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市政给排水工程属于城镇的基础性设施,主要起着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生产提供水资源、及时排除地面集水及城镇污水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给水排水设计可以提高城镇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淡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承担着城镇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城镇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规划不合理

水资源的规划包括水资源的开辟、水资源开发、水量的预测和水资源的最终优化配置。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总量并不多,加上地理环境复杂,很多地区技术和设备落后,观念陈旧等原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相结合,造成在城镇规划中水资源的规划不够科学、协调和合理,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造成较大的困难。

2、水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保护不够充分

国内部分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好多城镇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破坏和水资源浪费现象,致使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城镇的建设。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也未能很好地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过度的水资源开发破坏了水循环,给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符合防洪要求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工程的规划科学性不足,城镇中的给排水工程的用地也不足,管道设计及设置不能与城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设计高程欠合理,排涝站数量不足效率低,排水方式单一,因此跟不上城镇建设及发展的步伐,不能很好的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

4、城镇排水系统能力不足

城镇排水工作主要是日常生活,生产等污水排水,以及包括防洪排涝的雨水排水。

城镇化对城镇雨水排水带来的极大影响,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一系列原因使原来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地区,出现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城镇的实际污水处理能力,也应结合相关新技术,开展节能环保,二次利用的原则,将生活污水处理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在当前的城镇中,许多的污水提升泵站由于位置设置不合理,进而导致了污水管理的面积过大,因此在实际的排水工程设计规划当中,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的制定排水网管,并设计合理排水管高程,进而起到减少投资、加强污水排放效率的作用。

二、提高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致力于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在城镇当中应合理的将产业结构以及其它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对于耗水量大的工业应结合城镇实际缺水量进行控制其发展,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将节水工程和企业其他工程同时设计,相互协作,同时施工,进而加强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与城镇供水之间存在争抢水资源的上游农业区,应尽量种植节水农作物,发展节水产业,进而为下游的正常用水提供保障。

2、积极开发水资源

若仅从自然中的河流等提取水源,不仅其使用率不高,大多过境水存在浪费问题,因此为改变城镇当中用水的被动情况,应充分的开发及利用更多的水资源。其中主要的原则即是合理使用自然径流,大修水利,建筑堤坝,调节流量,蓄丰补枯。城镇应积极主动的去对水资源进行开发,这是今后水资源开发的大势所向,也应与相关水利部门的工程计划相统一。

3、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及保护

城镇用水应大力提倡居民的节水意识,并严格管控水污染问题,水污染不仅导致了水体环境遭到破坏,也很大程度上的将符合相关标准的可饮用水源减少,进一步的使水资源存在短缺。基于此,首先应结合实际的水文条件及环境的最大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将城镇水源按照保护等级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标准区,并结合相关用水保护区污染治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对现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及清理排污口的技术措施;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应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对城镇供水带来了更坏的影响[1]。

4、增加再生水供水在给水系统中的比例

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使用再生水,例如要求管段沿线的新建生活小区和工厂企业及宾馆等第三产业均需规划并建设再生水管道;并对管道沿线用水要求较低的行业,如绿化、洗车、道路浇洒,应执行强制性使用再生水的规定;合理制定水价,提高使用再生水的经济效益,使用经济杠杆作用来推广再生水利用;拓宽再生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积极给予支持外,将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介入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5、适当提高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

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关乎一个城镇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个城镇的生命线,所以政府在设计规划城镇排涝防涝时应格外慎重,在城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防涝排涝设计的标准以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城镇防洪排涝时,应综合考虑城镇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城镇地形地貌、水域的高水位等。

为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除做好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城镇本身规划建设也要考虑减少暴雨内涝的危害,如重要建设项目避开低洼地区,保证一定的基地高程,尽量避免建设下穿地道等等。城镇竖向高程布置合理,可以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

6、加强雨洪模型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设计时可采用数学模型法以提高预测雨水量的准确性,其中利用雨洪数学模型,还可以对现状雨水系统进行评估,可以进行不同重现期情景的模拟,对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进行校核,对超标降雨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从而提高雨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有条件的城镇在编制雨水系统规划时,可以对雨洪模型进行探讨研究应用。

7、优化城镇排污系统设计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厂企业污水的处理是每个城镇时刻都要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城镇排污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还应引进先进科技和技术,建设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市政排污设施。例如:生活污水反应器,它有利于城镇污水的排放向高效移动床、流化床进展。城镇污水的排放离不开城镇道路建设,在设计城镇污水排放时应综合结合道路设计、地坪标高等,市政给排水与城镇其它功能相协调。在排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条件,确定合理的排污管最低设计高程,结合当地条件合理选用排水管材,同时应注意污水泵站位置的选择,这有利于控制整个管网高程,可以节约投资,也能有效的提高城镇污水的排放效率。

8、协调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与其他专业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镇道路高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市政给水与排水系统的设计,尽量避免路网的低洼区域出现在排水管网的起端的情况。景观绿化设计时可以考虑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减小初期雨水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收到一定的景观效益等等。市政给排水规划与其他专业的规划是否协调一致对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组织城镇给水系统设计

1、合理布置给水管网

输、配水管均为地下隐蔽工程,施工难度和影响面大,因此,宜按规划期限要求一次建成。为结合近期建设,节省近期投资,有些输、配水管可考虑双管或多管,以便分期实施。给水工程中输水管道所占投资比重较大,因此城市输水管道应缩短长度,并沿现有或规划道路铺设,同时也便于维修管理。城市配水干管沿规划或现有道路布置既方便用户接管,又可以方便维修管理。但宜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以免维修时影响交通。

2、优化供水统一调度系统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水质指标合格率、管网压力合格率,管网修漏及时率、能耗指标符合考核标准,有必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控制、通信、显示技术,建立城市供水的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并且从以监测为核心、目的,配以简单的水量预测,进行人工调度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建立以管网模式为基础的优化调度信息系统。

3、控制管网漏损

在管网设计中充分考虑管网所处周围的物理应力及电化学、生物环境等对管网的破坏和侵蚀作用,在管材选用上做出合理选择;推广检漏新技术(如安装在管道上的漏水声音探测记录装置等),加大检漏力度,提高暗漏检测能力和准确率;引进新设备,尽可能采用原管位更新技术,加快管道修复率。

4、推广综合管沟技术

所谓综合管沟,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给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

5、发展环保、节能的净水工艺

由于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水质日益的关注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更是科学技术例如水质检测技术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净水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于是现在在水处理的工艺中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工艺。例如处理工艺自动化,紫外线消毒工艺以及膜处理工艺等。

四、合理组织城镇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

1、加大科学的研究力度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城镇的排水工程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重视排水工程的建设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及相关经验,以确保城镇排水工程得到更高的起点及规范标准,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为城镇排水工程带来有力的技术支持。

2、景观与工程相结合

在一些水系较少的城镇,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可以把雨水主干管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结合考虑。人工河道既可以有效地缩小排水管渠的排水距离,减少干管管径,同时合理设置的人工湖可以缓解瞬时强降水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两者相互补充,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有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现代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重力自流与机械强排相结合

城镇排水方式有多样,在排水较好的区域,排水方式一般都是重力流自排。但在城镇的某些区域,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自排和强排相结合。如城镇地面高程比周边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并且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地区,我们只能采取机械强排的方式。但在城镇的有些区域地面高程与周边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差不大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应该深入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强排或是自排。或者通过必要措施来实现自排。有些城镇区域排水,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引起顶托,城镇排水不畅,使市区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河水倒灌城区,出现城区内涝,因此需要自排和强排相结合。

4、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

在城镇排水设计中,一味的加大雨水工程,但却不能完全解决城镇排水不畅的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管线种类多,道路窄及其他种种原因,老城区的管道大面积改造和加大管径施工困难很大。这时,我们不妨换个思维,可以通过加大雨水的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也能有效减轻城镇排水压力。

5、排水管材的选择

国内常规设计中,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由于钢筋混凝土管的自身质量大,管壁厚,沟槽开挖宽度也较大,增大了施工工程量,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技术的发展,新型管材的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价格也趋于合理。如塑料管,其内壁光滑,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混凝土管大,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减小埋深或减小一级管径,施工也相对便利。因此在城镇排水设计中,应大力推广新型管材。

6、扩宽投资渠道

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为城镇的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将传统的封闭性运作改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运作。在得到政府的投资力度保证及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环境,从社会上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严格打击行业垄断,并根据谁投资、谁担险、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投资的利益驱动效益及风险对工程的约束体系,进而使相关的融资体系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最终为城镇的给排水事业贡献力量。

7、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将排水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采取国际通用的制度规范,并通过行政立法,对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构建科学的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及责任制度体制,进而使管理权限得以明确,使市政给排水工程明确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维护保养、监督检测的各部门相互协调,明确分工的职责与监理的体系[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给排水工作存在困难。因此,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的规划时,应妥善处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资源问题,以生态、节能、环保为城镇发展的目标。并结合上文所述的相关观点及论述,加强对当前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管理,最终使我国城镇给排水工程得到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理顺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体制,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水务产业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的水环境质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监管、规范有序的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

二、整合重组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明确重组主体、明确操作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办法,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城带乡、以网带厂,推进全市乡镇水处理资产整合重组工作。

