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篇

(一)为规范镇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安委)及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参照《阳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阳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的通知》(食安委发〔2015〕2号),结合我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镇食安委是镇食品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镇食安办是镇食安委的办事机构,设在镇新农合办公室,承担全镇食安委日常工作。

二、组成

(三)镇食安委主任由镇政府主管领导同志担任;镇食安委委员由镇政府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办主任和下列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各社区、各村、镇直机关单位及驻镇机关单位等。

(四)镇食安委委员需要调整的,经所在单位提出意见后,由镇食安办按程序报镇食安委领导批准。

(五)镇食安办主任由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镇分管领导担任。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有一名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镇食安办成员。

(六)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对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建议、解疑释惑和科普宣传。

三、主要职责

(七)镇食安委主要职责:分析全镇食品安全形势,研究制定全镇食品安全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安排部署、指导协调全食品安全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衔接,建立全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指挥、指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推动应急队伍组建、提升应急能力、开展应急演练;明确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承担县食安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食安办主要职责:组织开展全食品安全形势分析,调查研究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建议;组织拟定并协调推进实施全镇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村级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承办县食安委交办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任务,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督促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和事故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承担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完成县食安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会议制度

(九)镇食安委通过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履行职责。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由镇食安委主任主持召开。

(十)全体会议由镇食安委和食安办全体成员参加,专题会议由与会议议题有关的成员参加。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可视情况安排有关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列席。

(十一)镇食安委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专题会议适时召开。会议召开和会议议题由主持人决定。

(十二)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家和省、市、县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听取各相关单位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全食品安全形势,部署食品安全工作;研究确定食品安全工作有关体制、机制、规划、计划、工作规则、制度、工作方案;分析及调查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制定各村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内容及其他需要研究的事项。专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十三)镇食安办实行会议制度,由食安办组织召开,食安办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十四)食安办会议由食安办全体或部分成员参加(也可根据需要,请办公室成员所在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

(十五)食安办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成员单位报告工作情况;通报我镇食品安全形势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拟提交食安委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事项;研究协调成员单位提出的有关事项;研究提出工作建议;对职责范围内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等。

(十六)食安办和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认真落实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一般应于一周内提出落实意见,特殊情况可推迟。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由食安办负责督办。

(十七)食安办成员应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原则上不得缺席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要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安排可承担相关职责的人员与会。

五、公文制度

(十八)食安委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辽中镇食品安全委员会文件”,发文字号为“辽中镇食安委发〔20××〕×号”,加镇人民政府印章。主要用于贯彻落实食安委和政府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出台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规划、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等事关食品安全全局性工作及其他重要事项。

(十九)食安办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辽中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发文字号为“辽中镇食安办发〔20××〕×号”,加盖食安办印章。主要用于落实市政府食安办的要求、落实食安委具体工作以及就食安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安排等。

(二十)会议纪要。发文机关标志为“辽中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纪要”和“辽中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议纪要”,主要包括食安委全体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食安办会议纪要等,用于明确会议议定事项。

(二十一)食安委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审核后,报食安委主任签发,发送范围根据文件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食安办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签发,依据工作需要报送食安委领导同志,印发各有关单位。

六、报告制度

(二十二)建立食品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各村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向食安委报告工作情况,报告事项由食安办负责承接上报食安委。

(二十三)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各部门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2.各部门领导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批示的落实情况。

3.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4.食安委及县食安办议定和交办督办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

5.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6.食品安全工作中涉及面较广、性质比较严重的突发事件。

7.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七、通报制度

(二十四)建立通报制度,重大事项的通报由食安委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决定,由食安办具体承办。

(二十五)食安委对下列事项进行通报:

1.各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领导重要批示、会议议定重大事项及交办督办的重大事项落实情况。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2篇

(一)为规范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安委)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参照《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的通知》(沈食安委发〔2015〕2号),结合我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镇食安委是镇食品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镇食安办是镇食安委的办事机构,设在镇新农合办公室,承担全镇食安委日常工作。

二、组成

(三)镇食安委主任由镇政府主管领导同志担任;镇食安委委员由镇政府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办主任和下列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各社区、各村、镇直机关单位及驻镇机关单位等。

(四)镇食安委委员需要调整的,经所在单位提出意见后,由镇食安办按程序报镇食安委领导批准。

(五)镇食安办主任由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镇分管领导担任。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有一名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镇食安办成员。

(六)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对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建议、解疑释惑和科普宣传。

三、主要职责

(七)镇食安委主要职责:分析全镇食品安全形势,研究制定全镇食品安全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安排部署、指导协调全食品安全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衔接,建立全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指挥、指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推动应急队伍组建、提升应急能力、开展应急演练;明确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承担县食安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食安办主要职责:组织开展全食品安全形势分析,调查研究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建议;组织拟定并协调推进实施全镇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村级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承办县食安委交办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任务,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督促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和事故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承担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完成县食安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会议制度

(九)镇食安委通过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履行职责。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由镇食安委主任主持召开。

(十)全体会议由镇食安委和食安办全体成员参加,专题会议由与会议议题有关的成员参加。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可视情况安排有关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列席。

(十一)镇食安委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专题会议适时召开。会议召开和会议议题由主持人决定。

(十二)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家和省、市、县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听取各相关单位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全食品安全形势,部署食品安全工作;研究确定食品安全工作有关体制、机制、规划、计划、工作规则、制度、工作方案;分析及调查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制定各村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内容及其他需要研究的事项。专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十三)镇食安办实行会议制度,由食安办组织召开,食安办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十四)食安办会议由食安办全体或部分成员参加(也可根据需要,请办公室成员所在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

(十五)食安办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成员单位报告工作情况;通报我镇食品安全形势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拟提交食安委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事项;研究协调成员单位提出的有关事项;研究提出工作建议;对职责范围内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等。

(十六)食安办和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认真落实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一般应于一周内提出落实意见,特殊情况可推迟。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由食安办负责督办。

(十七)食安办成员应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原则上不得缺席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要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安排可承担相关职责的人员与会。

五、公文制度

(十八)食安委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文件”,发文字号为“食安委发〔20××〕×号”,加人民政府印章。主要用于贯彻落实食安委和政府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出台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规划、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等事关食品安全全局性工作及其他重要事项。

(十九)食安办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发文字号为“食安办发〔20××〕×号”,加盖食安办印章。主要用于落实市政府食安办的要求、落实食安委具体工作以及就食安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安排等。

(二十)会议纪要。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纪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议纪要”,主要包括食安委全体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食安办会议纪要等,用于明确会议议定事项。

(二十一)食安委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审核后,报食安委主任签发,发送范围根据文件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食安办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签发,依据工作需要报送食安委领导同志,印发各有关单位。

六、报告制度

(二十二)建立食品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各村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向食安委报告工作情况,报告事项由食安办负责承接上报食安委。

(二十三)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各部门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2.各部门领导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批示的落实情况。

3.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4.食安委及县食安办议定和交办督办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

5.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6.食品安全工作中涉及面较广、性质比较严重的突发事件。

7.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七、通报制度

(二十四)建立通报制度,重大事项的通报由食安委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决定,由食安办具体承办。

(二十五)食安委对下列事项进行通报:

1.各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领导重要批示、会议议定重大事项及交办督办的重大事项落实情况。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3篇

完善“一个机制”,即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协调会议制度、风险分析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通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等,发挥食品安全办牵头抓总作用,严格加以落实。理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努力形成统一、畅通、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明确“两种关系”:一是政府与部门的关系。食品安全办是政府在抓食品安全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必须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调动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共同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对政府要做好总结汇报,对各成员单位要做好沟通协调,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明确食品安全办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关系。食品安全办设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就要保障食品安全办职责有效履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明确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从事食品安全办日常工作,并有专门的办公经费保障食品安全办工作的正常运转,而综合协调处室也要及时掌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内部业务处室相关工作情况,便于统筹把握。着力“三个善于”:一是善于参谋。做好食品安全办工作,一定要时刻将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放在心中,工作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心中要有“一盘棋”,要与各成员单位一道,统筹谋划食品安全工作,形成意见建议报食品安全委员会审定,当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参谋助手。二是善于沟通。食品安全办工作人员要学会站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高度抓工作,明确思路,工作想在先、抓在前,提高统筹协调、科学安排部署的能力。遇到比较重大或棘手的事情难以协调时,多请示汇报,学会“借力”,请求党委、政府出面解决。在与各部门交往中,做到尊重、理解、以诚相待、热情服务,主动上门调研和沟通,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现状,及时反映各部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善于协调。食品安全综合工作涉及的部门多,协调难度大,要当好政府和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建立与各部门融洽和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关系,才能达到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的目的。

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各级政府将食品安全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层层分解监管责任,保证监管到位,构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加强督查督办,将督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通报给政府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督促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整改,有效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的落实。严格考核问责,实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与严格的考核。强化指导帮助,上级食品安全办都有指导下级食品安全办开展工作的责任,下级食品安全办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都可以向上级食品安全办请示汇报。

