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

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建议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提高企业改制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政企对接,收集和汇总改制项目等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民营企业和社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发展。大胆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或者有投资能力的个人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重新规范工作。凡是改制为自然人控股的国有、集体等企业,要纳入民营经济的登记范围,档案、注册号、数据库按民营经济管理;此前已经改制为自然人控股但仍以国有、集体企业名义存续的,要集中时间进行重新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围。

(五)加大典型骨干企业扶持力度。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有力,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的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数量逾5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户数达4059.27万户;私营企业达1085.72万户。如图1-1是从2007年到2012年的个体私营企业户数统计图:

其次,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截止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2.2亿人,较2007年底的1.4亿人增加8000万人,年均增加16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10%。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渠道受阻。我国的银行普遍存在着对民营企业“惜贷”甚至“恐贷”心理的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还是避而远之。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由于目前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面向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且市场进入门槛过高。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限制性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而在其他重要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

(三)民营企业选择的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整体看,民营企业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绝大部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商业民营企业的户数和就业人数最多。从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重点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从地区分布上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很少。

(四)民营企业人员组成总体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从民营企业的人员总体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二是缺少人才。尤以技术、管理人才最为急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近年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

三、对策研究

(一)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为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自身改革,转变经营态度,变歧视民营企业为重视民营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二是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银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三是对大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一视同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尽可能控制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减轻民营企业还贷压力。

(二)建立更加公正的法律环境。公正的法律环境不但是社会安定所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所需要。企业家需要法律的保护,合同需要执行,违约要有制裁。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是农民,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此可以看到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性。要完善对财产的保护,不但要有政府的努力,也要有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去发生过的对私有财产的多次侵犯的影响。

(三)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提升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需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到达一定的水平。这就需要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而且要有组织地定期进行企业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经营者也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宏观决策能力,优化资本运营能力,强化企业管理力。

参考文献: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 现状 制度 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业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区别。

1、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期

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寻租”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个时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中国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在一些最先开放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享有选择权,也就是对产品有了差异化的要求。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企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市场真正从“过剩经济”快速走向“饱和经济”。“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才会真正关心如何建立“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之后,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系统的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好相应的转变。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向自然垄断行业拓展,涌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

过去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而现在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了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我国前500家大企业大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可能增长50%以上,户均资金规模可达250万元左右;规模私营企业的户均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行业分布看,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63家企业入围,占12.6%,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业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则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45家;另外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6家。

2、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家,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已分别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国已有200多家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超过1/4的民营企业设立了监事会。

3、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着良好势头。2003-2005年,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低。3年来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分别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区则分别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区分别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过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国家近年来逐渐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的业务纷纷转向国际贸易。私营经济进出口业务发展非常迅猛,速度不仅高于全国,还高于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别增长101.8%和76.6%。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约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军团。

5、民营科技企业引领民营经济新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区域龙头企业大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5%以上。在广东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0%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从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职能时经常会出现“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新形势下,要避免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实现政企关系合理化,政府职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进而逐步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过大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局面。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好执法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2、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保证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就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改善竞争的体制环境首先必须清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民航、通信、住房、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质低价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供给的相对不足(不排除垄断提价因素)。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垄断极强的部门,整个社会都在为行政性垄断无奈地支付过高的“成本”。内需不足、过度竞争、供给短缺、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此有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筹融资体系发达以及成本收益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领域都在转由民间资本介入。而且,引入民营经济对于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扫除了制度障碍。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基础领域依然维持着较强的行政性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规范市场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精神,继续推动在基础领域引入民营经济的实践,并逐步扩大到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3、完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一直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而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开始迅速发展。在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时候,产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备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贯彻执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突出强调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权利。在立法原则上应由过于偏重管制转向注重权利与责任、义务对称、重视权利的授予和保护,重视产权保护对于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良好的信用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过于简单,很难实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因此,政府应针对现实经济关系变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4、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同意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还是更多地向大企业投放贷款,而没有向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放开代款业务。从内部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积累起步发展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靠自身积累或者是从亲朋中借款,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本钱小、底子薄的问题,缺少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担保品,导致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空间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民营企业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大多数规模很小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退出还在讨论中。因此民营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明显。

由此可见,政府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大力推进民间融资。除了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民间融资,本着“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非公有经济投资。同时,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惜贷”心理。

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应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应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或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3)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3] 陈永杰:非公经济面临十大突出问题.北京中心企业网。

[4] 20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5] 民营经济高歌猛进民营企业出口促进网[DB/OL],2004。

