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篇

一、关于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习性分类为基础,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变动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及分期损益,以获取相关信息;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对利润的影响,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产销不直接相关的后勤辅助支持作业越来越多,而我们通常将它们排除在变动成本之外,忽视了其变动性,这将对产品成本和相关损益的确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通过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分析可知,产销业务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多数成本与产销量无关,但却是变动的,它们随作业量的变化而变动,而且不同的作业与成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如批次、人数、检验次数等等。显然,进行本量利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产销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分析,而应拓展到作业、成本动因及其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关系的分析。

二、关于经济批量模式的运用。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两部分相关成本基础上: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经济采购批量)或储存成本和调整准备成本(经济生产批量)。由于这两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减的相互关系,通过微积分求极值或通过逐次测试后知:所谓经济批量就是两部分相关成本相等时的批量。然而,在JIT环境下,如此求经济批量的方法已没有意义。首先,JIT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而柔性制造系统的运用,又为调整准备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技术条件,传统上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现在缩短为几分钟,因此,调整准备成本在新经济环境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统的运作,还建立在长期、稳定而良好的供应合约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供应基础,就没有JIT。因此,所谓订货成本也不再是与批次相关的成本,相关的成本数额也大大减少。如此,经济批量中的主要相关成本只有储存成本。储存成本与储存量相关,储存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减少储存量,降低储存成本。这也就是所谓“零库存”的要求。现代的“经济批量”实际上应该是:仅在需要时才提供的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四、关于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货币时间价值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决策结论均会受初始投资、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这些因素的内涵更为丰富了,这是我们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资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占绝对多数,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培训等投资,由于这类成本的数额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将其资本化,并作为初始投资考虑,不容忽视;其次,传统的经营现金流量的预计主要考虑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销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减少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中,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已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无形效益,而且,由于辅助支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产生的间接效益也有不断增长之势,对此我们也不能再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时,应尽可能预计因长期投资而引发的无形和间接效益。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2篇

一、关于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习性分类为基础,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变动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及分期损益,以获取相关信息;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对利润的影响,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产销不直接相关的后勤辅助支持作业越来越多,而我们通常将它们排除在变动成本之外,忽视了其变动性,这将对产品成本和相关损益的确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通过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分析可知,产销业务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多数成本与产销量无关,但却是变动的,它们随作业量的变化而变动,而且不同的作业与成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如批次、人数、检验次数等等。显然,进行本量利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产销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分析,而应拓展到作业、成本动因及其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关系的分析。

二、关于经济批量模式的运用。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两部分相关成本基础上: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经济采购批量)或储存成本和调整准备成本(经济生产批量)。由于这两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减的相互关系,通过微积分求极值或通过逐次测试后知:所谓经济批量就是两部分相关成本相等时的批量。然而,在JIT环境下,如此求经济批量的方法已没有意义。首先,JIT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而柔性制造系统的运用,又为调整准备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技术条件,传统上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现在缩短为几分钟,因此,调整准备成本在新经济环境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统的运作,还建立在长期、稳定而良好的供应合约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供应基础,就没有JIT。因此,所谓订货成本也不再是与批次相关的成本,相关的成本数额也大大减少。如此,经济批量中的主要相关成本只有储存成本。储存成本与储存量相关,储存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减少储存量,降低储存成本。这也就是所谓“零库存”的要求。现代的“经济批量”实际上应该是:仅在需要时才提供的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四、关于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货币时间价值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决策结论均会受初始投资、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这些因素的内涵更为丰富了,这是我们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资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占绝对多数,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培训等投资,由于这类成本的数额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将其资本化,并作为初始投资考虑,不容忽视;其次,传统的经营现金流量的预计主要考虑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销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减少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中,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已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无形效益,而且,由于辅助支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产生的间接效益也有不断增长之势,对此我们也不能再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时,应尽可能预计因长期投资而引发的无形和间接效益。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运营 财务决策 战略决策 企业

一、企业资本运营概述

1、资本运营的概念

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内部一切可以增值的价值的总称,企业对资本的拥有表现为强大的资源支配权。运营的一般含义是指对企业的筹划和管理活动,那么所谓资本应该是指对企业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所谓资本运营,就是指以追求最大利润或资本最大增值为目的,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通、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调整和优化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作,实现增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2、资本运营的主要特点

(1)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资本运营者不仅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要考虑运用一切经营手段扩大可以利用的资本的份额,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来获得更大价值的增值。资本运营的这种开放性,使企业面对的经营空间更为广阔,打破地域、行业、部门、产品等分割,把企业看成可增值资本的载体,使企业资本随着利润的多少和高低而转移。

(2)资本运营要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动是资本的内在属性,资本只有通过不断的流动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增值,资本的闲置是资本的极大浪费和流失。一方面,资本运营要求通过资本形态的变化,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的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和产品上,优化资本的组合质量,达到资本有效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资本运营要求加快资本流动的速度,缩短资本的流动过程,提高资本的流动效率,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

(3)资本运营具有分散风险的要求。资本运营而对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在未来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而也存在着风险。任何一项资本运营活动,总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自己的资本既能够安全运行,又能够得到最大盈利,因此资本运营均趋于把资本分散并吸收其他资本参股,营造一种分散和混合的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组合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而增强资本的抗风险能力。

(4)资本运营重视资本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而非占有权。利润来源于对资本的使用、运作而非占有,因而资本运营把资本的支配和使用看得比资本占有史为重要。资本运营关注一切有利于自身资本扩张的资源,可以通过控股、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将木不属于自身占有的有增值价值的资本纳入自己的支配体系,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企业,从而增强竞争能力,“做大蛋糕”,提高获取更大盈利的可能性。

二、完善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的建议

1、企业资本运营应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并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协调

(1)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广义上包括目的与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狭义上只包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认为战略是由若干要素构成。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是由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要素构成的。产品与市场范围说明企业属于什么特定行业和领域;增长向量说明企业有产品与市场范围向未来产品与市场范围移动的方向即企业经营方向;竞争优势表明企业某一产品的市场组合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凭此可给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协同作用指明了一种联合作用的效果,涉及到企业与其新产品与市场项目配合所需要的特征。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

(2)为何要以企业战略为依据。企业战略的总体指导性。企业战略是指贯穿于企业一定历史时期的所有重大决策中的指导思想及其事关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目标、规划与谋略;是企业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总体指导思路,具有强大的指引性。企业战略的科学性。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战略是充分分析了所有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内条件)之后决定的。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二是战略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企业对影响企业经营因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各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法、学习曲线法、竞争性分析法、成本领先地位分析、产品差异分析、价值链分析、盈利相关分析、市场份额分析、产品质量分析、技术领先优势、关系矩阵、成长/份额矩阵分析、吸引力矩阵分析等,这些分析方法或工具为企业科学地、正确地确定企业战略提供了保证。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的盲目性,是指国内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目标定位不能反应企业实践发展的要求。表现在:一是重产权资本运营轻产业资本运营。部分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产权资本运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所以要从产业资本运营转向资本运营,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自己的主业,结果搞得企业组织庞大,但资本盈利性却较小;二是资本运营不讲究量身策略。有些企业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施无关联多元化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养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正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国内企业资本运营应该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运用各种资本运营方式、方法来进行。

2、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决策水平

(1)处理好战略决策与财务决策的关系。在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在具体资本运营方式的选用上,要以战略决策为主,并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战略决策为主是指在扩张、收缩或治理型资本运营方式类型的选择上应以企业战略为依据来确定。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因素是不利的,以及分析企业自身在竞争中存在哪些有优势和长处、哪些劣势和不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在行业或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决定采取何种企业战略等。另外,企业对影响企业经营因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各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或工具确保了企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发挥财务决策为辅和细化的作用是指在先定的资本运营类型后,以财务管理的各种分析、决策方法来评判该资本运营类型下方案的盈利性、可行性,以对战略决策进行财务管理上的第二道把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与收益的比较,选择具体资本运营方式。

(2)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方法的运用方式。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方法的主体方法。据有关调查,国内企业所采用的决策方法中,成本法是最主要的评估方法,占95%左右。收益法一般被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无人采用。一般其中的收益法是最科学合理的一种决策方法,其被国际公认为是企业价值估算最恰当、最理想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却被企业运用的最少,这一点是一定要更正的。所以,应提倡一般的企业在决策时以收益法为主体方法。当然,这也要根据企业的客观情况而定,应该收益法也有它的缺点。辅以非主体方法的验证。因为各种决策方法都有它的缺点,都有它小适用或发生偏差的情况,所以企业有必要再选用另外一种方法加以验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与科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期权法的优点决定了它应当被用为验证方法的第一选择。

(3)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操守等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而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说又处于一个管理的核心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各相应执业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企业财务决策时选用的财务方法,必然提高了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特别是收益法、期权法的复杂原理和对数学等方面的高要求。成本法原理简单、操作简便,这也是以往企业财务决策大都采用这一方法的原因。所以,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本运营上下功夫,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企业产权资本运营中的虚值资本运营

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包括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本运营、无形资本运营。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是产生的新价值的源泉,而企业的劳动力就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本运营和无形资本运营当中,所以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三个过程,企业的所有资本的运动只能表现为各资本类型的等值的转化,而没有新增价值的产生。

不论企业进行产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企业价值的增值都离不开企业的虚值资本的运营。所以企业不论进行产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都要重视虚值资本的运营。

然而,在企业进行产权资本运营时,主要是并购资本运营,其并购动机决定了并购的成败就取决于企业并购后新企业或两个企业的虚值资本运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将原有的和新增的虚值资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虚值资本整体,然后发挥虚值资本的价值创造作用。所以,企业虚值资本的运营对企业的产权资本运营的成败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产权资本运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进行企业虚值资本的整合。

三、结论

本文在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理论与方法上,吸取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针对国内企业资本运营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思考解决办法,提出企业资本运营要以企业战略为依据、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加强企业产权资本运营中的虚值资本运营三个建议。

本文对企业资本运营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力图为完善企业资本运营的实务提供一个理论指导。但是,由于能力及篇幅所限,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提出的方法也还有待于在实务中进行一步验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 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企业出版社,1997.

