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

企业用电监管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电 用电监察 全过程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如今的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需求日渐扩大,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9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过程管理这一新型管理理念在用电监察工作中可以全面系统的对供电企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以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与企业内部人员的规范化,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用电监察服务的满意度。

1 用电监察与全过程管理的含义概述

1.1用电监察含义概述

用电监察又称用电检查,是指电力及相关行业的组织或个人以法律法规、准则条文或事例经验等标准为依据,对使用电力对象进行安全、隐患、计量、质量、营销、设施性能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检测与评估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力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供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人员逐步增加,先进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与电力用户的接触日趋频繁,于是供电企业用电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1.2全过程管理含义概述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全过程管理就是指对事物发展所经历的全部程序与阶段,通过计划、指挥及控制等手段进行的协调活动,是一种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新型管理方式。

2 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工作内容

供电企业的用电监察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对电气设备的用电监察与对相关人员的用电监察两方面,而其对人员的用电监察又包含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两部分。

2.1对设备的用电监察

供电企业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不断受到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冲击。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纷纷涌入供电企业,给用电监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2对人员的用电监察

随着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其职能部门不断细化,人员构成日渐增加。想要实现供电企业内部和谐稳定安全的运营,就需要用电监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随着电力用户的增加与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电力监察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努力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

3 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方式在供电企业电力监察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全面系统的提升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管理水平;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促进用电监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

3.1对设备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将原本对设备的管理阶段由最初的设备使用及维护扩展到对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过程、维修改造直至设备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用电监察1。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用电企业内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使各部门间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可以使设备更长时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有利于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可以及时发现电力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并进行排除,有力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设备购置前期的全过程管理。设备购置前期的管理及安装过程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用电监察应予以给高度重视,尤其是安装时的监察工作。

(2)设备施工期间的全过程管理。设备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投产使用后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在设备施工期间的进行全过程管理非常重要。在电气设备的施工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隐蔽性工程,如电缆沟内的相关工作内容以及杆、塔的桩基础等工作内容。这些工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其施工工艺是否达到验收标准都将对设备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上述隐蔽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其特殊性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查便很容易被忽视,投产后即使发现问题,整改也极为困难。因此在进行设备施工时,必须做好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2。

(3)设备运行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用电监察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检查方案,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设备隐患进行排查,完成用电监管的全过程管理。

3.2对人员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这一管理过程包括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

(1)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对供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在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的同时将各部门职能、责任进一步明确到个人。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和谐与其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供电企业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与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

(2)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电力监管在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作用上。从电力用户提出用电申请,到用户的电气设备接入电网,再到用户费用的结算期间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电力监察全过程管理的积极参与。以实现服务的优化,有效增加电力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加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3。

4 结论

新型管理理念全过程管理在供电企业用电监察工作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强化用电监察工作的管理水平;极大程度提高供电企业生产设备的效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提高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效果,保证供电企业安全稳定持续的运营;同时也可以优化供电企业用电监察部门与电力用户之间的沟通效果、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并进一步减少和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袁庆连,王蕊.浅析供电企业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J].消费电子,2013,11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2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如今的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需求日渐扩大,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9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过程管理这一新型管理理念在用电监察工作中可以全面系统的对供电企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以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与企业内部人员的规范化,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用电监察服务的满意度。

1 用电监察与全过程管理的含义概述

1.1用电监察含义概述

用电监察又称用电检查,是指电力及相关行业的组织或个人以法律法规、准则条文或事例经验等标准为依据,对使用电力对象进行安全、隐患、计量、质量、营销、设施性能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检测与评估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力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供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人员逐步增加,先进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与电力用户的接触日趋频繁,于是供电企业用电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1.2全过程管理含义概述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全过程管理就是指对事物发展所经历的全部程序与阶段,通过计划、指挥及控制等手段进行的协调活动,是一种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新型管理方式。

2 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工作内容

供电企业的用电监察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对电气设备的用电监察与对相关人员的用电监察两方面,而其对人员的用电监察又包含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两部分。

2.1对设备的用电监察

供电企业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不断受到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冲击。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纷纷涌入供电企业,给用电监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2对人员的用电监察

随着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其职能部门不断细化,人员构成日渐增加。想要实现供电企业内部和谐稳定安全的运营,就需要用电监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随着电力用户的增加与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电力监察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努力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

3 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方式在供电企业电力监察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全面系统的提升供电企业用电监察的管理水平;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促进用电监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

3.1对设备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将原本对设备的管理阶段由最初的设备使用及维护扩展到对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过程、维修改造直至设备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用电监察1。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用电企业内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使各部门间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可以使设备更长时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有利于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可以及时发现电力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并进行排除,有力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设备购置前期的全过程管理。设备购置前期的管理及安装过程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用电监察应予以给高度重视,尤其是安装时的监察工作。

(2)设备施工期间的全过程管理。设备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投产使用后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在设备施工期间的进行全过程管理非常重要。在电气设备的施工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隐蔽性工程,如电缆沟内的相关工作内容以及杆、塔的桩基础等工作内容。这些工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其施工工艺是否达到验收标准都将对设备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上述隐蔽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其特殊性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查便很容易被忽视,投产后即使发现问题,整改也极为困难。因此在进行设备施工时,必须做好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2。

(3)设备运行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用电监察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检查方案,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设备隐患进行排查,完成用电监管的全过程管理。

3.2对人员进行用电监察的全过程管理

这一管理过程包括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与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

(1)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对供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在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的同时将各部门职能、责任进一步明确到个人。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和谐与其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供电企业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与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

(2)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监察全过程管理,体现在电力监管在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作用上。从电力用户提出用电申请,到用户的电气设备接入电网,再到用户费用的结算期间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电力监察全过程管理的积极参与。以实现服务的优化,有效增加电力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加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窃电事件的发生3。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用电监察;发挥作用;营销管理;促进发展

新时代的到来,让电器设备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如此有利的经济市场下,由于电力企业缺乏营销管理理念和意识,所以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经济效益的获取经受了一定的打击。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电力企业不仅要树立营销管理理念,而且还要加大对居民用电的监察力度,以确保电力的正常供给,从而有效推动营销管理模式的正常发展,使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

1用电监察的概念与作用

用电监察,简单的说,就是对居民用电的监督和观察。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监督与观察的方式,来确保居民的用电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使企业的信誉以及利益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众所周知,电力企业是国民企业中的重要支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力企业营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是否乐观。因此,加大对电力的监察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从根源上杜绝了非法分子的窃电行为,规范了用电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从侧面上间接的为我国的经济收入做出了贡献,保证了经济利益的正常流入。

2树立企业的营销理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而全员的共同努力又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理念和意识的大前提下。因此,想要企业不断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全员的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关系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员工与老板之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只有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使企业的某项计划或者规划得以顺利的完成。在企业树立营销管理模式之前,这些工作必不可少。其次,还要要求各阶段的员工进行学习,使他们充分了解到营销管理的概念和流程,以便他们在实际突发问题中能保持该有的营销素质。这种模式下的管理要求员工对客户保持真诚和规范的服务态度,其次,就是各部门与各部门的合理分工与紧密配合,一定要保证企业始终维持良好的营销氛围。并且确保每项服务都达到优质化。这样,企业对外的营销信誉就会得到显著提高,而营销理念也会潜移默化的在企业中树立。

3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的模式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陈述:

3.1营销理念不先进。

企业的资金运动离不开对商品的营销,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能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果。较之于其它的企业,它的不同和重要优势之一就是,电力企业即使不使用任何的营销手段,仍会被千家万户自主使用付费。虽然有如此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电力企业却并未运用正常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相较于以前,尽管在对营销管理的认识上有所突破,但是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没有改变,还是保持着之前的生产管理模式,对居民的服务以及需求也没用通过先进的营销理念来践行。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经营成果来改进企业的营销方式,以达到适应市场,利用市场来发展企业规模的目的。

3.2营销方式欠缺。

供电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电力的供给能正常施行,在全国的巨大用电市场下,电力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它不仅毫无市场竞争压力,而且市场的规格和发展都没有限制。这是企业缺乏营销管理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根本不注重对电力市场,居民用电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市场的认识和企业的具体发展方向认识不足等,都是导致电力企业缺乏营销管理方式的原因。

3.3营销管理不当。

供电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职责不是十分明确,尤其当某些问题出现,需要。追究责任的时候,各阶层互相推诿,互相包庇,从而导致各项任务的执行得不到最有质量的保证。这种责任制度的未明确划分状态,使得企业领导人无法完全掌控企业的发展走向,从而导致企业始终稳步不前甚至倒退,这些原因都应归属到营销管理的不恰当上,在日后的规划调整中要大力完善。

3.4用电要求得不到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电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类电气的运行都离不开电的供给,电力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正是由于它的迫切需要,导致了电力设施的高负担和高荷载,所以加强对电力设施的研制和投入,是保证居民正常用电得以维持的必要过程。而目前,我国在电力设施的科研技术上仍存在不足,很多电力设备由于长期的高负载作用,导致电路老化,从而使居民用电得不到满足,这也制约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相关的技术人员只能通过增大对电力设备的监察力度,来确保每地区的用电情况,从而使居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4利用用电监察提升营销服务的措施

