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凯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城市化进程面临单一化与多样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等多重内在矛盾。如何选择道路、减少失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能力,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信息能力。信息作为主导城镇演化的先导性媒介,将直接影响各行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将诱发城市化建设的活力和特色。并特别指出,在当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发展的主线是把握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脉络。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化的“形”和“貌”;信息化作为协调城镇化各类资源的“粘合剂”,激发城镇化内生和外部需求动力的“催化剂”,以及引领城镇化特色道路的“指示剂”,不断发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作用。我们可以将信息化看作是城镇化的“软件工程”。推动二者相互依赖、形神合一、两位一体、同步运行、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依据所在。

卢时彻还就“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四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由于城镇化几乎映射了全社会的所有问题,城镇化规划的编制要“想的大”。要综合考虑城镇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基础及文化特色,产业及区位比较优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路,使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划的建设要“起步小”。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重点先行、分步推进,避免盲目跟风;规划的组织实施要“节奏快”。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制定适合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快速推进城镇的健康成长。

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从发展方向看,要大力推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而对建设重点的要求,建议针对制约自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国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进程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5%,中国为31%。200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4.9%,2010年49.68%,2012年达到52.57%。但是城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远远不能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国家的必要选择,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推动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我们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农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点,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着确定性的作用,目前,农业信息量大、种植种类繁多要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体制;同时,在城镇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化来提升竞争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对城镇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时代需要顺势而为。在发达国家,原始的工业结构正在被信息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由于人群的爆发式聚集和产业升级遇到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管理、资源匹配、环境发展、民生需求等诸多难题,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协调,信息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城市化信息管理分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分为管理层应用和服务层应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管理。

(2)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时,城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对城市化进行信息管理必须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开发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备具体的系统,才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管理。

四、加快我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实施和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城镇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由于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闭塞,居民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城镇内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

(2)走集约型的产业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对小城镇的信息化管理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数据库,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中的小型企业进行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缩小管理规模。

(3)充分发挥城镇区内的现有优势。对城镇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利用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管理,减少城镇信息化管理中的资金。

五、信息化管理为城镇发展带来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将为城镇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城镇工业的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的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误区,提高城镇发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仅给城镇带来了发展,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新动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城镇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信息化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动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识,逐渐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脚步。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发展。

六、结束语

加快城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务依然是一个关键难题,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如田,李茜.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小城镇建设,2008(10).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1)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内涵界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慕海平认为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仇保兴(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但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王如松院士(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化、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有关信息化的概念,是由日本政府的高级科学咨询小组继学者梅悼忠夫(1963)论述信息技术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后正式提出的,具体将信息化界定为“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国内学者依据自身的不同理解对信息化也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以张哲(2007)的研究为例,其将信息化过程划分为数字化、一体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由点式的数字化到面式的一体化,再到体式的虚拟化,最后上升到多维度的智能化,可谓是层层深入、相互衔接。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为解决“规模与质量不对等”的问题而提出的寻求自身内涵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如何结合信息化“数字化、一体化、虚拟化、智能化”,找到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合点,提高二者互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2)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以及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不难发现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有着相类似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城镇化与信息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四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姜爱林(2001)呼召21世纪应当以信息化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并明确了二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之后,姜爱林(2002)从现象、作用、发展层次以及社会特征等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并且建立了二者的关系模型。王克勤、唐才敏(2005)提出了与前者相类似的结论,即“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催化剂,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十以来,“四化”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概念被专家、动关系和共通性,建立坚实的信息基础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学者所关注。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2013)认为,由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互暴露的两大难题,即资源统筹和城镇个性化问题,所以提出要坚定的“以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刘稚(2013)认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大部分学者仍注重研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及其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等。

2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吉林省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将“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信息产品与服务供需优化、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及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等列为信息化重点工作内容,现从这几个方面对吉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阐述如下。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现状。近几年来,吉林省政府推进“三网融合”和数字城镇建设,把发展“智慧城镇”作为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吉林省的通信网络性能明显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全部城市及大多数乡镇。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已达72%,2010年实现全省自然村100%通信覆盖。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22704公里,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39.9亿元,通比2011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916.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80.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6.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4.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1.1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2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2.1部/百人,增长12.5%。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364.7万户,增长17.4%【10】。

(2)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吉林省信息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新型元器件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并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随着市场信息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车载信息系统、功率半导体器件、高清晰LED显示屏、生物识别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据统计,吉林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此外,吉林省软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到2010年,全省从事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超过800家,先后有13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累计认定软件产品达到1246项,汽车、人口、教育、政府、电力、农业、矿山等行业应用软件以及信息安全软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来,吉林省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一,在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中,投入使用了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全省二甲以上医院全部建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第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快速推进,城乡低保实现网上审批和网上管理,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当期应用数据存量达到800多万条,全省统一的“12333”劳动保障咨询热线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荣获中国(亚太)最佳呼叫中心称号;第三,教育信息化通过开展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式,扩大了高教、职教、基础教育和远程教育等信息资源的规模;第四,文化信息化稳步推进,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全省建成基层电子图书馆(室)1916个,数字文化资源库总量已超过1TB。

(4)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能够刺激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效率、效果。吉林省不断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近几年来,先后制订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数字城市”建设、新农村信息化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2013年为响应国家政策方针,于12月了《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在保障信息化安全方面,制定了《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办法》、《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指标》、等法规和文件。此外,吉林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省内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信息化人才5800余人,并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不同的信息技术培训。自2011年至2013年,吉林省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开展了“万名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计划”,三年全省培育农村信息员达到10万人以上。

3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点

基于以上对吉林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信息化以及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概述,不难发现,吉林省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城市信息化为重点,对城镇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若要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低耗、智能充分运用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选择恰当的关键点尤为重要。