[3] 肖瑜、刘兴云、王维虎:资本经营战略[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运筹学;服务型政府

一、公共政策与运筹学的理论概述

1.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制定。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目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国外学术界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主要有:宁骚认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过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陈振明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教授相继对公共政策制定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2.运筹学系统理论。运筹学问题和运筹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运筹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史书《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决策并存。运筹学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运筹学的理念就在于系统性、数量化、交叉性、最优性。运筹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则是人类的智能活动的高级形式。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从管理实际出发可以把运筹学看作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一切运筹问题都是由目标、条件、决策三者构成的。运筹学的任务是正确提出运筹问题,以系统观点分析问题,制定表达目标、条件、决策的数学方法,发明求解运筹问题的算法,寻找在满足限制条件下达到目标的最优决策。

二、现行政策制定系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观上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我们必须尽快推进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上由传统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向现代公共政策制定模式转变。从总体来看,我国传统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策制定中缺乏程序理念。目前,我国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缺乏民主决策理念,缺乏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易导致决策失误,并且导致决策成本的居高不下,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政府决策权高度集中,政府决策过程也高度封闭,缺乏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政策制定不重视民主和科学的程序,我国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水平还不高,缺乏比较完善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法律手段与法规体系。

2.政策制定系统不完善。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在政府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当前地方政府决策系统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三个方面。第一,信息子系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基础,它包含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政府信息系统收集民情民意的渠道不畅,影响了公共利益的表达与实现政府决策中枢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加上各个部门利益冲突,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第二,咨询子系统参与政策的制定,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对决断子系统有较高的要求,决策必须正确合理,规划要周密可行。然而目前设立的决策咨询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决策研究机构的专业性不强,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能够给决策层提供的有效建议并不多。再加上民间咨询机构发育不成熟,得不到政府决策者的重视。第三,监控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总政策目标执行政策。但是政府现有的决策监督系统并未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当前监督系统不独立,往往受制于决策机构本身,造成监督部门不能真正履行监督之职,监督系统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运筹学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完善

(1)运筹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合理性。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策制定者凭借政策手段需要达到的一定的政策目的。政策的本质及功能是:第一,它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的工具或手段。第二,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第三,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简而言之,政策是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的,政府通过制定合理高效的政策来给公民提供便利的服务。而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就需要政府人员对其制定的过程进行精确的测量以及对制定结果的反馈。如今,政策的制定正在慢慢以定性研究转为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能够脱离主观因素,更客观地去反映事实,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运筹学可以用量化的方法来测量出一项政策制定的好与坏,甚至可以预测出政策执行后,公民对其支持度。(2)运筹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必要性。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就是政府依照一定的程序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而公共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各项基本功能。在这些基本功能中,良好的运用运筹学理论,利用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制定政策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利分配,只有让公众体会到公正、公平,公共政策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而公平、公正的政策制定就不只是需要定性的分析,更多的是依靠定量的分析。抛弃主观的人为因素,用数字这一极具说服力的方法来体现。因此把运筹学运用于政策制定中,有可能实现公共政策的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代表公共利益,从而保证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定性分析是基于管理者的判断和经验。当管理者对所决策的问题具有丰富经验或者所决策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问题的决策就倚重于定性分析,反之当管理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者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复杂,那么定量分析在管理者的最后决策中将担负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学习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筹学就大有用武之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丰富的信息来源,以及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的合理收集、加工、传递不仅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理论来源,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策过程服务,保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有效的执行,以取得预期目标。通过一些量化的方法去正确认识公共政策信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活动规律,建立并完善现有的公共政策制定信息系统,是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举措。

四、结语

在全球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运筹学的卓越之处在于其思想和方法。对政府来说,运筹学最根本的作用是:可以将各种资源的利用进行最优化管理,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现在运筹学的工具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可以用集成的软件,来代替以前只有数学家才能算出的复杂计算,这样就可以让那些不太懂具体数学规划算法的管理者,也可以运用运筹学的理念来实现管理决策的目的。这也是运筹学在新世纪将得到更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合理的方法去制定一项正确的政策也是政府实行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1998

[3]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运权.《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黄艺.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8

[6]戴宗.将协商决策模式运用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适用性[J].科学决策.2011(12)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运输决策 运输方式 运输路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断壮大,物流利润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黑洞”。运输决策是第三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决策问题,进行物流运输决策优化研究,能够提高物流运输管理的科学水平。

一、第三方物流运输优化决策的概念

决策作为物流企业的重要职能,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方物流运输优化决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选择运输方式、载运工具、运输线路,结算运输费用及相关手续费,配备运输人员等,实现运输路径短、运输环节少、运输速度快和费用少地使货物运至目的地。避免不合理的运输和次优化的情况出现。

二、第三方物流运输优化决策的内容

1.第三方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决策

(1)第三方物流运输方式选择决策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运输方式决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所运输的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产成品的性质、规格、数量等标准,从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出发,运用决策理论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的过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运输方式的决策,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保证货物安全地、快速地、经济地运到目的地。

(2)第三方物流运输方式选择决策方法

物流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物品安全、快速和低成本的运输,即运输的安全性、速度性、准确性和经济性,这几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三方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环境、运输服务的目标要求,采取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定性分析的的方法进行选择。单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就是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提供运输服务,常用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在确定运输方式评价因素的前提下,根据这些评价因素对运输方式的选择所起的作用不同,分别赋予其相应的权重,然后对几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汇总计算,最终选择一种运输方式的方法。

①评价因素的确定

评价运输方式的因素有运输方式的安全性、速度性、准确性和经济性等。

②权重的确定

企业的环境不同,货物的规格、性质、价格等不同,收货单位要求的运输批量和交货日期也不同,这些特性对运输方式的选择的重要程度也因此不同。所以,可以通过给这些评价因素赋予不同的权数加以区别。设a1、a2、a3、a4分别为安全性、速度性、准确性和经济性的权重。并使其满足:

∑ai=1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决策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所区别,偏好会有所不同,因而给定的权重不同,这样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③计算运输方式的综合评价值

运输方式的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Fi= a1F1i+ a2F2i+ a3F3i+ a4F4i (i=1…5)

A.安全性的数量化。运输方式的安全性可以用某段时间内货物的破损率来表示。破损率越大,则安全性越低; 破损率越小,则安全性越高。假设这五种运输方式的破损率分别为D1、D2、D3、D4和D5,则平均值D为:

D=(D1+ D2+ D3+ D4+ D5)/5

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性,可用相对值表示如下:

F1i= Di / D (i=1…5)

B.速度性的数量化。运输方式的速度性主要表现为货物从发货地到收货地所需要的时间,即货物的在途时间。所需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反之,所需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假设这五种运输方式的所需时间分别为T1、T2、T3、T4和T5,则平均值T为

T=(T1+ T2+ T3+ T4+ T5)/5

各种运输方式的速度性,可用相对值表示如下:

F2i=Ti/T (i=1…5)

C.准确性的数量化。运输方式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计划的时间、成本等与实际发生的时间、成本之间的误差,误差率越小,则准确性越高。假设这五种运输方式的误差率分别为Q1、Q2、Q3、Q4和Q5,则平均值Q为:

Q=(Q1+ Q2+ Q3+ Q4+ Q5)/5

各种运输方式的准确性,可用相对值表示如下:

F3i=Qi/Q (i=1…5)

D.经济性的数量化。经济性主要用物流费用的多少来表示,相关物流费用主要包括仓储费、运输费、装卸搬运费、包装费及相关手续费等。在运输过程中支出的总费用越少,则经济性越好。假设这五种运输方式的误差率分别为C1、C2、C3、C4和C5,则平均值C为:

C=(C1+C2+ C3+ C4+ C5)/5

各种运输方式的准确性,可用相对值表示如下:

F4i=Ci/C (i=1…5)

求出综合评价值之后,从定量分析的原则来看,选择数值最大者。

即:max F=max(F1、F2、F3、F4、F5)

多式联运的选择就是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联合起来提供运输服务。在实际运输中一般铁路与公路联运、公路或铁路与水路联运、航空与公路联运应用较为广泛。

2.载运工具的选择决策

(1)载运工具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

尽管现在交通发达可供选择的载运工具较多但对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运输不是所有承运人都能很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运输工具的。对于运输工具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运输费用还要考虑仓储因此要综合考虑进行选择。

另外,运输工具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营运特性,包括速度可得性、可靠性、能力、频率等。相对来说汽车运输虽费用低,但运量小能力不如火车和轮船而火车、轮船虽运量大费用也比较低但急需时却不如汽车那么容易获得。

(2)载运工具选择决策的方法

运输成本比较决策法,实际上是运载工具决策的量化分析方法。不同的载运工具产生不同的运输成本。因此最佳的运输服务方案是既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又能使总成本最低。

3.第三方物流运输线路选择决策

(1)概念

第三方物流运输线路的决策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利用运筹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物品从供应地到需求地运输过程中所有的运输线路,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的过程。第三方物流运输线路决策可以实现整个运输方案选择和优化的合理化,将货物以最短路线、最快速度和最小费用从供应地运往需求地,快速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

(2)第三方物流运输线路的选择优化

①起讫点不同的运输线路选择优化

从单一的起点到终点,有很多条线路可以选择,然而,运输线路选择优化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使总路程的长度最短的线路。这就是运输规划中的最短线路问题,通常称为最短路径法,或者称最短路线方法。即是列出最短运输线路计算表,分步骤地计算。通过比较,选择走近路。