4.1注重改善服务态度的监察。

由于我国供电企业是国有企业,因此我国供电企业并不多,基本处在垄断的状态,因此供电企业与用户经常会发生矛盾。目前我国供电企业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未能有效解决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矛盾。供电企业应该以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为营销方向,注重建立完善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提高供电效率,从而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4.2注重企业内部用电监察。

供电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首先要保证内部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强的整体素质。供电企业在聘用工作人员之初,应该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并通过相关的考核才能聘用责任心强、专业素质硬的人员。供电企业还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帮助工作人员的知识及服务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供电企业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如果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供电企业应该及时将其淘汰,以此来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及专业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因此,供电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完善工规划策略和工作目标,促进供电企业营销水平的进步。

4.3注重完善反窃电工作。

任何行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让不法分子有利可图,供电企业应该加强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厉惩治不法分子偷电窃电行为。不法分子的偷电窃电行为不仅会影响供电企业的利益,还会危害电力行业的秩序,因此监察机构要注重反窃电工作。其可以通过加强反窃电宣传、安装电压监测装置等方式完善反窃电工作。

结束语

电力企业作为国企的重要发展支柱,其发展规模的大小对我国的经济收益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加强对电力企业电能的供输监察,运用科学的营销管理方式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极其有意义的,它不仅满足了居民对电力的需求,而且顺应了市场的的发展规律。总而言之,这种销售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和规划,将会使电力企业和我国的国民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通过增强用电监察促进供电企业营销水平提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132.

[2]黄海燕.加强用电监察提升供电企业营销水平[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206.

[3]焦玉峰.发挥用电监察作用,促进供电企业营销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2,3:25.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4篇

以人为本理念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员工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是无限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安全是企业的效益企业作为员工生存的重要载体,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企业安全,员工队伍就稳定,企业就有效益。如企业安全不好,事故不断,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企业就没有效益,员工队伍就不稳定,企业就无法生存。因此,员工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的财富;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思想和行动中体现以人为本针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实行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不仅提倡员工创先争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要以科学、文明、人本的态度去对待员工的生命权、健康权。不能只把员工看作是劳动力,而是要把员工看作具有价值追求、有无限潜力、有待开发培养的人。激发员工自觉把安全生产与自身利益、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当中,使每个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就是体现员工自身价值”,引导和启发员工从生命价值体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亲切感,以自身无穷的内在动力迸发出无止境的安全追求。现代企业领导在思想上越来越重视安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当前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具体行动上要有落实,避免出现安全工作“领导高高在上,员工高枕无忧,规章制度束之高阁”的“三高”现象。

安全管理措施上落实以人为本

要加强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员工对反违章工作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四不伤害”能力,做到“管理、伦理、法理”三管齐下,克服以罚代管和只管不罚。加大安全生产性投入(1)安全生产宣传投入。安全资料的编印、宣传栏的设置、宣传书籍及标语的购置等。(2)员工的安全生产用具投入。如安全帽、防静电的服装、安全手套、安全带等。(3)生产中安全用电的投入。如安全用电闸箱、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4)生产设备及起重设备的安全防护的投入。如防护栏、防护棚、警示标志牌、脚手架及模板更新等。(5)安全培训及教育的投入。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员工,坚持先培训、经安全考试合格后上岗的原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书面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生产工作,并定期接受安全培训教育。对在岗生产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考问、反事故演习、技术问答、事故预想等现场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安全管理做到精细化管理(1)要坚持“两会一活动”。两会就是班前会、班后会,一活动就是安全活动日。(2)要坚持“两票三制”。两票就是工作票、操作票,三制就是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3)坚持“四项原则”。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覆盖、各负其责、互不替代,隐患和问题“四不放过”,谁用工、谁主管、谁负责。(4)坚持“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事故的预测、预警,以及事故一旦发生后,按照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至关重要。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也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安全管理政策上体现以人为本

减少噪音、粉尘、高温对人体的危害。建立建全职业卫生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工作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的定期监测、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内容。(4)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奖惩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反违章工作的检查、整改及考核。因违章导致事故者按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处罚。按情节轻重分经济处罚、离岗培训、降岗级、内部待岗。对坚持按章操作和发现、制止或抵制违章的典型给予奖励。在明确安全职责和实行奖惩制度后,对员工的行为动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纪检监察;企业管理;作用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在电力企业中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代,公司要面对更多的客户,要面对有更多要求的客户,我们在纪检监察方面必须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严谨性,保证整个管理系统都体现一种高效、有序的状态,让人民对我们放心。纪检监察对于电力企业保证员工的知情权并加强电力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都有重要影响。纪检监察在电力企业的工作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对电力企业中不规范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应对电力企业工作的不断变化,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纪检监察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出现的问题

1.1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不够完善 纪检监察工作在整个监管工作中是一项独立的监督工作,有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但在现阶段,纪检监察部门对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人员部署、功能配置上仍然不够完善,同时交换轮班工作制度也不够完善,并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其主要根源就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不够强。才会导致整体纪检监察工作都不够完善,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做好对重点人员的纪检监督,而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1.2电力企业的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力度 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作用,而纪检监察部门对电力企业进行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完整性和日常工作中廉政建设的开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现在我们的纪检监察部门对于电力企业的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远远不够,达不到现在工作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程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有些工作人员的宣传手段和方式都比较落后,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并且部分员工在心理上就觉得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用,因此他们更加不能高效迅速的完成。我们需要重视起这个问题,增强廉洁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力度。

1.3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方法落后 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法还沿用以前的方法,有些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在电力企业的工作方法对于长期检验工作的完善和纪律检查预防机制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对减少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非法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改善纪检监察的工作方法,从而改善我国纪检监察部门整体运作水平,以至于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随着纪检监督工作在电力企业越来越深入,纪检监察部门应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建设更加完善的纪检监察制度,使监管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2、纪检监察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2.1使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正常 纪检监察工作作为电力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监管工作,它有利于电力企业的组织工作,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差错,让劳动者的权益不受到侵犯,保证电力企业的整个生产都运行正常。纪检监察工作对于电力企业预防措施的革新、事故防护手段的提升、电力企业员工升迁制度透明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在电力企业中纪检监察工作就像一个警察,它监管着整个工作的进行,让整个工作过程都顺利进行,同时也能让员工都各尽其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如果我们想让电力企业实现更加远大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就要对纪检监察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2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每个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而纪检监察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注重纪检监察工作的进行,通过改革纪检监察工作,使之更加完善和系统,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纪检监察工作对于电力企业项目的完善和员工福利制度的改善、绩效审计制度、事故处理措施的完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纪检监察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电力企业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重心应偏向于纪检监察工作的调整,以便于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运行,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而且工作效率也会有明显提高。

2.3电力企业的权力得到更好的监督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金钱、权利等都是敏感的字眼,有些人可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所以我们应更加注重电力企业中权利和责任的分配问题,避免让公司有不必要的损失。首先我们要从纪检监察工作中抓起,因为纪检监察机构对于电力企业的权力进行监督有助于电力企业廉洁制度的形成,并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落实本职工作。从而对于电力企业监控管理系统中的不足进行合理改善并做到减少电力企业的管理风险。这样我们就能使权利得到更好的分配,避免工作人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将不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同时也能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减少推卸责任现象的发生,使之更加公平,减少员工的抱怨,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做到电力企业工作的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细致。

2.4电力企业合作能力增强 纪检监察在电力企业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协调性与合作能力并对电力企业同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一个企业的合作能力加强了,凝聚力加强了,这个企业才有可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团队的合作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与此同时,内部的纪检监察工作可以使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有效规范,工作做得好,自然也能和用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一个企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为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5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现阶段,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可能是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只有我们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企业向更加国际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而纪检监察工作对于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大作用,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应当以完善服务为导向并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纪检监察工作在电力企业的进行应当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减少干部作风问题的发生。只有纪检监察工作做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高效,才能切实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电力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在纪检监察中也凸显出许多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它,并且深刻了解纪检监察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并且针对其问题做出一定的改善,加大企业内部的监管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对于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使电力企业整个管理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推动电力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苏强,诸益波.面向全生命周期质量成本科目体系设计「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10).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6篇

1 电网企业效能监察的特性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效能监察作为监督电网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职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特点也越发明显。

1.1介入的主动性

一段时间以来,纪检监察部门查处案件更多的是通过群众举报来进行的,存在“民不举,官不究”的现象,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与查处案件不同,效能监察不受有无群众举报的限制而主动实施于监察对象,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状况,针对企业人、财、物等核心要素,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效能监察,注重把监督“关口”前移,强调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这种主动性的监督有助于随时掌握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和查处管理行为中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

