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解惑工作。比如针对一部分家长子女还没有工作的情况,家长就很希望解决孩子就业的事情,此时企业就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开设关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指导策略的专栏,通过这类典型而且有针对性的宣传,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企业从上报的舆论中能够了解员工对企业相关政策的态度,根据员工的态度企业可以开设相关专题,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惠民政策,感受到企业为民生的改善做出的宣传和努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2.5 企业新闻媒体是建立企业外宜的长效机制

新闻媒体要想在企业长期发展,就必须要健全企业通讯员机制,要认识到企业通讯员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化对通信员队伍的建设,将企业中喜爱新闻工作的,并具有较高水平文字功底和对企业非常熟悉的企业员工调整到企业通讯员的团队当中,对企业的通讯员建立相关档案,为了让企业通讯员有进行沟通的平台,可以采用企业通讯员之间QQ等方式,实现良好的沟通的效果。同时邀请专业的人员对企业通讯员工精心培训,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再就是加强奖励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通讯员搜集的新闻报道定期的进行统计,对通讯员工的稿件质量进行审核评比,对优秀人员进行表彰,激发各个通讯人员积极完成新闻工作。激发人们对企业新闻媒体的积极性。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营销;数据挖掘与应用

1.引言

近年来,在互联新媒体的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产生的巨量“数据财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营销道路上最有创造性的探索。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浪潮中,必然需要一定的新技术去适应和驱动新媒介传播的受众需求,所以,企业信息的数据挖掘应运而生。目前,很多企业已与众多大数据产业链上的平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改善和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聚合了大量有效的优质数据和资源。同时,在数据挖掘和洞察分析方面,很多专业数据处理平台将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为企业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本文将具体结合四个企业营销数据挖掘方面的关键点,分析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相关的企业营销,帮助企业和品牌优化推广成果,使其更好地生产和投放内容。

2.企业营销数据挖掘的关键点

2.1基于浏览行为

基于浏览行为的数据挖掘与监测技术,是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对企业营销过程中的用户访问活动实施监测,实时考察PV、UV等活动指标,实现特定点击行为的全面监测。PV即PageView,表示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在一定统计周期内用户每次刷新网页一次即被计算一次。UV即UniqueVisitor,表示独立访客,访问网站的一台客户端为一个访客,00:00-24:00内相同的客户端只被计算一次。通过类似PV、UV等这些指标的实时统计,可以发现用户的访问行为模式,从而揭示用户群体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以便于企业进行深度的传播效果研究。与此同时,针对相关产品,还可设定具有特定行为的数据挖掘与监测功能,比如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结果了解用户在特定页面上的停留时间或者个人收藏行为,帮助企业抓住用户的兴趣特征,增加传播针对性和效率。这些基于行为的数据挖掘与监测技术,可以使企业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评估与分析,帮助企业定位高转化率的传播渠道,提高其数据有效性,为企业传播的持续优化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企业营销传播模式。

2.2关键意见领袖画像

关键意见领袖通常是指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与“意见领袖”不同的是,关键意见领袖通常是某领域内的权威或极有影响力的人士,在信息传播中,他们不依赖其自身活跃度,也容易被承认和识别出来。这部分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话题的形成、舆论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现如今很多企业正是利用平台对接的微博数据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对找出的关键意见领袖进行刻画。关键意见领袖不仅诠释了二级传播中介的角色,还成为信息流和意见流的整合者,继而进行整合信息的二次传播。置于这个环境中,关键意见领袖甚至在前期就能介入到信息挖掘和发现阶段,而不局限于从传统媒介获得信息源,从而对信息流向和传播模式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化媒体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企业逐渐重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规划和策略。社会化媒体为传统企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思路。线上关系网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微博营销传播的效果。在数据挖掘层面上多维度地进行精确刻画,包括兴趣导向、热门话题、关注领域、粉丝构成等,将帮助企业选择更适合的关键意见领袖。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关键意见领袖的行为特征,掌握信息的创新扩散过程,能够实现短期的企业营销实时传播监测,通过周期性观察展望关键意见领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成长趋势。同时,关键意见领袖的连接图景让企业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新媒体营销信息流的网络传播结构,不断地探寻这些海量数据信息挖掘与分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企业营销更高效地适应信息传播时代的新逻辑与新规则。