明确重组主体。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澄投资”)及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水务”)。

明确操作方式。由国澄投资与企业协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各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的途径,进行资产整合。

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内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整合。整合后的各乡镇供水厂网资产归江南水务所有,并由其负责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功能布局应按照市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实施,国澄投资负责整合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区域内新建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监管。

三、时间步骤

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原则上分三年完成。至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和相关供水资产的收购协议的签定,启动全市污水处理管网资产整合工作,扎实调研,优化规划,制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启动全市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至2011年底全部结束。

污水处理厂网整合的步骤为先集体产权单位、后民营产权单位;先管网资产整合,后污水厂资产整合。对镇属集体产权的管网资产先行评估后进行整合;对民营产权的厂网资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外)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供水厂网的整合。资产范围为乡镇水厂设施及镇级管网(不含村级管网及小区配套管网),方式为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四、工作要求

1.成立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务副市长担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国土、建设、水利、审计、环保、规划、物价、法制办、城管、国税、地税、工商部门负责人和国澄投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根据《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范围内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污水处理费,可由市建设局委托国澄投资统一征收;对其它的服务性污水处理费,可由国澄公司根据市物价局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核定的指导价与企业协商确定。

3.由建设局牵头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网规划布局和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开发区、临港新城以及各镇(街办)应争取早日完成乡镇水处理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从建立全市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大局出发,确保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安全稳健。

2.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镇、街办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协调相关工作。

3.明确责任。开发区、临港新城、各镇(街办)应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本镇范围内水处理厂网资产整合重组工作,协调相关矛盾,具体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有关任务。国澄投资要规范操作,依照优化后的规划方案和整合重组工作时间表扎实推进,通过资源整合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工作。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六个层次”城镇发展战略,努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6%,比“十五”末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83平方公里,五年新增516平方公里。云南省城市人口大幅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改危、抗震安居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全方位、广覆盖、多渠道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来,云南省共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56.2万套(户)。其中,廉租住房24.8万套(含在建4.9万套)、公共租赁住房 8100 套、经济适用住房5.6万套、棚户区和华侨农(林)场危旧房改造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15万户,有效解决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房地产调控有关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监测和调控,扩大开发投资,增加住房供应,稳定住房价格。“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29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全省城镇建成住房建筑面积7100万平方米,人均34.1平方米,比2005年末增加18%。云南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步伐,逐步建立完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年来,云南省建筑业累计完成产值5036亿元,实现增加值1952.79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1.9倍,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明显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用日益显现。

五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承载、集聚和辐射功能。2010年底,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70%、70%、92.27%和61.66%,较“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3.19、28.09、8和8个百分点。全省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特别是2010年,云南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按照保民生、调结构、促增长、建生态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开工建设1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并完成60%以上的投资,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主体工程施工。列入规划的248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并新建成46个项目,全省投产项目总数已达111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0亿元,建筑业产值完成1496亿元。村庄规划编制、建筑节能、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云南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实现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参展参会目标,确保“十一五”圆满收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保投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重统筹、抓规划、培产业、建生态的结果,更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云南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和云南省“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要求,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把规划放在城乡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以人为本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战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聚集发展要素、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城镇建设水平总体得到较大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全国城镇化进程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城镇粗放式发展的状况以及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要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争取201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到2015年达到45%左右。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继续按照“六个层次”城镇发展体系和“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的要求,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和组团式城市,在重点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增强滇中城市群经济实力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滇西、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等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板块。

二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对指导调控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要求,综合考虑城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土地等方面因素,加快建立健全由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城(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规划体系。在继续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工作的同时,推进“规划向两头延伸”,一方面加强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城市(镇)密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效解决云南省村庄规划滞后、建设失管问题。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省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际,重点抓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工作。要在2010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按照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要求和“三结合一体化”工作思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顺利完成云南省6万多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努力把云南省农村建设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云南省从旅游小镇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在总结旅游小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决定》,对210个(含60个旅游小镇)资源富集、区位优越、基础较好、市场活跃、环境优美的乡镇,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抓紧建设一批产业特征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优势、强化产业,多元组合、群众受益”原则,抓紧启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建管体制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小镇聚集,增强小城镇的市场竞争、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格局,丰富云南省城镇类型、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途径,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稳定房价、促进增长的重要举措。2011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不低于150万户,建设规模和补助资金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云南省情和不同收入阶层实际情况,2011年云南省决定适度扩大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共计划建设70万套城乡保障性住房(城镇40万套,农村30万套)。在4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中,其中一部分中央和云南省的补助不变。另一部分主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州市配套以及市场运作方式筹资建设,云南省级各部门将予以指导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任务和责任制要求,提高认识,创新方法,完善措施,积极统筹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拆迁难、融资难、安置难、管理难等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质按量完成2011年目标任务。

一是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房保障工作实际出发,按照互为补充、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总体要求,尽快编制完善“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住房梯级供应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各州、市政府要按2011年的70万套建设计划目标要求,及时将计划任务、工作责任和配套要求等逐层分解细化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项目尽快实施。

二是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云南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统筹抓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支持国有、民营企业和有关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促进住房租赁产业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

三是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供应、税费减免、安置补偿等各项政策措施,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要继续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一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提取比例,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资金筹措渠道。要加强土地供应,争取在3月底以前落实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保证项目及时供地、及时开工。

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首先,要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真正把保障性住房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放心工程。其次,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准入管理。坚持规范运作、注重公平的原则,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优先用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及时。第三,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退出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条件进入、超过条件退出,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住房分配、使用机制,杜绝保障性住房出现空置等问题。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的支持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要按照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要求,继续推进以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云南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是继续加快治污项目建设。2011年是深入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五年规划的关键一年。云南省在建项目多、投资数额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州市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要求,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周密制定施工计划,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严格项目监管,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年内再新建投产91个项目,确保2008、2009年度开工建设的202个项目全部建成运营。二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扩大招商引资、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三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引入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和运营竞争机制,规范特许经营权授予行为,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价格体系。按照科学规划、逐步到位原则,适度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费用征收、减免、补助等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四要强化运营监管。云南省治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州市政府要按职能分工,加强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监管,保证治污项目正常运营、达标排放,确保年底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0%以上。

二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运营监管。以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和节约利用水资源为重点,抓好供水设施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为契机,加大城镇管道燃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保证用气安全。加强市政道路、地铁和桥梁建设的运行安全监管,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力度,改善城市道路运输条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三是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是城镇化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按照以人为本要求,把完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规划、建设、房管、城管、园林等部门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职责明确、配合密切、管理到位、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四、加强调控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010年以来,为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云南省也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消费工作,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市长负责的责任机制,继续采取促进投资、增加供应、加强监管等措施,确保云南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一是进一步增加商品住房市场供应。按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要求,加快普通商品住房规划、建设和预售等环节的审批,积极发展州(市)政府所在地、县城房地产市场,鼓励房地产企业增加开发投资,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及时增加市场供应,确保2011年云南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50亿元以上,向市场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合理、户型多样的商品房。

二是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科学确定房地产用地供应量和供应计划,充分发挥土地供求管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时,要适度增加土地供应尤其是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要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支持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供应偏紧、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要及时研究出台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的政策措施。

四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和预售资金监管,严格审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预售条件、预售方案和预售价格。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和查处力度,依法查处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是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云南省公积金归集、提取、转移、封存、贷款等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利用住房公积金购买自住房的行为,严格依法发放贷款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坚决查处违规调度、挪用、骗取住房公积金等违纪违法行为。

五、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建筑业是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投资、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行业。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行业和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力争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700亿元以上,努力做大做强云南建筑业。

一是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实力。要进一步加快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原则,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从传统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向房地产、建材生产、设备租赁、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等领域发展,带动云南省建筑业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产值超50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经营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专业施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全面强化企业主体和政府监管双重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按照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和动态监管机制,全面强化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要将各类园区工程、城乡私人建房、涉及公共安全的临时建筑等统一纳入监管范围,消除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三是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要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严厉打击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挂靠、围标串标、以包代管等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查处和惩治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六、加强建筑节能、园林绿化等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建筑节能工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生态经济意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扶持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新型墙体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基地。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县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建筑节能示范,推进城乡建筑节能。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政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没有完全覆盖到需求范围,市政建设规划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建设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市政规划执行力度不到位。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缩短设计周期,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三是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陈旧,城区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小,服务承载能力不强。平房小区公厕、公共健身区等规划建设滞后,市民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统筹协调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城镇还未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涉及单位众多,建设标准不一,建设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履行。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考虑提升城镇功能现实需求,尽快修编新一版城镇总体规划和市政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真正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领作用,补齐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短板”。

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部门职能作用。确保城镇市政建设公共设施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城镇建设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实施,坚决查处各类乱修乱建行为,确保城镇规划的刚性约束。

三是加快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城镇管网工程,提高承载能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居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10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2020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

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

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4、明确分工,密切配合。

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有关部门和乡镇配合,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方便协调,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并于3月10日前报人员名单到领导小组办公室。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政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没有完全覆盖到需求范围,市政建设规划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建设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市政规划执行力度不到位。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缩短设计周期,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三是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陈旧,城区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小,服务承载能力不强。平房小区公厕、公共健身区等规划建设滞后,市民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统筹协调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城镇还未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涉及单位众多,建设标准不一,建设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履行。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考虑提升城镇功能现实需求,尽快修编新一版城镇总体规划和市政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真正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领作用,补齐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短板”。