1.2监督的中枢性

在电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都有对某一领域、某个方面实施监督的职能。而纪检监察部门则具有对监督者进行监督的职能。特别是在纪委和监察合署办公的情况下,效能监察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就是要对电网企业内的党组织及其党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以及电力系统的政策、规章和指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换一种说法就是对企业“执行力”的监督检查。从某种意义上讲,效能监察是监督的再监督。这种中枢性有利于保证电网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在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轨道上运行。

1.3功能的综合性

效能监察集监督、惩处、教育、保护于一体。通过对监察对象的工作行为、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从而达到改进工作、完善管理、提高效能的目的。通过对监察对象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确保企业方针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查处,惩戒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职工的廉政安全。

1.4影响的全局性

实施效能监察,进行监督检查,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的重大宏观决策是否能够得到正确、迅速、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在效能监察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将直接反馈到决策系统,使决策系统据以调整、修正并作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往复、良性互动,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 效能监察在电网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效能监察不仅对企业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它是企业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是纪检监察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具体来讲,效能监察在电网企业管理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2.1惩治和预防作用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企业要贯彻落实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就要把中央的要求同企业内部的管理相融合,使惩防体系与企业的内控体系相统一。

在惩防体系中,惩治与预防是有机统一的,惩治有力,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预防有效,能够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而效能监察既具有惩治的作用,也具有预防的作用。效能监察是在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之前或问题尚在萌芽之时,针对问题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提前介入而开展的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及早发现并进行纠正,堵塞管理漏洞,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预防作用。通过效能监察发现案件线索,查处腐败行为,这是惩治作用。

2009年娄底电业局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效能监察,针对某基层单位工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市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责、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及相关责任人,分别处以警告至记大过等处分,并辅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在全局范围内举一反三,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有效地防范了工程领域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011年开展供电服务效能监察,结合效能监察发现的风险点、危险点,在营销领域试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的编制,按照“查找—分析—评估—防控—沟通—改进”的思路,编制了风险控制矩阵、绘制廉政风险流程图,排查廉政风险,落实预控措施,规范业务流程,有效地防范了廉政风险。

2.2监督和管理作用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效能监察,是企业效能监察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企业效能监察首先要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因此,效能监察不仅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选题立项,而且更需要与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同步进行,以较高的监察时效确保中心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把效能监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对监察对象履行职责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督,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规范管理。一方面效能监察是对个人行为进行监察,通过纠正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偏差,督促工作人员能认真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它也对企业行为开展监察,堵塞管理漏洞,改进业务流程,建立行为规范,完善管理制度,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可守,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提高。

2.3增效和促进作用

效能监察在经营管理的效率、效益上做文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效能监察纠正管理使用各种设备、原材料过程中的偏差行为,直接节约资金;二是通过效能监察纠正项目预算、各类采购等支出性业务中的偏差行为,直接防止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不当支出,避免经济损失;三是通过效能监察制止在营销或资产产权的处置、转让等过程中的偏差行为,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四是通过效能监察对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资产损失,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或者组织收缴追回资产,挽回经济损失。

2010年娄底电业局开展物资管理效能监察,抓住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组织了两个专项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帐外物资清理专项活动,清理主业、农电、多经帐外物资,有效地避免了经济损失,防范了廉政风险。二是开展积压物资清理、利库活动,有效地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基本上达到了主业、农电、多经物资“三分离”,账、卡、物“三相符”,实现了物资管理的飞跃。

2.4提质和塑形的作用

效能监察既能纠正损害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维护职工权益,又能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群众共同开展活动,加深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的了解和理解,还能通过在效能监察过程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公司认真负责的国企形象。

2009年娄底电业局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效能监察,通过与政府联手开展用电秩序整治,与电力执法大队、公安部门联手重拳打击窃电行为,专项整顿了私拉乱接、窃电行为等,群众依法用电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用电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2011年该局开展供电服务效能监察,针对各类电力客户开展“用心沟通、以电相连”客户意见征集及满意度调查活动,邀请行风监督员开展巡视,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在各级媒体宣传供电服务效能监察的成功做法,发表文章多篇。一系列的举措使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更加理解和认可。

多年来,效能监察工作实践充分表明,效能监察是强化电网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方法;更是纪检监察部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的有效途径。效能监察的作用不可小视。然而要持续发挥其预防、惩治、增速、提效的功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课题。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效能监察;供电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供电企业中,通过效能监察工作能将监察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还能对供电企业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从而为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效能监察对供电企业内部管理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下面就效能监察在供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企业效能监察概述

效能监察是指企业为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行政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对监察对象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再次监督检查。效能监察是一项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廉政建设、提高各部门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再管理工作。效能监察工作和廉政监察工作不同,廉政监察工作是监督监察对象处理“权”与“利”的关系,主要对贪污受贿、等行为进行监督,其治理方向是“贪”;而效能监察工作主要是监督对象处理“责”的问题,主要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监督,其治理方向是“懒”。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是监察项目,堵塞漏洞,夯实基础,促进企业各部门及基层单位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2效能监察与供电企业管理的关系

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供电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水平低等现象,尤其是工作脱节、相互推诿工作、无人负责等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电企业要想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内部体制,定岗定员,实行业绩考核。通过将岗位工作量化,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有效地解决工作脱节、相互推诿工作、无人负责等问题。业绩考核比较注重工作量的监督,但由于电力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供电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用质量来树立企业形象,创新工作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持续生产能力。供电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就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中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监督,也就是开展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与企业绩效考核有一定的区别,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工作完成程度进行考核,而效能监察主要是对没有完成工作的原因进行追究,查清相关负责人,做到有责可究,这样就能从根源上消除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效能监察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效能监察能督促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努力的工作,达到以点促面的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水平。

效能监察工作需要与企业部门、企业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供电企业要处理好效能监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效能监察过程中,效能监察部门是监察主体,其他部门是被监察对象,效能监察人员对其他部门进行监察时,要找准自身的位置,不能越俎代庖,替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监察人员也不能将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当成企业效能监察的重点工作。监察人员要明白,效能监察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它是对企业管理的再管理,对于监察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相应的意见或者建议,并不能直接纠正错误或者进行管理。

3效能监察在供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1提高对效能监察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在新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供电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效能监察能对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职责执行情况、工作效率等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能起到减少效益流失,提高管理水平的作用,因此,供电企业要积极更新思想观念,正确的认识效能监察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3.2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

供电企业的效能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性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就没有管理依据,管理人员就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这就会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对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效能监察能对企业管理经营中的漏洞、薄弱环节进行收集整理,并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处理意见,为企业领导及管理部门提供依据,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生产经营能力。

3.3企业的再管理

供电企业设立管理部门、安全技术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的主要目的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制约、监督,但这些部门的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方式都各不相同,只能在某一个方面发挥监督作用。而企业效能监察是一种综合性监督部门,它主要负责监督各个监督部门的工作情况,将效能监察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能构建一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形成监察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各个督查部门能严格的履行自身的职责。效能监察是企业管理的加强和完善,是企业一种再管理手段。

3.4优化管理模式

供电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能通过效能监察深入了解潜在的各项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意见,从而避免这类问题的再次发生。通过效能监察,各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效能监察对供电企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企业各部门及基层单位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因此,供电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时,要建立合理的效能监察部门,加强企业的再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电力;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30 -03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全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迅猛增长,新能源分布式发电使得电网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得电力施工企业的工作地点日趋分散,电力设备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隐藏的风险也日益突显。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不断缩小,距离不断拉近――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云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不愧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如今无线城市、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热潮中的云计算、网络融合、全球定位等技术,给电力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一、现状分析

(一)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2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二五”年均增长8.5%左右,这对电力供应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同时也对电力基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承担着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通过物联网,可以将设备的管理与企业管理网络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对有形资源的综合管理: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能提升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使用频率;实时有效地了解、跟踪和监控设备状态,拓展设备的应用功能;实现对设备的高效调配和维护,节约人力物力成本,更加智能化地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

(三)电力设备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在中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发展电力生产的多层次、多模式决定电力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多模式。电力设备管理是指将管理、经济、工程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于电力设备的管理,为电力生产和基建提供最有效的服务。电力设备管理系统根据实施水平的不同,分为初级设备管理和高级设备管理。[1~2] ①初级设备管理是运用设备登记、维修管理、库存控制、状态评估、资源管理和定义服务水平等手段以建立备选方案和长期现金流预测来进行设备管理。②高级设备管理是运用预测模型、风险管理和优化的更新决策技术以建立设备寿命周期备选方案和相关的现金流预测来进行设备管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初级设备管理的实施过程,并且以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手段为实现设备的高级管理为最终目的。

电力施工企业的主要试验设备具有数量多,单价高,精度要求高,调动频繁,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在施工高峰期,为了保证工期,常常需要同一批设备辗转在数十个工地之间。为了实时了解这些设备的地理位置、移动路线、使用频率、设备状态等信息,需要有一套完备的设备管理体系来支持,以便做好设备的决策工作。