加强作风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善于“走出去”,多与本部门业务处室交流、常跟食安委成员单位沟通、勤到基层监管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善于发现问题,写出针对性强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参考。发扬积极肯干、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大兴调研之风,不断研究总结食品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是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力载体,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和隐患,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制度。一是通过建设一批示范县市区,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达到树立标杆,带动全省其他地区食品安全工作。我省2013年、2014年、2015年分三批遴选23个县市区投入2300万元开展食品安全县市区创建工作。目前,各县市区在创建中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开展探索实践,为创建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二是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在全省遴选274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安排5480万元,每个食品药品监管所20万元,市县两级分别配套5万元,专门用于购置执法装备、开展人员培训和加强宣传等工作。三是遴选16个州市和32个县市区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建设,安排3200万元,建立统一连通的信息平台,将监管工作纳入信息化、科学化轨道。四是开展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整合试点,在43个县开展试点,安排6450万元,每个县安排150万元经费,对县级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联合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充实群众“监督员”、“检查员”队伍,形成一支打击问题食品的生力军。二是联合共青团组织,建立充实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三是联合专家学者,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技术咨询、政策建议、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四是联合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服务、监督、指导作用,加强行业内部约束,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全行业共治。五是联合食品生产经营者,明确其主体责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企业自律、自治。六是联合新闻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及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曝光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监督职能。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学习和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为打造幸福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学习安排

2012年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以通读、精读原文为主,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与集体研讨、专题调研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安排中心组学习12次,其中集中研讨交流不少于4次。中央重要文件、会议精神,要及时传达、学习和贯彻,与专题理论学习穿行。重大理论学习活动参学人员扩大到局机关全体干部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2012年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点包括12个专题的内容:

第一专题:继续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解决问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提高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水平,努力为建设幸福作出贡献。

时间安排:1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二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市“两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我国、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准确判断和把握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提高食品药品监管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时间安排:1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三专题: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副总理和詹夏来常务副省长重要批示的深刻内涵和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明确要求,研究部署2012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细化重点任务,加强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

时间安排:1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四专题:认真学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研究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和要求,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时间安排:2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五专题: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优秀党员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引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不断加强药监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时间安排:2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六专题:深入学习全国、全省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以及《法制建设纲要(2011-2015年)》,继续学习贯彻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保障和促进监管事业健康发展。

时间安排:2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七专题: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部署,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创新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时间安排:3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八专题:深入学习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着力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时间安排:3季度,集中学习研讨1天。

第九专题:坚持开展专题调研,着力解决影响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认真设计调研题目,深入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形成调研成果,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

时间安排:全年,集中安排3-5天。

第十专题: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努力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科学发展。

时间安排:4季度,集中学习研讨2-3天。

第十一专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备的各方面知识,加强知识更新力度,改善知识结构,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时间:全年,集中学习研讨2-3天。

第十二专题:学习领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2013年经济工作的新要求。认真总结2012年度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科学谋划2013年主要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时间安排:4季度,集中学习研讨2-3天。

上述学习专题根据需要可作适当调整。

三、几点要求

(一)严格执行制度,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方式方法,坚持精选内容,贴近实际,进一步增强中心组学习的实效性。严格执行党组中心组学习考勤、个人自学、集体研讨、学习档案、学习交流、专题调研、学习通报和学习考核等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学习管理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学风,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5篇

(一)综合协调组

(二)事故调查组

职责:组织开展事件调查、现场处置和原因分析,研判事件风险和发展趋势,作出调查结论,提出防范意见和建议。监督、指导事发单位迅速控制事态,对问题产品采取停止生产、销售、使用,查封扣押,责令召回、下架,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三)现场维稳组

职责:负责深入现场,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反馈指挥部,做好患者亲属安抚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维护现场秩序。

(四)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组

职责:组织媒体开展正面宣传报道,协调媒体采访,跟踪网络舆情,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视情况筹办新闻会。

(五)专家咨询和应急检测协调组

职责:抽调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协调市内检测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应急检测,为指挥部提供决策参考建议

(六)后勤保障组

职责: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所需的通信、交通工具、资金、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

(七)处置督导组

职责:负责督导落实各工作组职能职责,对违反处置工作纪律的行为进行纠正或查处。

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及应急响应

酒博会期间,各区县局和各科室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对情况进行核实,并立即上报市局值班室。经核实属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区县政府处置,市局进行指导;属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市局核实后,报市政府并开展处置。

三、事故处置

(一)控制问题食品。事故调查组对事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可疑问题食品和原料、工具、场地等依法采取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查清问题食品及原料的来源和市场流向,责令生产经营企业召回、下架或销毁问题食品。

(二)开展事故调查。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对可疑问题食品进行抽样和检测,尽快查明原因,作出调查结论,提出事故防范措施意见和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依法处理的建议。根据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事件进行研判。

(三)追踪来源流向。事故调查组核实问题食品的生产厂家、经销商、生产批号及流向,对已销售的问题食品进行追查并通报有关部门协查。

(四)加强现场稳控。现场维稳组对事发现场、酒店、医疗机构等场所出现的患者家属进行疏导稳控。

(五)及时报告情况。综合协调组持续协调各组开展工作,并随时掌握事故变化动态和处置工作进展,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六)专家研判。根据调查进展情况,适时组织专家对事件性质、原因进行研判,作出研判结论和意见,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

(七)新闻宣传。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关注网络舆情,接待相关媒体,撰写新闻通稿,必要时组织召开新闻会,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处置不良信息。

(八)响应终止。当事件原因调查清楚、安全隐患或相关危害因素等消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领导小组做出终止Ⅲ级应急响应的决定。

四、工作纪律

(一)强化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值班人员要高度负责,严禁脱岗,全体干部职工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食品专业人才因此而极为紧俏。但是由于食品企业普遍存在高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建立监管流程意识和从事检验检测的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随着食品企业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相关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专业人才供求矛盾日趋紧张,这种现象在三四线城市的食品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之多。统计显示,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专业就业率均超95%,良好的就业形势反映了社会对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守护人”的迫切需求。此外,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各级政府都将保障食品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政策目标[3]。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各高校都自觉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纷纷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或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国家已批准在专业目录之外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至今我国已有近200多所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或设此专业方向[4],国家教育部已批准我院从2005年起开设此专业,成为陕西省第二家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等基本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专业领域从事食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已有毕业生六届,均保持较高就业率。

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在适应当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即在“应用”两字上狠下工夫,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在专业建设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陕西理工学院食品质量安全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拓宽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发展路径,凸显我校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发展特色,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食品质量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修定我校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改革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授课方法,尤其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符合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与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多元化、复合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的合格毕业生,真正达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1.总体思路

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隶属于广义食品科学范畴,是一门跨学科门类的、多种学科门类交叉极强的应用性专业,其知识范围涉及传统生物学、有机(无机)化学、食品科学、仪器分析与分析化学、现代管理学、农学、生理学与医学、环境科学、标准化与法律法规等多种学科领域。

能否制订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能够直接反映和影响某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也会直接影响该校相关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定位不仅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专业师资队伍配置、实验室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5]。因此,科学的专业发展定位,必须既要适应学科的发展方向,又要符合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更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并且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相符合。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科学制订计划,首先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匹配专业课程体系。

主要发展思路为:(1)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订、修订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2)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考察、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3)坚持将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归纳总结、辅以教师辅导解答、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4)强化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增加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

按照强化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培养人才的就业适应性的原则,对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针对性调整与改革,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思路来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地方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办学思路与培养目标

高校的办学思路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高校办学思路决定了其相关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进程和最终成效。我们依托“培养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办学指导思想,在系统学习了高等教育理论和吸收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陕西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以工科教育为主体,理、工科兼容发展的发展模式,以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为主,同时兼顾食品生产过程与质量管理控制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并逐步增加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比例。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营养学、化学、生物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各级各类食品监管机构及相关企业的需求,在农产品(食品)的生产、流通、加工、质量检验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加工、质量检测、质量管理控制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与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以工科教育为主,理工科教育兼容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体系,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事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管理等奠定坚实基础。

2.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是组成学科、专业的基本单元,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而要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通过先后四次制(修)定2005版、2006版、2010版和2014版培养计划,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课程教育体系。

学院非常重视课程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瞄准前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性的调整,突出实验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坚持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并重,避免不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重复,使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更有序合理,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衔接紧密,从而保证在限定课时的情况下,保证并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以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框架为重点,从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着手,以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素质培养三者的协调发展。我们通过制订培养目标明确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配套教材建设工作,并有序推进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的改革。我们把专业教材建设工作具体落实到每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并将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参加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教学大纲和具体的课程教学计划,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优选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符相近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适用性强的部级规划教材,目前主干专业课程中80%以上选用的教材都是近三年内出版、并且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在选好专业教材的同时,针对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目标,我们组织进行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设工作。目前主编《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安全事件管理》教材两部,参编教材《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两部,自编《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实验讲义两部。

2.3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6]。我们坚持通过教学研究改革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组织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以此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通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从2005年专业建设伊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申报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围绕专业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与实践。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坚持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持完成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五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六篇。

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师十分注重专业教学手段的更新,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活动。同时开展教学评教,通过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中,大部分课程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同时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七部,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专业课教材及时更新。

2.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7]。所以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点建设了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检测实验分室、食品工程与工艺实验分室、食品感官与评价实验分室三个教学实验分室,通过建立健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各实验室的师资、仪器设备资源,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同时,在具体实验项目设置上,对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保证学生课程见习和实习的需要。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院系的具体实施下,建立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我们重点加强与汉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建兴油脂食品有限公司、陕西朱q黑米酒业有限公司、汉中春雨食品有限公司等地方食品监管部门和龙头食品企业的合作。在校内,结合食品专业特点与秦巴蓝莓研究所、红茶研究所等建立联系,这些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既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教学基地,又为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各年级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和专业认知实习活动。实习前,学院会选派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组,同时在实习基地成立学生实习领导小组,制定实习实践守则。在实习过程中,协调各专业实习单位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践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写出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后必须进行实结,最终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情况评定汇出实习成绩。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有效保证了各类实习实践活动的质量。

