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

食品加工概念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HACCP;安全管理;食品

食品安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度重视的问题,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人类健康十分必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建立现代食品安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研究表明HACCP体系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罗明军等报道,通过建立HACCP系统,贵阳市冷饮生产厂产品的合格率从以前的80 %提高到90%[1]。刘淮玉等报道应用HACCP法在对糟制熟食制售过程进行卫生研究,使糟制熟食的合格率提高了36%[2]。过去10多年来,我国在食品行业企业积极推行国际公认的HACCP体系,对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实施HACCP体系已成为检验检疫系统对出口企业实施管理、保证出口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HACCP体系与食品安全

1.1 HACCP管理体系的特点

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用于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手段,使食品污染、食品危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HACCP最初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为宇航员提供食品的一种安全标准,也称为“宇航员食品标准”。它有如下特点:

它强调风险评估和预防为主。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预测和识别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或一旦出现问题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使食品安全卫生达到预期的要求。

它强调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或政府部门的抽样检测和分析来确定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以确保食品在生产、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首先,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作为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其次,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再次,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

最后,食品安全是个法律概念。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我国也于2009年6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2 我国企业实施HACCP的现状分析

HACCP管理体系强调识别和预防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的风险,它克服了传统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局限,但它不是零风险的体系。在HACCP的实施中,部分监管人员和食品企业对HACCP体系有些误解,操作过程涉及的部分概念、原则和方法等仍然模糊不清。

2.1 HACCP的实施不仅要得到管理层支持,更需要其他人员积极参与

国外HACCP的应用实践表明,HACCP是由企业自主实施,政府积极推行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技术。HACCP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支持、重视和批准。最高领导给予的强有力的、持续的支持和领导是HACCP获得建立以及实施的必要条件。但是,HACCP不是单个人或单学科能解决的,而是建立在众多基础学科上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如果缺乏某一领域的人员的介入,可能会产生某方面或某个显著危害的忽视,这样会直接导致整个HACCP计划的失败。

一份好的HACCP计划要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建立一个专业涉及面广、执行力强的HACCP小组是个重要的前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建立至少包含公司管理者代表、原料种植、养殖或收购人员、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机修人员、市场销售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的HACCP小组,对企业的HACCP体系进行建立、监控、纠偏和验证,直至体系修改完善,让HACCP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2 实施HACCP体系不只是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应运用到食品链的全过程。

市场追溯和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是实施HACCP的一个前提条件,企业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包括市场追溯程序)。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投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处理不当会对产品形象和企业声誉带来巨大的、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

前推后延,将HACCP体系实施范围扩大到原料管理和产品销售环节。食品生产销售链条全过程实施HACCP体系,是有效运行的基础。

2.3 HACCP实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实施HACCP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四是对员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的食品卫生意识,从而减少了问题的发生等等。然而,在初始阶段,HACCP的实施的确需要额外的资源来完成人员培训,购买技术支持设备和资金投入以及为HACCP系统所进行的预备程序、标准操作过程等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2.4 同一行业的HACCP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每个企业实施HACCP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其实,HACCP虽然具有全世界公认的总体指南,但由于HACCP是一个具体的控制系统,就算同一个食品行业、不同的食品工厂、不同的食品生产线,其设置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限值等也各有差异。这是因为各种危害,以及控制这些危害的最好控制点是随工厂的设计、食品的配方、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原料选择、卫生和支援性计划等情况而变化的。

由于同一类产品在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中,其生产管理能力不同,产品的危害也就不同,所以当HACCP具体应用到每一个企业时,企业的HACCP小组可以参考官方的危害指南、科学家的研究新成果,做出企业自己的改造措施,根据现有条件许可逐步开展企业自身的HACCP的研究实施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成品安全有效。

2.5 实施HACCP体系重点关注的是显著危害,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

在HACCP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所有危害都找出来,进行危害的可能性、严重性分析,并最终得到显著危害。需要指出的是,HACCP仅针对显著危害,只把重点放到那些可能发生或一旦发生对消费者将导致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的显著危害上,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HACCP是建立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基础上的“上层建筑”。GMP广泛地集中和包括食品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实施GMP可以更好地促进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措施,更好地运用HACCP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SSOP则是帮助完成在食品生产中维护GMP全面目标而使用的过程,它描述了一套特定的食品卫生操作程序和维护加工厂环境卫生的处理措施,以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企业的良好卫生状况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成功地实施HACCP的基础,只有与GMP、SSOP有机结合,HACCP才能更完整、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质保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SSOP侧重于解决卫生问题,HACCP更侧重于控制食品的安全性;SSOP既能控制一般危害又能控制显著危害,而HACCP用于控制显著危害,而且一些由SSOP控制的显著危害在HACCP中可以不作为CCP,而只由SSOP控制,从而使HACCP中的关键控制点更简化,使HACCP更具针对性,避免HACCP因关键控制点过多而难以操作的矛盾。

2.6 成品检验是检验HACCP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HACCP实施可否代替成品检验,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专家认为:食品生产者利用HACCP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比利用传统的成品检验法要更为可靠,而且节约了资源,故建议成品检验可以被替代。然而,由于怀疑HACCP未得到合理充分实施,以及HACCP也并不是一个零风险体系,在国际食品贸易往来中,部分产品生产经营管理者或产品购买者并不同意因为采纳HACCP管理,而免去成品检验。

3.结束语

食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秩序和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加人WTO以后,食品安全和建立HACCP管理体系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HACCP管理体系是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设计和开发的,可控制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食用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技术的进步,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罗明军,夏小平. HACCP系统在冷饮生产厂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7):648.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2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能力不足。从大陆居民赴港购奶到赴港购米的现象中可以发现: 民众对食品的安全以及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能力均持不信任态度; 民众为了保障自身饮食安全采取了一种用脚投票的自力救济模式。显然,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或者不可能全面推广的。本文采取了破而不立的方式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法治问题进行了梳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预警手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应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变危机应对为风险预防,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两大理论争点

( 一) 争议背景: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疏漏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预警手段出现在《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明确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纳入了需要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范畴;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8 条亦规定了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后的具体职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式。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行为,卫生部联合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该《办法》首次在立法上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范围,即包括: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但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性质以及统一表达问题并未在立法中得以明确。不可否认,立法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共识缺乏,但从立法效果而言,立法缺憾又给理论界的继续争论提供了一定空间。