以往,电力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往往会配备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他们主要负责设备的调度和记录、周期统计设备的使用情况汇总、设备维修和检定情况统计,具体包括:设备出入库管理、设备的日常维护记录、固定周期上报设备管理信息。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纸质记录和传递方法,既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又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从而提供合适供决策的信息。现实情况表明:迫切需要有一套合适并高效的设备监控系统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不仅可以让项目经理和相关技术人员对于设备的情况了如指掌,还可以供决策层基于现有设备的使用状况灵活对设备的调配和配备,甚至采购计划,提高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率,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设备运输成本和风险,为忙碌的电力建设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二、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系统硬件采用物联网技术,主要具体技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标识、定位技术和无线互联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识别电力设备,GPS技术和GSM技术可将随着设备的使用逐渐产生动态信息加以定位,通过无线互联技术上传到制定的网络地址,并通过软件实现在各种环境下对设备的快捷操作、信息查询、确保设备安全的功能。该系统具备设备自动分类及检索、设备地理位置查询,并能绘出设备移动轨迹图等管理功能,为电力企业和生产控制及时提供准确、动态的数据,从而达到合理分配设备资源、确保生产安全的目的。

(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即: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的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更可用于识别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标签的识别,并且操作非常快捷方便。 在电力施工现场可以通过安装阅读器,可以获得电力设备的进入、运行轨迹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互联技术自动传输到相关的电力管理系统中,以供查阅,从而使设备管理融入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去。

(二)GPS和GSM定位技术

在没有RFID阅读器的环境中,还可以通过GPS和GSM定位技术对设备加以监控,从而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的零盲区。

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中文简称为“球位系”,即: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GPS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才能成功,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原为军用。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已布设完成。

GSM移动定位(Mobile Location)技术是基于目前较为普及的GSM/GPRS无线网络覆盖对手机终端进行实时位置捕捉的新兴技术,GSM移动定位技术,又称为移动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如GSM网、CDMA网)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其原理在于:移动电话测量不同基站的下行导频信号,得到不同基站下行导频的TOA(Time of Arrival,到达时刻),根据该测量结果并结合基站的坐标,一般采用三角公式估计算法,就能够计算出移动电话的位置。一般而言,对移动电话参与测量的基站数目越多,测量精度就越高,定位性能改善就越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GSM移动定位不如GPS定位技术精确,但是由于GPS定位技术对于环境和气候有一定要求,例如:室内没有GPS信号,故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系统需要有GSM定位技术作为有益补充。

(三)无线网络互联技术

无线网络,即利用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构成的无线局域网。常见标准有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等。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无线互联网是建立在无线网络基础上的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在中国比较成熟,目前有中国移动GSM网络,中国联通GSM网络和CDMA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PHS网络。

GPS和GSM定位信息整合后,可以利用无线网络互联技术上传到电力系统设备实时监控系统中,经过系统的运算整合,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远程监控管理,可以准确、直观地掌握设备的位置信息、使用频率、地理位置分布,便于对于设备管理的决策,促进了电力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创新化。

三、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系统的系统构架

(一)RFID信息通讯系统

RFID系统与相对应的环境相配合,可以在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输车辆等环境中加以设置,用于监控设备的移动信息。具体地, RFID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组成,电气设备上只需贴上相应编号的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一般采用无源标签,因而不需要供电系统。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这些数据不仅包括ID号(全球唯一标识ID),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在于标签内EEPROM中的数据。变电站安装了阅读器以后,可以将获取的电力设备的相关信息自动上传至系统中,作为智能化变电站的一部分。通过该系统,可将站内的所有设备加以管理和追踪。

(二)GPS/GSM定位系统

GPS系统包含有独立的电源系统,为尽可能利用市售的GPS定位装置,降低成本,提高可操作性,采用12V直流供电;而被监控的电气设备内部一般没有这样电压等级直流电源供应,需要选配220V交流转12V直流的小型开关电源,功率20W,便于安装使用。定位装置安装于被监控设备内部,而被监控设备的外壳多为金属,会屏蔽GSM定位系统信号,需要配备外置天线。

(三)信息传输系统

为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控定位,需要把获取的定位信息上传至设备管理监控平台,一般采取无线射频技术联接到电力系统网络,或者通过GSM手机卡的无线上网功能上传到互联网上。

(四)系统管理软件

被监控的设备位置、转移轨迹等信息将通过信息传输系统上传至设备实时监控网络系统平台,通过系统管理软件计算、整合可以实现设备的信息、状态、转移轨迹等管理,并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示出来,网络后台系统对设备的位置信息进行分析、监视和管理,供相关人员查询和调配。

四、经济效益和拓展应用

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安装后,可对被监控设备实现实时在线管理,设备管理人员和工程负责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同类设备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取代了过去逐级上报的信息传递模式,获得这类信息的程序被大大简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实现了科学合理的调度,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有效防止设备丢失,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尤为显著。

该管理系统经过改造还可以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其他领域,例如:停电施工线路的临时接地线――如果运用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地线装设的位置,防止接地线被误拆、盗窃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避免线路投运时因未拆接地产生跳闸事故。此外,对高价值的其他设备、工器具、车辆,甚至人员信息的管理也同样适用。

五、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标识、GPS定位技术、GSM定位技术和无线网络互联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发展的各个方面,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因运而生,有效地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在线管控,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部分有待改进的技术问题,但将先进科技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已经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电力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必将踏上更高的台阶。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9篇

一、加强电力企业物资质量监督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提供的电力物资是否具有质量保证,依赖于一个有效合理的质量监督管理。因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电力物资采购集约性地不断提升,打破了电网物资的超高利润局面,采购价格不断靠近合理区间,供应商市场竞争日渐凸显。随之出现的是部分供应商以恶意降价的方式实现中标的目的,又以缩减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完成生产。物资质量问题为电网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电网企业在加强电网物资质量管理,确保电网安全,保证供电和优质服务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何防止劣质电力物资产品流入电力市场是物资质量监督工作永恒的目标。

二、物资质量监督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质量监督人才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随着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要采购的电力物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使得质量监督业务量激增。另外,国网公司对物资质量监督工作要求不断细化,使得部分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无暇思考质量监督工作的优化策略及方法,也没时间增加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物资质量监督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未能对到货物资质量做出有效的检验,可能不合格产品进入仓库。或者在产品监造过程中,监造人员未及时发现供应商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过程检验中发现问题供应商未及时解决,使得带病设备出厂,进而用于电网建设,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

2.物资质量监督管理策略不完善

现有的物资质量监督管理策略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抽检、监造计划编制下达不合理,编制计划时采用单一模式,不根据检测及监造物资种类、供应商等进行区别对待,使得检测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质量监督工作高耗低效。二是质量问题未得到完全闭环处理,在抽检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仅要求供应商换货、做出质量承诺,未对供应商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关键,造成同类问题多次发生。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对质量监督部门缺乏科学有效的定性定量的评价,难以调动所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供应商,缺乏行之有效的问责制度,使得质量问题屡禁屡犯。

3.物资质量检测能力有限

随着抽检量和抽检频次的增加,以及国网公司对不同种类物资必检项目的细化,物资质量检测业务量激增,导致检测工作压力大,?z测项目未能全覆盖物资必检试验项目,检测结果反馈时间长。造成检测结果反馈前,电力物资已经安装完毕,甚至已经开始运行。重新停电更换设备成本大,且工程工期不允许,导致带有安全隐患的电力设备进入电网。省质检中心检测设备、场地及人员有限,一些物资试验项目无法完成,只得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送样品,排队等候检测以及检测报告出具,无疑又增加物资质量检测周期,加大了工程项目周期矛盾。

三、加强物资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

1.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业务人员培训考核

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定期组织资深专家开展业务、专业知识、规章制度、技术文件等的学习培训工作,强化职责分工,要求设置AB岗,保证质量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定期分析总结,制定有效的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质量监督过程中,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专业知识能力强、责任心强、口碑好的外包单位,强化物资质量检验入库和物质质量监造工作,着力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完善物资质量监督策略

根据以往物资质量管理情况以及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编制物资质量管理重点监控目录,包括需要重点关注的物资、原材料/组部件、生产工艺及供应商。重点物资和重点供应商是质量监督的重点对象,抓好重点物资和重点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是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促进电网设备材料质量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通过全面梳理以往质量监督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提出重点管控措施,制定抽检计划时要有针对性,增加重点监控物资的抽检频次,实现物资质量检测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专项抽检、监造巡检、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质量问题整改验收等工作,加大质量管控和供应商处罚力度。

3.拓展物资质量检测能力

拓展物资质量检测能力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新的检测方式,对于尺寸大送检困难的大件设备、离检测单位较远或物资到货期与工程进省市两级抽检体系的实际运作中,两级检测中心的检测资源是制约抽检工作成效的瓶颈。二是挖掘和发挥地市公司的检测力量,对地市公司质量检测中心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调配运用,优化检测能力配置,打破本位主义,积极探索并创新组织开展地市公司物资质量联合交叉检测工作,促使地市公司在技术力量、检测能力上取长补短进行优势资源互补。三是增加省质检中心的人员、设备及场地配置,提高省质检中心检测能力、检测物资类和检测容量。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输配电企业 电力监管 会计监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08-02

