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高职教育只有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肩负着为食品企业(行业)培养从事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提高这些人员的全面素质离不开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素养这一核心内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高职食品类专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概况

食品类专业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也是多家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轻纺食品大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录内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在目录外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酿酒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乳品工艺、发酵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合计共19专业。这19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要进入食品企业工作。本文所指的食品企业不仅指从事单一食品生产与营销的中小型食品企业,更多的是指类似卡夫集团、双汇集团、洋河集团、三全集团等具有完整食品产业链的大型食品企业。为了使这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背景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食品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先进食品企业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把为食品企业(行业)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文化品位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明确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阐明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必然性。笔者认为,努力提高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肩负着为食品产业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所以说在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中深度融合先进的食品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路径

(一)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大多数的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要到食品企业就业,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适应问题,还有如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问题。为此,要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食品企业家、技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食品企业需求,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例如“我们相互信任”、“我们要做主人翁”、“我们力求简洁”、“我们开放,我们包容”、“我们实事求是”、“我们做事理智,也听从内心”、“我们探讨,我们决定、我们实现”是卡夫的七条核心价值观,也是卡夫集团文化的核心部分。作为全球零食领域的强大集团,作为创新、营销、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者,卡夫集团倡导把员工看成是一家人,在卡夫食品,没有他们,只有我们。在多次合作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抢抓先机,与卡夫食品(苏州)有限公司共办“卡夫”订单班,在“四个合作”中实现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将食品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敬业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融合员工培训类课程,架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架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本着“立足苏北,面向行业,为食品行业及相关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沿着“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食品产业链,努力做强优势专业群。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食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在课程体系架构时除了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公共课,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我们还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融入了优秀食品企业的员工培训类课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等,并聘请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助理等管理人士作为这些课程的兼课教师,建构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内涵,丰富课堂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她建议各类职业学校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可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笔者在讲授《食品质量管理》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禾丰集团的6个“永远不”质量方针,即“永远不采用不合格原料;永远不使用不正常设备;永远不允许不规范操作;永远不生产不达标产品; 永远不忽视不满意客户;永远不容忍不完善服务”。在讲授《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新希望集团的经营宗旨,“耕者”是指广大的农民朋友,是企业员工,是农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耕者谋利”就是帮助农民朋友富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合作伙伴发展;“食者”就是全国食品消费者,“为食者造福”就是作为肉、蛋、奶食品的制造者和供应商,肩负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让全国人民吃到更多的放心肉、放心奶、放心蛋。

(四)吸纳食品企业元素,重构校园实物文化

高职院校兼有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双重属性。高职院校不能复制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环境模式,要吸纳先进企业文化元素进行实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侧重宿舍、食堂、普通教室、实验实训教室等生活学习场地的建设,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努力营造校园环境的企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

在校园实物景观建设中,可借鉴中大型食品企业建设经验,利用独特的食品雕刻艺术展现高职食品人严苛精准的职业文化素养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文化精神;在学校主干道上创建“企业文化灯箱”,将教学楼群、道路、广场等用食品企业冠名,多方位展示食品企业的价值理念、用人标准、发展趋势等职业内涵;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悬挂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家寄语、行业成功人士资料、著名食品企业的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等;在阅览室、校史陈列室布置卓越食品行业校友的事迹资料等。

(五)创建“灵活型”订单班,优化班级育人文化

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提出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笔者所构想的“灵活型”订单班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和规模的限制,进行灵活组合,学生平时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接受企业根据需要设定的集中培训。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就设立了“候鸟型”订单班,以适应食品行业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即淡季时学生在学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到旺季时学生在相关企业接受先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文化熏陶。“灵活型”订单班既可以满足学校教育的规模化、周期性和标准化需要,又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小批量订制、即时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与食品企业深度合作的可选之路。

(六)模拟企业真实情景,拓展实习实训文化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要重视仿真实训环境的营造,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体会企业文化的要义。在多次调研蒙牛集团、洋河集团、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卡夫、喜之郎等大型食品企业的基础上,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12000平方米的“校中厂”—食品科技园,园中设立了焙烤食品生产车间、乳制品生产车间、肉制品生产车间、饮料生产车间、发酵调味品生产车间、啤酒生产车间、黄酒生产车间、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生产性实训车间,这是目前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品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在这些生产性实训车间里,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真切、客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环境熏陶,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生产安全的食品,注重遵守规章制度,杜绝非规范性操作,注重清洁卫生,注重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按时就餐、接受消毒等行为细节,增强学生对食品行业的认同感,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

