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50-03

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概况

(一)对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

为深入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江苏省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008年,江苏新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数为138个,中方协议额为43761万美元。2014年民企境外投资项目42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70.4%和70.7%。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江苏境外投资的“主力军”。

(二)对外投资方式多样化

随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绿地投资、并购与合资参股等方式。

1.绿地投资

由于绿地投资中投资方对新建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已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例如,以电线电缆研发制造为主要业务的江苏亨通集团目前在海外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30多家,其中在亚洲、东欧、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分别设有18个技术营销服务中心,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12个国家及地区。

2.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期内开拓国际市场并获得营销渠道,日益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首选。2010年,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联合卡塔尔国家基金,成功收购新加坡一家拥有国际最顶尖海工技术的海洋工程公司15%股份,由此迈入世界海洋工程技术的先进行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遭受重创,苏宁电器看准时机果断抄底,出资5730万元成功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目前,苏宁电器通过跨国并购已在国外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3.合资参股

合资参股这种投资方式通过投资双方的收益共享和按资分配,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对新建企业经营的话语权。2011年以服装生产为主要业务的江苏AB公司在柬埔寨合资建设了织造、染整及成衣项目,将国内的原材料出口到柬埔寨生产再销售到欧美市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三)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多元化

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2014年,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金额40亿美元,占江苏对外投资总额的70%,其中以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项目达300多个,投资了近26亿美元,占全省的58%。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光伏电站建设,该行业在国内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状态。无锡尚德电力先后全资收购日本光伏制造企业MSK和德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库特勒公司,以光伏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外投资项目达170多个,投资额超15亿美元。此外,由江苏民营企业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陆续在海外上市,也将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向。

(四)对外投资区域日趋广泛

目前,江苏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14年江苏新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26个,超200个分布在亚洲,占总项目数的50%。欧美市场也是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2013年江苏民营企业28%的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欧美地区,由于受其经济回暖较慢等因素影响,目前,江苏民企对欧美投资的规模有所缩小。近年来,江苏民企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力度,2014年江苏对非洲投资5.2亿,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投资规模较小

江苏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时间较晚,总体规模较小。2014年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与吸引外资额的比例为0.18:1,虽比2012年的0.14:1有所提高,但这一数据刚刚达到发展中国家0.13:1的平均水平,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1.14:l的水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且盈利能力较弱,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脚步,其融资成本相对国有企业较高且渠道较为单一。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远达不到对外投资的要求。此外,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投资目的国往往政治环境较差,因此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较高的国家风险。因此,偏高的融资成本和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严重制约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国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时应该是从那些已经或即将处于衰退状态的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些对外投资的边际产业在东道国仍存在比较优势,继而可以推动东道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投资产业上看,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以服务行业为主。如金盛置业投资集团在香港出资6000万投资商务服务业,南京三宝科技出资1000万美元投资香港地区的计算机服务业。但从目前江苏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服务业并没有成为日益衰弱的“边际产业”,因此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就出现了所谓的“比较优势悖论”。此外,从投资地域上来看,亚太是江苏民营企业的主要投资地。但上述区域由于吸引的外资规模较大,其市场需求正趋于饱和,导致资本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也限制了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效益的提高。

(三)核心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尽管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开始涉足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项目,但仍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为主。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且存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能力的不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较低,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性技术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江苏进行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如在计算机通讯设备方面,由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不足,企业需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利润转给国外技术专利持有者。尽管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江苏民营企业的产品相比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由于不具备技术的垄断优势,产品若想开拓国际高端市场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需要一段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综合人才匮乏

由于对外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外投资的管理者不但要精通业务技术知识,还需要熟悉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惯例等方面知识。江苏民营企业目前缺乏大量的高水平复合型对外经营管理人才。人才难求和人才难留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造成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待遇和发展环境问题导致无法较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在“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就业的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50%,远低于同一时期同一群体在国企工作的满意度水平。目前,由于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低,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更好地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导致了较低投资效益。

三、进一步加快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更好地保护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合法权益。主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创新管理,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提高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第二,设立对外投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境外合作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为海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第三,政府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使其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这些江苏民企境外投资比较集中和比较容易发生国家风险的地区。第四,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适时各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指南信息,如可利用江苏省驻外经贸代表处等各种海外机构,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广泛收集资料。第五,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防范和担保。投资者在境外投资遇到的风险远远大于境内投资,政治风险是跨国投资中最大的风险。由于它的难以识别和预测,商业保险机构往往不愿意承担此类业务。许多发达国家都设有海外投资担保机构,如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和加拿大的出口发展公司等。因此,江苏省应针对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建立风险担保中心为其提供国家风险担保。

(二)科学选择投资区域和产业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结合自身的投资方式和战略目的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和产业。目前,江苏存在两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种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种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那些在江苏省内具有相对优势但逐渐处于边际产业地位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行业。这类对外投资活动有利于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类投资东道国应选择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适用于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此类投资东道国应选择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通过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江苏在选择对外投资的区位与产业时,需要将两类不同的投资类型通盘加以考虑,因地因时制宜。

(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江苏民营企业应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培育自有品牌和提升自主研发水平获得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为此,江苏民营企业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应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腹地直接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直接体现,因此江苏民营企业要加快自身品牌建设。为此,企业应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提供售前售后环节的优质服务。企业还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从而获得品牌优势。江苏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不能长期停留在低价竞争阶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和利用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四)大力发展集群式对外投资

江苏省开展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因此这就导致其一方面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较低的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也不利于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江苏民营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企业在江苏昆山的投资模式,走集群式对外投资的道路。例如,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民营企业集群式境外投资的一种较好的实现形式。江苏民营企业应借助政府平台搭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国内大型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开展相关产业投资,从而实现产业聚集效应。民营企业通过集群式对外投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其海外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五)建立现代公司管理体制

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公司制度大多以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这与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所要求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标准相去甚远。传统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建立现代公司管理体制是江苏民营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江苏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系统,明确划分决策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要通过强化公司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垂直领导从而实现对海外市场业务的运作和科学监管。另一方面,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还应注重本土化建设,将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积极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增强自身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

(六)培养和吸纳高水平国际化经营人才

江苏民营企业应积极培养和吸纳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困扰其有效开展对外投资活动的人力资源瓶颈问题。第一,江苏民营企业应建立跨区域运作的人才发展平台,借助优厚的待遇积极吸纳包括国外高水平技术专家在内的国际化人才,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配置。第二,政府应推动江苏民营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国内高校通过引入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和课程,提高其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输送能力。第三,积极发掘和发挥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比较熟悉国际投资规则和投资国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招聘这类群体来弥补企业自身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吕白,陈海波.后危机时代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0(5):75-77.

[3]李春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我国企业“走出去”[J].国际经济合作,2008(7):57-58.