通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实验室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了以“注重专业基础、突出专业应用、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应用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夯实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初步构建了包含“基础、综合、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课程实验开放训练为手段,以各类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延伸,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补充,构建专业综合素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课外科技活动,辅以专业见习、实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及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课外科技活动,完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鼓励、组织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及专业认知水平,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开展创新实验设计、实施和实验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重点支持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试验项目,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并鼓励专业高年级学生积极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活动。2005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项,撰写论文有20多篇,主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10余项,其中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立项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立项8项;学生获得校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

2.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高水平师资引进与培养并重、骨干教师脱产攻读学位与在职进修提高并重、教师学术科研研究与师德建设同抓,着力提高专业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大力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学历教师,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培训或进修,以有效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加强与企业、社会的横向联系,明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邀请企业家和政府职能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并接受其指导;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由学校出面组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当地企业中,挂职兼任企业首席工程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养,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食品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拓宽道路。二是加强对本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外出访学或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开阔眼界,提升教师专业学术水平,使其尽快成为具有专业发展前途的学术骨干。三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其配备指导教师,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其授课过程进行传、帮、带,同时开展教研室教学研究和课程研讨活动,通过持续开展听课、评课评教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他们逐步熟悉专业教学,成为教学骨干。通过近十年的建设,我们初步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职称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发展后劲十足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保证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开展与实施。

3.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

3.1本项目的特色

本项目以地方院校的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为着眼点,探讨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项目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将改革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付之于陕西理工学院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当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期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走出一路新的人才培养之路,促进专业发展。

3.2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3.2.1本项目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周边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及本校的教学基本条件,进行学科定位,与其他学校进行“错位”发展,突出特色。

3.2.2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项目将对地方院校所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提出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规格和素质要求。

3.2.3根据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适合于地方院校人才特点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体系结构。

4.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4.1对本校而言,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并在实践上运用的话,将使本校在未来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将有利于学校在良性循环中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发展。

4.2对本校学生而言,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他们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4.3对外校而言,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将对他们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健新.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及其实践研究[J].现代食品,2015,13:8-10.

[2]耿丽晶,周围,郭雪松,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2015,10:226-229.

[3]王惠琴,郑大威,林太凤,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群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9:224-226+251.

[4]罗凤莲,夏延斌,周红丽.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23:77-79.

[5]赵文红,卫敏,谢岩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5,02:105-107.

[6]林志荣.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的构建[J].广东化工,2014,09:253-254.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推进;科技支撑;企业自律;意识提升

食品安全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管理涉及到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和多领域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特别复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政府、产业界、科技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研究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为此,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启动了“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河南省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课题承担省份之一,结合我省实际,选定小麦和猪肉两类大宗产品,以鹤壁市为综合示范区,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运行链条,就其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开展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河南省在设计课题方案时,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本着实际需要和拾遗补缺的原则,设立了11个专题和2个行动。其中“食品安全政府推进行动”是总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安全,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导致最终消费食品的不安全。食品安全牵涉到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科技行为,更是一种政府行为,需要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推动。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目前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还非常薄弱。为此,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2 食品安全的主体

2.1 食品安全的复杂性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其属性而言,食品安全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没有安全的生产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没有安全的标准,就不可能界定食品的安全性;没有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就无法确定食品是否安全。众所周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有直接的因素,也有间接的因素;有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因素,也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还必须建立起诸如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而这些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2.2 食品安全的主体

借鉴国际经验,技术是食品安全的支撑。但是,食品安全技术又有其特殊性,技术的应用与采纳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一般来说,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节约;而食品安全技术不比其他技术,往往是为了使生产出来的食品达到安全标准,需要限定一些投入品的使用,往往让生产者寻求替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技术的选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生产者或企业,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知、市场的认可或其它有效的约束,食品也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高价格的市场均衡,其对食品安全技术的采纳就仅仅成了出于道德上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示范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诸如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全面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既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环境保障条件,又牵涉到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的义务、责任和认识。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企业和消费者。

2.3 食品安全的模式特征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三大主体。但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三者达成了共同认知,形成了相同的推动力,食品安全技术才能够得以较好的转化和应用。其中,作为食品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从政策上制定必要的规定和约束,引导、指导和强制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行为。因此,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必须得到政府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推动。

企业是安全食品的生产者,也是食品安全技术的接受应用者,其行为直接决定着食品的安全水平和程度。企业只有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自律制度,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才能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生产出来的食品是否安全,最终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食品,才能逐步实现优质优价,才有利于引导和加快食品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或生产者才会对食品安全技术产生强的需求动力。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研究,结合鹤壁市示范区的运行情况,课题组研究提出了“技术支撑,政府推动,企业自律,意识提升”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模式特征。

3 政府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领域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管理监督水平、生产经营者素质、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观念。食品安全政府推进的重点环节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其难点与重点主要是制度建设、公众意识提升、产业组织建设、科技平台与信息平台建设等。

3.1 加强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上,政府有关部门应着重对现行的有关制度进行评估,重新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制度、认证制度、标识制度、追溯制度、承诺制度、企业信用制度、预警制度等研究。实践证明,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就不可能对生产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再好的技术也很难得以推广和应用。如在小麦种植基地建设上,可以研究开发出符合安全标准的小麦种植生产技术和规程;但如果不从管理上、制度上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禁用品的生产和销售,净化投入品市场,也就不可能确保所产小麦的安全性。

3.2 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生产者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者合法经营、消费者安全消费,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社会公众、农户、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科技培训与道德教育等途径的研究,探索出不同的培训方式与途径,使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都能树立新的观念,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遵照食品安全的原则。

3.3 创新产业组织

在现行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课题组重点对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农民

成立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使项目示范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身安全生产行为,这种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3.4 构建科技平台

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科研条件的改善、科研设施的装备,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食品安全科技工作涉及的学科多、部门多,必须整合科研队伍,加强协作攻关。河南省承担该项课题,共有10余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示范企业参与联合攻关,以项目为纽带,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创新了科研联合工作的理念与机制。

3.5 建设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牵涉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以及对政府行为的认同。通过对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模式。还建成、开通了河南省食品安全信息网。该网设有信息动态、关键技术、安全预警、国家标准、专家答疑、政策法规等栏目;收集了小麦、生猪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技术规程、法律法规等,方便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4 政府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行动

食品安全河南课题是由政府牵头,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指导和协调,产学研相结合,多单位、多部门协作共同完成的。项目实施按照“点、线、面”的模式整体推进,主要从源头监控入手布“点”,沿“农田到餐桌”这条“线”,以一定区域为中心,在“面”上进行整体推进。采取的行动与措施主要有:

4.1 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清理评估行动

着重对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现阶段国家及河南省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估,初步找出了食品安全交叉管理和管理缺位方面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政策性措施。同时,参照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设想,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规、条例、政策措施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实践基础。

4.2 科技管理行动

为确保课题任务的圆满完成,还起草了《河南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实施管理细则》。该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课题组织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及成果管理等提出了具体办法。明确了课题实施有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课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经常召开专题招标会、调度会、协调会、碰头会、技术对接会、半年检查会和年度工作会,及时编发《食品安全》简报,保障了课题实施分工合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4.3 联合执法行动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涉及农业、畜牧、卫生、工商、环保、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在目前以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框架下,以生猪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为例,监管环节主要包括:养殖场环境、养殖、投入品、防疫、屠宰、储藏、运输、生产加工、包装、标识、销售及消费等诸多环节。通过研究,提出了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下,建立“联合执法行动”长效机制方案。依照相应的标准、法规进行监控、检测和依法行政,形成“从源头到餐桌”的监管链条和从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市场(零售店)的“绿色通道”。

4.4 理论研讨行动

示范区是一项工程,社会各界对其认识还不一致。为此,课题组多次邀请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召开理论研讨会。2005年4月24日,针对当时的苏丹红事件,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科院组织召开了河南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理论研讨会,来自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2005年“3.15”前夕,召开了“河南省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营造和谐环境,保证食品安全”。2004年还应邀参加了北京“全球食品安全论坛”,提交的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通过举办或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对食品安全的概念、内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找到了“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问题的成因,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5 宣传教育行动

为了提升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2004年5月17-22日,省、市联动,在鹤壁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项目示范区还经常利用板面、挂图、宣传车、散发传单等形式,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向广大村民、居民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利用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先后播发领导讲话、示范区建设专题片、企业形象展示、食品安全消费指南等内容268篇(次)。淇县还制作了《科技600秒》电视专题,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有关知识和种植养殖技术规程。

省食品安全课题管理办公室多次策划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4月,项目组邀请《河南日报》社记者,深入鹤壁示范区进行全面采访,以记者的视觉、耳闻目睹,专题报道了《种麦养猪,如何远离污染》专稿。2005年春季,“瘦肉精”事件闹得纷纷扬扬,及时邀请《河南商报》的记者,将课题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瘦肉精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宣传报道。《科学时报》2005年8月9日还对河南课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河南日报》上开辟了《专家解读食品安全专栏》,2004-2005年累计发表食品安全知识性文章18篇;《河南农业科学》也开辟了《食品安全》栏目,2005年累计发表文章17篇。同时,还组织专家编写小麦、生猪科普教材7本,养猪科技图书3种(正式出版)、食品安全知识性资料多种,定期、不定期进行科技讲座。示范区达到了户户都有明白卡、家家都有明白人,当地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5 加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当前与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5.1 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食品安全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多环节、多因素的风险,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以健全的安全监管体系为保障。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基础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5.2 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市场准人制度是在以往对市场主体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市场食品实施市场准入管理的制度体系。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标准,严格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其基本思路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