(1)深度融合产业集群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增加新型城镇化动力。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基础,信息化就失去了有效载体,所以说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是重要的基础。在夯实产业经济基础的同时,融入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无疑会为新型城镇化进程增添动力。在以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结合吉林省省情,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加大力度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的支柱优势产业,建设好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好新型城镇化的产业集群整体规划,通过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围绕各地支柱产业,推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配套能力强、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二是要改造提升城镇化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引进信息技术,建立或利用现有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在新型城镇化中引进新兴战略产业,提升新型城镇化内涵及质量。

(2)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企业是带动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仍是弱势群体,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存在的困难,可以考虑以网络为依托,鼓励中小企业从本身出发,建立行业式信息发展平台。增加企业间交流与合作,通过公开企业优势及需求来吸引第三方。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所、高校研究院等合作对象,争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市场准入机制。此外,网络资源具有高效、节省资源、限制少等多种优势,吉林省政府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中小企业学习培训,加强企业间帮扶与互利合作,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保证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3)逐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吉林省公共资源丰富,通过推进信息化来达到信息公共服务化,可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第一,吉林省高校资源丰富,应该促进高校优质资源公开化,实现全省教育资源平均,做到教研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共用,从而降低城乡教育差距;第二,医疗保障体系由于地理因素存在一些不便捷之处,应做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在药店、诊所、医院等地实现医保一卡化使用,达到城镇医保要求,改善城镇医疗卫生环境,通过网络对城镇居民进行医疗卫生普及化培训,并对吉林省全部人口实现病例通用制度;第三,对于人才也可以使用简历统一公开化处理,使得人才在其自身愿意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网络渠道对有招聘意向的部门进行电子简历投放,从而开放人才市场,带动城镇人口就业;第四,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邮箱、电话、短信等多种平台实现城镇居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对全部信息进行整合、预算、评估,以达到信息体系稳步运营的目标。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1信意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并不断发展完善多尺度、多品种、多分辨率与多属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库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及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等。近年来,GlS的社会应用广泛开展,专业化高水平的GIS开发商大量涌现,GIS的平台功能与表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制约GIS充分应用的瓶颈为基础数据标准与质量,尤其突出表现在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标准与数据质量。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数据标准与质量。是测绘具备行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城市测绘行业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敷据库建设。有效提高基础数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作为单位发展信息服务的基本GIS平台,大力发展GIS产业。基础平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各种专业服务平台研发奠定基础,同时也满足自身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发展的支持需求。基础平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在GIS产业中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及生产效率。与数据库建设同等重要。在GIS应用中应注重地图制图专业应用,更好的实现涌绘产品的有效表现与多样化服务。

2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的建设

管控体系是总的体系发展的保证性要素,是一项关联面非常广的活动。各个领域和企业自身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呈现出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具体的阐述体系创建时期的一些重要内容。对于该项创建活动来讲,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依据ISID900l要求结合行业各单位实际业务及管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它是被具体情况论证的有序的管控体系,是获取资格的基础规定。该项体系的创建,必然会带来运作和生产等体系的变化。切实的探索和完善目前的品质管控系统,以此来合乎当前的测绘活动的规定。认真地分析技术管控的措施,强化管控的力度,是确保信息管控活动能够顺畅开展的关键内容。该项管控活动关键涵盖策划完善院科技进步与技术发展各阶段规划: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并引进推广新技术:及时获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保持使用的技术标准有效及适用:制定院技术管理各项规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制定完善院日常生产工作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检查验收标准,较大或者复杂项目的技术设计;人员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总结评价等工作。

作者:刘影 单位:辽宁达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82-02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变化推动的历史必然,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力推行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本文从长远发展利益出发,将提出信息技术合理应用的建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尽微薄之力。

1 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

信息化主要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形式建立的,是人们以经济结构为主,并推动物质能源向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基础形式,转变社会观念,并完善经济结构、商业模式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更新。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物质与能源结构的重要表现,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的表现形式,不仅利用信息实现资金融通,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知识产业和社会物质资源,还推动IT行业达到理想发展状态。

新型城镇化,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模式,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发展绿色经济,还能在人文主义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性与和谐性,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核心以不浪费农村资源、不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将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信息产业的更快进步,也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现状

2.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在道路优化、管道线路等设施建设质量还比较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光纤、通讯网络、电站建设等设施没有合理维护,导致信息资源在获取渠道中存在闭塞现象,传统设备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基础设施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形成制约条件,不仅降低了社会公平性,也影响了城镇化经济的进步发展。如:城市化建设在交通上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城镇由于地理位置、资金需求以及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交通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绿色交通以及信息化交通等方向都没有得到实现。受城市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变化影响,城市化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在供热线路中,农村出现较大制约条件。

2.2 信息化观念落后

信息技术建设下的城镇化发展,很多地区还在以工业发展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仅掌握的信息资源比较少,信息渠道也比较单一。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就要改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并以科学的发展理念进行引导,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形势。

2.3 城镇信息化建设落后

我国城镇在部分地区建立的信息化都比较落后,不仅信息基础设施跟不上,信息技术水平也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在信息技术发展下,不仅实现了数字图书馆,还得到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城镇由于资金问题,在教育信息以及硬件、软件设施上还没有得到进步发展。因为高新技术的利用成本比较高,在城镇建设中还难以实行。特别在工农业发展形势上,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还无法形成统一管理。而且,由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安全,容易出现信息被盗以及泄漏等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稳定,所以移动手机的支付方式在城镇化还不能积极发挥,城镇化发展质量也得不到较大提高。

3 信息技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

3.1 利用信息技术产业,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合理的空间布局,信息技术的深入改变了我国交通、环境等问题,并促进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城市经济水平、国际竞争水平的提升,导致城市化人口聚集比较明显,所以中小城市数量以及城镇服务不断增强[1]。信息技术为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力量,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只有中心城市实现良好发展,才能推动周边小城镇经济进步。利用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增加了较多的战略伙伴,并提高各个地区的资本运作效率。还为小城镇实现特色服务以及绿色产品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减少资源流失现象,还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不断应用,智慧城市成为社会日益讨论的热点。智慧城市发展是信息化与城镇化建设的平衡点,它能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打造智慧城市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并将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相关的高科技技术进行融合,然后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社会中产生的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预警分析,不仅能降低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还能提高城镇化市场的经济活力。在城市内部发展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信息传输等方式,改变城镇环境发展,并为人们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人们在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的建设优化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减少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特别对科教组织在信息技术水平上的提升,利用信息网络在农村地区进行扩展,并改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特别近几年的农村建设,农村人们不仅能利用智能手机以及数字化电视,还加快了与城市之间的信息化服务。

