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比较文化; 词义; 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65-01

一、词义内涵的“联想意义”

语言,特别是词汇一直是人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传播人类智慧的有效工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千百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形成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词义和语义体系。陈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可以体现社会活动的深刻烙印,更能传达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要素,文化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

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提出了“词汇的隐含或附加意义”这一概念,而杰夫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把词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他把其中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概括为“联想意义”。也就是说,他把词的意义大体上划分为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谈到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之间的区别时,他指出,理性意义是言语集团成员所共有的语言,即“共同体系”的一部分,联想意义则不那么稳定,可以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

下面看一下利奇的“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杰夫里・利奇认为,词汇的涵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例如,汉语的“狗”,在英语中有其对应词“dog”,但各自的内涵意义不是完全对应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为他们很欣赏狗具有的那种对主人忠诚的品质。如,“Eve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时候),"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古老的谚语足以表达西方人赋予狗身上的内涵意义。然而,中国人会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等,因为中国人把狗当作肮脏和卑鄙的典范。

如果一般语言所表达的是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那么,这就是利奇所说的社会意义。以“money”为例,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来说,金钱就是一切。因此,money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如:“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a spoon in his mouth.”(他出身于富有的家庭);“He is as sound as a dollar.”(他十分健康)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金钱”的社会意义一般是与消极、堕落的品质相联系的。因此,出现了“纸醉金迷”、“金尽情绝”、“金钱乃万恶之源”等谚语。

情感意义旨在表明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情感,包括他对听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讲话者可以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 love you.”我爱你)或者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观点)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态度。讲话者也可以通过联想意义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这时候,情感意义是一种内含的、潜在的意义。由于联想意义一般来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词汇的情感意义不尽相同,因而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时的误传或误解。

反映意义是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不同于词汇的字面意义但又与之相联系的引伸意义。“花”它不仅用来指称植物当中最美丽的部分,也可以用来指任何一种事物中最好或最完美的部分。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说法:“the flower of the flock”(鸡群之鹤),甚至,在婚礼上,走在新娘前执花或撒花的女孩叫做“flower girl”(女花童)。在汉语中,“花”也给予人们美好、愉快的联想。如,“花好月圆”、“花团锦簇”等。但是,“花”在汉语当中有时也会给人们一种不愉快、不忠实、厌恶、趣味低等的联想。如,“花言巧语”、“花花公子”等。

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语同时出现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叫做词语的搭配意义。搭配意义必须与别的意义搭配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在汉语中,“意思”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意图和思想内容等。英语中也有其对应词“meaning”,但是下面几句话中的“意思”的意义与“meaning”的意义却是貌合神离的:(1)这是一点小意思;(2)你真不够意思;(3)只不过是意思意思;(4)这真没意思。这些句子都是汉语中出现率很高的话语,“meaning”是没有这些意义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对“意思”这么多不同的搭配意义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色彩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这一切语义都作为该民族集体的思想成果而巩固在语言单位之中,因此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语言单位的涵义。

二、“联想意义”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从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英汉词语对于事物的概括不尽一致,包孕的语义内涵不同,影响着它们的对应关系。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得到较为满意的说明。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语义成分,即构成词的语义的基本单位,是表示范畴意义和区别性特征的要素。英汉对应词各自所含的语义成分,在数量和性质上往往不尽相同,因而造成意义对应的偏差。

从语域方面来看,词语的语域涉及词语的使用和使用者。有关语域的信息有利于理解词语运用的适切性,是词语意义的一个主要因素。语域有书面与口头、正式与非正式、礼貌与粗俗之分,也有英与美、男女老少、俚语、交际意图变化之别。同是表示“警察”这一指称意义,law officer带有客气的口气,cop多含贬义,policeman则为中性词语,一律标以“警察”就不够贴切。

由于英汉语在意义上存在着非完全对应关系,词的理据(motiv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变得模糊。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理据可能丧失或者变得模糊,在现代英语中,有些词变成无理据或者难以找出理据。那么,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的理据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模糊。词语的文化烙印是普遍的,这种烙印深浅不一,因而对应词的选择要有分寸。

三、注意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

世界上的语言形式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各个民族在认识、思想及世界观上的不同。这样,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在概念上就出现了文化和所指意义的不对应,不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的情况。这时,跨文化就可能出现困难。因此,在跨文化中,必须特别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的词语(culture-bound words)。

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就必须弄清词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词义内涵。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测和解释外民族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尽可能减少误传或误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输入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者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反过来,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带有感彩的形象生动的联想,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58.

[2] 杰夫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14.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权利;文化建设;文化理论

一、“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

“文化权益”是近年来热度逐年走高的一个词语,十七大报告首提“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权益进入执政党的政治纲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更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权利”有什么区别?目前,不少人对“文化权利”与“基本文化权益”是不加区分的。本人认为这是不妥的。两个概念具有重合的地方,但不是等同的。理清“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外延,无论对学习理解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建设理论,还是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实践,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文化权利”是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相并列的人的基本权利,属于人权范畴。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这就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概括讲,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

“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党在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基本文化权益”是有其特定涵义的。

在范围上,“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包含“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赏”(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几项,与文化权利前两项(即“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相重合,但不包含后两项(“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可见,“基本文化权益”属于文化权利的下位概念,涵盖的范围小于文化权利。

“基本文化权益”较之“文化权利”,具有如下特性:

1、基本性(或基础性)。“基本文化权益”突出的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然涵盖的权利,是为维持基本的社会正义所必须提供给每个公民的权益。可见,“基本文化权益”是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一样,处于同等基础性地位的,是同属于“民生”范畴的。

2、福利性。“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主要由公共财政负担、以政府为主体提供。通过财政保障,以政府购买、补贴、配送、组织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或优惠的产品、服务。例如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等。

3、均等性。“基本文化权益”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属于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每个公民在权利的享有上必然要求平等、普惠。要求做到社会成员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老幼、不分身份高低贵贱,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农民、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应当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特别的服务,保证他们享有与其他群体同等的文化权益。

4、保障性。“基本文化权益”是由政府保障的文化权利。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5、时代性。“基本文化权益”的范围,是随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而变化着的。在现阶段,“基本文化权益”的范围包含“看”“听”“读”“赏”“参”等,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有新的、更多的内容纳入“基本文化权益”,公民的文化福利会更加丰富。

二、提出“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意义

1、深化了文化权利理论认识。提出“基本文化权益”概念,区别了“基本”文化权利与“非基本”文化权利。通常人们的对文化权利的共识、也即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中概括文化权利,包含享受文化成果权、参与文化活动权、进行文化创造权、文化成果受保护权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权利,都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权利享用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有些权利是人人必须享用的,犹如吃饭、睡觉之于人不可或缺,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属于满足人的最基本精神生活需求。有些权利则并非所有人实际享用,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只有一部分人享用,如写小说、拍电影、演戏、跳舞等文化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需求等。可见,文化权利中,既包含不因地域、性别、年龄、身份,老幼、贵贱而差别的、人人需要实际享用的文化权利,也包含因人的才能、特长、成果而异的、并非人人需要实际享用的文化权利。以“基本文化权益”的概念区别之,使得我们在理论上更加深化,在实践上更加容易操作。

2、界分了文化权利实现上的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将人人必要的文化需求称为“基本文化权益”,凸显了这些文化权利的公益性、福利性,强调了政府的职责和公共财政的义务,使得这一部分文化权利从法律上自在的“自由”,变成由政府保障的“利益”。这就使得每一个公民不会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减少自己基本文化权利的享用。在政府承担保障职责的“基本文化权益”之外,公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和需求,通过市场享用、参与其他的文化活动。政府保“基本”,市场供“特需”,从而在不同层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色彩词汇 差异 象征意义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反映出其所处社会特有的文化。比如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其共同之处,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一致的。但英语和汉语之间色彩词汇的象征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探讨这些色彩词汇表达方式的差异有趣而且有意义。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red

红色在汉语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象征意义是多层面的。首先,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衣服是“朱衣”,车子是“朱轩”。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穿的是红袄,新郎佩戴的是红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贴的是红色对联。而且,汉语中红色还表示顺利和成功,比如人们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很受大家欢迎的人叫“红人”。另外,红色在汉语中还有美丽之意,比如“红妆”和“红颜”分别指漂亮的衣着和美丽的女人。最后,红色还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象征革命和进步,如“红旗”、“又红又专”、“红色政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等。