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部门职能作用。确保城镇市政建设公共设施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城镇建设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实施,坚决查处各类乱修乱建行为,确保城镇规划的刚性约束。

三是加快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城镇管网工程,提高承载能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居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

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

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5、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城镇。城镇管理是确保城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管城。逐步完善城镇管理法规体系,加大《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模式,组建执法队伍,严格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以企业—学校—新村—居住小区—街道—集镇—县城为生态建设单元,分类指导建设生态社区。从各机关单位做起抓起,创建文明大院、文明单位。突出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一批文明社区。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十五”期间,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经研究,市政府决定,本市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九个中心镇。试点工作要立足21世纪,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到2005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要初具雏形,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若干个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

一、加强对试点城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

1、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城九镇”的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按照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明确试点城镇镇域范围和镇区区位以及明确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2001年5月份之前修编完成“一城九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报市政府审批;上半年完成“一城九镇”“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建设实施计划。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镇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的指导与管理。

2、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综合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城郊特点、产业特色、地貌特征、历史文脉等因素,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镇建设的经验,引进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重点在城镇新建城区,因地制宜地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同时,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鼓励“一城九镇”通过组织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开展特色风貌规划设计招投标,引入国际的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与水准。对招标引入国外一流设计力量参与“一城九镇”特色风貌设计的区县,由市政府酌情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二、完善试点城镇的用地制度

1、确保试点城镇的用地指标。在保证全市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占用耕地需要的基础上,对“一城九镇”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并实施批次供地。占用耕地平衡办法,参照重大市政工程标准实行“占二补一”,不足部分市和区县各补充50%。对耕地按年度占补平衡仍有困难的试点城镇,允许延时平衡。

2、率先试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鼓励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同时,制订农用地转用、征地补偿、征地农民安置等相关办法。对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实行储备制度,增值后通过招标等方式予以出让,使土地的级差价值显化,其增值部分用于安置农民和试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

3、鼓励农民进城镇购房建房。在农民原宅基地退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实施复垦的前提下,对农民进入城镇建房购房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减免上缴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降低农民进城镇建房购房成本。严格控制零星分散的农民建房用地审批。清理土地流转中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启动进入城镇农民的购房商业贷款。

鼓励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归还其自留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该自留地和承包地由集体组织调整给他人使用,并对归还者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三、加快试点城镇工业的集中和特色经济的培育

1、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产业发展是城镇建设的基础。“一城九镇”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各自城镇功能的定位,发展有各自产业支撑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港口城镇、旅游古镇和卫星卧城等。

2、积极培育城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根据“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要求,对经认定的“一区(县)一业”中重点扶持的行业和产品,鼓励到试点城镇的工业小区内发展,将市级税收的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返还给所在区(县)和试点城镇。市中心城连锁商业在“一城九镇”分设网点实现的财政收入专项返还试点城镇的一级财政,以促进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3、合理调整“一城九镇”工业园区布局。经市政府审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可作为市级工业园区的分区,享受相关政策。鼓励镇域范围内及周边乡镇的工业向“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集中,否则不予批准新的工业用地。对“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可由单一经济组织所有改为多个经济组织共有,建立工业用地调剂使用制度。对村级单位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的项目,凡落户在“一城九镇”工业小区的,其经济指标计算在本村之内。

四、鼓励人口向试点城镇集中

1、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试点城镇。制定鼓励本市农民进入试点城镇的导入办法,明确市中心城人口迁入试点城镇的引入政策,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外省市人员迁入试点城镇的准入条件。适当放宽“一城九镇”迁户落户的户口指标限制,适当提高市中心城人口落户的条件,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保持科学的城镇人口规模与结构。

2、对本市农民实行向试点城镇集中的导入政策。户口在本市农村的人员,凡在城镇建成区内购买商品房者,或经批准在镇区内自建房者及其直系亲属,可申请落户该城镇。因在城镇务工经商,投资兴办二、三产业,或受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或因被征用土地而投靠镇内直系亲属,以及有其它正当理由的,均可迁入镇区并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

3、对市中心城人口实行向试点城镇疏解的引入政策。试点城镇要以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和现代化的居住功能吸引市中心城区人口。有条件的试点城镇开发可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相结合,制定试点城镇新区开发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的“搭桥”政策。财政、土地等部门对参与城镇建设的开发公司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市政和绿化建设、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市中心城居民入住试点城镇。

4、对外省市人员实行“投资性移民”(含购房投资)或“智力性移民”的准入政策。对于外省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具有本市紧缺技能的人员,经市有关部门核定后,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对带投资、带项目的外省市人员定居试点城镇的投资额起点标准,由各区县政府根据开发城镇经济、招商引资的实际需要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属“智力性移民”和“投资性移民”的外省市人员,不规定居住期限,不征收增容费。

五、实行有利于吸引人口进入城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1、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城九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入“一城九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发给《劳动手册》,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征地农民可在落实安置补偿、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进入市场就业。

2、建立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险之间的转换渠道,实现市中心城、“一城九镇”及农村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到城镇就业,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到乡镇企业或农村就业,实行城乡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转换衔接。转入本市城镇户籍的外省市人员,其原有的社会保险关系转入本市,与本市的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

3、市级工业园区招聘劳动力时,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考虑“一城九镇”的居民,以提高“一城九镇”居民就业率。要创造必要的交通条件,为进入市级工业园区工作的试点城镇居民提供方便。

六、提高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与配套水平

1、按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置水平要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要优于市中心城”的原则,加强“一城九镇”的环保、绿化、道路、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和就业保障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2、试点新城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要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中等规模城市的要求配置。推行分质供水、雨污水分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污水排放基本达标。发展集中绿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以多、低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高层建筑。新建城区有条件的路段共同沟要一次规划到位,并根据发展需要分步实施。

架空线要入地埋没。光缆到小区,进行宽带信息网建设。试点新城要建成寄宿制中学(含高中)、三级医院、综合性体育游乐场所、文化娱乐中心,以及高标准的商务楼、宾馆、大卖场等。

3、参照试点新城的建设标准,从区域中心的城镇功能和辐射范围出发,合理配置试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试点中心镇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6以内,以低层建筑为主,适当控制多层建筑,禁止建设高层建筑。试点中心镇要建成有特色的高级中学、二级以上医院、综合性文化娱乐体育中心,以及假日酒店、大型超市等。

4、要切实提高试点城镇的交通配套水平。优先考虑“一城九镇”

与市中心城之间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对沿线的试点中心镇应考虑设置站点。完善试点城镇与市中心城、周边区(县)中心镇相连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将“一城九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

七、加大市与区县政府对试点城镇的财政支持力度

1、进一步完善试点城镇的财政体制。在“一城九镇”设立镇(城)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并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协调区县、乡镇两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合理确定试点城镇的财政收支范围。

2、市与区(县)两级预算内外财力要向试点城镇倾斜。“十五”

期间:经市政府审批的“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的新办或新迁入的生产型企业,上交的税收中属市级收入的新增部分,原则返还试点城镇;市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设置都市型特色农业专项因素,并按市财力转移净额的5%支持“一城九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试点城镇。通过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努力,力求确保每年对试点城镇有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在市、区县财政返还给试点城镇的财力以及部分市级转移支付财力的基础上,市、区县、镇联手建立试点城镇开发建设及特色风貌建设的专项资金。

3、鼓励金融机构为“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到“一城九镇”开设分支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试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多种形式,为试点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对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区县、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八、完善城镇发展管理体系和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

1、建立多层次城镇建设的推进管理体系。建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试点城镇发展推进协调小组,实行试点城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推进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计委、市政府体改办、市农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房地资源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一城九镇”的相关区县建立相应的推进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2、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试点城镇的多元化投资公司,承担城镇开发建设。试点城镇可选择一家或几家由市、区县、镇政府出资设立的城镇投资公司或建设开发公司,并吸纳国内外企业等社会资金参股入股,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完成突进式开发建设。

3、加快“一城九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拖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各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等参与试点城镇的开发建设。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可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九、有序推进试点城镇的协调发展

1、“一城九镇”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确保城镇开发有序进行,一般采取建设新城区、控制老城区,建成新城区、再改造老城区的开发方式。各有关区县要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优先保证“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

2、对“一城九镇”以外城镇的开发建设,要实施适度控制,强化规划管理,按照“一区一貌”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区(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协调的城镇风貌与风情。2001年前,各有关区县要编制完成区县域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对未经法定程序审批规划的城镇,要暂缓开发建设进度,尤其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敏感区”和“城市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严禁在公路沿线两侧进行无序开发,一经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已经建成的建筑不得改造或扩建,并逐步予以拆除。

3、根据郊区乡镇行政区划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合理设置和科学规划郊区工业园区的布点。原则上,以区划调整后的乡镇为单位,实施一个乡镇、一个工业小区的布局,并纳入区县域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已被撤并乡镇的原工业小区要同步撤并。今后村级不准再设新的工业点,已经落户在村的工业企业在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时,要逐步做到向市级工业园区和乡镇规划的工业小区集中。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期间,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经研究,市政府决定,本市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九个中心镇。试点工作要立足21世纪,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到*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要初具雏形,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若干个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