[4]吴俊.江苏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与区位选择研究[D].江苏:南京财经大学,2010.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2篇

2095-3283(2015)12-0050-03

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概况

(一)对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

为深入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江苏省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008年,江苏新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数为138个,中方协议额为43761万美元。2014年民企境外投资项目42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70.4%和70.7%。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江苏境外投资的“主力军”。

(二)对外投资方式多样化

随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绿地投资、并购与合资参股等方式。

1.绿地投资

由于绿地投资中投资方对新建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已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例如,以电线电缆研发制造为主要业务的江苏亨通集团目前在海外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30多家,其中在亚洲、东欧、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分别设有18个技术营销服务中心,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12个国家及地区。

2.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期内开拓国际市场并获得营销渠道,日益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首选。2010年,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联合卡塔尔国家主权基金,成功收购新加坡一家拥有国际最顶尖海工技术的海洋工程公司15%股份,由此迈入世界海洋工程技术的先进行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遭受重创,苏宁电器看准时机果断抄底,出资5730万元成功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目前,苏宁电器通过跨国并购已在国外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3.合资参股

合资参股这种投资方式通过投资双方的收益共享和按资分配,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对新建企业经营的话语权。2011年以服装生产为主要业务的江苏AB公司在柬埔寨合资建设了织造、染整及成衣项目,将国内的原材料出口到柬埔寨生产再销售到欧美市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三)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多元化

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2014年,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金额40亿美元,占江苏对外投资总额的70%,其中以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项目达300多个,投资了近26亿美元,占全省的58%。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光伏电站建设,该行业在国内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状态。无锡尚德电力先后全资收购日本光伏制造企业MSK和德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库特勒公司,以光伏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外投资项目达170多个,投资额超15亿美元。此外,由江苏民营企业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陆续在海外上市,也将成为江苏民企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向。

(四)对外投资区域日趋广泛

目前,江苏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14年江苏新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26个,超200个分布在亚洲,占总项目数的50%。欧美市场也是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2013年江苏民营企业28%的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欧美地区,由于受其经济回暖较慢等因素影响,目前,江苏民企对欧美投资的规模有所缩小。近年来,江苏民企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力度,2014年江苏对非洲投资5.2亿,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投资规模较小

江苏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时间较晚,总体规模较小。2014年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与吸引外资额的比例为0.18:1,虽比2012年的0.14:1有所提高,但这一数据刚刚达到发展中国家0.13:1的平均水平,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1.14:l的水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且盈利能力较弱,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脚步,其融资成本相对国有企业较高且渠道较为单一。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远达不到对外投资的要求。此外,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投资目的国往往政治环境较差,因此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较高的国家风险。因此,偏高的融资成本和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严重制约着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国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时应该是从那些已经或即将处于衰退状态的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些对外投资的边际产业在东道国仍存在比较优势,继而可以推动东道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投资产业上看,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以服务行业为主。如金盛置业投资集团在香港出资6000万投资商务服务业,南京三宝科技出资1000万美元投资香港地区的计算机服务业。但从目前江苏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服务业并没有成为日益衰弱的“边际产业”,因此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就出现了所谓的“比较优势悖论”。此外,从投资地域上来看,亚太是江苏民营企业的主要投资地。但上述区域由于吸引的外资规模较大,其市场需求正趋于饱和,导致资本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也限制了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效益的提高。

(三)核心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尽管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开始涉足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项目,但仍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为主。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且存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能力的不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较低,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性技术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江苏进行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如在计算机通讯设备方面,由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不足,企业需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利润转给国外技术专利持有者。尽管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江苏民营企业的产品相比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由于不具备技术的垄断优势,产品若想开拓国际高端市场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需要一段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综合人才匮乏

由于对外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外投资的管理者不但要精通业务技术知识,还需要熟悉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惯例等方面知识。江苏民营企业目前缺乏大量的高水平复合型对外经营管理人才。人才难求和人才难留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造成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待遇和发展环境问题导致无法较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在“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就业的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50%,远低于同一时期同一群体在国企工作的满意度水平。目前,由于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低,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更好地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导致了较低投资效益。

三、进一步加快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更好地保护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合法权益。主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创新管理,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提高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第二,设立对外投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境外合作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为海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第三,政府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使其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这些江苏民企境外投资比较集中和比较容易发生国家风险的地区。第四,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适时各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指南信息,如可利用江苏省驻外经贸代表处等各种海外机构,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广泛收集资料。第五,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防范和担保。投资者在境外投资遇到的风险远远大于境内投资,政治风险是跨国投资中最大的风险。由于它的难以识别和预测,商业保险机构往往不愿意承担此类业务。许多发达国家都设有海外投资担保机构,如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和加拿大的出口发展公司等。因此,江苏省应针对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建立风险担保中心为其提供国家风险担保。

(二)科学选择投资区域和产业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结合自身的投资方式和战略目的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和产业。目前,江苏存在两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种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种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那些在江苏省内具有相对优势但逐渐处于边际产业地位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行业。这类对外投资活动有利于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类投资东道国应选择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适用于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此类投资东道国应选择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通过学习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江苏在选择对外投资的区位与产业时,需要将两类不同的投资类型通盘加以考虑,因地因时制宜。

(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江苏民营企业应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培育自有品牌和提升自主研发水平获得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为此,江苏民营企业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应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腹地直接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直接体现,因此江苏民营企业要加快自身品牌建设。为此,企业应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提供售前售后环节的优质服务。企业还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从而获得品牌优势。江苏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不能长期停留在低价竞争阶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和利用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四)大力发展集群式对外投资

江苏省开展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因此这就导致其一方面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较低的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也不利于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江苏民营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企业在江苏昆山的投资模式,走集群式对外投资的道路。例如,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民营企业集群式境外投资的一种较好的实现形式。江苏民营企业应借助政府平台搭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国内大型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开展相关产业投资,从而实现产业聚集效应。民营企业通过集群式对外投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其海外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五)建立现代公司管理体制

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公司制度大多以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这与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所要求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标准相去甚远。传统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建立现代公司管理体制是江苏民营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江苏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系统,明确划分决策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要通过强化公司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垂直领导从而实现对海外市场业务的运作和科学监管。另一方面,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还应注重本土化建设,将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积极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增强自身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 投资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十分必要和紧迫。首先,中国加入WTO,内外市场整合给民营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

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并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且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按国家政策,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79―1991)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序幕。但由于处于改革开发的初期,只有一少部分国有企业实现了走出去。例如1979年,中国首家海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日本共同创办而成。截止199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额为44.55亿美元,流量仅为9亿美元。在此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少且规模小,少部分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这种形式,民营企业可以获取海外市场相关信息,为其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92―2001)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为转折点,中共中央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同年,澳大利亚Electra Cables被中国具有民营性质的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收购,这是中国首家进行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先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至40亿美元。1997年,党十五大报告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健康发展,并首次提出为促使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要积极鼓励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上述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下,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增加至69亿美元。

(三)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调动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积极性。2002年,党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彼此促进,共同发展。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此举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565.3亿美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累计对外投资额225274万美元,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领域亦不断拓宽。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足的投资行业宽泛