在说英语的国家中,红色没有那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首先,红色指鲜血的颜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危险和流血”,比如下面的词汇red battle(血战),redrevenge(血腥复仇),red-handed(刽子手)等。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名著《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和流血”,就按照小说曾用书名《石头记》将其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外,英语中红色还象征着放荡、,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女主人公因被认为犯了通奸罪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政预算中,当损益表上的净收入是负数时,人们则用红笔登记,所以红色常指“负债”或“亏损”。于是便有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亏损),red balance(赤字差额)等说法。这些表达方式随着中西方各国间贸易的往来增多渗透到汉语中,并成为汉语经济领域的常见词汇。而且西方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红色也有了褒义的象征意义,如red letter day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give somebody a red carpet指给某人隆重的接待。

2.白色――white

白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死亡、凶兆。葬礼叫“白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它还象征愚蠢、无利可得,称智力低下的人为“”、不识字的人为“白丁”,把出力而不得好叫“白忙”等。

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高雅、纯洁,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如: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着白色婚纱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和公正,white man(高尚的人),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白色还表示吉利与和平,如:white day(吉日),white war(没有硝烟的“经济竞争”)等。可见,红色和白色的象征意义英汉反差明显。

有趣的是,近些年来中国人办喜事时,新娘也穿上纯白色的婚纱。其实,中西方文化在不断地融合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3.黑色――black

在中国,人们常用黑色象征严肃和正义。如在戏曲脸谱艺术中,往往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和铁面无私,如宋代的包拯。但汉语中黑色又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成员是“黑帮”、“黑手”等。与汉语的象征意义类似,黑色在英语中也常与坏和邪恶等意思相联系,如:Black Man(恶魔),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deed(恶劣的行为),black money(黑钱),black market(黑市)。而且它象征死亡、凶兆,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英语中的black Friday指耶稣受难的星期五,to wear black for her father(为她父亲戴孝),black letter day(凶日)等。另外,英语中黑色还可表示盈利,它和红色一样是记账时墨水的颜色。如 black figure,in the black都表示盈利、赚钱、顺差等。而这些经济方面与黑色有关的词汇,汉语还未通用。

4.绿色――green

中文中绿色象征侠义,如“绿林好汉”。令人奇怪的是,汉语中绿色还象征低贱,丈夫因妻子有外遇被戴“绿帽子”。而在英语中绿色常引申为幼稚的、无生活经验的、嫉妒人的等,如:as green as grass(幼稚),green hand(新手),in the green(血气方刚)及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等。汉语中的“红眼病”译成英语却是green with envy或green eyes。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同样的表达give a green light to somebody(给某人开绿灯)。当然,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绿色环保的说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如“绿色食品”、“绿色革命”等。最后,green在财经领域还有下列意思:green back美钞(因为美元背面为绿色),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或财团)。

5.蓝色――blue

在汉语中,蓝色就指自然界中的颜色如“蓝天”和“蔚蓝色的大海”,它几乎没有象征意义。但在英语中蓝色表示不愉快的心情,如:feel blue(不高兴),blue outlook(悲观的人生观)。蓝色还象征猥亵、下流,如:blue movie(),blue revolution(性解放)及blue talk(下流言论)等。有趣的是,英语用blue joke表示黄色笑话。另外,蓝色表示社会地位高,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blue moon(千载难逢的机会),blue stocking(才女)等。经济词汇中blue表示有不同意思,如:blue book(蓝皮书),blue-sky market(露天市场),blue chip(蓝筹股)等。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些较为相近,而有些却具有较大的反差。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英汉色彩词汇象征意义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当然语言又是发展的,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增多,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双向的渗透作用使语言越来越丰富和生动。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古代“礼乐”制度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高度的社会稳定性必然导致文化传统的持续性,这种文化现象以特殊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保持这样古老的传统,不但在研究音乐史的形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它透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临清李家鼓吹乐班实现了将两省音乐文化及三地人员相互融合与交流,并由此说明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鼓吹乐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不乏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功能及社会性功能。

关键词:鼓吹乐 文化内涵 功能

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

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表演者也将吹奏乐曲的快乐转为自己的快乐并影响到听众。

音乐是以声音形式展示人类情感的符号,鼓吹音乐在这里被当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讯号,也作为了一种语言。音乐作为语言是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所具有不同与其它艺术的特殊本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和现象都承认音乐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 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民俗中,音乐占有很大的社会功用,这就使音乐具有了社会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地方的变化,但是音乐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音乐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它就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需要,也使得这些祭祀、典礼、仪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式一种客观的存在,临清张伴屯鼓吹乐也不例外,只要在乡村以家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礼俗、乐俗共生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礼俗与乐共生的现象是和社会结构成为互生的状态。可以说,鼓吹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鼓吹赖以生存的“依托”,而两者共同的社会根基,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张伴屯的鼓吹音乐的实用性功能更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张伴屯鼓吹仪式音乐的角度从音乐声音、音乐行为扩展到音乐观念以后,我们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谓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只要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中认为音乐对仪式有效,那么,这样的音乐观念就会引导音乐行为发生,同时会影响行为者自己对音乐行为结果(音乐声音)的感受。那么,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稳固为一种观念和感受的定势。社会形态所提供的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演奏的场所变了,演奏者变了,他的文化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因为,它们是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继承的时候,人们就要求他不断发展和更新。历史就是一变再变的,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发展的,音乐的发展与变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它在历史中形成,又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正式因为它反映了时代,也特别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在,在广大的农村,许多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和政策准绳的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进行,还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动正在形成和发展,民间鼓吹乐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鼓吹乐

我们在研究民间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应清楚的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鼓吹乐,既有继承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鼓吹乐为例,现如今在鼓吹乐班吹拉弹唱的人们大部分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特别是像张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门手艺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表演的态度,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他们掌握的一门手艺更是吃饭的饭碗。所以说,只要是社会中不断的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就会世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欢这种传统的鼓吹、吹打的礼仪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吹乐,在民间传承与变化中发展与演进。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自然要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必然要受其影响。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空间保护。把民间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和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化空间照样可以部分延续。就传统音乐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被吸收。通过抢救、保护以及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共生的另一种“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2.3。

[3]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文艺研究》,1989.4.

[4]聂希智:《民间器乐曲牌〈开门〉结构初探》,内部参考资料。

[5]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7]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5。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5篇

另外,庆阳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如石雕、刺绣、香包、面塑等民间艺术精品。现在,庆阳合水的石雕艺术已经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诸多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得者,也为当地带来了机遇与荣耀。庆阳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风貌,境内的蒲河、马莲河、葫芦河三大水系,将高原切割成纵横沟壑和河谷,由于常年的河水冲刷,使河谷地带暴露出了沉积砂岩,而细软易凿的砂岩和幽静的环境为庆阳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庆阳的民间石雕艺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类别多样,包含了人物、兽类以及建筑装饰等等,尤其是当中的石兽雕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遍及整个庆阳,备受人们的推崇。

一、庆阳石雕艺术的题材分类

石雕,顾名思义就是以石头为雕刻材料,在其基础上进行雕字、造像、绘画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段,使其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庆阳的石雕艺术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信仰而创造出来的,其手法多样,风格鲜明,题材丰富,包含人物与兽类等多种题材。

(一)宗教佛像题材的石雕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录,佛教造像艺术自古代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及太武帝拓跋焘崇尚佛教,由此,石窟造像随之兴起,也由此发展起了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而圆雕单体石造像艺术也一直经久不衰,在庆阳合水县出土的大批石雕艺术品正说明了这一点。合水太白镇张家沟出土的石雕是陇东地区最早的石窟,石窟岩体高6米,长11米,建造于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比北石窟早18年,现残存窟龛8个,共有造像38身。合水县一直以来被美誉为“石造像之县”,在合水县的博物馆内收藏最多的藏品就是石刻造像,而石刻造像又以单体的石雕佛像为主,佛像的种类又分为多种,包括佛、菩萨、弟子、罗汉、大力士、山神等。在2000多年以前,陇东地区本是多民族聚集的繁华之地,也是佛教盛传的集中地,直到现在,合水县的境内仍有大大小小寺庙将近百座,寺庙里还有零星的石刻佛像,再加上合水县背靠子午岭原始森林,还有大量的岩石壁画、雕像至今仍深藏其中。在这些石刻佛像中,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甚至有些还配以佛教故事以及古乐的演奏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雕刻技艺高超,除了具备非常高的欣赏价值以外,还对弥补历史的缺口、校正历史的错误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陇东地区着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北石窟寺,是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的,是甘肃的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包括寺沟主窟群、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窟内的石刻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时期的雕像最为精美。北魏时期的石窟有7个,其中165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内造像主体为七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8米,菩萨高4米,均为立像。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4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至唐代,北石窟到了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龛内雕刻形式一般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整体造型小巧玲珑,形象生动,尤其是对人物肌肉与服饰的质感表现非常地逼真。至武则天时期,石刻雕像身躯优美、健美流畅,肌肤丰满且富有弹性,彰显了当时石雕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术。

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画得维妙维肖。在雕造内容方面也极其丰富,造型上千姿百态,反映了汉唐时期庆阳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石雕艺术的雕凿水品,不仅在甘肃,甚至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二)瑞兽题材的石雕

在庆阳地区,以瑞兽为题材的石雕艺术品,是遍及全区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庆阳的瑞兽石雕,其类别多种多样,石雕的十二生肖以及其它各种动物,被称为“祥瑞之兽”,或者是“添福神兽”.