最短路径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求解。把运输网络中的线路(有的称为链)和节点的资料都存入数据库中,选好起点和终点后,计算机可以很快就算出最短路径。

②起讫点相同的运输线路选择优化

起点与终点为同一地点(起迄点重合)的物流运输线路的选择优化,目标是寻求访问各点的次序,以求运行时间或距离最小化。这一类问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在实践中通常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结合历史经验寻找比较适合当前情况的方法。历史经验总结如下:应尽量使车辆运行路线形成泪滴状。一般情况下,当运行路线之间不发生交叉式时,车辆运行线路的安排是合理的。

③多个起讫点直达的运输线路选择优化

在有多个供应地向多个收货地供应货物或提供物流服务时,物流运输线路选择优化的任务是要为各收货地指定能够安全、快速、低成本为其服务的供货地,同时要实现整个供货地和收货地系统的最优。

图上作业法包括运输线路不成圈的图上作业法和运输线路成圈的图上作业法。运输线路不成圈的图上作业法较简单。就是从各端点开始,按“各站供需就近调拨”的原则进行调配。成圈的线路流向图要同时达到既无对流现象,又无迂回现象的要求才是最优流向图,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运输方案。

三、结论

在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运输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但通过运输优化决策降低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快速、方便和安全的配送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本文所提供的运输优化决策的内容及方法,应该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输决策提供实际操作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俞明南,刘申,李阳.物流管理中的运输决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胡松评.运输方式选择的决策模型[J]. 物流科技. 2002(02)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6篇

基于此背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董事会主席、决策成本概念框架工作组主席Larry R.White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成本计算与决策应用方法?―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包括原则、概念和约束条件等标准体系,以解决当前悬而未决的问题。日前,Larry先生到访中国,同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中国成本研究会等专业机构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举办多场专题讲座,介绍了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的应用。

必要性

寻求最优的成本方法是近几十年来的趋势,依次从传统标准成本法,到作业成本法、产出成本法、德国成本核算法、资源消耗会计、精益会计等。然而,种类繁多的成本计算方法常常令决策者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

一方面,众多的成本计算方法或成本计算方案之间界限模糊,迄今尚未有一个可供各类组织机构立足的基础,来判断如何选择最好或者最适当的方法来计量与报告管理决策中的成本;另一方面,针对外部使用者对外报告的成本信息有别于应用于内部决策的成本信息。概念上的误解导致了在实务上严重忽略或者扭曲了内部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所以,为内部决策者所需要的成本信息的生成创建一个清晰的参照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Larry表示,管理会计的重点是由历史性报告(即曾经发生过什么)转变为预测性报告(即能够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使得相关问题都复杂化了。除非运用框架所提供的可靠的指导原则,否则,历史性信息将被曲解和误读,预测也只能从一个具有不准确资源耗费比率的成本基础上进行,其结果将误导决策者。他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IMA合办的论坛上指出,各个行业需要决策成本框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在完全为决策层所做成本分析方面存在巨大的真空,当决策层需要指导,需要答案的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从哪里找寻这些答案。换句话说,管理者们需要一个更完备的成本信息,要解决其对各种成本法主张及其功能的困惑,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合乎逻辑的框架来辅助人们合理地评价与使用这些成本法。

正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凤委副教授所言,如果董事会上每个决策都是正确的,每个人出差都可以坐头等舱,而不是盯着财务部去控制成本。这也正是决策成本法的价值所在。

双重性

“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是很前沿的方法论,在美国也是刚刚制定出来,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司在成熟地采用这样一套框架。然而实际上,这个框架中的一些概念、原则已经在不同的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Larry介绍道。

决策成本法打破了现有企事业单位“就成本论成本”的管控思维,是一种用于组织内部使用并确保用于决策的成本信息能够反映组织的资源与经营特征的方法论。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的目的、原则、概念和约束条件将使整个组织中的管理会计师与管理者更好地利用成本信息,把它和整个组织更清晰地关联起来,并且在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改善决策。其中,“目的”表示决策成本法要做什么,“原则”与概念是支撑“目的”的实现,“约束条件”则作为质量控制。其核心是因果关系原则(管理目标中的定量产出与为得到这些产出所消耗的投入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类推关系原则(利用因果关系来推断过去或将来的动因或结果)。

Larry从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源利用等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决策成本动因与后果和决策管理的关系;以流程为载体,深入分析了作业与资源利用和决策管理的关系,为企事业单位运用成本管理手段制约决策权力和管控运营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框架与实战技能。也就是说,这正与中国实务上关于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成本指标与技术经济指标相结合、成本管理与业务活动相结合等主张不谋而合,在某种意义上,或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控水平。

功能性

决策成本法可以为组织机构的经济资源利用提供一种货币反映,并帮助管理者了解组织机构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因果关系。它协助管理者分析与决策,最优地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而显著改善成本决策管理现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外部报告更加注重规则和标准不同,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针对的是企业内部决策。”Larry表示,框架关注的是企业在进行内部决策时,可以利用该框架中的原则、概念与约束条件客观地评价各种成本法及其运用的前提条件,同时,框架还可以回答比如“哪些原则与概念能最好地反映一个组织的资源与经营的状态”、“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决策所导致的产出如何消耗资源”等问题。

“对于决策成本概念框架来讲,第一原则是因果关系,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经理人,而外部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股东。”在他看来,决策成本法框架可以从两方面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第一,它提供能够让企业内部的经理(运营经理而非财务经理)看得懂的信息,包括资源、生产力等成本信息;第二,这些成本信息,无论是在营销、业务单元还是销售过程中的成本都是可以确定的,是可以管理的,企业内部各个层级的经理能够通过框架更有效率地实现目标,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组织价值。

此外,和企业外部报告不同,企业会被要求在报告期限内去满足短期目标,决策成本的内部信息不受时间限制,允许企业从战略上考虑在一个长期的跨度下,企业的目标需要如何通过运营等来匹配,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AHP;一致性检验;多专家评估决策;判断偏差d;一致性系数CI

中图分类号:TP399

运输是物流决策中一个重要环节。除产品的成本外,运输成本与其他物流活动成本相比,在物流中所占的比重很高[1]。运输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运输方式的选择则是首要的。一个高效的运输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首先,有助于扩大市场。高效、廉价的运输可以降低产品运达远距离市场的运输成本。这就使得产品能够渗透到其原本无法进入的市场。其次,降低成本。廉价的运输可以使得市场和产地分离,企业可以选择具有优势的地方进行生产,这将会带来成本的下降。最后,提高产品竞争力。廉价、有效的运输不仅能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同时也会使产品的总成本下降,从而导致产品的售价降低。

在物流运输行业,主要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同的运输方式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从而会导致了不同的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和客户服务水平等。因此,运输方式的选择是行业决策者在做出运输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1]。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解决物流运输最佳方式的选择问题。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多目标决策分析的重要方法,可以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导入模型中,以数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是一种强有力的系统分析方法。对于最佳运输方式的选择,胡松评从速度、成本、便利性、运载力、安全性等方面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运输方式选择决策的评价模式,为企业选择运输方式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模型。

在交通运输方式的效益和代价方面,纪跃芝、冯延辉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建立了两个层级结构。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了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过程以及该方法解决这种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有效性[1]。

1 构造层次评估决策模型

1.1 获取和确定评估准则

在运用AHP方法的过程中,首先获取和确定物流运输领域内的相关评估准则。评估准则亦即评估因素,影响专家对方案的评估,决定方案是否被采用的关键因素,每个方案都包含的多个关键因素。不同的运输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应用条件和关键因素等,例如,铁路运输,通常考虑成本、时间、可靠性等因素,这些就是决策过程中的评估准则。此外,评估准则的获取还受到实际的运输需求的影响,例如运输的对象是海鲜时,则主要考虑运输时间;若是玻璃等易碎物品,则主要考虑可靠性等。所以评估准则的选取十分重要,直接影响评估模型的构建,以至于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1.2 构造层次评估决策模型

构造层次评估模型就是将问题系统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模型。在模型中,复杂问题被分解,分解后各组成部分称为元素,元素又按具体情况分为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也受上一层次的准则支配。模型的层次可分为三类: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和最底层(方案层),其中中间层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进行层次划分,可为一层、两层或更多层。

确定评估准则后,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自上而下的次序确立评估模型中具体的层次结构,并对各个评估因素进行分类细化,然后对初步形成的层次结构和评估准则集合进行评审和修订,最后得到能够全面反映该领域的评估模型。

2 评估各层元素的重要性

层次评估决策模型构建完成后,专家需要对各元素、各方案对于上层准则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得到各层的排序向量。通过专家的判断矩阵求各层元素的排序向量是AHP最为核心的工作。首先,在单个准则下,多专家对某准则所支配的各元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然后,重复操作即可得到所有准则所支配的各元素的重要性。

2.1 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本文采用两两“成对比值”构造专家判断矩阵。专家Ek对于某准则的判断矩阵用A(k)=(aij(k))n×n表示,且得到的A(k)是正互反判断矩阵,因此满足:aij(k)=1/aji(k), 。若A(k)为完全一致矩阵,则存在一个排序向量ω(k)=(ω1(k),ω2(k),…,ωn(k))T使得等式aij(k)ωj(k)=ωi(k)成立。若A(k)不是完全一致矩阵,则不存在一个排序向量满足上述等式约束。

根据专家判断矩阵,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即该层各元素对于上层某准则的重要性。计算公式:

,其中i=1,2,…,n (1)