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涉足的行业领域越发宽泛,比如在加工贸易生产、油气或矿产资源开发、设立研发机构、贸易和服务业、农牧渔业开发、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都有所涉足。但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还是偏重于贸易型境外企业。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境外分销贸易及其它服务业和加工贸易生产,分别占总体的48.6%和38.7%。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重点。在海外投资的20强里面,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并且主要是立足国内,偏重于贸易加工。如万向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出口。

(二)投资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机构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新的跨国经营模式。在境外收购和设立研发机构、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产品设计、境外投资建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但是总体上而言中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主要采取合资经营方式。可喜的是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采取跨国收购方式对外投资。

(三)投资区域多元化

从中国政府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以来,己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其中包括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它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队伍日益强大。并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对外投资的区域日渐广泛,由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亚太、非洲和拉美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民营企业陆续“走出去”的例子不断证明,他们是有竞争优势的。下面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做出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越来越重视对所有权优势的培育。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逐步形成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权优势。

(1)自主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优势。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也需要有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和充分占有信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的“中国非公有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成长型和500家企业的研况,成长型企业与500家企业中设有专门研发部门的高达74%和75%,自主开发的产品与生产技术也在60%以上。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对于研发部门总体还是较为重视的。以海尔为例,2001-2005 年期间,海尔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总量比重在3%~5%,研发投入累计数超过100多亿元。截至2005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819项,是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家电企业。

(2)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可谓中国民营企业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这些民营企业的模仿能力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较发达地区投资时,可以学习、模仿和吸收当地的技术;最关键的是,还能以当地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及时、充分地占有最新技术信息,培养一支自己的技术人才队伍。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己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区位优势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企业的区位优势指东道国为投资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东道国特有的,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税收和补贴、交通运输成本等。

①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特别是在WTO成员国投资时,能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中国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将享有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同等的权利;WTO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将促使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这将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展铺平道路。②中国周边国家多为经济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企业和政府有着长期而广泛的联系,中国政府也给予了这些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其中多数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给予了相关优惠政策。③华侨的桥梁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这种侨商纽带,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同当地政府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小规模技术优势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之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①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多样化和小规模生产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国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适宜于生产批量小、花色品种多的产品;这一特点恰好顺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同时,广大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很难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收益;这个市场空档正好可以被中国民营企业所利用,从而,企业为满足小市场需求而开发的生产技术能够迅速得到利用。②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专业化需求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华人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据统计,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约有3600多万人,这些华人华侨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其资产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对于具有华人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情有独钟,而生产这些具有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填补市场空缺,形成产品垄断。③民营企业拥有适应当地市场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更能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的技术和设备,更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偏好。并且,就地取材的技术也更容易受到外汇紧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④民营企业的规模小,易于转产从沉没成本考虑,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还表现在容易转产。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针对的国外市场也相对较小,企业在设计或选择小规模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时,一般考虑了转产的可能性,所以这类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通用性大,作适当改造后就可开辟新的用途,为企业节省了沉没成本。

尽管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竞争优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就像高附加值的、精密的制造多是日本、德国的天下;高端奢侈品和大风流的设计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的特长;资本市场、品牌,技术和管理是美国企业的看家功夫。中国民营企业想要屹立于国际市场,必须选择适合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战略包括确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宗旨,确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和方式进行战略抉择,培育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加强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唯有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衣秀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J] .商贸纵横,2014

[2]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吴海军.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黄建,李莉,来晓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30年[J].经济管理,2009

[5]赤卜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9

[6]陈相芬,冯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4篇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逐步壮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多,投资区域已达到160多个国家,投资方式也日趋增多。目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如下: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我国民营企业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加上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也不大。我国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北京联想集团公司、浙江万向集团、北大方正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等。再以民营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境外平均规模仅为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260万美元的规模,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实力有限、规模偏小。

(二)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偏窄并集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设立的海外企业已经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美还是亚非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俄罗斯、东欧及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生产加工类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以贸易型、服务型为主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贸易、餐饮逐渐发展到渔业、能源、纺织服装、商业零售等行业,但主要集中于贸易行业、服务性行业。从2005年中国FDI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2213.2亿美元,占2.3%;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多数分布于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行业,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

(四)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以合资、收购为主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包括设立新的公司,收购、兼并既成公司,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由于我国民企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和资源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差、国外市场差异大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为了规避风险大多数民营跨国公司选择以合资、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只有少数具有人才优势及国际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在国外设立新公司,或收购、兼并既成的公司,采取“买壳上市”这种方式。如浙江万向集团,目前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收购、参股了18家公司,并于2001年购买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海信在南非投资3745万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尼投资100万元合资建立电视机生产厂;康佳在印度投资900万元组建合资企业。

民营企业虽然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还存在上述情况,但是不管从规模上、市场区域上、投资领域上和投资方式上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备来自于生产低成本的对外投资竞争优势,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联系的。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有3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中获取规模收益,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空档,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就地取材和同种族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更具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很多都是颇具其文化特色的民族产品,可以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三是接近市场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秘密武器。此外,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市场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很强的经济动力。该理论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走出去”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产生特有的技术地方化优势,“特异优势”的产生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在发展中国家中,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换言之,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产生竞争优势。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紧密结合,而且来自于在新的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与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然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揭示了落后国家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的国际优势,而且更强调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日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应是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小岛清将一国产业分为“比较优势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前者指那些本国在经营资源与劳动比率以及相对利润率上均高于外国的产业,后者指那些无论在经营资源与劳动比率以及相对利润率上均不及外国的产业。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选择问题,小岛清认为,一国产业应选择与本国技术差距较小的国家进行投资。并且,本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较小,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较容易移植、普及与生根,因而可以挖掘出东道国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优势,扩大两国间的比较优势差距,并通过投资而创造出更多的贸易机会。该理论指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如果采取恰当的战略和对策,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可以做到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这对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

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着投资风险的问题,这些风险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主要的风险有:

(一)经营风险

即由于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给企业经济活动造成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可分为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和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又称为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风险、资金链条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等。市场需求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出现变化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资金链条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所承担的风险。这需要企业做好现金管理工作,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汇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收支状况、GDP增长、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是指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机制体制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

(二)政治法律风险

即因突发性政治事件的发生或者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直接引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金流量、利润和其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政治法律风险本质上是“与东道国政治法律有关的、人为的、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和内乱风险、国家风险、征收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法律制度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暴乱和恐怖活动等,使外国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影响。国家风险是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与参与国国家行为密切相关的特殊风险。征收风险指的是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有意或无意变更政策而可能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东道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在投资区域和行业等方面实行的限制或鼓励政策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东道国法律制度风险主要是指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

(三)社会风险

即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差异不单指企业文化,还包括民族文化以及东道国企业的管理风格、行为差异以及思维差异等。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对当地的法规、风俗和文化了解不深,在国外经营中就很容易与当地社区发生冲突,给企业带来风险。另外,社会风险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这种义务超越了法律和经济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风险时,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使得外国一些媒体在政治动机的追求下刻意夸大中资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使企业在投资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控制风险的对策