[6] 吴晓磊: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章作者:名扬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28日12:59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十五以来,永州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逐步提速,结构调整有所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市内外、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速度永州、(四)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园区经济日益壮大。近年来,全市各级狠抓民营经济的思路较为明确,力度有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对冷水滩、祁阳、蓝山等7县区共47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汇总显示,民营企业主对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感到满意的接近60%。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较好地推动作用。2004年,全市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8个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引进落户企业126家,其中规模企业5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 (五)民间投资迅速增长,主体地位初步确立。2004年,我市民间投资完成63.32亿元,比2000年增长92.9%,年均增长17.9%,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快了3.9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6.4%,较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小水电开发项目达146个,完成投资7.96亿元;另外,一批大的建设项目如冷水滩滨江广场、河西沿江路、梅湾新区、永州大道、日升大道等都吸引着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民间投资的主体地位日渐明朗。 二、永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本地经济社会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一些中小企业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等。2004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3%,比我市高10.1个百分点;郴州市2002年民营经济比重为50.8%,比我市高3.8个百分点;可见,我们与沿海及周边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服务有待加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民营经济发展仍然不够宽松。一是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民营经济仍沿袭依权监管的模式,难以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投资的关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增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二是在市场准入上民营经济仍未享有公平待遇。目前,许多领域对民营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是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甚至外资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些收益稳定、利润较高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民营经济在投资立项、能源供应、贷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或难以落实。三是财税政策不平等。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以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作为同等市场竞争主体的民营企业遭受政府财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罚款、摊派、赞助等。 同时,现行的过于集中的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也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外,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在短期内难以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由原来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到为民营经济服务上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体制上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民营企业主遇到问题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时的服务。目前,我市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等数十个单位,但却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二是政府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投资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方向、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使其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上,政府也缺乏有

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支持和服务力度明显不够;三是个人和部门利益驱使导致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二)民营企业起点较低,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大多数具有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②、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③、职业操守不强,不正当竞争、制假造假、损害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④、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一些民营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次,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三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据调查,2004年底,我市民营企业从业队伍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左右。 (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已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①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管理领域相应会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监督已越发困难。②随着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从市场、融资等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管理者再学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管理者经验和知识的折旧率远远高于企业的发展速度。③伴随着企业的扩张以及生产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为迅速也更加复杂。这些对管理者的信息运用、判断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更大挑战。上述缺点均可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大,人才的来路和言路不畅,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四)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企业发展缺乏资金。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融通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因此,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易于倒闭,稳定性不强。 从银行角度看,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经济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正规渠道。整个金融组织缺乏面向民营企业的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民营企业自身方面分析,首先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其次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五)社保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职工在企业的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劳动关系的确立不太规范。据调查,我市大部份民营企业均没有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引进人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单一、封闭的产权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单一和封闭的。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模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率优势,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资源、有市场、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群。通过一两年的努力,要在我市尽快建成部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县级龙头企业80家的发展规模。同时,要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一批现有的骨干产业,使得以熙可、永罐、泉辉等企业为主的果蔬加工企业年加工出口能力尽快达到6万吨以上;以华兴竹地板厂、三鑫竹木制品公司为主的竹木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尽快突破1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以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粮油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增长30%以上。 二要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规模企业。全市要重点培育民营十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都要有2家以上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一是以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永州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天龙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态食品加工业;二是以华兴竹地板厂、三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道县联邦家具厂、东安人造板厂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三是以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丽宏毛织厂为龙头的轻纺工业;四是以祁山水泥厂、五里坪水泥有限公司、永州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五是以双牌铝厂、哈陵焊剂公司、华冶集团为龙头的冶炼工业;六是以羊角塘烟花鞭炮集团、祁阳浏花平祥烟花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烟花炮竹加工业;七是以百草制药、敬和堂、时代阳光为龙头的制药工业;八是以科力机电有限公司、冷水滩水泵配件厂、凤凰园电线电缆厂为龙头的机电工业;九是以科茂林化、金腾生物为龙头的化工工业;十是以阳明山水电站、林江电站、湘江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产业。在扩大民营经济总量的同时,下大力做大做强一批规模企业,树立民营经济的崭新形象。 三要重点突出载体建设,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全市要重点开发建设好凤凰开发区工业园、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熙可食品工业园、湘江林纸一体化工业园、萍洲高科技工业园等5个市办工业园和其余县区重点工业园,努力把工业园区办成民营经济的聚集区、新型工业的样板区和现代工业的示范区。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地域要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确保四通一平,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二是注重园区的环保效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引进高新科技项目上来,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杜绝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要重点发展汽车配套工业;萍洲高科技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医药化工业;熙可食品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罐头食品及其相关配套工业;凤凰工业园要突出发展机械电子工业;各县区工业园要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发展1-2个特色支柱产业。三是创新开发管理机制。要在明确园区工作的专抓班子、强化园区发展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推动园区实行业主开发负责制、公司员工聘任制、工程项目招标制,实现园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运作型转变。 (三)始终推动三个创新,进一步夯实民营实力。 一要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推动产权改革。大力推进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进程,通过努力,尽快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实现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清晰化、股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目标。同时,大力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通过租赁、参股、买断等方式,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加速国有工业的民营化进程。 二要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突出扶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帮助民营规模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加快优质名牌产品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要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和