一、加强对试点城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

1、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城九镇”的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明确试点城镇镇域范围和镇区区位以及明确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年5月份之前修编完成“一城九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报市政府审批;上半年完成“一城九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建设实施计划。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镇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的指导与管理。

2、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综合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城郊特点、产业特色、地貌特征、历史文脉等因素,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镇建设的经验,引进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重点在城镇新建城区,因地制宜地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同时,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鼓励“一城九镇”通过组织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开展特色风貌规划设计招投标,引入国际的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与水准。对招标引入国外一流设计力量参与“一城九镇”特色风貌设计的区县,由市政府酌情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二、完善试点域镇的用地制度

1、确保试点城镇的用地指标,在保证全市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占用耕地需要的基础上,对“一城九镇”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并实施批次供地。占用耕地平衡办法,参照重大市政工程标准实行“占二补一”,不足部分市和区县各补充50%。对耕地按年度占补平衡仍有困难的试点城镇,允许延时平衡。

2、率先试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鼓励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同时,制订农用地转用、征地补偿、征地农民安置等相关办法,对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实行储备制度,增值后通过招标等方式予以出让,使土地的级差价值显化,其增值部分用于安置农民和试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

3、鼓励农民进城镇购房建房。在农民原宅基地退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实施复垦的前提下,对农民进入城镇建房购房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减免上缴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降低农民进城镇建房购房成本。严格控制零星分散的农民建房用地审批。清理土地流转中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启动进入城镇农民的购房商业贷款。鼓励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归还其自留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该自留地和承包地由集体组织调整给他人使用,并对归还者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三、加快试点城镇工业的集中和特经济色的培育

1、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产业发展是城镇建设的基础,“一城九镇”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各自城镇功能的定位,发展有各自产业支撑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港口城镇、旅游古镇和卫星卧城等。

2、积极培育城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根据“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要求,对经认定的“一区(县)一业”中重点扶持的行业和产品,鼓励到试点城镇的工业小区内发展,将市级税收的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返还给所在区(县)和试点城镇,市。中心城连锁商业在“一城九镇”分设网点实现的财政收入专项返还试点城镇的一级财政,以促进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3、合理调整“一城九镇”工业园区布局。经市政府审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可作为市级工业园区的分区,享受相关政策。鼓励镇域范围内及周边乡镇的工业向“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集中,否则不予批准新的工业用地。对“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可由单一经济组织所有改为多个经济组织共有,建立工业用地调剂使用制度。对村级单位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的项目,凡落户在“一城九镇”工业小区的,其经济指标计算在本村之内。

四、鼓励人口向试点城镇集中

1、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试点城镇。制定鼓励本市农民进入试点城镇的导入办法,明确市中心城人口迁入试点城镇的引入政策,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外省市人员迁入试点城镇的准入条件。适当放宽“一城九镇”迁户落户的户口指标限制,适当提高市中心城人口落户的条件,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保持科学的城镇人口规模与结构。

2、对本市农民实行向试点城镇集中的导入政策。户口在本市农村的人员,凡在城镇建成区内购买商品房者,或经批准在镇区内自建房者及其直系亲属,可申请落户该城镇。因在城镇务工经商,投资兴办二、三产业,或受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或因被征用土地而投靠镇内直系亲属,以及有其它正当理由的,均可迁入镇区并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

3、对市中心城人口实行向试点城镇疏解的引入政策。试点城镇要以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和现代化的居住功能吸引市中心城区人口。有条件的试点城镇开发可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相结合,制定试点城镇新区开发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的“搭桥”政策。财政、土地等部门对参与城镇建设的开发公司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市政和绿化建设、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市中心城居民入住试点城镇。

4、对外省市人员实行“投资性移民”(含购房投资)或“智力性移民”的准入政策。对于外省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具有本市紧缺技能的人员,经市有关部门核定后,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对带投资、带项目的外省市人员定居试点城镇的投资额起点标准,由各区县政府根据开发城镇经济、招商引资的实际需要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属“智力性移民”和“投资性移民”的外省市人员,不规定居住期限,不征收增容费。

五、实行有利于吸引人口进入城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1、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城九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入“一城九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发给《劳动手册》,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征地农民可在落实安置补偿、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进入市场就业。

2、建立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险之间的转换渠道,实现市中心城、“一城九镇”及农村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到城镇就业,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到乡镇企业或农村就业,实行城乡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转换衔接。转入本市城镇户籍的外省市人员,其原有的社会保险关系转入本市,与本市的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

3、市级工业园区招聘劳动力时,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考虑“一城九镇”的居民,以提高“一城九镇”居民就业率。要创造必要的交通条件,为进入市级工业园区工作的试点城镇居民提供方便。

六、提高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与配套水平

1、按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置水平要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要优于市中心城”的原则,加强“一城九镇”的环保、绿化、道路、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和就业保障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2、试点新城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要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中等规模城市的要求配置。推行分质供水、雨污水分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污水排放基本达标。发展集中绿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以多、低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高层建筑。新建城区有条件的路段共同沟要一次规划到位,并根据发展需要分步实施。架空线要入地埋没。光缆到小区,进行宽带信息网建设。试点新城要建成寄宿制中学(含高中)、三级医院、综合性体育游乐场所、文化娱乐中心,以及高标准的商务楼、宾馆、大卖场等。

3、参照试点新城的建设标准,从区域中心的城镇功能和辐射范围出发,合理配置试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试点中心镇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6以内,以低层建筑为主,适当控制多层建筑,禁止建设高层建筑。试点中心镇要建成有特色的高级中学、二级以上医院、综合性文化娱乐体育中心,以及假日酒店、大型超市等。

4、要切实提高试点城镇的交通配套水平。优先考虑“一城九镇”与市中心城之间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对沿线的试点中心镇应考虑设置站点。完善试点城镇与市中心城、周边区(县)中心镇相连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将“一城九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

七、加大市与区县政府对试点城镇的财政支持力度

1、进一步完善试点城镇的财政体制。在“一城九镇”设立镇(城)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并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协调区县、乡镇两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合理确定试点城镇的财政收支范围。

2、市与区(县)两级预算内外财力要向试点城镇倾斜。“*”期间:经市政府审批的“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的新办或新迁入的生产型企业,上交的税收中属市级收入的新增部分,原则返还试点城镇;市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设置都市型特色农业专项因素,并按市财力转移净额的5%支持“一城九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试点城镇。通过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努力,力求确保每年对试点城镇有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在市、区县财政返还给试点城镇的财力以及部分市级转移支付财力的基础上,市、区县、镇联手建立试点城镇开发建设及特色风貌建设的专项资金。

3、鼓励金融机构为“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到“一城九镇”开设分支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试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多种形式,为试点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对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区县、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八、完善城镇发展管理体系和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

1、建立多层次城镇建设的推进管理体系。建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试点城镇发展推进协调小组,实行试点城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推进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计委、市政府体改办、市农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房地资源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一城九镇”的相关区县建立相应的推进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2、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试点城镇的多元化投资公司,承担城镇开发建设。试点城镇可选择一家或几家由市、区县、镇政府出资设立的城镇投资公司或建设开发公司,并吸纳国内外企业等社会资金参股入股,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完成突进式开发建设。

3、加快“一城九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拖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各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等参与试点城镇的开发建设。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可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九、有序推进试点城镇的协调发展

1、“一城九镇”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确保城镇开发有序进行,一般采取建设新城区、控制老城区,建成新城区、再改造老城区的开发方式。各有关区县要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优先保证“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