智能城市建设也改变了政府发展方向,利用办公自动化将政府信息实施透明化方式,不仅增加了政府业务效率、提高运转,还为城镇居民带来优质服务。信息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发展,城镇居民在购物形式上,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网上支付,并实现相关的金融业务以及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上海、江苏等地都已经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策略,城镇化发展也在不断壮大,不仅将信息技术实施合理利用,也加快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2 强化人们对信息化的思想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发展公共服务,也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善。信息技术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利用移动通讯客户端增加了政府对信息处理以及宣传的透明度,并实现城镇居民的有效监督。信息技术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管理问题,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劳动力信息进行收集、管理,还能为企业的人才选择提供大量信息资源。特别是农民工力量,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综合素质,也增加了人们生活收入。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社会保障的实施,为社保人员建立信息库以及管理平台,并解决了城镇居民在医疗上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还加快了高速公路建设,增加了城市与城镇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并在多种领域下都提高了公共服务建设水平。

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因为人们的思维建设是转变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较大优势。要转变城镇居民对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变化,就要利用教育培训以及宣传等方式。建立完善体制,并加强城镇居民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城镇居民只有改变并优化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生产、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服务以及管理等方式进行利用,从而发展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才基础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5]。如:将4G技术、云计算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或宣传,使每个人都能有效掌握先进技术的利用方式,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使他们在企业发展中创造了有利发展价值,企业不仅能够对该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合理配置能源,还能准确对市场环境进行定位,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并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

3.3 改变城镇信息建设,创建高新技术产业

利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发展不仅完善了产业化升级,还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特别是传感设备、互联网连接以及通讯设备的使用,推动了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经济成本,自动化调控也提高了产业发展中的工作效率,实现经济快速进步。在人们生活方面,特别是互联网软件的不断应用,使人们在多种软件利用中都实现购物、住房以及旅游等大众消费行为。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增加了商品的设计与创新。

如:在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并推动了城镇化经济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信息生产力得到各个企业以及政府重视。因为信息产业发展是以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以及加工制作等形式聚集的,并成为产业群,使更多外资企业、先进技术都能在本地实施发展、运用,从而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聚集加强了产业化发展,并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产业形势。科技进步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化发展,加快信息技术设备的生产速度,对优化传统工业在污染、能源消耗以及低效率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结 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别在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更需要多方面创新并发展。不仅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们对信息化理念的认识,还要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绍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

学,2014.

[2] 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 科学研究所,2013.

[3]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N.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

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2).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信息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信息化发展有利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这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很有必要。

(1)信息化发展有利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极为重要。物联网,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生产方式变革,另一方面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推动,促使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渐向高效、低碳、集约、节约、智能、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变。在电子计算机终端控制下,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人参与制造业产品生产,极大提高了车间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容错率,节约了成本与资源,有效避免了大机器生产不可自动调控的缺点。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相比,信息化生产方式环保、低碳、附加值高,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有所帮助。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尤其微信等应用软件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信打车,微信购物,微信支付等应用而生。“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模式渗透社会各个领域,通过移动终端,出远门可以微信预订、自助选房,微信支付;酒后代驾服务;聚会就餐可以通过终端预订,自助点餐,微信呼叫服务;在医院可以微信全流程支付,微信叫号,随时查看化验单及药方。网络购物,信息消费逐渐增加,一方面丰富了居民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也使居民间接的参与到了商品的设计过程。住房方面,信息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住房区的物业智能管理,对其住宿环境,安全等方面有所帮助,也拓宽了居民信息收集渠道。社会保障方面,通过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一卡式服务并按时发放低保,极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指数。因此,信息化发展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很有必要。

(2)信息化促进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空间布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影响到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城市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优化城市群建设,科学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作用巨大。信息技术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城镇化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7】”。信息技术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要素集聚,提升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特大城市必须发挥好其核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培育形成城市群。中小城市发展也要利用好信息产业,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其地区经济活力,具备中转联接功能的城市必须要与其他地区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互通有无,联动发展,共同应对外部挑战。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通过信息化的带动,推动小城镇特色产业,产品发展,发挥好其“亚核心”作用,抑制资源流失,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支持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中心城市群,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及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8】。此外,随着相关信息技术及关联技术的创新,城镇地下空间得到了优化利用,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城管、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智慧城市等信息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地下空间利用的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推动,城镇供水燃气部门、道路、广场、高架桥下、街头绿地、商业街区、客运站点和城市出入口等地方均采用电子信息产品,对其日常生产生活进行电子监测,以应对突发状况,实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环境健康舒适、上下班高峰道路交通堵塞缓解、公共空间管理规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可见信息化对于促进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尤为重要。

(3)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水平要有所提高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带动。信息技术的提高带来的是信息化办公,各级政府积极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依托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日常办公效率。政府通过“统计微讯”和移动资讯客户端主动公开政府政务信息,而且国家统计局积极拓展新媒体信息公开平台,通过官方微信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数据、数据解读、统计知识、统计工作等各类统计信息,便于城镇居民进行监督。在劳动力就业管理方面,信息化有助于相关部门对劳动力进行统一信息收集管理,为劳动力提供企业招聘信息资源及相关技能培训,尤其农民工劳动力,这对于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提高体力劳动力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都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保障方面,信息技术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保服务信息化,建立参保人信息库和财务信息管理核算云平台,实现参保人医疗费用实时结算,解决参保人垫付费用不便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网上自助服务业务功能及社保卡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业务经办方式多元化,有效提升社保信息化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实际问题。此外,信息技术升级加快了信息高速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村村通,户户通,土地整改等项目对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作用明显。在很多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都有所助力。