技改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应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民营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三要加快管理创新,切实加强成本核算。帮助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训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委托培训、自办职工学校、异地办班、选送职工对口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快速培养各类人才,使得全市民营经济中技工以上的各类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尽快达到20%以上,并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始终加大三个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下决心充实和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资本金,为重点扶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要加大力度争取国家、省里的工业技改资金、高科技引导资金、国债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扶贫开发资金等,以用来扶持重点民营工业。要组织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招商引资,全市要精心挑选100个项目,搞好项目包装,开展对外招商活动;积极发挥打工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访打工能人,召开打工能人座谈会,发动1000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企业,通过外引内联,组织更多的企业与外企联姻,引进更多的企业落户永州。要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筛选一批企业向金融部门推荐宣传,挑选一批规模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洽谈,实现银企双赢。 二是加大政策到位力度。要推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信贷政策、减负政策等方面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消除体制性障碍。在产业发展上,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全面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对发展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在用地上,要确保重点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在信贷政策上,要帮助企业扩大担保,增大贷款规模;在减负政策上,对支持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收费,试行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拔的办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对重点扶持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牌,给予重点保护。对重点保护企业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严禁进入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同时,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并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积极营造尊重民营经济、扶持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内容概要]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更多、问题更深,主要表现在基础薄、融资难和人才少三个方面。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观念、夯实基础、培育人才和激活资本的投入4条对策,为如何抓住民营经济这个关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

近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快,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实现县域经济大跨步前进,就必须找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一、现状和问题

十六大召开后,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修水县以优化环境为突破口,拓宽民营经济领域,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至2004年8月,修水县民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73061万元,民营企业为370户,1—8月份上交税金8532万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7.6%。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扮演“主角”。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困难更多,问题更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贫困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较薄,一是起步水平不高。贫困地区民营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民营企业还刚刚由个体、小工厂、小贸易商行等转变过来,企业规模不大,初始积累不足;二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贫困地区一般的民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技术开发能力差。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不惜造假,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造成了企业信誉的下降;三是政府服务不到位。有些地方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认识存在距离,不愿放开,不敢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方面放宽不够,个别部门对民营经济还是另眼相看,检查过多。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状”。在信息的提供、政策的宣传上往往也要慢上半拍。

2、融资难。资金筹措难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存放于银行无法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其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根紧缩,银行可放能力减弱。商业银行实行的集约式管理,收缩了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企业饱受更加严重的“失血”之痛;其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向社会公开发行证券市场的多为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上市困难重重;其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代表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同时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3、人才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科技中的第一要素,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硬伤”。贫困地区的县域中,本地一般没有高等学院、高职学院。在本地考取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到外地发展,回到本地特别是回到本地企业的极少。高中毕业生、有专门技术的技工,因沿海地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而在外打工。人才外流多,本地企业可选择范围少。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技术人才少,营销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的“三少”现象。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流转无序,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找到工作,但同时又存在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又无工可招的现象。

二、措施和对策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快,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慢。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的主要差距在民营经济上,但同时,它的壮大潜力和发展希望也在民营经济。如何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结合实际实施可行的措施,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一般都没有国家大型项目的投入,国有企业少,经济缺乏支撑点,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退民进”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正逐步被弱化,为之相反的是,民营经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必须毫不动摇篮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域,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进行重大转变,明确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解除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桎梏和观念的束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创业和发展机遇,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直至在有些领域可以向民营企业倾斜。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导群众把创造财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2、夯实基础,着力打造创业平台。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要再插手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去主要是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宏观调控,重点在搞好服务,营造为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行为的规范程度。二是要加强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完善与否与企业的营销成本、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贫困地区地区的劣势在交通上表现更为明显。修水县只有一条等级公路出境,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2005年即将开工建设的蒙深高速公路将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为修水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目前,修水正在加大原有省道、乡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大力开发小水电,加快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建设,为客商走进来、企业立住足、产品输出去铺平道路;三是要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实施大开放的主战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平台。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距在民营经济,软肋在工业。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大型民营工业企业是贫困县域的核心发展战略。修水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滚运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加大了宁州工业园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紧聚能力、就业吸纳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至目前为止,入园企业有48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宁州工业园成为修水民营企业家表演的大舞台,以宁州工业园为基础,充分发挥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构筑“修武(公路)特色工业带”。同时,修水着力做大做强私营经济城,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新型平台。四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的县域,尤其要注意这点。重视规划,搞好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发展。把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省委孟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走先破坏、再治理之路,不做贻害子孙、影响持续发展的事。