2、对“一城九镇”以外城镇的开发建设,要实施适度控制,强化规划管理,按照“一区一貌”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区(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协调的城镇风貌与风情。*年前,各有关区县要编制完成区县域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对未经法定程序审批规划的城镇,要暂缓开发建设进度,尤其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敏感区”和“城市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严禁在公路沿线两侧进行无序开发,一经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已经建成的建筑不得改造或扩建,并逐步予以拆除。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实践证明,城乡规划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回顾200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规划工作者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努力为漳州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做好规划服务工作,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贡献了力量,做出了成绩。一是认真做好近期建设规划和两个框架规划。为更好地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积极配合国土、发改委、外经、经贸等部门,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市人大审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内容,认真研究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2003-2005年)规划在具体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了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经市政府审定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此外还完成壮大中心城市框架规划,确定城市近期发展目标、提出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城镇体系框架规划的编制,确定了市域城镇体系战略目标和布局,总体框架和等级规模结构、职能分工以及发展前景、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三个规划的编制完成,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二是从提升城市品位入手,进一步优化市区各项规划工作。我们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为核心,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以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区域为重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来引导开发建设,正确处理资源有效使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注重城市的公共利益,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用地需要,使城市总体增值;加强城市重要节点、重要路段的城市设计,把握好城市形态,做到“规划一片小区,建设一组精品”;先后完成《市桥南片区概念性路网规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规划。对市区尚未开发的用地提前做好控规,为政府经营城市提供规划保证;抓好城市重点建设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先后完成“8大管线”(即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国道、LNG、福州-深圳输油管、电力走廊、光纤)整合。配合城市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完成延安广场、江滨路龙文安置地(碧洲园、滨洲园)等重大项目的选址和规划方案的核准工作。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三是加强镇村建设的规划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加快漳州市东部区域、厦门湾南岸南太武片区的发展,按照市委要求,在短时间内编制了《南太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体现了漳州市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南太武片区的区位、港口、旅游资源等优势,为南太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继续加强对镇村建设的规划指导。继续跟踪指导中心城区周边重点乡镇的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把周边的重点乡镇参与城市的职能分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尽可能地与周边重点乡镇共享,中心城市的市政设施向周边重点乡镇延伸,逐步形成中心城区繁荣的环城经济圈。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各县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及报批工作基本完成;尤其对角美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放到城市联盟的重要位置,与厦门、泉州的区域规划对接,收到较好成效。完成长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区概念性规划。完成了南靖县靖城远期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重点抓好列入全省规划编制试点的平和坂仔和长泰岩溪两个重点乡镇总规的修编工作,目前规划成果已按程序上报省厅审批。四是把城市联盟规划对接工作向纵深推进。积极参与省建设厅牵头组织的开展厦泉漳城市联盟的试点工作,从城市规划对接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共建共享入手,为城市联盟迈出实质性步伐做出了努力。配合组织厦漳泉城市联盟规划高峰论坛,配合编制《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规划研究》,该规划研究已出初步成果,进一步完善并经三市政府审批后,将开始实施。今年,城市联盟工作将往纵深发展,拟将龙岩市纳盟范畴,实现山海互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腹地空间。五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续协助推进历史街区整治的规划实施工作,探索名城保护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着力提升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按照建设部、省建设厅要求,开展了近现代建筑调查与保护,对有代表性、有漳州民居特色的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对各方面价值进行评价,确定一批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其构件,我们根据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规定,编制完成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紫线管理文本,为今后历史街区管理提供依据。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市区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5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里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到我市颁奖,通过这次颁奖,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取得成绩的荣誉感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六是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监督机制。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创一整治”行动,我们积极参与组织和行动。开展城市市容景观整治行动,配合大排档集中选点和夜景工程的方案设计任务,为我市“四争创”及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在规划核准中,按照城市规划法规、技术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和我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严格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尤其对规划区内的绿地率、容积率、建设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等重要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优化控规的调控能力,把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功能完成好,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新成果,市规划局在重新核定精神文明单位中通过验收,并获得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及申报国家园林先进单位,下属的规划院、测绘院也都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根据市委部署,我局组织并完成了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局机关党委被市直机关党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规划工作者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有关部门大力协助,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规划局党组,向为城乡规划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规划工作者,向长期支持规划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市直兄弟部门,向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城乡规划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乡统筹协调的机制尚未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力量薄弱,村镇规划经费缺乏保障;规划宏观调控研究有待加强,城市规划水平,尤其对中心城区的景观规划仍须提高;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规划管理仍然是薄弱环节;城市边缘的死角盲角的违章建筑依然存在;风景名胜区内历史上形成的违法(章)建设的查处还不彻底。这些问题的存在,集中反映了我们行政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在新的一年里认真研究解决。

2006年全省建设工作把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为主线,突出海峡西岸城市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个重点作为总体要求,我们城乡规划工作如何落实?首先就是要在城乡规划工作中严格实施宏观调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合国土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近年来,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力度加大,对遏制盲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促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好2006年的规划建设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把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当做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修编各类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促进各级各类城镇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的近期建设规划是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确定近期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和用地布局,强化对资源环境、用地增长管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明确城镇建设发展的时序,促进城镇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方式,调控项目立项和土地供应,通过对土地供应总量的控制、空间布局的控制、根据房地产的销售情况进行房屋建设的时序控制,严格执行规划条件和程序,加强城乡规划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城乡规划部门责任重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城乡规划大有可为。城乡规划工作必须在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中肩负起更大的作用。

三、扎实推进各项城乡规划工作

2006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全体规划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执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规划工作,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三个基地”、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突出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个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推进我市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为我市“十一五”时期建设事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起好步,开好局做出贡献。2006年,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提升城市品位入手,认真打造城市环境

要以实施“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规划编制,提高修建性详规的编制水平,在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完善城市景观建设。一是营造城市特色。尤其是景观规划和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对水仙大街、胜利路、江滨路等主干道周边城市空间、建筑环境、夜景工程、绿化、水系进行严格控制,引导城市空间、水体、绿地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紧扣“开发沿江”这个主题,抓紧规划启动一批拉动效应明显的沿江建设项目,带动南岸片区联动开发,形成九龙江两岸互相呼应的城市景观带,凸显“山水城市”的城市特色;细化新区5.3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抓好厦深铁路漳州站及周边地块的控制性规划,滨江公园及其配套开发项目的规划,新行政中心及会展、会议、星级宾馆等中心区重要建设项目规划,总部园区规划,九龙江沿岸绿地景观、文化长廊规划等重大项目规划工作,做好区域性的规划储备;在老城区尤其要做好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打造亮丽的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优化新华路与胜利路交叉口节点的城市设计,为今后的开发建设提供基础资料;2、把握好以新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市节点的城市设计,提供对周边环境的打造和城市形态的把握依据。这些规划的编制将面向国内、外规划设计单位,并邀请国内、外高手对规划进行评审,按程序进行公示和报批。同时要继续努力向上争取规划专项经费。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我们要认真做好市政、园林、绿化的规划服务工作,继续落实建成区各地段公共建筑和市政配套项目,如中小学、环卫施工、公共停车场、园林绿地、公交场站等的项目用地问题,积极配合我市“四创一整治”活动,逐步健全我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尤其是做好“三园”(即江滨公园、荔海公园、湿地公园)的精心规划,加快市区内河系统整治速度,今年我局将配合水利部门做好九十九湾整治规划。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力度,有重点地抓好一批城中村整治、改造项目,强化城乡结合地带的规划管理,今年下半年,将对250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及100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实行严格的规划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城市空间形态不走样。三是挖掘城市内涵。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市政府批准的成片的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和整理。老城区抓好紫线管理的实施,尤其要把握好以文庙为中心的城市节点,要对其周边的文化品味,文脉延伸和景观的把握提出规划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城区的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打造漳州古城文化氛围,规划好漳州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

2、从优化城市路网入手,拓展城市框架

今年,我局将从优化市区路网入手,拓展城市框架,形成合理的路网结构。在建设江滨大道、南昌路等市区道路过程中做好规划服务工作。同时,我们要积极推进江滨大道西延伸段、瑞京路(西段)、钟法路(南段)等拟动工项目的方案审批,项目建设的核准,做到及时核准,靠前服务,积极推进,确保项目按计划落实。认真做好漳华路、延安南路、北环路、西洋坪大桥南至连接线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认真做好方案比选,为我市的重点市政项目提供优质的规划服务。各县(市)区规划部门也要在优化城市路网上下功夫,目前,各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道路框架这一城市动脉,只有在合理的城市路网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城市才能健康的发展。

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村镇建设方面的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五个必须”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村庄整治要立足于村庄已有基础,以改善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优先整治村内供水、道路、排水、垃圾、废弃宅基地、公共活动场所、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存在的问题,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与实物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各县(市、区)要实事求是地挑选几个乡镇,每个乡镇再各挑选几个村作为试点,在3月中旬上报规划、治理试点的村庄名单及确定规划编制单位。所有试点村应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村庄规划及整治实施计划,尊重村民意愿,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书,并在7月份组织完成整治规划评审工作。7月底前将试点村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及评审情况上报市规划局。从8月份起,开始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力争一年见成效,二至三年内全面完成试点村的治理和建设工作。在今年底及明年年中各组织一次试点村规划编制及治理情况检查,结果将上报市政府。

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作为今年全市的重点治理村,须在5月份完成村庄规划及整治实施计划,在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

4、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要积极主动,做好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在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二要在项目带动战略中提供规划的服务与保障。以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对具有全局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城市道路交通重大项目、LNG项目、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城市地下管网项目、城市生态与园林绿化等做全面计划调整,以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三要做好城市联盟的各项规划对接工作。立足对产业布局、重点项目、重大设施、土地等方面的对接工作。在《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规划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做好与厦门毗邻地区和经济紧密联系地区的规划衔接,重点解决好厦门海沧与漳州龙海、南太武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规划对接;2、加强区域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合做好沿海大通道、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等交通走廊的预留,开展厦泉漳城际快速交通走廊的前期研究工作;3、按照共享共建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确定水厂、污水厂、变电站、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以及LNG、电力高压走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廊道走向并预留建设空间。4、做好各项规划基础工作,尤其是产业布局规划工作一定要做好,为承接厦门的产业转移创造条件。5、在积极对接厦门的同时,以城市联盟工作原则为指导,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的建设为契机,主动做好与龙岩、广东汕头两区域的产业布局规划对接工作。

5、积极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去年底,建设部、监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规划局和市监察局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执行。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监察部门有关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通知精神,着力防止城乡规划工作中,不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划许可工作拖沓、推诿、扯皮和违规办事,城乡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以及失职、渎职等问题,促进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保障城乡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建设部、监察部的要求,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2007年底,全面树立领导干部依法行使城乡规划管理权力意识,初步解决城乡规划指导思想不端正,随意更改规划等问题;改善城乡规划工作机制,推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使城乡规划行业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部门和行业风气普遍好转,预防和治理腐败得到长期有效的扼制。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对象是各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监察主要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依法编制、审批情况,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清理、实施、监督情况,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情况,城乡规划廉政、勤政情况等4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严格按照要求,按步骤完成好各项工作。