(4)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随着TD-LTE(4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宽领域应用,信息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带动点。2014年上半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累计17708172万元,同比增长21.3%,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本期累计30853782万元,同比增长27.5%,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本期累计28983826万元,同比增长21.3%。这些成果既反映出城镇居民对于信息资源数据及服务的需求增加,又体现出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各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而辐射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技术变革。一方面,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加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建立一些农业科技示范田及技术研究机构,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推广作用巨大。对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二次产业而言,必须把新技术新思想用于企业产品研发、制造和企业管理上,这样产业链条才能四通八达,产品才能符合消费者需求,否则必将被市场淘汰。此外,信息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与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创新变革都是对产业经济的冲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及企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逐步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助力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信息产业链附加值,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形成城镇经济增长极,引领新型城镇化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2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在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观念落后,城镇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不利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发展。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基础设施质量不达标,道路规划,管道线路铺设不合理导致后期城镇化建设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光纤、通讯网、基站建设等基础设施更新升级维护不到位,信息闭塞,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窄,设备老化。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需要我们正视。例如在2013年末,全国有16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线路长度2213公里,车站数1447个,在建轨道交通线路长度2760公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意义重大,城镇地区则因地质、资金、技术、管理等达不到标准,难以建设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交通信息一体化无法实现。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失衡,在2013年末,城市集中供热管道达到17.8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7.2亿平方米,而县城供热管道建设4.0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10.3以平方米,差距明显,形成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过剩和县城及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滞后,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绿色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亟待优化升级。

(2)信息化观念落后。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以工业时代的观念来发展经济,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极窄,信息闭塞,怎么通过信息化发展来促进城镇化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个与之相符的理念指导,这样新型城镇化发展才会少走弯路。

(3)城镇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大部分城镇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城镇教育科技信息化区域跨度明显,大城市教育信息化程度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中小城镇教育信息化无法与之相比,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方面硬件软件设施建设。高新技术难以推广,成本过高,现代科技产业园区难以在城镇建设,不能为工农业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城镇管理信息化不强,建立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一体化智能化发展信息平台难,无法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环境堪忧,信息泄露,失真,被盗等给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深层次影响社会稳定,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仍需加强。第三方机构与银行合作不紧密,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在城镇地区难以发挥作用。很多地方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城镇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化发展质量难以提高。

3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信息化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使信息化更好的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其中智慧城市是关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推手,转变信息化观念是重点。

(1)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多渠道宽领域应用,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许多学者专家达成共识。智慧城市将在未来成为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平衡点,最终达到新型城镇化智能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融合了移动互联网,4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信息采集及数据分析能力突出,能够及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降低人民财产安全损失,提高城镇市场经济活力,实现城市内各部门之间信息传输,改善城镇发展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指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信息网络渠道向农村地区外延,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村民能用上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城乡数字化鸿沟有所缓解。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政务电算化,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化,办公自动化等极大提高业务效率,不仅提高了政府运转效率,更为城镇居民提供快捷安全的服务。互联网经济在信息化推动下发展迅速,城镇居民不用担心财产安全,随时可以网上转账支付或者进行金融投资、网上购物等经济活动,丰富了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包括上海、江苏、长春等诸多城市及城镇提出了向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宽带提速,光纤入户等服务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宽带江苏”,“智慧上海”等以地方命名的智慧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对于提高城镇户籍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重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智能化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生产力越来越受到企业政府重视。随之产生一批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企业或者零售商及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而形成产业群,吸引外资或者发达地区技术先进的企业来本地考察投资,带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加强,使其他关联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及通讯设备升级,加快信息技术设备新城代谢速度,提高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冲劲,对于改善传统工业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科技园区发展可以吸引中高级及基层人员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对于“城市病”有所缓解。因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是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绿色集约化发展。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7篇

镇智慧化,最终目标是要建成智慧城镇。但是,建设智慧城镇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应该一哄而上,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实践经验,笔者以为,推进城镇智慧化,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五个重点问题。

增强网络设施 夯实通信基础

智慧城镇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的。其一切发展的基础都源自现代通信网络设施。传统城镇的发展离开了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就会失去生命的“血脉”;智慧城镇的发展离开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就不会有智慧的“神经”。推进智慧城镇建设,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狭义的基础设施观念,而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统一纳入,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宽带泛在互联的信息高速公路。要广布密置传感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各类传感器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部件,使得城市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立的信息捕获触点。要畅通互联通信网,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无线网络,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加快构建信息传输的立体交通网络。要做大做强云中心,加快规划建设便于实行统一管理、具有强服务功能的区域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各类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最终,通过广布密置传感器、畅通互联通信网、做大做强云中心,形成联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完善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

做好关键应用 打造示范引擎

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是检验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唯一路径。成功的实践应用将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智慧城镇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综合体,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可谓是千头万绪、没有穷尽,不可能片面开花、齐头并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立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抓住关键应用,打造示范引擎,优先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市民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力求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逐步实现以点带面、深入发展。在政务办公应用方面,应加快建设内网办公系统,推广协同办公应用;加快建设外网办公系统,完善政府网站群,发展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建设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在社会管理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数字城市管理、公共应急指挥、数字社区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对城镇重点领域难点问题的精准化、全天候在线管理。在公共服务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统一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市民卡综合应用工程、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等信息系统,努力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综合信息服务。当这些具体应用得到一定发展后,也还需要及时组织建设一个公共的通道,即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打造标准规范 确保整合共享