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实施全过程有效控制。目前,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制还有很大难度,政府应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大力引导、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5.3 完善投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资金投入还存在资金总量投入不够、部门资金分散、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与资金投向亟需调整等问题。应该完善管理体制,确定相关部门的预算,并调整投向,提高投资效率。同时,政府应鼓励其他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投入,要在财政与金融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支持;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在农业开发项目、贷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等。

5.4 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教育与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改善食品的安全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大学相关专业设置薄弱,政府决策者与行业从业人员也缺乏应有的安全培训,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化。而教育、培训在食品安全公众意识提升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与示范工作,逐步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提高我国食品信誉。

5.5 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一是要加大食品安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二是要整合科研力量,建立高效、协调的科技管理与组织机制。三是要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我国国情、有效、可行的食品安全技术进步模式。四是“抓龙头、促源头”,完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生产组织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采用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五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前言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012年仅4个月的时间久爆出多起的食品安全事件:4月9日一则“老酸奶含工业明胶”的消息在网上疯传,便一发不可收拾;4月15日又爆出部分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

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也由原来的单一性事件演变为各行业内的“”。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从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问题,演变为食物链的管理和保护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10]。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否有受到影响。主题契合社会民生热点,揭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所引起的消费者对于食品购买需求的转变,有利于增强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生产商对于食品质量保障的意识。同时探究角度新颖,结合了消费心理学、食品健康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具有创新性和跨学科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者状况

此次被调查群体,是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地随机抽取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以及通过专业的网上问卷调查工具“问卷星”所获得的被试。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居多(56.3%);年龄范围为20-49岁,其中20-29岁居多(41.4%);家庭人均月收入范围为2000—6000元左右,其中以2000—4000元的分布较多(42.5%);被试受教育程度及户口所在地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当。

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

(二)调查过程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在初步编制问卷后,由本专业老师评审确定。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户口所在地等;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与认知水平;3.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评价和放心程度;4.消费者对不同类型食品的购买场所的选择及其原因;5.不同人口学变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专家访谈的对象为厦门中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化验室主任,美国生物化学专业的涂博士。访谈内容包括其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看法;其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程度的评定;其三,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原因;其四,理性消费行为的建议等。

(三)数据处理

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知程度

调查发现,被试在对当前食品安全事故的了解程度中,不了解和十分了解的人都很少,分别占9.2%和6.9%;而51.7%的人有所耳闻,但不了解具体情况;32.2%的人则是关注新闻报道,对具体情况较为了解。

而在对目前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方面,仅有4.6%的人认为比较好,40.2%的人认为一般,39.1%的人认为不太好,16.1%的人认为很不好。

(二)食品购买行为调查

1.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购买行为的影响

40.2%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产生轻微影响,39.1%的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分别还有8.0%和12..6%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和有非常大的影响。

2.各类食品的主要购买场所

被调查者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与食品的种类有关。购买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大部分人选择大型超市,分别占总人数的77.0%,73.65,75.9%;肉禽副食、蔬菜瓜果、蛋类大部分人选择在农贸市场购买,分别占总人数的51.75,42.5%,42.5%;主食米面主要在大型超市及食品便利店购买主要占市场的47.1%和32.2%。

3.选择购买场所的主要理由

在选择购买场所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以路近方便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尤其表现在购买主食米面、蔬菜瓜果、蛋类等食品;另一主要考虑因素则是放心安全,尤其表现在肉禽副食、乳制品的购买上。总的看来,路近方便与放心安全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场所的两大主要理由,具体见表1。

(三)关于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

对问卷中涉及购买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赋值。附值项目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配料表和营养成分、食用方法、厂名厂址、QS质量安全标志、外观和色泽。其中每一项都分为每次都查看、多数情况查看、少数情况查看、从不查看,分别附值4、3、2、1。

对不同性别、户口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被试的购买行为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的购买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1.性别维度:男性的分值显著高于女性(t=2.432,p=0.019);2.地域维度:城市被试的分值显著高于农村被试(t=1.912,p=0.062);3.受教育程度维度:对初中、高中、大学三个群体被试的分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显著:F(87,2)=3.517,P=0.062 。对此,进行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初中学历被试的分值显著低于高中、大学学历被试,P值分别为0.026和0.036),高中学历被试得分与大学学历被试无显著差异P值为0.745)。4.收入维度上:被试的购买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87,3)=0.870,P=0.463。

四、分析结论

(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食品安全事故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有极少部分人一点都不了解;而食品安全事故问题也对大部分人的购买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的消费理论模式,消费者会对商品的数量或者质量进行权衡,选择“最优”选项,但这是以知道商品质量属性为前提的,而食品无论在购买前还是购买后都无法保证其安全性(Caswell and Mo jduszka 1996)。所以,这也是造成消费者无法正确权衡食品安全性质的主要原因。这解释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水平

在选择购买场所上,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因为路近方便、安全放心为人们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临时摊点多数没有正规的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在食品卫生和安全上本身存在着未知性,因此不被大多数消费者信任而作为日常消费点。从这个方面看,消费者还是具有较为清晰的意识和较高的行为水平的。

而在具体的食品购买行为上,可以看出还是有大部分消费者细心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外观色泽,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并没有这样基础的安全意识。大部分人忽略了查看配料表、厂址和厂商以及QS商标。但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消费者被希望能够逐渐养成查看食品细则的习惯,学会留意QS商标,购买肉类食品要留意肉检商标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三)食品安全保障将何去何从

目前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违法成本低,使得不法生产商敢铤而走险等。 国外的食品安全之所以做的这么好,一方面是他们监管的力度很强,惩罚力度大。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就可能面临永远关闭的命运。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的好,在生产和销售会自主地有约束,而当前太多食品生产厂商不顾道德,一切向钱看,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黑心食品。

针对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在消费者的恐慌和担忧之外,专家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这是国情限制。“因为任何一个事情的发展它都有一个过程,美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它们现在食品安全保障做的很好,但是他们也是经过了50多年的磨合期,最开始他们也是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真正实质的经济发展大概是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也就30多年,会有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是能够理解。”

但食品安全大于天,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寄期望于国家“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质监局的监管力度”和“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和门槛”。

五、 结语

第一,食品安全已经影响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第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高,但认知水平有待通过普及食品安全鉴别知识得到提高。

第三,在食品安全意识上,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被试明显高于教育程度低的被试,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第四,在食品购买场所的选择上,消费者多出于放心安全和路近方便的因素,选择大型超市,其次是便利店和农贸市场。

第五,大部分消费者愿意通过多支付较小比例的价格来保障食品安全。

第六,在提高食品安全的举措上,消费者主要希望通过法律和监管的途径确保食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童晓丽.安全农产品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温州市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6.

2.周应恒,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

3.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5.

4.秦金亮.消费行为过程的系统动态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1998.

5.戴迎春,朱彬,应瑞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选择意愿——以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行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6.郭海涛.制约我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分析[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

7.王志刚. HACCP经济学基于食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实证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张莉.兰州市486名孕妇食品安全认知状况及购买行为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0.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9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自治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结束后,我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从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方面研究、制定了我局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谭明杰同志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副局长、驻局纪检组长为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了综合、宣传、指导检查、保障等四个工作组。明确了办公室及其各工作组的具体职责。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各单位、部门也按要求相应地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二)狠抓思想动员,明确目标任务。10月8日,我局召开了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明杰同志作了动员讲话,阐明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对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强调全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着眼于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发展三年计划,紧密结合我区实际,要在解决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一是着力解决发展理念认识问题,打牢科学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努力实现监管的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监管的目标从数量向质量的转移;监管的力量从自身系统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移;监管的内容从单纯监管向公共行政服务的转移。二是着力解决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问题,增强科学发展的原动力。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食品药品安全利益问题使实劲,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食品药品监管科学发展的成果。三是着力解决监管与发展的问题,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促进我区医药产业科学、快速、跨越发展。四是着力解决服务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拓展科学发展的空间。深入研究食品医药多区域合作新领域、新机制,促进药品国际经济合作、贸易的大发展。五是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要深刻认识当前的体制变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是解决制约科学发展问题的重大举措。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上来,做到思想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六是着力解决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问题,增强科学发展的执行力。着力提高科学决策、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依法行政、促进和谐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理论学习。我局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学习调研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处以上领导干部通读《科学发展观论述摘编》、《邓小平科学发展观论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学习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吴邦国委员长及总理在__考察指导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学习郭声琨书记在全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组书记、局长谭明杰同志亲自对全体党员的学习进行辅导。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各单位、部门以及全体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工学矛盾,采取大集中(全体党员集中培训)与小集中(以处室为单位组织学习)相结合,开放式培训(个人自学)与封闭式培训(离岗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与研究讨论相结合组织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培训计划,我局于10月20日外请专家学者对区局机关及驻邕直属单位的党员干部共130多人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讲座辅导;10月29日至30日,集中对局机关的全体党干部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封闭式)培训,并要求每一位党员紧密联系本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撰写心得体会以及学习笔记,从而确保时间得到保证和理论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明确一个主题,搞好调