如何才能合理地规避风险,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前文关于直接投资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企业自身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

首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划找准市场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着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重大投资决策,也制约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由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较大,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前,应当考虑这项对外直接投资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企业目前是否有国际化的需求,或者说当前进行国际化是否时机恰当。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还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民营企业要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保证境内投资主体和境外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境内投资主体作为境外企业的出资人,还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境外企业的控制管理制度,严格监管境外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并控制决策风险。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把握好对境外子公司的投融资决策的授权问题。二是明确权责,建立相关决策机制。境内投资主体和境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权责,建立相关的决策机制,决定重要投资项目和处理突发事件。三是实行与企业绩效挂钩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效益奖励和惩罚管理人员,可以调动境外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并约束其背叛出资人的行为。再次,民营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涉及到大规模资金的流动,随之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境外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二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资金周转方面的风险。三是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3个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

(二)规避政治法律风险的对策

首先,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对投资区域进行慎重选择,特别是要避开战争、政局动荡或恐怖主义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其次,要详细了解东道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有可能面临战争、汇兑限制、政府违约等风险。企业投资后,如果东道国发生战争,可能会使工厂停产;如果东道国实行外汇管制,限制境外企业的收益汇回境内;或者东道国违背政策上的承诺;或将企业国有化,这些都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另外,对于东道国设立的审批来自境外投资的委员会和本身的法律体系都要进行充分了解。可利用的渠道包括我国驻东道国的使馆、领事馆等机构,对东道国的法律体系的咨询,可借助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当然,民营企业自身也要作相关的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的内容不仅包括东道国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政策的一致性、政府违约的可能性,还要包括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体制和法律体系,涉及的利益团体及其对投资可能做出的反应。再次,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时还应当寻求我国政府来规避和降低风险,所以企业要加强与我国政府的沟通,注意向我国政府汇报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有关问题和事项,依靠我国政府规避风险。向我国政府汇报沟通包括两个方面:向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通过政府部门的经济外交规避风险;向政府驻境外办事机构寻求领事保护。另外,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公众的管理和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利用,中介机构还可以在并购投资中提供法律、财务和背景方面的尽职调查,帮助企业规避外部风险。

(三)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对策

首先,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各国的价值观、文化、风俗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要对各国在安全生产、环境治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避免因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的差异,给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造成重大损失。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能照搬国内投资的经验,而应该实行本土化经营。应该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在境外严格执行本土化经营和管理。其次,民营企业还要履行东道国的社会责任。企业要遵循坦诚相待、互相尊重的原则,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是促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劣势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劣势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 “& 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优势;政策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

1.1 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民营经济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以市场为导向。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它的产权明晰,自担风险,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它的体制新,机制活,具有经济激励、适应市场的内在素质。国际市场风云多变,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投资经营者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跟进的态度,而且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而国有大型企业在产权、制度、体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都还未到位。大部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机制不灵。一些海外子公司受制于国内母公司,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和反应,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有时大型国企的对外投资是由于政府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自身的营利目的,因此缺乏投资动力。民营企业就不同了,许多民营企业是股份制或合作制类型的,建立之初就有明晰的产权。他们对外投资的惟一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生命力旺盛,能适应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都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这使他们在面对他国的经济环境时更游刃有余。

1.2 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教授――刘易斯・威尔斯认为,即使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也拥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而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具备这些相对优势。

1.2.1 小规模技术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小。现在的国际市场显现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结构,既有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也有只需要小规模技术投入的。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技术的要求也有差别。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那种先进技术反而不易吸收。而我们国家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许多较为成熟的技术优势,更受到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例如,我国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如机电、轻纺、食品加工技术。

1.2.2 低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势,以及营销优势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管理效能更趋合理。对于人才利用,历史包袱等方面都更有优势。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适应性快,因此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在面临复杂的国外市场时,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灵活应用资金、人才、营销等手段,实行本土化经营,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方式。

1.3 “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的集合。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其中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为集中。如东莞大郎镇上千家家庭企业围绕毛纺织产品链形成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企业群,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而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在国内存活,也可以是对外投资的中坚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大的劣势在于规模经济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弱。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途径就是创立产业集群,进行集约式投资,使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互动、互助,在竞争压力下,上下游企业通过转移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优势来达到集群内部的互助联系,达到信息、战略、观念的流通,带动集团内企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当一群中小企业在朝同一目标共同发展时,必然会产生外溢性的效果,提高整体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像台湾的中小型企业在东莞、昆山、苏州等地集体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1.4 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外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只要民营企业进入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就能发展迅速。其次,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不承认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公司法人,认为只有股东构成的公司法人才能承担有限责任,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公司法人则须承担无限责任。再者,西方国家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态度谨慎,甚至排斥。这些都表明民营企业能更顺利地进入外国市场进行投资。

2 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

2.1 认清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笔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之所以一直不能很好地扶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法规制定之初,没有认清谁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从以上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就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不仅具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优点,更在增加就业、税收、产值及其它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才是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认为:民营企业是资本输出主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2 政府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框架下,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政府应积极推进同更多的国家商谈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政府还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国家投资风险基金和对外经济合作基金,以支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政府还应该积极发挥驻外使领馆商务处的信息收集和服务作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协助中国企业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问题。

2.3 支持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重点是逐渐放宽限制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避免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方面的短期行为,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慎用产业政策,以创造高级的生产要素;通过鼓励国内竞争、刺激新企业的加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活力;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来引导企业向高质量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经纪人、英国的企业理事会和小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战略的政府服务机构。政府只有将其支持性政策集中于更为基本的环境方面,并使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主体,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J].国际经济合作,2004(06).

[2]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概况;海外投资特点;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到来意味着民营企业将面临两项基本任务,即保持本国市场和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民营经济21世纪的新使命。

一、福建省民营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福建省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点。

伴随对外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逐步成为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2005年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企业达52家,占总数的78.8%。从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2005年12月,全省各类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03亿美元(包括以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民营企业达2.03亿美元,占总量的67%。

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也已成为福建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目前,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对外投资项目由小到大,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末,福建省共核准民营境外企业405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5万美元,尽管比全省平均规模76.4万美元低了34%,但是与2000年相比,却提高了近30%,规模和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并涌现出新大陆、三山钢铁、梅生医械、优拓贸易等一批跨国投资的优秀民企。

(二)投资领域由单一到多元,涉及贸易、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

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2005年,福建省共批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其中有72家为民营企业。

(三)投资区域由港澳为主转向新兴市场,涉足新的国家市场有所增多

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分别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或加工网点,开创了福建企业在上述国别投资兴业的先河,使福建企业境外投资涉足的国别从原来42个增加到48个,投资区域更趋多元化。

(四)境外企业发展由试探到扎根,增资发展项目增多

一批前期试探性投资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稳住阵脚后纷纷追加投资,加快发展步伐。仅2005年,全省民营境外企业增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4%。例如,福建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和香港的境外企业共增资825万美元,福建国航(香港)海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82.5万美元,从中显示出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五)由个体分散投资为主开始向集中成片方向发展