智慧城镇建设的软件基础还是数据的交换共享问题,而数据交换共享的关键又在于数据和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问题。实践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产生着海量数据,不断建设着自身的业务应用系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统筹协调,同一个单位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个部门上下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级政府部门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区域和行业实际,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交换、操作标准,建立完善信息反馈、问题处理、人员管理等机制,促进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整合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数据的权威、准确、统一和充分利用,保障数据资源实现顺利、高效的共享、交换与整合。当前,尤其是在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规范和标准的把关,切实避免不同的项目承建单位以不同技术标准开展具体的项目建设,最终为后续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留下重大技术壁垒,甚至因为项目改造升级而让项目法人单位成为项目承建单位的技术“绑架”对象。

注重人力资源 强化人才支撑

智慧城镇是一项具有很强知识创新性的综合工程,其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求组织者、建设者、管理者、应用者具有相应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推进智慧城镇建设,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全面配强智慧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干部、建设管理人才和实践应用人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专门人才和知识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岗位,一定要择优选拔和安排懂得信息化、智慧化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要成立智慧城镇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镇建设的咨询指导。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各类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建立完善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员的信息应用服务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实施信息应用和服务人才培训,更好地适应智慧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信息化宣传、信息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科技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智慧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保障建设资金 强化投入驱动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述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 RFID 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形式的工具去仔细观察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进而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智慧城市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平台,引导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生活服务等信息,通过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对于城市管理来讲,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立足于城乡一体、部门整合、空间优化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data covering 2011-2014 in China in different regions, too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n the urbanization. Results found the regional Internet popularity rate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d continuous influence on urbanizatio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normal. In this paper, it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and meanwhile reduc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关键词:信息化;城镇化;影响因素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032-03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同步发展,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完全相同,因此探讨各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而关于信息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在当前“互联网+”以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信息化水平应该会对城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 文献综述

国内有一些文献研究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蒋伟[1]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苏素和贺娅萍[2]运用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区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异、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效应。卢丽文等[3]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等影响程度要小一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具有负的影响。马孝先[4]则基于2002和2011年的地级城市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要素投入、人口素质、空间聚集等因素有利于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而政府作用、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李长亮[5]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于燕[6]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及工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不同的区域,具体的影响因素又有所差别,因此不同地区应采用差异化的措施来促进城镇化。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个别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尚娟[7]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发现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显著,而制度因素、市场机制影响不明显。张丽琴和陈烈[8]对河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排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信息化水平也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在较早的文献中,姜爱林[9]提出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是城市信息化,提出要加快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以便实现农村城镇化;另外还要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城市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王金台[10]认为信息化通过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姜爱林[11]认为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化分散与集聚两种形式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迈向更高级的城镇化阶段。何光福[12]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认为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并从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城市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对策思路。王海红[13]认为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结构模式,而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乡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因此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同时要发展网络经济。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有实证文献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似乎忽略了这一因素。本文将考虑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各地区信息化的建设中,电视节目覆盖率即将达到100%的上限,电话普及率扩张速度放缓,而互联网普及率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因此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利用率将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第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力量。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未来要转变观念,减少政府对城镇化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提升投资的质量。我国近几年投资的速度与城镇化的速度大致相同,但投资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却为负向的,这说明我国近几年投资增长的数量虽然可观,但投资的质量可能不高。因此未来也要由市场机制决定投资,提高投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第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虽然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水平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但它们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的相关性,而且人们也在理论上证明了两者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613-617.

[2]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卢丽文,张毅,李永盛.中国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54-59.

[4]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5]李长亮.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2015(5):111-116.

[6]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7]尚娟.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8):78-83.

[8]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5-91.

[9]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J].南方经济,2003(1):42-45.

[10]王金台.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5(3):35-37.

[11]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8):67-69.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1篇

1.1节约成本的原因

基本医疗保险的档案要记录的资料十分重要,它涉及财务、经济、政策上的事,且它是城镇居民关于解决医疗纠纷方面的重要凭证,这些档案资料必须被妥善的保管,否则日后在做相关的管理工作时会引发很多问题。过去,人们把医疗保险档案以纸质的形式保存,使用这种保管的方式,需要占有大量的空间,且需要费大量的人力保管。开展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方式减少管理的成本。

1.2高效管理的原因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将近一步完善,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整合医疗保险档案会非常困难。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案的资料,所有的档案都会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它能给未来高效的管理打下基础。

1.3拓展功能的原因

过去,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认知为需要使用档案的时候就会将它拿出来使用,不需要的时候不必在意它。可是未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人们现在可以像拿着银行卡一样拿着一张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卡,这张信息卡将成为人们保销检查身体、身体治疗等方面费用的重要凭证,未来,这张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卡的功能还将继续拓展。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2.1建立联网式的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文/贾丽敏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有改善的空间,为了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就要进一步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摘要为了实现高效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城镇已经建立联网形式的医疗保险中心,该中心以网站的形式给用户提供服务界面,以B/S结构找寻服务的平台、以大型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人们只要手持一张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卡,就能在拥有网络的医疗保险中心调阅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2.2提供自助式的医疗保险使用查询

现代化的医保中心将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场所,在这种场所里,城镇居民可在自助服务机前进行自助的服务。这些自助服务机可以以触屏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人们只需要用手指轻轻一触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如果人们不方便使用触屏服务,也可以使用语音的方式、电话的方式要求客服人员为自己提供服务,部分医疗保险中心还以网站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网上远程查询的服务。

2.3开展一站式的保险档案管理服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方式开始逐步的实现一站式的档案保险管理服务。即城镇医疗保险单位、医疗卫生单位、急救中心单位等结成一个大的集成网络,人们需要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时候,不再需要亲赴一个又一个的单位咨询各种问题、办理各种手续,而是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方式享受一系列的服务过程。比如人们可以利用自助查询的方式查阅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咨询医疗保险问题、办理部分医疗保险手续等。而这些医疗保险服务会被实时的记录下来,相关的服务人员会将相关的信息整合,形成一份新的基本医疗保险档案。

3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3.1普及网络化建设

从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到,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工作,就需要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这是要在网络化普及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目前,我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由城市向城镇的方向开展,部分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网络平台还未完全完善,他们的医疗保险管理还未达到集成化的标准,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必须让相关部门持续投入资金,使城市与城镇都普及网络化。