其中,n为该层元素个数。

2.2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专家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的不确定性,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会影响评估和决策的结果。AHP方法用一致性检验来评价人对客观事物判断估计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专家k的判断偏差采用系数dij(k)来衡量,采用公式dij(k)=|aij(k)ωj(k)-ωi(k)|(i,j∈N)计算专家的判断偏差。那么,我们用所有判断偏差中的最大值来衡量专家得到的排序向量的优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d(k)=max{dij(k)|(i,j=1,2,…,n且i≠j} (2)

该值说明判断矩阵A(k)的排序向量ω(k)=(ω1(k),ω2(k),…,ωn(k))T满足完全一致性约束公式aij(k)ωj(k)=ωi(k)的情况;系数d(k)表明排序向量ω(k)的优劣程度,该值越小则说明ω(k)越能更好的近似满足上述约束,同时也表明ω(k)越逼近判断矩阵A(k)的固有排序向量。

本文采用专家的判断偏差来构造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CI(k),且采用公式CI(k)=1-d(k)来计算,该公式表明专家k的判断偏差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就越大;反之亦然。CI(k)值越大则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专家的评估结果越准确。如果CI(k)≤0,则认为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过低,要求该专家修正判断矩阵或重新给出判断矩阵。

2.3 确定专家权重

若判断矩阵A(k)是完全一致的,则专家是等权重的;若判断矩阵不是完全一致的,则专家的权重是不相等的。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来计算专家的权重,公式如下:

(3)

其中,s为专家人数。

2.4 综合多专家的评估结果

在多专家评估决策过程中,考虑专家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引入专家权重,计算该层元素对于某准则的最终排序向量,计算公式如下:

(4)

3 综合评估结果

3.1 综合层次评估结果

在评估过程中,综合层次总评估结果就是计算各层元素对于最终目标的最终排序向量。

有s个专家,m个准则,n个元素,φj表示第j个准则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ωij(k)表示第k个专家得到的第i个元素对于第j个准则的重要性,βj(k)表示第k个专家评估第j个准则的权重。则第i个元素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5)

其中i=1,2,…,n。公式(5)在计算各元素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中,充分考虑了各专家对结果的影响。

3.2 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在层次结构模型中,逐层向下计算各层对于总目标的排序向量,由公式(5)最终计算出方案层各元素对于项目总目标的评估排序向量。可得到方案层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ω=(ω1,ω2,…,ωn)。比较结果ωi的大小,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4 算例分析

下面给出一个简化的案例,用以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物流运输方式选择中的运用。某公司要从杭州运输一批玻璃制品到西安,要求从铁路和空运两种运输方案中选择最佳运输方案。在决策中只考虑费用、时间、风险三个因素,现有三位专家对两种运输方案进行评估。首先构建评估决策模型,评估决策模型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运输方案决策层次结构图

4.1 计算费用、时间及风险对于目标的重要性

三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分别为:

, ,

由公式(1)、(2)、(3)得到三个排序向量、评估偏差和专家权重:

排序向量 评估偏差 专家权重

专家1 ω0(1)=(0.46,0.40,0.14)T d0(1)=0.10 β0(1)=0.47

专家2 ω0(2)=(0.53,0.35,0.12)T d0(2)=0.08 β0(2)=0.48

专家3 ω0(3)=(0.46,0.39,0.15)T d0(3)=0.89 β0(3)=0.05

由公式(4)得到费用、时间及风险对于目标的重要性为ω0=(0.49,0.38,0.13)T。

4.2 计算铁路、空运两种方案对于准则费用、时间和风险的重要性

(1)铁路、空运对于费用的重要性

三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为:

, ,

由公式(1)、(2)、(3)得到三个排序向量、专家评估偏差和专家权重:

排序向量 评估偏差 专家权重

专家1 ω1(1)=(0.70,0.30)T d1(1)=0 β1(1)=0.34

专家2 ω1(2)=(0.72,0.28)T d1(2)=0.02 β1(2)=0.32

专家3 ω1(3)=(0.75,0.25)T d1(3)=0 β1(3)=0.34

因此铁路、空运对于费用的排序向量为ω1=(0.72,0.28)T。

(2)铁路、空运对于时间的重要性

三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为:

, ,

由公式(1)、(2)、(3)得到三个排序向量、专家评估偏差和专家权重:

排序向量 评估偏差 专家权重

专家1 ω2(1)=(0.22,0.78)T d2(1)=0.01 β2(1)=0.33

专家2 ω2(2)=(0.20,0.80)T d2(2)=0 β2(2)=0.34

专家3 ω2(3)=(0.27,0.73)T d2(3)=0.01 β2(3)=0.33

因此铁路、空运对于时间的排序向量为ω2=(0.23,0.77)T。

(3)铁路、空运对于风险的重要性

三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为:

, ,

由公式(1)、(2)、(3)得到三个排序向量、专家评估偏差和专家权重:

排序向量 评估偏差 专家权重

专家1 ω3(1)=(0.60,0.40)T d3(1)=0 β3(1)=0.34

专家2 ω3(2)=(0.57,0.43)T d3(2)=0.003 β3(2)=0.33

专家3 ω3(3)=(0.62,0.38)T d3(3)=0.01 β3(3)=0.33

因此铁路、空运对于时间的排序向量为ω3=(0.60,0.40)T。

4.3 计算铁路、空运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

根据公式(5)计算铁路、空运对于总目标的排序向量:ω=(0.52,0.48)。

比较排序结果,可以得到铁路运输优于空运,因此最佳选择方案为铁路运输。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多专家评估的层次评估决策模型。评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获得专家的判断矩阵和确定专家的影响权重。在评估决策模型中,引入系数d来衡量专家判断的偏差,并且采用这个偏差系数来构造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CI,用于反馈专家的判断矩阵信息。此外,在评估决策过程中用CI计算各专家在各层中的权值,充分考虑到每个专家在评估过程中的影响,以此提高最终决策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运输方式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Fazlollahtabar H, Nosratabadi H E, Salmani H. Designing a Fuzzy Expert System to Evaluate Alternatives i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SEA,2010,3(4):409-418.

[3]李超.基于一种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中央民族大学,2012.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物期权;投资决策;船舶投资

中图分类号:F407.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船舶投资是航运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国际航运船舶投资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影响收益的因素多等特点,投资决策做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公司的成败,因此建立正确的投资决策方法对航运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基于实物期权的船舶投资决策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投资决策方法概述

1)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

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为核心,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主要采用非折现的决策方法,以投资回收期和会计收益率为主要指标。50 年代以后,开始使用以内部收益率(IRR)和净现值(NPV)为主的折现指标进行投资评价。净现值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估计项目的未来的预期现金流,然后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选择与项目风险相适应的折现率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则可以投资,反之则放弃。1993 年出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及交通部水运规划研究院编写并于 1996 年出版的《水运建设项目评价手册》建立了以内部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财务评价只要计算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利润率等指标。我国航运企业的船舶投资决策采用的方法几乎都是根据这些有关部门的方法或手册的要求来进行的。

2)基于实物期权的投资决策方法

期权是一种未来的选择权,是指购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后所获得的在将来某一特定到期日或某一时间内按协定的价格购买(call option,看涨期权)或出售(put option,看跌期权)一定数量的某种标的资产的权利。实物期权是把金融期权的定价理论应用到非金融领域的实物资产投资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与金融期权类似的实物资产投资的选择权。Black 和 Scholes(1973)在美国《政治经济学》发表“期权与公司负债定价”论文,给出了欧式股票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B—S 公式)。Myers(1977)提出了实物期权的思想,认为项目的价值不仅来自于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量,还来自成长的机会,他将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引入实物投资领域,首次提出将投资机会看成是“增长期权”的观念,认为由战略投资的管理适应性引起的不对称可以反映出项目价值的两部分,即传统的直接现金流 NPV、经营柔性和战略决策相互作用的期权的价值。Ross(1995)指出,项目的价值有三个来源,即项目的 NPV、项目本身内含的期权价值和因资本、价格变动带来的期权价值,期权普遍存在于所有项目中。期权的定价模型主要有 Black,Scholes 和Merton(1973)提出的连续型的B—S定价模型和CoxtRoss(1976)提出的离散型的二项式定价模型。目前实物期权已经从定义、分类、定价形成了一个体系,在理论上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正处于应用的阶段。Decisionneering 公司分析服务部副总裁-乔纳森·芒在《实物期权分析》一书中分析了实物期权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如研究与开发领域、石油天然气行业、高科技行业的研发等。乔纳森·芒曾在毕马威咨询公司做咨询经理的时候,已经为多个公司建议和使用实物期权,包括联合利华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瑞士信贷、摩托罗拉等,并且他主持开发的实物期权分析软件也已经于2003 年初问世。

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的优越性

实物期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所没有的优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实物期权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不确定性的价值,即认为将来不确定性程度越大,其期权的价值也越大。而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认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会降低投资的价值,因而容易低估项目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

2)实物期权方法除了考虑传统意义下的以现金流为基础的价值外,还体现了管理柔性的价值,从而能够更加完整、合理地评估投资的价值。此外,企业管理的的灵活性还赋予管理者主动构造实物期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柔性价值。当无管理柔性时,净现值的概率分布对称,静态净现值等于正态分布的均值;而存在管理柔性时,概率分布变得不对称,增加了投资获利的机会,减少了损失的可能,从而增加了投资机会的实际价值,超出的这部分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即是主动管理、积极竞争等管理柔性产生的价值。

3)实物期权方法修正了 NPV 法关于投资可逆的假设,更加符合实际。由于资产的专用性、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等,大多数投资是不可逆的,投资存量中总有一部分转化为沉没成本。但是投资确定以后,未必在其生命周期内持续固定,管理者可以做出某种变更来影响现金流或项目寿命。实物期权在承认投资不可逆的同时,认为投资具有可推迟性,而项目的许多不确定性会随时间的推移最终消除,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投资的这一特点有效的扩张项目的价值。