( 二) 表述争议: 差别概念抑或竞合概念

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实践中,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是较为常见的表述方式。这些是差别概念还是竞合概念,学术界目前还存有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是被不加区分的混淆使用,相关概念也缺乏法理上的明确阐释,并指出食品风险公告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调整层面、信息来源、主体等方面存在区别 亦有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权限、法律性质均不相同。学者们对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进行概念比较所得出结论反映了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的一些差别。但有差别与差别概念之间并不必然划上等号。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的上位概念是公共警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统一于公共警告,即是行政机关或者其它政府机构对居民公开的声明,提示居民注意特定的工商业或者农业产品,或者其它现象。实际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仅有形式差别,其行为模式与价值目标并无二致。《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权的专属性仅是一种立法上的特殊安排,从内容上根本无法有效辨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风险公告。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速冻饺子后公布抽检结果并向消费者发出警示,提醒大家慎买速冻饺子。从警示内容上看,这既可以被视为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风险警示) ,亦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而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而就消费者而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抽检结果并发出警示,又是一种消费警示行为。事实上,早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实践中就已经存在着食品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食品安全警示、食品安全风险提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等不同表述,这些表述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本质区别,它们的基本内核或价值目标均指向预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同的表述是竞合概念而非差异概念。

( 三) 属性之争: 法律行为抑或事实行为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一种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其具有何种法律属性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代表性观点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行政事实行为,认为: 食品风险公告应该属于行政事实行为食品风险公告客观上可能影响到第三方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政府风险公告时并不具有为特定经营者设定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而只是一种事实上的信息提供行为,经营者的损失只是客观上的事实结果。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非类型化行政行为,即认为: 食品安全消费警示具有行为性质上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种类型化的行政行为,而是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两种基本形态。当然,如果从食品安全违法事实公布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又可被视为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手段。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属性之争的本质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从法治行政以及权力分立的原则出发,任何行政行为均应受到司法监督。当前,行政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可诉性理论以及行政诉讼立法所圈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只是一种实然状态而非应然状态。此外,行政事实行为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不产生任何影响的行为,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双重面向,法律效果并非单一,它取决于受众对象。有的风险警示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风险提示,对于生产经营者则可能是一种销售禁令或信息惩罚。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未必是警示主体的主观意图,但就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比较而言,法律更加关心的是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只调整主体的外在行为而不太关注主观意图。因而不能以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作为界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法律属性的标准。例如,在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形中,好心并不非坏事的绝对免责事由。而且,如若仅以主观意图来判断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可诉性,那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怕的后果: 行政机关以主观善意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之名,行主观恶意的信息惩罚之实。因此,本文认为: 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复合属性,并非是一种性质单一的行政行为; 某一特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法律属性应依据行政行为理论并结合警示行为的具体情况判定。

三、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立法问题

( 一) 配套立法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密度不强,配套立法不健全。《食品安全法》第82 条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但检视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出镜率并不高,就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问题的专门性立法亦尚未出台。仅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政法规)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部门规章) 以及少数地方规章提及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主体权限、启动条件、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问题的配套立法尚未全面跟进,因此,当前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体系,以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作用,提高食品安全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首先要在行政法规层面出台一部专门性法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条例》,全面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 其次,在部门规章层面,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办法的联合立法工作; 第三,在地方性规章层面,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出台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操作性规定,内容尽量详尽、细化。另外,各地政府还应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手段之间的联结性。

( 二) 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法律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确定性,确定性是法律适用的必然要求。但不确定法律概念在法律用语中,随处可见,甚至较确定法律概念为数更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确表示而具有流动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含一个确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个多多少少广泛不清的概念,公共利益、夜间、有毒有害、数额巨大等均属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范畴。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领域,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确定性。《食品安全法》及配套立法的法律用语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例如,《食品安全法》多用可能一词描述风险难以确定的状态,共有八条使用了一词,与该法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七条使用了可能一词。《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上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进行了界定,但潜在、较高程度等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存在消解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何为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以及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阐明,从而使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得以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这种阐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立法或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上述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二是在立法中赋予监管机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行政解释权; 三是在立法中确立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司法释明模式,通过司法途径阐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具体内涵。

( 三) 立法冲突问题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中列举的两类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 之间存在语义冲突,这种语义冲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内涵充满了模糊性。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的无风险性,即只要有风险,就要风险警示信息; 而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强调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即具有较小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无需警示信息,正如,桑斯坦所言如果规制成本也很小的话,一种相对微小的风险有可能要求规制; 如果规制成本巨大,那即使风险是巨大的,可能最好的办法也是对其不加规制。一种合理的规制制度并不孤立地考虑风险的大小,而是将风险与排除风险的成本相比较进行考虑[8]。由此观之,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与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明白立法者的真实意思,而行政执法实践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范围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后续立法工作不仅要解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矛盾表述所引起法律概念的模糊性问题。

四、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实施问题

( 一)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价值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制度价值在于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生存照顾。职能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时间与空间范围明显扩大。但职责的时空变化打破了原来的价值均衡格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权利的同时亦可能会侵犯企业的营业自由。风险的盖然性特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不是一种证据确凿的可靠决策。而企业营业自由则可能会成为行政主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决策的牺牲品。生存照顾与营业自由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源于人们对法律制度的不同需求。当现有法律不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需求时,冲突就不可避免。这种价值冲突不像法律冲突一种可以通过法的位阶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予以调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没有位序、新旧、特殊性区别,公共利益并不必然优于个人利益。因此,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存在价值平衡难题。在现有规则下,行政机关自身往往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较为可能的办法是通过立法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时间条件、空间范围、事实条件、权限规定以及责任条款等,在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从而找到维护公共利益与保障私人利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 二)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预期功能的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法》第4 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因此,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采用多元监督模式。虽然,《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明确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但是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亦有根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的义务,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还有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黑名单、食品安全风险公告等孪生兄弟。且《食品安全法》第82 条还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由此,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上形成了一种央地共治的多元主体模式。这种多元风险警示模式可能会加强食品安全警示密度,实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但这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多元警示模式也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各行政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的权限,形成一物一权的品种专属管理模式,将风险警示权责条理化以避免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过程中的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机械;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食品安全

1 食品机械发展现状

食品机械的种类可以分为:粮油加工设备、果蔬保鲜与加工设备、畜禽产品加工设备、水产品加工设备、方便食品级加工设备、饮料加工设备和食品加工中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等。按照食品加工的单元操作的不同,可以分为:食品输送机械、食品清理与分选机械、食品粉粹机械、食品混合机械、食品浓缩机械、食品干燥机械、食品杀菌机械、食品熟化机械、食品冷冻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等。

食品工业已经不可或缺,成为引领制造业的新方向。食品机械技术从生产自动化、原料高利用率化、机械设备节能化、食品安全化、高新技术实用化、机械设备通用化等多方面对食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食品机械不管从内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采用的设计理论、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检测手段落后。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食品机械产品的整体质量。