2.3社群画像

社群是以人为基本组成要素的集合。品牌不仅要将用户变为粉丝,更要将粉丝聚集起来,形成品牌社群。用户画像是社群画像的基础,只有具有完备的全方位的精准用户画像,才能实现社群画像的完整性。用户画像是由现实环境用户行为总结诠释而来的用户模型,通过挖掘与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社会角色等数据信息之后,对用户特征进行较精准的描述,使企业的营销决策和产品服务更加高效。国内著名传媒集团蓝色光标正是洞察到数据挖掘与应用为基础的商业智能,曾向国家申请了一个关于“标签标注”的大数据专利。该专利是依托于其智能营销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将非参数统计学习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用户画像实践上而实现精准定位。它通过采集公开身份信息、媒体行为数据、社会媒体口碑数据、购买行为、微博、贴吧、APP等平台属性数据,将获取的数亿移动端用户行为数据与用户在社会化平台上的互动数据进行有效结合,并基于购买行为、兴趣习惯、日常角色、媒介使用等方面,全方位地刻画出用户的行为轨迹,对“人”进行标签提取和精准画像。在社群画像的应用层面上,一般先根据用户制定话题,然后通过各维度的数据接口挖掘数据,再对参与该话题讨论的用户进行多层次技术分析,实现对这一群体的全方位了解,从而建立完整的画像。社群画像主要是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测,检验其是否覆盖目标人群,然后为后续的企业精准营销做铺垫。在愈发发展的大数据洪流中,用户的动作数据更加实时,行为数据更加碎片化,带有地理位置的信息数据更加精准,这些也需要社群画像的全方位刻画的进一步完善。抓住了社群画像,企业才能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精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对应的反馈处理机制,从而实现价值数据挖掘之上的企业商业智能的不断提升。

2.4系统化长期性

舆情监控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营销离不开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现如今网络舆情造成或加剧企业危机的情况不在少数,如富士康“跳楼事件”、肯德基“秒杀门”、俏江南“回锅油事件”等,均是由网络新媒体推动的,甚至越来越多的事件是直接由网络引发。传统的传播环境已被代替,取而代之的是高速流动的数字信息桥梁,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实现企业系统化长期性的网络舆情监控是决定企业营销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基于浏览行为、关键意见领袖画像、社群画像等是基于微观方面企业营销的数据挖掘的关键,而企业的系统化长期性舆情监控则是关于企业营销数据挖掘与应用的计划性宏观性的关键。微信作为拥有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社会传播能力的新媒体平台,可较便捷地使企业实现舆情信息系统化监测与时间瀑布流方式分析企业营销数据。以下就以微信为例,分析互联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数据营销的系统化长期性舆情监控。众所周知,现如今微信发展方兴未艾,现阶段的企业平台舆情监控很多正是基于全量微信公众号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帮助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实现微信舆情监控。微信传播渠道虽然具有私密性,但其传播内容又具有公共属性,企业对微信舆情已愈发关注。在实施方面,企业微信舆情监控是基于系统化的微信公众号数据,实时挖掘部分图文信息或语音信息数据,对传播效果实现定制化的监测,建立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分析工作机制。同时,通过长期监测的公众号大数据,大大保证了数据的有效解读,减少了舆情的分析误差,更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性策略,优化企业信息传播渠道。不过,随着信息环境的社交性和交互性越来越强,舆情监测变得越来越困难。相对于微博而言,微信公共号监测趋于封闭、分散的特点增加了舆情监测的复杂度,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企业营销过程中,通过数据信息的挖掘与监测实现系统化长期性的舆情监控,可帮助企业形成一定的舆情机制,对企业舆情危机的化解大有裨益,为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虽然以上企业营销数据挖掘与分析大都是基于多方来源的数据应用,但在数据的有效筛选和过滤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改善和提高。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数据本身数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怎样挖掘和过滤得到有效的数据是最终效率体现所在,更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相对于未来企业营销的拓展,目前层次的数据挖掘应用的兼容问题、数据分析层面以及信息流传播渠道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企业必须在整合营销一体化服务发展的道路上重视这些问题,才能对新媒体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效果得到正确的认识。同时,企业营销不仅需要基于数据的技术支持,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企业一步一步地取得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最终促进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达到互联时代企业数据营销的最终目的。

结论

企业舆情分析范文第15篇

近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实中的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很不相称,有关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舆论却经常充斥媒体,严重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所对2012年涉及国企和国资委的舆情事件的统计分析,国内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3%,中性事件占比48%,负面事件占比29%;国外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5%,中性事件占比65%,负面事件占比10%。涉及央企系统的舆情话题约2 060个,话题倾向以中性为主,占比为61.2%,正面话题占比12.4%,负面话题占比26.4%。一些负面宣传舆论的背后,不仅暴露出中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暴露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已落后于实践要求的客观事实,宣传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新媒体对宣传舆论的新要求。