(七)集聚多种社会资源,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地方高职院校之间深度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地方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设置有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方面的专业优势,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与食品企业共同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合作开展食品加工新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营养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食品安全教育,帮助设计营养健康食谱,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八)以活动为载体,深度开展文化交流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充分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一方面企业要进行面向市场的科研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面向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活动。实验教师往往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试验就足够了。同时,开放后增加了许多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量,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实验教师大多存抵触心理,不愿配合。而食品加工类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根据统计分析要求,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复杂,过程繁琐,还要对实验结果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艰苦而具体的研究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2个方面的问题:①专业指导教师会抱怨实验室开放不够充分,时间和空间安排不合理;②大部分学生认为仪器设备太少,配置不合理,实验环境太差,另外不良的心态,使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正视,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编数据、抄袭别人结果等弄虚作假的现象。

1.2实验室设备陈旧,配置不合理

(1)仪器设备陈旧。

仪器是实验室的重要实物资源,其档次、数量、先进程度体现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能力,是实验室建设的最主要评价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仪器更新换代很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实验室早期购买的设备诸如胶体磨、乳脂仪、黏度仪、杀菌锅等设备已使用近20年,老化严重,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2)试剂和耗材的管理不够合理。

专科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约为4个月,在毕业课题设计完成之后才能向实验室申请所需要的仪器、试剂和耗材。而一些特殊的、急需的、量小的试剂和耗材,从计划、申请、审批、订购到邮送,程序繁琐,效率很低,影响毕业实习课题的按时完成。

1.3实验室管理水平欠缺

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一种新模式,其建设参与方多,成分复杂,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管理主要问题是责任主体难明确、管理文档和技术资料不完全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不完善等,导致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2以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改进措施

2.1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8年来,学校和河南省内著名食品企业合作,购置了一批进口先进科研设备,相继建设了双剑食品添加剂、思念速冻食品、三色鸽焙烤食品、花花牛乳品、尚正肉品、启程烘焙食品等6个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开放实验室,开设了肉品类、乳品类、面制品类、速冻食品、蛋品类、农产品、特产品和功能食品等8类食品的毕业实习实验研究项目。例如,功能食品的“植物蛋白与纤维营养价值分析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食品分离技术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的开设,为学生毕业实习研究中有效利用先进科研精密仪器设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先在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了解采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进一步独立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产品科研开发能力。

2.2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需要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企业描准市场要求,根据生产、科研的实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科研材料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生产实用性和技术超前性;同时,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又必须具有校内实验室的理论系统性、体系完整性和教育公益性。这些性质,决定了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课题筛选、项目论证、实验设计与研究、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毕业实习各环节训练,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动用知识量繁巨和压力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更广泛、更实际、更复杂的问题,学生使用仪器时会出现更多实际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大量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提高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定期选派实验教师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大型食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绩效工作量评定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完善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措施,以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

实验室其建设参与方多,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由于毕业实习学生人数多、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实验项目复杂,责任重大。实验室面向毕业实习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此,制订了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仪器设备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人员守则、仪器管理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重点。要监督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在毕业实习实施阶段,为了给实习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坚持公用、常规仪器设备全天开放,贵重及关键仪器设备,指派专人管理,实行严格的使用登记备案制度,保证综合使用效能。

2.4校企紧密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毕业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实验教师、企业实验教师与学生本人之间沟通、理解、协调和配合是否密切。对于专业和企业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合理的实习实施计划;对于专业和企业实验教师来说,要及时发现问题,与指导教师有效沟通,合理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本人要有科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实习阶段,要及时构建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实验教师和指导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平衡,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3以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果

3.1极大地激发了毕业实习学生科研实验的兴趣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以及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最有创造潜质,最可能形成他们思维或者影响他们思维的关键阶段给他们提供条件,不仅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融会贯通,尝试着从事研究。学生可根据学习过程思考与探索,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主要有课程考试和研究论文2种考核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一种方式参加毕业考核。对2001—2012年食品加工类毕业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2001—2005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66%,研究论文考核占34%。2005年以后参加研究论文考核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42%,研究论文考核占58%。其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后校、系和企业加大了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在毕业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类各级专业比赛和竞赛,48人次获省级奖励,9人次获得部级二等奖。