文章通过阐明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进行会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我国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现存问题,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具体进程,给出完善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相关理论概述

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以规制经济学、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

1.1 规制经济学理论

我国的输配电通过物理电网进行,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一段电路,一般由一家输配电企业建设。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进行会计监管,以缓解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价格管制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两方面。政府通过实行限制新企业进入的政策法规,以保证行业的独家垄断地位,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管制企业定价,保证资源配置效率,防止垄断企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2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管理论

所谓会计监管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从会计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法律法规,并据此管理、监督、指导、控制会计活动。我国的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会计监管非常必要。具体的会计监管内容分为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与会计监管的实施。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是预先制定规范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如会计行为道德规范、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等。会计监管制度的实施是根据监管制度管理、检查、控制会计活动。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至上理念的挑战,该理论认为经济性的管制并非是为特定产业或企业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福利的增加,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考虑的。依据该理论,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不仅提高企业自身效率,还能从整个市场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增进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电力市场由电力市场投资者、电力输配电企业、电力用户等构成了利益相关共同体。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关键在于对输配电成本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核算。

2 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必要性分析

2.1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内涵

会计监管包括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者对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监管可分为经济性监管与社会性监管两类,经济性监管是在信息不对称或自然垄断的领域,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价格、服务、进入、退出、产品质量、财务会计等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是从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出发,管理限制特定经济活动的实施。电力会计监管的构成要素包括电力会计监管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依据等。

2.2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本研究从输配电企业的自然垄断性、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电力市场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3个方面详细说明对输电配电企业的监管必要性。

2.2.1 输配电企业的垄断性

在输电领域中,需要电压很高、电力输送量大的输电线路构成输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力需求点的配电网上。该领域的沉没成本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在配电领域中,由输送量较低、电压较低的配电线路构成配电网,将电能由输电网分配到千家万户的电力用户处。配电领域存在较大的固定成本沉没性,以及明显的密度经济效益。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发电厂与分散的电力用户连接起来。

2.2.2 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示范作用

石油天然气行业与电力输配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经济垄断性特征。两者具有沉没成本大、资产专用性强、成本劣加性等垄断性行业特征,其生产经营过程都充当连接生产者与用户的网络型产业。我国颁布的《第27号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对该行业的会计监管做出相关规定,有利于天然气石油的价格形成。

2.2.3 平衡电力市场的相关者利益

电力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电力用户、电力市场投资者、输配电企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电力市场的投资者目标是获取高的投资收益;输配电企业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电力用户的利益是寻求合理电力价格。电力会计监管有利于平衡上述三者间的利益。通过电力会计监管,促使价格主管部门合理制定电价,提高输配电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电力用户角度来看,会计监管制定合理电价,利于优质电力产品的获得;从电力投资者角度出发,合理的输配电价格,有利于电力投资取得期望收益。

3 完善电力会计监管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的电力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对完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要明确电力监督委员会的会计监管职能

在《电力法》和《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电力会计监管职能。明确电监会的会计监管职能与法律地位,需要完善与修改《电力法》,补充新形势下新的法律内容;再根据完善后的《电力法》,进一步完善《电力监管条例》中的会计监管内容;另外还有明确其他法律与《条例》上的交叉内容。我国的电监会职责明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将为电力行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2 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缺乏电力会计的监管制度,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种种问题,建立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制度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建立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要正确处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电力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其次,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应分开核算成本费用和输配系统的资产;最后,应站在监管角度制定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面对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中的现存问题,我们应当加强电力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制定,构建合理的电力会计监管制度,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入手,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电力行业建立会计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1、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监管主要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监管会计作为一项亟需监管理论指导的工作,却一直游离于监管学说之外。可以看到电力监管中的内容为:电力产业进入与退出的监管、价格监管、市场结构监管、财务与投资监管、市场秩序监管,这些监管在事实上都离不开基于会计的监管活动,但监管会计制度和电力市场的结合目前在我国一直缺乏研究,这使得电力监管在理论上与监管会计制度缺乏衔接,理论的缺乏也就导致了实践上的举步维艰。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电力监管的发展实践表明,电力监管机构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管会计制度是其关键一环。可以说,凡经济发达、电力监管制度完善的国家,其监管会计制度必然是有效的;凡电力市场秩序井然、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的时期;其监管会计制度也必然是得力的。建立一套有序的、切合中国实际的电力监管会计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前景。 

 

2、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的关系 

 

电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垄断性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可以利用垄断权制定垄断高价以取得垄断利润,为了防止垄断性企业获取垄断利润,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力行业实行电力监管。有效进行电力监管的基础是获得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主要执行一般企业通用的会计制度,按照该制度进行的会计活动不能提供符合电价监管需求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监管的需要。要想治理电力企业虚假的会计行为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更要有与电力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义上的监管会计制度。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指以矫正和改善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为目的,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会计行为进行干预、管制和引导的准则和规范。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这一理念,是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会计这两个领域来阐述监管问题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一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 

电力行业中的信息包括发电成本、输配电成本、购售电价格、电量、供求关系、网损、输电网络阻塞状况和机组检修情况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及披露这些信息的制度深深地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市场效率、监管成本和市场公平性。若电力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有误,例如发电商获得了错误的电能需求信息,将无法合理地作出交易决策,最终发电商无法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个市场也无法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效果。同时,源于对信息的缺失或不确定性,市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以收集必要的监管信息。如果电力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售电方相比购电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则售电方将能够借此抬高售电价格获利,这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电力市场中的不公平情况。可以说,信息在电力行业的运作和监管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这正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 

在电力行业中,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电网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力交易环节信息披露制度三部分组成。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是基于发电厂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成本构成,内容包括:发电厂的基本信息、机组的技术信息和与成本相关的信息。该信息披露制度通常侧重于为监管机构对发电企业市场力的评判提供帮助,内容一般包括技术信息和会计信息两大类,其中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电网企业可分为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监管机构对电网企业的监管主要是两方面:确保电网企业的成本真实,遏制不合理开支,控制电网运行成本;防止电网企业滥用权力,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所以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建立。其中成本信息包括电网企业相关会计数据,以及资产评估报告等,例如,电网企业上一年度的还贷费用、电网的折旧费用、电网的维护与检修成本、电网建设费用、人力资源开支与差旅费等。我国电力交易环节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交易时进行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制度,内容包括每个市场中发电厂(机组)的报价数据与中标结果,以及全部的市场交易信息,包括需求信息、各种约束条件等。很显然,无论是从发电企业的信息披露来看,还是从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来分析,以及电力交易环节的监审上,会计信息在整个信息披露制度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成本披露中,处处都凸现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电力企业业务成本对象和项目、科目设置以及成本报表进行规定,并且覆盖与定价有关的资产、资本性支出等会计信息最终影响和决定了电力价格,这便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之间难以割裂的天然联系。如果说电力监管的核心是信息监管的话,那么,信息监管的核心无疑是会计信息的监管。 

 

3、构建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3.1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电价监管的客观需要 

当前电力企业执行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既不能准确反映确定电价应考虑的成本信息(如没有区分计价成本与非计价成本等),也缺乏用于评估电力计价成本合理性的标准成本,因此,从电力监管目标出发,依照会计法的规定,需要制定专门用于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并对被监管单位执行会计制度进行动态监管。 

3.2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维护电力市场秩序,重点是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市场规则,并对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管,而这些都需要电力监管会计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 

3.3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履行其他电力监管的重要依据 

实施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可以对电力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对电力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达到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交易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宁,政府管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基于行动主体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13)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财务监管;企业职能

经济合同是电力企业进行市场经营必不可少的基本业务活动之一,经济合同的签订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形成,在经济合同的约束下,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者的活动将受到法律的监督。因此,对于经济合同进行有序管理十分重要。而财务监管作为管理经济合同的有效手段,承担着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及履行进行监督的重要职能,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电力企业获得高额利润、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以及管理环节作用重大。

1.财务监管在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财务监管密不可分

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作为企业日常经营中最为有效的一项职能,其涉及企业生产、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且对各个环节都存在重要影响。因此,经济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环节的正常进行,也是衡量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企业的资金链作为支撑,而资金链的管理是经济合同管理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活动,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将有序进行,且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1.2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保障

电力企业利润的获得从外界来看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从企业内部运营来看,企业利润的计算不仅仅涉及利润的来源,也更多地涉及利润的核算与保留,而经济合同中的财务监管活动不仅将利润的获得途径加以明确,也对企业利润的流向进行了把握,可以说,财务监管将企业利润变化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监督以此使得企业的每一笔支出、收入都有精确的记录。同时,财务监管对企业利润的监督也大大的方便了电力企业财务报表的制作与使用,也为企业制定经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1.3财务监管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运转的重要推动器