这些石雕瑞兽种类繁多,因其不同的用途而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一些村庄古镇前矗立着的石雕瑞兽,被称为“镇庄兽”,其用途是驱邪避恶,守护村镇;而在山野坟茔处矗立的石雕,则被称为是“镇墓兽”,其作用是避邪与防盗;被置于炕头,用于避邪驱崇的“炕头狮”或“栓娃兽”;在农村护院中用来栓马、牛等牲畜的叫“栓畜兽”;除此之外,还有放在房顶之上的“屋脊兽”,放在病床前的“送病兽”,矗立于大门前的“护门兽”等等[2].在这些瑞兽题材的石雕中尤以“炕头狮”最为特别,“炕头狮”又叫“栓娃兽”“坠娃石”,是立在炕头上拴小孩的物件,“炕头狮”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在陕北、庆阳地区最为兴盛,堪称黄土高原一绝,是我国石狮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其形象栩栩如生,其模样和神态近乎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令人叫绝。这些各种各样的石雕神兽,都蕴含着庆阳地区百姓们对于邪恶的憎恨以及对幸福欢乐生活的期盼向往,反映了老百姓们古朴纯真的心愿。庆阳石兽的雕刻,一般其选用的材料主要是当地河流与山川开掘出来的青石与硬砂石,不同的石材应用不同的雕刻工艺,有的精致细腻,有的大气粗犷,不论石雕大小,其造型都极其美观,神态逼真,尤其是在石兽的头部雕刻上特别的讲究。石兽有大有小,最大的比人还高,最小的如手中弹丸。石雕工匠可以雕刻各种类型的石雕品,但是要雕刻石兽,一定要是诸多石雕艺人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中,既需要保持传统的造型以及技法,还要有新颖的艺术创新手法,而且在作品中,还注入了自己创新性的详细与丰富的情感。一些民间艺人还敢于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展开奇妙的想象,使动物人格化,雕刻出了“人面狮子”“人头虎”等艺术珍品,形成了庆阳石兽雕刻区别于其它地方石兽雕刻的一个显着标志。

(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石雕

“吉祥”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提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由此看来,自古代以来“吉祥”一词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百姓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一生的最高理想便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

于是这些美好的祈盼,也顺理成章地反映在民间的石雕艺术中,诸如“吉庆有余”“喜上眉梢”“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反映出了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心愿。

(四)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石雕

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如王祥卧冰,古典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飞天、三顾茅庐、关公刮骨疗毒、巧借东风、孔子等,这些造型生动形象的优秀艺术作品,均出自庆阳宁县以庞永清为首的民间雕刻艺术大师之手。其作品中,石雕人物突出面部的刻画,使其表情生动形象,触手可摸,并将人物当时内心的活动彰显在表情中,凸显出石雕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重要的一点,庆阳传统历史题材的石雕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们当下的政治和社会愿望,如“祝祖国生日”“贺香港回归”“庆奥运申办”等诸多代表时事的题材,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二、庆阳石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庆阳地处于甘肃省的东部,东南部与陕西毗邻,西北部与宁夏和平凉接壤。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这里自古就是北控河套、南卫关中的边塞要地。

自周祖在此开创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后,历代统治者都先后置郡设县,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可以说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庆阳农耕文明下的产物,这种艺术形式出自普通百姓之手,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满足百姓信仰与追求的艺术形式,因而,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庆阳农耕文明下的产物,体现着农耕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石雕艺术又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庆阳的历史现状。

(一)庆阳石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从庆阳石雕艺术诸多种类中,我们不难看出,庆阳石雕艺术中包含了多种文化,是多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1.庆阳的民间石雕艺术表明自古以来佛教文化在庆阳的盛行

庆阳石窟造像艺术,是在当时举国上下宣扬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开创的,并随着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文化和雕像艺术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在庆阳合水县出土的石刻石窟,是当时佛教文化盛行的真实写照[4].庆阳地区在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造像有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北石窟、马勺场石窟、千佛砭石窟等,还有保存下来的大量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碑等,这些珍贵的石雕文物,都是在佛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创造的,之后,伴随着全国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不断发展,庆阳地区的佛教文化与石雕造像不断发展提升,自唐朝以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石窟造像,成为庆阳一带佛教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

2.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北方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产物

早在商周时期,庆阳地区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这里发现的寺洼文化遗址,就是土着的羌人文化。据《史记·周本记》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指今庆阳地区。不窋---鞠陶---公刘三代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始于此”[3].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义渠戎国统治地区,义渠戎原是游牧民族的一个分支,之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地设立郡县、州、府,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这些都是庆阳地区古老文化艺术的承载者,表明了庆阳地区有着古老的文明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庆阳地区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而庆阳地区的石雕艺术也正是这两种文化的结合体。在庆阳出土的石雕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除了大规模的佛像石雕以外,还有供奉农耕文化的各种行业神明以及地域神明的石雕像,例如,土地庙、关帝庙、城隍庙、药王洞等等,因此庆阳石雕,是北方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产物。

3.庆阳石雕艺术是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庆阳出土的诸多石刻佛像以及题材种类多样的石雕艺术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佛教文化的风采,又感受到庆阳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种各样瑞兽题材的民间石雕艺术,充分地反映出庆阳地区百姓的内心期盼与美好愿望,寄希望于瑞兽的石雕中,既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驱邪祈福的心愿,又满足了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而庆阳地区时尚举行的庙会、山会等民俗活动,将石雕神灵或者是佛像供人参拜供奉,充分体现出庆阳地区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

(二)庆阳石雕艺术中的现实意义

1.庆阳石雕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是对历史的再现

庆阳地区出土的石刻雕像,是庆阳地区当时社会环境真实状况的反映。合水县板桥乡出土的《孟逸墓碑》,其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元代时期,将军孟逸一生的光荣事迹,其中的记载与历史典籍中的记载是一样的,讲述孟逸将军一生功绩卓越,征讨卢洲,远征缅甸,为中原地区的安定立下了赫赫功勋[5].而石雕中记载的是“孟逸”将军不是史书中的“孟懿”,纠正了在史书中的错误。根据统计,合水县出土的古石刻中,有很大一部分补充了历史典籍中的不足,并对纠正历史记录的错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北石窟寺内的诸多石刻佛像,再现了陇东地区汉唐时期的文化,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面,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对于丰富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庆阳的石雕艺术,在古代是百姓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大量的石雕佛像的出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的信仰与崇拜,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传承古代石雕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意义。因此,庆阳地区的石雕艺术补充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一些遗漏,更加丰富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鼓吹乐 文化内涵 功能

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

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表演者也将吹奏乐曲的快乐转为自己的快乐并影响到听众。

音乐是以声音形式展示人类情感的符号,鼓吹音乐在这里被当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讯号,也作为了一种语言。音乐作为语言是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所具有不同与其它艺术的特殊本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和现象都承认音乐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 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民俗中,音乐占有很大的社会功用,这就使音乐具有了社会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地方的变化,但是音乐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音乐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它就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需要,也使得这些祭祀、典礼、仪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式一种客观的存在,临清张伴屯鼓吹乐也不例外,只要在乡村以家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礼俗、乐俗共生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礼俗与乐共生的现象是和社会结构成为互生的状态。可以说,鼓吹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鼓吹赖以生存的“依托”,而两者共同的社会根基,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张伴屯的鼓吹音乐的实用更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张伴屯鼓吹仪式音乐的角度从音乐声音、音乐行为扩展到音乐观念以后,我们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谓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只要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中认为音乐对仪式有效,那么,这样的音乐观念就会引导音乐行为发生,同时会影响行为者自己对音乐行为结果(音乐声音)的感受。那么,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稳固为一种观念和感受的定势。社会形态所提供的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演奏的场所变了,演奏者变了,他的文化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因为,它们是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继承的时候,人们就要求他不断发展和更新。历史就是一变再变的,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发展的,音乐的发展与变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它在历史中形成,又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正式因为它反映了时代,也特别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在,在广大的农村,许多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和政策准绳的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进行,还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动正在形成和发展,民间鼓吹乐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鼓吹乐

我们在研究民间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应清楚的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鼓吹乐,既有继承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鼓吹乐为例,现如今在鼓吹乐班吹拉弹唱的人们大部分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特别是像张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门手艺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表演的态度,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他们掌握的一门手艺更是吃饭的饭碗。所以说,只要是社会中不断的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就会世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欢这种传统的鼓吹、吹打的礼仪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吹乐,在民间传承与变化中发展与演进。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自然要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必然要受其影响。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空间保护。把民间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和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化空间照样可以部分延续。就传统音乐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被吸收。通过抢救、保护以及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共生的另一种“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2.3。

[3]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文艺研究》,1989.4.