查研究。局党组明确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主题,提出坚持“四个结合”,即把“察情于民”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问计于民”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现场考察与自我检查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发现问题结合起来,务求深入实际,力戒形式主义,着力从创新方式、创新方法、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为了确保调研活动的内涵深度和质量保证,确定了调研活动的四大内容,即影响和制约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服务发展与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确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和“农村食品安全社会化工程建设”作为我局调研活动示范先行的两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由局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或专业干部组成的四个调研组,分别到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玉林、河池等地开展调研,调研区域涵盖了我区的东、西、南、北、中。同时,还安排1名局党组成员带队到广东、新疆等省市进行监管体制改革调研。通过下发问卷调研表、实地走访调查、召开专题座谈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应邀参加座谈会、研讨会的代表有市、县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市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为成员单位、基层市县局(分局)领导和科室干部、社会各界(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论界、新闻界)行政相对人(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食品种养专业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宾馆餐馆负责人、学校领导、个体工商户等)和社会群众(包括企业职工、街道居民、农民等)。由于内容贴近实际、调研方法得当,本次调查问卷发出1800份,收回1712份,回收率95%。调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预期效果。就完善药品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和农村食品安全社会化工程建设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并将在今后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强化统筹兼顾,学习工作双促进。我局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有效树立了良好的食品药品监管新形象。一是全力抓好“两会一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落实“两会一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总体方案,积极协调各监管部门履行“两会一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职责,在重点人群、重点城市、重点品种以及重点环节上下功夫,确保“两会一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二是全力做好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要求,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质监、工商、水产畜牧、卫生等相关部门做好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自治区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切实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防范工作。局领导和有关处室同志深入广大农村、宾馆饭店督促各地建立健全宾馆大型会议集体用餐报告、农村50人以上聚餐报告指导制度和卫生监督制度,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四是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力度。强化我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防止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流入市场,确保药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为全面做好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并提出具体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运用报刊、电视、网络、板报、简报等多种媒体和阵地,采取专题会议、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在《中国医药报》、《__日报》、《__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发学习实践活动新闻稿件5篇,通过板报、简报、政务信息网站等形式刊载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文稿20篇,及时宣传和报道了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营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初步成效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党组书记、局长谭明杰同志代表我局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在自治区学习实践活动第七指导检查组的专题督查以及专门汇报会上,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我局第一阶段的工作,认为思路很清晰,落实工作抓得很扎实到位,组织保障有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党员干部更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通过引导督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和调动了党员干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学习讨论中的不良心理,有效地营造了和谐的、互动的学习讨论氛围,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各单位、部门的党组织根据方案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边学边改,边改边学,特别是通过深入基层和农村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了解和解决了群众关注的一些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三)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了思想解放讨论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党员干部能主动联系自身思想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围绕“开阔科学发展新视野,推动__发展新跨越”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着力找准自身和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大胆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有效地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尤其是实施《__食品药品监管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对 全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家深刻认识到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必须紧密联系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监管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促进__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联系实际,精心选题,调研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我局在确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和“农村食品安全社会化工程建设”为重点调研课题的同时,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放思想大讨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解放思想大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三个专题调研课题进行再调研,初步形成《__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调研报告》、《我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调查报告》、《__壮药产业发展问题调研》等调研报告,确保调研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各专题调研在紧密联系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理论、专业研究成果,积极吸收先进地区、单位的经验做法,从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研究,克服了以往就事论事的弊病,提高了专题调研的深度。二是密切了联系,增强了合作。通过调研,不仅直接听取了行政相对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于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督、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进一步密切了与生产经营企业、种养专业户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联系。三是推进了工作,得到了实惠。调研活动把“问计于民”与查找问题相结合,既强调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也注意在调研中善于总结本系统各基层单位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情况,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了解和发现基层的创新经验。通过调研,推进了本系统各基层单位工作的开展。同时,及时把调研工作成果付诸于实际工作,努力使之取得新的成果,让群众获得实惠。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局在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入基层、农村调研的思路、方法、方式上有待进一步创新。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局将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继续边学边改,以学习促进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落实。四、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对整个学习活动非常关键。既是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又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的保证。因此,我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真正把这一阶段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组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学习调研阶段征求到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检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对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检查监管理念、工作思路、落实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二)组织召开党组(支部)扩大会议。召开党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后,各单位、部门党组织要召开党组(支部)扩大会议,通报民主生活会议情况和通过第一阶段调研、征求意见及围绕查找梳理出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深入讨论,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形成共识。

(三)组织开展群众评议。邀请党员代表、非党员领导干部、离退休职工、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监管对象代表,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进行评议。采取召开群众代表评议大会和发放无记名评议表等形式进行。班子的分析报告经评议、修改完善后,要以适当方式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组织开展个案剖析。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实际,紧扣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点,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某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分析研究,着眼于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研究措施、促进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剖析。

(五)组织开展制度清理。以是否有利于推进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发展,有利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有利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标准,结合查找出来的问题,对近年来形成的各类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对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照全区和基层工作实际,结合食品药品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进行甄别分析,认真讨论梳理,重新进行整理和分类。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0篇

(2014年1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受高峰副省长委托,我们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学纪恒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峰副省长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有关通知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指出,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更加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过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总理强调,要加强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监管,建立覆盖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和体制,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格局。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对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指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要求我们一定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机构建设、加强领导力量、加强专项治理、加强社会监管。1月18日,省长李纪恒同志在昆明市调研春节市场供应和安全生产时指出,要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对那些利欲熏心、挑战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人,要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努力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把好关,不断开创食品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保障安全为首要任务,以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主攻方向,以转变作风为重要保障,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巩固了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的局面,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一)加强领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李江常务副省长和高峰副省长多次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切实加强监管,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食品安全工作,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了全体会议和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部署了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通过组织执法检查和委员视察,促进食品安全政策法规落实和工作推进。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夯实基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得到加强

全省各级政府着眼于实现全程无缝隙监管,不断强化分段监管下的协调联动,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体制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州、市、县、区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常务工作的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主要监管部门主要领导,其他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部分县、市、区在乡镇、街道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所,明确了专职人员,在村、居委会配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或信息员。全省16个州、市农业局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81个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90%以上的乡镇挂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逐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省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形成。

(三)加大投入,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提升

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投入,20__年、2013年仅省财政就安排4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其中,投入3600余万元为129个县、市、区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监测车,投入1300余万元为16个州、市配备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流动监测车,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安排1600万元,选择了16个县、市、区开展“全省食品安全县市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的新思路、新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安排5550万元选择37个县、市、区开展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试点建设,为下步全面建设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探索经验。安排660万元,选择16个县、市、区开展综合执法、网格化监管等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

(四)重拳出击,食品安全整治行动不断深入

2013年,省政府坚持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特殊品种入手,针对群众反响强烈、问题频发的领域开展了12个专项整治行动,涉及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饲料、农药、兽药,地方特色食品,进出口食品,儿童食品,旅游市场食品,食品标签标识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计划食品安全,肉及肉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保健品,米线等食品安全领域和环节。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力量,重拳严打,整治行动不断深入。公安机关开展“破案会战”,明确各地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的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间,将各地战果及信息报送情况等纳入年度工作考核,采取每周进行全省通报排名的方式推动工作。农业部门以蔬菜高毒农药、孔雀石绿、抗生素和饲料隐患排查为重点,严查严打在蔬菜用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行为,强化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工商部门把校园周边、农村市场等作为重点,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质监部门组织开展了粮食加工品、食用油、乳制品等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行政执法部门查获有毒有害米线6.5吨,病死猪肉44吨,病死牛、马、驴肉80吨,冰冻肉制品248吨,查处违法私屠滥宰窝点9个,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户22户,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683.45公斤,取缔不合格儿童食品经营户181户,下架退市不合格食品1235.91公斤。公安机关共发现“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线索987条,移送行政执法部门101条,破获各类食品安全刑事案件73起,其中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9起,破获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2起;共抓获食品安全犯罪嫌疑人237名,其中批准逮捕52人、刑事拘留123名、移送14名、取保候审47人、监视居住1人,捣毁非法收购加工“黑窝点”、“黑作坊”137个,打掉犯罪团伙11个。

(五)树立诚信,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在突出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树立食品安全领域的正面典型,通过多种举措,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2013年3月,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工业信息化委经过认真策划和组织,在全省评选出了30户“云南省食品安全诚实守信企业”,为食品行业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榜样。在全国开展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中,我省第一批10户企业通过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食品企业诚信评价工作,获得了诚信管理体系证书。省工商局实施食品流通环节“黑名单”管理,通过向社会公开严重违法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督促食品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建设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电子追溯系统,形成流通环节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查究的食品安全责任链。省质监局继续推行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联络员制度,共向143家食品重点企业派出273名质量安全联络员。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实施食品生产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六)创新机制,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举措

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在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强化调研工作,更加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如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牵头,通过开展风味小食品、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等督查调研活动,充分了解基层情况,有效促进工作落实。玉溪市推行蔬菜(水果)市场准入试点工作,严禁未经自检或经检验不合格的蔬果上市销售;保山市为加大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切实维护公众合法权益,起草了《保山市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此外,还制定出台了《保山市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楚雄州为整合现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制定出台了《楚雄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管理办法》;文山州积极与通信公司联系,在野生菌上市期通过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手机短信平台,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食品安全预警、鉴别方法、烹饪操作等知识,预防中毒事故的发生;普洱市工商系统开展星级蔬菜示范户创建活动,制定《普洱市工商系统创建星级蔬菜示范户实施方案》;大理州整合云南省乳及乳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大理州粮油检验检测站等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成立了大理州食品检验检测院。质监部门坚持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联络员制度,并扩大食品生产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七)强化支撑,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建设不断完善