3.2搭建人性化平台

虽然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信息化发展的成果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人们要求能够将一张银行卡与医疗保险档案卡绑定,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卡能定期在银行卡上完成缴费的过程,同时它缴纳完费用以后立即提醒人员已完成缴费;人们希望能够收到基本医疗保险的推送服务,能实时的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变化;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即时的咨询服务,该咨询服务能够包含人们常见的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的方法。要搭建人性化的平台,就要使用精细化的方式对基本医疗保险档案进行管理,使之每个项目能分门别类的、有序的运作。从宏观的角度规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

3.3加强安全化管理

要加强安全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正城镇居然医疗保健信息卡的信息,发现城镇医疗保险中心的信息与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信息卡有内容不一致的状况,就要立刻予以提醒,让持卡人即时完成信息校正的工作;要建立城镇医疗保险管理的工作日志,记录每一张城镇医疗保险信息卡信息变动的过程,如果出现异常信息,就要将卡送进黑名单,并锁定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直至解决好信息错误的问题;监控对城镇居民基本保险档案管理的过程,给管理操作留下原始的凭据。

4总结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2篇

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全信息平台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smart citie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 how these guide ideology,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content, technical solutions. By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above aspects, we determine that smart city is the precursor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smart city (central city) can expand its concept of smart city, implementation plan to the suburbs, towns and villages by its core force and support force. This paper also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s under technology perspective to achieve constructing an information network covering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smart city; new-typ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ve platform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它是一份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为当前全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给出了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性意见。

1 中国智慧城市现状

从2011年来,全国在各部委等组织的指导和推动下,大约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县、镇启动了智慧城市(镇)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共有21个省(自治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省的发展规划中。

各部委和省市政府在指导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住建部智慧城市指导性工作启动最早,于2011年就开始了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调研、策划和试点工作。2012年12月份,住建部了全国开展建设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当年1月确定首批试点城市90个,8月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如果研究一下住建部的有关智慧城市文件和相关精神,可以发现他们在新型城镇化的集约、低碳、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关于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顶层设计)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和安排[2]。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也为新型城镇化做了准备。从3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科学规划、生态文明、民生平安”,当然他们十分重视水、空气、食品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也全方位地强调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智慧地推动城市的建设[3-5]。

工信部在全国各地组织相关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先后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有关智慧城市的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一些城市围绕网络宽带化、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特别是信息消费为题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可见工信部更强调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化、信息消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信部和住建部相比显然有自己的侧重点和覆盖面,但总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科技部于2010年启动了“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并先后在2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项目外延的试点工作。

此外,中国工程院、国家旅游局也为智慧城市、生态城的创建做了多方面的贡献。

发改委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以“信息惠民”为主题在全国80个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试点。发改委组织各个部委、相关省市领导和专家,围绕如何做好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等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形成做了贡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为各个部委如何指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路线、目标、任务有了清晰和全面的统一的表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准确地给定了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目标、路线和方法,确定了以我为主,兼顾学习国际上好的经验、开展合作和交流的方针。

由于智慧城市创建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因此初期出现了对市、镇建设工作“多头指挥”的问题,这是由于各部委职责和负责面不同,因此下达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会各有所重导致。这一现象让不少省市、区、镇领导不知所措,在个别地方还发生了碰撞的情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个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的指导性、战略性的重要文件。将非常有利于各部委充分协调和共同策划,以统一的精神来指导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全面地回答了前一段在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目标。

通过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大家认识到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国际上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又要以创新精神制订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6]。为此充分认识到中国和国际上智慧城市的主要差别是十分必要的:

差别一:从数量上看,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在300以上,这个数目比国际上智慧城市的总和还要多。这是因为中国多为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国际上不同城市则“各自为政”,城市可以自选。

差别二:建设内容方面的差别,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已由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他们的城市建设则以绿色、低碳、环保、生态城为主[7]。中国的现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和信息化同进,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首先抓信息化,抓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差别三:城镇化的压力不同,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的国家,从现在起到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要增长到60%以上,到2020年将有1亿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还有一亿中西部地区农民也到附近的城镇就业和生活。而在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达70%以上。可见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无城镇化压力,他们直接面对和追求的是生态城,是绿色和环保。

2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2.1 中国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的城镇化总的来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十召开前: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的阶段,或称粗放型城镇化阶段。“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30年变迁如图1所示。第二个阶段,从十后,中国推出“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也称作智慧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构想如图2所示。第三个阶段:长远目标:城乡一体化。

第一、二阶段内涵可简述如下:

(1)30年前中国是一个二元化社会。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城市和农村人口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在国民经济和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国力增强,人均收入提高,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部分农村人口进城成为产业大军。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应用不足,工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空气、水和土地的大量污染,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因此人们把过去30年被称为“以物为本”的被动城镇化或粗放式城镇化。

(2)未来的30年,则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信息产业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正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先导者,它以信息化为利器,不仅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而且全面推动城镇化,使其在高质量高水平上发展。因此又称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或智慧的城镇化。

2.2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

一致性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的论述,再对照一下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8],会发现二者是相当一致的。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过去的30年,中国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进城并成为产业大军。GDP上去了,但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未真正融入城市;工业和农业技术显落后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来势太猛,没做好城镇化准备,因此显得十分被动,或者说没有来得及在一些城市和区域先抓试点再全面推开。十以后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到有系统规划,有好的顶层设计,有先行试点。中国首先会在某些城市(中心城市)先走一步,城市绝对是城镇化的支撑和核心,也是引导者。我们发现用四化全面推动的智慧城市正好先行了一步,可以引导城市周围的郊区、农村乃至达到更远一些边远的农业区。有了用智慧推动的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让智慧城市先行推进和试点,将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成功后还可以向城区周围辐射。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并使其成为先导。