[4]聂希智:《民间器乐曲牌〈开门〉结构初探》,内部参考资料。

[5]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7]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5。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泰汉动物熟语 象征意义 人文内涵

一、泰汉动物熟语的象征意义比较

(一)泰语熟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泰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优良传统。从一些泰国熟语中可以看出,泰国的确是一个“象国”,大象尤其是珍贵的白象在泰国被奉为神圣的动物,而且法律规定在各地发现的白象都归国王所有。白象一向被尊崇为泰国皇室的象征。

大象在泰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高,可以说大象文化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中都离不开大象的形象,因此,大象作为泰国人吉祥,神圣的象征,也会出现在泰语熟语中。如: (拿荷叶来盖死去的大象):纸包不住火

泰国熟语中出现较多的动物按比例排列顺序为:

虎(10.56%)狗(9.03%)鱼(8.61%)象(7.50%)牛(7.08%)鸡(6.81%)鸟(6.39%)乌鸦(4.31%)猪(4.03%)……

以上这些数字,大致可以反映出泰国人民传统生活中都注重的动物,并在熟语中赋予这些动物以象征意义。其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泰国人对虎的敬畏、对鱼的喜爱、对牛的尊重和对鸡的重视。泰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认为它是“忠臣”,但是在泰国人印象中又常常是被贬低的动物。因此泰国熟语中关于“狗”的联想常常带有讽刺、厌恶的意味。如: (狗心):邪恶的人

(二)汉语熟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传说中国人饲养动物的历史已六千年以上。不管是在狩猎时代还是在转入农耕以后,中国人与动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人对动物深厚的情感,包括喜欢、厌恶等各种感情,也都会体现在汉语熟语中。

动物有关的汉语熟语数量庞大,有些动物形象及象征意义是汉语中独有的。作者从搜集的总共5430条汉语熟语中,可以看出这么一种规律。中国人依照心中的动物象征意义为标准,大体上把动物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国人所喜爱、尊重的动物,这些动物不管是虚构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一律都赋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另一种是他们所厌恶、鄙视的动物,这些动物就被中国古代人赋予了邪恶的象征意义。第三种是具有双重象征意义的动物。就是说,同一种动物,既在褒义熟语中出现,同时也存在于含贬义的熟语中。

1.汉语熟语中的吉祥动物。在中国人心目中,龙、凤、鹤、虎、龟、马、鱼、喜鹊等动物都是吉祥动物,由这些动物构成的熟语绝大部分是含褒义的熟语。比如龙。龙是中国人6000年以前就创造出来的一种神话动物。古时候,中国先民把龙这种既使人尊敬,又使人畏惧的动物作为自己族群的标志,他们希望得到龙的保护和帮助,希望龙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于是龙由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慢慢发展为他们的吉祥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龙被中国皇帝霸占,成了皇帝权力的象征,但是龙的漫长历史和它本身包含的民族文化含义,几乎没有动摇它作为中华民族吉祥物的历史地位。龙是中国人吉祥、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在泰国,许多寺庙都有雕刻的中国龙的形象,可见,龙的影响之大)。反映在汉语中,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由龙构成的熟语,如龙飞凤舞等。

2.汉语熟语中的不吉祥动物。作者搜集的5430条熟语中共包含98种动物,其中狼、狐狸、蛇、乌鸦、苍蝇、黄鼠狼等动物可以算不吉祥动物。从由它们组成词的熟语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这些动物的厌恶和憎恨。

3.汉语熟语中具有双重象征义的动物。作者发现,在汉语熟语中,纯吉祥动物和纯不吉祥动物并不多,只用于褒义熟语的纯吉祥动物只有凤凰、鹤、麒麟等几种动物,而仅用于贬义的不吉祥动物,也只有狼、狐、蛇、乌鸦、苍蝇等几种。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吉祥和不吉祥的双重象征义。

在这些具有双重象征义的动物中,作者特意把“狗”这一动物拿出来重点谈谈。狗在中国和在泰国的命运一样,差不多都是在熟语里受冤枉的。在西方人眼里,狗是宠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语言中有关狗的词语含褒义的多,含贬义的少。但在中国人(也包括泰国人)的眼里,狗具有双重的象征义,但可惜的是,含褒义的熟语少(只有“犬马之报”“义犬救主”“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几个),而多数为含贬义的熟语。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三)泰汉动物象征意义异同的原因浅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泰汉熟语中的动物象征义同大于异。就是说相似的象征义多于有差异的象征义,泰汉人对牛、羊、虎、鱼等最常见动物在文化上的认知和在熟语中的意义基本是相似的,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泰汉文化都属于亚洲文化,地域的接近,加强了两国文化的交流。据说,泰国的泰人来自中国的南部,大约于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到泰国。中国傣族人南迁必然带去中国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和语言中的熟语文化。

2.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信仰也曾非常兴旺,共同的宗教影响导致文化观念的相似。

3.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对泰国多元化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泰汉人的文化进一步交融。

泰汉动物象征义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泰语熟语以贬为主,汉语熟语有褒有贬,这大概是由于泰语熟语的构成内容不像汉语那样复杂。或者说,泰语熟语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惯用语及部分谚语。作者认为,两种熟语的构成上并不对称,所以增加了两种熟语在动物象征义上的差异。至于其他方面的差异,则是因为地理、气候、动物种群的功能等不同造成的。泰国人喜欢、尊崇大象,就如中国人喜欢龙、凤、鹤、麟一样。“象国”泰国跟“龙”的中国的吉祥动物相异,是很容易理解的。

二、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比较

(一)泰语动物熟语中的人文内涵

作者共收集了与53种动物有关的720条泰语熟语。从这些熟语中可以看出泰国人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可以看出泰国人的人文传统和社会道德,也可以看出泰国人的经验与智慧,以及泰国社会的人情世态和社会习俗。

1.泰语动物熟语中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泰国过去称为暹罗,是东南亚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在现在6500万人口中,除了多数为泰族以外还生活着高棉人、老挝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在这个人种多元化的社会里,泰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这些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也常常体现在泰语的动物熟语中。

2.泰语动物熟语中的民族智慧和人生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泰语熟语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谚语。。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一代一代地广泛流传到今天。泰语中的动物熟语就是以泰人熟知的动物作喻体,诉说表达着这个优秀民族超凡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

3.泰语动物熟语中的社会众生相和人生百态。泰语动物熟语中常利用动物的外观形状,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比喻社会上不同人的举止行为,刻画出不同的社会众生相。

(二)汉语动物熟语中的人文内涵

1.汉语动物成语中的中国古代社会风情与众生相。从作者搜集到的831条汉语动物成语中,可以了解到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到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衣、食、行、战争与灾难、婚姻与爱情等诸方面的习惯与风俗,可以读出中国古代人的喜怒哀乐。这831条以动物为喻体的汉语成语,组成了一部很有意思的中国古代风情画卷。

一些汉语动物成语是描写和形容中国古代人的各种心态,神态和举止之态的,作者从搜集到的800多条动物成语中经过粗略地整理归纳,根据成语中中国古代人物的各种形象,不同品格与各种为人处事。

2.汉语动物谚语中的中国社会风情和中国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如果说,汉语成语是以四字格的古典风格传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那么,汉语谚语则是用像诗句一般的修辞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直至今天还存在的社会风情画面。汉语谚语虽然像诗句一样生动,但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事业观和人生交际观。

许多汉语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是因为这些谚语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人生智慧和人生的总结。所以这些谚语是非常有价值的。由于汉语谚语特殊的构造形式,它们在大众之间广泛流传,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生百科。

作者搜集整理的与此66种动物有关系的1760条汉语谚语,大多数都闪烁着的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很有价值的谚语必定会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人生座右铭,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但作者发现,有极少数谚语似乎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时代变了、中国变了,这不合时宜的少数谚语的含义不应再作为中国人人生的信条。

3.汉语动物惯用语中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病。惯用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汉语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高频词语。惯用语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于比喻意义。它的出现和流行常常是与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和产生分不开的。

(三)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比较

1.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的相似或相近。从前文表述中可以看出,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基本上是相似或相近的。两种动物熟语都深深地包含着泰中两个国家人民的大众信条和人生哲学,都突出地反映出泰汉两个民族的闪光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都逼真地展示了两种社会中的众生相和人生百态。这种相似或相近源于人类的共性,同时也是因为泰汉文化都属于亚洲文化,文化的相似,国家地理位置的相近,加上大量华人移居泰国后带去的中华文化,都导致了两种语言中动物熟语人文内涵的相似或相近。