3、培育人才,增强民企内在动力。人的要素是第一要素,没有人才,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一是实施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搞好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修水来讲,要以职高为中心,科技局、劳动就业局、教育局等机关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系统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为民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技人员。二是要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我县有资金、会管理、懂技术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晓之以情的同时也要晓之以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三是要重点培育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企业家对带动民营企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县去年组织了龙腾公司总经理卢作贵到日本考察学习,今年又将组织鼎立集团董事长樊孝早到日本考察学习,上半年举办了两期厂长(经理)培训班,培训人数70人。对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要认同,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让其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政策上要扶持,保障其经济利益,让民营企业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4、激活资本,引导民间加大投入。民间具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比2001年增加1.35万亿元,城乡居民实际持有金融资产总量达9.8万亿元以上。2003年,修水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2615万元,比2002年增长5.86%。这些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货币资金,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投资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增长的过程。一是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二是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要更加灵活便利,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多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修水县按照“政府启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分别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份成立了修水县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修水县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政府出资700万元注册成立,目前已开展了15笔担保业务。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财政注资300万元启动,由民营企业赣宁实业公司350万元控股,另外吸纳了几家民企资金400万元,合计资本1050万元注册成立,今年选择20户以上优势民营企业开展担保业务,担保额度预计可达1个亿以上,将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又一新的宽广途径。另外,县财政每年提取当年新增税收的2%,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贫困地区县域解决投入不足的不二法门,民营经济壮大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招商引资工作成绩不断取得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工作,一个县招商引资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注重优惠政策的完善和坚持,制定好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差距体现》刘潘平

《解读县域经济排行榜》《东南早报》2003年11月3日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冯兴吾芮加清杨仕田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一般认为,民营经济有广义与狭义之定义。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本文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2年。从1949年解放到1956年,中国几乎彻底消灭了私有企业,只有在穷乡僻壤还存活着9万多的个体户。而1956至1978年间,中国的民营经济完全空白。从1979年到1982年,在农村,随着农村搞联产承包,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经济开始出现。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1988年,私营经济开始出现。1988年中国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当时全国的私营企业已达8万多家。

第三阶段:1989年到1992年,就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时期处在曲折徘徊的阶段。当时的民营经济还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对它就能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四阶段:1992年到1997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1997年十五大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次提高了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此后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阶段:从2000年到2002年,是一个对民营经济从承认经济形态到承认人的过程。私营企业主是属于什么阶层?老板们的成分该怎样认定?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说法。2001年7月1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讲话中,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铺平了道路。2002年4名民营企业家中的党员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第六阶段:中国的民营经济从十六大开始,迈入第六个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再次修宪,明确个人财产得到法律保护。从此民营经济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速度很快。

二、 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据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2004年12月16日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2004年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仍然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广义民营经济即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就业增长率2003年为1.47%,高出全社会0.53百分点;2004年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高出全社会0.5百分点左右,其中私营企业就业量2004年上半年增长9.65%;2004年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将超过600万人。广义民营经济单位就业量(包括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003年为90.8%,2004年将超过91%,其中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2003年为81.9%,2004年将超过82%。

2.民营经济产出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广义民营经济2003年创造的增加值占GDP65%(其中外资经济约占15%左右),2004年估计在66%左右。2004年1-9月,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比全社会工业增加值高出2.5个百分点,比国有经济高出5.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2003年1-9月为56.1%,2004年1-9月上升为57.3%,增加1.2个百分点。2004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969亿元,同比增长38.28%,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8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为65.39%,同比增长35.61%。在这些企业中,集体企业实现利润399亿元,增长31.4%;股份制企业4338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26亿元,增长28.9%;私营企业918亿元,增长42.5%。2004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8.14万亿元,所占比重为61.51%,同比增长37.1%。

3.民营经济投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但占全社会比重仍然较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7.7%,2004年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9.9%,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7.4%。民营经济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2003年为61%,2004年1-9月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4%,其中内资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3%。

4.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家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广义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为66.5%。2004年1-9月份为71.1%,其中集体企业为3.61%、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计为31.27%、私营企业为7.46%、个体经营为4.46%,涉外企业为20.98%。全社会税收收入的增长率2003年为20.4%,2004年1-9月为26.2%;国有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率2003年为9.9%,2004年1-9月为14.8%;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率2003年为20.6%,2004年1-9月增长率为31.1%,高于全社会近5个百分点。

5.民营经济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力军。广义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社会出口的比重2003年1-9月为67.3%,2004年1-9月为73.6%;2003年全社会出口的增长率为34.6%,2004年1-9月为35.3%,广义民营经济出口增长率2003年1-9月为45.3%,2004年1-9月为48%,高于全社会12.7个百分点。

三、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民营经济虽然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

1、市场准入受到限制。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经济还有不少限制。中国在某些行业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限制民营经济进入,可是“明宽暗管”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一些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行业,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融资、用地、收费等方面,民营经济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2、融资方面还不便利。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的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调查表明,国内民营企业在近年通过国有银行和信用社系统融资的比例,始终没有高于它们得到的资金的20%。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证明,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根本没有,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99%都给了国企。当然这一数字或许有一定的水份,但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弱势地位却是普遍认可的。另外,由于股市融资存在“所有制”歧视,国家对民营企业严格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这个渠道融资。

3.税费负担还有些不尽合理。据测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税赋负担率总体上比内资企业约低5个百分点。在一些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免税、减税和缓税等优惠政策,而民营企业则无权享受。