福建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福建省在俄罗斯、匈牙利、阿联酋、古巴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有的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资源相当匮乏的福建省来讲,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外双方各占股份50%。该境外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精选磁铁矿。每年可返销国内磁铁矿200万吨,弥补境内生产企业的资源短缺,并可年带动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多万美元。这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使福建省在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三、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一)应对国际化挑战先天不足

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时间短,抵抗国际风险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低、小、散”问题突出;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政策配套不健全,国家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国际市场网络还未真正形成;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找不准自己的销售目标市场和准确投资方向。

(二)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则相对困难;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管理模式落后,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审核,严重影响其融资手段的实现。

(三)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一方面,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缺乏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研发核心产品和规范管理的能力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长期立足国内市场,忽略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既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又精通国际贸易,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四)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国际化步伐

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业自律和价格协调作用不大,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程序、做法了解不多,跨国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代表性不强,跨地区、全国性的协会较少。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上缺乏代表性,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峻

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受到反倾销调查和指控,被征收高额的税率。一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质量、技术、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严重影响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我国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可以预见,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出口贸易增多,我国已进入贸易

摩擦的高发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辅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实现。

(一)完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为了尽快摆脱管理机构多元化、政出多门的状况,应尽快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指标与统一的统计路径。由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使之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做到高效率,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完善资金、税收及保险等支持政策

从现状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除继续保留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外,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同时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此外应当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最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在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

(三)为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1、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到境外发展商或销售子公司,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商业网点。另一方面,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资办厂,利用两种资源,熟悉两种文化,而后独立发展。

2、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宜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3、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要立足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的对外投资,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4、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要凭借侨乡优势,把握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契机,先把“走出去”的重点放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而后放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等经济与我国经济存在较大互补性的地区,同时,创造条件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四)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1、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布局和组织结构,寻求最佳规模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鼓励更多的实力型民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2、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中的有力武器,要着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使企业在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3、培育提升名牌品牌。作为民营经济示范区,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心进行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切实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以提升五大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推进民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五)加快培育国际化经营人才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0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广大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使自己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紧迫性。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技术壁垒给企业出口带来了巨大障碍,也在刺激着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因此,本文探索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民营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品牌战略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服务,但无论是政府扶持,还是银行信贷,都要求民营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提高盈利能力,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用不佳。一部分民营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键全的财务制度,从而不符合贷款条件。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融资的基础,如果信用问题不解决,即使外部融资环境再优越,企业也难以获得资金。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提高融资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二)走银企联合道路,促进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对外投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各种国际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跨国银行广泛的国际网络和一体化的资金传输系统,使其境外子公司在现汇管理、汇率变动预测、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变化预测等方面得到我国跨国银行提供的高效服务。通过银企密切合作,我国民营企业和银行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上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培养战略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建设途径

1.重视员工培训,内部挖潜

对于一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格兰仕等,通过内部培养国际化人才十分重要。民营企业从内部选拔的人才对本企业的情况,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策略掌握得比较透彻,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国际化服务。因此,对于有潜质的员工,企业应该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培训,包括上岗培训、不同岗位的在职培训等,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各种继续教育。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外智

所谓引进外智,主要指与国际化人才拥有量比较丰富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他们的人才库,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惜重金的聘请。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家族主义和任人唯亲的思想,竞争用才,才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不仅仅靠高薪,还可以考虑利用股份、期权等能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的手段留住并激励这部分优秀人才。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品牌战略

(一)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该战略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一个统一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有利于企业集中所有的资源塑造一个大品牌,综合品牌下单一产品的市场状况还会反哺其他产品的市场状况。但是,在品牌的前期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品牌建设周期长,这就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喜人成绩的中国联想集团,2003年宣布其标识由原先的Legend变为Lenovo。联想更换品牌标识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梳理并明确品牌内涵,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下一步的国际化步伐奠定基础,并尽力将其塑造为世界品牌。

(二)多品牌战略

多品牌战略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品牌。比如我国的TCL集团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已经拥有了TCL、乐华、施耐德和Govedio四个品牌,并计划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针对不同的营销区域、不同的消费者结构层次积极开展多种品牌市场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出自身品牌或者是并购当地品牌,迅速获取市场和销售渠道。但是,这一战略可能分散品牌资源,削弱主流品牌的影响力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OEMOBM战略

OEM能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消化过剩产能、获取资金积累,同时获取相关的技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积累,避免产品的技术风险以及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OEM积累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最终目标是建立自有品牌,即实现OEM到OBM的战略转移,开展跨国经营。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通过OEM开始企业的创业,也通过OEM走向国际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体而言,作为具有强大实力的民营企业来讲,可以考虑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或多品牌战略。就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只有像联想、万向、TCL、华为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由于规模、资金等的限制,采用OEM可以为企业积累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最终实现自身品牌的国际化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1篇

一、开办境外加工企业

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宁波境外加工企业中比较典型的有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申洲针织集团等。虽然世贸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除,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用更隐蔽的手段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而通过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在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

例如,为了避开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早在1998年,宁波京甬毛纺厂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建立了中方独资太平洋羊绒服装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在萨摩亚,他们可以享受优惠的国际贸易协定的有利条件,如南太地区贸易经济合作协定、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第四个洛美协定、普惠制等,从而可以避开美、日、欧对我国的配额限制,将产品打入美国、欧洲市场。由于配额和关税的优势,“太平洋”公司投产仅4个月便赢利10余万美元。又如,2005年宁波申洲针织斥资380万美元,在柬埔寨金边市宏达工业区设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底投产。该公司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进行裁剪及缝纫工序,每月产量达30万至40万件,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第二年,申洲针织又增资3000万美元启动柬埔寨公司二期项目,完成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在境外的最大一笔投资。这几年,申洲集团把需求人数较多、工序相对简单的部分制衣工序迁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柬埔寨等,发挥当地的劳动力优势,把研发机构等留在了宁波北仑,不断开发新的面料和款式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在2011年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申洲集团的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前4个月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外贸增长。凭借质量上乘、优质可靠的产品,申洲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

实践表明,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国际上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帮助企业实现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一般来说,开办境外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式往往是由于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面向其他国家寻求生产基地与市场进行的投资。主要目的:一是寻找市场。既回避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又突破了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抢占新兴市场机会;二是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利用了东道国运营成本较国内低廉的优势,实现成熟技术及设备边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扩大了销售规模。

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所以宁波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了境外加工的投资方式。

当然,采用境外加工投资方式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同时要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第二,要采取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宁波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所以避开强国,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努力打造国际品牌。采取境外加工方式,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离不开宣传,境外加工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