经济合同中缺少缺少财务监管职能的企业无疑是缺少生命力的,也是无法进行正常运转的[1]。财务监管为企业提供了定量化的数据支撑,定量化的决策需要财务监管成果加以辅助,在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现代电力企业而言,其经营成果和管理运行都需要定量化的数据加以支持,而这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财务监管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运转的重要推动器,任何企业都无法或缺,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一旦落实不到位,将出现企业无序经营的局面,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2.强化电力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相关举措

2.1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监管职能

经济合同中的财务监管是电力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保障,也是企业进行一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践行。首先,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理念;其次,要积极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经验;最后,电力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更新知识,严密把握市场行情变化,将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的功能日益丰富并加以创新,提高对经济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职能的重视程度并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加以实行。

2.2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技能的强化

财务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财务监管人员是否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能否有效进行。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职能的训练。首先,要定期对财务监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实施公开化评价;其次,要对财务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能力;最后,要对财务监管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奖励机制,激发财务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提高电力企业财务监管的效果。

2.3电力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并对经济合同进行审批

赊销现象在电力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针对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2]。因此,需要提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而评估的过程需要财务监管人员进行监督。此外,对于签订的经济合同要进行审批,审批的目的在于确保经济合同符合电力行业发展要求,确保经济合同的实行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保障,确保经济合同的各项条款符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签订的经济合同,企业财务监管部分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批,严格要求以上三个方面,确保经济合同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客户信用评估的合理性,以此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监管在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要从高度重视财务监管职能、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技能的强化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批等方面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力度,使得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至于有效监管中,从而保障电力企业股东和投资人的权益,保障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霍红斌 单位:黄冈供电公司瑞华分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输配电 成本 监管

1 概述

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力企业跨入了“厂网分开”的新阶段,成立了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并成立了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网企业由于其自身垄断地位的原因,不会完全的披露真实发生的成本信息。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本身的不真实性或者虚增,造成电网企业出现亏损,而这些亏损电网企业又通过电价来进行疏导,这势必增加其他市场以及用户的负担,因此,加强对输配电成本的进一步监管非常必要。2005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出台了《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电网企业的输配电成本所包括的范围,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的行为,成本包括的对象、科目设置、成本报表包括的内容等方面,使这种核算更加科学化、细致化、明确化。然而目前在我国各级电力监管机构很难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电价的合理性,监管机构所提供的输配电成本信息不能完全满足监管所需,所以,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

意见,并分析目前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主要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0)》,2010年,我国主要的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总计为4222.4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0.92%[1]。其中,国家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总计3294.47亿元,同比增长了22.84%;南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总计927.92亿元,同比增长了14.58%。如图1所示。同时,从图1我们也可以看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不仅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增加的幅度也是很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从2006年的总计约2000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总计约4222亿元,5年的时间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翻了一番。

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的《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0)》,2010年,我国主要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构成划分的五项构成费用之中,折旧费、其他费用以及工资福利费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分别为42%、27%和19%,如上图所示。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从2007年开始每年我国主要电网经营企业的输配电成本的构成详细情况,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07~2010年,我国主要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构成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变化,都是折旧费、其他费用、工资福利费所占比例最大。

3 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存在的问题

面对着如此庞大而繁杂的输配电成本数据,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管。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在2011年11月2日将监管进一步扩大到了电网输配电成本的模糊地带,正式了《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希望进一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从监管的内容、监管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然而我国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的监管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 电力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2002年至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基本实现了最初设定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的目的。从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来看,电力输配电监管实践的方面,我国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的管理由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形成了“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是符合世界范围电力工业改革发展潮流的。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电力价格监管机构有设在政府相关部门内部的,也有单独设置的,也有与能源等监管机构设置在一起的。这主要受各国政治体制、国家面积、电力工业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等因素不同的影响。但是不论采用何种电价监管设置方式,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电价监管的主要职责和功能是由统一机构承担,不会出现其他机构分担智能的设置。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专门针对电力的监管机构,然而在电价监管方面,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在大部分事项上只能提出建议供参考,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几乎掌握着全部的电价监管的权力[2]。同时制定合理的价格监管策略,又需要对输配电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并有效监控,然而,电网经营企业的输配电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成本的监督是归财政部门管理,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边际成本以及需要出发,去判断新建项目的成本合理与否,加上项目投资成本构成了电网项目成本的主体,当前我国项目的投资管理和电价的监督管理两个职能是分割的,但这又进一步要求项目的投资管理和电价的监督管理要高度统一。

上面带来的结果是制定的政策和监管的职能界限出现比较混乱,尤其是输配电成本的监管权和电价的制定权没有归口一个机构管理,使得输配电成本的监管与电价的制定相脱节,这样不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3.2 输配电成本核算方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网经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遵循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在2005年颁布实施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定义了“输配电成本”包括的内涵,规定了输配电企业设置成本核算对象的依据,企业应将“输配电成本”在“生产成本”下单独设置,“输配电成本”又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和其他费用等,并对这些费用进行了解释。

《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虽然规定了电网经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也对电网经营企业的成本对象与成本项目、科目设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该办法仍然采用“大一统”式的方法进行核算,没有将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分开独立进行核算,对输配电成本核算规则的具体如何运用也仅给出原则性规定,对输电成本中的费用划分也是比较粗。根据国家电监会《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0)》,2010年,我国主要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构成之中,“其他费用”占全部输配电成本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7%。根据《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中对其他费的规定,其他费主要包括保险费、税金、排污费、坏账损失、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业务招待费、土地使用等21项费用。这些费用无法区分哪些属于真正的输配电成本、哪些属于非生产性费用[3]。从输配电成本监管的角度考虑,把数额较大的非生产性费用计算到输配电成本之中,不利于对输配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考核,也无法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输配电企业输配电成本。

3.3 缺少输配电成本核定标准

根据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实施的《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定价应该遵循“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实质上就是输配电成本加上合理收益的电价监督管理模式。其中的输配电成本指的是输配电所需的“准入成本”,但是电力监管机构并没有给出计算输配电成本的标准。输配电成本核算比较笼统加上输配电成本核定标准缺少,造成电价监督管理部门与电网经营企业之间的输配电本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我国输配电价的现实执行模式与理论监督管理模式出现偏差。我国输配电价的形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配电成本加上合理收益的电价监督管理模式,我国的输配电价格主要是根据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来确定。

3.4 缺乏对有效资产的界定

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于同时经营输配电业务和其他业务的企业,应将发生的需由各项业务共同承担的费用,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分别记入输配电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目前我国一些电网企业还有施工、设计等辅业,输配电主业与辅业之间在资金、资产、人员等方面有着各种联系,导致输配电主业与辅业之间成本的混淆,辅业可以无偿占用输配电主业的资产,把辅业发生的成本计入到输配电成本,使得输配电成本不清楚、不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对电网经营企业的有效资产没有清晰的界定,缺少主业和辅业的有效判别标准[4]。

4 完善输配电成本监管的对策

对于输配电成本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输配电成本监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4.1 整合职能,确保监管职能统一性

一个国家电力监管职权如何进行配置取决于其国家结构。输配电成本监管仅是政府微观监管中的一项职能。政府在制定输配电成本监管体制时,需要考虑输配电成本监管体制与国家结构相适应。输配电成本监管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电价的制定和输配电成本监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需要同一协调。因此,从政府监管智能配置合理化方面考虑,应该把监管职能相对集中起来,电价的制定权和输配电成本监管权集中在一个机构。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电力管制是通过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的,是独立于司法、立法、行政外的第四个权力分支,这种权力不受政府制约。但是,当前我国电力监督管理机构职能互相重叠,职责分工不清。本文认为,有必要将电力监督管理的职权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财政部剥离出来,统一交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行使。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统一行使电力监督管理的职权可以有效克服电力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职能不分,电力项目规划审批与电力投资监督管理职责混淆,大大提高电力监督管理的效率。

4.2 完善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

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电网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的真实性。英国在1989年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时,把输电和配电实行分离,目前电网经营企业包括为输电公司和配电公司,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是分开核算的,并且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归集成本项目。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实现输电和配电的分离,输电和配电的成本核算仍然比较粗放。电力监管机构根据这样的核算规则很难获得具体的电网企业成本信息,也不能判断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的真实性,发现不了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在执行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进一步完善。进行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时应当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区分费用发生期间、权责发生制、合理界定输配电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原则。可以考虑按照以区域或者省级为实体,把功能作为主要方面、电压等级作为辅助的原则,把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对象划分成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成本科目的设置和成本项目如下图所示:

完善后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可以有效地把电网经营企业辅业所发生的成本与主业所发生的成本区分开来,能够比较合理地区分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为电力监督管理机构提供比较清晰的成本信息,也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现主辅分离、输配分离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明确输配电成本核定标准