本文从中央企业宣传舆论环境现状入手,结合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实践,探索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路和对策。

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

引导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中央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企业由于点多、线长、面广,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宣传舆论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宣传舆论引导,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面临的宣传舆论压力不断增强,这就迫切需要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逐步建立健全塑造中国企业的外部形象。中央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国资委成立以来,深刻分析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度重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地方国资委主任研讨班上多次邀请新闻宣传方面的官员、国内知名宣传舆论专家讲授相关知识。成立了国资委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新闻中心。许多中央企业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新闻宣传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新闻宣传工作;一些企业设立了新闻宣传中心或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新闻宣传制度,明确了新闻发言人;一些企业将新闻宣传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专题学习研讨等,提高了中央企业新闻宣传水平,特别是宣传舆论引导能力。

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力度加大。适应国有企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媒体传播方式快速变化的新特点,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主动宣传意识和策划意识不断增强,加大了正面宣传、主动宣传引导力度。2012年,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宣传,进一步壮大了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主流舆论。组织了“中央企业先进精神报告团”,在全国15个省市和部分高校对“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入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中央企业先进精神进行了广泛宣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活动,如“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迎接十“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等系列主题宣传,集中宣传了吴大观、孙家栋、郭明义、李俊贤、窦铁成、罗阳、李新民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系列理论文章,对涉及国企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的作用。

宣传舆论引导方法载体不断创新。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方法,丰富、拓展传播载体和渠道。与中央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与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神华集团与人民网合作建立了“舆情监测网”并上线运行;重视利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增强传播效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南方航空、上海贝尔等企业开通了官方微博;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邀请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意见领袖、院校师生等走进企业;主动走进媒体和高校演讲、授课,参加国内、国际论坛,传播企业的价值观。2012年国资委首次组织了50多位外国驻华新闻官到企业参观考察,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国企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及专题片《国企在海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同和反响,增强了宣传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近年来宣传舆情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社会上丑化、妖魔化央企的现象依然突出,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相比,与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求的舆论力量支持相比,与广大职工的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足。

思想意识滞后,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部分中央企业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把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仅仅看成一个部门的事,没有把宣传舆论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来规划,缺乏统筹和系统设计;不适应新媒体带来的舆论格局的新变化,习惯于运用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内部的宣传比较重视,对外宣特别是在海外如何做好宣传舆论重视不够;对正面宣传比较在行,对负面舆情产生的后果研判重视不够,声誉风险意识不强;主动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勇于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央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分析报告(2010年7—10月)》显示,中央企业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以下特点:普遍采用沉默公关方式应对危机舆情;采用传统媒体配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较少使用新媒体;仍然存在删帖等不当网络公关行为。可见,中央企业在宣传舆论应对方面观念陈旧、缺少与媒体大众的主动沟通,解决问题方式方法陈旧等,致使在舆情应对与引导上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方式方法陈旧,不适应新媒体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宣传传媒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正受到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前所未有的考验,目前我国现有报纸1 918种、期刊9 867种,公共广播节目2 726套、公共电视节目1 329套,具有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近400万家。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媒体传统格局,媒体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传统形式开展宣传、消息、塑造形象的中央企业已经不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一些中央企业停留在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应对媒体,不研究网络媒体传播规律,经常陷入被动局面;一些企业不善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舆论引导,造成了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失真;不注重研究不同受众的特点、接受习惯,没有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宣传舆论引导的渠道狭窄,中央企业的“好声音”发不出来。

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宣传舆论引导的机制还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舆论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宣传舆论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资源分散,没有制订宣传舆论引导管理办法,内宣与外宣、新闻宣传与广告投放、品牌传播与形象建设的协同性不够。二是企业新闻宣传制度和新闻发言人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新闻宣传没有归口单位,更谈不上新闻发言人。不少企业虽然有制度,但是落实不到位,新闻宣传滞后,信息不愿公开透明,宣传报道口径不一。三是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和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危机来临时,没有危机管理流程,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仓促上阵。四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与企业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存在,国有企业拥有的宣传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之间的统筹和协同还不够。