3.2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

这种就业导向的研究实习模式,能够激发各方的潜力和热情。企业通过实习研究项目不断考察学生,塑造学生,培养符合自己企业标准的员工。学生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在毕业实习中得到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学校通过毕业实习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不仅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促进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近8年来,近500学生以实习项目研究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形式,其中95%的学生在论文答辩以前已被省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录用,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科研开发骨干。

3.3促进了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和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把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作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工作与专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5—2012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肉品研究系统设备、乳品研究系统设备、焙烤研究系统设备、食品质构仪、气-质谱联用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单机使用时数达400h以上。实践证明,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作用。

4结语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兼顾学生职业素质、团队素质、人文素养的培育[2]。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及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根据各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不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压缩为64学时,将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食品加工技术保持68学时课时提高总数,缩减理论课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提高至72学时,整合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试验,压缩4学时理论课并增加4学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

3.2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满足专业需求的教材

根据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差异,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为主,选择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荣瑞芬主编的《生物化学》,重点介绍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等相互关系,并对其生物代谢过程和色香味化学进行了介绍,理论部分强化静态生化内容,简化动态生化内容,突出支撑检测技术应用的知识点,实验技术选择适合产品分析检测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刘靖主编的食品类《生物化学》,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及运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谢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夏未铭主编的《生物化学》,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和高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结构、生物学功能、代谢规律、相互关系和特点及主要脏器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检测、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转化糖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实验技能,熟练实验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仪器设备[6-7]。

3.3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要求[8],食品科学系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减少了验证性演示实验,重点突出了生物物质的提取、分析检验、代谢加工等内容,并参照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的要求,在理化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考工考证相结合,重点放在专业必备技能熟练及常规理化分析仪器使用上,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的技能包括生化基本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比色分析技术、酶活力测定、酵母提取技术等。

3.4探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改革,食品科学系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调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科学基本营养素模块、生命体中的能量变化模块、生命体中营养素的代谢模块、生物化学实验模块等,结合各专业技能需要,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生物质提取分析纯化等的操作训练。并且,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共选的内容,综合性实验模块则是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出融合多种技能的大实验(如将单纯的酶特性的验证实验,整合成酶的发酵生产、提取、分离、提纯、性质检测和生产应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实验),供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的内容,整合从而使同一课程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生物化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教学高质量。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科学知识储备,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要上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就要吃透各专业生物化学重点和难点,自身要有扎实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各学科生物化学关注的方向,比如仅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不断在更新、提高。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就会严重脱离学科发展前沿。因而,注重高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师要站在专业科学前沿,关注本学科研究进展,准确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经典与前沿的融合,努力使动物生化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而不是枯燥无味[9]。教师只有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让学生敬佩的生物化学专业教师。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时间越久,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也使教师逐渐失去授课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成效显著[10]。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影等技术融合到教学手段中,以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将繁冗的生物化学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食品科学系教师在生物化学的授课模式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启发式、“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5.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是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在讲授课程时,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已感知的、感兴趣、最常见的实际问题。如讲述“糖的代谢:糖酵解”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以引起学生学习糖酵解的兴趣;讲述“维生素与辅酶”时,提出“为什么有人会得夜盲症”;讲述“生物氧化”时,提出“为什么一氧化碳会致人窒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生物化学不再是空洞知识,而是生活中时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5.2“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团队模式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新时期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滑坡,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少高校甚至存在“存”“废”之争,令不少教育者忧心忡忡[2]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严重,已极大地影响到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我校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出发,引入团队模式的方式展开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其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考研、就业压力的冲击

学校一般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毕业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相互冲突,给学生带来很大苦恼。由于大部分食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并不从事研究工作,而且求职与论文质量没有什么关系,扩招与经济危机双重压力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认为花太多时间做论文反而会耽误找工作。

2. 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指导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毕业求职、考研等需要[3]。高校规模快速扩大导致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大多数指导教师既要从事学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因而对毕业生论文指导明显不足,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指导中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如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填写不认真,甚至找学生。还有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指导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指导效果堪忧。

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另外多数用人单位只关心学生平时学习的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这些都促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两项指标存在明显不足[4],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模糊阶段,在毕业论文实践较强的环节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主要表现为相当数量的论文泛泛而论,缺少实验数据或结果,论文内容仅仅是现象、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罗列与简述等等。同时,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薄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选问题的研究之中。