建议以层次分析法,按照电网企业经营规模、资产价值、员工数量等为变量,建立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标准。按照电网经营企业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测算和修整,计算出作业的标准成本。选择部分单位试点,例如可以建立省级、地市级、县级电网经营企业的标准成本。这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标准成本将可以作为输配电成本加上合理收益的电价监督管理模式提供依据,通过将各电网经营企业报送的输配电成本与制定的标准对比,可以判断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水平的高低。

4.4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分开核算

从国外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美国在《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和费用在输电环节、配电环节分开核算。英国也分别在输电环节、配电环节制定了不同的会计指南。以美国进行详细说明,美国在《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中将电网资产分为输电设备资产和配电设备资产,输电设备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塔和固定附件、变电站、道路等10个明细子目,配电设备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架空线和附属装置、变压器、变电站等13个明细子目。我国电力监督管理机构不但有必要将电网经营企业的主业与辅业的固定资产分开核算,而且需要参照美英等国的经验,将输电环节和配电环节资产分开核算。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输电环节和配电环节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也分开核算打下良好基础。这将有利于获得更为全面的输配电成本信息,也便于输配电成本的控制和监督管理,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输配电的成本,提高效率。

5 结语

对于自然垄断这类无法开展有效竞争的行业实行有效监管,是市场经济中国家维护公众和社会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电网经营企业是电力监管中的主要对象,而输配电成本监管又是电力监管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完善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成本监督管理体系,我国的电力监管机构仍有较多的工作要做,集中体现在:整合职能,确保监管职能统一性;完善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明确输配电成本核定标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分开核算。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0)[R].北京: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11.22-25.

[2]张近朱,张程.开展电网经营企业成本监管的有益启迪[J].东北电力技术,2009(4):50-52.

[3]冯丽霞,周利凯.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5-7.

[4]蔡皓.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32-39.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基本药物 电子监管 配送企业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3; R9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5-0042-05

药品电子监管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编码技术对药品流通全过程实施电子监控的一种新型监管手段[1]。通过其可以及时掌握药品流通信息,确保药品购销渠道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为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药品配送企业实施电子监管可将信息流、物流与政府监管融为一体,加快流通领域改革,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江苏省是我国药品流通大省,近年来为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截至目前,江苏省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已全部纳入电子监管,基本药物在流通环节的电子监管网已基本建立。其中,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共有13家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率先履行政策决定,在全省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然而,这些配送企业电子监管实施情况具体如何,效果如何,尚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以其为实证调研对象,从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1 调研对象简介

南京市共有基本药物配送企业13家,目前已全部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其中,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7家和股份制企业1家。为了解配送企业电子监管实施情况,笔者分别对13家药品配送企业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研,回收率100%。

南京市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类型较全,国有和民营企业比例相当。从企业规模来看,2011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上的有4家、10亿 ~15亿元的有2家、5亿~10亿元的有1家、1亿~5亿元和1亿元以下的分别为5家和1家企业。其中,经营基本药物品种数量为1~100种的为2家、100~1 000种的为7家、1 000种以上的为4家。可见,这13家企业的企业规模及经营基本药物品种数目分布全面。故选取南京市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作为本次实证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代表性。

2 电子监管执行情况

根据要求,基本药物配送企业需要进行软硬件改造、相关人员培训及制定监管制度,最终实现电子监管码及时地核注核销。本文从软硬件改造、监管码核注核销、专职人员配备和企业制度配备4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力求全面反映电子监管政策的执行情况。

2.1 软硬件改造

药品配送企业为实施电子监管需要购置或更新的软硬件主要包括:大量扫码器、用于处理数据的电脑以及与电子监管功能匹配的软件系统。据调查,南京市13家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已全部按要求配备了相应软硬件,合格率达100%,这与基本药物配送企业自身具备较好的软硬件设施基础有密切关系。

2.2 监管码核注核销

药品监管码是否能够及时核注核销是药品配送企业实施电子监管的关键。配送企业药品流量巨大,若没有及时进行出入库扫码、核注上传、核销数据,将严重影响电子监管对药品流向的追踪,削弱电子监管的效能。

据调查显示,全部的配送企业已开展基本药物监管码核注核销,其中10家企业表示“完全能够正常开展核注核销工作,做到‘逢码必扫,扫完即传’”;2家企业表示“基本能正常开展”,核注核销率平均达98%;仅有1家企业表示“仅个别品种或个别月份实现了核注核销,尚未能正常开展”。由此可见,药品配送企业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2.3 专职人员配备

药品电子监管是一项全新且任务较为繁重的监管工作,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本企业经营流程十分熟悉,还需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以及设备应急处理能力,企业是否为电子监管配备专职人员是企业能否顺利实施电子监管政策的重要保障。

调研结果显示,所以配送企业都安排了至少1~2名专职人员负责电子监管事宜。然而,与药品配送企业巨大的药品流量相比,电子监管专职人员尚显不足。

2.4 企业制度配备

企业内部工作制度是最切实有效的操作指南,有助于企业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电子监管实施制度应包括监管品种界定、监管码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维护更新与培训制度、定期汇报程序等。

在13家接受调研的配送企业中,有10家企业按要求建立了专门的电子监管实施制度,另3家亦在其原有经营管理制度中增加了电子监管相关内容。然而,目前企业所制定的电子监管制度内容还很宽泛,操作性不强,难以对电子监管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上述指标分析表明,南京市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实施电子监管总体情况良好,已基本能够按照政策要求完成软硬件改造及核注核销等工作。但总体来说,亦仅以合规性作为标准,企业实施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这与该政策带给企业的效益密切相关。

3 电子监管实施效果评价

虽然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已全部按要求实行电子监管,但实施效果如何才是评价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实施效果即指企业实施电子监管所带来的成本、效益等各方面的影响。电子监管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但同时也促进了配送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2]。本文以成本-效益比的理念为基础,根据调研结果,从实施成本和实施效益两方面对药品配送企业电子监管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1 实施成本

实施电子监管政策所需增加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实施的积极性。成本支出包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表1归纳的企业实施成本是根据调研结果,由13家企业的平均数计算而来。

3.1.1 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主要包括扫码器、电脑、仓库及网络系统等软硬件投入,需一次性支付,若费用较高则会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一定的冲击。

根据表1中平均费用的计算,企业为实施电子监管需一次性投入约7万元。对于规模较大的配送企业来说,5万元的一次性投入并不是负担,大部分企业都能及时消化这部分成本,经营状况所受影响不大。此外笔者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短期成本支出越高,相应软硬件配备也越先进。如南京华东医药有限责任公司除表中项目外,还为仓库配备10个无线路由器,共计2万元,先进的设备最终提高的是工作效率与企业效益。故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短期成本投入,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保证电子监管实施顺畅。

3.1.2 长期成本

长期成本需要每年持续支付,主要包括数字证书的年费、人员的工资以及培训费用,其耗资量比短期成本大许多。

根据表1,配送企业平均每年需要支付19万元左右的长期成本,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专职人员费用,几乎占全部长期费用的98%。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药品电子监管专业人员稀缺,企业药品电子监管的人力成本较高。

成本负担是影响电子监管政策实施最直观的障碍因素。以年利润1 000万元左右的中等规模药品配送企业为例,按表1计算,电子监管实施成本约占年利润的3%,这很可能已经使企业经营基本药物的利润降低了一半甚至更多。

企业为化解经济负担,一方面会寻求政策制定者政府的帮助。但是,目前政府支付部分仅为企业初次入网费300元,除此之外,实施电子监管的企业不能得到任何补助或奖励,且电子监管只作为药品招标的准入门槛而非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企业通常会将增加的成本分摊在产品销售价格上,但此番电子监管针对的是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的基本药物,流通环节又是如今压制药价的主要环节,升价空间几乎为零。综上所述,配送企业实施电子监管的高昂成本只能由自身消化,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与政策实行效果。

3.2 实施效益

药品配送企业电子监管以信息在线的监管方式,获取企业真实完整的药品购销数据,从而建立起多功能网络监管平台,为企业经营秩序和效益提供保障。其中,稳定高效的库存管理系统和明确有序的市场是保证药品配送企业效益的两大重要条件[3]。结合电子监管的特点,下文从平台功能利用、库存管理改善、窜货现象规范这3个方面的情况对电子监管政策的实施效益进行评价。

3.2.1 平台功能利用

电子监管网络平台是企业进行电子监管的主要工作平台,配送企业对平台功能的利用是实现库存管理和市场监控的基础,能从技术层面反映电子监管政策的作用。

目前,药品电子监管平台主要的功能包括:核注核销、盘点结算、流向追踪等。图1统计了各项功能被调研企业运用的比例。

图1所示各功能从上至下,能够运用该功能的企业数量依次减少。其中“药品盘点结算”出现例外,使用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盘点结算一直都依靠商品条形码进行,若使用电子监管码,则需要将监管码与条形码合并或两套系统并行,对企业来说难度很大,不易操作。