2 食品安全对食品机械的要求

随着《食品法》的实施,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食物本身,而且涉及食品原料、食品工艺、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包装和食品销售等所有环节。

3 现代机械产品设计

机械设计可以是应用新原理、新思想、新方法开发创新的机械,也可以是在原有机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或作局部改造,从而改变原有机械性能。

机械产品的质量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质量,而制造过程对机械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是实现设计所规定的质量。因此,机械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好坏的重要环节。

在实现预期运动和动力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性能好、效率高、成本低,有一定的可靠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操作方便、维护简单、造型美观以及便于运输。

机械设计在现代机械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机械设计的成败往往成为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中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条件。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产品开发的成败主要决定于产品设计,因为产品结构、性能、质量、成本、交货时间、可制造性、可维护性及人、机、环境关系等。据统计,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90%左右在产品设计阶段已经被决定,其中70%~80%在概念设计阶段被决定。概念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自由度大,产品创新的空间相对就要大。

现代机械产品正在逐步向智能化、协同性、科技化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计体系,网络技术、系统工程的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和智能化应用的理论也更加广泛地被应用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之中,提高了机械产品的质量方法,也成为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中重要的技术基础。

食品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①明确设计要求(确定机械的预期功能、有关技术指标和限制条件);②调查研究,制动设计方案,绘制机械运动简图(确定机械的工作原理,拟定集中总体布置方案,进行粗略计算和分析比较);③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主要零部件的运动和动力参数;④进行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确定其主要参数;⑤进行结构设计,绘制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⑥绘制零件工作图;⑦编制技术文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标准件、外购件明细表,对较复杂的机械还应绘制详细的机械传动示意图等)。

4 食品机械设计新理念

4.1 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GD),就是设计和制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最小的产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即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保证产品功能、使用寿命、指令等。在设计食品机械产品时,全面考虑食品机械设计、制造、使用甚至报废、处置等环节,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从源头上防止污染。

4.2 并行式绿色设计理念

以集成并行的绿色理念设计食品机械及其相关过程,初期充分考虑机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各项因素(如用户需求、质量、成本、进度、拆卸与回收的设计体系等),使食品机械实施最优化设计。

4.3 并行式绿色设计理念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绿色设计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的设计,为设计人员的素质和设计方法、设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机械数据管理技术是并行式绿色设计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对食品机械生命周期全过程个各环节中所需要的、或生成的大量数据和信息的管理技术,可按照要求将数据或信息及时传递到制定的位置或相应的人员。

机械设计的过程不再是一种串行设计模式,而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逐级反馈的设计模式。将概念设计做大最全面、最优化。从概念上影响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环节。

4.4 新设计理念下食品机械设计的实施要点

设计理念的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食品安全理念、并行式绿色设计理念。

食品机械设备的材料设计:直接接触食品加工过程的设备材料要求(如抗菌、容易清洗),非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材料要求(如节能、环保、对操作人员无害等),直接接触食品成品或半成品的包装设备的材料要求(无害、抗菌、不能对食品造成附着添加等)。

食品机械产品结构的设计:产品整体结构要易于制造和装配,具有良好的可拆卸性,动力和液压系统要考虑到绿色设计。对于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小型家用食品机械要在使用中易于或加入清洗系统的设计,能够一机多用,环保节水等。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字:食品安全 状况措施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世平.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广告代言;消费者;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逐渐丰富,商家借助广告代言等各种形式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使广告代言人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商家的亲睐,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毋庸置疑,广告代言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从"皮鞋果冻"、"皮鞋酸奶"事件曝光之后,一些明星代言食品虚假广告的现象再度引发热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现行广告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对食品广告代言的法律规制极不完善。我国《广告法》对食品广告代言行为未作明确规定,尽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广告代言人的连带责任,也仅是原则性规定。毫无疑问,如果任凭代言虚假食品广告泛滥必将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此背景下法律监管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选择从法律监管角度来分析我国食品广告代言行为。

一、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概念与特征

(一)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概念

目前,我国法律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仅限于学者的理论分析。本文结合食品广告代言概念和广告监管概念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概念加以界定。所谓广告监管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和个人,运用国家的广告法律法规,对广告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这里广告监管主体主要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对象是食品广告代言行为。由此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可以界定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和个人,运用国家的广告法律法规,对食品广告代言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

(二)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特征

通过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概念的分析,可知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具有如下特征:

1.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必须依法监管。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监管主体要严格依据国家的广告法律法规进行监管活动。此外,监管主体还应依据《食品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食品广告代言活动进行监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主体具有法定性。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主要方式是行政监管。我国已形成以国家工商总局为核心、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要监管部门、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工商系统联合对广告进行监管的模式。此外,也包括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监督。这里社会团体如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个人即广大消费者。这些主体均可依法对食品广告代言活动进行监督或管理。

3.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对象是食品广告代言行为。食品广告代言是指在商业广告中,代言人利用自己的形象、表演及知名度等自身资源,借助各种形式的媒介代表食品及其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向消费者推销食品及其服务的行为。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主要对象就是食品广告代言行为。

二、我国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食品广告代言的法律监管主要有社会监管、行政监管和司法监管。但从现状来看,我国对食品广告代言的法律监管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监管缺乏统一的社会监管机制。社会监管主体比较分散,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经常出现无人监管现象。二是在行政监管方面,由于"官本位"作怪导致行政监管机制不健全,经常出现多头监管或无人监管现象;此外,监管人员素质较低,监管不力及对食品广告代言市场的打击力度不大等也是行政监管面临的严峻问题。三在司法监管方面,由于职责特殊对食品广告代言监管仅是被动的事后监管,这也是我国对食品广告代言进行法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缺乏统一的社会监管机制

社会监管是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监督方式。在我国,食品广告代言的社会监督主体非常广泛,包括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竞争对手等。但由于各方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未能充分有效地履行其社会监管职责。加之,食品生产经营者同样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也未切实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我国未形成统一的社会监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2.行政监管不到位

我国对食品广告代言的行政监管已初步形成分段监管模式,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全国监管工作,各地方行政监管主体负责本辖区、本部门的监管工作。可以说分段监管模式有利于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资源对食品广告代言进行监管。但由于"官本位"作怪,各行政监管部门大都倾向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对食品广告代言的法律监管不到位。

3.相关法律不健全

我国现行《广告法》中并未涉及广告代言问题,也未明确界定广告代言。虽然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个人推荐者的连带责任,但也仅是原则性规定。《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广告代言内容更是未涉及,同样无法解决一系列食品广告代言问题。基于现行法律不健全,导致在立法上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出现"漏洞"。

三、完善我国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对策与立法建议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6篇