4)实物期权方法采用的折现率为无风险利率,其定价融入了金融市场的规则,不需要根据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对折现率进行修正,因而相对准确和客观。实物期权的价格是根据动态复制的数学思想做出的,不是主观确定的,虽然与NPV 方法一样也是基于未来现金流的估计,但实物期权更能够从实证来考察,能更好解释实际的投资行为。

实物期权应用于船舶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

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是一种适用于高度不确定经济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方法。从国际航运船舶投资的环境及其风险分析来看,国际航运船舶投资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正是这种国际航运船舶投资所具有的灵活性,决定实物期权方法在船舶投资的适用性。

投资者购买船舶后,在船舶的营运过程中,具有根据国际航运市场变化的调整经营策略的灵活性,在国际航运市场的低谷时期,运价太低不能抵偿船舶营运的变动成本,为了避免进一步损失,可以将船舶出租或到二手船市场卖掉船舶。因此这一出租或转卖的灵活性从期权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国际航运船舶的转换期权。对于经营国际航线的班轮公司,投入某一航线的船舶可能在初期是亏损的,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它可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并且在市场转好时或位企业后续投资奠定了基础,这些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因此这一基于未来发展战略,从期权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增长期权。

实物期权方法在船舶投资决策中应用步骤

船舶投资决策实物期权的基本思路是,投资购买船舶的真实价值可以看作是扩展的净现值(ENPV)即项目净现值(NPV)加上该投资包含的实物期权的价值(VO),其基本模型可表示为:ENPV=NPV+VO。根据此公式实物期权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收集数据

全面占有数据是所有投资决策方法中共同的第一步,因此船舶投资决策也不例外。实物期权方法需要的数据与传统的船舶投资决策方法所需要的数据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购买船舶造价或租赁船舶的租金、未来净现金流的预测等。

2)构造应用框架

船舶投资项目中的实物期权较为隐蔽,分析和辨别项目中所隐含的实物期权是构造实物期权应用框架的重要环节。分析从提出投资决策方案、船舶建造到营运期末各个阶段船舶投资项目所具有的实物期权的种类,以及这些实物期权之间的联系。在提出船舶投资决策阶段,可以根据航运市场情况,选择立即投资还是等待获得新的信息后再决定投资与否;实施投资后,进入建造阶段,在投入一定资金后,如果发现航运市场环境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可以放弃投资把损失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入营运期后,可以根据市场因素变化,通过停止船舶营运(封存船舶)、启动船舶营运(船舶启封)、转换经营方式(自己经营或出租)、拆解船舶等。辨识在船舶投资中可能的实物期权并分析各个期权对船舶投资价值的影响,这样就建立了船舶投资决策应用框架。

3)选取定价模型并计算实物期权价值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常用二项式定价模型和Black-Scholes公式。二项式是用动态规划方法,罗列出实物期权有效期内标的的可能价值,将未来价值和现金流返回到当前决策点,用反向递推的方法解决决策问题。B-S 模型采用解析解的方法,期权价值用一个等式表示输入量的直接函数。在这两个模型中,需要的大部分资料已在 NPV 方法中收集到。计算船舶投资的现在价值、现金流和每个不确定性的波动率,无风险收益率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建立期权定价公式即可计算出期权的价值。

4)计算项目 ENPV,做出决策

依据前述公式计算船舶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为保证结果的科学合理,还要对选择的模型和计算过程进行检查,进一步讨论是否可以通过项目投资阶段和模块数目的增加创造出更多的期权,是否具有相同性能的其它备选方案。经过多次重复可以极大提高运用实物期权评价非共识性项目价值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项目价值作灵敏度分析,以确定不同参数影响项目价值的大小,进而在实际管理中易于风险控制。

结语

基于实物期权的船舶投资决策方法,考虑到了经营管理柔性及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价值,肯定了通过积极管理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一种先进的投资决策方法。它更加符合船舶投资决策的实际情况,因此对航运公司船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瑞庆.国际航运投资决策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4):116-119.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侦查决策;经验型侦查决策;科学型侦查决策;风险;效益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094-02

一、侦查决策的概述

对侦查决策的概念学界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侦查决策即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需要在具体的案件条件和客观环境中,设定侦查活动的具体目标,对已掌握的情报信息和可采用的侦查方法、措施进行分析,确定侦查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这一实践过程[1]。有的认为:侦查决策就是侦查人员为了实现预定的侦查目标,运用侦查方法和手段,在掌握大量有关侦查情报信息的基础上,对要实现的目标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侦查行动对策[2]。笔者认为侦查决策具有阶段性,因此,侦查决策,即是指在特定的侦查阶段中,根据该阶段的具体目标,对现掌握的情报信息和可采用的侦查方法、措施进行分析,确定出目前所能采用的相对最优的侦查方案的过程。

侦查决策的核心是决策方法,包括如何获取充分且有效的信息、运用特定的思维方法进行决策分析以及控制决策风险等。根据决策方法是否以科学为依据,侦查决策可以分为经验型侦查决策和科学型侦查决策两个基本类型。

二、经验型侦查决策

经验型侦查决策是侦查人员凭借经验制定侦查决策的活动和过程。经验型侦查决策并不等于主观任意决策,而是以经验这种在客观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决策方法。经验型侦查决策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1.经验型侦查决策的积极意义

经验极大压缩了侦查人员决策分析所耗费的时间,使侦查人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作出决策,有助于制止犯罪行为的恶化。同时由于经验型决策所耗的时间较少,因此能够在特定的侦查阶段及时作出特定的侦查决策,大大减少了侦查实务工作中常常出现的侦查决策滞后现象。这是因为,经验常常以直觉、灵感等方式发挥作用,使侦查人员产生新的决策方案或在众多的可行性方案中作出选择,而无需长时间的逻辑分析或评估计算。可以说,经验型决策的直接性和快捷性特别适合侦查中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决策环境。

2.经验型侦查决策的局限性

经验型侦查决策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型决策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产生偏差或错误。这是由于侦查人员在将经验运用到侦查决策中时,主要是其主观认识在起作用,而其个人的知识、家庭以及生活状态贯穿于其主观,因而会极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或错误。二是经验或经验性常识本身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就是相对的,以此为依据作出的侦查决策固然存在失误甚至错误的可能。

三、科学型侦查决策

科学型侦查决策是相对于经验型侦查决策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把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运用于决策分析。

1.科学型侦查决策的积极意义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侦查决策,主要存在与管理层的集体决策,遵循了这一科学决策方法和程序制定出的决策因具有了民主参与、理性分析、集思广益和深思熟虑而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科学型侦查决策能够降低侦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其风险性。此外,科学型侦查决策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抑预防冤案、错案的发生。

2.科学型侦查决策的局限性

科学型侦查决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型侦查决策难以在实务中普遍适用。对于大量基层的、个体的侦查人员而言,大多数的决策很难按照上述标准化程序展开。二是标准化的科学型侦查决策程序所需要的前提在实务中难以成立。标准化的科学决策程序,是以“理性人”为假设的。显然在侦查决策中上述前提是很难成立的。三是科学型的侦查决策程序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无休止搜集,加大侦查决策成本。四是科学型侦查决策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可能会耽误了作出侦查决策的最佳时机。

四、构建有效权衡经验型侦查决策与科学型侦查决策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管是经验型侦查决策还是科学型侦查决策,都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侦查决策是一项复杂而广泛的工作,将决策方法和过程单一化既不应该也不可能,我们不应当通过区分经验型侦查决策与科学型侦查决策来评判哪一种决策方法更有效,从而在二者间作出取舍,而是应当通过对二者的分析,知道其各自的优劣势所在,从而在实际侦查决策工作中将二者有效结合并加以运用。为此,本人接下来将从风险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出一个有效权衡经验型侦查决策与科学型侦查决策的模型。本人将采用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来构建出有效权衡经验型决策与科学型决策的效益模型。

五、有效权衡经验型侦查决策和科学型侦查决策的风险效益模型在实务工作中的运用

这里以南漳县绑架案为例。

1.案情简介

2011年4月8日下午2时左右,南漳县公安局接到报案称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苗苗,于8日下午上学不久被人绑架,绑匪要求其父必须拿30万元方能赎回,否则撕票。晚7时左右,绑匪再次打通其父电话要钱,此时苗苗在电话中已是声音嘶哑,有气无力。公安民警经过数小时的紧张侦查摸排,晚9时左右,专案民警在南漳县九集镇一超市内将犯罪嫌疑人■泽风抓获,而此时,■泽风已将苗苗打晕后抛下三道河水库水坝外的刘坪大桥下死亡。

2.运用模型对案件进行分析

在该绑架案中,虽然南漳县公安局在一天的时间完成了侦破案件的工作,但是该案件的侦破却并不能称之为成功。因为被绑架的小女孩并没有获救。

在具体实务工作中,我们可以掌握到更加详细的资料,有的可以对以上公式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因而运用该公式加以对二者的权衡会更加准确。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知道,侦查决策中的经验型决策与科学型决策各有优劣,我们不能对二者进行取舍,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案件,对采用两种侦查决策方法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比较,从而对二者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建模与求解

1、引言

数字计算机应用于管理领域,主要是进行数据处理和编制报表,实现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通常把这类系统所涉及到的技术称作电子数据处理(EDP)。EDP把人们从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存在着对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及其增删改操作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的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设计,从而使工作协调一致。

信息管理系统(IMS)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IMS能监测各种运行状况,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运筹学、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了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由于采用的模型主要是数学模型,辅助决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定量分析上。决策支持系统将管理信息系统与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