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划审批效率,围绕“营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挖掘城市内涵”的要求,严格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推进城乡规划依法行政,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城乡建设健康发展。要强化服务,及时、高效完成规划的各项服务工作。要全面实施《漳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规范规划审批行为。对未制定《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县(市)要加强指导,参照《漳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进行编制,确保城市规划有章可循。要抓好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规划管理,严肃查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要加强基层村镇规划管理队伍建设,今年计划举办一期全市村镇规划业务人员技术业务培训班,使村镇规划业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责制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漳州市城乡规划局将在城市规划领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对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职权分解、确定行政执法责任三大方面进行梳理,按照市政府规定的期限提交梳理结果和具体实施意见,并认真抓好行政执法各项具体责任制的实施。结合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走相对集中行政执法之路,规划局要做好城市规划领域行政处罚权移交衔接工作。认真做好与综合执法局管理机制的衔接,做到城市规划监察工作不脱节。继续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作。坚持科学合理、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行政执法工作流程对我局各业务科室职责进一步进行分解、明确,做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开展行政执法、城市规划业务学习、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等学研交流活动。开展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调研工作,今年,拟对县(市)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掌握实施情况,找准指导方向。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中西部地区; 城镇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发展转型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标。新型城镇化需要巨大的融资作为发展支撑,这些融资将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由此会带来内需的扩大,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那么,作为科学引领城镇化建设的城市规划,如何规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城市政府提供行之有效运营对策?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何为发展目标的实现设计路径?这些都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重心。

2.新型城镇化的认知

2.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参考文献:

[] 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科学新闻,2003-9-19.]]。2011年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①,接近诺瑟姆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末端②,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③为主体的新时代城市。然而,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城市型社会,城乡之间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水平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况且,我国城镇化率的计算受到流动人口份额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并不稳定。

2.2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2.2.1巨大的需求潜力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来看,全国总人口13.4亿人,城镇常住人口6.66亿,农村常住人口6.74亿。再进一步将城镇常住人口细分至城镇户籍定居型人口、城镇户籍流动打工人口、农民外出城镇打工、农民工就近城镇打工等多种口径,对应不同人群未来城镇化的需求。可以得出结论,新型城镇化将要解决现有近4亿城镇定居型人口的城市生活需求、2.8亿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以及潜在1.2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后新增的基本需求,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巨大。

图1-1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2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数据显示,2008-2013年间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拉动更大的资产投资份额,而投资份额的增大会带动投资市场,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表1-1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一览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cjsj/townassetsinvest.aspx?p=1)

2.2.3建设成本压力增大

据财政部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5.9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在30万亿左右。据此计算,未来城市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资金压力。同时,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户籍改革导致的公共服务福利成本的增加、城镇公共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等方面问题在短期内都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本压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态势

3.1从城市向城乡的发展重心转移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中小型城镇成为接纳乡村人口就业,提高城镇化率的“新生力量”,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助推力,区域的发展重心将会逐渐从城市转变为城乡,中小城市迎来发展的良机。而从中西部城镇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区位劣势、制度藩篱、经济滞后等瓶颈的束缚,城镇化建设质量较低。

3.2从空间蓝图绘制到注重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转型

“规划的本质就是整体考虑、宏观上是相互调节和调控,它的基础是关心人,它的方法是寻找各种最优的路径[[[]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潘鑫,男,1986.10,硕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规划师.

冯涛,男,1979.11,博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传统的规划强调空间蓝图,笔者认为目标与问题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应更注重路径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潜力大,同时城市政府的建设成本压力大。如何解决面临问题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路径设计尤其是科学高效的发展路径设计显得重要,与空间蓝图绘制相比,研究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与规划对策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3.3从主导到引导的政府角色转变

传统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可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土地、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要素,进而导致出现“灯下黑”、城镇体系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失衡等现象,演化成为“城乡割裂、城乡二元”的格局,这并不利于新型城镇建设。

因此,需打破政府主导的一元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原有的“金字塔型的一元化社会结构”逐步过渡到“网络型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的职能也逐步由主导型转变引导型,这将更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力量相结合调控机制,科学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实证研究

4.1选取洛南作为案例的缘由

洛南地处陕西省“东南门户”,近年来,随其逐步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 “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商丹循环经济圈”、 “大华山旅游圈”等发展圈层,城镇化建设迎来发展良机。但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产业结构滞后,如何设计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是洛南县发展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陕西省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研究、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4.2目标设定与空间发展谋划

洛南文化底蕴深厚,《河图》、《洛书》、仓颉造字、花石浪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水、城”镶嵌的空间特征突出,生态环境优美。规划目标设定重点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文化塑造三方面展开,详见下表。

表1-2城市发展预期目标一览表

发展维度 预期目标 具体措施

城镇建设 “生态化、绿色化、持续化” 塑造“华山夏都、汉字故里”的城市特色与旅游形象,构筑环保、绿色、生态、低碳的宜居城市

产业升级 “低碳、生态、数字、智慧” 打造关天经济区现代材料基地、绿色特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

文化塑造 “重点建设、积极推广” 弘扬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和民俗文化,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目标为导向,绘制城市空间发展蓝图。按照“上塬入川,建设新区;疏解老城,保护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架构。提出“沿河集聚、跨塬成组、中优协调、绿楔嵌入”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以生态背景为基底,以城市外环绿带、滨河景观绿廊、组团间楔形绿地为廊道,以城市功能区为斑块,构建“基底—廊道—斑块”相结合生态格局。

图1-2城市空间发展示意图(左)与城市生态格局示意图(右)

4.3发展路径设计

4.3.1规划理念与技术体系

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借助市场机制对洛南自身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延利资本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运作相结合的三维一体的技术体系,从理念引领、项目库储备、项目融资建议、预期收益分析等多种措施,设计洛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4.3.2招商引资项目库储备

传统城镇化发展建设主要依赖财富积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自城市经营模式的创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推动经济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升级与发展计划,为政府提供运营城市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洛南自身城镇化特殊规律,结合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储备招商引资项目库,以项目带动城市发展。

4.3.3融资模式与运作模式建议

市场化投融资最大的优点是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针对洛南城市建设扩容的诉求,提出包括BOT、BOOT、BOO、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并建议形成由城市政府机构与城市建设公司共同管理的项目运作模式,促进项目融资与建设,形成收益。

4.3.4预期收益分析

项目的经济收益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营“成本”,缓解城市政府的压力,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提升城镇的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项目收益既是建设的“本钱”,又是公众的“产品”。通过分析预期收益,可形成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但收益却是长期性的。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塑造优质的空间特质,吸引更多投资项目,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以谋取城市的长期性收益。

2)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以旅游类、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设施类的项目建设为依托,为城乡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促使土地升值。再以住宅,酒店、商业中心等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获取收益。

3)工业企业入园、促进就业:促使工业企业入园,以税收和促进就业获取经常性的收益。同时,工业生产带来的就业人口,促进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又可直接出让配套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土地,获取一次性收入。

5.结论与讨论

文章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背景下,中西部城镇迎来了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建设资金,GDP导向的政绩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尤为关键。以《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通过空间发展谋划、发展路径设计、招商规划等措施来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方法。

从城市的复杂性来看,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等不同,要寻求统一的城市规划模式是困难的。因此文章无意对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下的规划模式的进行全面性评述和研究,也不想提出一个普适的规划模式,相反,我们更希望对“如何设定发展路径实现规划目标”这一局部性问题的反思,引起讨论和思索,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规划模式。同时,我们也想以此为逻辑起点,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科学发展之间的契合模式,以期将规划蓝图落地生根。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的《2012年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宣布:“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达到51.3%”./gn/2012/10-31/4290659.shtml.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市委*六次全会提出的“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要求,本市将实施以新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步伐。为此,制订*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如下:

“*”期间,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经研究,市政府决定,本市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九个中心镇。试点工作要立足21世纪,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到*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要初具雏形,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若干个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

一、加强对试点城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

1、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城九镇”的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明确试点城镇镇域范围和镇区区位以及明确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年5月份之前修编完成“一城九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设计,报市政府审批;上半年完成“一城九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建设实施计划。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镇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的指导与管理。

2、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综合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城郊特点、产业特色、地貌特征、历史文脉等因素,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镇建设的经验,引进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重点在城镇新建城区,因地制宜地塑造“一城九镇”的特色风貌。同时,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鼓励“一城九镇”通过组织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开展特色风貌规划设计招投标,引入国际的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与水准。对招标引入国外一流设计力量参与“一城九镇”特色风貌设计的区县,由市政府酌情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二、完善试点域镇的用地制度

1、确保试点城镇的用地指标,在保证全市交通、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占用耕地需要的基础上,对“一城九镇”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并实施批次供地。占用耕地平衡办法,参照重大市政工程标准实行“占二补一”,不足部分市和区县各补充50%。对耕地按年度占补平衡仍有困难的试点城镇,允许延时平衡。