二、推进境外资源开发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2篇

摘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行为,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存在化解风险能力弱、获得公共资源少的“剪刀差”,因而,需要评估其投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运用层次分析及回归分析,从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抽取了两大类、八个主项、二十个分项、十二个量化指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风险等级化、专家意见采样、spss统计分析等实现了风险指数的初步评估。结合评估意见,建议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效建构包含有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排除的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重点防控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高风险。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风险评估 风险防控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项目“浙江省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控制与政策支撑”(KX13C-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翁国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俊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外直接投资(Overse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是指“我国境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参股、兼并、收购国(境)外企业.拥有该企业10%或以上的股权,并以拥有或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从国际层面看,OFDI是经济全球化时期打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实现资源与技术在世界市场内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从国内层面看.OFDI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内“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回首“十二五”过去的4年.OFDI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果明显;“走出去”战略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来说,“走出去”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类资源,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OFDI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行为。长期以来,大型国有企业被视为OFDI的中坚力量,他们“走出去”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资源及政策支持,往往不太重视投资的风险问题;相比前述企业,民营企业OFDI虽然走出了国家投资的阴影,具有成本、产权、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微弱优势,但尚不足以弥补两者的巨大“剪刀差”:一方面,后者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同时缺乏应对风险的专门化法律人才及管理人才,有效化解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后者“走出去”获得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国家政策性支持)较少,现阶段仍有不少国家层面的风险因素掣肘着民企OFDI的发展。

在“剪刀差”的夹缝中生存,民营企业的OFDI犹如“押宝”,往往将风险因素视为不确定性因素,对其心存侥幸而遭致巨额损失。事实上,借助科学方法,评估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类型、风险指数,并形成相应的风险防控决策机制,一直是实务界及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学界关于OFDI的实证研究

自2000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OFDI实证研究便成了国内经济学界及法学界的热点。 第一股热潮为有关OFDI与投资东道国的关系研究。其一为OFDI与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关系,江小涓(2002)定量化分析了OFDI与产业结构的正向关系;⑤王英、刘思峰(2008)根据2003-2006年度OFDI存量的行业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的数据,基于灰关联度分析了OFDI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冯春晓(2009)以制造业为例,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指标。其二为OF-DI与东道国区位因素的关系,张宏、王建(2009)运用分量回归法,利用114个东道国的截面数据,考察东道国区位因素对OFDI流量的影响;李猛、于津平(2011)使用2003-2007年度74个东道国的数据,采用GMM方法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考察了OFDI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的相关性:綦建红、杨丽(2012)运用2003 -2010年度40个国家(地区)OFDI的面板数据,并且引入交叉项变量进行总体检验,分析了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与OFDI的负向关系。其三为OFDI的政治风险研究,韦军亮、陈漓高(2009)考察了2003-2006年度73个国家非金融类OFDI揭示了其中的政治风险;⑩高建刚( 2011)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一体化、政治风险、第三国效应等因素对中国OFDI的影响;陈菲琼、钟芳芳(2012)依据26个OFDI流向国2002-2009年度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来源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政治风险。@

第二股热潮为有关OFDI与贸易的关系研究。李荣林(2002)和王迎新(2003)是较早关注此一问题的学者;王洪亮、徐霞(2003)运用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了1983-2001年度的OFDI数据;蔡锐、刘泉(2004)以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为阐述基点,采用1990年至1999年的数据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OFDI与贸易的关系;张如庆(2005)综合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检验等多种方法,考察了19 82-2002年度我国OFDI和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关系;杨宏恩(2007)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1965-2003年度的OFDI数据;项本武(2009)采用2000-2006年度50个国家的数据,应用面板协整关系检验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研究O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俞毅、万炼(2009)通过对1982 -2007年度OFDI和初级产品、制成品的进出口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第三股热潮为有关OFDI与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关系研究,进而转化为学界对于技术风险的关注。江小涓(2002)关注了这一问题;刘凯敏、朱钟棣(2007)通过对1985-2005年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和OFDI增长率的计算以及进行的相关检验,指出了两者的正向关系;官建成、王晓静(2007)利用统计数据对OFDI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现阶段技术能力尚不构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龚艳萍、郭凤华(2008)借鉴Coe和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C-H模型),构建对OFDI技术影响的模型;白洁(2009)依据1985-2006年度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运用LP模型测算了通过OFDI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就逆向技术溢出对TFP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周春应(2009)采用1991-2007年度数据,指示了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刘明霞(2009)、阚大学(2010)、李梅、柳士昌(2012)利用2003 -2008年度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李梅(2010)采用1985-2008年度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OF-DI数据,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对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蔡冬青、刘厚俊(2012)运用LP模型测算了OFDI反向外溢的国际研发资本,用东道国制度变量与OFDI反向外溢的国际研发资本的交叉项作为衡量指标,应用面板协整技术研究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对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影响;李燕、李应博(2013)采用2003-2010年度我国对东盟9个国家OFDI的面板数据,利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GLS方法,分析来自东盟的OFDI反向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晚近逐渐兴起的OFDI风险研究则为以上三股思潮的综合,本文的研究亦参考了上述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量化处理了2000-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涉及的6700余个风险因素,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及树状系统聚类,抽取了两大类、八个主项、二十个分项、十二个量化指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风险归类与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因素与变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难以量化,同时又缺乏历史数据和国内同类研究的比较对象,导致对部分风险指数无法客观地定量评价。因而,本文同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部分模糊因素与变量,采用经由调查问卷实施的专家意见法。

二、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类型

风险防控的前提是识别风险,对不同风险分门别类进行评价、评估,寻找原因、形成机理,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防范、控制与化解风险。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识别、归类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引入层次分析⑥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前瞻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以下风险类型: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风险,又称客观风险,即OFDI民营企业投资者无法控制和无力排除的风险。

1.法律风险。投资母国和投资东道国均可通过法律、政策与监管审批手段实现OFDI的调控目标,政策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变更法律、政策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不确定性与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外资政策调整、投资保护政策、政府禁令、国有化政策、新颁法令、法律冲突等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有关OFDI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风险隐患。政策风险可用以下两个指标评价:(1)法律与政策的健全程度;(2)法律、政策与调控手段的变动频率。

2.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一个大的风险集,包括政治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与文化环境风险四个风险子集。政治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国内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可能涉及东道国参与的战争或在其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政变、罢工、内乱和恐怖活动等;经济环境风险是指东道国宏观经济走势变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诸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导致的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动荡或诸如人文风俗、投资理念、大众消费倾向等社会因素而引起的投资风险:文化环境风险是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风险,包括投资者及其管理人员与东道国当地政府、社区、员工由于文化上的不同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OFDI实践中,其影响作用日益显现。

在以上四个风险子集中,政治环境风险是OFDI最大的、最不可预见的风险,但仍可以通过前期的尽职调查发现端倪,尤其应关注东道国国内的主要利益集团、民族与宗教冲突、东道国与该区域国家的关系以及海外投资产业未来政策变动的可能性与变动方向;经济环境风险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评估;社会环境风险可以通过社会稳定有序度、民间投资意识两个方面衡量;文化环境风险则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3.宏观市场风险。宏观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风险,例如利率、汇率、资本收益率变动给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风险,例如由于主板、二板和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范程度与规模大小对投资带来的障碍。