2、运筹学与决策

运筹学的英文通用名称为“operationalresearch”,简称OR。按其原意,应译为运作研究或作战研究。在运筹学发展的初期,其研究与应用范围主要是与战争相关的战略、战术方面问题。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运筹学的研究也向其他方面拓展。今天的运筹学已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管理、教育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建设等诸多方面,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出它涉及不到的领域。由于运筹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数学分支,如数学规划、应用概率与统计、应用组合数学、对策论、数理经济学、系统科学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基于这些理论的软件工具也应运而生,如解决线性或非线性规划问题的Lingo,具有强大功能的数学软件包Matlab等。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应用运筹学处理问题分为以下5个阶段:确定问题和目标;收集资料和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和优化方案;检验和评价模型;方案实施和反馈优化。

3、模型与模型辅助决策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约简描述,人们通过对模型的认识来增强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通过模型事务和系统使用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便于决策者制定相关处理方法和高效地操作。对于任何一个系统,要想获得决策信息首先是建立模型,建模是某领域的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而得出的数学模型。这项工作是创造性劳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思维来得到近似的数学模型。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经验的结晶。建模后的下一项工作就是构造该模型的求解算法,它可以是近似求解,也可以是最优化求解,算法的构造由数值计算专家来完成。得出模型算法,就可以用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程序。决策者可以运行模型程序,计算出结果,获取辅助决策信息。

在众多模型中,以数值计算为主体的数学模型适合使用FORTRAN、PASCAL、C等计算机语言实现;智能模型适合使用PROLOG、LISP、C等计算机语言;仿真模型适合使用DYNAMO、GPSS等计算机语言。

4、决策过程与决策支持系统

美国学者Scott Morton在《管理决策系统》一文中首先提出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概念。DSS是在信息管理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于大量的数据处理,运筹学在于运用模型辅助决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所涉及到的模型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模型来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在决策支持系统出现以前,为了实现多模型辅助决策,要用人工进行模型间的联合与调用。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存取,处理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达到高层次的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系统,它把众多的模型有效地组织和存储起来,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实现模型库与数据库的有机结合。

所谓决策过程就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组织实施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类的决策行动包括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和实施方案4个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通常作为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图1中的环境包括客观物质世界,也包括与决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系统。人们在决策时,一方面必须认识环境,了解有关的信息。如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写照和社会系统的有关政策、价值观及决策机制等;另一方面,在决策的各个阶段还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例如决策问题的目标确定可能受到环境中层次较高的目标的约束,方案的设计必然要受到现实可行性的限制等。

决策问题的分类是依据对问题结构化程度的不同描述,把决策问题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3种。决策过程包括3个基本阶段:确定目标(理解活动)、设计方案(设计活动)和评价方案(选择活动)。整个决策过程就是这3个阶段的循环进行。我们对决策问题的分类可作如下理解:结构化问题是指理解、设计和选择这3个活动都能使用确定的算法或决策规则来确定问题,设计各种解答方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一个;非结构化问题是指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这3个阶段都不能按上述的方法来决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其中的一两个阶段由于认识不清楚而无法完成清晰地描述,但其余阶段则有良好的结构,能够对它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半结构化问题可以通过编制程序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或者运用相对明确的决策规则和方法来解决;而且还要依靠人的知识、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和选择。在求解半结构化问题时,往往要经过多次人机交互对话才能完成问题的求解。

正如决策问题可以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3种,决策也分为3个层次:作业调度、运筹规划和战略规划。这样就存在9种决策类型,如表1所示。从表1的9种决策类型可知决策系统的基本特征为:辅助中、高层管理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对用户和环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DSS主要用于辅助和支持管理者进行决策,提高决策者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而不是代替管理者制定决策。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1篇

企业管理中牵涉的决策问题较多。例如,财务决策、销售决策、组织决策、人事决策等等。管理经济学关系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决策。管理经济学是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被广大管理者所接受,对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周期管理源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包括定义、技术以及规程的较为灵活的综合性结构,生命周期管理属于产品的管理系统,目标是把一个组织的产品以及产品结合的所有生命周期以及价值链所引发的环境负荷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最低化。同时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投放周期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基业长青。

三、战略管理(宏观经济)

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就要求高级管理层具备相关的能力及素养。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将国计民生作为目标,透过不同的政策、制度、法律,对市场经济运转的总量与结构进行协调,把控活动的综合。而外延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城市经济、部门经济、县区经济、乡镇经济的结合。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理解、把握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

四、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之间的关联

管理经济学指的是对企业在一定宏观及微观环境下的研究可以发现,面临如环境束缚等问题应当怎样把有限的资源更加良好的进行运用,来实现既定企业目标。身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界点,管理经济学主要包含了企业决策的经济环境、研究决策最优化的问题。[1]可是,面对企业决策人员来讲,大型繁琐的理论系统可能并非具有实用价值,可通过理论里抽象的一些原则或方法,就能够让管理人员在企业决策里快速掌握重要的事件。只有将原则和方法进行渗透,才可以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而且把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的使用在企业生产、运营决策的考量当中,才可以完全感受到管理经济学。

五、投入产出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所有物质资料的生产,都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劳动力融入生产过程当中,令其结合,从而就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质产品。所有部门的产品通过用途能够分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还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方面的联系进行分析。因此,也被称之为技术经济性关联。

六、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首先,真正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统治市场。可是,企业只是依照以上方法来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简单掌握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变动成本进行把控,令其产品单位的平均成本具有竞争力,如此就能够缓解价格弹性及收益之间的关联,并将其使用在需求规律中为企业提供应有的服务。

其次,透过管理经济学里的科学成本分析,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的规模,加快生产处在规模报酬攀升的阶段,以此来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将低成本和推销方法有效结合。

最后,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的判断。在系统方面,欠缺对企业经营的指导,进而令企业构成特有的经济学理性思维的意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指导。

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主要理论在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方面为决策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七、设计管理经济学的框架

(1)管理经济学的重新界定体现出应用管理经济学的技术、理论以及方法。企业必定是市场经济里具备独立且完整决策权的企业。社会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企业是具备清晰产权的现代企业,政府行政干预应当压缩到最低限度,企业、市场、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基础要非常完善。

(2)面对我国企业急需处理的规模不够经济、经营不是集约化的现实问题,将规模经济、集约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实际应用的方法,来处理我国企业的两大问题。

(3)汲取了系统管理学特有的权变管理学派的理论精华,并提出系统权变决策的理论,进而以境遇权变决策来取代传统管理经济学。

(4)为了提升处理不同企业经济决策问题的能力,新框架不断涉及设备投资方案的决策、设备更新方案的决策、生产和库存决策的方法、定价决策、人力资源配置、广告决策等范畴。

八、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1)深刻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空间,快速掌控市场。对于普通商品的需求规律而言,一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降低,需求量提高。价格提高,需求量降低。可是,身为企业只是掌握普通商品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收益的关系给予理解,并将其运用在企业的战略服务当中。

(2)科学的成本分析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销售,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产品研发过程中,一旦可以有效运用标准技术来降低成本,对集中力量提高产品特色的整体设计十分有利,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删减多余劳动力,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企业效益。转变劳动组建方式,有效运用设备、人才以及生产环境。

企业有效运用规模优势,不但降低供货商的进货成本,还会由于规模的构成降低自身的生产产品部件的成本,令其生产的产品性能持续攀升,价格却明显降低,提高了竞争力,进而积极扩大生产,把长期平均成本掌握在U形的前半部分,令规模经济的整体效应能够达到最优。[2]

(3)企业领导应当有效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判断。企业在决策之前应当对市场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量、产品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来判断产品的定价。企业的领导应当透过价格策略来转变企业的境况,一定要了解产品的价格弹性,如果弹性不足就应当涨价,弹性充足就应当减价,不然,就是自取灭亡。价格弹性的预测成了制定营销计划的重中之重。企业的营销部门应当透过价格促销、交易折扣、兑奖券等不同形式,让收益达到最大化,一定要了解不同顾客群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弹性。[3]掌握不同商品给企业战略策略带来的作用。并且企业应当通过成本原理,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建立清晰的认识。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2篇

变动成本法现实意义应用

由于现今大部分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内部各层的科学管理是企业长效发展的关键,变动成本法则应运而生,它与过去的完全成本控制方法大有不同。为了使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上有更加有效的职能体系,企业使用变动成本法成功地反映出企业成本、利润、业务量以及销售量等各项成本指标间的量化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业绩绩效考核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1变动成本法应用现状

变动成本法在实务中应用的直接效果就是帮助企业的决策者对未来预测和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使企业对未来成本预算有一个更加真实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加以控制和决策。如果企业成本的固定部分与变动部分有较大幅的差距,则变动成本法可以很好地运用于这种情况。企业高层在对企业未来发展动态进行决策时,对成本控制决策依据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考量指标才能避免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企业造成损失,而变动成本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地为决策者提品的具体状况和变动成本的实时控制,较大范围地控制成本核算误差。在企业实现各项经营目标时,变动成本法的运用恰如其分地为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企业更快速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依据变动成本法所得出的企业成本信息指标,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高层工作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和预期效果,从而全面完善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有待改进之处,更好地实现企业成本控制长效发展。