2、率先试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鼓励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同时,制订农用地转用、征地补偿、征地农民安置等相关办法,对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实行储备制度,增值后通过招标等方式予以出让,使土地的级差价值显化,其增值部分用于安置农民和试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

3、鼓励农民进城镇购房建房。在农民原宅基地退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实施复垦的前提下,对农民进入城镇建房购房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减免上缴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降低农民进城镇建房购房成本。严格控制零星分散的农民建房用地审批。清理土地流转中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启动进入城镇农民的购房商业贷款。鼓励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归还其自留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该自留地和承包地由集体组织调整给他人使用,并对归还者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三、加快试点城镇工业的集中和特经济色的培育

1、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产业发展是城镇建设的基础,“一城九镇”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各自城镇功能的定位,发展有各自产业支撑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港口城镇、旅游古镇和卫星卧城等。

2、积极培育城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根据“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要求,对经认定的“一区(县)一业”中重点扶持的行业和产品,鼓励到试点城镇的工业小区内发展,将市级税收的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返还给所在区(县)和试点城镇,市。中心城连锁商业在“一城九镇”分设网点实现的财政收入专项返还试点城镇的一级财政,以促进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3、合理调整“一城九镇”工业园区布局。经市政府审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可作为市级工业园区的分区,享受相关政策。鼓励镇域范围内及周边乡镇的工业向“一城九镇”规划的工业小区集中,否则不予批准新的工业用地。对“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可由单一经济组织所有改为多个经济组织共有,建立工业用地调剂使用制度。对村级单位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的项目,凡落户在“一城九镇”工业小区的,其经济指标计算在本村之内。

四、鼓励人口向试点城镇集中

1、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试点城镇。制定鼓励本市农民进入试点城镇的导入办法,明确市中心城人口迁入试点城镇的引入政策,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外省市人员迁入试点城镇的准入条件。适当放宽“一城九镇”迁户落户的户口指标限制,适当提高市中心城人口落户的条件,形成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保持科学的城镇人口规模与结构。

2、对本市农民实行向试点城镇集中的导入政策。户口在本市农村的人员,凡在城镇建成区内购买商品房者,或经批准在镇区内自建房者及其直系亲属,可申请落户该城镇。因在城镇务工经商,投资兴办二、三产业,或受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或因被征用土地而投靠镇内直系亲属,以及有其它正当理由的,均可迁入镇区并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

3、对市中心城人口实行向试点城镇疏解的引入政策。试点城镇要以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和现代化的居住功能吸引市中心城区人口。有条件的试点城镇开发可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相结合,制定试点城镇新区开发与市中心城旧区改造的“搭桥”政策。财政、土地等部门对参与城镇建设的开发公司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市政和绿化建设、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市中心城居民入住试点城镇。

4、对外省市人员实行“投资性移民”(含购房投资)或“智力性移民”的准入政策。对于外省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具有本市紧缺技能的人员,经市有关部门核定后,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对带投资、带项目的外省市人员定居试点城镇的投资额起点标准,由各区县政府根据开发城镇经济、招商引资的实际需要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属“智力性移民”和“投资性移民”的外省市人员,不规定居住期限,不征收增容费。

五、实行有利于吸引人口进入城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1、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城九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入“一城九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发给《劳动手册》,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征地农民可在落实安置补偿、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进入市场就业。

2、建立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险之间的转换渠道,实现市中心城、“一城九镇”及农村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到城镇就业,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到乡镇企业或农村就业,实行城乡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转换衔接。转入本市城镇户籍的外省市人员,其原有的社会保险关系转入本市,与本市的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

3、市级工业园区招聘劳动力时,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考虑“一城九镇”的居民,以提高“一城九镇”居民就业率。要创造必要的交通条件,为进入市级工业园区工作的试点城镇居民提供方便。

六、提高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与配套水平

1、按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置水平要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要优于市中心城”的原则,加强“一城九镇”的环保、绿化、道路、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和就业保障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2、试点新城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要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中等规模城市的要求配置。推行分质供水、雨污水分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污水排放基本达标。发展集中绿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以多、低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高层建筑。新建城区有条件的路段共同沟要一次规划到位,并根据发展需要分步实施。架空线要入地埋没。光缆到小区,进行宽带信息网建设。试点新城要建成寄宿制中学(含高中)、三级医院、综合性体育游乐场所、文化娱乐中心,以及高标准的商务楼、宾馆、大卖场等。

3、参照试点新城的建设标准,从区域中心的城镇功能和辐射范围出发,合理配置试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试点中心镇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新建城区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6以内,以低层建筑为主,适当控制多层建筑,禁止建设高层建筑。试点中心镇要建成有特色的高级中学、二级以上医院、综合性文化娱乐体育中心,以及假日酒店、大型超市等。

4、要切实提高试点城镇的交通配套水平。优先考虑“一城九镇”与市中心城之间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对沿线的试点中心镇应考虑设置站点。完善试点城镇与市中心城、周边区(县)中心镇相连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将“一城九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

七、加大市与区县政府对试点城镇的财政支持力度

1、进一步完善试点城镇的财政体制。在“一城九镇”设立镇(城)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并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协调区县、乡镇两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合理确定试点城镇的财政收支范围。

2、市与区(县)两级预算内外财力要向试点城镇倾斜。“*”期间:经市政府审批的“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的新办或新迁入的生产型企业,上交的税收中属市级收入的新增部分,原则返还试点城镇;市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设置都市型特色农业专项因素,并按市财力转移净额的5%支持“一城九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试点城镇。通过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努力,力求确保每年对试点城镇有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在市、区县财政返还给试点城镇的财力以及部分市级转移支付财力的基础上,市、区县、镇联手建立试点城镇开发建设及特色风貌建设的专项资金。

3、鼓励金融机构为“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到“一城九镇”开设分支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试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多种形式,为试点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对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区县、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八、完善城镇发展管理体系和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

1、建立多层次城镇建设的推进管理体系。建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试点城镇发展推进协调小组,实行试点城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推进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计委、市政府体改办、市农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房地资源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一城九镇”的相关区县建立相应的推进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2、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试点城镇的多元化投资公司,承担城镇开发建设。试点城镇可选择一家或几家由市、区县、镇政府出资设立的城镇投资公司或建设开发公司,并吸纳国内外企业等社会资金参股入股,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完成突进式开发建设。

3、加快“一城九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拖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各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等参与试点城镇的开发建设。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可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九、有序推进试点城镇的协调发展

1、“一城九镇”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确保城镇开发有序进行,一般采取建设新城区、控制老城区,建成新城区、再改造老城区的开发方式。各有关区县要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优先保证“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

2、对“一城九镇”以外城镇的开发建设,要实施适度控制,强化规划管理,按照“一区一貌”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区(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协调的城镇风貌与风情。*年前,各有关区县要编制完成区县域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对未经法定程序审批规划的城镇,要暂缓开发建设进度,尤其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敏感区”和“城市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严禁在公路沿线两侧进行无序开发,一经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已经建成的建筑不得改造或扩建,并逐步予以拆除。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重规划,做到规划执行与城镇发展协调一致。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加大规划编制和经费投入力度。在编制中,注重提供基础数据,完善提供资料,为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基础,切实加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一是重视镇区规划。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温泉经济和城镇建设需求,在省旅游局的支持下,委托广东省旅游发展中心编制了3.57平方公里的镇区规划,完成《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请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城市综合体设计公司编制35平方公里镇域规划,10月完成了初期成果汇报。二是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投入20万元编制6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镇村规划全覆盖。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在开发过程中,严格作到规划先行,严格执行道路红线,绿地山体绿线等管理规定。在建设中,按照滨水景观带、中心区、度假游乐区、居住生活区、乡村休闲区“一带四区”的功能布局,做到城乡空间、设施统筹发展,实现了资源配置优化、环境和谐宜人,把温泉发展成为以温泉养生,度假观光、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温泉小镇”。

二、重建设,做到精品建设与城镇发展协调一致。

投资5000万元,使镇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硬化、亮化、绿化均得到大幅度提升。镇区“三横三纵一外环”的交通框架已经形成,主要路面实现硬化;沿街商住户和单位实行“平改坡”工程,并使用了仿古门牌和仿古路灯,整个小镇环境协调美观。实施亮化改造提升,投入近200万完成温泉路、汤姑路等道路亮化改造,对沿街商住户全部进行亮化点缀,五彩的灯光将温泉夜晚装扮得流光溢彩、火树银花。道路绿化突出构建生态林荫系统和地域特色,注重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品味,全镇绿化覆盖率超过60%。镇区主要道路温泉路、汤姑路、广场路、汉韵路,体现了步步见绿、一路一景的特色。注重环保,健全环卫设施,完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投资2400万元,筹建生态型污水处理厂,完成了管网的铺设,实现了管网的雨污分流。率先全省使用预先处置复合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目前设备已经进入调试阶段。完成迎宾广场中心广场的建设和中心广场的改造,水车的安装增加了广场的动感。建设九龙湾滨河景观带,实木栈道,古朴幽静的环境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享受。完成了投资2.8亿的宝露温泉大酒店的主体建设,健身会馆二期的露天养生池的建设和福如东海大酒店水上乐园的开工,使温泉的产业得到了延伸,提升了温泉承载能力。获2009年“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殊荣。