在20__年制定出台《云南省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办法》、《云南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云南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基础上,2013年,制定出台了《云南省食品安全工作信息报送办法》、《云南省食品安全县市区创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此外,《云南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云南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已经完成起草工作,即将下发文件。一批政策法规的制定出台,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有法可依和依法监管提供了坚强保障。

(八)加强培训,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各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系统内监管人员的能力水平。省农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针对新配置的流动检测车开展了检测技术专业培训,省粮食局开展了“全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培训”等。二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大理学院,分别组建了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和云南省食品安全滇西学院,制定了教学计划,开展了5期培训班,培训范围覆盖了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进一步加强学历教育,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2013年计划招收40名食品安全管理在职硕士研究生。三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优势力量,开展了《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研究》、《云南省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其研究成果正服务监管工作。

(九)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重要活动和关键节点,通过开展食品宣传安全周、食品安全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全方位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为食品安全工作健康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省新闻办制作了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网络、公交车媒体上滚动播放。省工业信息化委开展了“食品安全深度行”活动,向公众介绍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做法,接受社会监督,提振消费信心。省商务厅摄制了“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纪实”专题宣传片,在云南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放,并在各地电视台组织播放200余场次。通过努力,2013年是食品安全报道数量最多、重点稿件最多、转载媒体最多的一年。同时,省政府食品安全办联合新闻办利用报刊和网络,在全省开展了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评判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在全省开展了“云南省首届食品安全好新闻奖”评选工作,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树立了正确导向。2013年6月,全省各州、市、县、区广泛、深入开展了“云南省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十)严格考核,切实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为充分调动各级抓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省政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食品安全考核指标,与各州、市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省政府2013年20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对各州、市党政“一把手”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大了考核力度。各地普遍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了经常性的考核工作。年初,省政府组成8个督查考核组,对各州、市政府和省级监管部门进行了食品安全督查考核,有效促进了各州、市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目标任务的落实。

(十一)关注民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按照光荣同志的批示要求,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牵头,联合各成员单位,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起草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二是制定出台了“除劣扶优——保障米线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三是举办了两期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为主题的县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四是各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省的食品安全形势保持了总体上的稳定,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20__和2013两年,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质量的例行监测,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为98.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4个百分点。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对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乳制品和酒类等23大类共48种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合格率为84.7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5%。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推动食品安全事业发展、实现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目标,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消除制约食品安全的体制弊端,强化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走出“九龙治水、水患难除”的困境;必须依靠加强法治,严惩重罚违法违规行为,旗帜鲜明维护公共利益,构建公平竞争法治秩序,增强企业诚信自律意识,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的困扰;必须依靠严格监管,制定好规则,当好“警察”,管好“红绿灯”,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在市场监管上履职到位,做制度和规则的“守护神”;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提升监管能力,强化监管手段,实现科学监管、效能监管,解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共治,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改变单一政府部门包打天下、“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格局。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食品安全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仍然明显,做好食品监管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是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食品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多、小、散、乱、差”一时难以根本解决;公平诚信的食品市场秩序尚未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缺失,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3年来,陆续曝光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病死猪肉”、“假羊肉”等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恶劣。食品产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同时,各地机构改革进展不平衡,监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有待增强。二是国际国内相互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食品产业供应链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西兰奶粉 问题、台湾地区塑化剂问题,包括一些走私进来的食品,都给我们在风险应对上带来新的问题,维护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复杂。三是客观主观相互制约。客观上讲,国内食品监管工作起步晚、欠账多,监管力量不足,技术支撑乏力,资源条件有限,监管能力与繁重的监管任务存在严重不匹配。从主观上讲,我们对监管工作的规律性研究还不深不透,治标和治本、短期和长远、面上和基础的工作进展不平衡;机构改革中,一些干部思想也有波动,有的地方确实还存在工作被动应付、作风漂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充分认识当前监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食品监管工作改革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第一,深刻理解将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的全新定位。食品安全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从这些年的实践看,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双汇“瘦肉精”案件主犯就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了死缓。全会把食品安全领域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纳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来部署,这一科学定位,是食品安全工作定位的重大飞跃,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而且已处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干道”上。

第二,深刻理解建立“统一权威”机构和“全过程”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全新要求。过去,食品安全多头管理,部门多、环节多,各地机构设置也是五花八门,一方面,监管职责散落于多个部门,资源配置分散,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也影响监管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食品产业链条长、业态复杂,分段监管要么都管、要么都不管,监管盲区、模糊地带较多,难以实现无缝衔接。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决定对食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对监管制度、监管机构、监管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仅职能要整合、机构要统一、队伍要专业,而且制度要从严、监管要规范、执法要公正,不断提升监管工作的统一性、权威性,执行力、公信力。

第三,深刻理解“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大理论观点对监管工作的全新启示。这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既有机构的重组、职能的加强,也有职能的转变、市场机制的强化。职能不转变,机构改革就不会彻底,也达不到目的。但转变职能,并不一味放任不管,“放”和“管”必须有机结合,“放什么”和“怎样管”必须清晰明确。一方面,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把市场和社会能做的事情尽量放出去、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好、管到位。而且,越是减少了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越要跟上。

第四,深刻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监管工作提出的全新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要在发挥政府主动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跳出固有的监管模式,在主体上,变单一政府主体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媒体等多员主体共治;在方式上,变单一行政手段为法律、道德、市场等多种手段并举。

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我们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三、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确保群众饮食安全

2014年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食品安全管理新机构打基础谋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深化改革促发展,加强监管保安全,提升能力打基础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促进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努力以监管工作的实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一)专项整治

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坚持把开展专项整治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持续不断地治理整顿,最大限度地遏制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一是全面推进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要针对当前出现问题多、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大的食品重点品种,按照“排查要全面、治理要彻底、成果要巩固”的要求,加大治理力度。2014年,拟考虑开展米线专项整治、“山寨”食品专项整治、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食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边境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酒类专项整治,解决一批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切实加强重点场所和隐患的排查治理。要以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高风险场所和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风险大排查、隐患大治理、问题大整改,努力消除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对行业共性、“潜规则”问题,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顺藤深挖、一查到底,决不手软。

(二)社会共治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地方齐抓共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一要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各级食品安全办自身建设,强化统筹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多协调、善协调,促进部门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特别是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方面,要用好督查考核这个手段。二要健全部门间、区域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行刑衔接、隐患排查、事故处置、宣传教育、打击犯罪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提高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一致性。三要健全社会共治的制度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健全投诉举报体系,畅通公众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要予以曝光,将失信企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要强化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支持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调动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

(三)理顺机制

要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理顺食品监管体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做到机构在哪里、职能和责任就在哪里。要以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把过去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加强。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整合质监、工商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涉及到的部门要积极配合,不折不扣地做好人财物的划转工作,确保新建成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能力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事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尤其是新组建机构,队伍建设乃重中之重。要适应建立“权威”监管机构新要求,针对新建机构岗位新、业务新、人员变动大、情况不熟悉等新问题,组织开展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的监管干部队伍。

(四)夯实基础

一是加快基层监管网络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础在基层,成果体现在基层,治理任务完成靠基层。要进一步加快基层监管网络建设,尚未在乡镇、街道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地方,要尽快设置到位;积极开展“一专三员”试点工作,配齐配强专门人员和协管员、信息员,确保基层有人员管理、有机构负责食品安全工作,为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抓好县级食品检验检测 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在全省各县、市、区全面建设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经验。要注重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县级监管队伍的装备配置,配备必需的快检设备、现场调查取证设备等,为加强监管创造良好条件。

(五)示范引领

一是抓好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食品安全基础工作扎实、监管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公众满意度较高的县、市、区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地方行动起来。二是尽快出台《云南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三是继续表彰一批诚实守信的食品行业企业,树立食品行业诚信标杆。四是通过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等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食品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六)强化支撑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尽快出台“云南省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云南省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规划”、“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抓紧修订出台《云南省食品安全条例》。二是健全标准体系。要针对我省实际和特色食品,主动组织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同时,鼓励食品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三是做好资金安排和督促检查。抓紧做好2014年食品安全监管经费预算工作,加强对各类监管项目实施的管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七)加强宣传

能否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已成为新形势下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功。我着重强调四点:一要“早说话”。舆论引导贵在早。“三人言虎”、谎言说多了就会被当真。所以,要下“先手棋”,加强舆情监测,早发现、早研判、早引导,全力压缩谎言和负面舆论的空间。如果我们反应不快、应对迟缓,等到“点”上的事情炒成了“面”上的问题,正面舆论被负面舆论所绑架,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后再扭转就难了。二要“敢说话”。主动做工作,主动发声,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麻木不仁、不敢担当,造成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三要“会说话”。信息首先要实事求是,但也要讲究策略。在强调公开透明的同时,要兼顾群众感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何时、谁来、以什么口径,都要充分考虑社会解读后的效果。四要“说对话”。要传播正面观点,宣传监管部门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抢占舆论“制高点”。对舆论中存在的质疑、误读误解等,要以有利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置,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为基本原则,及时进行澄清。

四、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食品安全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极具艰巨性、挑战性。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做好工作的干劲;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需要我们真抓实干,取得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实效。