2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很多发展较为迅速的欧美国家已经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变动成本法来实现企业盈利,这种方法既可以合理评估企业损益,也能科学地计算企业产品的成本。企业变动成本有别于固定成本部分,前者更多地指的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因为企业产量的波动变化而产生的制造费用、人工差旅费和材料费用的总和构成的成本波动,正是由于变动成本法良好的全局控制,使得其在实务中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用。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变动成本的分析和运用离不开两个要素:产量、销售量、企业利润,而企业产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变动成本,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销售配比的合理性,贯彻成本变动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把握产量、销售量和企业利润,并对企业的管理层的决策和企业经营的长效发展提供一份有意义的成本控制依据。另一方面,企业成本变动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不仅是在宏观上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它还可以为企业单个的产品制定量身定做的盈利评估和销售规划提供依据,并通过对盈利界点的全面分析为企业的销售目标做出决策依据,使企业在未来的产品销售上有一份更加全面的认识。正由于变动成本关系着企业发展核心的三大要素,因此变动成本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企业日常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去,并通过与弹性预算、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各项方法的结合,更好地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3分析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实务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最近国际了一份统计结果,其中表明由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运用而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值达到7.8%,而这个数据正以每年2.7%的增幅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变动成本法在国际发达国家中的运用使得各个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到了良好的进步,并预示着这项成本控制方法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因如此,成本变动法在实务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接下来的文章将依据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状况提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几项问题:

其一,变动成本法与企业过去普遍运用的固定成本法有很大不同,其对于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有很大区别。变动成本法,顾名思义,其仅仅关注的是企业产品的变动成本,而对企业成本控制中同样存在的固定成本没有涉猎,而企业过去运用的固定成本法却两者兼顾,正因如此,企业固定成本法运用所产生的产品的单位成本远远低于企业变动成本法的运用,这一点根据不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差别性一边表现为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差幅。其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产生的直接问题是企业变动成本往往会被控制在不变的波动幅度之内,而且这个幅度是保持恒定的,而在实务中,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所控制的产量确是有较大不同的,因此固定成本是不能忽视的一项控制因素,而这一问题难以与变动成本法相契合。这个问题在企业不同性质产品的盘存业务上表现尤为严重。其三,企业经营和决策的管理者往往寻求更为清楚简要的成本控制依据,这样的形式更有利于减少管理者工作的繁杂度,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恰好做到了对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三要素进行简要阐述,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使它们能够更加迅速地预测企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为企业的阶段性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企业运用变动成本法来控制企业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行简便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便利;其四,具体分析企业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发现,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驱使下,各个企业运用了与以往大有不同的账户设置方法。正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务应用中有很大的简便性,所以企业在账户设置方面仅仅采用已分配变动制造费、固定制造费、变动制造费这几个较为常用的账户,与此同时,其业务量化的操作方法也很简便。

4分析限制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几个原因

首先,处于上市阶段的企业十分关注自身的市场盈亏比例、企业经营阶段损益值和投资的收益效果,这几项经营指标关系着企业自身和投资股东的权益,因此,分析变动成本法的运用效果离不开这几项经营指标。然而,变动成本法在进行成本核算和统计时却与企业运行的会计体系规定有很大出入。依据会计体系的规定可以知道,产品的成本核算相关各项费用要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方面,无论是由于变动成本中的企业费用还是固定成本中的企业费用,都对企业资产费用的核算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运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成本,恰恰会忽略固定成本中的费用,这会使得企业资产降低,是企业在表面上产生资产过低的现象,而这种误差幅度往往有三到五个百分点之大,这时的企业难以认清自身资产实力,在上市阶段面临挑战。其次,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企业都寻求能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成本控制依据,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它所能达到的效果只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近期发展的成本依据。企业成本控制的波动由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决定,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时候难以忽略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取恰恰仅以变动成本作为依据进行企业成本控制,这种情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偏离轨道的结果,必须采取与其他成本控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对企业资本进行预算。

5合理运用成本核算法的讨论

以上的文章分析出了变动成本法的具体不足之处,以此提醒各大企业,在运用变动成本法的时候,需要分析企业具体经营状况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幅度,依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变动成本法。这一点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要尤其注意,由于会计核算规则中明确表现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区别性和重要性,因此企业需要将这两者进行严格区分,避免产生会计核算误差。由于变动成本法的运用会使固定成本部分全部划分到变动成本的损益范围中去,这将致使企业盈利有所减少,这种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情况,因此,企业在变动成本法的运用过程中要辩证的看待,对于这种有损国家财政的情况要加以调整。宏观来看,变动成本法的运用利弊兼有,企业在加以运用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产品的不同产量特点来看。与此同时,为了使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企业中更为科学,企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并将企业工作流程加以规范,确保会计部门进行成本信息采集时得到准确真实的数据,这不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绩效,更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监督。只有稳定、科学地运用变动成本法,才能从实际上对企业成本控制和决策的长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6总结

通过全文对变动成本法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的简要分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选择提供了一份借鉴。变动成本法的潜力需要企业、社会、国家共同发掘,虽然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将使变动成本法有一个良好的过渡,为企业的未来更好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化峰,郭景先.谈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6,(10):11-12.

[2]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2010,(2):156-157.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秘书参谋;领导者;运用艺术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81-02

秘书参谋不仅仅是秘书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它对于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也具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决策的制定及管理作为领导者职能的重要内容,要想使决策和制度高效的得以贯彻实施,也离不开秘书在具体工作事务上的支持和秘书参谋的辅助,秘书参谋这一职能已经趋向于专业化、精细化、综合化。

在过去,由于忽视秘书参谋职能的艺术应用,只把秘书作为领导的附属品,只负责提供谋略的秘书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现代企业管理和领导工作中,秘书会承担更多的工作,而领导会逐渐转化为决策选择者,这就要求秘书不仅要具备谋略和远见卓识、同样要懂得如何使用秘书的参谋艺术,从而使领导者接受参谋,使秘书参谋成为影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下面从秘书参谋艺术运用的内涵、因素及方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秘书参谋艺术运用的内涵

(一)秘书参谋艺术运用是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领导者的最重要的职能是是如何做出对企业和集体有益的决策管理和决策判断。决策管理这一职能的实现离不开秘书人员对具体工作事务的支持,其决策的高效实施也离不开秘书的跟踪与履行;决策判断这一职能是领导者职能的中心内容,要使领导者的决策成为成功、有效、可带来效益的决策,同样也离不开秘书或者其他人员的参谋。

连接领导者主观意愿和客观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的桥梁就是秘书参谋的艺术应用,它同样连接着实现正确决策后的效果与具体事务个体。为适用当代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秘书参谋的艺术运用,也就是秘书参谋的工作方法不能过于死板、一成不变。

(二)秘书参谋艺术运用起到连接秘书参谋和领导者决策的作用

秘书参谋的艺术运用不仅要考虑到所应对环境的变化,而且要结合自己本身的工作特点及行为方法和手段。值得强调的是,为保证领导者决策的正确性及科学性,秘书参谋方法必须通过准确的把握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改变。所以说,不能把秘书参谋方法孤立起来,不能仅仅把秘书参谋的运用当成秘书为领导者参谋时自己所采用的方法,而是要把秘书参谋方法作为一种纽带,作为连接秘书参谋与领导者决策管理、决策判断相互作用的桥梁。为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需求,我们应该舍弃过去决策判断时单向的、强制的因素,要构建领导者与秘书参谋的相互互动性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领导者决策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而且在领导者与秘书参谋可以构建一种和谐关于决策管理、决策判断的环境,为企业或者集体创造积极的效益。

(三)秘书参谋艺术运用并不是单一、片面的

秘书参谋艺术运用并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可以分为多种层次,具备多样性。我们可以将秘书参谋艺术运用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可以将秘书参谋艺术运用作为方法论,使其充当秘书参谋的指导思想,作为对秘书参谋这一职能的经验概括总结,体现秘书参谋这一工作内容的规律,使其成为辅佐领导者做出正确科学决策判断所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方法。第二层次,可以将秘书参谋艺术运用作为秘书参谋时可采取方法的总和,它是由针对具体事务所采用的不同的参谋方法而共同组成的,它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宏观、中观、微观等参谋方法所构成的。第三层次,可以将秘书参谋艺术运用看为具体事务所采取的具体秘书参谋方法,这些具体的秘书参谋方法功能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提高秘书参谋的质量,比如增强参谋的主动性、自我判断能力、环境识别能力、思维运用能力,而且可以加强秘书参谋效应,比如构建和谐的参谋环境、获得欣赏、达到共识等。当然,具体的秘书参谋运用方法所依据的环境要求不同、所采取的步骤措施、工作方法、技巧不同,比如交际艺术、谈话艺术、语言艺术等。

二、秘书参谋运用艺术的因素

(一)秘书参谋运用艺术的实施主体为秘书。从秘书与领导者的关系而言,秘书作为领导者的下属,与领导者之间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秘书必须服从于领导的指挥。另一方面,秘书还需要起到秘书参谋的作用,支持帮助领导者完成事务管理是秘书的工作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秘书要参谋帮助领导者做出合理、正确、科学的决策判断。在工作过程中,秘书不仅充当着领导者职能实现的中介,同时也充当着领导者与被领导基层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桥梁。所以说,秘书作为秘书参谋运用艺术的实施者,担任着对领导者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及辅助决策管理、决策判断的角色。

(二)秘书参谋运用艺术的直接客体为领导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通过对秘书的领导,使秘书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高效的履行工作内容。但是在秘书参谋这一活动中,领导者成为秘书参谋的接受者,只有与秘书之间保持较为流畅的信息沟通及秘书参谋交流,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中的各项事务得到有序的开展。与此同时,领导者与秘书参谋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能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领导的威信与说服力,提高群众监督力度,实施民主管理办法。

(三)秘书参谋运用艺术的间接客体为参谋环境。参谋环境是作为间接客体,是由工作决策的实施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被领导者共同组成的。秘书参谋中的决策实施效果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同时秘书参谋也影响着其他被领导者的工作内容。这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一方面,领导者的决策要通过秘书进行下达,其他部门的被领导者要按照决策来确认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在秘书参谋过程中,秘书可以通过对本企业内部的信息反馈至领导者,辅助领导者决策判断,也就是起到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作用。