4. 选题不适切,脱离实践

一是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与实践相脱离的选题仍然存在。食工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外,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毕业论文常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涉及面狭窄,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几个方面,比较单一。因此,选题过大或过小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都是问题。三是多人合作课题的任务书不明确,无分工,或虽有分工但无法区别。

5.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5, 6]。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构建[7]

针对上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从团队选题模式、团队组建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模式、团队考核模式等五方面探讨,建立符合学科和时展的本科毕业环节教学新模式,为高校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1. 创新团队选题模式的构建

带教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结合当前食品加工或安全领域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要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让实习学生适当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完成一些子课题。课题设计以阅读教师指定方向的文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首先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与目的,选择研究对象与方法,设计课题实施程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考虑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和研究论文为主。设计和论文内容涵盖了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等各个方面。

为保证毕业环节的质量,对毕业环节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也需进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超过8人,所提供的设计或论文题目约为所指导人数的1.2倍,以便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导师在设计和布置该类课题时应做到专业知识点涵盖全面;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子课体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影响团队成员间独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子课体之间又具有系统性。

2.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成员模式的构建

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团队。即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相互自愿是三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基本标准。在组建创新团队时,不必全部是优秀学生,相反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可把这些学生进行组合搭配,另外,在人员的未来流向上也要合理搭配,如要有出国留学、保研、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搭配组成。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除了要花一些时间去申请以外,一般都会全力以赴去做课题。考研的学生在寒假前基本上无法投入课题,而找工作的学生在寒假后要去企业实习,也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这两种学生的时间安排正好是互补的。这样,以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为主力,课题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这是保证课题能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团队成员最好是相互比较熟悉而且性格或个性比较互补的。最理想的是已有一定的合作经历和基础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选题质量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创新团队的规模不应太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

3.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创新团队的毕业环节仅凭导师一人来指导,往往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学活动中,以科研课题作支撑,坚持“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管理模式。由责任心强、科研业务素质高的老师担任课题组长,各子课题导师可以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课题组长负责选题,安排科研任务;指导过程中,所有导师对毕业生的开题、课题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里的日常安排则应由组长负责。等学生熟悉课题运作模式后,由一名最努力和最具领导能力的学生牵头,成为然形成的组长。小组每周必须开例会,交流一周的研究情况,讨论安排下一周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的做法,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团队工作经验有些导师让他们的硕士生来带本科生毕业。还可以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辅助指导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全程管理,按部就班方式进行。毕业环节指导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选题毕业实习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归档。

4.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创新模式的构建

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翔实的科研工作中,认识食品生产。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毕业环节水平将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学术活动,如创新作品大赛、科技论文大赛、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作本学科前沿和课题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5.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考核模式的构建

按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为确保毕业论文分数的公正性、严谨性、系统性,我们建立毕业环节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能力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等多部分组成的评价、考核体系。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环节期间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及团结互助表现,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或实践能力、翻译水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团队协作能力成绩是在团队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后课题组给予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标准直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答辩论文采取联合评阅和交叉评阅机制,由子课题指导老师给出学生子课题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而课题组长对其团队合作情况作出具体评价,交叉评阅成绩由不同导师分别给出。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评定。上述多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根据综合评定成绩,计算出每一位毕业同学的最后得分并分等级,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9-60分为及格,

总之,通过团队模式的构建增加命题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充分开发和利用外援资源,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天怡, 霍丹群, 何敏. 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1: 72-73.

[2] 彭江, 陆娜. 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 [J]. 教育与职业, 2010, 1: 40-43.

[3] 管爱娟.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9:109-110.

[4] 孙安娜, 刘碧燕.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6:149-150

[5] 李晓梅, 张永春. 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83-86.

[6] 张春, 伊长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管理[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 104-105.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重视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的验证,忽视实验对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受经费投入、学生扩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本操作、验证型实验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少;陈旧内容多,新颖内容少;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传统实验技术多,新技术内容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实验教材讲授,学生按实验教材操作,操作过程程式化,过程简单,结果分析单调,学生独立自主思维不够。

2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

2.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2.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3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4结语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1.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2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3结语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 能力本位 CBE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87-03

随着近期我国食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有毒奶粉、毒罐头、地沟油等,同时许多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将会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大量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造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2012年的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不到5000人,但我国近期的需求量约为6万人,包括高、中、低级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如广东的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还是空白。尤其是珠三角食品经济发达地区,对这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我学院是珠三角学校第一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校,目标是培养此类的中、低级人才。以往高职、中职、技校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实用性较少。并不适合中职、技校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地方性的人才。所以中专、中职、技校的课程不能照搬大学或大专甚至是高职的、也没有其他相同中专课程作参考。本文试从“职业能力本位”为原则,借鉴北美及澳大利亚的CBET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有高、中、低不同的等次。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人员相应考取国家食品检验工的高、中、低级的证书。