美国国民蓄产与肉食理事会发觉一些新价值观的出现冲击了肉食品的销售,于是委托YSW咨询公司于1981年和1983年开展了有关研究。这两次研究都揭示出一些广为传布的价值观。如:根深蒂固的健康忧虑、基于相貌和健康的苗条偏好、以及对食品方便和美味的要求。YSW咨询公司指出,任何传统的营销手段都难以影响这些价值观。

1983年,新的价值观使肉食消费下降的现象出现了。人们认为火腿、腌肉、香肠和午餐肉含脂肪太高,太咸,而且添加剂有害健康。于是,公关专家丹尼尔.爱德曼受聘设计旨在保持和扩大肉食使用的公关策略。随后推出的专项计划于1983年8月实施。

爱德曼采用了YSW咨询公司建议的消费者细分模型,并发展出目标媒介及其传播策略。三个偏好群体已经倾向于喜好肉食。在此,传播目的是通过提供新菜谱及建议阻止其肉食消费下滑。两个异议群体虽仅占总消费公众的33%,但他们是意见领袖,收入高,对媒介及总体公众影响大。对其传播目的为:使其确信加工肉食是正常和健康食谱的一部分;并且,时髦、健康和苗条人们的食谱就包含加工肉食。

传播策略包括:[l]用NEAT缩写代替具有负面含义的“被加工”(PROC宜SSED)。于是,“加工肉食”(PROCESSED MEAT)就变成了“NEAT肉食”(NEATMEAT)。其中,N即营养(NUTRITIOUS),E即简便(EASY),A即吸引力(APPEALING),T即美味(TASTY)。此外,NEAT肉食还与莎尔古特里(CHARCUTERIE)这种法式肉食相提并论,以使之具有浪漫情调。[2]邀请全国新闻媒介访问纽约的“莎尔古特里”,将所有熟肉制品在堂皇的莎尔古特里旗号下重新向人推介。[3]向全国媒介机构的食品编辑分发NEAT肉食背景资料及样品。[4]在全国10个最大的食品店安排健美专家谈话。他们倡导锻炼和适当的食谱,该食谱就包含熟肉制品。其谈话由宣传品《健美与健康特别快讯》配合。它通过媒介和洲肉食协会散发。[5]在为期七天的“全国肉食周”中邀请明星健美专家在190个广播电台作了专题节目。[6]聘请著名的未来源作家乔治·朗描述熟肉制品的趣味、奇妙和美味。他预测“香肠复兴”即将到来,并出现对火腿、脑肉等传统食品的回归。其言论通过电视、广播及印刷品进行传播。[7]安排《把牛羊肉献给美国食谱》的作者——食品专家伯迪特·布莱登斯坦博士与代表2.33亿读者的26位食品与健康专栏编辑会谈。[8]在全国电视网、报业辛迪加安排有关熟肉食品趣味、奇妙及有益健康的特写和专题报导。

在18个月的传播活动中,在印刷媒体(杂志)覆盖上的主要成果为:[l]全国性媒体覆盖所有一般公众。它包括《下午杂志》、《今日NBC》、《联合新闻》和《今日家庭》等。[2]附有菜谱及彩色照片的妇女杂志指向“创意厨师”群体,媒体为《今日妇女》、《父母》和《红皮书》等,读者共计2.15亿。[3]面向“忙碌行动者”和“健康导向者”的正面营养信息出现在《妇女时代》、《红皮书》和《好持家》等媒体上,读者总计6千万。[4]在《食品与酒》、《烹任》和《乡镇生活》上发表的高档菜谱与特写指向“忙碌行动者”,读者为l千3百万。此外,《健美与健康快讯》也向“忙碌行动者”发送,共5万份。[5]对于“计较价格者”,《爱博尼》、《埃森司》和《简特》载有节俭、实惠的菜谱,并强调其美味、营养及家庭欢乐,读者为2千l百万。

这次活动改变了消费者对加工肉食的态度,在其中间形成了正面的消费气氛。其成功的具体表现是销售量的大幅增加。此次活动专案委员会主任沃尔德·本哈特指出:“这次活动的成果不仅超出了预先期望,其成功还表明我们的传播对象是善于接受的听众。”

[评点]

当市场上出现不利于某种产品销售的价值观、态度或社会心理气氛时,狭义的常规营销手段,特别是广告促销,便无济于事。作者撰写此文时,恰遇某口服液类厂家前来求助。其产品性能独特而卓越,但广告运动对销售建树不彰。这是因为人们对一般口服液从总体概念上已产生抵触情绪,对常规广告及医生热线的信任度也在降低。此时宜把视角转向公关——一个以舆论为研究核心的领域。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7篇

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主食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食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之中。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不断适应收入的新变化和生活的新要求,实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呈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主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8篇

这些概念蛋比普通鸡蛋贵一倍至几倍,那么,它们为什么那么贵,营养价值究竟相差多少?

营养专家刘龚兴指出,衡量鸡蛋营养价值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蛋白质和脂肪,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指标,如各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以及矿物质等。实际上,不管是散养的、笼养的,还是各种不同品种的蛋鸡产下的蛋,在营养价值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普通鸡蛋的利润空间很小,在农贸市场中,如果一天销售几百斤普通鸡蛋,一年下来也就几万块钱的利润;而卖概念鸡蛋就不同了,一年能挣几十万元。

如今的概念食品炒作的成分比较多,忽悠老百姓的也不少。下面简单概述一下。

月子餐、月子水。

商家推出一种“月子餐”,令人立刻联想起“月子水”。所谓“月子水”,就是坐月子期间喝的水,虽然价格不菲,但功效宣传得神乎其神。说这是台湾坐月子的先进理念,说是“完全剔除酒精成分后的米酒精华液”,可以增加营养、催奶,还能健美、瘦身,尽管一箱高达五六千元、一瓶价格几十元,还是受到不少产妇的青睐。

米酒的最主要成分就是氨基酸。然而,检验报告显示:两种“月子水”均未检出氨基酸,仅含有微乎其微的蛋白质、钠、钙。专家指出,这点微乎其微的营养含量与一般饮用水相差无几,有的指标甚至还不如普通饮用水呢,根本起不到宣传所说的作用,没有一点科学依据。被大众媒体曝光以后,“月子水”迅速下架,消失殆尽。

无独有偶,“月子餐”据说是从台湾传过来的概念,声称在台湾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其实,也大都是概念炒作,被天津一家媒体曝光以后,迅速下架。

还有所谓“高考餐”,也与此大同小异,也被专家指斥为概念炒作。

儿童酱油。

儿童酱油似乎是最近出现的“新鲜事物”,价格不菲,有的200毫升就卖32元。比一般酱油贵了几十倍。而网上售卖的日本、美国进口儿童酱油价格更是高得出奇,150毫升价格在45元至60元左右,号称无盐、无味精、无防腐剂,销售火爆。