(二)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与投资企业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风险,亦称主观风险,即OFDI民营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主观局部”努力而控制或消除的风险,因而投资决策过程中,非系统性风险一直是关注的重点。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民营企业OFDI的实际情况,非系统性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财务税务风险与微观市场风险等。

1.技术风险。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风险往往是高新技术对外投资项目失败的头号杀手,同时,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往往是技术投资企业取得市场优势、博取高额收益的关键。考察民营企业技术OFDI的过往经验:技术的使用寿命、技术的成熟性与先进性(可以通过技术生命周期考察)、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技术的适用性与配套性,以及技术的可替代性往往是衡量技术风险的重要指标,此外技术专利权属及使用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2.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又是另一个大的风险集,是指由于人事制度、组织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营决策制度等诸多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风险,相对应的风险包括:人事风险、组织风险(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等等。

3.投资决策风险。与宏观的项目管理风险不同,投资决策风险偏重于微观方面的风险,例如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规模的大小、阶段化动态组合投资的策略、投资项目评价与筛选、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的评估与考查可以依据投资流程进行:投资前的决策风险、投资中的过程风险,以及投资后的整合风险,等等。决策风险的评估往往复杂多样,同时牵涉到其他风险的评估,因而需要借助经验与技巧提高其精确度。

4.财务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税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股东结构的不确定性和资信的不确定性。

5.微观市场风险。微观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产品竞争能力、企业营销能力及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诸如:市场需求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产品价格风险等。同时,市场风险涉及合同条款、项目价值、企业内部运营和市场预测等多个方面。以浙江省为例,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产业特点是产品相对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微观市场风险,例如调研中,在浙江温州从事鞋帽生产的企业,面对境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对能力很差,企业OFDI的市场风险无法调和。

(三)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识别了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类型后,本文据此设计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和可行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下页附图),并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以及量化指标层。

三、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指数

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成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据此评价各项风险指数。由于投资项目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缺乏历史数据和同类的比较对象,许多指数无法客观地定量评价,只能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便是专家意见法。

(一)风险等级化

考虑到各风险因素(Ui)的不确定性并难以量化,将指标的风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低风险V1、较低风险V2、一般风险V3、较高风险V4、高风险V5,相应的赋值权重分别为:0.1,0.15,0.2,0.25,0.3。风险因素类型Ui(i=1,2,3,…,20)与Vm(m=1,2,3,4,5)的关系由下表给出,以此作为进一步风险指数分析的依据。

(二)风险指数评估

1.综合风险指数评估。实现了风险等级化后,运用德尔菲法取得的专家意见值,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将结果可视化输出:

由上图可知,民营企业OFDI风险总体上处于一个较高的程度,非系统性风险整体较高,而系统性风险则较低。

2.系统性风险评估。系统性风险是客观风险,民营企业投资者无法控制、无力排除,需要依靠投资母国出台鼓励政策,以及与投资东道国积极沟通。从总体上看,我国民营企业OFDI的系统性风险较低,环境风险及宏观市场风险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政治环境风险及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则处于较高区间。

(1)法律风险评估。一般认为,政策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证调研中发现,“法律与政策的健全程度”(el)以及“法律、政策与调控手段的变动频率”( e2)两大量化指标均回归较低风险层级(V2),因而政策风险并不如学界预测的那样大,投资企业对政府出台OFDI鼓励政策的需求并不紧迫。

(2)环境风险评估。政治环境风险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OFDI的最大威胁。西亚、北非和拉丁美洲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上述投资高危区域隐含着较多的机会,但也意味着较大的风险,其中落后的投资环境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严重制约了OFDI数量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OFDI的政治环境风险。社会动乱、武装冲突是正常的商业决策之外不得不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国有化风险则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OFDI相对集中在高危市场的现象,与中国投资者的产业结构、对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是分不开的。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各种矛盾和争议存在已久,地方利益势力以保护资源、就业和民族产业为名,也对中国企业投资合作加以非难和歧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法律或政策缺乏稳定性,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政治手段阻挠境内企业正当投资经营活动的现象不断抬头,更使中国投资者面临各种潜在的政治风险。

结果显示,经济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及文化环境风险稳定在较低的区间。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率放缓、通货膨胀率略有提升。但是,经济危机恰恰为民营企业的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提供了契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降低了上述风险。

(3)宏观市场风险评估。受中央政府投资鼓励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外汇政策的影响,金融市场风险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结果、层次、发展规模以及规范程度不同,由此造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仍然较高。

3.非系统性风险评估。非系统性风险是民营企业投资者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或消除的风险,投资企业通过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与市场相关的能力完全可以防控该类风险,然而事与愿违,实证数据显示该类风险处于较高区间。

(1)从技术风险层面看,我国民营企业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且技术具有极大的可替代性,这决定了OFDI民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仍然集中在竞争性领域和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抽样调查显示,有54%的民营企业没有研发机构.72%的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资金。

(2)从管理风险层面看,人事风险与组织风险均处于较高区间,该两类风险长期以来为对外投资企业所忽视。尤其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并购过程中,牵涉职工数量过多,成本很高,并且需要当地公会组织的批准,但与工会组织进行谈判的过程往往十分艰难,在目标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后,工会组织又会与收购方就工人的薪资福利、人员精简、工作环境、厂址搬迁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从而导致目标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本与预期收益率之间产生巨大差距,同时也可能在当地引发负面舆论效应,民营企业缺乏对上述风险的认识与防控。

(3)至于投资决策风险与财务税务风险,与投资企业的规模、投资方式及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例,海外投资的规模往往较小,在投资方式上,一般采用绿地投资,通过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贸易代表处的方式实现海外投资,而在投资产业结构上,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等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率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少对信息技术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所作的投资评估、市场分析、管理团队整合、经营策略等,都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得以实施和验证。加强事前的风险培训与管理,才是最终确保境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4)对于微观市场风险,则涉及到投资市场的需求及投资产品的定位,在投资产品价格上,民营企业有一定的优势,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于海外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不足。

四、民营企业OFDI的风险防控建议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705家民营企业调查结果认为,政府服务“缺位”、“不到位”现象严重。本文认为,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宏观调控方面的“缺位”现象并不严重,然而,政府为投资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严重滞后,政府信息收集渠道不够通畅、信息分享平台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了企业OFDI非系统风险的提高,同时,政府对于企业OFDI的区域、产业、方式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管,造成了OFDI的投机性、盲目性与无序性,项目一哄而上,风险大大增加。

相比政府,对外投资企业更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机制与风险防控机制,降低OFDI非系统性风险。例如,温州远洋眼镜公司从1999年开始,已在美洲成功创办了三家境外投资企业并且运营良好.2001年浙江华立集团成功收购美国飞利浦公司CDMA手机的核心部门。两者的成功经验均表明:提早准备,多方合作,构建了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应当包括:

其一,识别机制:发现险兆、检测险源。本文提出了7大类、共计20种风险类型可供投资企业及政府决策者参考,可利于准确定位风险源头,并及时生成预警方案,提出防范或化解措施的前馈控制计划。

其二,评估机制:预测险级、判断险损。本文根据风险程度提出了高低不同的五个等级的风险标准及量化方案,投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判断风险区间、等级等内容,并依靠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出定性、定量分析,合理判断险损区间。

其三,预防机制:根据评估风险指数及反馈的相关信息,并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采取相关的预防对策。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8(2):23-32.