2.泰汉动物熟语人文内涵的差异。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基本上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长度不同,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物产也不同,再加上社会习俗,的差异,必定导致两种熟语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

①泰汉动物熟语的总量不同。汉语熟语是一个庞大的词汇群,根据作者的统计,这四种形成的动物熟语共有5430条。而泰语熟语只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谚语或惯用语,所以作者所搜集到的泰语动物熟语只有720条。种类、数量的差别悬殊,自然会造内涵含量的不等。

②表达方式的差异。泰汉动物熟语常常在表达同一内容和同一含义时,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中国人的性格有内敛和迂回的特点,许多时刻不太愿意痛快直爽地表达,而是采取高雅或委婉的表达方法。比如,中国人说“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也可以形容写字此太快而字迹潦草难认,这就显得很高雅,也很好听。“信笔涂鸦”也是这个意思但让觉得很文雅,不刺激人。而泰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写字又快又潦草时,就说你写字“像鸡扒一样”“乱得像蚊子混战一样”。这种熟语的表达方法非常直接、非常形象。这可能与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尤其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中国人喜欢用含蓄高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汉语熟语相对要书面化,经典化。而泰国人朴实、情、外向,他们的熟语大多来源日常生活和直接的人生体验,所以显得粗扩,显得更加生动,更加口语化。

3.泰汉人对动物态度的差异。作者在搜集泰汉动物熟语过程中,还发现泰汉两个民族都有热爱动物,珍视动物的共同美德。他们与动物相互依存,动物是两国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伴。泰国人对“象”“鱼”的感情很深,中国人则对牛、马、羊、猪等家畜格外珍惜。

泰汉人对动物的态度基本上是一样,但仍然有一点差异。比如,在汉语动物熟语中“杀、抓、死、打”等动词用得比泰语熟语多,就是说,中国人喜欢吃的动物要比泰国人多得多,一般泰国人只吃猪肉、鸡肉,而中国人饭桌上则是飞禽走兽都有,连龙、凤都想吃。比如烹龙炮凤、麟肝凤髓、“要吃龙肉,亲自下海”等。

作者简介: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符号;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8-01

一、民族文化图形符号的特征

民族文化图形符号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图形文化符号可以是纯视觉的,如图腾、图案、装饰风格或色彩等。在服饰设计中,图形符号显得尤其重要,它成为服饰设计语言中首要的符号之一。服饰图形简易来说就是用在服饰上的纹样,服饰图形是装饰性的最直接体现的载体,同时具有一定图形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在服色上,各民族崇尚的色彩体现了与神灵相交感的原始观念,在大大小小的服装品牌中,或是一些大型民族盛事中都或隐或现地负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痕。

二、中国传统元素与民族服饰与的结合

中国元素与现代服饰的结合,正是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表现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中国图案元素融人现代时尚和服饰中去。古代服装无论多么优美,也仅仅只能代表当时的时代文化和思想,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必然影响到现代时装呈现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性表达。设计师需要明确现代人普遍需要什么,普遍接受什么。例如旧时父母担忧子女健康,为子女祈福避祸,在儿童服装装饰上,多见象征寓意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以求保佑子女健康成长并且“虎”是勇猛的象征。它即能满足儿童的穿着需要,又能满足家长的精神寄托,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民族服饰图形与现代服装设计正是应用了这一系列表现语言,通过民族服装专业者的不懈探索与尝试达到完美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丰富与改进现代服饰设计,从而振兴与繁荣中国的民族服装业。所以,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符号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有少数成功的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服饰设计之中。 其中 “玄色衣裳”、“木真了”、 “玫瑰坊”、“梁子”等,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具有中国元素服装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三、民族文化图形符号在服饰设计中的内涵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服饰图形符号设计和改良现代民族服装的必经之路。传统民族服饰符号为现代服饰设计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传统特色提供了素材,将原始的图腾崇拜都反映在服装设计中,使今天的中国服装更具有思想内涵。中国服饰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华夏大地,各个民族都因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质而形成了属于各自民族的服饰图形符号。伴随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服饰图形成为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某些图形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遗产”,进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但须强调指出的是,体现同一主题的服饰图形在不同的民族通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即使在内涵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分歧,这是由服饰的表达语言所决定的。

民族文化图形符号不仅是服装的眼睛与亮点,为服装锦上添花,更是服装设计不可缺少的表现语言,不仅仅起着装饰作用,还能较为直观地表达设计者是想和情感。在服装设计中,隐性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更加复杂和多元,要解读它要求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有深层的理解把握,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和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师应该继承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符号,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只是把“传统符号”作为装饰语言,搬搬抄抄或对传统服饰的简单复古和艺术重现停留在服装表面的修饰。

四、结语

源于图腾崇拜意识、民族历史与神话故事,以及对大自然眷恋之情的中国服饰图案符号。在岁月的变迁中,由于受到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人类思维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等诸方面的影响,体现着不同的演变动机和发展机制,并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形式与内涵,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它构成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它的意义远远不限于服饰审美及文化传承,而是作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成因源流的探究、对于民族意识及其文化情结的剖析、传统观念体系和社会历史进行深入了解的形式化因素和直观参照系,具有重要的例证价值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亓晓丽.基于服饰设计中图形符号原理及应用探究[J].中国包装,2011(08).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9篇

一、民族文化图形符号的特征

民族文化图形符号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图形文化符号可以是纯视觉的,如图腾、图案、装饰风格或色彩等。在服饰设计中,图形符号显得尤其重要,它成为服饰设计语言中首要的符号之一。服饰图形简易来说就是用在服饰上的纹样,服饰图形是装饰性的最直接体现的载体,同时具有一定图形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在服色上,各民族崇尚的色彩体现了与神灵相交感的原始观念,在大大小小的服装品牌中,或是一些大型民族盛事中都或隐或现地负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痕。

二、中国传统元素与民族服饰与的结合

中国元素与现代服饰的结合,正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表现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中国图案元素融人现代时尚和服饰中去。古代服装无论多么优美,也仅仅只能代表当时的时代文化和思想,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必然影响到现代时装呈现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性表达。设计师需要明确现代人普遍需要什么,普遍接受什么。例如旧时父母担忧子女健康,为子女祈福避祸,在儿童服装装饰上,多见象征寓意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以求保佑子女健康成长并且“虎”是勇猛的象征。它即能满足儿童的穿着需要,又能满足家长的精神寄托,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民族服饰图形与现代服装设计正是应用了这一系列表现语言,通过民族服装专业者的不懈探索与尝试达到完美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丰富与改进现代服饰设计,从而振兴与繁荣中国的民族服装业。所以,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符号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有少数成功的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服饰设计之中。 其中 “玄色衣裳”、“木真了”、 “玫瑰坊”、“梁子”等,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具有中国元素服装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三、民族文化图形符号在服饰设计中的内涵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服饰图形符号设计和改良现代民族服装的必经之路。传统民族服饰符号为现代服饰设计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传统特色提供了素材,将原始的图腾崇拜都反映在服装设计中,使今天的中国服装更具有思想内涵。中国服饰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华夏大地,各个民族都因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质而形成了属于各自民族的服饰图形符号。伴随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服饰图形成为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某些图形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遗产”,进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但须强调指出的是,体现同一主题的服饰图形在不同的民族通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即使在内涵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分歧,这是由服饰的表达语言所决定的。

民族文化图形符号不仅是服装的眼睛与亮点,为服装锦上添花,更是服装设计不可缺少的表现语言,不仅仅起着装饰作用,还能较为直观地表达设计者是想和情感。在服装设计中,隐性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更加复杂和多元,要解读它要求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有深层的理解把握,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和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师应该继承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符号,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只是把“传统符号”作为装饰语言,搬搬抄抄或对传统服饰的简单复古和艺术重现停留在服装表面的修饰。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参政党;文化建设;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20-0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在十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参政党文化伴随着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不仅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政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派、无党派人士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文化。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参政党文化具有鲜明的政党文化特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曾指出:“参政党文化是参政党理论的根基。加强参政党的文化理论建设,有利于参政党成员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定位”。

根据我国参政党的性质和政党文化的内涵,“参政党文化”主要是指各派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风雨同舟的进程中所形成的本党派的政党文化,即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集中反映参政党成员整体的信仰追求、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以及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情感、态度和各派的组织特色、制度规范、行为作风等要素的具有参政党特色的文化。参政党文化不仅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沟通感情、增进融和等功能,而且还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从文化的特性来看,参政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超越参政党成员个体而存在,成为参政党行为的基本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性,能够逐步引导参政党成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价值取向上取得一致,并对参政党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