但是,比较一下儿童酱油和普通酱油,发现两者在原料方面没有区别,添加剂种类也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儿童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在每100毫升0.8到1.0之间,达到了特级酱油的标准,营养成分里增加了锌、铁等微量元素,如此而已。

面对儿童酱油如此高的身价,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认为,“儿童酱油更多是一种忽悠的营销噱头。”云无心说,酱油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补充营养”,也很难实现所声称的营养价值。目前,我们国家并没出台专门针对儿童酱油的制造标准。所谓“儿童酱油”更多是企业的一种概念营销。

“无蔗糖”健康食品。

很多超市、商场甚至药店针对糖尿病患者设立无糖食品专柜。但这些“无糖食品”却比较复杂,未必是真的无糖。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甜食品。无糖食品可以由木糖醇等来作食糖替代品。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列入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包括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等。

一家超市的无糖专柜的饼干、糕点,甚至巧克力都明晃晃标着“无蔗糖”的字样,而导购人员推荐给记者的一种苏打饼,其配料表则标明含有奶粉和甜味剂,但却没有说明到底是哪种甜味剂。显然,一些商家混淆了“无糖”和“无蔗糖”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家指出,“无蔗糖”食品不等于无糖食品,不少“无蔗糖”食品含有单糖和双糖,即含有葡萄糖和麦芽糖,甚至有可能使用了糖精等高倍甜味剂,同样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无反式脂肪酸”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像饱和脂肪酸一样,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还会减少可预防心脏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反式脂肪酸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饱和脂肪酸的3到5倍,反式脂肪酸还会增加人体血液的黏稠度,易导致血栓形成。此外,反式脂肪酸还会诱发肿瘤、哮喘、II型糖尿病、过敏等病症。反式脂肪酸对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和成长中的青少年也有不良影响。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奶油类、煎炸类、烘烤类和速溶类等食品中,如炸薯条、炸猪排、烤面包、西式奶油糕点及饼干等食品。很多人购买甜味零食点心,都会注意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其实,即便反式脂肪酸真的是零,那些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零食也是不能经常吃的,比如派、蛋挞、饼干、曲奇、桃酥、酥皮点心、起酥面包之类。所有脂肪都有令人肥胖的功能,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果多吃同样会升高血脂,增大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目前的油脂工业技术完全可以做出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起酥油、蛋糕油、人造奶油等产品。然而,这些专门使点心饼干产生香酥口感的都是半固态的油脂,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绝不逊色于猪油。千万别因为“零反式脂肪”这个概念而大饱口福,否则,肥胖以及由此带来毛病的可能会大大增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含胆固醇”这个概念也不能简单理解。“不含胆固醇”并不表明一点儿胆固醇也没有,而是指每100克或每100毫升商品中胆固醇含量少于2毫克。有的食物中胆固醇是必需品,宣称不含胆固醇是忽悠顾客。

健康果蔬干

如今,各种声称健康食品的果蔬干,如蓝莓干、西梅干、草莓干、圣女果干、猕猴桃干等,纷纷摆上超市、商场的柜台,其宣传的健康理念令人怦然心动。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 质量认证 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 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 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 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 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 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 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 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 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0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绿色食品的概念论述、当前形式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来综合性地论述绿色食品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效途径;概念;条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1-0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近几年来,绿色食品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广、倡导以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着手绿色食品的发展,也在历经二十几年后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国内绿色食品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为了确保绿色食品能够快速、科学的在我国进行实施与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1.关于绿色食品概念的论述

绿色食品作为时展的新生事物,其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数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论述,让人们对其内涵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所谓绿色食品主要指的是从产生到加工处理再到储存、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中无毒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并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检测,最终符合相关标准的食品。其存在的宗旨和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化战略的长久实施。其次,确保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有利于人类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最后,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2.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讨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明确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以及针对性地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理念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与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以及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环境效益,无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在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下,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和起着全力推动的作用。

2.2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助力。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给以全方位的支持。2002年6月农业部推出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的意见》,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标。到2009年12月我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共开发产品15000多个,并且绿色食品仍然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当然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人力以及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3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单产产量还是在全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上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正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发展与追求的困境。绿色食品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下的最新产物,无疑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最新方向。

2.4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力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困境,尤其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些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以及食品生产标准上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健全的检验系统。因此,他们对绿色食品的进口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扩大,这也为我国的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3.发展绿色食品的有效途径分析与探讨

通过我们对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加强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扩大绿色食品技术的推广范围,增强全民的绿色食品意识和绿色食品生产能力。虽然国内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着手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开发,但是绿色食品的生产依然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况且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比较小,所以说未来绿色食品的发展还需要我们通过向全民进行知识宣传与技术推广的形式来开展,以确保绿色食品在国内的全面发展。

3.2健全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我国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政策和法规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促进与支持两大方面上,而对于相关的标准细作以及惩罚措施还缺少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这也从根源上导致了大量伪劣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对于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农副产品的出口。

3.3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为绿色食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是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生产,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层面比较低的现象,因此想要全面地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战略还需要我们向生产基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普及。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绿色食品生产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好西部的优良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良好的发展优势,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西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3.4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绿色食品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企业的信誉,从而提高绿色食品在食品行业和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力。绿色食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能够更好地使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品牌的推广和保护,从而不断的增加食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一直将绿色食品发展下去,这才是绿色食品持久发展的正确道路。4.总结

世界各地的经济、文明差异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依然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这也需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来看待绿色食品在我国的生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业从业人士加入到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中来,为国家农业以及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参考文献

[1]张才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联系与区别[J].宁波农业科技,2003(03).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1篇

一、防溢锅产生的背景技术

高压电饭锅虽然有几种防溢装置,但是并不具备防溢锅功能,用起来麻烦,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消除安全隐患。虽然设计了开盖安全、合盖安全、限压、泻压、限温、超温、防堵安全、故障报警、快速排气等多种安全装置,但是安全装置越多越不安全。

目前,世界上已有75个业界专家发明了60个防溢锅专利技术,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原因是都没有摆脱“降低温度”的原始防溢概念,也没有坚持继续研究。

笔者参与的研究课题组从1998年初开始研究防溢锅技术,1999年10月12日第一次拿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此技术的研究,至2013年,先后拿到过2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10个发明专利申请号,发明名称均以“防溢锅”为核心大同小异。因为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所以就不断地撤回又不断地重新申请。2014年7月8日课题组拿到了PCT国际专利申请号。2014年9月11日,接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新概念锅被《授予发明专利权通知书》,专利号:201010237900.X。