“能力本位”即CBET的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将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去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学习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让他们学得更好。

(2)面向企业,即市场,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由企业代表参与选择课程甚至撰写课程。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与,以便加深对各项能力的理解及企业的需求。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重教”逐步向“重学”转变。

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进度是灵活的,不一定要统一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专课程设置如下:

1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我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虽然这一功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只是片面的。而普通文化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文化素质。

要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两者比例适当。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来,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其体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和素质得到加强,也必然会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根据有关国家食品检验工的中、低级资格证的规定及本专业特点,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1)政治理论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必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只需开设必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课程。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是它们的升华和发展。而且通俗易懂。

(2)思想道德法律素养:掌握思想修养必备的知识,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掌握我国法律的基础性内容;了解就业形势,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实用的必修《法律》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

(3)身体素质及国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开设必修的《体育与保健》课程。

(4)外语素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食品实用的英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读懂和获取专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即开设必修的《实用食品英语》课程。

(5)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OFFICE等通用软件,并可应用互联网获取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开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领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等。开设必修《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中专专业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开设以下文化课程:

必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法律》、《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体育与保健》、《实用食品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这些课程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求。这些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约占总课时的30%-35%,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课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2 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技术专业资格证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即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原理及仪器分析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食品工艺,熟悉食品生产的标准、法规及政策,掌握食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原理和方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性评价原理和方法,具备在食品领域从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能力。

(3)实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分析、检测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中专(中职、技校)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以下课程(注:部分课程会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开设或修改,或是由企业撰写的):

(1)食品化学(必修):食品化学是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食品化学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大营养成分及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食品微生物学(必修):食品微生物学是介绍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分类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原理。

(3)食品分析(必修):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一般营养成分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检测结果的表示与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保证等内容。重点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及一些新分析技术。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

(4)食品质量检验(选修,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取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各类食品商品质量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粮谷、粮油制品、糕点糖果、蔬菜果品、肉蛋及制品、乳及乳制品、酒类、软饮料、调味品、茶叶等食品的检验。介绍每类食品商品分类或种类、商品及原料、质量特点、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检验项目、质量检验方法选择等有关基本知识;介绍识别变质食品、伪劣食品商品和绿色食品等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介绍食品质量检验现状、必要性及前景。

(5)食品卫生学课程(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原料获取、贮运、加工、包装和销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危害及其如何预防,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6)畜产品加工学(选修,则重选肉类加工):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主要介绍畜产品中包括肉、蛋、乳等原料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肉品、乳品和蛋品的加工原理、配方、加工工艺及生产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畜产品的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校处是中国腊味名镇,腊味的年产值过10亿元。

(7)食品质量管理(选修):本课程不但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而且增补了现代化管理所需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基础知识、分类和体系、标准的制定、结构和编写要求);食品质量管理概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决策(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社会、质量成本、新产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传统方法、质量控制的新型方法);食品质量保持(重要性、途径);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内容和目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和要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认证(认证概述、标准介绍、文件要求与编写)。

(8)食品标准与法规(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的专业考试课,主要讲授各类食品的国际与国内质量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的最新法规和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应遵循的国际规则,更好地监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9)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选修):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在教学本课讲授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控制,结合实际案例讲授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知道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掌握危害分析和防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其执行步骤,具备在食品各个生产领域、流通环节中管理、控制和监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能力。

(10)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选修):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专业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实际,和学生的差异进行选择搭配,体现了CBET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食品酶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进一步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巩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疆高校;《食品酶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食品酶学》是研究酶的性质、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及在食品中应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食品酶学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对高等院校《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食品酶学》是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然而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普遍认为《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况且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多,汉语基础较差,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新疆高校《食品酶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新疆高校《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

首先,教师选定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理论课教学内容,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总结食品酶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确保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当前食品酶学最新的理论知识、发展动态及应用成果;然后,对《食品酶学》理论课内容进行优化,分别设置了绪论、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的化学修饰、酶的固定化、化学人工酶及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和酶传感器、酶的应用共八部分内容,从而形成了八个理论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内容新颖的教学模块,使《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先后衔接紧密,更能体现课程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实用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食品酶学》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2、过程评价在《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2]