[3]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

[4]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7(4):11-24.

[5] 刘迎秋,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分析[j]. 财贸经济,2004,(1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国际化-[飞诺网feno.cn]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43-03

[作者简介] 房昌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广东 深圳 51806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8(2):23-32.

[3]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4篇

据商务部统计,国有企业占对外投资的比重从2003年的43%下降为2006年的26%,私营企业则在2006年上升为占比12%;另外,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私营企业占我国2007年对外投资主体数目的11%(位于投资主体数目的第三位),有限责任公司(包括民营股份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等等)占4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目的首位),国有企业占19.7%(位列第二)。2008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者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占对外投资者的比重上升到50.2%,较上年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位于投资者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者数量的16.1%,比重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位列第二位;私营企业占9.4%,位于投资者数量的第三位。

一、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

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一方面,这是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身处竞争充分的行业(这些行业均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类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甚至于“残酷”的竞争压力),它们对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政府近期频频出台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有关。我国政府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民营企业具体情况的把握和认识,不断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政策以应对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

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3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政府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境外申报知识产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利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05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出台了《关于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2007年5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精神,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商合发[2007]94号)。该文件指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文件在行政审批体制,财税、融资、外汇、保险政策支持,对外投资的引导与服务等等方面给予了民营企业广泛的鼓励。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也于2004年5月建立了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常设机制并就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问题召开高规格的专门会议。

财政部和外经贸部早在2000年就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2001年接着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此类企业实际上绝大多数均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006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2007年初随即又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则进一步便利了个人外汇业务操作,均起到了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效果。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通知》),该《通知》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开发战略资源,建立国际销售网络。支持民营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2010年7月26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这个《通知》虽然是对上一个《通知》的具体分工,但也表明了中央政府为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的决心。

另外,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省市也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例如,福建省注重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积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排忧解难,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鼓励政策。具体包括,在财政资金扶持方面,对年带动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企业补贴10万元人民币;对年带动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境外加工小区,给予100万人民币补贴;对境外贸易网点,其办公场所租赁费、设立企业费、工作人员1人往返交通费、1个月内的生活补贴费给予50%的补贴等。再如,浙江省也非常重视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简化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并专门设立了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专项资金。再有,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带动下,一些地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在考评奖励、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在各个侧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T--个良好的环境,如温州市于2004年的《关于2004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的通知》中就规定:“鼓励我市品牌产品走出去,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凡在境外注册的我市知名品牌及在境外开设专卖店(柜)或开展外经工作有创新的,给予补助。”

二、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中的独特优势

相比国有企业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具有政治上和运作机制上的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许多东道国国家对外来的投资(指由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等)抱有极为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担心投资国政府利用投资干预影响东道国本国的政治、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担心会引发民族情绪激烈反应,造成社会混乱,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一般不会触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的敏感神经。其次,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事宜上更是具有产权清晰、经营决策自主迅速的灵活运作机制,能够对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迅捷有效的敏感反应(资源能源类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如不计成本追求政绩、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等明显的缺点)。同时,民营企业因市场而诞生。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经历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其识别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比许多国有企业“技高一筹”。所以,尽管单个的民营企业实力不如中央企业,但只要民营企业战略正确、措施得当或合纵联合,必然能够在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中大有发展。

良好的海外人脉基础。我国海外华侨华人众多,据有关学者研究测算,当前中国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已超过3500万人,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群体(称“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华人”)。以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为例,该地区在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发展。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外温州人和港澳温籍同胞总人数已达42.5万(当前温州市户籍总人口为790万),主要分布在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新加坡等93个国家和地区,温州已经成为我国著名侨乡之一。海外温州人在世界各地艰苦创业,从最初以从事餐饮业为主逐渐扩展到现在的贸易、工业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等多种行业。海外温州人在国外以成立商会的形式团结起来,谋求共同发展,同时以他们拥有的信息优势、市场营销网络优势等为温州民营企业提供了“走出去”跨国投资的良好支撑。可以说,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商会是推动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人脉渠道。

良好的产业基础。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之后,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门槛不断放宽允许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由此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产业基础更加雄厚,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进行跨国投资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日益增大。据2006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纂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指出,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十五”时期是我国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中国内资民营经济在CDP中的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两者相加约占国民经济中的65%。民营经济还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至2005年在二、三产业中占就业比例高达84.1%,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也已达75%以上。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税收增速快于全国税收平均增长速度。从税收总量看,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80%。民营经济还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到2005年已达77.8%。这里,特别是东南沿海的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支“方面军”,其中尤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发展更为典型。地处东南的浙江在耕地少、资源乏、国家投资少的基础上成就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世人瞩目。

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林毅夫在论述中国公司海外投资问题时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该以私营企业为主。他指出,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本外逃是投资失败的六大通病。而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明确,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商务部研究员邢厚媛通过对我国2003年对外投资形势的分析,指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投资力量之一。

三、民营企业境外资源能源类投资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类的对外投资领域非常积极。以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为例,该地民营企业非常重视对资源能源类的境外投资,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的境外资源能源类投资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独联体、拉美等国家,主要项目如:温州平阳县华原合金材料公司在越南青化省投资设立北海公司开发铬矿资源(中方占股80%);德嘉木业有限公司以投标方式获得刚果(布)63.6万公顷的林地开采权;广寿集团获得朝鲜钼矿的开采权,目前开采顺利并将扩大投资;中日天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300万美元,进行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工及销售等。

但是,从我国的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总体实践来看,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力军地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实力所致,同时也和我国政策偏重支持国有企业有关。如,中央国有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往往能够比较讯速的获得融资,但具体对“草根性”的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担保非常难以实现,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国内的母公司为境外的子公司能够提供的贷款担保数额限制极严,国内银行的境外分行也不能向境外企业发放贷款,使得境外投资企业融资能力非常有限。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末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比重多达81%,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占的比重还很小。当前,我国进行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多,个案规模较小。如,在资源能源类境外并购实践中,我国实施跨国并购的民营企业较少,迄今为止,走出国门进行境外并购的民营企业屈指可数,资源能源类海外并购的民企更是少的可怜,比较有名的也仅只2007年9月沙钢斥资约1.08亿美元收购英国斯坦科(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奇河铁矿(SavageRiver)90%的股份一例,算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资源能源类海外收购案了,但与世界同期并购案相比则差距悬殊。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43-03

[作者简介] 房昌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广东 深圳 51806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8(2):23-32.

[3]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