一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药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为党和政府分忧,人民群众谋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也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大事。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有一股干事创业的精神气,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进取心。在任务面前,我们要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在困难面前,我们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在压力面前,我们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甘于奉献,争取拿出实效、赢得理解。要树立不进就是退、无功就是过的思想,扑下身子抓工作,坚决抵制任何庸懒散奢的行为。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多谋真招实策,就一定能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二是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核心是履职能力。要认真学习食品监管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规范、国际经验等,把握理论规律,掌握监管技能。要深入调研。体制改革后,监管对象、工作机制、工作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很多问题找不到标准答案。必须深入实际、依靠群众、沉下心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让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制定“接地气”,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

三是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一个实际行动往往胜过一打纲领文件。改革过程中,头绪很多,任务繁重。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是没有出路的。要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大家要在细化实化具体措施上下功夫,在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上用真招,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要奖优惩劣、奖勤罚懒,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领任务、抓落实。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形成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1篇

1.调研对象:

(1)食品生产企业。

调查对象以本市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为主,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座谈相结合的方式。

(2)近几年本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对近3年的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是主要了解这些毕业生刚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目前从事的工作;二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2.调研内容:

(1)食品生产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或食品生产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学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其他证书要求(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认为食品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能力等;企业认为食品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职业缺陷。

(2)食品生产企业岗位设置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3)课程设置调查。

课程设置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已开设的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这些课程对从事企业生产、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除了上述课程外,企业认为还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3.调查结论:

(1)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人才需求量分析。

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食品生产、食品分析与质量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销和食品研发等。各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能力等要求都不一样。对近3年的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40%毕业生从事食品生产工作、30%的学生从事食品销售工作、25%的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5%的学生从事食品研发工作。

(2)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越来越高。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企业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调查显示,在食品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除必须具有扎实规范的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外,还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知识,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也越来越高。

(3)企业对食品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强调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品质、职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强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食品企业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3)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5)具有职业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2.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态度;行为

[中图分类号] R719.3;F27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123-03

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尤其重要。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管理的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人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在进行食品制作管理的过程中是否融入食品安全的理念,直接与消费者的安全相关。为准确掌握该类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为积极寻求相关干预依据和管理办法提供现实数据。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宜宾市翠屏区从事餐饮工作的从业人员。根据具体餐饮单位的规模,在大、中、小型饭店以及单位食堂等分别抽取研究对象。其中随机选择大、中型饭店各200家;小型饭店、单位食堂各180家。研究单位一共760家。在所有研究单位中随机选择两名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制作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共1520份,在研究对象填写后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1440份,回收率94.74%。

1.2研究方法

项目组根据有关资料[1-6]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引言、调查对象情况、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以及具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为等内容。调查对象情况主要包括对象单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龄、岗位等;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主要由20道经过优化的选择题构成,均为单选题,其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应该掌握的知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影响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等;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以及具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为则为10道单选题。所抽调的从事调查的人员主要为宜宾市翠屏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宜宾市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宾市翠屏区质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在宜宾市翠屏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调查对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1.1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对于食品安全有关知识知晓率为60.76%。对于餐饮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具体时间、进行工商登记所需要的证件、何种疾病允许接触直接入口食物、工作服定期更换要求等知识掌握较好,均为85%以上;而对餐具卫生的“五关”内容、存放2 h以上食物的处理方式、吊销许可证的限制从业时间等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在30%以下。见表1。

表1 1 440名调查对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

2.1.2不同单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差异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中型饭店从业者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1.15%、小饭店为59.15%,单位食堂为61.75%。两两比较,χ2=2.04、0.11、.020,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3不同文化程度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小学及以下知晓率为49.58%,初中为59.20%,高中/高职/中专为61.45%,大学则高达63.29%,研究生及以上则为70.00%。提示从业者文化程度越高,其知晓率越高。见表2。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2.1.4不同专业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所有调查对象中,烹饪者804人、旅游服务90人、基础学习174人、其他372人,知晓率分别为65.02%、62.20%、54.20%、54.28%。其中,烹饪者、旅游服务者知晓率均高于基础学习和其他专业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不同专业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2.1.5从业工龄不同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从业工龄不同,知晓率不同。工龄越长,知晓率越上升。其中,10年以上者与7~9年者比较,χ2=046,P>0.05;与1年以下、1~3年、4~6年工龄者比较,χ2范围为10.15~308.9,P

表4 从业工龄不同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2.1.6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接近,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2.1.7不同培训次数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未培训者知晓率为39.1%,培训一次者知晓率为56.80%、培训二次者知晓率为64.00%,培训三次及以上者知晓率为68.00%。培训次数和知晓率呈正比例关系。

2.2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有98.80%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定期体检、教育培训、遵循工作规范进行操作。无所谓者占0.70%,不愿意者占0.50%。愿意接受者与无所谓、不愿意者比较,χ2=2771.67、2783.05,P均

2.3调查对象从事食品安全的具体行为

有89.7%的调查对象遵循食品安全规范进行操作;偶尔遵循者为4.40%,从不遵循者为5.90%,遵循者与其他两种情况者比较,χ2=2002.83、2026.39,P

3讨论

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物的重要性;病从口入,说明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熟食品的安全是“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物链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环[7]。餐饮从业者直接接触食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8]。这些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水平、对待食品安全的具体态度、从事食品制作和管理的具体行为等,均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9,10]。本研究表明,宜宾市翠屏区餐饮从业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只有60.76%。这一数据表明其比例尚小,相关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对餐饮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其食品安全知识还相对匮乏,指导具体操作的理论基础尚不扎实,还需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

本调查涉及到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数据表明,文化水平和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呈正比例关系。文化水平愈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就越多。目前我区的基层餐饮从业者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文化层次偏低,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及常识均有较大改善空间。根据这一数据结论,建议餐饮单位在招聘和选择人员时,不但要考虑应聘者的文化水平情况,在进行培训时,还要针对文化水平低者适当加大力度和范围 ,将其作为培训教育的重点群体。本调查还涉及到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安全知识知晓率较高,这提示在招聘和选择人员时,要考虑相关专业背景,尽量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部分中大型餐饮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及旅游服务人员具有食品安全或酒店管理等专业背景外,整体而言具有专业背景的从业者的比例非常低,在这一情况短时间难以根本性改变的当下,对从业者后天进行系统的专业安全知识的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本研究还发现工龄越长者,其知晓率越高,一方面说明从业资历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从业者进行后天安全知识培训的有效性,表明了培训次数以及相关工作经历对于知晓率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有必要提醒餐饮单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新老员工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要区别进行,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11]。

本研究涉及到关于从业者的从业行为,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比例为89.70%。虽然占据绝大多数,但还有一少部分未得以全部实施,这是安全隐患所在。这表明在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在工作重点执行,差异性地看待和对待培训对象,根据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地培训,确保将相关知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 2009.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S]. 2009.

[3] 卫生部. 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 2005.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S]. 2011.

[5] 卫生部.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S]. 2010.

[6] 卫生部. 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S]. 2010.

[7] 李荷芬,范丽江. 昆山市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现状与改进措施[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14-115.

[8] 张磊.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现况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D]. 复旦大学,2006.

[9] 童瑶. 长沙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中南大学,2012.

[10] 钱艳. 餐饮业员工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调查与培训研究[D]. 天津商学院,2006.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为了防止这些事件再次发生,国家也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应运着这样的局势,许多学者开始对食品安全这一话题进行研究。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就必然会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教育被指证为嫌疑人之一。所以本文就小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做出了阐释。

1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安全知识较浅

我们在调查500名小学生当中,有的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概念较模糊,极少部分人认为食品安全并不重要。甚至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相关概念,比如只有54.46%的家长知道“QS”的概念,有10.89%认为食品与健康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容易受到是问题食品的侵害。

1.2缺乏正确的购买行为

在调查中显示,当问及一般去哪里购买食品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超市,有6.7%的同学选择去小卖部,还有0.84%的同学选择去路边摊购买小吃。也就是说100人当中就有6.7人会选择去小卖部购买食品,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去路边摊购买食物。而那些选择去路边摊和小卖部的小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购买地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问及选购过程中,你会首先注意哪方面的信息和选择哪类食品时,他们的回答都很专业,66.67%的同学都会选择绿色食品,然而事实是他们眼中的“绿色”就是颜色。只有极其少部分的同学会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他们在选购时,有82.18%的小学生选择了首先注意“三期”,但事实上,小学生基本都是挑自己喜欢的零食,根本不会看“三期”,甚至有的同学都不会看这些信息。

1.3维权意识较弱

问卷中提及如果遇到问题食品怎么办时,有40.67%的小学生选择自认倒霉,直接丢掉,也有一部分学生(21.80%)会去找店主换另外一份,但1.05%的同学会选择继续食用,还有39.29%的同学会到有关部门去反映这件事。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小学生对于问题食品时是无奈的、束手无策的,只能自认倒霉。

2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

2.1.1针对性不强我国食品安全教育还是保持原来的道路,主要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以及相关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多为老师讲解,而且宣传资料多为文字资料,或者只是口头讲诉。一般图文并茂的、浅显易懂的材料比较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老师讲解的知识也是不分年龄段的,所以时常有小朋友不理解的现象。