4、权益保障不够,立法不够完善。中国内地对公民的投资性资产没有法律明文保护,《刑法》中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条款也显不足,法律上对公民投资性资产的保护很模糊,促使私营企业主把资产转向境外,导致资本外逃,不利于经济发展。

5、民营经济内部体制不完善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值得关注,如:家庭和家族式管理;产权结构的封闭性;缺乏人才;管理基础差;经营目标短期化;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一些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薄弱,在利益驱动下违法违规;粗放式经营,规模偏小等。

四、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为解决以上问题,作者认为国家、社会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修改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更多的支持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和投资的法律和政策。据悉,《民法》草案目前已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该草案将明文规定:“国家保护私人财产”,“国家保护私人投资及其投资收益”。这些法律、财产制度将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

2、指订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可以试开放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的产生。这些民营金融机构主要向当地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为解决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可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利率浮动权。此外,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相互参股,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江西省 民营体育经济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广义的民营体育经济是指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体育企业(独资、合伙经营、股份制)、集体体育企业(含挂集体牌子的个体或私营体育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体育企业(含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且外商对企业具有控股权)等经济形式。民营体育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民营体育经济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效率要求,并且民营体育经济还是推动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必不可少的力量,是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昌、赣州、宜春、九江、上饶、景德镇市针对民营体育企业经理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消费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方式,消费金额等。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54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1)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面积与注册资金情况

通过对60家民营体育企业的营业面积与注册资金调查可知,目前江西省95%民营体育企业的建筑面积都在500平方米以下,只有5%在五百平方米至一千平方米之间,不具规模,都是小型企业。另外,目前江西省95%民营体育企业投资额几乎都在50万以下,都属于小型企业。

(2)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和建立互联网网站情况

近年来江西省民营体育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资金不足,民营体育企业连最基本的顾客信息数据库都没有建立,更不用说建立互联网网站和电子商务系统,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3)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的赢利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状况良好。在所有调查的民营体育企业里面有36家经营状况良好,赢利比较可观,16家经营单位是微盈利,8家经营单位保持持平衡状态。同时,民营体育企业的盈利表现出季节性,一般在春季和夏季的经营状况较好,而秋季和冬季的经营状况较差。这一现象正好与大众喜爱参加运动健身的季节相吻合。

2.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1)年龄

在被调查的体育消费者中,10岁~20岁年龄段占25%,21岁~30岁占44%,31岁~40岁占31%,41岁~50岁占0%,50岁以上占0%。从年龄结构上看,消费者21岁~40岁者居多,占74.8%。表明:体育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龄段。分析原因,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体育消费者是白领与工薪阶层,由于这些阶层工资收入高,用于可支配消费能力强。所以他们愿意把一部分钱用于体育消费中去。

(2)教育程度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者的教育程度与消费情况见表2:

从上表可得,在文化程度上,高中(中专)、本科学历占78.6%,表明体育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3)体育消费方式

通过对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行调查得出,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和健身房锻炼上分别占45.9%和30.3%,占总数的76.2%。参加体育技能培训的占16.3%,其他占7.4%,由此得出消费方式较单一,集中。说明江西省体育消费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相对落后,有待经营者的引导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出更多体育消费方式。

(4)体育消费者的信息渠道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健身者获取消费的主要渠道是同事朋友、电视、家人影响,同时也说明健身锻炼者信息量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在对体育消费进行宣传时,要特别注意消费服务的口碑、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等重要渠道。

(5)江西省体育消费者的职业与消费

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收入和不同的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倾向和需求也不一样。抽样调查显示,体育消费者的职业情况与消费关系表现为:企业人员占 17.8%、公务员13.3%、技术人员 12.6%、个体经营者 14%、农民与待业人员较少(分别占 3.1%、3.7%)。在所调查的健身者中企事业人员、公务员、技术人员占43.7%,他们由于工资较高以及单位福利的原因,体育消费次数多,学生以健身为目的的比例上升,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强,但体育消费的积极性高,应当加以鼓励。

(6)消费者选择消费场所考虑的因素分析

消费者选择消费场所考虑的因素中服务及条件设施、价格和名气分别占39.3%、23.7%和14.1%,考虑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的占22.9%。所以民营体育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硬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价格应根据实际江西省消费水平来定。加大经营场所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3.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

调查得出,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发展的因素分别为育事业的发达程度、体育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经营方针与经营策略、经营环境、当地政府部门对民营体育经济的政策法规。因此,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发展时既要注意主观因素,又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当地体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江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带动体育消费的增涨。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多种体育消费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江西省民营体育企业从目前的经营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和健身房。而体育技能培训和其他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所以,江西省体育经营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相对落后,有待经营者的引导,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出更多的经营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江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2.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

充分各种传播方式加大广告宣传,尤其是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联的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上网了解所需要的信息,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民营体育企业可凭借电子商务的网页浏览功能,在 Internet 上发播各类信息。消费者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在对体育消费者进行宣传时,要特别注意经营单位的口碑,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等重要渠道。