从1998年初开始研究防溢锅技术,直到2013年7月25日拿到第10个发明专利申请号,时间跨度长达16个年头,最终才做到完美,终于从防溢概念、防溢方法、防溢温控方案及其实现方法、内部结构与外观设计――从软件到硬件,全方位地突破了日本微电脑电饭锅技术,制定了新的技术方案,发明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溢锅。从国际技术资料检索证实,在这之前还没有创造出名副其实的防溢锅,这一发明是原创性发明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

二、真正的防溢锅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积研究防溢锅技术16年之经验,根据自然规律的法则和以人为主的原则,我们把防溢锅的技术标准,定义为以下八个条件:

一、沸而不溢。在煮饭、煮流质食品的全过程中,食品沸腾时段波浪滚滚,沸腾的汤水始终不会粘到锅盖。这一条件,是防溢锅技术的定性标准,是正确的防溢锅技术新概念。

二、煮饭、煮流质食品的量不受刻度线限制,也不限制沸点温度的恒温时间,风机只在食品沸腾时段启动。不论是煮稀薄的还是浓稠的食品,加水量都不受刻度线限制,想加多少水就加多少水,而且在沸点温度(沸腾状态)中可以长时间地恒温――从开始沸腾直到煮好了,沸腾的汤水都绝对不会造成溢锅、短路;风机,在食品开始沸腾时自动启动,沸腾时段结束时自动关闭,并自动转换为保温温度。这一条件,是防溢锅技术的核心标准,是真假防溢锅的一条分界线。

三、在电饭锅内装置风机,使风机所产生的气流在内锅空间形成漩涡,与在煮食品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气压差与温度差,导致食品沸腾时连续产生的大量气泡始终不可能冲出水平面。所以,只见波浪滚滚,不见气泡露面。这一条件,是防溢锅技术的常规标准,是科学的防溢方法。

四、风机,是核心部件,其质量必须达到下列要求:1、不必抹油,不必拆下清洗;2、防溢锅启动加热后,风机不必启动自检;3、不需要时,风机可以自动关闭,不必人工操作;4、风机的涡轮转轴必须是滚珠转轴,使用寿命高达50000~100000小时;5、风机涡轮工作时的声音微弱柔和,传达半径不超过3米。

五、具有特殊的蒸煮功能,可以重复地使用能源,节能效果显著。在煮饭、煮流质食品的同时,可以用一个或几个蒸笼蒸食品,沸腾的汤水绝对不会沾到蒸笼。

六、在煮饭、煮流质食品的全过程中,任何时间段都可以任意打开锅盖观察食品、搅拌食品,既不影响防溢功能,也不影响加热效果。

七、“加热时间”的定义:特指锅内食品在沸点温度(沸腾状态)中持续加热的时间段,就是当锅内食品的温度上升到沸点温度时,才开始计算加热时间,即开始计时。不论是蒸食品还是煮食品,都可以根据食品量的多少,自动地调整从开始加热到食品沸腾的时间段的长短,可以充分地使用能源。

八、蒸煮时间是可以调节的,可以设定一个基本的加热时间,但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因生、熟、荤、素食品而异,因人而异,可以手工增加或减少,操作简单明了,非常方便。

上述四至八条为防溢锅技术的常规标准。

完全具备上述七条标准的锅,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防溢锅,一种科学的防溢锅技术。可以笔者才可以肯定地说,直到2014年度的今天,国内外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符合上述七条标准的防溢锅。

三、讲究自然规律是防溢锅技术的核心要素

我们今天研究防溢锅技术,首先就必须突破“降低温度”的原始防溢概念,并且必须创造一个科学的“沸而不溢”的防溢锅技术新概念,别无选择;没有一个科学的防溢锅技术新概念,就不可能探索出一个科学的防溢方法,别无选择;没有一个科学的防溢方法,就不可能设计出一套理想的防溢温控方案及其实现方法,别无选择;没有一套理想的防溢温控方案及其实现方法,就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防溢锅的整体结构,别无选择。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2篇

近一段时间,食品安全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食品安全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那么,食品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又有哪些?本刊为此独家采访了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

什么是食品安全《百科知识》:虽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都十分关注,但要谈到食品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楚的了。

答:的确是这样,甚至可以说,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混乱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食品及食品安全的概念问题。

食品是供人类食用或享用、具有营养或功能价值、无健康危害的物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是否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的一部分。

食品安全学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和降低或保障食物尽可能无危害风险,是食品科学的一个分支。

《百科知识》:除了“食品安全”我们还经常听到“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等说法。这三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不是有所区别呢?

答: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是与食品安全非常接近的两个概念,但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首先,食品安全的判断依据是指食物本身是否存在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也就是说,只有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或有可能带来潜在危害时,才能算是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则是针对食品性状而言的,也就是食品的使用价值。这其中包含正面的性状,如风味、颜色、质地、营养等,也有负面性状,如腐败性、变色、变味等。

而食品卫生是为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适宜性所必备的一切外在条件和措施,存在于食品链的各环节之中。

三者中,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在有些情况下容易区分,在有些情况下很难区分。假若不对这两者进行区别,有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为多数消费者常会将食品质量问题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如将不合格产品视为不安全的食品,将未达到某一标准的产品也视为不安全食品。这样的判断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重点来谈谈如何区别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简单地说,食品安全不是以食品本身为研究对象,而是重点关注食品对消费者健康产生的影响;食品质量关注的重点则是食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性状。

《百科知识》:为什么强调要把这几个概念区别开来呢?区分这些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答:之所以如此强调各种概念,是由于人们对概念认知的不清晰,会导致把所有食品问题都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这对社会稳定极为不利。

严格区分各概念,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认识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订,以及食品管理体系的内容和构架,也涉及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三聚氰胺本来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果把它添加到牛奶中,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属于食品安全问题。而有些问题食品并不存在安全问题,拿火腿肠来说,火腿肠本来应该以肉为主要原料,但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了淀粉的比重,这样做虽然达不到火腿肠的标准,但淀粉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就是质量层面的问题了。两种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完全不同。

食品安全问题全球都有

《百科知识》:食品安全的形势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否只在我国才是个大问题?其他国家,比如发达国家是不是就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呢?