2.1.2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问题食品事件多次发生,不管是“三鹿奶粉”还是“地沟油”,这一件一件的食品安全隐患都直戳我们的脊梁,让我们对食品心生畏惧。所以我们的社会不得不提高防范意识,当然我们的学校也紧密联系社会时政,开展了食品安全的教育。就目前来看,重庆地区大多数学校并未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大多数的学校都把这些内容掺杂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或者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因此大多老师都是经验之谈,并非专业的老师,对食品安全知识并不是那么擅长。所以也就导致他们讲得较少甚至不讲的情况。

2.2家长

2.2.1家长自身的能力有限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文化模式对个体的影响便成为个体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础。有调查显示,在对孩子食品消费的行为方面,发现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和孩子讨论零食利弊话题的频率不同,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零食的频率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频率越高,但是总体频率不高。我们调查的304份问卷中,只有49名家长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占了28%左右。所以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可能在孩子的食品安全教育方面比较欠缺。

2.2.2教育频率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孩子谈论食品的利弊,教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教他们面对问题视频后如何维权等等。但有的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理由,缺乏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的家长比较有心,专门讲解,而且还找来一些相关图像资料。但据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频率不高。

2.3社会

2.3.1缺乏专门的食品安全教育机构李书国认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普及教育是塔基,创新型研究人才教育是塔尖,形成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但在我国消费者缺乏了解相应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前也有大量的部门都开展了相关活动,花费了财力、物力、精力,但效果甚微,这种分散作战的教育效果

2.3.2食品安全教育纸上谈兵近几年,问题食品一次又一次的拉响警报,大多数的人员开始为食品安全开始担忧,人们也开始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提到饭桌上,使其成为热门话题,加之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也表示了政府一方的决心。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然而在人们的口中,往往谈论的是“三聚氰胺毒奶粉”、“僵尸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这些已经发生的问题食品事件,也在谈论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还有抨击食品安全有关部门的无能与腐败。但是很少有人谈论如何防止问题食品的再度发生,更少的人会想到食品安全教育这一重大问题。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使人们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而提升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辨析能力,也能够监督完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促使食品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总体来说,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相对较少。国民并未将纲要落实到行动上,还处于纸上谈兵或者流于形式化。

3应对措施

3.1学校

3.1.1开设专门的食品安全选修课在2001年,食品安全专业在我国首次开设,但对象是高校的学生。而作为小学生,缺乏这样一门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地方课程。比如涪陵盛产榨菜,当地学校就可以以榨菜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了解榨菜种植过程,与当地榨菜生产商联系,参与制造榨菜过程,以及后续的包装等过程,学生参与整个种植、生产、包装等过程,了解相关程序相关食品安全知识。

3.1.2经常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活动,第一开展“食品安全月”,这段时间期间利用宣传栏、电视、广播、黑板报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比如如何购买零食,如何鉴别实物的好坏,以及宣传相关条例,比如《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等;第二开展“最爱厨房”,每周有一次课时间专供学生自己做饭,学生自己从家里带食物,由老师负责教如何做,如何鉴定食物的生熟等等;第三“食品安全我知道”的竞答游戏,在游戏中普及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态度和正确行为;第四举办“专家支招”讲座,学校请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专家,讲解简单的基础的食品相关知识。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小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对基础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正确购买食品和鉴定食品的好坏并知道如何维权。

3.1.3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同样的在食品安全方面,家长和学校也需要紧密合作。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有关食品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也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另外在学校老师教授的食品安全知识也可以传到家长群里,与家长全面互动,努力提高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这样家长也能正确的教育食品安全知识。

3.2家长

3.2.1拓展知识面家长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不注意知识的影响,而当代孩子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促使大人必须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引导孩子。家长只有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效的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问题。家长提高知识面的方法主要是自学,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权威文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常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增加食品安全知识。

3.2.2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多交流食品安全知识,比如经常提醒孩子怎样购买食品,经常带孩子去正规场所购买食品,教孩子如何鉴别食物好坏,一起看食品食品,也开展一些列的亲子游戏,比如卡片游戏,竞答游戏。

3.3社会

3.3.1社区集中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社区是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不仅仅只是关注居民的生活,还应该承担起宣传的职责,为居民集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播放有关食品的视频,由社区的宣传人员学习深层次的食品安全知识,为大家讲解。

3.3.2落实政策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被誉为“史上最严法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家首次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一战略将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再次提升。国家从法律和战略角度为我们引航,重庆市也在2016年1月20日召开了“食品安全,法制与科技同行”的论坛。既然国家在努力,市区县在努力,我们也应该努力,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实施战略,落实政策。商家在生产上严格依照国家标准选取安全的原材料,安全投放辅助剂,改善生产环境。销售商不违规作假,从正规商家进货。消费者正确选取安全食品,对于不法商家要举报,有关部们要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整治不合格厂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直至销售,只要这些环节上的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不谋取私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消费者也能积极举报,正确维权,那么食品质量也能得到提高,我们就不那么容易暴露于问题食品中。

参考文献

[1]付苗苗,牛桂芬.中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4,3(13).

[2]谭小春.父母文化程度及地位对儿童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3]周敏,漆光紫.百色市右江区城区小学生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6).

[4]李书国,李雪梅.食品安全之内涵及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J].食品与药品,2005,17(12A).

[5]郭雨,叶良军.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1(29).

[6]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2(29).

[7]王德忠.浅谈家长对孩子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培养[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4篇

省政协及早确定了领衔督办各提案的副主席名单。省政协办公厅及时将重点提案的有关情况通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将协助督办提案工作作为年度的重要工作来抓,八位正副主任明确分工,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做好督办。

食品安全问题迅速办

随着“阜阳假奶粉”、“浙江金华问题火腿”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暴露,食品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广州市市场上的粉丝、腐竹经检查合格率不到九成。广东是港澳食品主要供应源和国家食品出口的重要地区,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不但关系到广东本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港澳居民的健康,更关系到国家对外形象。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政协委员及时提出《加大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保障人民健康的建议》的提案。为了办好这一提案,主办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部门到广州、江门、汕头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召开办理情况通报会,农业厅、卫生厅、省法制办、质监局、工商局等10多个合办单位到会,仅政府部门就来了5位厅级领导。广州市副市长王晓玲向省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罗富和副主席汇报后表示,将对八类食品进行专项整治,市工商局正着手在全市289个集贸商场和近100家超市建立检测制度,年底前在每个市场和超市设立专门检测室,配备相关检测设施,对场内经营食品进行自检自测,自检不合格的,立即就地封存。同时,要求经营者建立重要商品备案准人制,要向市场开办单位提供商品来源证明、检验检疫证明方可销售。

主办单位还与提案者一起,到省内多个城市开展调研,还到香港与香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座谈,就加强粤港两地食品安全监管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使参加提案的香港委员对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承办单位表示,要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将《广东食品管理条例》列入省人大2005年地方立法的预审项目。

产品标准问题细心办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关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应对“绿色壁垒”,加快制定、修订农产品技术标准,全面推动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提案,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督办这个提案的调研组在王兆林副主席的带领下,到汕尾市、揭阳市调研。省政协又组织委员们赴云浮市视察,听取云浮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汇报以及云城区、新兴县政府的情况介绍,实地了解了云城区沙糖桔标准化示范区、温氏集团原种鸡场、新兴县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和东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并与云浮市委、市政府交换了意见。

经过承办单位的认真研究,决定下一步我省农业标准化要努力从十个方面突破;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形成合力,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康开展,同时认真总结并大力宣传成功的经验,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与示范区建设和农业专业县、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把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战略实施结合起来,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物业管理问题耐心办

物业管理是城市化出现的与城镇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而物业管理滞后使许多问题难以解决,成为业主、管理公司、开发商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盘根错节的矛盾根源。有眼光的委员提出了《关于我省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承办单位省建设厅和合办的省人大办公厅、省国土厅、省物价局等单位十分重视,由省建设厅牵头,邀请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等参加组成了调研团,分赴广州、深圳、湛江等地和南京市、成都市调研和考察。广州市、深圳市、湛江市的房地产管理局领导和江苏省建设厅、南京市房地产局、四川省建设厅、成都市房地产局的领导精心协助安排调研活动。调研团听取了当地主管部门对物业管理情况的介绍,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协办部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房地产开发商及供水供电部门等进行了座谈。

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调研组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快修改《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这是一份比较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对提高立法质量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表示将修改条例工作列入2005年的立法计划。广州市已起草《广州市物业管理首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明确“首次业主大会召集人由街道办事处负责”。该《程序》的出台将对解决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很有助益。

海洋资源问题全面办

我省的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物种资源量急剧下降,已有近400种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名录以及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物种;永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近80%大面积萎缩,渔汛基本消失,单船产量大幅下降;典型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破坏,生态功能完好的海域不足20%,局部海域“荒漠化”有从珠江口扩展到全省近海的趋势;渔民无鱼可捕,生活水平下降,已经影响到渔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对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认识比较落后,“重开发、轻保护”,“重陆地、轻海洋”,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使我省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存在数量少、投入少、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以上种种严重制约了我省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落实关于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提案,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省人大办公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省政府法规办等合办单位,并邀请省政协王殉章副主席、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分别到湛江、江门、惠州等市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办理答复意见。

防治艾滋问题深入办

提案人经过调查,了解到广东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形势严峻。全省90.16%的县区有艾滋病感染者报告,其中江门、中山、广州、阳江四地就占全省70%多。2003年发病人数较2002年增长135%,88%的艾滋病感染者是20~40岁的青壮年,未来10年内将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广东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051例,其中190人已经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死亡33例。报告总数仅次于云南、新疆、广西和河南。

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范文第15篇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