二、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学习型参政党的建设

中共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工作目标。众所周知,学习是知识输入的重要方式,是个人或组织形成应对各种局面能力的构成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制胜法宝,也是一个政党在政治舞台上永葆青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不竭源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中共提出要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三型”执政党的党建工作新思路以后,各派随即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建设的现状和实际,以及新形势对参政党提出的新期盼,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是新时期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参政党整体素质、巩固参政党地位、体现参政党进步性和广泛性、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客观需要。面对目前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参政党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要求,建立相关学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供相关物质保障,制定落实激励机制,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参政党成员对学习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有重视和善于学习,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型参政党,才能确保各派在政治舞台上的参政党地位,才能适应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二)有助于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履职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派一直坚定履行“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3]的政治承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重要职能,并将其作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半个多世纪以来,参政党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继承同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秀传统,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与执政党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赢得了执政党的高度评价和社会民众的交口称赞,提升了参政党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当前,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加快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执政党当前重要而极为紧迫的任务,也是参政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力度,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质量,创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方式,扩大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影响,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力举措,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应有坚强的领导、稳定的环境、发达的经济,也应该有颇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创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反压迫、争独立、求解放、维和平的历史长河中。到了当代,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相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从意识形态领域的视阈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观点。据此,各派在2012年的相继换届中,均在修改后的党(盟、会)章程中,增加或充实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中国农工在修改后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将“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才智”[4]作为该党的八项任务之一。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参政党建设的适时之举和睿智之策。

三、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派的文化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一个子系统工程。构建参政党文化体系,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党派的建设问题,是新时期各派强化自身发展、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在全媒体时代,参政党必须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众声喧哗中鼎力使执政党的声音最响亮;二是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助力让政府提供的信息最可信;三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中努力树立参政党的良好形象。通过构建参政党文化来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创新工作内容、提升参政党形象的新思路。

(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个国家国民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心理等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升包括各派成员在内的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具体说来,各派在加强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中,首先要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参政党要积极引导全体成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新的实践。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参政党广大成员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潮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包容中谋共识,在共识中求发展,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再次,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参政党“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成员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5],使参政党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为全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大力开展参政党历史教育,弘扬参政党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国的各派大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反帝、爱国和追求民主的执着愿望。虽然它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有时表现出软弱性和动摇性的一面,但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最终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创建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执政党确认为是“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6]的参政党。历史已经证明,我国各派在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包括贯穿于各派成长、发展、壮大历程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科学、民主、求实的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团结合作、共同奋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传统以及“自觉、自主、自为”的自我教育传统等。

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各派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组织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成员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目前,新一代代表人物已经成为各派领导班子的主体,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期望值比较高,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但与老一辈派成员相比,他们缺乏在复杂环境中的磨炼,缺少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大力开展历史传统教育,弘扬参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应是参政党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政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音乐、报纸、刊物、网络等文化载体和借助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阵地,组织广大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和各派的历史和章程,充分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继承和发扬各派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承和发扬参政党积极开展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和挚友;继承和发扬各派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追求民主、科学、进步的执着精神,在参政党文化建设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华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态度、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5]。它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源泉。

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为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这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要胸怀若谷,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因此,“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7]。卢秀华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8]。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使人民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以达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目的。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生活之中,成为我国包括参政党成员在内的各民族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 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侵扰。作为中华儿女,各派成员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拥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参政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我国参政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作用明显。成员主要由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其中不乏有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各派在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巩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捍卫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念。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如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建国大业》、《肝胆相照》、《民主之澜》、《铁血丹心邓演达》等一批反映派与中共亲密合作、共创伟业的影视剧和其它艺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展示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宣传了参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参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有力地促进了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筑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在推进参政党文化建设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中坚力量,也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人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加强参政党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基层文化人才生活在基层,最了解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各级政府的赞许和期盼,最清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能够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执政党的大政方针。两支队伍的紧密结合,就能有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为构建内涵丰富的参政党文化谱写出绚丽多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1-19(1).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1.

[3] 徐京跃.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光明日报,2013-02-08(1).

[4] 中国农工章程[Z].中国农工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12-09.

[5] 刘保民,徐丹,宫利娟.参政党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15-18.

[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90-02-08.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房地产;名称;文化;营销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4-02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南宁各楼盘竞争日趋激烈,楼盘命名已是房地产营销中体现创意策划的撒手锏。各楼盘纷纷在楼盘名称中亮出自己的营销理念,倡导独具个性的居住文化,以吸引不同品位的消费者。本文根据搜房网上586个南宁楼盘名称,从营销视角考察分析楼盘命名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给新楼盘命名创意和产品推广以启示。

1 楼盘名称的音节选择

从上表发现,在586个楼盘名称中,最短的是双音节,共有3个占0.5%,最长的是九音节,只有2个,仅占0.3%,四音节的最多,共有289个,占49.3%,其次是六音节,共有119个,占20.3%。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以及五音节的楼盘名称的音节形式是两个节拍,六音节的楼盘名称形成三个节拍,即“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结构。七音节、八音节和九音节的楼盘名称,字数多、不易记,音节组织结构复杂,总数较少。双音节的楼盘名称简略单薄,使用不多,四音节的楼盘名称几乎占总数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六音节,用得最少的是九音节。

讲究成双成对、匀称整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南宁楼盘命名的音节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纵观南宁586个楼盘名称,可发现多是选择四音节、六音节的偶数音节。有些单音节的通名,如“园”、“苑”、“庭”、“城”、“湾”等,营销者也在其前冠以“丽园”、“碧园”、“雅苑”、“花苑”、“豪庭”、“华庭”、“绿城”、“康城”、“金湾”、“蓝湾”等,使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双音节+双音节”的音节结构,看上去整齐均匀,听起来自然流畅,读出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者感兴趣、记得住、传得开,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2 楼盘名称的组合形式

楼盘名称一般以“专名+通名”构成。专名即楼盘的专有名称,用于辨认、区别不同的楼盘。在楼盘命名中,专名最能体现开发商的营销创意和楼盘建筑风格;通名即楼盘通用的名称,主要用于告诉公众楼盘的大小及功能定位,命名比较单一,有一定的稳定性。考察南宁的楼盘命名,主要有以下的组合方式。

2.1地名+通名

营销商以这种形式命名,主要是想显示楼盘的位置所在,突出地段优势。如白沙苑、东葛华都、邕江时代广场、南湖名都广场、相思湖中富花苑、凤岭名园、青秀山庄、新兴苑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李嘉诚在房地产界的一句名言。在南宁,朝阳广场、五象广场、东盟国际商务区、南湖和青秀山周边等都属稀缺地段。它们或是传统商业区,或是自然风景得天独厚,或是政府重点建设区域,这些地段可供开发的土地日趋减少,新房源供应也越来越紧缺。处在这些地段的楼盘自然在命名上添加位置标识性字眼,极力张扬地理优势,以地段资源为卖点。

2.2开发商名+通名

标明楼盘开发商,其目的或是开发商宣传自身,在售楼的同时也提升开发商品牌;或是社会影响力大的金牌开发商亮出身份,以赢得公众青睐。如方圆公寓、昊壮一品尊府、万昌邕江明珠、保利21世家、恒大苹果园、荣和中央公园、永凯春晖花园等,均以开发商名冠名。也有属同一开发商的多个楼盘,其名称前冠开发商名,后面的通名稍有变化,如阳光100城市广场、阳光100上东国际、振业・中央华府、振业青秀山1号,永凯现代广场、永凯现代花园,云星城市春天、云星钱隆江南、云星钱隆天下、云星尚雅名都等,凭借已获成功产品推出新产品,实现市场扩张。

2.3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能指出该楼盘的性质、属性及功能定位,表明楼盘的专业化指向,吸引某消费群体注意,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南宁市楼盘命名中,如金源CBD现代城、利源商住城、绿都温泉度假山庄、荣宝华商城等都说明了楼盘的属性与功能,便于消费者“对号入座”。

2.4开发商名+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综合了“开发商名+通名”和“性质类专名+通名”的优点,如浩天南湖菁钻公寓、保利东盟国际第1街、盛天香墅等,既明确楼盘的属性及功能定位,又借助楼盘名称为开发商扬名,一举两得。

2.5开发商名+专名

这类楼盘名称由开发商名和专名构成,把通名省略了,如昊然风景、振宁翠峰、红日江山、万正假日风景、同和华彩上湾等。有的楼盘没有标出开发商名,只用专名,如维也纳森林、中谷蓝枫、城市杰作、和美春天、香樟林、慧谷阳光、荷塘月色等,旨在营造一种意境,给消费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未来美好居住生活产生期待,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