三、秘书参谋的运用艺术的途径

(一)对信息的调查研究及获取。因为信息是谋虑的依据和基础,所以说在秘书参谋艺术运用中必须要准确掌握正确的信息,而信息的获取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为辅助领导者做出正确、科学、及时的决策判断就要求秘书能够达到信息的先人所知。对信息的研究调查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对信息的调查研究应该是在高水准、深层次的,强调结合客观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为使领导者采纳自己的参谋应该将参谋这一活动建立在基于正确的信息之上,对宏观决策以全局为重,讨论大事,求得最佳对策。在至关重要的决策判断时,秘书不仅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对于获取的信息同样起到参谋的作用。

(二)沟通方式的多样性。秘书参谋活动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帮助领导者有效与其他被领导者之间相互沟通信息。这种信息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对象的不同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中不仅包括调研调查、文件收集、会议召开、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对秘书而言,更为注重的是通过这些沟通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完整的呈现在领导者面前,有效的辅助领导者实现决策判断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形势的合理性分析。谋略是为决策大局而谋略,这就要求秘书参谋的艺术运用要根据客观现实环境、事务发展规律,增加谋略实现的可能性、预见性,这是秘书参谋艺术运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对形势大局一知半解,那儿没有合理依据的谋略绝不可能成为具有效益性的谋略,只能成为不切实话的空话。这就要求秘书参谋的运用需要本着尊重客观规律,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角度分析形势,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形势,从而对领导者的决策判断提供合理、科学的参谋。

(四)时机选择的重要性。秘书参谋的提出要注重时机的选择,也就是提出时间的合理性问题。由科学试验证明,往往在决策判断在最为紧急的时候,针对决策的参谋被采用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领导者认为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之时,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条件已基本成熟,那么针对这一决策的参谋更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出秘书参谋时要把握提出的时机,使得秘书参谋更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在秘书参谋艺术运用中,把握好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对秘书参谋实现的可能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秘书参谋作为秘书辅助领导者进行决策判断的重要职能在当代的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秘书职能也日趋于专业化、精细化、综合化。本文在分析秘书参谋的内涵和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几种实现秘书参谋艺术运用的途径,旨在提高秘书参谋在领导者决策判断时所占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艾洪涛.从古代进谏艺术谈秘书的参谋技巧[J].秘书工作.2011(2):54-55.

[2]户琳.秘书部门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参谋作用[J].商品与质量. 2011(S1):39-40.

[3]颜宇.秘书参谋艺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J].才智.2011(3):194.

[4]余小清,王公年.浅论秘书参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0): 191.

[5]蒋奇伟.浅谈企业秘书在领导决策中的参谋作用[J].才智.2010(3):196-197.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经营决策;方法;应用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各个经营环节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来展开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人员的组织、物料供应、市场开发等方面。如何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尤为重要,这些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

一、经营决策分析的常用技术方法

企业常用的经营决策分析方法有两大类: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定性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经验决策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决策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仍然经常使用。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熟悉、工作内容变化不大的专家,往往可以凭经验做出决策,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德尔菲法。它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不把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而是发函请一些专家对一定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收到专家们回答的意见后加以整理分析,再分寄给专家们继续征求意见。如此重复多次,直到意见比较集中为止,以据此做出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家们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同时又能把较好的意见逐步集中起来。

3.头脑风暴法。这是邀集专家,针对确定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寻找新观念,找出新建议。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保证大家相互启迪,在头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有效的设想。

4.集体意见法。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以形成一种意见或建议。与会者发表的各种看法,其他人可以参加分析、评价,或提出不同看法,彼此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定量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进行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一般先预计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估计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根据决策目的提出各种决策方案,并按每个方案计算出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的损益值。最后分别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择优选用。具体方法有两种:决策树法和决策表法等。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条件,即自然状态发生概率不能肯定情况下的决策。这种决策是决策人凭着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力,按照一定的法则去选择方案,不同决策人可能选出不同的最佳方案,并得到不同的结果,故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选择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二、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

企业经营决策包括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和战略性决策两方面,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就是企业经营没有重大调整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包括企业生产的产、供销等方面。战略性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发生重大调整所采取的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

(一)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就是为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求企业生产能够高效运行并且可控。经营管理决策由于各个方面的数据在经营过程中都有所掌握,并且数据的准确度相对真实,在做这方面的决策分析时要尽量用定量决策分析的方法,从而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1、生产活动的决策分析:企业的生产不是产量越多越好,产品销不出去产成品就会占压资金使企业经营不畅,最合理的产量就是以销量定产量,但是不能低于盈亏平衡产量。这里就用到了定量决策分析的确定性分析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确定合理的产量范围和合理的盈利区间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盈亏平衡分析不仅可决策企业的合理生产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节约和浪费,通过这些控制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企业原材料供应的决策:企业原材料应区分管理的重点要着重管理好用量大的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和周转周期,确定这些方案就需要运用确定性决策的差量分析法找出最优的方案,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销售决策:销售的决策关键是企业生产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就是了解产品市场的需求量,通过定量确定性决策来预测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有了这一数据企业就可以有计划和有针对新开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产品销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在涉及到战略性决策时,要综合运用经营决策的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在企业要进行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时,要把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运用。战略性决策首先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考察、调研、分析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定性决策分析的方法,要把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集体意见法灵活运用综合考虑,用最恰当的方法决策不同的重大事项方案,在以上战略性决策中对涉及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决策时要侧重运用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在涉及到项目投资决策时要侧重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性决策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掌握运用集体意见法来对决策进行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企业战略性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其次就是运用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对决策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论证,对于基础数据可以进行准确预测的要应用确定性决策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和期望值的准确计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目前战略性决策的确定性决策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这些指标的计算是基于预测的基础数据没有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那就要对方案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对可以预测因素发生概率的就要进行风险性分析,概率无法预测的用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要运用定性决策的方法来预测方案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从而使定量的数据更为准确和可以信赖,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取胜。

决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存在,准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可以推动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公司决策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适时做出适当准确的经营决策,已经成为决定公司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祖庚.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王华炜.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粒计算;物流节点选址;金字塔模型;数据挖掘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节点选址问题属于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子问题,其位于物流系统规划层次中的战略规划层。目前,物流节点选址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的决策流程,各种选址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劣势,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够兼顾主观与客观,又能够保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因此,物流节点选址领域迫切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粒计算理论(Granular Computing Theory, GCT)作为信息处理的一种新概念和计算范式,为物流节点选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物流节点选址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复杂,直接基于众多影响因素建立决策模型是非常复杂和不经济的,通过粒计算理论将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简化是做出低成本的科学合理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故本文先从物流节点本身的界定出发,引入粒计算的思想与选址问题相结合,建立了金字塔模型,并将之运用于物流节点的理论选址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物流节点的界定

物流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战略重点,它决定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模式、结构和形状,影响着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全部物流活动是在线路和节点进行的。其中,在线路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是运输。物流功能要素中的其他所有功能要素都是在节点上完成的。所以,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1]。

广义的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按作用不同可分成转运型物流节点、储存型物流节点、流通加工型物流节点、综合型节点四大类型[2]。狭义的物流节点仅指现代物流意义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1]。如无特别说明,本论文所叙述的物流节点,均指狭义物流节点。随着现代物流学的发展,本文从三方面来界定物流节点:

(1)交通方式:不同的交通方式如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可以在节点处交汇、衔接,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式联运体系。

(2)拓扑结构:多个节点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节点内部的布局结构、不同节点间的连通方法及衔接方式、信息传递的流通结构等等,对于节点网络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

(3)空间形式:节点空间包括多种制约因素,如交通空间、经济空间、政策空间、环境约束、用地条件及人口状况等等,这些因素对于节点的选择和有效运营非常重要,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1是物流节点的三维界定关系。

2 建模基础——粒计算在选址问题应用中的可行性

粒计算(Granular Computing, GrC)[3]是T. Y Lin教授在1997年第一次提出的,是软计算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不精确信息、模糊信息、不完备信息及海量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粒计算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事物在层次和结构上的特性,建立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求解的模型。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有粒、粒化、粒结构和粒运算[4]。所谓粒就是按照某种粒化准则对具体问题进行某种层次的抽象所得到的结果。粒度的大小反映了抽象的程度,也是对具体问题不同层次细化的度量。粒化可以理解为粒的构造过程。一个粒化准则对应一个粒层,不同的粒化准则对应多个粒层,所有粒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关系结构,称为粒结构[5]。而粒的运算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粒层的映射、不同层次上粒的转换以及粒的性质保持性。

粒计算是信息处理的一种新概念和计算范式,为知识发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它是研究多层次粒度结构的问题求解方法、思维方式及信息处理模式。粒计算从实际出发,用可行的满意近似解替代最佳的精确解,改变了传统的计算观念,得到对问题的简化,实现问题求解的鲁棒性,降低求解费用。其主要思想是在不同的粒度层次上进行问题求解,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问题求解过程中的智能[6]。

粒计算理论符合物流节点选址的决策过程,其本质上与思维决策具有一致性;粒计算能够用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分析法来处理复杂问题,使复杂的选址决策问题流程规范化、层次化,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减少决策成本;粒计算理论通过粒化的方法将问题抽象细化,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就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对选址问题的指标因素进行抽象细化以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选址决策指标体系;粒计算从实际出发,用可行的满意近似解替代最佳的精确解,符合选址决策问题的内在要求,可以降低选址成本,提高选址效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及经济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根据物流节点的选址目标运用粒计算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宏观思维、中观思维及微观思维(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变的),与之相对应的可以根据因素的影响程度将物流节点选址问题的指标分为一般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及直接影响因素,由此可以抽象出该问题宏观选址指标模型、中观选址指标模型及微观选址指标模型。

3 基于粒计算物流节点选址的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