在每个教学模块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手机短信、邮件、微信或纸条的形式,对老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模块课程内容结束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食品酶学》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更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建立理论课教学过程评价时,还设计了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两种方式。其中专业文献阅读的设计主要围绕教学模块的基础知识或研究前沿,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而PPT文献汇报则相对灵活,一般是教学模块相关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理论模块的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是锻炼和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能力等,PPT文献汇报在课堂进行,由老师及同学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通过个性化的PPT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提交两次专业文献阅读作业,参加一次PPT文献汇报,并将该成绩纳入过程评价。

二、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巩固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新疆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在不断提升《食品酶学》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同样重要,因此,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项目组老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在实验课内容中开设产酶菌株的筛选实验,例如产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借助实验现象(透明圈法),让学生了解酶对底物的催化降解机理;其次,结合相关酶学特性研究,提高学生对酶制剂生产及制备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验课还开设了利用果胶酶解法澄清库尔勒香梨汁加工工艺条件优化实验,借助新疆高校大学生都熟悉的实验原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酶浓度、作用温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对库尔勒香梨汁澄清效果的影响,这些将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立

由于《食品酶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食品酶学》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课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上,而应该立足新疆本地资源,在葡萄酒厂、番茄酱厂等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实验实训基地,使《食品酶学》从课堂向生产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三、优化《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3]

教学改革前的《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然而这种考核方式死板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而《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衡量指标,考核项目更加科学多样,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五项:考试成绩占50%;实验实训成绩占15%(考查学生的实训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占15%(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成绩占10%;考勤占10%。

四、结语

《食品酶学》作为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需要对《食品酶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亩实现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标。[4]

【注 释】

[1] 宋根娣.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5(23)117-118.

[2] 李琳,潘子强,沈志华等.过程性评价在“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广东化工,2016(16)232-233.

[3] 王伟,武运.食品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84-84.

[4] 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9)188-190.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食品工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发展迅速,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有一定的要求。本次主要针对食品专业中高职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本文主要对中职食品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探索符合食品企业需求的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单位需求的技能型中职人才。

一、中职学校食品专业课程内容

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向:食品加工与食品检测。我校以食品加工为方向,设置了四类课程: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

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书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课包括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生物工艺、发酵工艺、食品机械设备、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其中计划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实验等实验课程。

课程设置较多参照同等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的食品加工方向课程,并参照食品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开设。

二、中职学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1.综合基本素质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化课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并且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校园文化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专门人才。基础化学是实验室基础知R,对于食品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实验室进行基本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例如试剂的配置、化学药品的存放等知识。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线生产品质控制的必要专业知识,对于半成品、成品的糖量、真空度等进行检测。

3.实操上岗能力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实操课程,让中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转换,形成自身的技能。配合工厂实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食品企业对技工人才需求分析

食品企业在佛山地区发展较快,特别在三水区主要以饮料企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主要的人才需求包括生产部一线工人与机修、配料员、品质控制部在线质控、物流部的叉车司机、销售部的营销人员、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其中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岗位集中在一线生产工人与机修、在线品质控制、营销策划等方面。

食品饮料企业以及对食品专业人员的需求主要在生产设备操作等一线工作与品质控制方面,经过培养则可以发展到生产管理与行政部门管理层次,中小型企业对人才晋升的学历要求较大型企业宽松,只要能力足够就有晋升的空间,大型企业则对学历有所偏重。

中职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技能需求方面主要是:

1.设备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必须了解普通生产设备的结构,懂得基本操作,若是机电专业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则要求能对设备进行维护。

2.实验室基础技能

企业反映中职毕业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例如普通的化学实验的浓度计算不能使用摩尔浓度,普通的酸碱滴定操作不能掌握,这些主要是化学基础与实验室的基础内容。

3.善于学习

食品企业建议中职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细心观察,善于学习。

4.职业道德

现在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降,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心态不稳定,比较浮躁,离职率较高,管理困难。

四、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技工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职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企业需要的技能相对专一

中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以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技能为教育目标。中职院校食品专业内容较广,以课程为单位,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有限,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2.中职学生实操技能未能达到企业要求

中职院校学生虽然注重实践,但是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实操技能未能达到企业要求。

3.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上升空间有限

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比较,基础理论知识仍然相对薄弱,难以对工作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比较多的是长时间在基层进行操作性工作。高职或者本科毕业生能够很快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快速理解原理,所以晋升空间较广。