图3所示为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图4所示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我们比较一下图3和图4。二者智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布基本吻合,前者是智慧城市向其郊区、农村或更边远地区辐射。后者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确定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城中心向农村的外延图。这正说明了如果智慧城市建设成功将会很好地完成国家城市中心的作用,推动城镇化的建设。由上可见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担当的支撑、辐射和先导作用,可以说智慧城市必须在四化同步、以人为主等诸多方面先行一步,并成为新型城镇化先导。

2.3 智慧城市如何智慧地推动新型

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了对智慧城市的要求:智慧城市要做到统筹城市的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现城市规划首先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智慧城市向周围辐射并将周边地区融入其中[9]。

由上可见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以高质量高水平为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把整个城市、政府、企业、市民联成一个具有智慧的生态链[10-11]。

根据我们所做的多个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和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智慧城市(中心城市)的智慧外延生态链,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一个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智慧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12],就像具备一个智慧大脑,并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让市、镇、乡、村、组的基层细胞实现全信息共享、互动和业务协同。这个智慧大脑是依靠四大网络所具有的双向信息汇总到云中心,通过计算分析和挖掘[13-14]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决策依据,而政府再与市民、企业家交互产生智慧决策,并智慧地实现全城的生态链,达到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的未来目标。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理念、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会延伸渗透到镇、乡、村、社区、家庭乃至每个人,再通过党和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智慧的城乡生态链[15]。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智慧城市必然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沿着智慧外延生物链的方向,经过时间证明可行的有关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逐步外延到郊区、镇乡乃至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S]. 2014.

[2] 郭理桥. 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江国成. 解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J]. 现代智慧城市, 2014,3(1):56-67.

[5] 万碧玉. 智慧城市建设要一城一策 [J]. 智慧城市, 2014,1(1):64-65.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郭跃. 智慧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其布局要求探究 [J]. 物联网、智慧城市, 2014,3(4):12-16.

[10] 宋俊德. 形成有效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J]. 智慧城市, 2014,3(4):08-11.

[11] 郭理桥. “一张蓝图”多规融合 [J]. 智慧城市, 2014,3(4):17-19.

[12] 张军红. 中兴通讯:为城市解决智慧难题 [J]. 智慧城市, 2014,1(1):90-92.

[13] MICHAEL M. 云计算 [M]. 姜进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同年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将江苏省,上海金山区和浙江嘉兴市、义乌市(县),以及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分别列为不同级别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方案》中要求试点地区尝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及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6年初,《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总结经验和问题,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是吸引全国人口流入的主要板块,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共性的问题。为此,课题组在江苏展开调研,选择苏南、苏中和苏北部分市县区,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江苏为例剖析了近年来长三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思路,以期能给未来长三角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有所帮助。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一)民工子弟难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重要群体,而子女教育又是进城务工农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均指出要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但当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相当数量的外来民工子弟只能就读于民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新市民学校)

由于各地公办教育资源紧张,许多外来民工子弟进公办小学仍然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且只能读到小学毕业。

2.民工子弟上学的经济负担远高于本地户籍学生

相对于公办学校办学经费为财政拨付,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交费标准一般为850元/学期。仅此这一项,6年小学教育民工子弟就需要多负担10 200元。

3.经费投入的悬殊造成了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巨大差距

常州市武进区46所普通公办小学有40所“优质小学”,而16所新市民学校中没有1所“优质小学”。苏南某县级市公办学校教师的年均工资在8万元以上,而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年均收入仅为2万多,薪酬水平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素质远低于普通公办小学。

(二)流动人口卫生信息无法对接统一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2013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试点工作,江苏三市(南京、无锡、苏州),上海四区(闵行、杨浦、松江、宝山)和浙江四市(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都在试点之列。根据江苏调研情况来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健全困难重重,使得面向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妇和儿童保健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其中,流动人口信息的缺乏是核心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的缺陷。

1.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相互不共享

涉及到流动信息人口搜集和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包括公安、卫生和计生三个部门。江苏三市的试点工作方案均由卫生和计生两部门名义联合制定下发,却难以和公安部门达成流动人口的信息共享。这部分人口本身流动性大,追踪困难,信息搜集工作本身就难度很大。光靠卫生和计生部门独立进行信息的登记和搜集,极容易造成遗漏和缺失,对后续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推动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并且信息的重复搜集,也造成了对财政拨款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2.流入地和流出地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并未能达成对接和统一

按照目前的制度和政策,流动人口的信息搜集工作主要由流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和流出地无关,并且人口一旦再次流出,就不再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人口流出地的相关职能部门所搜集到的人口信息并不能有效传递到流入地,这样人口的每次流入都需要在不同的流入地重新进行信息登记,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均指出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但目前,江苏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全。特别是在苏北地区,大部分小城镇工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无特色、商贸服务业滞后,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就业带动能力弱,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这样的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布局难,利用率低。尤其是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污水收集,供水、供电等的项目建设,靠乡镇财力很难完成。

另一方面,一些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的重点乡镇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健全。苏州木渎镇28万人口中,20万为外来人口,而乡镇管理机构人员仅按本地户籍人口8万人配备,实际管理人口数倍于户籍人口,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此外,小城镇建设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照搬大城市的发展格局和模式,产业发展无特色,同质化导致竞争激烈。对比发达国家风光和人文气息浓厚、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江苏小城镇风格也较为单一和雷同。

(四)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问题

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建设中。但目前,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面临三大问题。

1.长期债务短期化

从当前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看,现有投融资模式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问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资金使用的期限较长,而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中短期资金,因此,期限错配使得城镇化融资成本高、前期偿还压力大和流动性风险高。

2.融资形式较为单一,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支持较少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偏少,在没有其他城镇化融资制度安排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与土地财政成为现有城镇化融资模式的无奈选择。

3.投资资产不具流动性,难以进行商业融资

从资金运用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项目大多为准公共品,具有公益性、超前性、社会性,而且投入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盈利能力弱,与商业性金融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相矛盾,因而难以得到一般商业性金融的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方式亟待改变。