三、重管理,做到环境维护与城镇发展协调一致。

一是整治环境卫生。对镇区道路重新划分清扫保洁路段,强化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责任。推行沿街垃圾定时定点上门收取及“门前四包”责任书签定。推行环卫一体化统筹模式,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卫生质量有显著提高。二是整治市容秩序。将镇区主干道的临时占道摊点向部分次干道和小街巷疏导,对镇区占道经营、非机动车停放、摊点乱放、户外广告进行长期整治。通过各项措施,市容市貌有明显提升。三是整治队伍建设。狠抓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内部管理工作。强化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召开镇人大代表、沿街单位、商户和管理对象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队伍形象有根本转变。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城镇;消防;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1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23-02

随着城镇规模逐年扩大、企业的逐年壮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产品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频率不断增高,火灾形势日益严峻,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使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既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又有超前性且又能符合我省各地小城镇的实际,现结合本人多年工作体会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 做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基本措施

1.1 城镇的消防规划编制是基础,落实是关键,要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持,要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以建委、规划、财政、公用事业、消防等相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各地从筹备规划的初步方案,到每个专题调研、规划编制成果及评审,都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机构配合协作下工作。作为消防部门不但要当好政府参谋,还必须协助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尤其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消防规划的有关内容。离开了政府领导,这项工作就不可能搞好。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委托规划设计院负责,消防部门可派出人员配合编制单位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和协调,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消防规划编制应从实际出发,规划设计部门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充分研究,如: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公安部的《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各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制定《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等。要有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才能有超前性、可操作性。

1.3 将消防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的一个子系统,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如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燃气、抗震、人防等都包含消防设施的规划的建设条件。都是城市规划的专项子系统,这些规划与消防规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互为依托,互相结合,就能更好的保证消防规划的具体落实。

1.4 针对各地的规划中的难点、消防安全的重大隐患开展专项调查、了解第一手的资料。除了当地经济状况、消防安全布局、功能的分区、供水、道路、通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社区消防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这些内容外,很重要的还要针对规划中的几个难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掌握全面、详实的基础资料。这些情况的现状很重要,应作为消防规划的依托之一。几个主要难点的内容:

1.4.1 火灾的调查情况。要深入研究城镇火灾情况,从历年的火灾情况入手,并进行总结,有全面细致的火灾状况和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的调查统计资料。总结时突出的问题为:消防站点不足、消防警力不足、消防水源缺乏、道路狭窄、通信落后、建筑的耐火等级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如:中心镇要成立小型普通消防站、警力不足时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等等。

1.4.2 化危品在生产、使用、运输等环节存在危险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与资料收集、以及化危品布局及存在的问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在仓储方面坚持化危品场所必须设立在城市边缘独立安全地带的原则,在储存方式上采取相对集中,分类贮存的办法,在运输上规定交通道路和通行时间。

1.4.3 旧村镇消防改造。旧镇交通集中、功能混杂、建筑物耐火等级低、街道狭窄拥挤、邻街违章搭建、供水管网、电网方面落后等问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开辟防火分隔带、整治违章搭建、改造用电线路和增设小型消防站等措施。

1.4.4 镇村结合部的消防问题。镇村结合部常处于失控状态,民宅、工厂、仓库混杂,违章建设、出租民宅、加工业等,水源不足,道路狭窄、供电很多的消防安全问题。

这方面要提出加强镇村规划管理,加快电网,供水,道路的建设等,完善总体规划,建议政府加大镇村结合部的执法管理的力度。以上的几项难点应列为近期的实施目标。

1.5 各地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把握工作进度,在时间上要有控制,限定先行完成,对基础资料、难点的调查工作,尽量和总体规划同步,如总体规划无法提出来,我们只能提前设计,先行完成消防专业规划,等总体规划完成后,进行局部修订,把消防规划融入到总体规划成果中。

1.6 资金要保证。要当好政府参谋,把消防专业规划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由政府从财政中拨专款,也可以想办法从民间筹资,成立消防基金会,还可以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开发区或新建建筑中,由投资者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2 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程序

小城镇消防规划是一项综合系统的规划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周期长。因此整个规划过程必须统筹合理安排,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严格实施过程控制,才能确保工作的政策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程序:确定任务编制消防规划大纲现状调查和专题报告编制消防规划消防规划专家评审消防规划成果制作提交政府审批

2.1 小城镇消防规划应有镇政府组织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2.2 编制规划时应明确编制规划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间、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规划重点、规划成果表现等。

2.3 现状调查报告应搜集编制规划所必须的当地社会经济背景、当地的消防环境、城镇建设等现状资料、城镇总体规划等有关材料及以上的几项难点等问题。

2.4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消防规划。

2.5 区、县的规划、建设、和消防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规划成果。

2.6 规划成果报送区、县政府批准后,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3 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3.1 规划文本具体内容包括:

3.1.1 文本总则:规划编制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规划范围、规划时现、规划目标和重点等。

3.1.2 内容及深度:消防规划的消防安全布局规划、消防站点及消防设施、装备,消防通道、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及指挥系统,消防减灾系统、社区消防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对于上述的的每一项内容的深度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要明确规划的依据和原则;②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规划内容;③要对现有不能满足需要的消防问题提出改造的方案和意见。特别要提出的是,社区消防建设是一项贯彻推进城镇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一个重要措施。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这项工作的规划尤其在中心镇、重点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自办、镇办、村办、社区、合同制等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是新形势下重要的规划内容。这二项工作应纳入消防规划内容并列为近期规划。

3.1.3 近期规划和投资估算。根据小城镇消防规划的总体要求,分项分年度提出具体的新建、改建、迁移计划以及各项目的投资估算,列表说明工程的名称、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及时间进度安排等。

3.1.4 规划实施意见。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建立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消防站组织,明确经费筹措渠道。规划目标、指标、项目和投资均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3.2 规划说明。内容应包括总纲(主要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范围、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等内容)及解释规划的文本外,还必须说明城镇的基本概况、消防设施现状、消防安全状况及几个难点的调查及综合分析、评价以及具体实施消防规划的措施整改、及经费的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及实施措施,近期规划中的消防设施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形式及保证措施应做出具体说明,以便于政府在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资金的落实上有依据。并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字资料。要根据实现的可能性,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逐步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消防规划近期、远期具体的实施意见,以此来落实消防规划。近期规划应紧密联系当前消防工作实际,本着既能切实有效的解决历史遗留的消防不足与欠帐,又能积极促进本地的消防工作不断发展的思路,针对现状问题进行补缺补漏,提出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要重视用数据讲话;远期则要紧紧抓住消防事业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特色,立足长远,注重规划的科学预测,使消防规划能对消防工作可持续发展作具体的战略指导,使消防工作能适应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3.3 规划图纸:应有消防现状图、近期建设规划图、规划图。

4 做好城镇消防教育的公众化

消防教育理念是“公众消防教育”,即对公众进行火灾危害性和预防火灾等基本知识的教育。随着消防工作的发展,远期在消防机构中设立消防安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公众消防教育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针对当地的火灾形势和区域特点来确定消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活动内容。

4.1 实施原则。①所有人均有接受消防教育的义务;②所有单位均有责任对本单位人员进行消防教育;③消防部门应对公众提供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指导,同时也有对“公众消防教育”进行监督的责任。

4.2 具体措施。消防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同时募集社会资金予以支持。

社区消防教育以切合实际情况为原则。建设消防教育馆和消防教育基地,消防教育基地应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消防培训教育,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

4.3 强化消防监督职能。改进防火监督办法,强化消防监督职能,已经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既是消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社会、促进改革、保障市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防火监督部门的使命。

4.3.1 强化业务学习,加强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96-01

一、前言

就小城镇而言,其特点是区域小、人口少;商业、金融、行政、居住、生产等区域的分布相对集中,由于其发展的阶段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其空间的混合,不协调的发展比比皆是,要改变其现状是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旧城区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单从交通方面说,就显而易见,停车位数量不足,街道狭窄,不能适应现时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大规模单行线或步行街显然也起不到作用,其可实施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基于这种矛盾,城镇自然就不断向外扩张或另建新城。这种情况下,与基本农田政策及大规模动迁就形成了摆在眼前的尖锐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的规模及选址,相当难以协调。

二、小城镇规划及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

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遍地开花搞建设,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

2、城镇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虽然一些城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在城镇建设上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3、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拖了城镇建设的后腿。

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4、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

三、如何加强小城镇规划及建筑设计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2、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证。

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领导应站在工作第一线,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规划建设专业人员要及时到位,跟踪管理,指导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编制一个具有小城镇自身特色实时超前的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方向。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区域意识,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小城镇同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克服就城镇论城镇,孤立地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而要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和思路来编制城镇规划。同时,小城镇规划应该根据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具体特点因素考虑,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经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通过,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4、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

小城镇建设除有一个好的规划外,还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上去了,城镇才有生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城镇基础设施是促进小城镇社会化,保证小城镇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5、因地制宜,坚持项目带动是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应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及时制止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减少办事环节,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人、单位、企业进城投资,搞房地产开发,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外资建设,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项目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同时要深挖小城镇的发展资源,以开发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靠项目把小城镇支撑起来,突出特色,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

6、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精品和结晶。

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有特色的小城镇可以激发城镇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注重小城镇自身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