3.政策支持

促进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带动体育消费的增涨。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及时出台与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建立行业协会。同时在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培育与商业性民营体育企业发展相关的机构组织,促成江西省整个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凤婷:《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营与民间投资参与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5,26(4):57-58

[2]周毅辛利:《广东省民营体育健身服务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制度建设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生存现状 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三、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要想抓住发展机遇让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国内民营企业正确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行有正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其在管理、品牌、理念上仅仅积极的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家要努力学习,树立国际化的眼光,走品牌发展之路,这样才可以让国内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走出中国,走向国内,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崔海娇.企业文化、协同与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J].大众科技,2005,(8).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瓶颈;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政府限制发展到提倡和鼓励发展的曲折历程,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梳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盐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77.9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6%,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2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42.8%,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9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为77.5%,比2005年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0.76亿元,比2005年提高3.3倍,占全部经济的62.2%,比200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2.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盐城市工商登记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数600047个,是2005年总户数的3.4倍,年均增长19.1%。其中,民营企业121604个,年均增长25.5%;个体经营户478443个,年均增长17.9%。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4487.72亿元,是2005年的15.6倍,年均增长48.1%。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262.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656.17亿元,年均增长45.7%。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也由2005年的104.6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66万元,年均增长16.3%。

3.税收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省与盐城市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收入。2012年,盐城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92.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8.9%,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4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倍,占全部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0.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4.4%。从税种看,增值税67.51亿元,营业税86.73亿元,企业所得税34.8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8%、88.2%和56.7%。

4.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稳定之基。盐城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12年,盐城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98.9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7.67万人,年均增加18.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4%,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浩浩荡荡的民营经济从业队伍既是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5.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从消费品市场看,民营经济也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商品销售额稳步增长。2012年,盐城市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406.68亿元,比2005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8.5%。其中,零售额299.54亿元,年均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959.5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8%,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和体制局限等因素,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1.政策门槛有待降低。2005年2月29日,国务院“非公36条”正式公布,其主要内容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等。“非公36条”的出台曾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然而配套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行业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使民营企业深陷“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盐城市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工业制造和居民服务等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如电力、石油、铁路、民航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大部分尚处公有制经济垄断和半垄断状态。

2.融资渠道过窄。近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目前,我国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资本市场又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因把钱贷给民营企业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时现有金融机构又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的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人才资源紧缺。人才匮乏已逐渐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专业能力不足,其人才资源状况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人才难求;二是人才难留。据调查,34%的民营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遭遇“人才难求”的尴尬处境。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人才,但是用不得其法,福利待遇水平跟不上,不能正常发挥人才功能,导致人员流失快,人才稳定困难,缺乏高端人才成为影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

4.民间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盐城市完成民间投资1531.50亿元,同比增长18.3%,慢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0%,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投资899.10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4%,比去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条件,积极扶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营经济由小而散、土而弱逐步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要共同努力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一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或通过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银企合作,探索成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及金融组织;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发展商业性担保,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业主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主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应根据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争取短期内提高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品牌创建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要进行期权或股权激励,多渠道提高现有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条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当前困难与“五个转变”[J].理论探索,2010(01).

[2]宋子鹏,杨少浪.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08).

[3]国迎春,张卉.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齐鲁质量,2003(05).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 %、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

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建议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提高企业改制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政企对接,收集和汇总改制项目等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民营企业和社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发展。大胆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或者有投资能力的个人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重新规范工作。凡是改制为自然人控股的国有、集体等企业,要纳入民营经济的登记范围,档案、注册号、数据库按民营经济管理;此前已经改制为自然人控股但仍以国有、集体企业名义存续的,要集中时间进行重新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围。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一)立法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1、在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有关民营经济的利益和权益保护的法律相对零散,缺少一个以稳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有关维权的制度也不成系统,缺乏统一性。有些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缺乏权威性。

2、虽然《物权法》的颁布对于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历史形成的对公产的偏重保护还有其潜在影响,一时难以根除。

3、对个体业主与外国投资者,在权益保护上存在差别,外国投资者甚至享有“超国民待遇”。

4、对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存在不对称的问题。在事关民营经济的法律问题上,目前行政性法规居多,体现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原则的法规较少。由于义务本位的指导思想,立法上对民营企业应尽的义务规定得多,而对其应享受的权利规定得少。

(二)司法不够公正,民企权益不能得到平等有效保护

在民营企业外部法治环境治理中,司法环节也不容忽视。当前司法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司法公正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处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纠纷案件中,为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天平”有意无意地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或不公正处理,或久拖不决,导致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平等、及时、有效的保护。二是行政官司难打。当民营企业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而诉求司法机关时,司法权力在行政权力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难以发挥其作用,使得行政官司被老百姓称为“最难打的官司”。三是执行难成焦点。执行不力,久拖不决,导致一纸判决书难以挽回企业被侵害的损失,“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无奈成了民营企业的一块心病。