4.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离职率较高,管理困难。

五、对中职食品专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课程构成

针对职业岗位群对应能力的要求,改革实践教学,建立适应食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例如啤酒罐装一线岗位需要啤酒生产工艺、发酵工艺、食品机械设备的课程技能,豆乳在线质控需要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应用化学的课程技能,碳酸饮料在线质控需要糖度测试、真空度测试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技能。要改革实践教学,通过岗位技能需求设定课程。此外,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典型食品企业的全方位分析,让学生掌握食品企业运行的各方面知识。

2.校内校外实践教育

学校建立教学、实训、实习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训中心技能训练岗位设置力求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一致,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食品企业岗位技能,让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改变教育依赖理论的教学传统。

3.校内师资建设

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操作能力,掌握新工艺技术。并对教师在企业实训期间的工作按照正常工作量计算,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以及进行继续教育进修。

4.校外专家聘请

加强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制度改革,突破现行人事制度,开通渠道,从食品加工企业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聘请校外具有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

5.职业道德教育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业务要求

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可以设置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食品科学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科学有关的生物学、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工程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工程有关的生物学、化学、工艺及设备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知识和能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水产品利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卫生学、食品法规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方法。

二、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注重沿海海洋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可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进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设计、管理和生产监督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综合利用以及贮藏、加工、运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力;具有食品质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注重素质、强调创新,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即素质教育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课程组和其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经济类、体育类及其它四大类;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本专业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外,尚有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现代食品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1.人才培养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养,按需择业。学生入学后第1-3学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必须选择四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选定后,其方向内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可按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余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辅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课程中选修直至修满24学分(简称“1+n模式”),但必须完成所选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学生除选择本学科学习外,还可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安排在5-7学期,第8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只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毕业论文应为主修方向毕业论文。学生必须修满159.5学分(其中必修125.5学分、选修34学分)才能毕业。

2.主要教学环节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在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上,要处理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如强化生物工程等)、培养综合能力和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强化实验教学、强化毕业论文与设计、加强生产实习等)的关系。正是由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和适应的前提,因此把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原来的22周增加到26周,增加了教学见习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将食品微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2门课程的实验单列为实验课程,新增开设食品发酵学、食品包装、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化分离技术、水产干制品加工工艺学及冷冻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共计增加实验教学88学时。大力缩减专业课的教学学时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有好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培养计划尽管增加了88学时实验教学环节,但课堂教学环节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537学时减少到2330学时,学时数减少了8%。省级精品课程《水产食品学》将复习思考题挂靠网络,学生可直接在网络上练习,并能自动对学生的答案和成绩记录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经过以上改革的实施,教学时数的大大减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利的。目前,本专业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质量。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视角 大学食品教学 改革 创新

一、从科学发展视角分析加强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因此,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陆续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一教学课程,重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食品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在现阶段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地方。例如,在我国大部分大学中,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中仍然是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创新教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思想亦是如此。另外,在大学食品学科的专业设置上,划分的范围比较窄,不利于学生学习多方面的食品专业知识,使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较为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也较差。还有,在这种落后的食品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水平较低,最终学生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以及实践创新水平较高的食品专业人才,就必须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处罚,对大学食品学科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食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实践以及创新能力高的食品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必须转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摒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学校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出发,完善教学改革的目标,重视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资源。

(二)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学要为食品专业的教师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保障教师的权益,使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教学的质量。另外,学校也要安排食品专业的教师深入一些食品企业中参加实践工作,学习新的食品知识和技术。还有,学校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要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只要高素质,高水平的食品专业教师才能教导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三)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我国的现代大学中,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的教育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完善食品学科的改革发展。大学在食品专业的设置上应该从以往单一向多面发展,转变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设置,要让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食品知识。学校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今后的社会职业工作。

(四)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还要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此完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的改革。学校通过进行不同形式的食品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视频教学课堂,要让食品专业学生了解人与食品的关系,使学生在食品方面的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在这种具有人文性的食品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协作,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五)学校要加强食品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运用基本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验证出食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也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食品专业的热情,让学生可以独立创新的解决食品实验中的问题。在食品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学生自行完成整个食品实验过程,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创新水平。

(六)学校要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基地

学校要建立起与食品企业以及其他食品科研单位的合作关系,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来进一步推动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学校要聘请行业专家以及企业高素质食品人才给学生讲解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并且为之努力学习。另外,学校也要安排一些优秀学生进入合作的食品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来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大学食品学科教学,以此为社会食品企业提供更加优秀,动手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性食品专业人才。现阶段,虽然我国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学校转变教学思想;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以及加强食品实验教学,并且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基地等等措施,最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高的食品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建文,夏宁,黄丽.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2008,(5):37-38.