宣传舆论引导能力较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中央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高效的宣传舆论人才队伍,宣传舆论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习培训不够,导致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人员调动和轮岗频繁,新从事宣传舆论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不清楚宣传舆论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譬如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主动引导舆论的能力等,亟须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不畅,合作关系有待提高。如何利用好媒体,为我所用,引导媒体方向,使宣传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是中央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宣传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然而,一些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利,方法手段单一,不注重与媒体平时沟通联络,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感情,有的企业只和某个媒体来往,不注重建立全面的媒体网络关系。相比日本和欧美企业的做法,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客观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所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持有偏见、误解、误读、不了解的人还不同程度存在。少数人出于各种目的,丑化妖魔化国企,散布“国企垄断”“国企腐败”“国企低效”“与民争利”等言论,混淆视听,误导公众,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我们必须从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营造改革发展良好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央企业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宣传舆论一律的时代已不可能再现,民间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断加大,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软实力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存在重业务轻形象、重产品轻品牌等问题,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国资委系统监管国有企业达到54家,而以品牌价值排名的《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没有一家企业上榜。对企业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品牌、形象也是生产力。品牌和形象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譬如企业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如果应对失当,不仅会导致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股票贬值、产品滞销等经济损失;不仅会导致单个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国有企业整体声誉受损。我们必须强化中央企业形象建设,通过有效公关,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以赢得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国有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要求。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99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538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已经分别占到全部中央企业的11%、16.9%和11.3%。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控股、参股的公司已超过6 000家。走出去的企业,代表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国家,企业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国内宣传、轻国际传播”的局面,在依法诚信经营的同时,借助国际化传播平台,塑造良好形象,以赢得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适应当前社会媒体舆论环境的实际需要。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正逐渐消解着传统媒体的边界,以锐不可当的态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同时也丰富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或者媒体3.0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媒体异军突起。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特别是微博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难度加大。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并且微博网站数量多,传播功能增强,尤其是微博的转发功能实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增长。二是媒体观点多元多变。媒体市场化改革加深,竞争加剧,价值取向受商业资本影响,媒体从业者思想意识更加独立,偏好求新、求异、求娱、求怪,动辄进行道德审判、舆论审判。三是意见领袖影响凸显。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名人明星凭借专业优势和前卫观点,成为“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此,中央企业必须加强对媒体环境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探索,切实提高宣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改善新闻宣传舆论环境,实现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和谐沟通,树立中央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着力构建“一、二、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模式,即科学搭建一个舆情监测系统,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保障措施,着力提升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水平,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学搭建一个高效的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结合网络舆情的传播分析模型,通过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资源进行全网监控、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用户及时掌握舆情动向,为舆情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舆情信息是中央企业了解情况、分析形势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中央企业新闻舆论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对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负面舆论都是因为网络媒体的推动,网络媒体新闻的突发性、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让众多身陷其中的企业感到猝不及防。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抓好日常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媒体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重点跟踪、分级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中央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国电集团等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实行由专人负责、专业公司配合的舆情监测、研判与处置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监测制度,定点监测、应急监测相结合,日报、周报、月报、专项报告并行的机制。安排专人担任网络监控员,24小时值班监测网络舆情,周末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发现负面舆情随时短信预警。安排专业公关公司定时报送企业日报、周报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处置报告,企业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宣传舆论效果。

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

第一,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形成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正面舆论场。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有“占领”意识,而且是牢固地占领,而不是时紧时松。同样,对于新闻舆论阵地,我们不占领就要被他人占领,正面宣传不占领就要被负面报道占领。做好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引导为主方针,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进一步树立中央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达到树立信心、化解矛盾、疏导情绪的作用,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央企业正面宣传主要内容:一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作出的巨大贡献。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对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着领军作用;在实现各类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功之路。国有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破产关闭、重组并购到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三年改革脱困到做强做优、培育国际一流企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包括: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等。三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肩负着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多重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在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自主创新、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特别是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抗击自然灾害和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等大事、要事、难事中,勇挑重担、知难而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大力宣传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彰显国企价值,树立良好形象。此外,正面宣传还需要针对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的理论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释疑解惑,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中央企业的信任,为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新闻舆论环境。