答: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政治、健康和贸易问题时有发生。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机构、监管、信息、教育等方面正在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贸易范围的扩大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消费者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

以2008年为例,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今年7月以来,加拿大已有20人因食用受李氏杆菌污染的食品而死亡;法国婴幼儿乳品企业――宝怡乐被迫召回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婴幼儿防吐助消化奶粉;日本“问题大米”事件以及此后不久爆出的“水银大米”事件;美国超市出售的西红柿受到沙门氏杆菌污染,致人死亡,等等。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有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有发展中国家的困难。而且,往往越发达的国家越难管,因为大家的要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的程度不一样。

发达国家也是在发生大面积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才真正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

像最近为人们热议的《屠场》就被称为一本改变美国历史的书。这本书揭露了芝加哥肉类加工行业令人作呕的生产过程,并直接导致了美国《食品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的诞生;最终促成了日后在美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守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组建。《百科知识》:除了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答:最严重的当然就是群众的健康受到影响。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关国家肯定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例如,英国牛肉因疯牛病出口受阻,每年损失52亿美元,宰杀损失300亿美元;1999年,比利时因二恶英污染事件损失13亿欧元;因为我国食品的安全存在问题,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检测项目从100多项增加到600多项,给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还容易造成贸易纠纷。例如欧盟与美、加激素牛肉案,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美、加每年分别损失1.16亿美元和1130万加元;欧盟向美、加出口税增加100%(惩罚性)。

《百科知识》:“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吃的东西是否安全,一定会为多数人所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

答: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现,以及食品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引起了消费者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人们发现,很多动物疾病也会传染到人类,这使人们对食品安全

问题更加关注,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

加之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连续发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下一些新约定的出现,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开始了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

《百科知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较为集中,这是什么原因?食品安全问题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关系?

答:作为新兴工业国家,我国的管理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学科本身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技术体系都尚不健全,难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国家关注了,而且检测手段也提高了,由此发现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媒体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有关部门对各种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大大提高。这些都使得食品安全受到空前的关注。

谁在威胁食品安全

《百科知识》: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的物质都有哪些呢?

答:根据国际惯例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物的有关定义,食品危害物(food hazards)被分为5类,具体包括:

微生物危害,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菌落总数是衡量食品被有害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杀虫剂残留,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有累积性,危害具有潜在性。

滥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超量和违禁使用添加剂。一些禽类腌腊肉制品、果脯蜜饯产品、酱卤类肉制品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二氧化硫、色素、甜蜜素、防腐剂等含量超标。而这些均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化学危害,包括生物毒素、铅、铬、汞和黄曲霉素等。

假冒食品。假冒食品之所以也被列为食品危害物是因为它违反了“食品应准确、诚实地予以标注”的法律规定。 《百科知识》:您上边说的这5类食品危害物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哪些影响?

答:食品安全问题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核心问题是食源性疾病问题。以前,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源自微生物危害,那个时候出现问题的多是卫生问题,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危害物涌现出来,这其中也包括上面提到的5种危害物。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基因食品、兽药残留,以及在动物产品中为促进生长而添加的激素等逐渐成为新的危害物。

从目前的情况看,新的致畸、致病、致突变危害物还有可能不断被发现,一些潜在的慢性危害和环境危害有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百科知识》:如今,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食品安全是不是面临更多的挑战?

答:农业一体化和规模化、食品贸易全球化、食品与饲料运输范围扩大化、城乡都市化、生活方式趋同化,等等,都对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的来看,食品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农产品生产出来后要先加工成食品,然后进入销售市场,最终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在加工、流通消费环节有可能造成食品污染外,环境污染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就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环境污染有可能成为食品安全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百科知识》:为什么说环境问题有可能成为食品安全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呢?环境对食品安全有如此大的影响吗?

答:因为环境污染的区域很大,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要面对其所带来的压力。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3篇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性化学药品,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所谓无公害食品,指的是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无公害农业产地符合一定条件、生产符合一定规范、产品符合一定标准、认证符合一定程序的,取得合法环境品质优良特征标志的农产品叫无公害农产品。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这一名词是从英法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给有机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在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识上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绿色无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绿颜色的,绿颜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2)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3)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转变

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仍然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农村仍然是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城市相比,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更是堪忧,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在这一大背景下,临海市工商局成立课题调研组,探索创新载体,提出构建流通领域农村食品社会化长效监管机制,以期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开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假冒伪劣食品有从城市流向农村之势。(1)随着城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有大面积流向农村市场的趋势。(2)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较差,这些都是变质过期食品在农村市场存在的客观因素。(3)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致使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口感和数量,而很少考虑该食品的QS认证标志、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内容,部分食品经营户为了牟利在进货时顺应这种畸形消费需求,致使假劣食品混迹其中。

(二)经营主体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调查组抽样调查临海市东部三镇农村100家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小食杂店时发现,其中有8家经营户是文盲、30家是小学文凭、41家是初中文凭,有35家经营户年龄在60岁以上、32家年龄在46岁到59岁、24家年龄在31岁到45岁、9家年龄在30岁以下。据调查,这些农村小食杂店普遍孕育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大面积发展。近30年来,这一经营群体受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更新和行业转型,依然活跃在农村食品经营的第一线。

(三)经营硬环境差。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大型、正规、连锁型超市无意进驻农村,导致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主要为个体副食品店、集贸市场,例如在此次随机抽样的100家食品店,有97家为个体副食店,1家为中型超市,2家属于连锁型超市(其中1家是挂名连锁、实际上是自己进货)。又由于农村食品经营户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等因素,缺乏经营食品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商品常识,造成所经营小店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等情况。

(四)农村学校周边“三无”食品销售令人忧。农村小学、初中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支无证无照的食品游击队,出售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地的散卖糖果、食品小包装,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这些食品游击队打执法人员作息制度的“时间差”、“球”,工商部门阶段整治效果不明显。

(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广大农村消费者文化程度不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了“买便宜货”的普遍心理。农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也较差,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很少寻求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有的顾及乡亲情面,也不愿主张自己权益,使得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违法经营者继续存在。

二、工商部门监管农村食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监管力量薄弱。(1)整体监管力量薄弱。基层工商所普遍存在人员少、事务多的状况,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用于食品安全监管。(2)监管力量配置不均衡。基层工商所出于整体工作开展考虑,在人员分配上,习惯把骨干精锐力量抽调到经检、注册、商广等重要岗位,而由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承担食监等巡查任务,造成了监管力量的固有缺陷。(3)监管区域不均等。当前基层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是镇区、马路沿线的食品经营户和农贸市场,对广大农村的食品监管较少,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

(二)硬件设备不足。(1)缺少合适的交通工具。现有基层工商所驻地为镇区或靠近城区的街道,距离农村较远,运用于巡查监管的工具主要是皮卡车、桑塔纳等车辆,出门时常是整个队一起出门,而需要监管的责任区数量多而分散,缺乏灵活快捷的巡查交通工具(如二轮电动车)。(2)缺少检测设备。目前工商部门的食品检测手段作用卑微,而且各工商所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效能不高,缺少先进检测设备及专业知识人才,这是导致食品安全检测力量薄弱的又一原因。例如整个临海市局仅有2名工商干部是毕业于食品相关专业,其他承担检测的人员都是毕业于非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平日需要抽检各类食品时,都是经过临时培训而上岗操作,抽检方法、过程容易存在隐患,如抽检的豆腐、水潺一旦保存不当会造成二氧化硫挥发而变成商品合格。