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层次,保障民工子弟的平等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但按目前“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靠县级地方政府。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大批农村适龄儿童和少年伴随着劳动力转移而转学,导致了像苏北这样人口净流出地的农村中小学校的快速撤并和布局收缩,而像苏南这样人口净流入地的教育需求则不断增长,有些规模较大的开发区每年建一所新学校,都还难以容纳大量流入的学龄青少年。可见,仅靠流入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很难实现随迁青少年与本地户籍生源的教育均等化。根据党的十以来中央关于财政转移支付“财随人走”的精神,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层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县级政府改为以中央政府为主。作为过渡,也不妨先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例如,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按4U4U2的比例由中央、省和县级政府分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各承担40%,县级政府承担20%。这样,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全国一盘棋”,生源流向哪里,经费就投向哪里,能使广大农民工子弟真正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完善流动人口卫生信息管理制度,要加快和完善全国、地区或省级层面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的平台建立建设。人口流动地域范围广泛,只有建立更高级别覆盖范围更广的平台才能有效地覆盖流入和流出地。此外,因为涉及多职能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因此需要明确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并设置各智能部门信息共享的权限。目前,江苏基本完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前期建设和互联互通,但更多细化和深入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成。此外,当前的人口流动早已超出省域范围,因此,以长三角地区已经展开平台建设的地市为试点,首先建立长三角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再以长三角带动全国,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三)明确新型小城镇发展定位,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工和布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小城镇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已进入了新阶段,上世纪末“村村点火”、小城镇依托工业发展遍地开花的客观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三类小城镇的发展定位

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分为:疏散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镇,以及服务三农、带动周边发展的综合性小城镇等三类,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推进小城镇建设。

2.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现片区的统筹发展

在人口净流出地一些撤并率低的地区,有必要进一步撤乡并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广的规模效应。通过推进片区的统筹发展,避免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互攀比式的建设。

3.提升设施与服务水平

进一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管理和服务机构,按常住人口合理配备相关管理和服务人员。

4.强化文化传承和生态建设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底蕴等因素,将风貌保护、强化个性特色放在重要地位,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精致和谐、个性鲜明的小城镇。

(四)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大形势下,针对建设资金需求特点,需要改革创新思维,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城镇化建设模式,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降低政府的投资成本,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能和建设运营效率。

1.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和准公共品建设融资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需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介于政府财政投资和商业银行贷款之间“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性作用。应出台有针对性的特殊金融制度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让政策性金融进入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如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公共品供给的融资需求。

2.探索设立市、县(区)两级股权式城镇化建设基金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办发﹝﹞146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的《关于创新物联网应用共建智能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推动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等,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智能城市典范及统筹城乡信息化高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智能城市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部署建设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到位。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信息惠民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按照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

成立县打造智能城市暨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和移动公司的资源投入,印发相关文件,组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培训、指导等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专人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并明确办公场所。由移动公司牵头,完成全县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

1.政务信息化建设

2011至2015年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7.22万元,用于补贴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费(其中镇、街道按160元/月补贴,行政村(社区)按30元/月补贴);实现28个镇(街道)、329个行政村(社区)政务易信息化100%覆盖。

(1)2011年7至8月:重点在5个试点镇(街道)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

(2)2011年8至12月:总结试点镇(街道)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开展镇(街道)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推广发展准备工作。实现县级部门和镇(街道)政务信息化覆盖100%、行政村覆盖90%的目标。

(3)2012年1月:总结政务信息化经验,对在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道)、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学习,推进深入应用。

(4)2012年:实现政务信息化行政村覆盖率100%的目标。

(5)2013至2015年:深化政务信息化在镇(街道)、部门的推广运用,巩固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2.商贸信息化建设

2011年选取50家涉农企业、2012年达到70家,作为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选取1000个农户作为农信通示范户;并在5年内每年由县财政提供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13.8万元,用于硬件配置、信息补贴、业务发展、人员培训、运行维护费用补贴(其中:每家涉农企业按160元/月补贴,每个农户按3元/月补贴,镇、街道和村、社区信息员培训费按6000元/年补贴),带动广大农户使用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具体名单由县打造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3.民生信息化建设

移动公司结合县实际,整合社保、医保、政策、种养、科技、务工、市场等信息,免费设计、开发手机可便捷访问、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并给予用户优惠,不额外收取信息费。2011年覆盖10万农户,至2012年底覆盖15万农户。

(三)智能城市建设

1.2011至2015年由移动公司新建WLAN(无线局域宽带网)热点100个,县财政按每个热点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建设费用,共计300万元(其中:2011年补贴20万元,2012年补贴40万元,2013年补贴60万元,2014年补贴80万元,2015年补贴100万元),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快捷的无线上网服务。

其中,2011年新建WLAN热点20个,具体地点为: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巴川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图书馆、县计生委、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供电公司新楼、龙泽水务公司、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步行街、人民公园、明月广场、北门车站。其余80个WLAN热点的建设工作在2012至2015年间陆续启动。

2.县政府向智能城市的“公共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免费开放政务公开、水电气、五险一金、医保、社保、计生、公共交通等基础民生与公共信息资源,并逐步免费向市民、政府机构、企业、外来访客和旅游者提供包括民生、政务、行业在内的智能查询应用服务。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5篇

第一步:从“两化深度融合”角度理解智慧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同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迅猛覆盖,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提出,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自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全世界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与基本方向。纵观我国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仍处于地方政府层面,未与国家信息化大战略紧密衔接。因此,即便将信息化作为国家最高发展战略,但没有缜密全面的系统规划方案,只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和电子商务革新,而对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缺乏重视,一样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第二步: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理解智慧城市

物联网把对物体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范畴,令人与世界融入同一个平台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彼此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分析等,整合成新一轮威力强劲的数据信息化浪潮。当前,住建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中,除了有规模较大、符合标准的城市,居然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这极大地违背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因此,如何面对新一轮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我们首先应提出有效的顶层规划方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步骤与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