第二,加大舆论危机管控力度,抓住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宣传舆论主动权。突发性危机事件在中央企业中时有发生,不但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企业形象,阻碍正常生产经营,甚至破坏稳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加强舆论危机管控,及时正确科学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所有中央企业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也是中央企业提升宣传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不断呈现出来。综合来看,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主要包括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如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等;财务金融突发事件,如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胜利油田下岗职工示威游行等;涉外型突发事件,如去年利比亚战乱中资公司受损事件等。此外还包括由媒体不实报道或者片面报道引发的媒体事件等。这些危机事件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处理不好将给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管理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后果相当严重。中央企业必须将危机管控作为事关企业生死的大事抓好,确保关键时刻的宣传舆论的主动权。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及时汇报,做到信息畅通。科技的发展、通信的便捷、网络的普及,丰富了现场信息传播和传递的源头,中央企业发生的任何突发性事件都很难处于保密状态。中央企业政治责任重、社会影响大,突发危机处理不慎,往往会引发超出危机事件本身的关注和影响。因此危机发生后,中央企业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机关和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二是正确面对,敢于正视问题。正因为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手机通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突发危机是“瞒不住”的。如果中央企业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表明态度,用“负荆请罪”的态度让公众看到诚意,则将赢得部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舆论的注意力从批评中央企业转到支持中央企业查处危机事件本身上,从而避免因危机遭受形象重创。三是善用媒体,权威消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混乱,极易出现谣言四起、公众心理失衡、情绪波动等现象。第一时间权威准确的消息,可以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以及中央企业的信心,有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除当事单位自己出面说明情况外,还要更好地对新闻媒体做好服务和管理,并争取权威媒体权威消息,通过媒体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汇集传播能量,赢得社会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四是关注舆情,处理负面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一些网络的负面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撤帖或更换标题处理;对于网络搜索,可以督促搜索引擎网站酌情处理,或用优化软件将其下沉。为微博时代,还要特别注重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粉丝众多,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之巨,他们的观点影响着观众对同一事件的认知,比一般媒体传播得更为广泛。可以借助舆论领袖对事件的解读,引导公众舆论。

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

保障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宣传舆论引导是一件政治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主要建立健全六项制度。

一是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是中央企业降低和防控风险的需要,对中央企业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企业突发事件的宣传舆论应急处置工作,把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和整体应急预案中,制订预案和工作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开展新闻宣传引导和,解疑释惑,掌握话语权。

二是建立新闻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建立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是中央企业加强与民众沟通,增强相互信任的基础。突发事件的新闻在时间上要遵循“4小时黄金准则”。要做到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确定应对原则,明确新闻发言人、准备背景材料,统一媒体应答口径;第一时间了解、跟踪媒体报道情况,进行研判,及时引导舆论。

三是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无缝隙、无漏洞舆情监测,应建立起全站点、全天候的监测网络,力争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舆情信息员要加强对安全隐患、苗头事件的预测,掌握事件舆情的传播路径,加强对有关信息的跟踪、汇总、梳理、归纳,将监测结果以专报、摘报的形式及时上报企业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并协同相关人员进行会商、研判,为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提供快速决策依据。

四是建立与新闻媒体良好合作机制。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具有传播和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信息来源丰富、声音权威的媒体信息,因而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中央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央企业可以定期与媒体进行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与主要新闻网站建立联系;或邀请记者走进企业,参与重大活动,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尽量争取主要媒体记者和编辑的信任和支持,获得新闻媒体的公正对待,从而形成稳定、有效、快捷的正面传播渠道。

五是建立宣传舆论工作队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精干的宣传工作队伍对中央企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培训、重点培养等措施,形成宣传舆论培训的良性机制,促进中央企业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创新队伍培训方式和方法,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通过课堂教授、借调学习、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沙龙、读书会、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活动,或者组织内部员工进行经验交流;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储备理论知识,探索学习及应用的新措施和新方法;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及电子图书馆服务等,建立实体或虚拟的小型“图书库”,供员工查阅和自我充电。

六是建立宣传舆论引导评价机制。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评价机制,可以做到量化测评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使舆情应对处置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将突发事件舆情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增强相关部门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进一步促进各中央企业根据评估体系,对照督准、查漏补缺,以评估作为动力,有效推动企业宣传舆论能力上水平,同时也是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通过设立制度建设、队伍经费、经费投入、应对成效、社会评价、专家评价等一系列重点指标为特点的评价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日后中央企业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四支队伍。

宣传舆论工作的质量、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说到底,取决于宣传舆论工作者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根据中央企业实际情况,主要建设好四支队伍。

一是建立高素质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新形势下对宣传舆论工作思想观念、政治业务、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学习培训、重点培养、加强锻炼等方法,不断提高宣传舆论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培育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

二是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新闻工作指引》的有关要求,积极推动中央企业逐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企业总部及重要子企业必须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机构,同时要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建设步伐,为做好中央企业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是建立中央企业网评员队伍。选拔一批热爱网络宣传工作、熟悉网言网语、具备足够上网时间和条件、长期活跃在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的网评员,通过办班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网评员的舆论引导水平。同时通过开通微博客等途径,加强针对本单位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利于本单位发展的良好网上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