3 楼盘名称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

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地段、环境格局设计、设施配套、价格、社会文化习俗、品牌等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者购房已不仅是为了得到一套住宅,对房子以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非常重视,对楼盘的文化品位也给予高度关注。南宁楼盘在产品命名中,正是以文化诉求为切入点,强调满足消费者除了居住功能之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

3.1古词雅语:装点古朴典雅

南宁楼盘的命名,除用“楼”、“园”、“厦”表示外,多用古词雅语,如“苑”、“庭”、“居”、“府”、“御”、“都”等。主要有:世纪阳光沁景苑、鸿金雅苑、富丽华庭、汇春名庭、半山雅居、伴云居、红日学府、瀚林华府、金凤凰南湖御景、盛天名都、骋望骊都等。苑,在古代一般是指帝王的花园,是养禽兽、种林木供帝王打猎游乐的场所;庭和居,都是古代沿用下来表示居住的地方;府,旧时贵族和官僚的住宅。由于它们出身华贵,因而房地产营销者以其来命名,突出其高雅,增添楼盘的古朴与风雅。南宁高新区科园西七路有一楼盘命名“荷塘月色”,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梦幻般意境;凤岭北百花岭路有一“万正鸣翠谷”楼盘,好似给顾客展现了“野鸟鸣翠谷,流水唱欢歌”画面;“凤岭・在水一方”的楼盘名字让人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伴云居”楼盘使人联想《千家诗》李朴《中秋》佳句:“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些命名让楼盘平添几分古朴典雅,给顾客以诗情画意联想,对未来的

居住环境怀着美好憧憬,营销效果不言而喻。

3.2南国绿城:追求自然情趣

绿城,是南宁的另一个名字。这里绿叶婆娑,满目青翠,小叶榕、木棉、槟榔、棕榈等风景树,公园、街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走进南湖公园的名树博览园,加拿利海枣、佛肚树、大王椰、菩提树……各种珍奇名贵的亚热带树让人叹为观止,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房地产营销者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环境资源,在楼盘名称上大加渲染,或以寓意美好的植物命名,如玫瑰园、丰业橄榄宿、香樟林、香百合花园、棕榈印象、枫林蓝岸;或以优美的自然景象来命名,如八桂绿城、嘉华绿洲、大自然花园、海丽世纪桃源、昊然风景、山渐青、半山雅居、凤岭春天、同和华彩美地、四季花都、绿城翠堤湾等,这些命名让人感觉楼宇花木簇拥,四周石山瀑布、芳草萋萋、百鸟啾啾,可谓海市蜃楼,人间天堂,顾客怎能不流连忘返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步履匆匆,终日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对都市的尘埃和喧嚣早已厌倦,渴望走进大自然,享受宁静与闲适。营销者正是迎合顾客的这种心理,着力打造小区的自然环境,同时在楼盘命名上精雕细琢,以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与心理上的需要。

3.3国际都市:营造包容浪漫

南宁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博会”这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都在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南宁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枢纽城市,自2006年提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来,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已初步成型。由南宁通往东盟国家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四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一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办事机构也落户南宁,“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对接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南宁,作为国际都市意味什么呢?意味着开放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理念、兼容并包含异域文化、浪漫风情。房地产商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在楼盘名称上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如雅典卫城、天筑米兰、文莱御园、新加坡城、维也纳森林、左岸青园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引得八方顾客纷至沓来,收到很好营销效果。

3.4中国水城:点缀宜居天堂

据史书记载,旧时南宁码头江畔曾有“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的画面。随着《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控制规划》通过评审,南宁成为一座“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城市将不是梦想。为打造“中国南方水城”,南宁计划投资300多亿元,通过3期工程形成环城水系,实现“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八十湖”的城市水网规划结构。“水城”作为南宁新亮点,更加强化南宁作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各楼盘不失时机极力张扬这一卖点,如丽水湾别墅、龙光水悦龙湾、水韵家园、水岸都市、山水花都、上水人家、半岛香格里拉东岸等。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古人曰“无水不成园”,水能提高居住品质,增强居住的舒适感。傍水而居、亲近自然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楼盘在名称上进行“亲水”包装,自然受到购房者追捧。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壶瓶山。道家的卫生文化。现代价值观。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道教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分析 说明 它的 现代的 价值 从…起 这个 3. 数量 属于 文化的 结构——材料、system和精神。

平湖山。道教养生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即使大多数人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他们仍然没有健康意识。有的人把注意力转向健身养生,却用金钱购买补充剂换取身心健康,忽视了宝贵的养生机制,违反了中国传统养生规则,现代人很少能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活动。壶瓶山是中国的部级养生场所之一。也是养生运动中具有特殊活动性和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因素。对其健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1。壶瓶山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老子和庄子的养生方式是中国现代道教、儒家和佛教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弱者生存,保精保气,积善积德,谦德等。庄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持中之道,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是壶瓶山这座古老的历史山脉与现代健康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应科学发展,丰富其健康思想,明确其现代价值。

。山顶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南天禅林古庙和威灵观,供奉后山坪药王菩萨。这里是人们修行道教、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场所。在古代,人们无法思考健身与养生的关系,因此他们将延年益寿的愿望寄托在上山上香的形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次,壶瓶山作为湖南省重点生态旅游区之一,植被和物种资源丰富,也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祝福、滋养自然、道生为内容,以法会、祭祀、献仙茶、太极表演等形式展现。在…上三月三日,当地信徒举行各种民间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道家老子注重“根深叶茂、眼光长远的道路”。这意味着如果你想长寿,你必须修炼你的心和气。与外界无争,修身养性;无私无欲,修气养性。在传统养生观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心寡欲,与世隔绝,修身养气,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也注重动与静相结合的养生理念。它认为动与静符合道家的本性。前者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后者注重塑造纯洁的心灵。由此可见,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动态和静态培养是科学健身的关键之一。

。壶瓶山道家健康文化中的动、静两种养生理念对这种人的健身观念的形成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以来,就有人说“药补不如食品补充剂好,食品补充剂也不如动补好”。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提倡采用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法,并辅以“节食”运动以及其他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这里提到的节食不是为了不吃,而是为了少吃油腻、腥味的食物。现代人容易出现诸如“肥胖病”之类的症状,这是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它提倡顺应自然,日落时休息,日出时制作。在现代,大多数人熬夜是很常见的。经常有新闻报道说,熬夜导致的猝死足以证明道家养生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巨大的生活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疾病。不仅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不高,而且中老年人还面临着孩子外出工作,无人关心,邻居像陌生人一样,无法沟通,以及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如何修身养性,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成就。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通过小舟天发、听息法、坐忘法、太极等养生方式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纯净、欲望少的境界。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现代人利用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和修身养生的协同效应,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目标。被称为“湖南屋脊”的壶瓶山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重点生态区和部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为高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壶瓶山每年都举办庙会、法会、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高山的山川之美,还可以通过高山健康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诉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经济增长。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外在锻炼,而严重忽视了自身内涵的形成修养。新时期,高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最后一顿饭”和“自然”,没有强迫和争议。这对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的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受到数千年文化的影响和规范,其中蕴含着极其哲学的健身思想。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保持健康的方法对现代人的保健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健康文化思想与现代健身科学相结合,创造现代养生方式,使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高亮,赵玉坤,王宇新。“六字诀”健康文化的起源、演变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9,40(03):80-85。

[2]王艳红,石爱桥。中国传统体育健康文化的历史变迁[J]。体育文化指南,2018(01):122-126+153.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3篇

作者:王燕红 单位:北京通州潞河医院

员工认同、广泛参与形成了全员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少数几位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调查显示,70%以上的员工认为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很重要。此次调研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座谈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老职工纷纷将自己所了解的潞河精神、感人事迹与年轻职工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潞河医院建院132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在代代潞河人之间自觉地传递着,时至今日,仍然能从潞河医院员工身上看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刻印记。受老主任、老护士敬业、爱院精神的影响,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时来医院看望病人的身影,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病房的优质服务也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潞河精神。展望未来,大家对潞河医院的发展远景充满了信心。座谈会上,医护人员说,“潞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工作人员,大家要荣辱与共。”导向清晰、目标明确,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调查显示,潞河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目标,90%以上的职工知道或理解。近80%的员工认为医院有清晰的目标,给员工以振奋和激励;员工了解为了医院的成功,自己应该做什么。潞河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事业,大家的潞河”80%员工认同。员工普遍认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得到普遍落实。80%以上的员工认同引导和激励医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医院的服务理念、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认为医院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奖励。清晰定位、明确需求,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找到发展点员工普遍认为,医院要发展,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需求;要促进医院发展,个人需要提高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及忠诚度;医院需要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内部管理水平,突出特色科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等。员工认为,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提升了员工的敬业精神,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精神状态良好,在职业礼仪上,能着装统一规范,强调医务礼仪。追求成就,员工队伍是医院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医院文化最终要由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显示,70%员工在潞河医院工作有自豪感,价值感、成就感。工作中,员工经常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在为医院做有用的工作,80%以上的员工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可见,医院已经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医护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有提高个人尊严与成就感的心理诉求调查显示,近90%的员工每周工作均在40小时以上,17.4%工作在50小时以上;潞河医院是通州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重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的年假100%休不完,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员工经常或频繁地感到疲惫,58.2%下班的时候感觉精疲力竭。46.3%的员工早晨起来想到不得不面对一天的工作时,经常或频繁地感觉非常累。46%的员工认为整体工作确实压力很大。但工作受人尊重的程度并不高。