(三)服务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还需加强

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伊始比较,依法行政、服务意识逐渐增强,政企关系大有改善,但仍有诸多地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人员缺乏依法行政理念。有些工作人员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权而不是法,在行使执法权时,不是根据立法本意而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执行法律,这样做难免会侵犯一部分企业的正当权益。二是民营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时紧时松,甚至说变就变,有的行政部门往往单方面宣布关停小企业、收回土地使用权、废除租赁承包合同和特许经营合同权,对此带来的损失又往往不予补偿,使得民营企业正当经营权难以保障。三是违法行政和“与民争利”。有的执法人员不执行法律规定,如当民营企业要求公安机关履行其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时,因当事人没有“进贡”,而拒绝采取行动,拒不执行法律规定;如个别执法人员为与当事人进行“钱权交易”,故意对当事人的合法申请拖着不办,以迫使当事人就范;还有一些部门的执法人员因为怕当被告,而姑息迁就行政违法行为,该罚的不罚,该重罚的轻罚;还有公然违反法律规定,自行其事,比如公然向民营企业“吃拿卡要”,这种现象最为普遍,民营企业反映也最为强烈。四是服务意识亟待加强。总的来讲,政府已减少了很多审批事项,但个别部门还存在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程序繁杂的现象,行政干预仍有发生。还有一些部门没有明示服务承诺,制度创新不及时,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对企业急办的事情麻木不仁,甚至有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发生。

二:如何优化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法律环境

(一)解放思想,营造民营经济法律保护氛围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在牢固树立服务民营经济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的同时,努力为民营经济树立平等的社会法律地位。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平等经济,一个法治经济。法治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所有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从战略的高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消除各种偏见和误区,强化政策引导和社会推动,做到观念上“敬商”、形象上“亲商”、行动上“重商”,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法律保护氛围。

(二)文明公正司法,发挥人民法院在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的天职。一要落实司法为民宗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即:刑事审判的保护作用、民商事审判的调整作用、行政审判的监督作用,为民营经济维权创造良好的法律平台。二要加强审判调研。探讨解决涉及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案件以及其他疑难复杂案件;三要文明公正司法。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讨个平安公道的说法,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四要提高司法效率。及时高效处理各种民营经济纠纷。我们说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

(三)严格依法行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打击以权压法、以公权侵害私权现象。其次,要解决行政职责必须履行的问题。按照宪法分工,审判机关只是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解决机关,所以行政机关要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尽量将纠纷解决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第三,依法行政必须注意提高效率。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坚决防止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的衙门作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牢牢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的法律、法规。第四,依法行政要抓好民企维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严格有效措施保护民营企业不受违法检查的干扰,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约束,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政府要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对不合理收费项目坚决查处和取缔;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和肇事者,公安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查处。

(四)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民营经济维权能力

民营经济的兴起,单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要求企业自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民企法律维权能力。在维权工作上,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二是依法规范管理体系,提升民企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并依据法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合理设计收支安排和税务计划,为企业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三是大力弘扬诚信,树立民企良好形象。

总之,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司法机关解放思想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大环境,使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使民营企业得以真正壮大和走入法制轨道,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 %、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

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建议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提高企业改制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政企对接,收集和汇总改制项目等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民营企业和社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发展。大胆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或者有投资能力的个人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重新规范工作。凡是改制为自然人控股的国有、集体等企业,要纳入民营经济的登记范围,档案、注册号、数据库按民营经济管理;此前已经改制为自然人控股但仍以国有、集体企业名义存续的,要集中时间进行重新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围。

(五)加大典型骨干企业扶持力度。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1.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在谈到区域民营经济的时候指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例如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等都属于民营经济。刘建生(2011)则从所有制角度论述了民营经济,他认为民营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私营经济。综上所述,民营经济的界定不外乎两个层面,意识所有权的层面上,另一种是经营权的层面,但是无论处于哪一个层面,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起来,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该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之多。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增,不但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民营经济为社会的贡献也日益显著,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拓宽了我国社会就业的渠道。与去国有企业就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较多,门槛较低。而且随着民营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吸收了占全社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就业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人群的就业问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了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75%的新产品,65%的国内发明专利都来自于民营企业,这说明民营经济的加入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民营紧急的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进程。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私营经济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个体工商户经济又是私营经济的重要构成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注册资金都在高速的增长。但是高增长的背后,意味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例如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狭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八成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存在缺口,民营企业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民营企业融资呈内部融资比重大,外源融资低的现状。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此外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方式,因此资信质量高的企业就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一些有发展潜力但不能提供足够信贷保证或者刚开始发展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质的民营企业,由于银行缺乏敏锐的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现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差异,非正规金融融资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这也使很多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完善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市场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民营经济再想介入十分困难。此外,由于民营经济的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民营经济想要开辟新的市场,就要受到层层的审批,准入的条件比较苛刻,审批的环节比较复杂。而且从国家利益分配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倾向于国有经济。因此,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资格,条件,还是机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受限制,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小的很少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帮助。很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缺少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体系,是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一个因素。除了向银行直接融资以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间接的进行融资,如企业拆借,信用担保,审计评估,民间融资等,但是这些间接的融资不但没有给民营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反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表现为过多的监管,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企业自管理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缺少相应的长期目标,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有严重的缺陷,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财务管理制度条例有待健全。最后,民营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小、盈利少、固定资产缺乏,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贷款时的抵押物一般要求为固定资产,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可抵押物较少,并且抵押担保的价值较低,资产评估程序繁多,收费颇高,缺乏准确评估的可靠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