同时,由于技术等原因,只有极少数企业对数据进行深度开发,用于市场分析,然而这一部分却正是电子监管政策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源。基于上述功能,药品电子平台开发了差错预警功能。差错预警性能是电子监管系统的一大特点,能够保障药品流通的准确性,并有助于企业发现差错来源,对症下药。配送企业电子监管平台产生预警的差错原因包括:购买异常增长、批准文号过期、药品过期、库存报损报溢和勾兑不符等。

电子监管系统的预警功能非常灵敏,能够及时察觉企业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其中药品效期、批准文号过期等重大失误可被检出,效果优于人工检查;对配送企业库存损溢及购销稳定性也能有效地发现及维护;预警原因比例最大的是“未勾兑或勾兑不符”,即上游企业尚未进行核注核销或药品数量、上下游企业等销售信息与原有系统信息不符合,这对企业流通渠道的规范性起到了重要的监测作用。然而,有近1/3的企业表示系统会出现假预警即误报,且长时间无法消除,这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亦大大挫伤了企业对电子监管平台的信心,从而影响企业实施该政策的积极性。

3.2.2 库存管理改善

库存管理是整个配送企业的核心管理系统,包括产品出入库、货品盘点、库存周转、优化配置库存与购销量等[4]。电子监管加强配送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库存管理效率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图2)。

图2显示,所有企业都表明实施电子监管后药品出入库时间增加,甚至有约1/4的企业增加1倍以上。从库存管理整体效果(图3)来看,实施电子监管后仅有1家配送企业表示库存管理效率有所上升,8家表示没有变化,甚至有3家企业库存管理效率反而下降。

由此可见,由于两码并行、拆零扫描困难等原因,电子监管并未切实改善配送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此外,由于缺乏电子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库存管理技术的推进与革新的能力。

3.2.3 窜货现象规范

“窜货”是配送企业最常见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是指经销商在界定的区域外进行销售,对药价、经销商、生产商、用药者的利益都将产生负面影响。药品电子监管可对药品流向进行实时跟踪,从而有效控制“窜货”等违规行为,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调研结果显示,9家企业表示很少受“窜货”现象困扰,剩余4家企业则认为电子监管并未明显改善“窜货”现象。由于电子监管并不涉及零售环节,而我国药品流通的环节层次较多,配送企业利用电子监管只能追踪到药品下一分销环节,无法对医疗机构及零售药房的药品来源进行跟踪,因此对“窜货”行为的发生难以进行规范。

药品配送企业能够初步利用电子监管平台进行药品核查、核注核销、差错预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果,然而平台更多的有用功能尚未充分利用,库存管理、流向追踪等功能也并未对药品配送企业的库存效率、窜货现象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整体上配送企业电子监管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

电子监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可能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

1) 电子监管系统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不兼容,导致企业使用积极性不高,至今仍在使用原条码或批号进行管理。

2) 电子监管平台本身存在技术缺陷。调研显示,网络运行速度慢、勾兑延迟导致的假预警、退货程序复杂成为电子监管平台运行的“通病”,极大地影响了平台功能的使用,降低监管效果。

3) 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中缺乏专业的电子监管相关人员,电子监管人力成本较高,且人员技术能力欠缺,难以对电子监管系统进行充分运用。

4) 零售企业尚未实施电子监管,导致追溯时信息链中断,影响电子监管信息的完整性,亦在很大程度上使电子监管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技术,开发数据价值

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与企业原有系统的不兼容和电子监管平台的不稳定等技术漏洞是阻碍电子监管发挥效用的“硬伤”。

笔者建议尽快开展流通环节已有物流码和电子监管码的“两码合一”工作,缩短“双轨制”过渡期,确保数据准确核注核销,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此外,政府还应督促软件商及时提高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加快数据上传速度;改进预警机制,减少假预警的产生;指定专人定期分析评估企业上传数据,及时对不平衡的数据和可疑的企业开展核对和跟踪检查,以提高监管的针对性,保证数据真实完整。

4.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培训机制

电子监管高额的实施成本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其中,实施成本比例最高的是专职人员费用。因此,建议国家加强电子监管人才建设,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全方位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对法律法规、执法手段、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等多方面进行讲解;在培训方式上,既可组织系统运营商、电子技术专家进行现场培训,也可委托高校进行单独培训;在培训周期上,根据具体实施情况确定培训周期为1月或更长,并在每季度末和年末进行总结性培训。

此外,部门领导应起到带头作用,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带动其他人,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电子监管[5]。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为电子监管平台作用的充分发挥、电子监管政策实施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成本-效益的优化。

4.3 加快终端监管,提升消费者认知度

药品零售环节是药品安全监管的最终环节亦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药品电子监管必须加快零售环节的覆盖,才能掌控完整的药品流通信息,提高可追溯性。此外,零售环节直接接触消费者,实施电子监管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电子监管的认知度,提高电子监管码的查询率,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提高监管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实施的积极性。

由于电子监管成本等问题,笔者建议零售终端电子监管可以从经营药物种类较少的社区医疗机构以及小型连锁药店作为试点开始,逐渐扩大直至全面覆盖。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电子监管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电子监管的关注度。

5 结语

药品电子监管能有效促进药品流通环节规范化,提高药品购销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对保障基本药物质量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对南京市的实证分析表明,药品电子监管政策在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中执行情况良好,但企业实施积极性尚显不足,政策效果并不显著。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借助电子监管政策的推进与实施进一步提高药品流通监管效能,防范药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余炜, 万毅. 药品电子监管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与展望[J]. 中国药业, 2012, 21(4): 2-4.

[2] 王英, 杨悦. 信息化――药品经营企业的必答题[J]. 中国执业药师, 2010, 7(10): 38-39.

[3] 连华庆. 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 商业经济, 2011, (6): 59-60.

[4] 谷曼, 陈定方. 现代药品仓库库存管理问题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3(3): 31-33.

企业用电监管范文第15篇

文章通过阐明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进行会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我国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现存问题,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具体进程,给出完善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相关理论概述

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以规制经济学、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

1.1 规制经济学理论

我国的输配电通过物理电网进行,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一段电路,一般由一家输配电企业建设。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进行会计监管,以缓解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价格管制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两方面。政府通过实行限制新企业进入的政策法规,以保证行业的独家垄断地位,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管制企业定价,保证资源配置效率,防止垄断企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2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管理论

所谓会计监管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从会计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法律法规,并据此管理、监督、指导、控制会计活动。我国的输配电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会计监管非常必要。具体的会计监管内容分为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与会计监管的实施。会计监管制度的制定是预先制定规范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如会计行为道德规范、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等。会计监管制度的实施是根据监管制度管理、检查、控制会计活动。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至上理念的挑战,该理论认为经济性的管制并非是为特定产业或企业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福利的增加,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考虑的。依据该理论,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不仅提高企业自身效率,还能从整个市场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增进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电力市场由电力市场投资者、电力输配电企业、电力用户等构成了利益相关共同体。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关键在于对输配电成本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核算。

2 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必要性分析

2.1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内涵

会计监管包括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者对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监管可分为经济性监管与社会性监管两类,经济性监管是在信息不对称或自然垄断的领域,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价格、服务、进入、退出、产品质量、财务会计等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是从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出发,管理限制特定经济活动的实施。电力会计监管的构成要素包括电力会计监管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依据等。

2.2 输配电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本研究从输配电企业的自然垄断性、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电力市场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3个方面详细说明对输电配电企业的监管必要性。

2.2.1 输配电企业的垄断性

在输电领域中,需要电压很高、电力输送量大的输电线路构成输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力需求点的配电网上。该领域的沉没成本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在配电领域中,由输送量较低、电压较低的配电线路构成配电网,将电能由输电网分配到千家万户的电力用户处。配电领域存在较大的固定成本沉没性,以及明显的密度经济效益。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发电厂与分散的电力用户连接起来。

2.2.2 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示范作用

石油天然气行业与电力输配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经济垄断性特征。两者具有沉没成本大、资产专用性强、成本劣加性等垄断性行业特征,其生产经营过程都充当连接生产者与用户的网络型产业。我国颁布的《第27号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对该行业的会计监管做出相关规定,有利于天然气石油的价格形成。

2.2.3 平衡电力市场的相关者利益

电力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电力用户、电力市场投资者、输配电企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电力市场的投资者目标是获取高的投资收益;输配电企业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电力用户的利益是寻求合理电力价格。电力会计监管有利于平衡上述三者间的利益。通过电力会计监管,促使价格主管部门合理制定电价,提高输配电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电力用户角度来看,会计监管制定合理电价,利于优质电力产品的获得;从电力投资者角度出发,合理的输配电价格,有利于电力投资取得期望收益。

3 完善电力会计监管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的电力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对完善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要明确电力监督委员会的会计监管职能

在《电力法》和《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电力会计监管职能。明确电监会的会计监管职能与法律地位,需要完善与修改《电力法》,补充新形势下新的法律内容;再根据完善后的《电力法》,进一步完善《电力监管条例》中的会计监管内容;另外还有明确其他法律与《条例》上的交叉内容。我国的电监会职责明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将为电力行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