(三)监管模式滞后。农村食品销售具有流动性。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市场多地处偏远山区、海岛等地,销售模式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流动性与隐蔽性强,仅凭工商独家监管,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并给整治和监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虽然有的基层工商所已经在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系,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监督防控体系,更多社会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三、建立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 号),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摘要: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是所有九年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过大量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析,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六个环节;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有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学习中,有的学科是“费力不讨好”,花了很多功夫也没有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临近快毕业,学生们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化学这门新学科。那么,有哪些方法能有助于九年级的学生学好化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任参考。

认真抓好六个环节,力争达到懂、会、透,提高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学生课堂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就如同捡了芝麻了西瓜,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越来越吃力,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不但要听课,而且要会听课,不仅要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思”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堂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掌握。

“问”是学习的必要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和问题,这些知识和问题要及时地问同学或教师,最好是问教师。如果不问、不懂装懂,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后来就会造成想听听不懂,想学也无法学懂的局面。而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问教师,教师就知道了你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此处笔者所讲的“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笔记:要学会有重点地、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必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还要记教师讲的重难点,课本上有的,要注上记号,课本上没有的,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教师补充的内容,更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便于今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要记清要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悟性,也就是将教师所教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二是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要求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必须记忆。不记,肯定无法学习化学,更无法把化学学好。任何起始学科,记忆的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练”一定量的习题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悟出一些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是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于对与错,当每做稍有一些难度的习题后,都要回味反思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类型,这是很有益的,想一想解答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等,这便是一题多解。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回忆一下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每一节、每一章、每一部分学习完以后,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是对知识的再现、梳理,也是对知识的再消化和巩固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考试以后,也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这次考试的得与失,找出知识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人们”。

二、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非常重要。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性质的一般规律;酸、碱、盐性质的一般规律;制取气体的方法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关系;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等等。抓住规律就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取氧气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以及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它们都符合固体与液体在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所以它们可以用同一发生装置制取。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当然,运用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如,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缘故。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由于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与氯化钡、硝酸钡溶液反应的情况也不同。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去逐一体会和掌握。

三、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食品加工概念范文第15篇

排酸肉

很多人都在超市里购买过冷却排酸肉,可真要问起来,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说清楚什么是“冷却排酸肉”。事实上,排酸是指宰杀后的生猪经过检疫合格后立即进入冷环境中冷却,然后在低温下进行加工、储藏、配送和销售,这其间肉温一直保持在零下2度至零上4度之间。经过24-48小时的冷却,肉便完成了排酸的过程。

和一般肉类相比,排酸肉不仅避免了有害物质残留在肉里,还能在冷却的过程中避免细菌繁殖。另外,肉在排酸过程中因为时间延迟,使肌肉纤维结构发生变化,变得容易咀嚼和消化,口感更好。所以肉类排酸是营养学上所提倡的一种肉类后成熟工艺。在西方发达国家,排酸肉几乎达到了100%的市场占有率,但在我国,因为设备、技术和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完全意义上的排酸肉并不是很多,我们买到的排酸肉可能只是完成了加工过程中某个或某几个步骤的肉。那么要如何辨别真正的排酸肉呢?

首先看色泽:非排酸肉的肉质呈血红色,表面缺乏光泽,而排酸肉的肉质呈稍暗的鲜红色;二闻味道:非排酸肉有腥味或草酸味,而排酸肉则没有腥味和草酸味;三看口感:非排酸肉的肉质柴、不易烂,而排酸肉的肉质则滑嫩可口。

太空菜

太空蔬菜在南方的某些城市已经出现,比如辣椒、番茄、黄瓜、白菜等已经走上人们的餐桌。那太空蔬菜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其实,它是通过空间诱变育种培育出来的蔬菜。农业专家在航天器上播种植物种子,利用太空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优点,优化种子的基因构造,然后将优化后的种子经多次筛选,最后栽培而成的。和一般的蔬菜相比,太空蔬菜个头比较大,口味更好、营养物质更丰富、抗病毒能力更强。不过由于它在栽培和生长过程中存在基因变异的问题,很多人都有些担心。另外,人们对于这些蔬菜是否存在被辐射的问题,也心存疑虑。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太空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人们可以放心食用。

杂粮包

营养专家提倡人们多食用一些膳食纤维,所以全麦、全谷面包等就变得很风行,但是因为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口感都不是很好,比较粗糙,因此在食品加工时,商家会加入油脂以起到“”效果,这样反而对健康不利。有些商家会把谷物磨成粉再加工成食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其实,纯正的谷物指的是没有经过精制,仍保有糠层、麸皮的谷物,它们就算经过研磨,也应保有原来的麸皮和胚芽。但现在,很多宣称健康的全谷物速溶饮品,成分里占最多的却是黑芝麻、松子等,和全谷物其实没多大关系。

高钙奶

如今补钙理念非常深入人心,这让很多食品也打起了“高钙”的旗号,包括液态奶。其实人体对钙的吸收是有一定量的,西方人像喝水一样喝牛奶,也未必能全部吸收。而中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不太好,光靠吃高钙食品根本没多大效果,还得通过更专业的治疗,例如补充能帮助钙质吸收的活性维生素D等,这样才能提高钙在人体内的吸收效果。

保洁蛋

保洁蛋被商家宣传为与市场上的“脏蛋”完全不同,是将新鲜鸡蛋经过清洗、干燥、杀菌、喷码、涂膜等多道加工程序处理之后才上市销售的,所以绝对没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言下之意,没“保洁”的鸡蛋可能会成为传播病菌的“炸弹”。如果真是这样,那吃普通鸡蛋的人岂不是都要面临很大的健康风险?

虫草蛋

据说这种蛋是在鸡的饲料里添加了人参、虫草等名贵中草药等,至于含量多少,鸡能吸收多少,而人体又能吸收多少,功能到底怎么样,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况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是不是需要补充这些营养,补充多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些都有待考证。

零脂肪

正在控制体重的人喜欢吃一些所谓的“零脂肪”食物,以为这样可以“吃不胖”,可往往在这类食物的营养成分表中,却标示着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在“能量”一栏里也不为0。专家解释称,含糖的食品就算真的零脂肪,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也可能转化为脂肪。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零脂肪”在工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天然食品去除了脂肪,往往也就失去了香味。这样一来,商家往往会在食物中添加更多的香精以获得良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