目前,三分之一员工认为工作得不到尊重。一半的员工表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前三项分别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70%以上的员工表示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提高个人素质,四是为社会做贡献。医院文化建设中,职工是主体,而工会作为医院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决定它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参与调研,发挥了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由于工会与广大职工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工会组织的问卷、座谈会等大家积极参加,说实话,吐真情,倾听职工心声,把握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了解职工的需求与感受,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工会搭建了医院与员工的沟通互动的桥梁,形成了心理契约。有专家学者认为,医院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持,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理契约,即员工自觉地认同医院的愿景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所以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员工的参与,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医院文化的价值所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员工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员工对医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什么,是医院管理者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而调查研究是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掌握重要资料的重要一步。本次调研,工会发放的问卷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涵盖了全院的所有职能部门,大家一致认同工会开展的调研活动,让他们有倾诉心声的机会。2.以核心价值观渗透为活动主导,提升医院文化的影响力医院文化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文化讲究积淀,应当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才能实现用“医院文化”感召人;用“医院精神”感染人;用“医院品牌”凝聚人;用“医院形象”吸引人的目标,才能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医院无形资产。工会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始终坚持将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活动中,如开展的医院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突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弘扬“奉献”的优良传统,推崇“一切为了病人”的文化理念。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宣传医院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建立院史展览厅、经典手术文化长廊,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展示医院132年的奋斗史,让广大医护人员了解潞河医院的历史,了解潞河文化,以激发广大员工敬畏历史的心情。同时,树立主动服务精神,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服务意识。在员工中开展“我做了什么工作,我能为病人提供什么”的反思活动,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企业文化是思想行为的沉淀,需要长期培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组织者强有力的推动,需要构建的载体,而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载体,工会通过组织活动将医院的精神渗透到职工的言行中。多年来,潞河医院工会经过不断努力,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尽管医护人员工作很忙,大家还是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精神。

工会还建立了文体协会并充分挖掘各个分会特点,依托分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文化娱乐融化于医院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让职工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理解、接受、认同医院理念,在文体活动中养成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文化的普及和渗透。以人文关怀、劳动竞赛为手段,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三个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是医院的管理目标,工会将医院的管理目标分解,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员工的行为向目标靠拢,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鉴于员工普遍感到压力高,渴望更多人文关怀的需求,一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放松性娱乐活动、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表达党委、工会等对职工的关心。二是倡导乐观向上、真诚团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宣传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召开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广开渠道听取群众意见,使职工怨气有地方疏泄。三是关心职工生活,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创造条件鼓励职工交朋友,真诚待人。如肿瘤科的医护人员面对重症病人,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会特别为并他们安排心理疏导,加强沟通,减小负面情绪的影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引导员工的行为向医院倡导的方面发展。一是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我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医院发展我受益”等大讨论活动,激发每一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如通过评选“爱心大使”、“最美的微笑”等活动,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二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位医生说,“曾设想全院职工共同植一片杏林,对医院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可在林中得到一方题名,曾设想当我退休时能有一个刻着院徽和自己编号的纪念章,闲暇时到医院的杏树林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三十年、五十年、时间长了就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职工的需求出发,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与职工有密切的联系,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医院有2000多人,平时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虽然是同事,但是互相不认识,通过工会组织的活动,大家彼此熟悉,增加了情感,有利于工作中的相互配合。工会应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医院发展、满足员工需求为出发点。一是医院以开展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特色科室建设,为打造潞河品牌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消除“过客心理”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三是通过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四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物质报酬,使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医院发展定位水平一致。五要通过组织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个人的晋升、社会的表扬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内涵意义;文化导入。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词汇教学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词汇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忽视了对词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其处于外语教学的附属地位,停留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对词汇的文化因素 

更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习者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1、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 

就语言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密不可分,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将这样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外语教学有实际帮助,但是,将这些词语分离出来,称之为文化词汇,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它们不是一般词汇,而事实上,这些词同时也具有一般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这类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从词义入手。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正因为如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坐这样的分析,即一些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与词语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内涵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才能充分理解词汇内涵意义,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应传授哪些内容?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容易把握,这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上文所提到的,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同一概念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主要讨论有关动物和颜色的内涵意义。在中国,狗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东西,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汉文化中带狗的词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奴才"、"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等。在西方,"dog"被看作心爱的东西(pet)和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故英语里有"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 dog"(幸运儿)。 

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两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这里土地是黄颜色,所以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被尊为帝王之色。汉语中,"皇帝"一称就是用黄色作谥号的,皇帝的文告叫"黄榜",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黄袍加身"是指被部属拥立为帝。而英语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 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这类词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联想意义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各个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这类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不少。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又源于希腊神话: 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花以防止他泄露维纳斯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主例,引用了大量的例证,从文化蕴涵的不等值性、文化蕴涵的非对应、文化蕴涵的零对应性三方面对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目的是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指出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并强调文化背景学习的重要性。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碰到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大学英语精读》(修订本)第3册“ladyhermitswh0aredownbutnotout”一文中的“lostdog”一词,从字面翻译上似乎与汉语的“丧家之犬”对应。但它真的像“saveone’sface”(保面子)、“inone’smind’seyes”(在某人的心目中)那样属于形义重合现象吗?事实上,这种貌似重合的现象就其文化蕴涵而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成为外语学习中的盲点问题。文化盲点指的是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词汇中的文化盲点也同样,它主要由不同文化背景下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而引起。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所学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加上受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习者常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容易形成词汇习得中的文化障碍。

外语词汇学习中的euhurally.1oadedwords可遍及各个层面,是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词汇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主例,就这一问题作一定的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词的意义及其文化蕴涵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在《语义学》中区分了词汇的七种意义:概念意义(c0nceptil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nlean-)、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情感意义(lafecitvemeaning)、反映意义(relfectd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n~agn)、主题意义(thematiciile锄ing),其中的五种(除了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都被包括在联想意义(associaitvemeanign)当中。“本文主要探讨词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亦称外延意义(denotaitvemeaning)指的是“某个词或词组一个方面的意义,它是以可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确所指(reference)为基础的,又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词典的意义)为基础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简单说即是词的本意。内涵意义则指“某一词或词组的意义的一个方面,这种意义是词在说话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感情和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出处同上),内涵意义显示出人们对于词汇所指内容的情感和态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蕴涵具有非对应性甚至零对应性的特点。根据贾玉新的观点,在不同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蕴涵的词汇可分为:(1)概念意义相同的而内涵意义大相径庭的词汇;(2)同一所指,在两种语言中由截然不同的词汇来表达;(3)表面上意义相同,但实际语义差别很大的词汇;(4)语言缺项(1exiaclgaps),即一种语言的某种概念,在另一语言中无专应的词汇。[3](正是由于不同文化词汇蕴涵上的这一系列的差异才形成了各个层面的文化盲点。

三、文化盲点存在的层面及典型例子

1.文化蕴涵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的蕴涵在涵盖面上可呈现不等值性。这种不等值以英汉语言来分析,可表现为词汇信息上的增值或减损,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有的意项要小于或大于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文:“whyiteach”中的“clay”一词为例。汉语中,其概念意义上的对应词“黏土”在文化蕴涵上缺乏相关的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clay”却在有语所不具备的文化蕴涵:“肉体、人体”。这一蕴涵源于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圣经》:人由上帝用黏土创造而来,当上帝把生命之气吹进黏土,黏土就有了生命,上帝创造人的工作就此完成。本文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上帝造物之工,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而汉文化中却常把教师的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在汉文化中“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同样不可理解。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涵义加以充分联想、扩展,造成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汇涵义涵盖面上的不等值。“theprofessorandyo-yo”一文中的“ambition”一词能说明同样的问题。“ambiiton”英语中是个中性词,褒义贬义均可。由于此词在汉文化涵义上的减损,“heispoor,butambiitous.”一句就很容易被误译为“人穷志短”,这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译为“人穷志不短”。所以,如果外语学习者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就难以体会和把握目的语词汇所衍生的文化涵义。