[2]蒋益虹.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66-68.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部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

[2]黄卫东,邓祺.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当代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3-45.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YANG Zhen-quan GAO Lu RAO Sheng-qi YIN Yong-qi FANG Wei-m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accordingly, it will be reformed in the Education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e optimization for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model, the optimization and upd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principle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be put forward. It provided a new idea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 words】Big data;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YZUJX2012-33B)。

作者简介:杨振泉(1975—),男,汉族,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领域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指引。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据源呈指数级增长并深刻的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引起广泛的关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将改变知识的社会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 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

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 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 “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当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时,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上课者转变成老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成长。教师应该掌握学习分析方法,运用该工具搜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从而指导教学。随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应不断的完善和整合个人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11528.

[3]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4]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5]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6]张臻竹,张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演变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09-211.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校企协作;企业需求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55-03

Abstract:At present,domestic practical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has many problems,these problems nee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through renewing educational idea,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bases,enhancing teachd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 safety,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enterprise needs type”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as discussed,and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in relative universities.

Key words:Food quality & safe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needs type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举。进入21世纪以来,食物结构越来越复杂且食物链环节增多,增加了许多新的饮食风险和无法确定因素,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1]。加入WTO后,中国在食品及农产品贸易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总体基础比较薄弱[3]。实践教学多数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导致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食品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但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已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食品学科教学需要到企业实践,只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才能做到校企双赢。为了提高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水平,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的食品学科建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协作”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企业需求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食品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食品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领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

1.1 国外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科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较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对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并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通过学习,大学生掌握了工作所需各方面技能,企业也可以得到合适的人才[5]。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践教学包括本科生实验、实习、论文等项目,还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有许多实践创新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6]。

1.2 国内食品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实践教育软硬件投资力度小、重视程度低,教学实践组织和管理制度混乱。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展开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天津科技大学建立新型“3+1”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工作力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站式”实习模式的最佳条件[8]。然而,多数国内高校仍以较为落后的“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些教学单位配备了简单的实践环节,但主要以简单老套的实验操作和参观实习为主,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实践培养效果差。长此以往,高校培养的食品科技人才质量将与食品企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需求渐行渐远。

1.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有176所,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3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以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行政监管机构部门和继续深造为主。南京财经大学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同时建有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江苏省中小企业食品产业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外,近2a来,与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中央储备粮镇江直属库、太仓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4个企业工作站,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由课堂理论走向工厂生产”的跨越式思维和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仍没有完全摆脱“讲授性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周期相对较少,特别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内容目前仍处于空白。

2 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2.1 食品专业人才市场与企业需求调研 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去南京市人才市场和食品企业调研,采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掌握目前不同就业方向的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全面了解传统食品大规模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操作要点与知识技能需求。

2.2 建立“企业需求型”理论教学框架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主干课程,对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线条化和层次化的梳理。通过与合作企业深度协作,改变课程设计教学思路,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如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从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进入解食品加工企业实习,并应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后,创建了实践基地,进入社区为人民服务,开展调查问卷活动,解答生活中出现的饮食疑问,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营养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 “产学研”实践创新项目实践训练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结合,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与校外单位实战训练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型”理论课程授课内容、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不同兴趣方向个性化的设置不同实践小组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枯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4 实践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实践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理论考试中,结合授课内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和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增加考试内容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建立新型理论考试模式,改变学生为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构建“新型理论考试+实践训练+实践报告+企业负责人员总评”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将以验证型为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以团队性、开放性、应用性、主动性和探索性为主导的新型“企业需求型”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初步形成注重实践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的将理论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 结语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院校的共同努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一定会不断完善,并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华.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标准化,2014(3):59-61.

[2]李龙,刘纯阳. 我国“入世”后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15(5):79-80.

[3]夏书芹,陈卫,张晓鸣,等.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食品学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71-172.

[4]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5]薛文波.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 理论导刊,2010(6):91-93.

[6]张玉平,田冰雪. MIT实践教学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46-149.

[7]任改莲,张泽生,阮美娟,等.实施“3+1”教学模式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 .中国轻工教育,201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