四、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机制,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还要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应该针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多种成分,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扶持体系。我国民营经济想走出融资难沼泽,仅依靠大型商业银行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根据实践经验,融资金融机构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颇具成效,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和鼓励其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提升技术水平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来为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完善,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同时,应当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优化,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来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提升产品自身竞争力上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从而为更好的融资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吸引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加快各项体制改革,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决策模式。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融资,应当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设,主动规范自己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要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104.

[2]⒔ㄉ,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08:25-27.

[3]刘仁惠.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141-142.

[4]张晓瑜.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12-17.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和融资的概述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公司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公司未来经营及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概述

民营企业在激活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据统计,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标,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尽管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国计民生,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刻不容缓。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结合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1、企业规模偏小。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行业面大,经营风险大,多头开户现象严重,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贷款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愿。

2、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技术装备超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3、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炭、石化、机械、冶金行业民营企业比例过大,盲目竞争,导致行业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降。不少低技术装备的民营企业大肆生产低劣产品,污染环境,造成大量无效、低效供给。

4、自身信用状况不佳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加之整个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而企业自身又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这些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加大,银行自然不愿将款项贷给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外部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1、我国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使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倾向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诚制度。

3.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

2.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二是放松市场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融资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企业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还须应始终强调风险可控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24).

[2]杨学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6).

[3]徐宇颖.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3).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融资;山东;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15

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之一,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层的现象。为了转变民营企业的经济现状,解决小企业的倒闭问题,国家需要考虑如何促使民营企业融资顺利。政府方面已经根据当前的状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并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一拼之力。

1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权力体制也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方面已经开始了分权体制,在该种环境下,地方政府掌握了处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尽管政府已经在该方面的处理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但政治关联的广泛还是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如今,企业建设是否合理、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增强都受到政治关联的束缚。该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道路都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尽管政府关联在对企业的限制方面也变相地保护了企业的产权,但民营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不同,造成了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金融环境支持,需要不断地拿出实力,证明自身企业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金融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促使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概况

山东省是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省份,也是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民营企业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省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山东省内多上市公司,而在众多的上市公司当中,民营企业的比例较大[2]。在该种条件下,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自然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山东省内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的融资到底保持了怎样的联系呢?笔者将就山东省内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论证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之间的联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融资就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金融方面的专业研究企业融资,但从其所观察的视角来看,对于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关联。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企业的融资要更加困难。

从表1所给出的指标可以看出,政治关联并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束缚性,还对企业的税负等具有一定的帮助。政府方面的政治关联态度就是企业的外界发展信号,企业要想获得融资的机会,就需要向政府的金融机构展现自身的资源。很多地区之所以限制企业融资,就是为了确保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确保企业不受到经济损失。[3]我国现有的制度促使我国的民营企业融资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得更加复杂。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并不稳定,其对企业融资的干预比较大。企业融资所得的保护机制比较不健全,只有依靠政府方面的干预才能够使企业的金融状态保持良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的关联代表了企业的质量,政治关联较为复杂,代表着企业的资源状况并不乐观,相反,代表着企业比较适合融资。

4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情况了解,以及对表2中9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所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确实对企业的融资据有明显的影响。政治关联就像是一道枷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融资进度。山东省的金融部分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偏见,如此才导致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评估。在这些评估进行过程中,不仅浪费了民营企业的时间,也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金钱[4]。企业选择了适当的时机进行融资,一旦由于政治关联而导致企业错过了融资最好的时间,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已经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政治关联现状,并督促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为民营企业创设外部环境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与国有企业处于相对公平的金融环境当中。从表2中山东省的各个市区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来看,山东省地区范围内,只有济南市以及威海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该种现象表明,在济南及威海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更好,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少。济南及威海地区的金融制度更加完善。而山东省其他地级市的情况比较不乐观,多数都排在了10名以后,这表示其他地级市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还没有得到缓解,其融资状况还受到政府的压制[5]。

5结论

山东省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省内政府部门需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总而言之,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的融资所产生的影响。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转机,融资的成功率也有所增加。外部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机会,政府方面也不再束缚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方面经过各个方面的措施拯救,能够使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变得相对容易,并积极推动了省内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建平银行关联、会计信息与债务融资――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1):3-14

[2]邹颖,杨晓玮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2(10):98-104

[3]黄新建,王婷政治关联、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贷款续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8(6):1184-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